CN115467057A - 纺纱机 - Google Patents
纺纱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467057A CN115467057A CN202210554480.0A CN202210554480A CN115467057A CN 115467057 A CN115467057 A CN 115467057A CN 202210554480 A CN202210554480 A CN 202210554480A CN 115467057 A CN115467057 A CN 11546705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yarn
- spinning
- package
- suction
- spu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9987 spin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7383 open-end spin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2806 monitoring devi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6 abnorma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42 air jet spi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48—Piecing arrangements; Control therefor
- D01H4/50—Piecing arrangements; Control therefor for rotor spinning
-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00—Spinning or twisting machines in which the product is wound-up continuously
- D01H1/14—Details
- D01H1/38—Arrangements for winding reserve lengths of yarn on take-up packages or spindles, e.g. transfer tails
-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5/00—Piecing arrangements ; Automatic end-finding, e.g. by suction and reverse package rotation; Devices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yarn during piec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纺纱机。吸引装置(24)能够捕捉卷装(7)侧的细纱(5),并相对于纱线路径而设置。纱线摘除杆(55)位于纱线引导位置(P2)时的纱线路径比纱线摘除杆(55)位于待机位置时的纱线路径远离吸引装置(24)。在纱线摘除杆(55)位于纱线引导位置(P2)的状态下,接头装置(82)进行接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纱机。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有能够在开始纱线的卷取之前进行断开的纱线的接头处理的纺纱机。日本特开2018-052638号公报公开了作为这种纺纱机的细纱机。
日本特开2018-052638号公报的细纱机具备多个纺纱单元、以及接头台车。各个纺纱单元具备生成细纱的纺纱装置、以及卷取该细纱而形成卷装的卷取装置。当在某个纺纱单元中纱线断开的情况下,接头台车行进到该纺纱单元。
接头台车具备吸管、吸嘴以及接头装置。吸管对断开的纱线中的一方的纱线(纺纱装置侧的纱线)的纱端进行捕捉并向接头装置引导。吸嘴对断开的纱线中的另一方的纱线(卷取装置的卷装侧的纱线)的纱端进行捕捉并向接头装置引导。接头装置使用引导的纱端彼此进行接头。
日本特开2018-052638号公报的细纱机具备作为可动部件的导纱器。导纱器能够限制纱线,以使纱线不被横动导纱器横动。
在日本特开2018-052638号公报的构成中,细纱机为了捕捉卷装侧的纱线的纱端而只能够使用吸嘴。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与吸嘴不同的机构捕捉卷装侧的纱线进行顺畅地接头的纺纱机。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1观点(以下设为第1发明),提供以下构成的纺纱机。纺纱机具备纺纱装置、卷取装置、纱线存积装置、接头装置、固定捕捉装置、可动捕捉装置以及纱线作用部件。纺纱装置通过对纤维束进行纺纱而生成纱线,并供给该纱线。卷取装置对从纺纱装置供给的纱线进行卷取而形成卷装。纱线存积装置配置在形成于纺纱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的纱线路径。当在纺纱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纱线断开的情况下,接头装置进行纺纱装置侧的纱线与卷装侧的纱线的接头。固定捕捉装置相对于纱线路径设置,当在纺纱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纱线断开的情况下,捕捉卷装侧的纱线。当在纺纱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纱线断开的情况下,可动捕捉装置捕捉纺纱装置侧的纱线,通过移动而将捕捉到的纺纱装置侧的纱线向接头装置引导。纱线作用部件通过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移动来变更纱线路径。纱线存积装置具备纱线存积辊以及挂纱部件。纱线存积辊在外周上卷绕纱线而存积。挂纱部件在钩挂有纱线的状态下进行旋转。纱线作用部件位于第2位置时的纱线路径比纱线作用部件位于第1位置时的纱线路径远离固定捕捉装置。接头装置在纱线作用部件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进行接头。
由此,在纺纱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纱线断开之后,在伴随接头装置的接头而卷装侧的纱线的多余部分被固定捕捉装置废弃时,通过纱线作用部件变更纺纱装置侧的纱线的纱线路径。因而,能够防止卷装侧的纱线的多余部分缠绕于纺纱装置侧的纱线。其结果,能够提高卷装的品质。
在第1发明的纺纱机中,优选为,接头装置在纱线作用部件位于第2位置且纱线与挂纱部件接触的状态下进行接头。
由此,能够在纱线被挂纱部件引导的状态下存积于纱存积辊,并通过接头装置进行接头。因而,能够减少伴随接头的纱线的松弛等的产生。
在第1发明的纺纱机中,优选为以下的构成。即,纺纱机具备多个纺纱单元。各个纺纱单元具备纺纱装置、纱线存积装置以及卷取装置。纱线作用部件以及驱动纱线作用部件的驱动部均设置于各个纺纱单元。
由此,纱线作用部件能够相对于其他的纺纱单元的纱线作用部件独立地动作。
在第1发明的纺纱机中,优选为,纱线作用部件在纺纱装置进行出头纺纱(日语:糸出し紡糸)之后,能够从挂纱部件摘除纱线,以便废弃卷绕于纱线存积辊的纱线。
由此,能够通过纱线作用部件实现从挂纱部件摘除纱线的功能和变更纱线路径的功能的双方。因而,能够简化构成。
在第1发明的纺纱机中,优选为,纱线作用部件能够向与第1位置和第2位置的任一位置不同的第3位置移动,纱线作用部件在纺纱装置进行所述出头纺纱之后,通过位于第3位置而与纱线接触,从挂纱部件摘除纱线。
由此,能够通过纱线作用部件从挂纱部件可靠地摘除纱线。
根据本发明的第2观点(以下设为第2发明),提供以下构成的纺纱机。即,纺纱机具备纺纱装置、卷取装置、接头装置、固定捕捉装置、吸引捕捉装置以及切断器。纺纱装置通过对纤维束进行纺纱而生成纱线,并供给该纱线。卷取装置对从纺纱装置供给的纱线进行卷取而形成卷装。当在纺纱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纱线断开的情况下,接头装置进行纺纱装置侧的纱线与卷装侧的纱线的接头。固定捕捉装置相对于纺纱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的纱线路径而设置,当在纺纱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纱线断开的情况下,能够捕捉卷装侧的纱线。吸引捕捉装置在比固定捕捉装置靠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且比接头装置靠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吸引卷装侧的纱线。切断器能够在比固定捕捉装置靠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且比吸引捕捉装置靠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切断纱线。
由此,在纺纱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纱线断开之后,在伴随接头装置的接头而第1纱线以及第2纱线的多余部分被吸引装置废弃时,能够防止该多余部分缠绕于接头的对象侧的纱线。其结果,能够提高卷装的品质。
在第2发明的纺纱机中,优选为,当在纺纱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纱线断开的情况下,吸引捕捉装置捕捉卷装侧的纱线,通过移动而将捕捉到的卷装侧的纱线向接头装置引导。
由此,通过共同的装置,能够实现通过移动而将卷装侧的纱线向接头装置引导的功能和捕捉在卷装侧的纱线由切断器切断的情况下产生的新的纱端的功能的双方。因而,能够简化构成。
在第2发明的纺纱机中,优选为,吸引捕捉装置相对于纱线路径设置,当在纺纱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纱线断开的情况下,捕捉卷装侧的纱线。
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构成捕捉在卷装侧的纱线由切断器切断的情况下产生的新的纱端。
在第2发明的纺纱机中,优选为以下的构成。即,纺纱机具备导纱器,该导纱器具有朝向纺纱机的前方开放的凹部。吸引捕捉装置的吸引口朝向纺纱机的前方开放。切断器切断进入到凹部中的纱线。
由此,能够实现容易从纺纱机的前方进行维护作业的构成。
优选为,第2发明的纺纱机具备致动器,该致动器使接头装置朝接近纱线路径的方向或者远离纱线路径的方向移动。
由此,通过接头装置接近纱线路径,能够容易地实现能够将卷装侧的纱线以及纺纱装置侧的纱线取入到接头装置的状态。
在第2发明的纺纱机中,优选为,切断器朝接近纱线路径的方向或者远离纱线路径的方向移动。
由此,通过切断器接近纱线路径,能够适当地切断卷装侧的纱线。此外,通过切断器远离纱线路径,能够防止与纱线路径发生干涉。
在第2发明的纺纱机中,优选为,固定捕捉装置吸引纱线的吸引口、与在将吸引捕捉装置捕捉到的卷装侧的纱线向接头装置引导的状态下吸引捕捉装置吸引纱线的吸引口以相同的朝向开放。
由此,能够实现构成的简化。
在第2发明的纺纱机中,优选为以下的构成。即,纺纱机具备多个纺纱单元。各个纺纱单元具备纺纱装置以及卷取装置。各个纺纱单元具备使由卷取装置卷绕的纱线横动的横动装置。当在纺纱单元中在纺纱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纱线断开的情况下,在横动装置使纱线横动的横动宽度比纱线断开前的横动宽度窄的状态下,将卷取装置侧的纱线卷取于卷装。
由此,能够防止纱线卷绕于脱离卷装的卷绕宽度的位置。因而,能够提高卷装的品质。
根据本发明的第3的观点,提供以下构成的纺纱机。即,纺纱机具备纺纱装置、卷取装置、接头装置、第1捕捉装置、第2捕捉装置以及防缠绕部件。纺纱装置通过对纤维束进行纺纱而生成纱线,并供给该纱线。卷取装置对从纺纱装置供给的纱线进行卷取而形成卷装。当在纺纱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纱线断开的情况下,接头装置进行卷装侧的纱线即第1纱线与纺纱装置侧的纱线即第2纱线的接头。第1捕捉装置相对于纺纱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的纱线路径而设置,当在纺纱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纱线断开的情况下,捕捉第1纱线。当在纺纱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纱线断开的情况下,第2捕捉装置捕捉第2纱线。防缠绕部件在进行接头装置对第1纱线与第2纱线的接头动作的情况下,通过将纱线路径变更为与纱线断开前不同,或者切断第1纱线和第2纱线中的至少任一个,防止第1纱线与第2纱线缠绕。
由此,在纺纱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纱线断开之后,在伴随接头装置的接头而第1纱线以及第2纱线的多余部分被废弃时,能够防止第1纱线和第2纱线中的任一方缠绕于接头的对象侧的纱线。其结果,能够提高卷装的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纺纱机的整体构成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纺纱机的纺纱单元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在纺纱单元中产生细纱的断开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在固定捕捉接头的过程中,卷装侧的细纱被吸引装置捕捉而能够由接头台车的接头装置取入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从图4的状态起纺纱装置开始出头纺纱,通过吸管将来自纺纱装置的细纱引导到接头装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在从出头纺纱转移到通常的纺纱之后,纱线摘除杆处于纱线摘除位置,残留于纱线存积辊的出头纺纱时的细纱被退绕的情况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纱线摘除杆处于纱线引导位置,通过接头装置进行接头的情况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在移动捕捉接头的过程中,卷装侧的细纱被吸嘴捕捉,纺纱装置侧的细纱被吸管捕捉,均被引导到接头装置进行接头的情况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第1变形例的纺纱机的纺纱单元以及接头台车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在第1变形例中在产生细纱的断开之后,为了固定捕捉接头而卷装侧的细纱被吸引装置捕捉且接头装置以及切断器向接近纱线路径的方向移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在图10的状态下切断器切断细纱,新的纱端被第2吸引装置捕捉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在图11的状态下,来自纺纱装置的细纱由吸管引导到接头装置,通过接头装置进行接头的情况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第2变形例的纺纱机的纺纱单元以及接头台车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在第2变形例中,为了固定捕捉接头而卷装侧的细纱被吸引装置捕捉,且切断器向接近纱线路径的方向移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从图14的状态起切断器切断细纱,新的纱端被吸嘴捕捉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分别是指细纱(纱线)5的卷取时的该细纱5、纱条4a或者纤维束4b的行进方向(纱线行进方向)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前”以及“后”是指在纺纱机1的正面面对纺纱机1的情况下的近前侧以及里侧(图1的近前侧以及里侧)。
如图1所示,纺纱机1具备鼓风箱111、控制箱112、多个纺纱单元2、以及接头台车(作业台车)80。多个纺纱单元2在规定的方向上排列配置。各纺纱单元2(纺纱机1)使用后述的纺纱装置22等进行纺纱。在本实施方式中,纺纱机1构成为气流纺纱机。
在鼓风箱111内配置有作为吸引源起作用的鼓风机113等。
在控制箱112配置有中央控制装置115、显示部116以及操作部117。
中央控制装置115对纺纱机1的各部集中地进行管理以及控制。中央控制装置115经由省略图示的信号线与各纺纱单元2如图2那样具备的单元控制部15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纺纱单元2具备单元控制部15,但也可以规定量(例如,2个或者4个)的纺纱单元2共用一个单元控制部15。
显示部116能够显示对纺纱单元2的设定内容以及/或者与各纺纱单元2的状态相关的信息等。操作人员为了进行纺纱机1的设定以及/或者为了进行显示部116所显示的信息的选择,而操作操作部117。显示部116与操作部117也可以由触摸板显示器构成。
如图2所示,各纺纱单元2具备牵伸装置21、纺纱装置22、纱线存积装置23、吸引装置(固定捕捉装置、第1捕捉装置)24以及卷取装置25。这些装置在细纱5等的行进方向上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配置。纺纱装置22构成纺纱单元2中的供纱装置。
接头台车80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各纺纱单元2移动。相对于多个纺纱单元2具备一个接头台车80。在图1中图示了1台接头台车80,但纺纱机1也可以具备多台接头台车80。如后所述,接头台车80具备接头装置82、吸管(可动捕捉装置、第2捕捉装置)83以及吸嘴84。
牵伸装置21设置在纺纱单元2(纺纱机1)的上部。牵伸装置21具备多个牵伸辊对。各个牵伸辊对由2个牵伸辊构成。
具体地说,牵伸装置具备4个牵伸辊对。4个牵伸辊对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配置有后辊对41、第三辊对42、中间辊对43以及前辊对44。在中间辊对43的各牵伸辊上设置有龙带45。
4个牵伸辊对分别具有相互对置的驱动辊以及从动辊。对于4个牵伸辊对,在各个驱动辊设置有省略图示的马达等的驱动源。各个驱动辊由驱动源以该驱动辊的轴线为中心旋转驱动。各牵伸辊对的从动辊设置成能够经由省略图示的轴承等以该从动辊的轴线为中心旋转。
牵伸装置21将从纱条供给部20供给的纱条4a夹入到各牵伸辊对的牵伸辊彼此之间(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进行搬运。由此,拉伸(牵伸)成为规定的纤维量(或者粗细)而生成纤维束4b。由牵伸装置21生成的纤维束4b向纺纱装置22供给。
纱条供给部20配置在牵伸装置21的上游侧。在纱条供给部20配置有收容纱条4a的容器即条筒。
纺纱装置22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气流纺纱装置。纺纱装置22对由牵伸装置21生成的纤维束4b(牵伸后的纱条4a)作用捻回空气流,由此加捻而生成细纱5。纺纱装置22配置在牵伸装置21的下游侧。
在纺纱单元2(纺纱机1)中,由纺纱装置22构成的供纱装置供给细纱5。由供纱装置生成的细纱5从供纱装置朝向卷取装置25行进,并由卷取装置25卷取。在供纱装置与卷取装置25之间形成供细纱5行进的纱线路径。
纱线存积装置23将由纺纱装置22生成的细纱5拉出并暂时存积。纱线存积装置23配置在形成于供纱装置与卷取装置25之间的纱线路径的中途。具体地说,纱线存积装置23配置在比纺纱装置22靠下游侧的位置。
纱线存积装置23具备纱线存积辊51、电动马达52、挂纱部件53、导纱器54、纱线摘除杆(纱线作用部件、防缠绕部件)55以及纱线存积量检测传感器56。
纱线存积辊51由电动马达52旋转驱动。纱线存积辊51在其外周面上卷绕细纱5而暂时存积。纱线存积辊51通过在外周面上卷绕有细纱5的状态下以规定的旋转速度旋转,能够从纺纱装置22以规定的速度拉出细纱5。
挂纱部件53能够钩挂细纱5。挂纱部件53通过在钩挂细纱5的状态下与纱线存积辊51一体地旋转,向该纱线存积辊51的外周面引导细纱5。
纱线摘除杆55配置在纱线存积辊51的附近。纱线摘除杆55能够进行从挂纱部件53摘除细纱5的纱线摘除动作。纱线摘除杆55如图1所示那样构成为L字状的部件,其端部被支承为能够旋转。
纱线摘除杆55设置成能够在待机位置(第1位置)P1与纱线摘除位置(第3位置)P3之间移动。在图2中示出了纱线摘除杆55位于待机位置P1的状态。纱线摘除杆55在从待机位置P1向纱线摘除位置P3移动的过程中,通过比纱线存积辊51靠下游侧的空间。此时,如果存在钩挂于挂纱部件53的细纱5,则纱线摘除杆55作用于该细纱5,从挂纱部件53摘除该细纱5。在图6中示出纱线摘除杆55位于纱线摘除位置P3的状态。
纱线摘除杆55也能够向待机位置P1与纱线摘除位置P3之间的位置即纱线引导位置(第2位置)P2移动。纱线摘除杆55在从待机位置P1向纱线引导位置P2移动的过程中,按压细纱5,变更细纱5的纱线路径。即,通过纱线摘除杆55变更纱线存积辊51与吸管83或者接头装置82之间的细纱5的纱线路径。在图7中示出纱线摘除杆55位于纱线引导位置P2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细纱5在被旋转的挂纱部件53引导的状态下行进。
在本实施方式中,纱线摘除杆55设置于各纺纱单元2,相对于各纱线摘除杆55设置单独的驱动部(马达或者气缸等)。因而,纱线摘除杆55能够相对于其他的纺纱单元2的纱线摘除杆55独立地动作。
导纱器54配置在纱线存积辊51的下游侧。导纱器54限制由旋转的挂纱部件53摆动的细纱5的轨道,使细纱5行进的纱线路径中比该导纱器54靠下游侧(卷取装置25侧)的纱线路径稳定而对细纱5进行引导。在导纱器54形成有省略图示的狭缝状的槽。导纱器54的槽形成为使前方开放,能够使细纱5进入导纱器54的槽。
纱线存积量检测传感器56能够检测纱线存积辊51的纱线存积量。纱线存积量检测传感器56被配置为与纱线存积辊51的外周面的适当位置对置。纱线存积量检测传感器56检测该位置上有无细纱5。纱线存积量检测传感器56将检测到的检测信号向单元控制部15发送。单元控制部15基于该检测信号,能够检测纱线存积量是否为规定量以上。
纱线存积装置23能够在纱线存积辊51的外周面上暂时存积细纱5,因此,作为细纱5的一种缓冲器起作用。由此,能够消除由于纺纱装置22的纺纱速度与卷取速度(卷取于后述的卷装7的细纱5的行进速度)因为某种原因而变得不一致所引起的不良情况(例如,细纱5的松弛等)。
在纺纱装置22与纱线存积装置23之间设置有纱线监视装置47。纱线监视装置47在比纱线存积装置23靠上游侧(供纱装置侧)检测细纱5的状态。由纺纱装置22生成的细纱5在由纱线存积装置23存积之前通过纱线监视装置47。
纱线监视装置47通过光传感器检测行进的细纱5的品质,检测细纱5所含的纱疵。作为纱疵,例如包括细纱5的粗细的异常以及/或者细纱5所含的异物等。纱线监视装置47在检测到细纱5的纱疵的情况下,向单元控制部15发送纱疵检测信号。纱线监视装置47也可以代替光传感器而例如使用静电电容式的传感器监视细纱5的品质。纱线监视装置47也可以构成为,代替这些纱疵或者在这些纱疵的基础上,检测细纱5的张力的异常。
为了维持纱线品质,优选除去纱疵以及异常部位。单元控制部15基于纱线监视装置47的检测结果,判断是否切断细纱5。通过单元控制部15以使纺纱装置22的纺纱的方式进行控制,由此实现细纱5的切断。也可以通过停止牵伸装置21的牵伸(例如,后辊对41的旋转)来实现细纱5的切断。无论是在纺纱装置22停止纺纱的情况下,还是在停止从牵伸装置21向纺纱装置22供给纤维束的情况下,纺纱装置22的纺纱都实质上中断。纺纱单元2也可以具备切断器,单元控制部15通过切断器进行细纱5的切断。在通过切断器切断细纱5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5也以纺纱装置22的纺纱实质上中断的方式进行控制。
当在纺纱装置22与卷取装置25之间细纱5断开的情况下,吸引装置24能够吸引卷装7侧的细纱5。吸引装置24设置在纱线存积装置23与卷取装置25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引装置24固定地设置,但也可以设置成能够稍微移动。例如,吸引装置24也可以设置成能够相对于纱线路径朝稍微接近或者退避的方向移动。换言之,吸引装置24设置成不像吸嘴84那样移动。在后述的接头台车80对该纺纱单元2进行作业时,吸引装置24位于比接头台车80所具备的接头装置82靠上游侧的位置。在产生了细纱5的断开的情况下,吸引装置24能够在比接头装置82靠上游侧捕捉卷取装置25侧、换言之卷装7侧的细纱5。
接头装置82具备未图示的拨纱杆。通过使拨纱杆动作,将由吸引装置24捕捉到的细纱5取入到接头装置82。
接头台车80还具备吸嘴84。吸嘴84在通过吸引装置24捕捉不到卷装7侧的细纱5时,代替吸引装置24来捕捉该细纱5。对于接头台车80的构成将后述。
在产生了细纱5的断开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5决定吸引装置24的使用/不使用,基于该决定适当地控制吸引装置24。虽然详细情况后述,但吸引装置24以及吸嘴84被择一地选择用于卷装7侧的细纱5的捕捉。因而,吸引装置24的使用意味着吸嘴84的不使用,吸引装置24的不使用意味着吸嘴84的使用。
例如考虑到细纱5断开的原因(纺纱中断主要原因)来进行吸引装置24的使用/不使用的决定。对于该决定将后述。
在单元控制部15决定了吸引装置24的使用的情况下,吸引装置24由单元控制部15控制为,在比纱线存积装置23(导纱器54)靠下游侧对卷装7侧的细纱5进行吸引并捕捉。吸引装置24使吸引空气流作用于细纱5的定时,是产生了细纱5的断开之后、且是卷装7侧的细纱5的纱端通过吸引装置24之前的规定的定时。
吸引装置24具备吸引管61。在吸引管61的前端(长边方向一端)形成有吸引口62。吸引口62朝向形成于纺纱单元2的上述纱线路径的中途部开口。吸引管61经由配管等与鼓风机113等的吸引源连接。由此,能够使吸引口62(吸引管61内)产生吸引空气流。与后述的吸嘴84不同,吸引管61固定地设置于纺纱单元2。因而,吸引口62的位置恒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吸引装置24设置有闸门63。吸引装置24的状态通过闸门63变更为吸引状态或者吸引停止状态。闸门63例如配置在吸引口62与吸引装置24中在空气流动的方向上比该吸引口62靠下游侧的部分之间。闸门63例如能够由具有板状部件的开闭机构构成。通过单元控制部15的控制,能够开闭闸门63。仅在必要的情况下打开闸门63,由此能够实现纺纱机1的节能。另外,在吸引装置24中还能够省略闸门63。
在吸引装置24设置有纱线捕捉检测传感器64。在本实施方式中,纱线捕捉检测传感器64配置在吸引装置24的吸引口62的紧下游侧。纱线捕捉检测传感器64能够检测吸引装置24对卷装7侧的细纱5的捕捉是否成功。纱线捕捉检测传感器64检测吸引装置24的紧下游侧有无细纱5,并将检测信号向单元控制部15发送。单元控制部15基于来自纱线捕捉检测传感器64的检测信号,能够检测吸引装置24的捕捉是否成功。纱线捕捉检测传感器64也可以设置在吸引管61的内部。
卷取装置25对通过纱线存积装置23后的细纱5进行卷取而形成卷装7。卷取装置25配置在比纱线存积装置23靠下游侧的位置。
卷取装置25具备摇架装置71、卷装旋转装置72以及横动装置73。
摇架装置71具备一对摇架臂74。摇架装置71能够将用于卷取细纱5的筒管7a(进而卷装7)在一对摇架臂74之间支承为能够旋转。摇架臂74能够以支轴75为中心旋转。
卷装旋转装置72具备卷取滚筒76以及滚筒驱动马达77。卷取滚筒76能够与筒管7a或者卷装7的外周面接触。滚筒驱动马达77的输出轴通过适当的机构与卷取滚筒76连结。通过滚筒驱动马达77驱动卷取滚筒76,由此能够使卷装7向卷取方向旋转。滚筒驱动马达77构成为能够正反旋转。因而,也能够使卷装7向与卷取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
横动装置73具备导纱器78以及横动驱动马达79。导纱器78能够钩挂卷取于卷装7的细纱5。导纱器78能够在卷装7的卷绕宽度方向上往复运动。横动驱动马达79的输出轴通过适当的机构与导纱器78连结。在导纱器78保持有细纱5的状态下,通过横动驱动马达79往复驱动导纱器78,能够使卷取于卷装7的细纱5横动。
卷取装置25一边使横动装置73的导纱器78往复运动一边使卷装旋转装置72的卷取滚筒76旋转。由此,卷取装置25一边使细纱5横动一边将细纱5卷取于卷装7。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各纺纱单元2设置单独的滚筒驱动马达77。此外,对于各纺纱单元2设置单独的横动驱动马达79。因而,卷取滚筒76以及导纱器78能够相对于其他的纺纱单元2的卷取滚筒76以及导纱器78独立地动作。
如图1所示,在纺纱机1设置有轨道101。轨道101配置成沿着多个纺纱单元2排列的方向延伸。接头台车80构成为能够在轨道101上行进。由此,接头台车80能够相对于多个纺纱单元2移动。
接头台车80行进到与产生了细纱5的断开的纺纱单元2对应的作业位置,在该纺纱单元2中进行接头处理。接头台车80一边与装备于纺纱单元2的吸引装置24等协作,或者一边使用该接头台车80所具备的装置(后述的吸嘴84等)来进行该接头处理。
接头台车80具备行进车轮81、接头装置82、吸管83、吸嘴84以及台车控制部85。
行进车轮81构成为能够通过省略图示的驱动机构(例如马达)旋转驱动。通过行进车轮81被驱动,接头台车80能够相对于多个纺纱单元2分别行进。
吸管83是具有管状的部分的部件。在吸管83的前端88形成有开口。吸管83与适当的吸引源(例如鼓风机113)连接。因而,能够使吸管83的前端88产生吸引空气流。吸管83被支承为能够旋转。通过吸管83旋转,能够使其前端88相对于纺纱装置22接近或者退避。在细纱5产生了断开的情况下,吸管83能够在接近纺纱装置22的位置处,吸入纺纱装置22侧的细纱5进行捕捉。
吸嘴84是具有管状的部分的部件。在吸嘴84的前端89形成有开口。吸嘴84与鼓风机113等的吸引源连接。因而,能够使吸嘴84的前端89的开口产生吸引空气流。吸嘴84被支承为能够旋转。通过吸嘴84旋转,能够使其前端89的开口相对于卷取装置25朝接近的位置(接近位置)或者退避的位置(退避位置)移动。在细纱5产生了断开的情况下,吸嘴84能够在接近卷取装置25的位置处,从前端89吸入卷取装置25侧(卷装7侧)的细纱5进行捕捉。
通过吸管83向一侧旋转,其前端88向接近纺纱装置22的方向移动,在接近纺纱装置22的状态下捕捉细纱5的纱端。之后,吸管83向另一侧旋转。由此,吸管83的前端88向远离纺纱装置22的方向移动。
通过吸嘴84向一侧旋转,其前端89向接近卷取装置25的方向移动,在接近卷取装置25的位置处捕捉该细纱5。之后,吸嘴84向另一侧旋转。由此,吸嘴84的前端89向远离卷取装置25的方向移动。
在产生了细纱5的断开之后,接头装置82进行由吸管83捕捉到的纺纱装置22侧的细纱5与由吸引装置24或者吸嘴84捕捉到的卷装7侧的细纱5的接头。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头装置82是通过捻回空气流将纱端彼此捻合的捻接装置。接头装置82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捻接装置,例如也能够设为机械式的打结器等。另外,“接头”不仅包括使纱端彼此捻合的过程,而且包括将多余的细纱5在接头装置82中切断的过程、通过吸引装置24以及/或者吸管83捕捉细纱5的过程。
在接头台车80行进到产生了细纱5的断开的纺纱单元2并停止的状态下,如图4所示,接头装置82位于比吸引装置24靠下游侧的位置。此外,在使吸嘴84的前端89相对于卷取装置25退避的状态(图8的实线的状态)下,接头装置82位于比该吸嘴84的前端89靠下游侧的位置。
台车控制部85构成为具有未图示的CPU、ROM、RAM等的公知的计算机。台车控制部85通过对接头台车80所具备的各部的动作进行控制,对接头台车80进行的接头处理进行控制。
接头台车80通常在轨道101上的适当位置处待机。当在某个纺纱单元2中产生细纱5的断开时,接头台车80向产生了细纱5的断开的纺纱单元2移动。
接着,对在纺纱单元2中进行接头处理的情况下的吸引装置24与吸嘴84的区分使用进行说明。
在细纱5在供纱装置(纺纱装置22)与卷装7之间断开之后,在纺纱装置22开始中断的纺纱的定时附近,进行接头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头处理的动作存在两种,对其择一地进行选择。
第1动作为,如图7所示那样,通过吸引装置24捕捉卷取装置25侧的细纱5,接头装置82成为能够取入细纱5的状态,通过接头装置82进行接头。以下,有时将该动作称为“固定捕捉接头”。
第2动作为,如图8所示那样,通过吸嘴84捕捉卷取装置25侧的细纱5,吸嘴84将细纱5引导为接头装置82能够取入细纱5,通过接头装置82进行接头。以下,有时将该动作称为“移动捕捉接头”。
无论在哪个动作中,都通过吸管83捕捉纺纱装置22侧的细纱5,通过吸管83将细纱5引导为接头装置82能够取入细纱5。
单元控制部15在中断纺纱的情况下,基于各种主要原因决定进行固定捕捉接头和移动捕捉接头中的哪个。
固定捕捉接头与移动捕捉接头不同,不需要吸嘴84的引导动作。因而,如果考虑节能,则优选进行固定捕捉接头。
例如,考虑纱线监视装置47检测纱疵,切断细纱5以除去该纱疵的情况。假设在进行固定捕捉接头的情况下,在卷装7侧的细纱5的纱端被吸引装置24捕捉的状态下,需要停止卷装7的旋转。但是,在纱线监视装置47检测到纱疵的时刻卷装7正在以高速旋转,因此,即使立即开始卷装7的旋转停止控制,在卷装7的旋转实际停止之前,一定程度长度的细纱5不可避免地被卷绕到卷装7上。
在纱线存积辊51的纱线存积量为规定量以上的情况下,处于即使从立即开始卷装7的旋转停止控制到卷装7实际停止为止从纱线存积辊51拉出细纱5,也来得及通过吸引装置24捕捉细纱5的状态。来得及通过吸引装置24捕捉细纱5的状态换言之是细纱5即便少量也存积于纱线存积辊51的状态。在该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5决定进行固定捕捉接头。
在纱线存积辊51的纱线存积量小于规定量的情况下,来不及通过吸引装置24捕捉细纱5,纱端由于到卷装7实际停止为止的旋转而通过吸引装置24。在该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5决定进行移动捕捉接头。由于在卷装7的卷取中产生的异常的张力等原因,即使在比吸引装置24靠下游侧细纱5被切断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5也决定进行移动捕捉接头。
对于进行固定捕捉接头和移动捕捉接头中的哪个的判断,上述的说明是一例,也能够以其他的基准进行判断。
接着,对在图2的状态下产生细纱5的断开而中断纺纱,通过接头装置82进行接头时的各部的动作进行说明。以下,以基于纱线监视装置47的检测结果切断细纱5的情况为例,对固定捕捉接头进行说明。
首先,单元控制部15基于从纱线监视装置47输入的纱疵检测信号,使供纱装置(纺纱装置22)的供纱停止。通过供纱装置的供纱的停止,细纱5被切断。由此,如图3所示,产生了细纱5的断开。由纱线监视装置47检测到的纱疵包含于卷装7侧的细纱5。
单元控制部15在纱线监视装置47检测到纱疵之后的适当定时,将接头请求信号向台车控制部85发送。接收到接头请求信号的台车控制部85使接头台车80行进到产生了细纱5的断开的对象的纺纱单元2后停止。
在纱线监视装置47检测到纱疵的紧接之后的定时,单元控制部15为了进行接头而决定使用吸引装置24和吸嘴84中的哪个。在此次的例子中,单元控制部15决定进行固定捕捉接头。即,决定吸引装置24的使用。
在进行固定捕捉接头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5进行卷装7的旋转的减速控制。由此,卷装7侧的细纱5的纱端附近的部分将来通过吸引装置24时的速度变低,因此,容易通过吸引装置24进行捕捉。对于卷装7的旋转的减速控制,可以在检测到纱疵之后或者在纺纱的中断之后立即开始,也可以在纱线存积量检测传感器56检测到细纱5的存积量为规定量以下的时刻开始。也可以在检测到纱疵之后或者在纺纱的中断之后,使卷装7的旋转暂时完全停止,之后以低速重新开始卷取。
当从图3的状态起卷取装置25进行卷取时,残存于纱线存积装置23的纱线存积辊51的细纱5被拉出,纱线存积辊51上的细纱5的存积量减少。此时,如图3所示,纱线摘除杆55在待机位置P1处静止。单元控制部15监视纱线存积量检测传感器56的检测信号。
单元控制部15在细纱5从纱线存积装置23离开稍前的定时,打开关闭着的闸门63,使吸引装置24开始吸引。例如能够将该定时设为从纱线存积量检测传感器56检测到细纱5的存积量为规定量以下的情况起继续卷取规定时间的定时。
之后,在卷装7侧的细纱5卷取于卷装7的过程中,在该细纱5的纱端位于能够由吸引装置24捕捉的区域的定时,单元控制部15使卷取装置25的卷取停止。例如能够将卷取装置25的卷取的停止定时设为与残留于纱线存积辊51的细纱5的纱端从纱线存积辊51离开并脱离导纱器54的定时几乎相同的定时。
其结果,如图4所示,能够通过吸引装置24从吸引口62吸入细纱5来进行捕捉。在图4中一并示出根据上述接头请求信号,接头台车80到达纺纱单元2的状态。
与在卷取装置25中对卷装7的旋转进行减速相关联,能够与通常相比缩窄横动装置73的横动宽度。例如,优选将横动宽度设为细纱5的断开前的横动宽度(横动最大宽度)的1/2以下。持续横动宽度的缩短直到卷装7的卷取方向的旋转停止为止。此时,也可以不仅缩窄横动宽度,而且使横动装置73的横动速度减速。
在如上述那样进行使卷装7的旋转速度减速的控制的情况下,卷装7侧的细纱5的张力变得不稳定。因而,由导纱器78将细纱5向卷装7的外周面引导的位置容易变得不稳定。考虑到这一点,优选如上述那样缩短横动宽度,以避免细纱5卷绕于脱离卷装7的卷绕宽度的位置(以下,也称作端面脱落)。
单元控制部15基于纱线捕捉检测传感器64的检测结果,判断吸引装置24的捕捉是否成功。对于判断为吸引装置24的捕捉失败了的情况将后述。
在判断为吸引装置24的捕捉成功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5根据需要使卷装7反转而再次停止。这是因为,在卷装7侧的细纱5所含的纱疵较长的情况下,为了除去纱疵,必须从卷装7退绕细纱5并使吸引装置24吸引该细纱5。之后,单元控制部15判定接头台车80是否到达该纺纱单元2,在未到达的情况下待机直到到达为止。
在接头台车80停止在与纺纱单元2对应的作业位置的状态下,吸引装置24的吸引口62位于比接头装置82靠上游侧的位置。因而,当接头台车80到达时,如图4所示,由吸引装置24保持的卷装7侧的细纱5处于与接头台车80的接头装置82相面对的状态。
在使接头台车80停止之后,台车控制部85对接头台车80进行控制,使吸管83向如图5的点划线所示那样能够捕捉纺纱装置22侧的细纱5的位置移动。几乎与此同时,单元控制部15使供纱装置重新开始供给细纱5
在重新开始纺纱的紧接之后,从纺纱装置22供给的细纱5被吸管83的空气吸引流拉出。为了从纺纱装置22拉出而施加于细纱5的张力较弱且不稳定,因此,在重新开始纺纱的紧接之后,由纺纱装置22生成的细纱5的品质较低。以下,有时将重新开始纺纱的紧接之后进行的纺纱称作“出头纺纱(对应日文:糸出し紡績)”。以防止纺纱装置22的堵塞等为目的,也可以在出头纺纱和通常的纺纱中,使纺纱单元2的纺纱的条件(例如,牵伸装置21牵伸纤维束4b的牵伸比)不同。
台车控制部85使由吸管83捕捉到的纺纱装置22侧的细纱5如图5的实线所示那样引导到下方的接头装置82。
此时,纱线摘除杆55维持待机位置P1。因而,从纺纱装置22拉出的细纱5钩挂于挂纱部件53,通过旋转的挂纱部件53将细纱5如图5所示那样卷绕于纱线存积辊51。
当从在纱线存积辊51开始卷绕细纱5起经过规定时间,所需最低存积量以上的长度的细纱5存积于纱线存积辊51时,成为以稳定的张力以及速度从纺纱装置22拉出细纱5的状态。因而,在纺纱装置22中进行稳定的纺纱。如此,纺纱单元2从出头纺纱转移到通常的纺纱。
即使纺纱单元2转移到通常的纺纱,在纱线存积辊51也残留由于此前的出头纺纱而生成的低品质的细纱5。因此,单元控制部15在即将转移到通常的纺纱之前,如图6所示,控制纱线摘除杆55向纱线摘除位置P3移动。其结果,卷绕于纱线存积辊51的应当除去的细纱5从纱线存积辊51退绕,被吸管83吸引而废弃。此时,纱线存积辊51具有细纱5在从钩挂于挂纱部件53到脱离为止的期间存积于纱线存积辊51的存积量。即,通过使应当除去的细纱5从纱线存积辊51退绕,存积于纱线存积辊51的细纱5成为通过通常的纺纱纺出的细纱5。此处,应当除去的细纱5至少包括通过出头纺纱而生成的细纱5。
在应当除去的细纱5从纱线存积辊51全部退绕之后,单元控制部15控制纱线摘除杆55向图7的实线所示的纱线引导位置P2移动。其结果,细纱5再次钩挂于挂纱部件53,纱线存积辊51中的细纱5的存积量逐渐增大。
在该状态下,台车控制部85使接头装置82动作,进行由吸引装置24吸引的卷取装置25侧的细纱5与纺纱装置22侧的细纱5的接头。在接头中从供纱装置连续地供给细纱5,但该细纱5由纱线存积装置23存积。
在接头中,多余的细纱5在接头装置82中被切断。通过该切断,从卷装7侧的细纱5切开由纱线监视装置47检测到的纱疵的部分。
切断的多余的细纱5朝向吸引装置24或者吸管83行进,被吸入而废弃。此时,纱线摘除杆55位于纱线引导位置P2,因此,纺纱装置22侧的细纱5中比接头装置82靠上游侧的部分的纱线路径被变更为比纱线摘除杆55位于待机位置P1的情况下的纱线路径(图7的点划线)靠前方。换言之,纱线摘除杆55位于纱线引导位置P2,由此,细纱5的纱线路径被变更为远离吸引装置24。
在未产生细纱5的断开的通常时(图2)中,纱线摘除杆55位于待机位置P1。因而,在接头装置82的动作时,纱线摘除杆55位于与细纱5的断开前不同的纱线引导位置P2。其结果,细纱5的纱线路径也与细纱5的断开前相比发生变化。
通过这样的纱线路径的引导,在卷装7侧的细纱5中多余的细纱5伴随着接头而被吸引装置24吸入时,难以缠绕于纺纱装置22侧的细纱5。其结果,能够提高卷装7的品质。
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在图2中示出了细纱5的断开前的纱线路径,当在纺纱装置22与卷取装置25之间细纱5断开的情况下,卷装7侧的细纱5的纱端伴随着卷取装置25的卷取而沿着图2的纱线路径移动。吸引装置24的吸引口62接近细纱5的断开前的纱线路径配置,以便容易捕捉该纱端。因而,在伴随接头装置82的接头而卷装7侧的多余的细纱5被切断的情况下,被图7的吸引装置24吸入的多余的细纱5的纱线路径容易接近图2的纱线路径。因此,多余的细纱5有可能与从纺纱装置22纺出的细纱5缠绕在一起。假设这些细纱5缠绕在一起,将从纺纱装置22纺出的细纱5断开。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接头时纱线摘除杆55位于纱线引导位置P2,因此,能够使从纺纱装置22向接头装置82引导的细纱5远离吸引装置24。由此,能够防止细纱5的缠绕。
在纱线摘除杆55位于纱线引导位置P2的情况下,与待机位置P1相同,细纱5不从挂纱部件53脱离。因而,能够适当持续地在纱线存积装置23中存积细纱5。此外,由于形成于导纱器54的上述槽形成得足够长,因此,即使纱线摘除杆55位于纱线引导位置P2,细纱5也不会从导纱器54脱离。
在接头的结束几乎同时,卷取装置25开始驱动,卷取装置25重新开始卷装7的卷取。纱线摘除杆55在接头结束的紧接之后向待机位置P1移动。闸门63在接头结束后的适当的定时关闭。如此,纺纱单元2返回到图2的通常状态。
接着,对纺纱中断、单元控制部15决定进行移动捕捉接头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产生了细纱5的断开时,在决定为进行移动捕捉接头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5使卷装7的旋转继续。其结果,卷装7侧的细纱5的纱端被卷取于卷装7。在进行移动捕捉接头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5进行控制,以便维持将吸引装置24的闸门63关闭的状态。或者,如果闸门63处于打开的状态,则单元控制部15进行控制,以关闭闸门63。因而,卷装7侧的细纱5的纱端不会被吸入吸引装置24的吸引口62。之后,卷装7侧的细纱5的纱端向卷装7的外周面附近或者外周面移动。
在卷装7侧的细纱5完全卷取于卷装7之前的阶段,单元控制部15也可以将卷装7的卷取方向的旋转速度控制为比断开前低。由此,能够减弱卷装7侧的细纱5的纱端卷取于卷装7的外周面的势头。因此,纱端容易从卷装7的外周面的细纱5离开。因而,之后,能够通过吸嘴84容易地捕捉纱端。也可以在卷装7侧的细纱5将要完全卷取于卷装7之前,停止卷装7的旋转。
在卷装7向卷取方向旋转来卷取卷装7侧的细纱5的过程中,能够与通常相比缩窄横动装置73的横动宽度。例如,优选将横动宽度设为断开前的横动宽度的1/2以下。持续横动宽度的缩短直到卷装7的卷取方向的旋转停止为止。由此,卷装7侧的细纱5的纱端的位置在卷绕宽度方向上难以产生偏差。因而,之后,能够通过吸嘴84容易地捕捉纱端。但是,横动装置73也可以不缩短横动宽度而维持通常的宽度。
在如上述那样进行使卷装7的旋转速度减速的控制的情况下,卷装7侧的细纱5的张力变得不稳定。因而,基于与上述相同的理由,特别优选缩短横动宽度,以避免端面脱落。
之后,单元控制部15判定接头台车80是否到达该纺纱单元2,在未到达的情况下进行待机直到到达为止。
接头台车80当到达相对于纺纱单元2的作业位置时,使吸嘴84如图8的点划线所示那样接近卷取装置25。在该状态下,卷取装置25的卷装旋转装置72使卷装7向与卷取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由此,吸嘴84能够捕捉卷装7侧的细纱5。持续卷装7的反方向的旋转,直到卷装7侧的细纱5中包含纱疵的部分全部被吸嘴84吸引为止。之后,吸嘴84从卷取装置25退避。其结果,卷装7侧的细纱5被引导到接头装置82。除此以外的接头台车80的动作与上述的固定捕捉接头相同。在图9中示出通过接头装置82进行接头的情况。
移动捕捉接头中的纱线摘除杆55的动作与上述的固定捕捉接头大致相同。但是,在通过接头装置82进行接头时,如图8所示,纱线摘除杆55在待机位置P1处停止。这是因为,卷装7侧的细纱5中多余的细纱5不是被吸引装置24吸入而是被吸嘴84吸入并废弃,因此,在吸入的过程中,该细纱5缠绕于卷装7侧的细纱5的可能性低。
虽然尝试了固定捕捉接头,但是由于某种原因,有时通过吸引装置24无法捕捉到卷装7侧的细纱5。能够基于纱线捕捉检测传感器64检测细纱5的捕捉的失败。在吸引装置24对细纱5的捕捉失败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5决定切换成移动捕捉接头。在使用吸嘴84之前,通过卷取装置25进一步卷取卷装7侧的细纱5。由此,吸引装置24的捕捉失败的纱端向卷装7的外周面附近或者外周面移动。因此,能够通过吸嘴84可靠地捕捉卷装7侧的细纱5。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具备纺纱装置22、卷取装置25、纱线存积装置23、接头装置82、吸引装置24、吸管83以及纱线摘除杆55。纺纱装置22能够通过对纤维束4b进行纺纱而生成细纱5,并供给细纱5。卷取装置25对从纺纱装置22供给的细纱5进行卷取而形成卷装7。纱线存积装置23配置在形成于纺纱装置22与卷取装置25之间的纱线路径的中途。当在纺纱装置22与卷取装置25之间细纱5断开的情况下,接头装置82进行纺纱装置22侧的细纱5与卷装7侧的细纱5的接头。当在纺纱装置22与卷取装置25之间细纱5断开的情况下,吸引装置24能够捕捉卷装7侧的细纱5,并相对于纱线路径而设置。当在纺纱装置22与卷取装置25之间细纱5断开的情况下,吸管83能够捕捉纺纱装置22侧的细纱5,通过移动将捕捉到的纺纱装置22侧的细纱5向接头装置82引导。纱线摘除杆55通过在待机位置P1与纱线引导位置P2之间移动,能够变更纱线路径。纱线存积装置23具备纱线存积辊51以及挂纱部件53。纱线存积辊51能够在外周卷绕细纱5并存积。挂纱部件53能够在钩挂有细纱5的状态下旋转。纱线摘除杆55位于纱线引导位置P2时的纱线路径相比纱线摘除杆55位于待机位置P1时的纱线路径远离吸引装置24。在纱线摘除杆55位于纱线引导位置P2的状态下,接头装置82进行接头。
由此,在纺纱装置22与卷取装置25之间细纱5断开之后,在伴随接头装置82的接头而卷装7侧的细纱5的多余部分被吸引装置24废弃时,纺纱装置22侧的细纱5的纱线路径由纱线摘除杆55变更。因而,能够防止卷装7侧的细纱5的多余部分缠绕于纺纱装置22侧的细纱5。其结果,能够提高卷装7的品质。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在纱线摘除杆55位于纱线引导位置P2的状态下,细纱5与挂纱部件53接触。
由此,能够一边将细纱5在被挂纱部件53引导的状态下存积于纱存积辊51,一边通过接头装置82进行接头。因而,能够减少伴随接头的细纱5的松弛等的产生。
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具备多个纺纱单元2。各个纺纱单元2具备纺纱装置22、纱线存积装置23以及卷取装置25。在各个纺纱单元2都设置纱线摘除杆55以及驱动纱线摘除杆55的驱动部。
由此,纱线摘除杆55能够相对于其他的纺纱单元2的纱线摘除杆55独立地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纱线摘除杆55在纺纱装置进行出头纺纱之后,为了废弃卷绕于纱线存积辊51的细纱5而从挂纱部件53摘除细纱5。
由此,通过纱线摘除杆55,能够实现从挂纱部件53摘除细纱5的功能和变更纱线路径的功能的双方。因而,能够简化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纱线摘除杆55能够向与待机位置P1以及纱线引导位置P2的任一个不同的纱线摘除位置P3移动。纱线摘除杆55在纺纱装置进行出头纺纱之后,在纱线摘除位置P3与细纱5接触,从挂纱部件53摘除细纱5。
由此,能够通过纱线摘除杆55从挂纱部件53可靠地摘除细纱5。
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具备纺纱装置22、卷取装置25、接头装置82、吸引装置24、吸管83以及纱线摘除杆55。纺纱装置22能够通过对纤维束4b进行纺纱而生成细纱5,并供给细纱5。卷取装置25对从纺纱装置22供给的细纱5进行卷绕而形成卷装7。当在纺纱装置22与卷取装置25之间细纱5断开的情况下,接头装置82进行卷装7侧的细纱5即第1纱线与纺纱装置22侧的细纱5即第2纱线的接头。当在纺纱装置22与卷取装置25之间细纱5断开的情况下,吸引装置24能够捕捉第1纱线,并相对于纺纱装置22与卷取装置25之间的纱线路径而设置。当在纺纱装置22与卷取装置25之间细纱5断开的情况下,吸管83能够捕捉第2纱线。纱线摘除杆55与接头装置82对第1纱线与第2纱线的接头动作相关联,将纱线路径变更为与细纱5的断开前不同,防止第1纱线与第2纱线缠绕。
由此,在纺纱装置22与卷取装置25之间细纱5断开之后,当伴随接头装置82的接头而第1纱线的多余部分被吸引装置24废弃时,能够防止在第2纱线上缠绕该多余部分。其结果,能够提高卷装7的品质。
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具备多个纺纱单元2。各个纺纱单元2具备纺纱装置22以及卷取装置25。各个纺纱单元2具备使由卷取装置25卷绕的细纱5横动的横动装置73。当在纺纱单元2中在纺纱装置22与卷取装置25之间细纱5断开的情况下,在横动装置73使细纱5横动的横动宽度比细纱5的断开前的横动宽度窄的状态下,将卷取装置25侧的细纱5卷取于卷装7。
由此,能够防止卷装7的端面脱落的产生。因而,能够提高卷装7的品质。
接着,对第1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变形例以后的说明中,有时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类似的部件在附图中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第1变形例的纺纱机主要是接头台车80x的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如图9所示,在本变形例的接头台车80x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细长的轨道91。在轨道91上支承有可动部件即支承托架92。支承托架92能够沿着轨道91在前后方向上滑动。
在支承托架92连结有驱动缸(致动器)93。驱动缸93使支承托架92沿着前后方向移动。例如能够将驱动缸93设为气压缸。也能够通过与驱动缸93不同构成的致动器(例如,马达)使支承托架92移动。
在支承托架92,除了接头装置82之外,还设置有导纱器94、切断器(防缠绕部件)95以及第2吸引装置(吸引捕捉装置)96。
导纱器94例如构成为板状的部件。在导纱器94形成有朝前方开放的省略图示的槽(凹部)。
切断器95配置在导纱器94的附近。切断器95与导纱器94相同,配置在比吸引装置24靠下游侧且比接头装置82靠上游侧的位置。切断器95能够切断进入导纱器94的槽中的细纱5。切断器95的构成是任意的,例如能够形成通过适当的驱动部(例如,螺线管)驱动可动刀刃的构成。
第2吸引装置96配置在比导纱器94(换言之,切断器95)靠下游侧且比接头装置82靠上游侧的位置。在第2吸引装置96,与上述吸引装置24相同,形成有朝前方开口的吸引口97。第2吸引装置96与适当的吸引源连接。因而,能够使吸引口97产生吸引空气流。
接头装置82、导纱器94、切断器95以及第2吸引装置96安装于支承托架92,因此能够与支承托架92一起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在本变形例中,在接头台车80x沿着轨道101行进时,支承托架92成为相对于纱线路径朝后方退避的图9的状态。因而,能够防止接头台车80x的导纱器94等的部件与各纺纱单元2的纱线路径发生干涉。
当在纺纱单元2中产生了细纱5的断开而要进行固定捕捉接头的情况下,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通过吸引装置24捕捉卷装7侧的细纱5。当接头台车80x到达该状态的纺纱单元2时,台车控制部85对驱动缸93进行控制,使支承托架92朝前方前进。其结果,如图10所示,前进的接头装置82接近卷装7侧的细纱5。此外,卷装7侧的细纱5中位于接头装置82与吸引装置24之间的部分插入到前进的导纱器94的槽中。
台车控制部85在图10的状态下驱动切断器95切断细纱5。其结果,相比切断部位接近吸引装置24的一侧的细纱5被吸引装置24吸入而废弃,接近第2吸引装置96的一侧的细纱5被第2吸引装置96的吸引口97吸入而捕捉。在图11中示出该状态。
之后,纺纱装置22侧的细纱5被吸管83捕捉,通过吸管83引导细纱5以便接头装置82能够取入细纱5。在图12中示出该状态。纺纱装置22侧的细纱5进入到导纱器94的槽中,但由于切断器95停止动作,所以细纱5不会被切断。
纱线摘除杆55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朝纱线摘除位置P3移动。其结果,上述出头纺纱形成的细纱5被吸管83吸引而废弃。当出头纺纱的细纱5全部从纱线存积辊51退绕时,纱线摘除杆55朝待机位置P1移动。
单元控制部15使接头装置82动作。其结果,进行由第2吸引装置96吸引的卷取装置25侧的细纱5与纺纱装置22侧的细纱5的接头。在接头中从供纱装置连续地供给细纱5,但该细纱5由纱线存积装置23存积。
之后,如图12所示,接头装置82进行接头。在接头中,多余的细纱5在接头装置82中被切断,被第2吸引装置96或者吸管83吸入而废弃。在本变形例中,卷装7侧的细纱5中多余的细纱5预先由切断器95切断,因此,大部分在接头动作之前被吸引装置24吸入而废弃。因而,卷装7侧的细纱5中多余的细纱5较短,因此,难以缠绕于纺纱装置22侧的细纱5。其结果,能够提高卷装7的品质。
在本变形例中,卷装7侧的细纱5中多余的细纱5在接头前的定时由切断器95切断。因而,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在本变形例中,即使在固定捕捉接头的情况下,在接头时,如图12所示,也使纱线摘除杆55位于待机位置P1。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具备纺纱装置22、卷取装置25、接头装置82、吸引装置24、第2吸引装置96以及切断器95。纺纱装置22能够对纤维束4b进行纺纱而生成细纱5,并供给细纱5。卷取装置25对从纺纱装置22供给的细纱5进行卷取而形成卷装7。当在纺纱装置22与卷取装置25之间细纱5断开的情况下,接头装置82进行纺纱装置22侧的细纱5与卷装7侧的细纱5的接头。当在纺纱装置22与卷取装置25之间细纱5断开的情况下,吸引装置24能够捕捉卷装7侧的细纱5,并相对于纺纱装置22与卷取装置25之间的纱线路径而设置。第2吸引装置96能够在比吸引装置24靠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且比接头装置82靠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吸引卷装侧的细纱5。切断器95能够在比吸引装置24靠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且比第2吸引装置96靠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切断细纱5。
由此,在纺纱装置22与卷取装置25之间细纱5断开之后,在通过接头装置82进行接头之前,卷装7侧的细纱5的多余部分由接头装置82与吸引装置24之间的切断器95切断。伴随该切断,卷装7侧的细纱5的多余部分中的一部分被吸引装置24吸引而废弃。剩余的部分由第2吸引装置96捕捉。由此,能够防止伴随接头而卷装7侧的细纱5的多余部分缠绕于纺纱装置22侧的细纱5。其结果,能够提高卷装7的品质。
在本变形例的纺纱机1中,当在纺纱装置22与卷取装置25之间细纱5断开的情况下,第2吸引装置96能够捕捉卷装7侧的细纱5,并相对于纱线路径而设置。
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构成捕捉在卷装7侧的细纱5由切断器95切断的情况下产生的新的纱端。
本变形例的纺纱机1具备具有朝向纺纱机1的前方开放的槽的导纱器94。第2吸引装置96的吸引口97朝向纺纱机1的前方而开放。切断器95将进入到导纱器94的槽中的细纱5切断。
由此,能够实现容易从纺纱机1的前方进行维护作业的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本变形例的纺纱机1具备使接头装置82朝接近纱线路径的方向或远离纱线路径的方向移动的驱动缸93。
由此,通过接头装置82接近纱线路径,能够容易地实现能够将卷装7侧的细纱5以及纺纱装置22侧的细纱5取入接头装置82的状态。
在本变形例的纺纱机1中,切断器95能够朝接近纱线路径的方向或远离纱线路径的方向移动。
由此,通过切断器95接近纱线路径,能够适当地切断卷装7侧的细纱5。另一方面,通过切断器95远离纱线路径,能够防止与纱线路径发生干涉。
在本变形例的纺纱机1中,吸引装置24吸引细纱5的吸引口62和第2吸引装置96的吸引口97朝相同的方向开放。
由此,能够实现构成的简化。
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具备纺纱装置22、卷取装置25、接头装置82、吸引装置24、吸嘴84以及切断器95。当在纺纱装置22与卷取装置25之间细纱5断开的情况下,接头装置82进行卷装7侧的细纱5即第1纱线与纺纱装置22侧的细纱5即第2纱线的接头。切断器95与接头装置82进行的第1纱线与第2纱线的接头动作相关联,通过切断第1纱线,来防止第1纱线与第2纱线缠绕在一起。
由此,在纺纱装置22与卷取装置25之间细纱5断开之后,在伴随接头装置82的接头而第1纱线的多余部分被废弃时,能够防止缠绕于第2纱线。其结果,能够提高卷装7的品质。
接着,对第2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变形例的说明中,有时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类似的部件在附图中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第2变形例的纺纱机的接头台车80y的构成与上述第1变形例不同。如图13所示,在本变形例的接头台车80y中,仅导纱器94以及切断器95能够通过驱动缸93沿着前后方向移动。此外,在本变形例的接头台车80y中,吸嘴(吸引捕捉装置)84x的前端89x配置在即使在吸嘴84x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也接近细纱5的纱线路径的位置。在本变形例的接头台车80y中,省略了上述第1变形例的第2吸引装置96。
在本变形例中,当接头台车80y沿着轨道101行进时,导纱器94以及切断器95成为相对于纱线路径朝后方退避的图13的状态。因而,能够防止接头台车80y的导纱器94与各纺纱单元2的纱线路径发生干涉。
在纺纱单元2中产生了细纱5的断开而要进行固定捕捉接头的情况下,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卷装7侧的细纱5由吸引装置24捕捉。当接头台车80y到达该状态的纺纱单元2时,台车控制部85控制驱动缸93使导纱器94以及切断器95朝前方前进。其结果,如图14所示,卷装7侧的细纱5中位于接头装置82与吸引装置24之间的部分被插入到前进的导纱器94的槽中。
台车控制部85在图14的状态下驱动切断器95来切断细纱5。其结果,相比切断部位接近吸引装置24的一侧的细纱5被吸引装置24吸入而废弃。然后,接近退避位置的吸嘴84x的一侧的细纱5被吸嘴84x的前端89x的吸引口吸入而捕捉。在图15中示出该状态。之后的动作与上述第1变形例实质上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本变形例中,在卷装7侧的细纱5中多余的细纱5也伴随接头装置82的接头而废弃时,难以缠绕于纺纱装置22侧的细纱5。其结果,能够提高卷装7的品质。此外,能够省略第1变形例的第2吸引装置96,因此能够实现简单且紧凑的构成。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变形例的纺纱机具备能够在比吸引装置24靠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且比接头装置82靠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吸引细纱5的吸嘴84x。当在纺纱装置22与卷取装置25之间细纱5断开的情况下,吸嘴84x能够捕捉卷装7侧的细纱5,通过移动而将捕捉到的卷装7侧的细纱5向接头装置82引导。
由此,能够通过共同的装置即吸嘴84x实现通过从接近卷装7的位置移动而将卷装7侧的细纱5向接头装置82引导的功能、和捕捉在卷装7侧的细纱5由切断器95切断的情况下产生的新纱端的功能的双方。因而,能够简化构成。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构成例如能够如以下那样变更。可以单独地进行变更,也可以任意地组合进行多个变更。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纱线摘除杆55能够构成为,能够不通过旋转移动而通过平行移动来变更位置。
也能够构成为,通过与纱线摘除杆55不同的部件变更纺纱装置22侧的细纱5的纱线路径。纱线作用部件也能够不与纺纱装置22侧而与卷装7侧的细纱5接触,变更纱线路径,以使卷装7侧的细纱5远离纺纱装置22侧的细纱5。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将吸引装置24构成为能够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在该构成中,在吸引装置24捕捉到卷装7侧的细纱5的状态下,通过吸引装置24朝后方退避,能够使卷装侧的细纱5中多余部分远离纺纱装置22侧的细纱5。由此,也能够防止细纱5的缠绕。在该构成中,使吸引装置24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省略图示的致动器相当于防缠绕部件。吸引装置24也能够代替前后方向而例如沿着与横动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
在吸引装置24的吸引管61中,也可以在吸引口62的下部(接近接头装置82的一侧)形成省略图示的凹部。例如能够将凹部设为适当长度的狭缝槽。在该构成中,与卷装7侧的细纱5被吸引装置24吸引几乎同时,该细纱5进入到狭缝槽中。其结果,卷装7侧的细纱5从纺纱装置22侧的细纱5的路径自然地离开。在该构成中,形成有狭缝槽的吸引管61相当于防缠绕部件。
能够将第1变形例所示的导纱器94、切断器95以及第2吸引装置96代替设置于接头台车80x而设置于各个纺纱单元2。
也能够代替第2变形例的切断器95,而设置夹持保持细纱5的夹持机构。夹持机构在夹持了卷装7侧的细纱5中多余部分的状态下通过驱动缸93的动作而朝后方退避。由此,能够使卷装侧的细纱5中多余部分远离纺纱装置22侧的细纱5。在该构成中,夹持机构以及驱动缸93相当于防缠绕部件。
在第2变形例中,也可以在通过切断器95切断卷装7侧的细纱5之前,吸嘴84x朝图14的退避位置稍微旋转,使其前端89x接近细纱5。
吸引装置24的吸引口62开放的方向、第2吸引装置96的吸引口97开放的方向以及导纱器94的槽开放的方向均是任意的,能够适当地变更。
也可以在纺纱装置22与纱线存积辊51之间配置夹着细纱5进行输送的送出辊。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进行出头纺纱时,使纱线摘除杆55位于待机位置P1,在从纺纱装置22拉出的细纱5钩挂于挂纱部件53之后,使纱线摘除杆55位于纱线摘除位置P3,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使吸管83移动到能够捕捉纺纱装置22侧的细纱5的位置的同时,使纱线摘除杆55位于纱线摘除位置P3。在从出头纺纱转移到通常的纺纱后经过了规定的时间之后,使纱线摘除杆55位于待机位置P1或者纱线引导位置P2,由此使纱线存积辊51存积细纱5。因而,通过出头纺纱而生成的品质差的细纱5不被存积于纱线存积辊51。
Claims (14)
1.一种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纺纱装置,通过对纤维束进行纺纱而生成纱线,并供给该纱线;
卷取装置,对从上述纺纱装置供给的纱线进行卷取而形成卷装;
纱线存积装置,配置在形成于上述纺纱装置与上述卷取装置之间的纱线路径;
接头装置,当在上述纺纱装置与上述卷取装置之间纱线断开的情况下,进行上述纺纱装置侧的纱线与上述卷装侧的纱线的接头;
固定捕捉装置,相对于上述纱线路径而设置,当在上述纺纱装置与上述卷取装置之间纱线断开的情况下,捕捉上述卷装侧的纱线;
可动捕捉装置,当在上述纺纱装置与上述卷取装置之间纱线断开的情况下,捕捉上述纺纱装置侧的纱线,通过移动而将捕捉到的上述纺纱装置侧的纱线向上述接头装置引导;以及
纱线作用部件,通过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移动来变更纱线路径,
上述纱线存积装置具备:
纱线存积辊,在外周上卷绕纱线而存积;以及
挂纱部件,在钩挂有纱线的状态下进行旋转,
上述纱线作用部件位于上述第2位置时的纱线路径比上述纱线作用部件位于上述第1位置时的纱线路径远离上述固定捕捉装置,
上述接头装置在上述纱线作用部件位于上述第2位置的状态下进行接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头装置在上述纱线作用部件位于上述第2位置且纱线与上述挂纱部件接触的状态下进行接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纺纱单元,
各个上述纺纱单元具备上述纺纱装置、上述纱线存积装置以及上述卷取装置,
上述纱线作用部件以及驱动上述纱线作用部件的驱动部均设置于各个上述纺纱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纱线作用部件在上述纺纱装置进行出头纺纱之后,能够从上述挂纱部件摘除纱线,以便废弃卷绕于上述纱线存积辊的纱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纱线作用部件能够向与上述第1位置和上述第2位置的任一位置不同的第3位置移动,
上述纱线作用部件在上述纺纱装置进行上述出头纺纱之后,通过位于上述第3位置而与纱线接触,从上述挂纱部件摘除纱线。
6.一种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纺纱装置,通过对纤维束进行纺纱而生成纱线,并供给该纱线;
卷取装置,对从上述纺纱装置供给的纱线进行卷取而形成卷装;
接头装置,当在上述纺纱装置与上述卷取装置之间纱线断开的情况下,进行上述纺纱装置侧的纱线与上述卷装侧的纱线的接头;
固定捕捉装置,相对于上述纺纱装置与上述卷取装置之间的纱线路径而设置,当在上述纺纱装置与上述卷取装置之间纱线断开的情况下,捕捉上述卷装侧的纱线;
吸引捕捉装置,在比上述固定捕捉装置靠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且比上述接头装置靠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吸引上述卷装侧的纱线;以及
切断器,在比上述固定捕捉装置靠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且比上述吸引捕捉装置靠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切断纱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当在上述纺纱装置与上述卷取装置之间纱线断开的情况下,上述吸引捕捉装置捕捉上述卷装侧的纱线,通过移动而将捕捉到的上述卷装侧的纱线向上述接头装置引导。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引捕捉装置相对于上述纱线路径而设置,当在上述纺纱装置与上述卷取装置之间纱线断开的情况下,捕捉上述卷装侧的纱线。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纺纱机具备导纱器,该导纱器具有朝向上述纺纱机的前方开放的凹部,
上述吸引捕捉装置的吸引口朝向上述纺纱机的前方开放,
上述切断器切断进入到上述凹部中的纱线。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纺纱机具备致动器,该致动器使上述接头装置朝接近纱线路径的方向或者远离上述纱线路径的方向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切断器朝接近纱线路径的方向或者远离上述纱线路径的方向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6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捕捉装置吸引纱线的吸引口、与在将上述吸引捕捉装置捕捉到的上述卷装侧的纱线向上述接头装置引导的状态下上述吸引捕捉装置吸引纱线的吸引口,以相同的朝向开放。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纺纱单元,
各个上述纺纱单元具备上述纺纱装置以及上述卷取装置,
各个上述纺纱单元具备使由上述卷取装置卷绕的纱线横动的横动装置,
当在上述纺纱单元中在上述纺纱装置与上述卷取装置之间纱线断开的情况下,在上述横动装置使纱线横动的横动宽度比纱线断开前的横动宽度窄的状态下,将上述卷取装置侧的纱线卷取于卷装。
14.一种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纺纱装置,通过对纤维束进行纺纱而生成纱线,并供给该纱线;
卷取装置,对从上述纺纱装置供给的纱线进行卷取而形成卷装;
接头装置,当在上述纺纱装置与上述卷取装置之间纱线断开的情况下,进行上述卷装侧的纱线即第1纱线与上述纺纱装置侧的纱线即第2纱线的接头;
第1捕捉装置,相对于上述纺纱装置与上述卷取装置之间的纱线路径而设置,当在上述纺纱装置与上述卷取装置之间纱线断开的情况下,捕捉上述第1纱线;
第2捕捉装置,当在上述纺纱装置与上述卷取装置之间纱线断开的情况下,捕捉上述第2纱线;以及
防缠绕部件,在进行上述接头装置对上述第1纱线与上述第2纱线的接头动作的情况下,通过将纱线路径变更为与纱线断开前不同,或者切断上述第1纱线和第2纱线中的至少任一个,防止上述第1纱线与上述第2纱线缠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097663 | 2021-06-10 | ||
JP2021097663A JP2022189206A (ja) | 2021-06-10 | 2021-06-10 | 紡績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467057A true CN115467057A (zh) | 2022-12-13 |
Family
ID=84364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554480.0A Pending CN115467057A (zh) | 2021-06-10 | 2022-05-19 | 纺纱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22189206A (zh) |
CN (1) | CN115467057A (zh) |
-
2021
- 2021-06-10 JP JP2021097663A patent/JP2022189206A/ja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5-19 CN CN202210554480.0A patent/CN115467057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2189206A (ja) | 2022-12-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13067475A (ja) |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ユニット | |
JP2013063839A (ja) |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ユニット | |
CN105253703B (zh) | 纱线卷取机以及纱线卷取方法 | |
CN110158207B (zh) | 空气纺纱机和空气纺纱方法 | |
CN108286093B (zh) | 一种纺纱机 | |
CN115467057A (zh) | 纺纱机 | |
CN211171024U (zh) | 一种纱线的纺纱机构 | |
CN110699796A (zh) | 一种纱线的纺纱机构 | |
CN115465731A (zh) | 纱线卷取机 | |
CN116803881A (zh) | 纱线卷绕机 | |
CN118957820A (zh) | 纺纱机及纺纱机的控制方法 | |
CN115467054A (zh) | 纺纱机 | |
JP2022189204A (ja) | 紡績機 | |
CN116804296A (zh) | 纺纱机 | |
CN114959968A (zh) | 纺纱机 | |
EP2966199B1 (en) | Spinning machine and spinning method | |
EP3730436A1 (en) | Yarn winding machine and yarn threading method | |
JP2025047900A (ja) | 紡績機 | |
JP2013057152A (ja) | 糸巻取機 | |
CN116891164A (zh) | 纱线卷取机以及纱线卷取方法 | |
CN115924648A (zh) | 纱线卷取机 | |
CN116803882A (zh) | 纱线卷绕机 | |
JPH11279868A (ja) | 紡績機の糸継ぎ方法 | |
JP2024007744A (ja) | 紡績機、パッケージの形成方法及びパッケージ | |
JP2021193225A (ja) | 空気紡績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