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13053A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113053A CN116113053A CN202211381977.3A CN202211381977A CN116113053A CN 116113053 A CN116113053 A CN 116113053A CN 202211381977 A CN202211381977 A CN 202211381977A CN 116113053 A CN116113053 A CN 11611305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rt
- subcarrier
- ports
- mask
- index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04—Channel estimation of multiple chann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其中,M个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和/或第二端口集合,第一端口集合对应的第一掩码长度为第一长度,第二端口集合对应的第一掩码长度为第二长度。通过该方法,网络设备可向终端设备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便于终端设备灵活选择端口进行信道估计,以达到较好的信道估计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可用于估计数据信道或控制信道的等效信道。其中,数据信道比如可以为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shared channel,PUSCH)或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控制信道比如可以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
以下行数据传输为例,网络设备通过PDSCH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时,可以根据下行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对数据进行预编码处理;进一步地,网络设备还可以为终端设备分配DMRS端口,并在DMRS端口对应的时频资源上通过PDSCH向终端设备发送DMRS,DMRS通常与数据进行相同的信号处理,如预编码等。如此,终端设备接收DMRS端口对应的DMRS后,可以利用信道估计算法获得对等效信道的估计,进而可以基于等效信道完成数据的解调。
然而,在扩充DMRS端口后,网络设备如何向终端设备灵活地指示为终端设备分配的DMRS端口,以使终端设备可以灵活选择DMRS端口,仍需进一步研究。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用于对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分配的端口中的部分端口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进行灵活指示,以便于终端设备灵活选择端口进行信道估计,以达到较好的信道估计效果。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网络设备或者网络设备的部件(例如处理器、芯片、或芯片系统等),以该方法应用于网络设备为例,该方法包括: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其中,所述M个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和/或第二端口集合,所述第一端口集合对应的掩码长度为第一长度,所述第二端口集合对应的掩码长度为第二长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端口集合可以理解为扩增端口的集合,即R18端口;第二端口集合可以理解为现有端口的集合,即R15端口。以及,“掩码长度”可以包括第一掩码长度和第二掩码长度。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口集合对应的第二掩码长度与所述第二端口集合对应的第二掩码长度相同。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掩码长度为第一掩码长度时,掩码长度为4长或2长。
其中,第一掩码为频域掩码,第二掩码为时域掩码。所述频域掩码为第一时频资源映射规则中的Wf(f),所述时域掩码为所述第一时频资源映射规则中的wt(l′)所述第一时频资源映射规则满足如下公式:
k′=0,1
n=0,1,...
其中,p为端口索引值,μ为子载波间隔参数,为映射至索引为(k,l)p,μ(k,l)的资源粒子RE上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端口p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为功率系数,wt(l′)为索引为l′的时域符号对应的时域掩码,Wf(f)为索引为k′的子载波对应的频域掩码,f=2·(n mod 2)+k′,m=2n+k′,m为参考信号序列中第m个元素,l表示一个时隙内包含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索引,为所述DMRS符号占用的起始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或参考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Δ为子载波偏移因子。
示例性的,对于解调参考信号类型为type1的端口,wt(l′)和Wf(f)的具体取值可以根据表A1确定;对于解调参考信号类型为type2的端口,wt(l′)和Wf(f)的具体取值可以根据表A2确定。
表A1
表A2
以及,在本申请实施例中,M个端口即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分配的端口。其中,M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相应的,“M个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和/或第二端口集合”可以理解为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分配的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或者,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分配的端口属于第二端口集合,或者,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分配的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和第二端口集合。可选的,在M个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和第二端口集合时,第一端口集合对应的掩码长度和第二端口集合对应的掩码长度不同。示例性的,第一端口集合对应的掩码长度为4长,第二端口集合对应的掩码长度为2长。又示例性的,第一端口集合对应的掩码长度为6长,第二端口集合对应的掩码长度为4长。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其中,M个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和/或第二端口集合,第一端口集合对应的掩码长度为第一长度,第二端口集合对应的掩码长度为第二长度。如此,该终端设备可以知晓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便于终端设备灵活选择端口进行信道估计,以达到较好的信道估计效果。例如在一个CDM内使用的端口小于4个端口时,终端设备选择掩码长度为2长的端口进行信道估计可取得较好的信道估计效果。并且,本申请方案中网络设备可以灵活地向终端设备指示的M个端口可以属于现有端口集合和/或扩增的端口集合,且扩增的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可复用现有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时频资源和序列,因此,网络设备可以灵活地向终端设备指示从不同端口集合中配对的端口,既可保证终端设备能达到信道估计能力,也可使得组合端口的数量最大化。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通过第一指示信息向终端设备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比特域;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包括:所述第一比特域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比特域包含一个第一比特,所述第一比特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示例性的,M个端口以4个端口为例,这4个中有2个端口的掩码长度需要指示,则第一比特可以用于指示这2个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如此,只需要一个比特就可以指示至少一个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减少了通信开销。
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比特域包含一个第一比特,所述第一比特用于指示所述M个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
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比特域包括位图,所述位图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进一步的,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位图包含N个比特,所述N大于或等于所述M,所述N个比特中的第i个比特用于指示所述M个端口中第i个端口对应的第一掩码长度,i∈{1,M}。可选的,所述N个比特包括M个比特,所述M个比特中存在取值不同的至少两个比特;其中,所述M个比特为所述N个比特中的第1个比特至第M个比特。
进一步的,在实施方式1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可以承载于第一信令,所述第一信令还包括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取值,所述第一取值关联第一端口索引组,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所述M个端口的索引;其中,所述M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示例性的,第一信令可以为DCI。
实施方式2,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包括: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取值,所述第一取值关联第一端口索引组;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所述M个端口的索引,所述第一端口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其中,所述M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
实施方式3,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包括: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取值,所述第一取值关联第一端口索引组;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所述M个端口的索引,所述第一端口的索引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其中,所述M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取值包括第一值和/或第二值时,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第三端口的索引;在所述第一取值包括所述第一值时,所述第三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为第一长度;在所述第一取值包括所述第二值时,所述第三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为第二长度。如此,第三端口的掩码长度可以动态切换。可选的,所述第一长度为2,所述第二长度为4。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取值包括第三值时,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第四端口和第五端口的索引;其中,所述四端口和所述第五端口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且所述四端口和所述第五端口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如此,R15端口和R18端口可以配对在一个CDM组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取值包括第四值时,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至少一个第六端口和至少一个第七端口的索引;至少一个第六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为第一长度,至少一个第七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第二长度。如此,同一个第一端口索引组中的不同端口可以对应不同的掩码长度。可选的,所述第一长度为2,所述第二长度为4。相应的,上述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包括:所述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口的掩码长度为2长。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网络设备获取第一天线端口集合;所述第一天线端口集合包括至少一个端口索引组集合,所述至少一个端口索引组集合中的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包含的端口索引各不相同;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为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中的任一端口索引组;其中,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包含的端口索引总数为G,G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K的正整数;所述K与解调参考信号DMRS的类型有关。示例性的,第一天线端口集合可以包括第一端口索引组、第二端口索引组、第三端口索引组,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0、端口1、和端口8的索引,第二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2、端口3、和端口10的索引,第三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9和端口11的索引。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K还与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关联;相应的,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信令,所述第二信令用于指示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和/或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进而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第二信令确定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和/或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其中,最大长度还可以是最大符号数,或前置DMRS符号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K的取值为8,12,16,或24中的任一项。具体的,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为第一类型,且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为1时,所述K的取值为8;或者,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为第一类型,且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为2时,所述K的取值为16;或者,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为第二类型,且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为1时,所述K的取值为12;或者,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为第二类型,且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为2时,所述K的取值为24。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属于第一天线端口集合和第二天线端口集合;其中,所述第二天线端口集合是所述第一天线端口集合的子集。示例性的,第一天线端口集合可以包括第一端口索引组、第二端口索引组、和第三端口索引组,第二天线端口集合包括第一端口索引组和第二端口索引组。因此,第二天线端口集合是第一天线端口集合的子集。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属于第一天线端口集合和第二天线端口集合;其中,但所述第二天线端口集合不是所述第一天线端口集合的子集。示例性的,第一天线端口集合可以包括第一端口索引组、第二端口索引组、和第三端口索引组,第二天线端口集合包括第四端口索引组。因此,第二天线端口集合不是第一天线端口集合的子集。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属于第一天线端口集合和第二天线端口集合;其中,所述第二天线端口集合包含至少一个天线端口子集合,所述至少一个天线端口子集合在第二天线端口集合中的补集是第一天线端口集合的子集。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天线端口子集合包含的端口索引组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MIMO传输,且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不与其他终端设备配对,或,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假设所述第二天线端口集合包含的端口索引组中没有被指示给其他终端设备。示例性的,第一天线端口集合可以包括第一端口索引组、第二端口索引组、和第三端口索引组,第二天线端口集合中的至少一个天线端口子集合包括第一端口索引组、第二端口索引组、和第三端口索引组,且第二端口索引组用于单用户MIMO传输。因此,只有第一端口索引组和第二端口索引组是第一天线端口集合的子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表征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支持第一能力所述第一能力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支持掩码长度切换,所述掩码长度切换包括使用第一信令进行掩码长度切换;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承载与所述第一信令,所述使用第一信令进行掩码长度切换包括使用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进行掩码长度切换。其中,第一终端设备支持掩码长度切换,可以理解为第一终端设备支持同一个DMRS端口索引对应不同的掩码长度,掩码长度可以是2或者4。示例性的,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0的端口索引时,端口0的掩码长度是2;第二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0的端口索引时,端口0的掩码长度是4。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M个端口中的任一端口属于所述第二端口集合时,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四指示信息,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支持第二能力;其中,所述第二能力包括所述M个端口中的任一端口与第十二端口占用的时频资源相同;所述第十二端口属于所述第一端口集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口集合包括第八端口和第九端口,所述第八端口和所述第九端口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
其中,所述4长频域掩码正交包括在一个码分复用CDM组内连续4个子载波上对应的频域掩码正交。进一步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满足以下公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端口集合包括第十端口和第十一端口,所述第十端口和所述第十一端口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正交;其中,所述2长频域掩码正交包括在一个CDM组内连续2个子载波上对应的频域掩码正交;进一步的,所述2长频域掩码正交满足以下公式: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口集合包括第八端口和第九端口,所述第八端口和所述第九端口对应的6长频域掩码正交;其中,所述6长频域掩码正交包括在一个码分复用CDM组内连续6个子载波上对应的频域掩码正交。进一步的,6长频域掩码正交满足以下公式:
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终端设备或者终端设备的部件(例如处理器、芯片、或芯片系统等),以该方法应用于第一终端设备为例,该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其中,所述M个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和/或第二端口集合,所述第一端口集合对应的第一掩码长度为第一长度,所述第二端口集合对应的第一掩码长度为第二长度。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表征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支持第一能力,所述第一能力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支持掩码长度切换,所述掩码长度切换包括使用第一信令进行掩码长度切换;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承载与所述第一信令,所述使用第一信令进行掩码长度切换包括使用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进行掩码长度切换。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M个端口中的任一端口属于所述第二端口集合时,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四指示信息,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支持第二能力;其中,所述第二能力包括所述M个端口中的任一端口与第十二端口占用的时频资源相同;所述第十二端口属于所述第一端口集合。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以及相关的细节描述,可以对应参考上述第一方面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网络设备或者网络设备的部件(例如处理器、芯片、或芯片系统等),以该方法应用于网络设备为例,该方法包括: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令,第一信令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一端口的端口索引,以及指示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其中,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端口属于相同的码分复用CDM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可以理解为第二端口是否被调度给其他终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M个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和/或第二端口集合,所述第一端口集合对应的掩码长度为第一长度,所述第二端口集合对应的掩码长度为第二长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端口集合可以理解为扩增端口的集合,即R18端口;第二端口集合可以理解为现有端口的集合,即R15端口。以及,“掩码长度”可以包括第一掩码长度和第二掩码长度。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口集合对应的第二掩码长度与所述第二端口集合对应的第二掩码长度相同。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掩码长度为第一掩码长度时,掩码长度为4长或2长。
其中,第一掩码为频域掩码,第二掩码为时域掩码。所述频域掩码为第一时频资源映射规则中的Wf(f),所述时域掩码为所述第一时频资源映射规则中的wt(l′);所述第一时频资源映射规则满足如下公式:
n=0,1,...
其中,p为端口索引值,μ为子载波间隔参数,为映射至索引为(k,l)p,μ(k,l)的资源粒子RE上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端口p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为功率系数,wt(l′)为索引为l′的时域符号对应的时域掩码,Wf(f)为索引为k′的子载波对应的频域掩码,f=2·(n mod 2)+k′,m=2n+k′,m为参考信号序列中第m个元素,l表示一个时隙内包含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索引,为所述DMRS符号占用的起始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或参考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Δ为子载波偏移因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信令包括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可选的,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口的端口索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包括所述第二端口被分配,或,所述第二端口未被分配。
相应的,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被分配给第二终端设备,或者,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未被分配给第二终端设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比特域;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比特域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比特域包含一个第一比特,所述第一比特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比特域包含一个第一比特,所述第一比特用于指示所述M个端口对应的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比特域包括位图;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包括:所述位图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进一步的,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位图包含N个比特,所述N大于所述M,所述N个比特中的第i个比特用于指示所述M个端口中第i个端口对应的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其中,所述i∈{1,M}。其中,所述N个比特包括M个比特,所述M个比特中存在取值不同的至少两个比特;其中,所述M个比特为所述N个比特中的第1个比特至第M个比特。
在实施方式1中,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信令还包括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取值,所述第一取值关联第一端口索引组,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所述M个端口的索引。
实施方式2,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取值,所述第一取值关联第一端口索引组;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所述第一端口的索引,所述第一端口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所述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对应的4长正交掩码中2长不正交的掩码被分配给第二终端设备,或者,所述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对应的4长正交掩码中2长不正交的掩码未被分配给第二终端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取值包括第一值和/或第二值时,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第三端口的索引;在所述第一取值包括所述第一值时,所述第三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为第一长度;在所述第一取值包括所述第二值时,所述第三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为第二长度。如此,第三端口的掩码长度可以动态切换。可选的,所述第一长度为2,所述第二长度为4。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取值包括第三值时,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第四端口和第五端口的索引;其中,所述四端口和所述第五端口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且所述四端口和所述第五端口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如此,R15端口和R18端口可以配对在一个CDM组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取值包括第四值时,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所述第一端口、第六端口和第七端口的索引;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为第一长度,所述第六端口和所述第七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第二长度。如此,同一个第一端口索引组中的不同端口可以对应不同的掩码长度。可选的,所述第一长度为2,所述第二长度为4。相应的,上述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包括:所述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口的掩码长度为2长。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网络设备获取第一天线端口集合;所述第一天线端口集合包括至少一个端口索引组集合,所述至少一个端口索引组集合中的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包含的端口索引各不相同;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为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中的任一端口索引组;其中,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包含的端口索引总数为G,G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K的正整数;所述K与解调参考信号DMRS的类型有关。示例性的,第一天线端口集合可以包括第一端口索引组、第二端口索引组、第三端口索引组,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0、端口1、和端口8的索引,第二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2、端口3、和端口10的索引,第三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9和端口11的索引。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K还与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关联;相应的,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信令,所述第二信令用于指示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和/或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进而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第二信令确定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和/或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K的取值为8,12,16,或24中的任一项。具体的,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为第一类型,且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为1时,所述K的取值为8;或者,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为第一类型,且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为2时,所述K的取值为16;或者,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为第二类型,且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为1时,所述K的取值为12;或者,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为第二类型,且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为2时,所述K的取值为24。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属于第一天线端口集合和第二天线端口集合;其中,所述第二天线端口集合是所述第一天线端口集合的子集。示例性的,第一天线端口集合可以包括第一端口索引组、第二端口索引组、和第三端口索引组,第二天线端口集合包括第一端口索引组和第二端口索引组。因此,第二天线端口集合是第一天线端口集合的子集。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属于第一天线端口集合和第二天线端口集合;其中,但所述第二天线端口集合不是所述第一天线端口集合的子集。示例性的,第一天线端口集合可以包括第一端口索引组、第二端口索引组、和第三端口索引组,第二天线端口集合包括第四端口索引组。因此,第二天线端口集合不是第一天线端口集合的子集。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属于第一天线端口集合和第二天线端口集合;其中,所述第二天线端口集合包含至少一个天线端口子集合,所述至少一个天线端口子集合在第二天线端口集合中的补集是第一天线端口集合的子集。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天线端口子集合包含的端口索引组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MIMO传输,且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不与其他终端设备配对,或,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假设所述第二天线端口集合包含的端口索引组中没有被指示给其他终端设备。示例性的,第一天线端口集合可以包括第一端口索引组、第二端口索引组、和第三端口索引组,第二天线端口集合中的至少一个天线端口子集合包括第一端口索引组、第二端口索引组、和第三端口索引组,且第二端口索引组用于单用户MIMO传输。因此,只有第一端口索引组和第二端口索引组是第一天线端口集合的子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表征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支持第一能力所述第一能力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支持掩码长度切换,所述掩码长度切换包括使用第一信令进行掩码长度切换;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承载与所述第一信令,所述使用第一信令进行掩码长度切换包括使用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进行掩码长度切换。其中,第一终端设备支持掩码长度切换,可以理解为第一终端设备支持同一个DMRS端口索引对应不同的掩码长度,掩码长度可以是2或者4。示例性的,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0的端口索引时,端口0的掩码长度是2;第二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0的端口索引时,端口0的掩码长度是4。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M个端口中的任一端口属于所述第二端口集合时,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四指示信息,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支持第二能力;其中,所述第二能力包括所述M个端口中的任一端口与第十二端口占用的时频资源相同;所述第十二端口属于所述第一端口集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口集合包括第八端口和第九端口,所述第八端口和所述第九端口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
其中,所述4长频域掩码正交包括在一个码分复用CDM组内连续4个子载波上对应的频域掩码正交。进一步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满足以下公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端口集合包括第十端口和第十一端口,所述第十端口和所述第十一端口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正交;其中,所述2长频域掩码正交包括在一个CDM组内连续2个子载波上对应的频域掩码正交;进一步的,所述2长频域掩码正交满足以下公式: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口集合包括第八端口和第九端口,所述第八端口和所述第九端口对应的6长频域掩码正交;其中,所述6长频域掩码正交包括在一个码分复用CDM组内连续6个子载波上对应的频域掩码正交。进一步的,6长频域掩码正交满足以下公式:
第四方面,还提供了另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第一终端设备或者第一终端设备的部件(例如处理器、芯片、或芯片系统等),以该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为例,该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信令,第一信令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一端口的端口索引,以及指示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其中,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端口属于相同的码分复用CDM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表征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支持第一能力,所述第一能力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支持掩码长度切换,所述掩码长度切换包括使用第一信令进行掩码长度切换;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承载与所述第一信令,所述使用第一信令进行掩码长度切换包括使用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进行掩码长度切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M个端口中的任一端口属于第二端口集合时,所述方法还包括:其中,所述第二能力包括所述M个端口中的任一端口与第十二端口占用的时频资源相同;所述第十二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以及细节描述,可以对应参考上述第三方面中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和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天线端口指示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网络设备或者网络设备的部件(例如处理器、芯片、或芯片系统等),以该方法应用于网络设备为例,该方法包括:所述网络设备获取天线端口集合;所述天线端口集合包括至少一个端口索引组集合,所述至少一个端口索引组集合中的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包含的端口索引各不相同;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包含至少一个端口索引组,所述至少一个端口索引组包括M个端口索引;其中,所述M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包含的端口索引总数为G,G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K的正整数;其中,所述K与解调参考信号DMRS的类型有关;所述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端口索引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端口索引组集合包含的端口索引组集合数量为K,所述K个端口索引组集合中的第i个端口索引组集合包含的端口索引总数G与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K的正整数一一对应,i∈[1,K]。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K还与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关联;相应的,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信令,所述第二信令用于指示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和/或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进而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第二信令确定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和/或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K的取值为8,12,16,或24中的任一项。具体的,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为第一类型,且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为1时,所述K的取值为8;或者,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为第一类型,且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为2时,所述K的取值为16;或者,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为第二类型,且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为1时,所述K的取值为12;或者,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为第二类型,且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为2时,所述K的取值为24。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包括第一端口索引组、第二端口索引组、和第三端口索引组;其中,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所述第二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所述第三端口索引组包括2个端口索引。其中,第一端口索引组可以理解为网络设备指示给第一终端设备的端口索引组,第二端口索引组可以理解为网络设备指示给第二终端设备的端口索引组,第三端口索引组可以理解为网络设备指示给第三终端设备的端口索引组。如此,网络设备可以向第一终端设备指示3流,以及向第二终端设备指示3流,以及向第三终端设备指示2流。示例性的,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为第一类型,且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为1时,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0、端口1、和端口8的索引,所述第二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2、端口3、和端口10的索引,所述第三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9和端口11的索引。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包括第一端口索引组、第二端口索引组、第三端口索引组和第四端口索引组;其中,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所述第二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所述第三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所述第四端口索引组包括4个端口索引。其中,第一端口索引组可以理解为网络设备指示给第一终端设备的端口索引组,第二端口索引组可以理解为网络设备指示给第二终端设备的端口索引组,第三端口索引组可以理解为网络设备指示给第三终端设备的端口索引组,第四端口索引组可以理解为网络设备指示给第四终端设备的端口索引组。如此,网络设备可以向第一终端设备指示3流,以及向第二终端设备指示3流,以及向第三终端设备指示3流,以及向第四终端设备指示4流。示例性的,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为第一类型,且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为2时,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7、端口12、和端口13的索引,所述第二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0、端口1、和端口4的索引,所述第三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2、端口3和端口6的索引,所述第四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10、端口11、端口14和端口15的索引。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口索引组、第二端口索引组、第三端口索引组和第四端口索引组;其中,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所述第二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所述第三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所述第四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其中,第一端口索引组可以理解为网络设备指示给第一终端设备的端口索引组,第二端口索引组可以理解为网络设备指示给第二终端设备的端口索引组,第三端口索引组可以理解为网络设备指示给第三终端设备的端口索引组,第四端口索引组可以理解为网络设备指示给第四终端设备的端口索引组。如此,网络设备可以向第一终端设备指示3流,以及向第二终端设备指示3流,以及向第三终端设备指示3流,以及向第四终端设备指示3流。示例性的,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为第二类型,且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为1时,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13、端口15、和端口17的索引,所述第二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0、端口1、和端口12的索引,所述第三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4、端口5和端口16的索引,所述第四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2、端口3、和端口14的索引。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口索引组、第二端口索引组、第三端口索引组、第四端口索引组、第五端口索引组、第六端口索引组、第七端口索引组、和第八端口索引组;其中,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所述第二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所述第三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所述第四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第五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所述第六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所述第七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所述第八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其中,第一端口索引组可以理解为网络设备指示给第一终端设备的端口索引组,第二端口索引组可以理解为网络设备指示给第二终端设备的端口索引组,第三端口索引组可以理解为网络设备指示给第三终端设备的端口索引组,第四端口索引组可以理解为网络设备指示给第四终端设备的端口索引组;第五端口索引组可以理解为网络设备指示给第五终端设备的端口索引组,第六端口索引组可以理解为网络设备指示给第六终端设备的端口索引组,第七端口索引组可以理解为网络设备指示给第七终端设备的端口索引组,第八端口索引组可以理解为网络设备指示给第八终端设备的端口索引组;如此,网络设备可以向第一终端设备指示3流,以及向第二终端设备指示3流,以及向第三终端设备指示3流,以及向第四终端设备指示3流,以及向第五终端设备指示3流,以及向第六终端设备指示3流,以及向第七终端设备指示3流,以及向第八终端设备指示3流。示例性的,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为第二类型,且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为2时,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18、端口19、和端口20的索引,所述第二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21、端口22、和端口23的索引,所述第三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7、端口12和端口13的索引,所述第四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14、端口15、和端口20的索引,所述第五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11、端口16、和端口17的索引,所述第六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2、端口3、和端口8的索引,所述第七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0、端口1和端口6的索引,所述第八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4、端口5、和端口10的索引。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取值,所述第一取值关联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取值包括第一值和/或第二值时,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第一端口的索引;在所述第一取值包括所述第一值时,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为第一长度;在所述第一取值包括所述第二值时,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为第二长度。可选的,所述第一长度为2,所述第二长度为4。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取值包括第三值时,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的索引;其中,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且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其中,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在一个相同的CDM组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取值包括第四值时,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至少一个第四端口和至少一个第五端口的索引;至少一个第四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为第一长度,至少一个第五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第二长度。可选的,所述第一长度为2,所述第二长度为4。
相应的,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端口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所述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所述第四端口的掩码长度为2长。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端口,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所述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第一掩码长度为4。相应的,所述第一掩码为Wf(f),所述第一端口集合对应的时频资源映射公式如下:
k′=0,1
n=0,1,...
资源粒子RE上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端口p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为功率系数,wt(l′)为索引为l′的时域符号对应的时域掩码,Wf(f)为索引为k′的子载波对应的频域掩码,f=2·(n mod 2)+k′,m=2n+k′,m为参考信号序列中第m个元素,l表示一个时隙内包含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索引,为所述DMRS符号占用的起始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或参考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Δ为子载波偏移因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端口,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端口属于第二端口集合,所述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第一掩码长度为2。相应的,
所述第一掩码为wf(k′),,所述第二端口集合对应的时频资源映射公式如下:
k′=0,1;
n=0,1,...;
l′=0,1;
其中,p为端口索引值,μ为子载波间隔参数,为映射至索引为(k,l)p,μ的资源粒子RE上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端口p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符号,为功率缩放因子或功率控制因子,wt(l′)为索引为l′的时域符号对应的时域掩码序列元素,wf(k′)为索引为k的子载波对应的频域掩码序列元素,m=2n+k′,m为参考信号序列中第m个元素,l表示一个时隙内包含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索引,为所述DMRS符号占用的起始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或参考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Δ为子载波偏移因子。
第六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天线端口指示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第一终端设备或者第一终端设备的部件(例如处理器、芯片、或芯片系统等),以该方法应用于第一终端设备为例,该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端口索引组;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M个端口索引;其中,所述M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其中,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为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中的一个端口索引组,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为所述天线端口集合中的一个端口索引组集合;所述天线端口集合包括至少一个端口索引组集合;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包含的端口索引各不相同,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包含至少一个端口索引组,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包含的端口索引总数为G,G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K的正整数;其中,所述K与解调参考信号DMRS类型有关。
需要说明的是,第六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以及细节描述,可以对应参考上述第五方面中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和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第七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具备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三方面或第五方面的功能,比如,所述通信装置包括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三方面或第五方面涉及操作所对应的模块或单元或手段(means),所述模块或单元或手段可以通过软件实现,或者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单元、通信单元,其中,通信单元可以用于收发信号,以实现该通信装置和其它装置之间的通信;处理单元可以用于执行该通信装置的一些内部操作。处理单元、通信单元执行的功能可以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三方面或第五方面涉及的操作相对应。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处理器可以用于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可以保存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三方面或第五方面涉及的功能的必要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执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装置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三方面或第五方面中任意可能的设计或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可以保存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三方面或第五方面涉及的功能的必要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执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装置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三方面或第五方面中任意可能的设计或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接口电路,其中,处理器用于通过所述接口电路与其它装置通信,并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任意可能的设计或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具备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或第四方面或第六方面涉及的功能,比如,所述通信装置包括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四方面或第六方面涉及操作所对应的模块或单元或手段,所述功能或单元或手段可以通过软件实现,或者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单元、通信单元,其中,通信单元可以用于收发信号,以实现该通信装置和其它装置之间的通信,比如,通信单元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系统信息;处理单元可以用于执行该通信装置的一些内部操作。处理单元、通信单元执行的功能可以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四方面或第六方面涉及的操作相对应。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处理器可以用于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可以保存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或第四方面或第六方面涉及的功能的必要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执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装置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或第四方面或第六方面任意可能的设计或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可以保存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或第四方面或第六方面涉及的功能的必要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执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装置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或第四方面或第六方面任意可能的设计或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接口电路,其中,处理器用于通过所述接口电路与其它装置通信,并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四方面或第六方面任意可能的设计或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可以理解地,上述第七方面和第八方面中,处理器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当通过硬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逻辑电路、集成电路等;当通过软件来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代码来实现。此外,以上处理器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一起,或者存储器与处理器分离设置。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存储器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上,也可以分别设置在不同的芯片上,本申请实施例对存储器的类型以及存储器与处理器的设置方式不做限定。
第九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可以包括上述第七方面所提供的通信装置和上述第八方面所提供的通信装置。
第十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当计算机读取并执行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的任一方面或该方面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读取并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的任一方面或该方面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
第十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用于读取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程序,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的任一方面或该方面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一种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DMRS资源映射示意图;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配置类型1单符号扩展获得的DMRS端口的图样;
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配置类型1双符号扩展获得的DMRS端口的图样;
图4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配置类型2单符号扩展获得的DMRS端口的图样;
图4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配置类型2双符号扩展获得的DMRS端口的图样;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时频资源映射方法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时频资源映射方法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所对应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的装置的可能的示例性框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应用的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通信系统1000包括网络设备100和核心网200,可选的,通信系统1000还可以包括互联网300。其中,网络设备1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网络设备,如图1中的110a和110b,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如图1中的120a-120j。其中,110a是基站,110b是微站,120a、120e、120f和120j是手机,120b是汽车,120c是加油机,120d是布置在室内或室外的家庭接入节点(home access point,HAP),120g是笔记本电脑,120h是打印机,120i是无人机。
图1中,终端设备可以与网络设备相连,网络设备可以与核心网中的核心网设备连接。核心网设备与网络设备可以是独立的不同的物理设备,也可以是将核心网设备的功能与网络设备的逻辑功能集成在同一个物理设备上,还可以是一个物理设备上集成了部分核心网设备的功能和部分的无线网络设备的功能。终端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以及网络设备和网络设备之间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相互连接。图1只是示意图,该通信系统中还可以包括其它设备,如还可以包括无线中继设备和无线回传设备,在图1中未画出。
下面对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进行介绍。
(1)网络设备
网络设备,为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中的节点,又可以称为基站,还可以称为RAN节点(或设备)。一些网络设备的举例为:下一代基站(next generationnodeB,gNB)、下一代演进的基站(next generation evolved nodeB,Ng-eNB)、传输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例如,homeevolved Node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 band unit,BBU),或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接入点(access point,AP),网络设备还可以是卫星,卫星还可以称为高空平台、高空飞行器、或卫星基站。网络设备还可以是其他具有网络设备功能的设备,例如,网络设备还可以是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通信中担任网络设备功能的设备。网络设备还可以是未来可能的通信系统中的网络设备。
在一些部署中,网络设备可以包括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distributed unit,DU)。网络设备还可以包括有源天线单元(active antenna unit,AAU)。CU实现网络设备的部分功能,DU实现网络设备的部分功能,比如,CU负责处理非实时协议和服务,实现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分组数据汇聚层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的功能。DU负责处理物理层协议和实时服务,实现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control,MAC)层和物理(physical,PHY)层的功能。AAU实现部分物理层处理功能、射频处理及有源天线的相关功能。由于RRC层的信息最终会变成PHY层的信息,或者,由PHY层的信息转变而来,因而,在这种架构下,高层信令,如RRC层信令,也可以认为是由DU发送的,或者,由DU+AAU发送的。可以理解的是,网络设备可以为包括CU节点、DU节点、AAU节点中一项或多项的设备。此外,可以将CU划分为RAN中的网络设备,也可以将CU划分为核心网(corenetwork,CN)中的网络设备,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实现网络设备的功能的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也可以是能够支持网络设备实现该功能的装置,例如芯片系统,该装置可以被安装在网络设备中。其中,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括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以用于实现网络设备的功能的装置是网络设备为例,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2)终端设备
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终端、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移动终端等。终端设备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例如,设备到设备(device-to-device,D2D)、车物(vehicle to everything,V2X)通信、机器类通信(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MTC)、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工业控制、自动驾驶、远程医疗、智能电网、智能家具、智能办公、智能穿戴、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可穿戴设备、车辆、无人机、直升机、飞机、轮船、机器人、机械臂、智能家居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终端设备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具体设备形态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实现终端设备的功能的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能够支持终端设备实现该功能的装置,例如芯片系统,该装置可以被安装在终端设备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以用于实现终端设备的功能的装置是终端设备为例,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此外,同一个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在不同应用场景中可以提供不同的功能。比如,图1中的手机包括120a、120e、120f和120j。其中,手机120a可以接入基站110a,连接汽车120b,与手机120e直连通信以及接入到HAP;手机120e可以接入HAP以及与手机120a直连通信;手机120f可以接入为微站110b,连接笔记本电脑120g,连接打印机120h;手机120j可以控制无人机120i。
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的角色可以是相对的。例如,图1中的直升机或无人机120i可以被配置成移动基站,对于那些通过120i接入到网络设备100的终端设备120j来说,终端设备120i是基站;但对于基站110a来说,120i是终端设备,即110a与120i之间是通过无线空口协议进行通信的。当然,110a与120i之间也可以是通过基站与基站之间的接口协议进行通信的,此时,相对于110a来说,120i也是基站。因此,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都可以统一称为通信装置,图1中的110a和110b可以称为具有基站功能的通信装置,图1中的120a-120j可以称为具有终端设备功能的通信装置。
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可以是固定位置的,也可以是可移动的。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可以部署在陆地上,包括室内或室外、手持或车载;也可以部署在水面上;还可以部署在空中的飞机、气球和人造卫星上。本申请的实施例对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的应用场景不做限定。
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网络设备和网络设备之间、终端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可以通过授权频谱进行通信,也可以通过免授权频谱进行通信,也可以同时通过授权频谱和免授权频谱进行通信;可以通过6千兆赫兹(gigahertz,GHz)以下的频谱进行通信,也可以通过6GHz以上的频谱进行通信,还可以同时使用6GHz以下的频谱和6GHz以上的频谱进行通信。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无线通信所使用的频谱资源不做限定。
上述图1所示意的通信系统可以支持各种无线接入技术(radio accesstechnology,RAT),例如图1所示意的通信系统可以为第四代(4th generation,4G)通信系统(也可以称为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通信系统),5G通信系统(也可以称为新无线(new radio,NR)通信系统),或者是面向未来的演进系统。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通信系统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通信系统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下面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相关技术特征进行解释说明。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解释是为了让本申请实施例更容易被理解,而不应该视为对本申请所要求的保护范围的限定。
一、DMRS
在图1所示意的通信系统中,网络设备可以通过控制信道(比如PDCCH)向终端设备发送控制信息,从而为终端设备分配数据信道的传输参数,数据信道比如可以为PDSCH或PUSCH。示例性地,控制信息可以指示数据信道所映射的时域符号和/或频域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进而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在该分配的时频资源上,可以通过数据信道传输下行数据(比如PDSCH携带的数据)和/或上行数据(比如PUSCH携带的数据)。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时域符号可以是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OFDM)符号,或者也可以是离散傅里叶变换扩频OFDM(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spread-OFDM,DFT-s-OFDM)符号。
进一步地,控制信道(比如PDCCH)或数据信道(比如PDSCH或PUSCH)中还可以携带参考信号,比如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以数据信道为例,DMRS可用于估计数据信道所承载的数据信号的等效信道,从而用于数据信道中数据的检测和解调。DMRS通常与数据进行相同的信号处理,如预编码等,从而保证DMRS与数据经历相同的等效信道。
目前,DMRS可用于估计数据信道(如PDSCH或PUSCH)或控制信道(如PDCCH)经历的等效信道,或者用于估计数据信道(如PDSCH)或控制信道(如PDCCH)经历的等效信道矩阵,从而用于数据的检测和解调。信道可以对经历的信号产生一定的加权或者是改变(例如,幅度的改变、相位的改变或者频率的改变等)。信道也可以称为信道响应,信道响应可以通过信道响应系数表示。假设发送端发送的DMRS向量为s,发送的数据信号(或称数据符号)向量为x,DMRS与数据进行相同的预编码(比如乘以相同的预编码矩阵P),预编码后的数据信号和DMRS同时传输并经历相同的信道。接收端相应的接收信号向量可以表示为:
其中,y表示接收端接收到的数据信号向量,r表示接收端接收到的DMRS向量,H表示数据信号和DMRS实际经历的信道,P表示预编码矩阵,n表示噪声信号向量。
由于数据和DMRS经历的等效信道均为因此,接收端可基于已知的DMRS向量s,利用信道估计算法获得对等效信道的估计,其中DMRS向量是由多个DMRS端口对应的DMRS符号构成;进而,接收端可基于等效信道可以完成数据的检测和解调。其中,信道估计算法比如可以为最小二乘(least square,LS)信道估计算法、最小均方误差(minimummean squareerror,MMSE)信道估计算法或者是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DFT)/逆离散傅里叶变换(inverse DFT,IDFT)的时延域信道估计算法。
二、DMRS端口
端口可以是指天线端口(antenna port),端口可以理解为被接收端所识别的发射天线,或者在空间上可以区分的发射天线。针对每个虚拟天线可以配置一个端口,每个虚拟天线可以为多个物理天线的加权组合。用于发送参考信号的端口可以称为参考信号端口,参考信号比如可以为DMRS、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CSI-RS)或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具体不做限定。
以DMRS端口为例,不同DMRS端口可以通过不同索引(或者说端口号)进行区分。比如,针对于一个DMRS端口,该DMRS端口的索引可以为1000+X,X的取值可以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1000+X也可以记为X,当DMRS端口的索引可以为1000+X时,该DMRS端口可以称为DMRS端口1000+X,或者也可以称为DMRS端口X。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1000+X和X可以理解为同一DMRS端口的索引。
下文中将以端口为DMRS端口为例进行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除适用于DMRS端口外,也可以适用于其它可能的参考信号端口,比如CSI-RS端口、SRS端口。
三、DMRS端口的时频资源映射
对于一个DMRS端口来说,该DMRS端口可以与一个或多个DMRS信号符号(也可称为DMRS调制符号,或简称为DMRS符号)对应。为了对不同的时频资源进行信道估计,可以在多个时频资源内发送该DMRS端口对应的多个DMRS符号。以及,为了保证信道估计的质量,通常不同DMRS端口为正交端口,以避免不同DMRS端口之间的干扰。
一个DMRS端口对应的多个DMRS符号可以对应一个DMRS序列,一个DMRS序列包括多个DMRS序列元素。一个DMRS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可通过时频资源映射规则,与对应的掩码序列相乘后映射到对应的时频资源上。比如,对于DMRS端口p,其对应的DMRS序列中的第m个DMRS序列元素r(m),可按照时频资源映射规则映射至索引为(k,l)p,μ的资源元素(resourceelement,RE)上。其中,索引为(k,l)p,μ的RE可在时域上对应一个时隙内的索引为l的时域符号,在频域上对应索引为k的子载波。其中,时频资源映射规则可以满足如下公式1:
k′=0,1;
l′=0,1; 公式1
其中,p为DMRS端口索引(即端口索引值),μ为子载波间隔参数,为映射至索引为(k,l)p,μ的RE上的DMRS端口p对应的DMRS符号,为功率缩放因子或功率控制因子,wt(l′)为索引为l′的时域符号对应的时域掩码序列元素,wf(k′)为索引为k′的子载波对应的频域掩码序列元素,m=2n+k′,Δ为子载波偏移因子,为DMRS符号占用的起始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或参考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
进一步地,DMRS端口p对应的wf(k′)、wt(l′)及Δ的取值与DMRS的配置类型有关,具体可以参见有关DMRS的配置类型的描述。
四、DMRS的配置类型
DMRS的配置类型可以包括配置类型1(type1)和配置类型2(type2),不同配置类型支持的正交DMRS端口个数和时频资源映射规则不同。下面分别对配置类型1和配置类型2进行介绍。
(1)配置类型1
针对于配置类型1,DMRS端口p对应的wf(k′)、wt(l′)及Δ的取值可以根据如下表1确定。
表1:Type1 DMRS端口对应的参数取值
其中,λ为DMRS端口p所属的码分复用(code divide multiplexing,CDM)组(也可以称为正交复用组)的索引,同一CDM组内的DMRS端口占用的时频资源相同。其中,“DMRS端口占用的时频资源”也可以替换为“DMRS端口对应的时频资源”或“DMRS端口映射的时频资源”。
基于上述时频资源映射规则(即公式1)和表1中各参数的取值,可以确定不同DMRS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所映射的时频资源,如图2中的(a)所示。其中,DMRS端口占用的时域符号长度(或者说DMRS端口占用的时域符号数量)可以为1或2,当DMRS端口占用的时域符号长度为1时,可以称为单符号DMRS,当DMRS端口占用的时域符号长度为2时,可以称为双符号DMRS。下面分别针对单符号DMRS和双符号DMRS进行介绍。
(1.1)单符号DMRS
对于单符号DMRS(对应l’=0),最大支持4个正交DMRS端口。4个正交DMRS端口可分为2个CDM组,分别为CDM组0和CDM组1。其中,CDM组0包含DMRS端口0和DMRS端口1;CDM组1包含DMRS端口2和DMRS端口3。CDM组0和CDM组1频分复用(映射在不同的频域资源上)。CDM组内包含的DMRS端口映射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CDM组内包含的DMRS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通过掩码序列进行区分,从而保证CDM组内DMRS端口的正交性,抑制不同DMRS端口上传输的DMRS之间的干扰。其中,掩码序列可以为正交掩码(orthogonal cover code,OCC)序列。
具体来说,DMRS端口0和DMRS端口1位于相同的RE内,在频域以梳齿的方式进行资源映射,即DMRS端口0和DMRS端口1占用的相邻的频域资源之间间隔一个子载波。对于一个DMRS端口,频域上占用的相邻2个子载波对应一个长度为2的频域掩码序列,比如可以为(+1,+1)或(+1,-1);时域上占用的一个时域符号对应一个长度为1的时域掩码序列,比如可以为(+1);根据频域掩码序列和时域掩码序列可得到该DMRS端口对应的掩码序列的长度为2(该DMRS端口对应的掩码序列可以由频域掩码序列和时域掩码序列通过克罗内科乘积构成)。例如,对于时域符号0对应的子载波0和子载波2,DMRS端口0和DMRS端口1可以通过长度为2的掩码序列进行码分复用。其中,DMRS端口0对应的掩码序列为(+1,+1),DMRS端口1对应的掩码序列为(+1,-1)。
类似地,DMRS端口2和DMRS端口3位于相同的RE内,在频域以梳齿的方式映射在DMRS端口0和DMRS端口1未占用的RE上。例如,对于时域符号0对应的子载波1和子载波3,DMRS端口2和DMRS端口3可以通过长度为2的掩码序列进行码分复用。其中,DMRS端口2对应的掩码序列为(+1,+1),DMRS端口3对应的掩码序列为(+1,-1)。
(1.2)双符号DMRS
对于双符号DMRS(对应l’=0或1),最大支持8个正交DMRS端口。8个正交DMRS端口分为2个CDM组,分别为CDM组0和CDM组1。其中,CDM组0包含DMRS端口0、DMRS端口1、DMRS端口4和DMRS端口5;CDM组1包含DMRS端口2、DMRS端口3、DMRS端口6和DMRS端口7。CDM组0和CDM组1是频分复用,CDM组内包含的DMRS端口映射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CDM组内包含的DMRS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通过掩码序列进行区分。
具体来说,DMRS端口0、DMRS端口1、DMRS端口4和DMRS端口5位于相同的RE内,在频域以梳齿的方式进行资源映射,即DMRS端口0、DMRS端口1、DMRS端口4和DMRS端口5占用的相邻的频域资源之间间隔一个子载波。对于一个DMRS端口,频域上占用的相邻2个子载波对应一个长度为2的频域掩码序列,比如可以为(+1,+1)或(+1,-1);时域上占用的相邻2个时域符号对应一个长度为2的时域掩码序列,比如可以为(+1,+1)或(+1,-1);根据频域掩码序列和时域掩码序列可得到该DMRS端口对应的掩码序列的长度为4(该DMRS端口对应的掩码序列可以由频域掩码序列和时域掩码序列通过克罗内科乘积构成)。例如,对于时域符号0和时域符号1对应的子载波0和子载波2,DMRS端口0、DMRS端口1、DMRS端口4和DMRS端口5可以通过长度为4的掩码序列进行码分复用。其中,DMRS端口0对应的掩码序列为(+1,+1,+1,+1),DMRS端口1对应的掩码序列为(+1,+1,-1,-1),DMRS端口4对应的掩码序列为(+1,-1,+1,-1),DMRS端口5对应的掩码序列为(+1,-1,-1,+1)。
类似地,DMRS端口2、DMRS端口3、DMRS端口6和DMRS端口7位于相同的RE内,在频域以梳齿的方式映射在DMRS端口0、DMRS端口1、DMRS端口4和DMRS端口5未占用的子载波上。对于时域符号0和时域符号1对应的子载波1和子载波3,DMRS端口2、DMRS端口3、DMRS端口6和DMRS端口7可以通过长度为4的掩码序列进行码分复用。其中,DMRS端口2对应的掩码序列为(+1,+1,+1,+1),DMRS端口3对应的掩码序列为(+1,+1,-1,-1),DMRS端口6对应的掩码序列为(+1,-1,+1,-1),DMRS端口7对应的掩码序列为(+1,-1,-1,+1)。
(2)配置类型2
针对于配置类型2,DMRS端口p对应的wf(k′)、wt(l′)及Δ的取值可以根据表2确定。
表2:type2 DMRS端口对应的参数取值
其中,λ为DMRS端口p所属的CDM组的索引,同一CDM组内的DMRS端口占用的时频资源相同。
基于上述时频资源映射规则(即公式1)和表1中各参数的取值,可以确定不同DMRS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所映射的时频资源,如图2中的(b)所示。其中,DMRS端口占用的时域符号长度可以为1或2,当DMRS端口占用的时域符号长度为1时,可以称为单符号DMRS,当DMRS端口占用的时域符号长度为2时,可以称为双符号DMRS。下面分别针对单符号DMRS和双符号DMRS进行介绍。
(2.1)单符号DMRS
对于单符号DMRS,最大支持6个正交DMRS端口。6个正交DMRS端口分为3个CDM组,分别为CDM组0、CDM组1和CDM组2。其中,CDM组0包含DMRS端口0和DMRS端口1;CDM组1包含DMRS端口2和DMRS端口3;CDM组2包含DMRS端口4和DMRS端口5。CDM组间是频分复用,CDM组内包含的DMRS端口所对应的DMRS映射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CDM组内包含的DMRS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通过掩码序列进行区分。对于一个DMRS端口,其对应的DMRS序列在频域上映射在多个包含连续2个子载波的资源子块内,相邻的资源子块之间在频域间隔4个子载波。
具体来说,DMRS端口0和DMRS端口1位于相同的RE内,在频域以梳齿的方式进行资源映射。以频域资源粒度为1RB为例,DMRS端口0和DMRS端口1占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DMRS端口2和DMRS端口3占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DMRS端口4和DMRS端口5占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对于一个CDM组内包含的2个DMRS端口,其在相邻的2个子载波内通过长度为2的掩码序列进行码分复用,比如2个DMRS端口对应的掩码序列分别为(+1,+1)、(+1,-1)。
(2.2)双符号DMRS
对于双符号DMRS,最大支持12个正交DMRS端口。12个正交DMRS端口分为3个CDM组,其中CDM组0包含DMRS端口0、DMRS端口1、DMRS端口6和DMRS端口7;CDM组1包含DMRS端口2、DMRS端口3、DMRS端口8和DMRS端口9;CDM组2包含DMRS端口4、DMRS端口5、DMRS端口10和DMRS端口11。CDM组间是频分复用,CDM组内包含的DMRS端口所对应的DMRS映射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CDM组内包含的DMRS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通过掩码序列进行区分。对于一个DMRS端口,其对应的DMRS序列在频域映射在多个包含连续2个子载波的资源子块内,相邻的资源子块之间在频域间隔4个子载波。
具体来说,DMRS端口0、DMRS端口1、DMRS端口6和DMRS端口7位于相同的RE内,在频域以梳齿的方式进行资源映射。以频域资源粒度为1RB为例,DMRS端口0、DMRS端口1、DMRS端口6和DMRS端口7占用时域符号0和时域符号1对应的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DMRS端口2、DMRS端口3、DMRS端口8和DMRS端口9占用时域符号1和时域符号2对应的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DMRS端口4、DMRS端口5、DMRS端口10和DMRS端口11占用时域符号1和时域符号2对应的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对于一个CDM组内包含的4个DMRS端口,其在2个时域符号对应的相邻的2个子载波内通过长度为4的掩码序列进行码分复用,比如4个DMRS端口对应的掩码序列分别为(+1,+1,+1,+1)、(+1,+1,-1,-1)、(+1,-1,+1,-1)、(+1,-1,-1,+1)。
五、扩充DMRS端口
基于上述描述可知,配置类型1支持的最大正交DMRS端口数目为8,配置类型2支持的最大正交DMRS端口数目为12。当在相同时频资源上同时传输多路并行数据流时,每一路数据流可以称为一个空间层或空间流或传输流,一个DMRS端口可以与一个空间层或传输流对应。比如,V个空间层包括空间层0和空间层1,当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分配的DMRS端口索引为“0,1”时,空间层0对应DMRS端口0,空间层1对应DMRS端口1;当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分配的DMRS端口索引为“2,3”时,空间层0对应DMRS端口2,空间层1对应DMRS端口3。
然而,随着无线通信设备的部署更加密集,终端设备的数量进一步增长,对MIMO传输流数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大于12个传输流),但最大12个DMRS端口难以保证大于12个传输流的传输的较好性能,因此,为了支持更多的传输流数,需要对DMRS端口进行扩充。
扩充DMRS端口的方法可以有多种。比如,可以通过码分复用的方式来扩充DMRS端口,或者也可以通过频分复用的方式来扩充DMRS端口。其中,码分复用是在相同的时频资源内引入更多的正交DMRS端口,下面以通过码分复用的方式来扩充DMRS端口为例,对扩充DMRS端口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采用码分复用的方式扩充DMRS端口后,如表3-1或表3-2所示,配置类型1、单符号DMRS最大可以支持8个端口,配置类型1、双符号DMRS最大可以支持16个端口,配置类型2、单符号DMRS最大可以支持12个端口,配置类型2、双符号DMRS最大可以支持24个端口。
表3-1:不同配置类型对应的现有DMRS端口和新增DMRS端口
表3-2:不同配置类型对应的现有DMRS端口和新增DMRS端口
下面介绍扩充DMRS端口后的时频资源映射规则
针对于现有DMRS端口来说,一个现有DMRS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可以通过时频资源映射规则,与对应的掩码序列相乘后映射到对应的时频资源上。相应的,针对于新增DMRS端口来说,一个新增DMRS端口对应的DMRS序列可以通过时频资源映射规则,与对应的掩码序列相乘后映射到对应的时频资源上。
比如,对于DMRS端口p,其对应的DMRS序列中的第m个DMRS序列元素r(m),可按照时频资源映射规则映射至索引为(k,l)p,μ的资源元素(resource element,RE)上。其中,索引为(k,l)p,μ的RE可在时域上对应一个时隙内的索引为l的时域符号,在频域上对应索引为k的子载波。其中,新增DMRS端口的时频资源映射规则有多种实现方式,下面DMRS端口以PDSCH端口为例进行介绍。
实现方式一
在实现方式一中,时频资源映射规则可以满足如下公式2.1、公式2.2、公式2.3、公式2.4。
公式2.1如下:
k′=0,1;
n=0,1,...
l′=0,1;
其中,p为DMRS端口的索引,μ为子载波间隔参数,为映射至索引为(k,l)p,μ的RE上端口p对应的DMRS符号,为功率因子,wt(l′)为索引为l’的时域符号对应的时域掩码序列元素,wf(k′)为索引为k’的子载波对应的频域掩码序列元素。Δ为子载波偏移因子,为DMRS符号占用的起始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或参考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
公式2.2如下:
k′=0,1,2,3;
n=0,1,...
l′=0,1;
其中,公式2.2和公式2.1的区别在于子载波的索引k’对应的取值不同。
公式2.3如下:
k′=0,1;
n=0,1,...
l′=0,1;
i∈0,1,2,3。
其中,t(i)表示抗干扰序列(或称为掩码元素),i为序列索引,适用于不同additional符号之间干扰随机化。公式2.3相对于公式2.1增加了t(i)。其中,t(i)的取值可以根据表4确定。
表4
公式2.4如下:
k′=0,1,2,3;
n=0,1,...
l′=0,1;
i∈0,1,2,3。
其中,t(i)表示抗干扰序列(或称为掩码元素),i为序列索引,适用于不同additional符号之间干扰随机化。公式2.4相对于公式2.2增加了t(i)。其中,t(i)的取值可以根据表4确定。
相应的,进一步地,上述公式2.1-公式2.4中,DMRS端口p对应的wf(k′)、wt(l′)及Δ的取值与DMRS的配置类型以及所采用的序列类型有关,具体可以参见下文中的描述。
方案1:干扰随机化序列
在方案1中,频域掩码wf(k′)的取值(即OCC索引的值)可以根据表5-1确定。
表5-1 频域掩码wf(k′)的取值
OCC index | wf(0) | wf(1) | wf(2) | wf(3) |
#0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2 | +1 | +j | -1 | -j |
#3 | +1 | -j | -1 | +j |
针对type1,DMRS端口p对应的wf(k′)和wt(l′)及Δ的取值可以根据OCC索引的值查询表5-2确定。
例如,当采用Type1单符号配置,且DMRS端口p为端口0至端口3、端口8至端口11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DMRS端口p对应的wf(k′)和wt(l′)及Δ的取值可通过表5-2确定。示例性的,DMRS端口p为端口1008时,则端口1008对应的wf(k′)掩码取值对应的OCC索引为#2,相应的,端口1008对应的频域掩码wf(k′)为(+1,+j,-1,-j),端口1008对应的时域掩码为(+1)。
又如,当采用Type1双符号配置,且DMRS端口p为端口0至端口7、端口8至端口15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DMRS端口p对应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5-2确定。示例性的,DMRS端口p为端口1008时,则端口1008对应的wf(k′)掩码取值对应的OCC索引为#2,相应的,端口1008对应的频域掩码wf(k′)为(+1,+j,-1,-j),端口1008对应的时域掩码为(+1,+j)。
表5-2 PDSCH DMRS端口对应的参数取值(type 1 R18)
针对type2,DMRS端口p对应的wf(k′)和wt(lt)的取值wt(l′)及Δ的取值可以根据OCC索引的值查询表5-3确定。
例如,当采用Type2 DMRS单符号配置时,当DMRS端口p为端口0至端口5、端口12至端口17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DMRS端口p对应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5-3确定。
又如,当采用Type2 DMRS双符号配置时,且DMRS端口p为端口0至端口11、端口12至端口23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DMRS端口p对应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5-3确定。
表5-3 PDSCH DMRS端口对应的参数取值(type 2 R18)
方案2:Walsh序列
在方案2中,频域掩码wf(k′)的取值(即OCC索引的值)可以根据表6-1确定。
针对type1,DMRS端口p对应的wf(k′)和wt(l′)及Δ的取值可以根据OCC索引的值查询表6-2确定。
例如,当采用Type1单符号配置,且DMRS端口p为端口0至端口3、端口8至端口11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DMRS端口p对应的wf(k′)和wt(l′)及Δ的取值可通过表6-2确定。
又如,当采用Type1双符号配置,且DMRS端口p为端口0至端口7、端口8至端口15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DMRS端口p对应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6-2确定。
表6-1 频域掩码wf(k′)
OCC index | wf(0) | wf(1) | wf(2) | wf(3) |
#0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2 | +1 | +1 | -1 | -1 |
#3 | +1 | -1 | -1 | +1 |
表6-2 PDSCH DMRS端口对应的参数取值(type 1 R18)
针对type2,DMRS端口p对应的wf(k′)和wt(l′)的取值wt(l′)及Δ的取值可以根据OCC索引的值查询表6-3确定。
例如,当采用Type2 DMRS单符号配置时,当DMRS端口p为端口0至端口5、端口12至端口17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DMRS端口p对应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6-3确定。
又如,当采用Type2 DMRS双符号配置时,且DMRS端口p为端口0至端口11、端口12至端口23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DMRS端口p对应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6-3确定。
表6-3 PDSCH DMRS端口对应的参数取值(type 1 R18)
方案3:DFT序列
在方案1中,频域掩码wf(k′)的取值(即OCC索引的值)可以根据表7-1确定。
表7-1 频域掩码wf(k′)
OCC index | wf(0) | wf(1) | wf(2) | wf(3) |
#0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2 | +1 | +j | -1 | -j |
#3 | +1 | -j | -1 | +j |
针对type1,DMRS端口p对应的wf(k′)和wt(l′)及Δ的取值可以根据OCC索引的值查询表7-2确定。例如,当采用Type1单符号配置,且DMRS端口p为端口0至端口3、端口8至端口11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DMRS端口p对应的wf(k′)和wt(l′)及Δ的取值可通过表7-2确定。
又如,当采用Type1双符号配置,且DMRS端口p为端口0至端口7、端口8至端口15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DMRS端口p对应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7-2确定。
表7-2 PDSCH DMRS端口对应的参数取值(type 1 R18)
针对type2,DMRS端口p对应的wf(k′)和wt(l′)的取值wt(l′)及Δ的取值可以根据OCC索引的值查询表7-3确定。
例如,当采用Type2 DMRS单符号配置时,当DMRS端口p为端口0至端口5、端口12至端口17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DMRS端口p对应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7-3确定。
又如,当采用Type2 DMRS双符号配置时,且DMRS端口p为端口0至端口11、端口12至端口23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DMRS端口p对应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7-3确定。
表7-3 PDSCH DMRS端口对应的参数取值(type 1 R18)
实现方式二
在实现方式二中,时频资源映射规则可以满足如下公式3.1和公式3.2。
公式3.1如下:
k′=0,1;
n=0,1,...
l′=0,1;
其中,p为DMRS端口的索引,μ为子载波间隔参数,为映射至索引为(k,l)的RE上的DMRS端口p对应的DMRS符号,为功率因子,wt(l′)为索引为l′的时域符号对应的时域掩码序列元素,wf(k′)为索引为k′的子载波对应的频域掩码序列元素。Δ为子载波偏移因子,为DMRS符号占用的起始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或参考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b(nmod 2)为外层掩码序列,其中,针对于R15现有DMRS端口,b(0)=1,b(1)=1;针对于R18新增DMRS端口,b(0)=1,b(1)=-1,或者b(0)=-1,b(1)=1。
其中,b(n mod 2)外层频域掩码索引可以根据表8-1确定。
表8-1
公式3.2如下:
k′=0,1;
n=0,1,...
l′=0,1;
i∈0,1,2,3。
其中,t(i)表示抗干扰序列(或称为掩码元素),i为序列索引,适用于不同additional符号之间干扰随机化。公式3.2相对于公式3.1增加了t(i)。其中,t(i)的取值可以根据上述表4确定。
实现方式三
在实现方式三中,时频资源映射规则可以满足如下公式4.1和公式4.2。
其中,公式4.1如下:
k′=0,1;
n=0,1,...
l′=0,1;
其中,p为DMRS端口的索引,μ为子载波间隔参数,为映射至索引为(k,l)的RE上的DMRS端口p对应的DMRS符号,为功率因子,wt(l′)为索引为l′的时域符号对应的时域掩码序列元素,wf(k′)为索引为k′的子载波对应的频域掩码序列元素。Δ为子载波偏移因子,为DMRS符号占用的起始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或参考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b((2n+k′)mod 4)为外层掩码序列,外层频域掩码(FD-OCC)索引可以根据表9-1确定。外层时域掩码(TD-OCC)索引可以根据表9-2确定。其中,i是指不相邻的DMRS符号的相对索引,或不同的additional DMRS符号组之间的相对索引。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公式的频域掩码wf(k′)b((2n+k′)mod 4),还可以表示成实现方式1中wf(k′)和实现方式2中wf(k′)b(n mod 2)中的形式。
其中,公式4.2如下:
k′=0,1;
n=0,1,...
l′=0,1;
i∈0,1,2,3。
其中,t(i)表示抗干扰序列(或称为掩码元素),i为序列索引,适用于不同additional符号之间干扰随机化。公式4.2相对于公式4.1增加了t(i)。其中,t(i)的取值可以根据上述表4确定。
表9-1
表9-2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实现方式二和实现方式三可以采用相同的序列实现FD-OCC增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案:
方案1:干扰随机化序列
针对type1,DMRS端口p对应的wf(k′)、wt(l′)及Δ的取值可以根据表10-1确定。
例如,当采用Type1单符号配置,且DMRS端口p为端口0至端口3、端口8至端口11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DMRS端口p对应的wf(k′)和wt(l′)及Δ的取值可通过表10-1确定。
又如,当采用Type1双符号配置,且DMRS端口p为端口0至端口7、端口8至端口15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DMRS端口p对应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10-1确定。
针对type2,DMRS端口p对应的wf(k′)、wt(l′)及Δ的取值可以根据表10-2确定。
例如,当采用Type2 DMRS单符号配置时,当DMRS端口p为端口0至端口5、端口12至端口17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DMRS端口p对应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10-2确定。
又如,当采用Type2 DMRS双符号配置时,且DMRS端口p为端口0至端口11、端口12至端口23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DMRS端口p对应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10-2确定。
表10-1不同PDSCH DMRS端口对应的参数取值(type 1R18)
表10-2不同PDSCH DMRS端口对应的参数取值(type 2R18)
方案2:Walsh序列
针对type1,DMRS端口p对应的wf(k′)、wt(l′)及Δ的取值可以根据表11-1确定。例如,当采用Type1单符号配置,且DMRS端口p为端口0至端口3、端口8至端口11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DMRS端口p对应的wf(k′)和wt(l′)及Δ的取值可通过表11-1确定。
又如,当采用Type1双符号配置,且DMRS端口p为端口0至端口7、端口8至端口15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DMRS端口p对应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11-1确定。
针对type2,DMRS端口p对应的wf(k′)、wt(l′)及Δ的取值可以根据表11-2确定。
例如,当采用Type2 DMRS单符号配置时,当DMRS端口p为端口0至端口5、端口12至端口17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DMRS端口p对应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11-2确定。
又如,当采用Type2 DMRS双符号配置时,且DMRS端口p为端口0至端口11、端口12至端口23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DMRS端口p对应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11-2确定。
表11-1不同PDSCH DMRS端口对应的参数取值(type 1 R18)
表11-2不同PDSCH DMRS端口对应的参数取值(type 2 R18)
方案3:DFT序列
针对type1,DMRS端口p对应的wf(k′)、wt(l′)及Δ的取值可以根据表12-1确定。
例如,当采用Type1单符号配置,且DMRS端口p为端口0至端口3、端口8至端口11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DMRS端口p对应的wf(k′)和wt(l′)及Δ的取值可通过表12-1确定。
又如,当采用Type1双符号配置,且DMRS端口p为端口0至端口7、端口8至端口15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DMRS端口p对应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12-1确定。
针对type2,DMRS端口p对应的wf(k′)、wt(l′)及Δ的取值可以根据表12-2确定。
例如,当采用Type2 DMRS单符号配置时,当DMRS端口p为端口0至端口5、端口12至端口17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DMRS端口p对应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12-2确定。
又如,当采用Type2 DMRS双符号配置时,且DMRS端口p为端口0至端口11、端口12至端口23中的任意一个端口时,DMRS端口p对应的wf(k′)和wt(l′)的取值可通过表12-2确定。
表12-1不同PDSCH DMRS端口对应的参数取值(type 1R18)
表12-2不同PDSCH DMRS端口对应的参数取值(type 2R18)
在表5-1至表12-2中,p=1000+端口索引数值。其中,对配置类型1单符号对应的端口0、端口1、端口4、和端口5,端口0、端口1、端口4、和端口5对应的DMRS图样如图3A所示;对配置类型1双符号对应的端口8、端口9、端口12、和端口13,端口8、端口9、端口12、和端口13对应的DMRS图样如图3B所示。其中,对配置类型2单符号对应的端口0、端口1、端口6、和端口7,端口0、端口1、端口6、和端口7对应的DMRS图样如图4A所示;对配置类型2双符号对应的端口12、端口13、端口18、和端口19,端口12、端口13、端口18、和端口19对应的DMRS图样如图4B所示。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表格同样适用于PUSCH端口,对于PUSCH端口索引由1000~1023换为0~23即可。
下面结合具体的示例进行说明。
情况1、前置单符号+addition1符号
如图5中的(a)所示,在Type1 DMRS配置下,当前置DMRS符号采用单符号,且附加DMRS数量为1时,其中前置DMRS符号以符号2为例,附加符号以符号7为例。
如图5中的(b)所示,在Type2 DMRS配置下,当前置DMRS符号采用单符号,且附加DMRS数量为1时,其中前置DMRS符号以符号2为例,附加符号以符号7为例。
实施方式1,DMRS序列通过干扰随机化序列或DFT序列实现。
如表13-1所示,以Type1 CDM组0中的端口为例,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8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9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在符号7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8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9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以此类推,在符号2和符号7中,端口0、端口1、端口8、端口9在子载波8、子载波10、子载波12和子载波14对应的频域OCC,以及在符号2和符号7中,端口0、端口1、端口8、端口9在子载波16、子载波18、子载波20和子载波22对应的频域OCC,可以根据表13-1确定。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3-1type1 CDM组0
如表13-2所示,以Type1 CDM组1中的端口为例,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0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1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在符号7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0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1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以此类推,在符号2和符号7中,端口2、端口3、端口10、端口11在子载波9、子载波11、子载波13和子载波15对应的频域OCC,以及在符号2和符号7中,端口2、端口3、端口10、端口11在子载波17、子载波19、子载波21和子载波23对应的频域OCC,可以根据表13-2确定。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3-2type1 CDM组1
如表13-3所示,以Type2 CDM组0中的端口为例,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在符号7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3-3type2 CDM组0
如表13-4所示,以Type2 CDM组1中的端口为例,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4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5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在符号7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4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5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3-4type2 CDM组1
如表13-5所示,以Type2 CDM组2中的端口为例,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4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5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6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7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在符号7中,现有的端口4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5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6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7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3-5type2 CDM组2
实施方式2,DMRS序列通过Walsh序列实现。
如表14-1所示,以type1的CDM组0中的端口为例,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8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9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在符号7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8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9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以此类推,在符号2和符号7中,端口0、端口1、端口8、端口9在子载波8、子载波10、子载波12和子载波14对应的频域OCC,以及在符号2和符号7中,端口0、端口1、端口8、端口9在子载波16、子载波18、子载波20和子载波22对应的频域OCC,可以根据表14-1确定。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4-1type1 CDM组0
如表14-2所示,以Type1 CDM组1中的端口为例,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0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1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在符号7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0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1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以此类推,在符号2和符号7中,端口2、端口3、端口10、端口11在子载波9、子载波11、子载波13和子载波15对应的频域OCC,以及在符号2和符号7中,端口2、端口3、端口10、端口11在子载波17、子载波19、子载波21和子载波23对应的频域OCC,可以根据表14-2确定。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4-2type1 CDM组1
如表14-3所示,以Type2 CDM组0中的端口为例,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在符号7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0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1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4-3type2 CDM组0
如表14-4所示,以Type2 CDM组1中的端口为例,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4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5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在符号7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4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5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4-4type2 CDM组1
如表14-5所示,以Type2 CDM组2中的端口为例,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4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5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6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7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在符号7中,现有的端口4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5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6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7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4-5type2 CDM组2
情况2、前置双符号+addition1组
如图6中的(a)所示,在Type1 DMRS配置下,当前置DMRS符号采用双符号,且附加DMRS数量为1时,其中前置DMRS符号以符号2和符号3为例,附加符号组以符号10、符号11为例。
如图6中的(b)所示,在Type2 DMRS配置下,当前置DMRS符号采用双符号,且附加DMRS数量为1时,其中前置DMRS符号以符号2和符号3为例,附加符号组以符号10、符号11为例。
实施方式1,DMRS序列通过干扰随机化序列实现。
如表15-1所示,以Type1 CDM组0中的端口为例,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4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5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8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9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在符号3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4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5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8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新增的端口9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
在符号10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4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5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8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9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在符号11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4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5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8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新增的端口9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
以此类推,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中,端口0、端口1、端口8、端口9、端口12、和端口13在子载波8、子载波10、子载波12和子载波14对应的频域OCC,以及在符号2和符号7中,端口0、端口1、端口8、端口9、端口12、和端口13在子载波16、子载波18、子载波20和子载波22对应的频域OCC,可以根据表15-1确定。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5-1type1 CDM0
如表15-2所示,以Type1 CDM组1中的端口为例,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6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7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0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1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4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5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在符号3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6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7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0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新增的端口11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新增的端口14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新增的端口15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
在符号10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6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7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0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1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4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5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在符号11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6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7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0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新增的端口11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新增的端口14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新增的端口15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
以此类推,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中,端口2、端口3、端口10、端口11、端口14和端口15在子载波9、子载波11、子载波13和子载波15对应的频域OCC,以及在符号2和符号7中,端口2、端口3、端口10、端口11、端口14和端口15在子载波17、子载波19、子载波21和子载波23对应的频域OCC,可以根据表15-2确定。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5-2type1 CDM1
如表15-3所示,以Type2 CDM组0中的端口为例,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6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7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8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9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在符号3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6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7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新增的端口18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新增的端口19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
在符号10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6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7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8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9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在符号11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6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7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新增的端口18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新增的端口19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5-3type2 CDM0
如表15-4所示,以Type2 CDM组1中的端口为例,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8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9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4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5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20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21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在符号3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8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9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4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新增的端口15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新增的端口20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新增的端口21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
在符号10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8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9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4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5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20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21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在符号11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8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9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4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新增的端口15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新增的端口20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新增的端口21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5-4type2 CDM1
如表15-5所示,以Type2 CDM组2中的端口为例,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4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5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0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1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6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7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22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23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在符号3中,现有的端口4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5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0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1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6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新增的端口17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新增的端口22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新增的端口23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
在符号10中,现有的端口4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5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0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1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6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7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22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23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在符号11中,现有的端口4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5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0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1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6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新增的端口17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新增的端口22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新增的端口23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j,-1,j,+1}。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5-5type2 CDM2
实施方式2,DMRS序列通过Walsh序列实现。
如表16-1所示,以Type1 CDM组0中的端口为例,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4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5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8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9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在符号3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4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5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8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9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在符号10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4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5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8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9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在符号11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4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5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8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9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以此类推,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中,端口0、端口1、端口8、端口9、端口12、和端口13在子载波8、子载波10、子载波12和子载波14对应的频域OCC,以及在符号2和符号7中,端口0、端口1、端口8、端口9、端口12、和端口13在子载波16、子载波18、子载波20和子载波22对应的频域OCC,可以根据表16-1确定。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6-1type1 CDM0
如表16-2所示,以Type1 CDM组1中的端口为例,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6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7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0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1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4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5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在符号3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6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7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0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1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4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5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在符号10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6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7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0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1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4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5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在符号11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6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7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0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1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4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5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以此类推,在符号2、符号3、符号10和符号11中,端口2、端口3、端口10、端口11、端口14和端口15在子载波9、子载波11、子载波13和子载波15对应的频域OCC,以及在符号2和符号7中,端口2、端口3、端口10、端口11、端口14和端口15在子载波17、子载波19、子载波21和子载波23对应的频域OCC,可以根据表15-2确定。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6-2type1 CDM1
如表16-3所示,以type2 CDM组0中的端口为例,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6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7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8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9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在符号3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6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7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8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9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在符号10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6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7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8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9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在符号11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6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7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8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9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6-3type2 CDM0
如表16-4所示,以Type2 CDM组1中的端口为例,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8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9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4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5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20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21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在符号3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8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9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4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5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20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21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在符号10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8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9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4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5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20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21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在符号11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8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9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4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5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20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21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6-4type2 CDM1
如表16-5所示,以Type2 CDM组2中的端口为例,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4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5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0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1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6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7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22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23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在符号3中,现有的端口4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5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0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1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6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7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22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23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在符号10中,现有的端口4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5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0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1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6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7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22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23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在符号11中,现有的端口4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5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0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1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6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7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22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23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6-5type2 CDM2
实施方式3,DMRS序列通过DFT序列实现。
如表17-1所示,以type1 CDM组0中的端口为例,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4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5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8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9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在符号3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4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5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8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9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在符号10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4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5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8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9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在符号11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4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5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8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9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2、子载波4和子载波6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7-1type1 CDM0
如表17-2所示,以type1 CDM组1中的端口为例,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6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7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0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1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4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5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在符号3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6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7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0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1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4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5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在符号10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6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7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0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1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4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5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在符号11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6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7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0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1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4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5在子载波1、子载波3、子载波5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7-2type1 CDM1
如表17-3所示,以type2 CDM组0中的端口为例,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6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7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8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9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在符号3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6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7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8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9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在符号10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6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7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8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9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在符号11中,现有的端口0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6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7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2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3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8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9在子载波0、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7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7-3type2 CDM0
如表17-4所示,以type2 CDM组1中的端口为例,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8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9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4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5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20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21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在符号3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8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9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4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5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20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21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在符号10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8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9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4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5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20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21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在符号11中,现有的端口2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3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8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9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4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5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20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21在子载波2、子载波3、子载波8和子载波9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7-4type2 CDM1
如表17-5所示,以type2 CDM组2中的端口为例,在符号2中,现有的端口4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5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0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1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6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7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22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23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在符号3中,现有的端口4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5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0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1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6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7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22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23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在符号10中,现有的端口4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5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0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1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6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7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22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23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在符号11中,现有的端口4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5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0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现有的端口11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1,-1,+1};新增的端口16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17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22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新增的端口23在子载波4、子载波5、子载波10和子载波11上分别对应频域OCC{-1,j,1,-j}。
这样,新增端口对应的DMRS与现有端口对应的DMRS可通过4长的频域OCC进行区分,实现码域正交。
表17-5type2 CDM2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所有表格均以PDSCH为例,对于PUSCH端口索引由1000~1023换为0~23即可。
基于上述相关技术特征的描述,当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通过控制信道或数据信道进行通信时,网络设备需要向终端设备指示为终端设备分配的端口。以及,本申请实施例将针对扩充DMRS端口后,网络设备如何向终端设备指示为终端设备分配的DMRS端口进行研究。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该方法不仅可以适用于DMRS的端口指示,还可以适用于其它的参考信号的端口指示,本申请实施例以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DMRS端口为例,进行详细介绍。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涉及的“端口n”、“Pn”、“Port n”均指的是端口号为n或端口索引值为n的端口,n为大于0的整数,n的最大取值可以取决于端口的总数,此外,若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的解调参考信号为DMRS时,那么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的端口均可以理解为DMRS端口。
通常情况下,在扩充DMRS端口后,接入网设备为终端设备分配的DMRS端口可以全部是现有端口,或者也可以全部是新增端口,又或者也可以是一部分为现有端口,另一部分为新增端口。其中,现有的DMRS端口对应2长频域正交掩码,若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分配的DMRS端口为现有的端口,由于现有的端口在同一个CDM组内相邻2个子载波的掩码序列是正交的,可以通过这种正交性消除干扰信道,提升终端设备进行信道估计时的抗干扰能力。现有的DMRS端口对应4长频域正交掩码,若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分配的DMRS端口为新增的端口,由于新增的端口在同一个CDM组内相邻4个子载波的掩码序列是正交的,可以通过这种正交性消除干扰信道,提升终端设备进行信道估计时的抗干扰能力。但4长频域正交掩码的抗干扰能力弱于2长频域正交掩码的抗干扰能力。因此,如何使新增的端口具备2长频域正交掩码的抗干扰能力,便于终端设备灵活选择端口进行信道估计,以达到较好的信道估计效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用于对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分配的端口中的部分端口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进行灵活指示,以便于终端设备灵活选择端口进行信道估计,以达到较好的信道估计效果。例如在一个CDM内使用的端口小于4个端口时,终端设备选择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2长的端口进行信道估计可取得较好的信道估计效果。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所对应的流程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方法的流程可以包括:
S701: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RRC信令,RRC信令用于指示DMRS的配置类型和/或DMRS的最大长度。相应的,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二信令。
其中,DMRS的最大长度可以理解DMRS占用的最大符号或DMRS占用的符号数。
示例性地,该解调参考信号为DMRS。该第二信令可以为RRC消息,或者该第二信令承载于RRC消息中,例如该第二信令可以包括RRC消息中的配置类型字段和占用的最大符号数字段。
可以理解的是,步骤S701是可选的步骤。因为DMRS的类型和/或DMRS的最大长度可以是默认配置的,或者可以是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指示的。当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指示DMRS的类型和/或DMRS的最大长度时,网络设备执行步骤S701。
S702: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端口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相应地,该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接收第一指示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M个端口即网络设备为第一终端设备分配的端口。其中,M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M个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和/或第二端口集合。相应的,“M个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和/或第二端口集合”可以理解为网络设备为第一终端设备分配的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或者,网络设备为第一终端设备分配的端口属于第二端口集合,或者,网络设备为第一终端设备分配的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和第二端口集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端口集合可以理解为扩增端口的集合,即R18端口;第二端口集合可以理解为现有端口的集合,即R15端口。以及,“掩码长度”可以包括第一掩码长度和第二掩码长度。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口集合对应的第二掩码长度与所述第二端口集合对应的第二掩码长度相同。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掩码长度为第一掩码长度时,掩码长度为4长或2长。
其中,第一掩码为频域掩码,第二掩码为时域掩码。所述频域掩码为第一时频资源映射规则中的Wf(f),所述时域掩码为所述第一时频资源映射规则中的wt(l′);所述第一时频资源映射规则满足如下公式:
k′=0,1
n=0,1,...
其中,p为端口索引值,μ为子载波间隔参数,为映射至索引为(k,l)p,μ(k,l)的资源粒子RE上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端口p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为功率系数,wt(l′)为索引为l′的时域符号对应的时域掩码,Wf(f)为索引为k′的子载波对应的频域掩码,f=2·(n mod 2)+k′,m=2n+k′,m为参考信号序列中第m个元素,l表示一个时隙内包含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索引,为所述DMRS符号占用的起始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或参考时域符号的符号索引,Δ为子载波偏移因子。
示例性的,对于解调参考信号类型为type1的端口,wt(l′)和Wf(f)的具体取值可以根据表A1确定;对于解调参考信号类型为type2的端口,wt(l′)和Wf(f)的具体取值可以根据表A2确定。
表A1
表A2
以及,在本申请实施例中,M个端口即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分配的端口。其中,M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相应的,“M个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和/或第二端口集合”可以理解为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分配的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或者,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分配的端口属于第二端口集合,或者,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分配的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和第二端口集合。可选的,在M个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和第二端口集合时,第一端口集合对应的掩码长度和第二端口集合对应的掩码长度不同。示例性的,第一端口集合对应的掩码长度为4长,第二端口集合对应的掩码长度为2长。又示例性的,第一端口集合对应的掩码长度为6长,第二端口集合对应的掩码长度为4长。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其中,M个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和/或第二端口集合,第一端口集合对应的掩码长度为第一长度,第二端口集合对应的掩码长度为第二长度。如此,该终端设备可以知晓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便于终端设备灵活选择端口进行信道估计,以达到较好的信道估计效果。例如在一个CDM内使用的端口小于4个端口时,终端设备选择掩码长度为2长的端口进行信道估计可取得较好的信道估计效果。并且,本申请方案中网络设备可以灵活地向终端设备指示的M个端口可以属于现有端口集合和/或扩增的端口集合,且扩增的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可复用现有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时频资源和序列,因此,网络设备可以灵活地向终端设备指示从不同端口集合中配对的端口,既可保证终端设备能达到信道估计能力,也可使得组合端口的数量最大化。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口集合包括第八端口和第九端口,所述第八端口和所述第九端口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
其中,所述4长频域掩码正交包括在一个码分复用CDM组内连续4个子载波上对应的频域掩码正交。进一步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满足以下公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端口集合包括第十端口和第十一端口,所述第十端口和所述第十一端口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正交;其中,所述2长频域掩码正交包括在一个CDM组内连续2个子载波上对应的频域掩码正交;进一步的,所述2长频域掩码正交满足以下公式: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口集合包括第八端口和第九端口,所述第八端口和所述第九端口对应的6长频域掩码正交;其中,所述6长频域掩码正交包括在一个码分复用CDM组内连续6个子载波上对应的频域掩码正交。进一步的,6长频域掩码正交满足以下公式:
示例性地,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的消息(如MAC控制元素(control element,CE))或者物理层的消息(如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DCI))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该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可以为媒体接入控制MAC层的消息(如CE)或者物理层的消息(如DCI);或者该第一指示信息可以承载于媒体接入控制MAC层的消息(如CE)或者物理层的消息(如DCI)中,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指示信息承载于第一信令。可选的,第一信令中还可以包括用于指示不承载数据的CDM组数量和解调参考信号占用的符号数的指示信息。
可选的,第一信令中还可以包括用于指示上述M个端口的索引的指示信息。如此,第一终端设备可以知晓网络设备为其分配的DMRS端口。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通过第一指示信息向第一终端设备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有多种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比特域;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包括:所述第一比特域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比特域包含一个第一比特,所述第一比特用于指示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示例性的,M个端口以4个端口为例,这4个中有2个端口(即第一端口)的掩码长度需要指示,则第一比特可以用于指示这2个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
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比特域包含一个第一比特,所述第一比特用于指示所述M个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示例性的,M个端口以4个端口,第一比特可以用于指示这4个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
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比特域包括位图,所述位图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进一步的,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位图包含N个比特,所述N大于或等于所述M,所述N个比特中的第i个比特用于指示所述M个端口中第i个端口对应的第一掩码长度,i∈{1,M}。可选的,所述N个比特包括M个比特,所述M个比特中存在取值不同的至少两个比特;其中,所述M个比特为所述N个比特中的第1个比特至第M个比特。
例如,位图中包括N个比特,其中N=4,M=2,相应的N个比特中的第1个比特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1个端口对应的频域掩码长度为2,N个比特中的第2个比特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2个端口对应的频域掩码长度为4。
又如,位图中包括N个比特,其中N=4,M=4,相应的,N个比特中的第1个比特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1个端口对应的频域掩码长度为2,N个比特中的第2个比特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2个端口对应的频域掩码长度为4,N个比特中的第3个比特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3个端口对应的频域掩码长度为4,N个比特中的第4个比特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4个端口对应的频域掩码长度为4。
进一步的,在实施方式1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可以承载于第一信令,所述第一信令还包括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取值,所述第一取值关联第一端口索引组,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所述M个端口的索引;其中,所述M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示例性的,第一信令可以为DCI。
实施方式2,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包括: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取值,所述第一取值关联第一端口索引组;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所述M个端口的索引,所述第一端口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其中,所述M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
实施方式3,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包括: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取值,所述第一取值关联第一端口索引组;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所述M个端口的索引,所述第一端口的索引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其中,所述M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S702可以替换为: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令,第一信令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一端口的端口索引,以及指示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其中,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端口属于相同的码分复用CDM组。相应的,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一信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包括所述第二端口被分配,或,所述第二端口未被分配。以及,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可以理解为第二端口是否被调度给其他终端。
相应的,第一信令包括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可选的,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口的端口索引。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被分配给第二终端设备,或者,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未被分配给第二终端设备。
类似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通过第一指示信息向第一终端设备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比特域;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比特域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比特域包含一个第一比特,所述第一比特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比特域包含一个第一比特,所述第一比特用于指示所述M个端口对应的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比特域包括位图;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包括:所述位图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进一步的,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位图包含N个比特,所述N大于所述M,所述N个比特中的第i个比特用于指示所述M个端口中第i个端口对应的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其中,所述i∈{1,M}。其中,所述N个比特包括M个比特,所述M个比特中存在取值不同的至少两个比特;其中,所述M个比特为所述N个比特中的第1个比特至第M个比特。其中,M个端口中第i个端口对应的第二端口可以理解为,存在一个第二端口与M个端口中第i个端口同属于相同的CDM组。
例如,位图中包括N个比特,其中N=4,M=2,相应的N个比特中的第1个比特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1个端口对应的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N个比特中的第2个比特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2个端口对应的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
又如,位图中包括N个比特,其中N=4,M=4,相应的,N个比特中的第1个比特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1个端口对应的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N个比特中的第2个比特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2个端口对应的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N个比特中的第3个比特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3个端口对应的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N个比特中的第4个比特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4个端口对应的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
在实施方式1中,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信令还包括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取值,所述第一取值关联第一端口索引组,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所述M个端口的索引。
实施方式2,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取值,所述第一取值关联第一端口索引组;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所述第一端口的索引,所述第一端口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所述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对应的4长正交掩码中2长不正交的掩码被分配给第二终端设备,或者,所述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对应的4长正交掩码中2长不正交的掩码未被分配给第二终端设备。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分别以实施例1和实施例2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进一步介绍:
实施例1
情况1,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比特域,通过第一比特域指示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
情况1.1,第一比特域包括一个第一比特,第一比特用于指示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示例性的,M个端口以4个端口为例,这4个中有2个端口(即第一端口)的掩码长度需要指示,则第一比特可以用于指示这2个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示例性的,第一比特指示的信息可以如表18-1所示,当第一比特指示的频域正交掩码(frequency domain orthogonalcover code,FD-OCC)长度字段取值为0时,则这2个端口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2长;当第一比特指示的FD-OCC长度字段取值为1时,则这2个端口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4长。
情况1.2,第一比特域包括一个第一比特,第一比特用于指示M个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示例性的,M个端口以4个端口为例,则第一比特可以用于指示这4个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示例性的,第一比特指示的信息可以如表18-1所示,当第一比特指示的FD-OCC长度字段取值为0时,则这2个端口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2长;当第一比特指示的FD-OCC长度字段取值为1时,则这2个端口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4长。
表18-1
情况1.3,第一比特域包括位图,位图用于指示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进一步的,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位图包含N个比特,N大于或等于M,N个比特中的第i个比特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第i个端口对应的第一掩码长度,i∈{1,M}。可选的,N个比特包括M个比特,M个比特中存在取值不同的至少两个比特;其中,M个比特为N个比特中的第1个比特至第M个比特。
例如,位图中包括N个比特,其中N=4,M=2,相应的N个比特中的第1个比特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1个端口对应的频域掩码长度为2,N个比特中的第2个比特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2个端口对应的频域掩码长度为4。
又如,位图中包括N个比特,其中N=4,M=4,相应的,N个比特中的第1个比特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1个端口对应的频域掩码长度为2,N个比特中的第2个比特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2个端口对应的频域掩码长度为4,N个比特中的第3个比特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3个端口对应的频域掩码长度为4,N个比特中的第4个比特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4个端口对应的频域掩码长度为4。
一种示例中,如表18-2所示,位图中包括N个比特,其中N=4,M个端口中的至少一个端口包括最大4个端口,比特1用于指示第一端口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比特2用于指示第二端口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比特3用于指示第三端口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比特4用于指示第四端口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当比特1指示的取值为0时,该第一端口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2长;当比特1指示的取值为1时,第一端口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4长。类似的,当比特2指示的取值为0时,该第二端口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2长;当比特2指示的取值为1时,第二端口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4长。类似的,当比特3指示的取值为0时,该第三端口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2长;当比特2指示的取值为1时,第三端口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4长。类似的,当比特4指示的取值为0时,该第四端口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2长;当比特2指示的取值为1时,第四端口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4长。
例如,M个端口包括端口0、端口1、端口8和端口9,第一端口为端口0,当比特1指示的取值为0时,该端口0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2长;当比特1指示的取值为1时,端口0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4长。类似的,第二端口为端口1,当比特2指示的取值为0时,该端口1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2长;当比特2指示的取值为1时,端口1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4长。类似的,第三端口为端口8,当比特3指示的取值为0时,该端口8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2长;当比特2指示的取值为1时,端口8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4长。类似的,第四端口为端口9,当比特4指示的取值为0时,端口9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2长;当比特2指示的取值为1时,端口9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4长。
又如,M个端口包括端口2和端口3,第一端口为端口2,当比特1指示的取值为0时,该端口2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2长;当比特1指示的取值为1时,端口2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4长。类似的,第二端口为端口3,当比特2指示的取值为0时,该端口3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2长;当比特2指示的取值为1时,端口3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4长。
表18-2
FD-OCC长度 | 4 | 2 |
比特1对应的取值 | 0 | 1 |
比特2对应的取值 | 0 | 1 |
比特3对应的取值 | 0 | 1 |
比特4对应的取值 | 0 | 1 |
情况2,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比特域;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比特域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
情况2.1,所述第一比特域包含一个第一比特,所述第一比特用于指示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示例性的,M个端口以4个端口为例,这4个端口包括端口9,端口9和端口0(即第二端口)在一个CDM组,则第一比特可以用于指示端口0对应的掩码长度。示例性的,第一比特指示的信息可以如表19-1所示,当第一比特指示的分配状态信息字段取值为0时,则端口0被分配;当第一比特指示的分配状态信息字段取值为1时,则端口0未被分配。
情况2.2,所述第一比特域包含一个第一比特,所述第一比特用于指示所述M个端口对应的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示例性的,M个端口以4个端口为例,这4个端口均存在对应第二端口,则第一比特可以用于指示这4个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示例性的,第一比特指示的信息可以如表19-1所示,当第一比特指示的分配状态信息字段取值为0时,则这4个第二端口被分配;当第一比特指示的分配状态信息字段取值为1时,则这4个第二端口未被分配。
情况2.3,所述第一比特域包括位图;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包括:所述位图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进一步的,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位图包含N个比特,所述N大于所述M,所述N个比特中的第i个比特用于指示所述M个端口中第i个端口对应的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其中,所述i∈{1,M}。其中,所述N个比特包括M个比特,所述M个比特中存在取值不同的至少两个比特;其中,所述M个比特为所述N个比特中的第1个比特至第M个比特。其中,M个端口中第i个端口对应的第二端口可以理解为,存在一个第二端口与M个端口中第i个端口同属于相同的CDM组。
例如,位图中包括N个比特,其中N=4,M=2,相应的N个比特中的第1个比特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1个端口对应的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N个比特中的第2个比特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2个端口对应的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
又如,位图中包括N个比特,其中N=4,M=4,相应的,N个比特中的第1个比特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1个端口对应的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N个比特中的第2个比特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2个端口对应的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N个比特中的第3个比特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3个端口对应的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N个比特中的第4个比特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4个端口对应的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
一种示例中,位图指示的信息如表19-2所示,当比特1指示的取值为0时,该M个端口中的第1个端口对应的第二端口已被分配;当比特1指示的取值为1时,该M个端口中的第1个端口对应的第二端口未被分配。类似的,当比特2指示的取值为0时,该M个端口中的第1个端口对应的第二端口已被分配;当比特2指示的取值为1时,该M个端口中的第1个端口对应的第二端口未被分配。类似的,当比特3指示的取值为0时,该M个端口中的第1个端口对应的第二端口已被分配;当比特3指示的取值为1时,该M个端口中的第1个端口对应的第二端口未被分配。类似的,当比特4指示的取值为0时,该M个端口中的第1个端口对应的第二端口已被分配;当比特4指示的取值为1时,该M个端口中的第1个端口对应的第二端口未被分配。
例如,M个端口包括端口0、端口1、端口8和端口9,第一端口为端口0,当比特1指示的取值为0时,该端口0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2长;当比特1指示的取值为1时,端口0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4长。类似的,第二端口为端口1,当比特2指示的取值为0时,该端口1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2长;当比特2指示的取值为1时,端口1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4长。类似的,第三端口为端口8,当比特3指示的取值为0时,该端口8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2长;当比特2指示的取值为1时,端口8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4长。类似的,第四端口为端口9,当比特4指示的取值为0时,端口9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2长;当比特2指示的取值为1时,端口9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4长。
又如,M个端口包括端口2和端口3,第一端口为端口2,当比特1指示的取值为0时,该端口2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2长;当比特1指示的取值为1时,端口2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4长。类似的,第二端口为端口3,当比特2指示的取值为0时,该端口3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2长;当比特2指示的取值为1时,端口3对应的频域正交掩码长度为4长。
下面以情况1为例结合具体的示例进一步介绍。
表19-1
表19-2
分配状态信息 | 被分配 | 未被分配 |
比特1对应的取值 | 0 | 1 |
比特2对应的取值 | 0 | 1 |
比特3对应的取值 | 0 | 1 |
比特4对应的取值 | 0 | 1 |
示例1.1,表20-1为DMRS type1单符号对应的DMRS表格,若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的M个端口包括取值为2对应的端口0和端口1,端口0和端口1为R15端口,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比特,结合表18-1可知,当第一比特指示的取值为0时,则端口0和端口1对应的FD-OCC长度为4;当第一比特指示的取值为1时,则端口0和端口1对应的FD-OCC长度为2。
示例1.2,表20-1为DMRS type1单符号对应的DMRS表格,若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的M个端口包括索引为2对应的端口0和端口1,端口0和端口1为R15端口,结合表18-2可知,第一指示信息包括位图,位图以4比特为例,当位图中的比特1指示的取值为0时,则端口0对应的FD-OCC长度为4,当位图中的比特1指示的取值为1时,则端口0对应的FD-OCC长度为2;当位图中的比特2指示的取值为0时,则端口1对应的FD-OCC长度为4,当位图中的比特2指示的取值为1时,则端口1对应的FD-OCC长度为2。
表20-1dmrs-Type=1,maxLength=1对应DMRS端口表
示例2.1,表20-2为DMRS type1双符号对应的DMRS表格,若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的M个端口包括取值为8对应的端口2和端口3,端口2和端口3为R15端口,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比特,结合表18-1可知,当第一比特指示的取值为0时,则端口2和端口3对应的FD-OCC长度为4;当第一比特指示的取值为1时,则端口2和端口3对应的FD-OCC长度为2。
示例2.2,表20-2为DMRS type1单符号对应的DMRS表格,若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的M个端口包括取值为8对应的端口2和端口3,端口2和端口3为R15端口,结合表18-2可知,第一指示信息包括位图,位图以4比特为例,当位图中的比特1指示的取值为0时,则端口2对应的FD-OCC长度为4,当位图中的比特1指示的取值为1时,则端口2对应的FD-OCC长度为42;当位图中的比特2指示的取值为0时,则端口3对应的FD-OCC长度为4,当位图中的比特2指示的取值为1时,则端口3对应的FD-OCC长度为2。
表20-2dmrs-Type=1,maxLength=2对应DMRS端口表
示例3.1,表20-3为DMRS type2单符号对应的DMRS表格,若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的M个端口包括取值为19对应的端口4和端口5,端口4和端口5为R15端口,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比特,结合表18-1可知,当第一比特指示的取值为0时,则端口4和端口5对应的FD-OCC长度为4;当第一比特指示的取值为1时,则端口4和端口5对应的FD-OCC长度为2。
示例3.2,表20-3为DMRS type1单符号对应的DMRS表格,若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的M个端口包括取值为19对应的端口4和端口5,端口4和端口5为R15端口,第一指示信息包括位图,位图以4比特为例,当位图中的比特1指示的取值为0时,则端口4对应的FD-OCC长度为4,当位图中的比特1指示的取值为1时,则端口4对应的FD-OCC长度为2;当位图中的比特2指示的取值为0时,则端口5对应的FD-OCC长度为4,当位图中的比特2指示的取值为1时,则端口5对应的FD-OCC长度为2。
表20-3dmrs-Type=2,maxLength=1对应DMRS端口表
示例4.1,表20-4为DMRS type2双符号对应的DMRS表格,若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的M个端口包括取值为43对应的端口2、端口3和端口8,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比特,结合表18-1可知,当第一比特指示的取值为0时,则端口2、端口3和端口8对应的FD-OCC长度为4;当第一比特指示的取值为1时,则端口2、端口3和端口8对应的FD-OCC长度为2。
示例4.2,表20-4为DMRS type1单符号对应的DMRS表格,若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的M个端口包括取值为43对应的端口端口2、端口3和端口8,结合表18-2可知,第一指示信息包括位图,位图以4比特为例,当位图中的比特1指示的取值为0时,则端口2对应的FD-OCC长度为2,当位图中的比特1指示的取值为1时,则端口2对应的FD-OCC长度为4;当位图中的比特2指示的取值为0时,则端口3对应的FD-OCC长度为4,当位图中的比特2指示的取值为1时,则端口3对应的FD-OCC长度为2;当位图中的比特3指示的取值为0时,则端口8对应的FD-OCC长度为4,当位图中的比特3指示的取值为1时,则端口8对应的FD-OCC长度为2。
表20-4dmrs-Type=2,maxLength=2对应DMRS端口表
在本申请实施中,实施例1的表18-1、表18-2、表19-1、表19-2还可以结合实施例2的表21-9、表22-9、表23-9、表24-A9、和表24-B9确定网络设备指定的第一端口的掩码长度或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
实施例2
情况1,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
情况1.1,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包括: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取值,第一取值关联第一端口索引组;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M个端口的索引,第一端口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其中,M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
情况1.2,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包括: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取值,第一取值关联第一端口索引组;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M个端口的索引,第一端口的索引用于指示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其中,M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
情况2,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包括: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取值,第一取值关联第一端口索引组;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第一端口的索引,第一端口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包括: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第二端口对应的4长正交掩码中2长不正交的掩码被分配给第二终端设备,或者,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第二端口对应的4长正交掩码中2长不正交的掩码未被分配给第二终端设备。
在实施例二的实施方式1中,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端口对应的FD-OCC长度,包括:第一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M个端口的索引,M个端口中的至少一个端口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至少一个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端口与第一端口属于同一个CDM组,FD-OCC长度也可以理解为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即第二端口是否被分配给第二终端设备)或调度情况(即第二端口是否被调度给第二终端设备)。
下面结合DMRS的配置类型和DMRS占用的最大符号数,介绍第一端口的掩码长度对应的指示方法。
一、若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配置的DMRS类型为type1,且DMRS占用一个符号,则网络设备可以通过第一指示信息向终端设备指示表21-1至表21-9中的内容,进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结合表21-1至表21-9,确定网络设备为其分配的端口,以及这些端口对应的FD-OCC长度。在表21-1至表21-9中,未指示端口对应的FD-OCC长度默认为4长。在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未指示端口对应的FD-OCC长度也可以默认为2长或6长,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制。其中,R18的默认FD-OCC长度可以通过上述公式2.1~2.4对应的表5.1-表7.3确定。
表21-1占用6比特,由表21-1可知,同一端口的FD-OCC长度可以动态切换(例如,网络设备可以通过DCI信令指示第一终端设备切换)。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承载于第一信令,第一信令还包括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取值,第一取值关联第一端口索引组,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M个端口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可以理解为表21-1中行的取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取值包括第一值和/或第二值时,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第三端口的索引;在第一取值包括第一值时,第三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为第一长度;在第一取值包括第二值时,第三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为第二长度。如此,第三端口的掩码长度可以动态切换。可选的,第一长度为2,第二长度为4。
例如,以端口0为例,在表21-1中,当第一取值为0和29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0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0时,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29时,端口0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0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0为例,在表21-1中,当第一取值为3和32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0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3时,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32时,端口0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0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1为例,在表21-1中,当第一取值为1和30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1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1时,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30时,端口1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1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1为例,在表21-1中,当第一取值为4和33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1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4时,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33时,端口1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1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0和端口1为例,在表21-1中,当第一取值为2和31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0和端口1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2时,端口0和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31时,端口0和端口1的索引分别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0和端口1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0和端口1为例,在表21-1中,当第一取值为7和34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0和端口1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7时,端口0和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34时,端口0和端口1的索引分别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0和端口1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2为例,在表21-1中,当第一取值为5和35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2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5时,端口2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33时,端口2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2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3为例,在表21-1中,当第一取值为6和36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3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6时,端口3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36时,端口3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3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2和端口3为例,在表21-1中,当第一取值为8和37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2和端口3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8时,端口2和端口3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37时,端口2和端口3的索引分别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2和端口3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0、端口2和端口3为例,在表21-1中,当第一取值为38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0、端口2和端口3的索引,端口0、端口2和端口3的索引分别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0、端口2和端口3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第一取值为8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2和端口3的索引,端口2和端口3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3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0的索引,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
又如,以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为例,在表21-1中,当第一取值为10和39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10时,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39时,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的索引分别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取值包括第三值时,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且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其中,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在一个相同的CDM组内。如此,R15端口和R18端口可以配对在一个CDM组内。由表21-1可知,R15端口和R18端口可以在一个CDM组内MU。也就是说,当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的M个端口属于R15端口集合和R18端口集合时,M个端口包括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的序列对应的端口组合。例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M个端口可以包括40行或41行中对应的端口1和端口9,端口1和端口9属于同一个CDM组,但端口1和端口9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和端口9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或者,40行或41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8。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取值包括第四值时,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至少一个第四端口和至少一个第五端口的索引;所述至少一个第四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为第一长度,所述至少一个第五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第二长度。如此,同一个第一端口索引组中的不同端口可以对应不同的掩码长度。可选的,第一长度为2,第二长度为4。相应的,上述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包括: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第一端口的掩码长度为2长。以及,由表21-1可知,第一取值为第一值时,第一取值关联的M个端口的FD-OCC长度可以不同,即表21-1的同一行中的端口可以对应不同的FD-OCC长度。
例如,第一取值为42行或43行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42行或43行中对应的端口0、端口1和端口9,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端口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42行或43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和端口8,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8的FD-OCC长度为4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44行或45行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44行或45行中对应的端口0和端口1,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44行或45行中对应的端口仍然为端口0和端口1,但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网络设备获取第一天线端口集合;第一天线端口集合包括至少一个端口索引组集合,至少一个端口索引组集合中的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包含的端口索引各不相同;第一端口索引组为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中的任一端口索引组;其中,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包含的端口索引总数为G,G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K的正整数;K与解调参考信号DMRS的类型有关。示例性的,第一天线端口集合可以包括第一端口索引组、第二端口索引组、第三端口索引组,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0、端口1、和端口8的索引,第二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2、端口3、和端口10的索引,第三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9和端口11的索引。进一步的,K还与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关联;相应的,方法还包括: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信令,第二信令用于指示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和/或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进而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第二信令确定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和/或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K的取值为8,12,16,或24中的任一项。具体的,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为第一类型,且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为1时,K的取值为8;或者,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为第一类型,且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为2时,K的取值为16;或者,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为第二类型,且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为1时,K的取值为12;或者,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为第二类型,且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为2时,K的取值为24。
以及,由表21-1可知,对于type1单符号R18端口,K=8,表21-1包括type1单符号R18端口支持的最大8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8,且分配给每个终端的数量小于等于4。具体可以通过表21-1中12-45行中的至少一行实现。
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20行的端口0、端口1、和端口8,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25行的端口2、端口3、和端口10,以及向终端设备3指示27行的端口9和端口11。即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2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3指示了2流,形成了8流传输配对。
又如,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28行的端口8、端口9、端口10、和端口11,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31行的端口0和端口1,以及向终端设备3指示37行的端口2和端口3,即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了4流,向终端设备2指示了2流,向终端设备3指示了2流,形成了8流传输配对。
又如,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28行的端口8、端口9、端口10、和端口11,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39行的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即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了4流,向终端设备2指示了4流,形成了8流传输配对。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属于第一天线端口集合和第二天线端口集合;其中,所述第二天线端口集合是所述第一天线端口集合的子集。示例性的,第一天线端口集合可以包括第一端口索引组、第二端口索引组、和第三端口索引组,第二天线端口集合包括第一端口索引组和第二端口索引组。因此,第二天线端口集合是第一天线端口集合的子集。以及,由表21-1可知,type1单符号R15端口,K=4,表21-1包括type1单符号R15端口支持的最大4流传输的端口索引组,具体可以通过表21-1中0-11行中的至少一行实现,且每一行对应的端口数小于等于4。
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2行的端口0和端口1,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8行的端口2和端口3,实现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在同一个时隙内同时调度(即在同一个时频资源上调度)。又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5行的端口0,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6行的端口3,实现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在同一个时隙内同时调度(即在同一个时频资源上调度)。
其中,现有协议规定,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9行的端口0、端口1和端口2,或,指示10行的端口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或,指示11行的端口端口0、端口1和端口2时,2行、9行、11行对应的端口仅用于单UE传输,因此只有终端设备1被调度,即没有其他终端与终端设备1在同一时频资源上被调度。
可选的,表21-1中可以不包括R15端口对应的取值集合(R15端口的端口组合对应的行)。也就是说,即表21-1中的0~11行可以删除。
表21-1Type1-E or Type1-R18,maxlength=1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属于第一天线端口集合和第二天线端口集合;其中,所述第二天线端口集合包含至少一个天线端口子集合,所述至少一个天线端口子集合在第二天线端口集合中的补集是第一天线端口集合的子集。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天线端口子集合包含的端口索引组用于单用户MIMO传输。示例性的,第一天线端口集合可以包括第一端口索引组、第二端口索引组、和第三端口索引组,第二天线端口集合中的至少一个天线端口子集合包括第一端口索引组、第二端口索引组、和第三端口索引组,且第二端口索引组用于单用户MIMO传输。因此,只有第一端口索引组和第二端口索引组是第一天线端口集合的子集。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属于第一天线端口集合和第二天线端口集合;其中,但所述第二天线端口集合不是所述第一天线端口集合的子集。示例性的,第一天线端口集合可以包括第一端口索引组、第二端口索引组、和第三端口索引组,第二天线端口集合包括第四端口索引组。因此,第二天线端口集合不是第一天线端口集合的子集。第一天线端口集合为R18对应的表格,第二天线端口集合为R15对应的表格,第一天线端口集合如表21-9所示,第一天线端口集合不包括为R15对应的表格。
表21-2占用6比特,在表21-2中,未指示的端口对应的FD-OCC长度默认为4长。由表21-2可知,同一端口的FD-OCC长度可以动态切换。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1-1中的相关描述。
以及,由表21-2可知,表21-1包括type1的R18端口支持的最大8流传输,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8,具体可以通过表21-1中12-45行中的至少一行实现,且每一个行对应的M个端口的数量小于等于4。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1-1中的相关描述。
以及,表21-2中所有行都用于MU。也就是说,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指示表21-2中任意多行对应的端口组合,实现多个终端的MU。例如,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7行的端口0和端口1,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11行的端口8和端口9,可以实现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的配对。
表21-2Type1-E or Type1-R18,maxlength=1
表21-3和表21-2区别在于,表21-3中包括端口组合对应的行数相对于表21-2较少,进而使得表21-3只需占用5bit,可以节省资源开销。
表21-3Type1-E or Type1-R18,maxlength=1
表21-4占用6比特,由表21-4可知,同一端口的FD-OCC长度可以动态切换。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1-1中的相关描述。
以及,由表21-4可知,R15端口和R18端口可以在一个CDM组内MU。也就是说,当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的M个端口属于R15端口集合和R18端口集合时,M个端口包括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的序列对应的端口组合。例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M个端口可以包括36行或37行中对应的端口1和端口9,端口1和端口9属于同一个CDM组,但端口1和端口9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和端口9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或者,36行或37行中对应的端口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8。
以及,由表21-4可知,对于type1的R18端口最大支持8流传输,即表21-4中包括8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8,且每一个行对应的M个端口的数量小于等于4。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1-1中的相关描述。
以及,表21-4中所有行都用于MU。也就是说,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指示表21-4中任意多行对应的端口组合,实现多个终端的MU。例如,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7行的端口0和端口1,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11行的端口8和端口9,可以实现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的配对。
表21-4Type1-E or Type1-R18,maxlength=1
表21-5和表21-4区别在于,表21-4中包括端口组合对应的行数相对于表21-4较少,进而使得表21-4只需占用5bit。其中,30行或31行中对应的端口为端口1和端口9,且30行或31行中对应的端口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8。
表21-5Type1-E or Type1-R18,maxlength=1
表21-6占用5比特,由表21-6可知,对于type1的R18端口最大支持8流传输,即表21-6中包括8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8,且每一个行对应的M个端口的数量小于等于4。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1-1中的相关描述。
以及,由表21-6可知,表21-6包括R15端口支持的最大4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具体可以通过表21-6中0-11行中的至少一行实现,且每一行对应的端口数小于等于4。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2行的端口0和端口1,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8行的端口2和端口3,实现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在同一个时隙内同时调度(即在同一个时频资源上调度)。其中,现有协议规定,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9行的端口0、端口1和端口2,或,指示10行的端口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或,指示11行的端口端口0、端口1和端口2时,2行、9行、11行对应的端口仅用于单UE传输,因此只有终端设备1被调度,即没有其他终端与终端设备1在同一时频资源上被调度。
表21-6Type1-E or Type1-R18,maxlength=1
表21-7占用5比特,由表21-7可知,R15端口和R18端口可以在一个CDM组内MU。也就是说,当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的M个端口属于R15端口集合和R18端口集合时,M个端口包括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的序列对应的端口组合。例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M个端口可以包括29行或30行对应的端口1和端口9,端口1和端口9属于同一个CDM组,但端口1和端口9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和端口9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或者,29行或30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8。
以及,由表21-7可知,对于type1的R18端口最大支持8流传输,即表21-7中包括8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8,且每一个行对应的M个端口的数量小于等于4。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1-1中的相关描述。
以及,由表21-7可知,表21-7包括R15端口支持的最大4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具体可以通过表21-7中0-11行中的至少一行实现,且每一行对应的端口数小于等于4。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2行的端口0和端口1,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8行的端口2和端口3,实现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在同一个时隙内同时调度(即在同一个时频资源上调度)。其中,现有协议规定,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9行的端口0、端口1和端口2,或,指示10行的端口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或,指示11行的端口端口0、端口1和端口2时,2行、9行、11行对应的端口仅用于单UE传输,因此只有终端设备1被调度,即没有其他终端与终端设备1在同一时频资源上被调度。
表21-7Type1-E or Type1-R18,maxlength=1
表21-8占用5比特,由表21-8可知,R15端口和R18端口可以在一个CDM组内MU。也就是说,当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的M个端口属于R15端口集合和R18端口集合时,M个端口包括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的序列对应的端口组合。例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M个端口可以包括29行或30行对应的端口1和端口9,端口1和端口9属于同一个CDM组,但端口1和端口9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和端口9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或者,29行或30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8。
以及,由表21-8可知,对于type1的R18端口最大支持8流传输,即表21-8中包括8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8,且每一个行对应的M个端口的数量小于等于4。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1-1中的相关描述。
以及,表21-8中所有行都用于MU。也就是说,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指示表21-2中任意多行对应的端口组合,实现多个终端的MU。例如,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7行的端口0和端口1,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19行的端口8和端口9,可以实现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的配对。
表21-8Type1-E or Type1-R18,maxlength=1
表21-9占用5比特,由表21-9可知,对于type1的R18端口最大支持8流传输,即表21-8中包括8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8,且每一个行对应的M个端口的数量小于等于4。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1-1中的相关描述。
以及,表21-9中不包括R15端口对应的取值集合(R15端口的端口组合对应的行)。
相应的,表21-9可以结合前文实施例一的表18-1至表19-2使用。例如,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9行的端口0、端口1、端口8、和端口9,相应的,若网络设备指示第一DCI字段的取值为0,则端口0、端口1、端口8、和端口9对应的4长正交掩码已被分配给其他终端,或者,端口0、端口1、端口8、和端口9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若网络设备指示第一DCI字段的取值为1,则端口0、端口1、端口8、和端口9对应的4长正交掩码未被分配给其他终端,或者,端口0、端口1、端口8、和端口9对应的FD-OCC长度为4长。
表21-9Type1-E or Type1-R18,maxlength=1
二、若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配置的DMRS类型为type1,且DMRS占用2个符号,则网络设备可以通过第一指示信息向终端设备指示表22-1至表22-9中的内容,进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结合表22-1至表22-9,确定网络设备为其分配的端口,以及这些端口的对应的FD-OCC长度。在表22-1至表22-9中,未指示端口对应的FD-OCC长度默认为4长。在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未指示端口对应的FD-OCC长度也可以默认为2长或6长,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制。其中,R18的默认FD-OCC长度可以通过上述公式2.1~2.4对应的表5.1-7.3确定。
表22-1占用7比特,由表22-1可知,同一端口的FD-OCC长度可以动态切换(例如,网络设备可以通过DCI信令指示终端设备切换)。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承载于第一信令,第一信令还包括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取值,第一取值关联第一端口索引组,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M个端口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可以理解为表22-1中行的取值。
例如,以端口0为例,在表22-1中,当第一取值为0和29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0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0时,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29时,端口0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0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0为例,在表22-1中,当第一取值为3和32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0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3时,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32时,端口0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0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1为例,在表22-1中,当第一取值为1和30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1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1时,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30时,端口1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1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1为例,在表22-1中,当第一取值为4和33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1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4时,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33时,端口1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1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0和端口1为例,在表22-1中,当第一取值为2和31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0和端口1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2时,端口0和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31时,端口0和端口1的索引分别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0和端口1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0和端口1为例,在表22-1中,当第一取值为7和34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0和端口1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7时,端口0和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34时,端口0和端口1的索引分别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0和端口1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2为例,在表22-1中,当第一取值为5和35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2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5时,端口2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33时,端口2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2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3为例,在表22-1中,当第一取值为6和36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3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6时,端口3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36时,端口3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3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2和端口3为例,在表22-1中,当第一取值为8和37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2和端口3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8时,端口2和端口3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37时,端口2和端口3的索引分别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2和端口3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0、端口2和端口3为例,在表22-1中,当第一取值为38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0、端口2和端口3的索引,端口0、端口2和端口3的索引分别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0、端口2和端口3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第一取值为8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2和端口3的索引,端口2和端口3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3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0的索引,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
又如,以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为例,在表22-1中,当第一取值为10和39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10时,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39时,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的索引分别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0为例,在表22-1中,当第一取值为46和82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0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46时,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82时,端口0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0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1为例,在表22-1中,当第一取值为47和83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1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47时,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83时,端口1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1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2为例,在表22-1中,当第一取值为48和84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2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48时,端口2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84时,端口2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2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3为例,在表22-1中,当第一取值为49和85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3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49时,端口3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85时,端口3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3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4为例,在表22-1中,当第一取值为50和86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4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50时,端口4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86时,端口4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4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5为例,在表22-1中,当第一取值为51和87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5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51时,端口5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87时,端口5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5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依次类推,88行至99行对应的端口的FD-OCC长度也可以动态切换。
以及,由表22-1可知,R15端口和R18端口可以在一个CDM组内MU。也就是说,当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的M个端口属于R15端口集合和R18端口集合时,M个端口包括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的序列对应的端口组合。
例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40行或41行中对应的端口1和端口9,端口1和端口9属于同一个CDM组,但端口1和端口9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和端口9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或者,40行或41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8。
又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100行中对应的端口1和端口9,端口1和端口9属于同一个CDM组,但端口1和端口9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和端口9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其中,100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8。
又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101行中对应的端口1、端口5和端口9,端口1、端口5和端口9属于同一个CDM组,但端口1、端口5和端口9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端口5和端口9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其中,101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4和端口8。
又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102行中对应的端口1、端口5、端口9和端口13,端口1、端口5、端口9和端口13属于同一个CDM组,但端口1、端口5、端口9和端口13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端口5、端口9和端口13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其中,102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4、端口8和端口12。
以及,由表22-1可知,第一取值为第一值时,第一取值关联的M个端口的FD-OCC长度可以不同,即表22-1的同一行中的端口可以对应不同的FD-OCC长度。
例如,第一取值为42行或43行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42行或43行中对应的端口0、端口1和端口9,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端口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42行或43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和端口8,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8的FD-OCC长度为4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44行或45行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44行或45行中对应的端口0和端口1,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44行或45行中对应的端口仍然为端口0和端口1,但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103行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103行中对应的端口0和端口1,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其中,103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5,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5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103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9,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103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13,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103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1,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或者,103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和端口4,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4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103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和端口8,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8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103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和端口12,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104行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104行中对应的端口0、端口1和端口13,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和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其中,104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5和端口13,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5和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104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5和端口9,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5和端口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104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和端口9,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5和端口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104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端口4和端口12,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4和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104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和端口12,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0和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104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端口4和端口8,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4和端口8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104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和端口8,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0和端口8的FD-OCC长度为4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105行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105行中对应的端口0、端口1、端口5和端口9,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端口5和端口9的FD-OCC长度为4长。其中,105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5和端口13,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端口5和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105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9和端口13,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端口9和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105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4和端口8,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0、端口4和端口8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105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4和端口12,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0、端口4和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105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8和端口12,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0、端口8和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106行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106行中对应的端口0、端口4和端口1,端口0和端口4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其中,106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4和端口5,端口0和端口4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5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106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4和端口9,端口0和端口4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106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4和端口13,端口0和端口4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106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端口5和端口4,端口1和端口5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4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106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端口5和端口8,端口1和端口5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8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106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5和端口4,端口1和端口5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0和端口4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106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端口5和端口12,端口1和端口5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107行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107行中对应的端口0、端口4、端口9和端口13,端口0和端口4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9和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其中,107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4、端口5和端口13,端口0和端口4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5和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107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4、端口5和端口9,端口0和端口4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5和端口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107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8、端口1、端口5和端口12,端口1和端口5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8和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107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4、端口1、端口5和端口12,端口1和端口5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4和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107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4、端口1、端口5和端口8,端口1和端口5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4和端口8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107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5和端口4,端口1和端口5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0和端口4的FD-OCC长度为4长。
以及,由表22-1可知,对于type1双符号R18端口支持的最大16流传输,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16,且分配给每个终端的数量小于等于4。具体可以通过表22-1中的12~107行实现。
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20行的端口0、端口1、和端口8,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25行的端口2、端口3、和端口10,以及向终端设备3指示27行的端口9和端口11。即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2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3指示了2流,形成了8流传输配对。
又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15行的端口0、端口1、和端口8,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61行的端口2、端口3、和端口6,以及向终端设备3指示81行的端口7、端口12、和端口13,以及向终端设备4指示80行的端口10、端口11、端口14和端口15。即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2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3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4指示4流,形成了16流传输配对。
其中,81行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5、端口14、和端口15。相应的,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78行的端口7、端口10、和端口11,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61行的端口2、端口3、和端口6,以及向终端设备3指示81行的端口5、端口14、和端口15,以及向终端设备4指示79行的端口8、端口9、端口12和端口13。即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2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3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4指示4流,形成了16流传输配对。
以及,由表22-1可知,表22-1包括type1双符号R15端口支持的最大8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分配给每个终端的端口数小于等于4。具体可以通过表22-1中的0~11行实现。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2行的端口0和端口1,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8行的端口2和端口3,实现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在同一个时隙内同时调度(即在同一个时频资源上调度)。又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5行的端口0,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6行的端口3,实现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在同一个时隙内同时调度(即在同一个时频资源上调度)。其中,现有协议规定,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9行的端口0、端口1和端口2,或,指示10行的端口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或,指示11行的端口端口0、端口1和端口2,或,指示64行的端口0、端口2、端口4和端口6时,9行、10行、11行、64行对应的端口仅用于单UE传输,因此只有终端设备1被调度,即没有其他终端与终端设备1在同一时频资源上被调度。
可选的,表22-1中可以不包括R15端口对应的取值集合(R15端口的端口组合对应的行)。也就是说,即表22-1中的0~11行可以删除。
表22-1Type1-E or Type1-R18,maxlength=2
表22-2占用7比特,由表22-2可知,同一端口的FD-OCC长度可以动态切换(例如,网络设备可以通过DCI信令指示终端设备切换)。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2-1的相关描述。
以及,由表22-2可知,对于type1双符号R18端口支持的最大16流传输,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16,且分配给每个终端的数量小于等于4。
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12行的端口0、端口1、和端口8,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22行的端口2、端口3、和端口10,以及向终端设备3指示24行的端口9和端口11。即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2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3指示了2流,形成了8流传输配对。
又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12行的端口0、端口1、和端口8,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51行的端口2、端口3、和端口6,以及向终端设备3指示70行的端口7、端口12、和端口13,以及向终端设备4指示69行的端口10、端口11、端口14和端口15。即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2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3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4指示4流,形成了16流传输配对。
其中,70行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5、端口14、和端口15。相应的,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67行的端口7、端口10、和端口11,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51行的端口2、端口3、和端口6,以及向终端设备3指示70行的端口5、端口14、和端口15,以及向终端设备4指示68行的端口8、端口9、端口12和端口13。即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2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3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4指示4流,形成了16流传输配对。
以及,表22-2中的所有行都用于MU。就是说,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指示表22-2中任意多行对应的端口组合,实现多个终端的MU。例如,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7行的端口0和端口1,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11行的端口8和端口9,可以实现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的配对。
表22-2Type1-E or Type1-R18,maxlength=2
表22-3与表22-2的区别在于,表22-3中仅包含同一端口的FD-OCC长度可以动态切换对应的三个示例(即60行、61行和62行),如此使得表22-3占用的比特数为6,而表22-2占用7比特,因此表22-3所需消耗的比特数较少。
表22-3Type1-E or Type1-R18,maxlength=2
表22-4占用7比特,由表22-4可知,同一端口的FD-OCC长度可以动态切换(例如,网络设备可以通过DCI信令指示终端设备切换)。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2-1的相关描述。
以及,由表22-4可知,R15端口和R18端口可以在一个CDM组内MU。也就是说,当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的M个端口属于R15端口集合和R18端口集合时,M个端口包括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的序列对应的端口组合。
例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37行或38行中对应的端口1和端口9,端口1和端口9属于同一个CDM组,但端口1和端口9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和端口9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或者,37行或38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8。
又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92行中对应的端口1和端口9,端口1和端口9属于同一个CDM组,但端口1和端口9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和端口9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其中,92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8。
又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93行中对应的端口1、端口5和端口9,端口1、端口5和端口9属于同一个CDM组,但端口1、端口5和端口9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端口5和端口9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其中,93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4和端口8。
又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94行中对应的端口1、端口5、端口9和端口13,端口1、端口5、端口9和端口13属于同一个CDM组,但端口1、端口5、端口9和端口13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端口5、端口9和端口13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其中,94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4、端口8和端口12。
以及,由表22-4可知,对于type1的R18端口最大支持16流传输,即表22-4中包括16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16,且每一个行对应的M个端口的数量小于等于4。
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12行的端口0、端口1、和端口8,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22行的端口2、端口3、和端口10,以及向终端设备3指示24行的端口9和端口11。即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2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3指示了2流,形成了8流传输配对。
又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12行的端口0、端口1、和端口8,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54行的端口2、端口3、和端口6,以及向终端设备3指示73行的端口7、端口12、和端口13,以及向终端设备4指示72行的端口10、端口11、端口14和端口15。即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2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3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4指示4流,形成了16流传输配对。
其中,73行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5、端口14、和端口15。相应的,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70行的端口7、端口10、和端口11,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54行的端口2、端口3、和端口6,以及向终端设备3指示73行的端口5、端口14、和端口15,以及向终端设备4指示71行的端口8、端口9、端口12和端口13。即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2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3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4指示4流,形成了16流传输配对。
以及,表22-4中的所有行都用于MU。就是说,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指示表21-4中任意多行对应的端口组合,实现多个终端的MU。例如,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7行的端口0和端口1,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11行的端口8和端口9,可以实现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的配对。
表22-4Type1-E or Type1-R18,maxlength=2
表22-5占用7比特。表22-5与表22-4的区别在于,表22-5中仅包含同一端口的FD-OCC长度可以动态切换对应的三个示例(即61行、62行和63行),以及仅包含R15端口和R18端口在一个CDM组内MU对应的三个示例(即64行、65行和66行)。使得表22-5占用6比特,而表22-4占用7比特,因此表22-5相对于表22-4可以减少比特消耗。
表22-5Type1-E or Type1-R18,maxlength=2
表22-6占用6比特,由表22-6可知,对于type1双符号R18端口支持的最大16流传输,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16,且分配给每个终端的数量小于等于4。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2-1中的相关描述。
以及,由表22-6可知,表22-6包括type1双符号R15端口支持的最大8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分配给每个终端的端口数小于等于4。具体可以通过表22-6中的0~11行实现。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2行的端口0和端口1,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8行的端口2和端口3,实现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在同一个时隙内同时调度(即在同一个时频资源上调度)。又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5行的端口0,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6行的端口3,实现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在同一个时隙内同时调度(即在同一个时频资源上调度)。其中,现有协议规定,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9行的端口0、端口1和端口2,或,指示10行的端口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或,指示11行的端口端口0、端口1和端口2,或,指示46行的端口0、端口2、端口4和端口6时,9行、10行、11行、46行对应的端口仅用于单UE传输,因此只有终端设备1被调度,即没有其他终端与终端设备1在同一时频资源上被调度。
表22-6Type1-E or Type1-R18,maxlength=2
表22-7占用6比特,由表22-7可知,R15端口和R18端口可以在一个CDM组内MU。也就是说,当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的M个端口属于R15端口集合和R18端口集合时,M个端口包括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的序列对应的端口组合。
例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61行中对应的端口1和端口9,端口1和端口9属于同一个CDM组,但端口1和端口9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和端口9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其中,61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8。
又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62行中对应的端口1、端口5和端口9,端口1、端口5和端口9属于同一个CDM组,但端口1、端口5和端口9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端口5和端口9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其中,62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4和端口8。
又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63行中对应的端口1、端口5、端口9和端口13,端口1、端口5、端口9和端口13属于同一个CDM组,但端口1、端口5、端口9和端口13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端口5、端口9和端口13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其中,63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4、端口8和端口12。
以及,由表22-7可知,对于type1双符号R18端口最大支持16流传输,即表22-7中包括16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16,且每一个行对应的M个端口的数量小于等于4。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2-1中的相关描述。
以及,由表22-7可知,表22-7包括type1双符号R15端口支持的最大4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每一端口组合(即表22-7中的每一行)对应的端口数小于等于4,即表22-7中的0~11行。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2行的端口0和端口1,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8行的端口2和端口3,实现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在同一个时隙内同时调度(即在同一个时频资源上调度)。又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5行的端口0,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6行的端口3,实现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在同一个时隙内同时调度(即在同一个时频资源上调度)。其中,现有协议规定,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9行的端口0、端口1和端口2,或,指示10行的端口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或,指示11行的端口端口0、端口1和端口2,或,指示43行的端口0、端口2、端口4和端口6时,9行、10行、11行、43行对应的端口仅用于单UE传输,因此只有终端设备1被调度,即没有其他终端与终端设备1在同一时频资源上被调度。
表22-7Type1-E or Type1-R18,maxlength=2
表22-8占用6比特,由表22-8可知,对于type1双符号R18端口最大支持16流传输,即表22-4中包括16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16,且每一个行对应的M个端口的数量小于等于4。
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12行的端口0、端口1、和端口8,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22行的端口2、端口3、和端口10,以及向终端设备3指示24行的端口9和端口11。即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2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3指示了2流,形成了8流传输配对。
又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12行的端口0、端口1、和端口8,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40行的端口2、端口3、和端口6,以及向终端设备3指示59行的端口7、端口12、和端口13,以及向终端设备4指示58行的端口10、端口11、端口14和端口15。即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2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3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4指示4流,形成了16流传输配对。
其中,59行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5、端口14、和端口15。相应的,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56行的端口7、端口10、和端口11,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40行的端口2、端口3、和端口6,以及向终端设备3指示59行的端口5、端口14、和端口15,以及向终端设备4指示56行的端口8、端口9、端口12和端口13。即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2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3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4指示4流,形成了16流传输配对。
以及,表22-8中的所有行都用于MU。就是说,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指示表21-8中任意多行对应的端口组合,实现多个终端的MU。例如,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7行的端口0和端口1,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11行的端口8和端口9,可以实现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的配对。
表22-8Type1-E or Type1-R18,maxlength=2
表22-9占用6比特,由表22-9可知,R15端口和R18端口可以在一个CDM组内MU。也就是说,当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的M个端口属于R15端口集合和R18端口集合时,M个端口包括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的序列对应的端口组合。
例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17行或18行中对应的端口1和端口9,端口1和端口9属于同一个CDM组,但端口1和端口9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和端口9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或者,17行或18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8
又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40行中对应的端口1和端口9,端口1和端口9属于同一个CDM组,但端口1和端口9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和端口9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其中,40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8。
又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41行中对应的端口1、端口5和端口9,端口1、端口5和端口9属于同一个CDM组,但端口1、端口5和端口9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端口5和端口9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其中,41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4和端口8。
又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42行中对应的端口1、端口5、端口9和端口13,端口1、端口5、端口9和端口13属于同一个CDM组,但端口1、端口5、端口9和端口13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端口5、端口9和端口13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其中,42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4、端口8和端口12。
以及,由表22-9可知,第一取值为第一值时,第一取值关联的M个端口的FD-OCC长度可以不同,即表22-9的同一行中的端口可以对应不同的FD-OCC长度。例如表22-9中的19行-22行、43行-47行,具体的细节描述请参见表22-1中的相关描述。
以及,由表22-9可知,对于type1双符号R18端口最大支持16流传输,即表22-9中包括16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16,且分配给每个终端端口数量小于等于4。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2-1中的相关描述。
以及,由表22-9可知,表22-9中不包括R15端口对应的端口组合。
相应的,表22-9可以结合前文实施例一的表18-1至表19-1使用。例如,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9行的端口0、端口1、端口8、和端口9,相应的,若网络设备指示第一DCI字段的取值为0,则端口0、端口1、端口8、和端口9对应的4长正交掩码已被分配给其他终端,或者,端口0、端口1、端口8、和端口9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若网络设备指示第一DCI字段的取值为1,则端口0、端口1、端口8、和端口9对应的4长正交掩码未被分配给其他终端,或者,端口0、端口1、端口8、和端口9对应的FD-OCC长度为4长。
表22-9Type1-E or Type1-R18,maxlength=2
三、若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配置的DMRS类型为type2,且DMRS占用单符号,则网络设备可以通过第一指示信息向终端设备指示表23-1至表23-9中的内容,进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结合表23-1至表23-9,确定网络设备为其分配的端口,以及这些端口的对应的FD-OCC长度。其中,R18的默认FD-OCC长度可以通过上述公式2.1~2.4对应的表5.1-表7.3确定。
表23-1占用7比特,在表23-1中,未指示的端口对应的FD-OCC长度默认为4长。由表23-1可知,同一端口的FD-OCC长度可以动态切换(例如,网络设备可以通过DCI信令指示终端设备切换)。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承载于第一信令,第一信令还包括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取值,第一取值关联M个端口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可以理解为表23-1中行的索引。
例如,以端口0为例,在表23-1中,当第一取值为0和57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0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0时,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57时,端口0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0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0为例,在表23-1中,当第一取值为3和60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0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3时,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60时,端口0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0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1为例,在表23-1中,当第一取值为1和58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1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1时,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58时,端口1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1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1为例,在表23-1中,当第一取值为4和61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1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4时,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61时,端口1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1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0和端口1为例,在表23-1中,当第一取值为2和59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0和端口1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2时,端口0和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59时,端口0和端口1的索引分别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0和端口1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0和端口1为例,在表23-1中,当第一取值为7和64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0和端口1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7时,端口0和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64时,端口0和端口1的索引分别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0和端口1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2为例,在表23-1中,当第一取值为5和62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2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5时,端口2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62时,端口2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2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3为例,在表23-1中,当第一取值为6和63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3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6时,端口3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63时,端口3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3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2和端口3为例,在表23-1中,当第一取值为8和65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2和端口3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8时,端口2和端口3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65时,端口2和端口3的索引分别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2和端口3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依次类推,66行-79行对应端口的FD-OCC长度参见的示例描述。
以及,由表23-1可知,R15端口和R18端口可以在一个CDM组内MU。也就是说,当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的M个端口属于R15端口集合和R18端口集合时,M个端口包括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的序列对应的端口组合。例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M个端口可以包括80行、81行或82行中的任一项对应的端口1和端口13,端口1和端口13属于同一个CDM组,但端口1和端口13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和端口13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或者,80行、81行或82行中的任一项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12。
以及,由表23-1可知,第一取值为第一值时,第一取值关联的M个端口的FD-OCC长度可以不同,即表23-1的同一行中的端口可以对应不同的FD-OCC长度。
例如,第一取值为83、84、85中的任一项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83、84、85中的任一项对应的端口0、端口1和端口13,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和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83、84、85中的任一项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和端口12,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86、87、88中的任一项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86、87、88中的任一项对应的端口0和端口1,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8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
以及,由表23-1可知,表23-1包括type2单符号的R18端口支持的最大12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8,且分配给每个终端的端口数量小于等于4。即表23-1中的24~56行中的任意多行对应的端口组合。
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54行的端口13、端口15、和端口17,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52行的端口4、端口5、和端口16,以及向终端设备3指示47行的端口2、端口3和端口14,以及向终端设备4指示42行的端口0、端口1和端口12,即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2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3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4指示了3流,形成了12流传输配对。
又如,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52行的端口4、端口5、和端口16,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55行或56行的端口13和端口15,以及向终端设备3指示8行的端口2和端口3,即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2指示了2流,向终端设备3指示了3流,形成了8流传输配对。
以及,由表23-1可知,表23-1包括type2单符号R15端口最大支持的6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每个端口组合对应的端口数小于等于4,即表23-1中的0~23行中每一行对应的端口数小于4。
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2行的端口0和端口1,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8行的端口2和端口3,形成了4流传输配对,实现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在同一个时隙内同时调度(即在同一个时频资源上调度)。
又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5行的端口0,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6行的端口3,形成了4流传输配对,实现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在同一个时隙内同时调度(即在同一个时频资源上调度)。
又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22行的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19行的端口4和端口5,形成了6流传输配对,实现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在同一个时隙内同时调度(即在同一个时频资源上调度)。
其中,现有协议规定,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9行的端口0、端口1和端口2,或,指示10行的端口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或,指示11行的端口端口0、端口1和端口2时,2行、9行、11行、23行对应的端口仅用于单UE传输,因此只有终端设备1被调度,即没有其他终端与终端设备1在同一时频资源上被调度。
可选的,表23-1中可以不包括R15端口对应的取值集合(R15端口的端口组合对应的行)。也就是说,即表23-1中的0~23行可以删除。
表23-1Type2-E or Type2-R18,maxlength=1
表23-2占用7比特,在表23-2中,未指示的端口对应的FD-OCC长度默认为4长。由表23-2可知,同一端口的FD-OCC长度可以动态切换。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承载于第一信令,第一信令还包括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取值,第一取值关联M个端口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可以理解为表23-2中行的索引。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3-1中的相关描述。
以及,由表23-2可知,对于type2的R18端口最大支持12流传输,即表23-2中包括12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8,且每一个行对应的M个端口的数量小于等于4。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3-1中的相关描述。
以及,表23-2中所有行都用于MU。也就是说,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指示表23-2中任意多行对应的端口组合,实现多个终端的MU。例如,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7行的端口0和端口1,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17行的端口2和端口3,可以实现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的配对。
表23-2Type2-E or Type2-R18,maxlength=1
表23-3和表23-2区别在于,表23-3中包括端口组合对应的行数相对于表23-2较少,进而表23-3只需占用6bit,而表23-2需占用7bit,因此表23-3可以节省资源开销。
表23-3Type2-E or Type2-R18,maxlength=1
表23-4占用7比特,在表23-4中,未指示的端口对应的FD-OCC长度默认为4长。由表23-1可知,同一端口的FD-OCC长度可以动态切换(例如,网络设备可以通过DCI信令指示终端设备切换)。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承载于第一信令,第一信令还包括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取值,第一取值关联M个端口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可以理解为表23-1中行的索引。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3-1的相关描述。
以及,由表23-4可知,R15端口和R18端口可以在一个CDM组内MU。也就是说,当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的M个端口属于R15端口集合和R18端口集合时,M个端口包括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的序列对应的端口组合。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3-1的相关描述。
以及,由表23-4可知,对于type1的R18端口最大支持12流传输,即表23-1中包括12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8,且每一个行对应的M个端口的数量小于等于4。即表23-1中的24~56行中的任意多行对应的端口组合。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3-1的相关描述。
以及,由表23-4可知,表23-1包括R15端口最大支持的6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所有的行都用于MU。
表23-4Type2-E or Type2-R18,maxlength=1
表23-5相对于表23-4的区别在于,表23-5中包含的端口组合数量较少,使得表23-5只需占用6比特,而表23-4只需占用7比特,因此表23-5相对于表23-4可以减少比特消耗。
表23-5Type2-E or Type2-R18,maxlength=1
表23-6占用6比特,由表23-6可知,表23-6包括type2单符号R18端口最大支持12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8,且每一个行对应的M个端口的数量小于等于4。即表23-6中的24~56行中的任意多行对应的端口组合。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3-1的相关描述。
以及,由表23-6可知,表23-6包括type2单符号R15端口最大支持的6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每一端口组合对应的端口数小于等于4,即表23-6中的0~23行任一行对应的端口数小于4。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3-1的相关描述。
表23-6Type2-E or Type2-R18,maxlength=1
表23-7占用6比特,由表23-7可知,R15端口和R18端口可以在一个CDM组内MU。也就是说,当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的M个端口属于R15端口集合和R18端口集合时,M个端口包括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的序列对应的端口组合。例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M个端口可以包括57行、58行或59行中的任一项对应的端口1和端口13,端口1和端口13属于同一个CDM组,但端口1和端口13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和端口13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或者,57行、58行或59行中的任一项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12。
由表23-7可知,表23-7包括type2单符号的R18端口最大支持12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8,且每一个行对应的M个端口的数量小于等于4。即表23-7中的24~56行中的任意多行对应的端口组合。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3-1的相关描述。
以及,由表23-7可知,表23-7包括type2单符号R15端口最大支持的6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每一端口组合对应的端口数小于等于4,即表23-7中的0~23行任一行对应的端口数小于4。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3-1的相关描述。
表23-7Type2-E or Type2-R18,maxlength=1
表23-8占用6比特,由表23-8可知,对于type2单符号R18端口最大支持12流传输,即表23-8中包括12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8,且每一个行对应的M个端口的数量小于等于4。即表23-8中的24~56行中的任意多行对应的端口组合。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3-1的相关描述。
以及,由表23-8可知,表23-8包括type2单符号R15端口最大支持的6流传输的端口组合,且这些端口组合均用于MU。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3-1的相关描述。
表23-8Type2-E or Type2-R18,maxlength=1
表23-9占用6比特,由表23-9可知,R15端口和R18端口可以在一个CDM组内MU。也就是说,当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的M个端口属于R15端口集合和R18端口集合时,M个端口包括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的序列对应的端口组合。例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M个端口可以包括34行、35行或36行中的任一项对应的端口1和端口13,端口1和端口13属于同一个CDM组,但端口1和端口13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和端口13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或者,34行、35行或36行中的任一项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12。
以及,由表23-9可知,第一取值为第一值时,第一取值关联的M个端口的FD-OCC长度可以不同,即表23-9的同一行中的端口可以对应不同的FD-OCC长度。
例如,第一取值为37、38、39中的任一项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37、38、39中的任一项对应的端口0、端口1和端口13,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和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37、38、39中的任一项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和端口12,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40、41、42中的任一项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40、41、42中的任一项对应的端口0和端口1,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8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
以及,由表23-9可知,对于type2单符号R18端口最大支持12流传输,即表23-9中包括12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8,且每一个行对应的M个端口的数量小于等于4。即表23-9中的0~33行中的任意多行对应的端口组合。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3-1中的相关描述。
以及,由表23-9可知,表23-9不包括R15端口最大支持的端口组合。
相应的,表23-9可以结合前文实施例一的表18-1、表18-2、表19-1、表19-2使用。例如,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5行的端口0、端口1、端口12、和端口13,相应的,若网络设备指示第一DCI字段的取值为0,则端口0、端口1、端口12、和端口13对应的4长正交掩码已被分配给其他终端,或者,端口0、端口1、端口12、和端口13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若网络设备指示第一DCI字段的取值为1,则端口0、端口1、端口12、和端口13对应的4长正交掩码未被分配给其他终端,或者,端口0、端口1、端口12、和端口13对应的FD-OCC长度为4长。
表23-9Type2-E or Type2-R18,maxlength=1
四、若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配置的DMRS类型为type2,且DMRS占用双符号,则网络设备可以通过第一指示信息向终端设备指示表24-A1至表24-A9中的内容,进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结合表24-A1至表24-A9,确定网络设备为其分配的端口,以及这些端口的对应的FD-OCC长度。在表24-A1至表24-A9中,未指示的端口对应的FD-OCC长度默认为4长。其中,R18的默认FD-OCC长度可以通过上述公式2.1~2.4对应的表5.1-表7.3确定。
表24-A1占用8比特,由表24-A1可知,同一端口的FD-OCC长度可以动态切换(例如,网络设备可以通过DCI信令指示终端设备切换)。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承载于第一信令,第一信令还包括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取值,第一取值关联M个端口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可以理解为表24-A1中行的索引。
例如,以端口0为例,在表24-A1中,当第一取值为0和91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0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0时,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91时,端口0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0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0为例,在表24-A1中,当第一取值为3和94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0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3时,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94时,端口0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0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1为例,在表24-A1中,当第一取值为1和92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1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1时,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92时,端口1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1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1为例,在表24-A1中,当第一取值为4和95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1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4时,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95时,端口1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1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0和端口1为例,在表24-A1中,当第一取值为2和93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0和端口1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2时,端口0和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93时,端口0和端口1的索引分别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0和端口1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0和端口1为例,在表24-A1中,当第一取值为7和98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0和端口1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7时,端口0和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98时,端口0和端口1的索引分别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0和端口1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2为例,在表24-A1中,当第一取值为5和96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2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5时,端口2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96时,端口2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2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3为例,在表24-A1中,当第一取值为6和97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3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6时,端口3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97时,端口3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3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2和端口3为例,在表24-A1中,当第一取值为8和99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2和端口3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8时,端口2和端口3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99时,端口2和端口3的索引分别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2和端口3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为例,在表24-A1中,当第一取值为10和101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10时,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101时,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的索引分别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依次类推,100行、102行至113行、152行至209行对应的端口的FD-OCC长度也可以动态切换。
以及,由表24-A1可知,R15端口和R18端口可以在一个CDM组内MU。也就是说,当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的M个端口属于R15端口集合和R18端口集合时,M个端口包括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的序列对应的端口组合。
例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114行、115行、116行或210行中任一项对应的端口1和端口13,端口1和端口13属于同一个CDM组,但端口1和端口13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和端口13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或者,114行、115行、116行或210行中任一项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12。
又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211行中对应的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属于同一个CDM组,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其中,211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和端口12。
又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212行中对应的端口1、端口7、端口13和端口19,端口1、端口7、端口13和端口19属于同一个CDM组,端口1、端口7、端口13和端口19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端口7、端口13和端口19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其中,212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端口12和端口18。
以及,由表24-A1可知,第一取值为第一值时,第一取值关联的M个端口的FD-OCC长度可以不同,即表24-A1的同一行中的端口可以对应不同的FD-OCC长度。
例如,第一取值为117行、118行或119行中任一项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117行、118行或119行中任一项对应端口0、端口1和端口13,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117行、118行或119行中任一项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和端口12,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120行、121行或122行中任一项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120行、121行或122行中任一项中对应的端口0和端口1,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120行、121行或122行中任一项对应的端口仍然为端口0和端口1,但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213行或218行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213行或218行对应端口0和端口1,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其中,213行或218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7,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7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3行或218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19,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3行或218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13,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3行或218行中对应的端口仍然为端口0和端口1,但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或者,213行或218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和端口6,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6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3行或218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和端口18,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8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3行或218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和端口12,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214行或219行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214行或219行中对应的端口0、端口1和端口13,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和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其中,214行或219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和端口19,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和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4行或219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和端口7,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和端口7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4行或219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3和端口19,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3和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4行或219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7和端口19,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7和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4行或219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端口6和端口12,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6和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4行或219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端口12、和端口18,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2和端口18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4行或219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端口6和端口18,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6和端口18的FD-OCC长度为4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215行或220行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215行或220行中对应的端口0、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其中,215行或220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7和端口19,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端口7和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5行或220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7和端口19,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端口7和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5行或220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13和端口19,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端口13和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5行或220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6和端口12,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0、端口6和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5行或220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12和端口18,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0、端口12和端口18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5行或220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6和端口18,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0、端口6和端口18的FD-OCC长度为4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216行或221行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216行或221行中对应的端口0、端口6和端口1,端口0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其中,216行或221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和端口7,端口0和端口7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7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6行或221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和端口13,端口0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6行或221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和端口19,端口0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6行或221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端口7和端口6,端口1和端口7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6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6行或221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端口7和端口12,端口1和端口7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6行或221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和端口7,端口1和端口7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217行或222行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217行或222行中对应的端口0、端口6、端口13和端口19,端口0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3和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其中,217行或222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端口7和端口19,端口0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7和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7行或222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端口7和端口13,端口0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7和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7行或222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端口7、端口12和端口18,端口1和端口7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8和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7行或222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端口7、端口6和端口18,端口1和端口7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8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7行或222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6和端口7,端口1和端口7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0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4长。
以及,由表24-A1可知,对于type2的R18端口最大支持24流传输,即表24-A1中包括24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24,且每一个行对应的M个端口的数量小于等于4。即表24-A1中的58行-217行对应的端口组合。
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113行的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141行的端口7、端口12、和端口13,以及向终端设备3指示147行或148行的端口9、端口18、和端口19,以及向终端设备4指示145行的端口14、端口15、端口20和端口21,以及向终端设备5指示146行的端口16、端口17、端口22和端口23,以及向终端设备6指示171行的端口4和端口5,以及向终端设备7指示182行的端口6,以及向终端设备8指示193行的端口10和端口11,以及向终端设备9指示184行的端口8;即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4流,向终端设备2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3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4指示4流,向终端设备5指示4流,向终端设备6指示2流,向终端设备7指示1流,向终端设备8指示2流,向终端设备9指示1流,形成了24流传输配对。其中,147行或148行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7、端口20、和端口21。
又如,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的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18、端口19、和端口20的索引,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2指示的第二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21、端口22、和端口23的索引,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3指示的第三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7、端口12和端口13的索引,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4指示的第四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14、端口15、和端口20的索引,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5指示的第五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11、端口16、和端口17的索引,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6指示的第六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2、端口3、和端口8的索引,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7指示的第七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0、端口1和端口6的索引,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8指示的第八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4、端口5、和端口10的索引。如此,可以形成了24流传输配对。
以及,由表24-A1可知,表24-A1包括R15端口支持的12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每一端口组合(即表24-A1中的每一行)对应的端口数小于等于4,即表24-A1中的0~57行。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2行的端口0和端口1,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8行的端口2和端口3,实现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在同一个时隙内同时调度(即在同一个时频资源上调度)。又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5行的端口0,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6行的端口3,实现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在同一个时隙内同时调度(即在同一个时频资源上调度)。其中,现有协议规定,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9行的端口0、端口1和端口2,或,指示10行的端口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或,指示11行的端口端口0、端口1和端口2,或,指示23行的端口0和端口2时,9行、10行、11行、23行对应的端口仅用于单UE传输,因此只有终端设备1被调度,即没有其他终端与终端设备1在同一时频资源上被调度。
可选的,表24-A1中可以不包括R15端口对应的取值集合(R15端口的端口组合对应的行)。也就是说,即表24-A1中的0~57行可以删除。
表24-A1 Type2-E or Type2-R18,maxlength=2
表24-A2占用8比特,由表24-A1可知,同一端口的FD-OCC长度可以动态切换(例如,网络设备可以通过DCI信令指示终端设备切换)。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4-A1的相关描述。
以及,由表24-A2可知,对于type2双符号的R18端口最大支持24流传输,即表24-A1中包括24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24,且每一个行对应的M个端口的数量小于等于4。即表24-A1中的57行-200行对应的端口组合。
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113行的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131行的端口7、端口12、和端口13,以及向终端设备3指示137行或138行的端口9、端口18、和端口19,以及向终端设备4指示135行的端口14、端口15、端口20和端口21,以及向终端设备5指示136行的端口16、端口17、端口22和端口23,以及向终端设备6指示161行的端口4和端口5,以及向终端设备7指示172行的端口6,以及向终端设备8指示183行的端口10和端口11,以及向终端设备9指示174行的端口8;即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4流,向终端设备2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3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4指示4流,向终端设备5指示4流,向终端设备6指示2流,向终端设备7指示1流,向终端设备8指示2流,向终端设备9指示1流,形成了24流传输配对。其中,137行或138行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7、端口20、和端口21。
以及,由表24-A2可知,表24-A2包括type2双符号R15端口支持的12流传输的端口组合,且所有的行均用于MU。
表24-A2 Type2-E or Type2-R18,maxlength=2
表24-A3与表24-A2的区别在于,表24-A3中同一端口的FD-OCC长度可以动态切换对应的示例相对于表24-A2较少。
表24-A3 Type2-E or Type2-R18,maxlength=2
表24-A4占用8比特,在表24-A4中,未指示的端口对应的FD-OCC长度默认为4长。由表24-A1可知,同一端口的FD-OCC长度可以动态切换(例如,网络设备可以通过DCI信令指示终端设备切换)。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承载于第一信令,第一信令还包括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取值,第一取值关联M个端口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可以理解为表24-A4中行的索引。例如90行-118行,142行-192行。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4-A1的相关描述。
以及,由表24-A4可知,R15端口和R18端口可以在一个CDM组内MU。也就是说,当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的M个端口属于R15端口集合和R18端口集合时,M个端口包括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的序列对应的端口组合。
例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113行、114行、115行或203行中任一项对应的端口1和端口13,端口1和端口13属于同一个CDM组,但端口1和端口13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和端口13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或者,113行、114行、115行或203行中任一项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12。
又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204行中对应的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属于同一个CDM组,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其中,204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和端口12。
又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205行中对应的端口1、端口7、端口13和端口19,端口1、端口7、端口13和端口19属于同一个CDM组,端口1、端口7、端口13和端口19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端口7、端口13和端口19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其中,205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端口12和端口18。
以及,由表24-A4可知,对于type2双符号的R18端口最大支持24流传输,即表24-A1中包括24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24,且每一个行对应的M个端口的数量小于等于4。即表24-A1中的57行-200行对应的端口组合。
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113行的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131行的端口7、端口12、和端口13,以及向终端设备3指示137行或138行的端口9、端口18、和端口19,以及向终端设备4指示135行的端口14、端口15、端口20和端口21,以及向终端设备5指示136行的端口16、端口17、端口22和端口23,以及向终端设备6指示161行的端口4和端口5,以及向终端设备7指示172行的端口6,以及向终端设备8指示183行的端口10和端口11,以及向终端设备9指示174行的端口8;即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4流,向终端设备2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3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4指示4流,向终端设备5指示4流,向终端设备6指示2流,向终端设备7指示1流,向终端设备8指示2流,向终端设备9指示1流,形成了24流传输配对。其中,137行或138行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7、端口20、和端口21。
以及,由表24-A4可知,表24-A4包括type2双符号R15端口支持的12流传输的端口组合,且所有的行均用于MU。
表24-A4 Type2-E or Type2-R18,maxlength=2
表24-A5与表24-A4的区别在于,表24-A5中同一端口的FD-OCC长度可以动态切换对应的示相对于表24-A4较少。
表24-A5 Type2-E or Type2-R18,maxlength=2
表24-A6占用7比特,由表24-A6可知,对于type2的R18端口最大支持24流传输,即表24-A6中包括24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24,且每一个行对应的M个端口的数量小于等于4。即表24-A6中的58行-217行对应的端口组合。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4-A1的相关描述。
以及,由表24-A6可知,表24-A6包括R15端口支持的12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每一端口组合对应的端口数小于等于4,且所有行均用于MU。
表24-A6 Type2-E or Type2-R18,maxlength=2
表24-A7占用8比特,由表24-A7可知,R15端口和R18端口可以在一个CDM组内MU。也就是说,当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的M个端口属于R15端口集合和R18端口集合时,M个端口包括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的序列对应的端口组合。
例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91行、92行、93行或123行中任一项对应的端口1和端口13,端口1和端口13属于同一个CDM组,但端口1和端口13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和端口13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或者,91行、92行、93行或123行中任一项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12。
又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124行中对应的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属于同一个CDM组,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其中,124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和端口12。
又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125行中对应的端口1、端口7、端口13和端口19,端口1、端口7、端口13和端口19属于同一个CDM组,端口1、端口7、端口13和端口19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端口7、端口13和端口19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其中,125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端口12和端口18。
以及,由表24-A7可知,对于type2的R18端口最大支持24流传输,即表24-A6中包括24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24,且每一个行对应的M个端口的数量小于等于4。即表24-A6中的58行-125行对应的端口组合。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4-A1的相关描述。
以及,由表24-A7可知,表24-A6包括R15端口支持的4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每一端口组合(即表24-A6中的每一行)对应的端口数小于等于4。
表24-A7 Type2-E or Type2-R18,maxlength=2
表24-A8占用7比特,由表24-A8可知,对于type2的R18端口最大支持24流传输,即表24-A6中包括24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24,且每一个行对应的M个端口的数量小于等于4。即表24-A6中的58行-118行对应的端口组合。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4-A1的相关描述。
以及,由表24-A8可知,表24-A8包括R15端口支持的12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每一端口组合(即表24-A6中的每一行)对应的端口数小于等于4,即0行-56行,且所有行均用于MU。
表24-A8 Type2-E or Type2-R18,maxlength=2
表24-A9占用7比特,由表24-A9可知,R15端口和R18端口可以在一个CDM组内MU。也就是说,当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的M个端口属于R15端口集合和R18端口集合时,M个端口包括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的序列对应的端口组合。
例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34行、35行、36行或72行中任一项对应的端口1和端口13,端口1和端口13属于同一个CDM组,但端口1和端口13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和端口13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或者34行、35行、36行或72行中任一项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12。
又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73行中对应的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属于同一个CDM组,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其中,73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和端口12。
又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74行中对应的端口1、端口7、端口13和端口19,端口1、端口7、端口13和端口19属于同一个CDM组,端口1、端口7、端口13和端口19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端口7、端口13和端口19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其中,74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端口12和端口18。
以及,由表24-A9可知,第一取值为第一值时,第一取值关联的M个端口的FD-OCC长度可以不同,即表24-A9的同一行中的端口可以对应不同的FD-OCC长度。
例如,第一取值为37行、38行或39行中任一项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37行、38行或39行中任一项对应端口0、端口1和端口13,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37行、38行或39行中任一项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和端口12,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40行、41行或42行中任一项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40行、41行或42行中任一项中对应的端口0和端口1,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40行、41行或42行中任一项对应的端口仍然为端口0和端口1,但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75行或80行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75行或80行对应端口0和端口1,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其中,75行或80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7,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7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5行或80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19,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5行或80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13,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5行或80行中对应的端口仍然为端口0和端口1,但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或者,75行或80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和端口6,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6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5行或80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和端口18,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8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5行或80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和端口12,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76行或81行或81行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76行或81行或81行中对应的端口0、端口1和端口13,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和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其中,76行或81行或81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和端口19,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和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6行或81行或81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和端口7,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和端口7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6行或81行或81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3和端口19,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3和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6行或81行或81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7和端口9,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7和端口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6行或81行或81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端口6和端口12,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6和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6行或81行或81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和端口12,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0和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6行或81行或81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端口6和端口18,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6和端口18的FD-OCC长度为4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77行或82行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77行或82行中对应的端口0、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其中,77行或82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7和端口19,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端口7和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7行或82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7和端口19,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端口7和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7行或82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13和端口19,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端口13和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7行或82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6和端口12,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0、端口6和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7行或82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12和端口18,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0、端口12和端口18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7行或82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6和端口18,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0、端口6和端口18的FD-OCC长度为4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78行或83行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78行或83行中对应的端口0、端口6和端口1,端口0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其中,78行或83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和端口7,端口0和端口7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7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8行或83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和端口13,端口0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8行或83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和端口19,端口0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8行或83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端口7和端口6,端口1和端口7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6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8行或83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端口7和端口12,端口1和端口7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8行或83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6和端口7,端口1和端口7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0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4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79行或84行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79行或84行中对应的端口0、端口6、端口13和端口19,端口0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3和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其中,79行或84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端口7和端口19,端口0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7和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9行或84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端口7和端口13,端口0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7和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9行或84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端口7、端口12和端口18,端口1和端口7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8和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9行或84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端口7、端口6和端口18,端口1和端口7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8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9行或84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6和端口7,端口1和端口7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0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4长。
以及,由表24-A9可知,对于type2的R18端口最大支持24流传输,即表24-A9中包括24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24,且每一个行对应的M个端口的数量小于等于4。即表24-A9中的0行-79行对应的端口组合。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4-A1的相关描述。
相应的,表24-A9可以结合前文实施例一的表18-1、表18-2、表19-1、表19-2使用。例如,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5行的端口0、端口1、端口12、和端口13,相应的,若网络设备指示第一DCI字段的取值为0,则端口0、端口1、端口12、和端口13对应的4长正交掩码已被分配给其他终端,或者,端口0、端口1、端口12、和端口13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若网络设备指示第一DCI字段的取值为1,则端口0、端口1、端口12、和端口13对应的4长正交掩码未被分配给其他终端,或者,端口0、端口1、端口12、和端口13对应的FD-OCC长度为4长。
表24-A9 Type2-E or Type2-R18,maxlength=2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若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配置的DMRS类型为type2,且DMRS占用双符号,则网络设备可以通过第一指示信息向终端设备指示表24-B1至表24-B9中的内容,进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结合表24-B1至表24-B9,确定网络设备为其分配的端口,以及这些端口的对应的FD-OCC长度。
表24-B1占用8比特,在表24-B1中,未指示的端口对应的FD-OCC长度默认为4长。由表24-B1可知,同一端口的FD-OCC长度可以动态切换(例如,网络设备可以通过DCI信令指示终端设备切换)。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承载于第一信令,第一信令还包括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取值,第一取值关联M个端口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可以理解为表24-B1中行的索引。
例如,以端口0为例,在表24-B1中,当第一取值为0和91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0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0时,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91时,端口0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0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0为例,在表24-B1中,当第一取值为3和94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0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3时,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94时,端口0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0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1为例,在表24-B1中,当第一取值为1和92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1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1时,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92时,端口1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1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1为例,在表24-B1中,当第一取值为4和95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1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4时,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95时,端口1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1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0和端口1为例,在表24-B1中,当第一取值为2和93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0和端口1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2时,端口0和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93时,端口0和端口1的索引分别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0和端口1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0和端口1为例,在表24-B1中,当第一取值为7和98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0和端口1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7时,端口0和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98时,端口0和端口1的索引分别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0和端口1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2为例,在表24-B1中,当第一取值为5和96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2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5时,端口2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96时,端口2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2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3为例,在表24-B1中,当第一取值为6和97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3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6时,端口3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97时,端口3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3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2和端口3为例,在表24-B1中,当第一取值为8和99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2和端口3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8时,端口2和端口3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99时,端口2和端口3的索引分别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2和端口3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以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为例,在表24-B1中,当第一取值为10和101时,M个端口的索引包括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为10时,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的FD-OCC长度为4长;第一取值为101时,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的索引分别对应第一标识符(即FD-OCC2),第一标识符指示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对应的FD-OCC长度为2长。
依次类推,100行、102行至113行、150行至207行对应的端口的FD-OCC长度也可以动态切换。
以及,由表24-B1可知,R15端口和R18端口可以在一个CDM组内MU。也就是说,当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的M个端口属于R15端口集合和R18端口集合时,M个端口包括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的序列对应的端口组合。
例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114行、115行、116行或208行中任一项对应的端口1和端口13,端口1和端口13属于同一个CDM组,但端口1和端口13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和端口13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或者,114行、115行、116行或208行中任一项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12。
又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209行中对应的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属于同一个CDM组,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其中,209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和端口12。
又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210行中对应的端口1、端口7、端口13和端口19,端口1、端口7、端口13和端口19属于同一个CDM组,端口1、端口7、端口13和端口19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端口7、端口13和端口19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其中,210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端口12和端口18。
以及,由表24-B1可知,第一取值为第一值时,第一取值关联的M个端口的FD-OCC长度可以不同,即表24-B1的同一行中的端口可以对应不同的FD-OCC长度。
例如,第一取值为117行、118行或119行中任一项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117行、118行或119行中任一项对应端口0、端口1和端口13,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117行、118行或119行中任一项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和端口12,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120行、121行或122行中任一项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120行、121行或122行中任一项中对应的端口0和端口1,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120行、121行或122行中任一项对应的端口仍然为端口0和端口1,但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211行或216行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211行或216行对应端口0和端口1,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其中,211行或216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7,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7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1行或216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19,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1行或216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13,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1行或216行中对应的端口仍然为端口0和端口1,但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或者,211行或216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和端口6,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6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1行或216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和端口18,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8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1行或216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和端口12,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212行或217行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212行或217行中对应的端口0、端口1和端口13,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和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其中,212行或217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和端口19,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和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2行或217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和端口7,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和端口7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2行或217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3和端口19,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3和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2行或217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7和端口9,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7和端口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2行或217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端口6和端口12,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6和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2行或217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和端口12,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0和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2行或217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端口6和端口18,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6和端口18的FD-OCC长度为4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213行或218行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213行或218行中对应的端口0、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其中,213行或218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7和端口19,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端口7和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3行或218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7和端口19,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端口7和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3行或218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13和端口19,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端口13和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3行或218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6和端口12,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0、端口6和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3行或218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12和端口18,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0、端口12和端口18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3行或218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6和端口18,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0、端口6和端口18的FD-OCC长度为4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214行或219行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214行或219行中对应的端口0、端口6和端口1,端口0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其中,214行或219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和端口7,端口0和端口7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7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4行或219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和端口13,端口0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4行或219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和端口19,端口0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4行或219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端口7和端口6,端口1和端口7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6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4行或219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端口7和端口12,端口1和端口7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4行或219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6和端口7,端口1和端口7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0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4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215行或220行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105行中对应的端口0、端口6、端口13和端口19,端口0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3和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其中,215行或220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端口7和端口19,端口0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7和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5行或220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端口7和端口13,端口0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7和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5行或220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端口7、端口12和端口18,端口1和端口7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8和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5行或220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端口7、端口6和端口18,端口1和端口7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8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215行或220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6和端口7,端口1和端口7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0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4长。
以及,由表24-B1可知,对于type2的R18端口最大支持24流传输,即表24-B1中包括24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24,且每一个行对应的M个端口的数量小于等于4。即表24-B1中的58行-215行对应的端口组合。
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113行的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141行的端口7、端口12、和端口13,以及向终端设备3指示147行或148行的端口9、端口18、和端口19,以及向终端设备4指示145行的端口14、端口15、端口20和端口21,以及向终端设备5指示146行的端口16、端口17、端口22和端口23,以及向终端设备6指示169行的端口4和端口5,以及向终端设备7指示180行的端口6,以及向终端设备8指示191行的端口10和端口11,以及向终端设备9指示182行的端口8;即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4流,向终端设备2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3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4指示4流,向终端设备5指示4流,向终端设备6指示2流,向终端设备7指示1流,向终端设备8指示2流,向终端设备9指示1流,形成了24流传输配对。其中,147行或148行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7、端口20、和端口21。
以及,由表24-B1可知,表24-B1包括R15端口支持的4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每一端口组合(即表24-B1中的每一行)对应的端口数小于等于4,即表24-B1中的0~57行。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2行的端口0和端口1,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8行的端口2和端口3,实现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在同一个时隙内同时调度(即在同一个时频资源上调度)。又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5行的端口0,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6行的端口3,实现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在同一个时隙内同时调度(即在同一个时频资源上调度)。其中,现有协议规定,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9行的端口0、端口1和端口2,或,指示10行的端口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或,指示11行的端口端口0、端口1和端口2,或,指示23行的端口0和端口2时,9行、10行、11行、23行对应的端口仅用于单UE传输,因此只有终端设备1被调度,即没有其他终端与终端设备1在同一时频资源上被调度。
可选的,表24-B1中可以不包括R15端口对应的取值集合(R15端口的端口组合对应的行)。也就是说,即表24-B1中的0~57行可以删除。
表24-B1 Type2-E or Type2-R18,maxlength=2
表24-B2占用8比特,在表24-B2中,未指示的端口对应的FD-OCC长度默认为4长。由表24-B1可知,同一端口的FD-OCC长度可以动态切换(例如,网络设备可以通过DCI信令指示终端设备切换)。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承载于第一信令,第一信令还包括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取值,第一取值关联M个端口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可以理解为表24-B2中行的索引。例如90行-112行,140行-197行。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4-B1的相关描述。
以及,由表24-B2可知,对于type2的R18端口最大支持24流传输,即表24-B1中包括24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24,且每一个行对应的M个端口的数量小于等于4。即表24-B1中的57行-197行对应的端口组合。
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113行的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131行的端口7、端口12、和端口13,以及向终端设备3指示137行或138行的端口9、端口18、和端口19,以及向终端设备4指示135行的端口14、端口15、端口20和端口21,以及向终端设备5指示136行的端口16、端口17、端口22和端口23,以及向终端设备6指示159行的端口4和端口5,以及向终端设备7指示172行的端口6,以及向终端设备8指示181行的端口10和端口11,以及向终端设备9指示172行的端口8;即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4流,向终端设备2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3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4指示4流,向终端设备5指示4流,向终端设备6指示2流,向终端设备7指示1流,向终端设备8指示2流,向终端设备9指示1流,形成了24流传输配对。其中,137行或138行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7、端口20、和端口21。
以及,由表24-B2可知,表24-B2包括R15端口支持的4流传输的端口组合,且所有的行均用于MU。
表24-B2 Type2-E or Type2-R18,maxlength=2
表24-B3与表24-B2的区别在于,同一端口的FD-OCC长度可以动态切换对应的示例仅包括三行(即90行、91行、92行),因此表24-B3占用7比特,而表24-B2占用8比特,因此表24-B3可以减少比特消耗。
表24-B3 Type2-E or Type2-R18,maxlength=2
表24-B4占用8比特,在表24-B4中,未指示的端口对应的FD-OCC长度默认为4长。由表24-B1可知,同一端口的FD-OCC长度可以动态切换(例如,网络设备可以通过DCI信令指示终端设备切换)。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承载于第一信令,第一信令还包括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取值,第一取值关联M个端口的索引。其中,第一取值可以理解为表24-B4中行的索引。例如90行-118行,142行-192行。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4-B1的相关描述。
以及,由表24-B4可知,R15端口和R18端口可以在一个CDM组内MU。也就是说,当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的M个端口属于R15端口集合和R18端口集合时,M个端口包括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的序列对应的端口组合。
例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113行、114行、115行或201行中任一项对应的端口1和端口13,端口1和端口13属于同一个CDM组,但端口1和端口13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和端口13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或者,113行、114行、115行或201行中任一项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12。
又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202行中对应的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属于同一个CDM组,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其中,202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和端口12。
又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203行中对应的端口1、端口7、端口13和端口19,端口1、端口7、端口13和端口19属于同一个CDM组,端口1、端口7、端口13和端口19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端口7、端口13和端口19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其中,203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端口12和端口18。
以及,由表24-B4可知,对于type2的R18端口最大支持24流传输,即表24-B1中包括24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24,且每一个行对应的M个端口的数量小于等于4。即表24-B1中的57行-203行对应的端口组合。
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1指示112行的端口0、端口1、端口2、和端口3,以及向终端设备2指示134行的端口7、端口12、和端口13,以及向终端设备3指示140行或141行的端口9、端口18、和端口19,以及向终端设备4指示138行的端口14、端口15、端口20和端口21,以及向终端设备5指示139行的端口16、端口17、端口22和端口23,以及向终端设备6指示162行的端口4和端口5,以及向终端设备7指示173行的端口6,以及向终端设备8指示184行的端口10和端口11,以及向终端设备9指示175行的端口8;即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1指示4流,向终端设备2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3指示了3流,向终端设备4指示4流,向终端设备5指示4流,向终端设备6指示2流,向终端设备7指示1流,向终端设备8指示2流,向终端设备9指示1流,形成了24流传输配对。
以及,由表24-B4可知,表24-B4包括R15端口支持的4流传输的端口组合,且所有的行均用于MU。
表24-B4 Type2-E or Type2-R18,maxlength=2
表24-B5与表24-B4的区别在于,同一端口的FD-OCC长度可以动态切换对应的示例仅包括三行(即90行、91行、92行),因此表24-B5占用7比特,而表24-B4占用8比特,因此表24-B5可以减少比特消耗。
表24-B5 Type2-E or Type2-R18,maxlength=2
表24-B6占用7比特,由表24-B6可知,对于type2的R18端口最大支持24流传输,即表24-B6中包括24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24,且每一个行对应的M个端口的数量小于等于4。即表24-B6中的58行-117行对应的端口组合。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4-B1的相关描述。
以及,由表24-B6可知,表24-B6包括R15端口支持的4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每一端口组合(即表24-B6中的0-57行中的任一行)对应的端口数小于等于4,且所有行均用于MU。
表24-B6 Type2-E or Type2-R18,maxlength=2
表24-B7占用7比特,由表24-B7可知,R15端口和R18端口可以在一个CDM组内MU。也就是说,当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的M个端口属于R15端口集合和R18端口集合时,M个端口包括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的序列对应的端口组合。
例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91行、92行、93行或121行中任一项对应的端口1和端口13,端口1和端口13属于同一个CDM组,但端口1和端口13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和端口13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或者,91行、92行、93行或121行中任一项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12。
又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122行中对应的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属于同一个CDM组,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其中,124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和端口12。
又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123行中对应的端口1、端口7、端口13和端口19,端口1、端口7、端口13和端口19属于同一个CDM组,端口1、端口7、端口13和端口19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端口7、端口13和端口19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其中,125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端口12和端口18。
以及,由表24-B7可知,对于type2的R18端口最大支持24流传输,即表24-B6中包括24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24,且每一个行对应的M个端口的数量小于等于4。即表24-B6中的58行-123行对应的端口组合。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4-B1的相关描述。
以及,由表24-B7可知,表24-B6包括R15端口支持的4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每一端口组合(即表24-B6中0-57行中的任一行)对应的端口数小于等于4。
表24-B7 Type2-E or Type2-R18,maxlength=2
表24-B8占用7比特,由表24-B8可知,对于type2的R18端口最大支持24流传输,即表24-B6中包括24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24,且每一个行对应的M个端口的数量小于等于4。即表24-B6中的58行-116行对应的端口组合。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4-B1的相关描述。
以及,由表24-B8可知,表24-B8包括R15端口支持的4流传输的部分端口组合,且这些端口组合(即表24-B6中的0-56行中任一行)对应的端口数小于等于4,且0-56行对应的端口组合均用于MU。
表24-B8 Type2-E or Type2-R18,maxlength=2
表24-B9占用7比特,由表24-B9可知,R15端口和R18端口可以在一个CDM组内MU。也就是说,当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的M个端口属于R15端口集合和R18端口集合时,M个端口包括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的序列对应的端口组合。
例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33行、34行、35行或69行中任一项对应的端口1和端口13,端口1和端口13属于同一个CDM组,但端口1和端口13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和端口13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或者33行、34行、35行或72行中任一项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12。
又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70行中对应的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属于同一个CDM组,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其中,70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和端口12。
又如,假设端口0被分配给其他终端,网络设备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M个端口可以包括71行中对应的端口1、端口7、端口13和端口19,端口1、端口7、端口13和端口19属于同一个CDM组,端口1、端口7、端口13和端口19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但端口1、端口7、端口13和端口19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其中,71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端口12和端口18。
以及,由表24-B9可知,第一取值为第一值时,第一取值关联的M个端口的FD-OCC长度可以不同,即表24-B9的同一行中的端口可以对应不同的FD-OCC长度。
例如,第一取值为36行、37行、或38行中任一项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36行、37行、或38行中任一项对应端口0、端口1和端口13,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36行、37行、或38行中任一项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和端口12,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39行、40行、或41行中任一项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39行、40行、或41行中任一项中对应的端口0和端口1,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39行、40行、或41行中任一项对应的端口仍然为端口0和端口1,但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72行或77行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72行或77行对应端口0和端口1,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其中,72行或77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7,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7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2行或77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19,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2行或77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和端口13,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2行或77行中对应的端口仍然为端口0和端口1,但端口0的FD-OCC长度为4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或者,72行或77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和端口6,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6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2行或77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和端口18,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8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2行或77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和端口12,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73行或78行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73行或78行中对应的端口0、端口1和端口13,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和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其中,73行或78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和端口19,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和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3行或78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和端口7,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和端口7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3行或78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3和端口19,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3和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3行或78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7和端口19,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7和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3行或78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端口6和端口12,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6和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3行或78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和端口12,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0和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3行或78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端口6和端口18,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6和端口18的FD-OCC长度为4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74行或79行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74行或79行中对应的端口0、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端口7和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其中,74行或79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7和端口19,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端口7和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4行或79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7和端口19,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端口7和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4行或79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13和端口19,其中端口0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端口13和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4行或79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6和端口12,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0、端口6和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4行或79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12和端口18,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0、端口12和端口18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4行或79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6和端口18,其中端口1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0、端口6和端口18的FD-OCC长度为4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75行或80行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75行或80行中对应的端口0、端口6和端口1,端口0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的FD-OCC长度为4长。其中,75行或80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和端口7,端口0和端口7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7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5行或80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和端口13,端口0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5行或80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和端口19,端口0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5行或80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端口7和端口6,端口1和端口7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6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5行或80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端口7和端口12,端口1和端口7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5行或80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6和端口7,端口1和端口7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0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4长。
又如,第一取值为76行或81行时,M个端口可以包括76行或81行中对应的端口0、端口6、端口13和端口19,端口0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3和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其中,76行或81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端口7和端口19,端口0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7和端口19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6行或81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6、端口7和端口13,端口0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7和端口13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6行或81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端口7、端口12和端口18,端口1和端口7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8和端口12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6行或81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1、端口7、端口6和端口18,端口1和端口7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18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4长。或者,76行或81行中对应的端口可以替换为端口0、端口1、端口6和端口7,端口1和端口7的FD-OCC长度为2长,端口0和端口6的FD-OCC长度为4长。
以及,由表24-B9可知,对于type2的R18端口最大支持24流传输,即表24-B9中包括24流传输的任意端口组合,且网络设备分配给配对终端设备的端口总数小于等于24,且每一个行对应的M个端口的数量小于等于4。即表24-B9中的0行-76行或81行对应的端口组合。具体的示例请参见表24-B1的相关描述。
相应的,表24-B9可以结合前文实施例一的表18-1、表18-2、表19-1、表19-2使用。例如,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5行的端口0、端口1、端口12、和端口13,相应的,若网络设备指示第一DCI字段的取值为0,则端口0、端口1、端口12、和端口13对应的4长正交掩码已被分配给其他终端;若网络设备指示第一DCI字段的取值为1,则端口0、端口1、端口12、和端口13对应的4长正交掩码未被分配给其他终端。
表24-B9 Type2-E or Type2-R18,maxlength=2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网络设备还可以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三指示信息,第三指示信息用于表征第一终端设备支持第一能力第一能力包括第一终端设备支持掩码长度切换,掩码长度切换包括使用第一信令进行掩码长度切换;其中,第一指示信息承载与第一信令,使用第一信令进行掩码长度切换包括使用第一指示信息进行掩码长度切换。其中,第一终端设备支持掩码长度切换,可以理解为第一终端设备支持同一个DMRS端口索引对应不同的掩码长度,掩码长度可以是2或者4。示例性的,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0的端口索引时,端口0的掩码长度是2;第二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0的端口索引时,端口0的掩码长度是4。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M个端口中的任一端口属于第二端口集合时,网络设备还可以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四指示信息,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支持第二能力;其中,第二能力包括M个端口中的任一端口与第十二端口占用的时频资源相同;第十二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
上述主要从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实现上述功能,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可以包括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进行功能单元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单元,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在采用集成的单元的情况下,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的装置的可能的示例性框图。如8图所示,装置800可以包括:处理单元802和通信单元803。处理单元802用于对装置800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通信单元803用于支持装置800与其他设备的通信。可选地,通信单元803也称为收发单元,可以包括接收单元和/或发送单元,分别用于执行接收和发送操作。装置800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801,用于存储装置800的程序代码和/或数据。
该装置800可以为上述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处理单元802可以支持装置800执行上文中各方法示例中网络设备的动作。或者,处理单元802主要执行方法示例中网络设备的内部动作,通信单元803可以支持装置800与其它设备之间的通信。
比如,在一个实施例中,通信单元803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以及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
该装置800可以为上述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处理单元802可以支持装置800执行上文中各方法示例中终端设备的动作。或者,处理单元802主要执行方法示例中终端设备的内部动作,通信单元803可以支持装置800与其它设备之间的通信。
应理解以上装置中单元的划分仅仅是一种逻辑功能的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集成到一个物理实体上,也可以物理上分开。且装置中的单元可以全部以软件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的形式实现;也可以全部以硬件的形式实现;还可以部分单元以软件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的形式实现,部分单元以硬件的形式实现。例如,各个单元可以为单独设立的处理元件,也可以集成在装置的某一个芯片中实现,此外,也可以以程序的形式存储于存储器中,由装置的某一个处理元件调用并执行该单元的功能。此外这些单元全部或部分可以集成在一起,也可以独立实现。这里所述的处理元件又可以成为处理器,可以是一种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的集成电路。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操作或以上各个单元可以通过处理器元件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实现或者以软件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的形式实现。
在一个例子中,以上任一装置中的单元可以是被配置成实施以上方法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digital singnal processor,DSP),或,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这些集成电路形式中至少两种的组合。再如,当装置中的单元可以通过处理元件调度程序的形式实现时,该处理元件可以是处理器,比如通用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或其它可以调用程序的处理器。再如,这些单元可以集成在一起,以片上系统(system-on-a-chip,SOC)的形式实现。
以上用于接收的单元是一种该装置的接口电路,用于从其它装置接收信号。例如,当该装置以芯片的方式实现时,该接收单元是该芯片用于从其它芯片或装置接收信号的接口电路。以上用于发送的单元是一种该装置的接口电路,用于向其它装置发送信号。例如,当该装置以芯片的方式实现时,该发送单元是该芯片用于向其它芯片或装置发送信号的接口电路。
参见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网络设备(或基站)可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网络设备的功能。如图9所示,网络设备90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DU 901和一个或多个CU 902。所述DU 901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天线9011,至少一个射频单元9012,至少一个处理器9013和至少一个存储器9014。所述DU 901部分主要用于射频信号的收发以及射频信号与基带信号的转换,以及部分基带处理。CU902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9022和至少一个存储器9021。
所述CU 902部分主要用于进行基带处理,对网络设备进行控制等。所述DU 901与CU902可以是物理上设置在一起,也可以物理上分离设置的,即分布式基站。所述CU 902为网络设备的控制中心,也可以称为处理单元,主要用于完成基带处理功能。例如所述CU 902可以用于控制网络设备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关于网络设备的操作流程。
此外,可选的,网络设备9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射频单元,一个或多个DU和一个或多个CU。其中,DU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9013和至少一个存储器9014,射频单元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天线9011和至少一个射频单元9012,CU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9022和至少一个存储器9021。
在一个实例中,所述CU902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单板构成,多个单板可以共同支持单一接入指示的无线接入网(如5G网),也可以分别支持不同接入制式的无线接入网(如LTE网,5G网或其他网)。所述存储器9021和处理器9022可以服务于一个或多个单板。也就是说,可以每个单板上单独设置存储器和处理器。也可以是多个单板共用相同的存储器和处理器。此外每个单板上还可以设置有必要的电路。所述DU901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单板构成,多个单板可以共同支持单一接入指示的无线接入网(如5G网),也可以分别支持不同接入制式的无线接入网(如LTE网,5G网或其他网)。所述存储器9014和处理器9013可以服务于一个或多个单板。也就是说,可以每个单板上单独设置存储器和处理器。也可以是多个单板共用相同的存储器和处理器。此外每个单板上还可以设置有必要的电路。
图9所示的网络设备能够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涉及网络设备的各个过程。图9所示的网络设备中的各个模块的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应流程。具体可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为避免重复,此处适当省略详述描述。
参见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终端设备可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用于实现以上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操作。如图10所示,该终端设备包括:天线1010、射频部分1020、信号处理部分1030。天线1010与射频部分1020连接。在下行方向上,射频部分1020通过天线1010接收网络设备(比如网络设备)发送的信息,将网络设备发送的信息发送给信号处理部分1030进行处理。在上行方向上,信号处理部分1030对终端设备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发送给射频部分1020,射频部分1020对终端设备的信息进行处理后经过天线1010发送给网络设备。
信号处理部分1030可以包括调制解调子系统,用于实现对数据各通信协议层的处理;还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子系统,用于实现对终端设备操作系统以及应用层的处理;此外,还可以包括其它子系统,例如多媒体子系统,周边子系统等,其中多媒体子系统用于实现对终端设备相机,屏幕显示等的控制,周边子系统用于实现与其它设备的连接。调制解调子系统可以为单独设置的芯片。
调制解调子系统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元件1031,例如,包括一个主控CPU和其它集成电路。此外,该调制解调子系统还可以包括存储元件1032和接口电路1033。存储元件1032用于存储数据和程序,但用于执行以上方法中终端设备所执行的方法的程序可能不存储于该存储元件1032中,而是存储于调制解调子系统之外的存储器中,使用时调制解调子系统加载使用。接口电路1033用于与其它子系统通信。
该调制解调子系统可以通过芯片实现,该芯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元件和接口电路,其中处理元件用于执行以上终端设备执行的任一种方法的各个步骤,接口电路用于与其它装置通信。在一种实现中,终端设备实现以上方法中各个步骤的单元可以通过处理元件调度程序的形式实现,例如用于终端设备的装置包括处理元件和存储元件,处理元件调用存储元件存储的程序,以执行以上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存储元件可以为与处理元件处于同一芯片上的存储元件,即片内存储元件。
在另一种实现中,用于执行以上方法中终端设备所执行的方法的程序可以在与处理元件处于不同芯片上的存储元件,即片外存储元件。此时,处理元件从片外存储元件调用或加载程序于片内存储元件上,以调用并执行以上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
在又一种实现中,终端设备实现以上方法中各个步骤的单元可以是被配置成一个或多个处理元件,这些处理元件设置于调制解调子系统上,这里的处理元件可以为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ASIC,或,一个或多个DSP,或,一个或者多个FPGA,或者这些类集成电路的组合。这些集成电路可以集成在一起,构成芯片。
终端设备实现以上方法中各个步骤的单元可以集成在一起,以SOC的形式实现,该SOC芯片,用于实现以上方法。该芯片内可以集成至少一个处理元件和存储元件,由处理元件调用存储元件的存储的程序的形式实现以上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或者,该芯片内可以集成至少一个集成电路,用于实现以上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或者,可以结合以上实现方式,部分单元的功能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程序的形式实现,部分单元的功能通过集成电路的形式实现。
可见,以上用于终端设备的装置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元件和接口电路,其中至少一个处理元件用于执行以上方法实施例所提供的任一种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处理元件可以以第一种方式:即调用存储元件存储的程序的方式执行终端设备执行的部分或全部步骤;也可以以第二种方式:即通过处理器元件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结合指令的方式执行终端设备执行的部分或全部步骤;当然,也可以结合第一种方式和第二种方式执行终端设备执行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这里的处理元件同以上描述,可以通过处理器实现,处理元件的功能可以和图5中所描述的处理单元的功能相同。示例性地,处理元件可以是通用处理器,例如CPU,还可以是被配置成实施以上方法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ASIC,或,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DSP,或,一个或者多个FPGA等,或这些集成电路形式中至少两种的组合。存储元件可以通过存储器实现。存储元件可以是一个存储器,也可以是多个存储器的统称。
图10所示的终端设备能够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涉及终端设备的各个过程。图10所示的终端设备中的各个模块的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应流程。具体可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为避免重复,此处适当省略详述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系统”和“网络”可被互换使用。“至少一种”是指一种或者多种,“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和C中的至少一个”包括A,B,C,AB,AC,BC或ABC。以及,除非有特别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及“第一”、“第二”等序数词是用于对多个对象进行区分,不用于限定多个对象的顺序、时序、优先级或者重要程度。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0)
1.一种天线端口指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获取天线端口集合;所述天线端口集合包括至少一个端口索引组集合,所述至少一个端口索引组集合中的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包含的端口索引各不相同;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包含至少一个端口索引组,所述至少一个端口索引组包括M个端口索引;其中,所述M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
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包含的端口索引总数为G,G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K的正整数;其中,所述K与解调参考信号DMRS类型有关;
所述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端口索引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端口索引组集合包含的端口索引组集合数量为K,所述K个端口索引组集合中的第i个端口索引组集合包含的端口索引总数G与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K的正整数一一对应,i∈[1,K]。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K的取值为8,12,16,或24中的任一项。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K还与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有关;
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为第一类型,且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为1时,所述K的取值为8;或者,
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为第一类型,且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为2时,所述K的取值为16;或者,
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为第二类型,且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为1时,所述K的取值为12;或者,
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为第二类型,且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为2时,所述K的取值为24。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包括第一端口索引组、第二端口索引组、和第三端口索引组;其中,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所述第二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所述第三端口索引组包括2个端口索引。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为第一类型,且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为1时,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0、端口1、和端口8的索引,所述第二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2、端口3、和端口10的索引,所述第三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9和端口11的索引。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包括第一端口索引组、第二端口索引组、第三端口索引组和第四端口索引组;其中,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所述第二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所述第三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所述第四端口索引组包括4个端口索引。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为第一类型,且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为2时,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7、端口12、和端口13的索引,所述第二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0、端口1、和端口4的索引,所述第三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2、端口3和端口6的索引,所述第四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10、端口11、端口14和端口15的索引。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包括第一端口索引组、第二端口索引组、第三端口索引组和第四端口索引组;其中,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所述第二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所述第三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所述第四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为第二类型,且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为1时,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13、端口15、和端口17的索引,所述第二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0、端口1、和端口12的索引,所述第三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4、端口5和端口16的索引,所述第四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2、端口3、和端口14的索引。
11.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端口索引组、第二端口索引组、第三端口索引组、第四端口索引组、第五端口索引组、第六端口索引组、第七端口索引组、和第八端口索引组;其中,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所述第二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所述第三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所述第四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第五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所述第六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所述第七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所述第八端口索引组包括3个端口索引。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为第二类型,且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为2时,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18、端口19、和端口20的索引,所述第二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21、端口22、和端口23的索引,所述第三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7、端口12和端口13的索引,所述第四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14、端口15、和端口20的索引,所述第五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11、端口16、和端口17的索引,所述第六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2、端口3、和端口8的索引,所述第七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0、端口1和端口6的索引,所述第八端口索引组包括端口4、端口5、和端口10的索引。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
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取值,所述第一取值关联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取值包括第一值和/或第二值时,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第一端口的索引;
在所述第一取值包括所述第一值时,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为第一长度;
在所述第一取值包括所述第二值时,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为第二长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取值包括第三值时,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的索引;其中,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且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在一个相同的CDM组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3-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取值包括第四值时,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至少一个第四端口和至少一个第五端口的索引;所述至少一个第四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为第一长度,所述至少一个第五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第二长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四端口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所述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一个第四端口的掩码长度为2长。
19.根据权利要求15-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长度为2,所述第二长度为4。
20.根据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端口,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所述第一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第一掩码长度为4。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掩码为Wf(f),所述第一端口集合对应的时频资源映射公式如下:
k'=0,1
n=0,1,...
22.根据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端口,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端口属于第二端口集合,所述第二端口集合中的端口对应的第一掩码长度为2。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掩码为wf(k′),,所述第二端口集合对应的时频资源映射公式如下:
k′=0,1;
n=0,1,...;
l′=0,1;
24.一种天线端口指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端口索引组;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M个端口索引;其中,所述M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其中,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为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中的一个端口索引组,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为所述天线端口集合中的一个端口索引组集合;所述天线端口集合包括所述至少一个端口索引组集合;
其中,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包含的端口索引各不相同,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包含至少一个端口索引组,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包含的端口索引总数为G,G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K的正整数;其中,所述K与解调参考信号DMRS类型有关。
25.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
其中,所述M个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和/或第二端口集合,所述第一端口集合对应的第一掩码长度为第一长度,所述第二端口集合对应的第一掩码长度为第二长度。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和/或第二端口集合包括:
所述M个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或者,
所述M个端口属于第二端口集合,或者,
所述M个端口中的第二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所述M个端口中除所述第二端口之外的端口属于第二端口集合。
27.根据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集合对应的第二掩码长度与所述第二端口集合对应的第二掩码长度相同。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掩码为频域掩码,所述第二掩码为时域掩码。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掩码长度为所述第一掩码长度时,第一掩码长度为4长或2长。
30.根据权利要求25-2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比特域;
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包括:
所述第一比特域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比特域包含一个第一比特,所述第一比特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
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比特域包含一个第一比特,所述第一比特用于指示所述M个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
33.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比特域包括位图;
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包括:
所述位图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位图包含N个比特,所述N大于所述M,所述N个比特中的第i个比特用于指示所述M个端口中第i个端口对应的第一掩码长度;其中,所述i∈{1,M}。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比特包括M个比特,所述M个比特中存在取值不同的至少两个比特;其中,所述M个比特为所述N个比特中的第1个比特至第M个比特。
36.根据权利要求30-3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承载于第一信令,所述第一信令还包括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取值,所述第一取值关联第一端口索引组,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所述M个端口的索引;其中,所述M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
37.根据权利要求25-2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包括:
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取值,所述第一取值关联第一端口索引组;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所述M个端口的索引,所述第一端口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其中,所述M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
38.根据权利要求25-2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包括:
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取值,所述第一取值关联第一端口索引组;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所述M个端口的索引,所述第一端口的索引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其中,所述M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
39.根据权利要求36-3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取值包括第一值和/或第二值时,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第三端口的索引;
在所述第一取值包括所述第一值时,所述第三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为第一长度;
在所述第一取值包括所述第二值时,所述第三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为第二长度。
40.根据权利要求36-3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取值包括第三值时,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第四端口和第五端口的索引;其中,所述四端口和所述第五端口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且所述第四端口和所述第五端口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
41.根据权利要求36-4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取值包括第四值时,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所述第一端口、第六端口和第七端口的索引;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为第一长度,所述第六端口和所述第七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第二长度。
42.根据权利要求39或4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长度为2,所述第二长度为4。
43.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包括:
所述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口的掩码长度为2长。
44.根据权利要求36-4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获取第一天线端口集合;所述第一天线端口集合包括至少一个端口索引组集合,所述至少一个端口索引组集合中的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包含的端口索引各不相同;
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为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中的任一端口索引组;
其中,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包含的端口索引总数为G,G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K的正整数;所述K与解调参考信号DMRS的类型有关。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K还与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关联;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信令,所述第二信令用于指示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和/或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
46.根据权利要求44或4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K的取值为8,12,16,或24中的任一项。
47.根据权利要求44-4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为第一类型,且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为1时,所述K的取值为8;或者,
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为第一类型,且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为2时,所述K的取值为16;或者,
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为第二类型,且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为1时,所述K的取值为12;或者,
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类型为第二类型,且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为2时,所述K的取值为24。
48.根据权利要求25-4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属于第一天线端口集合和第二天线端口集合;其中,所述第二天线端口集合是所述第一天线端口集合的子集。
49.根据权利要求25-4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属于第一天线端口集合和第二天线端口集合;
其中,所述第二天线端口集合包含至少一个天线端口子集合,所述至少一个天线端口子集合在第二天线端口集合中的补集是第一天线端口集合的子集。
50.根据权利要求25-4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表征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支持第一能力,所述第一能力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支持掩码长度切换,所述掩码长度切换包括使用第一信令进行掩码长度切换;
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承载与所述第一信令,所述使用第一信令进行掩码长度切换包括使用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进行掩码长度切换。
51.根据权利要求25-5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端口中的任一端口属于所述第二端口集合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四指示信息,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支持第二能力;其中,所述第二能力包括所述M个端口中的任一端口与第十二端口占用的时频资源相同;所述第十二端口属于所述第一端口集合。
52.根据权利要求25-5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集合包括第八端口和第九端口,所述第八端口和所述第九端口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
其中,所述4长频域掩码正交包括在一个码分复用CDM组内连续4个子载波上对应的频域掩码正交。
54.根据权利要求25-5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口集合包括第十端口和第十一端口,所述第十端口和所述第十一端口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正交;
其中,所述2长频域掩码正交包括在一个CDM组内连续2个子载波上对应的频域掩码正交。
56.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频域掩码为第一时频资源映射规则中的Wf(f),所述时域掩码为所述第一时频资源映射规则中的wt(l′)
所述第一时频资源映射规则满足如下公式:
k'=0,1
n=0,1,...
57.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
其中,所述M个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和/或第二端口集合,所述第一端口集合对应的第一掩码长度为第一长度,所述第二端口集合对应的第一掩码长度为第二长度。
58.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表征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支持第一能力,所述第一能力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支持掩码长度切换,所述掩码长度切换包括使用第一信令进行掩码长度切换;
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承载与所述第一信令,所述使用第一信令进行掩码长度切换包括使用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进行掩码长度切换。
59.根据权利要求57或5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端口中的任一端口属于所述第二端口集合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四指示信息,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支持第二能力;其中,所述第二能力包括所述M个端口中的任一端口与第十二端口占用的时频资源相同;所述第十二端口属于所述第一端口集合。
60.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令,第一信令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一端口的端口索引,以及指示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端口属于相同的码分复用CDM组。
61.根据权利要求6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二端口被分配,或,所述第二端口未被分配。
62.根据权利要求60或6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信令包括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
63.根据权利要求6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口的端口索引。
64.根据权利要求62或6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被分配给第二终端设备,或者,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未被分配给第二终端设备。
65.根据权利要求60-6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第一比特域;
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比特域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
66.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比特域包含一个第一比特,所述第一比特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
67.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比特域包含一个第一比特,所述第一比特用于指示所述M个端口对应的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
68.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比特域包括位图;
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包括:
所述位图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
69.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位图包含N个比特,所述N大于所述M,所述N个比特中的第i个比特用于指示所述M个端口中第i个端口对应的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其中,所述i∈{1,M}。
70.根据权利要求6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比特包括M个比特,所述M个比特中存在取值不同的至少两个比特;其中,所述M个比特为所述N个比特中的第1个比特至第M个比特。
71.根据权利要求65-7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令还包括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取值,所述第一取值关联第一端口索引组,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所述M个端口的索引。
72.根据权利要求60-6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取值,所述第一取值关联第一端口索引组;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所述第一端口的索引,所述第一端口的索引对应第一标识符,所述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
73.根据权利要求7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对应的4长正交掩码中2长不正交的掩码被分配给第二终端设备,或者,
所述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口对应的4长正交掩码中2长不正交的掩码未被分配给第二终端设备。
74.根据权利要求71-7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取值包括第一值和/或第二值时,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第三端口的索引;
在所述第一取值包括所述第一值时,所述第三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为第一长度;
在所述第一取值包括所述第二值时,所述第三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为第二长度。
75.根据权利要求71-7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取值包括第三值时,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第四端口和第五端口的索引;其中,所述四端口和所述第五端口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且所述四端口和所述第五端口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不正交。
76.根据权利要求71-7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取值包括第四值时,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包括所述第一端口、第六端口和第七端口的索引;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为第一长度,所述第六端口和所述第七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第二长度。
77.根据权利要求74或7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长度为2,所述第二长度为4。
78.根据权利要求76或7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掩码长度,包括:
所述第一标识符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口的掩码长度为2长。
79.根据权利要求71-7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获取第一天线端口集合;所述第一天线端口集合包括至少一个端口索引组集合,所述至少一个端口索引组集合中的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包含的端口索引各不相同;
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为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中的任一端口索引组;
其中,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集合包含的端口索引总数为G,G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K的正整数;所述K与解调参考信号DMRS的类型有关。
80.根据权利要求7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K还与解调参考信号的最大长度关联;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信令,所述第二信令用于指示所述DMRS的类型和/或所述DMRS的最大长度。
81.根据权利要求79或8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K的取值为8,12,16,或24中的任一项。
82.根据权利要求79-8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DMRS类型为第一类型,且所述DMRS的最大长度为1时,所述K的取值为8;或者,
所述DMRS的类型为第一类型,且所述DMRS的最大长度为2时,所述K的取值为16;或者,
所述DMRS的类型为第二类型,且所述DMRS的最大长度为1时,所述K的取值为12;或者,
所述DMRS的类型为第二类型,且所述DMRS的最大长度为2时,所述K的取值为24。
83.根据权利要求60-8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属于第一天线端口集合和第二天线端口集合;其中,所述第二天线端口集合是所述第一天线端口集合的子集。
84.根据权利要求60-8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索引组属于第一天线端口集合和第二天线端口集合;
其中,所述第二天线端口集合包含至少一个天线端口子集合,所述至少一个天线端口子集合在第二天线端口集合中的补集是第一天线端口集合的子集。
85.根据权利要求60-8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表征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支持第一能力,所述第一能力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支持掩码长度切换,所述掩码长度切换包括使用第一信令进行掩码长度切换;
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承载与所述第一信令,所述使用第一信令进行掩码长度切换包括使用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进行掩码长度切换。
86.根据权利要求60-8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端口中的任一端口属于第二端口集合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四指示信息,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支持第二能力;其中,所述第二能力包括所述M个端口中的任一端口与第十二端口占用的时频资源相同;所述第十二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
87.根据权利要求60-8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集合包括第八端口和第九端口,所述第八端口和所述第九端口对应的4长频域掩码正交;
其中,所述4长频域掩码正交包括在一个码分复用CDM组内连续4个子载波上对应的频域掩码正交。
89.根据权利要求60-8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口集合包括第十端口和第十一端口,所述第十端口和所述第十一端口对应的2长频域掩码正交;
其中,所述2长频域掩码正交包括在一个CDM组内连续2个子载波上对应的频域掩码正交。
91.根据权利要求60--9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和/或第二端口集合包括:
所述M个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或者,
所述M个端口属于第二端口集合,或者,
所述M个端口中的第二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所述M个端口中除所述第二端口之外的端口属于第二端口集合。
92.根据权利要求9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集合对应的第二掩码长度与所述第二端口集合对应的第二掩码长度相同。
93.根据权利要求9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掩码为频域掩码,所述第二掩码为时域掩码。
94.根据权利要求9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频域掩码为第一时频资源映射规则中的Wf(f),所述时域掩码为所述第一时频资源映射规则中的wt(l′)
所述第一时频资源映射规则满足如下公式:
k'=0,1
n=0,1,...
95.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信令,第一信令用于指示M个端口中的第一端口的端口索引,以及指示第二端口的分配状态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端口属于相同的码分复用CDM组。
96.根据权利要求9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表征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支持第一能力,所述第一能力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支持掩码长度切换,所述掩码长度切换包括使用第一信令进行掩码长度切换;
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承载与所述第一信令,所述使用第一信令进行掩码长度切换包括使用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进行掩码长度切换。
97.根据权利要求95或9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端口中的任一端口属于第二端口集合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其中,所述第二能力包括所述M个端口中的任一端口与第十二端口占用的时频资源相同;所述第十二端口属于第一端口集合。
98.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和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使得所述通信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97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99.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9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单元或模块。
10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97中任一项所述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381977.3A CN116113053A (zh) | 2022-11-06 | 2022-11-06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PCT/CN2023/129837 WO2024094207A1 (zh) | 2022-11-06 | 2023-11-06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381977.3A CN116113053A (zh) | 2022-11-06 | 2022-11-06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113053A true CN116113053A (zh) | 2023-05-12 |
Family
ID=86256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381977.3A Pending CN116113053A (zh) | 2022-11-06 | 2022-11-06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113053A (zh) |
WO (1) | WO2024094207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528341A (zh) * | 2023-07-03 | 2023-08-01 | 深圳简谱技术有限公司 | 基站的功耗控制方法及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831027A4 (en) * | 2018-08-03 | 2021-07-21 | NEC Corporation | MULTIPLE TRP COMMUNICATION |
JP7342955B2 (ja) * | 2018-09-18 | 2023-09-12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端末デバイス、ネットワークデバイス、及び方法 |
EP4210378A4 (en) * | 2020-10-23 | 2023-10-25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ORTING CHANNEL STATUS INFORMATION |
CN117121414A (zh) * | 2021-03-30 | 2023-11-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传输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
-
2022
- 2022-11-06 CN CN202211381977.3A patent/CN116113053A/zh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11-06 WO PCT/CN2023/129837 patent/WO2024094207A1/zh unknown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528341A (zh) * | 2023-07-03 | 2023-08-01 | 深圳简谱技术有限公司 | 基站的功耗控制方法及装置 |
CN116528341B (zh) * | 2023-07-03 | 2023-09-26 | 深圳简谱技术有限公司 | 基站的功耗控制方法及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4094207A1 (zh) | 2024-05-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166271B2 (e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fronthaul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12514311B (zh) | 在多个发送接收点的多个物理下行链路信道之间的相位跟踪参考信号端口或配置共享 | |
CN109391413B (zh) | 信息传输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 |
EP3099000B1 (en) |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 |
CN110612736B (zh) | 通信装置,基站,方法和记录介质 | |
WO2019228076A1 (zh) | 用于通信系统中干扰指示的方法及装置 | |
JP2022553031A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基地局のラジオユニットのリソースを管理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 |
CN107302421B (zh) | 一种功率配置方法及设备 | |
KR20190026836A (ko) | 다채널 기반 신호 송신 방법 및 장치 | |
WO2014183660A1 (zh) | 干扰协调的参数传输方法及装置、干扰协调方法及装置 | |
KR102217954B1 (ko) | 공간적 다중화 mimo 통신들에서의 신호 프로세싱 | |
WO2024094207A1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CN109996339A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JP2012533263A (ja) | 中継局を含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参照信号送信方法及び装置 | |
CN116436578A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WO2019214737A1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US20250047457A1 (en) |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
CN117728928A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CN118523889A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WO2024032261A1 (zh) | 序列生成方法及通信装置 | |
WO2024208330A1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CN119483664A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WO2022067826A1 (zh)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
WO2024032351A1 (zh) | Dmrs端口指示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EP4508786A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additional dm-rs ports for 5g mu-mimo transmissio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