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5978796B - 取代含氮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取代含氮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78796B
CN115978796B CN202211676107.9A CN202211676107A CN115978796B CN 115978796 B CN115978796 B CN 115978796B CN 202211676107 A CN202211676107 A CN 202211676107A CN 115978796 B CN115978796 B CN 1159787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ss
heating
ethyl acetate
reaction
d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7610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978796A (zh
Inventor
马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tai Ningyuan Pharmaceu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tai Ningyuan Pharmaceu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tai Ningyuan Pharmaceu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tai Ningyuan Pharmaceu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7610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78796B/zh
Publication of CN1159787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787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9787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787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yridine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一种取代含氮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其利用一种加强型加热套以实施,以反‑3(3‑吡啶基)烯丙酸、2‑(7‑氮杂苯并三氮唑)‑N,N,N',N'‑四甲基脲六氟磷酸酯和2‑氨基苯甲酸乙酯为原料;最终得到产物(E)‑3‑(4‑氯苄基)‑2‑(2‑(吡啶‑3‑基)乙烯基)喹唑啉‑4(3H)‑酮。

Description

取代含氮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中间体制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取代含氮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取代含氮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喹唑啉酮及其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可应用于医药领域,但是本申请提及的具体化合物(E)-3-(4-氯苄基)-2-(2-(吡啶-3-基)乙烯基)喹唑啉-4(3H)-酮和方法,鲜少有作为医药中间体的应用出现,或者有文献或者资料公开出来。由于该分子的特性,独特的合成路线,独有的较高的收率问题,该方法不能推广到其他类似结构的合成中。
由于该分子的特性,该方法不能推广到其他类似结构的合成中。这是由无数次试验得到的该制备方法的独创性、较高产率和较短反应时间的不可复制性决定的,其他路线基本无法有较高产率或者能够接受的反应时间。尤其是没有注意到本申请的温度控制的实际问题,更没有采取与本申请同样或类似的方法去进行装置上的改进。
此外,现有技术还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第一是(E)-3-(4-氯苄基)-2-(2-(吡啶-3-基)乙烯基)喹唑啉-4(3H)-酮的制备方法,产率较低,目前我们找到的或者问询的本领域人员,给出的产率没有高于10%的,而且一般都有比较难以处理的废物。
第二是本申请方法和很多此物质的制备方法一样,都需要加热很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一般的加热手段,很难保证温度保持一致,尤其是冬天或者风大的时候,体系的温度常常很难保持在跟加热装置或加热套所设定的温度一致(四口瓶或其他玻璃器皿,有大片面积裸露在空气中),经过我们多次对比实验,这样其实对产率有明显的不良影响。但现有技术没有关注这点缺陷的,最多用毯子,或者保温垫简单地予以保温,但是一,保温效果不够,二由于瓶身可能需要剧烈搅拌,这样的简单搭一个保温措施,并不能应对长期搅拌反应的瓶身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两个具体问题,一是从反-3(3-吡啶基)烯丙酸出发,如何经过不多且产率又高的步骤得到(E)-3-(4-氯苄基)-2-(2-(吡啶-3-基)乙烯基)喹唑啉-4(3H)-酮的问题,而且需要产率高,废物少且容易处理,本申请方案完美解决了该问题,二是面对各个步骤都需要长时间加热反应,如何非常有效地长期保持稳定的温度,避免温度变化的不利影响,这在本申请中都得到了解决。
本发明要求保护一种加强型加热套,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固定套和上活动套。
所述下固定套包括下加热套、外壳、底脚、控制电路、控制面板和电源部。
上活动套包括上加热套和里衬、外衬;上加热套和里衬、外衬均具备侧壁和上缘。
下加热套和上加热套分别接入控制电路,由控制电路独立地供电并控制,并由控制面板一体地控温。
上加热套和下加热套均具备网状合金丝,网状合金丝均由无碱玻璃纤维包裹,并利用硅酸铝棉真空定型;下加热套为半球面形,上加热套、外衬、里衬均为以下形状:外壁为圆柱形侧壁,上端向内延伸形成圆环形的上缘;上加热套、外衬、里衬的一侧均具有开口;里衬和外衬为3-8mm厚度的特氟龙材质层,且均呈网状镂空;上加热套与控制电路的连接线位于上加热套外侧。
一种取代含氮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即(E)-3-(4-氯苄基)-2-(2-(吡啶-3-基)乙烯基)喹唑啉-4(3H)-酮的合成方法,其利用加强型加热套以实施,其步骤在于:(1)将物质的量之比为2:3:3的反-3(3-吡啶基)烯丙酸、2-(7-氮杂苯并三氮唑)-N,N,N',N'-四甲基脲六氟磷酸酯和2-氨基苯甲酸乙酯溶解在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中(200-250mL)溶液中,反-3(3-吡啶基)烯丙酸不超过10g;缓慢加入反-3(3-吡啶基)烯丙酸的物质的量二倍的三乙胺,将混合后的四口瓶下部放在下加热套中,并将上加热套的开口张开,横向地套在四口瓶上部,并闭合开口;通过控制面板控制加热保持在25℃,并保持反应不少于12h,当TLC确定反应完全后,浓缩得到粗品,每次用300mL的乙酸乙酯萃取三次,再用不少于600ml水洗涤一次,再用不少于300mL的饱和食盐水洗涤3次,用10g无水硫酸镁干燥30min,过滤并旋干,用不少于100g的100-200目硅胶湿法过柱,石油醚比乙酸乙酯=50:1,得到淡黄色固体形式的中间体A:(E)-2-(3-(吡啶-3-基)丙烯酰胺基)苯甲酸乙酯。
(2)取30-40mmol的中间体A,溶于不少于120ml的四氢呋喃中,并用含3eq的氢氧化钠的体积不小于80ml的水溶液处理,放于四口瓶中,将混合后的四口瓶下部放在下加热套中,并将上加热套的开口张开,横向地套在四口瓶上部,并闭合开口;通过控制面板控制加热保持在60℃,并保持反应不少于2h,当TLC确定反应完全后,去掉加热设备,将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后浓缩,一边搅拌下一边用稀盐酸调节至pH值至6,形成白色沉淀后,在搅拌至少5分钟,过滤,并用不少于80ml的纯水洗涤3次,合并并干燥,得到白色固体形式的中间体B:(E)-2-(3-(吡啶-3-基)丙烯酰胺基)苯甲酸。
(3)取10-20mmol的中间体B,按照中间体B:卡特缩合剂:对氯苄胺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3的比例,将其混合并溶解在不少于100mL的二氯甲烷中,后逐步添加3份物质的量的N,N-二异丙基乙胺,放于四口瓶中,将混合后的四口瓶下部放在下加热套中,并将上加热套的开口张开,横向地套在四口瓶上部,并闭合开口;通过控制面板控制加热保持在25℃,并保持搅拌反应不少于12h,当TLC确定反应完全后,去掉加热设备,浓缩得粗品,每次用100mL的二氯甲烷萃取两次,每次用100mL食盐水洗涤有机相洗涤三次,无水硫酸镁10g干燥30min,过滤并旋干,用不少于50g的100-200目硅胶湿法过柱,石油醚/乙酸乙酯=50:1,得到淡黄色固体形式的中间体C:((E)-N-(4-氯苄基)-2-(3-(吡啶-3-基)丙烯酰胺)苯甲酰胺。
(4)取0.9-1.1g的中间体C,取一四口瓶,利用不少于30mL的乙腈和10mL的水将中间体C混合其中,并少量多次地加入中间体C的6.7eq的碘和9.0eq的六甲基二硅氧烷,将混合后的四口瓶下部放在下加热套中,并将上加热套的开口张开,横向地套在四口瓶上部,并闭合开口;通过控制面板控制加热保持在25℃,并保持搅拌反应不少于12h,当TLC确定反应完全后,吹入氮气以干燥混合物,不少于1h,用乙酸乙酯溶解并分离水相和有机相,水相加入硫代硫酸钠溶液萃取,有机相用100mL的乙酸乙酯萃取两次,并用100mL食盐水洗涤三遍,合并所有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10g干燥30min,过滤旋干,用不少于50g的100-200目硅胶湿法过柱,石油醚/乙酸乙酯=50:1,得到白色固体。
后处理:用65%2-氨基-3-氯-1,4-萘醌/0.1%三氟乙酸的液相色谱柱纯化,将得到的固体用碳酸氢钠溶液调节pH值至8,用足量的二氯甲烷溶解,干燥并浓缩,得到淡黄色固体化合物(E)-3-(4-氯苄基)-2-(2-(吡啶-3-基)乙烯基)喹唑啉-4(3H)-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一、针对长时间加热,但是四口瓶上部裸露在空气中,会常常导致体系温度不稳定(尤其是在冬季,我们用热成像仪长时间监控发现,四口瓶上半部分露出在空气中,温度不稳定,而且温度常常明显低于设定温度,如设定90℃,实际温度在90-82℃之间波动,经对比,对产率造成了明显的不利影响),在加热套上部设置一个软加热套,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附加的软加热套容易施加,而且能够有效地保证体系反应在所需要的温度,目前现有技术中没有类似的完备设置。二、制备方法本身较好,原料易获取,步骤短,没有特别复杂的机制,而且产率极高,可以稳定地达到15.9%左右,这一点也优于现有技术中的类似技术。现有技术中得到该产物一般产率极低,或者过程过于复杂,与本申请没有可比性。
目前现有技术中并无该产物制得的报道,与同类物质制备方法相比,本申请方法步骤精细考究,每一步原料利用率均非常高,有极大价值实现工业生产,通过本发明的方法精细设计,不仅有效地实现了合成,且产率较高,平均在15%以上,有一定的工业生产价值,经济价值较大,本申请通过对于附加加热套的精心设计,体现了极强的发明构思和创造性,取得了良好的制备效果,在现有技术中并无较为类似的公开信息可供借鉴,本发明方案具有独创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加热套正面示意图。
图2是上加热套结构示意图。
图3是合成步骤示意图。
图4是最终产物核磁图。
附图标记:1、下固定套,2、上活动套,11、下加热套,12、外壳,13、底脚,14、控制电路,15、控制面板,16、电源部,21、上加热套,22、里衬,23、外衬;24、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实施例1
一种加强型加热套,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固定套1和上活动套2;所述下固定套包括下加热套11、外壳12、底脚13、控制电路14、控制面板15和电源部16;上活动套2包括上加热套21和里衬22、外衬23;上加热套21和里衬22、外衬23均具备侧壁和上缘;下加热套和上加热套分别接入控制电路,由控制电路独立地供电并控制,并由控制面板一体地控温。这里下加热套的设置与一般加热套类似,但是上活动套的设置是原创,我们并没有发现市售产品,所以是自制的,控制电路方面,可以使得上加热套和下加热套的金属丝并联,接入一个控制电路,但是这种电路的控温实际情况和原本有区别,需要重新标定并标记。也可以和下加热套分别使用两个控制电路,但是这样实际上输出功率要多一倍,要注意供电部分的功率匹配。加热套可以是220v,也可以是380v的。上下加热套的控温都经过多次对比和校正。
进一步地,上加热套和下加热套均具备网状合金丝,网状合金丝均由无碱玻璃纤维包裹,并利用硅酸铝棉真空定型;下加热套为半球面形,上加热套、外衬、里衬均为以下形状:外壁为圆柱形侧壁,上端向内延伸形成圆环形的上缘;上加热套、外衬、里衬的一侧均具有开口;里衬和外衬为3-8mm厚度的特氟龙材质层,且均呈网状镂空;上加热套与控制电路的连接线位于上加热套外侧。这里设置成圆筒状,经过比对,这种样式更加有利于温度的保持,在瓶身上部和上加热套之间形成一个热空气层,对于保持温度更加有利。
加热套的包裹与现有技术类似,但是这里里衬和外衬的选择现有技术未见,选择特氟龙或者其他特氟龙体系的塑料制品较好,其耐一定的高温(260℃以下没有影响),而且软硬适中,从外部和内部支撑加热套后,能够使其保持一定的形状,又能使开口部打开,以方便从侧面包裹住四口瓶的上部,是非常适合的选材,这是我们先进行功能性构思后,进行的针对性选材。也可以选择其他含氟塑料,只要满足这几个条件即可:加热后没有异味,或者明显的挥发性物质,250℃以下不会明显软化,变形,100-180℃即使长时间受热也能保持强度。
如图1-2所示出的是,下加热套是一个半球状,而上加热套是一个圆筒形的一部分(顶部切去中心圆形),而且一侧具有开口,由于其整体有一定柔韧度,可以将瓶身塞入进去,同时特氟龙的外壳又能保持外形。上下加热套可以公用一个控制电路,或者该控制电路可以是并联的两部分,分别控制上下加热套,下加热套外壁上可以有一个开口,用于引出包含控制线和电源线的电路,与上加热套连接。图2中示出了结合关系,外衬和里衬都与加热套的形状类似,以便于对加热套的支撑。为了便于散发热量,外衬和里衬都设计呈网状,便于热量的散发,如图2所示。
实施例2
一种取代含氮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即(E)-3-(4-氯苄基)-2-(2-(吡啶-3-基)乙烯基)喹唑啉-4(3H)-酮的合成方法,其利用加强型加热套以实施,其步骤在于:
(1)将物质的量之比为2:3:3的反-3(3-吡啶基)烯丙酸、2-(7-氮杂苯并三氮唑)-N,N,N',N'-四甲基脲六氟磷酸酯和2-氨基苯甲酸乙酯,分别为8.5g,57mmol,32.5g,85.5mmol和14.12g,85.5mmol,溶解在200mL 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中;
缓慢加入三乙胺,11.53g,114mmol,将混合后的四口瓶下部放在下加热套中,并将上加热套的开口张开,横向地套在四口瓶上部,并闭合开口;通过控制面板控制加热保持在25℃,并保持反应不少于12h,当TLC确定反应完全后,浓缩得到粗品,每次用300mL的乙酸乙酯萃取三次,再用600ml水洗涤一次,再用不少于300mL的饱和食盐水洗涤3次,用10g无水硫酸镁干燥30min,过滤并旋干,用不少于100g的100-200目硅胶湿法过柱,石油醚比乙酸乙酯=50:1,得到淡黄色固体形式的中间体A:(E)-2-(3-(吡啶-3-基)丙烯酰胺基)苯甲酸乙酯;8.9g,步骤1产率52%。
(2)取30mmol的中间体A,8.9g,溶于120ml的四氢呋喃中,并用含3eq的氢氧化钠(3.6g,90mmol)的体积不小于80ml的水溶液处理,放于四口瓶中,将混合后的四口瓶下部放在下加热套中,并将上加热套的开口张开,横向地套在四口瓶上部,并闭合开口;通过控制面板控制加热保持在60℃,并保持反应不少于2h,当TLC确定反应完全后,去掉加热设备,将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后浓缩,一边搅拌下一边用稀盐酸调节至pH值至6,形成白色沉淀后,在搅拌至少10分钟,过滤,并用80ml的纯水洗涤3次,合并并干燥,得到白色固体形式的中间体B:(E)-2-(3-(吡啶-3-基)丙烯酰胺基)苯甲酸;5.7g、产率71%。
(3)取10-20mmol的中间体B,按照中间体B:卡特缩合剂:对氯苄胺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3的比例,分别为2.68g,10mmol,6.6g,15mmol,2.12g,15mmol,将其混合并溶解在100mL的二氯甲烷中,后逐步添加1.9g,15mmol的N,N-二异丙基乙胺,放于四口瓶中,将混合后的四口瓶下部放在下加热套中,并将上加热套的开口张开,横向地套在四口瓶上部,并闭合开口;通过控制面板控制加热保持在25℃,并保持搅拌反应不少于12h,当TLC确定反应完全后,去掉加热设备,浓缩得粗品,每次用100mL的二氯甲烷萃取两次,每次用100mL食盐水洗涤有机相洗涤三次,无水硫酸镁10g干燥30min,过滤并旋干,用不少于50g的100-200目硅胶湿法过柱,石油醚/乙酸乙酯=50:1,得到淡黄色固体形式的中间体C:((E)-N-(4-氯苄基)-2-(3-(吡啶-3-基)丙烯酰胺)苯甲酰胺;1.9g,产率48%。
(4)取1g的中间体C,取一四口瓶,利用不少于30mL的乙腈和10mL的水将中间体C混合其中,并少量多次地加入中间体C的6.7eq的碘和9.0eq的六甲基二硅氧烷(碘6.7g,17.1mmol,6.7eq,六甲基二硅氧烷,3.7g,20.95mmol,9.0eq),将混合后的四口瓶下部放在下加热套中,并将上加热套的开口张开,横向地套在四口瓶上部,并闭合开口;通过控制面板控制加热保持在25℃,并保持搅拌反应不少于12h,当TLC确定反应完全后,吹入氮气以干燥混合物,不少于1h,用乙酸乙酯溶解并分离水相和有机相,水相加入硫代硫酸钠溶液萃取,有机相用100mL的乙酸乙酯萃取两次,并用100mL食盐水洗涤三遍,合并所有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10g干燥30min,过滤旋干,用不少于50g的100-200目硅胶湿法过柱,石油醚/乙酸乙酯=50:1,得到白色固体;
后处理:用65%2-氨基-3-氯-1,4-萘醌/0.1%三氟乙酸的液相色谱柱纯化,将得到的固体用碳酸氢钠溶液调节pH值至8,用足量的二氯甲烷溶解,干燥并浓缩,得到淡黄色固体化合物(E)-3-(4-氯苄基)-2-(2-(吡啶-3-基)乙烯基)喹唑啉-4(3H)-酮。900mg,产率89.8%。总收率15.9%。
实施例3
一种取代含氮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即(E)-3-(4-氯苄基)-2-(2-(吡啶-3-基)乙烯基)喹唑啉-4(3H)-酮的合成方法,其利用加强型加热套以实施,其步骤在于:
(1)将物质的量之比为2:3:3的反-3(3-吡啶基)烯丙酸、2-(7-氮杂苯并三氮唑)-N,N,N',N'-四甲基脲六氟磷酸酯和2-氨基苯甲酸乙酯,分别为9g,34.41g,14.95g溶解在200mL 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中;
缓慢加入三乙胺,12.21g,将混合后的四口瓶下部放在下加热套中,并将上加热套的开口张开,横向地套在四口瓶上部,并闭合开口;通过控制面板控制加热保持在25℃,并保持反应不少于14h,当TLC确定反应完全后,浓缩得到粗品,每次用300mL的乙酸乙酯萃取三次,再用600ml水洗涤一次,再用不少于300mL的饱和食盐水洗涤3次,用10g无水硫酸镁干燥30min,过滤并旋干,用不少于100g的100-200目硅胶湿法过柱,石油醚比乙酸乙酯=50:1,得到淡黄色固体形式的中间体A:(E)-2-(3-(吡啶-3-基)丙烯酰胺基)苯甲酸乙酯;9.53g,步骤1产率52.58%。
(2)取35mmol的中间体A,溶于140ml的四氢呋喃中,并用含3eq的氢氧化钠(4.2g)的体积不小于100ml的水溶液处理,放于四口瓶中,将混合后的四口瓶下部放在下加热套中,并将上加热套的开口张开,横向地套在四口瓶上部,并闭合开口;通过控制面板控制加热保持在60℃,并保持反应不少于3h,当TLC确定反应完全后,去掉加热设备,将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后浓缩,一边搅拌下一边用稀盐酸调节至pH值至6,形成白色沉淀后,在搅拌至少15分钟,过滤,并用100ml的纯水洗涤3次,合并并干燥,得到白色固体形式的中间体B:(E)-2-(3-(吡啶-3-基)丙烯酰胺基)苯甲酸;6.69g、产率71.5%。
(3)取10-20mmol的中间体B,按照中间体B:卡特缩合剂:对氯苄胺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3的比例,分别为2.948g,10mmol,7.26g,16.5mmol,2.332g,16.5mmol,将其混合并溶解在110mL的二氯甲烷中,后逐步添加2.09g,16.5mmol的N,N-二异丙基乙胺,放于四口瓶中,将混合后的四口瓶下部放在下加热套中,并将上加热套的开口张开,横向地套在四口瓶上部,并闭合开口;通过控制面板控制加热保持在25℃,并保持搅拌反应不少于14h,当TLC确定反应完全后,去掉加热设备,浓缩得粗品,每次用110mL的二氯甲烷萃取两次,每次用110mL食盐水洗涤有机相洗涤三次,无水硫酸镁11g干燥30min,过滤并旋干,用55g的100-200目硅胶湿法过柱,石油醚/乙酸乙酯=50:1,得到淡黄色固体形式的中间体C:((E)-N-(4-氯苄基)-2-(3-(吡啶-3-基)丙烯酰胺)苯甲酰胺;2.14g,产率49.2%。
(4)取1.1g的中间体C,取一四口瓶,利用33mL的乙腈和11mL的水将中间体C混合其中,并少量多次地加入中间体C的6.7eq的碘和9.0eq的六甲基二硅氧烷(碘7.37g,18.81mmol,6.7eq,六甲基二硅氧烷,4.07g,23.045mmol,9.0eq),将混合后的四口瓶下部放在下加热套中,并将上加热套的开口张开,横向地套在四口瓶上部,并闭合开口;通过控制面板控制加热保持在25℃,并保持搅拌反应不少于16h,当TLC确定反应完全后,吹入氮气以干燥混合物,不少于1.5h,用乙酸乙酯溶解并分离水相和有机相,水相加入硫代硫酸钠溶液萃取,有机相用110mL的乙酸乙酯萃取两次,并用110mL食盐水洗涤三遍,合并所有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10g干燥30min,过滤旋干,用不少于60g的100-200目硅胶湿法过柱,石油醚/乙酸乙酯=50:1,得到白色固体。
后处理:用65%2-氨基-3-氯-1,4-萘醌/0.1%三氟乙酸的液相色谱柱纯化,将得到的固体用碳酸氢钠溶液调节pH值至7.5,用足量的二氯甲烷溶解,干燥并浓缩,得到淡黄色固体化合物(E)-3-(4-氯苄基)-2-(2-(吡啶-3-基)乙烯基)喹唑啉-4(3H)-酮。1008mg,产率91.4%。总收率16.9%。
此外,还采取和实施例2-3类似的投料量和投料比例进行了多次试验,目前发现产率没有低于15%的情况,可证实本申请产率稳定。
另外,对于实施例2-3,都进行了不用加强型加热套的方式,其他条件相同,均发现产率至少下降了3%。这说明了本申请装置的显著作用。
最终产物核磁数据:1H NMR(400MHz,DMSO-d6)δ8.88(s,1H),8.56(d,J=4.3Hz,1H),8.20(d,J=7.9Hz,1H),8.15(d,J=7.9Hz,1H),7.94-7.84(m,2H),7.75(d,J=8.1Hz,1H),7.56(t,J=7.5Hz,1H),7.52-7.43(m,2H),7.39(d,J=8.4Hz,2H),7.32(d,J=8.4Hz,2H),5.65(s,2H)ppm.MS:(M-100+H)+:m/z=374.1。
优选地,前述所有试剂均为化学纯以上纯度,或者均为优级纯。所述水均为去离子水,优选地为双蒸水。前述加热套的里衬、外衬,是用专制的特氟龙模具加工而成,加热套为网状合金丝均由无碱玻璃纤维包裹,并利用硅酸铝棉真空定型。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

1.一种取代含氮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其利用加热套加热以实施,其步骤在于:
(1)将物质的量之比为2:3:3的反-3(3-吡啶基)烯丙酸、2-(7-氮杂苯并三氮唑)-N,N,N',N'-四甲基脲六氟磷酸酯和2-氨基苯甲酸乙酯溶解在200-250mL的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中,反-3(3-吡啶基)烯丙酸不超过10g;
缓慢加入反-3(3-吡啶基)烯丙酸的物质的量二倍的三乙胺,将混合后的四口瓶下部放在加热套中,通过控制面板控制加热保持在25℃,并保持反应不少于12h,当TLC确定反应完全后,浓缩得到粗品,每次用300mL的乙酸乙酯萃取三次,再用不少于600ml水洗涤一次,再用不少于300mL的饱和食盐水洗涤3次,用10g无水硫酸镁干燥30min,过滤并旋干,用不少于100g的100-200目硅胶湿法过柱,石油醚比乙酸乙酯=50:1,得到淡黄色固体形式的中间体A:(E)-2-(3-(吡啶-3-基)丙烯酰胺基)苯甲酸乙酯;
(2)取30-40mmol的中间体A,溶于不少于120ml的四氢呋喃中,并用含3eq的氢氧化钠的体积不小于80ml的水溶液处理,放于四口瓶中,将混合后的四口瓶下部放在加热套中,通过控制面板控制加热保持在60℃,并保持反应不少于2h,当TLC确定反应完全后,去掉加热设备,将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后浓缩,一边搅拌下一边用稀盐酸调节至pH值至6,形成白色沉淀后,在搅拌至少5分钟,过滤,并用不少于80ml的纯水洗涤3次,合并并干燥,得到白色固体形式的中间体B:(E)-2-(3-(吡啶-3-基)丙烯酰胺基)苯甲酸;
(3)取10-20mmol的中间体B,按照中间体B:卡特缩合剂:对氯苄胺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3的比例,将其混合并溶解在不少于100mL的二氯甲烷中,后逐步添加3份物质的量的N,N-二异丙基乙胺,放于四口瓶中,将混合后的四口瓶下部放在加热套中,通过控制面板控制加热保持在25℃,并保持搅拌反应不少于12h,当TLC确定反应完全后,去掉加热设备,浓缩得粗品,每次用100mL的二氯甲烷萃取两次,每次用100mL食盐水洗涤有机相洗涤三次,无水硫酸镁10g干燥30min,过滤并旋干,用不少于50g的100-200目硅胶湿法过柱,石油醚/乙酸乙酯=50:1,得到淡黄色固体形式的中间体C:((E)-N-(4-氯苄基)-2-(3-(吡啶-3-基)丙烯酰胺)苯甲酰胺;
(4)取0.9-1.1g的中间体C,取一四口瓶,利用不少于30mL的乙腈和10mL的水将中间体C混合其中,并少量多次地加入中间体C的6.7eq的碘和9.0eq的六甲基二硅氧烷,将混合后的四口瓶下部放在加热套中,通过控制面板控制加热保持在25℃,并保持搅拌反应不少于12h,当TLC确定反应完全后,吹入氮气以干燥混合物,不少于1h,用乙酸乙酯溶解并分离水相和有机相,水相加入硫代硫酸钠溶液萃取,有机相用100mL的乙酸乙酯萃取两次,并用100mL食盐水洗涤三遍,合并所有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10g干燥30min,过滤旋干,用不少于50g的100-200目硅胶湿法过柱,石油醚/乙酸乙酯=50:1,得到白色固体;
后处理:用65%2-氨基-3-氯-1,4-萘醌/0.1%三氟乙酸的液相色谱柱纯化,将得到的固体用碳酸氢钠溶液调节pH值至8,用足量的二氯甲烷溶解,干燥并浓缩,得到淡黄色固体化合物(E)-3-(4-氯苄基)-2-(2-(吡啶-3-基)乙烯基)喹唑啉-4(3H)-酮。
CN202211676107.9A 2022-12-26 2022-12-26 取代含氮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Active CN1159787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76107.9A CN115978796B (zh) 2022-12-26 2022-12-26 取代含氮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76107.9A CN115978796B (zh) 2022-12-26 2022-12-26 取代含氮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78796A CN115978796A (zh) 2023-04-18
CN115978796B true CN115978796B (zh) 2025-03-07

Family

ID=85967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76107.9A Active CN115978796B (zh) 2022-12-26 2022-12-26 取代含氮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78796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90899A (zh) * 2007-12-26 2008-06-04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合成1,2-二氢喹唑啉-4(3h)-酮类化合物的方法
CN103080111A (zh) * 2010-07-06 2013-05-01 赛诺菲 咪唑并吡啶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及其治疗用途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693625A5 (it) * 1999-02-18 2003-11-28 Inpharma Sa Composizioni farmaceutiche contenenti composti ad attività promotrice di assorbimento di principi attivi.
PA8539401A1 (es) * 2001-02-14 2002-10-28 Warner Lambert Co Quinazolinas como inhibidores de mmp-13
CN202377008U (zh) * 2011-12-16 2012-08-15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快速恒温电加热套
CN212732107U (zh) * 2020-07-14 2021-03-19 黄山学院 一种水热反应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90899A (zh) * 2007-12-26 2008-06-04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合成1,2-二氢喹唑啉-4(3h)-酮类化合物的方法
CN103080111A (zh) * 2010-07-06 2013-05-01 赛诺菲 咪唑并吡啶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及其治疗用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78796A (zh) 2023-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320172T3 (es) Procedimiento para la produccion de 5-(4-(4-(5-ciano-3-indolil)-butil)-1-piperazinil)-benzofuran-2-carboxamida.
CN105566215B (zh) 一种瑞戈非尼的制备方法
CN115978796B (zh) 取代含氮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CN103396413A (zh) 一种硝呋太尔的制备方法
CN101381303A (zh) 3-氟邻苯二甲酸的制备方法
CN102321016A (zh) 5-溴-2-羟基异烟酸甲酯的合成方法
CN106008459B (zh) 一种曲格列汀的制备方法
CN103159620A (zh) 一种2-羟基间苯二甲酸的制备方法
CN104016954B (zh) 奈必洛尔中间体的制备及纯化方法
CN101857602B (zh) 普卢利沙星的工业化生产方法
CN110272403A (zh) 一种合成含苯并二氢呋喃环和三氟甲基的氨基甲酸酯的方法
CN109134510A (zh) 制备2-氨基-5-cbz-4,5,6,7-四氢噻唑并[5,4-c]吡啶的新方法
CN105272921A (zh) 一种制备Ceritinib的方法及其中间体化合物
CN104262201A (zh) 一种手性光学纯(s)-3-氨基戊酸的合成方法
CN107163046A (zh) 具有抗肿瘤功能的吡啶并邻二氮杂茂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CN103570724B (zh) ponatinib 的合成方法
CN103450172A (zh) 一种抗精神病药物鲁拉西酮的制备方法
WO2013020461A1 (zh) 一种吉非替尼中间体的制备方法
CN107266442A (zh) 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哌啶并吡啶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CN103896889B (zh) 拉帕替尼中间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312000A (zh) 具有4,5‑二氢‑1,2,3‑三氮唑结构的新型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的制备方法
CN108727214B (zh) 一种麻醉剂丁哌卡因杂质的合成方法
CN116095890A (zh) 含三氟甲基吲唑硼酸的合成方法
WO2020125581A1 (zh) 一种类酰胺类衍生物及其中间体的制备方法
CN109970712A (zh) 一种盐酸法舒地尔的精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