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78739B - 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978739B CN115978739B CN202211618008.5A CN202211618008A CN115978739B CN 115978739 B CN115978739 B CN 115978739B CN 202211618008 A CN202211618008 A CN 202211618008A CN 115978739 B CN115978739 B CN 11597873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eration mode
- temperature change
- trend
- air conditioning
- tempera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空调机组的室外干球温度,将室外干球温度与预设临界温度阈值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当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时,获取与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确定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预测温度变化趋势;若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与目标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相同,则控制空调机组以目标运行模式运行。采用本方法能够有效避免了由于室外环境温度的波动导致空调机组频繁切换运行模式的情况发生,提升空调机组运行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自然冷却是节能效果比较好的节能技术,不仅给使用用户节约了大量的电费,也符合全球低碳节能的战略。在冬季或过渡季室外温度较低时,空调系统可以利用室外温度对制冷剂进行室外循环放热,充分利用室外自然冷源,大大降低空调能耗。
现有的空调机组在切换运行模式时,主要是根据机组感温包测得的实际室外干球温度和空调机组预设的临界温度进行判断,当室外干球温度低于临界温度时,空调机组切换制冷运行模式,利用室内外空气的较大温差进行热交换制冷,实现冷却效果。由于机组室外环境温度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大,当外界环境温度由于气象条件的影响而在空调机组的临界温度左右波动时,机组将频繁切换运行模式,在功耗增大的同时也会影响到室内工况稳定性。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避免由于室外环境温度的波动导致空调机组频繁切换运行模式,提升空调机组运行稳定性的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空调机组的室外干球温度,将所述室外干球温度与预设临界温度阈值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
当所述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时,获取与所述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
确定所述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预测温度变化趋势;
若所述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与所述目标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相同,则控制所述空调机组以所述目标运行模式运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确定所述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预测温度变化趋势,包括:
获取与当前时间参数对应的温度变化曲线;其中,预先根据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不同时间参数的历史室外干球温度,得到不同时间参数对应的温度变化曲线;
根据当前时间点和所述温度变化曲线,确定所述空调机组的预测温度变化趋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当前时间点之前的第一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以及所述当前时间点之后的第二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对所述预测温度变化趋势进行校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当前时间点之前的第一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以及所述当前时间点之后的第二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对所述预测温度变化趋势进行校正,包括:
获取所述当前时间点之前的第一时间段的运行参数和室外干球温度数据;
根据所述第一时间段的运行参数和室外干球温度数据,确定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
获取所述当前时间点之后的第二时间段的运行参数和室外干球温度数据;
根据所述第二时间段的运行参数和室外干球温度数据,确定所述第二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
若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和所述第二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不同,则对所述预测温度变化趋势进行校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测温度变化趋势包括上升趋势或下降趋势;
所述若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和所述第二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不同,则对所述预测温度变化趋势进行校正包括:
若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和所述第二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不同,则将所述上升趋势或下降趋势校正为波动变化趋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与所述目标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不同,则维持所述空调机组以所述目标运行模式运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当所述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时,获取与所述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包括:
若所述空调机组的当前运行模式为第一运行模式,且,所述室外干球温度大于所述预设临界温度的下限值,则确定所述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与所述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为第二运行模式,所述第二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为上升趋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当所述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时,获取与所述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包括:
若所述空调机组的当前运行模式为第二运行模式,且,所述室外干球温度小于所述预设临界温度的下限值,则确定所述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与所述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为第一运行模式,所述第一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为下降趋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当所述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时,获取与所述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包括:
若所述空调机组的当前运行模式为第二运行模式,且,所述室外干球温度大于所述预设临界温度的上限值,则确定所述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与所述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为第三运行模式,所述第一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为上升趋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当所述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时,获取与所述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包括:
若所述空调机组的当前运行模式为第三运行模式,且,所述室外干球温度小于所述预设临界温度的上限值,则确定所述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与所述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为第二运行模式,所述第二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为下降趋势。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空调运行模式切换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温度比较模块,用于获取空调机组的室外干球温度,将所述室外干球温度与预设临界温度阈值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
目标运行模式确定模块,用于当所述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时,获取与所述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
变化趋势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预测温度变化趋势;
控制模块,用于若所述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与所述目标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相同,则控制所述空调机组以所述目标运行模式运行。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五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方法的步骤。
上述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将实时获取的空调机组的室外干球温度与预设临界温度阈值进行比较,当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时,并不直接对空调机组的运行模式进行切换,而是获取与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同时确定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预测温度变化趋势,预测温度变化趋势可以预测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温度变化情况,通过将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与目标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进行比较,若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与目标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相同,则可以认为此时空调机组所处环境并没有温度波动情况产生,此时控制空调机组以目标运行模式运行,有效避免了由于室外环境温度的波动导致空调机组频繁切换运行模式的情况发生,提升空调机组运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的应用环境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当前时间点之前的第一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以及当前时间点之后的第二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对预测温度变化趋势进行校正步骤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氟泵空调系统中氟泵空调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温度变化曲线示意图;
图6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室外干球温度处于波动状态时的实际温度变化曲线示意图;
图11为一个实施例中空调运行模式切换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2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应用环境中。其中,控制器102通过与空调机组104进行通信。数据存储系统可以存储控制器102需要处理的数据。数据存储系统可以集成在控制器102上,也可以放在云上或其他网络服务器上。控制器102获取空调机组104的室外干球温度,将室外干球温度与预设临界温度阈值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当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时,获取与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确定空调机组104所处环境的预测温度变化趋势,若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与目标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相同,则控制空调机组104以目标运行模式运行。其中,控制器102可以是任意一种具备数据存储和逻辑处理能力的控制芯片。控制器102与空调机组104均集成在一个空调系统100中,可以理解的,空调系统100可以是任意一种由室外干球温度参与控制空调机组运行模式切换的空调系统,例如多联式空调系统、氟泵空调系统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以该方法应用于图1中的控制器为例进行说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2,获取空调机组的室外干球温度,将室外干球温度与预设临界温度阈值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
其中,干球温度是从暴露于空气中而又不受太阳直接照射的干球温度表上所读取的数值。它是温度计在普通空气中所测出的温度,即我们一般天气预报里常说的气温。干球温度计温度通常被视作所测量空气的实际温度,与当前空气中的湿度值无关。空调机组的室外干球温度即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实测温度。可以理解的,空调机组的室外干球温度可以根据任意一种温度采集设备获得,例如可以利用设置与空调机组室外机处的感温包采集室外环境温度获得。
预设临界温度阈值是用于判断空调机组是否满足运行模式切换条件的预设温度值。预设临界温度阈值由技术人员根据空调机组的功能和容量参数确定,不同功能、不同容量下的空调机组的临界温度值也不相同。可以理解的,预设临界温度阈值还与空调机组制冷运行模式的种类有关,例如若空调机组中仅有两种制冷运行模式,则预设临界温度阈值为单一的温度阈值参数。若空调机组中有三种制冷运行模式,则预设温度阈值可以为包含上限值与下限值的温度区间,以此类推。
具体地,控制器当前时间点空调机组的室外干球温度,调动预先设置并存储的预设临界温度阈值,将室外干球温度与预设临界温度阈值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
步骤204,当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时,获取与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
其中,切换条件是用于判断空调是否满足模式切换的温度条件。可以理解的,空调系统中有多种制冷运行模式,每种制冷模式对应的制冷方式不同,制冷时的耗能也不相同。每种制冷运行模式都对应有温度要求,设计人员根据每种制冷运行模式的温度要求生成对应的切换条件,将切换条件与其对应的制冷运行模式进行绑定,预先存储在控制器的存储系统中。
具体地,控制器将室外干球温度与预设临界温度阈值进行比较,若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则根据切换条件获取与切换条件匹配的制冷运行模式,将该制冷运行模式确定为空调机组的目标运行模式。
步骤206,确定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预测温度变化趋势。
其中,预测温度变化趋势可以预测空调机组当前所处环境的温度变化情况,例如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环境温度是否处于持续上升、下降或不稳定状态。预测温度变化趋势可以根据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历史室外干球温度确定。
具体地,控制器根据空调机组所处的环境确定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预测温度变化趋势。
步骤208,若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与目标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相同,则控制空调机组以目标运行模式运行。
其中,目标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是指将空调机组从当前运行模式切换至目标运行模式所对应的温度变化趋势。目标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可以根据空调机组当前的运行模式与目标运行模式的能耗高低确定,同一目标运行模式可以具备不同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例如,若空调机组当前的运行模式的能耗低于目标运行模式的能耗,则目标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可以为降温趋势,反之,若空调机组当前的运行模式的能耗高于目标运行模式的能耗,则目标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可以为升温趋势。
具体地,控制器根据空调机组当前运行模式与目标运行模式确定目标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将获得的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与目标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进行比较,若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与目标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相同,则可以认为此时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温度变化情况稳定且符合模式切换的要求,控制器控制空调机组以目标运行模式运行。
上述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中,将实时获取的空调机组的室外干球温度与预设临界温度阈值进行比较,当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时,并不直接对空调机组的运行模式进行切换,而是获取与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同时确定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预测温度变化趋势,预测温度变化趋势可以预测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温度变化情况,通过将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与目标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进行比较,若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与目标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相同,则可以认为此时空调机组所处环境并没有温度波动情况产生,此时控制空调机组以目标运行模式运行,有效避免了由于室外环境温度的波动导致空调机组频繁切换运行模式的情况发生,提升空调机组运行稳定性。
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预测温度变化趋势是判断空调机组是否需要进行模式切换的重要参数,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确定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预测温度变化趋势,包括:
获取与当前时间参数对应的温度变化曲线,其中,预先根据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不同时间参数的历史室外干球温度,得到不同时间参数对应的温度变化曲线。
具体地,技术人员预先按照不同时间参数分段获取空调机组所处环境在预设历史时间段内的历史室外干球温度,根据不同时间参数的历史室外干球温度分别生成不同时间参数对应的温度变化曲线。其中,时间参数可以是季节、节气、月份等具有特定气象变化的时间区间。例如,若预设历史时间段为一年,则可以根据一年中包含的季节,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等分别生成各季节对应的温度变化曲线,也可以根据一年中包含的24节气区间,生成对应节气区间的温度变化曲线,或是根据一年中的12个月,按月份生成对应的温度变化曲线等。具体地时间参数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确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不同时间参数的历史室外干球温度分别生成不同时间参数对应的温度变化曲线包括:获取空调机组所处环境在预设时间段内的历史气象数据,根据历史气象数据得到预设时间段内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历史室外干球温度数据。将历史室外干球温度数据按照不同的时间参数进行划分,根据划分好的历史室外干球温度数据生成各时间参数对应的温度变化曲线。可以理解的,历史气象数据可以由控制器从气象服务器中获取,或,历史气象数据可以有技术人员出厂时或远程写入控制器的存储系统中。
根据当前时间点和温度变化曲线,确定空调机组的预测温度变化趋势。
具体地,控制器可以根据当前时间点确定当前时间点在温度变化曲线中所处的时间段,根据所处时间段确定空调机组的预测温度变化趋势。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根据不同时间参数的历史室外干球温度生成不同时间参数对应的温度变化曲线,可以快速的根据当前时间点从温度变化曲线中读取空调机组的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为后续进行是否需要切换运行模式判断提供了基础。
由于预测温度变化趋势是根据历史室外干球温度数据得到的,为了避免预测温度变化趋存在误差,在一个实施例中,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还包括:根据当前时间点之前的第一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以及当前时间点之后的第二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对预测温度变化趋势进行校正。
其中,当前时间点之前的第一时间段与当前时间点之后的第二时间段均为设计人员根据空调机组的相关运行参数,例如压缩机的最小运行时间、压缩机的最小启动时间等,预先设置的时间参数,不同功能、不同制冷量的空调机组对应设置的第一时间段与第二时间段也不相同。
具体地,控制器根据当前时间点确定当前时间点之前第一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第一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可以表征当前时间点之前的温度变化趋势。根据当前时间点确定当前时间点之后第二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第二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可以表征当前时间点之后的温度变化趋势,基于当前时间点之前的温度变化趋势和当前时间点之后的温度变化趋势可以得到当前时间点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进而对预测温度变化趋势进行校正,提高预测温度变化趋势的准确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时间段大于第二时间段。具体地,第一时间段在适当范围内足够大可以保证判断当前时间点之前的温度变化趋势的稳定性,而第二时间段可以是在当前时间点之后适当延长的时间段,设置第二时间段是主要是为了减少由于机组切换模式所需时间的灵敏性以及机组运行参数变化相对于温度变化存在一定时间的滞后带来的影响,以保证判断后续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预先设置第一时间段与第二时间段时,第一时间段可以大于第二时间段,例如,若第一时间段设置在30min左右,则第二时间段可以设置在5min左右即可。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根据当前时间点之前的第一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以及当前时间点之后的第二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对预测温度变化趋势进行校正,包括:
步骤302,获取当前时间点之前的第一时间段的运行参数和室外干球温度数据。
其中,运行参数为空调机组在运行当前制冷模式时所记录的状态参数,例如风机转速、压缩机运行频率等。
具体地,控制器获取当前时间点之前的第一时间段中,空调机组运行当前制冷模式时所记录的运行参数和室外干球温度数据。
步骤304,根据第一时间段的运行参数和室外干球温度数据,确定第一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
具体地,控制器根据获取的第一时间段的运行参数和室外干球温度数据确定第一时间段内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
步骤306,获取当前时间点之后的第二时间段的运行参数和室外干球温度数据。
具体地,控制器获取当前时间点之前的第二时间段中,空调机组运行当前制冷模式时所记录的运行参数和室外干球温度数据。
步骤308,根据第二时间段的运行参数和室外干球温度数据,确定第二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
具体地,控制器根据获取的第二时间段的运行参数和室外干球温度数据确定第二时间段内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
步骤310,若第一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和第二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不同,则对预测温度变化趋势进行校正。
具体地,若第一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和第二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不同,说明第一时间段内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与二时间段内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不同,即当前时间点前后,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不同,此时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不准确,需要进行校正。控制器对预测温度变化趋势进行校正,将校正后的温度变化趋势更新为预测温度变化趋势。
上述实施例中,结合当前时间点前后两个固定时间段内的机组运行参数与室外干球温度数据协同判断控制器获取的预测温度变化趋势是否准确,当不准确时,对预测温度变化趋势进行校正,有效提高了预测温度变化趋势的准确性,有利于避免了由于预测温度变化趋势的不准确导致切换运行模式判断失误的情况发生。
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一般为上升趋势或下降趋势,在一个实施例中,若第一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和第二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不同,则对预测温度变化趋势进行校正包括:若第一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和第二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不同,则将上升趋势或下降趋势校正为波动变化趋势。
具体地,若第一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与第二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不同,则说明在较短时间内空调机组所处室外环境温度呈现了相反的变化趋势,空调机组的室外环境温度很有可能因为气象变化的影响发生了波动。此时无论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为上升趋势还是下降趋势,控制器均将该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修正为波动变化趋势。通过对预测温度变化趋势进行修正,有效提高了预测温度变化趋势的准确性,有利于避免了由于预测温度变化趋势的不准确导致切换运行模式判断失误的情况发生。
预测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温度变化趋势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是否对空调机组所运行的制冷模式进行切换。在一个实施例中,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还包括:
若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与目标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不同,则维持空调机组以目标运行模式运行。
具体地,由于目标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是指将空调机组从当前运行模式切换至目标运行模式所对应的温度变化趋势,若预测温度运行变化趋势与目标温度变化趋势不同,则说明当前空调机组的温度变化情况不满足模式切换的要求,如果此时将空调机组的制冷模式切换至目标运行模式,容易导致在短时间内频繁切换空调运行模式的情况。因此,控制器在确定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与目标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不同时,将空调机组的当前制冷运行模式确定为目标运行模式,并控制空调机组维持以目标运行模式,即当前制冷模式运行。
本实施例中,在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与目标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不同时,通过控制空调机组维持以当前制冷模式运行,可以有效避免由温度变化导致短时间内空调机组频繁切换制冷运行模式的情况发生,提升空调机组运行稳定性。
如何确定空调机组需要切换的目标运行模式时控制空调机组进行模式切换的关键步骤,本申请中的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可以应用于任何一种由室外干球温度参与控制空调机组运行模式切换的空调系统中,为了方便描述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各步骤的具体实施方式,后续的实施例中,本申请将使用氟泵空调系统举例进行说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氟泵空调系统中氟泵空调机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机组主要部件包括压缩机、油分离器、冷凝器、储液罐、氟泵、膨胀阀及蒸发器。该空调制冷系统与传统的压缩式制冷系统的区别在于额外加入了氟泵。氟泵并联接入储液罐与膨胀阀之间,与氟泵并联设置有第一单向开关(单向阀1),压缩机设置在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与压缩机并联设置有第二单向开关(单向阀2)。可以理解的,空调系统中的控制器及其相应部件未在图中示出。
在在氟泵空调机组中,制冷模式一般为三种,技术人员可以预先根据空调机组运行各种制冷模式时需要耗费的能量将空调机组的各制冷模式进行升序排序,得到最优的制冷模式序列。
按照最优能耗进行升序排列,可以得到氟泵空调机组的最佳的制冷模式序列依次为:氟泵制冷模式、混合制冷模式和压缩机制冷模式。
其中,氟泵制冷模式是指直接将制冷剂与室外冷源进行换热,达到制冷目的的制冷运行模式,氟泵制冷模式由于是直接与室外环境温度进行换热,无需额外做功,其对应的能量消耗最低,为最佳的制冷运行模式,即第一运行模式。具体地,当空调机组切换至氟泵制冷模式时,压缩机停止工作,氟泵启动,蒸发器中与室内空气换热后的制冷剂流经第二单向开关,直接进入冷凝器与室外冷源进行换热,冷却成液态后的制冷剂在氟泵的作用下克服管阻回到蒸发器中继续换热,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
混合制冷模式是指将制冷剂一部分用于直接与室外冷源进行换热,一部分用户压缩机进行换热的制冷运行模式。混合制冷模式由于有一部分制冷剂是直接与室外环境温度进行换热,因此能量消耗相对于纯压缩机制冷运行模式更低一些,因此,将混合制冷模式作为第二运行模式。
压缩机制冷模式是指制冷剂全部通过压缩机进行换热,以达到制冷目的的制冷运行方式,由于压缩机制冷模式中,制冷所需要消耗的能量均高于上述的氟泵制冷模式和混合制冷模式,因此,将压缩机制冷模式作为第三运行模式。具体地,当空调机组切换至压缩机制冷模式时,氟泵停止运行,压缩机开始工作,蒸发器中与室内空气换热后的制冷剂流经第一单向开关,达到制冷目的。
其中,由于氟泵空调机组存在三种制冷运行模式,因此,该空调机组对应的预设临界温度为预设临界温度区间,包括上限值与下限值。可以理解的,预设临界温度的下限值为氟泵制冷运行模式与混合制冷运行模式之间的温度分界线,预设临界温度的上限值为混合制冷模式与压缩机制冷模式之间的温度分界线。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时,获取与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包括:若空调机组的当前运行模式为第一运行模式,且,室外干球温度大于预设临界温度的下限值,则确定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与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为第二运行模式,第二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为上升趋势。
具体地,若空调机组的当前运行模式为第一运行模式,且,室外干球温度大于预设临界温度的下限值,说明此时空调机组正在运行氟泵制冷模式,而室外温度已经升高,满足制冷模式的切换条件,空调机组不适合再继续运行氟泵制冷模式,而是应该要预备运行混合制冷模式,即第二运行模式,此时对应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应该为上升趋势。
本实施例中,在空调机组的当前运行模式为第一运行模式,而室外干球温度又已经升高并突破模式切换的临界值时,控制器快速根据预设的制冷模式序列选择空调机组的目标运行模式,并确定目标运行模式对应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为后续空调机组是否要进行模式切换,具体进行何种模式切换提供了数据基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若此时空调机组的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为下降趋势或波动趋势,均说明后续空调机组随时可能出现气温下降的情况,容易导致室外干球温度又低于预设临界温度的下限值。因此,若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不是与目标温度变化趋势相同,即均为上升趋势,控制器将控制空调机组继续维持第一运行模式,即氟泵制冷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时,获取与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包括:若空调机组的当前运行模式为第二运行模式,且,室外干球温度小于预设临界温度的下限值,则确定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与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为第一运行模式,第一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为下降趋势。
具体地,若空调机组的当前运行模式为第二运行模式,且,室外干球温度小于预设临界温度的下限值,说明此时空调机组正在运行混合制冷模式,而室外温度已经降低至预设临界温度下限值,可以完全使用外界冷源对空调机组中的制冷剂进行换热,实现制冷目的,此时空调机组满足制冷模式的切换条件,空调机组不适合再继续运行混合制冷模式,而是应该要预备运行能耗最优的氟泵制冷模式,即第一运行模式,此时对应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应该为下降趋势。
本实施例中,在空调机组的当前运行模式为第二运行模式,而室外干球温度又已经降低并突破模式切换的临界值时,控制器快速根据预设的制冷模式序列选择空调机组的目标运行模式,并确定目标运行模式对应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为后续空调机组是否要进行模式切换,具体进行何种模式切换提供了数据基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若此时空调机组的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为上升趋势或波动趋势,均说明后续空调机组随时可能出现气温上升的情况,容易导致室外干球温度又高于预设临界温度的下限值。因此,若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不是与目标温度变化趋势相同,即均为下降趋势,控制器将控制空调机组继续维持第二运行模式,即混合制冷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时,获取与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包括:若空调机组的当前运行模式为第二运行模式,且,室外干球温度大于预设临界温度的上限值,则确定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与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为第三运行模式,第一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为上升趋势。
具体地,若空调机组的当前运行模式为第二运行模式,且,室外干球温度大于预设临界温度的上限值,说明此时空调机组正在运行混合制冷模式,而室外温度已经升高并突破了预设临界温度上限值,此时室外环境温度已经无法为制冷器进行部分换热,达到制冷效果,此时空调机组满足制冷模式的切换条件,空调机组不适合再继续运行混合制冷模式,而是应该要预备运行能耗最高的压缩机制冷模式,即第三运行模式,通过压缩机工作为制冷剂进行换热,以达到制冷的目的。此时对应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应该为上升趋势。
本实施例中,在空调机组的当前运行模式为第二运行模式,而室外干球温度又已经升高并突破模式切换的临界值时,控制器快速根据预设的制冷模式序列选择空调机组的目标运行模式,并确定目标运行模式对应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为后续空调机组是否要进行模式切换,具体进行何种模式切换提供了数据基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若此时空调机组的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为下降趋势或波动趋势,均说明后续空调机组随时可能出现气温下降的情况,容易导致室外干球温度又低于预设临界温度的上限值。因此,若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不是与目标温度变化趋势相同,即均为上升趋势,控制器将控制空调机组继续维持第二运行模式,即混合制冷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时,获取与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包括:若空调机组的当前运行模式为第三运行模式,且,室外干球温度小于预设临界温度的上限值,则确定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与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为第二运行模式,第二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为下降趋势。
具体地,若空调机组的当前运行模式为第三运行模式,且,室外干球温度小于预设临界温度的上限值,说明此时空调机组正在运行压缩机制冷模式,而室外温度已经降低至预设临界温度上限值以下,此时室外环境温度较低,虽然无法完全依靠室外环境温度对空调机组内的制冷剂进行换热,以达到制冷目的,但可以对一部分制冷剂进行换热,在达到制冷目的的同时可以有效的降低功效。此时空调机组满足制冷模式的切换条件,空调机组可以预备运行能耗较低的混合制冷模式,即第二运行模式,通过室外环境温度作为冷源,以及压缩机工作同时为制冷剂进行换热,以达到制冷的目的。此时对应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应该为下降趋势。
本实施例中,在空调机组的当前运行模式为第三运行模式,而室外干球温度又已经下降并突破模式切换的临界值时,控制器快速根据预设的制冷模式序列选择空调机组的目标运行模式,并确定目标运行模式对应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为后续空调机组是否要进行模式切换,具体进行何种模式切换提供了数据基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若此时空调机组的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为上升趋势或波动趋势,均说明后续空调机组随时可能出现气温上升的情况,容易导致室外干球温度又高于预设临界温度的上限值。因此,若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不是与目标温度变化趋势相同,即均为下降趋势,控制器将控制空调机组继续维持第三运行模式,即压缩机制冷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以该方法应用于氟泵空调机组中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氟泵机组在安装时,技术人员获取空调机组所处环境历年每日逐时室外干球温度并分析其总体升降趋势,按照夏季、冬季以及过渡季节三个工况将每日24h划分为升温时间段以及降温时间段,生成日温度变化曲线,日温度变化曲线可以如图5所示。以南方城市A为例:若夏季昼长夜短,则16:00至次日06:00为降温时间段;06:00~16:00为升温时间段;冬季昼短夜长,14:00至次日08:00为降温时间段;08:00~14:00为升温时间段;过渡季节时15:00至次日07:00为降温时间段;07:00~15:00为升温时间段。
同时,技术人员根据机组的制冷量预先设置临界温度的数值,预设临界温度阈值区间包括上限值与下限值,其中,上限值即图5中的临界温度1,为混合制冷模式与压缩机制冷模式之间的分界线,下限值即图5中的临界温度2,为氟泵制冷模式与混合制冷模式之间的分界线。
当空调机组安装完毕开始运行时,若空调机组当前运行模式为压缩机制冷模式,如图5中的T3时间点,则如图6所示,控制器首先获取空调机组的室外干球温度,将室外干球温度与预设临界温度阈值区间进行比较,若室外干球温度低于临界温度1,且高于临界温度2,则满足模式切换的初始判断条件,认为此时空调机组初步具备由压缩机制冷模式切换至混合制冷模式的条件。然后,控制器根据当前时间点T3识别当日日期所处的季节,根据季节得到相应的每日升降温时间段划分,若此时T3时间点处于每日的降温时间段,则认为空调机组满足第二判断条件。最后,控制器获取在T3时间点之前的ΔT时间内,系统监测到的机组外风机转速以及室外干球温度数据,若外风机转速以及室外干球温度均呈现总体下降趋势,则控制系统进入检测模式,在T3时间点之后的下一个Δt内,外风机转速以及室外干球温度数据,若下一个Δt内的外风机转速以及室外干球温度依旧均呈现总体下降趋势,则认为空调机组满足第三判断条件。至此,空调机组在三段判断逻辑中均满足模式切换条件,控制器将空调机组由压缩机制冷模式切换至混合制冷模式。
空调机组运行时若处于混合制冷模式,例如图5中的T4时间点,则如图7所示,控制器首先获取空调机组的室外干球温度,将室外干球温度与预设临界温度阈值区间进行比较,若室外干球温度低于临界温度2,则认为此时空调机组满足初始判断条件,即初步具备由混合制冷模式切换至氟泵制冷模式的条件。然后,控制器根据当前时间点T4识别当日日期所处的季节,根据季节得到相应的每日升降温时间段划分,若此时T4时间点处于每日的降温时间段,则认为空调机组满足第二判断条件。最后,控制器获取在T4时间点之前的ΔT时间内,系统监测到的机组外风机转速以及室外干球温度数据,若外风机转速以及室外干球温度均呈现总体下降趋势,则控制系统进入检测模式,在T4时间点之后的下一个Δt内,外风机转速以及室外干球温度数据,若下一个Δt内的外风机转速以及室外干球温度依旧均呈现总体下降趋势,则认为空调机组满足第三判断条件。至此,空调机组在三段判断逻辑中均满足模式切换条件,控制器将空调机组由混合制冷模式切换至氟泵制冷模式。
空调机组运行时若处于氟泵制冷模式,例如图5中的T1时间点,则如图8所示,控制器首先获取空调机组的室外干球温度,将室外干球温度与预设临界温度阈值区间进行比较,若室外干球温度高于临界温度2且低于临界温度1,则认为此时空调机组满足初始判断条件,即初步具备由氟泵制冷模式切换至混合制冷模式的条件。然后,控制器根据当前时间点T1识别当日日期所处的季节,根据季节得到相应的每日升降温时间段划分,若此时T1时间点处于每日的升温时间段,则认为空调机组满足第二判断条件。最后,控制器获取在T1时间点之前的ΔT时间内,系统监测到的机组外风机转速以及室外干球温度数据,若外风机转速以及室外干球温度均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则控制系统进入检测模式,在T1时间点之后的下一个Δt内,外风机转速以及室外干球温度数据,若下一个Δt内的外风机转速以及室外干球温度依旧均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则认为空调机组满足第三判断条件。至此,空调机组在三段判断逻辑中均满足模式切换条件,控制器将空调机组由氟泵制冷模式切换至混合制冷模式。
空调机组运行时若处于混合制冷模式,例如图5中的T2时间点,则如图9所示,控制器首先获取空调机组的室外干球温度,将室外干球温度与预设临界温度阈值区间进行比较,若室外干球温度高于临界温度1,则认为此时空调机组满足初始判断条件,即初步具备由混合制冷模式切换至压缩机制冷模式的条件。然后,控制器根据当前时间点T2识别当日日期所处的季节,根据季节得到相应的每日升降温时间段划分,若此时T2时间点处于每日的升温时间段,则认为空调机组满足第二判断条件。最后,控制器获取在T2时间点之前的ΔT时间内,系统监测到的机组外风机转速以及室外干球温度数据,若外风机转速以及室外干球温度均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则控制系统进入检测模式,在T2时间点之后的下一个Δt内,外风机转速以及室外干球温度数据,若下一个Δt内的外风机转速以及室外干球温度依旧均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则认为空调机组满足第三判断条件。至此,空调机组在三段判断逻辑中均满足模式切换条件,控制器将空调机组由混合制冷模式切换至压缩机制冷模式。
可以理解的,在以上三段判断逻辑流程中,任一节点不满足条件,则说明此时空调机组的室外干球温度处于波动状态,控制器均无法输出模式切换命令。
例如,室外干球温度处于波动状态时,其实际温度变化曲线图如图10所示,以图10中的T5时间点举例,控制器获取空调机组的室外干球温度,将室外干球温度与预设临界温度阈值区间进行比较,可以确定在T5时间点满足室外干球温度低于临界温度2并处于降温时间段内,且在T5时间点之前的ΔT时间段内,机组的外风机转速以及室外干球温度均处于总体下降趋势。但是在T5时间点之后的Δt时间段内,室外干球温度呈现上升趋势而机组外风机转速依旧呈现下降趋势,由此控制系统并不输出切换制冷模式的指令。T5时间点所处的时间段内机组处于混合制冷模式,室外干球温度频繁波动在临界温度左右,该时间段宏观上属于根据往年气象条件以及逐时室外干球温度分析得出的降温时间段。实际上,该降温时间段内室外干球温度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稳定下降至在临界温度以下,在此之前处于频繁起伏状态,此时如果切换至氟泵制冷模式,空调系统利用氟泵驱动制冷剂将机房内的热量引导至机房外但是由于换热温差不足导致换热效果较差,最终使得数据中心内的环境温度高出预期设定值。因此该时间段最佳制冷模式依旧是压缩机制冷,该控制方法避免了室外干球温度在临界温度左右波动时机组误读数据导致制冷模式频繁切换的情况。
本实施例中的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通过分析安装地理位置的历年气象条件以及每日逐时室外干球温度来划分不同季节每日升温时间段与降温时间段;结合机组运行参数升降趋势间接判定室外干球温度升降趋势;结合某时间点前后两个固定时间段内的各项参数升降趋势协同判定是否切换运行模式。
三次递进式判断流程,从而减少由于实时监测的气温属于突变或者不稳定造成机组误动作并且可以预判机组运行模式的控制是否合适,填补了现有技术对氟泵多模式制冷空调系统控制的逻辑缺陷,提升空调机组运行稳定性。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如上所述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如上所述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实现上述所涉及的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的空调运行模式切换装置。该装置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实现方案与上述方法中所记载的实现方案相似,故下面所提供的一个或多个空调运行模式切换装置实施例中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提供了一种空调运行模式切换装置1100,包括:温度比较模块1101、目标运行模式确定模块1102、变化趋势确定模块1103和控制模块1104,其中:
温度比较模块1101,用于获取空调机组的室外干球温度,将室外干球温度与预设临界温度阈值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
目标运行模式确定模块1102,用于当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时,获取与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
变化趋势确定模块1103,用于确定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预测温度变化趋势。
控制模块1104,用于若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与目标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相同,则控制空调机组以目标运行模式运行。
上述空调运行模式切换装置,将实时获取的空调机组的室外干球温度与预设临界温度阈值进行比较,当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时,并不直接对空调机组的运行模式进行切换,而是获取与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同时确定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预测温度变化趋势,预测温度变化趋势可以预测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温度变化情况,通过将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与目标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进行比较,若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与目标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相同,则可以认为此时空调机组所处环境并没有温度波动情况产生,此时控制空调机组以目标运行模式运行,有效避免了由于室外环境温度的波动导致空调机组频繁切换运行模式的情况发生,提升空调机组运行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变化趋势确定模块还用于:获取与当前时间参数对应的温度变化曲线;其中,预先根据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不同时间参数的历史室外干球温度,得到不同时间参数对应的温度变化曲线;根据当前时间点和温度变化曲线,确定空调机组的预测温度变化趋势。
在一个实施例中,空调运行模式切换装置还包括:校正模块,用于根据当前时间点之前的第一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以及当前时间点之后的第二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对预测温度变化趋势进行校正。
在一个实施例中,校正模块还用于:获取当前时间点之前的第一时间段的运行参数和室外干球温度数据;
根据第一时间段的运行参数和室外干球温度数据,确定第一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获取当前时间点之后的第二时间段的运行参数和室外干球温度数据;根据第二时间段的运行参数和室外干球温度数据,确定第二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若第一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和第二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不同,则对预测温度变化趋势进行校正。
在一个实施例中,校正模块还用于:若第一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和第二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不同,则将上升趋势或下降趋势校正为波动变化趋势。
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模块还用于:若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与目标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不同,则维持空调机组以目标运行模式运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目标运行模式确定模块还用于:若空调机组的当前运行模式为第一运行模式,且,室外干球温度大于预设临界温度的下限值,则确定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与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为第二运行模式,第二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为上升趋势。
在一个实施例中,目标运行模式确定模块还用于:若空调机组的当前运行模式为第二运行模式,且,室外干球温度小于预设临界温度的下限值,则确定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与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为第一运行模式,第一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为下降趋势。
在一个实施例中,目标运行模式确定模块还用于:若空调机组的当前运行模式为第二运行模式,且,室外干球温度大于预设临界温度的上限值,则确定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与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为第三运行模式,第一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为上升趋势。
在一个实施例中,目标运行模式确定模块还用于:若空调机组的当前运行模式为第三运行模式,且,室外干球温度小于预设临界温度的上限值,则确定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与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为第二运行模式,第二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为下降趋势。
上述空调运行模式切换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服务器,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12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和网络接口。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和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数据库用于存储室外干球温度、预设临界温度阈值、目标运行模式等数据。该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2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涉及的用户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用户设备信息、用户个人信息等)和数据(包括但不限于用于分析的数据、存储的数据、展示的数据等),均为经用户授权或者经过各方充分授权的信息和数据。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光存储器、高密度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阻变存储器(ReRAM)、磁变存储器(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MRAM)、铁电存储器(Ferroelectric Random Access Memory,FRAM)、相变存储器(Phase Change Memory,PCM)、石墨烯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等。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DRAM)等。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数据库可包括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中至少一种。非关系型数据库可包括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库等,不限于此。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处理器可为通用处理器、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可编程逻辑器、基于量子计算的数据处理逻辑器等,不限于此。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3)
1.一种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空调机组的室外干球温度,将所述室外干球温度与预设临界温度阈值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
当所述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时,获取与所述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
获取与当前时间参数对应的温度变化曲线;其中,预先根据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不同时间参数的历史室外干球温度,得到不同时间参数对应的温度变化曲线;根据当前时间点和所述温度变化曲线,确定所述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预测温度变化趋势;
若所述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与所述目标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相同,则控制所述空调机组以所述目标运行模式运行;其中,若当前运行模式的能耗低于所述目标运行模式的能耗,则所述目标运行模式的目标变化趋势为上升趋势,若当前运行模式的能耗高于所述目标运行模式的能耗,则所述目标运行模式的目标变化趋势为下降趋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当前时间点之前的第一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以及所述当前时间点之后的第二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对所述预测温度变化趋势进行校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当前时间点之前的第一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以及所述当前时间点之后的第二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对所述预测温度变化趋势进行校正,包括:
获取所述当前时间点之前的第一时间段的运行参数和室外干球温度数据;
根据所述第一时间段的运行参数和室外干球温度数据,确定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
获取所述当前时间点之后的第二时间段的运行参数和室外干球温度数据;
根据所述第二时间段的运行参数和室外干球温度数据,确定所述第二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
若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和所述第二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不同,则对所述预测温度变化趋势进行校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测温度变化趋势包括上升趋势或下降趋势;
所述若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和所述第二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不同,则对所述预测温度变化趋势进行校正包括:
若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和所述第二时间段的实测温度变化趋势不同,则将所述上升趋势或下降趋势校正为波动变化趋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与所述目标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不同,则维持所述空调机组以所述目标运行模式运行。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时,获取与所述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包括:
若所述空调机组的当前运行模式为第一运行模式,且,所述室外干球温度大于所述预设临界温度的下限值,则确定所述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与所述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为第二运行模式,所述第二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为上升趋势。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时,获取与所述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包括:
若所述空调机组的当前运行模式为第二运行模式,且,所述室外干球温度小于所述预设临界温度的下限值,则确定所述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与所述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为第一运行模式,所述第一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为下降趋势。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时,获取与所述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包括:
若所述空调机组的当前运行模式为第二运行模式,且,所述室外干球温度大于所述预设临界温度的上限值,则确定所述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与所述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为第三运行模式,所述第三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为上升趋势。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时,获取与所述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包括:
若所述空调机组的当前运行模式为第三运行模式,且,所述室外干球温度小于所述预设临界温度的上限值,则确定所述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与所述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为第二运行模式,所述第二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为下降趋势。
10.一种空调运行模式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温度比较模块,用于获取空调机组的室外干球温度,将所述室外干球温度与预设临界温度阈值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
目标运行模式确定模块,用于当所述比较结果满足切换条件时,获取与所述切换条件匹配的目标运行模式;
变化趋势确定模块,用于获取与当前时间参数对应的温度变化曲线;其中,预先根据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不同时间参数的历史室外干球温度,得到不同时间参数对应的温度变化曲线;根据当前时间点和所述温度变化曲线,确定所述空调机组所处环境的预测温度变化趋势;
控制模块,用于若所述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与所述目标运行模式的目标温度变化趋势相同,则控制所述空调机组以所述目标运行模式运行;其中,若当前运行模式的能耗低于所述目标运行模式的能耗,则所述目标运行模式的目标变化趋势为上升趋势,若当前运行模式的能耗高于所述目标运行模式的能耗,则所述目标运行模式的目标变化趋势为下降趋势。
11.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1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13.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618008.5A CN115978739B (zh) | 2022-12-15 | 2022-12-15 | 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618008.5A CN115978739B (zh) | 2022-12-15 | 2022-12-15 | 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978739A CN115978739A (zh) | 2023-04-18 |
CN115978739B true CN115978739B (zh) | 2024-09-24 |
Family
ID=85964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618008.5A Active CN115978739B (zh) | 2022-12-15 | 2022-12-15 | 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97873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722747B (zh) * | 2023-12-15 | 2025-01-14 | 三通(常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应用于空调的电机驱动系统与驱动方法 |
CN117928071B (zh) * | 2024-02-20 | 2024-10-29 | 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 空调控制方法、氟泵空调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CN118900549B (zh) * | 2024-10-08 | 2024-12-06 | 中天宽带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氟泵空调的节能运行控制方法及系统 |
CN118896383B (zh) * | 2024-10-08 | 2024-12-20 | 中天宽带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室内外空气质量的氟泵空调控制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237844A (zh) * | 2017-05-08 | 2019-01-18 | 维谛技术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空调系统的制冷控制方法和装置 |
CN113531862A (zh) * | 2021-06-30 | 2021-10-22 | 苏州英维克温控技术有限公司 | 变频氟泵空调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583290B2 (ja) * | 2005-11-08 | 2010-11-17 | 株式会社大気社 | 空調システム |
JP4151727B2 (ja) * | 2006-12-22 | 2008-09-17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管理装置 |
JP4970199B2 (ja) * | 2007-09-03 | 2012-07-04 | オリオン機械株式会社 | 冷却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2009281632A (ja) * | 2008-05-21 | 2009-12-03 | Kansai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 エネルギー消費量測定方法 |
JP6075568B2 (ja) * | 2014-06-27 | 2017-02-0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調管理サーバ、空調管理システム、空調管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CN104896662A (zh) * | 2015-05-25 | 2015-09-09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器节能控制方法 |
CN104949271B (zh) * | 2015-06-15 | 2018-05-18 |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监测温度调节装置的方法及装置 |
CN105180348A (zh) * | 2015-07-20 | 2015-12-23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机房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4976741A (zh) * | 2015-07-23 | 2015-10-14 | 魏强 | 一种中央空调控制方法 |
CN205332361U (zh) * | 2015-12-24 | 2016-06-22 | 南京佳力图空调机电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间接利用室外冷源的节能空调机 |
CN106196447B (zh) * | 2016-07-14 | 2022-03-15 | 深圳市艾特网能技术有限公司 | 节能机房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JP6832985B2 (ja) * | 2019-06-17 | 2021-02-2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調装置 |
CN110726230B (zh) * | 2019-10-29 | 2020-10-2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控制空调设备的方法及装置 |
JP7205916B2 (ja) * | 2020-02-19 | 2023-01-17 | オリオン機械株式会社 | フリークーリングチラー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
CN113719977A (zh) * | 2020-05-22 | 2021-11-30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氟泵系统的控制方法、氟泵系统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2097356A (zh) * | 2020-10-13 | 2020-12-18 | 南京工业大学 | 一种氟泵型机房风冷精密空调 |
CN112556130A (zh) * | 2020-12-11 | 2021-03-26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报警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2815494B (zh) * | 2021-01-11 | 2022-02-1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的运行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存储介质及处理器 |
CN112815496B (zh) * | 2021-01-11 | 2022-02-1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及其运行模式切换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处理器 |
CN114992809A (zh) * | 2022-06-16 | 2022-09-0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模式机房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5200118B (zh) * | 2022-07-11 | 2023-10-2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及其冷凝风机的控制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CN115289639A (zh) * | 2022-09-28 | 2022-11-04 | 深圳市英威腾网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氟泵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
2022
- 2022-12-15 CN CN202211618008.5A patent/CN11597873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237844A (zh) * | 2017-05-08 | 2019-01-18 | 维谛技术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空调系统的制冷控制方法和装置 |
CN113531862A (zh) * | 2021-06-30 | 2021-10-22 | 苏州英维克温控技术有限公司 | 变频氟泵空调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978739A (zh) | 2023-04-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978739B (zh) | 空调运行模式切换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
US11105546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variable-capacity compressor | |
JP7328498B2 (ja) | 情報処理装置、空気調和装置、情報処理方法、空気調和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CN110749053A (zh)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 |
CN102799201B (zh) | 基于设备寿命因子的通信机房温度节能控制方法及系统 | |
Dongellini et al. | A strategy for the optimal control logic of heat pump systems: impact on the energy consumptions of a residential building | |
CN111735177A (zh) | 一种基于svr算法的中央空调系统冷负荷预测方法 | |
WO2018188522A1 (zh) | 一种空调器制热运行控制方法 | |
CN116258022B (zh) | 高效制冷站房全年能耗模拟仿真计算方法及系统 | |
CN115077062B (zh) | 多联空调缺氟提示控制方法、装置和空调器 | |
CN118882189B (zh) | 一种氟泵空调频率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13237195B (zh) | 空调除湿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空调 | |
US10503192B2 (en) | Energy consumption modeling | |
CN108507126A (zh) | 一种中央空调冷冻水的模糊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 | |
CN113685996A (zh) | 空调器压缩机的控制方法以及空调器 | |
CN115218346B (zh) | 蓄热化霜控制方法以及空调机组 | |
CN116792878A (zh) | 一种变频工频切换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5307276A (zh) | 一种基于建筑负荷的冷站设备能效评估方法 | |
CN116972516B (zh) | 一种中央空调智能控制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 |
CN103712308A (zh) | 一种空调器容量调节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13932364A (zh) | 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 |
CN117628829A (zh) | 冷库压缩机蒸发压力调节控制方法、系统及计算机设备 | |
CN119508908A (zh) | 一种热回收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9222710A (zh) | 空调及其防冻结控制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 |
CN117190408A (zh) | 用于多联机空调制冷控制的方法及装置、多联机空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