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5972863A - 一种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72863A
CN115972863A CN202310013459.4A CN202310013459A CN115972863A CN 115972863 A CN115972863 A CN 115972863A CN 202310013459 A CN202310013459 A CN 202310013459A CN 115972863 A CN115972863 A CN 1159728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turbine
blowing channel
air outlet
blow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1345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赫
舒本锋
李选一
张远骏
赵庆福
陈吕罡
杨嘉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eng Truck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feng Truck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eng Trucks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feng Truck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1345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72863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728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7286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25550 priority patent/WO2024146216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及汽车,包括风管侧出风壳体、面板侧出风壳体、涡轮扇、格栅叶片,风管侧出风壳体的一端连接风管,面板侧出风壳体安装于风管侧出风壳体的另一端,涡轮扇安装于风管侧出风壳体内,涡轮扇包括筒体和多个弧形扇叶,筒体内腔形成第一吹风通道,扇叶安装于筒体外壁上,相邻两个扇叶与筒体外壁共同形成第二吹风通道,格栅叶片安装于面板侧出风壳体上。本申请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空调出风口吹出来的风直接吹到用户身体,出风口吹风方向集中一个位置区域,吹到驾驶员或者副驾乘客身体上风量过于集中,导致身体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身体其它无风的部位温度与吹风部位温差较大,降低了驾驶员或者副驾乘客乘坐舒适性。

Description

一种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空调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空调出风口是汽车必备的部件之一,汽车空调出风口作为空调系统的末端部分,是新风或循环风经空调冷/热处理后进入使用空间的通道。以汽车空调为例,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汽车内的空调出风口结构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汽车空调出风口一般安装于汽车驾驶室内的仪表板处,且在设计上均可对自汽车空调吹向驾驶室内的风向进行调节。为满足不同身高、不同体型、不同习惯的驾驶员对温度的要求,空调出风口沿旋转中心旋转以获得习惯的风速与温度。
现有的汽车空调出风口的外观多为方型、球型等,其原理也大致相同,基本上都由拨轮或拨钮、叶片、壳体以及一套调节机构组成,其中大多数的汽车空调出风口为由拨扭控制叶片旋转调整风向,并可通过旋转拨轮控制风门闭合,以控制出风口开闭以及调节出风风量大小。
更为具体地,目前出风口结构均为前后两层叶片结构,从出风口吹出来的风向依靠两层叶片调节。第一层叶片调整风的上下方向,第二层叶片调节风的左右方向。
采用上述出风口结构,存在以下缺陷:
现有汽车空调出风口吹出来的风直接吹到用户身体,出风口吹风方向集中一个位置区域,吹到驾驶员或者副驾乘客身体上风量过于集中,导致身体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身体其它无风的部位温度与吹风部位温差较大,降低了驾驶员或者副驾乘客乘坐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及汽车,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空调出风口吹出来的风直接吹到用户身体,出风口吹风方向集中一个位置区域,吹到驾驶员或者副驾乘客身体上风量过于集中,导致身体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身体其它无风的部位温度与吹风部位温差较大,降低了驾驶员或者副驾乘客乘坐舒适性。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其包括:
风管侧出风壳体,所述风管侧出风壳体的一端用于连接风管;
面板侧出风壳体,所述面板侧出风壳体安装于所述风管侧出风壳体的另一端;
涡轮扇,所述涡轮扇安装于所述风管侧出风壳体内,所述涡轮扇包括筒体和多个弧形的扇叶,所述筒体的内腔形成第一吹风通道,多个所述扇叶安装于所述筒体的外壁上,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扇叶与所述筒体的外壁共同形成第二吹风通道;
格栅叶片,所述格栅叶片安装于所述面板侧出风壳体上。
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筒体的轴向,所述涡轮扇的宽度W大于导风临界值;
和/或,沿所述第一吹风通道中的出风方向,所述第二吹风通道中的目标出风方向与所述扇叶所形成的切点P位于所述涡轮扇宽度的1/2~2/3处;
和/或,沿所述第一吹风通道中的出风方向,所述第二吹风通道中的目标出风方向与所述扇叶所形成的切点P,其与所述第二吹风通道的出口侧边界连线,与所述第二吹风通道中的目标出风方向的夹角α不小于第一设计角度;
和/或,沿所述第一吹风通道中的出风方向,所述第二吹风通道中的目标出风方向与所述扇叶所形成的切点P,其与所述第二吹风通道的入口侧边界连线,与所述第二吹风通道中的目标出风方向的夹角β不大于第二设计角度。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出风结构还包括主吹风方向调节机构,所述主吹风方向调节机构安装于所述面板侧出风壳体和所述格栅叶片上,并用于调整从所述第一吹风通道吹出的风的风向。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吹风方向调节机构包括涡轮导风筒和导风筒拔扭,所述涡轮导风筒通过竖直的第一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面板侧出风壳体中,所述涡轮导风筒的入风口套设在所述第一吹风通道上,所述导风筒拔扭一端安装于所述格栅叶片上,所述导风筒拔扭的另一端与所述涡轮导风筒转动连接,以驱使所述涡轮导风筒绕着所述第一转轴左右转动。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筒拔扭包括传动件和拔扭组件,所述传动件上设有第二转轴,所述传动件通过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涡轮导风筒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轴平行且间隔布置,所述拔扭组件与所述传动件连接,且所述拔扭组件穿设于所述格栅叶片上,并可在所述格栅叶片上移动。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动件包括两个连接杆,两个所述连接杆分别位于所述涡轮导风筒上下两侧,且所述连接杆上设有所述第二转轴,两个所述连接杆之间通过竖直的连接柱连接,所述连接柱与所述涡轮导风筒之间还形成有避让空间,所述拔扭组件与所述连接柱相连。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拔扭组件包括拔扭和U形插接臂,所述拔扭上设有供所述格栅叶片穿过的格栅通道,所述拔扭与所述U形插接臂相连接,所述U形插接臂插接于所述连接柱上。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拔扭的格栅通道内设有与所述格栅叶片相适配的导向块。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管侧出风壳体内还安装有叶门,所述叶门位于所述涡轮扇的入口处。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其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及汽车,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设置前后两层叶片,本申请取消掉内部的一层叶片,并更换为涡轮扇,所述涡轮扇的筒体的内腔形成第一吹风通道,所述第一吹风通道可以作为主吹风通道,从所述风管侧出风壳体进入到第一吹风通道的风对驾驶员或者乘客进行单一部位的集中吹风,且尽管第一吹风通道出来的风对驾驶员或者乘客进行单一部位的集中吹风,但是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因为总风量被分流一部分到第二吹风通道,所以集中吹风大大减小了,同时所述涡轮扇的筒体外壁上设置有多个扇叶,相邻的两个所述扇叶与所述筒体的外壁共同形成第二吹风通道,所述第二吹风通道可以作为辅助吹风通道,由于第二吹风通道的出口侧是沿所述筒体的周向螺旋延伸形成的弧形,从所述风管侧出风壳体进入到所述第二吹风通道的风,先顺着第二吹风通道继续前进,到达出口侧后,在弧形的扇叶的导向作用下,使得风吹出时是向四周扩散的,从而增大了出风范围,除了所述涡轮扇的第一吹风通道吹出的风覆盖白色长方形区域以外,因为所述涡轮扇的第二吹风通道的存在,使得吹出的风还覆盖了两侧三角形阴影区域。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将叶片更换为涡轮扇,在保证出风的总风量不变的情况下,合理地分配风量吹出来的路径,将一部分风从第一吹风通道中吹出,以对驾驶员或者乘客进行单一部位的集中吹风,将另一部分风从第二吹风通道中吹出,以形成向四周扩散的风,以增大出风范围,由于风量被分配了一部分到第二吹风通道中,可见,从第一吹风通道中吹出以对驾驶员或者乘客进行单一部位的集中吹风的这一部分风量大大减少了,而从第二吹风通道中吹出的风可以对上述驾驶员或者乘客集中吹风部位的旁侧部位进行吹风,以形成了温度缓冲区域,从而可以避免出风口出来的风全部集中吹向一个位置区域,避免出现身体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身体其它无风的部位温度与吹风部位温差较大,最终可以提高驾驶员或者副驾乘客乘坐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一个视角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另一个视角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爆炸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俯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涡轮扇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吹出的风覆盖范围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涡轮扇俯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涡轮导风筒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风筒拔扭示意图。
图中:1、风管侧出风壳体;2、面板侧出风壳体;3、涡轮扇;4、筒体;5、扇叶;6、第一吹风通道;7、第二吹风通道;8、格栅叶片;9、主吹风方向调节机构;10、涡轮导风筒;11、导风筒拔扭;12、第一转轴;13、传动件;14、拔扭组件;15、第二转轴;16、连接杆;17、连接柱;18、避让空间;19、拔扭;20、U形插接臂;21、格栅通道;22、导向块;23、叶门;24、第三转轴;25、前侧壳体;26、后侧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其能解决相关技术中空调出风口吹出来的风直接吹到用户身体,出风口吹风方向集中一个位置区域,吹到驾驶员或者副驾乘客身体上风量过于集中,导致身体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身体其它无风的部位温度与吹风部位温差较大,降低了驾驶员或者副驾乘客乘坐舒适性。
参见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该空调出风结构包括风管侧出风壳体1、面板侧出风壳体2、涡轮扇3和格栅叶片8,所述风管侧出风壳体1的一端用于连接风管,以将空调出风导入进来,并最终从所述格栅叶片8吹向乘员舱内,所述面板侧出风壳体2接车内的面板,所述面板侧出风壳体2安装于所述风管侧出风壳体1的另一端,所述风管侧出风壳体1的内腔和所述面板侧出风壳体2的内腔互相连通,以便于空调出风可以经过,所述涡轮扇3的数量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比如参见图5所示,所述涡轮扇3有两个,并且连接在一起,所述涡轮扇3安装于所述风管侧出风壳体1内,所述涡轮扇3包括筒体4和多个弧形的扇叶5,所述筒体4的内腔形成第一吹风通道6,多个所述扇叶5沿着所述筒体4的外壁周向,间隔地安装于所述筒体4的外壁上,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扇叶5与所述筒体4的外壁共同形成第二吹风通道7,所述扇叶5呈弧形,其一端固定在所述筒体4的外壁上,另一端先沿所述筒体4的轴向延伸,然后再沿所述筒体4的周向螺旋延伸,从而使得第二吹风通道7呈弧形,从空调的风管进入风管侧出风壳体1的风可以沿着所述筒体4的轴向先顺利地进入第二吹风通道7的入口侧,顺着第二吹风通道7继续前进,由于第二吹风通道7的出口侧是沿所述筒体4的周向螺旋延伸形成的弧形,从而使得风吹出时是向四周扩散的,从而增大了出风范围,所述格栅叶片8安装于所述面板侧出风壳体2上。
结合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本申请的原理如下:
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设置前后两层叶片,本申请取消掉内部的一层叶片,并更换为所述涡轮扇3,所述涡轮扇3的筒体4的内腔形成第一吹风通道6,所述第一吹风通道6可以作为主吹风通道,从所述风管侧出风壳体1进入到第一吹风通道6的风对驾驶员或者乘客进行单一部位的集中吹风,且尽管第一吹风通道6出来的风对驾驶员或者乘客进行单一部位的集中吹风,但是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因为总风量被分流一部分到第二吹风通道7,所以集中吹风大大减小了,同时所述涡轮扇3的筒体4外壁上设置有多个扇叶5,相邻的两个所述扇叶5与所述筒体4的外壁共同形成第二吹风通道7,所述第二吹风通道7可以作为辅助吹风通道,由于第二吹风通道7的出口侧是沿所述筒体4的周向螺旋延伸形成的弧形,从所述风管侧出风壳体1进入到所述第二吹风通道7的风,先顺着第二吹风通道7继续前进,到达出口侧后,在弧形的扇叶5的导向作用下,使得风吹出时是向四周扩散的,类似于光的漫反射,朝不同的方向扩散,而不是朝一个方向吹风,从而增大了出风范围,如图6所示,除了所述涡轮扇3的第一吹风通道6吹出的风覆盖白色长方形区域以外,因为所述涡轮扇3的第二吹风通道7的存在,使得吹出的风还覆盖了两侧三角形阴影区域。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将叶片更换为涡轮扇3,在保证出风的总风量不变的情况下,合理地分配风量吹出来的路径,将一部分风从第一吹风通道6中吹出,以对驾驶员或者乘客进行单一部位的集中吹风,将另一部分风从第二吹风通道7中吹出,以形成向四周扩散的风,以增大出风范围,由于风量被分配了一部分到第二吹风通道7中,可见,从第一吹风通道6中吹出以对驾驶员或者乘客进行单一部位的集中吹风的这一部分风量大大减少了,而从第二吹风通道7中吹出的风可以对上述驾驶员或者乘客集中吹风部位的旁侧部位进行吹风,以形成了温度缓冲区域,从而可以避免出风口出来的风全部集中吹向一个位置区域,避免出现身体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身体其它无风的部位温度与吹风部位温差较大,最终可以提高驾驶员或者副驾乘客乘坐舒适性。
为了保证对进入第二吹风通道7中的风起到导向作用,参见图7所示,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筒体4的轴向,所述涡轮扇3的宽度W大于导风临界值;上述导风临界值可以根据实际导向效果进行验证确认,比如,作为一个示例,上述导风临界值可以取值为21mm,也就是说,为了实现对进入第二吹风通道7中的风起到导向作用,以使从第二吹风通道7中出来的风朝四周扩散,所述涡轮扇3的宽度W>21mm。
由于所述涡轮扇3的扇叶5是弧形的,为了减少风阻,防止出现导风不足的问题,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第一吹风通道6中的出风方向,所述第二吹风通道7中的目标出风方向(图7中粗体实线箭头)与所述扇叶5所形成的切点P位于所述涡轮扇3宽度的1/2~2/3处;参见图7所示,切点P到所述涡轮扇3的边缘的距离为L,L/W=1/2~2/3。
为了避免风阻导致混风出现,影响吹风面积,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7所示,沿所述第一吹风通道6中的出风方向,所述第二吹风通道7中的目标出风方向(图7中粗体实线箭头)与所述扇叶5所形成的切点P,该切点P与所述第二吹风通道7的出口侧边界连线(图7中P点左上方的虚线),与所述第二吹风通道7中的目标出风方向的夹角α不小于第一设计角度;其中,第一设计角度可以根据实际出风效果验证确定,比如,作为示例,第一设计角度可以取值为5°。
为了保证风向的准确性,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7所示,沿所述第一吹风通道6中的出风方向,所述第二吹风通道7中的目标出风方向(图7中粗体实线箭头)与所述扇叶5所形成的切点P,该切点P与所述第二吹风通道7的入口侧边界连线(图7中P点右下方的虚线),与所述第二吹风通道7中的目标出风方向的夹角β不大于第二设计角度,其中,第二设计角度可以根据实际出风效果验证确定,比如,作为示例,第二设计角度可以取值为5°。
由于长时间对身体单一部分进行集中吹风,会使乘员或驾驶员舒适体验感降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给乘员或者驾驶员更大的自主性,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3所示,所述空调出风结构还包括主吹风方向调节机构9,所述主吹风方向调节机构9安装于所述面板侧出风壳体2和所述格栅叶片8上,并用于调整从所述第一吹风通道6吹出的风的风向。
为了实现对所述第一吹风通道6吹出的风进行变换方向,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所述主吹风方向调节机构9的具体实现方式,具体地,参见图3、图4和图8所示,所述主吹风方向调节机构9包括涡轮导风筒10和导风筒拔扭11,所述涡轮导风筒10的数量跟所述涡轮扇3的数量相等,所述涡轮导风筒10通过竖直的第一转轴12转动连接在所述面板侧出风壳体2中,所述涡轮导风筒10的入风口套设在所述第一吹风通道6上,从所述第一吹风通道6吹出的风可以顺利地进入所述涡轮导风筒10中,所述导风筒拔扭11一端安装于所述格栅叶片8上,所述导风筒拔扭11的另一端与所述涡轮导风筒10转动连接,乘员或者驾驶员可以通过操作所述导风筒拔扭11,以驱使所述涡轮导风筒10绕着所述第一转轴12左右转动,实现对所述第一吹风通道6吹出的风进行换向的目的。
参见图1、图4、图8和图9所示,所述导风筒拔扭11包括传动件13和拔扭组件14,所述传动件13上设有第二转轴15,所述传动件13通过所述第二转轴15与所述涡轮导风筒10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二转轴15与所述第一转轴12平行且间隔布置,所述拔扭组件14与所述传动件13连接,且所述拔扭组件14穿设于所述格栅叶片8上,并可在所述格栅叶片8上移动。
当乘员或者驾驶员通过沿着所述格栅叶片8的长度方向,驱使所述拔扭组件14左右移动时,所述拔扭组件14会驱使所述传动件13左右移动,由于所述涡轮导风筒10通过第一转轴12转动连接在所述面板侧出风壳体2中,而传动件13又通过第二转轴15与所述涡轮导风筒10转动连接,此时传动件13会带动所述涡轮导风筒10绕着第一转轴12转动,从而实现对所述第一吹风通道6吹出的风进行换向的目的。
参见图8和图9所示,所述传动件13包括两个连接杆16,两个所述连接杆16分别位于所述涡轮导风筒10上下两侧,且所述连接杆16上设有所述第二转轴15,两个所述连接杆16之间通过竖直的连接柱17连接,所述连接柱17与所述涡轮导风筒10之间还形成有避让空间18,所述拔扭组件14与所述连接柱17相连。当所述涡轮扇3设有两个时,所述涡轮导风筒10同样设置两个,连接杆16的两端均设置第二转轴15,从而可以通过一个传动件13同步地驱使两个涡轮导风筒10转向。
参见图9所示,所述拔扭组件14包括拔扭19和U形插接臂20,所述拔扭19上设有供所述格栅叶片8穿过的格栅通道21,格栅通道21的尺寸略大于格栅叶片8的尺寸,通过所述格栅通道21与所述格栅叶片8的配合,使得所述拔扭19可以在所述格栅叶片8上移动,所述拔扭19与所述U形插接臂20相连接,所述U形插接臂20插接于所述连接柱17上。利用U形插接臂20与连接柱17插接连接的方式,而非一体成型或者固定连接的方式,其好处是方便拔扭19与连接柱17装配,且在出现损坏时,也方便拆下来更换。
参见图9所示,所述拔扭19的格栅通道21内设有导向块22,所述格栅叶片8上设有导向凹槽,导向块22与导向凹槽相适配,设置导向块22和导向凹槽的好处是,方便拔扭19装配在格栅叶片8,同时,利用导向块22和导向凹槽的配合,方便乘员或者驾驶员驱使拔扭19在格栅叶片8上移动。
参见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风管侧出风壳体1内还安装有叶门23,所述叶门23位于所述涡轮扇3的入口处,所述叶门23通过第三转轴24与所述风管侧出风壳体1的侧壁转动连接。
参见图1和图3所示,所述风管侧出风壳体1包括前侧壳体25和后侧壳体26,前侧壳体25和后侧壳体26互相对接,且在对接缝处形成安装第三转轴24的转轴孔。将所述风管侧出风壳体1分成互相对接的前侧壳体25和后侧壳体26,并在对接缝处形成转轴孔,其好处是,这样方便安装叶门23。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风管侧出风壳体(1),所述风管侧出风壳体(1)的一端用于连接风管;
面板侧出风壳体(2),所述面板侧出风壳体(2)安装于所述风管侧出风壳体(1)的另一端;
涡轮扇(3),所述涡轮扇(3)安装于所述风管侧出风壳体(1)内,所述涡轮扇(3)包括筒体(4)和多个弧形的扇叶(5),所述筒体(4)的内腔形成第一吹风通道(6),多个所述扇叶(5)安装于所述筒体(4)的外壁上,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扇叶(5)与所述筒体(4)的外壁共同形成第二吹风通道(7);
格栅叶片(8),所述格栅叶片(8)安装于所述面板侧出风壳体(2)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筒体(4)的轴向,所述涡轮扇(3)的宽度W大于导风临界值;
和/或,沿所述第一吹风通道(6)中的出风方向,所述第二吹风通道(7)中的目标出风方向与所述扇叶(5)所形成的切点P位于所述涡轮扇(3)宽度的1/2~2/3处;
和/或,沿所述第一吹风通道(6)中的出风方向,所述第二吹风通道(7)中的目标出风方向与所述扇叶(5)所形成的切点P,其与所述第二吹风通道(7)的出口侧边界连线,与所述第二吹风通道(7)中的目标出风方向的夹角α不小于第一设计角度;
和/或,沿所述第一吹风通道(6)中的出风方向,所述第二吹风通道(7)中的目标出风方向与所述扇叶(5)所形成的切点P,其与所述第二吹风通道(7)的入口侧边界连线,与所述第二吹风通道(7)中的目标出风方向的夹角β不大于第二设计角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出风结构还包括主吹风方向调节机构(9),所述主吹风方向调节机构(9)安装于所述面板侧出风壳体(2)和所述格栅叶片(8)上,并用于调整从所述第一吹风通道(6)吹出的风的风向。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吹风方向调节机构(9)包括涡轮导风筒(10)和导风筒拔扭(11),所述涡轮导风筒(10)通过竖直的第一转轴(12)转动连接在所述面板侧出风壳体(2)中,所述涡轮导风筒(10)的入风口套设在所述第一吹风通道(6)上,所述导风筒拔扭(11)一端安装于所述格栅叶片(8)上,所述导风筒拔扭(11)的另一端与所述涡轮导风筒(10)转动连接,以驱使所述涡轮导风筒(10)绕着所述第一转轴(12)左右转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筒拔扭(11)包括传动件(13)和拔扭组件(14),所述传动件(13)上设有第二转轴(15),所述传动件(13)通过所述第二转轴(15)与所述涡轮导风筒(10)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二转轴(15)与所述第一转轴(12)平行且间隔布置,所述拔扭组件(14)与所述传动件(13)连接,且所述拔扭组件(14)穿设于所述格栅叶片(8)上,并可在所述格栅叶片(8)上移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件(13)包括两个连接杆(16),两个所述连接杆(16)分别位于所述涡轮导风筒(10)上下两侧,且所述连接杆(16)上设有所述第二转轴(15),两个所述连接杆(16)之间通过竖直的连接柱(17)连接,所述连接柱(17)与所述涡轮导风筒(10)之间还形成有避让空间(18),所述拔扭组件(14)与所述连接柱(17)相连。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拔扭组件(14)包括拔扭(19)和U形插接臂(20),所述拔扭(19)上设有供所述格栅叶片(8)穿过的格栅通道(21),所述拔扭(19)与所述U形插接臂(20)相连接,所述U形插接臂(20)插接于所述连接柱(17)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拔扭(19)的格栅通道(21)内设有与所述格栅叶片(8)相适配的导向块(22)。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管侧出风壳体(1)内还安装有叶门(23),所述叶门(23)位于所述涡轮扇(3)的入口处。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
CN202310013459.4A 2023-01-05 2023-01-05 一种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及汽车 Pending CN1159728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13459.4A CN115972863A (zh) 2023-01-05 2023-01-05 一种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及汽车
PCT/CN2023/125550 WO2024146216A1 (zh) 2023-01-05 2023-10-20 一种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13459.4A CN115972863A (zh) 2023-01-05 2023-01-05 一种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72863A true CN115972863A (zh) 2023-04-18

Family

ID=85969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13459.4A Pending CN115972863A (zh) 2023-01-05 2023-01-05 一种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72863A (zh)
WO (1) WO202414621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46216A1 (zh) * 2023-01-05 2024-07-11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及汽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38516B2 (en) * 2003-08-11 2011-10-18 Behr Gmbh & Co. Kg Air vent, especially for a motor vehicle
DE102009050885A1 (de) * 2009-10-27 2011-04-28 Behr Gmbh & Co. Kg Luftausströmer
CN208789441U (zh) * 2018-09-26 2019-04-26 广州市车智连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
CN215705566U (zh) * 2021-07-05 2022-02-01 盐城川流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高分子涡轮叶片汽车出风口装置
CN115972863A (zh) * 2023-01-05 2023-04-18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及汽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46216A1 (zh) * 2023-01-05 2024-07-11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及汽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146216A1 (zh) 2024-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758286B2 (ja) 送風ユニット
JP6491874B2 (ja) 風向調整装置
US4406214A (en) Bypass passageway construction for a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system
CN115972863A (zh) 一种漫反射式的空调出风结构及汽车
CN113091289B (zh) 一种导风板联动机构及包括其的空调室内机
JP2009274708A (ja) 空気通路開閉装置
KR20130117797A (ko) 공기 조화기
JP2007331416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20110136257A (ko) 차량용 송풍장치
JP3282623B2 (ja) 送風ユニット
JP6882622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243897B2 (ja) レジスタ
CN212618758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JP2008155654A (ja) 車両用送風装置
JP2001213134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送風ユニット
JP5040748B2 (ja) 空気通路開閉装置
JP4833764B2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のデフロスタ構造
JP3832009B2 (ja) 遠心送風機
JP4411724B2 (ja) 遠心式送風機
CN212511434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KR20140004090A (ko) 공기 조화기
JP4069700B2 (ja) 風向調整装置
JPH10332191A (ja) 空気調和機
CN113547898A (zh) 通风装置
JP2008168834A (ja) 車両用吹出しグリ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