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11434U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511434U CN212511434U CN202021075094.6U CN202021075094U CN212511434U CN 212511434 U CN212511434 U CN 212511434U CN 202021075094 U CN202021075094 U CN 202021075094U CN 212511434 U CN212511434 U CN 21251143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guide
- assembly
- indoor unit
- guide modu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13 weake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导风模块、转叶、导风模块驱动件和转叶驱动组件。壳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形成风道;导风模块可转动地安装于壳体,导风模块设有多个出风孔;转叶可转动地安装于导风模块内,且对应出风孔设置;导风模块驱动件,连接于导风模块的端部,以驱动导风模块打开或遮挡出风口;转叶驱动组件可拆卸地连接于导风模块的端部,且转叶驱动组件与转叶传动连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能够使转叶驱动组件有效隐藏而不外露,并且导风模块和转叶的驱动结构简单、可靠,安装方便、成本较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室内机的导风条往往开设有微孔,导风条上下两端直接连接电机来控制导风条在出风口处转动,当导风条转动至与出风气流垂直时,对气流进行截流,利用导风条上的微孔出小部分气流,以降低送风距离和风流流量,以实现空调的无风感降温模式。但由于导风条的风阻较大,使得无风感模式下出风量较小、功耗较大,造成无风感模式下用户的舒适性较差。
为此,相关技术提出了另一种实现无风感模式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空调的出风口处设置导风模块,并在导风模块上安装转叶,通过转叶旋转能够有效打散气流,从而避免冷风直吹。其中,导风模块上需要安装转叶驱动件,以驱动转叶旋转,如果导风模块采用与导风条相同的转动方式时,转动过程中转叶驱动件会通过出风口外露;如果导风模块采用开关门式的滑动至出风口的结构,可以将转叶驱动件隐藏至其内侧,但开关门结构可靠性较差,成本也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旨在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形成风道;
导风模块,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导风模块设有多个出风孔;
转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导风模块内,且对应所述出风孔设置;
导风模块驱动件,连接于所述导风模块的端部,以驱动所述导风模块打开或遮挡所述出风口;以及,
转叶驱动组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导风模块的端部,且所述转叶驱动组件与所述转叶传动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模块包括导风板组件和设于所述导风板组件端部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导风模块驱动件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所述转叶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二转轴可拆卸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轴设于所述导风板组件的其中一端,所述第二转轴设于所述导风板组件的另一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导风板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所述第一安装板开设有供所述第一转轴穿过的第一转轴孔,所述第二安装板开设有供所述第二转轴穿过的第二转轴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转叶驱动组件包括电机座和电机,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电机座,所述第二转轴设有第一挂耳,所述电机座设有第二挂耳,所述第一挂耳与所述第二挂耳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开设有供所述第一挂耳通过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转轴孔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挂耳与所述导风板组件端部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安装板的板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转叶驱动组件与所述转叶通过传动组件连接,所述传动组件沿所述第二转轴的轴向贯穿所述第二转轴,所述转叶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二转轴可拆卸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组件内安装有多个所述转叶,所述导风板组件设有多个所述出风孔,多个所述出风孔沿所述导风板组件的延伸方向排列,多个所述转叶与所述出风孔一一对应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出风孔内还设有静叶,所述静叶与所述导风板组件固定连接,且所述静叶与所述转叶间隔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组件内安装有多个传动齿轮,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转叶通过所述传动齿轮传动连接,所述转叶通过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传动组件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组件包括盒体和盒盖,所述盒体与盒盖围合成容腔,多个所述转叶和多个所述传动齿轮均安装于所述容腔内,所述传动组件包括齿条、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盒体或所述盒盖内设有供所述齿条滑动安装的第一滑槽,所述电机座内设有供所述齿条滑动安装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一齿轮安装于所述电机座内,所述电机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所述齿条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共同形成所述导风板组件的转动轴线,当所述导风板组件处于打开所述出风口的状态时,所述转动轴线与所述导风板组件的前侧边的间距大于所述转动轴线与所述导风板组件的后侧边的间距。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组件的两侧还有导风条,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或所述第二安装板安装有导风条驱动件,所述导风条驱动件与所述导风条连接,所述导风条驱动件用以驱动所述导风条转动,以打开所述出风口或遮挡所述出风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条和所述导风板组件均设有多个气流孔,所述气流孔与所述风道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导风板与所述导风条均处于关闭所述出风口的状态时,所述导风条与所述导风板组件邻接,且所述导风条朝向所述导风板组件倾斜设置,所述导风条与所述导风板组件之间形成前凸的夹角。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
空调室外机;
前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与所述空调室外机通过冷媒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转叶驱动组件连接于导风模块的端部,以有效隐藏转叶驱动组件,避免在导风模块旋转过程中转叶驱动组件通过出风口外露的情况;另外,由于转叶驱动组件与导风模块的端部可拆卸连接,如此,能够先将导风模块安装到壳体,再将转叶驱动组件与导风模块相连接,从而方便导风模块和转叶驱动组件的安装,同时使得转叶驱动组件随着导风模块一起转动,有效地避免导风模块转动时,转叶驱动组件与壳体之间发生干涉,从而保证了导风模块和转叶能够同时正常工作。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能够使转叶驱动组件有效隐藏而不外露,并且导风模块和转叶的驱动结构简单、可靠,安装方便、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导风板组件和导风条处于关闭出风口状态;
图2为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空调室内机沿A-A线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导风板组件和导风条处于打开出风口状态;
图5为图4所示空调室内机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空调室内机沿B-B线的剖面图;
图7为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的另一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的部分爆炸图;
图11为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中转叶驱动组件的爆炸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11对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进行具体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可以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落地式空等。下文以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为例进行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易于想到当空调室内机为其他类型室内机时的具体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11所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100,所述壳体100设有进风口110和出风口120,所述进风口110与所述出风口120之间形成风道;
导风模块200,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100,所述导风模块200设有多个出风孔2121;
转叶310,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导风模块200内,且对应所述出风孔2121设置;
导风模块驱动件400,连接于所述导风模块200的端部,以驱动所述导风模块200打开或遮挡所述出风口120;以及,
转叶驱动组件500,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导风模块200的端部,且所述转叶驱动组件500与所述转叶310传动连接。
具体而言,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换热器900和风机800,其中换热器900位于进风口110和风机800之间,风机800用以驱动空气从进风口110进入风道内,流经换热器900进行换热后,从出风吹出。其中风机800与出风口120之间设置有蜗壳和蜗舌,蜗壳和蜗舌围设成出风风道,以使气流集中从出风口120流出,以及增大出风风压。
其中,出风口120处设有导风模块200,通过导风模块驱动件400驱动导风模块200转动,以调节出风口120的开合程度,以及实现送风角度的可变化。本实施例中,导风模块驱动件400为电机。具体的,导风模块200可以由相互配合的盒体211与盒盖212拼装而成,盒体211与盒盖212围合成安装腔,转叶310安装于安装腔内,且导风模块200还开设有出风孔2121,转叶310对应出风孔2121设置。可以理解,转叶310需与转叶驱动组件500连接,转叶驱动组件500用以驱动转叶310旋转,当气流通过出风孔2121时,转动的转叶310会将气流打散,以使气流分散开来并从多个角度吹出,从而弱化从出风孔2121吹出的气流强度,进而减少冷风直吹用户,有效提升用户的体感舒适度。
相关技术中,为了避免转叶驱动组件通过出风口外露,而将导风模块200设计为滑动式的开关门结构,并将转叶驱动组件安装在导风模块的内侧,如此,在导风模块打开或遮挡出风口的过程中,转叶驱动组件均可以不外露,但对应的导风模块驱动机构存在结构复杂、可靠性差和成本较高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转叶驱动组件500连接于导风模块200的端部,以有效隐藏转叶驱动组件500,避免在导风模块200旋转过程中转叶驱动组件500通过出风口120外露的情况;另外,由于转叶驱动组件500与导风模块200的端部可拆卸连接,如此,能够先将导风模块200安装到壳体100,再将转叶驱动组件500与导风模块200相连接,从而方便导风模块200和转叶驱动组件500的安装,同时使得转叶驱动组件500随着导风模块200一起转动,有效地避免导风模块200转动时,转叶驱动组件500与壳体100之间发生干涉,从而保证了导风模块200和转叶310能够同时正常工作。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能够使转叶驱动组件500有效隐藏而不外露,并且导风模块200和转叶310的驱动结构简单、可靠,安装方便、成本较低。
进一步地,如图7至图10所示,导风模块200包括导风板组件210和设于导风板组件210端部的第一转轴220和第二转轴230,导风模块驱动件400与第一转轴220连接,转叶驱动组件500与第二转轴230可拆卸连接。可选地,第一转轴220和第二转轴230可以设于导风板组件210的同一端,也可以分别设于导风板组件210的两端。可以理解,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转轴220,以便于导风板组件210与导风模块驱动件400连接,从而方便导风模块驱动件400驱动导风板组件210转动;而通过设置第二转轴230,则便于导风板组件210与转叶驱动组件500连接,以使导风板组件210转动时,以便于转叶驱动组件500可以一同跟随转动。
进一步地,第一转轴220设于导风板组件210的其中一端,第二转轴230设于所述导风板组件210的另一端。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轴220和第二转轴230分别设于导风板组件210的两端,如此,可以避免由于导风模块驱动件400和转叶驱动组件500均安装在导风板组件210的同一端而导致的安装位不足或安装不便等问题。
本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壳体1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板131和第二安装板132,导风板组件210位于第一安装板131与第二安装板132之间,第一安装板131开设有供第一转轴220穿过的第一转轴孔,第二安装板132开设有供所述所述第二转轴230穿过的第二转轴孔,。具体的,壳体100包括外壳和出风框,所述出风框安装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出风框前后贯通形成所述出风口120,导风模块200可转动地于安装于所述出风框。所述出风框包括位于其两端的所述第一安装板131和第二安装板132,以及位于连接第一安装板131和第二安装板132的两侧板。需要说明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不设置出风框,第一安装板131、第二安装板132与外壳一体成型,即第一安装板131与第二安装板132由壳体100的部分直接形成。本实施例技术方案通过在导风板组件210的两端设置两个安装板,以为导风模块驱动件400和转叶驱动组件500提供安装位,还能够使得转叶驱动组件500隐藏于第二安装板132的下方,从而进一步避免导风板组件210转动过程中,发生转叶驱动组件500通过出风口120外露的情况。
进一步地,如图10和图11所示,转叶驱动组件500包括电机座520和电机510,电机510安装于电机座520,第二转轴230设有第一挂耳231,电机座520设有第二挂耳521,第一挂耳231与第二挂耳521可拆卸连接,第二安装板132开设有供第一挂耳231通过的通孔1321,通孔1321与第二转轴孔连通。具体的,第二转轴230的两侧各设一个第一挂耳231,电机座520也对应设有两个第二挂耳521,第一挂耳231与第二挂耳521可通过螺接、卡接等方式进行可拆卸连接。另外,由于第二转轴230需要穿过第二安装板132,如此,第二挂耳521也需要一并穿过第二安装板132,因此,第二安装板132需要开设通孔1321,以允许第二挂耳521通过。
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挂耳231与导风板组件210端部的间距大于第二安装板132的板厚。可以理解,当第二转轴230穿过第二安装板132,第二挂耳521会位于第二安装板132的下方,而电机座520连接于第二挂耳521。为了避免在导风板组件210转动过程中,第二挂耳521和电机座520与第二安装板132之间发生干涉,而影响导风组件的转动,因此,本实施例技术方案使第一挂耳231与导风板组件210端部的间距大于第二安装板132的板厚。
进一步地,如图8至图10所示,转叶驱动组件500与转叶310通过传动组件连接,传动组件沿第二转轴230的轴向贯穿第二转轴230,转叶驱动组件500与第二转轴230可拆卸连接。如此,在导风模块200安装时,可以使其第二转轴230穿过第二安装板132的轴孔,再将转叶驱动组件500与第二转轴230连接,从而方便导风模块200与转叶驱动组件500的安装,并使转叶驱动组件500可以跟随导风模块200一起转动,并保证转叶驱动组件500可以正常驱动转叶310旋转。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转叶驱动组件500不与第二转轴230连接,而是导风板组件210的下端伸出另一连接轴,转叶驱动组件500安装于该连接轴上。但在该技术方案中,不仅需要在导风板组件210的端部额外增设连接轴,冰儿第二安装板132也需要另外开设供连接轴穿过的通孔1321。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10所示,导风板组件210内安装有多个转叶310,导风板组件210设有多个出风孔2121,多个出风孔2121沿导风板组件210的延伸方向排列,多个转叶310与出风孔2121一一对应设置。可以理解,如果仅设置一个转叶310,散风效果并不明显,而本实施例通过在导风板组件210上开设多个出风孔2121,并对应设置多个转叶310,如此,当空调开启无风感模式时,气流可以通过多个出风孔2121出风,并被转叶310打散成散风,进而能够进一步提升空调无风感模式下的出风量以及散风效果。
具体的,导风板组件210内安装有多个传动齿轮330,任意两个相邻的转叶310通过传动齿轮330传动连接,转叶310通过传动齿轮330与传动组件连接。可以理解,转叶驱动组件500依次通过传动组件、传动齿轮330驱动最下方的转叶310转动,多个转叶310之间通过传动齿轮330联动,从而使得所有的转叶310可以同时转动。
本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导风板组件210包括盒体211和盒盖212,盒体211与盒盖212围合成容腔,多个转叶310和多个传动齿轮330均安装于所述容腔内,传动组件包括齿条610、第一齿轮620和第二齿轮630,盒体211或盒盖212内设有供齿条610滑动安装的第一滑槽2122,电机座520内设有供齿条610滑动安装的第二滑槽522,第一齿轮620安装于电机座520内,电机510与第一齿轮620连接,齿条610与第一齿轮620啮合,第二齿轮630与齿条610啮合,传动齿轮330与第二齿轮630啮合。可以理解,齿条610沿第二转轴230的轴向贯穿第二转轴230,齿条610的上部分位于导风板组件210内,下部分位于电机座520内,齿条610可以沿第一滑槽2122和第二滑槽522滑动。电机510通过驱动第一齿轮620转动,从而带动齿条610上下滑动,齿条610再带动第二齿轮630转动,第二齿轮630带动传动齿轮330转动,并最终带动所有动叶同时转动。本实施例中,转叶驱动组件500采用的是齿轮齿条610传动机构,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采用螺杆驱动机构,也可以采用皮带传动结构等。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每一出风孔2121内还设有静叶320,静叶320与导风板组件210固定连接,且静叶320与转叶310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由于静叶320固定于导风板组件210上,静叶320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并且在出风方向上,静叶320位于转叶310的上游。可以理解,当导风板组件210处于遮挡出风口120的状态时,气流只能通过出风孔2121吹出,当气流首先通过静叶320时,会被第一次打散,当气流流经转叶310时,又会被进一步打散,如此,由于气流经过多次打散后能够分散开来,并通过多个角度吹出,从而进一步弱化出风的气流强度,避免冷风直吹用户,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体感舒适度。
本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出风框的进风侧设有多个百叶130,多个百叶130沿上下方向排列,在出风方向上,百叶130位于导风板组件210的上游。可以理解,通过转动导风板组件210,可以左右调节出风方向,而通过上下摆动百叶130,则可以上下调节出风方向。其中,可以通过用户手动驱动百叶130上下摆动,也可以通过驱动件自动驱动百叶130摆动,目的都是根据用户需求使得百叶130摆动到相应的出风角度。
如图6所示,第一转轴220与第二转轴230共同形成导风板组件210的转动轴线,当导风板组件210处于打开出风口120的状态时,转动轴线与导风板组件210的前侧边的间距大于转动轴线与导风板组件210的后侧边的间距。如此,可以使得导风板组件210的转动轴线内侧的转动半径显著小于其导风板组件210外侧的转动半径,从而避免导风板组件210在转动过程中与百叶130之间发生干涉。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多个百叶130靠近导风模块200的一侧还设有缺口,以为导风板组件210的转动提供避让位。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9所示,导风板组件210的两侧还有导风条700,第一安装板131和/或第二安装板132安装有导风条驱动件720,导风条驱动件720与导风条700连接,导风条驱动件720用以驱动导风条700转动,以打开出风口120或遮挡出风口120。本实施例技术方案通过在出风框内设置导风条700,通过导风条700与导风模块200共同配合以打开出风口120或关闭出风口120。
进一步地,导风条700和导风板组件210均设有多个气流孔710,气流孔710与风道连通。当导风条700和导风板组件210处于关闭出风口120的状态时,气流除了通过出风孔2121吹出之外,还可以通过气流孔710流出,不直吹用户,从而进一步提升无风感模式下送风量。
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当导风板与导风条700均处于关闭出风口120的状态时,导风条700与导风板组件210邻接,且导风条700朝向导风板组件210倾斜设置,导风条700与导风板组件210之间形成前凸的夹角。可以理解,当空调开启无风感模式时,会先通过导风模块驱动件400驱动导风板组件210转动至关闭出风口120的状态,然后再通过导风条驱动件720驱动导风条700转动,由于受到导风板组件210的限位,导风板组件210两侧的导风条700不会转到与导风板组件210持平的位置,而是朝向导风板组件210倾斜,最终导风板组件210与其两侧的导风条700会围成梯形结构,如此,有利于气流朝出风口120的两侧发散,避免气流朝前直吹,同时扩大送风角度和送风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和前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与所述空调室外机通过冷媒管连接。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该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形成风道;
导风模块,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导风模块设有多个出风孔;
转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导风模块内,且对应所述出风孔设置;
导风模块驱动件,连接于所述导风模块的端部,以驱动所述导风模块打开或遮挡所述出风口;以及,
转叶驱动组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导风模块的端部,且所述转叶驱动组件与所述转叶传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模块包括导风板组件和设于所述导风板组件端部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导风模块驱动件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所述转叶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二转轴可拆卸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设于所述导风板组件的其中一端,所述第二转轴设于所述导风板组件的另一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导风板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所述第一安装板开设有供所述第一转轴穿过的第一转轴孔,所述第二安装板开设有供所述第二转轴穿过的第二转轴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叶驱动组件包括电机座和电机,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电机座,所述第二转轴设有第一挂耳,所述电机座设有第二挂耳,所述第一挂耳与所述第二挂耳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开设有供所述第一挂耳通过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转轴孔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挂耳与所述导风板组件端部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安装板的板厚。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叶驱动组件与所述转叶通过传动组件连接,所述传动组件沿所述第二转轴的轴向贯穿所述第二转轴,所述转叶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二转轴可拆卸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组件内安装有多个所述转叶所述导风板组件设有多个所述出风孔,多个所述出风孔沿所述导风板组件的延伸方向排列,多个所述转叶与所述出风孔一一对应设置。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出风孔内还设有静叶,所述静叶与所述导风板组件固定连接,且所述静叶与所述转叶间隔设置。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组件内安装有多个传动齿轮,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转叶通过所述传动齿轮传动连接,所述转叶通过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传动组件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组件包括盒体和盒盖,所述盒体与盒盖围合成容腔,多个所述转叶和多个所述传动齿轮均安装于所述容腔内,所述传动组件包括齿条、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盒体或所述盒盖内设有供所述齿条滑动安装的第一滑槽,所述电机座内设有供所述齿条滑动安装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一齿轮安装于所述电机座内,所述电机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所述齿条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
12.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共同形成所述导风板组件的转动轴线,当所述导风板组件处于打开所述出风口的状态时,所述转动轴线与所述导风板组件的前侧边的间距大于所述转动轴线与所述导风板组件的后侧边的间距。
13.如权利要求4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组件的两侧还有导风条,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或所述第二安装板安装有导风条驱动件,所述导风条驱动件与所述导风条连接,所述导风条驱动件用以驱动所述导风条转动,以打开所述出风口或遮挡所述出风口。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条和所述导风板组件均设有多个气流孔,所述气流孔与所述风道连通。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导风板与所述导风条均处于关闭所述出风口的状态时,所述导风条与所述导风板组件邻接,且所述导风条朝向所述导风板组件倾斜设置,所述导风条与所述导风板组件之间形成前凸的夹角。
16.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调室外机;
如权利1至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与所述空调室外机通过冷媒管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075094.6U CN212511434U (zh) | 2020-06-11 | 2020-06-11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075094.6U CN212511434U (zh) | 2020-06-11 | 2020-06-11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511434U true CN212511434U (zh) | 2021-02-09 |
Family
ID=74394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075094.6U Active CN212511434U (zh) | 2020-06-11 | 2020-06-11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51143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076773A (zh) * | 2021-03-16 | 2022-09-20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
2020
- 2020-06-11 CN CN202021075094.6U patent/CN21251143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076773A (zh) * | 2021-03-16 | 2022-09-20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607690B1 (en) | Air conditioner | |
EP1607689B1 (en) | Air conditioner | |
CN107741052B (zh) |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7449040A (zh) | 空调柜机及其控制方法 | |
US20050279118A1 (en) | Air conditioner | |
CN212511434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2618758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13803793A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2319904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13959009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7715164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6522040U (zh) | 壁挂式空调器 | |
CN216308160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5808850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2319906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4038685U (zh) |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 |
CN210345791U (zh) | 空调器 | |
CN113803797A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14060937B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0292104U (zh) | 窗式空调 | |
CN111720991A (zh) | 蜗壳组件及风管机 | |
CN217441812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2618731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7441811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2511465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