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56178A - 颜色变换片及含有其的光源单元、显示器及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颜色变换片及含有其的光源单元、显示器及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956178A CN115956178A CN202180051020.XA CN202180051020A CN115956178A CN 115956178 A CN115956178 A CN 115956178A CN 202180051020 A CN202180051020 A CN 202180051020A CN 115956178 A CN115956178 A CN 11595617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lor conversion
- conversion layer
- group
- light
- group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9/00—Elements for modifying spectral properties, polarisation or intensity of the light emitted, e.g. filters
- F21V9/30—Elements containing photoluminescent material distinct from or spaced from the light source
- F21V9/32—Elements containing photoluminescent material distinct from or spaced from the light source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the photoluminescent material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4—Illuminating devices using photoluminescence, e.g. phosphors illuminated by UV or blue light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06—Filters comprising particles embedded in a solid matrix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6—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2/00—Systems of lighting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main groups F21S4/00 - F21S10/00 or F21S19/00, e.g. of modular construc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9/00—Elements for modifying spectral properties, polarisation or intensity of the light emitted, e.g. filters
- F21V9/30—Elements containing photoluminescent material distinct from or spaced from the light source
- F21V9/38—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photoluminescent element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4—Colour filt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H—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H20/00—Individual 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10H2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H20/85—Packages
- H10H20/851—Wavelength conversion mea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H—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H20/00—Individual 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10H2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H20/85—Packages
- H10H20/851—Wavelength conversion means
- H10H20/8511—Wavelength conversion mean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e.g. binder
- H10H20/8512—Wavelength conversion materials
- H10H20/8513—Wavelength conversion materials having two or more wavelength conversion material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8—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18—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25—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 C09K2211/104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containing two nitrogen atoms as heteroatoms
- C09K2211/1055—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containing two nitrogen atoms as heteroatoms with other heteroato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4—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scatter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一种颜色变换片,是将入射光变换为波长与所述入射光不同的光的颜色变换片,所述颜色变换片至少含有颜色变换层(A)、颜色变换层(B)、树脂层及基材,所述颜色变换层(A)含有呈现在500nm以上且小于580nm的区域观测到峰值波长的发光的发光材料(a),所述颜色变换层(B)含有呈现在580nm以上且750nm以下的区域观测到峰值波长的发光的发光材料(b),所述颜色变换片的雾度值为20%以上且90%以下,在将颜色变换层(A)的折射率设为nA1,将颜色变换层(B)的折射率设为nA2,且将树脂层的折射率设为nB时,nA1>nB且nA2>nB。本发明提供一种在用于显示器或照明装置等中的颜色变换片中,具有高的面内均匀性与耐久性的颜色变换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颜色变换片及含有其的光源单元、显示器及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正积极研究将利用颜色变换方式的多色(multicolor)化技术应用于液晶显示器或有机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EL)显示器、照明等中。所谓颜色变换,表示将来自发光体的发光变换成波长更长的光,例如将蓝色光变换成绿色光或红色光。
通过将具有所述颜色变换功能的组合物制成片,并与蓝色光源组合,而可从蓝色光源提取蓝色、绿色、红色三原色的光,进而可获得白色光。将此种组合蓝色光源与具有颜色变换功能的片(以下称为“颜色变换片”)而成的白色光源用作光源单元,并与液晶驱动部分及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组合,由此可制作全彩显示器(full-color display)。另外,也可将白色光源直接应用为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照明等。
作为利用颜色变换方式的液晶显示器的课题,可列举在背光装置的发光区域,从光源发出的色感存在偏差。作为解决所述课题的方法,也提出了在颜色变换片的位于显示器的周缘部的部分中增加每单位面积的颜色变换材料的含量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为了防止有机发光材料的劣化并提高耐久性,也公开有添加光稳定剂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8-195583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1-2411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中,由于增加颜色变换材料的含量,因此通过荧光体的凝聚而亮度下降,保持充分的耐久性的技术不充分。另外,专利文献2中,无法确保充分的面内均匀性,面内均匀性与耐久性的兼顾不充分。
本发明所欲解决之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用于显示器或照明装置等中的颜色变换片中,具有高的面内均匀性及耐久性的颜色变换片。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而实现目的,本发明的颜色变换片为如下颜色变换片,所述颜色变换片是将入射光变换为波长与所述入射光不同的光的颜色变换片,所述颜色变换片至少含有颜色变换层(A)、颜色变换层(B)、树脂层及基材,所述颜色变换层(A)含有呈现在500nm以上且小于580nm的区域观测到峰值波长的发光的发光材料(a),所述颜色变换层(B)含有呈现在580nm以上且750nm以下的区域观测到峰值波长的发光的发光材料(b),所述颜色变换片的雾度值为20%以上且90%以下,在将颜色变换层(A)的折射率设为nA1,将颜色变换层(B)的折射率设为nA2,且将树脂层的折射率设为nB时,nA1、nA2及nB满足以下的(1)或(2)的关系:
(1)nA1>nB且nA2>nB
(2)nA1<nB且nA2<nB。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为一种颜色变换片,所述颜色变换片是将入射光变换为波长与所述入射光不同的光的颜色变换片,所述颜色变换片至少含有颜色变换层(A)、颜色变换层(B)、树脂层及基材,
所述颜色变换层(A)含有呈现在500nm以上且小于580nm的区域观测到峰值波长的发光的发光材料(a),所述颜色变换层(B)含有呈现在580nm以上且750nm以下的区域观测到峰值波长的发光的发光材料(b),所述颜色变换片的雾度值为20%以上且90%以下,在所述颜色变换层(A)及所述颜色变换层(B)中的任一者或两者中含有散射粒子,在将所述颜色变换层(A)的雾度设为HA且将所述颜色变换层(B)的雾度设为HB时,|HA-HB|≥20%。
另外,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为一种颜色变换片,所述颜色变换片是将入射光变换为波长与所述入射光不同的光的颜色变换片,所述颜色变换片至少依次含有颜色变换层、树脂层及基材,
所述颜色变换层含有呈现在500nm以上且小于580nm的区域观测到峰值波长的发光的发光材料(a)及呈现在580nm以上且750nm以下的区域观测到峰值波长的发光的发光材料(b),且所述颜色变换片的雾度值为20%以上且90%以下,
在将颜色变换层的折射率设为nA,将树脂层的折射率设为nB,且将基材的折射率设为nC时,nA>nB且nB<nC。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颜色变换片发挥具有高的面内均匀性与耐久性的效果。本发明的光源单元、显示器及照明装置使用此种颜色变换片,因此发挥可具有高的面内均匀性及耐久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颜色变换片的一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颜色变换片的一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颜色变换片的一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颜色变换片的一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源单元的一例的示意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可根据目的或用途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
本发明的颜色变换片是将来自光源等的入射光变换为波长与所述入射光不同的光的颜色变换片,所述颜色变换片至少含有颜色变换层(A)、颜色变换层(B)、树脂层及基材。颜色变换层(A)是含有呈现在500nm以上且小于580nm的区域观测到峰值波长的发光的发光材料(a)的层,颜色变换层(B)是含有呈现在580nm以上且750nm以下的区域观测到峰值波长的发光的发光材料(b)的层。
发光材料(例如所述发光材料(a)及发光材料(b)等)的发光的峰值波长可通过其溶液的荧光光谱测定来确认。用于所述荧光光谱测定的溶媒并无特别限定,可优选地使用甲苯或二氯甲烷、四氢呋喃等溶媒。只要发光材料的溶解性无问题,则更优选为使用甲苯作为所述溶媒。
以后,将在500nm以上且小于580nm的区域观测到峰值波长的发光称为“绿色的发光”。将在580nm以上且750nm以下的区域观测到峰值波长的发光称为“红色的发光”。
为了使发光材料发光,将照射至发光材料的光称为激发光。一般而言,激发光的能量越大,越容易引起材料的分解。波长400nm以上且500nm以下的范围的激发光的能量较小,不会引起颜色变换组合物中的发光材料的分解,因此可获得色纯度良好的发光。作为可入射至颜色变换片的、来自光源等的入射光,可使用激发光。
波长400nm以上且500nm以下的范围的激发光(以下称为“蓝色光”)的一部分在不变换为不同波长的光的情况下透过颜色变换片,因此可将其自身用作蓝色的发光。另外,本发明的颜色变换片包含显示绿色的发光的发光材料(a)与显示红色的发光的发光材料(b)。因此,于在本发明的颜色变换片中组合发光峰值尖锐的形状的蓝色LED光源而形成白色光源的情况下,可获得在蓝色、绿色、红色的各颜色中显示出尖锐形状的发光光谱且色纯度良好的白色光。其结果,尤其使用了所述白色光源的显示器可有效率地形成色彩更加鲜艳的且更大的色域。另外,在照明装置中,与成为当前主流的使蓝色LED与黄色荧光体组合而成的白色LED相比,尤其绿色区域及红色区域的发光特性得到改善,因此可获得色泽性提高的优选的白色光源。
为了扩大显示器的色域、且使颜色再现性提高,优选为蓝色、绿色、红色的各颜色的发光光谱的重叠小。
例如在将波长400nm以上且500nm以下的范围的蓝色光用作激发光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呈现在500nm以上的区域观测到峰值波长的发光的发光材料(a)并将蓝色光变换为绿色光,激发光与绿色光的发光光谱的重叠变小,颜色再现性提高。在进一步增大所述效果的基础上,发光材料(a)的峰值波长的下限值更优选为510nm以上,进而优选为515nm以上,特别优选为520nm以上。
另外,为了缩小绿色光与红色光的发光光谱的重叠,优选为利用呈现在580nm以下的区域观测到峰值波长的发光的发光材料(a)。在进一步增大所述效果的基础上,发光材料(a)的峰值波长的上限值更优选为550nm以下,进而优选为540nm以下,特别优选为535nm以下。
进而,通过在绿色的发光中利用呈现在500nm以上且小于580nm的区域观测到峰值波长的发光的发光材料(a),且在红色的发光中利用呈现在580nm以上的区域观测到峰值波长的发光的发光材料(b),绿色光与红色光的发光光谱的重叠变小,颜色再现性提高。在进一步增大所述效果的基础上,发光材料(b)的峰值波长的下限值更优选为610nm以上,进而优选为620nm以上,特别优选为630nm以上。
发光材料(b)的峰值波长的上限只要为可见光范围的上界附近、即750nm以下即可,在为700nm以下的情况下,视敏度变大,因此更优选。在进一步增大所述效果的基础上,发光材料(b)的峰值波长的上限值进而优选为680nm以下,特别优选为660nm以下。
即,在将波长400nm以上且500nm以下的范围的蓝色光用作激发光的情况下,发光材料(a)的峰值波长优选为在500nm以上且小于580nm的区域观测到,更优选为510nm以上且550nm以下,进而优选为515nm以上且540nm以下,特别优选为520nm以上且535nm以下。另外,发光材料(b)的峰值波长优选为在580nm以上且750nm以下的区域中观测到,更优选为610nm以上且700nm以下,进而优选为620nm以上且680nm以下,特别优选为630nm以上且660nm以下。
为了缩小发光光谱的重叠、且使色纯度及颜色再现性提高,优选为蓝色、绿色、红色的各颜色的发光光谱的半值宽度小。尤其是绿色光及红色光的发光光谱的半值宽度小对于色纯度或颜色再现性的提高有效。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颜色变换片具有含有发光材料(a)的颜色变换层(A)与含有发光材料(b)的颜色变换层(B)的至少两层的颜色变换层。通过发光材料(a)及发光材料(b)含有于不同的层中,材料间的相互作用得到抑制,相较于使发光材料(a)及发光材料(b)分散于同一层中的情况而言,可显示出色纯度更高的发光,因此优选。另外,发光材料(a)及发光材料(b)在各层中分别独立地发光,因此变得容易调整绿色及红色的发光峰值波长或发光强度。
作为本发明的颜色变换片的具代表性的结构例,例如可列举图1。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颜色变换片的一例的示意剖面图。图1所示的颜色变换片5包括基材层1,在所述基材层1上依次含有颜色变换层(B)2、树脂层3、颜色变换层(A)4。另外,图2中示出本发明的颜色变换片的另一例。在图2所示的颜色变换片中,可具有在颜色变换层(A)4上进一步配置基材层1且颜色变换层(B)2、树脂层3、颜色变换层(A)4被基材层1夹持而成的结构。
再者,所述结构例为例示,本实施方式的颜色变换片的具体的结构并不限于此,对根据以下的说明所推导出的事项适宜加入变更而成的结构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颜色变换片的雾度值>
本发明中,颜色变换片的雾度值为20%以上且90%以下。通过处于所述范围内,颜色变换层中的光的散射增加,因此发光材料的光变换效率提高,可兼顾颜色变换片的面内均匀性与耐久性。雾度值更优选为50%以上且75%以下。雾度值可依据美国试验材料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Material,ASTM)D1003(2013)进行测定。
作为使本发明的颜色变换片的雾度值为所述范围内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制,可列举使颜色变换层中含有散射粒子的方法、或与颜色变换层分开设置光散射层的方法、增加构成为颜色变换片的基材的表面粗糙度的方法。其中,更优选为在颜色变换层中含有散射粒子的方法。
作为使颜色变换层(A)及所述颜色变换层(B)中的任一者或两者中含有散射粒子时的本发明的颜色变换片的实施方式,在将所述颜色变换层(A)的雾度设为HA且将所述颜色变换层(B)的雾度设为HB时,优选为|HA-HB|≥20%。所述颜色变换层(A)及颜色变换层(B)的雾度差的绝对值对所得的显示器的色域及亮度带来大的影响。通过使HA及HB的差为所述范围内,可获得后述的高色域及高亮度的颜色变换片。
<散射粒子>
作为控制雾度的散射粒子,可列举有机物和/或无机物的粒子。
具体而言,可列举包含玻璃、二氧化钛、二氧化硅、氧化铝、硅酮树脂、氧化锆、氧化铈、氮化铝、碳化硅、氮化硅、钛酸钡、丙烯酸树脂等的粒子。这些可单独使用,也可并用两种以上。就容易获取的观点而言,优选为选自二氧化硅粒子、氧化铝粒子、二氧化钛粒子、氧化锆粒子、丙烯酸树脂粒子、硅酮树脂粒子等中的粒子。就在颜色变换层中的粘合剂树脂中的分散性的观点而言,更优选为二氧化钛粒子。
另外,就提高亮度的观点而言,散射粒子优选为含有选自氧化铝粒子、二氧化硅粒子及硅酮树脂粒子中的粒子。在将颜色变换层(A)中所含的散射粒子的折射率设为nD1,且将颜色变换层(B)中所含的散射粒子的折射率设为nD2时,优选为nA1、nA2、nD1及nD2满足0.03≤|nA1-nD1|≤0.3和/或0.03≤|nA2-nD2|≤0.3。通过使nA1及nD1的差和/或nA2及nD2的差为所述范围内,可兼顾高雾度与高透过率。再者,在颜色变换层(A)及颜色变换层(B)两者中含有散射粒子时,优选为满足0.03≤|nA1-nD1|≤0.3及0.03≤|nA2-nD2|≤0.3。
关于散射粒子的平均粒径,只要雾度值为所述范围内,则并无特别限定,优选为100nm~5000nm,进而优选为100nm~500nm。通过使用平均粒径为所述范围内的粒散射子,在粘合剂树脂中的分散性变得良好,发光材料的光散射效率提高。
另外,本发明中,优选为所述颜色变换层(A)及颜色变换层(B)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含有散射粒子。散射粒子优选为以向颜色变换层(A)及颜色变换层(B)中的任一者偏移的状态含有。通过颜色变换层(A)含有散射粒子,(A)层的发光效率提高,峰值波长短波长化,由此可获得更大的色域的颜色变换片。另外,通过颜色变换层(B)含有散射粒子,(B)层的颜色变换效率提高,自身吸收得到抑制,从而峰值波长短波长化。在颜色变换层(B)的峰值波长短波长化后,可更接近视敏度峰值,可获得亮度更高的颜色变换片。因此,就高色域的观点而言,优选为颜色变换层(A)中的散射粒子的含量大于颜色变换层(B)中的散射粒子的含量,最优选为仅颜色变换层(A)含有散射粒子。另一方面,就高亮度的观点而言,优选为颜色变换层(B)中的散射粒子的含量大于颜色变换层(A)中的散射粒子的含量,最优选为仅颜色变换层(B)含有散射粒子。
在使用后述的吡咯亚甲基衍生物或通式(6)、通式(7)所表示的斯托克斯位移(Stokes shift)小的化合物作为颜色变换层中所含的发光材料时,由于自身吸收变强,因此在散射粒子的偏移引起的高亮度及高色域方面效果显著显现。
<树脂层>
本发明的颜色变换片具有树脂层。树脂层优选为存在于颜色变换层(A)及颜色变换层(B)之间。在将颜色变换层(A)的折射率设为nA1,将颜色变换层(B)的折射率设为nA2,且将树脂层的折射率设为nB时,nA1、nA2及nB满足以下的(1)或(2)的关系:
(1)nA1>nB且nA2>nB
(2)nA1<nB且nA2<nB。
将满足所述(1)的关系的树脂层称为低折射层,将满足所述(2)的关系的树脂层称为高折射层。通过树脂层具有与颜色变换层不同的折射率,光在各颜色变换层与树脂层的界面反射,因此可提高颜色变换效率。另外,在树脂层较颜色变换层而言为低折射的情况下,与树脂层为高折射层的情况相比,可反射更多的光,因此可抑制向外的光泄露,因此更优选。
<低折射层>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颜色变换片的实施方式之一为具有低折射层作为树脂层的颜色变换片。低折射层优选为存在于颜色变换层(A)及颜色变换层(B)之间。在将颜色变换层(A)的折射率设为nA1,将颜色变换层(B)的折射率设为nA2,且将低折射层的折射率设为nB时,需要为nA1>nB且nA2>nB。通过具有低折射层,光在各颜色变换层与低折射层的界面反射,因此可抑制向各层外的光泄露,因此可进一步提高颜色变换效率,从而可获得良好的耐久性。再者,在将基材的折射率设为nC时,优选为nB<nC。另外,为了获得稳定的颜色变换效率,颜色变换层与低折射层的折射率的差更优选为满足0.15≥nA1-nB≥0.05且0.15≥nA2-nB≥0.05的关系。
作为低折射层的材料,若为折射率满足nA1>nB且nA2>nB的树脂,则并无特别限定。具体而言,可列举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聚桂皮酸乙烯酯、环橡胶等具有反应性乙烯基的光硬化型抗蚀剂材料;环氧树脂、硅酮树脂(包括硅酮橡胶、硅酮凝胶等有机聚硅氧烷硬化物(交联物))、脲树脂、氟树脂、聚碳酸酯树脂、丙烯酸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聚乙烯树脂、聚酰胺树脂、酚树脂、聚乙烯醇树脂、聚乙烯丁醛树脂、纤维素树脂、脂肪族酯树脂、芳香族酯树脂、脂肪族聚烯烃树脂、芳香族聚烯烃树脂等公知的材料。其中,优选为作为折射率小的树脂的硅酮树脂或氟树脂,就提高颜色变换片的耐久性的观点而言,更优选为硅酮树脂。通过用于树脂层的树脂为硅酮树脂,可防止发光材料(a)及发光材料(b)向树脂层扩散,即使在长期使用时也可获得色度变化小的颜色变换片。作为硅酮树脂的一例,可列举信越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KR-114B等,但并不限于此。
另外,低折射层优选为按照颜色变换层(A)、低折射层、颜色变换层(B)的顺序直接邻接。通过各层直接邻接,颜色变换层(A)及颜色变换层(B)分别可大幅提高颜色变换效率。
<高折射层>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颜色变换片的实施方式之一为具有高折射层作为树脂层的颜色变换片。高折射层优选为存在于颜色变换层(A)及颜色变换层(B)之间。在将颜色变换层(A)的折射率设为nA1,将颜色变换层(B)的折射率设为nA2,且将高折射层的折射率设为nB时,需要为nA1<nB且nA2<nB。通过具有高折射层,光在各颜色变换层与高折射层的界面反射,因此与具有低折射层的情况同样地,可抑制向各层外的光泄露,因此可进一步提高颜色变换效率,从而可获得良好的耐久性。另外,为了获得稳定的颜色变换效率,颜色变换层与高折射层的折射率的差更优选为满足0.15≥nB-nA1≥0.05且0.15≥nB-nA2≥0.05的关系。
作为高折射层的材料,若为折射率满足nA1<nB且nA2<nB的树脂,则并无特别限定,可使用与低折射层相同的材料。其中,就耐热性或耐久性的观点而言,可优选地使用酯树脂。作为酯树脂的一例,可列举东洋纺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维龙(Vylon)”(注册商标)270。
另外,高折射层优选为按照颜色变换层(A)、高折射层、颜色变换层(B)的顺序直接邻接。通过各层直接邻接,颜色变换层(A)及颜色变换层(B)分别可大幅提高颜色变换效率。
<发光材料>
本发明的颜色变换片含有发光材料。所谓本发明中的发光材料,是指在照射有激发光时,发出波长与所述光不同的光的材料。颜色变换层(A)及颜色变换层(B)可分别含有一种发光材料,也可含有两种以上。
颜色变换层(A)及颜色变换层(B)也可在本发明的颜色变换片内分别含有多层。在所述情况下,多个颜色变换层(A)的各层的组成或形态可分别相同也可不同。同样地,多个颜色变换层(B)的各层的组成或形态可分别相同也可不同。
为了实现高效率的颜色变换,优选为在颜色变换层中含有显示出高量子产率的发光特性的材料。作为发光材料,可列举无机荧光体、荧光颜料、荧光染料、量子点等公知的发光材料。进而,就发光特性高的观点而言,优选为在颜色变换层(A)及颜色变换层(B)中的至少任一者中含有有机发光材料。
有机发光材料由于可效率良好地吸收光源的发光,因此在用于颜色变换层时可实现高效率化。作为有机发光材料,例如可列举:萘、蒽、菲、芘、并四苯、三亚苯、苝、荧蒽(fluoranthene)、芴、茚等具有缩合芳基环的化合物或其衍生物;
呋喃、吡咯、噻吩、硅杂环戊二烯(silole)、9-硅芴(9-silafluorene)、9,9′-螺二硅芴(9,9′-spirobisilafluorene)、苯并噻吩、苯并呋喃、吲哚、二苯并噻吩、二苯并呋喃、咪唑并吡啶、菲咯啉、吡啶、吡嗪、萘啶、喹喔啉、吡咯并吡啶等具有杂芳基环的化合物或其衍生物;
硼烷衍生物;
1,4-二苯乙烯基苯、4,4′-双(2-(4-二苯基氨基苯基)乙烯基)联苯、4,4′-双(N-(二苯乙烯-4-基)-N-苯基氨基)二苯乙烯等二苯乙烯衍生物;
芳香族乙炔衍生物、四苯基丁二烯衍生物、醛连氮(aldazine)衍生物、吡咯亚甲基衍生物、二酮吡咯并[3,4-c]吡咯衍生物;
香豆素6、香豆素7、香豆素153等香豆素衍生物;
咪唑、噻唑、噻二唑、咔唑、噁唑、噁二唑、三唑等唑衍生物及其金属络合物;
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等花青系化合物;
荧光素-曙红-罗丹明(fluorescein eosin rhodamine)等氧杂蒽系化合物或硫杂蒽系化合物;
聚亚苯基系化合物、萘二甲酰亚胺衍生物、酞菁衍生物及其金属络合物、卟啉衍生物及其金属络合物;
尼罗红(nile red)或尼罗蓝(nile blue)等噁嗪系化合物;
螺旋烃(helicene)系化合物;
N,N′-二苯基-N,N′-二(3-甲基苯基)-4,4′-二苯基-1,1′-二胺等芳香族胺衍生物;以及
铱(Ir)、钌(Ru)、铑(Rh)、钯(Pd)、铂(Pt)、锇(Os)及铼(Re)等的有机金属络合物化合物;
等作为优选的有机发光材料,但并不限定于这些。
有机发光材料可为荧光发光材料,也可为磷光发光材料,为了实现高的色纯度,优选为荧光发光材料。
这些中,就热稳定性及光稳定性高的方面而言,可优选地使用具有缩合芳基环的化合物或其衍生物。
另外,就溶解性或分子结构的多样性的观点而言,优选为具有配位键的化合物。就半值宽度小、可进行高效率的发光的方面而言,优选为氟化硼络合物等含有硼的化合物。
其中,就赋予高的荧光量子产率、耐久性良好的方面而言,可优选地使用吡咯亚甲基衍生物。更优选为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
[化1]
X为C-R7或N。R1~R9分别可相同也可不同,且选自氢、烷基、环烷基、杂环基、烯基、环烯基、炔基、羟基、硫醇基、烷氧基、烷硫基、芳基醚基、芳基硫醚基、芳基、杂芳基、卤素、氰基、醛基、羰基、羧基、酯基、氨甲酰基、氨基、硝基、硅烷基(silylgroup)、硅氧烷基、硼基(boryl group)、磺基、氧化膦基及与邻接取代基之间所形成的缩合环(condensed ring)及脂肪族环中。
在所述所有基中,氢可为氘。所述情况在以下所说明的化合物或其部分结构中也相同。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例如所谓碳数6~40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基,是指也包含在芳基中进行了取代的取代基中所含的碳数的所有碳数为6~40的芳基。对碳数进行了规定的其他取代基也与此相同。
另外,在所述所有基中,作为经取代的情况下的取代基,优选为选自烷基、环烷基、杂环基、烯基、环烯基、炔基、羟基、硫醇基、烷氧基、烷硫基、芳基醚基、芳基硫醚基、芳基、杂芳基、卤素、氰基、醛基、羰基、羧基、酯基、氨甲酰基、氨基、硝基、硅烷基、硅氧烷基、硼基、磺基及氧化膦基中的基,进而优选为在各取代基的说明中视为优选的具体的取代基。另外,这些取代基可进一步由所述取代基取代。
所谓“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这一情况下的“未经取代”,是指取代基为氢原子或氘原子。以下所说明的化合物或其部分结构中,关于“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这一情况,也与所述相同。
在所述所有基中,所谓烷基,例如表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仲丁基、叔丁基等饱和脂肪族烃基,可具有取代基,也可不具有取代基。经取代的情况下的追加的取代基并无特别限制,例如可列举烷基、卤素、芳基、杂芳基等,所述方面在以下的记载中也通用。另外,烷基的碳数并无特别限定,就获取的容易性或成本的方面而言,优选为1以上且20以下的范围,更优选为1以上且8以下的范围。
所谓环烷基,例如表示环丙基、环己基、降冰片基、金刚烷基等饱和脂环式烃基,可具有取代基,也可不具有取代基。烷基部分的碳数并无特别限定,优选为3以上且20以下的范围。
所谓杂环基,例如表示吡喃环、哌啶环、环状酰胺等在环内具有碳以外的原子的脂肪族环,可具有取代基,也可不具有取代基。杂环基的碳数并无特别限定,优选为2以上且20以下的范围。
所谓烯基,例如表示乙烯基、烯丙基、丁二烯基等含有双键的不饱和脂肪族烃基,可具有取代基,也可不具有取代基。烯基的碳数并无特别限定,优选为2以上且20以下的范围。
所谓环烯基,例如表示环戊烯基、环戊二烯基、环己烯基等含有双键的不饱和脂环式烃基,可具有取代基,也可不具有取代基。
所谓炔基,例如表示乙炔基等含有三键的不饱和脂肪族烃基,可具有取代基,也可不具有取代基。炔基的碳数并无特别限定,优选为2以上且20以下的范围。
所谓烷氧基,例如表示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等介隔醚键而键结有脂肪族烃基的官能基,所述脂肪族烃基可具有取代基,也可不具有取代基。烷氧基的碳数并无特别限定,优选为1以上且20以下的范围。
所谓烷硫基,为烷氧基的醚键的氧原子被取代为硫原子的烷硫基。烷硫基的烃基可具有取代基,也可不具有取代基。烷硫基的碳数并无特别限定,优选为1以上且20以下的范围。
所谓芳基醚基,例如表示苯氧基等键结有介隔了醚键的芳香族烃基的官能基,芳香族烃基可具有取代基,也可不具有取代基。芳基醚基的碳数并无特别限定,优选为6以上且40以下的范围。
所谓芳基硫醚基,为芳基醚基的醚键的氧原子被取代为硫原子的芳基硫醚基。芳基硫醚基中的芳香族烃基可具有取代基,也可不具有取代基。芳基硫醚基的碳数并无特别限定,优选为6以上且40以下的范围。
所谓芳基,例如表示苯基、联苯基、三联苯基、萘基、芴基、苯并芴基、二苯并芴基、菲基、蒽基、苯并菲基、苯并蒽基、基、芘基、丙[二]烯合芴基(fluoranthenyl group)、三亚苯基(triphenylenyl group)、苯并丙[二]烯合芴基、二苯并蒽基、苝基、螺旋烃基(helicenylgroup)等芳香族烃基。其中,优选为选自苯基、联苯基、三联苯基、萘基、芴基、菲基、蒽基、芘基、丙[二]烯合芴基及三亚苯基中的基。芳基可具有取代基,也可不具有取代基。芳基的碳数并无特别限定,优选为6以上且40以下,更优选为6以上且30以下的范围。
在R1~R9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基的情况下,作为芳基,优选为选自苯基、联苯基、三联苯基、萘基、芴基、菲基及蒽基中的基,更优选为选自苯基、联苯基、三联苯基及萘基中的基。进而优选为选自苯基、联苯基及三联苯基中的基,特别优选为苯基。
在各取代基进一步经芳基取代的情况下,作为芳基,优选为选自苯基、联苯基、三联苯基、萘基、芴基、菲基及蒽基中的基,更优选为选自苯基、联苯基、三联苯基及萘基中的基。特别优选为苯基。
所谓杂芳基,例如表示吡啶基、呋喃基、噻吩基、喹啉基、异喹啉基、吡嗪基、嘧啶基、哒嗪基、三嗪基、萘啶基、噌啉基、酞嗪基、喹喔啉基、喹唑啉基、苯并呋喃基、苯并噻吩基、吲哚基、二苯并呋喃基、二苯并噻吩基、咔唑基、苯并咔唑基、咔啉基(carbolinylgroup)、吲哚并咔唑基、苯并呋喃并咔唑基、苯并噻吩并咔唑基、二氢茚并咔唑基、苯并喹啉基、吖啶基、二苯并吖啶基、苯并咪唑基、咪唑并吡啶基、苯并噁唑基、苯并噻唑基、菲咯啉基等在一个或多个环内具有碳以外的原子的环状芳香族基。其中,所谓萘啶基,表示1,5-萘啶基、1,6-萘啶基、1,7-萘啶基、1,8-萘啶基、2,6-萘啶基、2,7-萘啶基的任一者。杂芳基可具有取代基,也可不具有取代基。杂芳基的碳数并无特别限定,优选为2以上且40以下,更优选为2以上且30以下的范围。
在R1~R9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杂芳基的情况下,作为杂芳基,优选为选自吡啶基、呋喃基、噻吩基、喹啉基、嘧啶基、三嗪基、苯并呋喃基、苯并噻吩基、吲哚基、二苯并呋喃基、二苯并噻吩基、咔唑基、苯并咪唑基、咪唑并吡啶基、苯并噁唑基、苯并噻唑基及菲咯啉基中的基,更优选为选自吡啶基、呋喃基、噻吩基及喹啉基中的基。特别优选为吡啶基。
在各取代基进一步经杂芳基取代的情况下,作为杂芳基,优选为选自吡啶基、呋喃基、噻吩基、喹啉基、嘧啶基、三嗪基、苯并呋喃基、苯并噻吩基、吲哚基、二苯并呋喃基、二苯并噻吩基、咔唑基、苯并咪唑基、咪唑并吡啶基、苯并噁唑基、苯并噻唑基及菲咯啉基中的基,更优选为选自吡啶基、呋喃基、噻吩基及喹啉基中的基。特别优选为吡啶基。
所谓卤素,表示选自氟、氯、溴及碘中的原子。另外,羰基、羧基、酯基、氨甲酰基可具有取代基,也可不具有取代基。此处,作为取代基,例如可列举烷基、环烷基、芳基、杂芳基等,这些取代基可进一步经取代。
所谓氨基,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氨基。作为进行取代的情况下的取代基,例如可列举:芳基、杂芳基、直链烷基、分支烷基等。作为芳基、杂芳基,优选为选自苯基、萘基、吡啶基及喹啉基中的基。这些取代基可进一步经取代。碳数并无特别限定,优选为2以上且50以下,更优选为6以上且40以下,特别优选为6以上且30以下的范围。
所谓硅烷基,例如表示三甲基硅烷基、三乙基硅烷基、叔丁基二甲基硅烷基、丙基二甲基硅烷基、乙烯基二甲基硅烷基等烷基硅烷基,或苯基二甲基硅烷基、叔丁基二苯基硅烷基、三苯基硅烷基、三萘基硅烷基等芳基硅烷基。硅上的取代基可进一步经取代。硅烷基的碳数并无特别限定,优选为1以上且30以下的范围。
所谓硅氧烷基,例如表示三甲基硅氧烷基等介隔有醚键的硅化合物基。硅上的取代基可进一步经取代。另外,所谓硼基,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硼基。作为进行取代的情况下的取代基,例如可列举芳基、杂芳基、直链烷基、分支烷基、芳基醚基、烷氧基、羟基等。其中,优选为选自芳基及芳基醚基中的基。另外,所谓磺基,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磺基。作为进行取代的情况下的取代基,例如可列举芳基、杂芳基、直链烷基、分支烷基、芳基醚基、烷氧基等。其中,优选为直链烷基或芳基。
另外,所谓氧化膦基,是指-P(=O)R10R11所表示的基。R10R11选自与R1~R9相同的群组中。
所谓与邻接取代基之间所形成的缩合环及脂肪族环,是指任意两个邻接的取代基(例如通式(1)的R1与R2)彼此键结而形成共轭或非共轭的环状骨架。作为此种缩合环及脂肪族环的构成元素,除含有碳以外,也可含有选自氮、氧、硫、磷及硅中的元素。另外,这些缩合环及脂肪族环可进而与其他环缩合。
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显示出高发光量子产率、且发光光谱的半值宽度小,因此可实现有效率的颜色变换与高色纯度两者。进而,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可通过将合适的取代基导入至合适的位置来调整发光效率、色纯度、热稳定性、光稳定性及分散性等各种特性或物性。例如,与R1、R3、R4及R6全部为氢的情况相比,R1、R3、R4及R6中的至少一者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烷基或者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杂芳基的情况显示出更良好的热稳定性及光稳定性。
在R1、R3、R4及R6中的至少一者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烷基的情况下,作为烷基,优选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戊基、己基等碳数1~6的烷基。进而,作为所述烷基,就热稳定性优异的观点而言,优选为选自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仲丁基及叔丁基中的基。另外,就防止浓度消光、提高发光量子产率的观点而言,作为所述烷基,更优选为立体地体积大的叔丁基。另一方面,就合成的容易度、原料获取的容易度的观点而言,作为所述烷基,也可优选地使用甲基。
在R1、R3、R4及R6中的至少一者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基的情况下,作为芳基,优选为选自苯基、联苯基、三联苯基及萘基中的基,进而优选为苯基、联苯基。特别优选为苯基。
在R1、R3、R4及R6中的至少一者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杂芳基的情况下,作为杂芳基,优选为选自吡啶基、喹啉基及噻吩基中的基,进而优选为吡啶基或喹啉基。特别优选为吡啶基。
在R1、R3、R4及R6均分别可相同也可不同,且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烷基的情况下,在粘合剂树脂或溶媒中的溶解性良好,因此优选。在所述情况下,作为烷基,就合成的容易度、原料获取的容易度的观点而言,优选为甲基。
在R1、R3、R4及R6均分别可相同也可不同,且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基或者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杂芳基的情况下,显示出更良好的热稳定性及光稳定性,因此优选。在所述情况下,更优选为R1、R3、R4及R6均分别可相同也可不同,且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基。
虽也存在使多个性质提高的取代基,但在所有性质中均显示出充分的性能的取代基有限。尤其难以使高发光效率与高色纯度兼顾。因此,可通过对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导入多种取代基而获得在发光特性或色纯度等方面取得了平衡的化合物。
尤其在R1、R3、R4及R6均分别可相同也可不同,且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基的情况下,例如优选为如R1≠R4、R3≠R6、R1≠R3或R4≠R6等那样导入多种取代基。此处,“≠”表示为不同结构的基。例如,R1≠R4表示R1与R4为不同结构的基。通过如上所述那样导入多种取代基,可同时导入对色纯度产生影响的芳基与对发光效率产生影响的芳基,因此可进行细微的调节。
其中,就平衡性良好地提高发光效率与色纯度的观点而言,优选为R1≠R3或R4≠R6。在所述情况下,相对于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可在两侧的吡咯环中分别导入一个以上的对色纯度产生影响的芳基,且在除此以外的位置中导入对发光效率产生影响的芳基,因此,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所述两者的性质。另外,在R1≠R3或R4≠R6的情况下,就使耐热性与色纯度两者均提高的观点而言,更优选为R1=R6及R3=R4。
作为对色纯度产生影响的芳基,优选为经供电子性基取代的芳基。所谓供电子性基,在有机电子论中,是指通过诱导效应或共振效应而将电子供给至所取代的原子团的原子团。作为供电子性基,可列举取负值作为哈米特法则(Hammett equation)的取代基常数(σp(对))的基。哈米特法则的取代基常数(σp(对))可从化学便览基础编修订5版(II-380页)中引用。
作为供电子性基的具体例,例如可列举烷基(甲基的σp:-0.17)或烷氧基(甲氧基的σp:-0.27)、氨基(-NH2的σp:-0.66)等。尤其优选为碳数1~8的烷基或碳数1~8的烷氧基,更优选为选自甲基、乙基、叔丁基及甲氧基中的基。就分散性的观点而言,特别优选为叔丁基或甲氧基,在将这些设为所述供电子性基的情况下,在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中,可防止由分子彼此的凝聚所引起的消光。取代基的取代位置并无特别限定,但为了提高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的光稳定性,需要抑制键的弯曲,因此优选为相对于与吡咯亚甲基骨架的键结位置而键结于间位或对位。另一方面,作为主要对发光效率产生影响的芳基,优选为具有叔丁基、金刚烷基、甲氧基等大体积取代基的芳基。
在R1、R3、R4及R6分别可相同也可不同,且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基的情况下,优选为R1、R3、R4及R6分别可相同也可不同,且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苯基。此时,R1、R3、R4及R6更优选为分别选自以下的Ar-1~Ar-6中。在所述情况下,R1、R3、R4及R6的组合并无特别限制。
[化2]
R2及R5优选为氢、烷基、羰基、酯基及芳基中的任一者。其中,就热稳定性的观点而言,优选为氢或烷基,就容易在发光光谱中获得窄的半值宽度的观点而言,更优选为氢。
R8及R9优选为选自烷基、芳基、杂芳基、烷氧基、芳基醚基、氟、含氟烷基、含氟杂芳基或含氟芳基、含氟烷氧基、含氟芳基醚基及氰基中的基,就对于激发光稳定且可获得更高的荧光量子产率的方面而言,更优选为氟、氰基或含氟芳基。就合成的容易度而言,进而优选为氟或氰基。进而,R8或R9中的任一者优选为氰基。通过导入氰基,耐久性会提高。
此处,所谓含氟芳基,是指含有氟的芳基,例如可列举:氟苯基、三氟甲基苯基及五氟苯基等。所谓含氟杂芳基,是指含有氟的杂芳基,例如可列举:氟吡啶基、三氟甲基吡啶基及三氟吡啶基等。所谓含氟烷基,是指含有氟的烷基,例如可列举:三氟甲基或五氟乙基等。
另外,通式(1)中,就光稳定性的观点而言,X优选为C-R7。在X为C-R7时,取代基R7会大幅影响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的耐久性,即,所述化合物的发光强度的经时性下降。具体而言,在R7为氢的情况下,所述部位的反应性高,因此所述部位与空气中的水分或氧容易发生反应。此会引起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的分解。另外,在R7为例如烷基那样的分子链的运动的自由度大的取代基的情况下,反应性确实下降,但在颜色变换层中化合物彼此经时地凝聚,结果导致由浓度消光引起的发光强度的下降。因此,R7优选为刚直、且运动的自由度小而难以引起凝聚的基,具体而言,优选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基、或者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杂芳基中的任一者。
就提供更高的荧光量子产率、更难以发生热分解的方面而言,另外就光稳定性的观点而言,优选为X为C-R7且R7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基。作为芳基,就无损发光波长的观点而言,优选为选自苯基、联苯基、三联苯基、萘基、芴基、菲基及蒽基中的基。
进而为了提高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的光稳定性,需要适度地抑制R7与吡咯亚甲基骨架的碳-碳键的弯曲。其原因在于,若弯曲过大,则对于激发光的反应性变高等,光稳定性下降。就此种观点而言,作为R7,优选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苯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联苯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三联苯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萘基,更优选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苯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联苯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三联苯基。特别优选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苯基。
另外,R7优选为体积适度大的取代基。通过R7具有某种程度的大体积,可防止分子的凝聚,其结果,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的发光效率或耐久性进一步提高。
作为此种大体积取代基的进而优选例,可列举下述通式(2)所表示的R7的结构。
[化3]
通式(2)中,r选自由氢、烷基、环烷基、杂环基、烯基、环烯基、炔基、羟基、硫醇基、烷氧基、烷硫基、芳基醚基、芳基硫醚基、芳基、杂芳基、卤素、氰基、醛基、羰基、羧基、酯基、氨甲酰基、氨基、硝基、硅烷基、硅氧烷基、硼基、磺基、氧化膦基所组成的群组中。k为1~3的整数。在k为2以上的情况下,r分别可相同也可不同。
就可提供更高的发光量子产率的观点而言,r优选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基。所述芳基中,尤其可列举苯基或萘基作为优选例。在r为芳基的情况下,通式(2)的k优选为1或2,其中,就进一步防止分子的凝聚的观点而言,更优选为2。进而,在k为2以上的情况下,r的至少一个优选为经烷基取代。作为所述情况下的烷基,就热稳定性的观点而言,可列举选自甲基、乙基及叔丁基中的基作为特别优选例。
另外,就控制荧光波长或吸收波长、或者提高与溶媒的相容性的观点而言,r优选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烷氧基或卤素,更优选为选自甲基、乙基、叔丁基及甲氧基中的基。就分散性的观点而言,特别优选为叔丁基或甲氧基。就防止由分子彼此的凝聚所引起的消光而言,更有效的是r为叔丁基或甲氧基。
另外,作为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的另一形态,优选为R1~R7中的至少一者为拉电子基。尤其优选为(1)R1~R6中的至少一者为拉电子基;(2)R7为拉电子基;或者(3)R1~R6中的至少一者为拉电子基且R7为拉电子基。通过如所述那样在所述化合物的吡咯亚甲基骨架中导入拉电子基,可大幅降低吡咯亚甲基骨架的电子密度。由此,所述化合物相对于氧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其结果,可进一步提高所述化合物的耐久性。
所谓拉电子基,也称为吸电子性基,在有机电子论中为通过诱导效应或共振效应而从经取代的原子团吸引电子的原子团。作为拉电子基,可列举取正值作为哈米特法则的取代基常数(σp(对位))的基。哈米特法则的取代基常数(σp(对))可从化学便览基础编修订5版(II-380页)中引用。再者,虽苯基也具有如上所述那样的取正值的例子,但本发明中,苯基不包含于拉电子基中。
作为拉电子基的例子,例如可列举:-F(σp:+0.06)、-Cl(σp:+0.23)、-Br(σp:+0.23)、-I(σp:+0.18)、-CO2R12(σp:R12为乙基时为+0.45)、-CONH2(σp:+0.38)、-COR12(σp:R12为甲基时为+0.49)、-CF3(σp:+0.50)、-SO2R12(σp:R12为甲基时为+0.69)、-NO2(σp:+0.81)等。R12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环形成碳数6~30的芳香族烃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环形成原子数5~30的杂环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碳数1~30的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碳数1~30的环烷基。作为这些各基的具体例,可列举与所述相同的例子。
通式(1)中,R2及R5中的至少一者优选为拉电子基。原因在于,通式(1)的R2及R5是对吡咯亚甲基骨架的电子密度产生大影响的取代位置,通过对R2及R5导入拉电子基,可有效率地减少吡咯亚甲基骨架的电子密度,对氧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因此可进一步提高耐久性。
进而,通式(1)中,R2及R5更优选为拉电子基。原因在于,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对氧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可大幅提高耐久性。
作为拉电子基,优选为含有氟原子的基。通过为含有氟原子的基,可进一步减少吡咯亚甲基骨架的电子密度,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对氧的稳定性提高,可提高耐久性。
作为优选的拉电子基,可列举:氟、含氟芳基、含氟杂芳基、含氟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酰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酯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酰胺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磺酰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磺酸酯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磺酰胺基或氰基。其原因在于,这些基难以发生化学性分解。
作为更优选的拉电子基,可列举:含氟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酰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酯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酰胺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磺酰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磺酸酯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磺酰胺基或氰基。其原因在于,这些基会带来防止浓度消光、提高发光量子产率的效果。特别优选的拉电子基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酯基。
作为进而优选的拉电子基,可列举:含氟酰基、含氟酯基、含氟酰胺基、含氟磺酰基、含氟磺酸酯基、含氟磺酰胺基。这些基可有效率地减少吡咯亚甲基硼络合物骨架的电子密度。由此,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对氧的稳定性提高,其结果,可进一步提高耐久性。
其中,由于可不使色纯度降低而提高耐久性,因此优选为R2及R5中的至少一者分别可相同也可不同,且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酯基。尤其,就耐久性的提高的观点而言,特别优选为R2及R5均分别可相同也可不同,且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酯基。
作为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的一个优选例,可列举以下情况:R1、R3、R4及R6均分别可相同也可不同,且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烷基,进而X为C-R7且R7为通式(2)所表示的基。在所述情况下,R7中,r特别优选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苯基。
另外,作为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的另一个优选例,可列举以下情况:R1、R3、R4及R6均分别可相同也可不同,且选自所述Ar-1~Ar-6中,进而X为C-R7且R7为通式(2)所表示的基。在所述情况下,R7中,更优选为r为叔丁基或甲氧基,特别优选为r为甲氧基。
另外,作为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的另一个优选例,可列举以下情况:R1、R3、R4及R6均分别可相同也可不同,且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烷基,并且R2及R5分别相同也可不同,且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酯基,进而X为C-R7且R7为通式(2)所表示的基。在所述情况下,R7中,r特别优选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苯基。
另外,作为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的另一个优选例,可列举以下情况:R1、R3、R4及R6均分别可相同也可不同,且选自所述Ar-1~Ar-6中,且R2及R5分别相同也可不同,且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酯基,进而X为C-R7且R7为通式(2)所表示的基。在所述情况下,R7中,更优选为r为叔丁基或甲氧基,特别优选为r为甲氧基。
以下示出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的一例,但所述化合物并不限定于这些。
[化4]
[化5]
[化6]
[化7]
[化8]
[化9]
[化10]
[化11]
[化12]
[化13]
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可通过例如日本专利特表平8-509471号公报或日本专利特开2000-208262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来合成。即,通过使吡咯亚甲基化合物与金属盐在碱共存下反应可获得作为目标的吡咯亚甲基系金属络合物。
另外,关于吡咯亚甲基-氟化硼络合物的合成,可参考《有机化学期刊(J.Org.Chem.)》,vol.64,No.21,pp.7813-7819(1999)、《应用化学国际版(英语)(Angew.Chem.,Int.Ed.Engl.)》,vol.36,pp.1333-1335(1997)等中所记载的方法,合成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例如可列举如下方法:对下述通式(3)所表示的化合物及通式(4)所表示的化合物在氧氯化磷存在下、在1,2-二氯乙烷中进行加热后,与下述通式(5)所表示的化合物在三乙基胺存在下、在1,2-二氯乙烷中进行反应,由此获得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其中,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此处,R1~R9与所述说明相同。J表示卤素。
[化14]
进而,在导入芳基或杂芳基时,可列举利用卤化衍生物与硼酸或硼酸酯化衍生物的偶合反应而生成碳-碳键的方法,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同样地,在导入氨基或咔唑基时,也可列举例如利用钯等金属催化剂下的卤化衍生物与胺或咔唑衍生物的偶合反应而生成碳-氮键的方法,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除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以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颜色变换层视需要可适宜含有其他化合物。例如,为了进一步提高从激发光向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的能量转移效率,也可含有红荧烯(rubrene)等辅助掺杂剂。另外,在欲掺加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的发光色以外的发光色的情况下,可添加所期望的有机发光材料,例如:香豆素系色素、罗丹明系色素等有机发光材料。此外,除这些有机发光材料以外,也可组合添加无机荧光体、荧光颜料、荧光染料、量子点、射出延迟荧光的化合物等公知的发光材料。
以下以下示出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以外的有机发光材料的一例,但本发明并不特别限定于这些。
[化15]
作为无机荧光体,例如有SrAl2O4:Eu、Y2SiO5:Ce,Tb、MgAl11O19:Ce,Tb、Sr7Al12O25:Eu、MgGa2S4:Eu、CaGa2S4:Eu、SrGa2S4:Eu、BaGa2S4:Eu等绿色荧光体;或Sr5(PO4)3Cl:Eu、(SrCaBa)5(PO4)3Cl:Eu、(BaCa)5(PO4)3Cl:Eu、B5O9Cl:Eu,Mn、Mg(PO4)6Cl2:Eu,Mn、Ca(PO4)6Cl2:Eu,Mn、Sr(PO4)6Cl2:Eu,Mn、Ba(PO4)6Cl2:Eu,Mn等蓝色荧光体;或例如Y2O2S:Eu、La2O2S:Eu、Y2O3:Eu、Gd2O2S:Eu、K2SiF6:Mn等红色荧光体。除此以外,也可列举:Y3(Al,Ga)5O12:Ce,(Y,Gd)3Al5O12:Ce,Lu3Al5O12:Ce,Y3Al5O12:Ce等YAG系荧光体,Tb3Al5O12:Ce等TAG系荧光体,(Ba,Sr)2SiO4:Eu系荧光体或Ca3Sc2Si3O12:Ce系荧光体、(Sr,Ba,Mg)2SiO4:Eu等硅酸盐系荧光体、(Ca,Sr)2Si5N8:Eu、(Ca,Sr)AlSiN3:Eu、CaSiAlN3:Eu等氮化物系荧光体、Cax(Si,Al)12(O,N)16:Eu等氮氧化物系荧光体、以及(Ba,Sr,Ca)Si2O2N2:Eu系荧光体、Ca8MgSi4O16Cl2:Eu系荧光体、SrAl2O4:Eu,Sr4Al14O25:Eu等荧光体。
量子点是具有优异的量子效率的荧光体,通过在纳米尺寸(例如直径2nm~10nm左右)的半导体结晶中在三维空间全方位封闭电子、空穴或激子,具有离散的能级,通过改变所述点的尺寸,可自由地选择发光光的峰值波长(发光色)等。作为量子点中使用的材料,可列举:将可成为二价阳离子的Zn、Cd、Pb等与可成为二价阴离子的O、S、Se、Te等组合而成的材料(例如硒化镉(CdSe)、硫化锌(ZnS)等)、将可成为三价阳离子的Ga、In等与可成为三价阴离子的P、As、Sb等组合而成的材料(例如磷化铟(InP)、砷化镓(GaAs)等)、以及黄铜矿型化合物(CuInSe2等)等。作为量子点荧光体的材料的优选的一例,可列举CdSe。
关于射出延迟荧光的化合物,在《最先进的有机EL》(安达千波矢、藤本弘编,CMC出版发行)的87页~103页中进行了解说。所述文献中,说明了:通过使发光材料的单重态激发状态与三重态激发状态的能级接近,通常以高效率产生迁移概率低的从三重态激发状态向单重态激发状态的逆能量转移,而显现出热活化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Fluorescence,TADF)及延迟荧光的产生机制。延迟荧光的发光可通过过渡光致发光(PhotoLuminescence,PL)测定来确认。
本说明书中,将包括显现出热活化延迟荧光的化合物在内的、以高效率从三重态激发状态向单重态激发状态迁移并射出荧光的化合物表述为“射出延迟荧光的化合物”。
通常,荧光发光从发光材料被光激发后生成的单重态激发状态射出。通过系统间跨越产生的发光材料的三重态激发状态若在室温环境下则热失活而不射出荧光。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射出延迟荧光的化合物即使生成三重态激发状态,也会迅速变换为单重态激发状态,之后射出荧光,因此在通常的荧光发光材料中无助于发光的三重态激发状态也可有助于荧光发光。因此,若使用显现出热活化延迟荧光的化合物,则可获得高效率的发光。
另外,射出延迟荧光的化合物的三重态激发状态可迅速变换为单重态激发状态,因此具有不易产生单重态氧的特征。认为单重态氧由于具有强氧化力,因此单重态氧会因发光材料的氧化而引起劣化。认为单重态氧是在发光材料的三重态激发状态与基态的三重态氧分子之间通过电子与能量的交换而产生。如之前叙述那样,射出延迟荧光的化合物具有三重态激发状态迅速变换为单重态激发状态、即、三重态激发状态的寿命短的性质。因此,发光材料的三重态激发状态与基态的三重态氧直接碰撞的概率变小,不易产生单重态氧。而且,根据所述特征,发现若使用显现出热活化延迟荧光的化合物,则发光材料的劣化得到抑制,色度的经时性的变化得到抑制,可提高发光材料的耐久性。
作为使单重态激发状态的能级与三重态激发状态的能级接近的分子设计,有效的是在同一分子内使电子施体性骨架与电子受体性骨架键结。由此,可在分子内使HOMO(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ighest occupiedmolecular orbital))轨道与LUMO(最低未占分子轨道(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轨道分离。电子施体性骨架与电子受体骨架可直接键结,也可经由连结基键结。作为所述情况下的连结基,优选为含有芳香族烃的骨架。
所谓电子施体性骨架,例如可列举具有胺氮原子的骨架。其中,优选为含有二芳基胺或三芳基胺的骨架、含有咔唑的骨架、含有苯并咔唑的骨架、含有吲哚并咔唑的骨架、含有啡噁嗪的骨架、及含有吩噻嗪的骨架。这些中,更优选为含有咔唑的骨架、含有苯并咔唑的骨架、含有吲哚并咔唑的骨架、及含有啡噁嗪的骨架,进而优选为含有咔唑的骨架、及含有啡噁嗪的骨架。
另一方面,电子受体性骨架通常可列举含有具有拉电子性的取代基的骨架。所谓拉电子基,也称为吸电子性基,在有机电子论中,是指通过诱导效应或共振效应,从经取代的原子团中吸引电子的原子团。作为拉电子基,可列举作为哈米特法则的取代基常数(σp(对位))而取正值的拉电子基。哈米特法则的取代基常数(σp(对位))可引用自化学便览基础编修订5版(II-380页)。
再者,虽也具有苯基也取正值的例子,但苯基不包含于本申请的拉电子基中。
作为拉电子基的例子,例如可列举:-F(σp:+0.20)、-Cl(σp:+0.28)、-Br(σp:+0.30)、-I(σp:+0.30)、-CO2R12(σp:R12为乙基时为+0.45)、-CONH2(σp:+0.38)、-COR12(σp:R12为甲基时为+0.49)、-CF3(σp:+0.51)、-SO2R12(σp:R12为甲基时为+0.69)、-NO2(σp:+0.81)等。R12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环形成碳数6~30的芳香族烃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环形成原子数5~30的杂环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碳数1~30的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碳数1~30的环烷基。作为所述各基的具体例,可列举与所述相同的例子。
其中,优选为含有具有碳原子与氮原子通过双键键结而成的部分结构的杂芳基的骨架、含有经氟化的取代基的骨架、含有氰基的骨架、含有羰基的骨架、含有亚砜或二亚砜的骨架、以及含有氧化膦基的骨架等。这些中,就化合物的稳定性的观点而言,也进而优选为含有具有碳原子与氮原子通过双键键结而成的部分结构的杂芳基的骨架、含有经氟化的取代基的骨架、以及含有氰基的骨架。
在含有具有碳原子与氮原子通过双键键结而成的部分结构的杂芳基的骨架中,具体而言,优选为含有吡啶、嘧啶、吡嗪、三嗪、喹啉、喹喔啉、喹唑啉或菲咯啉的骨架,其中,也更优选为含有嘧啶、三嗪、喹喔啉或喹唑啉的骨架,进而优选为含有三嗪的骨架。
在含有经氟化的取代基的骨架中,更优选为含有氟化芳基或氟烷基的骨架。作为含有氟化芳基的骨架,优选为经氟化的苯环,具体而言,更优选为含有氟苯、二氟苯、三氟苯、四氟苯或五氟苯的骨架。作为含有氟烷基的骨架,优选为含有经三氟甲基取代的苯环的骨架,这些中,也更优选为含有单(三氟甲基)苯或双(三氟甲基)苯的骨架。
在具有氰基的骨架中,进而优选为含有氰基苯、二氰基苯、三氰基苯的骨架。
作为使如以上那样的电子施体性骨架与电子受体性骨架键结而成的化合物,以下示出一例,但并不特别限定于这些。再者,根据过去的文献己知此处所示的化合物会射出延迟荧光。
[化16]
另外,作为射出延迟荧光的化合物,除了所述使电子施体性骨架与电子受体性骨架键结而成的化合物以外,优选为通式(6)或通式(7)所表示的化合物。
[化17]
通式(6)及通式(7)中,环Za、环Zb及环Zc分别独立地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环形成碳数6~30的芳基环、或者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环形成碳数5~30的杂芳基环。作为未经取代的环形成碳数6~30的芳基环,可列举苯环、萘环、菲环、甘油环、蒽、芘环等芳香族烃环,这些中,就确保溶解性的观点而言,也优选为苯环。另外,作为环形成碳数5~30的杂芳基环,可列举吡啶环、喹啉环、菲咯啉环等芳香族杂芳基环结构,就原料获取的容易度或合成的难易度的观点而言,优选为吡啶环。环Za、环Zb及环Zc优选为苯环。原因在于,通式(6)或通式(7)所表示的化合物的π共轭系效率良好地扩展,更有效率地从三重态激发状态向单重态激发状态发生逆系间跨越(inverse intersystem crossing),因此可进一步提高耐久性。
在所述说明及以下的说明中,例如所谓碳数6~40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基,也包含在芳基中进行了取代的取代基中所含的碳数在内而为6~40,对碳数进行了规定的其他取代基也与此相同。
所谓“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这一情况下的“未经取代”,是指氢原子或氘原子进行了取代。在以下说明的化合物或其部分结构中,关于“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这一情况,也与所述相同。
通式(6)中,Z1及Z2分别独立地为氧原子、NRa(具有取代基Ra的氮原子)或硫原子。在Z1为NRa的情况下,Ra可与环Za或环Zb键结而形成环。在Z2为NRa的情况下,Ra可与环Za或环Zc键结而形成环。
E为硼原子、磷原子、SiRa(具有取代基Ra的硅原子)或P=O。
通式(7)中,E1及E2分别独立地为BRa(具有取代基Ra的硼原子)、PRa(具有取代基Ra的磷原子)、SiRa2(具有两个取代基Ra的硅原子)、P(=O)Ra2(具有两个取代基Ra的氧化膦)或P(=S)Ra2(具有两个取代基Ra的硫化膦)、S(=O)或s(=O)2。在E1为BRa、PRa、SiRa2、P(=O)Ra2或P(=S)Ra2的情况下,Ra可与环Za或环Zb键结而形成环。在E2为BRa、PRa、SiRa2、P(=O)Ra2或P(=S)Ra2的情况下,Ra可与环Za或环Zc键结而形成环。
Ra分别独立地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杂芳基、或者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烷基。
Ra优选为也包括取代基在内碳数为6~40的基。Ra更优选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基。作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基,可列举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苯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联苯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芴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萘基、经取代或菲基(phenanthrenyl)等,更优选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苯基。
Z1及Z2优选为氧原子或NRa。原因在于,通式(6)所表示的化合物的π共轭系效率良好地扩展,更有效率地从三重态激发状态向单重态激发状态发生逆系间跨越,因此可进一步提高耐久性。
E优选为硼原子,E1及E2优选为BRa。原因在于,通式(6)所表示的化合物的π共轭系效率良好地扩展,更有效率地从三重态激发状态向单重态激发状态发生逆系间跨越,因此可进一步提高耐久性。
在所述所有基中,氢可为氘。在以下所说明的化合物或其部分结构中也相同。
在所述所有基中,经取代的情况下的取代基为烷基、环烷基、杂环基、烯基、环烯基、炔基、芳基、杂芳基、羟基、硫醇基、烷氧基、烷硫基、芳基醚基、芳基硫醚基、卤素、氰基、醛基、羰基、羧基、氧基羰基、酰胺基、磺酰基、磺酸酯基、磺酰胺基、氨基、硝基、硅烷基、硅氧烷基、硼基或氧化膦基。另外,这些取代基可进一步经所述取代基取代。
通式(6)或通式(7)所表示的化合物例如是如文献《先进材料(Adv.Mater.,)》2016,28,2777-2781中所记载那样通过最优选地配置电子施体性的胺氮原子与电子受体性的硼原子而可利用多重共振效应使HOMO轨道与LUMO轨道分离的分子。就将HOMO轨道与LUMO轨道明显分离且使单重态激发状态与三重态激发状态更接近而容易射出延迟荧光的观点而言,优选为E为电子受体性强的硼原子且Z1及Z2均为电子施体性强的基、即NRa。
另外,通式(6)或通式(7)所表示的化合物由于多重共振效应,其发光光谱相较于使电子施体性骨架与电子受体性骨架键结而成的化合物而言更尖锐,可获得色纯度高的发光。即,通式(6)或通式(7)所表示的化合物有利于提高显示器的色域,因此优选。另外,关于通式(6)或通式(7)所表示的化合物,由于环Za、环Zb、环Zc主要存在于LUMO轨道局部存在的通式(6)或通式(7)中的E原子的周围,因此可使LUMO轨道从E原子至各环非局部存在化。通过使LUMO轨道非局部存在化,多重共振效应有效率地发挥作用,因此可获得色纯度更高的发光。
进而,更优选为通式(6)或通式(7)的Ra与环Za、环Zb及环Zc中的至少一个环键结而成的结构。其原因在于,通过Ra与环Za、环Zb及环Zc中的至少一个环键结,通式(6)中的E或通式(7)中的E1及E2的立体保护效应进一步提高,可期待抑制荧光量子产率的下降的效果进一步提高。
以下以下示出通式(6)或通式(7)所表示的化合物的一例,但并不特别限定于这些。
[化18]
<颜色变换层(A)及颜色变换层(B)中的粘合剂树脂>
在本发明的颜色变换片中,颜色变换层(A)及颜色变换层(B)优选为除了包含发光材料以外还包含粘合剂树脂。作为粘合剂树脂,可优选地使用成形加工性、透明性、耐热性等优异的材料。作为粘合剂树脂的例子,例如可列举:丙烯酸系、甲基丙烯酸系、聚桂皮酸乙烯酯系、环橡胶系等具有反应性乙烯基的光硬化型抗蚀剂材料、环氧树脂、硅酮树脂(包括硅酮橡胶、硅酮凝胶等有机聚硅氧烷硬化物(交联物))、脲树脂、氟树脂、聚碳酸酯树脂、丙烯酸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聚乙烯树脂、聚酰胺树脂、酚树脂、聚乙烯醇树脂、聚乙烯丁醛树脂、纤维素树脂、脂肪族酯树脂、芳香族酯树脂、脂肪族聚烯烃树脂、树脂芳香族聚烯烃树脂等公知的粘合剂树脂。另外,作为粘合剂树脂,也可使用这些树脂的混合物或共聚物。例如可列举甲基丙烯酸甲酯与脂肪族聚烯烃树脂的共聚物等。通过适宜设计这些树脂,可获得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颜色变换片而言有用的粘合剂树脂。
这些树脂中,就透明性及有机发光材料的分散性的观点而言,优选为粘合剂树脂、丙烯酸树脂、包含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部位的共聚树脂、聚酯树脂、脂肪族聚烯烃树脂及这些的共聚物中的任一者。
<其他添加剂>
本发明的颜色变换片除了添加粘合剂树脂、发光材料以外,也可添加填充剂、抗氧化剂、加工及热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等耐光性稳定剂、用于涂布膜稳定化的分散剂或流平剂、塑化剂、环氧化合物等交联剂、胺-酸酐-咪唑等硬化剂、颜料、作为片表面的改质剂的硅烷偶合剂等接着辅助剂等。
作为填充剂,可列举烟熏二氧化硅、玻璃粉末、石英粉末等微粒子;氧化钛、氧化锆、钛酸钡、氧化锌、硅酮微粒子,但并无特别限定。另外,这些填充剂可单独使用,也可并用多种。
作为抗氧化剂,可列举2,6-二-叔丁基-对甲酚、2,6-二-叔丁基-4-乙基苯酚等酚系抗氧化剂,但并无特别限定。另外,这些抗氧化剂可单独使用,也可并用多种。
作为加工及热稳定剂,可列举亚磷酸三丁酯、亚磷酸三环己酯、三乙基膦、二苯基丁基膦等磷系稳定剂,但并无特别限定。另外,这些稳定剂可单独使用,也可并用多种。
作为耐光性稳定剂,例如可列举2-(5-甲基-2-羟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3,5-双(α,α-二甲基苄基)苯基〕-2H-苯并三唑等苯并三唑类,但并无特别限定。另外,这些耐光性稳定剂可单独使用,也可并用多种。
本发明的颜色变换片中的这些添加剂的含量也取决于化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荧光量子产率及激发波长下的吸收强度、以及所制作的片的厚度或透过率,通常相对于粘合剂树脂100质量份而为1.0×10-3质量份以上且30质量份以下,进而优选为1.0×10-2质量份以上且15质量份以下,特别优选为1.0×10-1质量份以上且10质量份以下。
<溶媒>
本发明的颜色变换片也可含有溶媒。溶媒只要为可调整流动状态的树脂的粘度且不会对发光物质的发光及耐久性产生过度的影响的溶媒,则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水、2-丙醇、乙醇、甲苯、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环戊酮、环己酮、己烷、庚烷、丙酮、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丙酯、乙酸异丙酯、萜品醇、2,2,4-三甲基-1,3一戊二醇单异丁酸酯(Texanol)、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丁基卡必醇、丁基卡必醇乙酸酯、1-甲氧基-2-丙醇、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四氢呋喃、四氢吡喃、1,4-二噁烷等,也可将这些溶媒混合使用两种以上。这些溶媒中,尤其是就不对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的劣化产生影响、且干燥后的残存溶媒少的方面而言,可优选地使用甲苯、乙酸乙酯。
<颜色变换片的制作方法>
以下,对本发明的颜色变换片的制作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在所述颜色变换片的制作方法中,首先以如下方式制作颜色变换层制作用组合物。
以规定量混合所述发光材料、粘合剂树脂、溶媒等。将所述成分以成为规定组成的方式混合后,利用均质机、自转公转型搅拌机、三辊机、球磨机、行星式球磨机、珠磨机等搅拌/混练机均质地进行混合分散,由此获得颜色变换组合物。在混合分散后或在混合分散的过程中,也可优选地进行在真空或减压条件下脱泡的操作。另外,也可事先混合某特定的成分或实施老化等处理。也可通过蒸发器去除溶媒而成为所期望的固体成分浓度。
本发明中,作为颜色变换片的具代表性的结构例,可列举所述图1。进而,为了防止颜色变换层因氧、水分或热所导致的劣化,也可如图3所示那样进一步设置阻挡层6。
颜色变换片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制,优选为以全部层的合计来计为1μm~5000μm。通过厚度为1μm以上而可确保充分的膜强度,不易产生膜的断裂等问题。通过厚度为5000μm以下,可获得操作性优异的片。厚度更优选为10μm~1000μm,进而优选为15μm~500μm,特别优选为30μm~300μm。
与本发明的颜色变换片有关的膜厚,是指基于日本工业标准(JapaneseIndustrialStandards,JIS)K7130(1999)塑料-膜及片-厚度测定方法中的利用机械扫描的厚度测定方法A法而测定的膜厚(平均膜厚)。
<基材层>
作为基材层,可并无特别限制地使用公知的金属、膜、玻璃、陶瓷、纸等。具体而言,可列举:铝(也包括铝合金)、锌、铜、铁等的金属板或箔;乙酸纤维素、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乙烯、聚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苯硫醚、聚苯乙烯、聚丙烯、聚碳酸酯、聚乙烯基缩醛、聚芳酰胺(aramid)、硅酮、聚烯烃、热塑性氟树脂、四氟乙烯与乙烯的共聚物(ethylene-tetrafluoroethylene,ETFE);包含α-聚烯烃树脂、聚己内酯树脂、丙烯酸树脂、硅酮树脂及这些树脂与乙烯的共聚合树脂的塑料的膜;层压有所述塑料膜的纸、或经所述塑料涂布的纸、层压或蒸镀有所述金属的纸、层压或蒸镀有所述金属的塑料膜等。另外,在基材为金属板的情况下,也可对表面实施铬系或镍系等的镀敷处理或陶瓷处理。
这些中,就颜色变换片的制作容易度或颜色变换片的成形容易度而言,可优选地使用玻璃或树脂膜。另外,优选为强度高的膜,以便在对膜状的基材进行处理时无断裂等的担忧。就这些要求特性或经济性的方面而言,优选为树脂膜,这些中,就经济性、操作性的方面而言,优选为选自由PET、聚苯硫醚、聚碳酸酯、聚丙烯所组成的群组中的塑料膜。另外,在使颜色变换片干燥的情况下或通过挤出机在200℃以上的高温下将颜色变换片压接成形的情况下,就耐热性的方面而言,优选为聚酰亚胺膜。就片的剥离容易度而言,基材层的表面也可预先经脱模处理。
基材层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制,作为下限,优选为5μm以上,更优选为25μm以上,进而优选为38μm以上。另外,作为上限,优选为5000μm以下,更优选为3000μm以下。
<颜色变换层>
接着,对本发明的颜色变换片中所含的颜色变换层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将通过所述方法所制作的颜色变换组合物涂布于基材上,并使其干燥。涂布可通过反辊涂布机(reverse roll coater)、刮刀涂布机(blade coater)、狭缝模涂布机、直接凹版涂布机(direct gravure coater)、平版凹版涂布机(offset gravure coater)、吻合式涂布机(kiss coater)、天然辊涂布机(natural roll coater)、气刀涂布机(airknife comer)、辊式刮刀涂布机(rollblade coater)、双流涂布机(two-stream coater)、棒式涂布机(rodcoater)、线棒涂布机(wire bar coater)、敷料器(applicator)、浸渍涂布机(dipcoater)、帘幕式涂布机(curtain coater)、旋转涂布机(spincoater)、刀片涂布机(knifecoater)等来进行。为了获得颜色变换层的膜厚均匀性,优选为利用狭缝模涂布机或浸渍涂布机来进行涂布。
颜色变换层的干燥可使用热风干燥机或红外线干燥机等一般的加热装置来进行。在所述情况下,加热条件通常为40℃~250℃且1分钟~5小时,优选为60℃~200℃且2分钟~4小时。另外,也可进行分步固化(step cure)等阶段性的加热硬化。
在制作颜色变换片后,也可视需要而变更基材。在所述情况下,作为简易方法,可列举使用热板进行重贴的方法、或者使用真空层压机或干膜层压机的方法等,但并不限定于这些方法。
颜色变换层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制,优选为1μm~1000μm,更优选为10μm~1000μm。通过厚度为1μm以上而可确保充分的膜强度,不易产生膜的断裂等问题。通过厚度为5000μm以下,可获得操作性优异的片。厚度更优选为10μm~100μm,进而优选为15μm~100μm,特别优选为30μm~100μm。
<阻挡层>
阻挡层可在对颜色变换层赋予阻气性的情况下适宜使用。作为阻挡层,具体而言,可列举: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钽、氧化锌、氧化锡、氧化铟、氧化钇、氧化镁等无机氧化物,或氮化硅、氮化铝、氮化钛、碳氮化硅等无机氮化物,或者这些的混合物或在这些物质中添加有其他元素的金属氧化物薄膜或金属氮化物薄膜;或者包含聚偏二氯乙烯、丙烯酸系树脂、硅酮系树脂、三聚氰胺系树脂、氨基甲酸酯系树脂、氟系树脂、乙酸乙烯酯的皂化物等聚乙烯醇系树脂等各种树脂的膜。另外,作为对水分具有阻挡功能的膜,例如可列举包含聚乙烯、聚丙烯、尼龙、聚偏二氯乙烯、偏二氯乙烯与氯乙烯的共聚物、偏二氯乙烯与丙烯腈的共聚物、氟系树脂、乙酸乙烯酯的皂化物等聚乙烯醇系树脂等各种树脂的膜。
阻挡层可设置于颜色变换层的两面,也可仅设置于单面。
另外,根据颜色变换片所要求的功能,也可进而设置具有光提取功能、抗反射功能、防眩功能、抗反射防眩功能、硬涂功能(耐摩擦功能)、抗静电功能、防污功能、电磁波遮蔽功能、红外线截止功能、紫外线截止功能、偏光功能、调色功能等功能的辅助层。
<激发光>
激发光的光源的种类只要为在发光材料可吸收的波长区域显示出发光的光源,则可使用任一者。例如,热阴极管或冷阴极管、无机EL等荧光性光源、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光源、LED光源、白热光源等任一光源在原理上均可利用,其中,LED为优选的光源。在显示器或照明装置中,就可提高蓝色光的色纯度的方面而言,具有波长400nm~500nm的范围的激发光的蓝色LED为进而优选的光源。若激发光的波长范围位于比其更靠长波长侧,则缺乏蓝色光,因此无法形成白色光,另外,若激发光的波长范围位于比其更靠短波长侧,则发光材料或树脂等有机化合物容易光劣化,因此欠佳。
激发光可具有一种发光峰值,也可具有两种以上的发光峰值,为了提高色纯度,优选为具有一种发光峰值。另外,也可将发光峰值的种类不同的多个激发光源任意组合使用。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颜色变换片为一种颜色变换片,所述颜色变换片是将入射光变换为波长与所述入射光不同的光的颜色变换片,所述颜色变换片至少依次含有颜色变换层、树脂层及基材,所述颜色变换层含有呈现在500nm以上且小于580nm的区域观测到峰值波长的发光的发光材料(a)及呈现在580nm以上且750nm以下的区域观测到峰值波长的发光的发光材料(b),且所述颜色变换片的雾度值为20%以上且90%以下,在将颜色变换层的折射率设为nA,将树脂层的折射率设为nB,且将基材的折射率设为nC时,nA>nB且nB<nC。将为nA>nB且nB<nC的树脂层也称为低折射层。
将所述实施方式的颜色变换片的结构例示于图4中。颜色变换片5包括基材层1,在所述基材层1上层叠有颜色变换层7及树脂层3。也可具有在树脂层3上进一步配置基材层1且颜色变换层7及树脂层3被基材层1夹持而成的结构。树脂层3优选为配置于从颜色变换层7观察时与光源侧相反的位置。进而,在将颜色变换层的折射率设为nA,将折射率设为nB,将基材的折射率设为nC时,需要为hA>nB且nB<nC。通过在所述位置具有树脂层,从光源侧发出的光在颜色变换层与树脂层的界面反射,因此可抑制向各层外的光泄露,因此可进一步提高颜色变换效率,从而可获得良好的耐久性。
所述实施方式的颜色变换层7含有呈现在500nm以上且小于580nm的区域观测到峰值波长的发光的发光材料(a)及呈现在580nm以上且750nm以下的区域观测到峰值波长的发光的发光材料(b)两者。颜色变换层7优选为除了含有发光材料以外还含有粘合剂树脂。另外,为了控制雾度值,颜色变换层7也可含有散射粒子。
再者,颜色变换片的雾度值、散射粒子、树脂层、发光材料、粘合剂树脂、基材层、阻挡层及制造方法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
<光源单元>
本发明的光源单元至少含有光源及颜色变换片。在本发明的光源单元中,优选为按照光源、颜色变换层(B)、树脂层、颜色变换层(A)的顺序配置。在光源单元中,除了含有光源及颜色变换片以外,还可含有其他光学片。作为光学片,可列举棱镜片、偏光反射性膜、扩散片等。作为具代表性的结构例,有如下结构:如图5所示那样,使基板8、反射层9、光源10层叠,在扩散板11与棱镜片12之间配置本发明的颜色变换片5,进而在棱镜片12的与光源为相反侧的面配置偏光反射性膜13。就薄膜化及生产性、光耐久性的观点而言,比本发明的颜色变换片更靠上方所含的光学片优选为两片以下。此处,所谓“比颜色变换片更靠上方”,是指相对于颜色变换片而言与光源为相反的一侧。通过光学片为两片以下,可抑制光的反射,因此可减少发光材料的激发次数,从而可防止耐久性的下降。图5的光源为所谓的直下型的结构,但光源的配置并无特别限定。在光源单元中含有颜色变换片的情况下,关于光源与颜色变换片的配置方法,除了所述顺序的结构以外,并无特别限定,可采用使光源与颜色变换片密接的结构,也可采用将光源与颜色变换片隔开的远程磷光体(remote phosphor)形式。另外,出于提高色纯度的目的,也可采用还含有彩色滤光片的结构。
如上所述,400nm~500nm的范围的激发光为较小的激发能量,可防止发光材料的分解,因此光源优选为在400nm~500nm的范围内具有极大发光的发光二极管。
本发明的光源单元可用于显示器、照明装置、内部装饰(interior)、标识、广告牌等用途。尤其可优选地用于显示器或照明装置。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受这些例子的限定。
<雾度及总光线透过率的测定>
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制作的颜色变换片、颜色变换层(A)、颜色变换层(B)的雾度及总光线透过率使用NDH7000(日本电色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并依据ASTMD1003(2013)进行测定。测定次数分别设为各一次。
<折射率的测定>
各层的折射率(nA1、nA2、nB、nC、nD1、nD2)是通过分别测定在PET膜上分别涂布各层制作用组合物所形成的树脂膜的折射率而获得。在“露米勒(Lumirror)”U48(东丽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厚度50μm)上,使用贝克式敷料器(Baker type applicator),以平均膜厚成为2μm的方式涂布各层制作用组合物,在100℃下加热20分钟并进行干燥而形成测定用树脂膜。使用反射分光计FE-3000(大冢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测定所形成的树脂膜对波长589.3nm的光的折射率。
<颜色变换特性的测定>
在搭载有蓝色LED(牛尾艾派特斯(USHIO EPITEX)公司制造;型号SMBB450H-1100、发光峰值波长:450nm)的发光装置上,按照光源、颜色变换层(B)、树脂层、颜色变换层(A)的顺序设置进行评价的各颜色变换片。在发光装置中流通100mA的电流而使蓝色LED点灯,使用分光放射亮度计(CS-1000,柯尼卡美能达(KonicaMinolta)公司制造)测定发光光谱、峰值波长下的发光强度及色度。再者,将各颜色变换片与蓝色LED元件的距离设为3cm。
<面内均匀性的评价>
将明基(BenQ)公司制造的液晶监视器(SW2700PT)拆开,插入后述的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制作的颜色变换片来代替内置的颜色变换片,之后依照原来的状态组装。此时的背光单元的结构为“反射膜/导光板/扩散片/颜色变换片/棱镜片/偏光反射膜”。使用分光放射亮度计(CS-1000,柯尼卡美能达(Konica Minolta)公司制造)测定9点颜色坐标u′、v′,通过下述式计算出面内偏差Δu′v′。
Δu′=u′(max)-u′(min.)
Δv′=v′(max)-v′(min.)
Δu′v′={(Δu′)2+(Δv′)2}1/2
若Δu′v′为0.02以下则变得良好,若为0.015以下则为极其良好。
<光耐久性的试验>
在搭载有蓝色LED(牛尾艾派特斯(USHIO EPITEX)公司制造;型号SMBB450H-1100、发光峰值波长:450nm)的发光装置上,按照光源、颜色变换层(B)、树脂层、颜色变换层(A)的顺序设置进行评价的各颜色变换片。在发光装置中流通100mA的电流而使蓝色LED点灯,使用分光放射亮度计(CS-1000,柯尼卡美能达(KonicaMinolta)公司制造)测定经颜色变换的发光波长下的峰值强度。再者,将各颜色变换片与蓝色LED元件的距离设为3cm。之后,在50℃、80%RH的环境下连续照射来自蓝色LED元件的光,观测荧光体的发光强度从初始值下降10%为止的时间,由此评价颜色变换片的耐久性。若荧光体的发光强度从初始值下降10%为止的时间为200小时以上,则为良好,若为400小时以上则为极其良好。
<发光材料>
在下述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化合物G-1、化合物G-3及化合物R-1为以下所示的化合物。
[化19]
[化20]
化合物G-1(发光峰值波长:515nm)、化合物G-3(发光峰值波长:527nm)是通过公知的方法合成。
G-2:使用西格玛奥德里奇(SIGMA-ALDRICH)制造的量子点(制品编号776793)(发光峰值波长:560nm)。
化合物R-1(发光峰值波长:629.5nm)是通过公知的方法合成。
散射粒子S-1、散射粒子S-2、散射粒子S-3、散射粒子S-4是以下所示的材料。
S-1:JR-301(帝化(Tayca)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二氧化钛粒子,平均粒径300nm)
S-2:AA-07(住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氧化铝粒子,平均粒径830nm)
S-3:SO-E6(亚都玛科技(Admatechs)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二氧化硅粒子,平均粒径2000μm)
S-4:KMP-706(信越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硅酮树脂粒子,平均粒径2000nm)
(实施例1)
将100重量份作为树脂的共荣社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丙烯酸树脂奥利考斯(Olycox)KC-7000、0.4重量份作为发光材料的G-1、0.3重量份作为散射粒子的S-1、300重量份作为溶媒的甲苯混合后,使用行星式搅拌/脱泡装置“马泽鲁斯塔(Mazerustar)”(注册商标)KK-400(仓纺(Kurabo)(股)制造),以1000rpm搅拌/脱泡20分钟而获得颜色变换层(A)制作用树脂组合物。
同样地,使用作为树脂的硅酮树脂(信越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KR-114B),相对于树脂100重量份,混合200重量份作为溶媒的庚烷后,使用行星式搅拌/脱泡装置“马泽鲁斯塔(Mazerustar)”(注册商标)KK-400(仓纺(Kurabo)(股)制造),以300rpm搅拌/脱泡20分钟而获得树脂层制作用树脂组合物。
同样地,将100重量份与颜色变换层(A)制作用树脂液相同的树脂、0.08重量份作为发光材料的化合物R-1、0.3重量份作为散射粒子的S-1、200质量份作为溶媒的甲苯混合后,使用行星式搅拌/脱泡装置“马泽鲁斯塔(Mazemstar)”(注册商标)KK-400(仓纺(Kurabo)(股)制造),以300rpm搅拌/脱泡20分钟而获得颜色变换层(B)制作用树脂组合物。
接着,使用狭缝模涂布机,将颜色变换层(A)制作用树脂组合物涂布于“露米勒(Lumirror)”(注册商标)U48(东丽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厚度50μm)的基材上,在120℃下加热20分钟并进行干燥而形成平均膜厚18μm的颜色变换层(A)。
同样地,使用狭缝模涂布机,将树脂层制作用树脂组合物涂布于颜色变换层(A)上,在120℃下加热20分钟并进行干燥而形成平均膜厚10μm的树脂层。
同样地,使用狭缝模涂布机,将颜色变换层(B)制作用树脂组合物涂布于“露米勒(Lumirror)”(注册商标)U48(东丽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厚度50μm)的基材上,在120℃下加热20分钟并进行干燥而形成平均膜厚18μm的颜色变换层(B)。
接着,以树脂层与颜色变换层(B)直接接触的方式对所述两个单元进行加温层压,由此制作“基材/颜色变换层(A)/树脂层/颜色变换层(B)/基材”这一结构的颜色变换片。
使用所制作的颜色变换片,通过所述方法来测定各层的折射率。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2~实施例8、实施例17、实施例18、比较例1~比较例3)
除了如表1、表2所示那样变更组成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操作制作颜色变换片,并进行评价。实施例17中,将树脂层的树脂变更为东洋纺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维龙(Vylon)”(注册商标)270的聚酯。另外,比较例3中,将树脂层的树脂变更为共荣社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丙烯酸树脂奥利考斯(Olycox)KC-7000。将结果示于表1、表2。
根据实施例1与比较例1的对比,与雾度值低于20%的比较例1相比,雾度值为20%以上的实施例1的面内均匀性大幅变得良好。
另外,根据实施例1~实施例5的对比,可知雾度值越大,面内均匀性变得越良好。其中,如比较例2所示那样,可知在雾度值超过90%时,面内均匀性虽良好,但光耐久性大幅下降。实施例3、实施例4、实施例8的面内均匀性与耐久性此两者特别良好。
根据实施例7与实施例4的对比,可知作为颜色变换层(A)的发光材料,G-1较G-2而言光耐久性更良好。
根据实施例18与实施例4的对比,可知作为颜色变换层(A)的发光材料,G-1与G-3为同等的光耐久性。
根据实施例17与实施例4的对比,可知与折射率nB小于颜色变换层(A)的折射率nA1及颜色变换层(B)的折射率nA2的情况相比,在树脂层的折射率nB大于颜色变换层(A)的折射率nA1及颜色变换层(B)的折射率nA2的情况下,光耐久性下降。
根据实施例17与比较例3的对比,可知与树脂层的折射率nB大于颜色变换层(A)的折射率nA1及颜色变换层(B)的折射率nA2的情况相比,在树脂层的折射率nB与颜色变换层(A)的折射率nA1及颜色变换层(B)的折射率nA2相同的情况下,光耐久性下降。
[表2]
【表2】
<色域面积比的计算>
将明基(BenQ)公司制造的液晶监视器(SW2700PT)分解,插入后述的实施例中制作的颜色变换片来代替内置的颜色变换片后,依照原来的状态组装。此时的背光单元的结构为“反射膜/导光板/扩散片/颜色变换片/棱镜片/偏光反射膜”。关于所得的监视器中显示蓝、绿、红的单色时的(X,Y)色空间中的各个色坐标,使用分光放射亮度计(CS-1000,柯尼卡美能达(Konica Minolta)公司制造)进行测定。根据所得的3点的色坐标来计算色域的面积,计算DCI-P3规格相对于色域面积的面积比。若面积比为100%以上则为良好,若为105%以上则为极其良好。
<相对亮度>
将实施例3的颜色变换后的白色光的亮度设为100,对后述的实施例的亮度进行比较。相对亮度(%)是以实施例3为基准的相对亮度。
(实施例9)
除了颜色变换层(A)的散射粒子为1.3重量份且在颜色变换层(B)中未添加散射粒子以外,利用与实施例3相同的操作制作颜色变换片。使用所制作的颜色变换片,利用所述方法来测定颜色特性,结果绿色的发光峰值为527nm,红色的发光峰值为637nm。利用所述方法计算色域面积比,结果为105%。另外,利用所述方法计算相对亮度,结果为97%。利用所述方法测定雾度值及各层的折射率。将结果示于表3。
(实施例10)
除了颜色变换层(A)的散射粒子为2重量份且在颜色变换层(B)中未添加散射粒子以外,利用与实施例3相同的操作制作颜色变换片。使用所制作的颜色变换片,利用所述方法来测定颜色特性,结果绿色的发光峰值为525nm,红色的发光峰值为639nm。利用所述方法计算色域面积比,结果为108%。另外,利用所述方法计算相对亮度,结果为93%。利用所述方法测定雾度值及各层的折射率。将结果示于表3。
(实施例11)
除了颜色变换层(A)不添加散射粒子且将颜色变换层(B)的散射粒子设为1.3重量份以外,利用与实施例3相同的操作制作颜色变换片。使用所制作的颜色变换片,利用所述方法来测定颜色特性,结果绿色的发光峰值为532nm,红色的发光峰值为634nm。利用所述方法计算色域面积比,结果为98%。另外,利用所述方法计算相对亮度,结果为108%。利用所述方法测定雾度值及各层的折射率。将结果示于表3。
(实施例12)
除了颜色变换层(A)不添加散射粒子且将颜色变换层(B)的散射粒子设为2重量份以外,利用与实施例3相同的操作制作颜色变换片。使用所制作的颜色变换片,利用所述方法来测定颜色特性,结果绿色的发光峰值为534nm,红色的发光峰值为632nm。利用所述方法计算色域面积比,结果为95%。另外,利用所述方法计算相对亮度,结果为110%。利用所述方法测定雾度值及各层的折射率。将结果示于表3。
根据实施例9、实施例10与实施例11、实施例12的比较,可知与仅颜色变换层(A)含有散射粒子的情况、仅颜色变换层(B)含有散射粒子的情况相比,色域面积提高。
另外,根据实施例11、实施例12与实施例3、实施例9、实施例10的比较,可知与仅颜色变换层(B)含有散射粒子的情况、颜色变换层(A)及颜色变换层(B)两者含有散射粒子的情况或仅颜色变换层(A)含有散射粒子的情况相比,亮度提高。
(比较例7)
除了颜色变换层(A)的散射粒子为8重量份且在颜色变换层(B)中未添加散射粒子以外,利用与实施例3相同的操作制作颜色变换片。使用所制作的颜色变换片,利用所述方法来测定颜色特性,结果绿色的发光峰值为523nm,红色的发光峰值为641nm。利用所述方法计算色域面积比,结果为108%。另外,利用所述方法计算相对亮度,结果为85%。利用所述方法测定雾度值及各层的折射率。将结果示于表3。
(比较例8)
除了颜色变换层(A)不添加散射粒子且将颜色变换层(B)的散射粒子设为8重量份以外,利用与实施例3相同的操作制作颜色变换片。使用所制作的颜色变换片,利用所述方法来测定颜色特性,结果绿色的发光峰值为536nm,红色的发光峰值为630nm。利用所述方法计算色域面积比,结果为94%。另外,利用所述方法计算相对亮度,结果为100%。利用所述方法测定雾度值及各层的折射率。将结果示于表3。
根据实施例9、实施例10与比较例7的对比以及实施例11、实施例12与比较例8的对比,可知在粒子的含量过多,雾度超过90%时,亮度会大幅下降。
[表3]
【表3】
(实施例13)
将100重量份作为树脂的共荣社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丙烯酸树脂奥利考斯(Olycox)KC-7000、0.4重量份作为发光材料(a)的G-1、0.01重量份作为发光材料(b)的R-1、0.6重量份作为散射粒子的S-1、300重量份作为溶媒的甲苯混合后,使用行星式搅拌/脱泡装置“马泽鲁斯塔(Mazerustar)”(注册商标)KK-400(仓纺(Kurabo)(股)制造),以1000rpm搅拌/脱泡20分钟而获得颜色变换层制作用树脂组合物。
与实施例1同样地获得树脂层制作用树脂液组合物。
接着,使用狭缝模涂布机,将颜色变换层制作用树脂组合物涂布于“露米勒(Lumirror)”(注册商标)U48(东丽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厚度50μm)的基材上,在120℃下加热20分钟并进行干燥而形成平均膜厚18μm的颜色变换层。
与实施例1同样地在颜色变换层上形成平均膜厚10μm的树脂层。
接着,通过将“露米勒(Lumirror)”(注册商标)U48(东丽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厚度50μm)加温层压于树脂层上,制作“基材/颜色变换层/树脂层/基材”这一结构的颜色变换片。
使用所制作的颜色变换片,通过所述方法来测定各层的折射率。将结果示于表4。
(实施例14~实施例16、比较例4~比较例6)
除了如表4所示那样变更组成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3相同的操作制作颜色变换片,并进行评价。比较例6中,将树脂层的树脂变更为东洋纺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维龙(Vylon)”(注册商标)270的聚酯。将结果示于表4。
根据实施例13与比较例4的对比,与雾度值低于20%的比较例4相比,雾度值为20%以上的实施例13的面内均匀性大幅变得良好。
另外,根据实施例13~实施例16的对比,可知雾度值越大,面内均匀性变得越良好。其中,如比较例5所示那样,可知在雾度值超过90%时,面内均匀性虽良好,但光耐久性大幅下降。实施例14、实施例15的面内均匀性与耐久性此两者特别良好。
根据比较例6与实施例15的对比,可知在树脂层的折射率nB与颜色变换层的折射率nA及基材层的折射率nC相同或较它们而言大的情况下,光耐久性大幅下降。
(实施例19~实施例21)
除了如表5所示那样变更组成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1相同的操作制作颜色变换片,并进行评价。将实施例19、实施例20、实施例21的散射粒子分别变更为S-2、S-3、S-4。将结果示于表5。
根据实施例11与实施例19~实施例21的对比,可知在颜色变换层的折射率nA2与散射粒子的折射率nD2的差的绝对值为所述范围内时,总光线透过率提高,可获得亮度更高的颜色变换片。
[表5]
【表5】
符号的说明
1:基材层
2:颜色变换层(B)
3:树脂层
4:颜色变换层(A)
5:颜色变换片
6:阻挡层
7:颜色变换层
8:基板
9:反射层
10:光源
11:扩散板
12:棱镜片
13:偏光反射性膜
14:光源单元
Claims (23)
1.一种颜色变换片,是将入射光变换为波长与所述入射光不同的光的颜色变换片,
所述颜色变换片至少含有颜色变换层(A)、颜色变换层(B)、树脂层及基材,
所述颜色变换层(A)含有呈现在500nm以上且小于580nm的区域观测到峰值波长的发光的发光材料(a),
所述颜色变换层(B)含有呈现在580nm以上且750nm以下的区域观测到峰值波长的发光的发光材料(b),
所述颜色变换片的雾度值为20%以上且90%以下,
在将颜色变换层(A)的折射率设为nA1,将颜色变换层(B)的折射率设为nA2,且将树脂层的折射率设为nB时,nA1、nA2及nB满足以下的(1)或(2)的关系:
(1)nA1>nB且nA2>nB
(2)nA1<nB且nA2<n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颜色变换片,其中所述nA1、nA2及nB满足所述(1)的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颜色变换片,其中所述nA1、nA2及nB满足0.15≧nA1-nB≧0.05且0.15≧nA2-nB≧0.05的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颜色变换片,其中所述nA1、nA2及nB满足0.15≧nB-nA1≧0.05且0.15≧nB-nA2≧0.05的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颜色变换片,其中所述颜色变换片的雾度值为50%以上且75%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颜色变换片,其中所述颜色变换片按照颜色变换层(A)、树脂层、颜色变换层(B)的顺序直接邻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颜色变换片,其中所述发光材料(a)和/或发光材料(b)为有机发光材料。
9.一种颜色变换片,是将入射光变换为波长与所述入射光不同的光的颜色变换片,
所述颜色变换片至少含有颜色变换层(A)、颜色变换层(B)、树脂层及基材,
所述颜色变换层(A)含有呈现在500nm以上且小于580nm的区域观测到峰值波长的发光的发光材料(a),
所述颜色变换层(B)含有呈现在580nm以上且750nm以下的区域观测到峰值波长的发光的发光材料(b),
所述颜色变换片的雾度值为20%以上且90%以下,
在所述颜色变换层(A)及所述颜色变换层(B)中的任一者或两者中含有散射粒子,在将所述颜色变换层(A)的雾度设为HA且将所述颜色变换层(B)的雾度设为HB时,
|HA-HB|≧20%。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颜色变换片,其中在所述颜色变换层(A)及所述颜色变换层(B)中的任一者或两者中含有散射粒子。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颜色变换片,其中所述颜色变换层(A)中的散射粒子的含量较所述颜色变换层(B)中的散射粒子的含量而言大。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颜色变换片,其中所述颜色变换层(B)中的散射粒子的含量较所述颜色变换层(A)中的散射粒子的含量而言大。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颜色变换片,其中所述散射粒子含有二氧化钛。
14.根据权利要求9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颜色变换片,其中所述散射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00nm~500nm。
15.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颜色变换片,其中所述散射粒子含有选自氧化铝粒子、二氧化硅粒子及硅酮树脂粒子中的粒子,在将颜色变换层(A)的折射率设为nA1,将颜色变换层(B)的折射率设为nA2,将颜色变换层(A)中所含的散射粒子的折射率设为nD1,且将颜色变换层(B)中所含的散射粒子的折射率设为nD2时,nA1、nA2、nD1及nD2满足0.03≦|nA1-nD1|≦0.3和/或0.03≦|nA2-nD2|≦0.3。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颜色变换片,其中所述树脂层含有硅酮树脂。
17.一种颜色变换片,是将入射光变换为波长与所述入射光不同的光的颜色变换片,
所述颜色变换片至少依次含有颜色变换层、树脂层及基材,
所述颜色变换层含有呈现在500nm以上且小于580nm的区域观测到峰值波长的发光的发光材料(a)及呈现在580nm以上且750nm以下的区域观测到峰值波长的发光的发光材料(b),且
所述颜色变换片的雾度值为20%以上且90%以下,
在将颜色变换层的折射率设为nA,将树脂层的折射率设为nB,且将基材的折射率设为nC时,nA>nB且nB<nC。
18.一种光源单元,含有光源及如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颜色变换片。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光源单元,其中所述光源为在400nm以上且500nm以下的范围具有极大发光的发光二极管。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光源单元,还含有所述颜色变换片以外的光学片。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源单元,其中比所述颜色变换片更靠上方所含有的光学片为两片以下。
22.一种显示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8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源单元。
23.一种照明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8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源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164821 | 2020-09-30 | ||
JP2020164821 | 2020-09-30 | ||
PCT/JP2021/033673 WO2022070877A1 (ja) | 2020-09-30 | 2021-09-14 | 色変換シートならびにそれを含む光源ユニット、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照明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956178A true CN115956178A (zh) | 2023-04-11 |
Family
ID=809503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51020.XA Pending CN115956178A (zh) | 2020-09-30 | 2021-09-14 | 颜色变换片及含有其的光源单元、显示器及照明装置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358929A1 (zh) |
EP (1) | EP4224060B1 (zh) |
JP (1) | JP7559769B2 (zh) |
KR (1) | KR102772042B1 (zh) |
CN (1) | CN115956178A (zh) |
TW (1) | TW202214430A (zh) |
WO (1) | WO202207087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WO2023008318A1 (zh) * | 2021-07-30 | 2023-02-02 | ||
JPWO2024024590A1 (zh) * | 2022-07-25 | 2024-02-01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70121129A1 (en) * | 2003-10-01 | 2007-05-31 | Idemitsu Kosan Co., Ltd. | Color conversion layer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
US20090224177A1 (en) * | 2008-02-29 | 2009-09-10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Color conversion member and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using the color conversion member |
WO2012161012A1 (ja) * | 2011-05-20 | 2012-11-2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色変換基板、照明装置およびカラー表示装置 |
CN104981915A (zh) * | 2013-02-06 | 2015-10-14 |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 发光模块 |
JP2017040931A (ja) * | 2016-09-21 | 2017-02-23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光波長変換シート、これを備え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2018124413A (ja) * | 2017-01-31 | 2018-08-09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光波長変換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装置、画像表示装置、光波長変換組成物、および光波長変換部材 |
CN108603957A (zh) * | 2016-02-19 | 2018-09-28 | 东丽株式会社 | 颜色转换片、包含其的光源单元、显示器及照明装置 |
WO2019039142A1 (ja) * | 2017-08-21 | 2019-02-28 | 東レ株式会社 | 色変換組成物、色変換シートならびにそれを含む光源ユニット、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照明装置 |
CN110058446A (zh) * | 2018-01-18 | 2019-07-26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和制造该显示装置的方法 |
JP2019219512A (ja) * | 2018-06-20 | 2019-12-26 | 東レ株式会社 | 色変換組成物、色変換シートならびにそれを含む光源ユニット、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照明装置 |
CN111279229A (zh) * | 2017-12-07 | 2020-06-12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颜色转换面板及制造颜色转换面板的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46157A (en) | 1990-04-23 | 1995-08-29 | Morgan; Lee R. | Boron difluoride compounds useful in photodynamic therapy and production of laser light |
JP3159259B2 (ja) | 1999-01-13 | 2001-04-23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
JP2007256346A (ja) * | 2006-03-20 | 2007-10-04 | Fujifilm Corp |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液晶表示装置 |
JP2011241160A (ja) | 2010-05-17 | 2011-12-01 | Yamamoto Chem Inc | 色変換材料、該材料を含む組成物、該組成物を使用した色変換光学部品および該色変換光学部品を使用した発光素子 |
JP5933495B2 (ja) * | 2012-09-28 | 2016-06-08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
KR20160094885A (ko) * | 2015-01-31 | 2016-08-10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색변환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
CN107407467B (zh) | 2015-03-18 | 2020-03-27 | 夏普株式会社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
CN107995920B (zh) * | 2015-09-29 | 2021-03-12 | 东丽株式会社 | 荧光体组合物、荧光体片材及使用它们的形成物、 led芯片、led封装体、发光装置、背光单元 |
JP2017129743A (ja) * | 2016-01-20 | 2017-07-27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量子ドット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MY188668A (en) * | 2016-03-25 | 2021-12-22 | Toray Industries | Light source unit, laminated member, and display and light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m |
JP2018087951A (ja) * | 2016-11-30 | 2018-06-07 | 東レ株式会社 | 色変換シート、ならびにそれを含む光源ユニット、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照明 |
WO2018221216A1 (ja) * | 2017-06-02 | 2018-12-06 | 東レ株式会社 | 色変換シート、それを含む光源ユニット、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照明装置 |
-
2021
- 2021-09-14 JP JP2021557266A patent/JP7559769B2/ja active Active
- 2021-09-14 WO PCT/JP2021/033673 patent/WO2022070877A1/ja unknown
- 2021-09-14 KR KR1020237001042A patent/KR102772042B1/ko active Active
- 2021-09-14 US US18/025,828 patent/US20230358929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09-14 CN CN202180051020.XA patent/CN115956178A/zh active Pending
- 2021-09-14 EP EP21875179.0A patent/EP4224060B1/en active Active
- 2021-09-23 TW TW110135216A patent/TW202214430A/zh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70121129A1 (en) * | 2003-10-01 | 2007-05-31 | Idemitsu Kosan Co., Ltd. | Color conversion layer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
US20090224177A1 (en) * | 2008-02-29 | 2009-09-10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Color conversion member and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using the color conversion member |
WO2012161012A1 (ja) * | 2011-05-20 | 2012-11-2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色変換基板、照明装置およびカラー表示装置 |
CN104981915A (zh) * | 2013-02-06 | 2015-10-14 |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 发光模块 |
CN108603957A (zh) * | 2016-02-19 | 2018-09-28 | 东丽株式会社 | 颜色转换片、包含其的光源单元、显示器及照明装置 |
JP2017040931A (ja) * | 2016-09-21 | 2017-02-23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光波長変換シート、これを備え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2018124413A (ja) * | 2017-01-31 | 2018-08-09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光波長変換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装置、画像表示装置、光波長変換組成物、および光波長変換部材 |
WO2019039142A1 (ja) * | 2017-08-21 | 2019-02-28 | 東レ株式会社 | 色変換組成物、色変換シートならびにそれを含む光源ユニット、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照明装置 |
CN111279229A (zh) * | 2017-12-07 | 2020-06-12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颜色转换面板及制造颜色转换面板的方法 |
CN110058446A (zh) * | 2018-01-18 | 2019-07-26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和制造该显示装置的方法 |
JP2019219512A (ja) * | 2018-06-20 | 2019-12-26 | 東レ株式会社 | 色変換組成物、色変換シートならびにそれを含む光源ユニット、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照明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559769B2 (ja) | 2024-10-02 |
EP4224060B1 (en) | 2025-03-19 |
TW202214430A (zh) | 2022-04-16 |
JPWO2022070877A1 (zh) | 2022-04-07 |
KR20230076809A (ko) | 2023-05-31 |
KR102772042B1 (ko) | 2025-02-25 |
WO2022070877A1 (ja) | 2022-04-07 |
EP4224060A4 (en) | 2024-10-30 |
EP4224060A1 (en) | 2023-08-09 |
US20230358929A1 (en) | 2023-11-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035515B1 (ko) | 색변환 시트, 그것을 포함하는 광원 유닛, 디스플레이 및 조명 장치 | |
TWI765048B (zh) | 顏色轉換片、含有其的光源單元、顯示器和照明裝置 | |
JP7632277B2 (ja) | 色変換組成物、色変換フィルム、それを含む光源ユニット、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照明ならびに化合物 | |
KR102772042B1 (ko) | 색 변환 시트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광원 유닛, 디스플레이 및 조명 장치 | |
JP7290047B2 (ja) | 色変換組成物、色変換シートならびにそれを含む光源ユニット、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照明装置 | |
CN112639542B (zh) | 颜色转换材料、颜色转换部件、光源单元、显示器、照明装置、颜色转换基板及油墨 | |
JP2019219512A (ja) | 色変換組成物、色変換シートならびにそれを含む光源ユニット、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照明装置 | |
CN110832361B (zh) | 颜色转换组合物、颜色转换片以及包含该颜色转换片的光源模组、显示器和照明装置 | |
WO2024057867A1 (ja) | 色変換組成物、色変換シート、光源ユニット、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 |
WO2023008318A1 (ja) | 色変換シート、それを含む光源ユニット、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照明装置 | |
JP7306265B2 (ja) | 色変換組成物、色変換シート、光源ユニット、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照明装置 | |
WO2025004819A1 (ja) | 色変換シートならびにそれを含む光源ユニット、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照明装置 | |
WO2022255173A1 (ja) | 色変換組成物、色変換シート、それを含む光源ユニット、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照明装置 | |
CN117916636A (zh) | 颜色转换构件、包含其的光源单元、显示器及照明装置 | |
WO2022230643A1 (ja) | 多環芳香族化合物、色変換組成物、色変換シート、光源ユニット、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照明装置 | |
JP2023027448A (ja) | 色変換シートを含む光源ユニット、ならびにそれを含む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照明装置 | |
WO2024024590A1 (ja) | 粒子状色変換材料、色変換部材ならびにそれを含む光源ユニット、ディスプレイ、照明装置および色変換基板 | |
CN117651890A (zh) | 颜色转换片、包括其的光源单元、显示器及照明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