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36372A - 开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开闭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836372A CN115836372A CN202080102654.9A CN202080102654A CN115836372A CN 115836372 A CN115836372 A CN 115836372A CN 202080102654 A CN202080102654 A CN 202080102654A CN 115836372 A CN115836372 A CN 11583637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vable contact
- crankshaft
- mentioned
- crank rod
- cra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02—Details
- H01H33/42—Driving mechanis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9—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characterised by friction-damping means
- F16F15/1297—Overload protection, i.e. means for limiting torqu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60—Mechanical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damping vibration or shock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00—Shafts; Axles; Cranks; Eccentrics
- F16C3/04—Crankshafts, eccentric-shafts; Cranks, eccentrics
- F16C3/06—Crankshafts
- F16C3/10—Crankshafts assembled of several parts, e.g. by welding by crimping
- F16C3/12—Crankshafts assembled of several parts, e.g. by welding by crimping releasably connecte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02—Details
- H01H33/42—Driving mechanisms
- H01H2033/426—Details concerning the connection of the isolating driving rod to a metallic par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32—Driving mechanisms, i.e. for transmitting driving force to the contacts
- H01H3/46—Driving mechanisms, i.e. for transmitting driving force to the contacts using rod or lever linkage, e.g. togg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Driving Mechanisms And Operating Circuits Of Arc-Extinguishing High-Tension Switche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开闭装置。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具有第1~第3可动触点、第1~第3传递机构、第1~第3容器、曲轴、操作机构以及缓冲机构。第1~第3可动触点收纳于第1~第3容器。第1~第3传递机构与上述第1~第3可动触点连接。第1~第3容器至少收纳上述第1可动触点。曲轴使上述第1~第3传递机构动作,使上述第1~第3可动触点从闭路状态向开路状态变化。操作机构配置在上述第1传递机构侧,使上述曲轴旋转运动。缓冲机构配置在上述第3传递机构侧,对上述曲轴的旋转运动进行缓冲。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开闭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如下构成的开闭装置:通过一个驱动装置经由一根轴使设置于3相的各相的可动触点动作。例如,轴由多个零件构成,其具有接头而构成。尤其在接头部分使用绝缘物以使电流不通电。此外,还公开了如下构造:以提高动力传递性以及减少零件个数为目的,使轴间成为花键而结合,紧密地传递伴随旋转运动的扭矩。
在开闭装置进行开路动作时,当为了通过一根轴使各相的可动触点动作而使轴旋转时,轴扭转而在各相的可动触点之间产生不同的延迟,有时触点的动作产生偏差。并且,在对轴进行制动而使各相的可动触点的动作停止时,3相中接近操作机构的第1相的可动触点随着操作机构的制动而迅速地减速,但远离操作机构的第2相、第3相的可动触点由于惯性而继续运动,有时减速会延迟。其结果,存在如下问题:虽然第1相的可动触点到达开路位置而停止,但第2相、第3相的可动触点超过开路位置而弹回。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0-546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539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开闭装置,在开路动作中,能够使多个可动触点在开路位置处高精度地停止。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具有第1可动触点、第1传递机构、第1容器、第2可动触点、第2传递机构、第2容器、第3可动触点、第3传递机构、第3容器、曲轴、操作机构以及缓冲机构。第1可动触点收纳于第1容器。第1传递机构与上述第1可动触点连接。第1容器至少收纳上述第1可动触点。第2可动触点收纳于第2容器。第2传递机构与上述第2可动触点连接。第2容器至少收纳上述第2可动触点,并与上述第1容器并排。第3可动触点收纳于第3容器。第3传递机构与上述第3可动触点连接。第3容器至少收纳上述第3可动触点,并与上述第2容器并排。曲轴使上述第1传递机构、上述第2传递机构以及上述第3传递机构动作,而使上述第1可动触点、上述第2可动触点以及上述第3可动触点从闭路状态向开路状态变化。操作机构配置在上述第1传递机构侧,使上述曲轴旋转运动。缓冲机构配置在上述第3传递机构侧,对上述曲轴的旋转运动进行缓冲。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1的概要的图。
图2是表示辅助缓冲机构60的概要的图。
图3是表示从闭路位置向开路位置移动的各可动触点的行程曲线的图。
图4是表示比较装置中从闭路位置向开路位置移动时的各可动触点的行程曲线的图。
图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2的概要的图。
图6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辅助缓冲机构60的概要的图。
图7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辅助缓冲机构60的概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进行说明。在本申请中,正交坐标系的Z方向、X方向以及Y方向如以下那样定义。Z方向是铅垂方向,+Z方向是上方。X方向是水平方向,将其定义为开闭装置的左右方向。+X方向是开闭装置的右方。Y方向是水平方向且是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将其开闭装置的前后方向。+Y方向是前方。另外,为了便于说明,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前方”等用语通过以从开闭装置观察的一个方向为基准的视点来表现。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对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1的概要的图,图2是表示辅助缓冲机构60的概要的图。在图1中示出俯视观察开闭装置1的状态。开闭装置1例如具备第1相10、第2相20、第3相30、曲轴40、操作机构50以及辅助缓冲机构60。
第1相10例如具备第1容器11、第1对置触点12、第1可动触点13、第1操作杆14、第1绝缘操作杆15、第1曲柄16以及第1密封部件17。在第1容器11内封入有绝缘介质G,与外部的大气隔离且被密闭。第1容器11是在Y方向上较长的中空容器。在第1容器11中收纳有第1对置触点12、第1可动触点13、第1操作杆14、第1绝缘操作杆15以及第1曲柄16。在第1容器11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附近的位置上形成有贯通孔,该贯通孔中安装有第1密封部件17。通过第1操作杆14、第1绝缘操作杆15以及第1曲柄16构成第1传递机构18。
第1对置触点12被固定地设置在第1容器11的内侧且是第1容器11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第1对置触点12朝向第1容器11的长边方向的一端方向(-Y方向)突出。
第1可动触点13成为第1容器11的另一端方向(+Y方向)开口的凹型形状,其开口部截面成为O型。第1可动触点13的凹部的开口宽度(X方向的开口宽度)与第1对置触点12的宽度(X方向的宽度)大致相同。例如,通过第1可动触点13向第1容器11的另一端方向移动,由此第1对置触点12与第1可动触点13接触,第1可动触点成为闭路状态。通过第1可动触点13向第1容器11的一端侧移动,由此第1对置触点12与第1可动触点13分离,第1可动触点13成为开路状态。
第1可动触点13与第1操作杆14成为一体地设置在第1操作杆14的另一端部而与第1操作杆14连接。第1操作杆14是沿着第1容器11的长边方向的长条部件。第1操作杆14例如通过未图示的轴承来支承两端部,而在第1容器11的长边方向上进行直线运动。
在第1操作杆14的一端部通过销结合而连接有第1绝缘操作杆15的另一端部。第1操作杆14能够相对于第1绝缘操作杆15相对地旋转。在第1绝缘操作杆15的一端部通过销结合而连接有第1曲柄16。第1绝缘操作杆15的一端部随着第1曲柄16的旋转而围绕将第1绝缘操作杆15与第1曲柄16进行连接的销旋转。第1绝缘操作杆15将第1曲柄16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第1操作杆14的运动(直线运动)。
第1曲柄16与曲轴40嵌合地连接,并随着曲轴40的旋转而旋转。曲轴40贯通设置于第1容器11的贯通孔。设置于贯通孔的第1密封部件17封闭曲轴40所贯通的贯通孔,维持第1容器11内的气密性。曲轴40由未图示的滚珠轴承等轴承支承,并自由地旋转。
第2相20例如具备第2容器21、第2对置触点22、第2可动触点23、第2操作杆24、第2绝缘操作杆25、第2曲柄26以及第2密封部件27。第3相30例如具备第3容器31、第3对置触点32、第3可动触点33、第3操作杆34、第3绝缘操作杆35、第3曲柄36以及第3密封部件37。第2相20以及第3相30均具有与第1相10相同的构成。第2容器21与第1容器11并排,第3容器31与第2容器21并排。通过第2操作杆24、第2绝缘操作杆25以及第2曲柄26构成第2传递机构28,通过第3操作杆34、第3绝缘操作杆35以及第3曲柄36构成第3传递机构38。
曲轴40例如具备第1曲柄杆41、第2曲柄杆42、第3曲柄杆43、操作机构侧联轴器44、第1联轴器45、第2联轴器46以及缓冲机构侧联轴器47。曲轴40使第1传递机构18、第2传递机构28以及第3传递机构38动作,使第1可动触点13、第2可动触点23以及第3可动触点33在闭路状态与开路状态之间变化。第1曲柄杆41、第2曲柄杆42以及第3曲柄杆43与第1可动触点13、第2可动触点23以及第3可动触点33对应地设置。第1曲柄杆41、第2曲柄杆42以及第3曲柄杆43均为长条部件,具有相互大致相同的直径。
第1曲柄杆41贯通第1容器11,第2曲柄杆42贯通第2容器21,第3曲柄杆43贯通第3容器31。在第1曲柄杆41的长边方向中央部嵌合有第1曲柄16,在第2曲柄杆42的长边方向中央部嵌合有第2曲柄26,在第3曲柄杆43的长边方向中央部嵌合有第3曲柄36。
在第1曲柄杆41的旋转轴方向的一端侧安装有操作机构侧联轴器44。第2曲柄杆42接近第1曲柄杆41的另一端侧。第1曲柄杆41的另一端侧与第2曲柄杆42的一端侧通过第1联轴器45相互结合。第3曲柄杆43接近第2曲柄杆42的旋转轴方向的另一端侧。第2曲柄杆42的另一端侧与第3曲柄杆43的一端侧通过第2联轴器46相互结合。在第3曲柄杆43的另一端侧安装有缓冲机构侧联轴器47。
在曲轴40的一端侧接近地设置有操作机构50。操作机构50例如具备旋转轴51、操作机构曲柄52、中间杆53、中间柄54、连结连杆55、内置弹簧56以及缓冲器57。操作机构50配置在第1传递机构18侧,使曲轴40旋转运动。
旋转轴51与曲轴40同轴,经由操作机构侧联轴器44与第1曲柄杆41的一端侧结合。旋转轴51安装于操作机构曲柄52。操作机构曲柄52进行围绕与旋转轴51同轴的旋转运动。操作机构曲柄52与中间杆53销结合。中间杆53是长条部件,具有能够在其长边方向上往复运动的可动范围。中间杆53通过相对于其长边方向的往复运动而使操作机构曲柄52以及旋转轴51旋转。
在中间杆53上连接有中间柄54。中间柄54与中间杆53的往复运动的可动范围对应,具有围绕与旋转轴51平行的轴的旋转范围。
连结连杆55具备两个板状部件。连结连杆55通过这些板状部件夹入中间柄54而与连结连杆55连接。连结连杆55为,相对于中间柄54的旋转运动,具有相对于上下方向(Z方向)的往复运动的可动范围而与中间柄54连接。
内置弹簧56对连结连杆55施加作用力,经由连结连杆55、中间柄54、中间杆53、操作机构曲柄52以及旋转轴51向曲轴40供给动力。内置弹簧56的作用力始终被抑制,在通过未图示的控制装置输出了开闭装置1的动作指令的情况下,内置弹簧56的作用力释放而施加于连结连杆55。施加于连结连杆55的作用力经由中间柄54以及中间杆53传递到操作机构曲柄52,使操作机构曲柄52以及旋转轴51旋转,随着旋转轴51的旋转而曲轴40旋转。内置弹簧56所施加的作用力成为使曲轴40旋转的动力而传递到曲轴40。内置弹簧56是动力源的一例。
缓冲器57为,例如在第1可动触点13、第2可动触点23或者第3可动触点33中的任一个到达通过缓冲器57开始制动的位置(以下,称作“制动开始位置”)的情况下,经由旋转轴51开始使曲轴40的旋转动作制动。关于制动开始位置将在之后进行说明。
在曲轴40的另一端侧接近地设置有辅助缓冲机构60。辅助缓冲机构60例如具备缓冲机构曲柄61、阻尼辊62以及阻尼器63。阻尼器63具备阻尼头64、阻尼缸65以及阻尼活塞66。辅助缓冲机构60配置在第3传递机构38侧,对曲轴的旋转运动进行缓冲。辅助缓冲机构60是缓冲机构的一例。
缓冲机构曲柄61经由缓冲机构侧联轴器47与第3曲柄杆43的另一端侧结合。缓冲机构曲柄61的旋转轴与曲轴40同轴,缓冲机构曲柄61的旋转方向与曲轴40的旋转方向为相同方向。
在缓冲机构曲柄61的另一端侧前端部安装有阻尼辊62。当曲轴40旋转时,缓冲机构曲柄61将曲轴40的旋转传递到阻尼辊62。随着曲轴40的旋转而阻尼辊62向围绕曲轴40的旋转方向W旋转移动。阻尼辊62是辊部件的一例。
在第3相30的侧方配置有阻尼器63。阻尼器63是所谓的油阻尼器,在阻尼器63的阻尼缸65的内部空间中封入有油,并且具备阻尼活塞66。阻尼头64配置在缓冲机构曲柄61的可动范围内。阻尼头64与阻尼活塞66成为一体,阻尼头64的往复运动作为内部的阻尼活塞66的运动而被传递。阻尼器63的阻尼头64与阻尼辊62卡合(接触),曲轴40的旋转运动的能量由阻尼缸65吸收。阻尼器63是缓冲部件的一例。
接着,对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1的开路动作进行说明。开闭装置1通过进行开路动作,最终在第1容器11内部使第1可动触点13从第1对置触点12分离。在第2容器21、第3容器31内部也同样地使第2可动触点23、第3可动触点33从第2对置触点22、第3对置触点32分别分离。
在操作机构50中,通过内置弹簧56的作用力使连结连杆55动作。连结连杆55朝向上下方向(Z方向)运动。通过连结连杆55的运动,中间柄54进行旋转运动,通过中间柄54的旋转运动,使与中间柄54连接的中间杆53向拉动操作机构曲柄52的方向移动。通过中间杆53的运动,操作机构曲柄52围绕曲轴40旋转。操作机构曲柄52的旋转运动经由旋转轴51向操作机构侧联轴器44传递,使第1曲柄杆41也同样地旋转。
通过第1曲柄杆41的旋转运动,第1曲柄16旋转而引起第1绝缘操作杆15的运动。第1绝缘操作杆15的一端部围绕与第1曲柄16结合的销旋转,另一端部围绕与第1操作杆14结合的销旋转,以将第1操作杆14向第1容器11的一端侧拉动的方式运动。
通过第1绝缘操作杆15的运动,第1操作杆14进行运动,并沿着第1容器11的长边方向从第1容器11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呈直线状运动。通过第1操作杆14的运动,第1可动触点13朝向第1容器11的一端侧进行直线运动。通过第1可动触点13的运动,第1可动触点13从第1对置触点12分离。
第1曲柄杆41的旋转运动通过第1联轴器45传递到第2曲柄杆42,使第2曲柄杆42旋转。第2曲柄杆42比第1曲柄杆41延迟与第1曲柄杆41的扭转、第1曲柄杆41与第1联轴器45的细齿的稍微啮合、第1联轴器45的扭转、第2曲柄杆42的扭转相应的量而开始旋转。通过第2曲柄杆42进行旋转,第2曲柄26、第2绝缘操作杆25、第2操作杆24、第2可动触点23运动,第2可动触点23从第2对置触点22分离。
第2曲柄杆42的旋转运动通过第2联轴器46传递到第3曲柄杆43,使第3曲柄杆43旋转。第3曲柄杆43比第2曲柄杆42延迟与第2曲柄杆42的扭转、第2曲柄杆42与第2联轴器46的细齿的稍微啮合、第2联轴器46的扭转、第3曲柄杆43的扭转相应的量而开始旋转。通过第3曲柄杆43进行旋转,第3曲柄36、第3绝缘操作杆35、第3操作杆34、第3可动触点33运动,第3可动触点33从第3对置触点32分离。
第3曲柄杆43的旋转运动经由与第3曲柄杆43结合的缓冲机构侧联轴器47传递到辅助缓冲机构60的缓冲机构曲柄61。对应于所传递的旋转运动,如图2所示,缓冲机构曲柄61朝向以曲轴40为轴的逆时针的旋转方向W旋转。当缓冲机构曲柄61朝向旋转方向W旋转时,阻尼辊62朝向阻尼头64移动而接近阻尼头64。阻尼辊62在动作的最终阶段与阻尼头64卡合(接触),使阻尼头64向阻尼缸65的方向移动而在阻尼缸65中压入。
阻尼头64与设置于阻尼缸65的阻尼活塞66成为一体。因此,在阻尼辊62将阻尼头64向阻尼缸65内压入时,阻尼活塞66在阻尼缸65内的油中运动,由此阻尼器63产生制动力。
通过阻尼器63产生制动力,由此旋转运动的第3曲柄杆43减速。接着,第2曲柄杆42比第3曲柄杆43延迟地减速,进而第1曲柄杆41比第2曲柄杆42延迟地减速。最后,设置于操作机构50的缓冲器57的制动力经由连结连杆55进行作用,对曲轴40进行制动,第1可动触点13、第2可动触点23以及第3可动触点33到达开路位置而成为开路状态。
接着,对通过机构分析求出第1可动触点13、第2可动触点23以及第3可动触点33从闭路位置移动到开路位置时的行程曲线的结果进行说明。在该机构分析中,第1可动触点13、第2可动触点23以及第3可动触点33的位置(以下,称作“可动触点位置”)被规定为将它们的开路位置设为0%、将闭路位置设为100%而以百分比表示的位置。
图3是表示从闭路位置向开路位置移动时的各可动触点的行程曲线的图。第1行程曲线S1表示第1可动触点13的行程曲线,第2行程曲线S2表示第2可动触点23的行程曲线,第3行程曲线S3表示第3可动触点33的行程曲线。指令接收时间t0是接收到由控制装置输出的动作指令的时间。
此外,对可动触点位置设定有制动开始位置。制动开始位置例如被设定为15%以上25%以下的任意的可动触点位置,在该机构分析中被设定为20%的位置。例如,基于辅助缓冲机构60中的阻尼活塞66的行程长度、缓冲器57以及辅助缓冲机构60的制动力来决定制动开始位置。
在该机构分析中,假定为通过缓冲器57以及辅助缓冲机构60使曲轴40制动的情况。在图3中,同时示出由缓冲器57以及辅助缓冲机构60分别对曲轴40施加的制动力的时间变化。第1制动力曲线B1表示由缓冲器57对曲轴40施加的制动力的时间变化,第2制动力曲线B2表示由辅助缓冲机构60对曲轴40施加的制动力的时间变化。
根据机构分析的结果,在第1可动触点13与第3可动触点33之间,先到达制动开始位置的是第1可动触点13。因此,缓冲器57以及辅助缓冲机构60中配置于接近第1可动触点13的位置的缓冲器57比配置于远离第1可动触点13的位置的辅助缓冲机构60先开始曲轴40的旋转运动的缓冲。因此,缓冲器57开始对曲轴40进行制动的制动开始定时(以下,称作“第1制动开始定时”)t1被设定为比辅助缓冲机构60开始对曲轴40进行制动的制动开始定时(以下,称作“第2制动开始定时”)t2靠前。
第1制动开始定时t1可以设定为比第2制动开始定时t2迟的定时,第1制动开始定时t1也可以设定为与第2制动开始定时t2相同的定时。尤其是,在第1可动触点13与第3可动触点33之间先到达制动开始位置的是第3可动触点33的情况下,优选将第1制动开始定时t1设定为比第2制动开始定时t2迟的定时。
在该机构分析中,缓冲器57以及辅助缓冲机构60的制动力如图3中示出的第1制动力曲线B1以及第2制动力曲线B2所示那样变化。缓冲器57结束对曲轴40进行制动的制动结束定时(以下,称作“第1制动结束定时”)t3被设定为比辅助缓冲机构60结束对曲轴40进行制动的制动结束定时(以下,称作“第2制动结束定时”)t4靠后的定时。
由缓冲器57施加的制动力大于由辅助缓冲机构60施加的制动力,以由缓冲器57施加的制动力为主使曲轴40制动。第1制动结束定时t3可以设定为比第2制动结束定时t4靠前的定时,也可以将第1制动结束定时t3与第2制动结束定时t4设定为相同的定时。
根据该机构分析,通过将由缓冲器57以及辅助缓冲机构60对曲轴40施加的制动力中、由缓冲器57施加的制动力所占的比例设定为最大值为100%的情况下的67%左右,由此能够良好地抑制弹回。当考虑到开闭装置1中的曲轴40、缓冲器57、辅助缓冲机构60的组装偏差、弹性变形等,优选将由缓冲器57施加的制动力所占的比例设定在50%~70%的范围内。
接着,在第1实施方式的在开闭装置1中,一边考虑与作为比较对象的开闭装置(以下,称作“比较装置”)的不同,一边对设置辅助缓冲机构60的效果进行说明。比较装置是从开闭装置1中除去了辅助缓冲机构60的开闭机构。
图4是表示比较装置的从闭路位置向开路位置移动时的各可动触点的行程曲线的图。图4示出比较装置的各可动触点的行程曲线。在图4中,同时示出由缓冲器57对曲轴40施加的制动力的时间变化。
第1行程曲线S11表示第1可动触点13的行程曲线,第2行程曲线S12表示第2可动触点23的行程曲线,第3行程曲线S13表示第3可动触点33的行程曲线。制动力曲线B11表示由缓冲器57对曲轴40施加的制动力的时间变化。
在比较装置中,当通过操作机构50使曲轴40旋转时,由于曲轴40所产生的扭转刚性,在曲轴40的第1可动触点13、第2可动触点23以及第3可动触点33之间行程产生偏差。与此相对,在开闭装置1中,由于设置有辅助缓冲机构60,因此尤其是在想要抑制偏差的第1制动开始定时t1以后的时间中,能够得到偏差降低效果。
在比较装置中,由于未设置辅助缓冲机构60,因此产生了对曲轴40施加的制动力、尤其是对处于远离缓冲器57的位置的第2曲柄杆42以及第3曲柄杆43施加的制动力变小的情形。在该情况下,如根据图4所示的第2行程曲线S12以及第3行程曲线S13可知的那样,产生了与第2曲柄杆42以及第3曲柄杆43分别连接的第2可动触点23以及第3可动触点33超过开路位置而运动的超行程。
如图4所示,在第1行程曲线S11、第2行程曲线S12以及第3行程曲线S13之间偏差较大的情况,表示在开路动作时在第1可动触点13、第2可动触点23以及第3可动触点33之间偏差较大。当第1可动触点13、第2可动触点23以及第3可动触点33之间偏差变大时,分别配置在第1容器11、第2容器21以及第3容器31内且与第1可动触点13、第2可动触点23以及第3可动触点33的动作分别连动而容积被压缩的压缩室(未图示)产生了压力差。由此,在压缩室产生了压力差。当压缩室中产生压力差时,气体向电极(触点)的吹喷流量不稳定,开路动作时的切断性能有时降低。
与此相对,在开闭装置1中,如图3所示,第1行程曲线S11、第2行程曲线S12以及第3行程曲线S13均不会超过开路位置。因此,通过设置辅助缓冲机构60,在第1可动触点13、第2可动触点23以及第3可动触点33的哪一个中都能够抑制超行程。
第1容器11、第2容器21以及第3容器31中所封入的绝缘介质G例如是六氟化硫气体(SF6气体)。与此相对,近年来,作为替代SF6的介质(气体),可以考虑应用空气、二氧化碳气体等替代气体。在开闭装置1中,在作为绝缘介质G而使用空气、二氧化碳气体的情况下,压缩室的压力差被体现得较大。该情况能够通过绝热压缩的一般式来进行说明。
在下述(1)式中,在设为初始压力P0、初始体积V0时,将当前的压力设为P,将当前的体积设为V。在使用活塞使内部体积从初始压力P0变化为当前压力P时,能够使用根据气体而取不同值的比热比γ通过(1)式表示。
P=P0×(V/V0)^γ……(1)
作为用于绝缘介质G的代表性介质的物理参数,SF6的比热比γ取1.1,二氧化碳的比热比γ取1.3,空气的比热比γ取1.4。因此,在二氧化碳气体、空气等中,体积差通过比热比γ的乘数而被较大地扩大,压缩室的容积差被较大地表现为压力差。
关于这一点,在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1中,在第1可动触点13、第2可动触点23以及第3可动触点33之间能够使行程曲线一致。因而,在开路动作中,能够使第1可动触点13、第2可动触点23以及第3可动触点33在开路位置处高精度地停止。进而,能够减小第1相10、第2相20以及第3相30之间的压缩室的压力(气体吹喷压力)差,因此能够使气体向电极(触点)的吹喷流量一致,能够使断路性能稳定。
进而,在第1实施方式的在开闭装置1中,能够抑制在图4中示出的行程曲线所示的比较装置中能够观察到的第1可动触点13、第2可动触点23以及第3可动触点的超行程、弹回。因此,能够维持针对瞬态恢复电压的耐压,能够抑制再起弧。
进而,在第1实施方式的在开闭装置1中,在第1传递机构18侧设置有缓冲器57,在第3传递机构38侧设置有辅助缓冲机构60,由此能够抑制对曲轴40进行制动时的扭转。因而,能够使曲轴40的机械耐力上升。
进而,在第1实施方式的在开闭装置1中,通过操作机构50所包括的缓冲器57和辅助缓冲机构60的双方,分散在曲轴40中缓冲的能量。因而,能够提高曲轴40中的第1曲柄杆41、第2曲柄杆以及第3曲柄杆43的机械耐力。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2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进行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以后的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有时省略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2与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1相比较,主要是曲轴70的构成不同,因此以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2的概要的图。图5中示出俯视观察开闭装置2的状态。在第2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2中,曲轴70例如具备第1曲柄杆71、第2曲柄杆72、第3曲柄杆73、操作机构侧联轴器74、第1联轴器75、第2联轴器76以及缓冲机构侧联轴器77。
曲轴70使第1传递机构18、第2传递机构28以及第3传递机构38动作,使第1可动触点13、第2可动触点23以及第3可动触点33从闭路状态变化为开路状态。第1曲柄杆71、第2曲柄杆72以及第3曲柄杆73与第1可动触点13、第2可动触点23以及第3可动触点33对应地设置。第1曲柄杆71、第2曲柄杆72以及第3曲柄杆73均为具有一定粗细的长条部件,相互具有大致相同的长度。
第1曲柄杆71贯通第1容器11,第2曲柄杆72贯通第2容器21,第3曲柄杆73贯通第3容器31。在第1曲柄杆71的长边方向中央部嵌合有第1曲柄16,在第2曲柄杆72的长边方向中央部嵌合有第2曲柄26,在第3曲柄杆73的长边方向中央部嵌合有第3曲柄36。
在第1曲柄杆71的一端侧安装有操作机构侧联轴器74。第1曲柄杆71的另一端侧与第2曲柄杆72的一端侧通过第1联轴器75结合,第2曲柄杆72的另一端侧与第3曲柄杆73的一端侧通过第2联轴器76结合。在第3曲柄杆73的另一端侧安装有缓冲机构侧联轴器77。
第3曲柄杆73的围绕旋转轴的截面二次矩小于第2曲柄杆72的围绕旋转轴的截面二次矩。第2曲柄杆72的围绕旋转轴的截面二次矩小于第1曲柄杆71的围绕旋转轴的截面二次矩。
对曲轴70的更具体的构造进行说明。在沿着旋转轴在X方向上计算第1曲柄杆71的截面系数时,将其最小值设为第1曲柄杆71的最小截面系数(以下,称作“第1最小截面系数”)Ia。同样,将沿着旋转轴在X方向上计算第2曲柄杆72的截面系数时的最小值设为第2曲柄杆72的最小截面系数(以下,称作“第2最小截面系数”)Ib,将沿着旋转轴在X方向上计算第3曲柄杆73的截面系数时的最小值设为第3曲柄杆73的最小截面系数(以下,称作“第3最小截面系数”)Ic。
在开闭装置2中,第1最小截面系数Ia、第2最小截面系数Ib以及第3最小截面系数Ic处于下述(2)式所示的关系。第1最小截面系数Ia、第2最小截面系数Ib以及第3最小截面系数Ic也可以处于下述(3)式或者下述(4)式所示的关系。
Ia>Ib>Ic……(2)
Ia≥Ib>Ic……(3)
Ia>Ib≥Ic……(4)
关于操作机构侧联轴器74、第1联轴器75、第2联轴器76各自彼此的粗细(外径),成为比所连接的两根杆中较粗一方的杆大一圈的直径,且在操作机构侧联轴器74、第1联轴器75、第2联轴器76彼此之间成为不同粗细。在该情况下,操作机构侧联轴器74、第1联轴器75、第2联轴器76的粗细依次变细。操作机构侧联轴器74、第1联轴器75、第2联轴器76各自彼此的粗细也可以为相同直径。
在第2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2中,随着第1曲柄杆71的旋转,第1曲柄16具有基于第1曲柄杆71的截面系数的惯性矩而进行旋转。同样,随着第2曲柄杆72的旋转,第2曲柄26具有基于第2曲柄杆72的截面系数的惯性矩而进行旋转,随着第3曲柄杆73的旋转,第3曲柄36具有基于第3曲柄杆73的截面系数的惯性矩而进行旋转。
此处,处于如下关系:第3曲柄杆73的围绕旋转轴的截面二次矩小于第2曲柄杆72的围绕旋转轴的截面二次矩,第2曲柄杆72的围绕旋转轴的截面二次矩小于第1曲柄杆71的围绕旋转轴的截面二次矩。因此,施加于第3曲柄36的惯性矩小于施加于第2曲柄26的惯性矩,施加于第2曲柄26的惯性矩小于施加于第1曲柄16的惯性矩。因而,能够减少第2曲柄杆42以及第3曲柄杆43开始旋转时相对于第1曲柄杆41以及第2曲柄杆42的延迟。进而,对于接近操作机构50一侧的第1曲柄杆41施加3相量的旋转扭矩,但对于与接近辅助缓冲机构60一侧的第3曲柄杆43连接的第3曲柄36施加的惯性矩较小,因此能够减小第3曲柄杆43施加的旋转扭矩。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3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进行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与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1相比较,主要是辅助缓冲机构60的构成不同,因此以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辅助缓冲机构60的概要的图。第3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辅助缓冲机构60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具备缓冲机构曲柄61、阻尼辊62以及阻尼器63。阻尼器63具备阻尼头64、阻尼缸65以及阻尼活塞66。这几点与第1实施方式共同。
辅助缓冲机构60还具备架台81、辅助缓冲机构支承件82、垫片83、固定螺栓84、第1螺母85以及第2螺母86。架台81固定配置在阻尼缸65的上方。架台81被保持为相对于曲轴40的相对位置关系。
在架台81上悬吊有辅助缓冲机构支承件82。在架台81与辅助缓冲机构支承件82之间夹设有垫片83。辅助缓冲机构支承件82夹着垫片83,使用固定螺栓84固定于架台81。辅助缓冲机构支承件82与架台81之间的宽度能够通过所夹设的垫片83的厚度、个数等进行调整。设置垫片83例如是为了调整阻尼器63相对于阻尼辊62的相对高度位置关系。垫片83是位置调整机构的一例。
在辅助缓冲机构支承件82的下部形成有供阻尼缸65贯通的通孔。在通孔的前后位置分别固定有第1螺母85以及第2螺母86。第1螺母85以及第2螺母86的开口部与辅助缓冲机构支承件82的通孔同心状地配置。
在阻尼缸65的侧面设置有与第1螺母85以及第2螺母86啮合的螺纹部67。阻尼缸65贯通形成于辅助缓冲机构支承件82的通孔,并螺入第1螺母85以及第2螺母86,由此阻尼器63由辅助缓冲机构支承件82支承而固定。辅助缓冲机构支承件82、第1螺母85以及第2螺母86是支承阻尼器63的支承部件的一例。
当使螺入第1螺母85以及第2螺母86的阻尼缸65旋转时,螺纹部67沿着第1螺母85以及第2螺母86移动,随着螺纹部67的移动而阻尼缸65前进或者后退。设置螺纹部67是为了与设置于第1螺母85以及第2螺母86的齿啮合、而调整阻尼器63相对于阻尼辊62的相对位置关系。螺纹部67所啮合的齿也可以设置于第1螺母85以及第2螺母86。螺纹部67所啮合的齿例如也可以设置于辅助缓冲机构支承件82的通孔。螺纹部67是位置调整机构的一例。
在第3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中,在开路动作时随着缓冲机构曲柄61进行旋转运动,阻尼辊62接近阻尼器63的阻尼头64,最终阻尼辊62与阻尼头64接触。当阻尼辊62与阻尼头64接触时,设置在阻尼缸65内且与阻尼头64连接的阻尼活塞66在油中运动,由此实现能量的散逸。阻尼缸65由螺纹部67、第1螺母85以及第2螺母86牢固地紧固,由此制动力的反作用力经由辅助缓冲机构支承件82由架台81支承而承接。
在第3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中,辅助缓冲机构60具备第1螺母85以及第2螺母86,在阻尼缸65的侧面设置有螺纹部67。因此,通过使阻尼缸65相对于第1螺母85以及第2螺母86相对地旋转,由此能够容易地调整阻尼器63相对于阻尼辊62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第1螺母85以及第2螺母86。
进而,在第3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中,辅助缓冲机构60具备夹设在架台81与辅助缓冲机构支承件82之间的垫片83。通过改变垫片83的厚度、个数来调整架台81与辅助缓冲机构支承件82之间的宽度,由此能够改变由辅助缓冲机构支承件82支承的阻尼器63的高度位置。因而,通过调整垫片83的厚度等,能够调整阻尼缸65(阻尼器63)相对于阻尼辊62的位置。通过调整阻尼器63相对于阻尼辊62的位置,能够调整阻尼辊62与阻尼头64接触的定时。
进而,仅通过设置厚度不同的垫片83或者调整垫片83的数量,就能够执行阻尼器63相对于阻尼辊62的位置调整。因而,能够简便地调整由于制造、组装而产生的误差,能够产生适当的制动位置、制动力。
进而,通过第1螺母85以及第2螺母86从前后夹入阻尼器63中的阻尼缸65所贯通的辅助缓冲机构支承件82。因此,能够牢固地固定阻尼缸65的整体。因此,能够使由辅助缓冲机构支承件82支承的阻尼器63的位置稳定,并且能够可靠地吸收经由阻尼辊62传递到阻尼器63的对曲轴40进行制动时的能量。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3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进行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与第1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1相比较,主要是辅助缓冲机构60的构成不同,因此以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辅助缓冲机构60的概要的图。第4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辅助缓冲机构60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具备缓冲机构曲柄61、阻尼辊62以及阻尼器63。阻尼器63具备阻尼头64、阻尼缸65、阻尼活塞66、架台81、辅助缓冲机构支承件82、垫片83以及固定螺栓84。这几点与第3实施方式共同。
辅助缓冲机构60还具备下螺柱90a、上螺柱90b、第1下螺母91a、第2下螺母91b、第3下螺母91c、第1上螺母91d、第2上螺母91e、第3上螺母91f、固定用板92、下部垫片93、下固定螺栓94a以及上固定螺栓94b。
在辅助缓冲机构支承件82的下方且是阻尼缸65的前方配置有固定用板92。固定用板92在阻尼缸65的下方经由下螺柱90a、在阻尼缸65的上方经由上螺柱90b而与辅助缓冲机构支承件82连接。
下螺柱90a被固定为由第1下螺母91a以及第2下螺母91b夹入。下螺柱90a进一步插入固定用板92,并由第3下螺母91c固定。上螺柱90b被固定为由第1上螺母91d以及第2上螺母91e夹入。上螺柱90b进一步插入固定用板92,并由第3上螺母91f固定。下螺柱90a以及上螺柱90b由螺母91a~91f固定,由此能够调整固定用板92相对于辅助缓冲机构支承件82的Y方向的位置,进而能够调整固定用板92相对于阻尼缸65的Y方向的位置。
在阻尼缸65与固定用板92之间夹设有下部垫片93。阻尼缸65与固定用板92之间的宽度能够通过所夹设的下部垫片93的厚度、个数等进行调整。设置下部垫片93例如是为了调整阻尼器63相对于阻尼辊62的相对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关系。下部垫片93是位置调整机构的一例。
在第4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中,辅助缓冲机构60具备配置在阻尼缸65前方的固定用板92。在对曲轴40施加了制动力时,在阻尼缸65内产生制动力的反作用力。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作用于配置在阻尼缸65前方的固定用板92。固定用板92通过下螺柱90a以及上螺柱90b而与辅助缓冲机构支承件82连接。因此,在阻尼缸65内产生的反作用力经由固定用板92传递到辅助缓冲机构支承件82。因而,能够可靠地吸收在阻尼缸65内产生的反作用力。
在第4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中,辅助缓冲机构60具备夹设在阻尼缸65与固定用板92之间的下部垫片93。通过变更下部垫片93的厚度或者改变个数来调整阻尼缸65与固定用板92之间的宽度,由此能够改变由辅助缓冲机构支承件82支承的阻尼器63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因而,通过调整下部垫片93的厚度等,能够调整阻尼器63相对于阻尼辊62的位置。通过调整阻尼器63相对于阻尼辊62的位置,能够调整阻尼辊62与阻尼头64接触的定时。
进而,仅通过设置厚度不同的下部垫片93或者调整下部垫片93的数量,就能够执行阻尼器63相对于阻尼辊62的位置调整。因而,能够简便地调整由于制造、组装而产生的误差,能够产生适当的制动位置、制动力。
在第4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中,为了调整阻尼器63相对于阻尼辊62的位置,代替设置在第3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第1螺母85、第2螺母86、以及阻尼缸65的侧面上的螺纹部67,而使用下部垫片93。因此,能够提高组装辅助缓冲机构60时的组装性。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辅助缓冲机构60中,也可以设置在曲轴40进行闭路动作时对曲轴40施加作用力的复位弹簧。通过在辅助缓冲机构60设置复位弹簧且例如使复位弹簧的力足够强,由此能够成为闭路动作开始运动的辅助,能够减少闭路行程中的第1可动触点13、第2可动触点23以及第3可动触点33的偏差。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操作机构50中的内置弹簧56成为动力源而对曲轴40施加动力,但也可以是内置弹簧56以外的驱动源等成为动力源而对曲轴40施加动力。例如,操作机构50的驱动源也可以利用液压、包括线性驱动、马达驱动的电磁力。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成为缓冲部件的阻尼器63而使用油阻尼器,但缓冲部件也可以不是油阻尼器,例如可以是气体阻尼器,可以是电磁机构,也可以是旋转阻尼器等。此外,传递机构中的操作杆、绝缘操作杆等各零件并不限定于由一个零件构成,也可以通过适当地一体化而由多个零件构成。例如,传递机构可以不是3节而是4节。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1可动触点13、第2可动触点23以及第3可动触点33成为凹型形状,第1对置触点12、第2对置触点22以及第3对置触点33成为凸型。可动触点以及对置触点的形状除了上述形状以外,也可以是在闭路时各个触点能够接触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可动触点为凸型形状、对置触点为凹型形状,也可以是可动触点以及对置触点均为平面形状。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曲轴40通过第1联轴器45以及第2联轴器46将第1曲柄杆41、第2曲柄杆42以及第3曲柄杆43结合,但曲轴也可以是一根、两根或者四根以上的杆。在曲轴为一根杆的情况下,例如在如第2实施方式那样改变与第1相10、第2相20、第3相30分别对应的曲柄杆的截面二次矩的大小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与直径不同的柱体连接的阶梯状的杆。或者,曲轴也可以使用处于越是远离操作机构50的位置则曲轴的围绕旋转轴的截面二次矩越小的倾向的杆,例如被施加了越远离操作机构50则直径越小的锥形的杆。
“处于……越小的倾向”例如除了一律变小的方式之外,还包括虽然作为倾向是变小、但在中途的一部分存在变大的部分,整体上看是变小的方式。“处于……越小的倾向”例如包括越位于远离操作机构50的位置则曲轴的围绕旋转轴的截面二次矩越逐渐变小的方式,在曲轴的一部分、尤其是远离安装有曲柄的位置的位置处,在成为局部地远离操作机构50的位置的点具有截面二次矩变大的突起那样的点,但整体上越远离操作机构50则越小的曲轴。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将操作机构50与曲轴40结合的操作机构侧联轴器44,但也可以不使用操作机构侧联轴器44而在操作机构50例如旋转轴51上直接结合曲轴40。同样,虽然使用将辅助缓冲机构60与曲轴40结合的缓冲机构侧联轴器47,但也可以不使用缓冲机构侧联轴器47而在辅助缓冲机构60例如缓冲机构曲柄61上直接结合曲轴40。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辅助缓冲机构60配置在第3传递机构38的外侧(X方向右侧),但只要设置在比操作机构50靠第3传递机构38侧,则可以设置在任意位置。例如,辅助缓冲机构60也可以配置在第2传递机构28与第3传递机构38之间。此外,各实施方式中的各要素也可以适当组合。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通过具有收纳于第1容器的第1可动触点、与上述第1可动触点连接的第1传递机构、至少收纳上述第1可动触点的第1容器、收纳于第2容器的第2可动触点、与上述第2可动触点连接的第2传递机构、至少收纳上述第2可动触点并与上述第1容器并排的第2容器、收纳于第3容器的第3可动触点、与上述第3可动触点连接的第3传递机构、至少收纳上述第3可动触点并与上述第2容器并排的第3容器、使上述第1传递机构、上述第2传递机构以及上述第3传递机构动作而使上述第1可动触点、上述第2可动触点以及上述第3可动触点从闭路状态变化为开路状态的曲轴、配置在上述第1传递机构侧且使上述曲轴旋转运动的操作机构、以及配置在上述第3传递机构侧且对上述曲轴的旋转运动进行缓冲的缓冲机构,能够在开路动作中使多个可动触点在开路位置处高精度地停止。
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并不意图对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加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及主旨中,并且包含于专利请求范围所记载的发明和与其等同的范围中。
符号的说明
2:开闭装置;10:第1相;11:第1容器;12:第1对置触点;13:第1可动触点;14:第1操作杆;15:第1绝缘操作杆;16:第1曲柄;17:第1密封部件;18:第1传递机构;20:第2相;21:第2容器;22:第2对置触点;23:第2可动触点;24:第2操作杆;25:第2绝缘操作杆;26:第2曲柄;27:第2密封部件;28:第2传递机构;30:第3相;31:第3容器;32:第3对置触点;33:第3可动触点;34:第3操作杆;35:第3绝缘操作杆;36:第3曲柄;37:第3密封部件;38:第3传递机构;40、70:曲轴;41、71:第1曲柄杆;42、72:第2曲柄杆;43、73:第3曲柄杆;44、74:操作机构侧联轴器;45、75:第1联轴器;46、76:第2联轴器;47、77:缓冲机构侧联轴器;50:操作机构;56:内置弹簧;57:缓冲器;60:辅助缓冲机构;61:缓冲机构曲柄;62:阻尼辊;63:阻尼器;64:阻尼头;65:阻尼缸;66:阻尼活塞;67:螺纹部;81:架台;82:辅助缓冲机构支承件;83:垫片;84:固定螺栓;85:第1螺母;86:第2螺母;92:固定用板;93:下部垫片;G:绝缘介质;W:旋转方向。
Claims (10)
1.一种开闭装置,具备:
第1可动触点,收纳于第1容器;
第1传递机构,与上述第1可动触点连接;
第1容器,至少收纳上述第1可动触点;
第2可动触点,收纳于第2容器;
第2传递机构,与上述第2可动触点连接;
第2容器,至少收纳上述第2可动触点,并与上述第1容器并排;
第3可动触点,收纳于第3容器;
第3传递机构,与上述第3可动触点连接;
第3容器,至少收纳上述第3可动触点,并与上述第2容器并排;
曲轴,使上述第1传递机构、上述第2传递机构以及上述第3传递机构动作,而使上述第1可动触点、上述第2可动触点以及上述第3可动触点在闭路状态与开路状态之间变化;
操作机构,配置在上述第1传递机构侧,使上述曲轴旋转运动;以及
缓冲机构,配置在上述第3传递机构侧,对上述曲轴的旋转运动进行缓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
上述第1传递机构包括:
第1操作杆,与上述第1可动触点连接;
第1曲柄杆,与上述曲轴连接,随着上述曲轴的旋转而旋转;以及
第1绝缘操作杆,将上述第1曲柄杆的旋转运动转换为上述第1操作杆的运动,
上述第2传递机构包括:
第2操作杆,与上述第2可动触点连接;
第2曲柄杆,与上述曲轴连接,随着上述曲轴的旋转而旋转;以及
第2绝缘操作杆,将上述第2曲柄杆的旋转运动转换为上述第2操作杆的运动,
上述第3传递机构包括:
第3操作杆,与上述第3可动触点连接;
第3曲柄杆,与上述曲轴连接,随着上述曲轴的旋转而旋转;以及
第3绝缘操作杆,将上述第3曲柄杆的旋转运动转换为上述第3操作杆的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
上述曲轴具备与上述第1可动触点、上述第2可动触点以及上述第3可动触点分别对应地设置且粗细分别一定的第1曲柄杆、第2曲柄杆以及第3曲柄杆,
上述第1曲柄杆与上述第2曲柄杆经由第1联轴器连接,上述第2曲柄杆与上述第3曲柄杆经由第2联轴器连接,
上述第3曲柄杆的围绕旋转轴的截面二次矩小于上述第2曲柄杆的围绕旋转轴的截面二次矩,上述第2曲柄杆的围绕旋转轴的截面二次矩小于上述第1曲柄杆的围绕旋转轴的截面二次矩。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
上述曲轴的围绕旋转轴的截面二次矩处于越是远离上述操作机构的位置则越小的倾向。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缓冲机构的位置进行调整的位置调整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
上述缓冲机构还具备:
辊部件,设置于上述曲轴,随着上述曲轴的旋转而旋转;
缓冲部件,与上述辊部件接触而吸收上述曲轴的旋转运动的能量;以及
支承部件,支承上述缓冲部件,
上述位置调整机构具备螺纹部,该螺纹部与设置于上述支承部件的齿啮合,用于调整上述缓冲部件相对于上述辊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
上述缓冲机构还具备:
辊部件,设置于上述曲轴,随着上述曲轴的旋转而旋转;
缓冲部件,与上述辊部件接触而吸收上述曲轴的旋转运动的能量;
支承部件,支承上述缓冲部件;以及
架台,保持相对于上述曲轴的相对位置关系,固定有上述支承部件,
上述位置调整机构具备垫片,该垫片夹设在上述支承部件与上述架台之间或者上述支承部件与上述缓冲部件之间中的至少任一方,用于调整上述缓冲部件相对于上述辊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
上述操作机构具备:
动力源,向上述曲轴供给动力;以及
缓冲器,对上述曲轴的旋转运动进行缓冲,
在将上述第1可动触点、上述第2可动触点以及上述第3可动触点从闭路状态变化为开路状态的开路动作中的上述第1可动触点、上述第2可动触点以及上述第3可动触点的开路位置设为0%,将闭路位置设为100%,而规定了用百分比表示的上述第1可动触点、上述第2可动触点以及上述第3可动触点的可动触点位置的情况下,
15%以上25%以下的任意的可动触点位置被设定为上述缓冲器对上述曲轴的制动开始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
上述缓冲器以及上述缓冲机构中的配置在与上述第1可动触点以及上述第3可动触点之间的先到达上述制动开始位置的可动触点接近的位置的一方,比配置在远离的位置的一方先开始上述曲轴的旋转运动的缓冲。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
上述操作机构具备:
动力源,向上述曲轴供给动力;以及
缓冲器,对上述曲轴的旋转运动进行缓冲,
上述缓冲器的制动力的最大值为上述缓冲机构的制动力的最大值的50%以上70%。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20/031764 WO2022044063A1 (ja) | 2020-08-24 | 2020-08-24 | 開閉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836372A true CN115836372A (zh) | 2023-03-21 |
Family
ID=803528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102654.9A Pending CN115836372A (zh) | 2020-08-24 | 2020-08-24 | 开闭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281672B2 (zh) |
JP (1) | JP7367228B2 (zh) |
CN (1) | CN115836372A (zh) |
WO (1) | WO202204406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673276B2 (ja) * | 2023-03-14 | 2025-05-08 | イートン インテリジェント パワー リミテッド | デバイス用の作動機構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25422A (zh) * | 2007-08-30 | 2009-05-06 | 日本Ae帕瓦株式会社 | 电力开闭装置以及气体绝缘断路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9631Y2 (zh) * | 1978-11-22 | 1987-03-06 | ||
JPS605462Y2 (ja) | 1978-12-27 | 1985-02-20 | 株式会社東芝 | 密閉形開閉装置の操作機構 |
JPS58102423A (ja) * | 1981-12-11 | 1983-06-18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電力用遮断器 |
JPS605462A (ja) * | 1983-06-22 | 1985-01-1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カセツト装着装置 |
US5594223A (en) * | 1993-12-07 | 1997-01-14 | Fuji Electric Co., Ltd. | Vacuum switch bulb type change over switch for on-load tap changer |
ATE146623T1 (de) * | 1994-01-12 | 1997-01-15 | Gec Alsthom T & D Ag | Mehrpoliger schalter zum gestaffelten ein- oder ausschalten |
EP0817225A1 (de) * | 1996-06-26 | 1998-01-07 | GEC Alsthom T&D AG | Mehrpoliger Schalter, insbesondere für Hochspannung |
JPH1153998A (ja) * | 1997-08-07 | 1999-02-2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ガス遮断器 |
JP3663090B2 (ja) * | 1999-10-14 | 2005-06-22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ガス遮断器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ガス絶縁開閉装置 |
US6628494B2 (en) * | 2000-03-03 | 2003-09-30 | S&C Electric Co. | Protective device and system |
KR100390795B1 (ko) * | 2000-12-04 | 2003-07-10 | 엘지산전 주식회사 | 진공 차단기 |
EP1939908A1 (en) * | 2006-12-29 | 2008-07-02 | ABB Technology Ltd | Method of operating a circuit breaker |
JP5116589B2 (ja) * | 2008-07-15 | 2013-01-0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力用開閉装置 |
EP2421017B1 (en) * | 2010-08-13 | 2017-10-04 | ABB Schweiz AG | Medium voltage circuit breaker arrangement operated by special transmission means |
JP6815216B2 (ja) * | 2017-02-06 | 2021-01-20 | 東京電力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開閉器の操作装置 |
-
2020
- 2020-08-24 JP JP2022544886A patent/JP7367228B2/ja active Active
- 2020-08-24 WO PCT/JP2020/031764 patent/WO202204406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08-24 CN CN202080102654.9A patent/CN115836372A/zh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1-03 US US18/149,634 patent/US12281672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25422A (zh) * | 2007-08-30 | 2009-05-06 | 日本Ae帕瓦株式会社 | 电力开闭装置以及气体绝缘断路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367228B2 (ja) | 2023-10-23 |
US20230160416A1 (en) | 2023-05-25 |
US12281672B2 (en) | 2025-04-22 |
JPWO2022044063A1 (zh) | 2022-03-03 |
WO2022044063A1 (ja) | 2022-03-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00117277A1 (en) | Suspension device | |
KR20130132528A (ko) | 제2 스테이지를 갖는 고속 스마트 재료 액추에이터 | |
US6831244B2 (en) | Gas-insulated switch | |
CN204554006U (zh) | 具有缓冲功能的快速型角行程气动执行器 | |
JP2008241017A (ja) | 油圧式緩衝装置 | |
CN115836372A (zh) | 开闭装置 | |
US8963039B2 (en) | Gas circuit breaker | |
JP2017053364A (ja) | ストッパ及び制振装置 | |
JPH09147701A (ja) | 真空開閉装置 | |
CN208534713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空调压缩机减震装置 | |
CN117203114A (zh) | 用于牵引联接器的牵引缓冲装置和牵引联接器 | |
CN110273960A (zh) | 压力缓冲设备 | |
JP3851084B2 (ja) | 上部質量体の振動が低減された作業装置 | |
KR20170112178A (ko) | 댐퍼기능과 속도제어기능을 동시에 구비한 액추에이터 | |
CN115306856A (zh) | 针对强冲击载荷的单向阻尼运动隔离缓冲装置 | |
CN102678809A (zh) | 一种油压缓冲器 | |
CN102705422A (zh) | 一种油压缓冲器改进结构 | |
US20200003130A1 (en) | Supporting arrangement for an eccentric member of an adjusting arrangement, and adjusting arrangement | |
CN215950245U (zh) | 一种带缓冲机构的电动执行器 | |
CN222229270U (zh) | 带定心护腕压缩阀减震器 | |
JP5122315B2 (ja) | 緩衝器 | |
JP4413181B2 (ja) | 鉄道車両用緩衝装置 | |
CN221922212U (zh) | 一种阀门气动执行机构 | |
CN220706108U (zh) | 一种液压缸缓冲装置 | |
CN205605690U (zh) | 一种自动离合器执行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