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78467B - 一种动脉瘤栓塞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动脉瘤栓塞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778467B CN115778467B CN202310065334.6A CN202310065334A CN115778467B CN 115778467 B CN115778467 B CN 115778467B CN 202310065334 A CN202310065334 A CN 202310065334A CN 115778467 B CN115778467 B CN 11577846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body
- wire
- reinforcing
- aneurysm
- supporting m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06010002329 Aneurysm Diseas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3
- 208000005189 Embolism Diseas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0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0
- 230000010102 emboliz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3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29910001000 nickel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ZONODCCBXBRQEZ-UHFFFAOYSA-N platinum tungsten Chemical compound [W].[Pt] ZONODCCBXBRQEZ-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29910000684 Cobalt-chrom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WAIPAZQMEIHHTJ-UHFFFAOYSA-N [Cr].[Co] Chemical compound [Cr].[Co] WAIPAZQMEIHHTJ-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10952 cobalt-chrom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HWLDNSXPUQTBOD-UHFFFAOYSA-N platinum-iridium alloy Chemical compound [Ir].[Pt] HWLDNSXPUQTBOD-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HZEWFHLRYVTOIW-UHFFFAOYSA-N [Ti].[Ni] Chemical compound [Ti].[Ni] HZEWFHLRYVTOIW-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8280 blood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10000004369 blood Anatomy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08000004717 Ruptured Aneurysm Diseas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06010028980 Neopla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6
- 208000007536 Thrombos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2800 visua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17531 blood circ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3073 embol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10000004204 blood vesse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9
- 208000032843 Hemorrhag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8
- 208000034158 bleeding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740 blee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01000008450 Intracranial aneury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954 brai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698 laser cut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748 scra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393 scratch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285 shape-memory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792 vasc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775 capsu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261 cell grow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5 sag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807 s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07660 Residual Neopla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709 aort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367 arter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5013 brain tiss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715 carotid arter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02 le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80 postope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306 recurr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41 weav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脉瘤栓塞装置,包括多根编织丝交叉连接形成支撑主体及呈喇叭状的保护区,所述支撑主体的周向具有多个可变形的网孔,所述支撑主体的两端均封闭形成闭口部;所述保护区具有多个可变形的网孔,所述保护区的直径小的一端与位于所述支撑主体一端的所述闭口部连接;所述支撑主体内的空间与所述保护区内的空间不连通。支撑主体能够紧贴动脉瘤的瘤壁,支撑主体的径向支撑力能够保证支撑主体在动脉瘤内的稳定性。保护区还增加了动脉瘤栓塞装置在动脉瘤内完全释放后的稳定性。保护区与支撑主体形成的双层结构可以保证对血液的封堵,防止血液从破裂的动脉瘤继续流入颅腔内,降低患者的致残、致死率。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动脉瘤栓塞系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脉瘤栓塞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动脉瘤是由于动脉壁的损伤或病变,而形成动脉壁局限性或弥漫性扩张或膨出的表现,以膨胀性、搏动性肿块为主要表现,可能会发生在动脉系统的任何部位,以肢体主干动脉、主动脉和颈动脉较为常见。动脉瘤一旦破裂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尤其是颅内动脉瘤的破裂导致的患者致死、致残率极高。
目前,动脉瘤的主要是通过弹簧圈或扰流装置进行治疗的。弹簧圈作为动脉瘤的常规治疗手段,经常会存在填塞不致密、术后移位等问题,从而导致动脉瘤的复发。而扰流装置WEB作为近期出现的填塞装置,相比弹簧圈而言,通常不在需要支架辅助。
现有的扰流装置WEB中部位置的金属覆盖率极高,而其两端的金属覆盖率低,且其两端均会出现内凹陷的现象。当扰流装置WEB在动脉瘤中时,扰流装置WEB主要是靠其侧壁压力固定在瘤囊内,由于扰流装置WEB两端受到束缚的原因,实际上无法完全贴合动脉瘤瘤壁,当瘤囊在植入前存在机化的血栓,扰流装置WEB植入后将产生移位,这就导致扰流装置WEB在动脉瘤中的稳定性差,造成其不再能完全封堵瘤颈,动脉瘤后期仍有出血风险;同时由于动脉瘤在血流的持续冲击下,被血流直接冲击的部位最为薄弱,最易造成破裂出血,扰流装置WEB植入后,由于其主要关注的是瘤颈口的治疗,主要是保证瘤颈口的封堵,但扰流装置WEB在瘤颈口的封堵并不是100%,仍会有部分血流流入到瘤囊内,扰流装置WEB另一端不一定能够正好覆盖在出血部,瘤囊内的血液仍会通过网孔流入到颅腔内,造成脑组织的受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脉瘤栓塞装置及系统,以解决现有扰流装置WEB实际上无法完全贴合动脉瘤瘤壁,从而导致扰流装置WEB在动脉瘤中的稳定性差,且动脉瘤后期仍存在出血风险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公开一种动脉瘤栓塞装置,包括多根编织丝交叉连接形成呈管状的支撑主体及呈喇叭状的保护区,支撑主体的周向具有多个可变形的网孔,支撑主体的两端均封闭形成闭口部;保护区具有多个可变形的网孔,保护区的直径小的一端与位于支撑主体一端的闭口部连接;支撑主体内的空间与保护区内的空间不连通。
进一步的,保护区的直径大的一端的直径大于支撑主体的直径;保护区的直径大的一端向支撑主体弯曲形成保护弯曲部,并对支撑主体靠近保护区的一端进行包覆。
进一步的,动脉瘤栓塞装置还包括至少三个显影件,至少三个显影件围绕保护区的轴线均匀布设。
进一步的,闭口部的网孔面积由其边缘向其中部逐渐减小;支撑主体上远离保护区的闭口部的中部位置形成有端头。
进一步的,动脉瘤栓塞装置还包括辅助支架,辅助支架罩设于支撑主体上远离保护区的一端;辅助支架用于辅助加强支撑主体的结构。
进一步的,动脉瘤栓塞装置还包括封帽,封帽罩设于闭口部的端头或辅助支架远离保护区的一端端部;封帽采用显影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动脉瘤栓塞装置还包括金属环,金属环套设于保护区的直径小的一端与靠近保护区一端的闭口部之间的连接处;金属环采用显影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编织丝采用镍钛丝、钴铬丝、铂钨丝、铂铱丝、DFT合金丝中任一种;当编织丝为圆丝时,编织丝的丝径的取值范围为0.01mm~0.06mm;或,当编织丝为扁丝时,其宽度≤0.1mm,其厚度≤0.05mm。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动脉瘤栓塞装置,包括多根编织丝交叉连接形成呈管状的支撑主体及呈喇叭状的增强区,增强区的直径大的一端的直径小于支撑主体的直径;支撑主体的周向具有多个可变形的网孔,支撑主体的两端均封闭形成闭口部;增强区具有多个可变形的网孔,增强区的直径小的一端与位于支撑主体一端的闭口部连接;支撑主体内的空间与增强区内的空间不连通。
进一步的,增强区的直径大的一端向支撑主体弯曲形成增强弯曲部;增强区的表面覆盖率为2%~80%。
进一步的,闭口部的网孔面积由其边缘向其中部逐渐减小;靠近增强区的闭口部与增强区叠加后的表面覆盖率为15%~95%;支撑主体上远离增强区的闭口部的中部位置形成有端头。
进一步的,动脉瘤栓塞装置还包括辅助支架,辅助支架罩设于支撑主体上靠近增强区的一端,且位于支撑主体与增强区之间;辅助支架用于辅助加强支撑主体的结构。
进一步的,动脉瘤栓塞装置还包括金属环,金属环采用显影材料制成;金属环套设于端头;和/或,金属环套设于增强区与支撑主体之间的连接处,或金属环套设于辅助支架靠近增强区的一端,且位于增强区与支撑主体之间。
进一步的,编织丝采用镍钛丝、钴铬丝、铂钨丝、铂铱丝、DFT合金丝中任一种;当编织丝为圆丝时,编织丝的丝径的取值范围为0.01mm~0.06mm;或,当编织丝为扁丝时,其宽度≤0.1mm,其厚度≤0.05mm。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动脉瘤栓塞装置,包括多根编织丝交叉连接形成呈管状的支撑主体、均呈喇叭状的增强区及保护区;增强区的直径大的一端的直径小于支撑主体的直径;保护区的直径大的一端的直径大于支撑主体的直径;支撑主体的周向具有多个可变形的网孔,支撑主体的两端均封闭形成闭口部;增强区及保护区均具有多个可变形的网孔;增强区的直径小的一端与位于支撑主体一端的闭口部连接;保护区的直径小的一端与位于支撑主体另一端的闭口部连接;支撑主体内的空间与增强区内的空间不连通;支撑主体内的空间与保护区内的空间不连通。
进一步的,闭口部的网孔面积由其边缘向其中部逐渐减小。
进一步的,增强区的直径大的一端向支撑主体弯曲形成增强弯曲部;
进一步的,增强区的表面覆盖率为2%~80%。
进一步的,保护区的直径大的一端向支撑主体弯曲形成保护弯曲部,并对支撑主体远离增强区的一端进行包覆。
进一步的,靠近增强区的闭口部与增强区叠加后的表面覆盖率为15%~95%;
进一步的,动脉瘤栓塞装置还包括至少三个显影件,至少三个显影件围绕保护区的轴线均匀布设。
进一步的,动脉瘤栓塞装置还包括金属环,金属环采用显影材料制成;金属环套设于增强区与支撑主体之间的连接处;和/或,金属环套设于保护区与支撑主体之间的连接处。
进一步的,编织丝采用镍钛丝、钴铬丝、铂钨丝、铂铱丝、DFT合金丝中任一种;当编织丝为圆丝时,编织丝的丝径的取值范围为0.01mm~0.06mm;或,当编织丝为扁丝时,其宽度≤0.1mm,其厚度≤0.05mm。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动脉瘤栓塞系统,包括如前8项中任一项所述的动脉瘤栓塞装置、导入鞘、回收垫及推送导丝,支撑主体远离保护区的一端与回收垫活动连接,推送导丝的一端与回收垫固定连接,动脉瘤栓塞装置、回收垫及推送导丝活动连接于导入鞘内;或,如后11项中任一项所述的动脉瘤栓塞装置、导入鞘、回收垫及推送导丝;增强区与回收垫活动连接,推送导丝的一端与回收垫固定连接,动脉瘤栓塞装置、回收垫及推送导丝活动连接于导入鞘内。
本发明提供的动脉瘤栓塞装置及系统,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1、支撑主体能够紧贴动脉瘤的瘤壁,支撑主体的径向支撑力能够保证支撑主体在动脉瘤内的稳定性。保护弯曲部能够防止保护区边缘刺伤瘤壁。如果动脉瘤的瘤顶出现出血现象,由于具有细密的网孔的保护区与瘤顶的瘤壁完全贴合,保护区与支撑主体形成的双层结构可以保证对血液的封堵,防止血液从破裂的动脉瘤继续流入颅腔内,保护区与支撑主体之间的缝隙也能够防止血液过多流入颅腔,降低患者的致残、致死率。同时,保护区还增加了动脉瘤栓塞装置在动脉瘤内完全释放后的稳定性。若动脉瘤内存在血栓,当血栓消失后,由于保护区与瘤顶瘤壁的固定,能够防止动脉瘤栓塞装置在动脉瘤内移位。位于保护区与支撑主体之间的缝隙中的血液能够快速凝结并防止瘤顶流出的血液过多流入颅腔,降低患者的致残、致死率。
2、支撑主体能够紧贴动脉瘤的瘤壁,支撑主体的径向支撑力能够保证支撑主体在动脉瘤内的稳定性。在支撑主体的一端设置增强区能够增加支撑主体远离端头一端的闭口部的金属覆盖率。当本实施例的动脉瘤栓塞装置位于动脉瘤内时,通过增强区与闭口部的配合,能够增加动脉瘤的瘤颈口处的金属覆盖率,从而进一步降低血流继续流入动脉瘤内的风险。同时也弥补了位于瘤颈口处的闭口部的下陷,从而降低了治疗后残余瘤颈的风险。设置有增强区的支撑主体不仅可以设置在动脉瘤内,此时,增强区与靠近增强区一端的闭口部之间的缝隙能够起到血流缓冲的作用,降低了血管内的血流入动脉瘤内的流速。还可以通过增强区的增强弯曲部与靠近增强区一端的闭口部之间缝隙对瘤颈口进行夹持固定,利于血管内的细胞沿增强区的编织丝进行生长并对瘤颈口进行封堵。
3、在本实施例中,在支撑主体的一端设置增强区,在其另一端设置保护区,这样的设置既能够保护动脉瘤的瘤顶,降低瘤顶出血的风险,也能够让位于瘤颈口处的金属覆盖率增加,从而降低了血管内的血流入动脉瘤内的流速。保护区与支撑主体形成的双层结构可以保证对血液的封堵,防止血液从破裂的动脉瘤继续流入颅腔内。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附图说明
一个或一个以上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视为类似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种动脉瘤栓塞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动脉瘤栓塞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动脉瘤栓塞装置的辅助支架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动脉瘤栓塞装置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一;
图5是本发明一种动脉瘤栓塞装置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二;
图6是本发明一种动脉瘤栓塞装置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种动脉瘤栓塞系统的一种实施例的压缩状态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种动脉瘤栓塞系统的一种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编织丝;2、支撑主体;21、支撑部;22、闭口部;23、端头;3、保护区;31、保护弯曲部;4、增强区;41、增强弯曲部;51、显影件;52、封帽;521、圆弧面;522、凹槽;53、辅助支架;531、固定丝;532、加强丝;533、连接丝;54、金属环;61、导入鞘;62、回收垫;63、推送导丝。
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多组”表示两组或两组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动脉瘤栓塞装置的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公开一种动脉瘤栓塞装置,该动脉瘤栓塞装置包括多根编织丝1,多根编织丝1编织形成支撑主体2及保护区3。支撑主体2呈如图1所示的管状,支撑主体2的中部结构为支撑部21。支撑主体2的两端均向支撑主体2内的空间内凹陷,并在支撑主体2的两端形成漏斗状的闭口部22,即两个闭口部22分别位于支撑部21的两端。支撑主体2的周向具有多个可变形的网孔。闭口部22上靠近支撑部21的网孔即为位于闭口部22边缘的网孔,位于闭口部22边缘的网孔的面积大于位于闭口部22中部位置的网孔的面积,即闭口部22上的网孔的面积由其边缘向其中部位置逐渐减小。位于支撑主体2一端的闭口部22的中部位置形成有端头23。支撑主体2能够紧贴动脉瘤的瘤壁,支撑主体2的径向支撑力能够保证支撑主体2在动脉瘤内的稳定性。而支撑主体2两端的闭口部22能够将血液中的血栓进行捕捉,并防止血栓逃逸。在支撑主体2的释放过程中,支撑主体2上的网孔能够让动脉瘤内的血液及血栓穿过并进入支撑主体2内的空间,还能够降低支撑主体2在血管释放过程中的阻力。
可选地,支撑部21的两端的直径相同,支撑部21的中部位置的直径大于其一端的直径,这样的设置能够使支撑主体2呈灯笼状。灯笼状的支撑主体2能够更加贴合动脉瘤的瘤壁,从而进一步保障支撑主体2在动脉瘤内的稳定性。
如图1、图2所示,保护区3呈如图1所示的喇叭状,保护区3一端的直径大于其另一端的直径。保护区3的直径大的一端的直径大于支撑主体2一端的直径。保护区3的直径小的一端与支撑主体2上远离端头23的一端的闭口部22连接。保护区3的直径大的一端向支撑主体2弯曲形成保护弯曲部31,并对支撑主体2远离端头23的一端进行包覆。保护区3具有多个可变形的网孔,保护区3上的网孔的面积由其边缘向其中部位置逐渐减小,且位于保护区3边缘位置的网孔的面积小于支撑部21上的网孔的面积,这样就能够使保护区3具有细密的网孔。支撑主体2内的空间与保护区3内的空间不连通。在支撑主体2的一端设置保护区3能够增加对动脉瘤瘤顶壁的保护。在动脉瘤栓塞装置在动脉瘤内释放的过程中,保护区3还能够防止动脉瘤栓塞装置刺伤瘤壁从而造成动脉瘤出血。保护弯曲部31能够防止保护区3边缘刺伤瘤壁。如果动脉瘤的瘤顶出现出血现象,由于具有细密的网孔的保护区3与瘤顶的瘤壁完全贴合,保护区3与支撑主体2之间的缝隙也能够防止血液过多流入颅腔,降低患者的致残、致死率。同时,保护区3还增加了动脉瘤栓塞装置在动脉瘤内完全释放后的稳定性。若动脉瘤内存在血栓,当血栓消失后,由于保护区3与瘤顶瘤壁的固定,能够防止动脉瘤栓塞装置在动脉瘤内移位。位于保护区3与支撑主体2之间的缝隙中的血液能够快速凝结并防止瘤顶流出的血液过多流入颅腔,降低患者的致残、致死率。
可选地,如图2所示,动脉瘤栓塞装置还包括至少三个显影件51,至少三个显影件51围绕保护区3的轴线均匀布设。显影件51设置于位于保护区3的边缘位置的编织丝1上。显影件51通过焊接或粘接的方式与编织丝1固定连接。这样三点式的设置便于对动脉瘤栓塞装置进行观察及操作,同时后期造影时观察保护区3的位置。优选的,显影件51可以采用铂钨丝制成的显影弹簧,能够降低人体的排斥反应及异物感。
可选地,如图1、图2所示,动脉瘤栓塞装置还包括封帽52,封帽52的材料与显影件51的材料相同。封帽52的一端端面为圆弧面521,封帽52的另一端构造有凹槽522。封帽52罩设于支撑主体2远离保护区3的一端的闭口部22上的端头23,且封帽52与端头23固定连接。当封帽52罩设于端头23时,端头23位于封帽52的凹槽522内。封帽52能够防止支撑主体2在释放过程中划伤血管壁或动脉瘤的内壁,同时封帽52还能够便于配合显影件51定位动脉瘤栓塞装置的位置,以便后续的观察及操作。
可选地,如图2、图3所示,动脉瘤栓塞装置还包括辅助支架53,辅助支架53包括固定丝531及加强丝532。加强丝532呈波浪状,且加强丝532围绕支撑主体2围设一圈。多根加强丝532沿支撑主体2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相邻的两根加强丝532之间通过连接丝533固定连接。在多根加强丝532中,远离保护区3的一根加强丝532与多根固定丝531的一端固定连接。多根固定丝531的另一端围绕端头23均匀布设,且与端头23固定连接。即多根固定丝531围绕端头23均匀布设,完成了辅助支架53罩设于支撑主体2上远离保护区3的一端,便于辅助支架53对支撑主体2的结构进一步加强。
可选地,封帽52罩设于辅助支架53远离保护区3的一端端部,同时也罩设于支撑主体2远离保护区3的一端的闭口部22上的端头23。此时,辅助支架53远离保护区3的一端端部与端头23同时位于封帽52的凹槽522内。封帽52能够防止支撑主体2在释放过程中划伤血管壁或动脉瘤的内壁,同时封帽52还能够便于配合显影件51定位动脉瘤栓塞装置的位置,以便后续的观察及操作。
可选地,如图1所示,动脉瘤栓塞装置还包括金属环54,金属环54的材料与显影件51的材料相同。金属环54套设于保护区3的直径小的一端与支撑主体2上靠近保护区3一端的闭口部22之间的连接处,且该连接处于金属环54固定连接。金属环54能够对保护区3与支撑主体2的连接处的结构性能进行加强,同时还能够配合封帽52及显影件51对动脉瘤栓塞装置进行定位及后续的观察。
可选地,当编织丝1为圆丝时,编织丝1的丝径的取值范围为0.01mm~0.06mm。通过对编织丝1的尺寸进行限定,能够保证动脉瘤栓塞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强度,同时还便于动脉瘤栓塞装置适用于颅内的动脉瘤。
可选地,当编织丝1为扁丝时,编织丝1的宽度大于0mm,且编织丝1的宽度≤0.1mm;编织丝1的厚度大于0mm,且编织丝1的厚度≤0.05mm。通过对编织丝1的尺寸进行限定,能够保证动脉瘤栓塞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强度,同时还便于动脉瘤栓塞装置适用于颅内的动脉瘤。
优选的,动脉瘤栓塞装置由48~144根编织丝1编织而成。
优选的,动脉瘤栓塞装置由激光切割而一体成型的,这样能够提高了动脉瘤栓塞装置的整体结构性能。
优选的,编织丝1可以采用镍钛合金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制成,镍钛合金制成的动脉瘤栓塞装置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还能够在37℃快速恢复到未压缩状态。或编织丝1还可以采用钴铬丝、铂钨丝、铂铱丝、DFT合金丝中任一种。
动脉瘤栓塞装置的实施例2:
如图4、图5所示,本发明公开一种动脉瘤栓塞装置,该动脉瘤栓塞装置包括多根编织丝1,多根编织丝1编织形成支撑主体2及增强区4。支撑主体2呈如图4所示的管状,支撑主体2的中部结构为支撑部21。支撑主体2的两端均向支撑主体2内的空间内凹陷,并在支撑主体2的两端形成漏斗状的闭口部22,即两个闭口部22分别位于支撑部21的两端。支撑主体2的周向具有多个可变形的网孔。闭口部22上靠近支撑部21的网孔即为位于闭口部22边缘的网孔,位于闭口部22边缘的网孔的面积大于位于闭口部22中部位置的网孔的面积,即闭口部22上的网孔的面积由其边缘向其中部位置逐渐减小。位于支撑主体2一端的闭口部22的中部位置形成有端头23。支撑主体2能够紧贴动脉瘤的瘤壁,支撑主体2的径向支撑力能够保证支撑主体2在动脉瘤内的稳定性。而支撑主体2两端的闭口部22能够将血液中的血栓进行捕捉,并防止血栓逃逸。在支撑主体2的释放过程中,支撑主体2上的网孔能够让动脉瘤内的血液及血栓穿过并进入支撑主体2内的空间,还能够降低支撑主体2在血管释放过程中的阻力。
可选地,支撑部21的两端的直径相同,支撑部21的中部位置的直径大于其一端的直径,这样的设置能够使支撑主体2呈灯笼状。灯笼状的支撑主体2能够更加贴合动脉瘤的瘤壁,从而进一步保障支撑主体2在动脉瘤内的稳定性。
如图4、图5所示,增强区4呈如图4所示的喇叭状,增强区4一端的直径大于其另一端的直径。增强区4的直径大的一端的直径小于支撑主体2一端的直径。增强区4的直径小的一端与位于支撑主体2一端的闭口部22连接。增强区4的直径大的一端向支撑主体2弯曲形成增强弯曲部41。增强区4具有多个可变形的网孔,增强区4上的网孔的面积由其边缘向其中部位置逐渐减小,且位于增强区4边缘位置的网孔的面积小于支撑部21上的网孔的面积,这样就能够使增强区4具有细密的网孔。支撑主体2内的空间与增强区4内的空间不连通。在支撑主体2的一端设置增强区4能够增加支撑主体2远离端头23一端的闭口部22的金属覆盖率。当本实施例的动脉瘤栓塞装置位于动脉瘤内时,通过增强区4与闭口部22的配合,能够增加动脉瘤的瘤颈口处的金属覆盖率,从而进一步降低血流继续流入动脉瘤内的风险。同时也弥补了位于瘤颈口处的闭口部22的下陷,从而降低了治疗后残余瘤颈的风险。设置有增强区4的支撑主体2不仅可以设置在动脉瘤内,此时,增强区4与靠近增强区4一端的闭口部22之间的缝隙能够起到血流缓冲的作用,降低了血管内的血流入动脉瘤内的流速。还可以通过增强区4的增强弯曲部41与靠近增强区4一端的闭口部22之间缝隙对瘤颈口进行夹持固定,利于血管内的细胞沿增强区4的编织丝1进行生长并对瘤颈口进行封堵。在本发明中,金属覆盖率也可视为表面覆盖率。
可选地,如图4所示,增强区4的金属覆盖率为2%~80%。优选的,增强区4的金属覆盖率为10%。优选的,增强区4的金属覆盖率为20%。优选的,增强区4的金属覆盖率为30%。优选的,增强区4的金属覆盖率为40%。优选的,增强区4的金属覆盖率为50%。优选的,增强区4的金属覆盖率为60%。优选的,增强区4的金属覆盖率为70%。在本发明中,按照图4中箭头所指的方向看,增强区4的形状呈圆形,增强区4内的编织丝1所占增强区4的面积即为金属覆盖率。通过对增强区4的金属覆盖率进行限定,进一步降低了血管内的血流入动脉瘤内的流速。
可选地,如图4所示,靠近增强区4的闭口部22与增强区4叠加后的金属覆盖率为15%~95%。优选的,靠近增强区4的闭口部22与增强区4叠加后的金属覆盖率为20%。优选的,靠近增强区4的闭口部22与增强区4叠加后的金属覆盖率为30%。优选的,靠近增强区4的闭口部22与增强区4叠加后的金属覆盖率为40%。优选的,靠近增强区4的闭口部22与增强区4叠加后的金属覆盖率为50%。优选的,靠近增强区4的闭口部22与增强区4叠加后的金属覆盖率为60%。优选的,靠近增强区4的闭口部22与增强区4叠加后的金属覆盖率为70%。优选的,靠近增强区4的闭口部22与增强区4叠加后的金属覆盖率为80%。优选的,靠近增强区4的闭口部22与增强区4叠加后的金属覆盖率为90%。这样的设置方式能够弥补靠近增强区4的闭口部22的边缘位置的金属覆盖率低的缺陷,还能够使得流入动脉瘤内的血进一步减少。
可选地,如图3、图4所示,动脉瘤栓塞装置还包括辅助支架53,辅助支架53包括固定丝531及加强丝532。加强丝532呈波浪状,且加强丝532围绕支撑主体2围设一圈。多根加强丝532沿支撑主体2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相邻的两根加强丝532之间通过连接丝533固定连接。在多根加强丝532中,靠近增强区4的一根加强丝532与多根固定丝531的一端固定连接。多根固定丝531的另一端围绕增强区4与支撑主体2之间的连接处均匀布设,增强区4与支撑主体2之间的连接处与多根固定丝531固定连接。即多根固定丝531围绕增强区4与支撑主体2之间的连接处均匀布设,完成了辅助支架53罩设于支撑主体2上靠近增强区4的一端,便于辅助支架53对支撑主体2的结构进一步加强。
可选地,如图5所示,动脉瘤栓塞装置还包括金属环54,金属环54的材料与显影件51的材料相同。金属环54套设于支撑主体2上远离增强区4的一端的闭口部22的端头23上,金属环54能够防止端头23划伤动脉瘤的瘤顶,避免瘤顶出血。
可选地,如图4所示,金属环54套设于增强区4的直径小的一端与支撑主体2上靠近增强区4一端的闭口部22之间的连接处,且该连接处于金属环54固定连接。金属环54能够对增强区4与支撑主体2的连接处的结构性能进行加强,同时还能够配合位于端头23处的金属环54对动脉瘤栓塞装置进行定位及后续的观察。
可选地,金属环54套设于辅助支架53的多根固定丝531远离加强丝532的一端,多根固定丝531远离加强丝532的一端与金属环54固定连接,即金属环54套设于辅助支架53靠近增强区4的一端。此时,金属环54位于增强区4与支撑主体2之间的缝隙中。金属环54能够对增强区4与支撑主体2的连接处的结构性能进行加强,同时还能够配合位于端头23处的金属环54对动脉瘤栓塞装置进行定位及后续的观察。
可选地,当编织丝1为圆丝时,编织丝1的丝径的取值范围为0.01mm~0.06mm。通过对编织丝1的尺寸进行限定,能够保证动脉瘤栓塞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强度,同时还便于动脉瘤栓塞装置适用于颅内的动脉瘤。
可选地,当编织丝1为扁丝时,编织丝1的宽度大于0mm,且编织丝1的宽度≤0.1mm;编织丝1的厚度大于0mm,且编织丝1的厚度≤0.05mm。通过对编织丝1的尺寸进行限定,能够保证动脉瘤栓塞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强度,同时还便于动脉瘤栓塞装置适用于颅内的动脉瘤。
优选的,动脉瘤栓塞装置由48~144根编织丝1编织而成。
优选的,动脉瘤栓塞装置由激光切割而一体成型的,这样能够提高了动脉瘤栓塞装置的整体结构性能。
优选的,编织丝1可以采用镍钛合金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制成,镍钛合金制成的动脉瘤栓塞装置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还能够在37℃快速恢复到未压缩状态。或编织丝1还可以采用钴铬丝、铂钨丝、铂铱丝、DFT合金丝中任一种。
动脉瘤栓塞装置的实施例3:
如图6所示,本发明公开一种动脉瘤栓塞装置,该动脉瘤栓塞装置包括多根编织丝1,多根编织丝1编织形成支撑主体2、增强区4及保护区3。支撑主体2呈如图6所示的管状,支撑主体2的中部结构为支撑部21。支撑主体2的两端均向支撑主体2内的空间内凹陷,并在支撑主体2的两端形成漏斗状的闭口部22,即两个闭口部22分别位于支撑部21的两端。支撑主体2的周向具有多个可变形的网孔。闭口部22上靠近支撑部21的网孔即为位于闭口部22边缘的网孔,位于闭口部22边缘的网孔的面积大于位于闭口部22中部位置的网孔的面积,即闭口部22上的网孔的面积由其边缘向其中部位置逐渐减小。支撑主体2能够紧贴动脉瘤的瘤壁,支撑主体2的径向支撑力能够保证支撑主体2在动脉瘤内的稳定性。而支撑主体2两端的闭口部22能够将血液中的血栓进行捕捉,并防止血栓逃逸。在支撑主体2的释放过程中,支撑主体2上的网孔能够让动脉瘤内的血液及血栓穿过并进入支撑主体2内的空间,还能够降低支撑主体2在血管释放过程中的阻力。
可选地,支撑部21的两端的直径相同,支撑部21的中部位置的直径大于其一端的直径,这样的设置能够使支撑主体2呈灯笼状。灯笼状的支撑主体2能够更加贴合动脉瘤的瘤壁,从而进一步保障支撑主体2在动脉瘤内的稳定性。
如图6所示,增强区4呈如图6所示的喇叭状,增强区4一端的直径大于其另一端的直径。增强区4的直径大的一端的直径小于支撑主体2一端的直径。增强区4的直径小的一端与位于支撑主体2一端的闭口部22连接。增强区4的直径大的一端向支撑主体2弯曲形成增强弯曲部41。增强区4具有多个可变形的网孔,增强区4上的网孔的面积由其边缘向其中部位置逐渐减小,且位于增强区4边缘位置的网孔的面积小于支撑部21上的网孔的面积,这样就能够使增强区4具有细密的网孔。支撑主体2内的空间与增强区4内的空间不连通。在支撑主体2上设置增强区4能够增加支撑主体2远离端头23一端的闭口部22的金属覆盖率。当本实施例的动脉瘤栓塞装置位于动脉瘤内时,通过增强区4与闭口部22的配合,能够增加动脉瘤的瘤颈口处的金属覆盖率,从而进一步降低血流继续流入动脉瘤内的风险。同时也弥补了位于瘤颈口处的闭口部22的下陷,从而降低了治疗后残余瘤颈的风险。设置有增强区4的支撑主体2不仅可以设置在动脉瘤内,此时,增强区4与靠近增强区4一端的闭口部22之间的缝隙能够起到血流缓冲的作用,降低了血管内的血流入动脉瘤内的流速。还可以通过增强区4的增强弯曲部41与靠近增强区4一端的闭口部22之间缝隙对瘤颈口进行夹持固定,利于血管内的细胞沿增强区4的编织丝1进行生长并对瘤颈口进行封堵。
如图6所示,保护区3呈如图6所示的喇叭状,保护区3一端的直径大于其另一端的直径。保护区3的直径大的一端的直径大于支撑主体2一端的直径。保护区3的直径小的一端与支撑主体2上远离增强区4的一端的闭口部22连接。保护区3的直径大的一端向支撑主体2弯曲形成保护弯曲部31,并对支撑主体2远离端头23的一端进行包覆。保护区3具有多个可变形的网孔,保护区3上的网孔的面积由其边缘向其中部位置逐渐减小,且位于保护区3边缘位置的网孔的面积小于支撑部21上的网孔的面积,这样就能够使保护区3具有细密的网孔。支撑主体2内的空间与保护区3内的空间不连通。在支撑主体2上设置保护区3能够增加对动脉瘤瘤顶壁的保护。在动脉瘤栓塞装置在动脉瘤内释放的过程中,保护区3还能够防止动脉瘤栓塞装置刺伤瘤壁从而造成动脉瘤出血。保护弯曲部31能够防止保护区3边缘刺伤瘤壁。如果动脉瘤的瘤顶出现出血现象,由于具有细密的网孔的保护区3与瘤顶的瘤壁完全贴合,保护区3与支撑主体2之间的缝隙也能够防止血液过多流入颅腔,降低患者的致残、致死率。同时,保护区3还增加了动脉瘤栓塞装置在动脉瘤内完全释放后的稳定性。若动脉瘤内存在血栓,当血栓消失后,由于保护区3与瘤顶瘤壁的固定,能够防止动脉瘤栓塞装置在动脉瘤内移位。位于保护区3与支撑主体2之间的缝隙中的血液能够快速凝结并防止瘤顶流出的血液过多流入颅腔,降低患者的致残、致死率。
在本实施例中,在支撑主体2的一端设置增强区4,在其另一端设置保护区3,这样的设置既能够保护动脉瘤的瘤顶,降低瘤顶出血的风险,也能够让位于瘤颈口处的金属覆盖率增加,从而降低了血管内的血流入动脉瘤内的流速。
优选的,如图6所示,增强区4的金属覆盖率为2%~80%。优选的,增强区4的金属覆盖率为10%。优选的,增强区4的金属覆盖率为20%。优选的,增强区4的金属覆盖率为30%。优选的,增强区4的金属覆盖率为40%。优选的,增强区4的金属覆盖率为50%。优选的,增强区4的金属覆盖率为60%。优选的,增强区4的金属覆盖率为70%。在本发明中,按照图6中箭头所指的方向看,增强区4的形状呈圆形,增强区4内的编织丝1所占增强区4的面积即为金属覆盖率。通过对增强区4的金属覆盖率进行限定,进一步降低了血管内的血流入动脉瘤内的流速。
优选的,如图6所示,靠近增强区4的闭口部22与增强区4叠加后的金属覆盖率为15%~100%。优选的,靠近增强区4的闭口部22与增强区4叠加后的金属覆盖率为20%。优选的,靠近增强区4的闭口部22与增强区4叠加后的金属覆盖率为30%。优选的,靠近增强区4的闭口部22与增强区4叠加后的金属覆盖率为40%。优选的,靠近增强区4的闭口部22与增强区4叠加后的金属覆盖率为50%。优选的,靠近增强区4的闭口部22与增强区4叠加后的金属覆盖率为60%。优选的,靠近增强区4的闭口部22与增强区4叠加后的金属覆盖率为70%。优选的,靠近增强区4的闭口部22与增强区4叠加后的金属覆盖率为80%。优选的,靠近增强区4的闭口部22与增强区4叠加后的金属覆盖率为90%。这样的设置方式能够弥补靠近增强区4的闭口部22的边缘位置的金属覆盖率低的缺陷,还能够使得流入动脉瘤内的血进一步减少。
可选地,如图6所示,动脉瘤栓塞装置还包括至少三个显影件51,至少三个显影件51围绕保护区3的轴线均匀布设。显影件51设置于位于保护区3的边缘位置的编织丝1上。显影件51通过焊接或粘接的方式与编织丝1固定连接。这样三点式的设置便于对动脉瘤栓塞装置进行观察及操作,同时后期造影时观察保护区3的位置。优选的,显影件51可以采用铂钨丝制成的显影弹簧,能够降低人体的排斥反应及异物感。
可选地,如图6所示,动脉瘤栓塞装置还包括金属环54,金属环54的材料与显影件51的材料相同。金属环54套设于增强区4的直径小的一端与支撑主体2上靠近增强区4一端的闭口部22之间的连接处,且该连接处于金属环54固定连接,金属环54能够对增强区4与支撑主体2的连接处的结构性能进行加强。金属环54套设于保护区3的直径小的一端与支撑主体2上靠近保护区3一端的闭口部22之间的连接处,且该连接处于金属环54固定连接,金属环54能够对保护区3与支撑主体2的连接处的结构性能进行加强。金属环54不仅能够对增强区4与支撑主体2之间的连接处及保护区3与支撑主体2之间的连接处的结构强度,还能够配合显影件51对动脉瘤栓塞装置进行定位及后续的观察。
可选地,当编织丝1为圆丝时,编织丝1的丝径的取值范围为0.01mm~0.06mm。通过对编织丝1的尺寸进行限定,能够保证动脉瘤栓塞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强度,同时还便于动脉瘤栓塞装置适用于颅内的动脉瘤。
可选地,当编织丝1为扁丝时,编织丝1的宽度大于0mm,且编织丝1的宽度≤0.1mm;编织丝1的厚度大于0mm,且编织丝1的厚度≤0.05mm。通过对编织丝1的尺寸进行限定,能够保证动脉瘤栓塞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强度,同时还便于动脉瘤栓塞装置适用于颅内的动脉瘤。
优选的,动脉瘤栓塞装置由48~144根编织丝1编织而成。
优选的,动脉瘤栓塞装置由激光切割而一体成型的,这样能够提高了动脉瘤栓塞装置的整体结构性能。
优选的,编织丝1可以采用镍钛合金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制成,镍钛合金制成的动脉瘤栓塞装置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还能够在37℃快速恢复到未压缩状态。或编织丝1还可以采用钴铬丝、铂钨丝、铂铱丝、DFT合金丝中任一种。
在动脉瘤栓塞装置的实施例1及3中,且动脉瘤栓塞装置处于释放状态下,保护区3的直径大的一端的直径减去支撑主体2一端的直径≥二倍的支撑主体2的编织丝1的厚度。保护区3的长度≤支撑主体2的长度。
动脉瘤栓塞系统的实施例1:
如图7、图8所示,本发明公开一种动脉瘤栓塞系统,该动脉瘤栓塞系统包括动脉瘤栓塞装置的实施例2或3中任一项所述的动脉瘤栓塞装置、导入鞘61、回收垫62及推送导丝63。增强区4与回收垫62活动连接,推送导丝63的一端与回收垫62固定连接,动脉瘤栓塞装置、回收垫62及推送导丝63活动连接于导入鞘61内。
动脉瘤栓塞系统的实施例1的一种示例性应用场景:
如图7、图8所示,动脉瘤栓塞装置与推送导丝63共同压握进导入鞘61内,当动脉瘤栓塞装置与推送导丝63位于导入鞘61内时,增强区4包裹住推送导丝63上的回收垫62,通过推送导丝63能够驱动回收垫62移动,从而带动增强区4在导入鞘61内移动,以实现动脉瘤栓塞装置在导入鞘61中释放及回收的目的。
保护区3为闭环编织结构,在动脉瘤栓塞装置释放的过程中,保护区3的保护弯曲部31会优先弯曲,以避免对动脉瘤瘤顶造成损伤,并通过支撑主体2与保护区3之间的金属环54判断保护区3是否完全释放。在动脉瘤栓塞装置释放后,保护区3对支撑主体2远离增强区4的一端进行包覆,且保护区3紧贴动脉瘤的瘤顶。
之后,支撑主体2开始释放,支撑主体2在释放后紧贴保护区3及动脉瘤的瘤壁,支撑主体2及保护区3的径向支撑力能够保证其在动脉瘤内的稳定性,并通过增强区4与支撑主体2之间的金属环54判断支撑主体2是否完全释放,支撑主体2在释放后基本充满动脉瘤的瘤体。
在支撑主体2完全释放后,若发现需要重新调整支撑主体2的位置,则可以通过回撤推送导丝63以实现对支撑主体2进行位置调整的目的,在支撑主体2的位置调整完成后,回撤导入鞘61,让增强区4自然释放,释放后,增强区4的增强弯曲部41与支撑主体2靠近增强区4一端之间缝隙对瘤颈口进行夹持固定,利于后期血管内的细胞沿增强区4上的编织丝1进行生长并对瘤颈口进行封堵。在增强区4释放完成后,通过造影判断动脉瘤栓塞装置对动脉瘤内血流的阻断情况。
动脉瘤栓塞系统的实施例2:
本发明公开一种动脉瘤栓塞系统,该动脉瘤栓塞系统包括动脉瘤栓塞装置的实施例1中任一项所述的动脉瘤栓塞装置、导入鞘61、回收垫62及推送导丝63。支撑主体2远离保护区3的一端与回收垫62活动连接,推送导丝63的一端与回收垫62固定连接,动脉瘤栓塞装置、回收垫62及推送导丝63活动连接于导入鞘61内。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1)
1.一种动脉瘤栓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根编织丝(1)交叉连接形成支撑主体(2)及呈喇叭状的保护区(3),所述保护区(3)的直径大的一端的直径大于所述支撑主体(2)的直径;所述支撑主体(2)的周向具有多个可变形的网孔;所述支撑主体(2)呈灯笼状,所述支撑主体(2)的中部结构为支撑部(21),所述支撑部(21)的两端的直径相同,所述支撑部(21)的中部位置的直径大于其一端的直径;所述支撑主体(2)的两端均向所述支撑主体(2)内的空间内凹陷,并在所述支撑主体(2)的两端形成漏斗状的闭口部(22);所述保护区(3)具有多个可变形的网孔,所述保护区(3)的直径小的一端与位于所述支撑主体(2)一端的所述闭口部(22)连接;所述支撑主体(2)内的空间与所述保护区(3)内的空间不连通;
所述保护区(3)的直径大的一端向所述支撑主体(2)弯曲形成保护弯曲部(31),并对所述支撑主体(2)靠近所述保护区(3)的一端进行包覆;
所述支撑主体(2)上远离所述保护区(3)的所述闭口部(22)的中部位置形成有端头(23);
所述动脉瘤栓塞装置还包括:
辅助支架(53),罩设于所述支撑主体(2)上远离所述保护区(3)的一端;所述辅助支架(53)用于辅助加强所述支撑主体(2)的结构;
所述辅助支架(53)包括固定丝(531)及加强丝(532);所述加强丝(532)呈波浪状,且所述加强丝(532)围绕所述支撑主体(2)围设一圈;多根所述加强丝(532)沿所述支撑主体(2)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相邻的两根所述加强丝(532)之间通过连接丝(533)固定连接;在多根所述加强丝(532)中,远离所述保护区(3)的一根所述加强丝(532)与多根所述固定丝(531)的一端固定连接;多根所述固定丝(531)的另一端围绕所述端头(23)均匀布设,且与所述端头(23)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脉瘤栓塞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三个显影件(51),围绕所述保护区(3)的轴线均匀布设。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脉瘤栓塞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闭口部(22)的网孔面积由其边缘向其中部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脉瘤栓塞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封帽(52),罩设于所述闭口部(22)的所述端头(23)或所述辅助支架(53)远离所述保护区(3)的一端端部;所述封帽(52)采用显影材料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脉瘤栓塞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金属环(54),套设于所述保护区(3)的直径小的一端与靠近所述保护区(3)一端的闭口部(22)之间的连接处;所述金属环(54)采用显影材料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动脉瘤栓塞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织丝(1)采用镍钛丝、钴铬丝、铂钨丝、铂铱丝、DFT合金丝中任一种;
当所述编织丝(1)为圆丝时,所述编织丝(1)的丝径的取值范围为0.01mm~0.06mm;或,当所述编织丝(1)为扁丝时,其宽度≤0.1mm,其厚度≤0.05mm。
7.一种动脉瘤栓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根编织丝(1)交叉连接形成支撑主体(2)及呈喇叭状的增强区(4),所述增强区(4)的直径大的一端的直径小于所述支撑主体(2)的直径;所述支撑主体(2)的周向具有多个可变形的网孔;所述支撑主体(2)呈灯笼状,所述支撑主体(2)的中部结构为支撑部(21),所述支撑部(21)的两端的直径相同,所述支撑部(21)的中部位置的直径大于其一端的直径;所述支撑主体(2)的两端均向所述支撑主体(2)内的空间内凹陷,并在所述支撑主体(2)的两端形成漏斗状的闭口部(22);所述增强区(4)具有多个可变形的网孔,所述增强区(4)的直径小的一端与位于所述支撑主体(2)一端的所述闭口部(22)连接;所述支撑主体(2)内的空间与所述增强区(4)内的空间不连通;
所述增强区(4)的直径大的一端向所述支撑主体(2)弯曲形成增强弯曲部(41);
所述增强区(4)的表面覆盖率为2%~80%;
所述动脉瘤栓塞装置还包括:
辅助支架(53),罩设于所述支撑主体(2)上靠近所述增强区(4)的一端,且位于所述支撑主体(2)与所述增强区(4)之间;所述辅助支架(53)用于辅助加强所述支撑主体(2)的结构;所述辅助支架(53)包括固定丝(531)及加强丝(532);所述加强丝(532)呈波浪状,且所述加强丝(532)围绕所述支撑主体(2)围设一圈;多根所述加强丝(532)沿所述支撑主体(2)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相邻的两根所述加强丝(532)之间通过连接丝(533)固定连接;在多根所述加强丝(532)中,靠近所述增强区(4)的一根所述加强丝(532)与多根所述固定丝(531)的一端固定连接;多根所述固定丝(531)的另一端围绕所述增强区(4)与所述支撑主体(2)之间的连接处均匀布设,所述增强区(4)与所述支撑主体(2)之间的连接处与多根所述固定丝(531)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脉瘤栓塞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闭口部(22)的网孔面积由其边缘向其中部逐渐减小;靠近所述增强区(4)的所述闭口部(22)与所述增强区(4)叠加后的表面覆盖率为15%~95%;所述支撑主体(2)上远离所述增强区(4)的所述闭口部(22)的中部位置形成有端头(2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脉瘤栓塞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金属环(54),采用显影材料制成;所述金属环(54)套设于所述端头(23);和/或,所述金属环(54)套设于所述增强区(4)与所述支撑主体(2)之间的连接处,或所述金属环(54)套设于所述辅助支架(53)靠近所述增强区(4)的一端,且位于所述增强区(4)与所述支撑主体(2)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任一项所述的动脉瘤栓塞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织丝(1)采用镍钛丝、钴铬丝、铂钨丝、铂铱丝、DFT合金丝中任一种;
当所述编织丝(1)为圆丝时,所述编织丝(1)的丝径的取值范围为0.01mm~0.06mm;或,当所述编织丝(1)为扁丝时,其宽度≤0.1mm,其厚度≤0.05mm。
11.一种动脉瘤栓塞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动脉瘤栓塞装置、导入鞘(61)、回收垫(62)及推送导丝(63),所述支撑主体(2)远离所述保护区(3)的一端与所述回收垫(62)活动连接,推送导丝的一端与所述回收垫(62)固定连接,所述动脉瘤栓塞装置、所述回收垫(62)及所述推送导丝(63)活动连接于所述导入鞘(61)内;或,
如权利要求7至10任一项所述的动脉瘤栓塞装置、导入鞘(61)、回收垫(62)及推送导丝(63);增强区(4)与所述回收垫(62)活动连接,所述推送导丝的一端与所述回收垫(62)固定连接,所述动脉瘤栓塞装置、所述回收垫(62)及所述推送导丝(63)活动连接于所述导入鞘(61)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065334.6A CN115778467B (zh) | 2023-02-06 | 2023-02-06 | 一种动脉瘤栓塞装置及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065334.6A CN115778467B (zh) | 2023-02-06 | 2023-02-06 | 一种动脉瘤栓塞装置及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778467A CN115778467A (zh) | 2023-03-14 |
CN115778467B true CN115778467B (zh) | 2023-05-12 |
Family
ID=85429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065334.6A Active CN115778467B (zh) | 2023-02-06 | 2023-02-06 | 一种动脉瘤栓塞装置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778467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070977B2 (en) * | 2005-05-24 | 2018-09-11 | Inspire M.D. Ltd | Stent apparatuses for treatment via body lumens and methods of use |
CN101578078B (zh) * | 2006-11-22 | 2013-01-02 | 印斯拜尔Md有限公司 | 优化的支架套 |
CN102871700B (zh) * | 2012-10-09 | 2015-04-29 | 加奇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用于栓塞动脉瘤的编织体系统 |
US9629635B2 (en) * | 2014-04-14 | 2017-04-25 | Sequent Medical, Inc. | Devices for therapeutic vascular procedures |
CN105105812A (zh) * | 2015-09-18 | 2015-12-02 | 王奎重 | 一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装置 |
CN105902291A (zh) * | 2016-04-08 | 2016-08-31 | 张小曦 | 一种颅内动脉瘤介入封堵治疗装置 |
US11185335B2 (en) * | 2018-01-19 | 2021-11-30 | Galaxy Therapeutics Inc. | System for and method of treating aneurysms |
CN113081125B (zh) * | 2019-12-23 | 2022-07-26 | 微创神通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动脉瘤封堵装置 |
CN216257277U (zh) * | 2021-10-28 | 2022-04-12 | 微创神通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医用植入物 |
CN115530907A (zh) * | 2022-09-29 | 2022-12-30 | 珠海通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装置 |
-
2023
- 2023-02-06 CN CN202310065334.6A patent/CN115778467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778467A (zh) | 2023-03-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876863B2 (en) | Endovascular closure device | |
JP4463690B2 (ja) | 取り外し可能な動脈瘤の首部ブリッジ | |
US12303136B2 (en) | System and methods for embolized occlusion of neurovascular aneurysms | |
US9314326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taining vaso-occlusive devices within an aneurysm | |
JP2019524342A (ja) | 血管内分流装置 | |
EP2397081B1 (en) | Occlusive device with stretch resistant member and anchor filament | |
CA2829799A1 (en) | Implant, especially for the occlusion of bifurcation aneurysms | |
KR20100032380A (ko) | 접이식 의료 장치 | |
CA2843874C (en) | Braid expansion ring with markers | |
US12102327B2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 aneurysms | |
CN115778467B (zh) | 一种动脉瘤栓塞装置及系统 | |
CN114504356A (zh) | 一种立体自适应颅内动脉瘤封堵装置 | |
CN115813480B (zh) | 一种动脉瘤栓塞装置及系统 | |
CN215384322U (zh) | 一种动脉瘤封堵装置 | |
CN218186864U (zh) | 一种新型形状记忆聚合物支架 | |
US20240148384A1 (en) | Flow diverter devic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and systems | |
CN215778371U (zh) | 用于血流导向支架系统的支架 | |
US20240398412A1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 aneurysms | |
WO2024035592A1 (en) | Delivery devices for treatment of vascular defects | |
CN115886920A (zh) | 支架、栓塞装置以及介入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