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68662A - 乘员约束装置 - Google Patents
乘员约束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768662A CN115768662A CN202180047925.XA CN202180047925A CN115768662A CN 115768662 A CN115768662 A CN 115768662A CN 202180047925 A CN202180047925 A CN 202180047925A CN 115768662 A CN115768662 A CN 11576866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bag
- tension
- tension cloth
- inflated
- deploy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8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958 se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217 buttock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0689 upper le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452 restrai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60R2021/23324—Inner walls crating separate compartments, e.g. communicating with v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60R2021/23324—Inner walls crating separate compartments, e.g. communicating with vents
- B60R2021/23332—Inner walls crating separate compartments, e.g. communicating with vents using independent bags, one within the oth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2—Internal tether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6—External tether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6—External tether means
- B60R2021/23388—External tether means having ends which are movable or detachable during deploy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安全气囊膨胀展开时,能够准确地进行安全气囊的位置调整的乘员约束装置。乘员约束装置具备张力布(2a),其两端被分别固定在车辆用座椅的上部及下部,用以使在落座于所述座椅的乘员的侧部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靠近至所述乘员,其特征在于,张力布(2a)在安全气囊(3)的表面的至少一处结合部结合,在安全气囊(3)上形成有在膨胀展开时保持张力布(2a)的保持槽(9a)。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安全气囊的乘员约束装置。
本申请要求基于2020年7月28日申请的日本申请第2020-127516号的优先权,援用上述日本申请中记载的全部记载内容。
背景技术
近年来,安全气囊装置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安全气囊装置是在发生车辆碰撞等紧急情况下运作的装置,通过气囊在气体压力下膨胀展开来接住并约束乘员以进行保护。安全气囊装置根据设置部位或用途有各种各样的种类。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设置在车辆座椅的两侧的侧部,在乘员的腋下膨胀展开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第2014-0343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为了使安全气囊膨胀展开而接住乘员,安全气囊必须位于预想的位置。
对此,已知使用张力布调整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的位置的技术。在该技术中,在安全气囊膨胀展开时,张力布包围安全气囊的外侧而进行保持并使其靠近至乘员侧。
另一方面,在通过张力布使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靠近至乘员侧的情况下,如果安全气囊从预想的位置脱离,则张力布可能不能适当地对安全气囊的位置进行调整。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技术中,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员约束装置,其在安全气囊膨胀展开时,通过张力布能够更准确地进行安全气囊的位置调整。
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具备张力布,其两端被分别固定在车辆用座椅的上部及下部,用以使在落座于所述座椅的乘员的侧部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靠近至所述乘员,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安全气囊上形成有保持槽用以在膨胀展开时保持所述张力布。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安全气囊膨胀展开时,能够更准确地进行安全气囊的位置调整。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安装在车辆的座椅上的状态的图。
图2是示出在乘员约束装置中安全气囊膨胀展开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是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的放大图。
图4是基于图3的IV-IV线的安全气囊的横截面图。
图5是基于图3的V-V线的安全气囊的纵截面图。
图6是基于图5的VI-VI线的安全气囊的纵截面图。
图7是示出在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中安全气囊膨胀展开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的放大图。
图9是基于图8的IX-IX线的安全气囊的横截面图。
图10是基于图8的X-X线的安全气囊的纵截面图。
图11是基于图10的XI-XI线的安全气囊的纵截面图。
图12是示出在实施方式三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中安全气囊膨胀展开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3是示出在实施方式四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中安全气囊膨胀展开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4是示出在实施方式五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中安全气囊膨胀展开的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安装在车辆的座椅上。
(实施方式一)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安装在车辆的座椅5上的状态的图。在图1中,示出安全气囊膨胀展开前的状态。以下,为了方便,使用图中定义的前后、左右、上下的各方向进行说明。
座椅5具有:座垫8,其供乘员落座;座椅靠背4,其从座垫8的后侧立起,并支撑乘员的背部。座椅靠背4的下端部设置在座垫8的后端部,通过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6可转动地保持。因此,座椅靠背4能够以轴6为轴沿前后方向转动来调节角度。
在座椅靠背4的上部设有头枕部7,其呈从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立起的形态。头枕部7支撑落座于座垫8上的乘员的头部。
乘员约束装置100包括:气囊模块1a、1b,其在筐体内收纳安全气囊;张力布2a、2b,其进行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的位置调整。
气囊模块1a设置在座椅靠背4的左侧部,气囊模块lb设置在座椅靠背4的右侧部。在座椅靠背4内部的框架(未图示)和覆盖该框架的外罩之间配置有气囊模块1a、1b。
在图1中,图示出在座椅靠背4的右侧部设置有气囊模块lb,在座椅靠背4的左侧部设置气囊模块la的状态,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仅设置有气囊模块1a、1b中的任一方。
各气囊模块1a、1b具有作为袋体的安全气囊3(参照图2)和向安全气囊3内喷出气体的充气器(未图示)等。
安全气囊3通过将两个面板的周边缘缝合而形成,例如在安全气囊3的内部配设有所述充气器。当车辆发生碰撞时,乘员约束装置100使安全气囊3向前方向膨胀展开,接住并保护乘员。
在图1中,为了方便,用单点划线表示张力布2a、2b。张力布2a、2b是具有规定宽度的带状,张力布2a设置在座椅靠背4的左侧的侧部,张力布2b设置在座椅靠背4的右侧。
张力布2a的上端部21a在座椅靠背4的上表面41,且在头枕部7的左侧固定在座椅靠背4的所述框架的固定位置Fl上。张力布2b的上端部21b在座椅靠背4的上表面41,且在头枕部7的右侧固定于座椅靠背4的所述框架的固定位置F2上。
一方面,张力布2a的下端部22a及张力布2b的下端部22b被保持在设置于座垫8的前部的中央侧的下侧固定部81上。下侧固定部81例如包括两片金属板,张力布2a、2b的下端部22a、22b被夹在该金属板之间。
张力布2a、2b配置在自座椅靠背4到座垫8的它们的侧部的内侧。张力布2a配置在自座椅靠背4的左侧的侧部到座垫8的左侧的侧部,张力布2b配置在自座椅靠背4的右侧的侧部到座垫8的右侧的侧部。
各张力布2a、2b的中间部分分别通过安全气囊模块1a、1b内,如后所述那样与气囊模块1a、1b内的各安全气囊3相结合。
在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在车辆发生碰撞的情况下或者受到大冲击的情况下,安全气囊3瞬间突破座椅靠背4的外罩而向座椅5的前侧膨胀展开。另外,在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的同时,张力布2a、2b与相对应的安全气囊3一起保持从座椅5的两侧部飞出并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从而能够将安全气囊3配置在座椅靠背4的中心侧,即座垫8的乘员侧。
图2是示出在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的状态的示意图。在图2中,为了方便,仅示出落座于座垫8上的乘员P的左侧的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的状态。但是,实际上在乘员P的左右两侧安全气囊3同样地膨胀展开,左侧的安全气囊3通过张力布2a进行位置调整,而右侧的安全气囊3通过张力布2b进行位置调整(参照图3)。
以下,使用图2对座椅5左侧的张力布2a的作用、动作进行说明,并省略右侧的张力布2b的说明。
在车辆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左侧的安全气囊3从座椅靠背4的侧面42的内侧撕开外罩而向座椅5的前侧膨胀展开。另外,在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的同时,张力布2a也飞出,包围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的外侧并将其配置在座椅靠背4的中央侧,即,落座于座垫8上的乘员P侧,通过接主并约束乘员P来进行保护。
此时,张力布2a必然与安全气囊3的外侧面进行局部接触。在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在安全气囊3与张力布2a的接触部中的规定部位上,将张力布2a缝接在安全气囊3上而进行结合。
在图2的例子中,张力布2a在用“X”符号标记的所示的两处结合部23a、24a上,缝制在安全气囊3上。结合部23a位于结合部24a的下方。
另外,在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在结合部23a的下方的安全气囊3的下部,如后所述地形成有保持张力布2a的保持槽9a。保持槽9a在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时,接受并保持张力布2a,防止安全气囊3从正规位置脱离。
在此,安全气囊3的下部是指从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的下端部到安全气囊3的沿车辆宽度方向最膨胀的部位。大致表示安全气囊3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的靠下侧的部分,但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安全气囊3的上部是指从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的上端部到安全气囊3的沿车辆宽度方向最膨胀的部位。大致表示安全气囊3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的靠上侧的部分,但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安全气囊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最膨胀的部位是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与张力布2a、2b接触的接触区域中最膨胀的部位,可存在与安全气囊3整体中最膨胀的部位不一致的情况。
图3是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的放大图,图4是基于图3的IV-IV线的安全气囊3的横截面图,图5是基于图3的V-V线的安全气囊3的纵截面图。图4是从下方观察的图,在图5中,为了便于说明,用双点划线表示乘员P。另外,在图3及图4中,为了方便,用双点划线来表示张力布2a。
图6是基于图5的VI-VI线的安全气囊3的纵截面图。在图6中,为了方便,通过虚线来表示张力布2a。
安全气囊3是将大致相同形状的第一面板3a(接触部)和第二面板3b(非接触部)通过周边缘的缝合而结合形成的袋体。第一面板3a和第二面板3b例如为圆形。因此,安全气囊3在膨胀展开时,由接缝34限制膨胀,在膨胀展开结束时,安全气囊3的纵截面图及横截面图呈大致椭圆形状。
在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的情况下,第一面板3a和第二面板3b相互对置,第一面板3a如上所述与张力布2a相结合,第二面板3b面向乘员P。在图4及图5中,通过单点划线来表示安全气囊3的接缝34。
另外,安全气囊3具有在膨胀展开时限制安全气囊3的形状的内部系带32。另外,如后所述,在安全气囊3的下部,在第一面板3a上形成有保持槽9a,在第二面板3b上形成有槽9b。保持槽9a和槽9b由内部系带32来形成。
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使用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内部系带32设置在安全气囊3的内侧。内部系带32具有大致梯形的片状,将大致平行的两个边中的短边设为下侧,将长边设为上侧,设置在安全气囊3的下部(参照图5)。内部系带32从安全气囊3的下端部以规定的间隔设置。
内部系带32架设在第一面板3a和第二面板3b之间。内部系带32的与所述短边相邻的两个边中的一个缝在第一面板3a的下部,另一个缝在第二面板3b的下部。由此,在第一面板3a上形成有接缝35a,在第二面板3b上形成有接缝35b(参照图3及图4)。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第一面板3a及第二面板3b的内侧被内部系带32约束,所以在膨胀展开时,安全气囊3在第一面板3a及第二面板3b的对置方向(以下称为安全气囊3的厚度方向)上的膨胀受到限制。
特别地,第一面板3a通过下部的接缝35a与内部系带32相结合,第二面板3b通过下部的接缝35b与内部系带32相结合。因此,在第一面板3a中,除了与接缝35a相对应的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能够相对自由地膨胀,在第二面板3b中,除了与接缝35b相对应的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能够相对自由地膨胀。
即,在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时,由于第一面板3a的下部及第二面板3b的下部经由内部系带32相互拉伸,所以在第一面板3a中与接缝35a有关的部分及接缝35a的周围凹陷,在第二面板3b中与接缝35b有关的部分及接缝35b的周围凹陷。由此,在第一面板3a上形成有保持槽9a,在第二面板3b上形成有槽9b。
换言之,在第一面板3a中,在与内部系带32(接缝35a)相对应的部分形成有保持槽9a。另外,在第二面板3b中,在与内部系带32(接缝35b)相对应的部分也形成有槽9b(参照图4)。在图5中,被虚线包围的区域的外侧相当于保持槽9a和槽9b。
另外,如上所述,内部系带32为大致梯形,在高度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尺寸。因此,接缝35a和接缝35b在上下方向上在规定范围内形成。因此,保持槽9a和槽9b在上下方向上在规定范围内延伸。而且,由于内部系带32为大致梯形,所以与所述高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以下称为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向下方逐渐减小。
进而,如上所述,在第一面板3a中,接缝35a的周围凹陷,在第二面板3b中,接缝35b的周围凹陷,内部系带32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向下方逐渐减小。由此,在安全气囊3下部连接有第一面板3a的保持槽9a及第二面板3b的槽9b,在安全气囊3的下端部形成有凹部36。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一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在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时,在与张力布2a相接触的第一面板3a的下部,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保持槽9a。在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时,张力布2a被收纳在保持槽9a内(参照图4)。此时,在张力布2a中,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在保持槽9a内与第一面板3a相抵接,而在除了两端部以外的中央部与第一面板3a之间存在间隔。
因此,张力布2a能够在保持槽9a内沿保持槽9a的长度方向在第一面板3a上滑动(参照图6)。另外,张力布2a在保持槽9a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
因此,在膨胀展开时,能够抑制安全气囊3的下部离开张力布2a而脱离预想的位置,张力布2a能够可靠地将安全气囊3向乘员P侧施力而进行位置调整。
内部系带32的位置不限于图4至图6所例示的位置。为了通过张力布2a使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准确地靠近至乘员P而以在其应接触的位置上形成保持槽9a的方式设置内部系带32。
另外,如上所述,内部系带32为大致梯形,其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向下方逐渐减小。另一方面,张力布2a的下端部2a被保持在设于座垫8的前部的中央侧的下侧固定部81上(参照图1)。
即,保持槽9a越靠近安全气囊3的下端部,越接近张力布2a的下端部22a(下侧固定部81)。因此,在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时,张力布2a容易被保持槽9a接受。
而且,由于保持槽9a设置在安全气囊3的下部,在安全气囊3的下端部形成有凹部36,所以在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时,张力布2a嵌入保持槽9a及凹部36中,抬起安全气囊3,更准确地配置在靠近乘员P头部的所希望的位置。
而且,如上所述,通过利用结合部23a、24a预先结合安全气囊3及张力布2a,能够更稳定地调整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的位置调整。
以上,以张力布2a具有两处结合部23a、24a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结合部23a、24a不是必须的,也可以省略。
此外,以上以张力布2a具有两处结合部23a、24a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在张力布2a中,结合部可以是一处,也可以是三处以上。
以上,以在张力布2a中,两处结合部23a、24a设置在定点的狭小区域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各结合部23a、24a也可以沿着张力布2a的长度方向在规定范围内设置。
以上,以张力布2a、2b缝制在安全气囊3上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张力布2a可以通过粘合剂固定到安全气囊3上,也可以使用粘扣带等固定。
另外,以上以张力布2a、2b为带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张力布2a、2b也可以是其宽度宽的布,也可以是面积大的布。
(实施方式二)
在实施方式一中,以对于每一个安全气囊3各设置一条张力布2a、2b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
图7是示出在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的状态的示意图。在图7中,为了方便,仅示出乘员P左侧的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的状态,但实质上,安全气囊3同样地分别在乘员P的左右两侧膨胀展开。
在实施方式二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对左侧的安全气囊3通过张力布2a、2c进行位置调整,对右侧的安全气囊3通过张力布2b、2d来进行位置调整(参照图8)。
以下,使用图7仅说明乘员P左侧的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的例子。
张力布2a的上端部21a和张力布2c的上端部21C固定在座椅靠背4的上部。另外,张力布2a的下端部22a及张力布2C的下端部22c保持在座垫8的前部中央侧的下侧固定部81(参照图1)。张力布2a、2c一起配置在座椅5的左侧的侧部。
在实施方式二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张力布2a具有两个结合部23a、24a,张力布2c具有两个结合部23c、24c。在结合部23a和结合部24a中,结合部23a位于结合部24a的下方,结合部23c和结合部24c中,结合部23c位于结合部24c的下方。
另外,在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在张力布2a的结合部23a的下方,在安全气囊3的下部设置有在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时接受并保持张力布2a的保持槽9c,在张力布2c的结合部23c的下方,在安全气囊3的下部设置有在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时接受并保持张力布2c的保持槽9d。保持槽9c、9d在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时,分别接受并保持张力布2a、2c,防止安全气囊3脱离预想的位置。
图8是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的放大图,图9是基于图8的IX-IX线的安全气囊3的横截面图,图10是基于图8的X-X线的安全气囊3的纵截面图。图9是从下方观察的图,在图10中,为了便于说明,用双点划线来表示乘员P。另外,图11是基于图10的XI-XI线的安全气囊3的纵截面图。为了方便,在图8和图9中用双点划线来表示张力布2a、2c,在图11中用虚线来表示。
安全气囊3是将大致相同形状的第一面板3a和第二面板3b通过缝合周边缘而结合形成的袋体。第一面板3a和第二面板3b例如为圆形。因此,安全气囊3在膨胀展开时,通过接缝34限制膨胀,在膨胀展开结束时,安全气囊3的纵截面图及横截面图呈大致椭圆形状。
在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的情况下,第一面板3a和第二面板3b相互对置,第一面板3a与张力布2a、2c相结合,第二面板3b与乘员P面对面。在图9及图10中,通过单点划线来表示安全气囊3的接缝34。
另外,安全气囊3具有内部系带32a、32b,如后所述,在安全气囊3的下部,在第一面板3a上形成有保持槽9c、9d,在第二面板3b上形成有槽9e、9f。保持槽9c、9d及槽9e、9f通过内部系带32a、32b来形成。
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使用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的情况来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内部系带32a、32b设置在安全气囊3的内侧。内部系带32a、32b具有大致梯形的片状,将大致平行的两个边中的短边设为下侧,将长边设为上侧,设置在安全气囊3的下部(参照图10)。内部系带32a、32b与安全气囊3的下端部隔开规定的间隔设置。内部系带32a、32b在前后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设置。
内部系带32a、32b架设在第一面板3a与第二面板3b之间。内部系带32a、32b的与所述短边相邻的两个边中的一个缝在第一面板3a的下部,另一个缝在第二面板3b的下部。在第一面板3a上形成有接缝35c、35d,在第二面板3b上形成有接缝35e、35f(参照图8及图9)。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第一面板3a及第二面板3b的内侧被内部系带32a、32b约束,因此在膨胀展开时,安全气囊3在厚度方向上的膨胀受到限制。
特别是,第一面板3a在下部的接缝35c、35d与内部系带32a、32b相结合,第二面板3b在下部的接缝35e、35f与内部系带32a、32b相结合。因此,在第一面板3a中,除了与接缝35c、35d相对应的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能够相对自由地膨胀,在第二面板3b中,除了与接缝35e、35f相对应的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能够相对自由地膨胀。
即,在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时,由于第一面板3a的下部及第二面板3b的下部经由内部系带32a、32b相互拉伸,所以在第一面板3a中,与接缝35c、35d有关的部分及接缝35c、35d的周围凹陷,在第二面板3b中,与接缝35e、35f有关的部分及接缝35e、35f的周围凹陷。由此,在第一面板3a上形成有保持槽9c、9d,在第二面板3b上形成有槽9e、9f。
换言之,在第一面板3a中,在与内部系带32a、32b(接缝35c、35d)相对应的部分分别形成有保持槽9c、9d。另外,在第二面板3b中,在与内部系带32a、32b(接缝35e、35f)相对应的部分形成有槽9e、9f(参照图9)。另外,在图10中,被虚线包围的区域A、C的外侧分别相当于保持槽9c、9d,被虚线包围的区域B、D的外侧分别相当于槽9e、9f。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各内部系带32a、32b为大致梯形,所以接缝35c、35d及接缝35e、35f在上下方向上在规定范围内形成。因此,保持槽9c、9d及槽9e、9f在上下方向上在规定范围内延伸。进而,由于内部系带32a、32b为大致梯形,所以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向下方逐渐减小。
进而,如上所述,在第一面板3a中,接缝35c、35d的周围凹陷,在第二面板3b中,接缝35e、35f的周围凹陷,内部系带32a、32b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向下方逐渐减小。由此,在安全气囊3的下部连接有第一面板3a的保持槽9c、9d以及第二面板3b的槽9e、9f,在安全气囊3的下端部的两处形成有凹部36a、36b。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二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在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时,在第一面板3a上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保持槽9C、9d。在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时,张力布2a、2c被容纳在保持槽9c、9d内(参照图9)。此时,在张力布2a中,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在保持槽9c内与第一面板3a相抵接,而在除了两端部以外的中央部与第一面板3a之间存在间隔。另外,在张力布2c中,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也在保持槽9d内与第一面板3a相抵接,而在除了两端部以外的中央部与第一面板3a之间存在间隔(参照图9)。
因此,张力布2a能够在保持槽9c内沿保持槽9C的长度方向在第一面板3a上滑动,张力布2c能够在保持槽9d内沿保持槽9d的长度方向在第一面板3a上滑动(参照图11)。
另外,张力布2a在保持槽9c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张力布2c在保持槽9d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
因此,在膨胀展开时,能够抑制安全气囊3的下部离开张力布2a、2c而脱离预想的位置,张力布2a、2c能够可靠地将安全气囊3向乘员P侧施力而进行位置调整。
另外,为了使张力布2a、2c能够将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准确地靠近至乘员P而以在其应接触的位置上形成保持槽9c、9d的方式,分别设置内部系带32a、32b。
另外,如上所述,内部系带32a、32b为大致梯形,其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向下方逐渐减小。即,保持槽9c、9d越接近安全气囊3的下端部,则越接近张力布2a的下端部22a及张力布2c的下端部22c,即下侧固定部81。因此,在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时,张力布2a、2c容易被保持槽9c、9d接受。
而且,由于保持槽9c、9d设置在安全气囊3的下部,在安全气囊3的下端部形成有凹部36a、36b,因此在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时,张力布2a嵌入保持槽9c及凹部36a中,张力布2c嵌入保持槽9d及凹部36b中,抬起安全气囊3,更准确地配置在靠近乘员P的头部的希望的位置。
而且,如上所述,通过利用结合部23a、24a预先结合安全气囊3及张力布2a,利用结合部23c、24c预先结合安全气囊3及张力布2c,能够更稳定地调整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的位置调整。
而且,如上所述,对于一个安全气囊3通过两条张力布2a、2C进行位置调整,并且通过结合部23a、24a、23c预先结合安全气囊3及两条张力布2a、2c,从而能够更稳定地调整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的位置调整。
以上,以对1个安全气囊3设置2条张力布2a、2c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对1个安全气囊3设置3条以上的张力布。
对于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实施方式三)
图12是示出在实施方式三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的状态的示意图。在图12中,仅示出乘员P左侧的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的状态。实际上,由于安全气囊3在乘员P的左右两侧同样地膨胀展开,因此以下使用图12仅对乘员P左侧的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的例子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三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对于左侧的—个安全气囊3设置有张力布2a及张力布2c。张力布2a的上端部21a及张力布2c的上端部21C固定在座椅靠背4的固定位置F1上(参照图1)。
另外,张力布2a的下端部22a及张力布2c的下端部22c保持在座垫8的前部中央侧的下侧固定部81上(参照图1)。张力布2a、2c一起配置在座椅5的左侧的侧部。
张力布2a具有两个结合部23a、24a,结合部23a位于结合部24a的下方。另外,张力布2c具有两个结合部23c、24C,结合部23c位于结合部24c的下方。
在实施方式三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张力布2a和张力布2c的上侧部分形成一体化。即,张力布2a的上端部21a和张力布2c的上端部21C例如在规定范围内缝合,形成有一体化部2e。一体化部2e形成在张力布2a的结合部24a及张力布2c的结合部24c与座椅靠背4上部的固定位置Fl之间。另外,一体化部2e也可以使用粘接剂来形成。
另外,在乘员约束装置100中,与实施方式二相同,在张力布2a的结合部23a的下方,且在安全气囊3的下部设置有收纳并保持张力布2a的保持槽9c。在张力布2c的结合部23c的下方,且在安全气囊3的下部设置有收纳并保持张力布2c的保持槽9d。保持槽9c、9d在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时,使安全气囊3约束于张力布2a、2c,以使安全气囊3不脱离预想的位置。
保持槽9c、9d的结构与实施方式二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三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在膨胀展开时,在安全气囊3上形成有保持槽9c、9d,张力布2a、2c保持在保持槽9c、9d上,安全气囊3被张力布2a、2c所约束。因此,能够抑制安全气囊3的下部离开张力布2a、2c而脱离预想的位置。因此,张力布2a、2c能够可靠地使安全气囊3靠近乘员P侧而配置。
另外,为了使张力布2a、2c能够将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准确地靠近至乘员P而在其应接触的位置形成有保持槽9c、9d。因此,在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时,张力布2a、2c容易收容到保持槽9C、9d中。
进而,在实施方式三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如上所述,张力布2a的上端部21a和张力布2c的上端部21C在规定范围内缝合,形成一体化部2e。
因此,将张力布2a和张力布2c配置在座椅靠背4的侧部的作业变得容易。另外,在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时,张力布2a的上端部21a和张力布2c的上端部21C同时飞出,因此能够更早地调整安全气囊3的位置。
另外,以上仅对张力布2a的上端部21a及张力布2c的上端部21C一体化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张力布2a的下端部22a和张力布2c的下端部22c也可以一同形成一体化。
对于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实施方式四)
图13是示出在实施方式四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的状态的示意图。在图13中,为了方便,仅示出乘员P左侧的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的状态。实际上,由于安全气囊3在乘员P的左右两侧同样地膨胀展开,因此以下使用图13仅对乘员P左侧的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的例子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四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对于左侧的—个安全气囊3设置有张力布2a及张力布2c。张力布2a的上端部21a和张力布2c的上端部21C固定在座椅靠背4的上部。
另一方面,张力布2a的下端部22a及张力布2c的下端部22c经由预紧机构25a、25b(张力施加机构)分别保持在座垫8的下侧固定部81(参照图1)上。预紧机构25a、25b分别对张力布2a、2c施加张力。
预紧机构25a设置在张力布2a的下端部22a与座垫8的下侧固定部81之间,预紧机构25b设置在张力布2c的下端部22c与座垫8的下侧固定部81之间。
预紧机构25a、25b具有与用于根据冲击拉入车辆用安全带的锁扣的锁扣预紧器相同的结构。预紧机构25a、25b在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时,通过将张力布2a、2c向下侧固定部81侧拉紧而施加张力。
与实施方式二相同,在实施方式四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张力布2a具有两个结合部23a、24a,张力布2c具有两个结合部23C、24c。
另外,与实施方式二相同,在实施方式四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在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时,在安全气囊3的下部形成有分别接受并保持张力布2a、2c的保持槽9c、9d。在张力布2a的结合部23a的下方形成有保持张力布2a的保持槽9c,在张力布2c的结合部23c的下方形成有保持张力布2c的保持槽9d。
由于具有以上的结构,因此在实施方式四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能够抑制安全气囊3的下部离开张力布2a、2c而脱离预想的位置,张力布2a、2c能够使安全气囊3准确地靠近乘员P侧而配置。
另外,在实施方式四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在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时,由于预紧机构25a、25b将张力布2a、2c分别向下侧固定部81侧拉紧,所以张力布2a、2c能够增强对安全气囊3向乘员P侧施力的力。因此,能够更迅速且可靠地将安全气囊3配置在乘员P侧,从而保护乘员P。
对于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实施方式五)
图14是示出在实施方式五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的状态的示意图。在图14中,为了方便,仅示出乘员P左侧的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的状态。实际上,由于安全气囊3在乘员P的左右两侧同样地膨胀展开,因此以下使用图14仅对乘员P左侧的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的例子进行说明。
另外,在图14中,为了方便,仅以纵截面视图示出座垫8。
在实施方式五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对于左侧的—个安全气囊3设置有张力布2a及张力布2c。张力布2a的上端部21a及张力布2c的上端部21C固定在座椅靠背4的上部。
另外,张力布2a的下端部22a及张力布2c的下端部22c保持在座垫8的下侧固定部81(参照图1)。
与实施方式二相同,在实施方式五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张力布2a具有两个结合部23a、24a,张力布2c具有两个结合部23C、24c。
另外,与实施方式二相同,在实施方式五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在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时,在安全气囊3的下部形成有分别接受并保持张力布2a、2c的保持槽9c、9d。在张力布2a的结合部23a的下方形成有保持槽9c,在张力布2c的结合部23c的下方形成有保持槽9d。
保持槽9c、9d的结构与实施方式二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另一方面,座垫8包括缓冲软垫82和配置在缓冲软垫82的下侧并支撑缓冲软垫82的面板构件86。缓冲软垫82由吸收冲击的缓冲材料构成,面板构件86构成座垫8的底部。
另外,座垫8在内部具有安全气囊装置83(张力赋予机构)。安全气囊装置83介于缓冲软垫82和面板构件86之间。另外,气囊装置83例如具有将两个面板的周边缘缝合而形成的作为袋体的安全气囊85和向安全气囊85内喷出气体的充气器84。
在膨胀展开前,安全气囊85在与自乘员P的大腿部到臀部相对应的位置上,扁平地铺设在面板构件86上。在检测到车辆的碰撞的情况下,充气器84工作并向安全气囊85内供给气体,安全气囊85向上侧膨胀展开。
由于具有以上的结构,所以即使在实施方式五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也能够抑制安全气囊3的下部离开张力布2a、2c而脱离预想的位置,张力布2a、2c能够将安全气囊3准确地靠近乘员P侧而配置。
另外,在实施方式五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在座垫8的内部设置有安全气囊装置83,在车辆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安全气囊85从面板构件86向缓冲软垫82膨胀展开。此时,安全气囊85经由缓冲软垫82将乘员P从大腿部到臀部的部位向上方侧推出。由此,施加在张力布2a和张力布2c上的负荷增加,对张力布2a和张力布2c施加张力。
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乘员P从安全带脱落而从座椅5滑落,钻进脚下的空间的所谓的在下滑动(Submarine)的现象。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将安全气囊3配置在乘员P侧,接受并保护乘员P。
对于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实施方式一至七中所述的技术特征(构成要件)可以相互组合,通过组合,可以形成新的技术特征。
另外,在权利要求书中,为了帮助理解而标注了参照符号。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通过这样的参照符号所确定的说明书的描述,而是包括通过权利要求书所示,并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改变。
符号说明
1a、1b…安全气囊模块
2a、2b、2c、2d…张力布
2e…一体化部 3…安全气囊
3a…第一面板 3b…第二面板
4…座椅靠背 5…座椅
7…头枕部 8…座垫
9a、9c、9d…保持槽
23a、24a、23c、24c…结合部
25a、25b…预紧机构
32、32a、32b…内部系带 36、36a、36b…凹部
41…上表面 42、43…侧面
83…安全气囊装置 100…乘员约束装置
Fl、F2…固定位置 P…乘员
Claims (10)
1.一种乘员约束装置(100),具备张力布(2a、2b、2c、2d),其两端分别固定在车辆用座椅(5)的上部及下部,用以将在落座于所述座椅(5)的乘员(P)的侧部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靠近至所述乘员(P),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安全气囊(3)上形成有在膨胀展开时保持所述张力布(2a、2b、2c、2d)的保持槽(9a、9c、9d)。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张力布(2a、2b、2c、2d)通过至少一处结合部(23a、24a、23c、24C)与所述安全气囊(3)的表面相结合。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槽(9a、9c、9d)形成在所述安全气囊(3)的下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槽(9a、9c、9d)在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的上下方向上延伸。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张力布(2a、2b、2c、2d),
在所述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时被收纳在所述保持槽(9a、9c、9d)内,
并能够沿所述保持槽(9a、9c、9d)的长度方向滑动,
所述保持槽(9a、9c、9d),
限制所述张力布(2a、2b、2c、2d)向所述保持槽(9a、9c、9d)的宽度方向移动。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在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的下端部形成有与所述保持槽(9a、9c、9d)相连的凹部(36、36a、36b)。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气囊(3)具备:
在膨胀展开时与所述张力布(2a、2b、2c、2d)相接触的接触部(3a)及与该接触部(3a)相对向的非接触部(3b);
架设在所述接触部(3a)及所述非接触部(3b)之间,限制所述安全气囊(3)的形状的内部系带(32、32a、32b),
所述保持槽(9a、9c、9d)形成在所述接触部(3a)中与所述内部系带(32、32a、32b)相对应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为了通过所述张力布(2a、2b、2c、2d)将膨胀展开的所述安全气囊(3)靠近至所述乘员(P)而在其应接触的位置上设置有所述保持槽(9a、9c、9d)。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系带(32、32a、32b)为片状,并向下方缩幅。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具备设置在所述座椅(5)上,对所述张力布(2a、2b、2c、2d)赋予张力的张力赋予机构(25a、25b、83)。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127516 | 2020-07-28 | ||
JP2020-127516 | 2020-07-28 | ||
PCT/JP2021/024059 WO2022024620A1 (ja) | 2020-07-28 | 2021-06-25 | 乗員拘束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768662A true CN115768662A (zh) | 2023-03-07 |
CN115768662B CN115768662B (zh) | 2025-04-22 |
Family
ID=800355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47925.XA Active CN115768662B (zh) | 2020-07-28 | 2021-06-25 | 乘员约束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4190647A4 (zh) |
JP (1) | JP7415011B2 (zh) |
KR (1) | KR20230042329A (zh) |
CN (1) | CN115768662B (zh) |
WO (1) | WO2022024620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2128850B2 (en) * | 2023-01-31 | 2024-10-29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device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464792B2 (ja) * | 2021-04-09 | 2024-04-09 |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 乗員拘束装置および乗員拘束装置の製造方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029993A (en) * | 1997-10-06 | 2000-02-29 | Inova Gmbh Technische Entwicklungen | Side airbag device, method for operation thereof and vehicle seat therewith |
JP2002362295A (ja) * | 2001-06-11 | 2002-12-18 | Toyoda Gosei Co Ltd |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2006088714A (ja) * | 2004-09-21 | 2006-04-06 | Mazda Motor Corp | バックドアと後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とを備えた車両 |
JP2014012495A (ja) * | 2012-07-05 | 2014-01-23 | Autoliv Development Ab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WO2015190152A1 (ja) * | 2014-06-14 | 2015-12-17 | タカタ株式会社 | 乗員拘束装置 |
EP3075610A1 (en) * | 2015-03-28 | 2016-10-05 | AmSafe, Inc. | Extending pass-through airbag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
JP2019051859A (ja) * | 2017-09-15 | 2019-04-04 |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9641670A1 (de) * | 1996-10-10 | 1998-04-23 | Pars Passive Rueckhaltesysteme | Passives Rückhaltesystem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JP4835316B2 (ja) * | 2006-08-09 | 2011-12-14 | タカタ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5776648B2 (ja) | 2012-08-10 | 2015-09-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乗員保護装置 |
KR102556814B1 (ko) * | 2018-07-19 | 2023-07-18 |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 승차인 구속 장치 |
WO2020017282A1 (ja) * | 2018-07-19 | 2020-01-23 |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 乗員拘束装置 |
JP6873961B2 (ja) * | 2018-10-16 | 2021-05-19 |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 乗員拘束装置 |
JP7040777B2 (ja) | 2019-02-07 | 2022-03-23 | 京楽産業.株式会社 | 遊技機 |
-
2021
- 2021-06-25 KR KR1020237006056A patent/KR20230042329A/ko active Pending
- 2021-06-25 JP JP2022540078A patent/JP7415011B2/ja active Active
- 2021-06-25 WO PCT/JP2021/024059 patent/WO202202462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1-06-25 EP EP21850649.1A patent/EP4190647A4/en active Pending
- 2021-06-25 CN CN202180047925.XA patent/CN11576866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029993A (en) * | 1997-10-06 | 2000-02-29 | Inova Gmbh Technische Entwicklungen | Side airbag device, method for operation thereof and vehicle seat therewith |
JP2002362295A (ja) * | 2001-06-11 | 2002-12-18 | Toyoda Gosei Co Ltd |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2006088714A (ja) * | 2004-09-21 | 2006-04-06 | Mazda Motor Corp | バックドアと後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とを備えた車両 |
JP2014012495A (ja) * | 2012-07-05 | 2014-01-23 | Autoliv Development Ab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WO2015190152A1 (ja) * | 2014-06-14 | 2015-12-17 | タカタ株式会社 | 乗員拘束装置 |
EP3075610A1 (en) * | 2015-03-28 | 2016-10-05 | AmSafe, Inc. | Extending pass-through airbag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
JP2019051859A (ja) * | 2017-09-15 | 2019-04-04 |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2128850B2 (en) * | 2023-01-31 | 2024-10-29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devic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190647A1 (en) | 2023-06-07 |
CN115768662B (zh) | 2025-04-22 |
WO2022024620A1 (ja) | 2022-02-03 |
JP7415011B2 (ja) | 2024-01-16 |
KR20230042329A (ko) | 2023-03-28 |
EP4190647A4 (en) | 2024-08-28 |
JPWO2022024620A1 (zh) | 2022-02-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783715B2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6915561B2 (ja) |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7243552B2 (ja) |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CN107531206B (zh) | 乘员保护装置 | |
KR102362655B1 (ko) |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 |
JP5724909B2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4174515B2 (ja) | 車両用エアベルト装置 | |
US9598042B2 (en) | Safety restraint system with inflatable pelvis restraint device | |
JP2019048633A (ja) | 膨張式シートベルトの折り畳みパターン | |
US11590920B2 (en) | Seat-centric airbag system with pelvis restraint chamber | |
JP2013159304A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CN112141038B (zh) |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和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 |
CN114641414B (zh) | 乘员约束装置 | |
KR20220075368A (ko) | 에어백 장치 및 차량용 시트 | |
JP2019059381A (ja) |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CN115195657A (zh) | 乘员保护装置 | |
CN115768662B (zh) | 乘员约束装置 | |
JP7366251B2 (ja) | 乗員拘束装置 | |
KR102473425B1 (ko) | 에어백 장치 | |
JP2022145179A (ja) |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5983192B2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CN114802086B (zh) | 远侧气囊装置 | |
JP7533236B2 (ja)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5128836B2 (ja) |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 | |
JP5724908B2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