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37892A - 搭载修复基质的弹性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搭载修复基质的弹性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737892A CN115737892A CN202211454435.4A CN202211454435A CN115737892A CN 115737892 A CN115737892 A CN 115737892A CN 202211454435 A CN202211454435 A CN 202211454435A CN 115737892 A CN115737892 A CN 11573789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earing layer
- elastic
- repair matrix
- elastic dressing
- matrix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3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2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4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3075 superhydrophob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9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2105 nano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2209 hydrophob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1049 fil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9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20
- 206010052428 Wound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17
- 210000002901 mesenchymal stem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3
- 230000029663 wound he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3814 dru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10000000416 exudates and transudat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35876 he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29940079593 drug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6228 superna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10000001808 exosom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674 oint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10000001519 tiss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06010063560 Excessive granulation tissu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1126 granulation tiss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3954 umbilical cor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06010048038 Wound infec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338 necro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02000008186 Collagen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8010035532 Collagen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000009024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800003838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000016359 Fibronectin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8010067306 Fibronectin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000004889 Interleukin-6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8090001005 Interleukin-6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000019197 Superoxide Dismut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8010012715 Superoxide dismut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000004887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8090001012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8010073929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000005789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8010019530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48629 Wound secre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08010035879 albumin-bilirubin complex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185 bone marro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436 collage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205 dimethyl polysilox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344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40116977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Drug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15181 infectious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15 ingredi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40100601 interleukin-6 Drug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8176 lyophilized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1100000719 pollutant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435 poly(dimethyl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0130 stem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ZRKFYGHZFMAOKI-QMGMOQQFSA-N tgfbeta Chemical compound C([C@H](NC(=O)[C@H](C(C)C)NC(=O)CNC(=O)[C@H](CCC(O)=O)NC(=O)[C@H](CCCNC(N)=N)NC(=O)[C@H](CC(N)=O)NC(=O)[C@H](CC(C)C)NC(=O)[C@H]([C@@H](C)O)NC(=O)[C@H](CCC(O)=O)NC(=O)[C@H]([C@@H](C)O)NC(=O)[C@H](CC(C)C)NC(=O)CNC(=O)[C@H](C)NC(=O)[C@H](CO)NC(=O)[C@H](CCC(N)=O)NC(=O)[C@@H](NC(=O)[C@H](C)NC(=O)[C@H](C)NC(=O)[C@@H](NC(=O)[C@H](CC(C)C)NC(=O)[C@@H](N)CCSC)C(C)C)[C@@H](C)CC)C(=O)N[C@@H]([C@@H](C)O)C(=O)N[C@@H](C(C)C)C(=O)N[C@@H](CC=1C=CC=CC=1)C(=O)N[C@@H](C)C(=O)N1[C@@H](CCC1)C(=O)N[C@@H]([C@@H](C)O)C(=O)N[C@@H](CC(N)=O)C(=O)N[C@@H](CCC(O)=O)C(=O)N[C@@H](C)C(=O)N[C@@H](CC=1C=CC=CC=1)C(=O)N[C@@H](CCCNC(N)=N)C(=O)N[C@@H](C)C(=O)N[C@@H](CC(C)C)C(=O)N1[C@@H](CCC1)C(=O)N1[C@@H](CCC1)C(=O)N[C@@H](CCCNC(N)=N)C(=O)N[C@@H](CCC(O)=O)C(=O)N[C@@H](CCCNC(N)=N)C(=O)N[C@@H](CO)C(=O)N[C@@H](CCCNC(N)=N)C(=O)N[C@@H](CC(C)C)C(=O)N[C@@H](CC(C)C)C(O)=O)C1=CC=C(O)C=C1 ZRKFYGHZFMAOKI-QMGMOQQFSA-N 0.000 description 2
- VBEQCZHXXJYVRD-GACYYNSASA-N uroanthelone Chemical compound C([C@@H](C(=O)N[C@H](C(=O)N[C@@H](CS)C(=O)N[C@@H](CC(N)=O)C(=O)N[C@@H](CS)C(=O)N[C@H](C(=O)N[C@@H]([C@@H](C)CC)C(=O)NCC(=O)N[C@@H](CC=1C=CC(O)=CC=1)C(=O)N[C@@H](CO)C(=O)NCC(=O)N[C@@H](CC(O)=O)C(=O)N[C@@H](CCCNC(N)=N)C(=O)N[C@@H](CS)C(=O)N[C@@H](CCC(N)=O)C(=O)N[C@@H]([C@@H](C)O)C(=O)N[C@@H](CCCNC(N)=N)C(=O)N[C@@H](CC(O)=O)C(=O)N[C@@H](CC(C)C)C(=O)N[C@@H](CCCNC(N)=N)C(=O)N[C@@H](CC=1C2=CC=CC=C2NC=1)C(=O)N[C@@H](CC=1C2=CC=CC=C2NC=1)C(=O)N[C@@H](CCC(O)=O)C(=O)N[C@@H](CC(C)C)C(=O)N[C@@H](CCCNC(N)=N)C(O)=O)C(C)C)[C@@H](C)O)NC(=O)[C@H](CO)NC(=O)[C@H](CC(O)=O)NC(=O)[C@H](CC(C)C)NC(=O)[C@H](CO)NC(=O)[C@H](CCC(O)=O)NC(=O)[C@@H](NC(=O)[C@H](CC=1NC=NC=1)NC(=O)[C@H](CCSC)NC(=O)[C@H](CS)NC(=O)[C@@H](NC(=O)CNC(=O)CNC(=O)[C@H](CC(N)=O)NC(=O)[C@H](CC(C)C)NC(=O)[C@H](CS)NC(=O)[C@H](CC=1C=CC(O)=CC=1)NC(=O)CNC(=O)[C@H](CC(O)=O)NC(=O)[C@H](CC=1C=CC(O)=CC=1)NC(=O)[C@H](CO)NC(=O)[C@H](CO)NC(=O)[C@H]1N(CCC1)C(=O)[C@H](CS)NC(=O)CNC(=O)[C@H]1N(CCC1)C(=O)[C@H](CC=1C=CC(O)=CC=1)NC(=O)[C@H](CO)NC(=O)[C@@H](N)CC(N)=O)C(C)C)[C@@H](C)CC)C1=CC=C(O)C=C1 VBEQCZHXXJYVRD-GACYYNSA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000004127 Cytokine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90000695 Cytokine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000010834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10037362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1034 Frostbit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61218 Inflamma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0040 Sprains and Strain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5865 Ulcer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43 active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115 angiogenesi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1 biolog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027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2292 cell mi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224 diss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77 drug deli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744 extracellular matrix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99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39 hemo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54 inflamma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265 leukocyt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68 load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595 mastoi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86 nano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344 non-irritating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11 normal ski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76 paracrin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olydimethyl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000004169 proteins and gene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90000623 proteins and gene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9 reboun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379 silicon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92 spre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397 ulcer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36 wet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Materials For Medic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描述一种搭载修复基质的弹性敷料,其包括具有弹性的承载层,承载层具有敷贴时面向目标表面的下表面、与下表面相对的上表面、以及多个具有容纳空间且用于容纳修复基质的容纳部,容纳部为自下表面起凹向上表面的凹槽,凹槽具有位于下表面的开口,修复基质呈干粉状且位于容纳空间内,承载层具有自然状态和拉伸状态,当承载层处于自然状态时,开口呈收拢状态以将修复基质保持于容纳空间内,当承载层处于拉伸状态时,开口呈敞开状态以释放容纳空间内的修复基质。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一种可搭载大量修复基质,且便于使用的弹性敷料。另外,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制备上述弹性敷料的制备方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体涉及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搭载修复基质的弹性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创面愈合与伤口所处的环境有所关联,对创面施用合适形态、合适剂量的修复基质,有利于创伤的愈合。
伤口敷料是用来包扎伤口的用品,可以通过敷料对药物进行搭载以在敷贴时对创面进行修复。传统的医用敷料通常是将药物撒在敷料面向创面的表面上,在敷贴时使药物与创面的表面接触;或者是将药物吸附在敷料的吸附层中,敷贴于创面时由于敷料会对创面的渗出液进行吸附,药物溶解于渗出液时可以通过液体间的分子扩散作用移动至创面;或者是将药物与载体剂混合均匀以形成药膏,再将药膏设置在纱布、棉花、绷带等物质上,通过将敷料贴在创面上以使药物与创面的表面接触。
然而,在将药物撒在敷料面向创面的表面上,在敷贴时再使药物与创面的表面接触的方案中,很难将药物均匀地撒在敷料表面上,同时由于需要先撒药、再敷贴,而使得操作流程较为繁琐;在使药物吸附在敷料的吸附层中的方案中,吸附层中的吸附结构能够搭载的药物量往往较少,修复效果也不太理想;在将药物与载体剂混合均匀以形成药膏,再将药膏设置在敷料上的方案中,药膏中效活性因子较少,可能会影响敷料对创伤的修复效果。
发明内容
本公开有鉴于上述现有状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搭载大量修复基质,并且便于使用的弹性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为此,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搭载修复基质的弹性敷料,其包括具有弹性的承载层,所述承载层具有敷贴时面向目标表面的下表面、与所述下表面相对的上表面、以及多个具有容纳空间且用于容纳所述修复基质的容纳部,所述容纳部为自所述下表面起凹向所述上表面的凹槽,所述凹槽具有位于所述下表面的开口,所述修复基质呈干粉状且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承载层具有自然状态和拉伸状态,当所述承载层处于所述自然状态时,所述开口呈收拢状态以将所述修复基质保持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当所述承载层处于所述拉伸状态时,所述开口呈敞开状态以释放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所述修复基质。
在本公开的第一方面中,弹性敷料包括具有弹性的承载层,承载层具有多个具有容纳空间且用于容纳修复基质的容纳部,通过将承载层设置为具有弹性,能够使其中具有容纳空间的容纳部也具有弹性,从而便于容纳部容纳预定量范围的修复基质;通过将容纳部设置为自下表面起凹向上表面的凹槽形态,能够便于向容纳部中填充修复基质,同时能够使容纳部更好地容纳修复基质;单位体积的干粉状的修复基质能够比单位体积的液态状的修复基质存有更多的有效活性因子,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修复基质设置为干粉状,能够使容纳部容纳具有更多有效活性因子的修复基质,从而能够有利于创面的愈合,同时,有效活性因子在干粉状的修复基质中也能够具有较长的保存期;凹槽具有位于下表面的开口,弹性敷料具有自然状态和拉伸状态,当弹性敷料处于自然状态时,开口呈收拢状态,通过收拢的开口能够使修复基质保持于容纳空间内,同时能够使修复基质与外部环境有效分隔,从而有利于延长修复基质的保存期;当弹性敷料处于拉伸状态时,开口呈敞开状态,位于容纳空间内的修复基质能够通过敞开的开口被释放至外部;当目标表面为创面时,将本公开的弹性敷料敷贴至创面上,能够使得修复基质与伤口接触,由此能够促进伤口愈合。由此,通过本公开的弹性敷料,能够搭载大量修复基质,并且便于使用。
另外,在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弹性敷料中,可选地,当所述承载层处于所述自然状态时,所述容纳部的自然最宽内径为0.5mm至0.8mm,当所述承载层处于所述拉伸状态时,所述容纳部的拉伸最宽内径为所述自然最宽内径的150%至300%。在这种情况下,当容纳部的形状确定时,通过调整容纳部的自然最宽内径能够便于向容纳部中填充期望的量的修复基质,通过拉伸使容纳部的拉伸最宽内径为自然最宽内径的150%至300%,能够便于释放容纳空间内的修复基质,同时能够有效降低由于承载层的弹性形变超出弹性限度而导致承载层和/或容纳部的结构出现不期望的形变的可能性。
另外,在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弹性敷料中,可选地,所述多个容纳部呈阵列式布置,并且当所述承载层处于所述自然状态时,所述多个容纳部的开口中相邻两个开口的间距为3mm至5mm。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阵列式布置容纳部,能够有利于修复基质均匀地释放至创面,通过调整多个容纳部的开口中相邻两个开口的间距,能够便于控制承载层中容纳部的密度,由此能够便于控制向单位面积的创面释放的修复基质的量,从而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另外,在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弹性敷料中,可选地,所述承载层具有超亲水性。在这种情况下,在对弹性敷料进行拉伸并将弹性敷料敷贴于具有液层的目标表面时,目标表面与开口相对应的区域上的部分液体经由所述开口进入容纳部而被承载层吸收,由此能够有效降低由于过多的渗出液堆积长时间堆积在创面上而导致出现伤口死腔(即以坏死组织为主的空腔)和/或伤口感染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另外,在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弹性敷料中,可选地,将所述下表面上除所述开口以外的区域称为第一区域,所述弹性敷料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的超疏水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在对弹性敷料进行拉伸并将弹性敷料敷贴于具有液层的目标表面时,通过在第一区域上设置的超疏水结构,目标表面与第一区域相对应的区域上的液体能够至少部分地被保持,从而使目标表面与第一区域相对应的区域处于湿润的环境中,由此能够为创面提供良好的愈合环境,此外,当需要将弹性敷料从创面剥离时,由于目标表面与第一区域相对应的区域处于湿润环境中,超疏水结构与伤口接触的表面上的超疏水性能能够使其对伤口分泌物以及伤口表面的肉芽组织等表现出防粘连性能,从而能够减少弹性敷料与伤口新生的肉芽组织的粘连,使其易于从创面剥离,由此能够降低弹性敷料从创面剥离对伤口造成继发性伤害的可能性。
另外,在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弹性敷料中,可选地,所述超疏水结构包括间隔布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上的多个微米级凸起、以及设置在所述微米级凸起的表面上的纳米颗粒。由此,能够增强超疏水结构的疏水性能。
另外,在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弹性敷料中,可选地,所述弹性敷料还包括具有疏水性的隔离层,并且所述隔离层设置于所述上表面。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承载层的上表面设置疏水性的隔离层,能够有效抵抗外部环境中的污染物进入敷料,起到屏障作用,从而能够有效降低创面的感染风险。
另外,在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弹性敷料中,可选地,所述隔离层、所述承载层、以及所述超疏水结构的弹性模量相同或相近。在这种情况下,在对弹性敷料进行拉伸、或对弹性敷料停止拉伸并使弹性敷料回缩至自然状态时,能够使隔离层、承载层、以及超疏水结构同步变形,从而能够有效避免由于弹性敷料的内部结构存在弹性模量差异而使得弹性敷料在拉伸和/或回缩时出现不期望的形变。
另外,在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弹性敷料中,可选地,所述弹性敷料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下表面的封口膜,当所述承载层处于所述自然状态时,所述封口膜完全覆盖所述多个开口。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封口膜对开口的覆盖作用,能够提高容纳部中修复基质的保存稳定性,有效防止修复基质在承载层处于自然状态时通过开口而洒落至外界。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搭载修复基质的弹性敷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准备具有弹性的承载层,所述承载层具有敷贴时面向目标表面的下表面、与所述下表面相对的上表面;对所述承载层进行横向拉伸,以使所述承载层处于拉伸状态;对处于所述拉伸状态的承载层的下表面进行加工以形成多个具有容纳空间的容纳部,所述容纳部为自所述下表面起凹向所述上表面的凹槽,所述凹槽具有位于所述下表面的开口;经由所述开口向所述容纳空间内填充所述修复基质,所述修复基质呈干粉状;停止对所述承载层的拉伸,使所述承载层回缩至自然状态并且所述开口收拢以将所述修复基质保持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得到所述弹性敷料。在本公开的第二方面中,通过利用该制备方法来制备弹性敷料,能够得到可搭载大量修复基质且便于使用的弹性敷料。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一种可搭载大量修复基质且便于使用的弹性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所涉及的弹性敷料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所涉及的弹性敷料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所涉及的弹性敷料处于拉伸状态下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所涉及的容纳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所涉及的容纳部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所涉及的容纳部搭载修复基质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所涉及的容纳部释放修复基质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所涉及的容纳部向目标表面释放修复基质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所涉及的超疏水结构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所涉及的弹性敷料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所涉及的弹性敷料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弹性敷料,10…超疏水结构,11…微米级凸起,12…纳米颗粒,20…承载层,21…上表面,22…下表面,23…容纳部,231…下半部,232…上半部,24…开口,25…封口膜,30…隔离层,40…第一保护膜,50…第二保护膜,9…创面,90…液层,S…第一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引用的所有参考文献全文引入作为参考,如同完全阐述的那样。除非另有定义,本公开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
以下,参考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于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图,部件相互之间的尺寸的比例或者部件的形状等可以与实际的不同。
本公开第一方面涉及一种搭载修复基质的弹性敷料,是能够用于保护目标表面并且对目标表面进行修复的敷料。本公开第一方面涉及的搭载修复基质的弹性敷料可以简称为“弹性敷料”或“敷料”,也可以称为搭载修复基质的敷料、给药敷料、修复敷料、创伤敷料等。根据本公开所涉及的弹性敷料,能够为创面均匀地提供适量的修复基质。
在本公开中,目标表面可以是创面。其中,创面是正常皮肤(组织)受伤导致的损害,可以是例如烫伤、擦伤、切割伤、扭伤、溃疡、冻伤等情况造成的创伤。也即,创面可以是指伤口的表面。在另一些示例中,目标表面也可以是例如皮肤表面的其他表面。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涉及的弹性敷料也可以作为保护层而应用于例如已结痂干燥的半愈合创面。
以下,以目标表面为创面为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涉及的弹性敷料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所涉及的弹性敷料1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是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所涉及的弹性敷料1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所涉及的弹性敷料1处于拉伸状态下的剖面示意图。
在一些示例中,弹性敷料1可以包括承载层20(参见图1)。在一些示例中,承载层20可以具有多个具有容纳空间且用于容纳修复基质的容纳部23(参见图2)。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承载层20上设置的多个容纳部23,能够使承载层20容纳大量的修复基质,从而在使用时有利于促进创面9恢复。
在一些示例中,承载层20可以具有敷贴时面向目标表面的下表面22、以及与下表面22相对的上表面21(参见图2)。在一些示例中,容纳部23可以为自下表面22起凹向上表面21的凹槽(参见图2)。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容纳部23设置为自下表面22起凹向上表面21的凹槽形态,能够便于向容纳部23中填充修复基质,同时能够使容纳部23更好地容纳修复基质。在一些示例中,凹槽可以具有位于下表面22的开口24。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开口24,能够使修复基质在容纳部23的内外进行转移。
在一些示例中,修复基质可以位于容纳空间内。由此,能够便于弹性敷料1搭载修复基质。在一些示例中,修复基质可以呈干粉状。干粉状的修复基质能够比液态/凝胶态的修复基质含有更高浓度的有效活性因子,换言之,单位体积的干粉状的修复基质能够比单位体积的液态状的修复基质存有更多的有效活性因子,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修复基质设置为干粉状,能够使容纳部23容纳具有更多有效活性因子的修复基质,从而能够有利于创面9的愈合,同时,有效活性因子在干粉状的修复基质中也能够具有较长的保存期。
在一些示例中,承载层20可以具有弹性。在一些示例中,承载层20可以具有自然状态和拉伸状态(参见图2、图3)。当承载层20处于自然状态时,开口24可以呈收拢状态(参见图2)。当承载层20处于拉伸状态时,开口24可以呈敞开状态(参见图3)。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收拢的开口24,能够使修复基质保持于容纳空间内,同时修复基质与外部环境有效分隔,从而有利于延长修复基质的保存期;通过对承载层20进行拉伸能够使位于容纳空间内的修复基质通过敞开的开口24被释放至外部,当目标表面为创面9时,能够将修复基质释放至创面9,从而使得修复基质与伤口接触,由此能够促进伤口愈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中,承载层20的自然状态可以是指承载层20不受外力影响时所呈现的状态。承载层20的拉伸状态可以是指承载层20受到外部拉力而产生形变的状态。例如,可以对承载层20进行横向拉伸而使开口24变为敞开状态。在如图3所示的示例中,承载层20的左、右两端分别受到沿着左、右方向(如图3所示的D1、D2方向)的外部拉力,开口24如图2所示的收拢状态转变为如图3所示的敞开状态。在一些示例中,还可以向承载层20施加多个沿着平行于承载层20的上表面21或下表面22、且方向朝向承载层20外侧的外部拉力以将其拉伸至预定形态。在一些示例中,多个外部拉力可以相对设置。例如,当外部拉力的数量为2时,2个外部拉力的方向可以设置为由承载层20的中心指向承载层20的外侧并且2个外部拉力的方向相反。由此,能够有利于对承载层20均匀地进行拉伸。
在一些示例中,当承载层20处于自然状态时,容纳部23的自然最宽内径可以为0.5mm至0.8mm。在这种情况下,当容纳部23的形状确定时,通过调整容纳部23的自然最宽内径,可以调整容纳空间的体积,由此能够便于向容纳部23中填充期望的量的修复基质。
在一些示例中,当承载层20处于拉伸状态时,容纳部23的拉伸最宽内径可以为自然最宽内径的150%至300%。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拉伸承载层20,能够有利于释放容纳空间内的修复基质,同时能够有效降低由于承载层20的弹性形变超出超弹性限度而导致承载层20和/或容纳部23的结构出现不期望的形变的可能性。
在一些示例中,多个容纳部23可以呈阵列式布置。由此,能够有利于容纳部23中的修复基质均匀地释放至创面9。在一些示例中,当承载层20处于自然状态时,多个容纳部23的开口24中相邻两个开口24的间距可以为3mm至5mm。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调整多个容纳部23的开口24中相邻两个开口24的间距,能够便于控制承载层20中容纳部23的密度,由此能够便于控制向单位面积的创面9所释放的修复基质的量,从而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图4是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所涉及的容纳部23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示例中,容纳部23可以大致呈椭球状(参见图4)。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容纳部23设置较为规则的形状,能够便于对承载层20进行加工以形成容纳部23;同时在弹性敷料1处于自然状态时,椭球状的容纳部23的内壁能够较均匀地对容纳空间内的修复基质产生朝向容纳空间内部的压力,从而能够有利于修复基质更稳固地保持于容纳空间内。
在一些示例中,容纳部23可以呈底部具有开口24的椭球状(参见图4)。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开口24布置在容纳部23的底部,当承载层20处于自然状态时,能够使容纳部23的底部呈现出从四周向中心收拢的形态,能够进一步稳固保持修复基质;由于容纳部23的内壁呈平滑的曲面状,当承载层20处于拉伸状态释放修复基质时,能够便于引导修复基质从开口24转移至外部。
图5是示出了容纳部23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示例中,容纳部23的下半部231可以呈具有开口24的半椭球状,容纳部23的上半部232可以呈与下半部231相匹配的圆柱状(参见图5)。在一些示例中,容纳部23的上半部232可以与下半部231相匹配是指容纳部23的上半部232与下半部231相接合。在这种情况下,容纳部23的底部呈现出从四周向中心收拢的形态,同时圆柱状的上半部232相较于半椭球状的上半部232具有更大的容纳空间,因此圆柱状的上半部232能够容纳更多的修复基质,通过容纳部23上半部232与下半部231的配合,能够使弹性敷料1搭载更多的修复基质,并在拉伸状态下顺利释放修复基质,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于不同场景下的需要。本公开不限于此,容纳部23的形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例如,容纳部23可以呈底部具有开口24的倒圆锥状。在一些示例中,容纳部23可以为底部具有收拢形态的开口24的任意规则或不规则形状。
图6是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所涉及的容纳部23搭载修复基质的示意图。图7是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所涉及的容纳部23释放修复基质的示意图。在图7中,箭头示意性地表示修复基质的移动方向。
在一些示例中,弹性敷料1还可以包括设置于下表面22的封口膜25(参见图6)。当承载层20处于自然状态时,封口膜25可以完全覆盖多个开口24。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封口膜25对开口24的覆盖作用,能够提高容纳部23中修复基质的保存稳定性,有效防止修复基质在承载层20处于自然状态时通过开口24而洒落至外界,同时还可以减少位于容纳部23内的修复基质与外部环境的接触,延长保存期限。
在一些示例中,封口膜25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并且各个封口膜25可以分别覆盖各个开口24。当承载层20处于拉伸状态时,开口24的内径变宽,封口膜25至少不完全覆盖开口24,此时容纳部23的内部空间可以通过开口24而与外部连通。由此,容纳部23中的修复基质能够在拉伸状态下经由开口24而被释放。
在一些示例中,当承载层20处于拉伸状态时,封口膜25可以与开口24分离。换言之,封口膜25可以完全脱离开口24。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便于修复基质通过开口24而转移至外部。
参见图6和图7,当承载层20处于自然状态时,封口膜25可以完全覆盖开口24;当承载层20处于拉伸状态时,开口24的内径变宽,封口膜25可以与开口24分离,位于容纳部23内的修复基质可以通过开口24而转移至外部。
在一些示例中,封口膜25也可以为整片状,并且完全覆盖承载层20的下表面22。在这种情况下,覆盖下表面22的片状封口膜25能够完全覆盖各个开口24,提高容纳部23中修复基质的保存稳定性;此外,相对于设置多个封口膜25的方案来说,还能简化将封口膜25施加至覆盖各个开口24的操作。
一些示例中,当承载层20处于拉伸状态时,整片状的封口膜25可以不完全覆盖全部开口24。在这种情况下,承载层20被拉伸,也就是说弹性敷料1也被拉伸,整片状的封口膜25在拉伸作用下而破碎,由于封口膜25不再覆盖开口24,同时开口24的内径也在拉伸作用下变宽,容纳部23中的修复基质能够经由开口24而被释放。
在一些示例中,整片状的封口膜25可以以可分离的方式设置于承载层20的下表面22。在使用前,可以先将封口膜25从下表面22揭下,再对承载层20进行拉伸以释放修复基质。
在一些示例中,封口膜25可以具有水溶性。在这情况下,当封口膜25与创面9上的渗出液接触时,能够溶解于渗出液,从而便于释放位于容纳空间内的修复基质。
在一些示例中,封口膜25可以包括有利于促进伤口恢复的物质。例如,封口膜25的成分可以与修复基质的成分接近或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有利于促进创面9愈合。
在一些示例中,承载层20可以具有超亲水性。在这种情况下,在对弹性敷料1进行拉伸并将弹性敷料1敷贴于具有液层90的目标表面时,目标表面与开口24相对应的区域上的部分渗出液经由开口24进入容纳部23而被承载层20吸收,由此能够有效降低由于过多的渗出液堆积长时间堆积在创面9上而导致出现伤口死腔(即以坏死组织为主的空腔)和/或伤口感染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在一些示例中,下表面22上除开口24以外的区域可以称为第一区域S(参见图2)。在一些示例中,弹性敷料1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区域S的超疏水结构10(参见图2)。在这种情况下,在对弹性敷料1进行拉伸并将弹性敷料1敷贴于具有液层90的目标表面时,通过在第一区域S上设置的超疏水结构10,目标表面与第一区域S相对应的区域上的液体能够至少部分地被保持,从而使目标表面与第一区域S相对应的区域处于湿润的环境中,由此能够为创面9提供合适的愈合环境。此外,当需要将弹性敷料1从创面9剥离时,由于目标表面与第一区域S相对应的区域处于合适的湿润环境中,超疏水结构10与伤口接触的表面上的超疏水性能能够使其对伤口分泌物以及伤口表面的肉芽组织等起到防粘连作用,从而能够减少弹性敷料1与伤口新生的肉芽组织的粘连,使其易于从创面9剥离,由此能够降低弹性敷料1从创面9剥离对伤口造成继发性伤害的可能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中,为创面9提供合适的湿润环境/愈合环境是指通过本公开的弹性敷料1,能够使创面9湿润但不浸泡在液体中。
在一些示例中,封口膜25可以设置在超疏水结构10的相对远离承载层20的表面上。在一些示例中,封口膜25的面积可以不小于超疏水结构10的表面的面积并且封口膜25能够完全覆盖超疏水结构10的表面。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将修复基质保持在容纳部23内的稳定性。
在一些示例中,在需要将弹性敷料1敷贴于创面9时,可以先拉伸弹性敷料1,再将处于拉伸状态的弹性敷料1敷贴于创面9上。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敞开的开口24,能够使位于容纳空间内的修复基质被持续地释放至创面9,促进伤口愈合。在一些示例中,在拉伸弹性敷料1并将处于拉伸状态的弹性敷料1敷贴于创面9的过程中,可以使容纳部23的开口24保持朝向上方的形态敷贴至创面9。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容纳部23的开口24朝向上方,能够有效防止修复基质在弹性敷料1的拉伸过程中从容纳空间洒落至外界。
在一些示例中,在需要将弹性敷料1敷贴于创面9时,可以先将容纳部23的开口24面向创面9拉伸弹性敷料1以使修复基质部分释放至创面9,然后停止对弹性敷料1的拉伸,使弹性敷料1回缩至自然状态,再将弹性敷料1敷贴于创面9。在这种情况下,将修复基质部分释放至创面9后,容纳部23内的剩余修复基质的量减少,整体的密度下降,此时即使弹性敷料1回弹至自然状态,容纳部23的内壁不再对剩余修复基质产生足以将其保持在容纳空间内的压力,将处于自然状态的弹性敷料1敷贴于创面9时,位于容纳部23内的修复基质能够通过开口24而逐渐转移至创面9;同时能够有效减少出现弹性敷料1在敷贴于创面9后由于其回弹作用而使敷贴了敷料的创面9皱缩、敷贴了敷料的创面9以外的皮肤绷紧的情况,从而提高弹性敷料1的使用舒适感。
图8是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所涉及的容纳部23向目标表面释放修复基质的示意图。在图8中,箭头示意性地表示修复基质的移动方向。
在一些示例中,当弹性敷料1敷贴于创面9时,超疏水结构10可以与创面9接触(参见图8)。在一些示例中,创面9与超疏水结构10的第一区域S之间可以存在由创面9分泌的渗出液所构成的液层90(参见图8)。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为创面9提供合适的湿润环境,能够有利于伤口愈合。
在一些示例中,修复基质可以具有水溶性。在这情况下,当将处于拉伸状态的弹性敷料1敷贴于创面9时,修复基质可以被释放至创面9,修复基质通过与创面9接触,能够溶解于创面9上的渗出液而对创面9进行修复。在一些示例中,修复基质可以通过液层90而扩散至与第一区域S对应的创面9区域。由此,能够有利于创面9的愈合。在一些示例中,封口膜25也可以具有水溶性。
在一些示例中,修复基质在扩散至创面9区域后,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向下移动。可以理解地是,修复基质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向下移动是指修复基质可以通过渗透作用从创面9向皮肤深处移动。由此,能够进一步促进伤口的愈合。
在一些示例中,当修复基质溶解于渗出液时,与开口24对应的创面9区域上的多余的渗出液也可以通过在修复基质中的渗透作用而向容纳部23内移动。承载层20具有超亲水性,也就说容纳部23的内壁也具有超亲水性,多余的渗出液通过向容纳部23移动并接触容纳部23的内壁而能够被承载层20吸收,由此能够有效降低由于过多的渗出液堆积长时间堆积在创面9上而导致出现伤口死腔(即以坏死组织为主的空腔)和/或伤口感染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在一些示例中,修复基质可以包括间充质干细胞和/或间充质干细胞的衍生物。例如,在一些示例中,修复基质可以包括间充质干细胞的上清液。间充质干细胞的上清液中含有能够促进伤口愈合的物质,在这种情况下,当修复基质与创面9接触时,能够有利于对伤口的愈合。
在一些示例中,修复基质可以呈冻干粉状。在这种情况下,相较于以液态存在的干细胞上清液来说,呈冻干粉状的干细胞上清液的单位体积内的有效活性细胞因子的浓度较高,并且生物活性物质的保存期较长,呈冻干粉状的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搭载于承载层20时,能够使本公开的弹性敷料1便于储存和临床应用。
在一些示例中,间充质干细胞的上清液中可以包括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其中,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的包含复杂RNA和蛋白质的细胞外囊泡。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能够利用旁分泌作用促进创面9愈合,能够抑制创面9炎性反应、促进血管生成、改善细胞外基质环境,并动员机体自身细胞迁移到损伤部位,从而对创面9进行修复。
在一些示例中,间充质干细胞的上清液中还可以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肝脏生长因子、过氧化物歧化酶、白细胞介素-6、胶原蛋白、纤维粘连蛋白和血小板衍生因子中的一种或多种。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修复基质能够有利于促进伤口愈合。
在一些示例中,间充质干细胞的上清液可以包括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肝脏生长因子、过氧化物歧化酶、白细胞介素-6、胶原蛋白、纤维粘连蛋白和血小板衍生因子中的一种或多种。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修复基质的修复能力,从而促进伤口愈合。
本公开不限于此,可以根据创面9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修复基质。例如,在一些示例中,修复基质还可以包括其他有助于伤口愈合的成分。例如,修复基质还可以包括止血粉末等。
在一些示例中,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基质可以包括多种间充质干细胞和/或间充质干细胞的衍生物。也就是说,在一些示例中,修复基质可以包括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及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中的一种或多种的衍生物。在这种情况下,各类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衍生物均能够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并且来源丰富,可以方便地根据进行实际需要对修复基质的成分进行调整。
在一些示例中,在将弹性敷料1敷贴至创面9之前,可以先将药物施加至创面9,再将弹性敷料1敷贴至创面9上。其中,药物的成分可以与修复基质的成分一致,也可以是其他能够促进伤口愈合的成分。在这种情况下,修复基质与药物配合能够进一步提高对伤口的修复能力,从而促进伤口愈合。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药物的成分也可以包括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并且药物也以冻干粉的形式存在,此时可以先将药物均匀地洒在创面9上,再将弹性敷料1敷贴于创面9。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有利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发挥其生物学效应,促进创面9愈合。
图9是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所涉及的超疏水结构10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9是图6中的区域A的放大图。
在一些示例中,超疏水结构10可以包括间隔布置在第一区域S上的多个微米级凸起11、以及设置在微米级凸起11的表面上的纳米颗粒12(参见图9)。在这种情况下,在液滴与超疏水结构10的表面接触时,由于微米级凸起11和纳米颗粒12的存在,液滴与超疏水结构10的表面之间会形成一层空气膜,阻碍液体对超疏水结构10的表面的润湿,从而能够形成超疏水状态,使超疏水结构10的表面具有超疏水性。在本公开中,包括微米级凸起11和纳米颗粒12的超疏水结构10也可以称为微纳结构。
在一些示例中,微米级凸起11可以呈乳突状、锥状、或柱状。在一些示例中,微米级凸起11的高度为20μm至150μm。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有利于提高超疏水结构10的疏水性能,从而有利于维持湿润环境,且易于剥离。
在一些示例中,微米级凸起11可以呈阵列式排布。在一些示例中,相邻的两个微米级凸起11的间距可以为20μm至200μm。在这种情况下,超疏水结构10的疏水性能比较均匀,能够使被保持在超疏水结构10与创面9之间的液体形成的液层90厚度大体一致,从而使与超疏水结构10对应的创面9的愈合速度趋于一致,有利于创面9愈合。
在一些示例中,纳米颗粒12的粒径范围可以为50nm至1000nm。需要说明的是,粒径范围在纳米颗粒12呈球状时指的是其直径,在形状不是球状的情况下,指的是在其立体结构的等效直径。在一些示例中,纳米颗粒1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并且多个纳米颗粒12的粒径和形状可以相同或不同(参见图9)。
在一些示例中,超疏水结构10表面的微水滴接触角可以大于150°,滚动角低于10°。在这种情况下,超疏水结构10具有超疏水性能,通过在第一区域S设置超疏水结构10,能够有利于维持第一区域S与创面9之间的湿润环境,且易于将弹性敷料1从创面9剥离。
在一些示例中,超疏水结构10的厚度可以为0.1mm至2mm。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中,超疏水结构10的厚度是包括微米级凸起11以及纳米颗粒12总体的厚度。在这种情况下,超疏水结构10薄厚适中,能够保持良好的透气性,也能够便于渗出液通过在修复基质中的渗透作用而向容纳部23内移动以被具有超亲水性的承载层20吸收。在一些示例中,优选地,超疏水结构10的厚度可以为0.1mm至1mm。
在一些示例中,超疏水结构10可以由疏水性材料构成。在一些示例中,超疏水结构10的材料可以为硅胶。在一些示例中,超疏水结构10可以为硅橡胶薄膜,也可以称为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膜。在这种情况下,超疏水结构10质地柔软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透气性,对人体组织无刺激性,能够有利于创面9愈合。
在一些示例中,弹性敷料1可以还包括具有疏水性的隔离层30。在一些示例中,隔离层30可以设置于承载层20的上表面21(参见图1)。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承载层20的上表面21设置疏水性的隔离层30,能够有效抵抗外部环境中的污染物进入敷料,起到屏障作用,从而能够有效降低创面9的感染风险。
在一些示例中,隔离层30、承载层20、以及超疏水结构10的弹性模量可以相同或相近。在一些示例中隔离层30、承载层20、以及超疏水结构10的弹性模量可以相近是指隔离层30、承载层20、以及超疏水结构10中任意二者的弹性模量上下相差不超过10%。例如,隔离层30、承载层20、以及超疏水结构10中任意二者的弹性模量可以相差1%、2%、5%、8%、或10%。在这种情况下,在对弹性敷料1进行拉伸、或对弹性敷料1停止拉伸以使弹性敷料1回缩至自然状态时,能够使隔离层30、承载层20、以及超疏水结构10同步变形,从而能够有效避免由于弹性敷料1的内部结构存在弹性模量差异而使得弹性敷料1在拉伸和/或回缩时出现不期望的形变。
在一些示例中,隔离层30、承载层20、以及超疏水结构10中相邻的两层可以通过胶粘剂而相互接合,并且承载层20的与开口24相对应的区域内不设置胶粘剂。在这种情况下,各层之间能够紧密结合,且便于弹性敷料1经由开口24释放修复基质。
图10是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所涉及的弹性敷料1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一些示例中,弹性敷料1还可以包括可剥离地覆盖超疏水结构10的表面的第一保护膜40(参见图10)。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设置第一保护膜40,能够维持超疏水结构10的表面在被使用前处于洁净状态,当需要将弹性敷料1贴附于创面9时,将第一保护膜40从超疏水结构10的表面剥离即可。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保护膜40的形状可以与超疏水结构10的表面的形状相匹配。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保护膜40的形状可以与超疏水结构10的表面的形状相匹配是指,第一保护膜40的面积不小于超疏水结构10的表面的面积并且第一保护膜40能够完全覆盖超疏水结构10的表面。由此,能够使第一保护膜40更好地对超疏水结构10进行防护。
在一些示例中,弹性敷料1还可以包括可剥离地覆盖隔离层30的相对远离承载层20的表面的第二保护膜50(参见图10)。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设置第二保护膜50能够维持隔离层30相对远离承载层20的表面在被使用前处于洁净状态,当需要将弹性敷料1贴附于创面9时,将第二保护膜50从该表面剥离,不会对隔离层30的透气性产生影响。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保护膜40和/或第二保护膜50可以为离型纸。由此,能够进行有效防护。
在一些示例中,隔离层30、承载层20和超疏水结构10可以呈片状。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便于弹性敷料1覆盖目标表面。
在一些示例中,弹性敷料1可以呈长卷状。使用时可以弹性敷料1切割成期望尺寸(例如能够覆盖创面9的形状)后再使用。
在一些示例中,可以通过医用胶带将弹性敷料1贴附于创面9。也可以直接将隔离层30的两端均向外延伸,并使隔离层30向外延伸出去的两端的内壁设有胶黏剂,也即形成创可贴的形式,从而能够将弹性敷料1贴附于创面9。
综上所述,在本公开的第一方面中,能够提供一种可搭载大量修复基质,并且便于使用的弹性敷料1及其制备方法。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搭载修复基质的弹性敷料1的制备方法。本公开第二方面涉及的搭载修复基质的弹性敷料1的制备方法可以简称为“敷料的制备方法”或“制备方法”,也可以称为弹性敷料1的制备方法、修复敷料的制备方法、或创伤敷料的制备方法等。
图11是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所涉及的弹性敷料1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本公开的制备方法包括:准备具有弹性的承载层20,承载层20具有敷贴时面向目标表面的下表面22、与下表面22相对的上表面21;对承载层20进行横向拉伸,以使承载层20处于拉伸状态;对处于拉伸状态的承载层20的下表面22进行加工以形成多个具有容纳空间的容纳部23,容纳部23为自下表面22起凹向上表面21的凹槽,凹槽具有位于下表面22的开口24;经由开口24向容纳空间内填充修复基质,修复基质呈干粉状;停止对承载层20的拉伸,使承载层20回缩至自然状态并且开口24收拢以将修复基质保持于容纳空间内,得到弹性敷料1(参见图11)。本公开第二方面涉及的制备方法制得的弹性敷料1与本公开第一方面涉及的弹性敷料1一致,关于弹性敷料1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上文关于弹性敷料1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当利用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涉及的制备方法中,可以使容纳部23的开口24朝向上方,再经由开口24向容纳空间内填充修复基质。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修复基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滑落至容纳空间的底部(即容纳部23朝向上表面21的一端),从而便于将修复基质填满容纳空间,使其具有预定密度以便于容纳部23的内壁对其施加压力而进行保持。
在一些示例中,对承载层20进行横向拉伸可以是指由多个沿着平行于承载层20的上表面21或下表面22、且方向朝向承载层20外侧的外部拉力对承载层20的边缘进行拉伸。在一些示例中,多个外部拉力可以相对设置。例如,当外部拉力的数量为2时,2个外部拉力的方向可以设置为由承载层20的中心指向承载层20的外侧并且2个外部拉力的方向相反。由此,能够对承载层20进行较为均匀地拉伸,从而能够便于向多个容纳部23内填充修复基质。
在一些示例中,经由开口24向容纳空间内填充修复基质时,修复基质的填充量可以根据承载层20的弹性模量、以及承载层20在自然状态下的容纳空间的大小而确定。由此,能够便于向容纳空间填充适量的修复基质。
在一些示例中,经由开口24向容纳空间内填充修复基质时,所填充的修复基质的体积可以略大于承载层20在自然状态下的容纳空间的体积。由于承载层20具有弹性,容纳部23也具有弹性,在这种情况下,容纳部23能够容纳体积比承载层20在自然状态下的容纳空间的体积更大的修复基质,并且容纳部23的内壁会对容纳空间内的修复基质产生朝向容纳空间内部的压力,从而能够有利于修复基质更稳固地保持于容纳空间内。
在一些示例中,在停止对承载层20的拉伸,使承载层20回缩至自然状态并且开口24收拢以将修复基质保持于容纳空间内的过程中,可以在开口24处覆盖防溢板。在承载层20从拉伸状态回缩至自然状态的过程中,容纳空间也被压缩,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开口24处覆盖防溢板,能够有效防止修复基质在容纳部23内壁的挤压作用下从开口24溢出。在一些示例中,当承载层20回缩至自然状态并且容纳部23中的修复基质在容纳部23的内壁的压力作用下保持稳定时,防溢板可以被移开。
在一些示例中,在停止对承载层20的拉伸,使承载层20回缩至自然状态,得到弹性敷料1后,可以将弹性敷料1以开口24朝上的方式来放置和储存。由此,在弹性敷料1的储存期间,能够使修复基质更稳定地搭载于弹性敷料1上。
综上所述,在本公开的第二方面中,通过利用该制备方法,能够得到一种搭载大量修复基质,并且便于使用的弹性敷料1。
虽然以上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是可以理解,上述说明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公开。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公开的实质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公开进行变形和变化,这些变形和变化均落入本公开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搭载修复基质的弹性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敷料包括具有弹性的承载层,所述承载层具有敷贴时面向目标表面的下表面、与所述下表面相对的上表面、以及多个具有容纳空间且用于容纳所述修复基质的容纳部,所述容纳部为自所述下表面起凹向所述上表面的凹槽,所述凹槽具有位于所述下表面的开口,所述修复基质呈干粉状且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承载层具有自然状态和拉伸状态,当所述承载层处于所述自然状态时,所述开口呈收拢状态以将所述修复基质保持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当所述承载层处于所述拉伸状态时,所述开口呈敞开状态以释放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所述修复基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敷料,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承载层处于所述自然状态时,所述容纳部的自然最宽内径为0.5mm至0.8mm,当所述承载层处于所述拉伸状态时,所述容纳部的拉伸最宽内径为所述自然最宽内径的150%至30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容纳部呈阵列式布置,并且当所述承载层处于所述自然状态时,所述多个容纳部的开口中相邻两个开口的间距为3mm至5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层具有超亲水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敷料,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下表面上除所述开口以外的区域称为第一区域,所述弹性敷料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的超疏水结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弹性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超疏水结构包括间隔布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上的多个微米级凸起、以及设置在所述微米级凸起的表面上的纳米颗粒。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弹性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敷料还包括具有疏水性的隔离层,并且所述隔离层设置于所述上表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弹性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层、所述承载层、以及所述超疏水结构的弹性模量相同或相近。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敷料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下表面的封口膜,当所述承载层处于所述自然状态时,所述封口膜完全覆盖所述多个开口。
10.一种搭载修复基质的弹性敷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准备具有弹性的承载层,所述承载层具有敷贴时面向目标表面的下表面、与所述下表面相对的上表面;对所述承载层进行横向拉伸,以使所述承载层处于拉伸状态;对处于所述拉伸状态的承载层的下表面进行加工以形成多个具有容纳空间的容纳部,所述容纳部为自所述下表面起凹向所述上表面的凹槽,所述凹槽具有位于所述下表面的开口;经由所述开口向所述容纳空间内填充所述修复基质,所述修复基质呈干粉状;停止对所述承载层的拉伸,使所述承载层回缩至自然状态并且所述开口收拢以将所述修复基质保持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得到所述弹性敷料。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454435.4A CN115737892B (zh) | 2022-11-21 | 2022-11-21 | 搭载修复基质的弹性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454435.4A CN115737892B (zh) | 2022-11-21 | 2022-11-21 | 搭载修复基质的弹性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737892A true CN115737892A (zh) | 2023-03-07 |
CN115737892B CN115737892B (zh) | 2024-06-14 |
Family
ID=853333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454435.4A Active CN115737892B (zh) | 2022-11-21 | 2022-11-21 | 搭载修复基质的弹性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737892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30497A (zh) * | 1999-10-21 | 2005-06-22 | 爱尔康公司 | 药物释放装置 |
CN101043859A (zh) * | 2004-09-09 | 2007-09-26 | 先进生物假体表面有限公司 | 生物活性剂体内递送的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KR20120017565A (ko) * | 2010-08-19 | 2012-02-29 | 연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스트레인 제어 방식의 약물 전달 기구 |
US20160158066A1 (en) * | 2014-12-09 | 2016-06-09 | Benq Materials Corporation |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dressing |
US20170304512A1 (en) * | 2009-04-10 | 2017-10-26 | Kci Licensing, Inc.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Applying Closed Incision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
CN115105296A (zh) * | 2022-05-26 | 2022-09-27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 医用敷料 |
-
2022
- 2022-11-21 CN CN202211454435.4A patent/CN11573789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30497A (zh) * | 1999-10-21 | 2005-06-22 | 爱尔康公司 | 药物释放装置 |
CN101043859A (zh) * | 2004-09-09 | 2007-09-26 | 先进生物假体表面有限公司 | 生物活性剂体内递送的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US20170304512A1 (en) * | 2009-04-10 | 2017-10-26 | Kci Licensing, Inc.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Applying Closed Incision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
KR20120017565A (ko) * | 2010-08-19 | 2012-02-29 | 연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스트레인 제어 방식의 약물 전달 기구 |
US20160158066A1 (en) * | 2014-12-09 | 2016-06-09 | Benq Materials Corporation |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dressing |
CN115105296A (zh) * | 2022-05-26 | 2022-09-27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 医用敷料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737892B (zh) | 2024-06-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399091B1 (en) | Wound dressing for the controlled release of active substance to wounds, and process for its manufacture | |
US10893982B2 (en) | Perforated, layered wound treatment material | |
US8497408B2 (en) | Treatment for high pressure bleeding | |
US8609129B2 (en) | Hemostatic agent composition, delivery system and method | |
CN115105296B (zh) | 医用敷料 | |
US20180236123A1 (en) | Hemostatic Composition and Hemostatic Device (Variants) | |
EP3288510B1 (en) | Wound dressing | |
JP2022523780A (ja) | 抗菌ドレッシング、ドレッシング構成要素、及び方法 | |
US20130289724A1 (en) | Amnion and chorion wound dressing and uses thereof | |
JP2011067632A (ja) | クッション付き絆創膏 | |
US20170197006A1 (en) | Honey-based foam compositions | |
CN115645150A (zh) | 具有修复基质的医用敷料 | |
WO2023198086A1 (zh) | 一种抗菌促愈合功能化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 |
WO2018005751A1 (en) | Dressings comprising platelet lysate | |
US9439808B2 (en) | Skin substitute and wound dressing with added anti-scar compound | |
CN115737892A (zh) | 搭载修复基质的弹性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2263777B (zh) | 一种氢分子缓释复合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0025830B (zh) | 一种缓释抑菌型人工真皮模型及其构建方法 | |
PT1414407E (pt) | Formas de dosagem que compreendem partículas que contêm ingrediente activo para a aplicação na pele ou na membrana mucosa | |
Tuncel et al. | Loofah sponge as an interface dressing material in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results of an in vivo study | |
CN115738060A (zh) | 搭载修复基质的微针敷料 | |
CN204839932U (zh) | 一种疤痕敷料 | |
CN115105294B (zh) | 医用敷料的制备方法 | |
CN204501231U (zh) | 负压伤口敷料 | |
CN115105295B (zh) | 吸水型敷料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