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34843A - 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作业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734843A CN115734843A CN202180046860.7A CN202180046860A CN115734843A CN 115734843 A CN115734843 A CN 115734843A CN 202180046860 A CN202180046860 A CN 202180046860A CN 115734843 A CN115734843 A CN 11573484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ver
- housing
- air
- case
- v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1/00—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1/00—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 B25B21/02—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with means for imparting impact to screwdriver blade or nut socke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3/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spanners, wrenches, screwdrivers
- B25B23/18—Devices for illuminating the head of the screw or the nu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8—Cooling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2—Construction of casings, bodies or hand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在作业机(1)中,使用附加在壳体部的外侧的盖,利用动作时的作业机的振动对壳体部进行冷却。在作业机中,具有:马达;减速机构(24),其对马达的旋转进行减速;壳体部(本体外壳(2)、锤壳(5)),其具有冲击机构(30)并对它们进行收纳;以及盖(50),其覆盖壳体部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在锤壳(5)的外表面与盖(50)之间形成有构成为使外部的空气流入和流出的空气流通路(9a)。盖(50)通过在轴线(A1)方向夹着弹性部件(64)而被保持为能够稍微移动,在动作时盖(50)前后移动,由此空气进出空气流通路(9a)而对锤壳(5)进行冷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业机,该作业机具有覆盖壳体部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盖。
背景技术
在具有产生驱动力的驱动部、供给电力等能量的能量供给部、以及由驱动部驱动的动力传递部的作业机中,驱动部、能量供给部以及动力传递部由壳体收纳,构成为无法接触壳体的内部。作为壳体的材质,大多采用合成树脂制成或金属制成。另外,在壳体的内部的机构伴随发热的情况下,为了在作业者接触壳体外部时不会感到不快,可以设置利用冷却风扇的冷却机构,或者可以在壳体的发热部分外侧安装保护用的盖。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这种已知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为了冷却马达而通过风扇使吸入到本体内的冷却风在壳体与盖之间流动,由此进行壳体的冷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121463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随着作业机的驱动部的高输出化,应对发热的对策变得重要。例如,在冲击工具等作业机中,具有合成树脂的主外壳和金属制成的壳体,但随着马达的高输出化,应对金属制的壳体部分的温度上升的对策成为课题。特别是在发热部位的壳体的附近搭载LED(发光二极管)等某些电子部件的情况下,应对电子部件的发热的对策也成为重要的课题。在专利文献1中,使用用于冷却马达的冷却风来冷却金属制成的壳体、LED附近。即,利用由马达旋转的冷却风扇,利用从壳体的后端部吸入的冷却风冷却马达,使用之后的冷却风对金属制成的壳体部位进行冷却。然而,在这样的冷却方法中,在金属制成的壳体与风扇分离的情况下,在壳体周围流动的冷却风的流量降低,因此无法得到充分的冷却效果。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背景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抑制壳体部的过度的温度上升的作业机。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壳体部中的金属制成的部分的外侧设置有冷却机构的作业机。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附加在壳体部的外侧的盖,利用动作时的作业机的振动进行壳体部的冷却的作业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申请中公开的发明中,如下说明代表性的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个特征中,一种作业机,具有:驱动部,其产生驱动力;能量供给部,其向驱动部供给能量;动力传递部,其由驱动部驱动;壳体部,其收纳驱动部、能量供给部和动力传递部;以及盖部,其覆盖壳体部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该作业机在壳体部的外表面与盖部之间具有构成为使外部的空气流入和流出的空气流通路。另外,空气流通路具有: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其向作业机的外部开口;以及通道部,其在壳体部的外表面与盖部的内表面之间连接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中的至少一方的通气口,由形成于壳体部的外表面与盖部之间的间隙构成,或者由贯通盖部的内表面和外表面的贯穿孔构成。此外,盖部和空气流通路设置于与动力传递部对应的位置、与能量供给部对应的位置以及与驱动部对应的位置中的至少任一个位置。
在本发明的其他特征中,一种作业机,具有:外壳,其收纳驱动部;以及壳体,其与外壳的前方连接并收纳动力传递部,盖部构成为覆盖壳体,在盖部与壳体部之间、或者至少任一方,设置有与壳体部的外部连通的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从第一通气口吸入的空气通过盖部与壳体部之间而从第二通气口排出。外壳收纳由驱动部驱动的风扇,风扇从设置于外壳的第三通气口吸入风扇风(外部空气),风扇风从设置于壳体部的第四通气口向外部排出。盖部被支撑为至少能够相对于壳体沿驱动部的轴向移动,通过盖部沿轴向移动,从第一通气口吸入空气。
在本发明的又一特征中,设置有LED元件的基板以至少能够相对于壳体沿驱动部的轴向移动的方式支撑于作业机的壳体,通过基板在轴向上移动,从第一通气口吸入空气。在壳体与基板之间,设置有对基板向壳体侧施力的施力部件,通过利用作业时产生的振动而施力部件的移动,由此从第一通气口吸入空气。这样的作业机的驱动部由以电力作为能量源的电动马达构成,能量供给部构成为向电动马达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部,从能够装卸的电池组供给电力。此外,也可以是,作业机的驱动部以压缩空气作为能量源,能量供给部作为供给压缩空气的压缩空气供给部而构成的作业机,也可以是,驱动部由以燃料作为能量源的内燃机构成,能量供给部作为向内燃机供给燃料的燃料供给部而构成的作业机。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构成为在作业机的壳体部的外表面与盖部之间形成空气流通路,利用因作业机动作时的翘曲、振动而移动的盖部使空气流通路的容积增加或减少,由此使外部的空气流入或流出,因此能够抑制壳体部的过度的温度上升。另外,由于用于冷却壳体的空气流通路不与壳体内部连通,因此无需担心润滑脂从壳体部泄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的内部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图1的冲击工具1的壳体(2、5、20)和盖50的展开立体图。
图3是图2的锤壳5单体的立体图。
图4是图1的冲击机构30附近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图3的锤壳5和盖50附近的排气动作时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3的锤壳5和盖50附近的吸气动作时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实施例的变形例的冲击机构30附近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打钉机101的内部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附图中,对于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使前后、上下方向被描述为图中所示的方向。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冲击工具1的内部结构的纵向剖视图。冲击工具1以可充电的蓄电池90作为电源,以马达4作为驱动源驱动冲击机构30,通过冲击机构30将旋转部件的旋转转换为旋转方向的间歇的冲击力,使与冲击机构30连结的顶端工具保持部70旋转。冲击工具1的壳体(外壳)由合成树脂制成的本体外壳2(2a、2b、2c)、收纳冲击机构30的金属制成的锤壳5、以及后盖10构成。
本体外壳2由三个部分、即形成为筒状的主体部2a、成为作业者单手把持的部分的手柄部2b、以及用于安装可装卸的蓄电池90的蓄电池安装部2c构成。手柄部2b以与主体部2a的中心轴线(旋转轴线A1)大致正交的方式向下方延伸,在作业者把持时食指所在的部位设置有用于控制马达的接通或断开的触发开关7的操作杆(触发杆7a)。在触发杆7a的后上方设置有切换马达的旋转方向的正反切换杆8。触发开关7通过用手指拉动触发杆7a的操作、即通过使触发杆7a向后方侧移动的操作使马达4的旋转接通,通过解除触发杆7a的拉动操作而使马达4的旋转断开。此外,触发开关7的形式、结构是任意的,不仅可以使用具有滑动式的触发杆7a的作业机,也可以使用例如具有以摆动轴为中心摆动那样的摆动式的触发杆的触发开关、或触摸按钮式的开关等任意的开关机构。
锤壳5是成为前端变细形状的杯状,后方侧成为大的开口(在图4中后述的开口部5f),在成为底部的前方端侧的中央形成有使砧座40贯通的小的开口(贯通孔5a)。锤壳5通过被左右分割式的本体外壳2的主体部2a夹持而被固定。在筒状的主体部2a,与旋转轴线A1同轴地排列配置有马达4、使用了行星齿轮的减速机构24、及冲击机构30。减速机构24和冲击机构30成为本实施例的动力传递部。
为了安装蓄电池90,手柄部2b内的下部形成有蓄电池安装部2c。蓄电池安装部2c是以从手柄部2b的长度方向中心轴沿径向(正交方向)扩展的方式形成的扩径部分,在蓄电池安装部2c的下侧安装有蓄电池90。蓄电池90是使用电动工具中广泛使用的锂离子电池的二次电池。即,本实施例的作业机(冲击工具1)以来自蓄电池90的电力作为能量源。
蓄电池90的种类、形状是任意的。蓄电池90通过一边从图1的状态压入释放按钮91一边相对于本体外壳2向前方侧相对移动,从而能够从本体外壳2卸下。此外,本实施例的冲击工具1的电源是任意的,也可以不是以蓄电池90作为电源,而是经由AC电源电缆以来自商用电源的电力作为能量源。
本体外壳2是由在左右以二分割形式制造的合成树脂制成,使用多根螺钉进行固定。在本体外壳2的一侧(左侧)形成有用于固定螺钉的多个螺钉凸台19a~19g,在另一侧(右侧)形成有用于使螺钉贯通的多个螺钉孔(未图示)。
在本体外壳2的蓄电池安装部2c的内部,在蓄电池90的上侧,收纳有控制电路基板48,该控制电路基板48搭载通过触发杆7a的拉动动作来控制马达4的速度的电路。控制电路基板48配置在与手柄部2b的长度方向中心轴线大致垂直的方向上,搭载未图示的微型计算机(以下,称为“微型计算机”)。另外,在蓄电池安装部2c的上表面设置有开关支架49,在开关支架49配置有冲击强度的设定按钮、蓄电池90的余量检查按钮等各种操作按钮和与其对应的显示灯等。
马达4使用无刷DC马达,通过由逆变器电路生成的励磁电流来驱动。马达4的旋转轴4d以旋转轴线A1在主体部2a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马达4的定子由由层叠铁芯形成且形成有多个磁极片的定子铁芯4b和卷绕于定子铁芯4b的各齿的线圈4c构成。转子4a通过收纳在层叠铁芯的内部的永久磁铁形成磁路。
在马达4的轴向后方侧,与旋转轴4d同轴地设置有冷却风扇15。冷却风扇15与马达4同步地旋转,由此从本体外壳2的主体部2a的中央附近的空气吸入口17(附图标记参照图2)吸引外部空气,在冷却马达4之后,从形成于冷却风扇15的外周侧的未图示的空气排出口18(附图标记参照图2)排出。马达4的旋转轴4d由比定子铁芯4b靠前侧的轴承21a和后侧的轴承21b轴支撑。
在马达4的轴向前方且在定子铁芯4b与内盖29之间配置有驱动电路基板45。驱动电路基板45搭载有检测转子所包含的永久磁铁的磁场的三个磁检测机构47以及由FET(Field effect transistor:场效应晶体管)等六个半导体开关元件46构成的逆变器电路,由圆环状的印刷基板形成。作为磁检测机构47,能够使用市售的霍尔IC,在与转子的永久磁铁对置的位置以规定间隔搭载多个(例如三个)霍尔IC。
减速机构24将马达4的输出以规定的减速比减速并传递给主轴31。减速机构24构成为包括固定于马达4的旋转轴4d的前端的太阳齿轮25、以隔开距离地包围太阳齿轮25的外周侧的方式设置的环形齿轮28、以及配置于太阳齿轮25与环形齿轮28之间的空间的多个(例如三个)行星齿轮26。太阳齿轮25是作为减速机构24的输入部的正齿轮。环形齿轮28也被称为外齿轮,在环状的外筒部的内周面形成有齿轮。环形齿轮28的外周面被插入内盖29的内侧,内盖29被保持为不能相对于本体外壳2旋转。
行星齿轮26在太阳齿轮25的外周侧齿轮面与环形齿轮28的内周侧齿轮面之间以与它们啮合的方式旋转。行星齿轮26被轴支撑于主轴31的后端的圆板状部分,行星齿轮26一边绕轴支撑于主轴31的轴27自转,一边绕太阳齿轮25公转。即,当马达4的旋转轴4d旋转时,太阳齿轮25与其同步地旋转,太阳齿轮25的旋转力以规定的比率减速并传递至主轴31。
内盖29是由合成树脂一体成型制造的部件,以由本体外壳2的主体部2a从左右方向夹持的方式保持。内盖29保持设置有二个的轴承21a和轴承22b,并且以马达4的旋转轴4d与主轴31的旋转中心同轴的方式进行定心。由内盖29保持的轴承21a用于轴支撑马达4的旋转轴4d,例如使用滚珠轴承。由内盖29保持的轴承22b用于轴支撑主轴31的后端,例如使用滚珠轴承。
锤33配置在主轴31的轴部的外周侧,在内周面形成有未图示的锤凸轮槽34。锤33由使用了钢球36的凸轮机构保持,主轴31的外周面与锤33的内周面的一部分相接。在主轴31的后方侧圆板部分的前方侧且与锤33之间设有锤弹簧35。另外,在主轴31的外周面形成有主轴凸轮槽32。出于强度的原因,主轴31通过金属一体成形地制造。主轴31和砧座40的旋转体在前方侧通过针式的轴承22a而被锤壳5的内壁轴支撑,在后方侧通过滚珠式的轴承22b轴支撑于锤壳5。
在从顶端工具受到的反作用力低时,锤33以与主轴31的旋转连动的方式旋转,但如果从顶端工具受到的反作用力变大,则未图示的凸轮机构的钢球36移动,由此锤33与主轴31的旋转方向的相对位置稍微变动,锤33向后方侧大幅移动。锤33被锤弹簧35始终向前方侧对主轴31施力,因此锤33向后方侧的移动是在压缩锤弹簧35的同时进行的移动。当锤33后退时,锤33的冲击爪与砧座40的叶片部(被冲击爪)的前后方向的接触长度变小,接触长度来到0的位置时,锤33相对于砧座40的卡合脱离。
当锤33相对于砧座40的卡合成为脱离状态时,锤33在锤弹簧35的压缩力的作用下向前方侧被推出,并且在旋转方向上观察时与砧座40的下一个被冲击爪卡合(或碰撞)。此时,锤33在主轴31的旋转力的基础上,通过蓄积在锤弹簧35中的弹性能量和凸轮机构的作用而向旋转方向和前方急速加速,并且通过锤弹簧35的作用力向前方移动,锤33的冲击爪再次与砧座40的叶片部卡合而开始一体地旋转。此时,由于强大的旋转冲击力被施加给砧座40,因此该旋转冲击力经由安装在砧座40的安装孔42上的未图示的顶端工具传递给螺钉。以后,反复进行同样的动作,反复进行脱离、卡合的动作,直至紧固对象的紧固完成为止(冲击动作)。
顶端工具保持部70能够应用公知的结构,构成为包括:从砧座40的前侧端部向轴向后方延伸的截面形状为六边形的安装孔42;在周向的二个部位形成的钢球74;以及在外周侧设置的套筒71。在套筒71的内侧安装有对套筒71向后方侧施力的螺旋弹簧72。螺旋弹簧72被C形环保持的垫圈73保持为不会向前方侧脱落。
图2是图1的冲击工具1的壳体和盖50的展开立体图。冲击工具1的壳体由合成树脂制成的部分(本体外壳2、后盖10)和金属制成的部分(锤壳5)构成。本体外壳2构成为能够以包含旋转轴线A1的铅直面状左右分割成二个。本体外壳2的主体部2a呈旋转轴线A1为其中心轴线的大致圆筒状,在圆筒状部分的前侧和后侧具有开口,在前侧的开口部3连接有金属制成的锤壳5。在主体部2a的后侧开口安装有通过合成树脂一体成形地制造的后盖10。后盖10使用形成于左右两侧的螺钉凸台11(在图2中看不到右侧的螺钉凸台11),通过朝向与旋转轴线A1平行的方向配置的二根未图示的螺钉固定于主体部2a。在主体部2a的与后盖10的分割面(与旋转轴线A1成直角的面)的附近形成有沿周向分散配置的多个空气吸入口(第三通气口)17。另外,在后盖10的筒状部分的左右两侧面形成有形成为狭缝状的空气排出口(第四通气口)18。
锤壳5是在后方侧具有开口部5f(附图标记为后述的图4)的吊钟状,后端附近被本体外壳2夹持而固定。主体部2a的前侧成为开口部3,但连结开口部3的外缘的线不是与旋转轴线A1正交的圆形的开口面。在开口部3的左右两侧,形成有作为朝向前侧由三角形的侧壁的缘部形成的轮廓即前方延伸部3b的形状,构成设计上的特征。由于前方延伸部3b位于锤壳5的左右方向,因此能够更加稳定地保持锤壳5。开口部3的上侧部分3a沿左右方向延伸,形成与盖50的后缘上部54a抵接的抵接面。上侧部分3a的抵接面具有随着相对于旋转轴线A1朝向径向外侧而后退的斜面,由此后缘上部54a与上侧部分3a的间隙形成第二通气口的一部分(上侧部分)。开口部3的下侧部分3c成为用于在与本体外壳2的触发杆7a的保持部分之间插入盖50的后缘下部54c的间隙部分。
在锤壳5的前方侧形成有贯通孔5a。贯通孔5a的部分形成为短的圆筒状的形状(圆筒部5b),在其外周面形成有在圆周方向连续的周向槽5c。周向槽5c是用于安装挡圈56的槽。在周向槽5c的后方侧形成有以盖50的旋转轴线A1为轴线的旋转方向的定位用的凸部5d。砧座40从锤壳5的贯通孔5a贯通到前方侧,顶端工具保持部固定于砧座40的顶端部分。
盖50是弹性比本体外壳2高的合成树脂的成型品,覆盖位于本体外壳2的前方侧的锤壳5的外侧部分。盖50的左右两侧形成有向后方以V字形后退的后缘V字部54b,与形成于本体外壳2的前方延伸部3b对置。通过这样设置盖50,构成为能够覆盖热传导性高的金属部分(锤壳5的外周侧露出面),因此作业者无法直接接触位于发热部位的外周侧的锤壳5。盖50的形状为与锤壳5的外周侧露出面对应的形状,在前方侧形成有开口部53。开口部53是用于使锤壳5的圆筒部5b贯通的孔,在开口部53的上下二处,形成有用于避免在以旋转轴线A1为轴线的旋转方向上旋转的止转凹部53a。凹部53a与锤壳5的凸部5d卡合。在盖50的开口部53的外周侧形成有形成为平面状的圆环部51,在圆环部51的周向上形成有三处贯穿孔55a~55c。圆环部51的一部分位于贯穿孔55a~55c的内周侧,与设置于其前方侧的挡圈56抵接。
照明装置60由倒立的马蹄形(U字形)的照明基板61和焊接在照明基板61上的LED(发光二极管)62a~62c构成。LED62a~62c可以使用表面安装用的芯片LED面发光类型。照明基板61被称为印刷基板,在由绝缘体形成的板上形成有导体的配线。虽然在图2中未图示,但在照明基板61的后侧连接有从控制电路基板48延伸的配线63(参照图1),经由配线63从控制电路基板48向LED(发光二极管)62a~62c供给电力。照明基板61的上侧为开口端61a,在下侧形成有用于定位在形成于本体外壳2的内壁部分的凹部3e的突出部61b。
基板支架65是透明或半透明的合成树脂部件。基板支架65由圆环面66和与其外周侧连接的圆筒面67构成。圆环面66与照明基板61的除LED62a~62c附近以外的前侧面抵接,圆筒面67与基板支架65的外缘部抵接,由此将照明基板61收纳在其内侧。在基板支架65的与LED62a~62c对置的部分形成以向前方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的照射窗68a~68c。照射窗68a~68c位于与LED62a~62c隔开规定的距离的位置,并且使来自LED62a~62c的光在规定的方向(在此为与旋转轴线A1大致平行的方向)通过。在此,将照射窗68a~68c形成为简单的透明板状窗,但也可以以透过光朝向规定方向或扩散的方式形成为透镜状。
为了从图2的展开状态进行组装,首先,将照明基板61嵌入基板支架65,将它们嵌入盖50的内侧进行组装。接着,将基板支架65的凸状的照射窗68a~68c嵌入盖50的贯穿孔55a~55c,将它们定位于盖50的内部。这样,如果能够组装盖50、基板支架65、照明基板61的组装体,使弹性体64夹设在它们的后面的同时,使组装体沿着旋转轴线A1向后方侧移动,以定位盖50与锤壳5紧密接触,在该状态下将C字形的金属制成的挡圈56安装于锤壳5的周向槽5c,由此保持盖50不会向旋转轴线A1的前方侧脱落。此时,通过使弹性体64成为稍微压缩的状态,对盖50的前方侧施加微小的作用力。作为该施力部件的弹性体64可以使用圆环状的橡胶、发泡部件等。此外,弹性体64的形状也可以不是圆环状,也可以是在周向上阶梯的形状、C字形等。而且,作为弹性体64,也可以使用公知的弹簧装置。另外,弹性体64也可以由多个部件构成。这样,盖50以能够在驱动部(马达4)的旋转轴线A1方向上稍微移动的状态支撑于锤壳5。
图3是图2的锤壳5单体的立体图。锤壳5是构成与本体外壳2的主体部2a的前侧的开口部3连接的冲击工具1的壳体的一部分的部件。冲击工具1中的锤壳5用于收纳减速机构24(参照图1)、冲击机构30(参照图1),保持对作为输出轴的砧座40进行轴支撑的轴承22a,并收纳对主轴31进行轴支撑的轴承22b,因此通过一体成形而具有充分的刚性来制造。圆筒部5b成为使盖50滑动的基座部位,周向槽5c和挡圈56成为固定盖50的固定件。在减速机构24和冲击机构30的内部空间填充有润滑脂。本实施例的锤壳5由铝合金等金属制成,但也可以是其他材质。锤壳5呈吊钟状,在前方侧形成有供砧座40贯通的圆筒状的贯通孔5a,后方侧成为与本体外壳2的前侧开口部3连接的圆形的开口部5f。锤壳5的开口部5f附近被本体外壳2从左右夹持。为了容易地夹持锤壳5,在开口部5f的附近形成有阶梯部5e,而且,形成有用于防止与本体外壳2的相对移动的突出部6。在本体外壳2的内壁部分形成有从左右方向延伸的肋,突出部6构成为由肋从左右抑制。
图4是图1的冲击机构30附近的局部剖视图。冲击机构30收纳在锤壳5的内侧。由于本体外壳2由合成树脂制成,因此金属制成的锤壳5的热传导率高,马达4的发热容易传递到锤壳5。因此,安装合成树脂的盖50以使作业者无法直接接触锤壳5的外表面。只要作业者不直接接触锤壳5,也可以使盖50与锤壳5的外侧紧密接触。然而,在本实施例中,构成为在盖50与锤壳5之间存在微小的间隙9。其结果是,在盖50的前侧的贯穿孔55a~55c(第一通气口:在图中图示为55c、55b)与盖50的后缘54(54a~54c:在图中看不到54b)之间(第二通气口)形成形成有通道部的空气流通路。如图2的展开立体图所示,盖50以从旋转轴线A1方向前方侧覆盖锤壳5的外侧的方式安装,并利用挡圈56进行固定。此时,代替盖50的筒状壁52的内侧部分与锤壳5紧密接触,主要是盖50的开口部53(例如凹部53a)与锤壳5的圆筒部5b和凸部5d(参照图3)彼此接触。即,盖50和锤壳5的相对移动没有被完全约束。其结果是,盖50在冲击工具1动作时在前后方向以及其他方向上通过翘曲、振动而稍微移动。如果盖50由具有足够柔性以允许这种移动的材料制成,则在冲击工具1动作时,间隙9的大小大幅变动。其结果是,由间隙9形成的空气流通路内的容积变动,因此,空气流通路内的空气被从外部吸入或排出。
图5是图3的锤壳5和盖50附近的排气动作时的局部放大图。在冲击工具1动作时,盖50如箭头57a那样处于向后方侧移动的状态。随着该盖50的后退,照明基板61和基板支架65也同样地后退。照明基板61的后退是使弹性体64压缩的同时进行的移动。当盖50后退时,成为圆环部51从挡圈56的后表面离开而产生间隙56a的状态,在此基础上,间隙9a变窄,由此空气流通路内的容积减少,存在于内部的空气如箭头58a~58c那样向外部排出。此外,在图5的剖视图中,代表性地图示了箭头58a的部位的排气状态,但在周向上,在锤壳5的开口部3和盖50的后缘54的整体的部分同样进行地空气的排出。
箭头58a是从主体部2a的开口部3的上侧部分3a与盖50的后缘上部54a的间隙部分向外部排出的空气的流动。另外,箭头58b、58c是从盖50的贯穿孔55a~55c与基板支架65的间隙向外部排出的空气的流动。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随着盖50向旋转轴线A1方向后方侧的移动,照明基板61和基板支架65也移动,因此照明基板61和基板支架65起到使空气排出的叶片的作用。
图6是图3的锤壳5和盖50附近的吸气动作时的局部放大图。如图5所示,在盖50后退之后,通过弹性体64的复原力,盖50如箭头57b所示那样向前方侧移动而返回到原来的位置(图4所示的位置)。随着盖50的前进,照明基板61和基板支架65也同样地前进。盖50的前进位置在圆环部51与挡圈56的后表面接触的位置被限制。由于随着该盖50的前进而减少的空气流通路内的容积再次增加,因此空气如箭头59a~59c那样从外部被吸引到内部。即,在锤壳5的开口部3和盖50的后缘54的整体的部分进行与箭头59a同样的空气的吸引,箭头59b、59c是从盖50的贯穿孔55a~55c与基板支架65的间隙吸引的空气的流动。
如上所述,在冲击工具1动作时,盖50相对于锤壳5前后摆动,因此,通过反复处于图5和图6的状态,在锤壳5与盖50的间隙9的部分产生空气的流动,能够从锤壳5的外表面夺取热量,因此能够提高锤壳5的冷却效果。
图7是本实施例的变形例的冲击机构30附近的局部剖视图。在图1至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在盖50与锤壳5之间设置有照明装置(照明基板61和基板支架65等)。然而,设置照明装置对于获得本发明的效果不是必需的。图7是未设置照明装置的冲击工具1A的冲击机构30附近的局部剖视图。除了周向槽5C的旋转轴线A1方向的位置不同以外,锤壳5A的形状与图3所示的锤壳5相同。
盖80的形状与第一实施例的盖50大致相同,但由于不需要在内部设置用于收纳照明装置(照明基板61和基板支架65等)的空间,因此前侧位置(圆环部81的位置)形成在稍后方。在盖80的圆环部81形成有贯通旋转轴线A1的通气孔85a、85b。即,通气孔85a、85b在壳体部(锤壳5)的外表面与盖50之间使外部的空气流入和流出,所设置的通气孔85a、85b的数量在周向上设置有多个,能够进行空气向基于间隙89的空气流通路的流入和排出。在盖80的圆环部81的后侧夹设有弹性体64,在前侧被挡圈56保持为不从锤壳5A脱落。如上所述,在冲击工具1动作时,盖80相对于锤壳5A向前后和径向等摆动,由此产生基于间隙89的空气流通路内的空气的流动,因此能够有效地冷却锤壳5A。
实施例2
接着,使用图8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打钉机101的内部结构的纵向剖视图。在本发明中,构成为在作业机中的金属制成的壳体部分(气缸壳体102、射出路壳体105)的外侧,以隔开微小的间隙的方式设置有能够稍微移动的柔性的盖150,在作业机动作时在金属制成的壳体与盖150之间产生空气的流动。该结构的原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本发明不仅能够应用于在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那样的冲击工具1,在动力源是马达以外的其他作业机中也能够同样地应用。
打钉机101的本体部分由筒形状的气缸壳体102、从气缸壳体102的筒状的轴线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突出的把手103、用于关闭气缸壳体102的上侧开口部的顶盖104、以及固定于气缸壳体102的下侧开口部的射出路壳体105来决定其外壳形状。在把手103的根部附近的下侧设置有用于射出紧固件的触发杆109,在把手103的内部形成有蓄压室117。蓄压室117是从把手103内遍及气缸壳体102内而设置的,是用于储存由装卸于塞子118的未图示的空气软管供给的压缩空气的空间。在把手103的气缸壳体102的附近设置有触发阀机构121。触发阀机构121对从蓄压室117通过触发阀机构121的空气通路的开闭阀进行控制。射出路壳体105由形成封闭气缸壳体102的下侧的封闭部105a并且在中央具有贯通口的机头部105b构成。
在射出路壳体105的机头部105b的下侧设置有形成有射出通路的推杆113。在射出路壳体105的引导通路的后方设置有作为紧固件的供给装置的钉仓116。钉仓116收纳多个作为紧固件的钉子(未图示),将被冲击的钉子依次向射出路内供给。
在气缸壳体102内以及顶盖104内设置有气缸125。在气缸125的内部收纳有活塞135,在活塞135的下侧以延伸的方式连接有驱动叶片136。
当作业者拉动触发杆109时,蓄压室117与活塞135的上侧空间连通,因此压缩空气流入活塞135的上侧空间,由此活塞135立即朝下止点侧移动。如果活塞135移动至下止点,则与活塞缓冲器140碰撞。活塞缓冲器140是将合成橡胶等弹性体成形为大致圆筒状的部件,在中心具有轴孔。活塞135停止活塞135向下的移动,因此连续使用打钉机101会产生更多的热量。
在第二实施例中,以覆盖金属制成的射出路壳体105中的封闭气缸壳体102的下侧开口部的部分(封闭部105a)的外周面的方式设置合成树脂制成的盖150。盖150以夹设弹性体164从下方以覆盖射出路壳体105的封闭部105a的方式安装,并被挡圈156固定。盖150的上侧端部154成为通气口(第二通气口),进而在下侧形成有多个通气口155(第一通气口)。
在第二实施例中,作业机的驱动部(从通过触发操作而开放的触发阀机构121到活塞135)以压缩空气作为能量源,能量供给部(基于塞子118和蓄压室117的流路)构成为供给压缩空气的压缩空气供给部,但即使是使用这样的压缩空气的作业机(打钉机101),通过在壳体的外部设置盖150,也能够有效地冷却射出路壳体105的封闭部105a和气缸壳体102的下端附近。
以上,基于二个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作为作业机的驱动源,也可以由以燃料作为能量源的内燃机构成。在该情况下,能量供给部构成为向内燃机供给燃料的燃料供给部。作为例子,可以考虑使用气体燃料作为第二实施例的打钉机101的能量供给源的气体式打钉机等。
符号说明
1、1A:冲击工具;2:本体外壳;2a:主体部;2b:手柄部;2c:蓄电池安装部;3:开口部;3a(开口部的)上侧部分;3b(开口部的)前方延伸部;3c(开口部的)下侧部分;3e:凹部;3f:开口部;4:马达;4a:转子;4b:定子铁芯;4c:线圈;4d:旋转轴;5、5A:锤壳;5a:贯通孔;5b:圆筒部;5c、5C:周向槽;5d:凸部;5e:阶梯部;5f:开口部;6:突出部;7:触发开关;7a:触发杆;8:正反切换杆;9、9a:间隙;10:后盖;11:螺钉凸台;15:冷却风扇;17:空气吸入口(第三通气口);18:空气排出口(第四通气口);19a~19g:螺钉凸台;21a、21b:轴承;22a、22b:轴承;24:减速机构;25:太阳齿轮;26:行星齿轮;27:轴;28:环形齿轮;29:内盖;30:冲击机构;31:主轴;32:主轴凸轮槽;33:锤;34:锤凸轮槽;35:锤弹簧;36:钢球;40:砧座;42:安装孔;45:驱动电路基板;46:半导体开关元件;47:磁检测机构;48:控制电路基板;49:开关支架;50:盖;51:圆环部;52:筒状壁;53:开口部;53a:凹部;54:后缘;54a:后缘上部;54b:后缘V字部;54c:后缘下部;55a~55c:贯穿孔;56:挡圈;56a:(挡圈的后面侧的)间隙;58a~58c:排气方向;59a~59c:吸气方向;60:照明装置;61:照明基板;61a:开口端;61b:突出部;62a~62c:LED;63:配线;64:弹性体;65:基板支架;66:圆环面;67:圆筒面;68a~68c:照射窗;70:顶端工具保持部;71:套筒;72:螺旋弹簧;73:垫圈;74:钢球;80:盖;81:圆环部;85a、85b:通气孔;89:间隙;90:蓄电池;91:释放按钮;101:打钉机;102:气缸壳体;103:把手;104:顶盖;105:射出路壳体;105a:封闭部;105b:机头部;109:触发杆;113:推杆;116:钉仓;117:蓄压室;118:塞子;121:触发阀机构;125:气缸;135:活塞;136:驱动叶片;140:活塞缓冲器;150:盖;154:上侧端部;155:通气口;156:挡圈;164:弹性体;A1:(马达的)旋转轴线。
Claims (14)
1.一种作业机,具有:驱动部,其产生驱动力;能量供给部,其向所述驱动部供给能量;动力传递部,其由所述驱动部驱动;壳体部,其收纳所述驱动部、所述能量供给部和所述动力传递部;以及盖部,其覆盖所述壳体部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作业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机具有空气流通路,所述空气流通路构成为通过所述壳体部的外表面与所述盖部之间进行开闭而使外部的空气流入和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流通路具有: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其向所述作业机的外部开口;以及通道部,其在所述壳体部的外表面与所述盖部的内表面之间连接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二通气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二通气口中的至少一方的通气口,由形成于所述壳体部的外表面与所述盖部之间的间隙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二通气口中的至少一方的通气口,由贯通所述盖部的内表面和外表面的贯穿孔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以及空气流通路设置于与所述动力传递部对应的位置、与所述能量供给部对应的位置以及与所述驱动部对应的位置中的至少任一个位置。
6.一种作业机,具有:驱动部,其产生驱动力;能量供给部,其向所述驱动部供给能量;动力传递部,其由所述驱动部驱动;壳体部,其收纳所述驱动部、所述能量供给部和所述动力传递部;以及盖部,其覆盖所述壳体部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作业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部具有:外壳,其收纳驱动部;以及壳体,其与所述外壳的前方连接并收纳所述动力传递部,
所述盖部构成为覆盖所述壳体,
在所述盖部与所述壳体部之间或至少任一方,设置有与所述壳体部的外部连通的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
通过所述壳体的前端与所述盖部的后端进行开闭,从所述第一通气口吸入的空气通过所述盖部与所述壳体部之间而从所述第二通气口排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收纳由所述驱动部驱动的风扇,
所述风扇从设置于所述外壳的第三通气口吸入风扇风,
所述风扇风从设置于所述壳体部的第四通气口排出。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被支撑为至少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沿所述驱动部的轴向移动,
通过所述盖部沿所述轴向移动,从所述第一通气口吸入空气。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LED元件的基板以至少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沿所述驱动部的轴向移动的方式支撑于所述壳体,
通过所述基板沿所述轴向移动,从所述第一通气口吸入空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与所述基板之间,设置有对所述基板向所述壳体侧施力的施力部件,
通过利用作业时产生的振动而所述施力部件的移动,由此从所述第一通气口吸入空气。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由以电力作为能量源的电动马达构成,所述能量供给部构成为向所述电动马达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力供给部从能够装卸的电池组供给电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以压缩空气作为能量源,所述能量供给部作为供给压缩空气的压缩空气供给部而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由以燃料作为能量源的内燃机构成,所述能量供给部作为向所述内燃机供给燃料的燃料供给部而构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112437 | 2020-06-30 | ||
JP2020112437 | 2020-06-30 | ||
PCT/JP2021/022240 WO2022004330A1 (ja) | 2020-06-30 | 2021-06-11 | 作業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734843A true CN115734843A (zh) | 2023-03-03 |
Family
ID=793152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46860.7A Pending CN115734843A (zh) | 2020-06-30 | 2021-06-11 | 作业机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147598A1 (zh) |
JP (1) | JP7416251B2 (zh) |
CN (1) | CN115734843A (zh) |
DE (1) | DE112021003471T5 (zh) |
WO (1) | WO202200433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848162A1 (de) * | 2020-01-10 | 2021-07-14 |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 Werkzeuggerät-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verbindung einer staubsaugvorrichtung mit einem werkzeuggerät |
US11213937B1 (en) | 2020-09-22 | 2022-01-04 | Snap-On Incorporated | Tool illumination source |
US11958170B2 (en) | 2021-12-13 | 2024-04-16 | Makita Corporation | Impact tool |
JP1722418S (ja) * | 2022-01-06 | 2022-08-15 | 携帯用電気ドライバ本体 | |
JP1722417S (ja) * | 2022-01-06 | 2022-08-15 | 携帯用電気ドライバ本体 | |
JP1722416S (ja) * | 2022-01-06 | 2022-08-15 | 携帯用電気ドライバ本体 | |
USD1034128S1 (en) * | 2022-02-07 | 2024-07-09 | Robert Bosch Gmbh | Hammer drill |
JP2023167146A (ja) | 2022-05-11 | 2023-11-24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動力工具 |
JP2023181600A (ja) * | 2022-06-13 | 2023-12-25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インパクト工具 |
JP2024003412A (ja) * | 2022-06-27 | 2024-01-15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電動作業機 |
JP1739402S (zh) * | 2022-07-25 | 2023-03-20 | ||
JP1741885S (ja) * | 2022-07-25 | 2023-04-13 | 携帯用電気ドライバー本体 | |
JP2024027698A (ja) * | 2022-08-18 | 2024-03-01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電動作業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062338A (ja) | 2006-09-07 | 2008-03-21 | Hitachi Koki Co Ltd | 動力工具 |
JP5844970B2 (ja) | 2010-12-28 | 2016-01-20 |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 電動工具 |
US8800412B2 (en) * | 2011-08-19 | 2014-08-12 | Snap-On Incorporated | Auxiliary power tool handle |
JP6126913B2 (ja) | 2013-06-12 | 2017-05-10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打撃工具 |
US9878435B2 (en) * | 2013-06-12 | 2018-01-30 | Makita Corporation | Power rotary tool and impact power tool |
US10836019B2 (en) * | 2015-01-30 | 2020-11-17 | Koki Holdings Co., Ltd. | Work machine |
JP6615298B2 (ja) | 2018-10-03 | 2019-12-04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動力工具 |
-
2021
- 2021-06-11 CN CN202180046860.7A patent/CN115734843A/zh active Pending
- 2021-06-11 US US18/009,474 patent/US20230147598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06-11 WO PCT/JP2021/022240 patent/WO202200433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1-06-11 DE DE112021003471.5T patent/DE112021003471T5/de active Pending
- 2021-06-11 JP JP2022533799A patent/JP7416251B2/ja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2004330A1 (ja) | 2022-01-06 |
JP7416251B2 (ja) | 2024-01-17 |
DE112021003471T5 (de) | 2023-04-27 |
US20230147598A1 (en) | 2023-05-11 |
JPWO2022004330A1 (zh) | 2022-01-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734843A (zh) | 作业机 | |
RU2742873C2 (ru) | Ударный инструмент | |
US20140139055A1 (en) | Electric Power Tool | |
US10875168B2 (en) | Power tool | |
CN107206585B (zh) | 作业机 | |
JP6453658B2 (ja) | 電動工具 | |
EP2689897A1 (en) | Power tool | |
US10486291B2 (en) | Integral tool housing heat sink for light emitting diode apparatus | |
US11298788B2 (en) | Electric power tool dust collection system | |
JP7193412B2 (ja) | 作業工具 | |
JP6032445B2 (ja) | 電動工具 | |
JP6936038B2 (ja) | 電動工具 | |
WO2014073669A1 (ja) | 打込み工具 | |
JP4485190B2 (ja) | 電動ハンマ | |
CN110957441B (zh) | 电池组及电气设备 | |
US12122032B2 (en) | Electric work machine and electric driver drill | |
JP6863415B2 (ja) | 電動工具 | |
JP2016068205A (ja) | 電動工具 | |
JP2014061557A (ja) | 電動工具 | |
US20240238948A1 (en) | Power tool | |
JP2018047533A (ja) | 電動工具 | |
JP6759759B2 (ja) | 電動工具 | |
US20240238950A1 (en) | Impact tool | |
JP2024067442A (ja) | 動力工具用アタッチメント及び動力工具 | |
JP2022032132A (ja) | 作業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