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88887A - 连接器系统的端子系统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系统的端子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588887A CN115588887A CN202210782234.0A CN202210782234A CN115588887A CN 115588887 A CN115588887 A CN 115588887A CN 202210782234 A CN202210782234 A CN 202210782234A CN 115588887 A CN115588887 A CN 11558888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eeve
- terminal assembly
- terminal
- assembly
- outer conta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005—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requiring successive relative motions to complete the coupling, e.g. bayonet typ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8—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by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on the contact members; by locking means on resilient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34—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by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on the contact members; by locking means on resilient contact members by separate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on contact member, e.g. retainer collar or ring around contact memb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0—Pins, blades, or sockets shaped, or provided with separate member, to retain co-operating parts togeth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2—Shield structure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engaging mating connecto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端子系统(20),包括第一端子组件(110)、围绕第一端子组件(110)设置的套筒(140)以及可沿纵向方向(L)与第一端子组件(110)配合的第二端子组件(210)。套筒(140)可相对于第一端子组件(110)沿着纵向方向(L)朝着第二端子组件(210)从插入位置(I)移动到末端位置(C),同时第一端子组件(110)在与第二端子组件(210)的配合位置(M)保持静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端子系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包括可与第二端子组件配合的第一端子组件的端子系统。
背景技术
在一个线束组件可与另一线束组件配合的连接器系统中,在配合状态下,配合的线束组件的端子组件之间的接口处通常存在气隙。气隙的尺寸显著影响包括端子组件在内的端子系统的性能。当前提高端子系统性能的努力,例如通过传输更高的数据速度,以及使端子系统的尺寸最小化,导致空气间隙尺寸的容差更小。
在现有的连接器系统中,每个线束组件都有用于包括线束组件的多个不同零件的公差范围。例如,在端子组件内,接触端至接触件的闩锁点的尺寸受到公差的影响。端子组件在线束组件的外壳体内的位置受制于单独公差。当线束组件配合时,各个零件的公差加在一起决定了气隙的潜在尺寸;当连接器系统中存在大量不同的公差时,满足气隙尺寸的小公差是困难和不可靠的。
发明内容
一种端子系统,包括第一端子组件、设置在第一端子组件周围的套筒和可沿纵向方向与第一端子组件配合的第二端子组件。套筒可相对于第一端子组件从插入位置沿纵向方向朝向第二端子组件移动到末端位置,同时第一端子组件在与第二端子组件的配合位置保持静止。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照附图,通过示例的方式描述本发明,其中:
图1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系统的截面透视图;
图2是连接器系统第一线束组件的第一端子组件的透视图;
图3是第一线束组件的截面透视图;
图4为连接器系统的第二线束组件的侧剖视图;
图5为在第二线束组件的第一端子组件和第二端子组件配合之前的第一线束组件和第二线束组件的截面示意图,其中套筒处于插入位置;
图6为处于配合位置的第一端子组件和第二端子组件的截面示意图,套筒处于插入位置;
图7为套筒从插入位置移动至末端位置的截面示意图,其中第一端子组件和第二端子组件处于配合位置;
图8为处于末端位置的套筒和处于配合位置的第一端子组件和第二端子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9为连接器系统的侧视剖面图,其中套筒处于末端位置,第一端子组件和第二端子组件处于配合位置;
图10为第一端子组件和第二端子组件未配合期间,套筒处于插入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11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第一线束组件的截面透视图;
图12是图11所示第一线束组件的截面透视图,套筒处于插入位置;和
图13为图11所示第一线束组件与第二线束组件配合时的截面透视图,套筒处于末端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然而,本公开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向本领域技术人员传达本公开的概念。此外,在以下详细描述中,出于解释的目的,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透彻理解。然而,很明显,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也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施。
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系统10,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线束组件100和可与第一线束组件100配合的第二线束组件200。
如图1-3所示,第一线束组件100包括第一端子组件110、设置在第一端子组件110周围的套筒140和第一外壳体150,第一端子组件110和套筒140设置在第一外壳体150中。
如图1-3所示,第一端子组件110包括第一内壳体120和设置在第一内壳体120周围的第一外触头130。第一内壳体120由绝缘材料形成,例如塑料。如图2所示,第一外触头130具有第一外触头主体132和从第一外触头主体132沿着第一端子组件110的纵向方向L延伸的外触头梁134。第一外触头130由导电材料形成,例如铜合金、铝或另一种金属。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外触头130由冲压和弯曲的金属片整体形成为单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外触头130可以由其他导电材料形成,并且可以由多个单独形成的部件组装而成。
如图2所示,外触头梁134具有接合通道136,该接合通道沿垂直于纵向方向L的方向延伸穿过外触头梁134。外触头梁134从第一外触头主体132延伸至自由端138,该自由端138沿纵向方向L与第一外触头主体132相对;外触头梁134从第一外触头主体132悬伸,并可相对于第一外触头主体132弹性偏转。
如图2所示,套筒140具有套筒主体142和从套筒主体142沿纵向方向L延伸的套筒梁144。套筒梁144可相对于套筒主体142弹性偏转。套筒梁144具有锁扣146,该锁扣146设置在套筒梁144的沿纵向方向L与套筒主体142相对的一端上。套筒140具有闩锁臂148,该闩锁臂148从套筒主体142沿纵向方向L与套筒梁144相对地延伸。
在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套筒140具有一个套筒梁144和两个闩锁臂148,这两个闩锁臂148围绕套筒140彼此相对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套筒140可以具有一个以上的套筒梁144和/或可以具有三个或更多个闩锁臂148,只要套筒梁144和闩锁臂148具有与本文所述相同的功能。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套筒140可以没有任何闩锁臂148。
在各种实施例中,套筒140可由钢等导电材料或塑料等绝缘材料制成。在所示实施例中,套筒140由导电材料或绝缘材料整体形成为单件。在其他实施例中,套筒140可以由多个单独形成的零件组装而成。
如图1和3所示,第一外壳体150具有沿纵向方向L延伸穿过第一外壳体150的第一端子组件通道152。第一外壳体150具有沿纵向方向L的第一配合端154和设置在第一端子组件通道152内、与第一配合端154相邻的闩锁156。在所示的实施例中,闩锁156是由第一端子组件通道152的加宽形成的第一外壳体150中的台阶。在其他实施例中,闩锁156可以是能够可释放地接合闩锁臂148的任何其他类型的闩锁156。在套筒140不具有闩锁臂148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外壳体150可以不具有闩锁156。第一外壳体150由绝缘材料形成,例如塑料。
在图5-8和10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外壳体150具有第二锁定通道158,该第二锁定通道沿垂直于纵向方向L的方向延伸穿过第一外壳体150。第二锁定通道158与第一端子组件通道152相通。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线束组件100具有次级锁160,该次级锁160可移除地插入到次级锁定通道158中。
第一线束组件100的组装如图2、3和5所示。
如图2所示,套筒140在插入位置I中定位在第一端子组件110周围。在插入位置I,锁扣146与外触头梁134的接合通道136接合,以沿纵向方向L相对于第一端子组件110固定套筒140。在锁扣146与接合通道136接合的同时,套筒140在纵向方向L上沿第一外触头130保持固定在图2所示的位置。
套筒140处于插入位置I时,第一端子组件110和套筒140位于第一外壳体150中,如图3所示。第一端子组件110和套筒140沿着纵向方向L插入第一端子组件通道152。套筒140的闩锁臂148通过在第一端子组件通道152中与第一外壳体150接触而偏转,直到套筒140到达闩锁156,如图3和5所示,在此闩锁臂148弹性恢复以接合闩锁156。闩锁臂148与闩锁156的接合将套筒140与纵向方向L相反地固定第一外壳体150。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套筒主体142的止动件143接合第一外壳体150,以将套筒140沿着纵向方向L固定到第一外壳体150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闩锁臂可为第一外壳体150的一部分,与闩锁臂啮合的闩锁可为套筒140的一部分;闩锁臂148和闩锁156可以以允许套筒140可拆卸地与第一外壳体150接合的任何方式构造。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套筒140不具有闩锁臂148,并且第一外壳体150不具有闩锁156,套筒140可以用粘合材料固定在第一外壳体150中,或者可以模制到第一外壳体150中。如图3所示,套筒140和第一端子组件110邻近第一配合端15位于的第一端子组件通道152内。
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次级锁160可插入次级锁定通道158,直至其与第一外触头130抵接,并沿纵向方向L定位在套筒140的后部附近。次级锁160还沿纵向方向L固定套筒140在第一外壳体150中的位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可省略次级锁定通道158和次级锁160。
如图3所示,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一线束组件100包括第一内触头170、连接至第一内触头170的第一电缆180和将第一电缆180固定至第一端子组件110的第一连接组件190。第一内触头170由导电材料形成,并保持在第一内壳体120中。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内触头170是插座触头。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内触头170可以是针触头或任何其他类型的电触头。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电缆180具有第一导体182、围绕第一导体182设置的第一绝缘体184和围绕第一绝缘体184设置的第一编织物186。第一导体182由导电材料形成,并且在第一绝缘体184从第一导体182的端部剥离的位置,第一导体182机械和电连接到保持在第一内壳体120中的第一内触头170,例如通过压接或者通过导体到触头的任何其他机械和电固定。
在图2和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电缆180为屏蔽双绞线电缆并包括一对第一导体182,每个第一导体均带有第一绝缘体184,在单个第一编织物186内相互绞合。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线束组件100具有保持在第一内壳体120中的两个第一内触头170,第一导体182中的每一个连接到第一内触头170中的一个。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电缆180可以具有带有单个第一绝缘体184和单个第一编织物186的单个第一导体182,或者可以包括多个单独的电缆或屏蔽双绞线电缆,只要每个第一导体182机械和电连接到保持在第一内壳体120中的第一内触头170中的一个。
第一连接组件190包括第一内套圈192,第一内套圈192设置在第一外触头130的一端内,并与第一内壳体120相邻,如图3所示。第一内套圈192由导电材料形成。第一电缆180的第一导体182和第一绝缘体184沿着纵向方向L延伸穿过第一内套圈192。第一编织物186位于第一外触头130外部的第一内套圈192的外部,并且电连接到第一内套圈192。
如图1和图4所示,第二线束组件200包括第二端子组件210和第二外壳体240,第二端子组件210设置在第二外壳体240中。
如图4所示,第二端子组件210包括第二内壳体220和设置在第二内壳体220周围的第二外触头230。第二内壳体220由绝缘材料形成,例如塑料。第二外触头230具有第二外触头主体232和从第二外触头主体232延伸的突起234。
如图4所示,突起234从第二外触头主体232沿垂直于纵向方向L的方向伸出。突起234沿着纵向方向L具有第一斜面236、中央部分237和第二斜面238。第一斜面236以与纵向方向L成一角度远离第二外触头主体232延伸,并连接到中央部分237。在所示实施例中,中央部分237平行于纵向方向L延伸。在其他实施例中,中央部分237可以与纵向方向L成一角度延伸。第二斜面238从中央部分237的一端以一角度向后朝向第二外触头主体232延伸,该端在纵向方向L上与第一斜面236相对。在另一实施例中,省略了中央部分237,第二斜面238从第一斜面236的一端延伸,形成三角形的突起234。
第二外触头230由导电材料形成,例如铜合金、铝或另一种金属。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外触头230由冲压和弯曲的金属片整体形成为单件。在各种实施例中,突起234可以由单片材料冲压或压印和弯曲而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外触头230可以由其他导电材料形成,并且可以由多个单独形成的部件组装而成。
如图4所示,第二外壳体240具有沿纵向方向L延伸穿过第二外壳体240的第二端子组件通道242。第二外壳体240具有沿纵向L的第二配合壁244,并形成适于邻近第二配合壁244接收第一线束组件100的容纳空间246。第二端子组件210与纵向方向L相反地插入第二端子组件通道242中,并固定在第二外壳体240中图4所示的位置;突起234设置在容纳空间246中。第二端子组件210可以通过闩锁、通过粘合剂或通过能够将第二端子组件210固定在第二外壳体240中的所示位置的任何其他类型的附接固定在第二外壳体240中。
如图4所示,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二线束组件200包括第二内触头250、连接至第二内触头250的第二电缆260以及将第二电缆260固定至第二端子组件210的第二连接组件270。第二内触头250由导电材料形成,并保持在第二内壳体220中。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二内触头250是针触头。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内触头250可以是插座触头或任何其他类型的电触头。
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电缆260具有第二导体262、设置在第二导体262周围的第二绝缘体264和设置在第二绝缘体264周围的第二编织物266。第二导体262由导电材料形成,并且在第二绝缘体264从第二导体262的端部剥离的位置,第二导体262机械和电连接到保持在第二内壳体220中的第二内触头250,例如通过压接或者通过导体到触头的任何其他机械和电固定。
在图1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电缆260为屏蔽双绞线电缆,包括一对第二导体262,每个第二导体均带有第二绝缘体264,在单个第二编织物266内相互绞合。在该实施例中,第二线束组件200具有保持在第二内壳体220中的两个第二内触头250,第二导体262中的每一个连接到第二内触头250中的一个。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电缆260可以具有带有单个第二绝缘体264和单个第二编织物266的单个第二导体262,或者可以包括多个单独的电缆或屏蔽双绞线电缆,只要每个第二导体262机械和电连接到保持在第二内壳体220中的第二内触头250中的一个。
第二连接组件270包括第二内套圈272,其设置在第二外触头230的一端内,并与第二内壳体220相邻,如图4所示。第二内套圈272由导电材料形成。第二电缆260的第二导体262和第二绝缘体264沿着纵向方向L延伸穿过第二内套圈272。第二编织物266位于第二外触头230外部的第二内套圈272的外部,并且电连接到第二内套圈272。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可与第一线束组件100配合的元件200具有第二端子组件210,但具有印刷电路板,而不是第二外壳体240。第二端子组件210如上所述相对于第二外壳体240设置在印刷电路板中,并具有如上所述的第二内触头250,印刷电路板的功能类似于第二外壳体240的第二配合壁244,如下所述。具有印刷电路板的实施例没有第二电缆260或第二连接组件270。在该实施例中,元件200被称为可与线束组件100配合的配合组件200或管座200。
现将主要参照图5-10对连接器系统10的第一线束组件100和第二线束组件200的配合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在下面的图5-8和10中,为了附图的清晰以及为了解释第一线束组件100和第二线束组件200在配合过程中的位置的简便性,省略了内触头170、250、电缆180、260和连接组件190、270。将参照图9描述通过配合形成的内触头170、250、电缆180、260和连接组件190、270之间的连接。
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一线束组件100具有形成为插头的第一外壳体150和形成为插座的第一内触头170,而第二线束组件200具有形成为可与第一外壳体150的插头配合的插座的第二外壳体240和形成为可与第一内触头170的插座配合的针的第二内触头250。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外壳体150可以是插座,第二外壳体240可以是插头,第一内触头170可以是插头,第二内触头250可以是插座。
在下文中,包括第一端子组件110、套筒140和第二端子组件210的连接器系统10的子组件将被称为端子系统20。
第一线束组件100从图2所示的插入位置I的套筒140开始。从连接器系统10和端子系统20的未配合位置,第一线束组件100沿着纵向方向L插入到第二外壳体240的容纳空间246中。纵向方向L在本文中也可以称为插入方向。
如图5所示,随着第一线束组件100沿纵向方向L插入,外触头梁134的自由端138首先接触突起234的第一斜面236,并随着其沿第一斜面236移动而开始偏转。外触头梁134的自由端138在突起234的中央部分237上移动,并且随着第一线束组件100继续沿着纵向方向l插入,外触头梁134保持偏转。如图6所示,当外触头梁134到达突起234的第二斜面238时,外触头梁134弹性地返回到未偏转位置。
图6中所示的端子系统20的第一端子组件110和第二端子组件210处于配合位置M。在端子系统20的配合位置M,当外触头梁134弹性返回到未偏转位置时,突起234延伸穿过接合通道136并与外触头梁134接合。在配合位置M,第一内壳体120定位成沿着纵向方向L通过连接器接口间隙CG与第二内壳体220分开。通过突起234与外触头梁134的接合通道136的接合,第一内壳体120相对于第二内壳体220保持在连接器接口间隙CG处。
在配合位置M,第一内触头170与第二内触头250配合并电连接,同时内壳体120、220设置在连接器接口间隙CG处,如图9所示,将第一电缆180与第二电缆260电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外触头130在端子系统20的配合位置M与第二外触头230电连接,提供电磁屏蔽并电连接电缆180、260的编织物186、266。
当端子系统20的第一端子组件110和第二端子组件210到达图6所示的配合位置M时,突起234抵靠锁扣146,使套筒梁144偏转出接合通道136。套筒140保持在插入位置I,但是通过锁扣146偏转出接合通道136,套筒140不再沿着纵向方向L固定到第一外触头130。在插入位置I,第一外壳体150的第一配合端154通过沿着纵向方向l的壳体间隙HG与第二外壳体240的第二配合壁244分开。
当锁扣146脱离接合通道136时,套筒140可相对于第一端子组件110沿纵向方向L朝向第二线束组件200自由移动。在一个实施例中,当锁扣146从与接合通道136的接合中释放时,套筒140可以被弹簧加载以朝向末端位置C偏置。
第一外壳体150通过闩锁臂148连接至套筒140,且不连接至第一端子组件110;第一外壳体150与套筒140一起相对于第一端子组件110沿着纵向方向L移动。如图7和8所示,第一端子组件110和第二端子组件210保持在配合位置M,并且第一内壳体120相对于第二内壳体220保持在连接器接口间隙CG处,同时套筒140和第一外壳体150沿着纵向方向L朝向第二线束组件200移动。
如图7所示,锁扣146沿外触头梁134移动,直至到达自由端138,此时在图8所示实施例中,套筒梁144弹性恢复以与自由端138接合。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锁扣146和套筒梁144可以在图8所示的位置保持偏转,并且不会弹性恢复以接合自由端138。
图8和图9中所示的第一线束组件100和第二线束组件200位于套筒140的末端位置C。随着套筒140从插入位置I移动到末端位置C,第一外壳体150沿着纵向方向L朝向第二外壳体240移动,减小并闭合壳体间隙HG。在末端位置C,其中套筒梁144不再偏转,并且锁扣146沿纵向方向L设置为超出外触头梁134的自由端138,第一外壳体150的第一配合端154邻接第二外壳体240的第二配合壁244,从而在配合位置M最小化壳体间隙HG。在另一实施例中,锁扣146和套筒梁144在末端位置C保持偏转,同时壳体间隙HG最小化。
当套筒140处于末端位置C时,端子系统20的第一端子组件110和第二端子组件210在配合位置M保持静止,第一内壳体120相对于第二内壳体220保持在连接器接口间隙CG处。在套筒140处于末端位置C的同时,套筒140阻止外触头梁134偏离与突起234的接合,从而保持第一端子组件110和第二端子组件210处于配合位置M。
从图8和图9所示的末端位置C,套筒140可移回插入位置I。当第一线束组件100沿纵向方向L远离第二线束组件200时,锁扣146在外触头梁138的自由端138之上偏转,如图7所示。壳体间隙HG沿着纵向方向L变宽,同时第一端子组件110和第二端子组件210保持在配合位置M,并且第一内壳体120相对于第二内壳体220保持在连接器接口间隙CG处。
当锁扣146到达图10所示位置时,在套筒140的插入位置I,套筒140不再抑制外触头梁134的偏转,外触头梁134的自由端138可偏转,同时沿突起234的第二斜面238移动。在套筒140处于插入位置I的同时,外触头梁134可移动脱离与突起234的接合,从而允许第一端子组件110和第二端子组件210的解除配合以及从第二线束组件200移除第一线束组件100。
根据另一实施例,连接器系统10的第一线束组件100如图11-13所示。与上述实施例相比,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这里将主要详细描述图11-13所示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如图11所示,第一外壳体150具有从第一外壳体150的上部内表面突出并延伸到第一端子组件通道152中的一对柱157。柱157沿着垂直于纵向方向l的方向彼此分离。柱157由与第一外壳体150相同的材料形成,并且在所示实施例中,柱157与第一外壳体150一体形成为单件。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柱157可以与第一外壳体150分开形成,并附接到第一外壳体150。尽管在所示实施例中描绘了两个柱157,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外壳体150可以具有一个柱157或者三个或更多个柱157,只要柱157可以执行下述功能。
图12所示为与第二线束组件200配合之前的第一线束组件100,其中套筒140处于插入位置I。在图12所示的位置,柱157邻接第一外触头130的第一外触头主体132。处于该位置的柱157沿着纵向方向L与外触头梁134间隔开,并且不阻止或限制外触头梁134的偏转。
如图13所示,当第一线束组件100与连接器系统10的第二线束组件200配合时,套筒140和第一外壳体150已相对于第一端子组件110沿纵向方向L朝向第二线束组件200移动。在图11-13所示的实施例中,当套筒140到达图13所示的末端位置C时,柱157已经与第一外壳体150一起沿着纵向方向L移动,并且定位成与外触头梁134邻接。柱157限制或抑制外触头梁134在套筒140的末端位置C和配合位置M的偏转。
图11-13所示实施例中的第一外壳体150的柱157允许在末端位置C在外触头梁134之上移动的同时,外触头梁134在突起234之上弹性偏转,以提供支撑,防止外触头梁134偏转脱离与突起234的接合,将第一端子组件110和第二端子组件210保持在配合位置M。由柱157提供的用于限制或抑制外触头梁134偏转的加固可以代替上述由套筒140提供的偏转限制或作为其补充。
在根据本文所述实施例的端子系统20和连接器系统10中,当第一端子组件110和第二端子组件210到达带有连接器接口间隙CG的配合位置M时,套筒140允许第一外壳体150相对于第二外壳体240进一步移动,同时第一端子组件110和第二端子组件210保持配合并由连接器接口间隙CG隔开。因此,通过套筒140相对于第一端子组件110的运动,外壳体150、240的组装公差独立于并且不影响连接器接口间隙CG。因此,连接器接口间隙CG由比已知布置中更少的公差决定,并且更容易保持低于用于端子系统20和连接器系统10的光学性能的小容差。在所示实施例中描述的连接器接口间隙CG仅仅是示例性的;如果连接器接口间隙CG在预定的公差范围内,连接器接口间隙CG可以小于或大于图示,或者可以为零。
Claims (15)
1.一种端子系统(20),包括:
第一端子组件(110);
套筒(140),围绕所述第一端子组件(110)设置;和
第二端子组件(210),能够沿着纵向方向(L)与所述第一端子组件(110)配合,所述套筒(140)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件(110)沿着所述纵向方向(L)朝向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10)从插入位置(I)移动到末端位置(C),同时所述第一端子组件(110)在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10)的配合位置(M)保持静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系统(20),其中,所述第一端子组件(110)包括第一内壳体(120)和围绕所述第一内壳体(120)设置的第一外触头(130),所述套筒(140)围绕所述第一外触头(130)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系统(20),其中,所述第一外触头(130)具有第一外触头主体(132)和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外触头主体(132)弹性偏转的外触头梁(134),所述套筒(140)具有套筒主体(142)和能够相对于所述套筒主体(142)弹性偏转的套筒梁(14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系统(20),其中,所述套筒(140)具有设置在所述套筒梁(144)的端部上的锁扣(146),所述锁扣(146)在所述插入位置(I)接合在所述外触头梁(134)的接合通道(136)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系统(20),其中,当所述第一端子组件(110)和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10)不在所述配合位置(M)时,所述套筒(140)固定到所述第一外触头(13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系统(20),其中,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10)包括第二内壳体(220)和围绕所述第二内壳体(220)设置的第二外触头(230),所述第二内壳体(220)在所述插入位置(I)和所述末端位置(C)都通过连接器接口间隙(CG)与所述第一内壳体(120)分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端子系统(20),其中,所述第二外触头(230)具有突起(234),在所述第一端子组件(110)沿着所述纵向方向(L)朝向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10)插入的过程中,所述外触头梁(134)偏离与所述突起(234)的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子系统(20),其中,在所述配合位置(M),所述突起(234)接合在所述外触头梁(134)的所述接合通道(136)中。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子系统(20),其中,在所述插入位置(I),所述突起(234)将所述套筒梁(144)偏转出所述接合通道(136),在所述套筒(140)处于所述插入位置(I)的同时,所述外触头梁(134)能够移动脱离与所述突起(234)的接合。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系统(20),其中,处于所述末端位置(C)的所述锁扣(146)在所述纵向方向(L)上设置为超出所述外触头梁(134)的自由端(138)。
11.一种连接器系统(10),包括:
第一线束组件(100),具有第一端子组件(110)和围绕所述第一端子组件(110)设置的套筒(140);和
第二线束组件(200),具有能够沿着纵向方向(L)与所述第一端子组件(110)配合的第二端子组件(210),所述套筒(140)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件(110)沿着所述纵向方向(L)朝向所述第二线束组件(200)从插入位置(I)移动到末端位置(C),同时所述第一端子组件(110)在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10)的配合位置(M)保持静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系统(10),其中,所述第一线束组件(100)具有第一外壳体(150),所述第一端子组件(110)和所述套筒(140)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体(150)内,所述套筒(140)附接到所述第一外壳体(150),所述第一外壳体(150)能够和所述套筒(140)一起相对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件(110)在所述插入位置(I)和所述末端位置(C)之间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系统(10),其中,所述第二线束组件(200)具有第二外壳体(240),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10)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体内,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10)固定在所述第二外壳体(240)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系统(10),其中,所述第一外壳体(150)沿着所述纵向方向(L)朝向所述第二外壳体(240)在所述插入位置(I)和所述末端位置(C)之间移动,并且减小所述第一外壳体(150)和所述第二外壳体(240)之间的壳体间隙(HG)。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系统(10),其中,所述第一外壳体(150)具有邻接所述第一端子组件(110)的第一外触头(130)的柱(157),所述第一外触头(130)具有第一外触头主体(132)和相对于所述第一外触头主体(132)可弹性偏转的外触头梁(134),在所述套筒(140)的末端位置(C),所述柱(157)邻接所述外触头梁(134)并限制所述外触头梁(134)的偏转。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7/368,277 | 2021-07-06 | ||
US17/368,277 US12003054B2 (en) | 2021-07-06 | 2021-07-06 | Terminal system of a connector system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588887A true CN115588887A (zh) | 2023-01-10 |
Family
ID=845340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782234.0A Pending CN115588887A (zh) | 2021-07-06 | 2022-07-04 | 连接器系统的端子系统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003054B2 (zh) |
CN (1) | CN115588887A (zh) |
DE (1) | DE102022116736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42278B (zh) * | 2018-12-17 | 2024-12-10 | 正凌精密工业(广东)有限公司 | 高速推拉自锁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
-
2021
- 2021-07-06 US US17/368,277 patent/US12003054B2/en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7-04 CN CN202210782234.0A patent/CN115588887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7-05 DE DE102022116736.4A patent/DE102022116736A1/de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2003054B2 (en) | 2024-06-04 |
DE102022116736A1 (de) | 2023-01-12 |
US20230012270A1 (en) | 2023-01-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894026A (en) | Miniature circular DIN connector | |
US6935893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erminal position assurance device | |
EP0561405B1 (en) | Hybrid input/output connector having low mating force and high cycle life and contacts and latching system therefor | |
JP2887579B2 (ja) | ロック式電気コネクタとその製造方法 | |
JP6096323B2 (ja) | 双方向掛け止め | |
US8123544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adapted to withstand rotational movement | |
US5344335A (en) | Latching system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s | |
CN111293494B (zh) | 连接器 | |
US20140017928A1 (en) | Lockable mating connector | |
CN110226266B (zh) | 屏蔽连接器及阳侧屏蔽端子 | |
CN107834261A (zh) | 具有混合电连接器的连接器系统 | |
US5035651A (en) | Miniature circular DIN connector | |
CN109831928B (zh) | 同轴连接器组件 | |
CN111403949A (zh) | 连接器组件 | |
CN115336118A (zh) | 保护接触组件的弹性臂免受磕碰的保护构件 | |
CN115882299A (zh) | 连接器 | |
KR102550876B1 (ko) | 동축 케이블용 커넥터 | |
US6905373B2 (en) | Electrical contact for cable assembly | |
EP0370833B1 (en) | Miniature circular din connector | |
US11296464B2 (en) | Impedance control connector | |
US8388378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113823970A (zh) | 具有适配器的共轴连接器系统 | |
US12003054B2 (en) | Terminal system of a connector system | |
CN116404486A (zh) | 电缆连接器组件 | |
CN220138765U (zh) | 线缆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