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灯光的控制方法、灯光系统以及车辆,其用于提高车辆灯光所实现的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灯光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行车信息,所述行车信息包括导航信息、驾驶辅助信息以及车机数据中的至少一种;获取待行车路径的信息;获取与所述行车信息和所述待行车路径的信息对应的目标光型;将车辆出射的光束以所述目标光型,显示于所述待行车路径上。
可见,在行车信息为导航信息的情况下,通过车辆所出射的光束,在待行车路径上所显示的目标光型,有助于提高导航的准确性,而且能够实现对待行车路径的照明,保证了车辆按照导航行车过程中的安全。而且路径上的其他人员或车辆,根据目标光型的提示,能够迅速确定该车辆即将行驶的位置,便于路径上其他人员或车辆的避让,提高了驾驶安全。应理解,目标光型表示的是显示在地面上的光的形状和尺寸,具备不同长度、或宽度或曲度等的目标光型都是彼此不同的目标光型。
在行车信息为驾驶辅助信息的情况下,该驾驶辅助信息为用于实现无人驾驶的相关信息。具体地,该驾驶辅助信息为来自车辆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信息。而且目标光型能够与车辆的驾驶辅助信息和待行车路径匹配,基于该目标光型,能够准确的识别车辆的行驶意图、紧急决策、以及车辆的行驶预判事件等,提高了车辆驾驶的安全。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获取与所述行车信息和所述待行车路径的信息对应的目标光型包括:获取至少一个第一显示属性,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显示属性与所述行车信息对应;获取至少一个第二显示属性,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显示属性与所述待行车路径的信息对应;确定具有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显示属性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显示属性的光型为所述目标光型。
可见,本方面所示所示与目标光型能够对应多个显示属性,有效地提高了目标光型所具有的显示属性的数量,提高了目标光型所能够提示的行车信息的数量,有效地提高了目标光型所能够应用的场景的数量。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获取至少一个第一显示属性包括:车辆根据导航信息所包括的M个平面坐标,所述待行车路径包括M个平面坐标中的第i个平面坐标至第j个平面坐标,其中,i和j均为正整数,且i大于或等于1,j大于i且小于或等于M。车辆根据待行车路径的形态确定目标光型的形状,例如,若待行车路径所包括的多个平面坐标沿直线方向延伸,那么,确定目标光型呈矩形。又如,若确定待行车路径所包括的多个平面坐标沿弧形方向延伸,那么,车辆确定目标光型呈弧形。
可见,采用本方面所示,车辆能够根据导航信息所指示的待行车路径确定目标光型的形态,驾驶人员根据目标光型的形态能够快速且准确的确定车辆的行驶方向,提高了导航的效率和准确性。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该第二显示属性可为如下所示的一项或多项:
车辆根据待行车路径的尺寸确定第二显示属性,如第二显示属性为宽度,该第二显示属性所包括的宽度可以等于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的宽度。如第二显示属性为长度,该第二显示属性可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长度,其中,第一位置为车辆当前位置,第二位置为导航信息所包括的最靠近车辆的路口的位置,或该第二位置可为待行车路径上,最靠近车辆的红绿灯的位置。车辆确定第一显示属性为弧形,该第二显示属性包括弯曲方向,第二显示属性所包括的弯曲方向和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的弯曲方向一致。
可见,在目标光型的宽度等于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的宽度的情况下,有助于行人或其他车辆确定车辆行车至目标光型位置处,所占用的宽度,行人或其他车辆可根据目标光型的宽度确定是否需要避让,提高了行车的安全。在目标光型的长度等于车辆当前位置和最靠近车辆的路口的位置之间的距离,或目标光型的长度等于车辆当前位置和最靠近车辆的红绿灯的位置之间的距离的情况下,提高了导航的效率以及提醒了行车状态,提高了行车安全。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获取至少一个第一显示属性包括:获取行车列表,所述行车列表包括不同的行车信息和不同的显示属性的对应关系;获取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显示属性,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显示属性为所述行车列表中,与所述行车信息对应的显示属性。
可见,基于该行车列表获取目标光型对应的显示属性,提高了车辆获取目标光型的速度,而且针对同一行车信息,车辆始终显示相同的目标光型,有助于驾驶人员根据目标光型迅速确定当前的行车信息,提高了目标光型提示行车信息的效率和准确性。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光型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车辆的宽度,和/或,所述目标光型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车辆的长度。
可知,该目标光型能够指示车辆即将占用的区域,有效地提高了车辆驾驶的安全。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车辆能够在待行车路径上形成目标光型,该目标光型的宽度等于车辆的宽度,该目标光型能够指示出车辆行车至目标光型的区域内时,所占用的宽度。
可知,目标能够基于目标光型清晰的边界,确定车辆的行车范围。若目标出现在目标光型之内,说明目标在车辆的安全距离之内,那么,车辆与目标之间出现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很大。若目标出现在目标光型之外,说明目标在车辆的安全距离之外,那么,车辆与目标之间出现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很小。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光型与所述待行车路径的形态一致,例如,待行车路径的形态呈矩形,目标光型呈矩形。又如,待行车路径的形态呈弧形,目标光型呈弧形。
可见,在所述目标光型与所述待行车路径的形态一致的情况下,有助于提高导航的效率以及准确性,避免了驾驶人员出现导航误判的情况。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光型与所述待行车路径的尺寸相关。
可见,基于目标光型的尺寸,能够确定车辆行车过程中所占用的路径上的区域,有助于避免出现交通事故的情况,提高了行车安全。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若所述待行车路径呈弧形,所述目标光型也呈弧形,且所述待行车路径的弯曲方向和所述目标光型的弯曲方向一致。
可见,在车辆需要转向的场景下,基于具有弯曲方向的目标光型,提示驾驶人员、行人或其他车辆,该车辆即将转向而且能够指示车辆具体转向的方向,有助于避免出现交通事故的情况,提高了行车安全。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行车信息为来自所述车辆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行车决策,所述目标光型与所述行车决策的类型对应。例如,行车决策为车辆的行驶意图,行驶意图包括如下所示的至少一项:直行、变道、转向或入岔路口等。又如,行车决策为紧急决策,紧急决策包括如下所示的至少一项:紧急刹车、紧急避险或车辆出现故障。又如,行车决策为车辆行驶预判事件,该车辆行驶预判事件包括车辆处于安全状态或车辆处于危险状态。
可见,目标光型能够指示来自车辆ADAS的行车决策,驾驶人员,行人或其他车辆能够基于该目标光型,快速且准确地确定该车辆的行车决策,提高了行车安全。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行车信息为所述车辆的车速,所述车辆的车速与所述目标光型的长度正相关关系,即车速越快,目标光型的长度越长,车速越慢,目标光型的长度越短。
可见,基于目标光型的长度能够快速的确定车辆的车速,驾驶人员可根据需要确定是否对车速进行调节,行人或其他车辆可迅速确定是否需要避让,提高了行车的安全。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车辆的车速与以所述目标光型显示在地面上的光的闪光频率正相关关系,即车速越快,闪光频率越高,车速越慢,闪光频率越低。
可见,基于闪光频率能够快速的确定车辆的车速,驾驶人员可根据需要确定是否对车速进行调节,行人或其他车辆可迅速确定是否需要避让,提高了行车的安全。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车辆的车速与以所述目标光型显示在地面上的光的亮度呈正相关关系,即车速越快,亮度越亮,车速越慢,亮度越暗。
可见,基于亮度能够快速的确定车辆的车速,驾驶人员可根据需要确定是否对车速进行调节,行人或其他车辆可迅速确定是否需要避让,提高了行车的安全。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在下述一项或多项情况下,以所述目标光型显示在地面上的光具有闪光频率:
待行车路径的形态出现改变,那么,以所述目标光型显示在地面上的光可具有闪光频率,该行车路径的形态出现改变可为:车辆的待行车路径用于指示车辆由直行状态切换为转向状态,或,车辆的待行车路径用于指示由转向状态切换为直行状态,或车辆的待行车路径用于指示车辆即将行车到交叉的路口处,或车辆的待行车路径用于指示车道线的尺寸出现改变(如车道线的宽度出现改变)。或,车辆的车灯发出的光以目标光型显示于斑马线上。或,目标光型的覆盖范围内出现障碍物(如行人、其他车辆等)。
可见,通过闪光频率指示多种车辆不同的行车信息,提高了向驾驶人员、行人或其他车辆提示行车信息的效率,提高了行车安全。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行车信息为所述车辆所位于的环境亮度。
可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车灯出射光亮度能够与环境亮度匹配,例如,因环境亮度低(如阴天、雨天、黑夜)的情况下,车灯能够提供照亮待行车路径的功能,驾驶人员根据目标光型所照亮的行车路径行车,提高了行车安全。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行车信息为所述车辆与前方车辆之间的间距,所述间距的大小与以所述目标光型显示在地面上的光的亮度呈负相关关系,即间距越大,那么亮度越低,间距越小,那么亮度越亮。
可见,基于亮度,驾驶人员或前方车辆能够迅速的确定车辆与前方车辆之间的间距,进而准确的预判车辆与前方车辆是否有出现相撞的可能,提高了行车的安全。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间距的大小与以所述目标光型显示在地面上的光的闪光频率呈负相关关系,即间距越大,闪光频率越低,间距越小,闪光频率越高。
可见,基于闪光频率,驾驶人员或前方车辆能够迅速的确定车辆与前方车辆之间的间距,进而准确的预判车辆与前方车辆是否有出现相撞的可能,提高了行车的安全。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间距的大小与所述目标光型的长度呈正相关关系,即间距越大,目标光型的长度越长,间距越小,目标光型的长度越短。
可见,基于目标光型的长度,驾驶人员或前方车辆能够迅速的确定车辆与前方车辆之间的间距,进而准确的预判车辆与前方车辆是否有出现相撞的可能,提高了行车的安全。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行车信息为所述车辆周围存在待识别对象,所述目标光型至少覆盖目标区域,所述目标区域为所述待识别对象所占的区域。
可见,车灯出射光能够照亮位于目标区域内的待识别对象,以使车辆能够准确地识别待识别对象的类型,而且,驾驶人员基于被照亮的待识别对象,有助于驾驶人员预判是否对该待识别对象进行避让,提高了行车安全。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车辆根据待识别对象的类型确定行车决策。
可见,在车辆的待行车路径上存在待识别对象的情况下,车辆可照亮该待识别对象。车辆能够识别到被照亮的待识别对象识别出具体的类型,以便于车辆执行对应的行车决策或车辆的驾驶人员根据被照亮的待识别对象驾驶车辆避让等,提高了车辆前方存在待识别对象的场景下,车辆驾驶的安全。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目标光型包括第一光型和第二光型,该第一光型与行车信息对应,该第二光型至少覆盖目标区域,所述目标区域为所述待识别对象所占的区域。
可见,本方面所示的第一光型能够照亮待行车路径,第二光型能够位于对待行车路径周围的待识别对象照亮,在保证车辆行车的同时,还能够准确的确定路径周围的行车安全。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待行车路径的信息可为如下所示的一项或多项:
待行车路径的形态、待行车路径的尺寸、待行车路径所包括的路口的位置、待行车路径上的红绿灯的情况、待行车路径上车辆当前位置与最近的路口之间的距离。其中,待行车路径的形态可为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是直行车道线,或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是弯曲车道线。待行车路径的尺寸可为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的宽度和/或长度等,又如,待行车路径的尺寸还可为,若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是弯曲的,那么该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的尺寸还可为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的弧度和/或弯曲方向。若车辆的待行车路径位于多岔路场景下,那么,该待行车路径的信息还可包括待行车的路口的位置。待行车路径上车辆当前位置与最近的路口之间的距离可指,车辆的当前位置与待行车的路口之间的距离。
可见,目标光型能够指示多种不同的待行车信息,提高了目标光型所应用的场景的数量,提高了行车的效率和安全。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获取待行车路径的信息包括:车辆的相机对待行车路径进行拍摄以获取包括待行车路径的信息的视频流。车辆的处理器接收来自相机的视频流。处理器提取视频流所包括的视频帧。处理器通过预设提取速度从视频流中提取视频帧。处理器基于视频帧分析出待行车路径的信息。
可见,车辆基于包括待行车路径的信息的视频流获取待行车路径的信息的方式,保证了车辆能够准确地获取到待行车路径的具体情况,有效地提高了获取目标光型的准确性,避免目标光型所提示的待行车路径的信息出现偏差的可能。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该提取速度越快,越能够获取待行车路径上最新的信息。而提取速度越慢,越能够节省处理器的功耗。
可见,车辆能够基于车辆的具体情况(如剩余电量,行车的路况的复杂程度)确定提取速度。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获取行车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车辆在满足触发条件的情况下,触发执行获取待行车路径的信息的步骤。该触发条件为驾驶人员输入的用于在待行车路径显示目标光型的指令,或,该触发条件可为如下所示的至少一项:
车辆的当前速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车辆当前所位于的环境亮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或车辆的待行车路径的形态出现改变,车速的变化量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值,或所述环境亮度的变化量大于或等于第四预设值等。其中,该行车路径的形态出现改变可为:车辆的待行车路径用于指示车辆由直行方向切换为转向状态,或,车辆的待行车路径用于指示由转向状态切换为直行状态,或车辆的待行车路径用于指示车辆即将行车到交叉的路口处,或车辆的待行车路径用于指示车道线的尺寸出现改变(如车道线的宽度出现改变)。
可见,车辆能够根据触发条件确定是否在待行车路径上显示目标光型,避免了在无需显示目标光型的场景下,显示该目标光型所带来的功耗的浪费。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沿待行车路径的延伸方向,该目标光型的中心线可与待行车路径的中心线重合,或,该目标光型的中心线可与待行车路径的中心线之间的偏移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间距,例如,该第一间距可为0.5米。
可见,通过该目标光型的该显示方式,以保证目标光型能够准确地显示在待行车路径上。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沿所述待行车路径的横向方向,所述目标光型的边界线与所述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第二间距,例如,所述目标光型的左侧边界线与所述待行车路径的左侧车道线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第二间距,又如,所述目标光型的右侧边界线与所述待行车路径的右侧车道线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第二间距,或,在该第二显示属性所示的长度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长度的情况下,沿待行车路径的延伸方向,目标光型的上下两个边界线分别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重合。
可见,该目标光型能够准确地指示车道线的宽度或准确地指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间距,提高了行车的安全。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目标光型的宽度等于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所具有的最窄的宽度,那么,驾驶人员基于被照亮的待行车路径,驾驶人员能够准确的判断出车道线突然收窄的情况,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车辆在待行车路径的斑马线上形成目标光型,该目标光型能够照亮斑马线。那么,行人在斑马线上行走会注意到该目标光型,有助于行人在斑马线上对车辆的避让。而且因目标光型能够照亮斑马线,那么,斑马线就不会成为驾驶人员的视线盲区,有效地避免了车辆和行人之间出现安全事故的可能。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待行车路径的形态出现改变的程度越大,那么,以目标光型显示在地面上的光的亮度越亮,待行车路径的形态出现改变的程度越小,那么,亮度越暗,如,待行车路径的结构呈弧度,该弧度越大,亮度越亮,该弧度越小,亮度越暗。
可见,基于该亮度能够快速的确定待行车路径的形态出现改变的情况,以保证驾驶人员行车过程中的安全。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车辆的待行车路径指示车道线的尺寸出现改变时的亮度大于待行车路径指示车道线的尺寸未出现改变时的亮度。
可见,基于该亮度能够快速的确定待行车路径的尺寸出现改变的情况,以保证驾驶人员行车过程中的安全。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车辆出射光以目标光型显示于斑马线上时的亮度大于车辆出射光以目标光型未显示于斑马线上时的亮度。
可见,基于该目标光型,有助于行人注意到该车辆即将行驶入斑马线上的情况,避免车辆与行车之间出现安全事故。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车辆的目标光型的范围内出现障碍物(如行人、其他车辆等)时,目标光型范围内的光亮度大于车辆的目标光型的范围内未出现障碍物时的亮度。
可见,基于该亮度,有助于驾驶人员注意到车辆前方出现障碍物的情况,提高了行车的安全。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将车辆出射的光束以所述目标光型,显示于所述待行车路径上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车辆通过车辆的相机重新采集校准图像,该校准图像包括待行车路径以及在该待行车路径上显示的目标光型。车辆根据校准图像判断目标光型是否满足重校准条件,具体地,车辆确定该校准图像满足下述所示的至少一个条件的情况下,确定该目标光型满足重校准条件:
车辆判断目标光型的中心线与待行车路径的车道中心线出现偏移、或车辆判断目标光型的中心线与待行车路径的车道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大于偏移量,或,在目标光型的宽度等于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的宽度的情况下,沿待行车路径的横向方向,目标光型两侧的边界线与车道线两侧的边界线出现偏移、或在目标光型的弯曲方向与待行车路径的弯曲方向需要一致的情况下,目标光型的弯曲方向与待行车路径的弯曲方向不一致等。
可见,本方面基于该重校准条件,能够准确地确定目标光型是否成功地显示于待行车路径上,避免目标光型未成功地显示于待行车路径上的情况,提高了目标光型指示行车信息的准确性。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灯光系统,所述灯光系统包括车灯模块和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车灯模块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获取行车信息,所述行车信息包括导航信息、驾驶辅助信息以及车机数据中的至少一种,还用于获取待行车路径的信息;还用于获取与所述行车信息和所述待行车路径的信息对应的目标光型;所述车灯模块用于将车辆出射的光束以所述目标光型,显示于所述待行车路径上。
本方面所示的有益效果的说明,请参见第一方面所示,不做赘述。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控制单元用于:获取至少一个第一显示属性,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显示属性与所述行车信息对应;获取至少一个第二显示属性,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显示属性与所述待行车路径的信息对应;确定具有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显示属性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显示属性的光型为所述目标光型。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控制单元用于:根据导航信息所包括的M个平面坐标,所述待行车路径包括M个平面坐标中的第i个平面坐标至第j个平面坐标,其中,i和j均为正整数,且i大于或等于1,j大于i且小于或等于M。车辆根据待行车路径的形态确定目标光型的形状,例如,若待行车路径所包括的多个平面坐标沿直线方向延伸,那么,确定目标光型呈矩形。又如,若确定待行车路径所包括的多个平面坐标沿弧形方向延伸,那么,控制单元确定目标光型呈弧形。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该第二显示属性可为如下所示的一项或多项:
控制单元根据待行车路径的尺寸确定第二显示属性,如第二显示属性为宽度,该第二显示属性所包括的宽度等于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的宽度。控制单元所确定的第二显示属性为长度,如该第二显示属性所示的长度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长度,其中,第一位置为车辆当前位置,第二位置为导航信息所包括的最靠近车辆的路口的位置,该第二位置可为待行车路径上,最靠近车辆的红绿灯的位置。控制单元确定第一显示属性为弧形,该第二显示属性包括弯曲方向,第二显示属性所包括的弯曲方向和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的弯曲方向一致。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单元用于:获取行车列表,所述行车列表包括不同的行车信息和不同的显示属性的对应关系;获取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显示属性,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显示属性为所述行车列表中,与所述行车信息对应的显示属性。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光型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车辆的宽度,和/或,所述目标光型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车辆的长度。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控制单元用于在待行车路径上形成目标光型,该目标光型的宽度大于或等于车辆的宽度,该目标光型能够指示出车辆行车至目标光型的区域内时,所占用的宽度。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光型与所述待行车路径的形态一致,例如,待行车路径的形态呈矩形,目标光型呈矩形。又如,待行车路径的形态呈弧形,目标光型呈弧形。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光型与所述待行车路径的尺寸相关。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若所述待行车路径呈弧形,所述目标光型也呈弧形,且所述待行车路径的弯曲方向和所述目标光型的弯曲方向一致。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行车信息为来自所述车辆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行车决策,所述目标光型与所述行车决策的类型对应。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行车决策为车辆的行驶意图,行驶意图包括如下所示的至少一项:直行、变道、转向或入岔路口等。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行车决策为紧急决策,紧急决策包括如下所示的至少一项:紧急刹车、紧急避险或车辆出现故障。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行车决策为车辆行驶预判事件,该车辆行驶预判事件包括车辆处于安全状态或车辆处于危险状态。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行车信息为所述车辆的车速,所述车辆的车速与所述目标光型的长度正相关关系,即车速越快,目标光型的长度越长,车速越慢,目标光型的长度越短。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车辆的车速与以目标光型显示在地面上的光的闪光频率正相关关系,即车速越快,闪光频率越高,车速越慢,闪光频率越低。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车辆的车速与以目标光型显示在地面上的光的亮度正相关关系,即车速越快,亮度越亮,车速越慢,亮度越暗。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在下述一项或多项情况下,以目标光型显示在地面上的光具有闪光频率:
待行车路径的形态出现改变,那么,以目标光型显示在地面上的光具有闪光频率,该行车路径的形态出现改变可为:车辆的待行车路径用于指示车辆由直行状态切换为转向状态,或,车辆的待行车路径用于指示由转向状态切换为直行状态,或车辆的待行车路径用于指示车辆即将行车到交叉的路口处,或车辆的待行车路径用于指示车道线的尺寸出现改变(如车道线的宽度出现改变)。
或,车辆的目标光型显示于斑马线上。
或,车辆的目标光型的范围内出现障碍物(如行人、其他车辆等)。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行车信息为所述车辆所位于的环境亮度。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行车信息为所述车辆与前方车辆之间的间距,所述间距的大小与以目标光型显示在地面上的光的亮度呈负相关关系,即间距越大,亮度越低,间距越小,亮度越高。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间距的大小与以目标光型显示在地面上的光的闪光频率呈负相关关系,即间距越大,闪光频率越低,间距越小,闪光频率越高。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间距的大小与所述目标光型的长度呈正相关关系,即间距越大,目标光型的长度越长,间距越小,目标光型的长度越短。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行车信息为所述车辆周围存在待识别对象,所述目标光型至少覆盖目标区域,所述目标区域为所述待识别对象所占的区域。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控制单元用于采集包括待识别对象的待识别图像,控制单元根据待识别图像获取待识别对象的类型。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控制单元根据待识别对象的类型确定行车决策。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目标光型包括第一光型和第二光型,该第一光型与行车信息对应,该第二光型至少覆盖目标区域,所述目标区域为所述待识别对象所占的区域。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待行车路径的信息可为如下所示的一项或多项:
待行车路径的形态、待行车路径的尺寸、待行车路径所包括的路口的位置、待行车路径上的红绿灯的情况、待行车路径上车辆当前位置与最近的路口之间的距离。其中,待行车路径的形态可为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是直行车道线,或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是弯曲车道线。待行车路径的尺寸可为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的宽度和/或长度等,又如,待行车路径的尺寸还可为,若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是弯曲的,那么该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的尺寸还可为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的弧度和/或弯曲方向。若车辆的待行车路径位于多岔路场景下,那么,该待行车路径的信息还可包括待行车的路口的位置。待行车路径上车辆当前位置与最近的路口之间的距离可指,车辆的当前位置与待行车的路口之间的距离。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控制单元用于通过相机对待行车路径进行拍摄以获取包括待行车路径的信息的视频流。控制单元接收来自相机的视频流。控制单元提取视频流所包括的视频帧。控制单元通过预设提取速度从视频流中提取视频帧。控制单元用于基于视频帧分析出待行车路径的信息。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该提取速度越快,越能够获取待行车路径上最新的信息。而提取速度越慢,越能够节省处理器的功耗。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在满足触发条件的情况下,触发执行获取待行车路径的信息的步骤。该触发条件为驾驶人员输入的用于在待行车路径显示目标光型的指令,或,该触发条件可为如下所示的至少一项:
车辆的当前速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车辆当前所位于的环境亮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或车辆的待行车路径的形态出现改变,车速的变化量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值,或所述环境亮度的变化量大于或等于第四预设值等。其中,该行车路径的形态出现改变可为:车辆的待行车路径用于指示车辆由直行方向切换为转向状态,或,车辆的待行车路径用于指示由转向状态切换为直行状态,或车辆的待行车路径用于指示车辆即将行车到交叉的路口处,或车辆的待行车路径用于指示车道线的尺寸出现改变(如车道线的宽度出现改变)。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沿待行车路径的延伸方向,该目标光型的中心线可与待行车路径的中心线重合,或,该目标光型的中心线可与待行车路径的中心线之间的偏移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间距,例如,该第一间距可为0.5米。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沿所述待行车路径的横向方向,所述目标光型的边界线与所述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第二间距,例如,所述目标光型的左侧边界线与所述待行车路径的左侧车道线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第二间距,又如,所述目标光型的右侧边界线与所述待行车路径的右侧车道线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第二间距,或,在该第二显示属性所示的长度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长度的情况下,沿待行车路径的延伸方向,目标光型的上下两个边界线分别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重合。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目标光型的宽度等于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所具有的最窄的宽度,那么,驾驶人员基于被照亮的待行车路径,驾驶人员能够准确的判断出车道线突然收窄的情况,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车灯模块用于在待行车路径的斑马线上形成目标光型,从而照亮斑马线。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待行车路径的形态出现改变的程度越大,那么,以目标光型显示在地面上的光的亮度越亮,待行车路径的形态出现改变的程度越小,那么,以目标光型显示在地面上的光的亮度越暗,如,待行车路径的结构呈弧度,该弧度越大,亮度越高,该弧度越小,亮度越低。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待行车路径出现改变时的亮度大于待行车路径未出现改变时的亮度,例如若待行车路径一直处于直行的状态时的亮度小于待行车路径出现转向时的亮度。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车辆的待行车路径指示车道线的尺寸出现改变时的亮度大于待行车路径指示车道线的尺寸未出现改变时的亮度。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车辆出射光以目标光型显示于斑马线上时的亮度大于车辆出射光以目标光型未显示于斑马线上时的亮度。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车辆的目标光型的范围内出现障碍物(如行人、其他车辆等)时,车灯出射光的亮度大于车辆的目标光型的范围内未出现障碍物时车灯出射光的亮度。
基于第二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将车灯模块出射的光束以所述目标光型,显示于所述待行车路径上,控制单元用于通过相机重新采集校准图像,该校准图像包括待行车路径以及在该待行车路径上显示的目标光型。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校准图像判断目标光型是否满足重校准条件,具体地,控制单元确定该校准图像满足下述所示的至少一个条件的情况下,确定该目标光型满足重校准条件:
控制单元用于判断目标光型的中心线与待行车路径的车道中心线出现偏移、或控制单元用于判断目标光型的中心线与待行车路径的车道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大于偏移量,或,在目标光型的宽度等于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的宽度的情况下,沿待行车路径的横向方向,目标光型两侧的边界线与车道线两侧的边界线出现偏移、或在目标光型的弯曲方向与待行车路径的弯曲方向需要一致的情况下,目标光型的弯曲方向与待行车路径的弯曲方向不一致等。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如上述第二方面所示的灯光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首先对本申请所应用的车辆进行说明,参见图1所示,其中,图1为本申请所提供的车辆的一种实施例功能框图。在一个实施例中,将车辆100配置为完全或部分地自动驾驶模式。例如,车辆100可以在处于自动驾驶模式中的同时控制自身,并且可通过人为操作来确定车辆及其周边环境的当前状态,确定周边环境中的至少一个其他车辆的可能行为,并确定该其他车辆执行可能行为的可能性相对应的置信水平,基于所确定的信息来控制车辆100。在车辆100处于自动驾驶模式中时,可以将车辆100置为在没有和人交互的情况下操作。车辆100可包括各种系统,每个系统可包括多个元件。另外,车辆100的每个系统和元件可以通过有线或者无线互连。
本实施例所示的车辆包括传感器系统120,传感器系统120可包括感测关于车辆100周边的环境的信息的若干个传感器。例如,传感器系统120可包括定位系统121(定位系统可以是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系统,也可以是北斗系统或者其他定位系统)、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IMU)122、雷达123、激光测距仪124以及相机125。传感器系统120还可包括被监视车辆100的内部系统的传感器(例如,车内空气质量监测器、燃油量表、机油温度表等)。来自这些传感器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传感器数据可用于检测对象及其相应特性(位置、形状、方向、速度等)。这种检测和识别是自主车辆100的安全操作的关键功能。定位系统121可用于估计车辆100的地理位置。IMU122用于基于惯性加速度来感测车辆100的位置和朝向变化。在一个实施例中,IMU122可以是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的组合。雷达123可利用无线电信号来感测车辆100的周边环境内的物体。在一些实施例中,除了感测物体以外,雷达123还可用于感测物体的速度和/或前进方向。本实施例对雷达123的具体类型不做限定,例如,雷达123可为毫米波雷达或激光雷达等。激光测距仪124可利用激光来感测车辆100所位于的环境中的物体。在一些实施例中,激光测距仪124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激光源、激光扫描器以及一个或多个检测器,以及其他系统组件。相机125可用于捕捉车辆100的周边环境的多个图像。相机125可以是静态相机、视频相机、单\双目摄像头或红外成像仪。
车辆100还包括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vanced driving assistance system,ADAS)110。ADAS110在车辆行车过程中随时来感应周围的环境,收集数据,进行静态、动态物体的辨识、侦测与追踪,并结合导航地图数据,进行系统的运算与分析,从而预先让驾驶者察觉到可能发生的危险,有效增加车辆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例如,ADAS110可通过传感系统120获取的数据控制车辆。又如,ADAS110可通过车机数据控制车辆,其中,车机数据可为车辆仪表盘上的主要数据(油耗、发动机转速、温度等)、车速信息、方向盘转角信息,或车身姿态数据等。
ADAS110控制车辆的方式可为下述所示的一项或多项:
ADAS110调整车辆100的前进方向。ADAS110控制车辆的引擎的操作速度并进而控制车辆100的速度。ADAS110操作由相机125捕捉的图像,以便识别车辆100周边环境中的物体和/或特征。在一些实施例中,ADAS110可以用于为环境绘制地图、跟踪物体、估计物体的速度等等。ADAS110确定车辆100的行车路线,在一些实施例中,ADAS110可结合来自传感系统120的一个或多个预定地图数据以为车辆100确定行车路线。ADAS110可识别、评估和避免或者以其他方式越过车辆100的环境中的潜在障碍物。
车辆100通过外围设备130与外部传感器、其他车辆、其他计算机系统或用户之间进行交互。外围设备130可包括无线通信系统131、车载电脑132、麦克风133和/或扬声器134。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围设备130提供车辆100的用户与用户接口交互的手段。例如,车载电脑132可向车辆100的用户提供信息。用户接口还可操作车载电脑132来接收用户的输入。车载电脑132可以通过触摸屏进行操作。在其他情况中,外围设备130可提供用于车辆100与位于车内的其它设备通信的手段。例如,麦克风133可从车辆100的用户接收音频(例如,语音命令或其他音频输入)。类似地,扬声器134可向车辆100的用户输出音频。
无线通信系统131可以直接地或者经由通信网络来与一个或多个设备无线通信。例如,无线通信系统131可使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generation,3G)蜂窝通信,例如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general packet radioservice,GPRS)。无线通信系统131可使用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the 4th generation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4G)蜂窝通信,例如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无线通信系统131还可使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y,5G)蜂窝通信。无线通信系统131可利用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 area network,WLAN)通信。在一些实施例中,无线通信系统131可利用红外链路、蓝牙或紫蜂协议(ZigBee)与设备直接通信。无线通信系统131还可利用各种车辆通信系统,例如,无线通信系统131可包括一个或多个专用短程通信(dedicated short rangecommunications,DSRC)设备,这些设备可包括车辆和/或路边台站之间的公共和/或私有数据通信。
车辆100的部分或所有功能受计算机系统140控制。计算机系统140可基于从各种系统(例如,传感系统120、ADAS110、外围设备130)以及从用户接口接收的输入来控制车辆100的功能。计算机系统140可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41,处理器141执行存储在例如存储器142这样的非暂态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指令。计算机系统140还可以是采用分布式方式控制车辆100的个体组件或子系统的多个计算设备。
本实施例对处理器141的类型不做限定,例如,该处理器141可为一个或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专用集成芯片(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系统芯片(system on chip,SoC)、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or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数字信号处理电路(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MCU),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其它集成芯片,或者上述芯片或者处理器的任意组合等。其中,处理器141可位于车辆内部,或处理器141可以位于远离该车辆并且与该车辆进行无线通信。
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器142可包含指令(例如,程序逻辑),指令可被处理器141执行来执行车辆100的各种功能。除了指令以外,存储器142还可存储数据,例如地图数据、路线信息,车辆的位置、方向、速度以及其它的车辆数据。存储器142所存储的信息可在车辆100在自主、半自主和/或手动模式中操作期间被车辆100和计算机系统140使用。
本实施例所示的车辆100还包括车灯模块150,该车灯模块150所出射的光束,能够在车辆100的待行车路径上显示出目标光型,以下结合各个实施例对车辆出射的光束,在待行车路径上形成目标光型的过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所示的灯光模块不仅可应用至车辆上,还可应用至船、飞机、直升飞机等驾驶工具上。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结合图2所示对车辆100在待行车路径上显示目标光型的过程进行说明,其中,图2为本申请所提供的车辆灯光的控制方法的第一种实施例步骤流程图。
步骤201、车辆确定满足触发条件。
本实施例中,在车辆确定满足该触发条件的情况下,那么,会启动执行本实施例所示的方法的过程,以使得车辆出射的光束能够在待行车路径上显示目标光型。
可选地,在车辆接收到驾驶人员通过输入开启指令的方式确定满足该触发条件,例如,车辆接收到驾驶人员输入的启动指令,该启动指令用于在待行车路径显示目标光型的指令。可选地,驾驶人员可通过对灯光系统输入的语音、对车辆座舱屏幕输入的触摸手势或按压操作等方式,输入该启动指令。
又如,车辆可确定触发条件可为如下所示的至少一项:
车辆的当前速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例如,该第一预设值可为60千米/时),车辆当前所位于的环境亮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例如,该第二预设值可为50勒克斯),或车辆的待行车路径的形态出现改变,或车辆的车速的变化量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值,或车辆的环境亮度的变化量大于或等于第四预设值,或车辆的剩余电量大于或等于第五预设值等。
其中,该行车路径的形态出现改变可为:车辆由直行方向切换为转向状态,或,车辆由转向状态切换为直行状态,或车辆即将行车到交叉的路口处,或车辆所行车的车道线的尺寸出现改变(如车道线的宽度出现改变)。
车辆的车速的变化量可为:车辆在时刻T1获取到车辆的车速为V1,而车辆在时刻T2获取到的车速为V2,其中,时刻T1为当前时刻,时刻T2早于时刻T1,该车辆的车速的变化量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值可为:V2和V1之间的差大于或等于该第三预设值,例如该预设值可为10千米/时,可知,在车辆的车速的变化量大于或等于10千米/时的情况下,满足触发条件。
对车辆的环境亮度的变化量大于或等于第四预设值的说明,请参见上述对车辆的车速的变化量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值的说明,具体不做赘述。
本实施例中,车辆经由步骤201确定满足触发条件的情况下,触发执行下述步骤:
步骤202、车辆获取导航信息。
本实施例所示的车辆根据驾驶人员输入的需要到达的导航目的地获取该导航信息。驾驶人员可通过对车载导航系统输入语音、对车载导航系统的座舱屏幕输入触摸手势、按压车载导航系统的按钮等方式,输入导航目的地。
本实施例所示可为如图1所示的计算机系统获取来自定位系统的导航信息。该导航信息可为车辆到达导航目的地的一系列平面坐标。例如图3a所示,其中,图3a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第一种应用场景示例图。本实施例所示的导航信息为车辆300行车至目的地的过程中,需要依次经过的一系列平面坐标,如平面坐标A(x1,y1),平面坐标B(x2,y2)、平面坐标c(x3,y3),依次类推,平面坐标K(xk,yk),其中,平面坐标K(xk,yk)为车辆行车的目的地的平面坐标或靠近车辆行车的目的地的平面坐标。可知,车辆依次经过导航信息所包括的各个平面坐标,能够成功到达目的地。
车辆获取导航信息的过程可为:车辆获取到需要行车的目的地的情况下,车辆可获取车辆当前所在位置的GPS坐标以及目的地的GPS坐标。车辆获取地图数据,进而根据地图数据、车辆当前所在位置的GPS坐标以及目的地的GPS坐标,获取上述所示的导航信息。
步骤203、车辆获取待行车路径的信息。
本实施例所示的车辆所出射的光束能够显示在待行车路径上,为此,车辆需要获取待行车路径的信息。具体地,车辆能够根据导航信息,确定待行车路径,如图3b所示可知,其中,图3b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第二种应用场景示例图。本实施例所示的待行车路径301包括上述所示的导航信息所包括的部分或全部平面坐标。本实施例对待行车路径的长度不做限定,例如,该待行车路径的长度可为10米,此种示例下说明该待行车路径包括导航信息所包括的位于车辆300前方10米之内的平面坐标。
本实施例所示的待行车路径的信息可为如下所示的一项或多项:
待行车路径的形态、待行车路径的尺寸、待行车路径所包括的路口的位置、待行车路径上的红绿灯的情况、待行车路径上车辆当前位置与最近的路口之间的距离。其中,待行车路径的形态可为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是直行车道线,或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是弯曲车道线。
例如图3b所示,车辆300向目的地行车的过程中,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为弯曲的车道线。待行车路径的尺寸可为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的宽度和/或长度等,又如,待行车路径的尺寸还可为,若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是弯曲的,那么该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的尺寸还可为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的弧度和/或弯曲方向。
又如图3c所示的示例,其中,图3c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第三种应用场景示例图。若车辆302的待行车路径位于多岔路场景下,那么,该待行车路径的信息还可包括待行车的路口304的位置。待行车路径上车辆当前位置与最近的路口之间的距离可指,车辆302的当前位置与待行车的路口304之间的距离。
以下对本实施例所示的车辆获取待行车路径的信息的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的车辆的相机对待行车路径进行拍摄以获取包括待行车路径的信息的视频流。对相机的具体说明请参见图1所示,具体不做赘述。车辆的计算机系统接收来自相机的视频流。计算机系统所包括的处理器提取视频流所包括的视频帧,例如,处理器可通过30帧/秒的速度从视频流中提取视频帧。需明确地是,本实施例对处理器提取视频帧的速度的大小不做限定,处理器提取视频帧的速度越快,越能够获取待行车路径上最新的信息。而处理器提取视频帧的速度越慢,越能够节省处理器的功耗。
在具体应用中,处理器可根据当前路况的复杂程度确定提取视频帧的速度。例如,当前行车的路况越复杂(如待行车路径的形态变化频繁,具体例如从直行的状态切换至转向的状态,交叉的路口比较多等情况),那么,处理器可通过较快的速度提取视频帧。又如,若当前行车路况越简单(如待行车路径的形态比较稳定,具体例如,一直处于直行的状态),那么处理器可通过较慢的速度提取视频帧。
处理器提取到视频帧后,可基于视频帧分析出待行车路径的信息,本实施例对处理器所采用的分析方式不做限定,例如,该分析方式可为:物体识别算法、运动中恢复结构(structure from motion,SFM)算法、视频跟踪或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等。
步骤204、车辆获取目标光型。
步骤205、车辆出射的光束,以目标光型显示于待行车路径上。
以下对步骤204至步骤205进行统一说明:
本实施例中,在车辆获取到导航信息以及待行车路径的信息之后,即可获取与导航信息以及行车路径的信息对应的目标光型。具体地,车辆可获取与导航信息对应的一个或多个第一显示属性。车辆再获取与待行车路径的信息对应的一个或多个第二显示属性。那么,车辆确定同时具有该第一显示属性和第二显示属性的光型为目标光型。
车辆获取到目标光型后,车辆根据目标光型出射光束,以保证车辆出射的光束,能够以目标光型显示于待行车路径上。本实施例对显示在待行车路径上的该目标光型与车辆之间的间距的大小不做限定,只要车辆内的驾驶人员能够清楚的看到显示于车辆前方的目标光型即可,例如,该目标光型和该车辆之间的间距可为10米。
以下对本实施例所示的目标光型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中,车辆根据导航信息所包括的各个平面坐标确定第一显示属性。具体地,车辆获取待行车路径,该待行车路径包括M个坐标中的第i个平面坐标至第j个平面坐标,其中,i和j均为正整数,且i大于或等于1,j大于i且小于或等于M。
如图3b所示,该M个平面坐标可为平面坐标A,平面坐标B平面坐标C,依次类推。又如图3c所示,车辆根据导航信息,确定车辆当前位置与车辆待行驶的路口304之间的所包括的平面坐标均为该M个平面坐标(如图3c所示的平面坐标A至平面坐标M),可知车辆依次经由该M个平面坐标行驶,能够行驶至最靠近车辆的路口304。车辆根据M个平面坐标确定第一显示属性。具体确定过程可参见下述如表1所示的第一行车列表,该第一行车列表所示建立了M个平面坐标不同的延伸方向和不同的第一显示属性的对应关系。
表1
M个平面坐标不同的延伸方向 |
第一显示属性 |
M个平面坐标沿直线方向延伸 |
矩形 |
M个平面坐标沿弧形方向延伸 |
弧形 |
可知,结合表1和图3d所示,其中,图3d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第四种应用场景示例图。若M个平面坐标沿直线方向延伸,那么,车辆确定第一显示属性为矩形。又如结合表1和图3b所示,若M个平面坐标沿弧形方向延伸,那么,车辆确定第一显示属性为弧形。
车辆再根据待行车路径确定第二显示属性,该第二显示属性可为如下所示的一项或多项:
例如,车辆根据待行车路径的尺寸确定第二显示属性。如第二显示属性为宽度,该第二显示属性所包括的宽度等于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的宽度。本实施例对第二显示属性所包括的宽度和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的宽度之间的关系的说明为可选地示例,又如,该第二显示属性所包括的宽度也可小于车道线的宽度,又如,该第二显示属性所包括的宽度也可大于车道线的宽度车道线的宽度等,具体不做限定。
又如,车辆所确定的第二显示属性为长度。如该第二显示属性所示的长度可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长度,其中,第一位置为车辆当前位置,第二位置为导航信息所包括的最靠近车辆的路口的位置。该第二位置可为车辆采集到的待行车路径上,最靠近车辆的红绿灯的位置。
又如,若车辆确定第一显示属性为弧形,该第二显示属性包括弯曲方向。具体地,如图3b所示,车辆根据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301的弧度,确定第二显示属性所包括的弯曲方向,以保证第二显示属性所包括的弯曲方向和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的弯曲方向一致。
在车辆已确定第一显示属性和第二显示属性的情况下,车辆确定同时具有第一显示属性和第二显示属性的光型为目标光型。如图3d所示,在第一显示属性为矩形,且第二显示属性为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的宽度(如车道线的宽度3.5米),可知,目标光型的形状为矩形,且该矩形的宽度为3.5米。
如图3e所示,图3e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第五种应用场景示例图。在第一显示属性为弧形,且该第二显示属性所包括的弯曲方向与该待行车路径的弯曲方向一致,可知,具有该第二显示属性的目标光型呈弧形,且弯曲方向与待行车路径321的弯曲方向一致。
以下对目标光型显示在待行车路径上的方式进行可选地说明:
沿待行车路径的延伸方向,该目标光型的中心线可与待行车路径的中心线重合,或,该目标光型的中心线可与待行车路径的中心线之间的偏移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间距,可知,通过该目标光型的该显示方式,以保证目标光型能够准确地显示在待行车路径上。或,在该第二显示属性所包括的宽度等于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的宽度的情况下,那么,沿待行车路径的横向方向,目标光型两侧的边界线与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的边界线重合,或目标光型两侧的边界线与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的之间的偏移量小于或等于第二间距,或,在该第二显示属性所示的长度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长度的情况下,沿待行车路径的延伸方向,目标光型的上下两个边界线分别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重合。
在目标光型显示在待行车路径上,该目标光型能够指示该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所占的区域。如图3d所示的目标光型310可知,该车辆会行驶至该目标光型310所占的车道位置处。又如图3e的目标光型321可知,该车辆会行驶至该目标光型321所占的车道位置处。可见,通过车辆所出射的光束,在待行车路径上所显示的目标光型,有助于提高导航的准确性,而且能够实现对待行车路径的照明,保证了车辆按照导航行车过程中的安全。例如图4所示,图4为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应用场景对比示例图。
其中,车辆由该导航地图所示可知,车辆需要在下个路口右转。图4a所示为已有方案所示的车辆右转的具体路况示例图,如图4a所示可知,车辆401根据车载导航虽然确定需要在下个路口,即路口402右转,但是,车辆401此时还处于直行的状态,车辆所出射的灯光(如车辆的近光灯所出射的灯光),仅能够照亮车辆401前方有限的区域,无法照亮车辆待行车的路口402。
而本实施例所示的方法,如图4b所示,图4b所示为本申请所示的车辆右转的具体路况示例图。在确定出待行车路径为路口402右转的情况下,即可确定出目标光型403,对确定目标光型403的过程,可参见上述所述,不做赘述。可知,该目标光型403能够根据车辆401的待行车路径照亮路口402,以保证用户驾驶车辆401经由路口402转向行驶的安全。
又如图5所示,其中,图5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第二种应用场景对比示例图。图5a所示的示例中,图5a为已有方案所示的车辆近光灯的照明示例图。已有方案的车辆501在环境亮度较低的场景中(如夜间、阴天、雨天)等,车辆501的近光灯所出射的灯光照亮范围比较小,如图5a所示的场景,车辆501的近光灯所出射的灯光仅能够实现在车辆501的前方25米之内实现照亮。
而采用本实施例所示的方法,参见图5b所示,其中,图5b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目标光型的照明示例图。若在车辆502的前方的待行车路径上所显示的目标光型503的长度以20米,宽度为3.5米,形状为矩形为例。可知,本实施例所示的目标光型503是车辆502出射的直接照射在待行车路径上的光束以形成,该目标光型503的亮度大于已有方案所示的近光灯所出射的灯光照亮路径的亮度。由于目标光型503已照亮待行车路径,那么,驾驶人员按照目标光型503照亮的区域进行驾驶,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而且路径上的其他人员或车辆,根据目标光型503的提示,能够迅速确定该车辆503即将行驶的位置,便于路径上其他人员或车辆的避让,提高了驾驶安全。
又如图6所示,图6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第三种应用场景对比示例图。在车辆行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车道线的宽度出现变化的场景。如图6a的已有方案所示,其中,图6a为已有方案所示的车道线的宽度变化时车辆近光灯的照明示例图。车辆601的前方路径的车道线的宽度存在突然收窄的情况,即车道线的宽度602大于车道线的宽度603。若驾驶人员无法准确的确定车道线的宽度的变化的情况下,容易出现驾驶危险。
而采用本实施例所示的方法,参加图6b所示,其中,图6b为本申请所提供的车道线的宽度变化时目标光型的照明示例图。车辆604的前方所形成的目标光型605能够准确的照亮前方的路径,而且目标光型605的宽度可等于车道线所具有的最窄的宽度,那么,驾驶人员基于被目标光型照亮的待行车路径,驾驶人员能够准确的判断出车道线突然收窄的情况,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
又如图7所示,其中,图7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第四种应用场景对比示例图。具体如图7a所示,其中,图7a为已有方案所示的车辆近光灯照亮斑马线的照明示例图。在车辆702行驶至斑马线701的过程中,在斑马线701上的行人应该受红灯的指示下不穿过斑马线,而车辆702应该受绿灯的指示穿过斑马线。但是,由于行人安全意识淡薄,在红灯的指示下继续穿过斑马线,若车辆702对行人避让不及,会出现安全事故。
而如图7b所示的采用本实施例所示的方法,其中,图7b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目标光型照亮斑马线的照明示例图。车辆703能够在待行车路径的斑马线上形成目标光型704,该目标光型704能够照亮斑马线。那么,行人在斑马线上行走会注意到该目标光型704,有助于行人在斑马线上对车辆703的避让。而且因目标光型704能够照亮斑马线,那么,斑马线就不会成为驾驶人员的视线盲区,有效地避免了车辆703和行人之间出现安全事故的可能。
又如图8a所示,其中,图8a为已有方案所示的车辆近光灯照亮车辆前方的照明示例图。在车辆801行驶的过程中,若车辆801的前方出现目标802,该目标802可为其他任意车辆、或非机动车辆、或行人等,在车辆801的行驶过程中,车辆801以及车辆801前方的目标802,均不确定车辆801行驶过程中,是否会与目标802出现碰撞,即目标802是否位于车辆801的安全距离之外。
而如图8b所示的本实施例所示的方法,其中,图8b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目标光型照亮车辆前方的照明示例图。车辆803能够在待行车路径上形成目标光型804,该目标光型804的宽度等于车辆803的宽度,该目标光型804能够指示出车辆803行车至目标光型804的区域内时,所占用的宽度。可知,目标805能够基于目标光型804清晰的边界,确定车辆803的行车范围。若目标805出现在目标光型804之内,说明目标805在车辆804的安全距离之内,那么,车辆804与目标805之间出现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很大。若目标805出现在目标光型804之外,说明目标805在车辆804的安全距离之外,那么,车辆805与目标805之间出现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很小。
需明确地是,本实施例对目标光型的说明为可选地示例,不做限定,在其他示例中,目标光型还可与来自车机数据(例如车速)相关,那么,对于车辆周围的行人或车辆等,能够基于该目标光型确定车速。
具体地,目标光型长度与车速呈正相关关系,即车速越快,那么,目标光型的长度越长,车速越慢,那么,目标光型的长度越短。车辆可存储如下表2所示的车速与目标光型的对应列表。
表2
例如,若车辆确定车速为70千米/时,那么车辆可确定对应的目标光型的长度为45米。又如,若车辆确定车速为大于120千米/时,那么车辆可确定对应的目标光型的长度为80米。需明确地是,本实施例对车速和目标光型的长度的对应关系的说明仅为一种示例,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基于目标光型的长度,确定车速的快慢即可。
本实施例所示的目标光型的长度还可与车速呈动态的关系,具体地,车辆获取到车速,并根据下述所示的公式1获取与车速对应的目标光型:
公式1:目标光型的长度L=50+[(120-当前车速)/40]*10
可知,在车辆将当前车速带入至公式1中,即可获取到对应的目标光型的长度。需明确地是,本实施例所示的公式1的说明为可选地示例,不做限定,只要车辆基于该公式1能够创建不同的车速与不同的目标光型的长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即可。
可选地,本实施例所示的车辆可周期性的将车辆的当前车速带入至公式1中,获取车辆在确定车速的变化量大于或等于预设值的情况下,将车辆的当前车速带入至公式1等。具体地,车辆在时刻T1获取到车辆的车速为V1,而车辆在时刻T2获取到的车速为V2,其中,时刻T1为当前时刻,时刻T2早于时刻T1,该车辆的车速的变化量大于或等于预设值可为:V2和V1之间的差大于或等于该预设值,例如该预设值可为10千米/时,可知,在车辆的车速的变化量大于或等于10千米/时的情况下,根据上述公式1所示的获取目标光型的长度。
可选地,本实施例所示的以目标光型显示在地面上的光还可具有一定的闪光频率,闪光频率可参见下述所示的至少一项示例:
例如,车辆的车速与闪光频率呈正相关关系,即车速越快,闪光频率越高,车速越慢,闪光频率越低。又如,待行车路径的形态出现改变,那么,以目标光型显示在地面上的光具有闪光频率。
该行车路径的形态出现改变可为:车辆的待行车路径用于指示车辆由直行状态切换为转向状态,或,车辆的待行车路径用于指示由转向状态切换为直行状态,或车辆的待行车路径用于指示车辆即将行车到交叉的路口处,或车辆的待行车路径用于指示车道线的尺寸出现改变(如车道线的宽度出现改变)。又如,车辆的目标光型显示于斑马线上。又如,车辆的目标光型的范围内出现障碍物(如行人、其他车辆等)。又如,车辆的闪光频率与环境亮度呈负相关关系,即环境亮度越暗,闪光频率越高,环境亮度越亮,闪光频率越低。
可选地,本实施例所示的目标光型所具有的亮度,可参见下述所示的至少一项示例:
例如,车辆的车速与以目标光型显示在地面上的光的亮度呈正相关关系,即车速越快,亮度越亮,车速越慢,亮度越暗。又如,待行车路径的形态出现改变的程度越大,那么,亮度越亮,待行车路径的形态出现改变的程度越小,那么,亮度越暗,如,待行车路径的结构呈弧度,且该弧度越大,亮度越亮,该弧度越小,亮度越暗。又如,车辆出射光的亮度和环境亮度匹配,以保证能够起到对驾驶人员提醒的作用的同时,还不会过度的刺激驾驶人员的眼睛。又如,待行车路径出现改变时的亮度大于待行车路径未出现改变时的亮度,即若待行车路径一直处于直行的状态时,车灯出射光的亮度小于待行车路径出现转向时的车灯出射光的亮度。又如,车辆的待行车路径指示车道线的尺寸出现改变时的车灯出射光的亮度大于待行车路径指示车道线的尺寸未出现改变时的车灯出射光的亮度。又如,车灯出射光以目标光型显示于斑马线上时的亮度大于车灯出射光以目标光型未显示于斑马线上时的亮度。又如,车辆的目标光型的范围内出现障碍物(如行人、其他车辆等)时,车灯出射光的亮度大于车辆的目标光型的范围内未出现障碍物时的车灯出射光的亮度。
可选地,本实施例所示的目标光型还与车辆与前方车辆之间的间距相关,该前方车辆位于该车辆的正前方或侧前方等位置,结合图8c和图8d所示,以前方车辆位于车辆正前方为例,例如图8c所示,车辆811与前方车辆812之间的间距为L1,在图8d中,车辆811与前方车辆812之间的间距为L2,且L1小于L1。本示例所示的车辆811所显示的目标光型位于车辆811和前方车辆812之间的路径上,即图8c所示的示例中,目标光型813位于车辆811和前方车辆812之间的路径上,图8d所示的示例中,目标光型814位于车辆811和前方车辆812之间的路径上。
本实施例所示的目标光型的长度与车辆和前方车辆之间的间距呈正相关关系,即,车辆与前方车辆之间的间距越大,那么,目标光型的长度越长,对比于图8c和图8d所示可知,在图8d所示的车辆811与前方车辆812之间的间距L2大于图8c所示的车辆811与前方车辆812之间的间距L1的情况下,那么,图8d所示的目标光型814的长度大于图8c所示的目标光型813的长度。应理解,当车辆与前方车辆之间的间距足够大时,例如,间距达到150米及以上,则目标光型的长度将保持不变。
需明确地是,本实施例以目标光型的长度与车辆和前方车辆之间的间距呈正相关关系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在其他示例中,车辆和前方车辆之间的间距还可与以目标光型显示在地面上的光的亮度呈负相关关系,即车辆和前方车辆之间的间距越短,亮度越亮,车辆和前方车辆之间的间距越长,亮度越暗。又如,车辆和前方车辆之间的间距与以目标光型显示在地面上的光的闪光频率呈负相关关系,即车辆和前方车辆之间的间距越短,闪光频率越高,车辆和前方车辆之间的间距越长,闪光频率越低。同理,当车辆与前方车辆之间的间距足够大,例如,间距达到150米及以上,则亮度可以保持不变,闪光频率也可以保持不变或者不闪光。
步骤206、若车辆判断目标光型满足重校准条件,则返回执行步骤203。
本实施例所示的步骤206为可选执行的步骤,通过执行步骤206能够对车辆在待行车路径上所显示的目标光型进行校准,在目标光型不准确的情况下,车辆需要通过返回执行步骤203的方式,以实现对目标光型的重新校准,即重新获取该目标光型。而在目标光型不满足该重校准条件的情况下,说明该目标光型是准确的,无需重新获取该目标光型,那么车辆可在行驶至上述所示的待行车路径上的情况下,获取需要在下一个待行车路径上所显示的目标光型。
为实现车辆判断目标光型是否满足重校准条件的目的,则车辆需要执行下述具体过程:
首先,车辆通过车辆的相机重新采集校准图像,该校准图像包括上述已确定的待行车路径以及在该待行车路径上显示的目标光型。
其次,车辆根据校准图像判断目标光型是否满足重校准条件,具体地,车辆确定该校准图像满足下述所示的至少一个条件的情况下,确定该目标光型满足重校准条件:
车辆判断目标光型的中心线与待行车路径的车道中心线出现偏移、沿待行车路径的横向方向,在目标光型的宽度需要等于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线的宽度的情况下,目标光型两侧的边界线与车道线两侧的边界线出现偏移、或在目标光型的弯曲方向与待行车路径的弯曲方向需要一致的情况下,目标光型的弯曲方向与待行车路径的弯曲方向不一致等。
需明确地是,本实施例对车辆根据校准图像判断目标光型是否满足重校准条件的过程的说明为可选地示例,不做限定,只要车辆能够基于校准图像准确地确定目标光型是否能够起到对驾驶人员导航的辅助作用,且提高驾驶安全的作用即可。
可见,采用本实施例所示的方法,车辆出射的光束,在待行车路径上所显示的目标光型,能够与车辆的导航信息匹配,以便于根据目标光型提高驾驶的安全。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中,目标光型与导航信息相关,即随着导航信息的不同,那么,目标光型也会随之改变。而本实施例所示的目标光型与驾驶辅助信息相关,即随着驾驶辅助信息的改变,那么,目标光型也会随之改变,具体执行过程结合图9所示,其中,图9为本申请所提供的车辆灯光的控制方法的第二种实施例步骤流程图。
步骤901、车辆确定满足触发条件。
本实施例所示的步骤901的执行过程,请详见实施例一所示的步骤201所示,具体不做赘述。
步骤902、车辆获取驾驶辅助信息。
本实施例所示的驾驶辅助信息为用于实现无人驾驶的相关信息。本实施例以该驾驶辅助信息为来自车辆的ADAS的信息,该ADAS的具体说明,请详见图1的相关说明,具体不做赘述。
步骤903、车辆获取待行车路径的信息。
本实施例所示的步骤902的具体说明,请参见实施例一所示的步骤203所示,具体不做赘述。
步骤904、车辆获取目标光型。
步骤905、车辆出射的光束,以目标光型显示于待行车路径上。
以下对步骤904至步骤905进行统一说明:
本实施例中,在车辆获取到驾驶辅助信息以及待行车路径的信息之后,即可获取与驾驶辅助信息以及行车路径的信息对应的目标光型。具体地,车辆可获取与驾驶辅助信息对应的一个或多个第一显示属性。车辆再获取与待行车路径的信息对应的一个或多个第二显示属性,那么,车辆确定同时具有该第一显示属性和第二显示属性的光型为目标光型,对第二显示属性的说明,请参见实施例一所示,具体不做赘述。
车辆根据目标光型出射光束,以保证车辆出射的光束,能够以目标光型显示于待行车路径上。本实施例目标光型显示在待行车路径上的方式的说明,请参见实施例一所示,具体不做赘述。对显示在待行车路径上的该目标光型与车辆之间的间距的大小不做限定,只要车辆内的驾驶人员能够清楚的看到显示于车辆前方的目标光型即可,例如,该目标光型和该车辆之间的间距可为10米。
本实施例所示的驾驶辅助信息为来自ADAS的行车决策,车辆能够根据不同的ADAS的行车决策,确定不同的第一显示属性。以下结合具体示例说明,不同的ADAS的行车决策所对应的不同的第一显示属性进行说明:
示例1
车辆根据第二行车列表确定与不同的ADAS的行车决策与不同的第一显示属性的对应关系,本示例以行车决策为车辆的行驶意图为例。本示例所示的行驶意图为车辆即将行驶的方向。本示例所示的该第二行车列表可参见下述表3所示,如表3所示的第二行车列表创建了不同的行驶意图与不同的第一显示属性的对应关系。
需明确地是,本实施例对第二行车列表的内容的说明,为可选地示例,不做限定,只要随着由ADAS确定的各行驶意图的改变,以目标光型显示于地面的光(也可称之为光毯)所具有的第一显示属性出现改变即可。
表3
需明确地是,本实施例对各行驶意图所对应的第一显示属性的数量不做限定。例如表3所示的行驶意图“直行”对应一个第一显示属性(即光毯呈矩形),而行驶意图“变道”对应两个第一显示属性(即光毯具有闪光频率以及提高光毯的亮度)仅为一种示例性,在具体应用中,若一个行驶意图对应多个第一显示属性,那么该行驶意图对应的光毯叠加了多个第一显示属性。
例如,基于表3所示的第二行车列表所示可知,若ADAS指示车辆的计算机系统,ADAS的行车决策为变道,那么该计算机系统根据表3获取到对应的第一显示属性为光毯具有闪光频率以及提高光毯的亮度。可知,在车辆变道的过程中,该光毯通过其具有的第一显示属性,提示周围车辆或行人,该车辆即将变道。
又如,基于表3所示的第二行车列表,若ADAS指示车辆的计算机系统,ADAS的行车决策为转向,那么该计算机系统根据表3获取到对应的第一显示属性为光毯呈弧形,该弧形的弯曲方向和弧度可具体根据第二显示属性获取,对如何根据待行车路径确定呈弧形的光毯的弯曲方向和弧度的过程的说明,请参见实施例一所示,具体不做赘述,为更好地理解,以下结合图10所示,其中,图10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第六种应用场景对比示例图。如图10a所示的示例中,图10a为已有方案所示的车辆停车入库的照明示例图。已有方案所示的车辆1001处于自动驾驶状态,该车辆1001需要转向以停车入库。在车辆1001周围存在人员1002或其他车辆的场景下,该人员1002无法确定该车辆1001的行驶意图,导致容易出现危险的情况。
而采用本实施例所示的方法,如图10b所示,图10b为本申请所提供的光毯对车辆停车入库的照明示例图。ADAS指示行驶意图为向右转向以停车入库,那么,车辆基于转向对应的第一显示属性(如表3所示的光毯呈弧形),还基于已采集到的待行车路径确定第二显示属性,能够在车辆1003的待行车路径上显示呈弧形的光毯1004。基于该光毯1004的弯曲方向,人员1005能够准确地判断出车辆1003的行驶意图,避免人员1005出现在光毯1004所占的区域内,避免了人员1005与车辆1003之间出现安全事故的可能。
示例2
车辆根据第三行车列表确定不同的ADAS的行车决策与不同的第一显示属性的对应关系,本示例以行车决策为车辆的紧急决策为例,其中,该紧急决策可为车辆紧急刹车、紧急避险、车辆出现故障等。本示例所示的该第三行车列表可参见下述表4所示,如表4所示的第三行车列表创建了不同的紧急决策与不同的第一显示属性的对应关系。
需明确地是,本实施例对第三行车列表的内容的说明,为可选地示例,不做限定,只要随着由ADAS确定的各紧急决策的改变,光毯所具有的第一显示属性出现改变即可。
表4
需明确地是,本实施例对各紧急决策所对应的第一显示属性的数量不做限定。例如表3所示的紧急避险对应一个第一显示属性(即光毯具有第二闪光频率),而紧急刹车对应三个第一显示属性(即光毯具有第一闪光频率、光毯的形状变化以及光毯具有第一亮度)仅为一种示例性,在具体应用中,若一个紧急刹车对应多个第一显示属性,那么该紧急决策对应的光毯叠加了多个第一显示属性。
本实施例对表4所示的第一闪光频率和第二闪光频率的具体大小不做限定,例如,车辆在正常行驶的过程中(如直行、转向)等,光毯不具有闪光频率。而在车辆处于紧急刹车或紧急避险的情况下,该光毯具有闪光频率。
表4所示的第一亮度和第二亮度的具体亮度不做限定,例如,该第一亮度以及第二亮度,可均为大于车辆在正常行驶的过程中光毯的亮度。
本实施例对表4所示的光毯的形状变化的具体变化方式不做限定,只要该光毯的形状的变化能够提醒车辆周围的行人或其他车辆,车辆当前处于“紧急刹车”的状态下即可,例如,该光毯的形状的变化可为该光毯的长度变短,或光毯的宽度变宽等,具体不做限定。
例如,基于表4所示的第三行车列表所示可知,若ADAS指示车辆的计算机系统,ADAS的紧急决策为紧急刹车,那么该计算机系统根据表4获取对应的第一显示属性为光毯具有第一闪光频率、光毯的形状变化以及光毯具有第一亮度。可知,在车辆紧急刹车的过程中,该光毯通过其具有的上述第一显示属性,提示周围的行人或车辆,该车辆即将紧急刹车。
示例3
车辆根据第四行车列表确定不同的ADAS的行车决策与不同的第一显示属性的对应关系,本示例以行车决策为车辆行驶预判事件为例,其中,该车辆行驶预判事件为ADAS对车辆可能出现的事件的预判,例如,该车辆行驶预判事件为车辆处于安全状态、车辆处于危险状态,即车辆可能会出现安全事故等。本示例所示的该第四行车列表可参见下述表5所示,如表5所示的第四行车列表创建了不同的车辆行驶预判事件与不同的第一显示属性的对应关系。
需明确地是,本实施例对第四行车列表的内容的说明,为可选地示例,不做限定,只要随着由ADAS确定的各车辆行驶预判事件的改变,光毯所具有的第一显示属性出现改变即可。
表5
需明确地是,本实施例对各车辆行驶预判事件所对应的第一显示属性的数量不做限定。例如表5所示的车辆处于危险状态的预判事件对应两个第一显示属性,而车辆处于安全状态的预判事件对应一个第一显示属性仅为一种示例性,在具体应用中,若一个车辆行驶预判事件对应多个第一显示属性,那么该车辆行驶预判事件对应的光毯叠加了多个第一显示属性。
本实施例对表5所示的第三亮度和第四亮度的具体大小不做限定,为起到提醒车辆周围的车辆以及行人,该车辆即将处于危险状态的预判事件,那么,车辆处于危险状态时的光毯的第四亮度大于车辆处于安全状态时的光毯的第三亮度。
本实施例对第三闪光频率的具体大小不做限定,例如,车辆在正常行驶的过程中(如直行、转向)等,光毯不具有闪光频率。而在车辆处于危险状态的预判事件下,该光毯具有该第三闪光频率。
本实施例对不同的车辆行驶预判事件所对应的第一显示属性的具体类型的说明为可选地示例,不做限定,例如,在其他示例中,车辆行驶预判事件还可与光毯的形态、变化方式等对应,具体不做限定。
为更好地理解,以下结合图11所示的示例进行说明。其中,图11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第七种应用场景对比示例图。
具体如图11a所示可知,图11a为已有方案所示的车辆出现危险状态的照明示例图。车辆1100即将行车至路口处。车辆1100的ADAS确定路口的右侧有目标车辆1101也即将进入路口。车辆1100的ADAS判断车辆是否处于安全状态,其中,安全状态是指,在车辆1100行车至路口处时,不会与目标车辆1101相撞,为此,车辆1100的ADAS根据车辆1100的车速、目标车辆1101的车速,以及车辆1100和目标车辆1101之间的间距确定车辆1100处于安全状态。基于表5所示可知,此时车辆1100的光毯具有第三亮度,该光毯的第二显示属性可参见实施例一所示的对第二显示属性的说明,具体不做赘述,例如,本示例下在车辆1100处于安全状态下的光毯的长度与车辆1100的车速处于正相关关系,且该光毯所具有的宽度与待行车路径的车道的宽度一致。
车辆1100的ADAS会实时检测车辆1100的车速,目标车辆1101的车速以及车辆1100和目标车辆1101之间的距离。
如图11a所示,在车辆1100继续靠近路口的情况下,若车辆1100的ADAS检测到车辆1100以及目标车辆1101中的至少一个,处于加速状态。那么,车辆1100的ADAS根据车辆1100的车速、目标车辆1101的车速,以及车辆1100和目标车辆1101之间的间距确定车辆1100处于危险状态,即车辆1100和目标车辆1101有可能在路口处出现碰撞,那么,车辆1100可采用上述示例2所示的紧急刹车紧急决策,但是,紧急刹车有可能会对驾驶人员、车辆1100周围的行人或车辆造成惊吓。
为此,本示例可在车辆1100即将处于危险状态的预判事件的情况下,通过光毯提示驾驶人员、车辆周围的行人或车辆,如图11b所示,图11b为本申请所提供的光毯对车辆出现危险状态时的照明示例图。在车辆1100确定车辆处于危险状态下,那么,车辆1100显示在待行车路径上的光毯的第一显示属性为具有第四亮度以及具有第三闪光频率,例如,第四亮度比第三亮度增加10勒克斯(lx)。基于显示在待行车路径上的光毯1102,能够起到对目标车辆提醒的作用,以避免车辆1100和目标车辆1101在路口处出现相撞的情况的出现。
步骤906、若车辆判断光毯满足重校准条件,则返回执行步骤902。
对本实施例所示的步骤905的具体执行过程的说明,请参见实施例一所示的步骤205的执行过程的说明,具体不做赘述。
本实施例所示的光毯能够与车辆的驾驶辅助信息和待行车路径匹配,基于该光毯,能够准确的识别车辆的行驶意图、紧急决策、以及车辆的行驶预判事件等,提高了车辆驾驶的安全。
实施例三
在实施例一中,光毯的作用在于帮助驾驶人员导航。在实施例二中,光毯的作用在于提高无人驾驶的过程中的驾驶安全。而本实施例所示的光毯的作用在于,实现对车辆前方的待识别对象的准确识别。本实施例结合图12所示对车辆出射的光束,形成目标光型的过程进行说明,其中,图12为本申请所提供的车辆灯光的控制方法的第三种实施例步骤流程图。
步骤1201、车辆确定满足触发条件。
步骤1202、车辆获取导航信息。
本实施例所示的步骤1201至步骤1202的执行过程,请参加实施例一所示的步骤201至步骤202所示,具体不做赘述。
步骤1203、车辆确定待识别对象满足预设条件。
为更好地理解,以下结合图13所示对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说明,其中,图13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第八种应用场景对比示例图。
如图13a所示,图13a为已有方案所示的待行车路径存在的待识别对象的照明示例图。若车辆1300在夜间行驶,那么,车辆的车灯照明范围有限。例如,若在车辆1300的近光灯的照明范围之外,存在待识别对象1301,那么驾驶人员或车辆1300的ADAS均无法准确的识别该待识别对象。例如,车辆的ADAS基于车辆的传感系统(例如车辆所包括的红外成像仪或激光雷达等)识别出了车辆1300前方存在类型未知的待识别对象,该待识别对象的类型可能为障碍物、行人等,能够对车辆1300的行车安全造成影响的对象。此时,因车辆的环境亮度很低,车辆的相机无法识别到该待识别对象的具体类型。
由实施例一所示可知,导航信息为车辆到达导航目的地的一系列平面坐标。本实施例所示的预设条件为ADAS确定待识别对象的平面坐标靠近导航信息所包括的一系列平面坐标,可知,在待识别对象满足该预设条件的情况下,车辆按照导航信息行车的过程,容易因撞到该待识别对象出现安全事故。
步骤1204、车辆获取待行车路径的信息。
本实施例所述的步骤1204的执行过程,请参见实施例一所示的步骤203所示,具体不做赘述。
步骤1205、车辆获取目标光型。
步骤1206、车辆出射的光束,以目标光型显示于待行车路径上。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目标光型显示在地面上的光可以称之为光毯。
以下对步骤1205至步骤1206进行统一说明:
本实施例对光毯的长度、宽度、弯曲方向、闪光频率以及亮度等说明,请参见上述实施例,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不做限定。本实施例所示的光毯所满足的条件为,该光毯覆盖待识别对象的平面坐标,可知,如图13b所示,其中,图13b为本申请所提供的光毯对待行车路径存在的待识别对象的照明示例图。
车辆1300在待行车路径上所显示的光毯1302至少覆盖目标区域1303,所述目标区域1303为所述待识别对象所占的区域。可知,光毯1302能够照亮该目标区域1303。
本实施例所示的目标区域1303可位于光毯1302的中央区域。需明确地是,本实施例对光毯1303和光毯130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做限定,只要光毯1302至少覆盖目标区域1303即可。
步骤1207、车辆采集待识别图像。
本实施例中,在车辆的光毯覆盖目标区域的情况下,那么光毯能够照亮位于该目标区域的待识别对象。车辆可基于车辆的相机再次对光毯进行拍摄,因光毯的亮度足够,那么车辆基于相机能够拍摄到包括光毯的清晰的待识别图像。
步骤1208、车辆根据待识别图像获取待识别对象的类型。
车辆可根据物体识别算法、SFM算法、视频跟踪或AI等识别出待识别图像中,所包括的待识别对象的类型。即识别出待识别对象的类型是行人、车辆或障碍物等类型,还可选地识别出待识别对象的具体尺寸。例如,若待识别对象是行人,车辆还能够基于该待识别图像识别出该行人的身高。又如,若待识别对象是障碍物,车辆还能够基于该待识别图像识别出该障碍物的尺寸等。
步骤1209、车辆根据待识别对象的类型确定行车决策。
本实施例中,在车辆识别出待识别对象的类型的情况下,车辆的ADAS能够基于该待识别对象的类型确定行车决策,对行车决策的具体说明可参见实施例二所示,具体不做赘述。可知,车辆基于ADAS根据待识别对象的类型的行车决策,实现车辆在待行车路径上对待识别对象的避让,避让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转向,换道,紧急刹车等。
可选地,在车辆识别出待识别对象的类型的情况下,车辆也可通过语音等方式提示驾驶人员。
需明确地是,本实施例以待识别对象位于待行车路径上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在其他示例中,该待识别对象可位于车辆周围的任意区域,车辆的ADAS检测到待识别对象的平面坐标后,即可根据该待识别对象的平面坐标出射光束,以保证该光束所行车的光毯能够照亮待识别对象。车辆即可识别出被照亮的待识别对象的具体类型。
采用本实施例所示的方法,在车辆的待行车路径上存在待识别对象的情况下,车辆可通过出射的光束所形成的光毯照亮该待识别对象。车辆能够识别到被照亮的待识别对象识别出具体的类型,以便于车辆执行对应的行车决策或车辆的驾驶人员根据被照亮的待识别对象驾驶车辆避让等,提高了车辆前方存在待识别对象的场景下,车辆驾驶的安全。
实施例四
实施例三所示,以待识别对象存在于车辆前方的待行车路径上为例,本实施例以待识别对象存在于车辆周围的任意位置,如待识别对象存在于车辆的正前方,侧前方,车辆的右侧方,车辆的左侧方或车辆的后侧方等,本实施例所示的光毯的作用在于,实现对存在于车辆周围的待识别对象的准确识别。本实施例结合图14所示对车辆出射的光束,形成光毯的过程进行说明,其中,图14为本申请所提供的车辆灯光的控制方法的第四种实施例步骤流程图。
步骤1401、车辆确定满足触发条件。
步骤1402、车辆获取行车信息。
本实施例所示的行车信息可为实施例一所示的导航信息或车机数据,也可为实施例二所示的驾驶辅助信息,具体说明请参见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所示,具体不做赘述。
步骤1403、车辆获取待行车路径的信息。
步骤1404、车辆获取第一光型。
步骤1405、车辆出射的第一光束,以第一光型显示于待行车路径上。
本实施例所示的车辆经由步骤1401至步骤1405以获取第一光型,对确定第一光型的过程的说明,请参见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所示的获取光毯的过程的说明,具体不做赘述。
步骤1406、车辆获取待识别对象的平面坐标。
为更好地理解,以下结合如图15所示的应用场景进行说明,其中,图15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第九种应用场景对比示例图。
如图15a所示,图15a为已有方案所示的车辆前方存在的待识别对象的照明示例图。若车辆1500在夜间行驶,但是,车辆的车灯照明范围有限。例如,若在车辆1500的近光灯的照明范围之外,存在待识别对象1501,那么驾驶人员或车辆1500的ADAS均无法准备的识别该待识别对象1501。
如图15b所示,图15b为本申请所提供的光毯对车辆前方存在的待识别对象的照明示例图。车辆1500已在待行车路径上显示第一光型1502。但是,该第一光型1502的照明范围有限。例如,待识别对象1501位于第一光型1502的照明范围之外,驾驶人员或车辆1500的ADAS均无法准备的识别该待识别对象1501。
可见,车辆的ADAS基于车辆的传感系统(例如车辆所包括的红外成像仪或激光雷达等)识别出了车辆1500前方存在类型未知的待识别对象1501,该待识别对象1501的类型可能为障碍物、行人等,能够对车辆1500的行车安全造成影响的对象。此时,因车辆的环境亮度很低,车辆的相机无法识别到该待识别对象1501。为此,本实施例所示的车辆的ADAS获取该待识别对象1501的平面坐标。
步骤1407、车辆获取第二光型。
步骤1408、车辆出射的第二光束,以第二光型显示于车辆周围。
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二光型的长度、宽度、弯曲方向、闪光频率以及亮度等说明,请参见上述实施例对光毯的说明,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不做限定。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二光型所满足的条件为,该第二光型覆盖待识别对象的平面坐标,可知,如图15b所示,车辆1500所显示的第二光型1503至少覆盖目标区域,所述目标区域为所述待识别对象所占的区域。可知,第二光型1503能够照亮该目标区域。
本实施例所示的目标区域可位于第二光型1503的中央区域。需明确地是,本实施例对目标区域和第二光型1503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做限定,只要第二光型1503至少覆盖目标区域即可。
可知,本实施例所示的车辆所显示的光毯,包括上述所示的用于照亮待行车路径的第一光型以及包括用于照亮待识别对象的第二光型。即本实施例所示的光毯由第一光型和第二光型叠加而成。
步骤1409、车辆采集待识别图像。
步骤1410、车辆根据待识别图像获取待识别对象的类型。
步骤1411、车辆根据待识别对象的类型确定行车决策。
本实施例所示的步骤1409至步骤1411的具体执行过程,请参见实施例三所示的步骤1207至步骤1208的执行过程的说明,具体不做赘述。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灯光系统,该灯光系统所出射的光束,能够在待行车路径上显示光毯,其中,该光毯的具体说明,请参见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任一实施例所示,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不做限定。
如图16所示,其中,图16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灯光系统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例图。
本实施例所示的灯光系统1600包括车灯模块1601以及与该车灯模块1601连接的控制单元1602。
所述控制单元1602用于,获取行车信息,所述行车信息包括导航信息和/或驾驶辅助信息,所述控制单元1602还用于获取待行车路径的信息;所述控制单元1602还用于获取与所述行车信息和所述待行车路径的信息对应的目标光型。
所述车灯模块1601用于出射光束,且该光束以所述目标光型,显示于所述待行车路径上。
以下对本实施例所示的灯光系统1600在车辆内部具体的位置的几种可选示例进行说明:
示例1:如图1所示的示例为例,该车辆100的前方设置独立的车灯模块150,该独立设置的车灯模块仅用于出射具有目标光型的光束。该车灯模块150包括车灯模块1601以及与该车灯模块1601连接的控制单元1602。
示例2:车辆100的前方设置独立的车灯模块150,该独立设置的车灯模块仅用于出射具有目标光型的光束。该车灯模块150包括车灯模块1601,而车辆的计算机系统140包括控制单元1602。
示例3:车辆具有左侧前照灯,该左侧前照灯包括车灯模块1601以及与该车灯模块1601连接的控制单元1602,或者,该左侧前照灯包括车灯模块1601,而车辆的计算机系统140包括控制单元1602。
示例4:车辆具有右侧前照灯,该右侧前照灯包括车灯模块1601以及与该车灯模块1601连接的控制单元1602,或者,该右侧前照灯包括车灯模块1601,而车辆的计算机系统140包括控制单元1602。
示例5:本示例所示的车灯模块1601包括第一子车灯模块和第二子车灯模块,该第一子车灯模块出射第一子光束,该第二子车灯模块出射第二子光束,本示例所示的目标光型包括所述第一子光束在待行车路径上所显示的光型和第二子光束在待行车路径上所显示的光型。第一子车灯模块位于右侧前照灯内部,第二子车灯模块位于左侧前照灯内部。
可选地,该控制单元1602位于计算机系统140内,或,控制单元1602位于右侧前照灯内,或,控制单元1602位于左侧前照灯内,或,控制单元1602包括第一子控制单元和第二子控制单元,所述第一子控制单元和第二子控制单元分别位于右侧前照灯、左侧前照灯或车辆的计算机系统140中任意两个内。
可选地,车灯模块1601包括第一子车灯模块和第二子车灯模块分别位于车辆的左侧雾灯和右侧雾灯内,具体说明,请参见示例5所示,具体不做赘述。
本申请还包括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如图16所示的灯光系统。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