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15839A - 转向控制装置以及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控制装置以及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515839A CN115515839A CN202280003788.4A CN202280003788A CN115515839A CN 115515839 A CN115515839 A CN 115515839A CN 202280003788 A CN202280003788 A CN 202280003788A CN 115515839 A CN115515839 A CN 11551583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eering
- unit
- value
- stroke
- lear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57—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features of the drive means as such
- B62D5/046—Controlling the motor
- B62D5/0469—End-of-stroke contro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5/00—Stee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15/02—Steering position indicators ; Steering position determination; Steering aids
- B62D15/021—Determination of steering angle
- B62D15/0245—Means or 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the steering system, e.g. straight ahead posi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57—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features of the drive means as suc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 In Accordance With Driving Conditions (AREA)
Abstract
能够抑制由端碰撞引起的较大的冲击、敲击声(异响)的产生的同时学习虚拟齿条端部位置。转向控制装置具备:指令值运算部(40),其运算针对向转向机构赋予转向辅助力的致动器的电流指令值;终端位置学习部(46),其基于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转向机构的转向位置来学习转向机构的终端位置;指令值校正部(41、49),其在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转向位置处于学习到的终端位置的附近的情况下,对指令值运算部(40)运算出的电流指令值进行校正;以及校正量限制部(51、52),其基于学习到的终端位置与规定位置的比较结果、以及根据学习到的终端位置运算出的转向机构的行程长度与规定长度的比较结果,来限制指令值校正部(41、49)对所述电流指令值的校正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向控制装置以及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若在车辆的转向机构中转向角增加而达到机械的最大转向角,则转向机构的齿条轴到达行程端而无法进一步增加转向角。将这样成为齿条轴到达行程端的状态的情况称为“端碰撞”。另外,有时将齿条轴的行程端表述为“齿条端部”。
若以较高的转向速度引起端碰撞,则有可能产生较大的冲击、撞击声(异响)而使驾驶员感到不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技术:将转向角的绝对值的最大值作为齿条端部位置进行学习,在由传感器检测出的转向角处于学习到的齿条端部位置的附近的情况下,抑制转向角的增大,缓和端碰撞时的冲击。
以下,有时将基于传感器检测出的转向角学习到的虚拟的齿条端部位置表述为“虚拟齿条端部位置”,将物理上的实际的齿条端部位置表述为“实际齿条端部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044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若在学习适当的位置(例如,充分接近实际齿条端部位置的位置)作为虚拟齿条端部位置之前,为了缓和端碰撞时的冲击而抑制转向角的增大,则难以超过该时刻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的学习值来进行转向,妨碍虚拟齿条端部位置的学习。
另一方面,若在学习适当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之前过度地限制端碰撞时的冲击缓和,则有可能因端碰撞而产生较大的冲击从而使转向机构产生损伤。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抑制由端碰撞引起的转向机构的损伤的同时能够学习虚拟齿条端部位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转向控制装置具备:指令值运算部,其基于作用于车辆的转向操作部的操作,来运算针对致动器的电流指令值,其中,所述致动器向转向机构赋予转向辅助力;位置检测部,其检测转向机构的转向位置;终端位置学习部,其基于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转向位置来学习转向机构的终端位置;指令值校正部,其在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转向位置处于终端位置学习部学习到的终端位置的附近的情况下,对指令值运算部运算出的电流指令值进行校正;以及校正量限制部,其基于学习到的终端位置与规定位置的比较结果、以及根据学习到的终端位置运算出的转向机构的行程长度与规定长度的比较结果,来限制指令值校正部对电流指令值的校正量。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转向装置具备:上述的转向控制装置;以及致动器,其被转向控制装置驱动控制而使车辆的转向轮进行转向。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由端碰撞引起的较大的冲击、敲击声(异响)的产生的同时能够学习虚拟齿条端部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一例的概要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控制器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图3是实施冲击缓和控制的转向角的范围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冲击缓和控制部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图5的(a)是表示弹簧常数表的特性例的特性图,图5的(b)是表示粘性常数表的特性例的特性图。
图6是表示终端位置学习部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图7的(a)是与转向角的变化相伴的柱输出轴转矩的变化的例子的说明图,图7的(b)是产生(a)的柱输出轴转矩时的终端位置的学习值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8的(a)是实际齿条端部位置的概念图,图8的(b)是虚拟齿条端部位置的学习开始前的状态的概念图,图8的(c)是学习了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的状态的概念图,图8的(d)是学习了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的状态的概念图,图8的(e)是视为完成了虚拟齿条端部的学习的状态的概念图,图8的(f)是持续虚拟齿条端部的学习直到实际齿条端部附近为止的状态的概念图。
图9的(a)是实际齿条端部位置的概念图,图9的(b)是表示与图8的(f)相同的状态的概念图,图9的(c)是偏移误差刚发生后的状态的概念图,图9的(d)是更新了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的学习位置的状态的概念图,图9的(e)是转向角传感器检测出的转向角的校正和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的学习值的复位的概念图,图9的(f)是进一步更新了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的学习位置的状态的概念图,图9的(g)是视为完成了虚拟齿条端部的学习的状态的概念图,图9的(h)是进一步更新了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的学习位置的状态的概念图。
图10是表示图8的(b)~(f)及图9的(b)~(h)的状态下的限制值的例子的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以下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示了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装置、方法,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并不是将构成部件的结构、配置等特定为下述内容。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权利要求所规定的技术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
(结构)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一例的概要的结构图。转向盘(转向手柄)1的柱轴(转向轴)2i及2o经由构成减速机构的减速齿轮(蜗轮)3、中间轴4、小齿轮齿条机构5、转向拉杆6a、6b,进而经由轮毂单元7a、7b与转向轮8L、8R连结。
柱输入轴2i和柱输出轴2o通过扭杆(未图示)连结,该扭杆通过柱输入轴2i与柱输出轴2o之间的旋转角的偏移而扭转。
中间轴4具有轴部件4c和安装于轴部件的两端的万向联轴器4a以及4b。万向联轴器4a与柱输出轴2o连结,万向联轴器4b与小齿轮齿条机构5连结。
小齿轮齿条机构5具有:小齿轮5a,其与从万向联轴器4b传递转向力的小齿轮轴连结;以及齿条5b,其与该小齿轮5a啮合,通过齿条5b将传递至小齿轮5a的旋转运动转换为车宽方向的直进运动。
在转向轴2(柱轴2i以及2o)设置有检测转向转矩Th的转矩传感器10。另外,在转向轴2(柱轴2i以及2o)设置有检测转向盘1的转向角θh的转向角传感器14。
另外,辅助转向盘1的转向力的马达20经由减速齿轮3与柱输出轴2o连结。从电池13向控制电动助力转向(EPS:ElectricPowerSteering)装置的控制器30供给电力,并且经由点火(IGN)键11输入点火键信号。
此外,赋予转向辅助力的单元不限于马达,能够利用各种致动器。
控制器30基于转矩传感器10检测出的转向转矩Th、车速传感器12检测出的车速Vh、转向角传感器14检测出的转向角θh来进行辅助控制指令的电流指令值的运算,通过对电流指令值实施补偿等而得到的电压控制指令值Vref来控制向马达20供给的电流。
此外,转向角传感器14不是必须的,也可以向从检测马达20的旋转轴的旋转角度的旋转角传感器得到的旋转角度加上转矩传感器10的扭杆的扭转角来计算转向角θh。
控制器30例如可以具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装置等周边部件的计算机。处理器例如可以是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MPU(Micro-Processing Unit:微处理单元)。
存储装置可以具备半导体存储装置、磁存储装置及光学存储装置中的任一者。存储装置可以包括寄存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主存储装置使用的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以及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存储器。
以下说明的控制器30的功能例如通过控制器30的处理器执行存储于存储装置的计算机程序来实现。
此外,也可以通过以下说明的用于执行各信息处理的专用的硬件来形成控制器30。
例如,控制器30可以具备在通用的半导体集成电路中设定的功能性的逻辑电路。例如,控制器30可以具有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等可编程逻辑器件(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等。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控制器30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框图。控制器30具备基本指令值运算部40、加法器41、减法器42、电流控制部43、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控制部44、逆变器(INV)45、终端位置学习部46、控制旋转位移设定部47、微分部48、冲击缓和控制部49、电流检测器50、学习状态判定部51以及冲击缓和控制输出限制部52。
基本指令值运算部40基于来自转矩传感器10的转向转矩Th和来自车速传感器12的车速Vh,对作为马达20的驱动电流的控制目标值的基本电流指令值Iref1进行运算。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在右转向方向上产生马达20的转向辅助力的基本电流指令值Iref1的值定义为正值,将在左转向方向上产生转向辅助力的基本电流指令值Iref1的值定义为负值。
加法器41通过将从冲击缓和控制输出限制部52输出的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与基本电流指令值Iref1相加来对基本电流指令值Iref1进行校正,并将校正后的基本电流指令值Iref1作为电流指令值Iref3进行输出。
冲击缓和控制输出限制部52利用从学习状态判定部51输出的限制值0、Limit1或Limit2来限制从冲击缓和控制部49输出的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的上限值,利用限制值0、(-Limit1)或(-Limit2)来限制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的下限值,由此设定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
在转向角θh接近齿条端部位置的情况下,冲击缓和控制部49通过抑制转向角θh的增加来缓和由端碰撞引起的冲击、撞击声(异响)。有时将冲击缓和控制部49缓和由端碰撞引起的冲击、异响的控制记载为“冲击缓和控制”。
冲击缓和控制部49将为了缓和由端碰撞引起的冲击、撞击声而抑制转向角θh的增加的电流指令值作为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进行输出。右转向时的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具有负值,使正的基本电流指令值Iref1的大小减小。另一方面,左转向时的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具有正值,使负的基本电流指令值Iref1的大小减小。例如,冲击缓和控制部49可以输出产生转向反作用力的电流指令值。
冲击缓和控制输出限制部52将左转向时的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的上限值限制为从学习状态判定部51输出的限制值0或正的限制值Limit1、Limit2,将右转向时的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的下限值限制为限制值0或负的限制值(-Limit1)、(-Limit2)。
冲击缓和控制部49、学习状态判定部51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加法器41运算出的电流指令值Iref3被输入到减法器42,对与反馈的马达电流值Im的偏差(Iref3-Im)进行运算。该偏差(Iref3-Im)由PI控制等的电流控制部43进行控制,被电流控制后的电压控制值Vref被输入到PWM控制部44来运算占空比,利用PWM信号经由逆变器45对马达20进行PWM驱动。马达20的马达电流值Im由电流检测器50检测出,并输入到减法器42进行反馈。
加法器41以及冲击缓和控制部49是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指令值校正部”的一个例子,学习状态判定部51以及冲击缓和控制输出限制部52是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校正量限制部”的一个例子。
终端位置学习部46基于转向角传感器14检测出的转向角θh,对作为转向机构的终端位置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以及θevl进行学习。θevr是右转向时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具有正值。θevl是左转向时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具有负值。
并且,有时在左右的实际齿条端部位置的中央位置(以下有时记载为“齿条中立位置”)与转向角传感器14检测出的柱轴的转向角θh的中立位置(以下有时记载为“转向角中立位置”)之间产生误差。以下,有时将这样的误差表述为“偏移误差”。
偏移误差例如由于中间轴4的误组装等原因而产生。终端位置学习部46对偏移误差Ofs进行推定,输出从转向角传感器14检测出的转向角θh中减去偏移误差Ofs而校正后的校正转向角θh1。终端位置学习部46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控制旋转位移设定部47在校正转向角θh1接近齿条端部位置而处于实施冲击缓和控制的范围(以下有时表述为“冲击缓和控制实施范围”)内时,对表示校正转向角θh1与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及θevl接近程度的控制旋转位移θr进行设定。
参照图3。在右转向的情况(即校正转向角θh1为正值的情况)下,阈值θthR<θh1的范围是冲击缓和控制实施范围,在左转向的情况(即校正转向角θh1为负的情况)下,阈值θthL>θh1的范围是冲击缓和控制实施范围。
阈值θthR以及θthL分别基于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以及θevl来设定。例如,右转向的阈值θthR可以是从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减去正的规定值Δθ而得到的值(θevr-Δθ),左转向的阈值θthL可以是向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l加上规定值Δθ而得到的值(θevl+Δθ)。
控制旋转位移θr例如在冲击缓和控制实施范围外(即θthL≤θh1≤θthR)被设定为零(“0”),在右转向的冲击缓和控制实施范围内,从校正转向角θh1减去阈值θthR而得到的差(θh1-θthR)越大,则设定越大的控制旋转位移θr。另一方面,在左转向的冲击缓和控制实施范围内,从校正转向角θh1减去阈值θthL而得到的差(θh1-θthL)越小(即绝对值|θh1-θthL|越大),则设定为越小的负的控制旋转位移θr(绝对值|θr|越大)。
换言之,在校正转向角θh1比阈值θthR大的范围内,正的控制旋转位移θr与校正转向角θh1的增大相对应地增大,在校正转向角θh1比阈值θthL小的范围内,负的控制旋转位移θr与校正转向角θh1的减少相对应地减少。
例如,控制旋转位移设定部47可以在校正转向角θh1比阈值θthR大的情况下将差值θh1-θthR设定为控制旋转位移θr,在校正转向角θh1比阈值θthL小的情况下将差值θh1-θthL设定为控制旋转位移θr。
参照图2。微分部48对转向角传感器14检测出的转向角θh进行微分,计算出转向角速度ω。
冲击缓和控制部49基于控制旋转位移θr和转向角速度ω来设定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
图4是表示冲击缓和控制部49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框图。冲击缓和控制部49具备弹簧常数表60、乘法器61以及63、粘性常数表62、加法器64、反转器65以及限制器66。
弹簧常数表60是计算转向系统的弹簧常数k0的数据表。如图5的(a)所示,弹簧常数k0具有随着控制旋转位移θr增加而在变化区域的中央部比较急剧地增加(非线性增加)的特性。此外,控制旋转位移θr为负值的情况下的特性是以弹簧常数k0轴(纵轴)为对称轴的线对称的特性。
另外,粘性常数表62是计算转向系统的粘性常数μ的数据表。如图5的(b)所示,粘性常数μ具有随着控制旋转位移θr增加而整体上比较平缓地逐渐增加(非线性增加)的特性。此外,控制旋转位移θr为负值的情况下的特性是以粘性常数μ轴(纵轴)为对称轴的线对称的特性。
来自弹簧常数表60的弹簧常数k0在乘法器61中与控制旋转位移θr相乘,相乘结果(k0×θr)被输入到加法器64。另外,来自粘性常数表62的粘性常数μ在乘法器63中与转向角速度ω相乘,相乘结果(μ×ω)被输入到加法器64。加法器64的相加结果(=k0×θr+μ×ω)被输入到反转器65和限制器66,对符号被反转而最大值被限制的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进行设定。
另外,图4的冲击缓和控制部49的结构只不过是例示,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冲击缓和控制部49只要具有在校正转向角θh1接近齿条端部位置的情况下能够输出抑制转向角θh的增加的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的结构即可。
接着,对终端位置学习部46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终端位置学习部46求出在施加于转向机构的旋转力为第一规定值以下时转向角传感器14检测出的转向角θh中的离转向角中立位置最远的转向角(在正的转向角θh的情况下为最大转向角,在负的转向角θh的情况下为最小转向角),作为虚拟齿条端部的第一候补θm1。
例如,可以在施加于柱输出轴2o的柱输出轴转矩Tc为规定值T1以下的情况下求出虚拟齿条端部的第一候补θm1。
终端位置学习部46可以求出在施加于转向机构的旋转力为第一规定值以下且作用于转向操作部的操作力为第三规定值以下时转向角传感器14检测出的转向角θh中的离转向角中立位置最远的转向角,作为虚拟齿条端部的第一候补θm1。
例如,可以在柱输出轴转矩Tc为规定值T1以下且转向转矩Th为规定值T2以下的情况下求出第一候补θm1。
另外,终端位置学习部46求出将转向角传感器14检测出的转向角θh向转向角中立位置的方向偏移了第二规定值后的角度中的离转向角中立位置最远的转向角(即,在正的转向角θh的情况下从最大转向角中减去第二规定值而得到的角度,在负的转向角θh的情况下向最小转向角加上第二规定值而得到的角度),作为虚拟齿条端部的第二候补θm2。作为第二规定值,例如可以设定被认为是误差的最大值。
终端位置学习部46求出第一候补θm1及第二候补θm2中离转向角中立位置最远的转向角,作为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及θevl。
由此,能够降低由转矩产生的扭转等的影响,能够减小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及θevl与实际齿条端部位置的误差。
图6是表示终端位置学习部46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框图。终端位置学习部46具备输出轴转矩计算部70、选择部71、第一存储部72、延迟部73以及77、变化率限制器74、校正位置计算部75、第二存储部76、第三存储部78、限制器79、行程计算部80、偏移误差计算部81、减法器82以及终端位置校正部83。
输出轴转矩计算部70计算出施加于柱输出轴2o的柱输出轴转矩Tc。
例如,输出轴转矩计算部70可以将向马达20的电流指令值Iref3、电流检测器50检测出的马达电流值Im乘以马达转矩常数以及减速齿轮3的减速比而推定出的马达转矩计算为柱输出轴转矩Tc。
例如,输出轴转矩计算部70可以计算出马达转矩与转矩传感器10检测出的转向转矩Th之和,作为柱输出轴转矩Tc,该马达转矩是向马达20的电流指令值Iref3乘以马达转矩常数以及减速齿轮3的减速比而推定出的。
另外,例如,输出轴转矩计算部70可以计算出马达转矩与转矩传感器10检测出的转向转矩Th之和,作为柱输出轴转矩Tc,该马达转矩是向电流检测器50检测出的马达电流值Im乘以马达转矩常数以及减速齿轮3的减速比而推定出的。
另外,输出轴转矩计算部70可以对马达20的角度传感器的检测值进行2阶微分而求出马达角加速度,通过乘以惯性力矩来推定惯性转矩,对如上述那样求出的柱输出轴转矩Tc追加惯性转矩。
柱输出轴转矩Tc是“施加于转向机构的旋转力”的一例。转向转矩Th是“作用于车辆的转向操作部的操作力”的一个例子。
减法器82从转向角传感器14检测出的转向角θh中减去偏移误差计算部81计算出的偏移误差Ofs来计算校正转向角θh1。在后面说明偏移误差计算部81对偏移误差Ofs的计算。
选择部71根据柱输出轴转矩Tc和转向转矩Th的值,来选择校正转向角θh1以及延迟部73的输出中的一方并向第一存储部72输出。延迟部73使存储于第一存储部72并输出的虚拟齿条端部的第一候补θm1延迟地输出。
例如,选择部71可以在柱输出轴转矩Tc为规定值T1以下且转向转矩Th为规定值T2以下的情况下选择根据检测出的转向角θh计算出的校正转向角θh1并向第一存储部72输出,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将延迟部73的输出向第一存储部72输出。
第一存储部72将延迟部73的输出和校正转向角θh1中的远离转向角中立位置的一方存储为虚拟齿条端部的第一候补θm1。
由此,若在柱输出轴转矩Tc为规定值T1以下且转向转矩Th为规定值T2以下的情况下计算出的校正转向角θh1比此前存储于第一存储部72的第一候补θm1远离转向角中立位置,则利用校正转向角θh1对存储于第一存储部72的第一候补θm1进行更新。
此外,选择部71可以在柱输出轴转矩Tc为规定值T1以下的情况下选择校正转向角θh1并向第一存储部72输出,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将延迟部73的输出向第一存储部72输出。
变化率限制器74输入从第一存储部72输出的第一候补θm1和从第三存储部输出的转向角θo。变化率限制器74针对由延迟部(未图示)延迟后的转向角θo限制第一候补θm1的变化率,并将限制了变化率后的第一候补θm1'输出至第三存储部78。
校正位置计算部75计算出使校正转向角θh1向转向角中立位置的方向偏移了第二规定值后的角度。即,在校正转向角θh1为正的情况下,输出从校正转向角θh1减去第二规定值而得到的角度。在校正转向角θh1为负的情况下,输出向校正转向角θh1加上第二规定值而得到的角度。
第二存储部76将校正位置计算部75的输出和延迟部77的输出中的远离转向角中立位置的一方存储为虚拟齿条端部的第二候补θm2。延迟部77使存储于第二存储部76并输出的虚拟齿条端部的第二候补θm2延迟地输出。
由此,若校正位置计算部75的输出(即,使校正转向角θh1向转向角中立位置的方向偏移了第二规定值而得的角度)比此前存储于第二存储部76的第二候补θm2远离转向角中立位置,则利用校正位置计算部75的输出来对存储于第二存储部76的第二候补θm2进行更新。
第三存储部78存储并输出由变化率限制器74限制了变化率后的第一候补θm1'和第二候补θm2中的远离转向角中立位置的转向角θo。
限制器79限制从第三存储部78输出的转向角θo的大小,并作为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以及θevl进行输出。
参照图7的(a)以及图7的(b),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虚拟齿条端部的学习例。为了简化说明,对如下情况进行说明:将偏移误差Ofs设为0(即,转向角θh=校正转向角θh1),若在柱输出轴转矩Tc为规定值T1以下的情况下检测出的转向角θh比此前存储于第一存储部72的第一候补θm1远离转向角中立位置,则对第一候补θm1进行更新。
图7的(a)是与转向角θh的变化相伴的柱输出轴转矩Tc的变化的例子的说明图。图中的箭头表示转向方向。
在偏转增加转向时,在转向角θh超过θ1时柱输出轴转矩Tc超过规定值T1,在之后的回轮转向时,在转向角θh小于θ2时(θ2>θ1),柱输出轴转矩Tc小于规定值T1。
图7的(b)是产生了图7的(a)的柱输出轴转矩Tc时的右转向的虚拟齿条端部的学习值的例子的说明图。虚线表示转向角θh,单点划线表示第一候补θm1,双点划线表示第二候补θm2,实线表示来自第三存储部78的输出θo(被限制器79限制前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以及θevl)。此外,将单点划线以及双点划线以不与其他线重叠的方式错开显示。
若在时刻t1转向角θh增大而开始偏转增加转向,则在柱输出轴转矩Tc为规定值T1以下的期间(即转向角θh为θ1以下的期间),将转向角θh(虚线)作为第一候补θm1(单点划线)进行学习。在偏转增加转向过程中,第一候补θm1(单点划线)增加至θ1。
另外,将从转向角θh中减去第二规定值后的角度作为第二候补θm2(双点划线)进行学习。
因此,在被变化率限制器74限制了变化率后的第一候补θm1'比第二候补θm2(双点划线)大的期间(时刻t1~时刻t2),选择第一候补θm1'作为第三存储部78的输出θo(实线),若在时刻t2第二候补θm2超过第一候补θm1',则选择第二候补θm2作为输出θo(实线)。
之后,若在时刻t3转向角θh的增加停止而成为恒定值,则第二候补θm2(双点划线)的增加也停止。因此,之后被变化率限制器74限制了变化率的第一候补θm1'被选择为第三存储部78的输出θo(实线)。
如上所述,第一候补θm1(单点划线)增加至θ1,因此第三存储部78的输出θo(实线)比第一候补θm1延迟地增加至θ1。当在时刻t4达到θ1时,输出θo(实线)停止增加。
之后,若转向角θh开始减少而开始回轮转向,则在时刻t5转向角θh减少至θ2。于是,柱输出轴转矩Tc成为规定值T1以下。因此,将角度θ2作为第一候补θm1(单点划线)进行学习。
因此,被变化率限制器74限制了变化率的第一候补θm1'开始增加,被选择为第三存储部78的输出θo(实线)。输出θo(实线)在时刻t6增加至θ2,之后成为恒定。
若将如以上那样学习到的第三存储部78的输出θo(实线)即限制器79限制前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以及θevl与仅学习了从转向角θh减去第二规定值(例如最大误差推定值)而得到的角度的情况(双点划线)进行比较,则第三存储部78的输出θo能够学习为更远离转向角中立点的转向角。因此,能够学习更接近实际齿条端部位置的转向角作为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以及θevl。
接着,对学习状态判定部51进行说明。参照图2。学习状态判定部51基于从终端位置学习部46输出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以及θevl,来判定终端位置学习部46对虚拟齿条端部位置的学习状态。
学习状态判定部51根据虚拟齿条端部位置的学习状态的判定结果,作为对左转向时的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的上限值进行限制的限制值,将0或正的限制值Limit1、Limit2中的任一个输出到冲击缓和控制输出限制部52。
限制值Limit2是比限制值Limit1大的值,例如可以以有效地防止由端碰撞引起的冲击、敲击声(异响)的方式设定为足够大的值。另一方面,限制值Limit1也可以设定为允许某种程度的冲击、敲击声(异响)但防止由端碰撞引起的转向机构的损伤的值。
另外,学习状态判定部51根据虚拟齿条端部位置的学习状态的判定结果,作为对右转向时的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的下限值进行限制的限制值,将0或负的限制值(-Limit1)、(-Limit2)中的任一个输出到冲击缓和控制输出限制部52。
具体而言,作为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以及θevl的学习开始前的初始值,分别将正的初始值θint以及负的初始值(-θint)存储于第一存储部72、第二存储部76、第三存储部78。
初始值θint以及(-θint)可以以不比实际齿条端部位置靠外侧(即初始值θint以及(-θint)不会比实际齿条端部位置远离转向角中立点)的方式适当设定。例如可以设定为θint=(齿条行程最小值-齿条端部最大值)。
在此,“齿条行程最小值”可以设定为能够作为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θevl间的齿条行程而计算出的值的偏差的最小值(例如制造公差的下限值)。
另外,“齿条端部最大值”是能够作为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以及θevl而学习的值的绝对值的最大值,可以设定为齿条端部最大值=(齿条行程最大值/2)+(齿条中立位置与转向角中立位置的偏移误差的推定值)。
另外,“齿条行程最大值”是能够作为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θevl间的齿条行程而计算出的值的偏差的最大值,例如可以设定为在制造公差的上限值上加上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l、θevr的学习误差而得到的值。
学习状态判定部51在从终端位置学习部46输出的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小于规定的学习阈值θlth的情况下,判定为未进行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的学习,输出“0”作为限制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的下限值的限制值。
对于“学习阈值θlth”,可以设定能够作为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以及θevl而学习的值的绝对值的最小值,例如可以设定为学习阈值θlth=(齿条行程最小值/2)-(齿条中立位置与转向角中立位置的偏移误差的推定值)。
同样地,在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l比负的学习阈值(-θlth)大的情况下(即绝对值|θevl|小于绝对值|θlth|的情况下),判定为未进行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l的学习,输出“0”作为限制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的上限值的限制值。
若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成为规定的学习阈值θlth以上,则学习状态判定部51判定为进行了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的学习,输出“-Limit1”作为限制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的下限值的限制值。
同样地,在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l为负的学习阈值(-θlth)以下的情况下(即绝对值|θevl|为绝对值|θlth|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进行了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l的学习,输出“Limit1”作为限制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的上限值的限制值。
进而,学习状态判定部51计算出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与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l之间的距离作为齿条行程St。
若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及θevl的学习值的绝对值变大,齿条行程St变得比上述的“齿条行程最小值”长,则学习状态判定部51判定为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及θevl的学习完成,输出“-Limit2”作为限制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的下限值的限制值,输出“Limit2”作为限制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的上限值的限制值。
接下来,对学习状态判定部51输出的限制值根据虚拟齿条端部位置的学习状态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形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8的(a)是实际齿条端部位置的概念图,图8的(b)是虚拟齿条端部位置的学习开始前的状态的概念图,图8的(c)是学习了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的状态的概念图,图8的(d)是学习了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l的状态的概念图,图8的(e)是视为完成了虚拟齿条端部θevr以及θevl的学习的状态的概念图,图8的(f)是虚拟齿条端部的学习持续到实际齿条端部附近的状态的概念图。
另外,图10的表中的限制值A表示在图8的(b)~图8的(f)的状态下学习状态判定部51输出的限制值。
在图8的(b)~图8的(f)中,“0[deg]”表示转向角中立位置。在后述的图9的(b)~图9的(h)中也同样。
在图8的(b)~图8的(f)中,转向角中立位置与齿条中立位置(实际齿条端部位置的中央位置)大致一致。
在虚拟齿条端部位置的学习开始前的状态(图8的(b))下,从终端位置学习部46输出的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是以转向角中立位置为基准的θint,比学习阈值θlth小。
因此,学习状态判定部51判定为未进行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的学习,输出“0”作为限制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的下限值的限制值(参照图10)。
另外,从终端位置学习部46输出的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l是以转向角中立位置为基准的(-θint),比学习阈值(-θlth)大。因此,学习状态判定部51判定为未进行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l的学习,输出“0”作为限制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的上限值的限制值(参照图10)。
之后,如图8的(c)所示,学习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由于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为学习阈值θlth以上,因此学习状态判定部51判定为进行了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的学习,输出“-Limit1”作为限制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的下限值的限制值。另一方面,由于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l不变,因此输出“0”作为限制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的上限值的限制值(参照图10)。
之后,如图8的(d)所示,学习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l。由于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l为负的学习阈值(-θlth)以下,因此学习状态判定部51判定为进行了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l的学习。但是,由于齿条行程St为齿条行程最小值以下,因此判定为未完成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以及θevl的学习。
因此,输出“Limit1”作为限制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的上限值的限制值。另外,输出“-Limit1”作为限制下限值的限制值。
之后,如图8的(e)所示,通过学习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齿条行程St变得比齿条行程最小值长。因此,学习状态判定部51判定为完成了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及θevl的学习,分别输出“Limit2”、“-Limit2”作为限制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的上限值及下限值的限制值。
之后,通过反复进行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以及θevl的学习,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以及θevl接近实际齿条端部位置(参照图8的(f))。
学习状态判定部51在齿条行程St超过齿条行程最大值之前,分别输出“Limit2”、“-Limit2”作为限制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的上限值及下限值的限制值。
接下来,对在齿条中立位置与转向角中立位置之间产生了偏移误差的情况下的动作进行说明。图9的(a)是实际齿条端部位置的概念图,图9的(b)是与图8的(f)相同的图,表示没有偏移误差的状态,图9的(c)是偏移误差刚产生后的状态的概念图。
图9的(b)的转向角中立位置与齿条中立位置(实际齿条端部位置的中央位置)大致一致,图9的(c)的转向角中立位置从齿条中立位置向右侧偏移Δθ。即,若比转向角中立位置向左侧转向Δθ,则齿条5b处于齿条中立位置。
若产生偏移误差,则无法正常地实施冲击缓和控制。在图9的(c)的例子中,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位于比实际齿条端部位置靠外侧的位置,因此无法进行必要的冲击、异响的降低。
因此,终端位置学习部46如上述那样推定齿条中立位置与转向角中立位置之间的偏移误差Ofs,输出从转向角传感器14检测出的转向角θh中减去偏移误差Ofs而校正后的校正转向角θh1。
参照图6。行程计算部80计算齿条行程St。偏移误差计算部81将齿条行程St与规定的齿条行程最大值进行比较。
在齿条行程St超过齿条行程最大值的情况下,偏移误差计算部81判定为产生了偏移误差。然后,计算出从齿条行程St中减去齿条行程最大值而得的差值,来作为偏移误差Ofs=(齿条行程St-齿条行程最大值)。
图9的(d)是在发生偏移误差后学习了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l的状态的概念图。
由于转向角中立位置比齿条中立位置向右侧偏移,因此在新学习了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l时,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θevl间的齿条行程St超过齿条行程最大值。偏移误差计算部81计算出从齿条行程St中减去齿条行程最大值而得到的差值(齿条行程St-齿条行程最大值),来作为偏移误差Ofs。
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左右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中的、在计算出超过齿条行程最大值的齿条行程St时学习到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表述为“一方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另外,有时将左右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中的不是一方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的另一方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表述为“另一方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
如图9的(c)的例子那样,若转向角中立位置从齿条中立位置向右侧偏移,则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成为一方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成为另一方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相反地,若转向角中立位置从齿条中立位置向左侧偏移,则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成为一方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成为另一方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
参照图6。减法器82从转向角传感器14检测出的转向角θh中减去偏移误差计算部81计算出的偏移误差Ofs而计算出校正转向角θh1。
终端位置校正部83根据偏移误差Ofs,对第一存储部72存储的第一候补θm1、第二存储部76存储的第二候补θm2、第三存储部78存储的转向角θo进行校正。参照图9的(e),对这些校正处理进行说明。
通过减法器82从转向角θh中减去偏移误差Ofs,如图9的(e)所示,转向角中立位置(“0[deg]”的位置)移动。
另一方面,在图9的(d)中学习到的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l(即,一方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是成为基点的转向角中立位置移动前的学习值,因此,若如图9的(e)那样使转向角中立位置移动,则伴随于此需要对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l进行校正。
终端位置校正部83利用偏移误差Ofs对存储于第一存储部72的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的第一候补θm1进行校正。由于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为负值,因此加上偏移误差Ofs来进行校正。对存储于第二存储部76以及第三存储部78的第二候补θm2以及转向角θo也同样地进行校正。
在一方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为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的情况下(即为正值的情况下),减去偏移误差Ofs来进行校正。
另外,终端位置校正部83以使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θevl间的齿条行程St成为规定的齿条行程最小值的方式对另一方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在图9的(e)的例子中为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进行校正(复位)。由此,能够将另一方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校正为比实际齿条端部位置靠内侧。
参照图9的(f)。若进一步学习新的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l,则偏移误差计算部81计算出更新前后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l的变化量Δθevl。
偏移误差计算部81通过向学习新的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l之前的偏移误差Ofs加上变化量Δθevl,来对偏移误差Ofs进行更新。由此,使转向角中立位置进一步移动变化量Δθevl。
终端位置校正部83利用变化量Δθevl对存储于第一存储部72的一方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的第一候补θm1进行校正。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为负值,因此加上变化量Δθevl来进行校正。对存储于第二存储部76以及第三存储部78的第二候补θm2以及转向角θo也同样地进行校正。
在一方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为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的情况下(即为正值的情况下),减去变化量Δθevl来进行校正。
另外,以使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θevl间的齿条行程St成为齿条行程最小值的方式,对另一方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在图9的(f)的例子中为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进行校正(复位)。
参照图9的(g)。在学习了新的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即另一方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的情况下,偏移误差计算部81不对偏移误差Ofs进行更新。即,不使转向角中立位置移动。
另外,终端位置校正部83也不对第一存储部72存储的第一候补θm1、第二存储部76存储的第二候补θm2、第三存储部78存储的转向角θo进行校正。由此,仅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以远离转向角中立位置的方式进行更新。
参照图9的(h)。在图9的(g)中学习了新的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之后,即使进一步学习新的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l(即一方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也不以使齿条行程St成为规定的齿条行程最小值的方式对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进行校正(复位)。
与图9的(f)同样地,偏移误差计算部81对偏移误差Ofs进行更新(即校正转向角中立位置)并移动,终端位置校正部83对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l进行校正。此时,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通过对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加上偏移误差Ofs来进行校正。
另外,若进一步设为新的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即另一方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则不改变转向角中立位置、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l(即一方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而仅使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变化。
接着,对产生了偏移误差的情况下的学习状态判定部51的动作进行说明。若根据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和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l计算出的齿条行程St比齿条行程最大值长,则学习状态判定部51判定为产生了偏移误差。
在判定为产生了偏移误差的情况下,学习状态判定部51将限制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的上限值以及下限值的限制值分别复位为“0”。
之后,与上述说明同样地,当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成为规定的学习阈值θlth以上时,输出“-Limit1”作为限制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的下限值的限制值。当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l成为负的学习阈值(-θlth)以下时,输出“Limit1”作为限制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的上限值的限制值。若齿条行程St比齿条行程最小值长,则分别输出“Limit2”、“-Limit2”作为限制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的上限值及下限值的限制值。
参照图9的(a)~图9的(f)以及图10,说明在产生了偏移误差的情况下学习状态判定部51输出的限制值的一例。图10的表中的限制值A表示在图9的(b)~图9的(h)的状态下学习状态判定部51输出的限制值。
图9的(b)与图8的(f)相同,表示偏移误差产生之前的状态。学习状态判定部51分别输出“Limit2”、“-Limit2”作为限制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的上限值以及下限值的限制值。
之后,若由于中间轴4的误组装等原因而产生偏移误差,则成为图9的(c)所示的状态。在该阶段,还未进行新的虚拟齿条端部θevr以及θevl的学习,因此学习状态判定部51计算出的齿条行程St的值保持与图9的(b)的状态相同的值。因此,学习状态判定部51判定为还未产生偏移误差,还未将限制值复位为“0”。因此,输出“Limit2”、“-Limit2”。
若在图9的(d)中学习新的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l,则齿条行程St变得比齿条行程最大值长。因此,学习状态判定部51将限制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的上限值以及下限值的限制值复位为“0”。
另外,如图9的(e)所示,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l成为负的学习阈值(-θlth)以下,因此学习状态判定部51判定为进行了左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l的学习,输出“Limit1”作为限制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的上限值的限制值。
另一方面,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以使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θevl间的齿条行程St成为齿条行程最小值的方式进行校正(复位),因此齿条行程St不会比齿条行程最小值长。因此,判定为未完成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及θevl的学习,另外,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小于学习阈值θlth,因此,作为限制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的下限值的限制值,维持“0”的输出。图9的(f)的状态也相同。
参照图9的(g)。学习新的右侧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即另一方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当齿条行程St变得比齿条行程最小值长时,学习状态判定部51判定为已完成虚拟齿条端部位置θevr以及θevl的学习,分别输出“Limit2”、“-Limit2”作为限制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的上限值以及下限值的限制值。
在图9的(h)中也同样,分别输出“Limit2”、“-Limit2”作为限制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的上限值以及下限值的限制值。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转向控制装置能够基于学习到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与学习阈值θlth的比较结果、基于根据学习到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运算出的齿条行程St与齿条行程最小值的比较结果,根据虚拟齿条端部位置的学习程度,阶段性地限制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由此,能够在抑制由端碰撞引起的转向机构的损伤的同时学习虚拟齿条端部位置。
例如,将本实施方式的学习状态判定部51输出的限制值(图10的表中的限制值A)与图10的表中的限制值B进行比较。
限制值B是在图9的(c)中产生偏移误差之前,与限制值A同样地基于学习阈值θlth和齿条行程来判定虚拟齿条端部位置的学习状态,在产生偏移误差之后仅通过齿条行程判定出学习状态的情况的例子。
根据限制值B,在偏移误差产生之前(图8的(b)~图8的(f))的状态下,能够与限制值A同样地阶段性地限制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在产生偏移误差之后(图9的(d)~图9的(h)的状态),根据齿条行程St是否超过齿条行程最小值,对是否输出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进行控制。
因此,在产生偏移误差之后,在根据虚拟齿条端部位置的学习结果计算出的齿条行程St超过齿条行程最小值之前,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被限制为“0”。由于在该期间不实施冲击缓和控制,因此有可能因端碰撞而产生较大的冲击、敲击声(异响),或者转向机构产生损伤。
并且,图10的表中的限制值C是仅通过齿条行程判定出学习状态的情况的例子。
在利用限制值C限制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的情况下,在偏移误差产生之前(图8的(b)~图8的(f)的状态)和偏移误差产生之后(图9的(d)~图9的(h)的状态),都根据齿条行程St是否超过齿条行程最小值来对是否输出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进行控制。
因此,在根据虚拟齿条端部位置的学习结果计算出的齿条行程St超过齿条行程最小值之前,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被限制为“0”。由于在该期间不实施冲击缓和控制,因此有可能因端碰撞而产生较大的冲击、敲击声(异响),或者转向机构产生损伤。
以上,对将本发明的转向控制装置应用于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转向控制装置只要是通过致动器产生使车辆的转向轮转向的力的转向控制装置,则也能够广泛地应用于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以外的转向控制装置。例如,也可以应用于使转向盘与转向轮之间机械分离的线控转向(SBW:Steer-By-Wire)式的转向装置。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计算柱输出轴转矩Tc时不向马达转矩加上转向转矩Th。
另外,也可以设定多个学习阈值。例如,可以设定两个学习阈值θlth1以及θlth2(θlth1<θlth2),设定与虚拟齿条端部位置的比较结果相对应的限制值“Limit11”以及“Limit12”(Limit11<Limit12<Limit2)。由此,能够减少冲击缓和控制输出Iref2’的变化。
(实施方式的效果)
(1)具备:基本指令值运算部40,其基于作用于车辆的转向操作部的操作,来运算针对马达20的电流指令值,该马达20向转向机构赋予转向辅助力;转向角传感器14,其检测转向机构的转向位置;终端位置学习部46,其基于转向角传感器14检测到的转向位置来学习转向机构的终端位置;冲击缓和控制部49以及加法器41,其在转向角传感器14检测出的转向位置处于终端位置学习部学习到的终端位置的附近的情况下,对指令值运算部运算出的电流指令值进行校正;学习状态判定部51、冲击缓和控制输出限制部52,其基于学习到的终端位置与规定位置的比较结果、以及根据学习到的终端位置运算出的转向机构的行程长度与规定长度的比较结果,来限制冲击缓和控制部49对电流指令值的校正量。
由此,基于学习到的终端位置与规定位置的比较结果、以及根据学习到的终端位置运算出的行程长度与规定长度的比较结果,能够根据终端位置的学习程度阶段性地限制冲击缓和控制部49对电流指令值的校正量。由此,能够在抑制由端碰撞引起的转向机构的损伤的同时学习虚拟齿条端部位置。
(2)学习状态判定部51、冲击缓和控制输出限制部52也可以使在学习到的终端位置比规定位置接近转向机构的中立位置且运算出的行程长度为规定长度以下的情况下的校正量的限制值的大小,小于在学习到的终端位置比规定位置远离转向机构的中立位置且运算出的行程长度为规定长度以下的情况下的限制值的大小。由此,能够根据终端位置的学习程度阶段性地限制冲击缓和控制部49对电流指令值的校正量。
(3)学习状态判定部51、冲击缓和控制输出限制部52也可以使在学习到的终端位置比规定位置远离转向机构的中立位置且运算出的行程长度为规定长度以下的情况下的校正量的限制值的大小,小于在运算出的行程长度比规定长度长的情况下的限制值的大小。由此,能够根据终端位置的学习程度阶段性地限制冲击缓和控制部49对电流指令值的校正量。
(4)终端位置学习部46也可以具备:第一存储部72,其存储在施加于转向机构的旋转力为第一规定值以下时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转向位置中的离转向机构的中立位置最远的转向位置;第二存储部76,其存储将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转向位置向转向机构的中立方向偏移第二规定值后的位置中的离中立位置最远的转向位置;以及第三存储部78,其将存储于第一存储部72以及第二存储部76的转向位置中的离中立位置更远的一方存储为终端位置学习部46存储的终端位置。
由此,能够学习由施加于转向机构的旋转力引起的转向机构的扭转的影响少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因此,能够降低虚拟齿条端部位置与实际齿条端部位置的误差。
(5)终端位置学习部46也可以具备:行程计算部80,其在位置检测部检测出比存储于第三存储部78的转向机构的左右的终端位置中的一方的终端位置离中立位置更远的转向位置的情况下,基于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转向位置和存储于第三存储部78的左右的终端位置中的另一方的终端位置,计算出转向机构的齿条行程St;减法器82,其在行程计算部80计算出的齿条行程St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基于齿条行程St超过阈值的超过量来对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转向位置进行校正;以及终端位置校正部83,其在行程计算部80计算出的齿条行程St超过阈值的情况下,以使一方的终端位置与另一方的终端位置分隔规定间隔的方式对存储于第一存储部72、第二存储部76以及第三存储部78的另一方的终端位置进行校正。
由此,即使存在齿条中立位置与转向角中立位置之间的偏移误差,也能够在吸收偏移误差并学习了虚拟齿条端部位置之后,实施适于车辆的状态的冲击缓和控制。
(6)终端位置学习部46可以在施加于转向机构的旋转力为第一规定值以下且作用于车辆的转向操作部的操作力为第三规定值以下时,将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转向位置中的离转向机构的中立位置最远的转向位置存储于第一存储部72。
由此,能够学习施加于转向机构的旋转力和作用于转向操作部的操作力对转向机构的扭转的影响少的虚拟齿条端部位置。
附图标记的说明
1…转向盘、2i…柱输入轴、2o…柱输出轴、3…减速齿轮、4…中间轴、4a、4b…万向联轴器、4c…轴部件、5…小齿轮齿条机构、5a…小齿轮、5b…齿条、6a、6b…转向拉杆、7a、7b…轮毂单元、8L、8R…转向轮、10…转矩传感器、11…点火键、12…车速传感器、13…电池、14…转向角传感器、20…马达、30…控制器、40…基本指令值运算部、41、64…加法器、42、82…减法器、43…电流控制部、44…PWM控制部、45…逆变器、46…终端位置学习部、47…控制旋转位移设定部、48…微分部、49…冲击缓和控制部、50…电流检测器、51…学习状态判定部、52…冲击缓和控制输出限制部、60…弹簧常数表、61、63…乘法器、62…粘性常数表、65…反转器、66、79…限制器、70…输出轴转矩计算部、71…选择部、72…第一存储部、73、77…延迟部、74…行程限制器、75…校正位置计算部、76…第二存储部、78…第三存储部、80…行程计算部、81…偏移误差计算部、83…终端位置校正部。
Claims (7)
1.一种转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向控制装置具备:
指令值运算部,其基于作用于车辆的转向操作部的操作,来运算针对致动器的电流指令值,其中,所述致动器向转向机构赋予转向辅助力;
位置检测部,其对所述转向机构的转向位置进行检测;
终端位置学习部,其基于所述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转向位置,来学习所述转向机构的终端位置;
指令值校正部,其在所述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转向位置处于所述终端位置学习部学习到的所述终端位置的附近的情况下,对所述指令值运算部运算出的所述电流指令值进行校正;以及
校正量限制部,其基于所述学习到的终端位置与规定位置的比较结果、以及根据所述学习到的终端位置运算出的所述转向机构的行程长度与规定长度的比较结果,来限制所述指令值校正部对所述电流指令值的校正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校正量限制部使在所述学习到的终端位置比所述规定位置接近所述转向机构的中立位置且运算出的所述行程长度为所述规定长度以下的情况下的所述校正量的限制值的大小,小于在所述学习到的终端位置比所述规定位置远离所述转向机构的中立位置且运算出的所述行程长度为所述规定长度以下的情况下的所述限制值的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校正量限制部使在所述学习到的终端位置比所述规定位置远离所述转向机构的中立位置且运算出的所述行程长度为所述规定长度以下的情况下的所述校正量的限制值的大小,小于在运算出的所述行程长度比所述规定长度长的情况下的所述限制值的大小。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位置学习部具备:
第一存储部,其存储在施加于所述转向机构的旋转力为第一规定值以下时所述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转向位置中的离所述转向机构的中立位置最远的转向位置;
第二存储部,其存储将所述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转向位置向所述转向机构的中立方向偏移了第二规定值后的位置中的离所述中立位置最远的转向位置;以及
第三存储部,其将存储于所述第一存储部以及所述第二存储部的转向位置中的离所述中立位置远的一方存储为所述终端位置学习部存储的所述终端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位置学习部具备:
行程计算部,其在所述位置检测部检测出比存储于所述第三存储部的所述转向机构的左右的终端位置中的一方的终端位置离所述中立位置更远的所述转向位置的情况下,基于所述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转向位置和存储于所述第三存储部的左右的终端位置中的另一方的终端位置,计算出所述转向机构的行程;
转向位置校正部,其在所述行程计算部计算出的所述行程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基于所述行程超过所述阈值的超过量,来对所述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转向位置进行校正;以及
终端位置校正部,其在所述行程计算部计算出的所述行程超过所述阈值的情况下,以使所述一方的终端位置与所述另一方的终端位置分隔规定间隔的方式对存储于第一存储部、所述第二存储部以及所述第三存储部的所述另一方的终端位置进行校正。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转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位置学习部将在所述旋转力为所述第一规定值以下且作用于所述车辆的转向操作部的操作力为第三规定值以下时所述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转向位置中的离所述转向机构的中立位置最远的转向位置存储于所述第一存储部。
7.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向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控制装置;以及
致动器,其由所述转向控制装置驱动控制而使所述车辆的转向轮进行转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063430 | 2021-04-02 | ||
JP2021063430 | 2021-04-02 | ||
PCT/JP2022/005617 WO2022209355A1 (ja) | 2021-04-02 | 2022-02-14 | 転舵制御装置及び転舵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515839A true CN115515839A (zh) | 2022-12-23 |
Family
ID=83271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03788.4A Pending CN115515839A (zh) | 2021-04-02 | 2022-02-14 | 转向控制装置以及转向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753068B2 (zh) |
EP (1) | EP4116176B1 (zh) |
JP (1) | JP7136398B1 (zh) |
CN (1) | CN115515839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731687B2 (en) * | 2021-03-26 | 2023-08-22 | Nsk Ltd. | Turning control device and turning device |
WO2025022860A1 (ja) * | 2023-07-26 | 2025-01-30 | Nskステアリング&コントロール株式会社 | 転舵制御装置及び転舵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50082912A (ko) * | 2014-01-08 | 2015-07-16 | 주식회사 만도 | 전자 제어 장치, 이를 포함하는 전동식 파워 스티어링 시스템 및 랙 앤 피니언 기어의 마모에 따른 보상 전류 결정 방법 |
CN105324291A (zh) * | 2013-06-04 | 2016-02-10 | 捷太格特欧洲公司 | 使用动力转向电机模拟所述转向的行程终端止动器 |
CN107107952A (zh) * | 2014-12-25 | 2017-08-29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US20170327145A1 (en) * | 2014-12-25 | 2017-11-16 | Nsk Ltd. |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
CN110550097A (zh) * | 2019-09-07 | 2019-12-10 | 新乡艾迪威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齿条行程自学习方法及齿条末端保护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062515A (ja) * | 2004-08-26 | 2006-03-09 | Favess Co Ltd | 昇圧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4629533B2 (ja) * | 2005-08-22 | 2011-02-09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液圧制御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EP2026458A1 (en) * | 2006-05-31 | 2009-02-18 | NSK Ltd. |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
KR100804484B1 (ko) * | 2006-08-14 | 2008-02-20 | 주식회사 만도 | 전동식 조향 장치에서 조향각 센서의 페일 감지 방법 및시스템 |
JP4969188B2 (ja) * | 2006-09-14 | 2012-07-04 | オムロ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制御装置 |
JP5034824B2 (ja) * | 2007-09-25 | 2012-09-26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US8086374B2 (en) * | 2007-10-19 | 2011-12-27 | Honda Motor Co., Ltd. | Steering system |
EP2374691B1 (en) * | 2007-11-06 | 2014-04-23 | Honda Motor Co., Ltd. |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
JP5212464B2 (ja) * | 2009-03-25 | 2013-06-1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KR20130090987A (ko) * | 2012-02-07 | 2013-08-16 | 주식회사 만도 | 전동식 조향 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
JP5942726B2 (ja) | 2012-09-18 | 2016-06-29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CN105626272A (zh) * | 2014-10-27 | 2016-06-01 | 瑞昌哥尔德发电设备(无锡)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增压柴油机电控调速装置 |
EP3196098B1 (en) | 2014-12-25 | 2019-06-05 | NSK Ltd. |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
WO2016104570A1 (ja) | 2014-12-25 | 2016-06-30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US9950736B2 (en) * | 2015-06-09 | 2018-04-24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Characterization of stick-slip condition in a steering system |
KR102354755B1 (ko) * | 2015-12-14 | 2022-01-25 |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 Mdps 시스템의 조향각 신호 및 모터각 신호 보상 장치 및 방법 |
CN110573407B (zh) * | 2017-04-12 | 2022-04-12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JP7067169B2 (ja) | 2017-05-30 | 2022-05-16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操舵制御装置 |
US10981596B2 (en) | 2017-05-30 | 2021-04-20 | Jtekt Corporation | Steering controller |
JP2019127185A (ja) | 2018-01-25 | 2019-08-01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操舵制御装置 |
JP7102923B2 (ja) * | 2018-05-15 | 2022-07-20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車両用制御装置 |
JP7099892B2 (ja) * | 2018-07-09 | 2022-07-12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操舵制御装置 |
KR102786796B1 (ko) * | 2021-02-18 | 2025-03-31 | 에이치엘만도 주식회사 | 차량의 조향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
-
2022
- 2022-02-14 JP JP2022540506A patent/JP7136398B1/ja active Active
- 2022-02-14 US US17/917,822 patent/US11753068B2/en active Active
- 2022-02-14 CN CN202280003788.4A patent/CN115515839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2-14 EP EP22777171.4A patent/EP4116176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24291A (zh) * | 2013-06-04 | 2016-02-10 | 捷太格特欧洲公司 | 使用动力转向电机模拟所述转向的行程终端止动器 |
KR20150082912A (ko) * | 2014-01-08 | 2015-07-16 | 주식회사 만도 | 전자 제어 장치, 이를 포함하는 전동식 파워 스티어링 시스템 및 랙 앤 피니언 기어의 마모에 따른 보상 전류 결정 방법 |
CN107107952A (zh) * | 2014-12-25 | 2017-08-29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US20170327145A1 (en) * | 2014-12-25 | 2017-11-16 | Nsk Ltd. |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
CN110550097A (zh) * | 2019-09-07 | 2019-12-10 | 新乡艾迪威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齿条行程自学习方法及齿条末端保护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753068B2 (en) | 2023-09-12 |
EP4116176A4 (en) | 2023-09-13 |
EP4116176A1 (en) | 2023-01-11 |
US20230117916A1 (en) | 2023-04-20 |
EP4116176B1 (en) | 2024-04-10 |
JP7136398B1 (ja) | 2022-09-13 |
JPWO2022209355A1 (zh) | 2022-10-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593098B2 (ja) | 操舵制御装置 | |
CN115515839A (zh) | 转向控制装置以及转向装置 | |
CN115515840B (zh) | 转向控制装置以及转向装置 | |
JP6881702B1 (ja) | 転舵制御装置 | |
CN111845917B (zh) | 转向系统 | |
CN118715153A (zh) | 车辆用转向系统的控制装置 | |
JP6881701B1 (ja) | 転舵制御装置 | |
WO2022209355A1 (ja) | 転舵制御装置及び転舵装置 | |
WO2022201961A1 (ja) | 転舵制御装置及び転舵装置 | |
CN113195339B (zh) | 转向控制装置 | |
JP7147553B2 (ja)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CN114761307B (zh) | 控制装置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
JP7268488B2 (ja) | 車両用操向装置 | |
CN115675623A (zh) | 转向控制装置 | |
CN113195340B (zh) | 转向控制装置 | |
WO2025022860A1 (ja) | 転舵制御装置及び転舵装置 | |
JP7615896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制御装置 | |
JP7570691B2 (ja) | 車両用操向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ステアバイワイヤシステム | |
JP7014029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制御装置 | |
JP2023096407A (ja) | ステアリング制御装置 | |
JP2022088067A (ja) | 操舵方法及び操舵装置 | |
JP2022086819A (ja) | 転舵方法及び転舵装置 | |
JP2021160638A (ja) | 車両用操向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