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5513357B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13357B
CN115513357B CN202211215346.4A CN202211215346A CN115513357B CN 115513357 B CN115513357 B CN 115513357B CN 202211215346 A CN202211215346 A CN 202211215346A CN 115513357 B CN115513357 B CN 1155133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rsion
conversion unit
display panel
opening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1534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513357A (zh
Inventor
陈建群
冯楚慧
池明珠
方丽婷
吴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1534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13357B/zh
Publication of CN1155133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133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5133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133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H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H20/00Individual 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10H2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H20/85Packages
    • H10H20/851Wavelength conversion means
    • H10H20/8511Wavelength conversion mean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e.g. binder
    • H10H20/8512Wavelength conversion materials
    • H10H20/8513Wavelength conversion materials having two or more wavelength conversion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H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H20/00Individual 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10H2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H20/85Packag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H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H20/00Individual 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10H2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H20/85Packages
    • H10H20/851Wavelength conversion means
    • H10H20/8516Wavelength conversion means having a non-uniform spatial arrangement or non-uniform concentration, e.g. patterned wavelength conversion layer or wavelength conversion layer with a concentration gradi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H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H2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H20/00
    • H10H29/10Integrated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 H10H20/00
    • H10H29/14Integrated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 H10H20/00 comprising multiple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 H10H29/142Two-dimensional arrangements, e.g. asymmetric LED layou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H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H20/00Individual 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10H20/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H20/036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packages
    • H10H20/036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packages of wavelength conversion mean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发光器件层和色彩转换层。发光器件层包括阵列分布的多个光源。色彩转换层设置于发光器件层出光面一侧,色彩转换层包括挡墙结构以及用于将光源发出的光转换为预定颜色光的第一转换单元和第二转换单元,挡墙结构围合形成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转换单元位于第一开口,第二转换单元位于第二开口,第一转换单元的材料包括第一转换材料,第二转换单元的材料包括第二转换材料,第一转换材料的含量大于第二转换材料的含量。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减小该转换材料对应颜色与其他转换材料对应颜色在不同视角下的亮度差异,从而解决显示面板中单一颜色出现色偏的问题。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微米发光二极管Micro-LED显示技术是指以自发光的微米量级的LED为发光像素单元,将其组装到驱动面板上形成高密度LED阵列的显示技术,相较于现有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技术,Micro-LED具有亮度更高、发光效率更好、功耗更低的优点。
目前,为了实现Micro-LED显示面板的彩色显示,通常使用一种以单基色光LED为发光源的彩色发光元件,并在单基色光LED的出光侧设置色彩转换膜层,色彩转换膜层内设有带有色彩的有色量子点,有色量子点在单基色光LED的照射激发下能够分别产生上述单基色以外的基色光,从而实现Micro LED显示面板的彩色显示。
然而,单基色光LED出射的光源透过量子点区域会因为量子点材料的不同,所能激发出的光强不同,导致部分颜色的光在斜视角度的色度出现差异。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能够有效改善色偏问题。
一方面,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发光器件层和色彩转换层。发光器件层包括阵列分布的多个光源。色彩转换层设置于发光器件层出光面一侧,色彩转换层包括挡墙结构以及用于将光源发出的光转换为预定颜色光的第一转换单元和第二转换单元,挡墙结构围合形成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转换单元位于第一开口,第二转换单元位于第二开口,第一转换单元的材料包括第一转换材料,第二转换单元的材料包括第二转换材料,第一转换材料的含量大于第二转换材料的含量。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前述的显示面板。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中通过使第一转换单元的第一转换材料的含量大于第二转换单元的第二转换材料的含量,提高该转换材料对应颜色的亮度,减小该转换材料对应颜色与其他转换材料对应颜色在不同视角下的亮度差异,从而解决显示面板中单一颜色出现色偏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Q的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A-A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A-A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Q的又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1中Q的又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1中Q的又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9为图6中B-B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6中B-B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Q的又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C-C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标记说明:
100、显示面板;
1、发光器件层;11、光源;
2、色彩转换层;21、挡墙结构;211、第一子挡墙结构;2111、避让部;2111a、第一表面;211a、第二表面;22、第一开口;23第二开口;24、第一转换单元;25、第二转换单元;26、色彩转换辅助部;261、子部;27、第三转换单元;271、第三转换材料;
X、第一方向;Y、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意在解释本申请,而不是限定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申请的示例来提供对本申请更好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作为一种新型的显示技术,Micro-LED具有自发光、高效、长寿命、超高分辨率等诸多优点,Micro-LED是将传统的LED薄膜化、微缩化的发光芯片阵列,一般定义为尺寸小于50um的LED芯片,对于如此微小的LED芯片,采用传统的RGB三色列阵实现全彩就相对复杂。
量子点,又可称为纳米晶,是一种由II-VI族或III-V族元素组成的纳米颗粒。量子点的粒径一般介于1~10nm之间,可适用于更小尺寸的Micro Display。量子点也具有电致发光与光致发光的效果,受激后可以发射荧光,发光颜色由材料和尺寸决定,因此可通过调控量子点粒径大小来改变其不同发光的波长。当量子点粒径越小,发光颜色越偏蓝色;当量子点越大,发光颜色越偏红色;量子点的化学成分多样,发光颜色可以覆盖从蓝光到红光的整个可见区,非常适用于Micro Display的应用。
然而,现有的量子点材料中发出不同颜色的量子点所需吸收的能量不尽相同,导致同等数量下的量子点在吸收相同出光量后所能发出的颜色亮度出现差异。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图1至图12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Q的一种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2中A-A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包括发光器件层1和色彩转换层2。发光器件层1包括阵列分布的多个光源11。色彩转换层2设置于发光器件层1出光面一侧,色彩转换层2包括挡墙结构21以及用于将光源11发出的光转换为预定颜色光的第一转换单元24和第二转换单元25,挡墙结构21围合形成第一开口22和第二开口23,第一转换单元24位于第一开口22,第二转换单元25位于第二开口23,第一转换单元24的材料包括第一转换材料,第二转换单元25的材料包括第二转换材料,第一转换材料的含量大于第二转换材料的含量。
如图2所示,挡墙结构21围合形成阵列排布的多个开口,挡墙结构21可以是黑色吸光材料制成,还可以是黑色颜料或染料的着色剂及其他材料组合制成。在一些实施例中,挡墙结构21的制作材料例如是钛黑、木质素黑、诸如铁或锰的复合氧化物颜料、以及上述颜料的组合等。通过设置挡墙结构21,能够避免由相邻开口穿过的不同颜色的光线相互串扰。
第一开口22可以为一个,当然,第一开口22也可以为多个;同样的,第二开口23可以为一个,第二开口23也可以为多个。只要多个第一开口22中第一转换单元24内第一转换材料的总含量满足大于多个第二开口23中第二转换单元25内第二转换材料的总含量即可。
在一些示例中,以第一开口22为例,第一开口22在发光器件层1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包括圆形、圆环形、矩形以及多边形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多个第一开口22在发光器件层1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可以为相同图形,包括圆形、圆环形、矩形以及多边形中的任意一种。当然,多个第一开口22在发光器件层1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可以为不同图形,包括圆形、圆环形、矩形以及多边形中的多种组合,本申请在此不作限制。
第一转换单元24和第二转换单元25分布位于挡墙结构21围合形成的第一开口22和第二开口23内。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转换单元24和第二转换单元25能够发射与光源11颜色不同的光线。示例性的,光源11发出的颜色为蓝色,第一转换单元24能够将发光器件层1中蓝色光源出射的光线转化为其他颜色的光线,例如红色光线、绿色光线。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转换单元24和第二转换单元25能够发射与光源11颜色相同的光线。示例性的,发光器件层1中包括红色光源、绿色光源以及蓝色光源。第一转换单元24与红色单元对应设置,第一转换单元24在吸收光源11光线后同样发出红色,第二转换单元25与绿色单元对应设置,第一转换单元24在吸收光源11光线后同样发出绿色。
可选的,第一转换单元24与第二转换单元25的数量可均为多个,多个第一转换单元24与多个第二转换单元25呈阵列分布,第一转换单元24与第二转换单元25交替均匀分布,从而组成多个像素单元。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转换单元24的第一转换材料的含量大于第二转换单元25的第二转换材料的含量,示例性的,第一转换单元24的第一转换材料的单位密度大于第二转换单元25的第二转换材料的单位密度。和/或,第一转换单元24的第一转换材料的总体积大于第二转换单元25的第二转换材料的总体积。和/或,第一转换单元24的第一转换材料的总数量大于第二转换单元25的第二转换材料的总数量。和/或,第一转换单元24的第一转换材料的总质量大于第二转换单元25的第二转换材料的总质量。在又一些示例中,第一开口22的开口面积大于第二开口23的开口面积,使得第一开口22内可以设置的第一转换单元24的材料总量大于第二开口23内可以设置的第二转换单元25的材料总量。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以及显示装置中通过使第一转换单元24的第一转换材料的含量大于第二转换单元25的第二转换材料的含量,提高该转换材料对应颜色的亮度,减小该转换材料对应颜色与其他转换材料对应颜色在不同视角下的亮度差异,从而解决显示面板100中单一颜色出现色偏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可以应用至Micro-LED显示技术,当然,也可以应用至LCD显示技术领域、OLED显示技术领域等技术领域,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以下将以应用至Micro-LED显示技术领域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可以理解的是,当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应用至Micro LED显示技术领域,发光器件层1中光源11出射的光线颜色为蓝色,可选的,产生出射光线的发光器件层1可以包括蓝光微发光二极管芯片,由此发光器件层1中光源11出射的光线颜色为蓝光。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转换单元24用于将光源11发出的光转换为红光。
示例性的,第一转换单元24为红色转换单元,第一转换单元24内的第一转换材料至少包括能被蓝光激发而产生红光的红光量子点,红色转换单元将其对应的蓝色光线转换成红色光,以形成红色子像素。
可选的,可以在各个转换单元涂覆能够被激发产生相应颜色的量子点层。在红色转换单元设置有红光量子层;在绿色转换单元设置有绿光量子点层;在蓝色转换单元设置有蓝光量子层。或者,设置有与红光量子点层以及绿光量子点层厚度相同的透明胶层,以保持蓝光光线的本来色彩,形成蓝色子像素,进而保证显示面板100能够实现全彩化显示。并且,厚度相同的量子点层与透明胶层使得色彩转换层2的表面更为平整,有利于自身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中,红色转换单元包括用于产生红光的光致发光材料,例如,光量子点与光刻胶混合形成的材料或者红色有机光致发光材料与光刻胶混合形成的材料。绿色转换单元包括用于产生绿光的光致发光材料,例如,绿光量子点与光刻胶混合形成的材料或者绿色有机光致发光材料光刻胶混合形成的材料。其中,光刻胶为负性胶,量子点层为可以形成特定激发波长的量子点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硫化锌(ZnS)制成的外壳,可以为硒化镉(CdSe)、碲化镉(CdTe)、硫化镉(CdS)和磷化铟(InP),钙钛矿中的一种或多种,该量子点材料还包括散射体,例如氧化钛,或者二氧化硅等。
需要说明的是,产生红色的光致发光材料吸收出光量的能力强于产生其他颜色的光致发光材料吸收出光量的能力,使得同等单位密度的红色转换单元和绿色转换单元吸收同样的出光量,红色转换单元所激发出的红光强度弱于绿色转换单元所激发出的绿光强度。当第一转换材料包括用于产生红色的光致发光材料时,第一转换材料的含量大于所述第二转换材料的含量,从而弥补第一转换单元24所激发出的光线强度,使第一转换单元24和第二转换单元25能够激发相同的光线强度,进而减小第一转换单元24和第二转换单元25在不同视角下的亮度差异,解决显示面板100的色偏问题。
图4为图2中A-A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3和图4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转换单元24沿显示面板100的出光方向Y的尺寸大于第二转换单元25沿显示面板100的出光方向Y的尺寸。通过此设置,能够提高第一转换单元24内第一转换材料的含量,从而增加第一转换单元24所能激发出的光线强度。
如图3和图4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挡墙结构21包括第一子挡墙结构211,第一子挡墙结构211围绕第一开口22设置,第一子挡墙结构211包括避让部2111,避让部2111位于第一子挡墙结构211背向发光器件层1的一侧,避让部2111环绕至少部分第一开口22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口22和第二开口23以及其他开口在显示面板100中呈阵列排布,例如第一开口22和第二开口23沿预设方向交替排布,此时围绕第一开口22设置的第一子挡墙结构211中有部分第一子挡墙结构211参与围绕第二开口23。可选的,参与围绕第二开口23的第一子挡墙结构211以及仅围绕第一开口22的第一子挡墙结构211沿显示面板100出光方向Y的尺寸均可以大于围绕其他开口的挡墙结构21。
如图3所示,避让部2111沿第一开口22至第二开口23的厚度尺寸与第一子挡墙结构211中其余部分沿第一开口22至第二开口23的厚度尺寸相同,且避让部2111围合形成的开口中同样可以设置第一转换材料,形成第一转换单元24。
如图4所述,避让部2111沿第一开口22至第二开口23的厚度尺寸小于第一子挡墙结构211中其余部分沿第一开口22至第二开口23的厚度尺寸,且避让部2111靠近第一开口22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避让部2111沿显示面板100出光方向Y的尺寸与第一子挡墙结构211中其余部分沿显示面板100出光方向Y的尺寸之和大于围绕其他开口的挡墙结构21沿显示面板100出光方向Y的尺寸,从而保证第一材料的含量大于第二材料的含量。
图5为图2中A-A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避让部2111包括朝向第一开口22的第一表面2111a,沿第一方向X,位于同一第一开口22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一表面2111a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第一方向X与显示面板100的出光方向Y垂直,且与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面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第一开口22和第二开口23相邻设置为例,第一方向X为由第一开口22指向第二开口23的方向。在第一方向X上,位于同一第一开口22的避让部2111具有相对的两个第一表面2111a,两个第一表面2111a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并且在显示面板100的出光方向Y上,两个第一表面2111a之间的距离也可以逐渐增大。当然,避让部2111的布置方式还可以呈现为其他结构,只需保证避让部2111围合形成的开口面积沿显示面板100的出光方向Y是逐渐增加的即可。
如图5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子挡墙结构211包括朝向第一开口22的第二表面211a,第二表面211a与第一表面2111a沿出光方向Y相继分布,第一表面2111a与第二表面211a之间的最小夹角α1,α1满足,100°≤α1≤160°。
示例性的,第一表面2111a和第二表面211a之间的最小夹角α1的值包括100°、110°、120°、130°、140°、150°以及160°。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表面2111a与第二表面211a之间的夹角越小,那么沿第一方向X相对的两个第一表面2111a之间的距离越大,第一转换材料的含量越多,能够为第一转换单元24增加更多的光线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表面211a与显示面板100的出光方向Y是平行设置的,从而保证光源11发出的光线在经过第一转换单元24时,光线不会被第二表面211a遮挡。
请继续参阅图5,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至少部分第一转换单元24延伸至避让部2111围合形成的空间内,通过此种设置,能够保证第一转换单元24中第一转换材料的含量大于第二转换单元25中第二转换材料的含量。并且部分第一转换单元24延伸至避让部2111围合形成的空间中,还增加了第一转换单元24所激发出的光线的发光角度,进一步减小在不同角度下第一转换单元24所激发出的光线强度与其他转换单元所激发出的光线强度差异。
图6为图1中Q的又一种放大示意图。图7为图1中Q的又一种放大示意图。图8为图1中Q的又一种放大示意图。图9为图6中B-B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6中B-B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6至图10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色彩转换层2包括色彩转换辅助部26,色彩转换辅助部26位于挡墙结构21背向发光器件层1的一侧,且色彩转换辅助部26环绕至少部分第一开口22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色彩转换辅助部26环绕第一开口22设置,当然,色彩转换辅助部26也可以环绕第二开口23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围绕第一开口22的色彩转换辅助部26所激发的光线颜色与围绕第二开口23的色彩转换辅助部26所激发的光线颜色是不同的,由此,围绕第一开口22的色彩转换辅助部26与围绕第二开口23的色彩转换辅助部26之间需要间隔设置,减小能够激发不同颜色的色彩辅助部互相交融后导致的激发光线颜色不纯的可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色彩转换辅助部26在发光器件层1的正投影上的形状包括圆环型,半环形,矩形以及其他多边形。当然,色彩转换辅助部26在发光器件层1的正投影上的形状也可以与围合开口的挡墙结构21在发光器件层1的正投影上的形状相同,只有能够保证转换单元中出射的光线可以进入至色彩转换辅助部26内即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色彩转换辅助部26呈环状,或,色彩转换辅助部26包括环绕第一开口22间隔设置的多个子部261。
如图7所示,色彩转换辅助部26为整体结构,色彩转换辅助部26在发光器件层1的正投影上的形状呈环形。
如图8所述,色彩转换辅助部26包括多个子部261,并且这多个子部261呈阵列方式环绕第一开口22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两种布置方式可以单独应用于显示面板100中,两种布置方式也可以同时设置在同一显示面板100中,本申请在此不作限制。
如图9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色彩转换辅助部26靠近第一开口22的边缘设置。
示例性的,色彩转换辅助部26与第一开口22中的第一转换单元24间隔设置。或者,色彩转换辅助部26的边缘与第一开口22中的第一转换单元24的边缘重合设置。
如图10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色彩转换辅助部26在出光面的正投影与第一转换单元24在出光面的正投影部分交叠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色彩转换辅助部26的一部分位于围合开口的挡墙结构21上,色彩转换辅助部26的另一部分位于第一转换单元24上,需要说明的是,色彩转换辅助部26与第一转换单元24接触的区域中至少部分材料是相同的,减小不同种材料之间互相影响导致光线颜色不纯的可能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色彩转换辅助部26的材料与第一转换单元24的材料至少部分相同。示例性的,第一转换单元24中第一转换材料包括红光量子点,色彩转换辅助部26包括的材料为红光量子点,光源11出射的光线由第一转换单元24转化的红光会有部分进入色彩转换辅助部26,色彩转换辅助部26增强该红光的光线强度,保证红光的本来色彩。
图11为图1中Q的又一种放大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C-C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11和图12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转换单元24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大于第二转换单元25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第一方向X与显示面板100的出光方向Y垂直,且与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面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口与转换单元的尺寸相同,例如第一开口22中第一转换单元24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大于第二开口23中第二转换单元25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那么第一开口22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大于第二开口23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由此,第一开口22的开口面积大于第二开口23的开口面积,从而保证第一转换单元24中第一转换材料的含量大于第二转换单元25中第二转换材料的含量。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转换单元24和第二转换单元25以及第三转换单元27所组成的像素单元发光面积是相对固定的,即多个像素单元的发光面积是相同的,其中,第一转换单元24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大于第二转换单元25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在不同的像素单元中,当至少一部分第一转换单元24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不同时,会压缩第二转换单元25和第三转换单元27在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用于保证多个像素单元之间的发光面积是相同的。
如图12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色彩转换层2还包括第三转换单元27,第三转换单元27包括第三转换材料271,第三转换材料271的含量小于第一转换材料的含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转换单元27包括的第三转换材料271所能激发出的光线颜色与第一转换单元24中第一转换材料所能激发出的光线颜色相异,且第三转换单元27所能激发的光线颜色与第二转换单元25中第二转换材料所能激发出的光线颜色相异。示例性的,第一转换单元24能够激发红光,第二转换单元25能够激发绿光,第三转换单元27能够激发蓝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转换材料271的含量可以和第二转换材料的含量相同;第三转换材料271的含量可以小于第二转换材料的含量;第三转换材料271的含量可以大于第二转换材料的含量。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任意一种显示面板100。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具有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包括但不限于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平板电脑、电子书、电视机、门禁、智能固定电话、控制台等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2)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光器件层,包括阵列分布的多个光源;
色彩转换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器件层出光面一侧,所述色彩转换层包括挡墙结构以及用于将所述光源发出的光转换为预定颜色光的第一转换单元和第二转换单元,所述挡墙结构围合形成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转换单元位于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转换单元位于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一转换单元的材料包括第一转换材料,所述第二转换单元的材料包括第二转换材料,所述第一转换材料的含量大于所述第二转换材料的含量;
其中,所述第一转换单元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转换单元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的尺寸;所述挡墙结构包括第一子挡墙结构,所述第一子挡墙结构围绕所述第一开口设置,所述第一子挡墙结构包括避让部,所述避让部位于所述第一子挡墙结构背向所述发光器件层的一侧,所述避让部环绕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开口设置;所述避让部包括朝向所述第一开口的第一表面,沿第一方向,位于同一所述第一开口相对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垂直,且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换单元用于将所述光源发出的光转换为红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挡墙结构包括朝向所述第一开口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沿所述出光方向相继分布,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最小夹角为α1,α1满足,100°≤α1≤16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转换单元延伸至所述避让部围合形成的空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色彩转换层包括色彩转换辅助部,所述色彩转换辅助部位于所述挡墙结构背向所述发光器件层的一侧,且所述色彩转换辅助部环绕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开口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色彩转换辅助部呈环状,或,所述色彩转换辅助部包括环绕所述第一开口间隔设置的多个子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色彩转换辅助部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边缘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色彩转换辅助部在所述出光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转换单元在所述出光面的正投影部分交叠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色彩转换辅助部的材料与所述第一转换单元的材料至少部分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换单元沿第一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转换单元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垂直,且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平行。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色彩转换层还包括第三转换单元,所述第三转换单元包括第三转换材料,所述第三转换材料的含量小于所述第一转换材料的含量相同。
1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211215346.4A 2022-09-30 2022-09-30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55133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15346.4A CN115513357B (zh) 2022-09-30 2022-09-30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15346.4A CN115513357B (zh) 2022-09-30 2022-09-30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13357A CN115513357A (zh) 2022-12-23
CN115513357B true CN115513357B (zh) 2025-01-10

Family

ID=84507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15346.4A Active CN115513357B (zh) 2022-09-30 2022-09-30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13357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87591A (zh) * 2017-05-31 2018-12-11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及照明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87978B (zh) * 2019-03-12 2021-01-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4582246B (zh) * 2020-11-17 2025-03-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4725177B (zh) * 2022-04-13 2024-03-29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87591A (zh) * 2017-05-31 2018-12-11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及照明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13357A (zh) 2022-1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78845B2 (en) Pixel array package structure and display panel
JP6357349B2 (ja) 表示装置
CN109411512A (zh) 显示面板和使用该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US7005667B2 (en) Broad-spectrum A1(1-x-y)InyGaxN light emitting diodes and solid state white light emitting devices
TWI780041B (zh) 一種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CN110928021B (zh) 量子点显示面板增亮膜及透镜阵列
CN105353557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8994056B2 (en) LED-based large area display
JP2005260229A (ja) オーバーレイ付きled表示装置
CN112186009A (zh) 颜色转换基板和显示装置
WO2021184914A1 (zh) 阵列基板、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640101B (zh) 使用量子点或量子片转换器的显示器
CN215578617U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JP2010087267A (ja) Led発光装置
CN112582441A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CN105739176A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KR20200135727A (ko) 색변환 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14846618A (zh) 颜色转换基板、制造颜色转换基板的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5513357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TW201624775A (zh) 用於發光二極體之顏色轉換基板及其製造方法
CN114641863A (zh) 颜色转换基板和包括该颜色转换基板的显示装置
CN114744103B (zh) 彩色发光元件、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
CN113936567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548233B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US12336328B2 (en) High color gamut photoluminescence wavelength converted white light emitting devic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