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驱动基板;以及
多个发光元件,电性连接所述驱动基板,每个所述发光元件为迷你发光二极管或微型发光二极管,相邻的所述发光元件的间距不大于50微米。
本申请第一方面的显示面板中,相邻的两个发光元件的间距不大于50微米,使得显示面板的尺寸可做到很小(如小至小于1cm×1cm的矩形屏幕),扩宽了微小尺寸的发光元件(迷你发光二极管或微型发光二极管)的使用场景。例如,小尺寸的显示面板可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上,如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眼镜、智能手表等,通过蓝牙或其他传输,使用者可依据个人需求定义显示面板上显示的图像。或者,小尺寸的显示面板可应用于头戴式耳机上作为耳机的显示屏,使用者可依据个人需求定义耳机的显示屏上显示的图像。又或者,小尺寸的显示面板可应用于键盘上作为键帽使用,使用者可依据个人需求变换键帽上显示的图像。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括: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面板;以及
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与所述显示面板层叠设置。
本申请第二方面的电子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该电子装置至少具有与上述的显示面板相同的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包括:
弯曲且不可挠的基材;以及
触控感测层,所述触控感测层直接形成于所述基材的表面上。
本申请第三方面的触控面板中,触控感测层直接形成于基材的弯曲的表面上,而非是触控感测层先在其他载体基板上形成然后再贴附于基材上,如此减少了贴合的步骤,并减少贴合胶层的厚度,简化制程;也不是触控感测层先形成在平面状的基材上,再对形成有触控感测层的基材进行弯折而形成的,因此,该触控面板也无需考虑弯折步骤中,基材的耐拉伸强度的问题,以及弯折步骤中,触控感测层包括的触控电极和/或导线存在的断裂的问题,提升了产品的良率。当该触控面板与第一方面的显示面板结合时,可进一步扩展上述显示面板的应用场景,使上述的显示面板兼具触控功能。进一步的,第一方面的显示面板为曲面显示面板时,该触控面板还可与第一方面的显示面板结合,使第一方面的显示面板应用于曲面触控显示装置中,进一步扩展上述显示面板的应用场景。
本申请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括:
根据本申请第三方面所述的触控面板;以及
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触控面板层叠设置。
本申请第四方面的电子装置包括上述的触控面板,该电子装置至少具有与上述的触控面板相同的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触控面板的制备方法,所述触控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
于一弯曲且不可挠的基材的表面上直接形成触控感测层。
本申请第五方面的触控面板的制备方法中,触控感测层直接形成于基材的弯曲的表面上,而非是触控感测层先在其他载体基板上形成然后再贴附于基材上,如此减少了贴合的步骤,并减少贴合胶层的厚度,简化制程;也不是触控感测层先形成在平面状的基材上,再对形成有触控感测层的基材进行弯折而形成的,因此,该触控面板也无需考虑弯折步骤中,基材的耐拉伸强度的问题,以及弯折步骤中,触控感测层包括的触控电极和/或导线存在的断裂的问题,提升了产品的良率。而且,由于第五方面的触控面板的制备方法,利于曲面触控面板的实现,当第一方面的显示面板为曲面显示面板时,该曲面触控面板还可与第一方面的显示面板结合,使第一方面的显示面板应用于曲面触控显示装置中,进一步扩展上述显示面板的应用场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0包括驱动基板12以及多个发光元件14。发光元件14位于驱动基板12上,并电性连接驱动基板12。发光元件14在驱动基板12的驱动下发光,以显示图像。
发光元件14为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 light emitting diode,mini LED)或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micro LED)。其中,相邻的两个发光元件14的间距不大于50微米(例如45微米,48微米,50微米)。
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相邻的两个发光元件的间距不大于50微米,使得显示面板的尺寸可做到很小(如小至小于1cm×1cm的矩形屏幕),扩宽了微小尺寸的发光元件(迷你发光二极管或微型发光二极管)的使用场景。例如,小尺寸的显示面板可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上,如AR眼镜、智能手表等,通过蓝牙或其他传输,使用者可依据个人需求定义显示面板上显示的图像。或者,小尺寸的显示面板可应用于头戴式耳机上作为耳机的显示屏,使用者可依据个人需求定义耳机的显示屏上显示的图像。又或者,小尺寸的显示面板可应用于键盘上作为键帽使用,使用者可依据个人需求变换键帽上显示的图像。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也可以将尺寸做大(如大到20cm×20cm的矩形屏幕)用于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或广告看板等。由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采用mini LED或者micro LED作为显示像素点,以此提供成像的基本单位,从而实现图像显示,其具有高亮度、宽色域、高对比度、高速响应、低功耗和长寿命等优势。
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4为micro LED,micro LED指晶粒尺寸小于100微米的LED。另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4为mini LED。mini LED又称次毫米发光二极管,其尺寸介于传统的LED和micro LED之间,一般意指晶粒尺寸大致在100微米到200微米的LED。
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包括发不同颜色光的发光元件14。例如,发不同颜色光的发光元件14包括发红光的LED142、发绿光的LED144及发蓝光的LED146。其中一个发红光的LED142、两个发绿光的LED144及一个发蓝光的LED146构成一个像素P。显示面板10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P,以使显示面板10实现彩色画面显示。其他实施例中,发不同颜色光的发光元件14不限于上述三种颜色,每个像素P中发光元件14的数量及其发光元件14的发光类型不限于此。
一些实施例中,驱动基板12为弯曲且不可挠的,例如印刷电路板(Printedcircuit board,PCB)。驱动基板12例如包括弯曲且不可挠的基底层(图未示)以及位于基底层上的驱动线路层(图未示)。多个发光元件14电性连接驱动线路层,以在驱动线路层的驱动下发光。
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驱动基板12包括相扣合的上半球122和下半球124。部分发光元件14位于上半球122的外表面上,另一部分发光元件14位于下半球124的外表面上。也就是说,显示面板10包括两个半球,显示面板10在扣合状态整体呈中空球形的壳体。显示面板10在打开状态为两个中空的半球形壳体。
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弯曲且不可挠的驱动基板12,然后将多个发光元件14焊接在驱动基板12的外表面上。
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以显示面板10的扣合状态为完整的球体为例进行说明。其他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可以为半个球形(即驱动基板12为中空的半球,多个发光元件14位于所述半球的外表面上)或者显示面板10可为其他具有曲面结构的形态,其该曲面结构可为规则的弧形结构也可为不规则的异形结构。例如,驱动基板12包括呈弧形的部分,其中,呈弧形部分的弧形的曲率半径为0.5厘米至100厘米(如,0.5厘米至1厘米、1厘米至10厘米、10厘米至20厘米、20至50厘米、50厘米至100厘米)。
本申请实施例中,相邻发光元件14之间的距离可以不大于50微米,使得显示面板10的尺寸可以做到很小,仍具有高的解析度,并且在曲面的驱动基板12上实现发光元件14的转移及焊接,使得显示面板10不仅可以做到不同尺寸的显示,还可以实现曲面显示,进一步扩宽了微小尺寸的发光元件14(迷你发光二极管或微型发光二极管)的使用场景。
具体地,当显示面板10的尺寸比较小时,例如驱动基板12弧形的曲率半径为0.5厘米左右时,其例如用于耳机上,或游戏手柄的按钮。而当显示面板10的尺寸比较大时,例如驱动基板12弧形的曲率半径为几十厘米至100厘米时,其例如用于广告牌上。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触控面板20包括基材22以及位于基材22的表面上的触控感测层24。其中基材22为弯曲且不可挠的,触控感测层24直接形成于基材22的表面上。
具体地,基材22的材质例如为聚碳酸酯(Poly Carbonate,PC)。其他实施例中,基材22也可为其他不可挠的塑料。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可挠”是指在常温状态下(或者说正常使用状态下)不可弯折,而非是加热和/或加压状态下。
一些实施例中,触控面板20与显示面板10结合以形成具有触控显示功能的结构。触控面板20层叠于显示面板10上方,基材22作为用户触摸操作直接接触的表面(也可称为盖板),该种情况下,基材22为透明的。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材为弯曲且不可挠的,触控感测层直接形成于基材的表面上”是指触控感测层24是直接形成在基材22的弯曲的表面上,例如基材22的弯曲的表面上可通过溅射等方式形成导电材料层(图未示),然后再通过刻蚀(如光刻技术)等方法处理导电材料层,进而形成触控感测层24。也就是说,触控感测层24不是先在其他载体基板上形成然后再贴附于基材22上的(以下简称方式一),也不是触控感测层24先形成在平面状的基材22上,再对形成有触控感测层24的基材22进行弯折而形成的(以下简称方式二)。
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触控感测层直接形成于基材的弯曲的表面上,相较于方式一,减少了贴合的步骤,并减少贴合胶层的厚度,简化制程;相较于方式二,无需考虑弯折步骤中,基材的耐拉伸强度的问题,以及弯折步骤中,触控感测层包括的触控电极和/或导线存在的断裂的问题,提升了产品的良率。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由于具有上述的优点,当其与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结合时,还可进一步扩展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应用场景,使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应用于曲面触控显示装置中。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升触控面板20的透光性,触控感测层24中导电材料的材质例如为金属网格或氧化铟锡。触控感测层24可为单层自容式触控层(图未示),单层自容式触控层包括多个自容式触控电极。当触控发生时,对应于触摸点附近的电容感应信号出现差异,该电容感应信号经接收并处理,然后再经过换算即可得到触控点的相对位置。或者,触控感测层24为互容式的触控感应结构(图未示),互容式的触控感应结构包括多个触控驱动电极及多个触控感应电极,当触控发生时,对应于触摸点附近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之间的电容耦合将会受到影响,导致与互容相关的感应信号(例如电压值)发生变化,进而可计算出每一个触摸点的坐标。
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基材22包括相扣合的另一上半球222和另一下半球224。部分触控感测层24直接形成于另一上半球222的内表面上,另一部分触控感测层24直接形成于另一上半球222的内表面上。也就是说,触控面板20包括两个半球,触控面板20在扣合状态整体呈中空球形的壳体。触控面板20在打开状态为两个中空的半球形壳体。触控面板20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弯曲且不可挠的两个半球状的基材22,然后分别在两个半球状的基材22的内表面上直接形成触控感测层24。
需要说明的是,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以触控面板20的扣合状态为完整的球体为例进行说明。其他实施例中,触控面板20可以为半个球形(即基材22为中空的半球,触控感测层24位于半球的内表面上)或者触控面板20可为其他具有曲面结构的形态,其该曲面结构可为规则的弧形结构也可为不规则的异形结构。此外,图2中触控感测层24以多个多边形示意,而非意指触控感测层24中的电极的真实图案的排布。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电子装置100a包括显示面板10及触控面板20。触控面板20与显示面板10层叠设置,触控面板20的弯曲状态与显示面板10的弯曲状态相匹配,触控面板20的基材22作为盖板为使用者直接触摸操作的表面。电子装置100a中,上下半球中,各个元件的层叠顺序均依次为基材22、触控感测层24、多个发光元件14及驱动基板12。触控感测层24和多个发光元件14面对面设置,并位于基材22和驱动基板12之间。触控感测层24和多个发光元件14绝缘隔离。例如,触控感测层24和多个发光元件14之间具有透明的胶层,如光学透明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以粘接触控面板20与显示面板10。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由于包括上述的曲面的触控面板20和曲面的显示面板10,因此,该电子装置兼具曲面显示功能与触控功能。
以下结合图4A至图4E来具体说明图3所示的电子装置100a的不同应用场景。
具体地,图3所示的电子装置100a可结合游戏手柄200使用,作为可变式情境的互动装置。如图4A所示,可将电子装置100a的上下半球打开,使游戏手柄200放入到球壳内。其中,电子装置100a的显示面板10可根据球类游戏的类型显示对应的球类外观。例如,图4A中,球类游戏为棒球游戏,该种情况下,显示面板10呈现的图像为棒球;图4B、图4C、图4D及图4E中,球类游戏分别为宝可梦球游戏、篮球游戏、足球游戏和网球游戏,该些情况下,显示面板10呈现的图像为宝可梦球、篮球、足球和网球。可理解地,球类游戏不限于图4A至图4E所示,例如其还可为保龄球游戏或高尔夫球游戏等。
需要说明的是,常规的球类游戏通常包括使用者利用游戏手柄做出与真实生活中的运动类似之动作,例如丢掷棒球、丢掷保龄球、投篮球等。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0a的显示面板10可根据球类游戏的类型更换对应的球形外观,同时使用者可将游戏手柄200放入电子装置100a的中空球壳内,将通常对游戏手柄200的动作转换为对球形的电子装置100a的动作,使得球类游戏更具临场感,提升用户体验。
一些实施例中,触控面板20及显示面板10均为曲面的非球结构,进而触控面板20及显示面板10层叠构成的触控显示结构30a为曲面的非球结构。该种情况下,触控显示结构30a可应用于各种移动的电子装置。
具体地,如图5所示,电子装置100b为AR眼镜,该触控显示结构30a设置在AR眼镜的镜腿上,该触控显示结构30a可随镜腿具有一定的弧度,使用者通过蓝牙或其他传输技术,能够定义该触控显示结构30a上显示的内容及触摸该触控显示结构30a能够触发的功能。例如,当使用者触摸该触控显示结构30a时,可触发AR眼镜接听电话的功能,并使触控显示结构30a显示通话状态。
如图6所示,电子装置100c为智能手表,该触控显示结构30a设置智能手表的表带上,该触控显示结构30a可随表带具有一定的完全弧度(如触控显示结构30a的整体的曲率半径为3厘米左右),使用者通过蓝牙或其他传输技术,能够定义该触控显示结构30a上显示的内容及触摸该触控显示结构30a能够触发的功能。
此外,以上实施例以显示面板10和触控面板20均为曲面结构的为例进行说明。其他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和触控面板20也可为平面结构的。即,显示面板10的驱动基板12为平板状,多个发光元件14位于平板状的驱动基板12上。每个发光元件14为迷你发光二极管或微型发光二极管,相邻的发光元件14的间距不大于50微米。由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相邻的两个发光元件的间距不大于50微米,使得显示面板的尺寸可做到很小(如,小于1cm×1cm的矩形屏幕),以用于小尺寸的平面显示中,扩宽了微小尺寸的发光元件(迷你发光二极管或微型发光二极管)的使用场景。
同样,触控面板20的基材22还可为平板状的,触控感测层24直接形成在平板状的基材的表面上。平板状的触控面板可与上述平面结构的显示面板层叠,不仅使得微小尺寸的发光元件(迷你发光二极管或微型发光二极管)能够实现小尺寸的平面显示功能,还能实现触控功能,进一步扩展了微小尺寸的发光元件(迷你发光二极管或微型发光二极管)的应用场景。
具体地,如图7所示,电子装置100d为键盘。显示面板和触控面板构成的平面结构的触控显示结构30b作为键盘的键帽使用。使用者可依据个人需求变换键帽上的颜色显示及图像,并可定义触控及按压的不同功能。例如,使用者可定义键帽显示对应的字母或字符的图案,另外,在电竞游戏中,使用者可定义长按不同的按键触发更换不同的游戏装备的功能。
如图8所示,电子装置100e为头戴式耳机。显示面板和触控面板构成的平面结构的触控显示结构30b作为头戴式耳机上的平面显示屏使用。使用者可依据个人需求,更换该平面显示屏显示的图像,或者定义触摸该平面显示屏对应的功能。例如,使用者可定义根据当前耳机播放的音乐节奏变更平面显示屏显示的图像,使用者可定义触摸该平面显示屏触发耳机开机或关机或播放下一首歌等功能。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中,发光元件的间距小,使得显示面板可以用于大尺寸显示的场景(如广告看板),也可以应用于小尺寸显示(如用于AR眼镜上、手表的表带或键帽上);而且显示面板不仅可应用于平面显示的场景,还可用于曲面显示的场景(如与游戏手柄结合,增强球类游戏的临场感)扩宽了微小尺寸的发光元件(迷你发光二极管或微型发光二极管)的使用场景。
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触控感测层直接形成于基材的弯曲的表面上,而非是触控感测层先在其他载体基板上形成然后再贴附于基材上,如此减少了贴合的步骤,并减少贴合胶层的厚度,简化制程;也不是触控感测层先形成在平面状的基材上,再对形成有触控感测层的基材进行弯折而形成的,因此,该触控面板也无需考虑弯折步骤中,基材的耐拉伸强度的问题,以及弯折步骤中,触控感测层包括的触控电极和/或导线存在的断裂的问题,提升了产品的良率。而当该触控面板与上述的显示面板结合时,还可进一步扩展上述显示面板的应用场景,使上述的显示面板兼具触控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和触控面板,该电子装置兼具上述显示面板和触控面板的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以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都不应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