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81378A - 前端盖拆卸夹具及内窥镜 - Google Patents
前端盖拆卸夹具及内窥镜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381378A CN115381378A CN202210543542.8A CN202210543542A CN115381378A CN 115381378 A CN115381378 A CN 115381378A CN 202210543542 A CN202210543542 A CN 202210543542A CN 115381378 A CN115381378 A CN 11538137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tal end
- jig
- main body
- cap
- end ca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71—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8—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characterised by distal tip features
- A61B1/00098—Deflecting means for inserted tool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71—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71—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8—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characterised by distal tip features
- A61B1/00101—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characterised by distal tip features the distal tip features being detachabl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12—Connection or coupling means
- A61B1/00114—Electrical cables in or with an endoscop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12—Connection or coupling means
- A61B1/00121—Connectors, fasteners and adapters, e.g. on the endoscope handle
- A61B1/00128—Connectors, fasteners and adapters, e.g. on the endoscope handle mechanical, e.g. for tubes or pip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31—Accessories for endoscopes
- A61B1/00137—End pieces at either end of the endoscope, e.g. caps, seals or forceps plug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31—Accessories for endoscopes
- A61B1/0014—Fastening element for attaching accessories to the outside of an endoscope, e.g. clips, clamps or band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12—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internal passage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B1/015—Control of fluid supply or evacuat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12—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cooling or rinsing arrangements
- A61B1/121—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cooling or rinsing arrangements provided with means for cleaning post-use
- A61B1/122—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cooling or rinsing arrangements provided with means for cleaning post-use using cleaning tools, e.g. brush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273—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for the upper alimentary canal, e.g. oesophagoscopes, gastroscop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AREA)
- Endosco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从前端部主体简单且容易地拆卸前端盖的前端盖拆卸夹具及内窥镜。一种前端盖拆卸夹具,其用于从前端部主体拆卸前端盖,该前端盖相对于内窥镜插入部的前端部主体装卸自如,并且设置有在对前端部主体安装时能够卡止于前端部主体的安装用的卡止部,该前端盖拆卸夹具具备:夹具主体,具有在一端具备开口部的容纳空间部;卡止解除部,设置于夹具主体;及保持部,设置于夹具主体,在对容纳空间部容纳了前端盖的情况下,成为卡止解除部解除了卡止部相对于前端部主体的卡止的卡止解除状态,并且成为由保持部保持前端盖的保持状态,由此能够与夹具主体成为一体地将前端盖从前端部主体拉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以拆卸安装于内窥镜的前端部主体的前端盖的前端盖拆卸夹具及具备前端盖拆卸夹具的内窥镜。
背景技术
在内窥镜中,从设置于操作部的处置器具导入口导入各种处置器具,并将该处置器具从在插入部的前端部开口的处置器具导出口导出到外部而用于处置。例如,在十二指肠镜中使用导丝或造影软管等处置器具。在超声波内窥镜中使用穿刺针等处置器具。在其他直视镜及斜视镜中,使用钳子或圈套器等处置器具。为了处置被检体内的所期望的位置,这种处置器具需要在前端部变更导出方向。因此,在前端部的前端部主体设置变更处置器具的导出方向的处置器具立起台。在内窥镜设置使处置器具立起台的姿势在立起位置与倒伏位置之间位移的处置器具立起机构。
内窥镜在处置之后需要清洗,因此在前端部主体装卸自如地安装前端盖,处置之后利用夹具等拆卸前端盖,由此提高了清洗性。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从前端部主体拆卸前端盖时,首先,使拆卸夹具从与内窥镜的长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卡合于形成在前端盖的外周面的凹陷。接着,仅将前端部主体向后方拉出,从前端部主体拆卸前端盖。
在专利文献2中,从前端部主体拆卸前端盖时,首先以覆盖前端盖的周围的方式安装拆卸夹具,并且将拆卸夹具的突出部插入到前端盖的凹部。接着,通过使拆卸夹具旋转而使前端盖的脆弱部断裂。将拆卸夹具从前端盖拉出,将断裂的前端盖从前端部主体拆卸。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32831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8/051626号
然而,从前端部主体拆卸前端盖时,在拉出前端部主体或者插入夹具并使其旋转来破坏前端盖的方法的情况下,因滑动而难以操作或者为了不使附着于内窥镜上的体液飞散而需要一边细心留意一边进行前端盖的拆卸。并且,还考虑对内窥镜施加强负载,以避免这种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从前端部主体简单且容易地拆卸前端盖的前端盖拆卸夹具及内窥镜。
第一方式的前端盖拆卸夹具用于从前端部主体拆卸前端盖,该前端盖相对于内窥镜插入部的前端部主体装卸自如,并且设置有在对前端部主体安装时能够卡止于前端部主体的安装用的卡止部,该前端盖拆卸夹具具备:夹具主体,具有在一端具备开口部的容纳空间部;卡止解除部,设置于夹具主体;及保持部,设置于夹具主体,在对容纳空间部容纳了前端盖的情况下,成为卡止解除部解除了卡止部相对于前端部主体的卡止的卡止解除状态,并且成为由保持部保持前端盖的保持状态,由此能够与夹具主体成为一体地将前端盖从前端部主体拉出。
在第二方式的前端盖拆卸夹具中,夹具主体在与一端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侧具有封闭容纳空间部的底部。
在第三方式的前端盖拆卸夹具中,夹具主体在与一端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侧具有向容纳空间部开放的开放部。
在第四方式的前端盖拆卸夹具中,开放部形成为能够将从前端部主体拉出的前端盖从容纳空间部排出到外部的大小。
在第五方式的前端盖拆卸夹具中,前端盖具有引导部,夹具主体具有能够与引导部卡合的被引导部,在对容纳空间部容纳前端盖时,通过将被引导部与引导部卡合地进行引导来进行卡止解除部与卡止部的对位。
在第六方式的前端盖拆卸夹具中,夹具主体具有限制前端盖在周向上从错误的方向插入的限制部。
在第七方式的前端盖拆卸夹具中,保持部钩挂在前端盖上。
在第八方式的前端盖拆卸夹具中,保持部通过卡扣配合来与前端盖卡合。
在第九方式的前端盖拆卸夹具中,保持部把持前端盖。
在第十方式的前端盖拆卸夹具中,夹具主体具有表示前端盖相对于容纳空间部的容纳方向的指标。
在第十一方式的前端盖拆卸夹具中,夹具主体为一次性用品。
在第十二方式的前端盖拆卸夹具中,卡止解除部与保持部的位置关系是如下的位置关系:同时进行通过卡止解除部对前端盖与前端部主体的卡止的解除和通过保持部对前端盖的保持;或者,首先通过卡止解除部对前端盖与前端部主体的卡止进行解除,然后通过保持部对前端盖进行保持。
第十三方式的内窥镜具备:操作部,设置有操作部件;内窥镜插入部,设置于操作部的前端侧,并插入到被检体内;前端部主体,设置于内窥镜插入部的前端侧;前端盖,相对于前端部主体装卸自如,并且设置有在对前端部主体安装时能够卡合于前端部主体的安装用的卡止部;及安装组件,装卸自如地安装于操作部,安装组件包括上述前端盖拆卸夹具。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前端盖拆卸夹具及内窥镜,能够从前端部主体简单且容易地拆卸前端盖。
附图说明
图1是内窥镜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插入部前端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与图2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插入部前端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拆卸了处置器具立起台及操作线的前端盖的立体图。
图5是从基端侧观察拆卸了操作线的前端盖的立体图。
图6是壁部件的放大图且从基端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将前端盖安装于前端部主体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壁部件的卡止部即将卡止于基端壁部的止动部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9是从Z(+)方向观察图8的状态的前端盖和前端部主体的图。
图10是表示壁部件的卡止部卡止于基端壁部的止动部的状态的图。
图11是从Z(+)方向观察图10的状态的前端盖和前端部主体的图。
图12是前端盖拆卸夹具的立体图。
图13是沿着与中心轴平行且穿过卡止解除部和保持部的平面切割的前端盖拆卸夹具的剖视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基于前端盖拆卸夹具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前端盖的拆卸步骤的立体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基于前端盖拆卸夹具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前端盖的拆卸步骤的剖视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基于前端盖拆卸夹具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前端盖的拆卸步骤的剖视图。
图17是用于说明基于前端盖拆卸夹具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前端盖的拆卸步骤的剖视图。
图18是用于说明基于前端盖拆卸夹具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前端盖的拆卸步骤的剖视图。
图19是用于说明设置于前端盖拆卸夹具的限制部的图。
图20是用于说明前端盖拆卸夹具的插入方向与限制部的关系的图。
图21是用于说明限制部的功能的图。
图22是用于说明基于前端盖拆卸夹具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前端盖的拆卸步骤的剖视图。
图23是用于说明基于前端盖拆卸夹具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前端盖的拆卸步骤的剖视图。
图24是用于说明基于前端盖拆卸夹具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前端盖的拆卸步骤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内窥镜及内窥镜系统的整体构成]
图1是具备内窥镜10的内窥镜系统12的结构图。该内窥镜系统12具备内窥镜10、内窥镜用处理器装置14及显示器18。
内窥镜10例如为可用作十二指肠镜的侧视内窥镜。该内窥镜10具备:操作部22,设置有立起操作杆20;及内窥镜插入部24,与操作部22连接并且插入到被检体内。另外,立起操作杆20相当于操作部件。
内窥镜插入部24经由口腔插入到被检体内,进而从食管经由胃插入到十二指肠。由此,使用插通到内窥镜插入部24内的处置器具(未图示,以下相同)进行十二指肠的规定的检查或治疗等处置。另外,作为处置器具,可举出在其前端部具有能够采集活体组织的杯子的活检钳子、EST(Endoscopic Sphi ncterotomy(内窥镜下括约肌切开术):内窥镜的乳头切开术)用刀或造影软管等作为例子。
内窥镜插入部24具有从其基端侧朝向前端侧的长轴方向Ax,从基端侧向前端侧依次具备软性部26、弯曲部28及前端部30。关于前端部30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进行叙述,但是首先对前端部30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
图2为前端部30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从与图2不同的角度观察的前端部30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及图3所示,前端部30由前端部主体32和装卸自如地安装于该前端部主体32的前端盖34构成。并且,在前端部30中,由前端部主体32及前端盖34形成立起台容纳空间66。图2及图3为分解立体图,因此将在前端部主体32安装前端盖34之后形成的立起台容纳空间66图示于前端盖34。在前端盖34转动自如地设置有具有处置器具导向面36a的处置器具立起台36(以下,称为立起台36。)。该立起台36在立起台容纳空间66内的倒伏位置与立起位置之间转动自如。另外,在图2及图3中,示出了立起台36位移到倒伏位置的状态。
在前端部30连接或插通有配设于内窥镜插入部24的内部的各种内容物。作为该内容物,可举出处置器具通道37、立起操作线38(以下,称为线材38。)、线通道40、送气送水软管42及电缆插通通道44作为例子。
处置器具通道37将作为处置器具的前端部的处置器具(未图示,以下相同)的前端部引导至形成于前端部主体32的处置器具导出60。线材38的一端与立起台36连结,通过使该立起台36转动来变更从前端部主体32导出的处置器具前端部的导出方向。线通道40插通有线材38。另外,为了防止附图的复杂化,适当省略了线材38及线通道40的图示。
送气送水软管42将从操作部22供给的空气或水供给到前端部主体32的送气送水喷嘴58。在电缆插通通道44中插通有将从后述光源装置15(参考图1)供给的照明光引导至前端部主体32的照明窗74的光导件及配置于观察窗76内的未图示的摄影部的信号电缆等。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相互正交的3轴方向(X方向、Y方向、Z方向)的三维笛卡尔坐标系进行说明。即,在从操作部22观察前端部30时,将通过立起台36导出处置器具(未图示)的方向设为上方向的情况下,将上方向设为Z(+)方向,将其相反方向即下方向设为Z(-)方向。并且,将此时的右方向设为X(+)方向,将左方向设为X(-)方向。并且,将此时的前方向(长轴方向Ax的前端方向)设为Y(+)方向,将后方向(长轴方向Ax的基端方向)设为Y(-)方向。
返回到图1,软性部26具有:螺旋管(未图示),将具有弹性的薄的金属制带状板卷绕成螺旋状而成;筒状的网体(未图示),包覆在螺旋管的外部并且用金属线编制而成;及外皮(未图示),包覆在网体的外周面并且由树脂形成。
弯曲部28具备多个弯角环(未图示)相互能够转动地连结而成的结构体、包覆结构体的外周的筒状的金属线网体及包覆网体的外周面的橡胶制外皮。从该弯曲部28到后述操作部22的一对弯角钮62,例如配设有4个弯角线(未图示)。
操作部22作为整体构成为大致圆筒状。该操作部22具有操作部主体46和与操作部主体46连接的把持部48。在把持部48的前端侧经由防折管50配置有内窥镜插入部24的软性部26。
关于把持部48,在操作内窥镜10时由执刀医把持。在该把持部48设置有导入处置器具的处置器具导入口64。从该处置器具导入口64导入的处置器具经由处置器具通道37(参考图2)从处置器具导出口60(参考图2及图3)被导出到外部。
通用电缆52的基端部与操作部主体46连结。在该通用电缆52的前端部设置连接器装置54。连接器装置54与内窥镜用处理器装置14连接。
内窥镜用处理器装置14具备光源装置15和图像处理装置16。光源装置15具备与连接器装置54连接的处理器侧连接器15A。并且,显示由图像处理装置16进行了图像处理的图像的显示器18与图像处理装置16连接。
连接器装置54及处理器侧连接器15A在内窥镜10与内窥镜用处理器装置14之间以非接触的方式传输照明光、电力及摄像信号等(也可以有线传输)。由此,来自光源装置15的照明光经由光导件(光缆,未图示)从设置于前端部主体32的照明窗74(参考图2)射出。并且,由观察窗76内的摄影部(未图示)拍摄到的图像的摄像信号,通过图像处理装置16进行图像处理之后作为图像显示于显示器18。
在操作部主体46设置有送气送水按钮57、吸引钮59、一对弯角钮62及立起操作杆20。
送气送水按钮57为能够进行2个阶段的按下操作的按钮,并且与送气送水软管42和未图示的送气送水源连接。通过该送气送水按钮57的第1阶段的按下操作,从送气送水源空气经由送气送水软管42从送气送水喷嘴58喷出。并且,通过送气送水按钮57的第2阶段的按下操作,从送气送水源水经由送气送水软管42从送气送水喷嘴58喷出。
吸引钮59与处置器具通道37(参考图2)和负压源(未图示)连接。若对该吸引钮59进行按下操作,则由负压源经由处置器具通道37从处置器具导出口60(参考图2)抽吸空气。由此,能够从处置器具导出口60抽吸血液等体液。
关于一对弯角钮62,在操作部主体46在同轴上转动自如地设置。与弯曲部28连结的各弯角线(未图示)的与前端部相反的一侧的基端部与一对弯角钮62连结。通过一对弯角钮62各自的转动操作来对各弯角线进行推拉操作,由此弯曲部28向上下左右弯曲。
关于立起操作杆20,在操作部主体46在与一对弯角钮62相同轴上转动自如地设置,并且由把持把持部48的执刀医的手进行转动操作。在该立起操作杆20,经由未图示的连杆机构,连结有与立起台36连结的线材38的与前端部相反的一侧的基端部。由此,通过由立起操作杆20的转动操作推拉线材38而使立起台36的姿势在倒伏位置与立起位置之间位移(参考图2及图3)。
[前端部的结构]
接着,对前端部3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前端部30由前端部主体32和装卸自如地安装于该前端部主体32的前端盖34构成。前端盖34具备与线材38一体成型的立起台36。
<前端部主体>
如图2及图3所示,前端部主体32从Z(+)方向侧观察时形成为大致L字形,并且具备基端壁部65和隔壁68。
在前端部主体32的Y(+)方向侧的前端面侧设置有隔壁68及送气送水喷嘴58。并且,已叙述的处置器具通道37、线通道40、送气送水软管42及电缆插通通道44与前端部主体32的Y(-)方向侧的基端面侧连接。而且,在前端部主体32形成有供在Y方向上贯穿该前端部主体32的各种贯穿孔、例如处置器具导出口60及线插通孔61等。
处置器具导出口60在立起台容纳空间66内开口,并且与处置器具通道37连接。由此,处置器具从处置器具导出口60经由立起台容纳空间66及立起台36被导出到外部。
线插通孔61形成在相对于处置器具导出口60向X(+)方向侧且Z(+)方向侧偏离的位置,供插通线材38。
隔壁68在前端部主体32的前端面侧相对于处置器具导出口60设置在与前端部主体32的长边轴(长轴方向Ax、Y方向)垂直的X(-)方向侧的位置,并且具有向前端部主体32的前端侧即Y(+)方向侧延伸的形状。
在隔壁68与前端盖34之间形成容纳(可以是完全容纳及部分容纳中的任一种)立起台36的立起台容纳空间66。并且,在隔壁68的Z(+)方向侧的上表面,照明窗74和观察窗76在Y方向上相邻配设。
在照明窗74的内侧配置有已叙述的光导件的出射端。由此,能够通过照明窗74照亮立起台容纳空间66的开口侧、即立起台容纳空间66的Z(+)方向侧。
在观察窗76的内侧设置有未图示的摄影部。摄影部通过观察窗76对存在于立起台容纳空间66的Z(+)方向侧的被摄体进行拍摄。该摄影部例如具备摄影光学系统(未图示)和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 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或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型摄像元件(未图示)。从摄像元件输出的被摄体的摄像信号经由信号电缆(未图示)、连接器装置54及处理器侧连接器15A被输入到图像处理装置16。由此,在显示器18显示被摄体的图像。
送气送水喷嘴58设置在前端部主体32的前端面侧并且隔壁68的Z(+)方向侧的位置,并且向观察窗76喷射空气及水。
如图3所示,前端部主体32的基端壁部65在与隔壁68相反的一侧的X(+)方向上形成有2个止动部77。2个止动部77沿着Z方向配置。由2个止动部77划定槽部78。
设置于后述的前端盖34的卡止部90卡止于2个止动部77。止动部77的Y(-)方向侧包括与Y方向大致正交的平面。另一方面,止动部77的Y(+)方向侧包括倾斜面,以使在前端部主体32安装前端盖34时,卡止部90容易越过。
<前端盖>
图4是拆卸了立起台36及线材38的前端盖34的立体图。图5是从基端侧观察拆卸了线材38的前端盖34的立体图。
如图2至图5所示,前端盖34、立起台36及线材38在使用(处置及检查等)内窥镜10之前安装于前端部主体32。在其使用结束之后从前端部主体32拆卸而被废弃的前端盖34、立起台36及线材38为所谓的一次性用品。
前端盖34具有大致有底筒形状,并且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前端部主体32。前端盖34在安装于前端部主体32的情况下,与基端壁部65及隔壁68一起,形成容纳立起台36的立起台容纳空间66(参考图2及图3)。
前端盖34具有主体部80、形成于主体部80的第1开口部81、前端面部82、第2开口部83、槽部84、第3开口部85(参考图3)、轴承86及壁部件87(参考图4)。前端盖34由具有弹力的材质、例如聚砜或聚碳酸酯等树脂材料构成。
主体部80具有大致筒形状,构成包围处置器具导出口60和隔壁68的壁。
关于第1开口部81,在从前端部30的Z(+)方向侧的位置观察该前端部30的情况下,暴露立起台容纳空间66和隔壁68的上表面(照明窗74及观察窗76等)。由此,能够从立起台容纳空间66向Z(+)方向侧导出处置器具及对已叙述的被摄体进行照明及拍摄。
主体部80通过第1开口部81开口。主体部80无需在整周上封闭。另一方面,主体部80的基端侧优选为封闭的环状,以在周向上包围前端部主体32。
前端面部82与主体部80连结,设置于前端盖34的Y(+)方向的前端侧。前端面部82覆盖前端部主体32的Y(+)方向侧的前端面。由前端面部82和主体部80,前端盖34作为整体呈大致有底筒形状。在从前端盖34的前端侧观察的情况(从前端盖34的Y(+)方向侧的位置观察该前端盖34的情况)下,在该前端面部82形成有暴露立起台容纳空间66的第2开口部83。另外,可以不形成第2开口部83。
在主体部80的X(+)方向侧的外侧从前端盖34的前端侧到基端侧沿着Y方向形成有槽部84(参考图3)。第3开口部85形成于槽部84的基端侧(Y(-)方向侧)。第3开口部85配置于在将前端盖34安装于前端部主体32时与基端壁部65的槽部78对置的位置。
轴承86(参考图4及图5)形成于划定立起台容纳空间66的底面(Z(-)方向侧)的前端盖34的内周面。轴承86经由旋转轴88(参考图5),在倒伏位置与立起位置之间转动自如地保持立起台36。
如图4所示,壁部件87在主体部80的内部相对于轴承86位于X(+)方向侧的位置并且具有向Y(+)方向侧延伸的形状。壁部件87相对于主体部80的内周面向X(-)方向侧突出。关于壁部件87,在从前端部30的Z(+)方向侧的位置观察的情况下,至少一部分与线材38(未图示)的轨迹重叠。即,壁部件87形成于填埋线材38的轨迹的Z(-)方向侧的间隙的位置。由此,壁部件87能够防止处置器具前端部潜入该间隙内。
壁部件87在基端侧具备卡止于基端壁部65的止动部77的卡止部90(参考图4及图5)。卡止部90为在将前端盖34安装于前端部主体32上时能够卡止于前端部主体32的止动部77的安装用部件。卡止部90配置成不与第3开口部85重叠。壁部件87通过旋转轴88与立起台36一起固定于轴承86。壁部件87设置于主体部80的内周面,因此未暴露在前端盖34外。
图6是壁部件87的放大图且从基端侧观察的立体图。卡止部90具备2个支撑部件91,该支撑部件91从壁部件87向X(+)方向侧延伸,进而向Y(-)方向侧延伸,从Z(+)方向侧观察时为L字形。2个支撑部件91在Z方向上分开配置,以不与第3开口部85(参考图5)重叠。2个支撑部件91在各自的基端侧具有向X(-)方向侧延伸的爪部92。爪部92的Y(+)方向侧由与Y方向大致正交的平面构成。另一方面,爪部92的Y(-)方向侧由随着从X(-)方向朝向X(+)方向而逐渐朝向Y(-)方向的倾斜面构成。设置有连结2个支撑部件91的连结部件93。
2个支撑部件91被壁部件87悬臂支撑,2个支撑部件91能够以该支撑部为支点弹性变形,2个爪部92为自由端,如箭头所示,能够沿着X方向位移。
<前端盖和前端部主体的安装>
接着,对前端盖34和前端部主体32的安装进行说明。另外,在图7到图11中,为了便于理解,适当地由虚线表示前端盖34的主体部80,省略立起台36。
图7示出了将前端盖34安装于前端部主体32之前的状态。在将前端盖34安装于前端部主体32时,调整前端盖34的槽部84和基端壁部65的止动部77的位置。接着,如箭头所示,将前端盖34和前端部主体32沿着Y方向向相对靠近的方向移动。
图8示出了壁部件87的卡止部90即将卡止于基端壁部65的止动部77之前的状态。若从图7的状态使前端盖34与前端部主体32靠近,则如图8所示,靠近至前端部主体32容纳在前端盖34的空间部且卡止部90与止动部77接触的位置。图9是从Z(+)方向侧观察图8的状态的前端盖34和前端部主体32的图。如图9所示,靠近至卡止部90的爪部92即将与止动部77接触之前的位置。卡止部90的爪部92未卡止于止动部77。止动部77的Y(+)方向侧的倾斜面与爪部92的倾斜面位于对置的位置。
图10示出了壁部件87的卡止部90卡止于基端壁部65的止动部77的状态。若从图9的状态进一步使前端盖34与前端部主体32靠近,则卡止部90卡止于止动部77。图11是从Z(+)方向观察图10的状态的前端盖34和前端部主体32的图。随着前端盖34与前端部主体32沿着相对的Y方向移动而卡止部90的爪部92与止动部77接触。
如上所述,爪部92设置于被悬臂支撑的支撑部件91。因此,若前端盖34向前端部主体32相对移动,则由于支撑部件91的弹性变形而爪部92向X(+)方向移动,爪部92的倾斜面侧横跨止动部77的倾斜面。若使前端盖34移动至相对于前端部主体32的安装位置,则卡止部90的2个爪部92越过2个止动部77,支撑部件91的弹性变形恢复到初始状态,爪部92向X(-)方向移动。爪部92卡止于止动部77。在爪部92越过止动部77时,产生咬合感,因此执刀医能够识别前端盖34安装于前端部主体32。
止动部77的Y(-)方向侧的平面与卡止部90的爪部92的Y(+)方向侧的平面卡止,因此可限制前端盖34相对于前端部主体32向Y(+)方向侧相对移动,可抑制前端盖34从前端部主体32脱落。根据已叙述的前端盖34和前端部主体32的结构,执刀医能够容易地安装前端盖34和前端部主体32。
<从前端部主体拆卸前端盖>
在将前端盖34安装于前端部主体32之后,将图1所示的内窥镜10的前端部30插入到被检体内。通过前端部30的立起台36,处置器具在被检体内朝向所期望的导出方向(例如,参考图2)。
处置结束之后,拆卸前端盖34,清洗前端部主体32。因此,要求前端盖34能够容易地从前端部主体32拆卸,并且抑制在拆卸时在内窥镜10发生损伤或者施加负载。
以下,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前端盖拆卸夹具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2是前端盖拆卸夹具100的立体图。如图12所示,前端盖拆卸夹具100具备:夹具主体102,具有在一端具备开口部106的容纳空间部104;卡止解除部108,设置于夹具主体102;及保持部110,设置于夹具主体。
夹具主体102作为整体呈大致圆柱形状,并且在其外周面具备相对于夹具主体102的中心轴CL相互隔着约90°的4个平面111。平面111以开口部106为起点沿着中心轴CL延伸。通过具有平面111,执刀医等容易用手指把持夹具主体102。
另外,优选在平面111例如具有表示前端盖34相对于容纳空间部104的容纳方向的指标113。指标113能够引导将前端盖34以正确的方向插入到前端盖拆卸夹具100。指标113为打印、凹凸等,只要执刀医能够识别,则并无特别限定。并且,指标113并不限定于设置在平面111。
在夹具主体102的与开口部106相反的一侧设置有板状部件112。
容纳空间部104形成于夹具主体102的内部,在一端具备开口部106。容纳空间部104具有能够经由开口部106容纳前端盖34的大小及形状。容纳空间部104的大小及形状能够由夹具主体102的内壁划定。
卡止解除部108设置于夹具主体102的容纳空间部104。在将安装了前端盖34的前端部主体32容纳在容纳空间部104时,卡止解除部108解除已叙述的前端盖34的卡止部90与前端部主体32的止动部77的卡止。若前端盖34与前端部主体32的卡止被解除,则成为能够从前端部主体32拆卸前端盖34的状态。
保持部110设置于夹具主体102的容纳空间部104。在前端盖34与前端部主体32的卡止被解除的状态下,保持部110成为保持前端盖34的保持状态。保持部110具有将前端盖34保持于夹具主体102的作用。因此,若使前端盖拆卸夹具100向与前端部主体32分开的方向移动,则能够与夹具主体102成为一体地将前端盖34从前端部主体32拉出。
在图12的前端盖拆卸夹具100中,卡止解除部108和保持部110设置在夹着容纳空间部104对置的位置。但是,并不限定于该位置。
图13是沿着与中心轴CL平行且穿过卡止解除部108和保持部110的平面切割的前端盖拆卸夹具100的剖视图。
如图13所示,夹具主体102具备容纳空间部104、卡止解除部108、保持部110及底部118。
卡止解除部108设置于夹具主体102的容纳空间部104,向开口部106延伸,并且为随着朝向开口部106而变细的形状。如后述,将卡止解除部108插入到前端盖34的第3开口部85,解除前端盖34与前端部主体32的卡止。
保持部110设置于夹具主体102的容纳空间部104,向开口部106延伸,并且在朝向开口部106的侧具备爪部114。爪部114向中心轴CL突出。保持部110在与开口部106相反的一侧被悬臂支撑,由于保持部110的弹性变形而爪部114能够作为自由端向箭头所示的方向位移。
并且,爪部114在开口部106侧具有倾斜面,在与开口部106相反的一侧具有平面。倾斜面随着远离开口部106而靠近中心轴CL。另一方面,平面与中心轴CL大致正交。如后述,图13所示的保持部110为能够通过卡扣配合来与前端盖34卡合的结构。
夹具主体102在与位于一端的开口部106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侧具有封闭容纳空间部104的底部118。容纳空间部104只有一端通过开口部106开口。
接着,根据图14至图18,对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前端盖拆卸夹具100的、前端盖34的拆卸步骤进行说明。
图14示出了将前端部30插入到前端盖拆卸夹具100之前的状态。如上所述,在卡止部90卡止于止动部77的状态下,在前端部主体32安装有前端盖34。如箭头所示,前端部30和前端盖拆卸夹具100沿着Y方向向相对靠近的方向移动。
如图14所示,在夹具主体102设置有指标113。指标113示出了从Z(+)方向观察前端部30的形状作为示意图。通过将指标113作为示意图,能够在正确的方向上引导相对于前端部30的前端盖拆卸夹具100的插入方向。并且,指标113不仅能够设置于一处,还能够设置于从X(+)方向观察的平面111上。
图15是用于说明前端盖34的拆卸步骤的剖视图。图15是在图14的状态下使前端部30和前端盖拆卸夹具100与Z方向正交并沿着穿过卡止解除部108和保持部110的平面切割的剖视图。为了便于理解,省略了立起台36及线材38。前端部30未容纳在夹具主体102,因此为前端盖34安装于前端部主体32的状态、即卡止部90卡止于止动部77的状态。如图15的上图所示,在前端盖34的基端侧的端部设置有突出部120,以使保持部110的爪部114容易通过卡扣配合而卡合。
图16示出了,在前端部30的前端盖34容纳在夹具主体102的容纳空间部104的状态下,卡止解除部108即将解除前端盖34与前端部主体32的卡止之前的状态。
如上所述,在前端盖34设置有沿着Y方向的槽部84。如图16的下图所示,若在前端部30与前端盖拆卸夹具100的周向的角度大致一致的状态下,将前端部30插入到前端盖拆卸夹具100,则卡止解除部108能够滑动地卡合于前端盖34的槽部84,并沿着槽部84向第3开口部85移动。由此,进行前端部30和前端盖拆卸夹具100的位置的微调,引导前端盖拆卸夹具100的同时进行对位。前端盖34的槽部84作为引导部发挥作用,卡止解除部108作为被引导部发挥作用。对卡止解除部108兼作被引导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能够与卡止解除部108分开设置被引导部。如下图所示,卡止解除部108被引导至第3开口部85。
如图16的上图所示,若保持部110与前端盖34接触,则保持部110在X(-)方向上弹性变形,一边沿着前端盖34的外周面一边向突出部120移动。
图17示出了,在前端部30的前端盖34容纳在夹具主体102的容纳空间部104的状态下,卡止解除部108解除前端盖34与前端部主体32的卡止,保持部110保持前端盖34的端部的状态。
如图17的下图所示,卡止解除部108穿过前端盖34的第3开口部85及基端壁部65的槽部78,与连结爪部92的连结部件93接触。卡止解除部108的Y(+)方向侧粗,因此随着向Y(-)方向侧移动而使连结部件93向X(+)方向侧移动。其结果,支撑部件91(未图示)在X(+)方向侧弹性变形,卡止于止动部77的卡止部90的爪部92向X(+)方向移动,卡止部90与止动部77的卡止被解除。即,前端盖34与前端部主体32的卡止被解除。
如图17的上图所示,保持部110越过突出部120,保持部110的弹性变形恢复到初始状态(X(+)方向),爪部114通过卡扣配合而卡合于前端盖34的端部。实施方式的保持部110成为钩挂在前端盖上的结构。在爪部114卡合时,越过突出部120通过卡扣配合而卡合,因此执刀医能够感受到咬合感,能够识别前端部30插入到前端盖拆卸夹具100的规定的位置。根据咬合感,能够避免执刀医过度压入前端部30。
在此,卡止解除部108与保持部110的位置关系优选是如下的位置关系:(1)同时进行通过卡止解除部108对前端盖34与前端部主体32的卡止的解除和通过保持部110对前端盖34的保持;或者(2)首先通过卡止解除部108对前端盖34与前端部主体32的卡止进行解除,然后通过保持部110对前端盖34进行保持。若卡止解除部108与保持部110为上述位置关系,则能够可靠地从前端部主体32拆卸前端盖34。
图18是表示与夹具主体102成为一体地将前端盖34从前端部主体32拉出的状态的图。在图17中,成为卡止解除部108解除了卡止部90相对于前端部主体32的卡止的卡止解除状态,且成为由保持部110保持前端盖34的保持状态。若在该状态下使前端盖拆卸夹具100和前端部主体32在Y方向上向分开的方向相对移动,则能够在将前端盖34容纳在夹具主体102的容纳空间部104的状态下,从前端部主体32拆卸前端盖34。不对前端部主体32施加负载而能够拆卸前端盖34。即使前端盖34被体液污染,也能够容易地拆卸。
如图18所示,前端盖34容纳在容纳空间部104,并且前端盖34在开口部106侧由保持部110保持。在夹具主体102具有底部118的情况下,为了从容纳空间部104取出前端盖34,需要经由开口部106取出前端盖34。然而,保持部110限制了前端盖34向开口部106的移动,因此成为难以从容纳空间部104取出前端盖34的状态。在将前端盖34及夹具主体102制成一次性用品的情况下,难以取出能够防止前端盖34的二次使用,因此优选。在容纳前端盖34的状态下前端盖拆卸夹具100被废弃。在具有底部118的情况下,夹具主体102适合用作一次性用品。
接着,对前端盖拆卸夹具100的优选方式进行说明。图19是从开口部106侧观察前端盖拆卸夹具100的立体图。如图19所示,在夹具主体102的容纳空间部104设置有限制部122。限制部122限制前端盖34(前端部30)在周向上从错误的方向插入到前端盖拆卸夹具100。通过限制部122,执刀医能够识别周向上的插入方向的错误。
图20是用于说明前端盖拆卸夹具100和前端部30以正确的插入角度插入的情况(图20(A))及前端盖拆卸夹具100和前端部30以错误的插入角度安装的情况(图20(B))的图。图20是从Y(+)方向侧观察前端部30和前端盖拆卸夹具100的图。
如图20(A)所示,在以正确的插入角度插入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卡止解除部108插入到槽部84,一边引导前端部30一边容纳在前端盖拆卸夹具100。限制部122与前端部30的前端部主体32及前端盖34均不接触,因此前端部30能够移动至容纳空间部104的规定的位置。
另一方面,如图20(B)所示,即使在前端盖34与前端盖拆卸夹具100的插入方向不正确的情况下,卡止解除部108也能够穿过前端盖34的第1开口部81侧,因此能够插入前端盖拆卸夹具100和前端部30。由此,执刀医有时会识别卡止解除部108插入到槽部84,通过引导功能,前端盖34以正确的插入方向插入到夹具主体102。若在该状态下前端盖34插入到夹具主体102,则有可能会对前端部30等施加负载。因此,通过在夹具主体102设置限制部122,限制部122与前端盖34接触,限制前端盖34移动到前端盖拆卸夹具100的内部。
如图21所示,在前端盖34和夹具主体102的周向上的插入方向不正确的情况下,通过限制部122(未图示),前端部30未插入到前端盖拆卸夹具100的规定的位置。前端部30不向前端盖拆卸夹具100侧移动,因此执刀医在中途能够发现插入方向错误。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前端盖拆卸夹具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有时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22是前端盖拆卸夹具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并且示出了从前端部主体32拆卸前端盖34之后的状态。
如图22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前端盖拆卸夹具2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前端盖拆卸夹具100不同,不具备底部118。前端盖拆卸夹具200在与一端的开口部106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侧具有向容纳空间部104开放的开放部124。开放部124形成为能够将前端盖34从容纳空间部104排出到外部的大小。
如图22(A)所示,通过前端盖拆卸夹具200,从前端部主体32拆卸前端盖34,并保持在容纳空间部104。
如图22(B)所示,开放部124形成为能够将前端盖34从容纳空间部104排出到外部的大小。因此,通过从开口部106侧施加力,能够容易地从开放部124取出前端盖34。前端盖34被取出,因此能够再利用前端盖拆卸夹具200。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前端盖拆卸夹具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有时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图23是前端盖拆卸夹具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并且示出了前端盖34即将插入到夹具主体102之前的状态。
如图23所示,在前端盖34的X(-)方向侧的外周面形成有缺口部126。如放大图所示,缺口部126在剖面观察时具有矩形形状。
前端盖拆卸夹具300具备向夹具主体102的容纳空间部104侧突出的保持部128。如放大图所示,保持部128在开口部106侧具有倾斜面,在与开口部106相反的一侧具有平面。倾斜面随着远离开口部106而靠近中心轴CL。另一方面,平面与中心轴CL大致正交。
若相对于前端部30使前端盖拆卸夹具300移动至规定的位置,则通过卡止解除部108解除卡止部90与止动部77(未图示)的卡止,与卡止的解除同时或者在卡止解除之后,将保持部128插入到缺口部126,保持前端盖34。
从前端部主体32拆卸前端盖34时,夹具主体102的保持部128的平面钩挂在前端盖34的缺口部126上,与夹具主体102成为一体地从前端部主体32拆卸前端盖34。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部110相比,则在容纳空间部104的远离开口部106的位置设置有保持部128。由远离开口部106的位置的保持部128保持了前端盖34,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为前端盖34难以从前端盖拆卸夹具300取出的结构,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前端盖34的二次使用。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对前端盖拆卸夹具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有时对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图24是前端盖拆卸夹具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并且示出了前端盖34即将插入到夹具主体102之前的状态和前端盖34插入到夹具主体102的状态。
如图24(A)所示,前端盖拆卸夹具400具备向夹具主体102的容纳空间部104侧突出的2个保持部130。2个保持部130设置在夹着容纳空间部104对置的位置,各保持部130具有向中心轴CL侧突出的半椭圆形。
如图24(B)所示,若相对于前端部30使前端盖拆卸夹具400移动至规定的位置,则通过卡止解除部108解除卡止部90与止动部77(未图示)的卡止,与卡止的解除同时或者在卡止解除之后,从两侧把持2个保持部130,由此保持前端盖34。
从前端部主体32拆卸前端盖34时,夹具主体102的保持部130把持前端盖34,因此前端盖34被容纳空间部104,与夹具主体102成为一体地从前端部主体32拆卸前端盖34。前端盖拆卸夹具400无需在前端盖34的外周面如保持部110、128那样设置钩挂用凹凸。
<其他方式>
在图1所示的内窥镜10中,能够具备相对于操作部22装卸自如的安装组件(未图示)。关于安装组件,例如,考虑用于连结一端安装于立起台36的线材38的另一端与立起操作杆20的驱动机构的连结机构。
通过安装组件包括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的前端盖拆卸夹具,能够防止前端盖拆卸夹具的丢失。并且,安装组件与所使用的内窥镜10的结构相对应,因此安装组件的前端盖拆卸夹具与内窥镜10中所使用的前端盖34相对应,能够防止前端盖拆卸夹具的错误使用。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的例子,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进行各种改进、变形。
符号说明
10-内窥镜,12-内窥镜系统,14-内窥镜用处理器装置,15-光源装置,15A-处理器侧连接器,16-图像处理装置,18-显示器,20-立起操作杆,22-操作部,24-内窥镜插入部,26-软性部,28-弯曲部,30-前端部,32-前端部主体,34-前端盖,36-处置器具立起台(立起台),36a-处置器具导向面,37-处置器具通道,38-立起操作线(线材),40-线通道,42-送气送水软管,44-电缆插通通道,46-操作部主体,48-把持部,50-防折管,52-通用电缆,54-连接器装置,57-送气送水按钮,58-送气送水喷嘴,59-吸引钮,60-处置器具导出口,61-线插通孔,62-弯角钮,64-处置器具导入口,65-基端壁部,66-立起台容纳空间,68-隔壁,74-照明窗,76-观察窗,77-止动部,78-槽部,80-主体部,81-第1开口部,82-前端面部,83-第2开口部,84-槽部,85-第3开口部,86-轴承,87-壁部件,88-旋转轴,90-卡止部,91-支撑部件,92-爪部,93-连结部件,100-前端盖拆卸夹具,102-夹具主体,104-容纳空间部,106-开口部,108-卡止解除部,110-保持部,111-平面,112-板状部件,113-指标,114-爪部,118-底部,120-突出部,122-限制部,124-开放部,126-缺口部,128-保持部,130-保持部,200-前端盖拆卸夹具,300-前端盖拆卸夹具,400-前端盖拆卸夹具,Ax-长轴方向,CL-中心轴。
Claims (13)
1.一种前端盖拆卸夹具,其用于从前端部主体拆卸前端盖,所述前端盖相对于内窥镜插入部的所述前端部主体装卸自如,并且设置有在对所述前端部主体安装时能够卡止于所述前端部主体的安装用的卡止部,所述前端盖拆卸夹具具备:
夹具主体,具有在一端具备开口部的容纳空间部;
卡止解除部,设置于所述夹具主体;及
保持部,设置于所述夹具主体,
在对所述容纳空间部容纳了所述前端盖的情况下,成为所述卡止解除部解除了所述卡止部相对于所述前端部主体的卡止的卡止解除状态,并且成为由所述保持部保持所述前端盖的保持状态,由此能够与所述夹具主体成为一体地将所述前端盖从所述前端部主体拉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盖拆卸夹具,其中,
所述夹具主体在与所述一端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侧具有封闭所述容纳空间部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盖拆卸夹具,其中,
所述夹具主体在与所述一端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侧具有向所述容纳空间部开放的开放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端盖拆卸夹具,其中,
所述开放部形成为能够将从所述前端部主体拉出的所述前端盖从所述容纳空间部排出到外部的大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前端盖拆卸夹具,其中,
所述前端盖具有引导部,
所述夹具主体具有能够与所述引导部卡合的被引导部,
在对所述容纳空间部容纳所述前端盖时,通过将所述被引导部与所述引导部卡合地进行引导来进行所述卡止解除部与所述卡止部的对位。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前端盖拆卸夹具,其中,
所述夹具主体具有限制所述前端盖在周向上从错误的方向插入的限制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前端盖拆卸夹具,其中,
所述保持部钩挂在所述前端盖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端盖拆卸夹具,其中,
所述保持部通过卡扣配合来与所述前端盖卡合。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前端盖拆卸夹具,其中,
所述保持部把持所述前端盖。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前端盖拆卸夹具,其中,
所述夹具主体具有表示所述前端盖相对于所述容纳空间部的容纳方向的指标。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前端盖拆卸夹具,其中,
所述夹具主体为一次性用品。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前端盖拆卸夹具,其中,
所述卡止解除部与所述保持部的位置关系是如下的位置关系:
同时进行通过所述卡止解除部对所述前端盖与所述前端部主体的卡止的解除和通过所述保持部对所述前端盖的保持;
或者,首先通过所述卡止解除部对所述前端盖与所述前端部主体的卡止进行解除,然后通过所述保持部对所述前端盖进行保持。
13.一种内窥镜,其具备:
操作部,设置有操作部件;
内窥镜插入部,设置于所述操作部的前端侧,并插入到被检体内;
前端部主体,设置于所述内窥镜插入部的前端侧;
前端盖,相对于所述前端部主体装卸自如,并且设置有在对所述前端部主体安装时能够卡合于所述前端部主体的安装用的卡止部;及
安装组件,装卸自如地安装于所述操作部,
所述安装组件包括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前端盖拆卸夹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086948 | 2021-05-24 | ||
JP2021086948A JP2022180048A (ja) | 2021-05-24 | 2021-05-24 | 先端キャップ取外し治具及び内視鏡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381378A true CN115381378A (zh) | 2022-11-25 |
Family
ID=84102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543542.8A Pending CN115381378A (zh) | 2021-05-24 | 2022-05-17 | 前端盖拆卸夹具及内窥镜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185914B2 (zh) |
JP (1) | JP2022180048A (zh) |
CN (1) | CN115381378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61809A1 (ja) * | 2023-02-01 | 2024-08-08 |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 | 保管装置、自動分析装置及び保管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283135B2 (ja) | 1994-03-30 | 2002-05-20 |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 内視鏡 |
JP2003116772A (ja) * | 2001-10-18 | 2003-04-22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内視鏡装置及び内視鏡用フード部材 |
JP6177487B1 (ja) * | 2016-01-14 | 2017-08-09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内視鏡用カバー、内視鏡、カバーユニット及び内視鏡ユニット |
WO2018051626A1 (ja) | 2016-09-16 | 2018-03-22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内視鏡のカバー取り外し治具、内視鏡システム |
JP7317774B2 (ja) * | 2020-08-26 | 2023-07-31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先端キャップ取外し治具 |
-
2021
- 2021-05-24 JP JP2021086948A patent/JP2022180048A/ja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5-16 US US17/744,741 patent/US12185914B2/en active Active
- 2022-05-17 CN CN202210543542.8A patent/CN115381378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20369909A1 (en) | 2022-11-24 |
US12185914B2 (en) | 2025-01-07 |
JP2022180048A (ja) | 2022-12-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093464B (zh) | 内窥镜 | |
CN109922705B (zh) | 内窥镜、内窥镜的线材安装方法以及内窥镜的线材拆卸方法 | |
JP5117263B2 (ja) | 内視鏡システム | |
CN111526771B (zh) | 内窥镜 | |
JP7114618B2 (ja) | 内視鏡 | |
CN110831483B (zh) | 内窥镜 | |
CN115381378A (zh) | 前端盖拆卸夹具及内窥镜 | |
CN110799083B (zh) | 内窥镜 | |
CN110799082B (zh) | 内窥镜 | |
US11045078B2 (en) | Treatment instrument insertion tool | |
CN113939219A (zh) | 立起台附件、内窥镜、立起台附件的安装方法及立起台附件的拆卸方法 | |
US12251080B2 (en) | Endoscope with removable cap | |
WO2022191108A1 (ja) | 内視鏡および先端キャップ | |
JP7463233B2 (ja) | 内視鏡、及び装着部品 | |
CN110831484B (zh) | 内窥镜 | |
CN110809428B (zh) | 内窥镜 | |
CN110809427B (zh) | 内窥镜 | |
EP3701851A1 (en) | Endoscope | |
JP7282240B2 (ja) | 内視鏡 | |
JP3662086B2 (ja) | 内視鏡 | |
WO2019159592A1 (ja) | 起立操作ワイヤ、及び内視鏡 | |
JPH0661203U (ja) | 内視鏡カバー方式の内視鏡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