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35218A - 层叠体 - Google Patents
层叠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335218A CN115335218A CN202180022315.4A CN202180022315A CN115335218A CN 115335218 A CN115335218 A CN 115335218A CN 202180022315 A CN202180022315 A CN 202180022315A CN 115335218 A CN115335218 A CN 11533521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colored layer
- colored
- laminate
- convex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8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9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9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9
- 238000004040 colo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9000000049 pigm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344 surfac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7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0
- 229920002799 BoPET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805 composite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3256 coordination poly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2463 white pi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5326 engraved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1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411 transmission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023 w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820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975 dy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WYTGDNHDOZPMIW-RCBQFDQVSA-N alstonine Natural products C1=CC2=C3C=CC=CC3=NC2=C2N1C[C@H]1[C@H](C)OC=C(C(=O)OC)[C@H]1C2 WYTGDNHDOZPMIW-RCBQFDQV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41 inkjet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5340 laminated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123 pa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50 screen-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PPBRXRYQALVLMV-UHFFFAOYSA-N Styr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1=CC=CC=C1 PPBRXRYQALVLM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13 adhesive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666 anti-fingerpri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01 electr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46 gravure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6651 moo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45 offset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QNODIIQQMGDSEF-UHFFFAOYSA-N (1-hydroxycyclohexyl)-phenylmethan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C(=O)C1(O)CCCCC1 QNODIIQQMGDSE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956 1-hydroxycyclohexylphenyl-ke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KXGFMDJXCMQABM-UHFFFAOYSA-N 2-methoxy-6-methylphenol Chemical compound [CH]OC1=CC=CC([CH])=C1O KXGFMDJXCMQAB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25 Acry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78 Acryl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BVKZGUZCCUSVTD-UHFFFAOYSA-L Carbonate Chemical compound [O-]C([O-])=O BVKZGUZCCUSVTD-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1
- JOYRKODLDBILNP-UHFFFAOYSA-N Ethyl ur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COC(N)=O JOYRKODLDBIL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Fluorine atom Chemical compound [F]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877 Melamine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93 Polystyr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413 TiO 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BZHJMEDXRYGGRV-UHFFFAOYSA-N Vinyl 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ClC=C BZHJMEDXRYGGR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acrylic acid group Chemical group C(C=C)(=O)O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22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354 aluminosilicate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408 am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844 anti-bacter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73 anti-fou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49 argon plasma sint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MQDJYUACMFCOFT-UHFFFAOYSA-N bis[2-(1-hydroxycyclohexyl)phenyl]methan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O)C=2C(=CC=CC=2)C2(O)CCCCC2)C=1C1(O)CCCCC1 MQDJYUACMFCOF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388 borosilicate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FZPHNSTUATEEQ-UHFFFAOYSA-N cyclodecyl prop-2-eno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O)OC1CCCCCCCCC1 XFZPHNSTUATEE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894 electron beam technolo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148 ester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UHESRSKEBRADOO-UHFFFAOYSA-N ethyl carbamate;prop-2-en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O)C=C.CCOC(N)=O UHESRSKEBRADO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47 exhib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329 floa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1 fluori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37 fluori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79 marb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JDSHMPZPIAZGSV-UHFFFAOYSA-N melamine Chemical compound NC1=NC(N)=NC(N)=N1 JDSHMPZPIAZGS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445 natur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568 phenol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11 pheno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672 polyolefin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223 poly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3 precurs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85 reflectance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80 sapphi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94 sapphir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361 soda-lime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44 sputte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81 surface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462 vei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JLQFVGYYVXALAG-CFEVTAHFSA-N yasmin 28 Chemical compound OC1=CC=C2[C@H]3CC[C@](C)([C@](CC4)(O)C#C)[C@@H]4[C@@H]3CCC2=C1.C([C@]12[C@H]3C[C@H]3[C@H]3[C@H]4[C@@H]([C@]5(CCC(=O)C=C5[C@@H]5C[C@@H]54)C)CC[C@@]31C)CC(=O)O2 JLQFVGYYVXALAG-CFEVTAHF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12—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using interposed adhesives or interposed materials with bonding properti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7/0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 B32B17/06—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 B32B17/1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32B27/3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comprising vinyl acetate or vinyl alcohol (co)polym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 B32B3/0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form at particular places, e.g. in edge regions
- B32B3/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form at particular places, e.g. in edge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added members at particular parts
- B32B3/085—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form at particular places, e.g. in edge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added members at particular parts spaced apart pieces on the surface of a lay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4—DECORATIVE ARTS
- B44F—SPECIAL DESIGNS OR PICTURES
- B44F1/00—Designs or picture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or unusual light effects
- B44F1/02—Designs or picture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or unusual light effects produced by reflected light, e.g. matt surfaces, lustrous surfaces
- B44F1/04—Designs or picture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or unusual light effects produced by reflected light, e.g. matt surfaces, lustrous surfaces after passage through surface layers, e.g. pictures with mirrors on the back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4—DECORATIVE ARTS
- B44F—SPECIAL DESIGNS OR PICTURES
- B44F1/00—Designs or picture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or unusual light effects
- B44F1/08—Designs or picture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or unusual light effects characterised by colour effects
- B44F1/14—Iridescent effec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1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on synthetic resin layer or on natural or synthetic rubber lay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26—Polymeric coat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28—Multiple coating on one surfac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4—Transluc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6—Reflectiv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20—Displays, e.g.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plasma display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设计性比以往优异的层叠体。一种层叠体(1),其中,所述层叠体(1)具有反射层(22)以及第一着色层(50)和第二着色层(60),所述第一着色层和所述第二着色层以在剖视时将反射层夹在中间的方式形成,第一着色层和第二着色层中的至少一个着色层具有透光性,第一着色层包含着色部(51、52),所述着色部(51、52)吸收在390nm~620nm范围内的至少一部分波长范围的光,第二着色层在与第一着色层的着色部相对的位置处包含着色部(61、62),所述着色部(61、62)吸收在390nm~620nm范围内的至少一部分波长范围的光,并且所述着色部(61、62)呈现的颜色与第一着色层的着色部呈现的颜色不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层叠体。
背景技术
玻璃板的耐久性高、表面平滑、并且由于质感和反射等而设计性高,被广泛用于建筑物和室内装饰等。此外,近年来,在窗材料、地板材料、墙壁材料和顶棚材料等建筑构件;桌子顶板等室内装饰构件;洗衣机和冰箱等白色家电的外部装饰材料;汽车等车辆的内部装饰构件和外部装饰构件;手机和便携式信息终端(PDA)等电子设备等用途中,越来越要求设计性更高的玻璃材料。今后,预测设计性高的玻璃材料的用途将进一步扩大。
在该背景下,提出了在内部封入印刷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日本纸等纸、布、金属、大理石、木材、压花和叶脉等除玻璃以外的异种材料而得到的夹层玻璃。该夹层玻璃以玻璃板/透光性树脂膜(中间膜)/异种材料/透光性树脂膜(中间膜)/玻璃板这5层结构为基础,通过透过表面侧的玻璃板观察到异种材料,能够实现美观优异的设计。
异种材料具有颜色、花纹和图案等,能够作为设计层发挥功能。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玻璃板/胶粘性膜/单板衬板/胶粘性膜/玻璃板层叠成形而得到的5层结构的层叠体(权利要求1)。
在上述用途中,背面侧的玻璃板不是必须的。另外,可以使用透光性树脂板等任意的基材来代替玻璃板。在包含设计层的层叠体中,随着各种产品的高附加值化,越来越要求更高的设计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08-015770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8/221326号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01863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5-1203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人迄今为止在专利文献2等中提出了凹凸结构体和包含该凹凸结构体的层叠体,所述凹凸结构体包含凹凸层,所述凹凸层具有被设计成具有反射率各向异性的微细的凹凸图案。关于本发明人提出的凹凸结构体或包含该凹凸结构体的层叠体,在视线或光源的角度变化时,明暗的变化根据面内位置而不同,能够看到各种对比度的变化,设计性优异。
作为本发明的相关技术,可以列举以下的专利文献3、4。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光亮性装饰体,其具有:透明基材;多个块,所述多个块各自包含平行地配置在该透明基材的背面上的线状凸型透明突起;和光反射层,所述光反射层以覆盖所述多个块的方式配置在所述透明基材的背面上,并且所述多个块的各块与相邻的块中至少一个块的所述线状凸型透明突起的延伸方向不同(权利要求1)。
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一种变化图像印刷物,其通过改变由相互不重叠的直线或曲线的排列形成的线条图的各条线的长度、间隔、线宽或角度而形成多个图案线条图,并且将组合这些图案线条图而得到的图案通过在印刷基材的整个面上使用油墨进行印刷而形成为剖面为山状的线条图,由此使印刷基材的图案的视觉辨认性根据观看角度而变化(权利要求1)。
在专利文献3、4中没有公开在剖视时以将凹凸结构体夹在中间的方式形成的、呈现的颜色不同的第一着色层和第二着色层。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层叠体:在层叠体、视线或光源的角度变化时,所述层叠体的明暗的变化根据面内位置而不同,从而能够看到各种对比度的变化,根据面内位置而能够看到颜色的变化,外观的变化更复杂,更容易在三维上进行视觉辨认,并且设计性更优异。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层叠体具有:
反射层、以及
第一着色层和第二着色层,所述第一着色层和所述第二着色层以在剖视时将所述反射层夹在中间的方式形成,
所述第一着色层和所述第二着色层中的至少一个着色层具有透光性,
所述第一着色层包含着色部,所述第一着色层的所述着色部吸收在390nm~620nm范围内的至少一部分波长范围的光,并且
所述第二着色层在与所述第一着色层的所述着色部相对的位置处包含着色部,所述第二着色层的所述着色部吸收在390nm~620nm范围内的至少一部分波长范围的光,并且所述第二着色层的所述着色部呈现的颜色与所述第一着色层的所述着色部呈现的颜色不同。
发明效果
对于本发明的层叠体而言,在层叠体、视线或光源的角度变化时,所述层叠体的明暗的变化根据面内位置而不同,从而能够看到各种对比度的变化,根据面内位置而能够看到颜色的变化,外观的变化更复杂,更容易在三维上进行视觉辨认,并且设计性更优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平面图案中的一个凸部或凹部的平面图案的一例的图。
图7为表示在俯视时呈蜿蜒线状的多个凸部或凹部以相邻的凸部或凹部的弯曲部邻接的方式配置的多个凸部或凹部的图案的例子的图。
图8为表示看起来像雕花玻璃一样的凹凸层的多个凸部的图案的第一例的俯视图。
图9为表示看起来像雕花玻璃一样的凹凸层的多个凸部的图案的第二例的俯视图。
图10为表示看起来像雕花玻璃一样的凹凸层的多个凸部的图案的第三例的俯视图。
图11为表示看起来像雕花玻璃一样的凹凸层的多个凸部的图案的第四例的俯视图。
图12为表示看起来像雕花玻璃一样的凹凸层的多个凸部的图案的第五例的俯视图。
图13A为凹凸结构体的凹凸层所具有的一条在俯视时呈蜿蜒线状的凸部或凹部的俯视示意图的例子。
图13B为凹凸结构体的凹凸层所具有的一条在俯视时呈蜿蜒线状的凸部或凹部的俯视示意图的另一例。
图14A为表示多个凸部或凹部SC的平面图案的第一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14B为表示在图14A所示的图案中将多个凸部或凹部的特定极点连接的虚拟直线组的例子的图。
图15A为表示多个凸部或凹部SC的平面图案的第二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15B为表示在图15A所示的图案中将多个凸部或凹部的特定极点连接的虚拟直线组的例子的图。
图16为表示多个凸部或凹部SC的平面图案的第三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17为表示多个凸部或凹部SC的平面图案的第四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18为表示在图14A、图15A、图17所示的各图案中任意一个虚拟直线组中的虚拟直线的编号x与虚拟直线的角度的关系的例子的图。
图19为表示在图14A、图15A、图16、图17所示的各图案中凸部或凹部的编号x与在一条凸部或凹部中包含的特定极点的个数的关系的例子的图。
图20为在[实施例]一项中制作的模具的多个凹部的排列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21A为第四层叠体(LD11)的反射光谱。
图21B为第四层叠体(LD11)的透射光谱。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另有说明,将“可见光区域”定义为390nm~620nm的波长范围。
在本说明书中,将相邻的凹部的间隔距离称为“凹部间距离”,将相邻的凸部的间隔距离称为“凸部间距离”。
在本说明书中,凸部或凹部的宽度和间距为多个凸部或凹部的排列方向上的凸部或凹部的宽度和间距。同样地,凸部间距离为多个凸部的排列方向上的凸部间距离,凹部间距离为多个凹部的排列方向上的凹部间距离。
通常,薄膜结构体根据厚度被称为“膜”和“片”等。在本说明书中,不明确区分这些。因此,有时“膜”中包括“片”,也有时“片”中包括“膜”。
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数值范围的“~”以包含在其前后记载的数值作为下限值和上限值的含义使用。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层叠体]
本发明的层叠体具有:
反射层、以及
第一着色层和第二着色层,所述第一着色层和所述第二着色层以在剖视时将所述反射层夹在中间的方式形成,
所述第一着色层和所述第二着色层中的至少一个着色层具有透光性,
所述第一着色层包含着色部,所述第一着色层的所述着色部吸收在390nm~620nm范围内的至少一部分波长范围的光,并且
所述第二着色层在与所述第一着色层的所述着色部相对的位置处包含着色部,所述第二着色层的所述着色部吸收在390nm~620nm范围内的至少一部分波长范围的光,并且所述第二着色层的所述着色部呈现的颜色与所述第一着色层的所述着色部呈现的颜色不同。
在本发明的层叠体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能够在所述第一着色层与所述第二着色层之间包含含有树脂的凹凸结构体,所述凹凸结构体在表面上具有凹凸层,所述凹凸层具有在俯视时以1000μm以下的间距排列而形成的3条以上的线状的凸部或凹部。
在第一方式中,能够在所述凹凸结构体的紧接所述凹凸层的上方以残留该凹凸层的凹部内的空间部作为气体部的方式层叠树脂层。在此情况下,包含所述凹凸结构体的所述凹凸层和所述气体部的层能够作为所述反射层发挥功能。
在第二方式中,所述反射层能够为沿着所述凹凸结构体的所述凹凸层的表面凹凸以具有表面凹凸的方式形成并且具有透光性的层。
在该方式中,所述第一着色层和所述第二着色层中的一个着色层能够以与所述反射层的所述表面凹凸接触的方式形成。优选所述第一着色层和所述第二着色层中的观察侧的着色层以与所述反射层的所述表面凹凸接触的方式形成。
(层叠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剖视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层叠体1包含凹凸结构体20,所述凹凸结构体20具有凹凸层并且具有透光性,所述凹凸层包含多个在俯视时呈线状的凸部或凹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凹凸结构体20包含第一平坦层21和与该第一平坦层21一体成形的凹凸层22。凹凸层22包含多个凸部22A和多个凹部22B,所述多个凹部22B形成于多个凸部22A的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紧接凹凸层22的上方以残留凹凸层22的凹部22B内的空间部作为气体部的方式层叠有第二平坦层31。
第一平坦层21和第二平坦层31中的至少位于比凹凸层22更靠近观察侧的位置的层具有透光性。
凹凸层22优选为气体树脂复合层,所述气体树脂复合层包含在多个凹部22B内形成的多个气体部和将这些多个气体部相互隔离的多个树脂部(多个凸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气体树脂复合层能够作为反射层发挥功能。
优选:第一平坦层21为第一树脂层,第二平坦层31为第二树脂层,并且这些平坦的两个树脂层将气体树脂复合层夹在中间。第一平坦层21和第二平坦层31中的至少一者可以为包含粘合层的层。
在图1所示的方式中,所有的凸部22A与图示下侧的第一平坦层21一体成形,但至少一部分凸部22A可以与图示上侧的第二平坦层31一体成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22A或凹部22B在俯视时呈线状,并且多个凸部22A或多个凹部22B以1000μm以下的间距排列而形成。
在俯视时呈线状的凸部22A或凹部22B在俯视时可以为直线状,也可以为曲线状,还可以为将一个以上的弯曲部和一个以上的直线部组合而得到的形状。
各个凸部22A或各个凹部22B在俯视时优选具有至少一个弯曲部,更优选具有多个弯曲部,特别优选为蜿蜒线状。
在凹凸层22中,在俯视时,多个凸部22A或多个凹部22B以1000μm以下的间距从第一个到第n个排列而形成。
n为3以上的整数,优选为10以上,更优选为100以上,特别优选为1000以上。对n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10000000以下,更优选为1000000以下。
间距优选小一些,优选为100μm以下,更优选为50μm以下。
在凸部22A或凹部22B具有至少一个弯曲部的情况下,弯曲部的弯曲角度优选为30°~150°,更优选为50°~130°,特别优选为70°~110°,最优选为90°。
层叠体1能够根据需要具有支撑第一平坦层21的树脂制或玻璃制的支撑构件11和/或支撑第二平坦层31的树脂制或玻璃制的支撑构件41。
本实施方式的层叠体1具有以在剖视时将凹凸结构体20夹在中间的方式形成的第一着色层50和第二着色层60。
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着色层50形成在支撑构件11的外表面(与凹凸结构体20相反的一侧的面)上,第二着色层60形成在支撑构件41的外表面(与凹凸结构体20相反的一侧的面)上。第一着色层50和第二着色层60的形成位置只要是这些层将凹凸结构体20夹在中间的位置即可,能够适当设计。
第一着色层50和第二着色层60各自包含吸收可见光区域(390nm~620nm的波长范围)内的至少一部分波长范围的光的一个以上的着色部。着色部包含一种以上的着色剂。作为着色剂,能够使用公知的着色剂,可以列举:颜料、染料、和颜料与染料的组合。在第一着色层50和第二着色层60中,至少表面侧(观察侧)的着色层的着色部具有透光性。一般而言,由于包含颜料的着色部不具有透光性,因此优选至少表面侧(观察侧)的着色层的着色部不包含颜料。优选至少表面侧(观察侧)的着色层的着色部包含染料。背面侧(与观察侧相反的一侧)的着色层的着色部可以不具有透光性,并且可以包含颜料。
第一着色层50具有的着色部的数量能够适当设计。第一着色层50整体可以为一个着色部。在第一着色层50包含多个着色部的情况下,多个着色部以任意的图案平面地排列。各着色部的平面形状和多个着色部的平面排列能够适当设计。对于第二着色层60也同样。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着色部呈现的颜色为除白色以外的可见光区域内的任意颜色或黑色。同一面内位置的第一着色层50的着色部和第二着色层60的着色部呈现的颜色不同。
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着色层50具有呈现的颜色不同的两个着色部51、52,第二着色层60具有呈现的颜色不同的两个着色部61、62。由于彼此相对的第一着色层50的着色部51和第二着色层60的着色部61的面内位置相同,因此呈现的颜色不同。同样地,由于彼此相对的第一着色层50的着色部52和第二着色层60的着色部62的面内位置相同,因此呈现的颜色不同。
对着色层50、60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列举:柔版印刷法、胶版印刷法、凹版印刷法和丝网印刷法等一般的印刷法等。例如,优选使用包含光固化性树脂的光固化型油墨并通过丝网印刷和喷墨印刷等公知方法进行印刷的方法。
着色层50、60能够为除白色以外的可见光区域内的任意颜色或黑色的着色印刷层,优选为除白色和黑色以外的任意颜色的着色印刷层。
具体而言,当在从390nm到620nm的范围内以每次10nm的增量改变测定波长并以除去正反射光的方式(也称为SCE方式)对各测定波长测定反射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凹凸层22、气体树脂复合层)的反射率时,在同一面内位置处,从第一着色层50侧测定的反射层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和从第二着色层60侧测定的反射层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均优选为0.5%以上,更优选为1.0%以上,特别优选为3.0%以上。
如果在某一面内位置处,从第一着色层50侧测定的反射层的反射率为0%或非常接近0%,则该着色层的着色部呈现黑色。如果在某一面内位置处,从第一着色层50侧测定的反射层的反射率的平均值为0.5%以上,则该着色层的着色部呈现除白色和黑色以外的颜色,设计性优异。对于从第二着色层60侧测定的反射层的反射率也同样。
本实施方式的层叠体1适合于设计用途,使用者或观察者能够从第一平坦层21和第二平坦层31中的具有透光性的层一侧观察层叠体1。入射到层叠体1的光在第一平坦层21与气体部(凹部22B内的空间部)的界面、凸部22A(优选为树脂部)与气体部的界面或气体部与第二平坦层31的界面被反射。
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22A或凹部22B在俯视时呈线状,优选为具有弯曲部的线状,特别优选为蜿蜒线状,并且在俯视时具有各向异性,因此凹凸层22具有根据方向而反射率不同的反射率各向异性。
从第一平坦层21和第二平坦层31中的具有透光性的层一侧入射到凹凸层22的光在俯视时主要在气体部的宽度方向上被反射,在气体部的长度方向上几乎不被反射。另外,在俯视时间隔地形成多个气体部的情况下,气体部的长度方向与气体部的宽度方向的对比度之差变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层叠体、视线或光源的角度变化时,明暗的变化根据面内位置而不同,从而能够看到各种对比度的变化。
例如,在从使用者或观察者看到的观察面中,将气体部的长度方向设为水平方向,将气体部的宽度方向设为铅垂方向,以通过水平方向的中心的铅垂方向为轴,在-45°~45°的范围内左右旋转时,对比度显著地变化,设计性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剖视时将凹凸结构体20夹在中间的方式形成第一着色层50和第二着色层60,并且设计成同一面内位置的第一着色层50的着色部呈现的颜色与第二着色层60的着色部呈现的颜色不同。在这样的设计中,当层叠体、视线或光源的角度变化时,除了能够看到对比度的变化以外,还能够看到颜色的变化,外观的变化更复杂,更容易在三维上进行视觉辨认,并且能够得到更高的设计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自由地设计第一着色层50的各着色部和第二着色层60的各着色部的颜色的组合,由此能够自由地设计层叠体1的颜色或配色图案和颜色的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层叠体1的全部构成要素具有透光性的情况下,第一着色层50侧和第二着色层60侧均能够作为表面侧(观察侧)。在此情况下,在从第一着色层50侧观察的情况下和从第二着色层60侧观察的情况下,即使在同一面内位置也能够看到不同的颜色。在此情况下,层叠体1成为使用者或观察者能够根据喜好或心情等自由地选择将哪一侧作为表面侧(观察侧)的正反两用型层叠体。
层叠体1例如能够适当地用于液晶显示器和电致发光(EL)显示器等平板显示器或柔性面板显示器、以及将该平板显示器或柔性面板显示器和触控面板组合而得到的触控面板显示器等显示装置的装饰用途等。
在将层叠体1与显示装置组合使用的情况下,优选设计成层叠体1的透射率在整个面上基本恒定。例如,在表面侧的着色层包含方格花纹和木纹等花纹的情况下,背面侧的着色层的颜色和花纹优选设计成在所述背面侧的着色层与包含花纹的表面侧的着色层重叠时层叠体1的各像素的透射率在整个面上基本恒定。在这样的设计中,在显示装置熄灭时观察到表面侧的着色层的花纹,在显示装置点亮时由于层叠体1的透射率在整个面上基本恒定,因此观察不到表面侧的着色层的花纹,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显示装置的屏幕显示。
在上述用途中,优选在同一面内位置处,从第一着色层50侧测定的反射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凹凸层22、气体树脂复合层)的反射率与从第二着色层60侧测定的反射层的反射率不同。具体而言,当在从390nm到620nm的范围内以每次10nm的增量改变测定波长并以除去正反射光的方式(SCE方式)对各测定波长测定反射层的反射率时,从第一着色层50侧测定的反射层的反射率与从第二着色层60侧测定的反射层的反射率之差的方差值优选为0.3%2以上,更优选为0.8%2以上,特别优选为1.5%2以上。
作为支撑构件11、41,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列举树脂板、树脂膜、玻璃板和它们的组合等。支撑构件11、41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层叠结构,还可以为实施了表面处理等处理的支撑构件。至少观察侧的支撑构件具有透光性。
作为树脂板或树脂膜的构成树脂,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列举:丙烯酸类树脂;氯乙烯类树脂;碳酸酯类树脂;环氧树脂;聚乙烯和聚丙烯等烯烃类树脂;聚苯乙烯类树脂;ABS类树脂等苯乙烯类树脂;尼龙等酰胺类树脂;含氟树脂;酚类树脂;三聚氰胺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酯类树脂;以及它们的组合等。
玻璃板能够使用公知的玻璃板,可以列举:钠钙玻璃、硼硅酸盐玻璃、铝硅酸盐玻璃、石英玻璃、蓝宝石玻璃和无碱玻璃等。玻璃板可以为对表面实施了减反射(AR)处理、防眩光层(AG)、防指纹(AFP)处理、防污处理和抗菌处理等公知的表面处理的玻璃板。玻璃板可以为实施了强化加工等公知的二次加工处理的玻璃板。
为了防止在支撑构件11与第一平坦层21的界面上的反射,优选支撑构件11与第一平坦层21之间的折射率差小一些。同样地,为了防止在第二平坦层31与支撑构件41的界面上的反射,优选第二平坦层31与支撑构件41之间的折射率差小一些。支撑构件11与第一平坦层21之间的折射率差、第二平坦层31与支撑构件41之间的折射率差均优选在0.3以内,更优选在0.2以内,特别优选在0.1以内,最优选在0.05以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凹凸结构体20包含透光性树脂,并且在其中包含的第一平坦层21具有透光性。凹凸结构体20的可见光透射率优选为70%以上,更优选为80%以上,特别优选为90%以上。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另有说明,可见光透射率为根据JIS R 3106(1998)测定的可见光透射率。层叠体1优选能够在凹凸结构体20的外表面(与凹凸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具有支撑第一平坦层21的透光性树脂制的支撑构件11。
凹凸结构体20能够通过公知方法制造。
例如,准备具有凹凸结构体20的凹凸图案的反转图案的成型模具,在该成型模具上涂布包含单体、低聚物和预聚物等透光性树脂的前体的液态固化性组合物,通过加热或紫外线和电子射线等活性能量射线照射而使固化性组合物固化,将所成型的凹凸结构体20从成型模具上剥离,由此能够制造具有所期望的凹凸图案的凹凸结构体20。可以在涂布在成型模具上的固化性组合物上重叠树脂膜等支撑构件11,然后使固化性组合物固化,并将所成型的凹凸结构体20与支撑构件11一起从成型模具上剥离。
此外,通过预先准备平坦的透光性树脂膜、按压具有凹凸结构体20的凹凸图案的反转图案的成型模具并加热透光性树脂膜的方法,也能够制造具有所期望的凹凸图案的凹凸结构体20。透光性树脂膜的加热时机可以在按压模具之前。支撑构件11可以预先层叠在平坦的透光性树脂膜上,也可以在所得到的凹凸结构体20上层叠支撑构件11。
第二平坦层31优选为具有透光性的树脂层,例如为包含粘合层的层。层叠体1可以在第二平坦层31的外表面(与凹凸层22相反的一侧的面)上具有支撑第二平坦层31的透光性树脂制的支撑构件41。
例如,能够准备在粘合层的两个面上层叠有可剥离保护膜的公知的粘合片,从该粘合片上剥离一侧的保护膜而使粘合层露出,并将该粘合片的露出的粘合层侧贴合在凹凸结构体20的凹凸面上。在该方法中,粘合片的残留的保护膜成为支撑构件41。
可以在实施上述贴合之后,将粘合片的残留的另一侧的保护膜剥离,并在露出的粘合层上贴合作为支撑构件41的其它树脂膜或玻璃板。
作为粘合片,没有特别限制,能够使用使用了丙烯酸类、氨基甲酸酯类和聚硅氧烷类等粘合剂的公知的粘合片。
粘合层可以以液态或半固化状态层叠在凹凸结构体20的凹凸面上、然后通过加热或紫外线和电子射线等活性能量射线照射而使其固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平坦层31为粘合层的情况下,还能够进行支撑构件41的装拆或更换。
作为第二平坦层31和支撑构件41,可以使用在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树脂的树脂基材的单面上层叠有粘合层的粘合带。在此情况下,粘合层成为第二平坦层31,并且树脂基材成为支撑构件41。
在第二平坦层31包含粘合层的情况下,优选该粘合层比凹凸层22薄。如果在第二平坦层31中包含的粘合层比凹凸层22薄,则即使施加外力,也能够抑制第一平坦层21与第二平坦层31胶粘从而气体部(凹部22B内的空间部)被压溃而变小的情况,从而能够抑制反射强度的降低。在第二平坦层31中包含的粘合层的厚度相对于凹凸层22的厚度的比率(在第二平坦层31中包含的粘合层/凹凸层22)优选小于1.0,更优选为0.7以下,特别优选为0.5以下。对该厚度比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0.1以上。
对第二平坦层31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100μm以下,更优选为30μm以下,特别优选为10μm以下,最优选为5μm以下。对该厚度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1μm以上。
凸部22A可以不与第一平坦层21或第二平坦层31一体成形。对不采用一体成形而在预先准备的第一平坦层21和/或第二平坦层31上形成一个以上的凸部22A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列举柔版印刷、胶版印刷、凹版印刷和丝网印刷等一般的印刷方法等。在印刷中例如能够使用包含光固化性树脂的光固化型油墨(紫外线(UV)固化型油墨等)。例如,能够使用MIMAKI Engineering株式会社制造的UV打印机“UJF-6042MkII”在作为树脂层的透光性树脂膜上印刷一个以上的凸部22A(树脂部)。在该方法中,能够使用作为低成本材料的印刷油墨通过简单的工艺形成一个以上的凸部22A。
在本实施方式的层叠体1中,虽然没有沿着凹凸面设置反射层,但在凹凸结构体20的凹部内仅存在气体,由此能够确保气体和与该气体接触的材料(第一平坦层或第二平坦层)之间的折射率差大,因而与沿着凹凸面设置反射层的情况同样地能够提高反射强度。需要说明的是,在层叠体1中,不需要沿着凹凸面设置反射层,但也可以根据需要沿着凹凸面设置反射层。
层叠体1可以具有与第一着色层50和第二着色层60不同的具有木纹等花纹的装饰层。例如,通过印刷木纹花纹作为装饰层,能够在不使用作为高成本的天然材料的木材的情况下低成本地提供像使用了木材一样的层叠体。
(层叠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剖视示意图。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考符号,并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层叠体2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体1的至少一个表面上隔着中间膜71层叠有玻璃板72的层叠体。
图示的例子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体1的两个面上分别隔着中间膜71层叠有玻璃板72的例子。玻璃板72为支撑构件。中间膜71为用于夹层玻璃的公知的中间膜。
(层叠结构的第三实施方式)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剖视示意图。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考符号,并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层叠体3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体1的一个表面上层叠有散射层81的层叠体。
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着色层50为表面侧的着色层,第二着色层60为背面侧的着色层。散射层81配置在背面侧的着色层(在图示的例子中为第二着色层60)的内侧。
作为散射层81,可以列举包含白色颜料的白色层,例如能够通过使用包含白色颜料的油墨的印刷而形成。
通过在背面侧的着色层的内侧形成白色层等散射层,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体1相比,从第一着色层50侧观察时的颜色变得更鲜艳。
在以将凹凸结构体20夹在中间的方式设置表面侧的着色层50和背面侧的着色层60、进一步在背面侧的着色层60的内侧配置散射层81的结构中,透过表面侧的着色层50和背面侧的着色层60这两层的光在散射层81的表面被散射。
在本实施方式的层叠体3中,透过表面侧的着色层50的光中的一部分波长范围的光在凹凸结构体20的表面被反射,并且透过表面侧的着色层50和背面侧的着色层60这两层的波长范围的光在散射层81的表面被散射。在本实施方式的层叠体3中,反射光和散射光的波长范围不同,结果,在呈现由散射引起的鲜艳的颜色同时,当层叠体、视线或光源的角度变化时,除了能够看到对比度的变化以外还能够看到颜色的变化,外观的变化更复杂,更容易在三维上进行视觉辨认,并且能够得到更高的设计性。
<第三实施方式的设计变更例>
如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可以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层叠体3的至少一个表面上隔着中间膜71层叠玻璃板72(省略图示)。
<第三实施方式的其它设计变更例>
可以代替在背面侧(与观察侧相反的一侧)的着色层的内侧设置散射层,而使背面侧的着色层中含有具有光散射性的成分,并将背面侧的着色层作为散射层。例如,在背面侧的着色层包含颜料的情况下,该着色层能够作为散射层发挥功能。
在以将凹凸结构体夹在中间的方式设置表面侧的着色层和背面侧的着色层、而且背面侧的着色层作为散射层发挥功能的结构中,透过表面侧的着色层并入射到背面侧的着色层的光在作为散射层发挥功能的背面侧的着色层内被散射。在该设计变更例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层叠体3同样的作用效果。
详细而言,透过表面侧的着色层50的光中的一部分波长范围的光在凹凸结构体20的表面被反射,通过表面侧的着色层50并入射到背面侧的着色层60的波长范围的光在被背面侧的着色层60吸收的同时在背面侧的着色层60的内部被散射。反射光和散射光的波长范围不同,结果,在呈现由散射引起的鲜艳的颜色的同时,当层叠体、视线或光源的角度变化时,除了能够看到对比度的变化以外还能够看到颜色的变化,外观的变化更复杂,更容易在三维上进行视觉辨认,并且能够得到更高的设计性。
(层叠结构的第四实施方式)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剖视示意图。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考符号,并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层叠体4为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层叠体3的散射层81上层叠有背衬印刷层91的层叠体。
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着色层50为表面侧的着色层,第二着色层60为背面侧的着色层。在背面侧的着色层(在图示的例子中为第二着色层60)的内侧配置散射层81,进一步在内侧配置背衬印刷层91。
作为背衬印刷层91,可以列举包含黑色颜料的黑色层,例如能够通过使用包含黑色颜料的油墨的印刷而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散射层81的内侧进一步形成背衬印刷层91,能够得到具有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层叠体3相同的作用效果、还具有遮光性的层叠体4。
<第四实施方式的设计变更例>
在第二着色层60包含颜料的情况下,可以不设置散射层81。
<第四实施方式的其它设计变更例>
如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可以在本实施方式的层叠体4的至少一个表面上隔着中间膜71层叠玻璃板72(省略图示)。
(层叠结构的第五实施方式)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剖视示意图。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考符号,并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层叠体5为形成有反射层32的层叠体,所述反射层32沿着形成于支撑构件11上的凹凸结构体20的凹凸层22的凹凸面具有表面凹凸,并且具有透光性。通过沿着凹凸层22的凹凸面设置反射层,反射光的强度提高,能够提高设计性。
反射层优选为包含与凹凸层22的折射率差为0.4以上的高折射率材料的高折射率反射层。高折射率反射层优选包含选自由TiO2、Nb2O5、ZnO、ZnS和ZrO2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高折射率材料。
反射层可以为包含金属的金属反射层。对于金属反射层,通过将膜厚调节得比较薄,能够使一部分光反射并且使一部分光透过。金属反射层优选包含选自由Al、Ag、Sn、In和Cr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金属材料。
如图所示,优选第一着色层50和第二着色层60中的一个着色层以与反射层32的表面凹凸接触的方式形成。优选该着色层以填充反射层32的表面凹凸的凹部并且覆盖反射层32的整个表面的方式形成。优选该着色层的与反射层相反的一侧的表面的凹凸小于反射层32的表面凹凸,更优选该着色层的与反射层相反的一侧的表面的凹凸几乎不存在。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二着色层60为满足这样的条件的着色层。
在上述结构中,以与反射层32的表面凹凸接触的方式形成的着色层(在图示的例子中为第二着色层60)产生厚度分布。在此情况下,一侧的着色层(在图示的例子中为第二着色层60)的厚度根据面内位置而变化,并且一侧的着色层(在图示的例子中为第二着色层60)的厚度根据观看角度而变化,因此在层叠体、视线或光源的角度变化时的颜色变化更大,更容易在三维上进行视觉辨认,并且设计性变得更高。
在使用者或观察者从一侧观察层叠体5的情况下,为了更有效地得到上述作用效果,优选第一着色层50和第二着色层60中的观察侧的着色层以沿着反射层32的表面凹凸的形式形成。在层叠体5中,优选第二着色层60侧为观察侧。
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则第一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的层叠体1~5可以进行适当的设计变更。
层叠体1~5的各构成要素可以根据需要包含任意的添加剂。
在层叠体1~5中,观察侧的最外层可以根据需要包含紫外线(UV)吸收剂。通过UV吸收剂,能够防止凹凸结构体20等的由紫外线引起的劣化。
层叠体1~5可以根据需要包含除上述以外的任意的构成要素。
[凹凸结构体的平面图案]
以下,对在本发明的层叠体中包含的凹凸结构体的平面图案进行说明。对与图1~图5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考符号,并省略说明。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层叠体能够包含凹凸结构体,所述凹凸结构体在表面上具有凹凸层并且具有透光性,所述凹凸层包含多个在俯视时呈线状的凸部或凹部。凸部或凹部在俯视时可以为直线状,也可以为曲线状,还可以为将一个以上的弯曲部和一个以上的直线部组合而得到的形状。各个凸部或各个凹部在俯视时优选具有至少一个弯曲部,更优选具有多个弯曲部,特别优选为蜿蜒线状。
在凹凸层中,在俯视时,多个凸部或多个凹部以1000μm以下的间距从第一个到第n个排列而形成。
n为3以上的整数,优选为10以上,更优选为100以上,特别优选为1000以上。n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制,优选10000000以下,更优选1000000以下。间距优选小一些,优选为100μm以下,更优选为50μm以下。
(平面图案的第一实施方式)
在平面图案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凸部或凹部能够具有一个以上的弯曲部。
图6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平面图案中的一个凸部或凹部111的平面图案的一例。在图6中,符号BP为弯曲部,符号111A~111C为弯曲部的极点,符号CP为与弯曲部连接的连接部。与弯曲部BP连接的连接部CP可以为曲线部也可以为直线部。
在一个方式中,凹凸层在俯视时能够具有通过将包含经由弯曲部BP连接的朝向第一方向的第一曲线部和朝向第二方向的第二曲线部的图6所示的线状的凸部111间隔地形成多个而得到的图案。
在另一方式中,凹凸层在俯视时能够具有通过将包含经由弯曲部BP平滑地连接的朝向第一方向的第一直线部和朝向第二方向的第二直线部的线状的凸部111间隔地形成多个而得到的图案。
如上所述,线状的凸部或凹部111能够包含与一个弯曲部BP连接、包含曲线部或直线部并且朝向不同方向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CP。线状的凸部或凹部111也可以不包含连接部CP。
在凸部或凹部具有至少一个弯曲部的情况下,弯曲部的弯曲角度优选为30°~150°。
在本说明书中,弯曲角度以如下方式定义。
在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CP为曲线部的情况下,获得第一弯曲部或第二弯曲部BP与连接部CP的拐点处的切线。在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CP为直线部的情况下,获得第一直线部或第二直线部的延长线。在弯曲部BP上未连接连接部CP的情况下,获得弯曲部BP的端点处的切线。将夹着弯曲部并位于一侧的切线或延长线与夹着弯曲部并位于另一侧的切线或延长线所成的角度定义为弯曲角度。
入射到凹凸结构体的光在俯视时主要在线状的凸部或凹部111的线宽方向上被反射,在与线宽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几乎不被反射。线状的凸部或凹部111的线宽方向和与线宽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对比度变得更大。
在线状的凸部或凹部111具有弯曲部BP、优选弯曲角度为30°~150°的弯曲部BP的情况下,以弯曲部为界,凸部或凹部111的延伸方向显著地改变,从而以弯曲部BP为界,产生显著的对比度。弯曲角度越接近90°,该对比度趋于越大。
例如,在将具有弯曲部BP的多个凸部或凹部111以相邻的凸部或凹部111的弯曲部BP邻接或接近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下,由于上述对比度,多个弯曲部BP相连的部分以向前侧或内侧鼓起的方式在三维上被视觉辨认。在前侧和内侧中的哪一侧进行观察由光源、层叠体和观察者的位置关系决定。
图7表示在俯视时呈蜿蜒线状的多个凸部或凹部以相邻的凸部或凹部的弯曲部邻接的方式配置的多个凸部或凹部的图案的例子。在图7中,用黑色的实线表示凸部或凹部111。如图所示,多个弯曲部相连的部分以向前侧或内侧鼓起的方式在三维上被视觉辨认。
如果应用上述设计,则能够在不在层叠体上进行雕刻的情况下提供呈现像雕花玻璃一样的外观的层叠体。在图8~图11中示出看起来像雕花玻璃一样的多个凸部或凹部的图案的例子。在图10中,左图为图案的整体图,右下图为图案的中心点及其附近的局部放大图。在图8~图11中,用黑色的实线表示凸部或凹部111。层叠体可以具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图8~图11所示的图案。
图8~图11所示的方式的多个凸部或凹部111的图案在俯视时具有凸部组或凹部组111G,所述凸部组或凹部组111G通过将包含经由弯曲部BP平滑地连接的朝向第一方向的第一直线部LP1和朝向第二方向的第二直线部LP2的线状的多个凸部或凹部111以等间距在同一方向上排列多个而得到。图案优选能够包含从中心部以不相互重叠的方式沿多个径向延伸的多个凸部组或凹部组111G。
图8~图11所示的多个凸部或凹部111的排列图案与作为本发明人的先前申请的日本特愿2018-141344号(在本申请提交申请时未公开)的图13~图16中记载的多个凸部(21)的排列图案相同。关于图案的详细情况,参照该专利文献。
在如图8~图11所示的包含从中心部以不相互重叠的方式沿多个径向延伸的多个凸部组或凹部组111G的放射状的图案中,能够进一步形成使用同样的多个凸部组或凹部组111G将放射状的图案的各顶点连接的轮廓图案。
作为一例,在图12中示出了对于如图8所示的包含从中心部向4个方向以90°间隔延伸的4个凸部组或凹部组111G的放射状图案,利用一个凸部组或凹部组111G将该放射状图案的相邻的两个顶点连接的形态。通过利用多个凸部组或凹部组111G将放射状图案的多个顶点连接,能够形成将放射状图案的各顶点连接的轮廓图案。
在像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体1一样凹凸层为包含在多个凹部22B内形成的多个气体部和将这些多个气体部相互隔离的多个树脂部(多个凸部22A)的气体树脂复合层的情况下,在凹凸层内,包含上述放射状图案和轮廓图案的多个凸部组或凹部组111G的图案的非形成区域可以为仅由树脂部构成的树脂单独区域120。
这样的图案设计能够同样应用于包含图9~图11所示的例子的放射状图案的任意的放射状图案。放射状图案和轮廓图案能够自由组合。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2所示,轮廓图案也可以仅形成于放射状图案的全部轮廓中的一部分。
如上所述,多个凸部组或凹部组111G的图案的非形成区域可以为仅由树脂部构成的树脂单独区域120。该区域没有特殊的反射,呈现与支撑构件11同等的外观,并且是看起来像未进行雕花玻璃的雕刻一样的区域。
通过在凹凸层内设置具有多个凸部组或凹部组111G的区域和仅由树脂部构成的树脂单独区域120,能够任意地设计看起来像具有雕花玻璃的雕刻一样的区域和看起来像没有雕花玻璃的雕刻一样的区域。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树脂单独区域120,包括如下两种:被多个凸部组或凹部组111G包围的封闭区域120A、和未被多个凸部组或凹部组111G包围而一部分敞开的开放区域120B。
(平面图案的第二实施方式)
图7~图12所示的图案的例子为在一个凸部组或凹部组111G内弯曲部的排列方向为直线方向的例子。弯曲部的排列方向也可以不是直线方向。
图13A和图13B为一条在俯视时呈蜿蜒线状的凸部或凹部的俯视示意图的例子。在图中,粗线111、121表示一条凸部或凹部。图示的例子的凸部或凹部均具有两个线端。在图中,符号112、122分别表示与凸部或凹部111、121整体外切的最小面积的虚拟长方形。
凸部或凹部的平面形状可以为在俯视时不具有线端的环状的蜿蜒线状。
对于各个凸部或凹部,绘制与凸部或凹部整体外切的最小面积的虚拟长方形,将切线与虚拟长方形的彼此相对的两条边的线方向平行的多个极点分别定义为特定极点。但是,在具有线端的情况下,线端不包含在特定极点中。
图13A所示的凸部或凹部111具有两个极点,这两个极点均为切线与虚拟长方形112的彼此相对的两条边112A、112B的线方向平行的特定极点111P。在图13A所示的例子中,两个特定极点111P均存在于虚拟长方形112的彼此相对的两条边112A、112B上。
图13B所示的凸部或凹部121具有6个极点,这6个极点中的4个极点为切线与虚拟长方形122的彼此相对的两条边122A、122B的线方向平行的特定极点121P。在图中,点121Q为极点,但不符合特定极点的定义。在图13B所示的例子中,4个特定极点121P中的两个特定极点存在于虚拟长方形122的彼此相对的两条边122A、122B上,剩余的两个特定极点存在于虚拟长方形122的内部。
在平面图案的第二实施方式中,能够以如下方式设计。
将x设定为满足1≤x≤n-1的整数。
在凹凸结构体的凹凸层中,在俯视时,
当以第一个凸部或凹部的任意一个特定极点为起始点,反复进行利用第x条虚拟直线将第x个凸部或凹部的一个特定极点和最接近该特定极点的第x+1个凸部或凹部的一个特定极点连接的操作,直至到达第n个凸部或凹部的一个特定极点为止时,
第x条虚拟直线的线方向和第x+1条虚拟直线的线方向不同。
图14A、图15A、图16、图17为表示多个凸部或凹部SC的平面图案的例子的俯视示意图。在这些图中,沿图示上下方向呈直线状或蜿蜒线状的多个凸部或凹部SC以1000μm以下、优选100μm以下、更优选50μm以下的间距沿图示左右方向排列而形成。
在图14A、图15A、图16、图17中,凸部或凹部SC的线宽和间距以比实际放大的方式图示。
在图14A所示的图案中,直线状的凸部或凹部SC和蜿蜒线状的凸部或凹部SC混合存在,但对于多个凸部或凹部SC中的在俯视时呈蜿蜒线状的凸部或凹部,沿排列方向规定从第一个到第n个。即,在从第一个到第n个凸部或凹部SC中不包含直线状的凸部或凹部SC。
在此,作为例子,在图14A、图15A、图16、图17所示的平面图案中,将图示最左端的在俯视时呈蜿蜒线状的凸部或凹部设为“第一个凸部或凹部”,将图示最右端的在俯视时呈蜿蜒线状的凸部或凹部设为第n个凸部或凹部。
图14B例示了通过如下方式得到的虚拟直线组:对于图14A所示的多个凸部或凹部SC,以第一个凸部或凹部SC的任意一个特定极点为起始点,反复进行利用第x条虚拟直线将第x个(其中,1≤x≤n-1)凸部或凹部SC的一个特定极点和最接近该特定极点的第x+1个凸部或凹部SC的一个特定极点连接的操作,直至到达第n个凸部或凹部SC的一个特定极点为止。在图14B中,作为例子,示出了两个虚拟直线组Ls1、Ls2。
在图14B中,虚拟直线组Ls1不是直线,在虚拟直线组Ls1中包含的多条虚拟直线的线方向(线角度)在发生变化。在虚拟直线组Ls1中,第x条虚拟直线的线方向和第x+1条虚拟直线的线方向(线角度)不同。对于虚拟直线组Ls2也同样。
图15B例示了通过如下方式得到的虚拟直线组:对于图15A所示的多个凸部或凹部SC,以第一个凸部或凹部SC的任意一个特定极点为起始点,反复进行利用第x条虚拟直线将第x个(其中,1≤x≤n-1)凸部或凹部SC的一个特定极点和最接近该特定极点的第x+1个凸部或凹部SC的一个特定极点连接的操作,直至到达第n个凸部或凹部SC的一个特定极点为止。在图15B中,作为例子,示出了两个虚拟直线组Ms1和Ms2。
在图15B中,虚拟直线组Ms1不是直线,在虚拟直线组Ms1中包含的多条虚拟直线的线方向(线角度)在发生变化。第x条虚拟直线的线方向和第x+1条虚拟直线的线方向(线角度)不同。对于虚拟直线组Ms2也同样。
在图16所示的图案中,也与图14A和图15A所示的图案同样地,当以第一个凸部或凹部SC的任意一个特定极点为起始点,反复进行利用第x条虚拟直线将第x个(其中,1≤x≤n-1)凸部或凹部SC的一个特定极点和最接近该特定极点的第x+1个凸部或凹部SC的一个特定极点连接的操作,直至到达第n个凸部或凹部SC的一个特定极点为止时,第x条虚拟直线的线方向与第x+1条虚拟直线的线方向(线角度)不同。
在图17所示的图案中,当以第一个凸部或凹部SC的任意一个特定极点为起始点,反复进行利用第x条虚拟直线将第x个(其中,1≤x≤n-1)凸部或凹部SC的一个特定极点和最接近该特定极点的第x+1个凸部或凹部SC的一个特定极点连接的操作,直至到达第n个凸部或凹部SC的一个特定极点为止时,第x条虚拟直线的线方向和第x+1条虚拟直线的线方向(线角度)是恒定的。在图17中,作为例子,示出了一个虚拟直线组Ns1。虚拟直线组Ns1为一条直线,虚拟直线的线方向(线角度)没有变化。
图18为表示在图14A、图15A、图17所示的各图案中任意一个虚拟直线组中的虚拟直线的编号x与虚拟直线的角度的关系的例子的图。例如,在图14A所示的图案中,对于图14B所示的虚拟直线组Ls1,求出虚拟直线的编号x与虚拟直线的角度的关系,并示于图中。
需要说明的是,将通过上述起始点并与该开始点所属的虚拟长方形的边垂直的方向作为角度0°的基准线,在-90°~90°的范围内,求出各条虚拟直线的角度[°]。
如图18所示,在图14A和图15A所示的图案中,当虚拟直线的编号x变化时,虚拟直线的角度变化。在图14A和图15A所示的图案中,上述图包含相对于x的增加而角度增加的一个以上的角度增加部和相对于x的增加而角度减小的一个以上的角度减小部。在图15A所示的图案中,上述图包含两个以上的角度增加部和两个以上的角度减小部。
如图18所示,在图17所示的图案中,即使虚拟直线的编号x变化,虚拟直线的角度也不变化。
图19为表示在图14A、图15A、图16、图17所示的各图案中凸部或凹部的编号x与在一条凸部或凹部中包含的特定极点的个数的关系的例子的图。
在凹凸层中,在俯视时,优选第一个~第n个凸部或凹部的特定极点的数量至少部分地变化。在图14A和图16所示的图案中,在俯视时,第一个~第n个凸部或凹部的特定极点的数量至少部分地变化。在凹凸层中,在俯视时,优选至少一个凸部或凹部的特定极点的数量为3个以上。例如,在图16所示的图案中,在俯视时,凸部或凹部的特定极点的数量在3个以上的范围内变化,是优选的。
如以上所说明的,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如下的层叠体:在层叠体、视线或光源的角度变化时,所述层叠体的明暗的变化根据面内位置而不同,从而能够看到各种对比度的变化,根据面内位置而能够看到颜色的变化,外观的变化更复杂,更容易在三维上进行视觉辨认,并且设计性更优异。
实施例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1、例5、例6、例9~例11为实施例,例2~例4、例7、例8为比较例。
[材料]
在各例中使用的材料的缩略语如下所述。
<模具用金属板>
(M1)Ni金属板(纵向10cm×横向10cm×厚度5mm,Nilaco株式会社制造)。
<脱模剂>
(RA1)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OPTOOL HD-2100”。
<固化性组合物>
(R1)将三环癸醇丙烯酸酯(新中村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A-DCP”)、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新中村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UA-122P”)和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BASF公司制造的“IRGACURE184”)以质量比50:50:1的比率混合而得到的紫外线固化性组合物。
(R2)透明胶粘剂(Sunrise MSI公司制造的“Photobond”)。
<透光性树脂膜>
(F1)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纵向10cm×横向10cm×厚度125μm,PrinterPaper Pro公司制造)。
(F2)EVA膜(纵向10cm×横向10cm×厚度0.4mm,Bridgestone公司制造的“AB膜”)。
<粘合带>
(T1)透明粘合带(纵向10cm×横向10cm,总厚度10μm(粘合层的厚度:4μm,基材PET膜的厚度:6μm),日荣化工株式会社制造的“GL-10”)。
<玻璃板>
(G1)浮法玻璃板(纵向10cm×横向10cm×厚度1.8mm,折射率为1.52,AGC株式会社制造的“FL2”)。
[例1]
(模具(MM)的制作)
在例1中,对Ni金属板(M1)实施公知的掘削加工,从而得到了在表面上具有凹凸结构的模具(MM1),所述凹凸结构包含在俯视时呈蜿蜒线状且在剖视时呈半圆形的多个凹部和在这些多个凹部的间隙中形成的多个凸部。
多个凹部的平面图案为在图16中示意性地示出的图案。平面图案的详细说明参照[具体实施方式]一项。也参照图19,图19为在图14A、图15A、图16和图17所示的各个图案中凸部或凹部的编号x与在一条凸部或凹部中包含的特定极点的个数的关系的例子的图。
将多个凹部的排列方向的剖视示意图示于图20中。在图中,符号MC表示模具的凹部。
模具(MM)具有想要制造的凹凸结构体的表面凹凸图案的反转图案。
在例1中,以如下方式进行设计。在图示平面图案中,将沿图示上下方向蜿蜒延伸的多个凹部的图示上下的两个线端部分称为“多个凹部的两个线端部分”。对于所得到的凹凸结构体的多个凸部也同样。由于使多个凸部或凹部的间距至少部分地变化,因此对于模具的凹部间距离和间距以及凹凸结构体的凸部间距离和间距,除非另有说明,记载了“两个线端部分”的数据。需要说明的是,在图示平面图案中,为了容易观察,将间距以比实际的图案大的方式图示。
凹部的宽度(MW)(对应于凹凸结构体的凸部的宽度(RW)):30μm。
凹部的深度(MH)(对应于凹凸结构体的凸部的高度(RH)):15μm(宽度的一半)。
多个凹部的两个线端部分的凹部间距离(MS)(对应于凹凸结构体的多个凸部的两个线端部分的凸部间距离(RS)):30μm。
多个凹部的两个线端部分的间距(MW+MS)(对应于凹凸结构体的多个凸部的两个线端部分的间距(RW+RS)):60μm。
(凹凸结构体(S)的成型)
使用所得到的模具(MM1)成型出凹凸结构体(S1)。
在模具(MM1)的整个表面上涂布1g脱模剂(RA1),并在80℃下干燥30分钟。接着,在赋予了脱模剂(RA1)的模具的整个表面上涂布5g固化性组合物(R1)。在该工序中,固化性组合物(R1)以如下方式实施涂布:填充形成在模具上的全部凹部,而且在模具上形成层。接着,在包含固化性组合物(R1)的层上以不引入气泡的方式重叠PET膜(F1)作为支撑构件。接着,使用CCS公司制造的“UVLED”以100mW/m2的照度从PET膜(F1)侧照射紫外线(365nm)10秒,从而使固化性组合物(R1)固化。
以如上方式在表面上成型出具有凹凸结构的树脂制凹凸结构体(S1),所述凹凸结构包含在俯视时呈蜿蜒线状且在剖视时呈半圆形的多个凸部和在这些多个凸部的间隙中形成的多个凹部。所得到的凹凸结构体(S1)的多个凸部的平面图案为在图16中示意性地示出的图案。凸部的宽度(RW)、凸部的高度(RH)、凸部间距离(RS)和凸部的间距(RW+RS)分别与所使用的模具(MM1)的凹部的宽度(MW)、凹部的深度(MH)、凹部间距离(MS)和凹部的间距(MW+MS)一致。将这些数据示于表1中。需要说明的是,将在该工序中得到的凹凸结构体(S)的凸部的高度称为“成型时的高度”。表中的凸部间距离(RS)和凸部的间距(RW+RS)为两个线端部分的数据。
(第一层叠体(LA)的制造)
从模具(MM1)上剥离通过在凹凸结构体(S1)(固化性组合物的固化物)的与凹凸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层叠作为支撑构件的PET膜(F1)而得到的第一层叠体(LA1)(层叠结构:PET膜(F1)(支撑构件)/凹凸结构体(S1))。
关于凹凸结构体(S1)的截面结构,参照图1的符号11和符号20。但是,此时的凸部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
(第二层叠体(LB)的制造)
将粘合带(T1)的粘合层重叠在第一层叠体(LA1)的凹凸结构体(S1)的凹凸面上,并在从其上按压橡胶辊的同时进行滚动,由此将粘合带(T1)贴合在第一层叠体(LA1)上。此时,以残留在凹凸结构体(S1)的表面上形成的多个凹部内的空间部作为气体部的方式在第一层叠体(LA1)上平坦地贴合了粘合带(T1)。以这样的方式得到了包含气体树脂复合层的第二层叠体(LB1)(层叠结构:PET膜(F1)(支撑构件)/凹凸结构体(S1)/粘合带(T1))。
关于第二层叠体(LB1)的截面结构,参照图1的符号11、符号20、符号31和符号41。需要说明的是,如图所示,在层叠的过程中,凹凸结构体的在剖视时呈半圆形的凸部的头部被加压而变得平坦,凸部的高度(RH)从成型时的15μm变为13μm。将在该工序中得到的第二层叠体(LB1)的凸部的高度称为“加压后的高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层叠体(LB1)中包含的气体树脂复合层中,树脂部的宽度为凸部的宽度(RW),气体部的宽度(GW)为凸部间距离(RS)。
将凸部的层叠后的高度(RH)和气体部的宽度(GW)示于表1中。表中的气体部的宽度(GW)为两个线端部分的数据。
(第三层叠体(LC)的制造)
使用UV打印机(UJF-6042MkII,MIMAKI Engineering株式会社制造)对第二层叠体(LB1)进行着色印刷。
将包含青色染料的油墨喷墨印刷在第二层叠体(LB1)的PET膜(F1)的整个外表面上,并利用紫外线灯使其固化,从而形成了表面侧的着色层。
将包含品红色染料的油墨喷墨印刷在第二层叠体(LB1)的粘合带(T1)的整个外表面上,并利用紫外线灯使其固化,从而形成了背面侧的着色层。
以这样的方式制作了具有图1所示的结构的第三层叠体(LC1)(层叠结构:表面侧的着色层(青色)/PET膜(F1)(支撑构件)/凹凸结构体(S1)/粘合带(T1)/背面侧的着色层(品红色))。
从青色的着色层侧,使用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制造的分光测色仪(CM-5),在从390nm到620nm的范围内以每次10nm的增量改变测定波长,以除去正反射光的方式(SCE方式)对各测定波长测定反射率,并求出反射率的平均值和方差值,结果平均值为3.8%,方差值为1.8%2。
从品红色的着色层侧,也与上述同样地,使用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制造的分光测色仪(CM-5),在从390nm到620nm的范围内以每次10nm的增量改变测定波长,以除去正反射光的方式(SCE方式),对各测定波长测定反射率,并求出反射率的平均值和方差值,结果平均值为3.2%,方差值为1.7%2。
使用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制造的分光测色仪(CM-5),在从390nm到620nm的范围内以每次10nm的增量改变测定波长,以除去正反射光的方式(SCE方式),对各测定波长测定青色的着色层侧的反射率和品红色的着色层侧的反射率,并求出青色的着色层侧的反射率和品红色的着色层侧的反射率之差的方差值,结果为3.3%2。
将这些评价结果示于表3中。
(第四层叠体(LD)的制造)
在第三层叠体(LC1)的两个面上分别依次重叠EVA膜(F2)和玻璃板(G1),从而得到了预层叠体。将该预层叠体放入膜袋中,在真空中通过加热将袋口密封从而制作真空包装,并将其在100℃下加热压接2小时。将加热压接后的层叠体从袋中取出,从而得到了具有图2所示的层叠结构的第四层叠体(LD1)(层叠结构:第一玻璃板(G1)(表面侧的玻璃板)/第一EVA膜(F2)/表面侧的着色层(青色)/PET膜(F1)(支撑构件)/凹凸结构体(S1)/粘合带(T1)/背面侧的着色层(品红色)/第二EVA膜(F2)/第二玻璃板(G1)(背面侧的玻璃板))。
在表2中记载了在利用一对玻璃板夹持前的层叠体(在例1中为第三层叠体(LC1))的层叠结构。在表中,“着色层间的结构”为表面侧的着色层和背面侧的着色层之间的层叠结构。在未形成表面侧的着色层和背面侧的着色层中的一者的例子中,记载了与“着色层间的结构”对应的部分的层叠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起见,在第三层叠体(LC1)和第四层叠体(LD1)中,“表面侧(观察侧)”和“背面侧”是为了方便起见而确定的,任意一侧均能够作为表面侧(观察侧)使用。
[例2~例4]
(第三层叠体(LC)、第四层叠体(LD)的制造)
在例2~例4的各例中,在以与例1同样的方式得到的第二层叠体(LB1)的至少一个外表面的整个面上利用与例1同样的方法形成表2所示的颜色的着色层,从而得到了第三层叠体(LC2)~(LC4)。在所得到的第三层叠体(LC)的两个面上分别利用与例1同样的方法层叠EVA膜(F2)和玻璃板(G1),从而得到了比较用第四层叠体(LD2)~(LD4)。
在各例中得到的第四层叠体(LD)的层叠结构如下所述。
例2:(LD2)(层叠结构:第一玻璃板(G1)(表面侧的玻璃板)/第一EVA膜(F2)/表面侧的着色层(青色)/PET膜(F1)(支撑构件)/凹凸结构体(S1)/粘合带(T1)/第二EVA膜(F2)/第二玻璃板(G1)(背面侧的玻璃板))。
例3:(LD3)(层叠结构:第一玻璃板(G1)(表面侧的玻璃板)/第一EVA膜(F2)/PET膜(F1)(支撑构件)/凹凸结构体(S1)/粘合带(T1)/背面侧的着色层(品红色)/第二EVA膜(F2)/第二玻璃板(G1)(背面侧的玻璃板))。
例4:(LD4)(层叠结构:第一玻璃板(G1)(表面侧的玻璃板)/第一EVA膜(F2)/表面侧的着色层(青色)/PET膜(F1)(支撑构件)/凹凸结构体(S1)/粘合带(T1)/背面侧的着色层(背面侧的着色层、青色)/第二EVA膜(F2)/第二玻璃板(G1)(背面侧的玻璃板))。
在例2~例4的各例中,以与例1同样的方式,从表面侧的着色层侧和从背面侧的着色层侧,分别在从390nm到620nm的范围内以每次10nm的增量改变测定波长,以除去正反射光的方式(SCE方式)对各测定波长测定反射率,并求出反射率的平均值和方差值。
在例2~例4的各例中,以与例1同样的方式,从表面侧的着色层侧和从背面侧的着色层侧,分别在从390nm到620nm的范围内以每次10nm的增量改变测定波长,以除去正反射光的方式(SCE方式)对各测定波长测定反射率,并求出表面侧的着色层侧的反射率和背面侧的着色层侧的反射率之差的方差值。
将它们的评价结果示于表3中。
[例1~例4的评价]
对于在例1~例4的各例中得到的第四层叠体(LD),目视评价了设计性。在改变方向的同时从第一玻璃板(G1)侧观察所得到的第四层叠体(LD)。
在所有例子中,明暗的变化根据面内位置而不同,从而能够看到各种对比度的变化。特别是在从观察者看到的观察面上,以气体部的宽度方向为铅垂方向,以气体部的长度方向为水平方向,以通过水平方向的中心的铅垂方向为轴,在-45°~45°的范围内左右旋转时,对比度显著地变化,在三维上看起来像峰和谷重复排列的山脉一样。
对于在未形成背面侧的着色层的例2、未形成表面侧的着色层的例3以及将表面侧的着色层和背面侧的着色层设定为相同颜色的在例4中得到的第四层叠体(LD2)~(LD4),在改变方向时,虽然看到对比度的变化,但未看到颜色的变化。
与此相对,对于在以将凹凸结构体夹在中间的方式形成表面侧的着色层和背面侧的着色层并使表面侧的着色层和背面侧的着色层的颜色不同的例1中得到的第四层叠体(LD1),在改变方向时,除了看到对比度的变化以外,还看到颜色的变化,外观的变化更复杂,更容易在三维上进行视觉辨认,并且设计性更高。
另外,对于在例1中得到的第四层叠体(LD1),从第一玻璃板(G1)侧观察时为蓝色,从第二玻璃板(G1)侧观察时为紫色。确认了第四层叠体(LD1)为使用者或观察者能够根据喜好或心情等自由地选择将第一玻璃板(G1)侧和第二玻璃板(G1)侧中的哪一侧作为表面侧(观察侧)的正反两用型层叠体。
将评价结果示于表3中。外观判定通过目视判定进行,对于基于对比度变化的三维视觉辨认性、基于颜色变化的三维视觉辨认性和将它们综合而得到的视觉辨认性,分别以◎(优良)、○(良)、△(合格)和×(不良)这4个等级进行评价。
[例5~例8]
(第三层叠体(LC)、第四层叠体(LD)的制造)
在例5中,在例1中得到的第三层叠体(LC1)的背面侧的着色层的整个面上形成包含白色颜料的白色层作为散射层,从而得到了如图3所示的截面结构的第三层叠体(LC5)。
在例6中,在例1中得到的第三层叠体(LC1)的背面侧的着色层的整个面上形成白色层作为散射层,进一步在其上形成包含黑色颜料的黑色层作为背衬印刷层,从而得到了如图4所示的截面结构的第三层叠体(LC6)。
在例7中,在例2中得到的第三层叠体(LC2)的粘合带(T1)的整个面上形成包含白色颜料的白色层作为散射层,从而得到了第三层叠体(LC7)。
在例8中,在例4中得到的第三层叠体(LC4)的背面侧的着色层的整个面上形成包含白色颜料的白色层作为散射层,从而得到了第三层叠体(LC8)。
在例5~例8中,白色层通过使用UV打印机(UJF-6042MkII,MIMAKI Engineering株式会社制造)喷墨印刷包含白色颜料的油墨并利用紫外线灯使其固化而形成。
在例5~例8中,黑色层通过使用UV打印机(UJF-6042MkII,MIMAKI Engineering株式会社制造)喷墨印刷黑色油墨并利用紫外线灯使其固化而形成。
在例5~例8的各例中,在所得到的第三层叠体(LC)的两个面上分别利用与例1同样的方法层叠EVA膜(F2)和玻璃板(G1),从而得到了第四层叠体(LD5)~(LD8)。在各例中得到的第四层叠体(LD)的层叠结构如下所述。
例5:(LD5)(层叠结构:第一玻璃板(G1)(表面侧的玻璃板)/第一EVA膜(F2)/表面侧的着色层(青色)/PET膜(F1)(支撑构件)/凹凸结构体(S1)/粘合带(T1)/背面侧的着色层(品红色)/散射层(白色层)/第二EVA膜(F2)/第二玻璃板(G1)(背面侧的玻璃板))。
例6:(LD6)(层叠结构:第一玻璃板(G1)(表面侧的玻璃板)/第一EVA膜(F2)/表面侧的着色层(青色)/PET膜(F1)(支撑构件)/凹凸结构体(S1)/粘合带(T1)/背面侧的着色层(品红色)/散射层(白色层)/背衬印刷层(黑色层)/第二EVA膜(F2)/第二玻璃板(G1)(背面侧的玻璃板))。
例7:(LD7)(层叠结构:第一玻璃板(G1)(表面侧的玻璃板)/第一EVA膜(F2)/表面侧的着色层(青色)/PET膜(F1)(支撑构件)/凹凸结构体(S1)/粘合带(T1)/散射层(白色层)/第二EVA膜(F2)/第二玻璃板(G1)(背面侧的玻璃板))。
例8:(LD8)(层叠结构:第一玻璃板(G1)(表面侧的玻璃板)/第一EVA膜(F2)/表面侧的着色层(青色)/PET膜(F1)(支撑构件)/凹凸结构体(S1)/粘合带(T1)/背面侧的着色层/散射层(白色层)/第二EVA膜(F2)/第二玻璃板(G1)(背面侧的玻璃板))。
[例5~例8的评价]
对于在例5~例8的各例中得到的第四层叠体(LD),目视评价了设计性。在改变方向的同时从第一玻璃板(G1)侧对所得到的第四层叠体(LD)进行观察,与例1~例4同样地进行了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3中。
对于在以将凹凸结构体夹在中间的方式形成表面侧的着色层和背面侧的着色层并使表面侧的着色层和背面侧的着色层的颜色不同的例5、例6中得到的第四层叠体(LD5)、(LD6),与例1同样地,明暗的变化根据面内位置而不同,从而看到各种对比度的变化。特别是在从观察者看到的观察面上,以气体部的宽度方向为铅垂方向,以气体部的长度方向为水平方向,以通过水平方向的中心的铅垂方向为轴,在-45°~45°的范围内左右旋转时,对比度显著变化,在三维上看起来像峰和谷重复排列的山脉一样。对于在这些例子中得到的第四层叠体(LD5)、(LD6),在改变方向时,除了看到对比度的变化以外,还看到颜色的变化,外观的变化更复杂,更容易在三维上进行视觉辨认,并且设计性更高。
对于在这些例子中得到的第四层叠体(LD5)、(LD6),通过在背面侧的着色层上形成白色层作为散射层,与例1相比,从第一玻璃板(G1)侧观看时的颜色变得更鲜艳。
在以将凹凸结构体夹在中间的方式设置表面侧的着色层和背面侧的着色层、进一步在背面侧的着色层的内侧配置散射层的结构中,透过表面侧的着色层和背面侧的着色层这两层的光在散射层的表面被散射。在例5、例6中得到的第四层叠体(LD5)、(LD6)中,透过表面侧的着色层的光中的一部分波长范围的光在凹凸层的表面被反射,透过表面侧的着色层和背面侧的着色层这两层的波长范围的光在散射层的表面被散射,这些光的波长范围不同,结果能够呈现更鲜艳的颜色。在例6中,通过在散射层的内侧进一步形成作为背衬印刷层的黑色层,得到了具有上述作用效果、还具有遮光性的层叠体。
对于在例7和例8中得到的第四层叠体(LD7)、(LD8),即使改变方向,也几乎看不到对比度的变化。认为这是因为,由于只有一种颜色的着色层,因此在凹凸层的表面被反射的光和在散射层的表面被散射的光的光谱相同,凹凸层中的具有各向异性的反射相对变弱。
[例9]
(第三层叠体(LC)、第四层叠体(LD)的制造)
使用UV打印机(UJF-6042MkII,MIMAKI Engineering株式会社制造)将以质量比9:1混合品红色油墨和白色颜料油墨而得到的混合油墨丝网印刷在第二层叠体(LB1)的粘合带(T1)的整个面上作为背面侧的着色层,并利用紫外线灯使其固化,除此以外,以与例1同样的方式得到了第三层叠体(LC9)。在所得到的第三层叠体(LC9)的两个面上分别利用与例1同样的方法层叠EVA膜(F2)和玻璃板(G1),从而得到了第四层叠体(LD9)。所得到的第四层叠体(LD9)的层叠结构如下所述。
例9:(LD9)(层叠结构:第一玻璃板(G1)(表面侧的玻璃板)/第一EVA膜(F2)/表面侧的着色层(青色)/PET膜(F1)(支撑构件)/凹凸结构体(S1)/粘合带(T1)/背面侧的着色层(品红色与白色的混合(质量比9:1))/第二EVA膜(F2)/第二玻璃板(G1)(背面侧的玻璃板))。
以与例1同样的方式,从表面侧的着色层侧和从背面侧的着色层侧,分别在从390nm到620nm的范围内以每次10nm的增量改变测定波长,以除去正反射光的方式(SCE方式)对各测定波长测定反射率,并求出反射率的平均值和方差值。
以与例1同样的方式,从表面侧的着色层侧和从背面侧的着色层侧,分别在从390nm到620nm的范围内以每次10nm的增量改变测定波长,以除去正反射光的方式(SCE方式)对各测定波长测定反射率,并求出表面侧的着色层侧的反射率和背面侧的着色层侧的反射率之差的方差值。
将它们的评价结果示于表3中。
[例9的评价]
对于在例9中得到的第四层叠体(LD9),目视评价了设计性。在改变方向的同时从第一玻璃板(G1)侧对所得到的第四层叠体(LD)进行观察,与例1~例4同样地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3中。
对于在以将凹凸结构体夹在中间的方式形成表面侧的着色层和背面侧的着色层并使表面侧的着色层和背面侧的着色层的颜色不同的例9中得到的第四层叠体(LD9),与例1同样地,明暗的变化根据面内位置而不同,从而看到各种对比度的变化。特别是在从观察者看到的观察面上,以气体部的宽度方向为铅垂方向,以气体部的长度方向为水平方向,以通过水平方向的中心的铅垂方向为轴,在-45°~45°的范围内左右旋转时,对比度显著变化,在三维上看起来像峰和谷重复排列的山脉一样。对于在该例中得到的第四层叠体(LD9),在改变方向时,除了看到对比度的变化以外,还看到颜色的变化,外观的变化更复杂,更容易在三维上进行视觉辨认,并且设计性更高。
在该例中得到的第四层叠体(LD9)中,作为背面侧的着色层,使用将品红色油墨和白色颜料油墨以质量比9:1混合而得到的油墨形成作为散射层发挥功能的着色层,由此与例1相比,从第一玻璃板(G1)侧观看时的颜色变得更鲜艳。
在以将凹凸结构体夹在中间的方式设置表面侧的着色层和背面侧的着色层、而且背面侧的着色层作为散射层发挥功能的结构中,透过表面侧的着色层并入射到背面侧的着色层的光在作为散射层发挥功能的背面侧的着色层内被散射。在例9中得到的第四层叠体(LD9)中,由于表面侧的着色层和背面侧的着色层的吸收波长范围不同,因此透过表面侧的着色层的光中的一部分波长范围的光在凹凸层的表面被反射,透过表面侧的着色层和背面侧的着色层这两层的波长范围的光在散射层的表面被散射,这些光的波长范围不同,结果能够呈现更鲜艳的颜色。
[例10]
(第五层叠体(LE)的制造)
在例1中得到的第一层叠体(LA1)的凹凸结构体(S1)的凹凸面上通过溅射法形成厚度为60nm的ZnS(折射率:2.3)膜作为反射层,从而制作了第五层叠体(LE10)(层叠结构:ZnS反射层/凹凸结构体(S1)/PET膜(F1)(支撑构件))。
(第六层叠体(LF)的制造)
对于第五层叠体(LE10)的两个面(ZnS反射层的外表面和PET膜(F1)的外表面),分别使用UV打印机(UJF-6042MkII,MIMAKI Engineering株式会社制造)形成了表2所示的颜色的着色层(关于截面结构,参照图5)。
此外,以与例6同样的方式,在背面侧的着色层上形成了白色层作为散射层,进一步在其上形成了黑色层作为背衬印刷层。以这样的方式制作了第六层叠体(LF10)(层叠结构:表面侧的着色层(青色)/ZnS反射层/凹凸结构体(S1)/PET膜(F1)(支撑构件)/背面侧的着色层(品红色)/散射层(白色层)/背衬印刷层(黑色层))。
(第七层叠体(LG)的制造)
在所得到的第六层叠体(LF10)的两个面分别利用与例1同样的方法层叠EVA膜(F2)和玻璃板(G1),从而得到了第七层叠体(LG10)。所得到的第七层叠体(LG10)的层叠结构如下所述。
例10:(LG10)(层叠结构:第一玻璃板(G1)(表面侧的玻璃板)/第一EVA膜(F2)/表面侧的着色层(青色)/ZnS反射层/凹凸结构体(S1)/PET膜(F1)(支撑构件)/背面侧的着色层(品红色)/散射层(白色层)/背衬印刷层(黑色层)/第二EVA膜(F2)/第二玻璃板(G1)(背面侧的玻璃板))。
[例10的评价]
对于在例10中得到的第七层叠体(LG10),目视评价了设计性。在改变方向的同时从第一玻璃板(G1)侧观察所得到的第七层叠体(LG10),与例1~例4同样地进行了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3中。
对于在以将凹凸结构体夹在中间的方式形成表面侧的着色层和背面侧的着色层并使表面侧的着色层和背面侧的着色层的颜色不同的例10中得到的第七层叠体(LG10),与例1同样地,明暗的变化根据面内位置而不同,从而看到各种对比度的变化。特别是在从观察者看到的观察面上,以气体部的宽度方向为铅垂方向,以气体部的长度方向为水平方向,以通过水平方向的中心的铅垂方向为轴,在-45°~45°的范围内左右旋转时,对比度显著变化,在三维上看起来像峰和谷重复排列的山脉一样。对于在该例中得到的第七层叠体(LG10),在改变方向时,除了看到对比度的变化以外,还看到颜色的变化,外观的变化更复杂,更容易在三维上进行视觉辨认,并且设计性更高。
对于在例10中得到的第七层叠体(LG10),与在例6中得到的第四层叠体(LD6)相比,在改变方向时的颜色变化更大,更容易在三维上进行视觉辨认,并且设计性更高。认为这是因为,通过在沿着凹凸结构体的凹凸面形成的反射层的凹凸面上形成表面侧的着色层,表面侧的着色层的厚度根据面内位置而变化,并且表面侧的着色层的厚度根据观看角度而变化。
[例11]
(第四层叠体(LD)的制造)
除了对表面侧的着色层和背面侧的着色层以如下方式进行设计变更以外,以与例1的第四层叠体(LD1)同样的方式制作了第四层叠体(LD11)。
表面侧的着色层采用通过以方格花纹配置在俯视时为20mm见方的正方形的多个青色的着色部和在俯视时为20mm见方的正方形的多个品红色的着色部而得到的结构。
背面侧的着色层采用通过以方格花纹配置在俯视时为20mm见方的正方形的多个红色的着色部和在俯视时为20mm见方的正方形的多个绿色的着色部而得到的结构。
设计成表面侧的青色的着色部与背面侧的红色的着色部彼此相对,并且表面侧的品红色的着色部与背面侧的绿色的着色部彼此相对。
使用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制造的分光测色仪(CM-5),对于第四层叠体(LD11)的青色的着色部和红色的着色部重叠的部分,在从360nm到740nm的范围内以每次10nm的增量改变测定波长,并以除去正反射光的方式(SCE方式)测定了反射光谱和透射光谱。对于品红色的着色部和绿色的着色部重叠的部分,也同样地测定了反射光谱和透射光谱。
将反射光谱示于图21A中,并且将透射光谱示于图21B中。确认了青色的着色部和红色的着色部重叠的部分与品红色的着色部和绿色的着色部重叠的部分的反射光谱明显不同,但透射光谱基本一致。
(第八层叠体(LH)的制造)
在市售的液晶显示器的表面的玻璃板上涂布透明胶粘剂(R2),并在其上以尽量不引入气泡的方式重叠第四层叠体(LD11)。此时,使第四层叠体(LD11)的第二玻璃板(G1)(背面侧的玻璃板)与液晶显示器接触。
接着,从第四层叠体(LD11)的第一玻璃板(G1)(表面侧的玻璃板)侧,使用CCS公司制造的“UVLED”以100mW/m2的照度照射紫外线(365nm)10秒而使透明胶粘剂(R2)固化,从而制作了第八层叠体(LH11)(层叠结构:第一玻璃板(G1)(表面侧的玻璃板)/第一EVA膜(F2)/表面侧的着色层(青色和品红色的方格花纹)/PET膜(F1)(支撑构件)/凹凸结构体(S1)/粘合带(T1)/背面侧的着色层(红色和绿色的方格花纹)/第二EVA膜(F2)/第二玻璃板(G1)(背面侧的玻璃板)/透明胶粘剂(R2)/液晶显示器)。
[例11的评价]
对于在例11中得到的第八层叠体(LH11),目视评价了设计性。在改变方向的同时从第一玻璃板(G1)(表面侧的玻璃板)侧观察所得到的第八层叠体(LH11),与例1~例4同样地进行了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3中。在液晶显示器的屏幕熄灭时,与第四层叠体(LD11)同样地观察到青色和品红色的方格花纹,得到了高设计性。在液晶显示器的屏幕点亮时,没有观察到青色和品红色的方格花纹,透过第八层叠体(LH11)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液晶显示器的屏幕显示。
由于青色的着色部和红色的着色部重叠的部分与品红色的着色部和绿色的着色部重叠的部分的反射光谱显著不同,因此确认到在液晶显示器的屏幕熄灭时,能够清楚地观察到表面侧的方格花纹。
由于青色的着色部和红色的着色部重叠的部分与品红色的着色部和绿色的着色部重叠的部分的透射光谱基本一致,因此确认到在液晶显示器点亮时观察不到方格花纹,而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液晶显示器的屏幕显示。
能够得到在不对液晶显示器的屏幕的视觉辨认性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下能够进行装饰并且能够提高设计性的层叠体。
[表1]
本申请要求以在2020年3月19日提交申请的日本申请特愿2020-049285号为基础的优先权,其公开内容全部并入本申请中。
标号说明
1~5:第一层叠体~第五层叠体,11、41:支撑构件,20:凹凸结构体,21:第一平坦层,22:凹凸层(有时作为反射层发挥功能),22A:凸部,22B:凹部,31:第二平坦层,32:反射层,50:第一着色层,51、52:着色部,60:第二着色层,61、62:着色部,81:散射层,91:背衬印刷层,111、121:凸部或凹部。
Claims (12)
1.一种层叠体,其中,所述层叠体具有:
反射层、以及
第一着色层和第二着色层,所述第一着色层和所述第二着色层以在剖视时将所述反射层夹在中间的方式形成,
所述第一着色层和所述第二着色层中的至少一个着色层具有透光性,
所述第一着色层包含着色部,所述第一着色层的所述着色部吸收在390nm~620nm范围内的至少一部分波长范围的光,并且
所述第二着色层在与所述第一着色层的所述着色部相对的位置处包含着色部,所述第二着色层的所述着色部吸收在390nm~620nm范围内的至少一部分波长范围的光,并且所述第二着色层的所述着色部呈现的颜色与所述第一着色层的所述着色部呈现的颜色不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体,其中,在所述第一着色层与所述第二着色层之间包含含有树脂的凹凸结构体,所述凹凸结构体在表面上具有凹凸层,所述凹凸层具有在俯视时以1000μm以下的间距排列而形成的3条以上的线状的凸部或凹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体,其中,在所述凹凸结构体的紧接所述凹凸层的上方以残留该凹凸层的凹部内的空间部作为气体部的方式层叠有树脂层,并且
所述反射层包含所述凹凸结构体的所述凹凸层和所述气体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体,其中,所述反射层为沿着所述凹凸结构体的所述凹凸层的表面凹凸以具有表面凹凸的方式形成并且具有透光性的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层叠体,其中,所述第一着色层和所述第二着色层中的一个着色层以与所述反射层的所述表面凹凸接触的方式形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层叠体,其中,使用者或观察者从所述层叠体的一侧对所述层叠体进行观察,
所述第一着色层和所述第二着色层中的观察侧的着色层以与所述反射层的所述表面凹凸接触的方式形成。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体,其中,当在从390nm到620nm的范围内以每次10nm的增量改变测定波长并以除去正反射光的方式对各测定波长测定所述反射层的反射率时,
在同一面内位置处,从所述第一着色层侧测定的所述反射层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和从所述第二着色层侧测定的所述反射层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均为0.5%以上。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体,其中,当在从390nm到620nm的范围内以每次10nm的增量改变测定波长并以除去正反射光的方式对各测定波长测定所述反射层的反射率时,
在同一面内位置处,从所述第一着色层侧测定的所述反射层的反射率与从所述第二着色层侧测定的所述反射层的反射率之差的方差值为0.3%2以上。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体,其中,使用者或观察者从所述层叠体的一侧对所述层叠体进行观察,
所述第一着色层和所述第二着色层中的与观察侧相反的一侧的着色层包含颜料。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体,其中,使用者或观察者从所述层叠体的一侧对所述层叠体进行观察,
在所述第一着色层和所述第二着色层中的与观察侧相反的一侧的着色层的背面侧包含散射层。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体,其中,所述层叠体包含树脂制或玻璃制的支撑构件。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体,其中,所述层叠体用于显示装置的装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049285 | 2020-03-19 | ||
JP2020049285 | 2020-03-19 | ||
PCT/JP2021/009748 WO2021187301A1 (ja) | 2020-03-19 | 2021-03-11 | 積層体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335218A true CN115335218A (zh) | 2022-11-11 |
CN115335218B CN115335218B (zh) | 2024-04-30 |
Family
ID=777682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22315.4A Active CN115335218B (zh) | 2020-03-19 | 2021-03-11 | 层叠体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4122698A4 (zh) |
CN (1) | CN115335218B (zh) |
WO (1) | WO202118730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056563A (zh) * | 2022-07-04 | 2022-09-16 | 纳欣科技有限公司 | 装饰膜片、发光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
JP2024066410A (ja) * | 2022-11-01 | 2024-05-15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積層体及び加飾物品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9098566A (ja) * | 2007-10-19 | 2009-05-07 | Toppan Printing Co Ltd | 光学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0099929A (ja) * | 2008-10-23 | 2010-05-06 | Toppan Printing Co Ltd | セキュリティフィルム、転写箔及び印刷物 |
WO2019082729A1 (ja) * | 2017-10-27 | 2019-05-02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構造色発色部材およびタイヤ |
WO2019117413A1 (ko) * | 2017-12-15 | 2019-06-20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장식 부재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CN110691696A (zh) * | 2017-06-27 | 2020-01-14 | 株式会社Lg化学 | 装饰构件及其制备方法 |
JP2020507095A (ja) * | 2017-03-06 | 2020-03-05 | エルジー・ケム・リミテッド | 装飾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15770B2 (ja) | 1986-10-21 | 1996-02-21 | 北三株式会社 | 板ガラス/突板裏打シート/板ガラス積層品、板ガラス/両面突板貼りシート/板ガラス積層品及び板ガラス/突板裏打シート/基材積層品 |
JP2008018631A (ja) | 2006-07-13 | 2008-01-31 | Yoshida Seisakusho:Kk | 光輝性装飾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745776B2 (ja) * | 2010-03-15 | 2015-07-08 |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 光学積層体および建具 |
JP5594641B1 (ja) | 2013-11-22 | 2014-09-24 | 内藤プロセス株式会社 | チェンジング画像印刷物 |
JP2018141344A (ja) | 2017-02-28 | 2018-09-13 | 有限会社朝田興産 | ボイド構造体及びコンクリート部材 |
WO2018221326A1 (ja) | 2017-05-29 | 2018-12-06 | Agc株式会社 | 積層体とその製造方法 |
JP7054808B2 (ja) * | 2018-06-26 | 2022-04-15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突板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
CN114555361A (zh) * | 2019-10-29 | 2022-05-27 | Agc株式会社 | 凹凸构造体以及层叠体 |
JP7142622B2 (ja) | 2019-12-24 | 2022-09-27 | 株式会社コロプラ | ゲームプログラム、ゲーム方法、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 |
-
2021
- 2021-03-11 WO PCT/JP2021/009748 patent/WO2021187301A1/ja unknown
- 2021-03-11 CN CN202180022315.4A patent/CN115335218B/zh active Active
- 2021-03-11 EP EP21770785.0A patent/EP4122698A4/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9098566A (ja) * | 2007-10-19 | 2009-05-07 | Toppan Printing Co Ltd | 光学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0099929A (ja) * | 2008-10-23 | 2010-05-06 | Toppan Printing Co Ltd | セキュリティフィルム、転写箔及び印刷物 |
JP2020507095A (ja) * | 2017-03-06 | 2020-03-05 | エルジー・ケム・リミテッド | 装飾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10691696A (zh) * | 2017-06-27 | 2020-01-14 | 株式会社Lg化学 | 装饰构件及其制备方法 |
WO2019082729A1 (ja) * | 2017-10-27 | 2019-05-02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構造色発色部材およびタイヤ |
WO2019117413A1 (ko) * | 2017-12-15 | 2019-06-20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장식 부재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122698A1 (en) | 2023-01-25 |
EP4122698A4 (en) | 2024-03-20 |
WO2021187301A1 (ja) | 2021-09-23 |
CN115335218B (zh) | 2024-04-30 |
JPWO2021187301A1 (zh) | 2021-09-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014064B1 (ko) | 광학 소자, 일사 차폐 장치, 창호, 창재 및 광학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 |
CN112888974B (zh) | 显色结构体 | |
JP5275341B2 (ja) | テクスチャーを適用した多変量着色システム | |
CN115335218B (zh) | 层叠体 | |
KR20150038709A (ko) | 디스플레이 장치용 가식 필름 및 보호 패널 | |
JP2019084821A (ja) | 光透過性加飾フィルム、光透過性加飾フィルムを含む成形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照明表示装置 | |
CN110281682B (zh) | 膜层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壳体机构和电子设备 | |
CN109249658B (zh) | 实现板材颜色渐变的方法、盖体、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 |
TW201905892A (zh) | 視角控制體及其製造方法,以及視角控制圖像顯示體 | |
JP2010085508A (ja) | 装飾模様付き表示体、及び該表示体の製造方法 | |
JP6667854B1 (ja) | 成形用加飾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加飾成形体 | |
CN114763417B (zh) | 变色装饰片及其制造方法 | |
JP7661965B2 (ja) | 積層体 | |
WO2021085084A1 (ja) | 凹凸構造体および積層体 | |
JP7173050B2 (ja) | 積層体 | |
JP2004114407A (ja) | 光透過性電磁波遮蔽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2226163A (ja) | 装飾用フィルム、前面板、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および前面板の製造方法 | |
JP2002154177A (ja) | 半透過積層板 | |
JP2022183078A (ja) | 加飾シート、カバー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 |
KR102102751B1 (ko) | 장식필름 | |
KR102217431B1 (ko) | 유리외관 효과의 데코레이션 필름 | |
WO2020213465A1 (ja) | 積層体 | |
CN215219218U (zh) | 一体黑显示效果的膜片 | |
KR20150081963A (ko) | 광확산판 | |
JPH0727081B2 (ja) | 傾斜した積層面を有する防眩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