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05621A - 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单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单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305621A CN115305621A CN202211038913.3A CN202211038913A CN115305621A CN 115305621 A CN115305621 A CN 115305621A CN 202211038913 A CN202211038913 A CN 202211038913A CN 115305621 A CN115305621 A CN 11530562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eft
- warp
- color
- tissue
- develop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9941 weav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9000002344 surfac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10000001519 tiss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40
- 238000009877 ren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4040 colo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5067 joint tiss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38 desig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WSNMPAVSZJSIMT-UHFFFAOYSA-N COc1c(C)c2COC(=O)c2c(O)c1CC(O)C1(C)CCC(=O)O1 Chemical compound COc1c(C)c2COC(=O)c2c(O)c1CC(O)C1(C)CCC(=O)O1 WSNMPAVSZJSIM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6 consolid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21/00—Lappet- or swivel-woven fabrics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1/00—Double or multi-ply fabr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3/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ial disposition of the warp or weft threads, e.g. with curved weft threads, with discontinuous warp threads, with diagonal warp or weft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03D15/5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yarns or threads
- D03D15/54—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yarns or threads colour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单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属于提花织物织造方法技术领域。经向纱线配置为两组,纬向纱线配置四组,通过双经四纬提花结构下单纬渐变显色结构模型建立、表层显色组织设计、里层背衬组织设计、接结组织设计、组合组织流程设计、数码图案设计、组合结构图设计,形成组合结构图,设定合适经纬参数,依据组合结构图织造,即可获得双经四纬提花结构下单纬渐变显色的提花织物。本申请能够在双经四纬结构模型下,使任意一纬在织物表面渐变显色,满足提花织物结构交织平衡的技术要求,可用于大批量生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单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属于提花织物织造方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分层组合设计模式的提出,为数码图像直接应用于提花织物织造时组织结构的设计问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且突破了传统提花织物一一对应设计模式的诸多局限。目前,在分层组合设计模式下,单经单纬、单经双纬、单经三纬、单经四纬结构的提花织物织造方法已被提出,此类单向多组纱线配置结构具有显色模型明度表达受限以及色域空间较小的缺陷,故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双向多组纱线配置结构,目前已有双经双纬、双经三纬结构的提花织物织造方法,但色彩信息的表达仍不够充分,无法有效建立基于提花织物结构的显色模型,同时,暂未见基于分层组合设计模式的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单纬渐变显色方法的文献记载。
基于此,做出本申请。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分层组合设计模式的双经四纬提花织物,该织物可以实现四纬在织物表面单独渐变显色,赋予织物更为充足的色彩信息。
具体地,本申请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
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单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结构模型:
织物经向配置两组丝线,其中,经向组合为甲经J1与乙经J2双组,甲经J1与乙经J2按照1:1排列比由左至右排列,纬向组合为甲纬W1、乙纬W2、丙纬W3与丁纬W4四组,甲纬W1、乙纬W2、丙纬W3与丁纬W4按照1:1:1:1排列比由上至下排列。仅一组纬线与一组经线交织在织物表面显色,另三组纬线与另一组经线交织在织物背面背衬,由此形成多个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单纬渐变显色结构模型。
(2)表层显色组织设计:
选择三原组织中的斜纹或缎纹作为基本组织设计表层显色组织,基本组织的经、纬组织循环数R相等,5≤R≤48,基于基本组织,设计一组影光组织形成表层显色组织库,组织点增加/减少方向为纬向,任意组织点纬向增加/减少量为M。
当M=R时,表层显色组织数量最少,为R-1个,
当M=1时,表层显色组织数量最多,为(R-1)2个。
(3)里层背衬组织设计:
依据双层结构设计中表层显色组织与里层背衬组织选择的要求,里层背衬组织循环数与表层显色组织循环数相等或互为整倍数关系。
同时,为满足织物结构交织平衡的技术要求,在相同的组织循环内,里层背衬组织的经、纬交织次数要求与表层显色组织相同或相近,或里层背衬组织与表层显色组织使用相同组织。
单纬渐变时,除表纬外,剩余三组里纬与里经交织,依据纬三重组织设计方法,分别形成里层背衬组织I、里层背衬组织II和里层背衬组织III,且里层背衬组织I 既遮盖里层背衬组织II,也遮盖里层背衬组织III,同时,里层背衬组织II遮盖里层背衬组织III。
(4)接结组织设计:
接结组织循环数与表层显色组织循环数相等或互为整倍数关系,表层显色组织在基本组织基础上经过纬向加强得到影光组织库后,选择里经表纬接结法进行织物表层与里层的固结。
此时,在一个组织循环内,接结组织点应均匀分布,且接结组织点的分布方向应与表层显色组织点分布方向一致。从织物正面看,设计接结组织点为经组织点,由此,与接结组织点左、右相邻或至少一侧的表经的组织点必须为经组织点,确保接结组织点始终被表经遮盖。
(5)组合组织流程设计
设定甲经J1、乙经J2按照1:1排列比由左至右排列,甲纬W1、乙纬W2、丙纬W3与丁纬W4按照1:1:1:1排列比由上至下排列。
在表经与表纬交织的位置配置表层显色组织,在里经与里纬交织的位置依据纬三重组织设计方法配置里层背衬组织I、里层背衬组织II与里层背衬组织III,表经与里纬交织的位置经线全部提升,即配置经组织点,里经与表纬交织的位置经线全部下沉,即配置纬组织点;
当表层显色组织处配置基本组织经过纬向加强得到的影光组织时,在里经与表纬交织的位置配置接结组织。
(6)数码图案设计:
在计算机位图模式下进行数码图案的设计,数码图案题材任意,选定色彩,并在每种色彩的基础上再设计过渡色,形成系列渐变色,其中,任一系列渐变色的级数小于等于最大表层显色组织的数量,形成具有渐变色效果的数码图案,且渐变色效果在数码图案中互不重叠,最大显色数目为:(R-1)2×8,R代表基本组织循环数。
(7)组合结构图设计:
将表经与表纬交织形成的表层显色组织库、里经与里纬交织形成的里层背衬组织、表经与里纬不交织形成的经浮长、里经与表纬交织形成的接结组织,根据提花结构模型进行组合,其中,每个系列渐变色分别对应一个表层显色组织库,每个系列中的各渐变色与每个表层显色组织库中的各组织一一对应,形成双经四纬提花结构模型下的单纬渐变显色组合结构图。
(8)织造:
为双经四纬提花结构模型下的单纬渐变显色组合结构图添加牵经与选纬信息,设定经、纬密度,选择两组经线、四组纬线,将步骤(7)获得的组合结构图用于织造,即可获得具有单纬渐变显色特征的双经四纬提花织物。
上述织造方法使用两组经线与四组纬线交织,且任意一组纬线和一组经线在织物表层交织表达渐变显色效果,其余三组纬线与另一组经线在织物里层交织作为背衬不在织物表面显色,并遵循双层结构的设计要求,使用接结组织将表层与里层固结,从而完成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单纬渐变显色结构设计。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
步骤(1)中可形成八个结构模型:
1)当显色表经为甲经J1,显色表纬为甲纬W1时,甲经J1与甲纬W1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乙经J2与乙纬W2、丙纬W3与丁纬W4分别作为里经与里纬,在织物背面背衬;
2)当显色表经为甲经J1,显色表纬为乙纬W2时,甲经J1与乙纬W2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乙经J2与甲纬W1、丙纬W3与丁纬W4分别作为里经与里纬,在织物背面背衬;
3)当显色表经为甲经J1,显色表纬为丙纬W3时,甲经J1与丙纬W3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乙经J2与甲纬W1、乙纬W2与丁纬W4分别作为里经与里纬,在织物背面背衬;
4)当显色表经为甲经J1,显色表纬为丁纬W4时,甲经J1与丁纬W4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乙经J2与甲纬W1、乙纬W2与丙纬W3分别作为里经与里纬,在织物背面背衬;
5)当显色表经为乙经J2,显色表纬为甲纬W1时,乙经J2与甲纬W1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甲经J1与乙纬W2、丙纬W3与丁纬W4分别作为里经与里纬,在织物背面背衬;
6)当显色表经为乙经J2,显色表纬为乙纬W2时,乙经J2与乙纬W2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甲经J1与甲纬W1、丙纬W3与丁纬W4分别作为里经与里纬,在织物背面背衬;
7)当显色表经为乙经J2,显色表纬为丙纬W3时,乙经J2与丙纬W3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甲经J1与甲纬W1、乙纬W2与丁纬W4分别作为里经与里纬,在织物背面背衬;
8)当显色表经为乙经J2,显色表纬为丁纬W4时,乙经J2与丁纬W4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甲经J1与甲纬W1、乙纬W2与丙纬W3分别作为里经与里纬,在织物背面背衬。
在进行表层显色组织设计时,依据八个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单纬渐变显色结构模型,共可建立8个表层显色组织库,分别为甲经J1与甲纬W1表层显色组织库、甲经J1与乙纬W2表层显色组织库、甲经J1与丙纬W3表层显色组织库、甲经J1与丁纬W4表层显色组织库、乙经J2与甲纬W1表层显色组织库、乙经J2与乙纬W2表层显色组织库、乙经J2与丙纬W3表层显色组织库和乙经J2与丁纬W4表层显色组织库。
在进行里层背衬组织设计时,任一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单纬渐变显色结构模型中,三组里纬依据纬三重组织设计方法,共可形成种里层背衬组织纬三重结构模型,故8个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单纬渐变显色结构模型下,共可形成种里层背衬组织纬三重结构模型。
三组里纬按照1:1:1排列比由上至下排列与里经交织。
1)当显色表经为甲经J1,显色表纬为甲纬W1时,乙经J2与乙纬W2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乙经J2与丙纬W3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II,或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I,或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乙经J2与丁纬W4只能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I或里层背衬组织II,或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I或里层背衬组织I,或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的规律交织。
2)当显色表经为甲经J1,显色表纬为乙纬W2时,乙经J2与甲纬W1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乙经J2与丙纬W3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II,或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I,或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乙经J2与丁纬W4只能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I或里层背衬组织II,或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I或里层背衬组织I,或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的规律交织。
3)当显色表经为甲经J1,显色表纬为丙纬W3时,乙经J2与甲纬W1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乙经J2与乙纬W2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II,或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I,或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乙经J2与丁纬W4只能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I或里层背衬组织II,或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I或里层背衬组织I,或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的规律交织。
4)当显色表经为甲经J1,显色表纬为丁纬W4时,乙经J2与甲纬W1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乙经J2与乙纬W2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II,或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I,或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乙经J2与丙纬W3只能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I或里层背衬组织II,或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I或里层背衬组织I,或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的规律交织。
5)当显色表经为乙经J2,显色表纬为甲纬W1时,甲经J1与乙纬W2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甲经J1与丙纬W3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II,或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I,或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甲经J1与丁纬W4只能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I或里层背衬组织II,或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I或里层背衬组织I,或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的规律交织。
6)当显色表经为乙经J2,显色表纬为乙纬W2时,甲经J1与甲纬W1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甲经J1与丙纬W3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II,或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I,或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甲经J1与丁纬W4只能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I或里层背衬组织II,或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I或里层背衬组织I,或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的规律交织。
7)当显色表经为乙经J2,显色表纬为丙纬W3时,甲经J1与甲纬W1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甲经J1与乙纬W2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II,或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I,或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甲经J1与丁纬W4只能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I或里层背衬组织II,或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I或里层背衬组织I,或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的规律交织。
8)当显色表经为乙经J2,显色表纬为丁纬W4时,甲经J1与甲纬W1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甲经J1与乙纬W2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II,或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I,或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甲经J1与丙纬W3只能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I或里层背衬组织II,或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I或里层背衬组织I,或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的规律交织。
本申请的工作原理及效益如下:
本申请将由甲经J1和乙经J2构成的经向纱线组合,以及由甲纬W1、乙纬W2、丙纬W3和丁纬W4构成的纬向纱线组合作为实施对象,即在两组经线与四组纬线交织时,任意一组纬线在织物表层渐变显色,其余三组纬线在织物里层背衬不显色,经纬纱线基于双层组织的配置原理,进行双经四纬提花结构模型下的单纬渐变显色结构模型的建立、表层显色组织设计、里层背衬组织设计、接结组织设计、组合组织流程设计、数码图案设计、组合结构图设计,最后通过设计织造参数,依据组合结构图织造即可获得双经四纬提花结构模型下单纬渐变显色的提花织物。
应用上述技术手段,可以开发双经四纬提花结构模型下的单纬渐变显色的提花织物,织物结构中的两组经线和四组纬线共同参与渐变显色,织物表面可形成8系列渐变色,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约束下,数码图案设计中的8系列渐变色可随机穿插,但不可重叠,将各系列色与表层显色影光组织库中各组织一一对应配置,可实现多种仿真和创新效果的双经四纬提花结构模型下的单纬渐变显色提花织物设计与生产,满足织物大批量生产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中提花织物的结构模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中纬向加强最少级数的显色表层组织影光组织库(以组织循环数R为每次加强的组织点数M);
图3为本申请中里层背衬组织I的组织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中里层背衬组织II的组织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中里层背衬组织III的组织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中接结组织的组织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中位于表经与里纬交织位置的经组织点的组织示意图;
图8为图1中结构模型①单纬渐变显色的组合组织流程设计示意图;
图9为图1中结构模型①在使用图2-7所示组织后形成的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单纬渐变显色的组合组织库;
图10为本申请织造形成的实物效果图。
图中标号:J1.甲经;J2.乙经;W1.甲纬;W2.乙纬;W3.丙纬;W4.丁纬。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以基本组织选用16枚纬向3飞经面缎纹为例,详细说明该发明的实施方法。
在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单纬渐变显色结构模型建立时,依据表经、里经,表纬、里纬的不同选择组合,经过排列组合,共可获得8类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甲经J1与乙经J2由左至右按1:1排列比配置,甲纬W1、乙纬W2、丙纬W3与丁纬W4由上至下按1:1:1:1排列比配置。图1中黑色部分(1个16×16方格)代表表经、表纬交织位置,深灰、中灰和浅灰部分(3个16×16方格)代表里经、里纬交织位置。以结构模型①为例,当甲经J1作表经、甲纬W1作表纬时,甲经J1与甲纬W1交织为表层显色组织,乙经J2与乙纬W2、丙纬W3、丁纬W4分别交织为里层背衬组织I、里层背衬组织II与里层背衬组织III。图1中结构模型②、结构模型③、结构模型④、结构模型⑤、结构模型⑥、结构模型⑦、结构模型⑧的组织配置规律与结构模型①相同。
由于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单纬渐变显色结构模型主要通过一组纬纱的变化在织物表面显色,为避免纬浮长被截断而影响显色效果,使用纬向过渡增加纬组织点的加强方法。以16枚纬向3飞经面缎纹为基本组织,按照纬向加强方法设计一组影光组织形成表层显色组织库,本例采用的加强值M=R=16,R为组织循环数,纬向加强,形成的表层显色组织库中共R-1=16-1=15个影光组织,见图2。影光组织序号按照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由1编号至15。
本案中,乙纬W2,丙纬W3和丁纬W4共3组里纬按照1:1:1排列比由上至下使用纬三重组织设计方法,与乙经J2交织分别形成里层背衬组织I、里层背衬组织II与里层背衬组织III,其中,里层背衬组织I既遮盖里层背衬组织II,也遮盖里层背衬组织III,同时,里层背衬组织II遮盖里层背衬组织III。依据表层显色组织特点以及交织平衡的原则,里层背衬组织I与表层显色组织的组织循环数相同或互为整倍数关系,且应具有相近或相同的经、纬交织次数,故选择表层显色组织库中的16枚纬向3飞纬面缎纹作为里层背衬组织I、选择8枚纬向3飞加强缎纹作为里层背衬组织II和选择表层显色组织库中经过起始点向上平移4行后的16枚纬向3飞经面缎纹组织作为里层背衬组织III,如图3、图4与图5所示。
因表经与表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且以16枚纬向3飞经面缎纹为基本组织,经过纬组织点加强形成的影光组织库主要通过经纬纱线依据连续不断的纬浮长与经组织点的交织规律混合显色,故选择里经表纬接结法对织物表层与里层接结,接结点为经组织点,接结点左、右相邻或至少一侧的表经的组织点必须为经组织点,确保接结组织点始终被表经遮盖。在接结组织设计过程中,为使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单纬渐变显色的提花织物表面实现单纬均衡过渡的渐变效果,选择影光组织库中的第15个组织,即16枚纬向3飞纬面缎纹组织,作为接结组织,所得接结组织的经组织点始终可被表层显色组织库中影光组织的经组织点遮盖,满足双层结构设计要求。根据表层显色组织和里层背衬组织I的遮盖特征,可确定接结组织具有唯一合理性,见图6。
依据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单纬渐变显色结构模型设计,其组合组织依据双层结构的设计方法完成。首先,在组合结构模型中,设定甲经J1与乙经J2由左至右1:1排列,甲纬W1、乙纬W2、丙纬W3与丁纬W4由上至下1:1:1:1排列;其次,在表经与表纬交织的位置配置表层显色组织,在里经与里纬交织的位置配置里层背衬组织,表经与里纬交织的位置经线全部提升,即配置经组织点,里经与表纬交织的位置配置接结组织。
根据8种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类型下的单纬渐变显色结构模型特征,将配置在对应位置的表层显色组织、里层背衬组织、接结组织和经组织点进行组合,即建立起8个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单纬渐变显色组合组织库;
本案以图1中结构模型①为例说明单纬渐变显色组合组织设计流程:在甲经J1与甲纬W1交织的位置绘制表层显色组织,在乙经J2与乙纬W2、丙纬W3与丁纬W4交织的位置分别绘制里层背衬组织I、里层背衬组织II与里层背衬组织III,在甲经J1与乙纬W2、丙纬W3、丁纬W4交织的位置配置经组织点,在乙经J2与甲纬W1交织的位置绘制接结组织,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单纬渐变显色组合组织设计流程示意图见图8所示的a、b、c、d、e、f。
基于上述实施步骤,将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单纬渐变显色的组合组织归纳,建立完整的组合组织库。以图1中结构模型①为例,以图2所示影光组织库作为表层显色组织;以图3所示16枚纬向3飞纬面缎纹作为里层背衬组织I、以图4所示8枚纬向3飞加强缎纹作为里层背衬组织II和以图5所示表层显色组织库中经过起始点向上平移4行后的16枚纬向3飞经面缎纹组织作为里层背衬组织III;以图6所示影光组织库中的第15个组织,即16枚纬向3飞纬面缎纹组织纬向作为接结组织;表经不与里纬交织,作图7所示经组织点,形成双经四纬提花结构下单纬渐变显色的组合组织库,见图9。除表层显色组织外,里层背衬组织、接结组织等均固定不变,因此,组合组织按照“ZH”“影光组织序号”编号,例如“ZH1”表示该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单纬渐变显色组合组织中,表层显色组织由影光组织序号决定。(为加以区分,甲纬W1、乙纬W2、丙纬W3和丁纬W4与甲经J1和乙经J2交织形成的经组织点分别使用黑色,深灰,中灰和浅灰表示,而纬组织点均使用白色表示)。
在计算机位图模式下进行数码图案的设计,数码图案题材任意,色彩包括8种,在每种色彩的基础上设计8系列渐变色,且8系列渐变色效果在数码图案中可穿插但不可重叠,本例显色数目为:,R代表基本组织循环数;
将数码图案中8系列渐变色分别对应8个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单纬渐变显色表层组织库,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将每种渐变色替换成对应影光组织库中由表经与表纬交织形成的表层显色组织,同时,将里经与里纬交织形成的里层背衬组织、表经与里纬不交织形成的经组织点、里经与表纬交织形成的接结组织,根据8类双经四纬提花结构模型进行组合,形成双经四纬提花结构下的单纬渐变显色提花织物组合结构图。
为双经四纬结构模型下的单纬渐变显色组合结构图添加牵经与选纬信息,设定经、纬密度,选择两组经线(黑、白)、四组彩色纬线,该提花织物的组合结构图可直接用于生产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单纬渐变显色的提花织物。织物效果图见图10,织物表面呈现8种色相渐变显色效果。
以上内容是结合本发明创造的优选实施案例,仅用于解释和说明本发明,而不是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的精神和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内,对本发明做出任何修改、替换和推演等,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单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结构模型:
织物经向配置两组丝线,其中,经向组合为甲经J1与乙经J2双组,纬向组合为甲纬W1、乙纬W2、丙纬W3与丁纬W4四组,仅一组纬线与一组经线交织在织物表面显色,另三组纬线与另一组经线交织在织物背面背衬;
(2)表层显色组织设计:
选择三原组织中的斜纹或缎纹作为基本组织设计表层显色组织,基本组织的经、纬组织循环数R相等,5≤R≤48,基于基本组织,设计一组影光组织形成表层显色组织库,组织点增加/减少方向为纬向,任意组织点纬向增加/减少量为M,1≤M≤R,由此,依据结构模型建立相应数量的表层显色组织库;
(3)里层背衬组织设计:
依据双层结构设计中表层显色组织与里层背衬组织选择的要求,里层背衬组织循环数与表层显色组织循环数相等或互为整倍数关系,依据纬三重组织设计方法,分别形成里层背衬组织I、里层背衬组织II和里层背衬组织III,且里层背衬组织I 既遮盖里层背衬组织II,也遮盖里层背衬组织III,同时,里层背衬组织II遮盖里层背衬组织III;
(4)接结组织设计:
接结组织循环数与表层显色组织循环数相等或互为整倍数关系,表层显色组织在基本组织经过纬向加强得到影光组织库后,选择里经表纬接结法进行表层显色组织与里层背衬组织的固结;
(5)组合组织流程设计:
在表经与表纬交织的位置配置表层显色组织,在里经与里纬交织的位置依据纬三重组织设计方法配置里层背衬组织I、里层背衬组织II与里层背衬组织III,表经与里纬交织的位置经线全部提升,即配置经组织点,里经与表纬交织的位置经线全部下沉,即配置纬组织点;
表层显色组织处配置基本组织经过纬向加强得到的影光组织时,在里经与表纬交织的位置配置接结组织;
依据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单纬渐变显色结构模型特征,依次完成各结构模型的组合组织设计;
(6)数码图案设计:
在计算机位图模式下进行数码图案的设计,数码图案题材任意,选定色彩,并在每种色彩的基础上再设计过渡色形成色彩相应数量的渐变色,其中,任一系列渐变色的级数小于等于最大表层显色组织的数量,形成渐变色效果的数码图案,且渐变色效果在数码图案中互不重叠;
(7)组合结构图设计:
将表经与表纬交织形成的表层显色组织库、里经与里纬交织形成的里层背衬组织、表经与里纬不交织形成的经浮长、里经与表纬交织形成的接结组织,根据步骤(1)的结构模型进行组合,每个系列中的渐变色与每个表层显色组织库中的组织一一对应,形成双经四纬提花结构模型下的单纬渐变显色组合结构图;
(8)织造:添加牵经与选纬信息,设定经、纬密度,选择两组经线、四组纬线,将步骤(7)获得的组合结构图用于织造,即可获得具有单纬渐变显色特征的双经四纬提花织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单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甲经J1与乙经J2按照1:1排列比由左至右排列,甲纬W1、乙纬W2、丙纬W3与丁纬W4按照1:1:1:1排列比由上至下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单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建立的结构模型有八个中的任一种:
1)显色表经为甲经J1,显色表纬为甲纬W1,此时,甲经J1与甲纬W1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乙经J2与乙纬W2、丙纬W3与丁纬W4分别作为里经与里纬,在织物背面背衬;
2)显色表经为甲经J1,显色表纬为乙纬W2,此时,甲经J1与乙纬W2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乙经J2与甲纬W1、丙纬W3与丁纬W4分别作为里经与里纬,在织物背面背衬;
3)显色表经为甲经J1,显色表纬为丙纬W3,此时,甲经J1与丙纬W3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乙经J2与甲纬W1、乙纬W2与丁纬W4分别作为里经与里纬,在织物背面背衬;
4)显色表经为甲经J1,显色表纬为丁纬W4,此时,甲经J1与丁纬W4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乙经J2与甲纬W1、乙纬W2与丙纬W3分别作为里经与里纬,在织物背面背衬;
5)显色表经为乙经J2,显色表纬为甲纬W1,此时,乙经J2与甲纬W1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甲经J1与乙纬W2、丙纬W3与丁纬W4分别作为里经与里纬,在织物背面背衬;
6)显色表经为乙经J2,显色表纬为乙纬W2,此时,乙经J2与乙纬W2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甲经J1与甲纬W1、丙纬W3与丁纬W4分别作为里经与里纬,在织物背面背衬;
7)显色表经为乙经J2,显色表纬为丙纬W3,此时,乙经J2与丙纬W3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甲经J1与甲纬W1、乙纬W2与丁纬W4分别作为里经与里纬,在织物背面背衬;
8)显色表经为乙经J2,显色表纬为丁纬W4,此时,乙经J2与丁纬W4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甲经J1与甲纬W1、乙纬W2与丙纬W3分别作为里经与里纬,在织物背面背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单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M=R时,表层显色组织数量为R-1个;M=1时,表层显色组织数量为(R-1)2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单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组织循环相同时,里层背衬组织的经、纬交织次数与表层显色组织相同或相近,或里层背衬组织与表层显色组织使用相同组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单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一个组织循环内,接结组织点均匀分布,且接结组织点的分布方向与表层显色组织点分布方向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单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组合组织数目最大为8×6×(R-1)2个。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单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最大显色数目为:(R-1)2×8,R代表基本组织循环数。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038913.3A CN115305621B (zh) | 2022-08-29 | 2022-08-29 | 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单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038913.3A CN115305621B (zh) | 2022-08-29 | 2022-08-29 | 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单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305621A true CN115305621A (zh) | 2022-11-08 |
CN115305621B CN115305621B (zh) | 2024-01-30 |
Family
ID=83864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038913.3A Active CN115305621B (zh) | 2022-08-29 | 2022-08-29 | 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单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305621B (zh)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446138Y (zh) * | 2000-08-15 | 2001-09-05 | 李加林 | 14枚像景织物 |
CN101649522A (zh) * | 2009-07-30 | 2010-02-17 | 绍兴文理学院 | 一种纬填芯三层结构装饰织物及其生产工艺 |
CN105780245A (zh) * | 2016-03-18 | 2016-07-20 | 浙江理工大学 | 双经双纬渐变显色提花织物结构设计方法 |
CN206495017U (zh) * | 2017-02-28 | 2017-09-15 | 苏州金科达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双经轴提花机织造的防皱面料 |
CN107988682A (zh) * | 2018-01-08 | 2018-05-04 | 浙江理工大学 | 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
CN108035048A (zh) * | 2018-01-08 | 2018-05-15 | 浙江理工大学 | 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
CN209669445U (zh) * | 2019-01-30 | 2019-11-22 | 苏州金科达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双经轴织机织造的应用于仿色织布的面料 |
CN112553743A (zh) * | 2020-11-30 | 2021-03-26 | 浙江理工大学 | 一种渐变遮盖提花织物的织造方法 |
-
2022
- 2022-08-29 CN CN202211038913.3A patent/CN11530562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446138Y (zh) * | 2000-08-15 | 2001-09-05 | 李加林 | 14枚像景织物 |
CN101649522A (zh) * | 2009-07-30 | 2010-02-17 | 绍兴文理学院 | 一种纬填芯三层结构装饰织物及其生产工艺 |
CN105780245A (zh) * | 2016-03-18 | 2016-07-20 | 浙江理工大学 | 双经双纬渐变显色提花织物结构设计方法 |
CN206495017U (zh) * | 2017-02-28 | 2017-09-15 | 苏州金科达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双经轴提花机织造的防皱面料 |
CN107988682A (zh) * | 2018-01-08 | 2018-05-04 | 浙江理工大学 | 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
CN108035048A (zh) * | 2018-01-08 | 2018-05-15 | 浙江理工大学 | 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
CN209669445U (zh) * | 2019-01-30 | 2019-11-22 | 苏州金科达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双经轴织机织造的应用于仿色织布的面料 |
CN112553743A (zh) * | 2020-11-30 | 2021-03-26 | 浙江理工大学 | 一种渐变遮盖提花织物的织造方法 |
US20220170185A1 (en) * | 2020-11-30 | 2022-06-02 |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 Weaving Method Of Weft-Backed Jacquard Fabric With Color Shading Effect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周赳;段丽娜;屠永坚: "双经双纬渐变显色提花织物设计原理与方法", 纺织学报, vol. 37, no. 6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305621B (zh) | 2024-01-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780245B (zh) | 双经双纬渐变显色提花织物结构设计方法 | |
CN105926139B (zh) | 纬二重全遮盖提花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 |
CN106757681B (zh) | 一种全彩色经显色提花织物的设计方法 | |
CN101781823B (zh) | 一种灰度仿真的提花织物设计方法 | |
CN108691057B (zh) | 一种基于影光组织的高花效果提花织物设计和织造方法 | |
CN108035048B (zh) | 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 |
CN102517758B (zh) | 一种基于组织点半遮盖技术的提花织物设计方法 | |
CN105951276B (zh) | 纬三重全遮盖提花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 |
CN107988682B (zh) | 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 |
CN102425024B (zh) | 一种彩色图案设计黑白仿真效果提花织物的方法 | |
CN102828319B (zh) | 一种双面全显色的提花织物结构设计方法 | |
CN104073949B (zh) | 基于组合全显色结构的肌理效果提花织物设计方法 | |
CN105113101A (zh) | 一种凹凸弹性真丝提花织物的制作方法 | |
CN112553743A (zh) | 一种渐变遮盖提花织物的织造方法 | |
CN101158078B (zh) | 纬向空间混色的提花织物表面显色方法 | |
CN115305621B (zh) | 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单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 | |
CN105696148B (zh) | 一种三组纬组合非遮盖织物组织结构设计方法 | |
CN114959987B (zh) | 具有逐花异色效应一组经提花织锦的纹织工艺设计方法 | |
CN105113103A (zh) | 一种集成绣花及绗缝效果的提花织物的制作方法 | |
CN108823733B (zh) | 单色经多色纬机织物的表面显色和织造方法 | |
CN107557968A (zh) | 一种二次意匠法生产真彩提花织物产品的方法 | |
CN2578355Y (zh) | 双面织锦提花织物 | |
CN118109948A (zh) | 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双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 | |
CN113737352B (zh) | 一种多组纬组合全遮盖结构的提花织物组织结构设计方法 | |
CN114561733A (zh) | 一种基于图形组合表现的彩色提花织物设计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