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16880B - 一种以横编机形成厚薄变化的纬编织物的方法及纬编织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以横编机形成厚薄变化的纬编织物的方法及纬编织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216880B CN115216880B CN202110411665.1A CN202110411665A CN115216880B CN 115216880 B CN115216880 B CN 115216880B CN 202110411665 A CN202110411665 A CN 202110411665A CN 115216880 B CN115216880 B CN 11521688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knitting machine
- flat knitting
- fabric
- tissue
- yar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一种以横编机形成厚薄变化的纬编织物的方法及纬编织物,该方法实施于该纬编织物的至少一织程中,实施初始驱动该横编机以该横编机上的两个针床的至少其中之一针织一基本组织,接着控制该横编机上的该两个针床针织一与该基本组织连接的立体组织,该立体组织的厚度大于该基本组织的厚度,该立体组织包含两个面层部分及与该两个面层部分连接并位在该两个面层部分之间的一支撑部分,其中,该支撑部分不存在于该立体组织与该基本组织的衔接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形成具厚薄变化织物的方法及其织物,尤指一种以横编机针织形成具厚薄变化的纬编织物的方法及其纬编织物。
背景技术
立体织物虽问世已久,纵然已衍生出令立体织物产生厚薄变化的技法,如CN102978823A所公开的,但立体织物始终是独立针织。一旦衣物设计存在着以立体织物形成的厚垫部分与一般针织物形成的布面部分,即需先分别针织立体织物及一般针织布,再通过裁缝拼接或使用化学胶方式将两者组接。然而,以裁缝拼接的方式会形成拼接边,造成衣物的舒适感大幅降低。此外,因带厚垫的衣物普遍被作为贴身衣物,长期穿着所产生的闷热,可能产生化学黏着剂产生质变,而影响穿着者的皮肤。再者,化学黏着剂非自然产物,使用过多亦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常规纬编织物因无法一体针织产生立体组织而需事后加工所衍生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以横编机形成厚薄变化的纬编织物的方法,包含步骤有:
驱动该横编机以该横编机上的两个针床中的至少一个针床来针织一基本组织,该基本组织为一单层织物或一双层织物;以及
控制该横编机上的该两个针床针织与该基本组织连接的一立体组织,该立体组织的厚度大于该基本组织的厚度,该立体组织包含两个面层部分及与该两个面层部分连接并位在该两个面层部分之间的一支撑部分,其中,该支撑部分不存在于该立体组织与该基本组织的衔接处。
一实施例中,该横编机被控制为在该立体组织与该基本组织的衔接处暂缓喂入一支撑纱,待该两个面层部分针织复数针后才喂入该支撑纱形成该支撑部分。
一实施例中,该横编机在针织该支撑部分过程中,驱动该两个针床上的两个天齿片位移以改变该横编机的一嘴口的大小,使该支撑部分的高度不是定值。
一实施例中,该基本组织为该双层织物时,该横编机以挂纱针织或翻纱针织使该双层织物的两个布面彼此紧贴。
一实施例中,该基本组织为该双层织物时,该横编机喂入一交联纱,使该双层织物的两个布面受该交联纱作用彼此紧贴,该交联纱不具支撑能力。
除前述之外,本发明更提供一种具厚薄变化的纬编织物,包含至少一个基本组织以及与该基本组织连接的至少一个立体组织。该基本组织为一单层织物或一双层织物,该立体组织的厚度大于该基本组织的厚度,该立体组织包含两个面层部分及与该两个面层部分连接并位于该两个面层部分之间的一支撑部分,该支撑部分不存在于该立体组织与该基本组织的衔接处。
一实施例中,该支撑部分是由至少一个支撑纱形成。
一实施例中,该支撑部分的高度不是定值。
通过本发明前述公开,相较于常规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本发明该纬编织物在针织时即具备该基本组织及该立体组织,通过该立体组织产生厚薄变化,更省去常规事后加工黏贴立体物件的工序。再者,本发明该纬编织物形成该立体组织的位置并不受限制,而可随设计调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纬编织物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用以织成纬编织物的横编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纬编织物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纬编织物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用以织成纬编织物的横编机的嘴口示意图。
图7是具嘴口可变的横编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纬编织物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纬编织物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现配合图式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厚薄变化的纬编织物10,该纬编织物10是由一横编机30(如图2所示)所针织产生,该纬编织物10包含至少一基本组织11以及至少一立体组织12。该基本组织11为不具有支撑的一般性织物组织,具体来说,该基本组织11可为一单层织物或一双层织物,该单层织物与该双层织物的结构已为该领域技术人员的通常知识,于此不予赘述。另一方面,该立体组织12与该基本组织11是一体针织完成,也就是说,该立体组织12不是在该基本组织11针织完成后才通过拼接等方式产生连接。该立体组织12的厚度大于该基本组织11的厚度,所以由该纬编织物10的侧面观察(如图1所绘视角)可以发现厚薄变化。须了解到,本申请所指厚度变化并非纱线层叠出的厚度,而是指由侧面观察所产生的变化。此外,该立体组织12包含两个面层部分121、122及一与该两个面层部分121、122连接并位于该两个面层部分121、122之间的支撑部分123,该支撑部分123不存在于该立体组织12与该基本组织11的衔接处。再者,为形成该立体组织12的厚度,该立体组织12是以至少一个支撑纱124实施,该支撑纱124于该两个面层部分121、122的至少其中之一受力压迫时,产生形变。该立体组织12可被视为直接形成于该纬编织物10上的厚垫,故本发明所公开的该纬编织物10可作为女性衣物中的胸垫,或运动用衣上的缓冲垫。
并请参阅图1至图3,除前述之外,本发明亦提供一种方法20,该方法20是以该横编机30针织出前述该纬编织物10。该方法20包含步骤有:
步骤21:驱动该横编机30以该横编机30上的两个针床31、32的至少其中之一针织该基本组织11;以及
步骤22:控制该横编机30上的该两个针床31、32针织该立体组织12,该立体组织12厚度大于该基本组织11厚度,该立体组织12包含该两个面层部分121、122及该支撑部分123,其中,该支撑部分123不存在于该立体组织12与该基本组织11的衔接处。
本文于后暂先以该基本组织11为该单层织物实施说明该方法20,并假设该横编机30预备进行该基本组织11的针织(即该步骤21)。该横编机30基于织程的设定,以该横编机30上的一机头33带动该两个针床31、32的其中之一进行该基本组织11的针织。织程进入该立体组织12的针织时,该机头33带动该两个针床31、32进行该两个面层部分121、122的针织,此时,该两个面层部分121、122的其中之一可由该基本组织11延续针织形成,该两个面层部分121、122的其中另一个则是在此时点才针织形成,其中一该面层部分122形成的初始,该横编机30被设定以翻针(transfer)或挂针(tuck)等技法来连接其中一个该面层部分121与该基本组织11。进一步地,该横编机30被控制于该立体组织12与该基本组织11的衔接处(如图中所标示的13)暂缓喂入该支撑纱124,待该两个面层部分121、122针织数针后才喂入该支撑纱124,形成该支撑部分123。也因此,本发明该纬编织物10在该立体组织12与该基本组织11的衔接处(如图中所标示的13)为袋状结构。一实施例中,该支撑纱124喂入时间点是该两个面层部分121、122针织复数针后。前述等待针数可基于织物特性来做调整。该支撑纱124参与针织后,该两个面层部分121、122之间即形成该支撑部分123,该支撑部分123使该两个面层部分121、122彼此没有紧贴,而使该立体组织12在视觉上较厚于该基本组织11。需了解到,本发明该方法非以该立体组织12针织完成后随即结束为限,该纬编织物10可根据布样设计,而在该立体组织12针织完后,再次针织该基本组织11,就如图4所绘。
请再参阅图2至图5,本文于后以该基本组织11为该双层织物实施说明该方法20,并同样假设该横编机30预备进行该基本组织11的针织(即该步骤21)。该横编机30基于织程的设定,以该机头33同时带动该两个针床31、32进行该基本组织11的针织,产生主要构成该双层组织的两个布面111、112,该横编机30更于针织该两个布面111、112的过程中,以翻纱针织或挂纱针织或额外喂入一交联纱113的方式,令该两个布面111、112产生交联且彼此紧贴。织程进入该立体组织12的针织时,该两个面层部分121、122可以是该两个布面111、112的延续,需注意的,织程于该基本组织11转换至该立体织物12的衔接处(如图中所标示的13),不会产生连接该两个面层部分121、122的任何结构,以业界说法,即该支撑部分123在该基本组织11与该立体织物12的衔接处是以空针实施。此后,才喂入该支撑纱124参与针织,进行该立体织物12的针织,该立体织物12的针织如前叙述不再赘述。
该立体组织12的厚度决定于该支撑纱124的长度,而该支撑纱124于针织过程中的长度取决于该横编机30的一嘴口34宽度(如图2及图6所绘)。须了解到,该嘴口34宽度变化同时影响着纱环的成形大小,该嘴口34宽度较大时,织成的纱环将随之变大,过大的纱环将难构成布面组织,因此该嘴口34大小如在针织过程中无法改变,在设计该立体组织12的厚度时即须考量到该基本织物11以及该两个面层部分121、122的纱圈大小。再者,如令该横编机30在针织过程中可在不停止针织的状态下改变该嘴口34的宽度,即可解除该立体组织12厚度受限于单一宽度的问题。本案申请人曾提出针织过程中嘴口可变的横编机结构,如专利号TW202028555A、TW 202028557A、TW 202028558A、TW I707074所公开的。请搭配参阅图7,针织时,该横编机30被控制在针织该立体组织12的该支撑部分123时,驱动该两个针床31、32上的两个天齿片311、321位移以改变该横编机30的该嘴口34的大小,在该嘴口34调整至符合针织需求的大小时,该横编机30即进行该支撑部分123的织针。如此一来,该支撑部分123的高度将不再是定值,该立体组织12不再是单一厚度而可出现厚度变化,就如图8所示。
请参阅图9,本发明该纬编织物10上的该立体组织12并不限定针织位置,而可根据织物设计需求去决定针织位置。
【图式符号说明】
10.............纬编织物
11.............基本组织
111、112........布面
113............交联纱
12.............立体组织
121、122........面层部分
123............支撑部分
124............支撑纱
13.............衔接处
20.............方法
21、22..........步骤
30.............横编机
31、32..........针床
311、321........天齿片
33.............机头
34.............嘴口
Claims (6)
1.一种以横编机形成厚薄变化的纬编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驱动所述横编机以所述横编机上的两个针床中的至少一个针床针织一基本组织,所述基本组织为一单层织物或一双层织物;以及
控制所述横编机上的所述两个针床针织与所述基本组织连接的一立体组织,所述立体组织的厚度大于所述基本组织的厚度,所述立体组织包含两个面层部分及与所述两个面层部分连接并位于所述两个面层部分之间的一支撑部分,所述支撑部分由一支撑纱形成,所述立体组织的厚度决定于所述支撑纱的长度,而所述支撑纱于针织过程中的长度取决于所述横编机的一嘴口宽度,其中,所述横编机被控制为在所述立体组织与所述基本组织的衔接处暂缓喂入所述支撑纱,待所述两个面层部分针织多个针后才喂入所述支撑纱形成所述支撑部分,所述支撑部分不存在于所述立体组织与所述基本组织的衔接处,并且所述支撑纱于所述两个面层部分中的至少一个面层部分受力压迫时产生形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横编机形成厚薄变化的纬编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横编机在针织所述支撑部分的过程中,驱动所述两个针床上的两个天齿片位移以改变所述横编机的所述嘴口的大小,使所述支撑部分的高度不是定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以横编机形成厚薄变化的纬编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本组织为双层织物时,所述横编机以挂纱针织或翻纱针织使所述双层织物的两个布面彼此紧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横编机形成厚薄变化的纬编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本组织为双层织物时,所述横编机喂入一交联纱,使所述双层织物的两个布面受所述交联纱作用彼此紧贴,所述交联纱不具支撑能力。
5.一种具有厚薄变化的纬编织物,其特征在于,包含:
至少一个基本组织,为一单层织物或一双层织物;以及
至少一个立体组织,与所述基本组织连接,所述立体组织的厚度大于所述基本组织的厚度,所述立体组织包含两个面层部分及与所述两个面层部分连接并位于所述两个面层部分之间的一支撑部分,所述支撑部分是由至少一支撑纱形成,其中,所述至少一支撑纱喂入时间点是所述两个面层部分针织多个针后,所述支撑部分不存在于所述立体组织与所述基本组织的衔接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厚薄变化的纬编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分的高度不是定值。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411665.1A CN115216880B (zh) | 2021-04-16 | 2021-04-16 | 一种以横编机形成厚薄变化的纬编织物的方法及纬编织物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411665.1A CN115216880B (zh) | 2021-04-16 | 2021-04-16 | 一种以横编机形成厚薄变化的纬编织物的方法及纬编织物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216880A CN115216880A (zh) | 2022-10-21 |
CN115216880B true CN115216880B (zh) | 2024-04-30 |
Family
ID=83604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411665.1A Active CN115216880B (zh) | 2021-04-16 | 2021-04-16 | 一种以横编机形成厚薄变化的纬编织物的方法及纬编织物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216880B (zh)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020950A (ja) * | 2000-07-07 | 2002-01-23 | Yookusu Kk | インナーウエアにおける二層編地構造 |
JP2002339206A (ja) * | 2001-05-16 | 2002-11-27 | Delta Tooling Co Ltd | 三次元立体編物 |
JP2003013346A (ja) * | 2001-06-27 | 2003-01-15 | Suminoe Textile Co Ltd | 三次元立体編物 |
JP2003293250A (ja) * | 2002-03-29 | 2003-10-15 | Seiren Co Ltd | 立体構造経編地及びその編成方法 |
EP2474653A1 (en) * | 2010-12-20 | 2012-07-11 | Shima Seiki Mfg., Ltd | Three-dimensional knitted fabric, method of knitting same, and supporter |
JP2013087379A (ja) * | 2011-10-17 | 2013-05-13 | Shima Seiki Mfg Ltd | スペーサファブリックの編成方法及びスペーサファブリック |
CN111433400A (zh) * | 2017-11-08 | 2020-07-17 | 耐克创新有限合伙公司 | 间隔织物 |
CN111501178A (zh) * | 2019-01-30 | 2020-08-07 | 佰龙机械厂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以横编机编织厚度可变立体织物的方法 |
CN111705401A (zh) * | 2020-06-15 | 2020-09-25 | 江南大学 | 一种横编三维内支撑结构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299829B2 (en) * | 2018-12-10 | 2022-04-12 | Nike, Inc. | Knitting machine with adjustable needle beds and variable thickness knitted component |
-
2021
- 2021-04-16 CN CN202110411665.1A patent/CN11521688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020950A (ja) * | 2000-07-07 | 2002-01-23 | Yookusu Kk | インナーウエアにおける二層編地構造 |
JP2002339206A (ja) * | 2001-05-16 | 2002-11-27 | Delta Tooling Co Ltd | 三次元立体編物 |
JP2003013346A (ja) * | 2001-06-27 | 2003-01-15 | Suminoe Textile Co Ltd | 三次元立体編物 |
JP2003293250A (ja) * | 2002-03-29 | 2003-10-15 | Seiren Co Ltd | 立体構造経編地及びその編成方法 |
EP2474653A1 (en) * | 2010-12-20 | 2012-07-11 | Shima Seiki Mfg., Ltd | Three-dimensional knitted fabric, method of knitting same, and supporter |
JP2013087379A (ja) * | 2011-10-17 | 2013-05-13 | Shima Seiki Mfg Ltd | スペーサファブリックの編成方法及びスペーサファブリック |
CN111433400A (zh) * | 2017-11-08 | 2020-07-17 | 耐克创新有限合伙公司 | 间隔织物 |
CN111501178A (zh) * | 2019-01-30 | 2020-08-07 | 佰龙机械厂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以横编机编织厚度可变立体织物的方法 |
CN111705401A (zh) * | 2020-06-15 | 2020-09-25 | 江南大学 | 一种横编三维内支撑结构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216880A (zh) | 2022-10-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498119B (e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knitted items with a passage for the insertion of support elements, and item obtained with the method | |
EP3302111B1 (en) | Knit bra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
US4601940A (en) | Padded knit fabric, particularly for lingerie, and method of its manufacture | |
CN101351586B (zh) | 末端编织组织及具有该末端编织组织的衣物 | |
CN111304813B (zh) | 一种功能性全成型针织衣领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8570756B (zh) | 使用横编织结构形成整体编织物品的方法 | |
TWI808300B (zh) | 緯編針織物 | |
TW201641764A (zh) | 單面針織物提花花紋的編織方法及藉由該編織方法獲得之複合織物 | |
KR101172341B1 (ko) |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편성포를 편성시키기 위한 편성프로그램 및 편성포 | |
ITCO20000005A1 (it) | Metodo e apparecchiatura per produrre automaticamente articoli a maglia tubolari conformati con supporto e contenimento anatomico graduato e | |
US11708651B2 (en) | Method for knitting and forming weft-knitted fabric with varying thickness by flat knitting machine and weft-knitted fabric thereof | |
CN100554549C (zh) | 针织短裤的编织方法、针织短裤 | |
KR20010102182A (ko) | 하나 이상의 완전한 개구나 끈이 달린 튜브형 니트웨어를자동으로 생산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이들 방법과 장치로생산된 제품 | |
CN115216880B (zh) | 一种以横编机形成厚薄变化的纬编织物的方法及纬编织物 | |
JP4299624B2 (ja) | 端末編組織および該端末編組織を備えた衣類 | |
JP4063517B2 (ja) | 縁始末不要な裾を有する衣料 | |
JP2021038483A (ja) | 無縫製ニットブラジャ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TWI770935B (zh) | 一種以橫編機形成厚薄變化的緯編織物的方法及緯編織物 | |
KR102755641B1 (ko) | 횡편기로 형성되는 다양한 두께를 갖는 위편 직물 | |
JP2000303209A (ja) | 体型補整機能を有する衣類 | |
CN211848336U (zh) | 一种由不同宽度组合的双针床针织带 | |
JP6967682B1 (ja) | 横編み機で厚さの変化がある緯編織物を編む方法及び緯編織物 | |
EP4089217A1 (en) | Method for knitting and forming weft-knitted fabric with varying thickness by flat knitting machine and weft-knitted fabric thereof | |
KR20000076634A (ko) | 체형보정기능이 있는 의류 | |
KR20160140943A (ko) | 자기-부착식 섬유 및 그 제조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