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5141818B - 一种生物复合酶的制备方法及其强化餐厨垃圾发酵产酸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生物复合酶的制备方法及其强化餐厨垃圾发酵产酸的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41818B
CN115141818B CN202211012807.8A CN202211012807A CN115141818B CN 115141818 B CN115141818 B CN 115141818B CN 202211012807 A CN202211012807 A CN 202211012807A CN 115141818 B CN115141818 B CN 1151418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rmentation
enzyme preparation
kitchen waste
food waste
biological compo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1280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41818A (zh
Inventor
周立祥
张明江
梁剑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1101280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41818B/zh
Publication of CN1151418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418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418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418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9/00Enzymes; Pro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activating, inhibiting,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enzymes
    • C12N9/14Hydrolases (3)
    • C12N9/24Hydrolases (3) acting on glycosyl compounds (3.2)
    • C12N9/2402Hydrolases (3) acting on glycosyl compounds (3.2) hydrolysing O- and S- glycosyl compounds (3.2.1)
    • C12N9/2405Glucanases
    • C12N9/2434Glucanases acting on beta-1,4-glucosidic bonds
    • C12N9/2437Cellulases (3.2.1.4; 3.2.1.74; 3.2.1.91; 3.2.1.150)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9/00Enzymes; Pro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activating, inhibiting,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enzymes
    • C12N9/14Hydrolases (3)
    • C12N9/24Hydrolases (3) acting on glycosyl compounds (3.2)
    • C12N9/2402Hydrolases (3) acting on glycosyl compounds (3.2) hydrolysing O- and S- glycosyl compounds (3.2.1)
    • C12N9/2405Glucanases
    • C12N9/2408Glucanases acting on alpha -1,4-glucosidic bonds
    • C12N9/2411Amyla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9/00Enzymes; Pro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activating, inhibiting,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enzymes
    • C12N9/14Hydrolases (3)
    • C12N9/48Hydrolases (3) acting on peptide bonds (3.4)
    • C12N9/50Proteinases, e.g. Endopeptidases (3.4.21-3.4.25)
    • C12N9/58Proteinases, e.g. Endopeptidases (3.4.21-3.4.25) derived from fungi
    • C12N9/62Proteinases, e.g. Endopeptidases (3.4.21-3.4.25) derived from fungi from Aspergillu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PFERMENTATION OR ENZYME-USING PROCESSES TO SYNTHESISE A DESIRED CHEMICAL COMPOUND OR COMPOSITION OR TO SEPARATE OPTICAL ISOMERS FROM A RACEMIC MIXTURE
    • C12P7/00Preparation of oxygen-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 C12P7/40Preparation of oxygen-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xyl group including Peroxycarboxylic acids
    • C12P7/52Propionic acid; Butyric ac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PFERMENTATION OR ENZYME-USING PROCESSES TO SYNTHESISE A DESIRED CHEMICAL COMPOUND OR COMPOSITION OR TO SEPARATE OPTICAL ISOMERS FROM A RACEMIC MIXTURE
    • C12P7/00Preparation of oxygen-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 C12P7/40Preparation of oxygen-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xyl group including Peroxycarboxylic acids
    • C12P7/56Lactic aci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R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C12C - C12Q, RELATING TO MICROORGANISMS
    • C12R2001/00Microorganisms ; Processes using microorganisms
    • C12R2001/645Fungi ; Processes using fungi
    • C12R2001/66Aspergillus
    • C12R2001/69Aspergillus oryza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ycology (AREA)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复合酶的制备方法及其强化餐厨垃圾发酵产酸的应用,属于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领域。该生物复合酶制剂通过米曲霉固态发酵法制备而成,发酵后无须进行纯化即可直接使用,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将其应用于餐厨垃圾厌氧发酵处理技术中,能够提高有机质降解转化率,不仅可以强化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酸效果,同时还增加了发酵液中乳酸或丙酸的相对含量,实现了餐厨垃圾发酵过程中的定向调控,提高了餐厨垃圾发酵液的回收利用潜能,在促进和调控餐厨垃圾等有机质含量高的固体废弃物的发酵产酸工艺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生物复合酶的制备方法及其强化餐厨垃圾发酵产酸的 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生物复合酶的制备方法及其强化餐厨垃圾发酵产酸的应用。
背景技术
餐厨垃圾主要来源于食物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或食用时产生的剩余食物,主要来自餐饮单位和居民家庭等,是城市市政有机固体废弃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占比约40%~60%),主要由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类、脂类等组成,是一种有机质高、含水量高、易腐败和易滋生病原微生物的有机固体废弃物。根据世界粮食农业组织统计,约有1/3的食物在供应过程中会被浪费,且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餐厨垃圾的数量还在不断增长,探究其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处理技术对节能减排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厌氧发酵产甲烷(CH4)技术是近年来餐厨垃圾处理的研究热点。经过厌氧消化后,餐厨垃圾中的大部分有机质可以转化为生物气并用于燃烧发电等,实现能源回收利用。厌氧发酵处理技术使得餐厨垃圾中的有机质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降解转化,杀灭部分致病菌等,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可以实现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与传统的处理处置方式如填埋、焚烧等相比是一种相对绿色的处理技术。但是该技术也面临耗时长(底物停留时间长达30d左右)、有机质转化率低、发酵过程不稳定等技术缺陷,尤其是针对餐厨垃圾有机质含量高的固体废弃物,在发酵过程中很容易发生酸化累积的现象,甚至会有导致后续产生物气失败的风险。
乳酸和挥发性脂肪酸(VFAs)是厌氧发酵过程中重要的中间产物,与厌氧还原末端产物CH4相比,它们的吉布斯自由能更高,是一类附加值更高的产物。这些小分子有机酸可合成可降解生物材料(如聚乳酸)、炼制生物柴油或作为污水处理中的有机碳源。然而由于厌氧发酵产物成分较为复杂,且由于乳酸或挥发性脂肪酸的解离度较高,易溶于水,从发酵液中实现化学层面的分离纯化在当前还是一个技术瓶颈。但是如果将其作为一种污水处理中的外加有机碳源,则仅需要进行简单的离心分离,取其上清液便可以直接投加利用,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资源化技术。尽管如此,因为餐厨垃圾有机质分子量大等固有特点,生物降解转化率低仍然是厌氧发酵处理技术存在主要问题之一。切实有效的提高餐厨垃圾的生物转化率,对实现餐厨发酵产酸作为碳源的资源化利用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目前普遍认为厌氧发酵主要分为水解、酸化、产氢产乙酸和产甲烷四个阶段,其中水解是指将餐厨垃圾中含有大量的如淀粉、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降解成低聚体或较小分子物质,以便于被后续过程中的产酸菌利用。对于固体含量高的有机废弃物,水解过程是制约厌氧发酵转化效率的关键步骤。因此,提高餐厨垃圾的有机质水解效率是厌氧发酵有机转化效率的关键措施。添加特定的酶制剂可以有效提高餐厨垃圾中相关组分的水解效率,是一种针对性强、效率高的生物处理技术,且酶自身也是一种有机物,不会导致二次污染,与传统物理化学预处理技术相比较,该方法具有反应效率高、能耗低且不会产生有毒害的副产物等优势,但商业酶的价格高昂而使该生物技术难以实现规模化应用。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针对现有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酸处理技术中存在的生物降解转化率低、商品酶制剂成本过高、中间产物成分复杂等问题之一,提供了一种生物复合酶制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强化餐厨垃圾发酵产酸的应用,该生物复合酶制剂通过米曲霉固态发酵法制备而成,发酵后无须进行纯化即可直接投入使用,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且同时含有淀粉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等,将其应用于餐厨垃圾厌氧发酵处理技术中,能够针对性地提高餐厨垃圾中多糖和蛋白质等有机质降解转化率,强化和调控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酸技术,为餐厨垃圾发酵产物的回收应用等(如作为污水处理中的有机碳源)提供技术支撑。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复合酶制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以豆粕和麦麸混合物为培养基,用0.1M磷酸盐缓冲液调节培养基含水量为70%,接入米曲霉孢子悬液,固态发酵一段时间后即可产生高效生物复合酶,其中米曲霉购买自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hina Centerof Industrial CultureCollection,CICC),菌种编号为CICC 41207;
S2:收集S1反应体系中固体发酵物,冷冻干燥或中低温烘干,磨碎,得到的固体粉末即为生物复合酶制剂。
优选地,上述S1中,固体培养基中豆粕和麦麸的质量混合比例为(7:3)~(3:7)。
优选地,上述S1中,固体培养基中豆粕和麦麸的质量混合比例为6:4。
优选地,上述S1中,磷酸盐缓冲液的pH范围在6.5~7.9。更进一步地,磷酸盐缓冲液的pH为7.2。
优选地,上述S1中,以培养基总固体含量为基准,米曲霉孢子悬液接种量为105~107cells/g。更进一步地,以培养基总固体含量为基准,米曲霉孢子悬液接种量为105cells/g。
优选地,上述S1中,固态发酵体系温度为30±5℃,发酵时间为60~120h。更进一步地,发酵时间为72h。
优选地,上述S2中,中低温为30~50℃。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生物复合酶制剂,通过上述一种生物复合酶制剂的制备方法制备而成。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一种生物复合酶制剂在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酸中的应用。
优选地,上述餐厨垃圾厌氧发酵处理包括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挥发性脂肪酸或产乳酸,以丙酸或乳酸为主。
优选地,上述应用包括如下步骤:
S21:餐厨垃圾做除杂、除油及破碎预处理,调节挥发性固体含量(VSS)含量,形成餐厨垃圾发酵体系;
S22:将上述生物复合酶制剂加入到餐厨垃圾发酵体系中,混合均匀,并接种厌氧污泥,在厌氧条件下进行搅拌发酵。
优选地,上述S21中,发酵体系中总挥发性固体含量(VSS)为3%~12%。更进一步地,发酵体系中总挥发性固体含量为5%。
优选地,上述S22中,以餐厨垃圾VSS为基准,生物复合酶制剂的添加量0~0.4g/g·VSS。
优选地,上述S22中,以餐厨垃圾VSS为基准,生物复合酶制剂的添加量0.05~0.2g/g·VSS更进一步地,以餐厨垃圾VSS为基准,生物复合酶制剂的添加量0.1g/g·VSS。
优选地,上述S22中,以餐厨垃圾VSS为基准,厌氧污泥的接种量为5%~15%VSS。更进一步地,厌氧污泥的接种量为10%VSS。
优选地,上述S22中,厌氧发酵采用序批式发酵方式或连续发酵方式。
优选地,上述S22中,厌氧发酵的发酵温度35±10℃,pH值为4~9,搅拌转速为150~200rpm。更进一步地,pH值为4~7,转速为180rpm。
优选地,上述S22中,pH值为7。
优选地,上述S22中,发酵时间(或水力停留时间,HRT)为3~6d,也可以根据有机负荷(总挥发性固体含量)的不同进行优化调整。更进一步地,HRT为5d。
3.有益效果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生物复合酶制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强化餐厨垃圾发酵产酸的应用,以豆粕和麦麸等价格低廉的农业副产品为培养基,接种米曲霉后在一定条件下发酵产生大量的活性淀粉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其活性分别为918.4±23.8、52.4±2.2和3.5±0.8U/g。且获得的产物无需分离纯化,可以直接用于餐厨垃圾的发酵预处理,大大降低了生物酶制剂的生产成本。该方法中生产的生物复合酶的应用不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等特点;此外,该生物复合酶可以定向调控发酵过程中的代谢路径(乳酸或丙酸),为发酵产物的后续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如将发酵液用于污水处理过程中有机碳源。
(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生物复合酶制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强化餐厨垃圾发酵产酸的应用中制备的生物复合酶,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缩短了发酵产酸周期,减少了反应器启动时间。且在反应过程中不需要额外的能量辅助,也不会产生其它有毒有害的副产物或造成二次污染,具有经济高效的双重优势。
(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生物复合酶制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强化餐厨垃圾发酵产酸的应用,具有广泛的pH使用范围,其pH适用范围在4~9之间均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
(4)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生物复合酶制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强化餐厨垃圾发酵产酸的应用,将其应用于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酸工艺中时,在不调节pH的条件下,可以显著提高乳酸的产量,当调节pH在中性时,生物复合酶的添加不仅强化了VFAs的产量,同时也提高了VFAs中丙酸的相对比例,即该生物复合酶的添加可强化乳酸或丙酸的定向转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制备的生物复合酶的样品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制备的生物复合酶对餐厨垃圾处理24h后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的浓度(a)和发酵物料的粒径分级特征(b)。
图3为本发明中制备的生物复合酶对餐厨垃圾处理24h后的发酵物料的SEM图,对照组(a),处理组(b)。
图4为本发明中制备的生物复合酶在不同pH条件下对餐厨垃圾发酵24h后SCOD含量的影响(a)和发酵120h后SCOD和VFAs含量及对其VFAs组成的影响(b)。
图5为本发明中制备的生物复合酶的添加量对餐厨垃圾水解阶段SCOD、C/N的影响(a)和对VFAs含量及乙酸(Aceticacid,AA)和丙酸(Propionic acid,PA)相对占比的影响(b)。
图6为本发明中制备的生物复合酶的添加量对餐厨垃圾中溶解性多糖和溶解性蛋白质及其比值的影响。
图7为本发明中制备的生物复合酶的添加和调节pH对餐厨垃圾发酵产物中乳酸(LA)和VFAs含量的影响(a)和乳酸与不同类型的VFAs相对比例的影响(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进行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如本文所使用,术语“约”用于提供与给定术语、度量或值相关联的灵活性和不精确性。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确定具体变量的灵活性程度。
如本文所使用,术语“......中的至少一个”旨在与“......中的一个或多个”同义。例如,“A、B和C中的至少一个”明确包括仅A、仅B、仅C以及它们各自的组合。
浓度、量和其他数值数据可以在本文中以范围格式呈现。应当理解,这样的范围格式仅是为了方便和简洁而使用,并且应当灵活地解释为不仅包括明确叙述为范围极限的数值,而且还包括涵盖在所述范围内的所有单独的数值或子范围,就如同每个数值和子范围都被明确叙述一样。例如,约1至约4.5的数值范围应当被解释为不仅包括明确叙述的1至约4.5的极限值,而且还包括单独的数字(诸如2、3、4)和子范围(诸如1至3、2至4等)。相同的原理适用于仅叙述一个数值的范围,诸如“小于约4.5”,应当将其解释为包括所有上述的值和范围。此外,无论所描述的范围或特征的广度如何,都应当适用这种解释。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生物复合酶制剂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根据正交实验优化该米曲霉孢子接种量、培养基pH和发酵时间。实验过程如下:称取一定质量的豆粕和麦麸,质量比例为6:4,高温灭菌后接种米曲霉孢子悬液(米曲霉购买自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hina Centerof Industrial CultureCollection,CICC),菌种编号为CICC 41207),按照表1的条件进行接种,并用0.1M的不同pH的磷酸盐缓冲液调节培养基含水率为70%,将物料混合均匀后转移到培养皿中(注意物料尽量松散,避免堆积成团),30℃下好氧静止发酵;
S2:待到既定发酵时间收集发酵产物,冷冻干燥后研磨成粉,得到的固体粉末即为生物复合酶制剂。
结果:
如图1所示,为编号1条件下发酵后的照片,其基质表面含有大量的黄绿色的菌丝及孢子体。经过粉碎研磨后,生物复合酶制剂呈黄绿色的粉末。
分别测定各条件下不同种类生物酶的活性,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研究报道,蛋白组分在餐厨垃圾发酵过程中对VFAs产物类型影响显著,由此,在此实施例中将以蛋白酶活性为基准,即以蛋白酶活性达到最高时作为最佳制备条件。由表1结果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发酵时间、接种量和pH条件对生物复合酶中蛋白酶活性的p值分别为0.069、0.118和0.282,均为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但根据p值大小不难发现,对生物复合酶中蛋白酶活性影响因子顺序为:发酵时间>接种量>pH。其最佳条件如下:发酵时间3d,米曲霉孢子接种量为105cells/g,培养初始pH条件为7.2。在后续实验中将以此条件作为最佳条件进行生物复合酶的制备。
表1米曲霉在正交设计下的蛋白酶产量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生物复合酶制剂在餐厨垃圾发酵处理中的应用,生物复合酶制剂为实施例1中最佳条件下制备的生物复合酶。
利用生物复合酶制剂强化餐厨垃圾水解实验:
S21:将生物复合酶制剂用纯水在40℃水浴条件下搅拌浸提30min,浸提后过滤或离心得到生物复合酶液,取部分生物复合酶液在沸水浴10min做灭活处理,作为对照组备用;
S22:取一定量的餐厨垃圾,经过除油、除杂后粉碎成浆液,按照0.1g/g·VSS剂量将生物复合酶液添加到餐厨浆液中,接种10%(以VSS计)的厌氧污泥,用自来水调节体系中的VSS至5%,将其置于厌氧发酵瓶中充氮气3~5min除氧后迅速密封,置于35℃摇床中180rpm发酵。
结果分析:发酵24h后取样分析,如图2(a)所示,添加生物复合酶处理24h后,SCOD含量达到了38.5g/L,与对照组(23.3g/L)相比增加了65.5%。这说明生物复合酶显著促进了餐厨垃圾的水解。对生物复合酶制剂处理后的发酵物料进行粒径分析,如图2(b)所示,其粒径尺寸显著降低,以中值粒径D50为例,经过酶预处理24h后,D50从150.0μm降低至72.6μm,说明生物复合酶制剂的添加促进了餐厨垃圾中颗粒有机物的分解,从而释放出更多的溶解性有机物。此外,对发酵物料做SEM分析,如图3所示,与对照组中物料呈现紧密的团聚现象相比,经过生物复合酶处理后的物料更加分散,物料孔隙结构有显著改变,呈现出明显的侵蚀和破坏现象,这也说明了生物复合酶制剂的显著催化效果。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将发酵体系中pH值用5M的NaOH溶液调节到5、6、7、8、9及不调节pH处理(pH在24h内快速下降到4左右),生物酶添加剂量为0.1g/g·VSS,其中对照组添加等量的灭活后生物复合酶,采用间歇式方法每隔12h调节pH至既定值,并分别在发酵24h和120h后取样分析。
如图4(a)所示,在不同pH条件下添加生物复合酶制剂处理24h后,体系中SCOD均显著增加,对照组中SCOD浓度为18.1g/L,添加生物复合酶处理后平均SCOD浓度达到39.5g/L,是对照组的2.18倍,这说明该生物复合酶制剂具有较为广泛的pH使用阈值,即在pH为4~9之间均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在120h后,对照组中SCOD含量为36.0g/L,不同pH下添加酶处理组中SCOD平均含量为48.65g/L,仅为对照组的1.35倍,这说明酶促反应主要发生在前24h内。
同样地,对120h后在不同pH条件处理组中的VFAs含量进行分析,pH对VFAs产生影响显著,调节发酵体系pH后,VFAs的转化得到显著改善,在pH≤7时,VFAs的产量随着pH值的增加而增加,而随着pH值的进一步增加,VFAs产量却开始下降。以上结果说明pH过低或过高的环境均不利于VFAs的转化,这可能由于极端pH条件下产酸菌群受到了一定的抑制。另外,对不同pH体系中VFAs的相对组分进行分析,如图4(b)所示,结果表明,在不调节pH时,即pH条件在4左右时,发酵体系中产生的VFAs主要以乙酸(AA)和正丁酸(n-BA)为主,而在调节pH后,则以乙酸(AA)、丙酸(PA)、正丁酸(n-BA)或正戊酸(n-VA)为主,且乙酸的含量随着pH值的增加而增加,而丙酸的含量则在pH为7时到达最高。综上,在本发酵体系中,pH在中性条件下,VFAs的产量达到最高,且以丙酸、乙酸及正丁酸为主要组分。
以上结果说明,pH条件对生物复合酶促进餐厨垃圾的水解过程影响甚微,但对后续的产酸阶段具有显著影响,调节pH可以显著促进VFAs的产生,且在pH在7时VFAs产量最高。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将发酵体系中的pH设定为7(采用间歇式调节pH的方法),设置不同生物复合酶添加量,分别为0、0.05、0.1、0.2g/g·VSS,同时分别添加0.2、0.15、0.1、0g/g·VSS灭活后的生物复合酶。并在发酵24h和120h后分别取样分析。
如图5(a)所示,在pH为7的体系中,添加不同剂量生物复合酶制剂处理24h后,其SCOD浓度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添加量为0.05、0.1和0.2g/g·VSS时,SCOD浓度分别为31.64、37.38和45.31g/L,与对照组(21.26g/L)相比分别增加了48.8%、75.8%和113.1%,同时对发酵液中TOC和TN进行分析发现,TOC/TN的比值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而下降,说明生物复合酶的添加改变了发酵底物的C/N结构。另外对发酵120h后体系中VFAs的含量和组分进行分析,如图5(b)所示,在添加量为0.05、0.1和0.2g/g·VSS时,VFAs的浓度分别为23.7、28.0和38.1g COD/L,相比对照组中的17.3g COD/L分别增加了31.2%、52.6%和102.2%。这说明随着生物复合酶添加量的增加,餐厨垃圾发酵产酸的效果也随之增强。此外,对VFAs中的两组重要组分乙酸和丙酸的相对含量分析表明,乙酸的相对比例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小,而丙酸的相对比例则呈现增加趋势。这可能是由于生物复合酶的添加改变了发酵底物结构的变化,如多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在生物复合酶处理24h后,随着其添加量的增加,蛋白质与多糖的比值呈上升趋势(图6)。
以上结果说明,在中性条件下,生物复合酶的添加不仅可以显著提高餐厨垃圾发酵产酸过程中VFAs的产量,还可以提高其中丙酸的相对比例,实现了发酵过程丙酸型发酵的定向调控。根据相关的研究报道称,丙酸组分在餐厨垃圾发酵液作碳源的应用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该生物复合酶在强化餐厨垃圾发酵产物作为污水处理中有机碳源的工程应用方面有很大潜能。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考察pH调节和生物复合酶添加对餐厨垃圾发酵产酸的影响,其不同之处在于:
在不调节pH的条件下,设置对照组(control)和添加0.1g/g·VSS生物复合酶(CE)的处理组,在pH为7条件下,设置添加0.1g/g·VSS生物复合酶的处理组(CE+pH 7),同时设置添加等量灭活生物复合酶的处理组(pH 7),并在发酵24h和120h后分别取样分析其中乳酸和VFAs的含量。
如图7(a)所示,在不调节pH情况下,添加生物复合酶显著促进了乳酸的转化,而对VFAs的产生几乎没有促进作用,相反地,当调节pH条件为7时,添加生物复合酶显著促进了VFAs的产生。易知,pH的调节使发酵体系中产酸类型由乳酸转变为VFAs,而生物复合酶的添加则主要影响产酸效果。尽管调节pH对产酸量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远不如生物复合酶的强化效果。
同时,对不同处理组中乳酸(LA)和不同类型VFAs的相对组分进行分析,如图7(b)所示,在不调节pH添加下,乳酸比例占了绝大部分,达到80%以上,且添加生物复合酶后,乳酸比例进一步增加至89.6%,这主要是由于其绝对含量的显著增加。而在pH为中性时,则主要以乙酸、丙酸和正丁酸为主,分别占到33.4%、25.5%和17.8%,添加生物复合酶后,优势产物种类未变,分别占到26.5%、35.2%和11.8%,但不难发现,乙酸和丁酸比例显著下降,而丙酸组分则明显上升。这说明生物复合酶添加后,改变了VFAs的组成和结构,也就是说VFAs的类型从乙酸主导转换为以丙酸主导。
综上所述,生物复合酶的添加在不调节pH条件(酸性)下主要以促进乳酸的产生为主,而在中性条件下不仅可以促进VFAs的产生,且可以调控产物中VFAs以丙酸为主进行发酵。

Claims (5)

1.一种生物复合酶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以豆粕和麦麸混合物为培养基,用磷酸盐缓冲液调节培养基含水量为70%,接入米曲霉孢子悬液,30±5℃固态发酵60~120 h后即可产生高效生物复合酶,其中米曲霉购买自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菌种编号为CICC 41207;
S2:收集S1反应体系中固体发酵物,冷冻干燥或中低温烘干,磨碎,得到的固体粉末即为生物复合酶制剂;
所述S1中,固体培养基中豆粕和麦麸的质量混合比例为6:4;
所述S1中,磷酸盐缓冲液的pH范围在6.5~7.9;
所述S1中,以培养基总固体含量为基准,米曲霉孢子悬液接种量为105~107 cells/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复合酶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S1中,磷酸盐缓冲液的pH为7.2;
所述S1中,以培养基总固体含量为基准,米曲霉孢子悬液接种量为105 cells/g。
3.一种生物复合酶制剂,其特征在于,通过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生物复合酶制剂的制备方法制备而成。
4.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生物复合酶制剂在餐厨垃圾厌氧发酵处理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餐厨垃圾厌氧发酵处理包括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酸,包括如下步骤:
S21:餐厨垃圾做除杂、除油及破碎预处理,调节总挥发性固体含量至适当范围,形成餐厨垃圾发酵体系;
S22:将上述生物复合酶制剂加入到餐厨垃圾发酵体系中,混合均匀,并接种厌氧污泥,在厌氧条件下进行搅拌发酵;
所述S21中,发酵体系中总挥发性固体含量为3%~12%;
所述S22中,以餐厨垃圾总挥发性固体含量为基准,生物复合酶制剂的添加量为0~0.4g/g·VSS;
所述S22中,以餐厨垃圾总挥发性固体含量为基准,厌氧污泥的接种量为5%~15%;
所述S22中,厌氧发酵的pH值为7。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生物复合酶制剂在餐厨垃圾厌氧发酵处理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
所述S21中,发酵体系中总挥发性固体含量为5%;
所述S22中,以餐厨垃圾总挥发性固体含量为基准,生物复合酶制剂的添加量0.1 g/g·VSS;
所述S22中,以餐厨垃圾总挥发性固体含量为基准,厌氧污泥的接种量为10%。
CN202211012807.8A 2022-08-23 2022-08-23 一种生物复合酶的制备方法及其强化餐厨垃圾发酵产酸的应用 Active CN1151418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12807.8A CN115141818B (zh) 2022-08-23 2022-08-23 一种生物复合酶的制备方法及其强化餐厨垃圾发酵产酸的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12807.8A CN115141818B (zh) 2022-08-23 2022-08-23 一种生物复合酶的制备方法及其强化餐厨垃圾发酵产酸的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41818A CN115141818A (zh) 2022-10-04
CN115141818B true CN115141818B (zh) 2024-05-28

Family

ID=834153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12807.8A Active CN115141818B (zh) 2022-08-23 2022-08-23 一种生物复合酶的制备方法及其强化餐厨垃圾发酵产酸的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41818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0740A (ja) * 1994-06-28 1996-01-16 Bioole Chem:Kk 糸状菌類による厨芥処理方法
CN108624624A (zh) * 2018-05-26 2018-10-09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利用真菌固态发酵餐厨垃圾产生甲烷的方法
CN108676821A (zh) * 2018-06-21 2018-10-19 湖南双晟科技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餐厨垃圾发酵产酸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0740A (ja) * 1994-06-28 1996-01-16 Bioole Chem:Kk 糸状菌類による厨芥処理方法
CN108624624A (zh) * 2018-05-26 2018-10-09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利用真菌固态发酵餐厨垃圾产生甲烷的方法
CN108676821A (zh) * 2018-06-21 2018-10-19 湖南双晟科技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餐厨垃圾发酵产酸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朋朋等.米曲霉固态发酵生产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优化研究.饲料酶制剂的研究与应用.2009,第4页1.1.2节、1.3.1节. *
米曲霉固态发酵生产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优化研究;王朋朋等;饲料酶制剂的研究与应用;第4页1.1.2节、1.3.1节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41818A (zh) 2022-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78437C (zh) 一种餐厨垃圾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方法
CN112047590A (zh) 一种利用餐厨垃圾预醇化强化污泥厌氧消化的方法
CN101760481B (zh) 纤维废弃物发酵产氢气和/或甲烷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1126064B (zh) 红霉素菌渣的生物改性方法及再利用
Kim et al. Production of lactic acid from food wastes
CN103911295B (zh) 毛栓菌菌株及其在利用市政脱水污泥生产漆酶中的应用
CN104099374A (zh) 一种稻草秸秆碱处理与剩余污泥混合消化产沼气的方法
CN106811438B (zh) 一种秸秆降解酸化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19371A (zh) 拜氏梭菌及其以木糖渣为原料发酵制备生物丁醇的方法
CN101250554A (zh) 一种提高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产氢气量的方法
CN105016600A (zh) 一种污泥生物干化方法
CN1858213A (zh) 生物质及固体有机废弃物发酵法联产氢气和甲烷的方法
CN102242177B (zh) 一种由糠醛渣发酵制备乳酸和乙醇的方法
CN114789181B (zh) 一种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方法
CN103243123B (zh) 一种高值转化薯类酒糟的新型循环工艺
CN105861576A (zh) 一种以蘑菇渣为原料碱性发酵生产挥发性脂肪酸的方法
CN119040402A (zh) 一种提高秸秆类原料厌氧发酵甲烷产量及纯度的方法
WO2010114481A1 (en) Methods for improving biogas production in the presence of hard substrates
CN115141818B (zh) 一种生物复合酶的制备方法及其强化餐厨垃圾发酵产酸的应用
CN113980933B (zh) 一种复合酶制备及其处理废水污泥的方法
CN103555638B (zh) 一种乙醇耐性产乙酸微生物复合菌及其用途
CN102030417A (zh) 一种水解处理生物燃料乙醇生产中废液的方法
CN106011177A (zh) 以赤霉素菌渣与餐厨垃圾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的方法
CN110583867A (zh) 薯渣生产蛋白饲料方法、薯类淀粉加工废水渣利用方法
CA2945507C (en) Process for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glycero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