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08425A - 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108425A CN115108425A CN202111599081.8A CN202111599081A CN115108425A CN 115108425 A CN115108425 A CN 115108425A CN 202111599081 A CN202111599081 A CN 202111599081A CN 115108425 A CN115108425 A CN 11510842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oor
- car
- detection
- user
- captured im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06—Monitoring devices or performance analysers
- B66B5/0012—Devices monitoring the users of the elevator syste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02—Door or gate operation
- B66B13/14—Control systems or devices
- B66B13/143—Control systems or devices electrical
- B66B13/146—Control systems or devices electrical method or algorithm for controlling do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24—Safety devices in passenger lif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preventing trapping of passeng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06—Monitoring devices or performance analysers
- B66B5/0037—Performance analy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 Indicating And Signalling Devic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止乘用轿厢内的影子的误检测、正确地检测位于门附近的使用者的电梯使用者检测系统。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具备:检测区域设定部,其在从设置在乘用轿厢内的摄像机得到的拍摄图像上,设定在所述乘用轿厢内的门附近的拉入检测用的第1检测区域和从所述门朝向候梯厅的乘梯检测用的第2检测区域;检测处理部,其基于所述拍摄图像检测存在于所述第1检测区域或所述第2检测区域的使用者;以及调整部,其在所述门全闭时和全开时变更对于所述拍摄图像的目标亮度值,在全闭时以使所述目标亮度值比全开时降低而将所述乘用轿厢内拍摄得暗的方式进行调整。
Description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21-044772(申请日:2021.3.18)为基础,基于该申请而享受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包含该本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当电梯的乘用轿厢开门时,位于乘用轿厢内的使用者的手指等有时会被拉进门暗箱。此外,当位于候梯厅的使用者进入乘用轿厢时,有时会撞到正在关闭的门的端。为了防止发生这样的事故,有如下系统:使用设置于乘用轿厢的1台摄像机,检测候梯厅的使用者或轿厢内的使用者,并反映到门的开闭控制中。
在所述的系统中,对于门暗箱的拉入检测是通过检测设定在乘用轿厢内的门附近的检测区域内的图像的亮度变化来实现的。即,在开门时,如果在所述检测区域内检测到图像的亮度变化,则判定为使用者位于门附近,例如进行使开门动作变慢或鸣响蜂鸣声等,将拉入事故防患于未然。
但是,由于乘用轿厢内的照明光的关系,使用者的影子进入所述检测区域内,伴随着影子的运动而产生大的亮度变化,有时将影子误检测为使用者。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使用者远离门,但会使开门动作变慢,蜂鸣声鸣叫等,给使用者带来不快感。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乘用轿厢内的影子的误检测、正确地检测位于门附近的使用者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
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具备:检测区域设定部,其在从设置在乘用轿厢内的摄像机获取到的拍摄图像上,设定在所述乘用轿厢内的门附近的拉入检测用的第1检测区域和从所述门朝向候梯厅的乘梯检测用的第2检测区域;检测处理部,其基于所述拍摄图像检测存在于所述第1检测区域或所述第2检测区域的使用者;以及调整部,其在所述门的全闭时和全开时变更对于所述拍摄图像的目标亮度值,在全闭时以使所述目标亮度值比全开时降低而将所述乘用轿厢内拍摄得暗的方式进行调整。
根据所述构成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能够防止乘用轿厢内的影子的误检测,能够正确地检测位于门附近的使用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的构成的图。
图2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乘用轿厢内的出入口周边部分的构成的图。
图3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摄像机的拍摄图像的一例的图。
图4是示意地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乘梯检测区域的构成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该实施方式中的在拉入检测区域产生的影子的误检测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该实施方式中的使用者检测系统的处理动作的流程图。
图7是用于说明该实施方式中的在实际空间中的坐标系的图。
图8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以块单位来划分拍摄图像的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对于拍摄图像的目标亮度值与轿厢门的开闭动作的关系的图。
图10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轿厢门全闭时的拍摄图像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轿厢门全开闭时的拍摄图像的一例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作为变形例而将拍摄图像的中央1/4部分选择为亮度值的调整部分的例子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作为变形例而将拍摄图像的上侧1/2部分选择为亮度值的调整部分的例子的图。
图14是表示作为变形例的使用了旁开型的轿厢门的乘用轿厢内的出入口周边部分的构成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所述旁开型的轿厢门的开闭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公开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变形理所当然地包括在本公开的范围内。为了使说明更加明确,在附图中,有时还会相对于实际的实施方式变更各部分的尺寸、形状等来示意性地加以表示。在多个附图中,有时还对于对应的要素赋予相同的参考数字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的构成的图。另外,在此,以一台乘用轿厢为例进行说明,但在多台乘用轿厢中也是同样的构成。
在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上部设置有摄像机12。具体而言,摄像机12以使镜头部分向正下方、或者向候梯厅15侧或向乘用轿厢11内部侧倾斜规定的角度的方式设置在覆盖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上部的门楣板11a中。
摄像机12是例如车载摄像机等小型的监视用摄像机,具有广角镜头或鱼眼镜头,能够每秒连续拍摄多帧(例如30帧/秒)的图像。摄像机12例如在乘用轿厢11到达各层的候梯厅15时启动,以包含轿厢门13附近和候梯厅15在内的方式进行拍摄。另外,摄像机12也可以在乘用轿厢11运行时始终处于动作中。
此时的拍摄范围被调整为L1+L2(L1>>L2)。L1是候梯厅侧的拍摄范围,从轿厢门13朝向候梯厅15具有规定的距离。L2是轿厢侧的拍摄范围,从轿厢门13朝向乘用轿厢背面具有规定的距离。另外,L1、L2是进深方向的范围,关于宽度方向(与进深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范围,至少比乘用轿厢11的横宽大。
在各层的候梯厅15中,在乘用轿厢11的到达口开闭自如地设置有候梯厅门14。候梯厅门14在乘用轿厢11到达时与轿厢门13卡合而进行开闭动作。另外,动力源(门机)位于乘用轿厢11侧,候梯厅门14只是追随轿厢门13进行开闭。在以下的说明中,设为在将轿厢门13开门时,候梯厅门14也开门,在轿厢门13关门时,候梯厅门14也关门。
由摄像机12连续拍摄到的各图像(影像)由图像处理装置20实时地进行解析处理。另外,在图1中,为了方便,将图像处理装置20从乘用轿厢11取出来加以展示,但实际上,图像处理装置20与摄像机12一起收纳在门楣板11a中。
图像处理装置20具备存储部21和检测部22。存储部21例如由RAM等存储设备构成。存储部21具有缓冲区域,该缓冲区域用于依次保存由摄像机12拍摄到的图像,并且暂时保存检测部22的处理所需的数据。另外,在存储部21中也可保存以对拍摄图像的预处理的形式实施了畸变校正、放大缩小、局部剪裁等处理的图像。
检测部22例如由微处理器构成,使用摄像机12的拍摄图像来检测位于轿厢门13附近的使用者。如果从功能性上划分该检测部22,则由检测区域设定部22a、检测处理部22b以及调整部22c来构成。另外,这些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诸如集成电路(IC)等硬件来实现,也可以结合使用软件以及硬件来实现。
检测区域设定部22a在从摄像机12获取的拍摄图像上设定至少一个用于检测使用者的检测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用于检测候梯厅15的使用者的检测区域E1和用于检测乘用轿厢11内的使用者的检测区域E2、E3。检测区域E1用作乘梯检测区域,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轿厢门13)朝向候梯厅15而设定。检测区域E2用作拉入检测区域,设定在乘用轿厢11内的入口柱41a、41b上。检测区域E3与检测区域E2同样地用作拉入检测区域,设定在乘用轿厢11内的出入口侧的地面19(参照图3)。
检测处理部22b基于在轿厢门13的关门动作中检测区域E1内的图像的亮度变化,检测存在于候梯厅15的使用者或物体。另外,检测处理部22b基于在轿厢门13的开门动作中检测区域E2、E3内的图像的亮度变化,检测门暗箱42a、42b或接近轿厢门13的使用者或物体。另外,“物体”包含例如使用者的衣服或行李、以及轮椅等移动体。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提及“检测使用者”的情况下,也包含“物体”。
调整部22c在轿厢门13全闭时和全开时变更对于拍摄图像的目标亮度值,在轿厢门13全闭时以使目标亮度值比全开时降低而将拍摄乘用轿厢11内拍摄得暗的方式进行调整。详细地说,在摄像机12中具备曝光调整功能,基于由调整部22c设定的目标亮度值自动地进行曝光调整。在此,调整部22c在轿厢门13全闭时以使目标亮度值比全开时降低而将拍摄乘用轿厢11内拍摄得暗的方式进行调整。另外,调整部22c在全开时以使目标亮度值提高而将拍摄候梯厅15拍摄得明亮的方式进行调整。另外,也可以使电梯控制装置30具有图像处理装置20的一部分或全部功能。
电梯控制装置30由具备CPU、ROM、RAM等的计算机构成。电梯控制装置30进行乘用轿厢11的运行控制等。另外,电梯控制装置30具备门开闭控制部31和警告部32。
门开闭控制部31控制乘用轿厢11到达候梯厅15时的轿厢门13的门开闭。详细地说,门开闭控制部31在乘用轿厢11到达候梯厅15时打开轿厢门13,在经过规定时间后关门。但是,在轿厢门13的关门动作中,在由检测处理部22b在检测区域E1内检测到使用者的情况下,门开闭控制部31禁止轿厢门13的关门动作,使轿厢门13向全开方向重新打开并维持开门状态。
另外,在轿厢门13的开门动作中由检测处理部22b在检测区域E2或E3内检测到使用者的情况下,门开闭控制部31进行用于避免门事故(向门暗箱的拉入事故)的门开闭控制。具体而言,门开闭控制部31暂时停止轿厢门13的开门动作,或者向反方向(关门方向)移动,或者减慢轿厢门13的开门速度。
图2是表示乘用轿厢11内的出入口周边部分的构成的图。
在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开闭自如地设置有轿厢门13。在图2的例子中表示了对开型的轿厢门13,构成轿厢门13的两个门板13a、13b沿着面宽方向(水平方向)相互向相反方向进行开闭动作。另外,“面宽”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相同。
在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的两侧设置有入口柱41a、41b,与门楣板11a一起包围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入口柱”也称为正面柱,一般在背侧设置有用于收纳轿厢门13的门暗箱。在图2的例子中,在轿厢门13已开门时,一方的门板13a收纳在设置于入口柱41a的背侧的门暗箱42a中,另一方的门板13b收纳在设置于入口柱41b的背侧的门暗箱42b中。在入口柱41a、41b的一方或双方设置有显示器43、配设有目的层按钮44等的操作盘45以及扬声器46。在图2的例子中,在入口柱41a上设置有扬声器46,在入口柱41b上设置有显示器43、操作盘45。
摄像机12设置在沿水平方向配设在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上部的门楣板11a中。在此,为了在直到即将关门之前检测候梯厅15的使用者,与轿厢门13的关门位置相对应地安装有摄像机12。具体而言,如果轿厢门13是对开型,则在门楣板11a的中央部安装摄像机12。另外,在乘用轿厢11内的天花板面设置有例如使用了LED的照明设备48。
图3是表示摄像机12的拍摄图像的一例的图。上侧为候梯厅15,下侧为乘用轿厢11内。图中的16表示候梯厅15的地面,19表示乘用轿厢11的地面。E1、E2、E3表示检测区域。
轿厢门13具有在轿厢门槛47上相互向反方向移动的两块门板13a、13b。候梯厅门14也是这样,具有在候梯厅门槛18上相互向反方向移动的两个门板14a、14b。候梯厅门14的门板14a、14b与轿厢门13的门板13a、13b一起向门开闭方向移动。
摄像机12设置在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上部。因此,如图1所示,当乘用轿厢11已在候梯厅15开门时,拍摄候梯厅侧的规定范围(L1)和轿厢内的规定范围(L2)。其中,在候梯厅侧的规定范围(L1)内设定有用于检测乘坐乘用轿厢11的使用者的检测区域E1。
在实际空间中,检测区域E1从出入口(面宽)的中心朝向候梯厅方向具有L3的距离(L3≤候梯厅侧的拍摄范围L1)。全开时的检测区域E1的横宽W1设定为出入口(面宽)的横宽W0以上的距离。如图3中斜线所示,检测区域E1包含门槛18、47,以门套17a、17b的死角除外的方式加以设定。另外,检测区域E1的横向(X轴方向)的尺寸也可以设为与轿厢门13的开闭动作相应地变更的构成。另外,检测区域E1的纵向(Y轴方向)的尺寸也可以设为与轿厢门13的开闭动作相应地变更的构成。
如图4所示,用作乘梯检测区域的检测区域E1由乘梯意图推定区域E1a、接近检测区域E1b以及门槛上检测区域E1c构成。乘梯意图推定区域E1a是用于推定使用者是否具有乘梯意图而朝向乘用轿厢11的区域。接近检测区域E1b是用于检测使用者正在接近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的区域。门槛上检测区域E1c是用于检测使用者通过门槛18、47上的区域。关于这些区域E1a、E1b、E1c的检测处理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在此省略详细说明。
在此,在本系统中,除了乘梯检测用的检测区域E1还具有检测区域E2、E3。检测区域E2、E3用作拉入检测区域。检测区域E2沿着乘用轿厢11的入口柱41a、41b的内侧侧面41a-1、41b-1具有规定的宽度而设定。另外,也可以根据内侧侧面41a-1、41b-1的横宽来设定检测区域E2。检测区域E3沿着乘用轿厢11的地面19的轿厢门槛47具有规定的宽度而设定。
在轿厢门13的开门动作中,当在检测区域E2或E3内检测到使用者时,执行例如暂时停止轿厢门13的开门动作、或者向反方向(关门方向)移动、或者减慢轿厢门13的开门速度等对应处理。另外,通过声音广播,发出例如“请离开门”等警告。
(拉入检测的问题)
拉入检测以作为拉入检测区域的检测区域E2、E3内的图像的亮度变化根据使用者的侵入而正确表现为前提。但是,检测区域E2、E3设定在乘用轿厢11内,因此受到轿厢室内的照明环境的强烈影响。即,如图5所示,即使在使用者P1在远离轿厢门13的位置乘梯的情况下,由于照明设备48的照明光的关系,使用者P1的影子S1也会进入检测区域E2或E3。如果影子S1进入检测区域E2或E3,则伴随影子S1的运动,在图像上产生大的亮度变化,该影子S1有可能被误检测为使用者P1。在本实施方式中,目的在于防止因这样的乘用轿厢11内的照明环境引起的影子的误检测,提高拉入检测的精度。
接着,对本系统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6是用于说明本系统的处理动作的流程图。在该流程图中,包含开门动作时所执行的“拉入检测处理”和在关门动作时所执行的“乘梯检测处理”。
首先,作为初始设定,由图像处理装置20所具备的检测部22的检测区域设定部22a执行检测区域设定处理(步骤S100)。该检测区域设定处理例如在设置了摄像机12时、或者调整了摄像机12的设置位置时,如下执行。
即,检测区域设定部22a在轿厢门13全开的状态下,设定从出入口朝向候梯厅15具有距离L3的检测区域E1。如图3所示,检测区域E1包含门槛18、47,以门套17a、17b的死角除外的方式加以设定。在此,在轿厢门13全开的状态下,检测区域E1的横向(X轴方向)的尺寸为W1,具有出入口(面宽)的横宽W0以上的距离。另外,检测区域设定部22a沿着乘用轿厢11的入口柱41a、41b的内侧侧面41a-1、41b-1设定具有规定宽度的检测区域E2,并且沿着乘用轿厢11的地面19的轿厢门槛47设定具有规定宽度的检测区域E3。
在此,在乘用轿厢11向各层移动中,轿厢门13处于全闭的状态。此时,以将拍摄乘用轿厢11内拍摄得暗的方式进行摄像机12的曝光调整(步骤S101)。当乘用轿厢11到达任意层的候梯厅15时(步骤S102的“是”),电梯控制装置30开始轿厢门13的开门动作(步骤S103)。伴随该开门动作,通过摄像机12以规定的帧率(例如30帧/秒)拍摄候梯厅侧的规定范围(L1)和轿厢内的规定范围(L2)。如后所述,此时的对于拍摄图像的目标亮度值被设定为暗(参照图9的第1范围a)。
摄像机12的拍摄也可以从乘用轿厢11已关门的状态连续地进行。图像处理装置20按时间序列获取由摄像机12拍摄到的图像,一边将这些图像依次保存在存储部21中(步骤S104),一边实时地执行以下那样的拉入检测处理(步骤S105)。另外,作为对于拍摄图像的预处理,也可以进行畸变校正、放大缩小、图像的一部分的剪裁等。
如图7所示,摄像机12拍摄以与设置在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的轿厢门13水平的方向为X轴、以从轿厢门13的中心到候梯厅15的方向(相对于轿厢门13垂直的方向)为Y轴、以乘用轿厢11的高度方向为Z轴的图像。在由该摄像机12拍摄到的各图像中,以块单位比较作为检测对象的图像。如果是开门动作中,则设定在乘用轿厢11内的检测区域E2、E3(拉入检测区域)内的图像成为检测对象。
图8表示以规定的块单位将拍摄图像分割成矩阵状的例子。将原图像划分成一边为Wblock的格子状之后的图像称为“块”。在图7的例子中,块的纵横长度相同,但是纵和横的长度也可以不同。另外,可以在图像的整个区域内将块设为均匀的大小,也可以设为例如越靠近图像的上部越缩短纵向(Y轴方向)的长度等的不均匀的大小。
检测处理部22b按照时间序列顺序依次读出在存储部21中保存的各图像,针对每个块算出这些图像的平均亮度值。此时,将输入最初的图像时算出的每一块的平均亮度值作为初始值保持在存储部21内的未图示的第1缓冲区域内。
当获得第2张以后的图像时,则检测处理部22b将当前图像的每个块的平均亮度值与所述第1缓冲区中保存的前一张图像的每个块的平均亮度值进行比较。其结果是,当在当前图像中存在具有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的亮度差的块时,检测处理部22b将该块判定为有运动的块。当判定了相对于当前图像的运动的有无时,检测处理部22b将该图像的每个块的平均亮度值用于与下一图像的比较而保持在所述第1缓冲区中。
以后同样,检测处理部22b重复一边按照时间序列顺序以块单位比较各图像的亮度值,一边判定运动的有无。其结果是,如果图像中存在有运动的块,则检测处理部22b判断为存在使用者或物体。例如,在检测区域E2内的图像中检测到有运动的块,则检测处理部22b判定为在乘用轿厢11内的轿厢门13附近存在使用者或物体。
当在开门动作中检测到使用者或物体的存在(步骤S106的“是”),则从图像处理装置20向电梯控制装置30输出使用者检测信号。电梯控制装置30的门开闭控制部31当接收到该使用者检测信号时,暂时停止轿厢门13的开门动作,在数秒后从该停止位置重新开始开门动作(步骤S107)。
另外,也可以在接收到使用者检测信号时,使轿厢门13的开门速度比通常慢,或者在使轿厢门13向反方向(关门方向)稍微移动后再重新开始开门动作。另外,通过电梯控制装置30的警告部32的启动,可以通过乘用轿厢11内的扬声器46进行声音广播,对使用者唤起注意以使其离开轿厢门13,也可以发出警告音。在检测区域E2或E3内检测到使用者或物体的存在的期间,重复所述处理。由此,例如在使用者位于轿厢门13的附近的情况下,能够将被拉入门暗箱42a或42b防止于未然。
在轿厢门13全开时(步骤S108的“是”),以将乘用轿厢11内和候梯厅15拍摄得明亮的方式进行摄像机12的曝光调整(步骤S109)。在此,轿厢门13的全开例如可以使用设置在轿厢门13的驱动机构中的未图示的全开开关的信号来检测,也可以根据轿厢门13从全闭位置移动到全开位置所需要的时间来检测。
当轿厢门13在全开的状态下经过了规定时间时,开始关门动作(步骤S110)。如后所述,此时的对于拍摄图像的目标亮度值被设定为明亮(参照图9的第2范围b)。图像处理装置20按时间序列获取由摄像机12拍摄的图像,一边将这些图像依次保存在存储部21中(步骤S111),一边实时地执行以下那样的乘梯检测处理(步骤S112)。
乘梯检测处理将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轿厢门13)朝向候梯厅15设定的检测区域E1内的图像作为检测对象。检测处理部22b以块单位将在关门动作中按时间序列获取到的检测区域E1内的各图像进行比较,检查是否存在有运动的块。其结果是,如果存在有运动的块,则检测处理部22b判断为在检测区域E1内存在人或物体。
通过这样的方法,当在关门动作中在检测区域E1内检测到使用者或物体的存在时(步骤S113的“是”),则从图像处理装置20向电梯控制装置30输出使用者检测信号。电梯控制装置30的门开闭控制部31通过接收该使用者检测信号,禁止轿厢门13的关门动作而维持开门状态(步骤S114)。
在检测区域E1内没有检测到使用者或物体的存在的情况下(步骤S1113的“否”),电梯控制装置30继续轿厢门13的关门动作,在关门结束后使乘用轿厢11向目的层出发。另外,在轿厢门13全闭时(步骤S115的“是”),以将拍摄乘用轿厢11内拍摄得暗的方式由调整部22c调整摄像机12的曝光(步骤S116)。在此,轿厢门13的全闭例如可以使用设置在轿厢门13的驱动机构中的未图示的全闭开关的信号来检测,也可以根据轿厢门13从全开位置移动到全闭位置所需要的时间来检测。
图9是表示对于拍摄图像的目标亮度值与轿厢门13的开闭动作的关系的图。亮度值用0~255的灰度来表示,最低值的“0”是黑色,最高值的“255”是白色。
拉入检测处理以作为拉入检测区域的检测区域E2、E3内的图像的亮度变化根据使用者的侵入而正确表现为前提。通常,为了提高黑色的分辨率,将目标亮度值设定得高,被拍摄得明亮。但是,如图5所说明的那样,由于乘用轿厢11内的照明光的关系,在检测区域E2或检测区域E3内产生使用者P1的影子S1。此时,如果将拍摄乘用轿厢11内拍摄得明亮,则在拍摄图像上影子S1的黑色被强调,所以在检测区域E2或检测区域E3内产生大的影子S1的亮度变化,容易误检测。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全闭时使目标亮度值比全开时降低,设定在第1范围a。在轿厢门13从全闭到全开的期间(图中的t1-t2),目标亮度值被设定为第1范围a。因此,由摄像机12将拍摄乘用轿厢11内拍摄得暗。如果将拍摄乘用轿厢11内拍摄得暗,则如图10所示,能够在拍摄图像上抑制由影子S1的运动引起的亮度变化,能够防止在检测区域E2或E3内被误检测。
另一方面,乘梯检测处理以作为乘梯检测区域的检测区域E1内的图像的亮度变化根据使用者的侵入而正确地表现为前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为了提高所述拉入检测的精度而保持降低目标亮度值的状态,则如图11所示,例如在使用者P2穿着黑色衣服的情况下,在拍摄图像上使用者P2和地面16的对比度变小,在检测区域E1内不能正确地检测使用者P2的运动。
因此,在轿厢门13全开时(图中的t2),使目标亮度值比全闭时提高,设定在第2范围b。图9的上图表示作为通过目标亮度值的设定而在摄像机12侧进行了曝光调整后的结果而获得的拍摄图像的亮度值的推移。因此,在全开门的时刻(图中的t2),在将目标亮度值设定为第2范围b的情况下,通过摄像机12侧的曝光调整,拍摄图像的亮度值比该时刻稍慢而进入第2范围b(图中的t3)。另外,如果摄像机12的响应特性良好,则拍摄图像的亮度值有时也与全开门的时刻大致同时地进入第2范围b内。第1范围a和第2范围b根据考虑了照明环境、摄像机性能等的实验结果而设定为具有规定的灰度宽度,但在此省略具体的数值公开。
当轿厢门13全开后经过规定时间,则开始轿厢门13的关门动作。在轿厢门13全闭之前的期间(图中的t4-t5),目标亮度值被设定为第2范围b。因此,由摄像机12将拍摄候梯厅15拍摄得明亮。如果将拍摄候梯厅15拍摄得明亮,则即使候梯厅15的使用者P2穿着黑色的衣服,也能够在拍摄图像上区别使用者P2和地面16,因此能够在检测区域E1内正确地检测使用者P2的运动,并反映在门开闭控制中。
在轿厢门13全闭时(图中的t5),目标亮度值被切换到第1范围a。在这种情况下也通过在摄像机12侧进行曝光调整,拍摄图像的亮度值比全关门的时刻稍慢而进入第1范围a(图中的t6)。另外,如果摄像机12的响应特性良好,则拍摄图像的亮度值也有与全关门的时刻大致同时地进入第2范围b内的情况。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轿厢门13的全闭时和全开时变更目标亮度值,在全闭时使目标亮度值比全开时降低而拍摄得暗,能够防止影子的误检测,正确地检测门附近的使用者,能够防止拉入事故。进而,通过在全开时使所述目标亮度值比全闭时提高而拍摄得明亮,能够正确地检测位于候梯厅的使用者,并反映在门开闭控制中。
(变形例)
(1)亮度值的调整部分
通常,以使拍摄图像的整体的平均亮度值在目标亮度值的范围的方式进行曝光调整。但是,在摄像机12中,具备能够在拍摄图像上选择与目标亮度值相对应的部分的功能。在使用这样的摄像机12的情况下,也能够以使拍摄图像的一部分的平均亮度值而不是拍摄图像的整体的平均亮度值进入目标亮度值的范围的方式进行曝光调整。
具体而言,通过调整部22c在拍摄图像上选择成为亮度值的调整对象的部分,以使该部分的亮度值进入目标亮度值的范围内的方式控制摄像机12的曝光调整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拍摄图像的中央部分映出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在此处设定有拉入检测用的检测区域E2、E3。因此,如图12所示,例如如果选择n×m像素的图像的中央1/4部分作为调整对象,则能够使包含检测区域E2、E3的部分的亮度值与目标亮度值相对应,高精度地进行拉入检测。
另外,也可以选择乘用轿厢11内的地面19部分作为调整对象,以该部分的亮度值进入目标亮度值的范围内的方式进行曝光调整。由此,由于仅针对乘用轿厢11内的地面19的亮度值而进行曝光调整,所以能够减轻在地面19上所显现的影子的影响,进一步提高拉入检测的精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拍摄图像的上侧1/2部分映出候梯厅15的地面16,在此处设定乘梯检测用的检测区域E1。因此,如图13所示,如果选择n×m像素的图像的上侧1/2部分,以该部分的亮度值进入目标亮度值的范围内的方式进行曝光调整,则能够进一步提高乘梯检测的精度。
(2)快门速度和增益的调整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假设摄像机12具备曝光调整功能,基于从外部设定的目标亮度值自动地进行曝光调整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使用不具备这种曝光调整功能的摄像机12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调整摄像机12的快门速度、增益。
在这种情况下,当向提高快门速度的方向进行调整时,摄像机12所具备的拍摄元件通过镜头曝光的时间变短,因此可以获得暗的图像。当向降低快门速度的方向进行调整时,摄像机12所具备的拍摄元件通过镜头曝光的时间变长,因此能够得到明亮的图像。“增益”是用于增减摄像机12的输出值的系数。如果降低增益的数值,则摄像机12的输出值也降低,从而获得暗图像。如果提高增益的数值,则摄像机12的输出值也会提高,从而得到明亮的图像。
可以调整快门速度和增益两者,也可以调整任意一方。然而,当提高增益时,包含在图像中的噪声也被放大,因此考虑到图像质量,优选地调整快门速度。
具体而言,在轿厢门13全开时,从调整部22c向摄像机12输出控制信号,以拍摄图像的亮度值进入图9所示的第1范围a的方式,向提高摄像机12的快门速度的方向进行调整,或者向降低增益的数值的方向进行调整。由此,获得暗的图像,所以能够在检测区域E2或E3内防止影子的误检测而进行拉入检测。另外,在轿厢门13全闭时,从调整部22c向摄像机12输出控制信号,以拍摄图像的亮度值进入图9所示的第2范围b的方式,向降低摄像机12的快门速度的方向进行调整,或者向提高增益的数值的方向进行调整。由此,能够获得明亮的图像,所以能够在检测区域E1内正确地检测使用者的乘梯并反映到门开闭控制中。
另外,也可以对具备基于所述目标亮度值的设定的曝光调整功能的摄像机12,直接调整快门速度或增益。由此,能够不依赖于摄像机12所具有的曝光调整功能,而在全开时和全闭时切换目标亮度值来进行拍摄。
(3)旁开型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以对开型的轿厢门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对于旁开型也是同样的。
图14是表示使用了两扇门旁开型的轿厢门的乘用轿厢内的出入口周边部分的构成的图。在该例中,在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开闭自如地设置有两扇门旁开型的轿厢门13。如图15所示,轿厢门13具有两个门板13a、13b,它们沿着面宽方向在相同方向上进行开闭动作。
在轿厢门13为旁开型的情况下,在出入口的一侧设置门暗箱42a。在图14的例子中,在出入口的左侧设置有门暗箱42a,在开门时两个门板13a、13b以在门暗箱42a中重叠的状态收纳在门暗箱42a中。在与门暗箱42a相接的入口柱41a的内侧侧面设定有拉入检测用的检测区域E2。
在此,在轿厢门13的关门动作中,需要在直到即将关门之前检测从候梯厅15朝向乘用轿厢11而来的使用者,因此摄像机12被安装在乘用轿厢11的上部的关门位置。在图14的例子中,在门楣板11a中的入口柱41b侧(右侧)设置有摄像机12。
即使是旁开型的轿厢门13,也与所述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在全闭时使目标亮度值比全开时降低而拍摄得暗,能够防止影子的误检测,正确地检测位于门附近的使用者,能够防止拉入事故。进一步地,通过在全开时使所述目标亮度值比全闭时提高而拍摄得明亮,能够正确地检测位于候梯厅的使用者并反映在门开闭控制中。
根据以上所述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乘用轿厢内的影子的误检测、正确地检测位于门附近的使用者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
另外,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不意味着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主旨中,并且包含在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和及其均等的范围中。
Claims (11)
1.一种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其具备设置在乘用轿厢内、且拍摄包含所述乘用轿厢的门以及候梯厅在内的规定范围的摄像机,所述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的特征在于,具备:
检测区域设定部,其在从所述摄像机获得的拍摄图像上,设定在所述乘用轿厢内的所述门附近的拉入检测用的第1检测区域和从所述门朝向所述候梯厅的乘梯检测用的第2检测区域;
检测处理部,其基于所述拍摄图像,检测存在于所述第1检测区域或所述第2检测区域的使用者;以及
调整部,其在所述门全闭时和全开时变更对于所述拍摄图像的目标亮度值,在全闭时以使所述目标亮度值比全开时降低而将所述乘用轿厢内拍摄得暗的方式进行调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部在所述门的开门动作中,在所述门全开之前的期间,使所述目标亮度值比全开时降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部在所述门全开时,使所述目标亮度值比全闭时提高,以将所述候梯厅拍摄得明亮的方式进行调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部在所述门的关门动作中,在所述门全闭之前的期间,使所述目标亮度值比全闭时提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部以所述拍摄图像的一部分的亮度值进入作为所述目标亮度值而设定的范围的方式进行调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拍摄图像的一部分包含与所述第1检测区域对应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拍摄图像的一部分包含与所述第2检测区域对应的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拍摄图像的一部分包含与所述乘用轿厢的地面对应的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部通过调整所述摄像机的快门速度或增益,在所述门全闭时和全开时变更对于所述拍摄图像的目标亮度值,在全闭时使所述目标亮度值比全开时降低,将所述乘用轿厢内拍摄得暗。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门开闭控制部,所述门开闭控制部基于所述检测处理部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门的开闭动作。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机在所述乘用轿厢内的上部与所述门的关门位置相对应地设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044772 | 2021-03-18 | ||
JP2021044772A JP7135144B1 (ja) | 2021-03-18 | 2021-03-18 | エレベータの利用者検知システ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108425A true CN115108425A (zh) | 2022-09-27 |
CN115108425B CN115108425B (zh) | 2024-02-27 |
Family
ID=83229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599081.8A Active CN115108425B (zh) | 2021-03-18 | 2021-12-24 | 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135144B1 (zh) |
CN (1) | CN11510842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566858B2 (ja) | 2022-12-15 | 2024-10-15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利用者検知システム及び露光制御方法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032759A (ja) * | 2000-07-19 | 2002-01-3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監視装置 |
JP2009295063A (ja) * | 2008-06-09 | 2009-12-17 | Meidensha Corp | 侵入物検知装置 |
CN106966274A (zh) * | 2016-01-13 | 2017-07-21 |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 电梯系统 |
CN107995436A (zh) * | 2017-12-19 | 2018-05-04 |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补光方法及装置 |
CN108351684A (zh) * | 2015-11-13 | 2018-07-31 | 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 操作检测装置、操作检测方法以及影像显示系统 |
JP6367411B1 (ja) * | 2017-03-24 | 2018-08-01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
JP6377797B1 (ja) * | 2017-03-24 | 2018-08-22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乗車検知システム |
CN112340577A (zh) * | 2019-08-09 | 2021-02-09 |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 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
CN112340581A (zh) * | 2019-08-09 | 2021-02-09 |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 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1173671A (ja) * | 2010-02-24 | 2011-09-08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およびエレベータ用防犯カメラ |
JP5969149B1 (ja) * | 2016-01-13 | 2016-08-17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
-
2021
- 2021-03-18 JP JP2021044772A patent/JP7135144B1/ja active Active
- 2021-12-24 CN CN202111599081.8A patent/CN11510842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032759A (ja) * | 2000-07-19 | 2002-01-3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監視装置 |
JP2009295063A (ja) * | 2008-06-09 | 2009-12-17 | Meidensha Corp | 侵入物検知装置 |
CN108351684A (zh) * | 2015-11-13 | 2018-07-31 | 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 操作检测装置、操作检测方法以及影像显示系统 |
CN106966274A (zh) * | 2016-01-13 | 2017-07-21 |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 电梯系统 |
JP6367411B1 (ja) * | 2017-03-24 | 2018-08-01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
JP6377797B1 (ja) * | 2017-03-24 | 2018-08-22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乗車検知システム |
CN107995436A (zh) * | 2017-12-19 | 2018-05-04 |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补光方法及装置 |
CN112340577A (zh) * | 2019-08-09 | 2021-02-09 |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 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
CN112340581A (zh) * | 2019-08-09 | 2021-02-09 |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 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2143963A (ja) | 2022-10-03 |
CN115108425B (zh) | 2024-02-27 |
JP7135144B1 (ja) | 2022-09-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622776B (zh) | 电梯的乘梯探测系统 | |
CN112340577B (zh) | 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 |
CN113428752B (zh) | 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 |
CN111704013A (zh) | 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 | |
CN113942905B (zh) | 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 | |
CN111704012A (zh) | 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 | |
CN112429609B (zh) | 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 |
CN115108425B (zh) | 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 | |
CN113428751B (zh) | 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 | |
CN112441490B (zh) | 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 |
CN113428750B (zh) | 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 | |
CN112456287B (zh) | 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 |
JP7077437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利用者検知システム | |
CN112340581B (zh) | 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 |
CN115703609A (zh) | 电梯的利用者检测系统 | |
CN112441497B (zh) | 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 |
CN113911868B (zh) | 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 | |
CN111453588B (zh) | 电梯系统 | |
CN112551292B (zh) | 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