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35871A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035871A CN115035871A CN202210750851.2A CN202210750851A CN115035871A CN 115035871 A CN115035871 A CN 115035871A CN 202210750851 A CN202210750851 A CN 202210750851A CN 115035871 A CN115035871 A CN 11503587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ift register
- register unit
- connection line
- electrically connected
- unit grou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lead(0) Chemical compound [Pb]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01000005569 Gou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6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101000805729 Homo sapiens V-type proton ATPase 116 kDa subunit a 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9
- 101000854879 Homo sapiens V-type proton ATPase 116 kDa subunit a 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9
- 101000854873 Homo sapiens V-type proton ATPase 116 kDa subunit a 4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9
- 102100020737 V-type proton ATPase 116 kDa subunit a 4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84 smar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 G09G3/3611—Control of matrices with row and column drivers
- G09G3/3674—Details of drivers for scan electrodes
- G09G3/3677—Details of drivers for scan electrodes suitable for active matrices only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3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 G09G3/3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G09G3/320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 G09G3/3266—Details of drivers for scan electrode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9/00—Digital stores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moved stepwise, e.g. shift registers
- G11C19/28—Digital stores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moved stepwise, e.g. shift registers using semiconductor element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Structural and physical details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21—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set of electrodes
- G09G2300/0426—Layout of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02—Addressing of scan or signal line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64—Details of driving circuits
- G09G2310/0286—Details of a shift registers arranged for use in a driving circuit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2—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 G09G2320/0223—Compensation for problems related to R-C delay and attenuation in electrodes of matrix panels, e.g. in gate electrodes or on-substrate video signal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6/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 H10D86/4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TFTs
- H10D86/441—Interconnections, e.g. scanning lin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6/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 H10D86/4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TFTs
- H10D86/6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TFTs wherein the TFTs are in active matr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显示单元和多条扫描信号线;位于同一行的至少部分显示单元共用所述扫描信号线;非显示区包括移位寄存电路和多条连接线;移位寄存电路包括级联的多个移位寄存单元组;每级移位寄存单元组包括至少两个移位寄存单元;移位寄存单元包括信号输入端、复位控制端和信号输出端;其中,第i+1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同一条连接线与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的第二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同一条连接线与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移位寄存单元的复位控制端电连接;i为正整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中设置有移位寄存电路,移位寄存单元包括与显示区中扫描限号线对应的移位寄存单元,通过各移位寄存单元向各条扫描信号线提供扫描信号,以实现对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中的显示单元进行逐行扫描。
但是,现有技术的移位寄存电路中各移位寄存单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复杂,设置用于连接各移位寄存单元的连接线需要较大的空间,不利于显示面板的窄边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以简化移位寄存电路中各移位寄存单元之间的连接关系,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
所述显示区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显示单元和多条扫描信号线;位于同一行的至少部分所述显示单元共用所述扫描信号线;
所述非显示区包括移位寄存电路和多条连接线;所述移位寄存电路包括级联的多个移位寄存单元组;每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包括至少两个移位寄存单元;所述移位寄存单元包括信号输入端、复位控制端和信号输出端;
其中,每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包括第一移位寄存单元和第二移位寄存单元;任意连续的三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第i+1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的所述第一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同一条所述连接线与第i+2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第i+1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的所述第二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同一条所述连接线与第i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复位控制端电连接;i为正整数;
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出端还与各条所述扫描信号线对应电连接,且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出端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依次移位。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将非显示区中移位寄存电路的各级移位寄存单元组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出端通过一条连接线与其上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的各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以及将各级移位寄存单元组的第二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出端通过一条连接线与其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的各移位寄存单元的复位控制端电连接,如此,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入端与同一第一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以及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中个移位寄存单元的复位控制端与同一第二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相较于每个移位寄存单元组的各移位寄存单元与其上一级或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中个移位寄存单元一一对应电连接的情况,能够简化各级移位寄存单元组的各移位寄存单元之间的连接关系,有利于简化非显示区中连接线的布线方式,同时,减少了所设置的连接线的数量,从而有利于减小非显示区中用于设置连接线的区域的尺寸,进而有利于显示面板的窄边框。
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位寄存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位寄存电路的扫描信号时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中非显示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中非显示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中非显示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与图9对应的一种移位寄存电路的扫描信号时序图;
图11是与图9对应的另一种移位寄存电路的扫描信号时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中非显示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中非显示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中非显示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中非显示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中非显示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中非显示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中非显示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移位寄存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位寄存电路的驱动时序图;
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中非显示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移位寄存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位寄存单元的电路图;
图2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位寄存电路的驱动时序图;
图2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非显示区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25中A-A′截面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3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非显示区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1是图30中B-B′截面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3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3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结构或单元的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结构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结构化或单元。
现有技术中,设置于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中的移位寄存电路的各级移位寄存单元依次向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中的扫描信号线提供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为满足高质量的显示面板的显示需求,移位寄存电路中各级移位寄存单元并非是顺次级联的,而是间隔级联的,以在前一级移位寄存单元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结束前,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已经做好输出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的准备。其中,移位寄存电路中各级移位寄存单元的具体级联方式与移位寄存电路的控制方式相关。
示例性的,以移位寄存电路中各级移位寄存单元间隔两级移位寄存单元进行级联为例。图1是现有技术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显示面板001包括显示区011和非显示区012,显示区012中设置有阵列排布的多个显示单元010和多条扫描信号线020,非显示区012设置有移位寄存电路030和多条连接线040,移位寄存电路030包括多级移位寄存单元031;其中,第一级移位寄存单元0311的信号输入端、第二级移位寄存单元0312的信号输入端和第三级移位寄存单元0313的信号输入端分别通过不同的连接线接收不同的起始脉冲信号Stv1′、Stv2′和Stv3′,第一级移位寄存单元0311的信号输出端通过一条连接线与第四级移位寄存单元0314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第二级移位寄存单元0312的信号输出端通过一条连接线与第五级移位寄存单元0315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第三级移位寄存单元0313的信号输出端通过一条连接线与第六级移位寄存单元0316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从第四级移位寄存单元0314开始,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031i的信号输出端分别通过连接线与第i-3级移位寄存单元03i-3的复位控制端和第i+3级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如此,现有技术中,每级移位寄存单元至少需要与三条连接线电连接,连续的三级移位寄存单元则需要在非显示区中设置九条连接线,对于N级移位寄存单元,就需要在非显示区设置3*N条连接线与各级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从而在非显示区中设置有较多的连接线,为确保各连接线之间互不影响,需要考虑各连接线的布线方式,这增加了布线的复杂性,不利于显示面板的低成本;同时,由于连接线较多,因此在各连接线的排列方向X上需要较大的空间设置各连接线,使非显示区在X方向上具有较大的尺寸,从而使显示面板具有较大的边框尺寸,这将不利于显示面板的窄边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显示区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显示单元和多条扫描信号线;位于同一行的至少部分显示单元共用扫描信号线;非显示区包括移位寄存电路和多条连接线;移位寄存电路包括级联的多个移位寄存单元组;每级移位寄存单元组包括至少两个移位寄存单元;移位寄存单元包括信号输入端、复位控制端和信号输出端;其中,每级移位寄存单元包括第一移位寄存单元和第二移位寄存单元;任意连续的三级移位寄存单元组中,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同一条连接线与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的第二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同一条连接线与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移位寄存单元的复位控制端电连接;i为正整数;各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出端还与各条扫描信号线对应电连接,且各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出端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依次移位。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非显示区中移位寄存电路的各级移位寄存单元组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出端通过一条连接线与其上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的各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以及将各级移位寄存单元组的第二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出端通过一条连接线与其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的各移位寄存单元的复位控制端电连接,如此,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入端与同一第一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以及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中个移位寄存单元的复位控制端与同一第二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相较于每个移位寄存单元组的各移位寄存单元与其上一级或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中个移位寄存单元一一对应电连接的情况,能够简化各级移位寄存单元组的各移位寄存单元之间的连接关系,有利于简化非显示区中连接线的布线方式,同时,减少了所设置的连接线的数量,从而有利于减小非显示区中用于设置连接线的区域的尺寸,进而有利于显示面板的窄边框。
以上是本申请的核心思想,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区110和非显示区120;显示区110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显示单元10和多条扫描信号线20;位于同一行的至少部分显示单元10共用扫描信号线20,即位于同一行的至少部分显示单元10与同一条扫描信号线20电连接。
其中,显示面板100可以为自发光显示面板,此时,显示单元10可以包括像素驱动电路和发光元件,像素驱动电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晶体管,扫描信号线20传输扫描信号能够控制像素驱动电路中晶体管的导通或关闭,以控制像素驱动电路的工作过程,使得像素驱动电路能够驱动发光元件进行发光,显示面板能够呈现出相应的显示画面;发光元件包括但不限于有机发光二极管、微发光二极管、迷你发光二极管等。显示面板100也可以为非自发光显示面板,例如液晶显示面板,此时需要背光模组为显示面板100提供光源,多条与扫描信号线20绝缘交叉的数据线,其显示单元10可以包括像素电路、像素电极、公共电极、液晶层、滤光色阻等,像素电路可以包括晶体管,扫描信号线20传输的扫描信号可以控制像素电路的晶体管导通或关闭,并在晶体管导通时,能够将数据电压提供至像素电极,使得像素电极与公共电极之间产生电场,驱动液晶层的液晶分子扭转,以使背光模组提供的光源能够透过液晶层后,经滤光色阻进行滤光,使得各显示单元10出射特定颜色的光,显示面板呈现出相应的显示画面。
显示面板100的非显示区120中设置有移位寄存电路30和多条连接线40;移位寄存电路30包括级联的多个移位寄存单元组310;每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0包括至少两个移位寄存单元301;移位寄存单元301包括信号输入端Gn-1、复位控制端Gn+1和信号输出端Gout;其中,每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0包括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和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任意连续的三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的信号输出端Gout通过同一条连接线40与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入端Gn-1电连接,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的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同一条连接线40与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复位控制端Gn+1电连接;i为正整数;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出端Gout还与各条扫描信号线20对应电连接,且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出端Gout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依次移位。
示例性的,以每个移位寄存单元组310包括两个移位寄存单元301,且该两个移位寄存单元301分别为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和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为例,当i=1时,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即为第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1,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即为第二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2,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即为第三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3,此时,第二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2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通过同一条连接线40与第三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3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入端Gn-1电连接,第二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2的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通过同一条连接线40与第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1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复位控制端Gn+1电连接;当i=2时,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即为第二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2,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即为第三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3,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即为第四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4,此时,第三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3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通过同一条连接线40与第四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4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入端Gn-1电连接,第三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3的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通过同一条连接线40与第二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2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复位控制端Gn+1电连接;以此类推,每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通过一条连接线40与其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的各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入端Gn-1电连接,以及每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通过一条连接线40与其上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的各移位寄存单元的复位控制端Gn+1电连接。如此,能够简化各移位寄存单元301之间的连接关系,从而简化移位寄存电路30的结构,进而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100的结构,降低显示面板100的设计难度,有利于显示面板100的低成本;同时,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入端Gn-1与同一连接线40电连接,以及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复位控制端Gn+1与同一连接线40电连接,从而无需为每个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入端和复位控制端分别设置连接线,能够减少非显示区120中所设置的连接线40的数量,减小连接线40在非显示区120中占据的空间,有利于减小非显示区120的尺寸,尤其是能够使非显示区120在连接线40的排列方向X上的尺寸明显减小,从而有利于显示面板100的窄边框。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每个移位寄存单元301至少包括信号输入端Gn-1、复位控制端Gn+1和信号输出端Gout,此外,每个移位寄存单元301还可以包括其它结构,在能够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核心发明点的前提下,对每个移位寄存单元301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
示例性的,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位寄存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位寄存电路的扫描信号时序图。结合参考图2、图3和图4,移位寄存单元301包括信号输入端Gn-1、复位控制端Gn+1、信号输出端Gout、输入模块3001、复位模块3002和输出模块3003;同一移位寄存单元301中,输入模块3001分别与信号输入端Gn-1和输出模块3003电连接,且输入模块3001与输出模块3003电连接于第一节点N1;复位模块3002分别与复位控制端Gn+1和输出模块3003电连接,且复位模块3002与输出模块3003同样电连接于第一节点N1;输出模块3003还与信号输出端Gout电连接;此时,信号输入端Gn-1处的信号可以控制输入模块3001向第一节点N1提供使能电平;复位控制端Gn+1可以控制复位模块3002向第一节点N1提供非使能电平;输出模块3003可在第一节点N1处的使能电平的控制下,控制信号输出端Gout输出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的时间,以及在第一节点N1处的非使能电平的控制下,控制信号输出端Gout输出扫描信号的非使能电平的时间,即,信号输入端Gn-1能够控制信号输出端Gout输出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的时间,复位控制端Gn+1能够控制信号输出端Gout输出扫描信号的非使能电平的时间。如此,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2)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输出的扫描信号能够控制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3)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的时间,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2)中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输出的扫描信号能够控制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1)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扫描信号的非使能电平的时间,此时,移位寄存电路30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能够向与其电连接的扫描信号线20提供扫描信号,且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出端Gout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11、Gout12、Gout21、Gout22、…、GoutM1、GoutM2)的使能电平依次移位,即,各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前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1)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扫描信号(Gout11、Gout12)的使能电平的起始时刻位于后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扫描信号(Gout21、Gout22)的使能电平的起始时刻之前,以及前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1)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扫描信号(Gout11、Gout12)的使能电平的终止时刻可以位于后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扫描信号(Gout21、Gout22)的使能电平的终止时刻之前;同时,以每个移位寄存单元组310包括两个移位寄存单元301,且该两个移位寄存单元301分别为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和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为例,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输出扫描信号(Gout11、Gout21、…、GoutM1)的使能电平的起始时刻可以位于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输出扫描信号(Gout12、Gout22、…、GoutM2)的使能电平的起始时刻之前,以及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输出扫描信号(Gout11、Gout21、…、GoutM1)的使能电平的终止时刻可以位于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输出扫描信号(Gout12、Gout22、…、GoutM2)的使能电平的终止时刻之前。如此,当各移位寄存单元301依次向与其电连接的各条扫描信号线20提供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时,扫描信号线20传输的扫描信号能够控制显示单元10中的晶体管逐行导通,以控制各行显示单元依次进行显示发光。
其中,当显示单元10中的晶体管为N型晶体管时,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出端Gout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为高电平,而当显示单元10中的晶体管为P型晶体管时,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出端Gout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为低电平。为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均以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为高电平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仅示例性地示出了移位寄存单元301的结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移位寄存单元301的结构不限于此,在移位寄存单元301包括信号输入端Gn-1、复位控制端Gn+1和信号输出端Gout,同时能够以上述连接方式使得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依次移位的前提下,本发明实施例对移位寄存单元301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
此外,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因每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0均包括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和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上述仅示例性的对位于第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1和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M之间的各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和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与其它移位寄存单元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了示例性的说明,而对于第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1和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M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和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的连接情况,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2,第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1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入端Gn-1可均通过同一条连接线40接收起始脉冲信号Stv1,第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1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的信号输出端Gout通过同一条连接线40与第二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入端Gn-1电连接;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M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复位控制端Gn+1均通过同一连接线40接收复位脉冲信号Stv2,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M的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与其前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M-1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复位控制端Gn+1电连接。此时,起始脉冲信号Stv1能够控制第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的时间,复位脉冲信号Stv2能够控制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M的各级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扫描信号的非使能电平的时间;同时,第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2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输出的扫描信号能够控制第二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的时间,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M的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输出的扫描信号能够控制其前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M-1输出扫描信号的非使能电平的时间。
此外,因第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1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入端Gn-1通过同一条连接线40接收起始脉冲信号Stv1,能够减少向移位寄存电路30提供的起始脉冲信号Stv1的数量,即减少提供起始脉冲信号Stv1的驱动芯片(图中未示出)中的信号端子的数量,从而有利于简化驱动芯片的结构,降低驱动芯片的成本,进而有利于降低显示面板的成本;同样的,因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M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复位控制端Gn+1通过同一条连接线40接收复位脉冲信号Stv2,能够减少向移位寄存电路30提供的复位脉冲信号Stv2的数量,即减少提供复位控制脉冲信号Stv2驱动芯片中的信号端子的数量,从而简化驱动芯片的结构,降低驱动芯片的成本,进而有利于显示面板的低成本。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移位寄存电路30还可以包括第一虚拟移位单元Dum1和第二虚拟移位单元Dum2。此时,第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1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的信号输出端Gout通过同一连接线40与第二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第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1中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的信号输出端Gout通过连接线40与第一虚拟移位单元Dum1的复位控制端Gn-1电连接;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M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通过连接线40与第二虚拟移位单元Dum2的信号输入端Gn-1电连接,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M中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的信号输出端Gout通过同一连接线40与其前一级移位寄存单元31M-1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复位控制端Gn+1电连接;第一虚拟移位单元Dum1的信号输入端Gn-1通过连接线40接受起始脉冲信号Stv1,第二虚拟移位单元Dum2的复位控制端Gn+2通过连接线接收复位脉冲信号Stv2,第一虚拟移位单元Dum1的信号输出端Gout和第二虚拟移位单元Dum2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显示区110的虚拟信号线201,此时,显示区110中还可以设置有虚拟显示单元101,该虚拟显示单元101与能够正常进行显示发光的显示单元10具有相似的结构,但是虚拟显示单元101不进行显示发光。其中,第一虚拟移位单元Dum1和第二虚拟移位单元Dum2的结构可以与一个移位寄存单元301的结构类似,也可以与一个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结构类似,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图5示出的显示面板的结构与图2中示出的显示面板的结构虽有不同之处,但其进行显示发光的原理类似,相同之处可参照上文描述,此处不再赘述。为便于描述,以下均以第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1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通过连接线40直接接收起始脉冲信号Stv1,以及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M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通过连接线40直接接收复位脉冲信号Stv2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实例性的说明。
需要说明是的,图2和图5中示出了移位寄存电路30位于显示区110的一侧。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移位寄存电路30的设置方式不限于此。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显示面板100中可以包括两个移位寄存电路30,该两个移位寄存单元30对称设置于显示区110相对的两侧,此时每条扫描信号线20可与位于显示区110相对两侧的两个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使得该两个移位寄存单元301能够同时向该条扫描信号线20提供扫描信号,有利于提高扫描信号线20所传输的扫描信号的驱动能力;同时,当两个移位寄存电路30对称设置于显示区110相对的两侧时,能够使显示区110两侧的非显示区120具有对称结构,从而使得显示面板100具有对称的边框结构,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美观性。或者,在另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位于显示区相对两侧的移位寄存电路中,其中一个移位寄存电路的各移位寄存单元可分别和与位于奇数行的显示单元电连接的扫描信号线一一对应电连接,另一个移位寄存电路的各移位寄存单元可分别和与位于偶数行的显示单元电连接的扫描信号线一一对应电连接,此时,通过样能够使显示面板具有对称的边框结构,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美观性。
为便于描述,以下均以移位寄存电路位于显示面板中显示区的一侧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图2、图5和图6仅示例性的以每个移位寄存单元组310包括仅包括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和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了示例性的说明。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每个移位寄存单元组包括至少两个移位寄存单元,即移位寄存单元组不仅可以包括第一移位寄存单元和第二移位寄存单元,还可以包括其它移位寄存单元,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中非显示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移位寄存单元3013;该第三移位寄存单元3013的信号输出端Gout与所述扫描信号线20电连接,且与连接线40不电连接。
示例性的,以每个移位寄存单元组310包括三个移位寄存单元301为例,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的三个移位寄存单元301可以分别为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和第三移位寄存单元3013;其中,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的信号输出端Gout与扫描信号线20以及连接线40电连接,且通过连接线40与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入端Gn-1电连接;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的信号输出端Gout与扫描信号线20以及连接线40电连接,且通过连接线40与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复位控制端Gn+1电连接;而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第三移位寄存单元3013的信号输出端则仅与扫描信号线20电连接,而不与连接线40和其它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如此,每个移位寄存单元组310可以包括同时不与连接线40的其它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三移位寄存单元3013,能够减小与第三移位寄存单元3013的信号输出端Gout电连接的负载的总负载量,使得该第三移位寄存单元3013对与其电连接的显示单元具有较高的驱动能力。如此,每个移位寄存单元组31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具有较高驱动能力的第三移位寄存单元3013,使得与该第三移位寄存单元3013电连接的显示单元能够准确地显示发光,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同时,因第三移位寄存单元3013不与连接线40电连接,能够进一步减少连接线40的数量,从而进一步减小非显示区120的尺寸,有利于显示面板100的窄边框。
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仅示例性的示出了每个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包括一个第三移位寄存单元3013,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每个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可以包括一个、两个或多个第三移位寄存单元3013,即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中,除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和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外的其它移位寄存单元301均可以为第三移位寄存单元3013。示例性的,如图8所示,当每个移位寄存单元组310包括四个移位寄存单元301时,该四个移位寄存单元301可以包括一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一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以及两个第三移位寄存单元3013。本发明实施例中,对于每个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设置的移位寄存单元的数量及其包括的第三移位寄存单元的数量均不做具体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连接线可以由多个信号线段组成,每个信号线段为一直线,各信号线段相互连接组成连接线可以为直线或折线,在能够减小连接线在非显示区的占用空间的前提下,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的,连接线可以包括第一连接线;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的各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入端与同一条第一连接线电连接;其中,第一连接线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与不同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的各第一连接线相互绝缘;在第一方向上,与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和至少部分与第j级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交叠;i和j均为正整数,且i≠j;第一方向Y与显示单元的行方向相交。
示例性的,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中非显示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入端Gn-1与同一第一连接线41电连接,而不同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入端Gn-1与不同的第一连接线41电连接;其中,在第一方向Y上,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与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交叠,即当将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沿第一方向Y朝向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处延长时,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的部分延长线会与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重叠,换言之,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和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此,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和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仅需占用非显示区120中一个线宽的区域,从而能够在第一连接线41的宽度方向上有效减小非显示区120的尺寸,从而有利于显示面板的窄边框。
可选的,连接线还可以包括第二连接线;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的各移位寄存单元的复位控制端与同一条第二连接线电连接;其中,第二连接线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与不同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的各第二连接线相互绝缘,以及与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相互绝缘;在第一方向上,与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和至少部分与第j级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交叠;i和j均为正整数,且i≠j;第一方向与显示单元的行方向相交。
示例性的,继续参考图9,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复位控制端Gn+1与同一第二连接线42电连接,而不同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复位控制端Gn+1与不同的第二连接线42电连接;其中,在第一方向Y上,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与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交叠,即当将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沿第一方向Y朝向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处延长时,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的部分延长线会与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重叠,换言之,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和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此,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和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仅需占用非显示区120中一个线宽的区域,从而能够在第二连接线42的宽度方向上有效减小非显示区120的尺寸,从而有利于显示面板的窄边框。
需要说明的是,图9中仅示例性的以j=i+2的情况,对各条第一连接线在第一方向上的交叠情况,以及各条第二连接线在第一方向上的交叠情况进行了示例性的说明,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各第一连接线的交叠情况,以及各第二连接线的交叠情况不限于此,以下就各典型的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可选的,继续参考图9,当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依次移位时,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的起始时间位于其它所述移位寄存单元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的起始时间之前,所述第二移位寄存单元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的起始时间位于其它所述移位寄存单元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的起始时间之后。此时,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和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分别为不同的移位寄存单元。
示例性的,图10是与图9对应的一种移位寄存电路的扫描信号时序图,结合参考图9和图10,对于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在t1时刻,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1由非使能电平跳变为使能电平,而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2和第三移位寄存单元3013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3仍保持为非使能电平,此时,能够对与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对应的扫描信号线20电连接的显示单元进行扫描;在t2时刻,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1由使能电平跳变为非使能电平,同时,第三移位寄存单元3013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3由非使能电平跳变为使能电平,而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2仍保持为非使能电平,此时,能够对与第三移位寄存单元3013对应的扫描信号线20电连接的显示单元进行扫描;在t3时刻,第三移位寄存单元3013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3由使能电平跳变为非使能电平,同时,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2由非使能电平跳变为使能电平,而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1仍保持为非使能电平,此时,能够对与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对应的扫描信号线20电连接的显示单元进行扫描;在t4时刻,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2由使能电平跳变为非使能电平,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个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1、Gouti+13、Gouti+12)开始持续保持为非使能电平,直至下一扫描周期中再次需要对与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对应的扫描信号线20电连接的显示单元进行扫描。
此外,由于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1能够控制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扫描信号(Gouti+21、Gouti+23、Gouti+22)的使能电平的时间,即在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各移位寄存单元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1、Gouti+13、Gouti+12)的使能电平时,可以对应控制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保持输出扫描信号(Gouti+21、Gouti+23、Gouti+22)的非使能电平,直至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22由使能电平跳变为非使能电平时,可以控制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输出的扫描信号由非使能电平跳变为使能电平,并控制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依次输出扫描信号(Gouti+21、Gouti+23、Gouti+22)的使能电平;同样的,由于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2能够控制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扫描信号的非使能电平的时间,即在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1的使能电平之前,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依次输出扫描信号(Gouti1、Gouti3、Gouti2)的使能电平,而在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输出的扫描信号由非使能电平跳变为使能电平时,可控制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的扫描信号的非使能电平,直至下一扫描周期。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对各移位寄存单元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互不交叠的情况进行了示例性的说明,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各移位寄存单元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也可以有部分交叠。图11是与图9对应的另一种移位寄存电路的扫描信号时序图,结合参考图11和图9,以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的扫描信号的情况为例,t1′时刻,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1由非使能电平跳变为使能电平,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2和第三移位寄存单元3013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3保持为非使能电平;在t2′时刻,第三移位寄存单元3013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3由非使能电平跳变为使能电平,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仍保持为使能电平,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2仍保持为非使能电平;在t3′时刻,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1由使能电平跳变为非使能电平,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2由非使能电平跳变为使能电平,第三移位寄存单元3013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3仍保持为使能电平;在t4′时刻,第三移位寄存单元3013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3由使能电平跳变为非使能电平,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2仍保持为使能电平,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1仍保持为非使能电平;在t5′时刻,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2由使能电平跳变为非使能电平,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1和第三移位寄存单元3013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3仍保持为非使能电平。同时,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的使能电平的时间还可以与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2的使能电平的时间交叠,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2的使能电平的时间还可以与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21的使能电平的时间交叠。
可以理解的是,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是否交叠,可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的,继续参考图9,当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和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分别为不同的移位寄存单元时,连接线可以包括第一连接线41、第二连接线42、第三连接线43和第四连接线44;此时,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入端Gn-1与同一条第一连接线41电连接,各移位寄存单元的复位控制端与同一条第二连接线42电连接;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的信号输出端Gout通过第三连接线43和与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电连接;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的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通过第四连接线44和与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电连接;其中,第一连接线41、第二连接线42、第三连接线43和第四连接线44均沿第一方向Y延伸;与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41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42、第三连接线43和第四连接线44沿第二方向X排列且相互绝缘;第一方向Y与第二方向X相交,第二方向X与显示单元的行方向平行。
具体的,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入端Gn-1与同一第一连接线41电连接,而不同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入端Gn-1与不同第一连接线41电连接,且各第一连接线41之间相互绝缘,能够使不同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入端Gn-1的信号互不影响;相应的,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复位控制端Gn-1与同一第二连接线42电连接,而不同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复位控制端Gn+1与不同第二连接线42电连接,且各第二连接线42之间相互绝缘,能够使不同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复位控制端Gn+1的信号互不影响;同时,不同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的信号输出端Gout分别与不同的第三连接线43电连接,以及不同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的信号输出端Gout分别与不同的第四连接线44电连接,以使得不同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的信号输出端Gout输出的扫描信号互不影响,以及不同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的信号输出端Gout输出的扫描信号互不影响;此外,与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第二连接线42、第三连接线43和第四连接线44相互绝缘,能够使各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入端Gn-1、复位控制端Gn+1和信号输出端Gout的信号互不影响;如此设置,在简化移位寄存单元的连接关系,减少连接线的数量的前提下,能够防止各第一连接线41、各第二连接线42、各第三连接43和各第四连接线44传输的信号之间产生串扰,而移位寄存电路30中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的扫描信号的准确性,即能够使移位寄存电路中各一位寄存单元301准确地向显示面板中显示区的显示单元提供扫描信号,使得显示单元能够准确地进行显示发光,从而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另外,与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第二连接线42、第三连接线43和第四连接线44沿第二方向X排列,使得在第二方向X上,每个移位寄存单元组310对应的连续线设置区的尺寸为四条连接线的线宽及其间隙尺寸之和时,即可满足各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设计需求,从而有利于在第二方向X上减小非显示区120的尺寸,进而有利于显示面板的窄边框。
可选的,继续参考图9,在第一方向Y上,与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入端Gn-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和与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入端Gn-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交叠,即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在第一方向Y上的延长线能够与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重叠,换言之,在第一方向Y上,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与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在同一条直线上。
同样的,在第一方向Y上,与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复位控制端Gn+1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和与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复位控制端Gn-1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交叠,即,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在第一方向Y上的延长线能够与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重叠,换言之,与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和与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在同一条直线上。
此外,在第一方向Y上,相互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和第三连接线43交叠,即,相互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和第三连接线43中,第一连接线41的延长线能够与第三连接线43重叠,换言之,相互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和第三连接线43在同一直线上;以及,相互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和第四连接线44交叠,即相互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和第四连接线44中,第二连接线42的延长线能够与第四连接线44重叠,换言之,相互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和第四连接线44在同一条直线上。
如此,在第二方向X上,设置所有连接线的区域的尺寸仅为四条连接线的线宽及其间隙尺寸之和时,就能够满足各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设计需求,从而有利于在第二方向X上减小非显示区120的尺寸,进而有利于显示面板的窄边框。
可以理解的是,因i为正整数,因此i可以为奇数,也可以为偶数,因此,在第一方向Y上,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41和第二连接线42同样可以与第i+3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3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41和第二连接线42交叠,其设置方式与上述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和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对应的第一连接线41和第二连接线42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继续参考图9,与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和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对应的第一连接线41、第三连接线43、第四连接线44和第二连接线42可在第二方向上依次排列,即第一连接线41和第四连接线44分别位于第三连接线43相对的两侧,第二连接线42位于第四连接线44远离第三连接线43的一侧;与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和第i+3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3对应的第三连接线43、第一连接线41、第二连接线42和第四连接线44可在第二方向上依次排列,即第三连接线43和第二连接线42分别位于第一连接线41相对的两侧,第四连接线44位于第二连接线42远离第一连接线41的一侧。或者,如图12所示,与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和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对应的第二连接线42、第一连接线41、第三连接线43和第四连接线44可在第二方向上依次排列,即第二连接线42和第三连接线43分别位于第一连接线41相对的两侧,第四连接线44位于第三连接线43远离第一连接线41的一侧;与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和第i+3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3对应的第四连接线44、第三连接线43、第一连接线41和第二连接线42可在第二方向上依次排列,即第四连接线43和第一连接线41分别位于第三连接线43相对的两侧,第二连接线42位于第一连接线41远离第三连接线43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图9和图12仅为本发明实施例示例性的附图,对于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和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分别为不同的移位寄存单元的情况,在各移位寄存单元组310对应的第一连接线41、第二连接线42第三连接线43和第四连接线44占用的非显示区120的尺寸最小的前提下,本发明实施例对各移位寄存单元组310对应的第一连接线41、第二连接线42、第三连接线43和第四连接线44在第二方向上的排列顺序不做具体限定。此外,图9和图12仅示例性的示出了,当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和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分别为不同移位寄存单元时,相互电连接的第一连接41和第三连接线43构成直线,以及相互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和第四连接线44构成直线的情况,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相互电连接的第一连接41和第三连接线43和/或相互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和第四连接线44还可以构成折线。
可选的,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中非显示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当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和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分别为不同的移位寄存单元时,连接线还可以包括第五连接线45和第六连接线46;在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第五连接线45与第六连接线46互不交叠;第五连接线45和第六连接线46均沿第三方向Y′延伸;第三方向Y′与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X均相交;第一连接线41通过第五连接线45与第三连接线43电连接;在第一方向Y上,相互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和第三连接线43互不交叠;第二连接线42通过第六连接线46与第四连接线44电连接;在第一方向Y上,相互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和第四连接线44互不交叠。如此设置,使得第一连接线41在第一方向Y上的延长线与第三连接线43互不相交,即第一连接线41和第三连接线43位于相互平行的不同直线上,以及第二连接线42在第一方向Y上的延长线与第四连接线44互不相交,即第二连接线42和第四连接44位于相互平行的不同直线上。此时,由相互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第五连接线45和第三连接线43构成的连接线为折线,以及由相互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第六连接线46和第四连接线44构成的连接线也为折线。
可选的,继续参考图13,在第一方向Y上,与不同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相互交叠,即与不同移位寄存单元组310对应的第一连接线41可位于同一直线上;与不同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相互交叠,即与不同移位寄存单元组310对应的第二连接线42可位于同一直线上;与不同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电连接的第三连接线43相互交叠,即与不同移位寄存单元组310对应的第二连接线43可位于同一直线上;以及,与不同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电连接的第四连接线44相互交叠,即与不同移位寄存单元组310对应的第四连接线44可位于同一直线上。
如此,当由相互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第五连接线45和第三连接线43构成的连接线为折线,以及由相互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第六连接线46和第四连接线44构成的连接线也为折线时,在第二方向X上,设置所有连接线的区域的尺寸同样仅可以为四条连接线的线宽及其间隙尺寸之和,从而有利于在第二方向X上减小非显示区120的尺寸,进而有利于显示面板的窄边框。
其中,继续参考图13,与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第三连接线43、第四连接线44和第二连接线42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即第一连接线41和第四连接线44分别位于第三连接线43相对的两侧,第二连接线42位于第四连接线44远离第三连接线43的一侧。如此,各移位寄存单元组310对应的第一连接线41、第二连接线42、第三连接线43和第四连接线44的排列方式相同,从而有利于简化移位寄存电路30及其连接线(41、42、43、44)的设计,简化显示面板的制备方式,进而有利于显示面板100的低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以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中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和第二移位寄存单元为不同的移位寄存单元进行了示例性的说明,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中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和第二移位寄存单元还可以为同一移位寄存单元。
可选的,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中非显示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复用为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如此,每个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仅需要包括一与其它移位寄存单元组中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即可,从而能够进一步简化各移位寄存单元之间的连接关系。
可选的,当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的各移位寄存单元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依次移位,且在将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中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复用为第二移位寄存单元时,对于每个移位寄存单元组包括N个移位寄存单元的情况,移位寄存单元组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为第M个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的移位寄存单元;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M为小于N的自然数;若N为偶数,则M=(N/2)或M=(N/2+1);或者,若N为奇数,则M=(N+1)/2。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当N为奇数时,若N=3,则M=2。各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为第二个输出扫描信号的使能电路的移位寄存单元,即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第一移位寄存寄存单元3011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的起始时刻位于其中一个第三移位寄存单元3013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的起始时刻之后,以及位于另一个第三移位寄存单元3013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的起始时刻之前;此时,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为该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处于中间位置处的移位寄存单元。如此,通过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能够分别控制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扫描信号非使能电平的时间以及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扫描信号使能电平的时间,以使移位寄存电路30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的扫描信号能够依次移位,实现对显示区中各显示单元的逐行扫描,从而使得显示面板能够显示相应的画面。
在另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当N为偶数,M=(N/2)时,若N=4,则M=2。各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为第二个输出扫描信号的使能电路的移位寄存单元,即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第一移位寄存寄存单元3011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的起始时刻位于其中一个第三移位寄存单元3013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的起始时刻之后,以及位于另外两个第三移位寄存单元3013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的起始时刻之前,此时,同样能够通过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能够分别控制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扫描信号非使能电平的时间以及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扫描信号使能电平的时间,以使移位寄存电路30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的扫描信号能够依次移位,实现对显示区中各显示单元的逐行扫描,从而使得显示面板能够显示相应的画面。
在又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当N为偶数,M=(N/2+1)时,若N=4,则M=3。各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为第三个输出扫描信号的使能电路的移位寄存单元,即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第一移位寄存寄存单元3011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的起始时刻位于其两个第三移位寄存单元3013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的起始时刻之后,以及位于另一个第三移位寄存单元3013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的起始时刻之前;此时,同样能够通过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能够分别控制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扫描信号非使能电平的时间以及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扫描信号使能电平的时间,以使移位寄存电路30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的扫描信号能够依次移位,实现对显示区中各显示单元的逐行扫描,从而使得显示面板能够显示相应的画面。
需要说明的是,图14-图16仅为本发明实施例示例性的附图,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各移位寄存单元组中移位寄存单元的数量可以为大于或等于2的任意奇数或偶数,在能够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核心发明点的前提下,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为便于描述,以下均以每个移位寄存单元组包括3个移位寄存单元,且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为第二个输出扫描信号的使能电路的移位寄存单元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实例性的说明。
可选的,继续参考图14,当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复用为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时,连接线可以包括第一连接线41、第二连接线42和第七连接线47;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入端Gn-1与同一条第一连接线41电连接,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复位控制端Gn+1与同一条第二连接线42电连接;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通过第七连接线47和与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电连接,以及,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还通过第七连接线47和与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电连接;其中,第一连接线41、第二连接线42和第七连接线47均沿第一方向Y延伸;与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第二连接线42和第七连接线47沿第二方向X排列且相互绝缘;第一方向Y与第二方向X相交,第二方向X与显示单元的行方向平行。
具体的,当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入端Gn-1与同一第一连接线41电连接,而不同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入端Gn-1与不同第一连接线41电连接,且各第一连接线41之间相互绝缘时,能够使不同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入端Gn-1的信号互不影响;相应的,当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复位控制端Gn-1与同一第二连接线42电连接,而不同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复位控制端Gn+1与不同第二连接线42电连接,且各第二连接线42之间相互绝缘时,同样能够使不同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复位控制端Gn+1的信号互不影响;同时,不同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的信号输出端Gout分别与不同的第七连接线47电连接,且与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第二连接线42和第七连接线47相互绝缘,以使各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入端Gn-1、复位控制端Gn+1和信号输出端Gout的信号互不影响;如此设置,在简化移位寄存单元的连接关系,减少连接线的数量的前提下,能够提高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的扫描信号的准确性,使得显示单元能够准确地进行显示发光,从而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此外,与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第二连接线42和第七连接线47沿第二方向X排列,使得在第二方向X上,每个移位寄存单元组310对应的连续线设置区的尺寸为三条连接线的线宽及其间隙尺寸之和时,即可满足各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设计需求,从而有利于在第二方向X上减小非显示区120的尺寸,进而有利于显示面板的窄边框。
可选的,继续参考图14,在第一方向Y上,与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入端Gn-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和与第i+3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3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入端Gn-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交叠,即,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在第一方向Y上的延长上能够与第i+3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3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重叠,换言之,在第一方向Y上,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与第i+3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3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在同一条直线上。
同样的,在第一方向Y上,与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复位控制端Gn+1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和与第i+3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3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复位控制端Gn-1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交叠,即,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在第一方向Y上的延长线能够与第i+3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3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重叠,换言之,与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和与第i+3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3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在同一条直线上。
此外,在第一方向Y上,相互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第七连接线47以及第二连接线42交叠,即,相互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第七连接线47以及第二连接线42中,第七连接线47的延长线能够分别与第一连接线41和第二连接线42重叠,换言之,相互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第七连接线47以及第二连接线42在同一条直线上。
如此,在第二方向X上,设置所有连接线的区域的尺寸仅为三条连接线的线宽及其间隙尺寸之和时,就能够满足各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设计需求,从而有利于在第二方向X上减小非显示区120的尺寸,进而有利于显示面板的窄边框。
可以理解的是,因i为正整数,因此,在第一方向Y上,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41和第二连接线42同样可以与第i+4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4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41和第二连接线42交叠,以及,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41和第二连接线42同样可以与第i+5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5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41和第二连接线42交叠,其设置方式与上述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和第i+3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3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对应的第一连接线41和第二连接线42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继续参考图14,与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和第i+3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3对应的第二连接线42、第一连接线41和第七连接线47可在第二方向上依次排列,即第二连接线42和第七连接线47分别位于第二连接线相对的两侧;与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和第i+4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4对应的第七连接线47、第二连接线42和第一连接线41在第二方向上依次排列,即第七连接线47和第一连接线41分别位于第二连接线42相对的两侧;与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和第i+5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5对应的第一连接线41、第七连接线47和第二连接线42在第二方向上依次排列,即第一连接线41和第二连接线42分别位于第七连接线47相对的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图14仅为本发明实施例示例性的附图,对于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复用为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的情况,在各移位寄存单元组对应的第一连接线41、第二连接线42和第七连接线47占用的非显示区120的尺寸最小的前提下,本发明实施例对各移位寄存单元组310对应的第一连接线41、第二连接线42和第七连接线47在第二方向上的排列顺序不做具体限定。此外,图14仅示例性的示出了,当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复用为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时,相互电连接的第一连接41、第七连接线47、和第二连接线42构成直线的情况,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相互电连接的第一连接41、第七连接线47、和第二连接线42还可以构成折线。
可选的,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中非显示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7所示,当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和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为同一移位寄存单元时,连接线还可以包括第八连接线48和第九连接线49;在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第八连接线48与第九连接线49互不交叠;第八连接线48和第九连接线49均沿第三方向Y′延伸;第三方向Y′与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X均相交;第一连接线41通过第八连接线48与第七连接线47电连接,以及第七连接线47通过第九连接线49与第二连接线42电连接;在第一方向Y上,相互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第七连接线47和第二连接线42互不交叠。如此设置,使得第七连接线47在第一方向Y上的延长线与第一连接线41和第二连接线42互不相交,以及第一连接线41在第一方向Y上的延长线与第二连接线42也互不相交,即,第一连接线41、第二连接线42分别位于相互平行的不同直线向。此时,由相互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第二连接线42以及第七连接线47构成的连续线为折线。
可选的,继续参考图17,在第一方向Y上,与不同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相互交叠,即与不同移位寄存单元组310对应的第一连接线41可位于同一直线上;与不同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相互交叠,即与不同移位寄存单元组310对应的第二连接线42可位于同一直线上;以及,与不同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电连接的第七连接线47相互交叠,即与不同移位寄存单元组310对应的第七连接线47可位于同一直线上。
如此,当由相互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41、第八连接线48、第七连接线47、第九连接线49和第二连接线42构成的连接线为折线时,在第二方向X上,设置所有连接线的区域的尺寸同样仅可以为三条连接线的线宽及其间隙尺寸之和,从而有利于在第二方向X上减小非显示区120的尺寸,进而有利于显示面板的窄边框。
其中,继续参考图13,与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42、第七连接线47和第一连接线41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即第二连接线42和第一连接线41分别位于第七连接线47相对的两侧。如此,各移位寄存单元组310对应的第一连接线41、第二连接线42和第七连接线47的排列方式相同,从而有利于简化移位寄存电路30及其连接线(41、42、47)的设计,简化显示面板的制备方式,进而有利于显示面板100的低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和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可以为同一移位寄存单元,也可以为不同移位寄存单元,在能够使移位寄存电路10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依次移位的前提下,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为便于描述,以下分别以图13和图17所示的移位寄存电路中各移位寄存单元的连接方式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实例性的说明。
可选的,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中非显示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移位寄存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位寄存电路的驱动时序图,结合参考图18、图19和图20,移位寄存单元301还包括时钟信号端CK;同一移位寄存单元301中,在信号输入端Gn-1的输入信号为使能电平时,时钟信号端CK的时钟信号Ck传输至信号输出端Gout;在复位控制端Gn+1的复位控制信号为使能电平时,时钟信号端CK的时钟信号Ck停止向信号输出端Gout传输;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接收的时钟信号Ck的使能电平依次移位。
示例性的,当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和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分别为不同的移位寄存单元时,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的信号输出端Gout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01即为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入端Gn-1的信号,使得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01能够控制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同时将其各自时钟信号端CK的时钟信号Ck向其各自的信输出端Gout传输;以及,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的信号输出端Gout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03即为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复位控制端Gn+1的信号,使得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03能够同时控制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时钟信号Ck停止传输其各自的时钟信号端CK的时钟信号Ck至信输出端Gout。此时,通过在一个时钟周期内,使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接收的时钟信号Ck的使能电平依次移位,就能够使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依次移位,实现对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中各显示单元的逐行扫描。
可以理解的是,一个时钟周期即为其中一个移位寄存单元的时钟信号端CK接收到的时钟信号Ck的使能电平起始时刻到下一使能电平的起始时刻的时间。同时,图18仅示例性的示出了,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和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分别为不同的移位寄存单元的情况,对于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复用为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的情况(如图21所示),此时,同样能够使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依次移位,实现对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中各显示单元的逐行扫描,其技术原理与图18所示的情况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图19仅示例性的示出了一个移位寄存单元301的结构,即移位寄存单元301还可以包括输入模块3001、复位模块3002和输出模块3003;同一移位寄存单元301中,输入模块3001分别与信号输入端Gn-1和输出模块3003电连接,复位模块3002分别与复位控制端Gn+1和输出模块3003电连接,输出模块3003还分别与时钟信号端CK和信号输出端Gout电连接;此时,信号输入端Gn-1处的信号可以控制输入模块3001向输出模块3003提供使能电平;复位控制端Gn+1可以控制复位模块3002向输出模块3003提供非使能电平;输出模块3003可接收到输入模块3001提供的使能电平时,控制时钟信号端CK的时钟信号Ck传输至信号输出端Gout,以及在接收到复位模块3002提供的非使能电平时,控制时钟信号端CK的时钟信号Ck停止向信号输出端Gout传输。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移位寄存单元301还可以包括其它模块和信号端,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的,图2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移位寄存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2,移位寄存单元301还可以包括扫描使能端FW、复位信号端BW、非使能电平端VGL、下拉模块3004和下拉控制模块3005;此时,输入模块3001还与扫描使能端FW电连接,复位模块3002还与复位信号端BW电连接,下拉模块3004分别与下拉控制模块3005、非使能电平端VGL和信号输出端Gout电连接,且下拉模块3004与下拉控制模块3005电连接于第二节点N2;同一移位寄存单元301中,信号输入端Gn-1的信号能够控制输入模块3001将扫描使能端FW的扫描使能信号Fw传输至第一节点N1;复位控制端Gn-1的信号能够控制复位模块3002将复位信号端BW的复位信号Bw传输至第一节点N1;下拉控制模块3005能够控制扫描使能端FW的扫描使能信号Fw传输至第二节点N2;下拉模块3004能够根据第二节点N2的电位将非使能电平端VGL的非使能电平信号Vgl传输至信号输出端Gout;如此,在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出端Gout需要输出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时,可以控制扫描使能信号Fw传输至第一节点N1,使得信号输出端Gout输出时钟信号端Ck的时钟信号Ck,即扫描信号与时钟信号Ck保持一致;而在需要停止信号输出端Gout输出时钟信号端Ck的时钟信号Ck时,可以控制复位信号Bw传输至第一节点N1,同时,将扫描使能信号Fw传输至第二节点N2,使得信号输出端Gout输出非使能电平端VGL的非使能电平信号Vgl,即扫描信号与非使能电平信号Vgl保持一致。
可选的,继续参考图22,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移位寄存单元301还可以包括上拉控制模块3006和上拉模块3007;其中,上拉模块3007分别与上拉控制模块3006、非使能电平端VGL和第二节点N2电连接,且上拉模块3007分别与上拉控制模块3006电连接于第一节点N1,上拉控制模块3006还与下拉控制模块3005和非使能电平端VGL电连接;此时,上拉控制模块3006在第一节点N1处电位的控制下,控制下拉控制模块3005,以决定是否将扫描使能端FW的扫描使能信号Fw传输至第二节点N2;同时,上拉模块3007还会根据第一节点N1的电位控制第二节点N2的电位,使得下拉控制模块3005、上拉控制模块3006和上拉模块3007协同配合,以决定第一节点N1的电位,以对下拉模块3004是否将非使能电平端VGL的非使能电平信号Vgl传输至信号输出端Gout进行控制,从而能够控制移位寄存单元301保持输出扫描信号的非使能电平的时间。
此外,继续参考图22,移位寄存单元301还可以包括电容C0;电容C0的存在将第一节点N1分为第一子节点N11和第二子节点N22。电容C0的存在能够将信号输出端Gout与输入模块3001、复位模块3002、上拉控制模块3006和上拉模块3007分隔开,以防信号输出端Gout的信号对各模块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或者,以防各模块提供至第一子节点N11的信号影响信号输出端Gout输出的扫描信号的准确性。
需要说明的是,图22仅为本发明实施例示例性的附图,移位寄存单元的结构还可以为其它结构。同一,移位寄存单元中各个模块可以由有源器件和/或无源器件组成,有源器件可以包括晶体管等,无源器件可以包括电容、电阻、电感等。在能够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核心发明点的前提下,本发明实施例对移位寄存单元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
示例性的,图2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位寄存单元的电路图,如图23所示,输入模块3001可以包括第一晶体管T1,复位模块3002可以包括第二晶体管T2,输出模块3003可以包括第三晶体管T3,下拉模块3004可以包括第四晶体管T4和第五晶体管T5,下拉控制模块3005可以包括第六晶体管T6和第七晶体管T7,上拉控制模块3006可以包括第八晶体管T8,上拉模块3007可以包括第九晶体管T9;其中,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第一极和第二极分别与信号输入端Gn-1、扫描使能端FW和第一节点N1电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第一极和第二极分别与复位控制端Gn+1、复位信号端BW和第一节点N1电连接,第三晶体管T3的栅极、第一极和第二极分别与信号输入端Gn-1、扫描使能端FW和第一节点N1电连接分别与第一子节点N11、时钟信号端CK和第二子节点N12电连接,第四晶体管T4的栅极、第一极和第二极分别与第二节点N2、非使能电平端VGL和第一子节点N11电连接,第五晶体管T5的栅极、第一极和第二极分别与第二节点N2、非使能电平端VGL和第二子节点N12信号输出端Gout电连接,第六晶体管T6的栅极和第一极均与扫描使能端FW电连接,第六晶体管T6的第二极与第七晶体管T7的栅极电连接,第七晶体管T7的第一极和第二极分别与扫描使能端FW和第二节点N2电连接,第八晶体管T8的栅极、第一极和第二极分别与第一子节点N11、非使能电平端VGL和第七晶体管T7的栅极电连接,第九晶体管T9的栅极、第一极和第二极分别与第一子节点N11、非使能电平端VGL和第二节点N2电连接;信号输出端Gout电连接于第二子节点N12。如此,在各晶体管的栅极接收到使能电平时,晶体管会处于导通状态,而在各晶体管的栅极接收到非使能电平时,晶体管会处于关闭状态,由此控制各移位寄存单元的工作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图23仅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移位寄存单元的示例性电路结构示意图,而并未是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为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以图23所示的移位寄存单元的电路结构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可选的,结合参考图18和图20,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接收的时钟信号Ck(Ck4)的使能电平的时间与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接收的时钟信号Ck(Ck1、Ck2、Ck3)的使能电平的时间互不交叠,以及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接收的时钟信号Ck(Ck6)的使能电平的时间与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接收的时钟信号Ck(Ck1、Ck2、Ck3)的使能电平的时间互不交叠。
示例性的,结合参考图18、图20和图23,在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输出扫描信号Gouti+101的使能电平,即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输出扫描信号Gouti+101与其时钟信号端CK的时钟信号Ck保持一致,且其时钟信号端CK的时钟信号Ck为使能电平时,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第一晶体管T1处于导通状态,使得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扫描使能端FW的扫描使能信号Fw能够传输至其各自的第一子节点N11,以控制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第三晶体管T3处于导通状态,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出端Gout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201、Gouti+202、Gouti+203)与其各自的时钟信号端CK的时钟信号Ck(Ck1、Ck2、Ck3)保持一致;同时,因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接收的时钟信号Ck(Ck4)的使能电平的时间与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接收的时钟信号Ck(Ck1、Ck2、Ck3)的使能电平的时间互不交叠,使得在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输出扫描信号Gouti+101的使能电平时,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不会输出扫描信号(Gouti+201、Gouti+202、Gouti+203)的使能电平,从而在保证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的扫描信号依次移位的前提下,还能够确保不同移位寄存电路中所有移位寄存单元输出的扫描信号依次移位,以能够对显示面板中各显示单元进行逐行扫描。
同样的,由于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输出扫描信号Gouti+102的使能电平,即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输出扫描信号Gouti+102与其时钟信号端CK的时钟信号Ck保持一致,且其时钟信号端CK的时钟信号Ck为使能电平时,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第二晶体管T2处于导通状态,使得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复位信号端BW的复位信号Bw能够传输至其各自的第一子节点N11,以控制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第三晶体管T3处于关闭状态,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出端Gout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201、Gouti+202、Gouti+203)不再与其各自的时钟信号端CK的时钟信号Ck(Ck1、Ck2、Ck3)保持一致;同时,因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第一子节点N11为复位信号Bw时,该第一子节点N11的电位将控制第八晶体管T8和第九晶体管T9处于关闭状态,此时,第六晶体管T6和第七晶体管T7均保持导通状态,使得扫描使能端FW的扫描使能信号Fw传输至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第二节点N2,从而使得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第四晶体管T4和第五晶体管T5处于导通状态,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非使能电平端VGL的非使能电平信号Vgl分别传输至第一子节点N11和第二子节点N12,使得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出端Gout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01、Gouti02、Gouti03)与非使能电平端VGL的非使能电平保持一致,即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出端Gout保持输出扫描信号(Gouti01、Gouti02、Gouti03)的非使能电平。由于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接收的时钟信号Ck(Ck6)的使能电平的时间与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接收的时钟信号Ck(Ck1、Ck2、Ck3)的使能电平的时间互不交叠,使得在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输出扫描信号Gouti01的使能电平时,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第二移位寄存单元3012不会输出扫描信号Gouti+203的使能电平,从而确保各移位寄存单元输出的扫描信号的准确性。
此外,继续参考图23,每个移位寄存单元301中还可以包括每个移位寄存单元还可以包括第十晶体管T10、第十一晶体管T11、置位信号端REST和清零信号端GOFF;同一移位寄存单元301中,第十晶体管T10的栅极与置位信号端REST电连接,第十一晶体管T11的栅极与清零信号端GOFF电连接,第十晶体管T10的第一极和第十一晶体管T11的第一极均与非使能电平端VGL电连接,第十晶体管T10的第二极与第一子节点N11电连接,第十一晶体管T11的第二极与信号输出端Gout电连接于第二子节点N12,如此,在第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之前,可通过置位信号端REST的置位信号Rest控制所有移位寄存单元301中的第十晶体管T10导通,使得非使能电平端VGL的非使能电平信号Vgl通过第十晶体管T10传输至第一子节点N11,以防上一驱动周期中第一子节点N11的电位,影响当前驱动周期的工作过程;同时,在第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之前,还可通过清零信号端GOFF的清零信号Goff控制所有移位寄存单元301中的第十一晶体管T11导通,使得第一电平端VGL的第一电平信号Vgl通过第十一晶体管T11传输至信号输出端Gout,以对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出端Gout输出的扫描信号进行清零,以防因其它信号干扰,而影响信号输出端Gout输出的信号,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的扫描信号的准确性。
可选的,继续结合参考图18和图20,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接收的时钟信号Ck的使能电平的移位量大于或等于时钟信号Ck的使能电平的宽度;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接收的时钟信号Ck(Ck1、Ck2、Ck3)的使能电平的终止时间位于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各移位寄存的单元301接收的时钟信号Ck(Ck4、Ck5、Ck6)的使能电平的起始时间之前。如此,在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第一子节点N11的电位为使能电平时,该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能够依次输出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同时,在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输出扫描信号Gouti01的使能电平时,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各移位寄存的单元301的第一子节点N11的电位会变为使能电平,此时,在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扫描信号(Gouti01、Gouti02、Gouti03)的使能电平之后,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各移位寄存的单元301才开始依次输出扫描信号(Gouti+101、Gouti+102、Gouti+103)的使能电平,确保任意相邻两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的扫描信号能够互不干扰。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的单元301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201、Gouti+202、Gouti+203)和第i+3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3中各移位寄存的单元301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301、Gouti+302、Gouti+303),均可参照上述对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的单元301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01、Gouti02、Gouti03)和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各移位寄存的单元301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101、Gouti+102、Gouti+103)的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任意相邻两级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移位寄存单元的时钟信号端的时钟信号互不交叠的情况,对于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复用为第二移位寄存单元的情况同样适用,相同之处可参考上文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图2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位寄存电路的驱动时序图,结合参考图21和图24,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接收的时钟信号Ck的使能电平的移位量小于时钟信号Ck的使能电平的宽度。示例性的,以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接收的时钟信号Ck(Ck1、Ck2、Ck3)为例,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第二输出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的移位寄存单元3011接收的时钟信号Ck1的使能电平相对于第一个输出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的移位寄存单元30131收的时钟信号Ck2的使能电平的移位量Δt为t2″-t1″,且该移位量Δt小于时钟信号Ck(Ck1、Ck2、Ck3)的使能电平的宽度(t3″-t1″),此时,相较于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移位寄存单元30131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01的使能电平,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移位寄存单元3011输出的扫描信号Gouti02的使能电平同样具有Δt的移位量,从而能够使得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的扫描信号能够依次移位。
此外,继续结合参考图21和图24,当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第一个输出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的移位寄存单元301为第一级移位寄存单元30131,最后一个输出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的移位寄存单元301为第二级移位寄存单元30132时,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第二级移位寄存单元30132接收的时钟信号Ck3的使能电平终止时刻t4″位于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第一级移位寄存单元30131接收的时钟信号Ck4的使能电平的起始时刻t3″之后,以及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第二级移位寄存单元30132接收的时钟信号Ck3的使能电平终止时刻t4″位于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第一级移位寄存单元30131接收的时钟信号Ck4的使能电平的终止时刻t5″之前。如此,任意相邻的两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接收的时钟信号Ck的使能电平能够依次移位,使得任意相邻的两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输出的扫描信号能够依次移位。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任意相邻两级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移位寄存单元的时钟信号端的时钟信号依次移位,且移位量小于时钟信号的使能电平的宽度的情况,对于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和第二移位寄存单元分别为不同的移位寄存单元的情况同样适用,相同之处可参考上文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继续参考图18或图21,当移位寄存单元301包括时钟信号端CK时,非显示区120还包括多个时钟信号线组50;每个时钟信号线组50包括多条时钟信号线501;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310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时钟信号端CK与同一时钟信号线组50的各时钟信号线501一一对应电连接;与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时钟信号线(511、512、513)复用为与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时钟信号线;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和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分别与不同时钟信号线电连接。
其中,与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时钟信号线(511、512、513)分别传输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时钟信号Ck(Ck1、Ck2、Ck3),与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时钟信号线(521、522、523)分别传输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时钟信号Ck(Ck4、Ck5、Ck6)。
具体的,当与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时钟信号线(511、512、513)复用为与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时钟信号线时,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时钟信号端CK的时钟信号Ck(Ck1、Ck2、Ck3)与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时钟信号端CK的时钟信号Ck(Ck1、Ck2、Ck3)相同,且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时钟信号端CK的时钟信号Ck(Ck1、Ck2、Ck3)与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时钟信号端CK的时钟信号Ck(Ck4、Ck5、Ck6)不同;此时,在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输出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时,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时钟信号端CK的时钟信号Ck向其各自的信号输出端Gout传输,且因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输出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即为该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时钟信号端CK的使能电平,因此即使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时钟信号端CK的时钟信号Ck向其各自的信号输出端Gout传输,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出端Gout也会保持输出扫描信号的非使能电平,从而能够保证移位寄存电路30中的各移位寄存单元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依次移位。
同时,与第i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时钟信号线(511、512、513)复用为与第i+2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2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时钟信号线,同样的,与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1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时钟信号线(521、522、523)复用为与第i+3级移位寄存单元组31i+3的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电连接的时钟信号线,如此,仅需在非显示区120中设置两个时钟信号线组50,即可满足向各移位寄存单元组310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的时钟信号端CK提供时钟信号Ck的要求,从而能够减小时钟信号线(511、512、513、521、522、523)在非显示区120的占用面积,有利于显示面板的窄边框。
需要说明的是,图18和图23中仅示例性的示出了,用于传输时钟信号的各时钟信号线与各移位寄存单元组对应的连接线分别位于移位寄存电路的相对的两侧,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用于传输时钟信号的各时钟信号线也可以与各移位寄存单元组对应的连接线位于移位寄存电路的同一侧,此时,时钟信号线和连接线可以均位于移位寄存电路靠近或远离显示区的一侧,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此外,继续参考图18或图21,当每个移位寄存单元301还包括扫描使能端FW、复位信号端BW和非使能电平端VGL时,非显示区120还应包括第一电平线531、第二电平线532和第三电平线533;第一电平线531用于传输各移位寄存单元301中扫描使能端FW的扫描使能信号Fw,第二电平线532用于传输各移位寄存单元301中复位信号端BW的复位信号BW,第三电平线533用于传输各移位寄存单元301中非使能电平端VGL的非使能电平信号Vgl。其中,第一电平线531、第二电平线532和第三电平线533可以根据就近原则,适应性地选择其设置的位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的,图2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非显示区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25所示,每个移位寄存单元301还包括一组引出线60;每组引出线60包括第一引出线61、第二引出线62和第三引出线63;第一引出线61、第二引出线62和第三引出线63沿第一方向Y排列且均沿第二方向X延伸;第二方向X与第一方向Y相交,且第二方向X与显示单元的行方向平行;第一引出线61作为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入端Gn-1,第二引出线62作为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出端Gout,第三引出线63作为移位寄存单元301的复位控制端Gn+1。如此,通过引出线60引出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入端Gn-1、信号输出端Gout和复位控制端Gn+1,能够便于移位寄存单元301的信号输入端Gn-1、信号输出端Gout和复位控制端Gn+1与连接线40之间的电连接。
可选的,图26是图25中A-A′截面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结合参考图26和图25,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基板P1,以及位于衬底基板P1一侧的绝缘间隔的第一金属层P21和第二金属层P22;第一金属层P21包括连接线40;第二金属层P22包括引出线60;电连接的引出线60(62)和连接线40(47)通过过孔H0连接。
示例性的,以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复用为第二移位寄存单元的情况为例,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的信号输入端Gn-1、信号输出端Gout和复位控制端Gn+1分别与第一引出线61、第二引出线62和第三引出线63对应,此时,与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对应的第二连接线42、第七连接线47和第一连接线41沿第二方向X排列且沿第一方向Y延伸。由于连接线40和引出线60分别位于相互绝缘的不同金属层(P21、P22),第一金属层P21与第二金属层P22之间设置有绝缘层P20,因此,即使同一移位寄存单元301所对应的引出线60和连接线40中,在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Z上第二连接线42和与其互不连接的第一引出线61和第二引出线62交叠,第七连接线47和与其互不连接的第一引出线61和第三引出线63交叠,以及第一连接线41和与其电连接的第二引出线62和第三引出线63交叠,也不会影响其各自传输的信号。其中,当相互电连接的第一引出线61和第一连接线41位于不同膜层时,第一引出线61可通过过孔H01与第一连接线41电连接,第二引出线62可通过过孔H02与第七连接线47电连接,第三引出线63可通过过孔H03与第二连接线42电连接。
可选的,图2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7所示,显示区120还包括多条数据信号线70;位于同一列的至少部分显示单元10共用数据信号线70;此时,在同一显示单元10电连接的扫描信号线20和数据信号线70中,当扫描信号线20传输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时,数据信号线70传输的数据信号能够写入至显示单元10中,使得显示单元10能够根据该数据信号进行显示发光。如此,与同一扫描信号线20电连接的显示单元10可以与不同数据信号线70电连接,以及与同一数据信号线70电连接的显示单元10可以与不同扫描信号线20电连接,以在移位寄存电路30中各移位寄存单元301向各扫描信号线20提供扫描信号,对各行显示单元10进行逐行扫描时,各数据信号线70传输的数据信号能够一一对应地写入至各显示单元10中。
可以理解的是,当显示面板100中同时包括扫描信号线20和数据信号线70时,显示单元10中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开关晶体管,该开关晶体管的栅极与扫描信号线20电连接,第一极与数据信号线70电连接,第二极与显示单元10中的其它器件电连接,以在扫描信号线20传输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时能够控制该开关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以使其第一极处电连接的数据信号线70中的数据信号传输至其第二极,从而实现数据信号的写入。其中,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可以为源极,第二极可以为漏极,或者,第一极为漏极,第二极为源极,可根据所传输的信号及开关晶体管的特性进行确定,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相应的,图2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结合参考图27和图28,第一金属层P21还可以包括扫描信号线20,第二金属层P21还包括数据信号线70。
示例性的,结合参考图25、图27和图28,以开关晶体管TM的结构代表显示单元10的结构为例,因开关晶体管TM的栅极与扫描信号线20电连接,开关晶体管TM的第一极与数据信号线70电连接,因此为简化设计,通常将开关晶体管TM的第一极和第二极与数据信号线70同层设置,以及将开关晶体管TM的栅极与扫描信号线20同层设置;此时,通过将扫描信号线20与连接线40同层设置,数据信号线30与引出线60同层设置,能够使扫描信号线20与连接线40在同一工艺下采用同种材料制备,数据信号线70与引出线60在同一工艺下采用同种材料制备,从而能够简化显示面板100的工艺制程,有利于显示面板100的低成本和轻薄化。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图2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结合参考图25、图27和图29,第一金属层P21包括连接线40和数据信号线70,第二金属层P22包括引出线60和扫描信号线20。此时,能够使数据信号线70与连接线40在同一工艺下采用同种材料制备,扫描信号线20与引出线60在同一工艺下采用同种材料制备,如此,同样能够简化显示面板100的工艺制程,有利于显示面板100的低成本和轻薄化。
相应的,参考图28或29中任一附图,显示面板100中还应包括半导体层P23,该半导体层P23包括开关晶体管TM的有源层,且半导体层P23与第一金属层P21和第二金属层P22均相互绝缘。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示例性地以连接线和引出线位于不同的膜层的情况进行了示例性的说明,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引出线和连接线也可以同层设置,此时,引出线需要通过相应的跨接线与连接线电连接。
可选的,图3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非显示区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1是图30中B-B′截面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结合参考图30和图31,非显示区还包括多条跨接线80,跨接线80沿第二方向X延伸;此时,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基板P1,以及位于衬底基板P1一侧的绝缘间隔的第一金属层P21和第二金属层P22;第一金属层P21包括连接线40和引出线60;第二金属层P22包括跨接线80;至少部分电连接的引出线60和连接线40通过跨接线80连接,且引出线60通过第一过孔H1与跨接线80电连接,跨接线80通过第二过孔H2与连接线40电连接。
示例性的,以同一移位寄存单元组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复用为第二移位寄存单元的情况为例,第i+1级移位寄存单元组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的信号输入端Gn-1、信号输出端Gout和复位控制端Gn+1分别与第一引出线61、第二引出线62和第三引出线63对应,且与第一移位寄存单元3011对应的第二连接线42、第七连接线47和第一连接线41沿第二方向X排列且沿第一方向Y延伸。同一移位寄存单元301所对应的引出线60和连接线40中,第一连接线41与第一引出线61电连接,第二连接线42与第三引出线63电连接,第七连接线47与第二引出线62电连接;此时,第二连接线42可以与第三引出线63为一体结构;第一引出线61通过第一过孔H11与跨接线81电连接,跨接线81通过第二过孔H21与第一连接线41电连接,使得在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Z上,跨接线81会与第二连接线42和第七连接线47交叠,而第一引出线61与第二连接线42和第七连接线互不连接;第二引出线62通过第一过孔H12与跨接线82电连接,跨接线82通过第二过孔H22与第七连接线47电连接,使得在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Z上,跨接线82会与第二连接线42和第一连接线41交叠,而第二引出线62与第二连接线42和第一连接线41互不连接。如此设置,同样能够使得各连接线40和各引出线60准确地进行信号传输。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图3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结合参考图27和图32,当显示面板100还包括数据信号线70时,第一金属层P21可以同时包括引出线60、连接线40和扫描信号线20,第二金属层P21可以同时包括跨接线80和数据信号线70。如此,能够简化显示面板100的工艺制程,有利于显示面板100的低成本和轻薄化。
或者,图3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结合参考图27和图33,当显示面板100还包括数据信号线70时,第一金属层P21可以同时包括跨接线80和扫描信号线20,第二金属层P21可以同时包括引出线60、连接线40和数据信号线70。如此,同样能够简化显示面板100的工艺制程,有利于显示面板100的低成本和轻薄化。
应该理解,可以使用上面所示的各种形式的显示面板,可以重新组合、增加或删除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结构,例如,本发明中记载的显示面板中还可以包括多条复位信号线、多条电源信号线等,只要能够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期望的结果,本文在此不进行限制。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因此,该显示装置具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技术特征,能够达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有益效果,相同之处可参照上述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图3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4所示,该显示装置200包括显示面板10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为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别:手机、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桌上型显示器、平板电脑、数码相机、智能手环、智能眼镜、车载显示器、医疗设备、工控设备、触摸交互终端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6)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
所述显示区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显示单元和多条扫描信号线;位于同一行的至少部分所述显示单元共用所述扫描信号线;
所述非显示区包括移位寄存电路和多条连接线;所述移位寄存电路包括级联的多个移位寄存单元组;每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包括至少两个移位寄存单元;所述移位寄存单元包括信号输入端、复位控制端和信号输出端;
其中,每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包括第一移位寄存单元和第二移位寄存单元;任意连续的三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第i+1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的所述第一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同一条所述连接线与第i+2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第i+1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的所述第二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同一条所述连接线与第i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复位控制端电连接;i为正整数;
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出端还与各条所述扫描信号线对应电连接,且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出端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依次移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第一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的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入端均通过同一条所述连接线接收起始脉冲信号,第一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的所述第一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同一条所述连接线与第二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最后一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的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复位控制端通过同一条所述连接线接收复位脉冲信号,最后一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的第二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同一条所述连接线与其前一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的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复位控制端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移位寄存单元;所述第三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扫描信号线电连接,且与所述连接线不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包括第一连接线;同一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的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入端与同一条所述第一连接线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线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与不同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的各所述第一连接线相互绝缘;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第i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的所述第一连接线和至少部分与第j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的所述第一连接线交叠;i和j均为正整数,且i≠j;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显示单元的行方向相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包括第二连接线;同一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的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复位控制端与同一条所述第二连接线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线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与不同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的各所述第二连接线相互绝缘,以及与同一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的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相互绝缘;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第i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的所述第二连接线和至少部分与第j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的所述第二连接线交叠;i和j均为正整数,且i≠j;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显示单元的行方向相交。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的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依次移位;
同一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所述第一移位寄存单元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的起始时间位于其它所述移位寄存单元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的起始时间之前,所述第二移位寄存单元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的起始时间位于其它所述移位寄存单元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的起始时间之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包括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第三连接线和第四连接线;
同一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入端与同一条所述第一连接线电连接,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复位控制端与同一条所述第二连接线电连接;
第i+1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的所述第一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三连接线和与第i+2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的所述第一连接线电连接;第i+1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的所述第二移位寄存单元通过所述第四连接线和与第i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的所述第二连接线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三连接线和所述第四连接线均沿第一方向延伸;与同一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的所述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三连接线和所述第四连接线沿第二方向排列且相互绝缘;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显示单元的行方向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第i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的所述第一连接线和与第i+2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的所述第一连接线交叠;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第i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复位控制端电连接的所述第二连接线和与第i+2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复位控制端电连接的所述第二连接线交叠;
以及,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互电连接的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三连接线交叠,以及相互电连接的所述第二连接线和所述第四连接线交叠。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还包括第五连接线和第六连接线;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五连接线与所述第六连接线互不交叠;所述第五连接线和所述第六连接线均沿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相交;
所述第一连接线通过所述第五连接线与所述第三连接线电连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互电连接的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三连接线互不交叠;
所述第二连接线通过所述第六连接线与所述第四连接线电连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互电连接的所述第二连接线和所述第四连接线互不交叠。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不同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的所述第一连接线相互交叠,与不同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的所述第二连接线相互交叠,与不同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所述第一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的所述第三连接线相互交叠,以及与不同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所述第二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的所述第四连接线相互交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所述第一移位寄存单元复用为所述第二移位寄存单元。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包括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和第七连接线;
同一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入端与同一条所述第一连接线电连接,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复位控制端与同一条所述第二连接线电连接;
第i+1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的所述第一移位寄存单元通过所述第七连接线和与所述第i+2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的所述第一连接线电连接,以及,第i+1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的所述第一移位寄存单元通过所述第七连接线和与所述第i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的所述第二连接线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二连接线和所述第七连接线均沿第一方向延伸;与同一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的所述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二连接线和所述第七连接线沿第二方向排列且相互绝缘;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显示单元的行方向平行。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第i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的所述第一连接线和与第i+3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的所述第一连接线交叠;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第i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复位控制端电连接的所述第二连接线和与第i+3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复位控制端电连接的所述第二连接线交叠;
以及,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互电连接的所述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七连接线以及所述第二连接线交叠。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还包括第八连接线和第九连接线;
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八连接线与所述第九连接线互不交叠;所述第八连接线和所述第九连接线均沿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相交;
所述第一连接线通过所述第八连接线与所述第七连接线电连接,以及所述第七连接线通过所述第九连接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线电连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互电连接的所述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七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互不交叠。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不同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的所述第一连接线相互交叠,与不同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的所述第二连接线相互交叠,以及与不同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所述第一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的所述第七连接线相互交叠。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的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依次移位;
当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包括N个所述移位寄存单元时,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的所述第一移位寄存单元为第M个输出的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的移位寄存单元;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M为小于N的自然数;
若N为偶数,则M=(N/2)或M=(N/2+1);或者,若N为奇数,则M=(N+1)/2。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移位寄存单元还包括时钟信号端;
同一所述移位寄存单元中,在所述信号输入端的输入信号为使能电平时,所述时钟信号端的时钟信号传输至所述信号输出端;在所述复位控制端的复位控制信号为使能电平时,所述时钟信号端的时钟信号停止向所述信号输出端传输;
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同一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的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接收的时钟信号的使能电平依次移位。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第i+1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所述第一移位寄存单元接收的时钟信号的使能电平的时间与第i+2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接收的时钟信号的使能电平的时间互不交叠,以及第i+1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第二移位寄存单元接收的时钟信号的使能电平的时间与第i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接收的时钟信号的使能电平的时间互不交叠。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接收的时钟信号的使能电平的移位量大于或等于所述时钟信号的使能电平的宽度;
第i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接收的时钟信号的使能电平的终止时间位于第i+1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的单元接收的时钟信号的使能电平的起始时间之前。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接收的时钟信号的使能电平的移位量小于所述时钟信号的使能电平的宽度;
同一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第一个输出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的移位寄存单元为第一级移位寄存单元,最后一个输出扫描信号的使能电平的移位寄存单元为第二级移位寄存单元;
第i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所述第二级移位寄存单元接收的时钟信号的使能电平终止时刻位于第i+1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所述第一级移位寄存单元接收的时钟信号的使能电平的起始时刻之后,以及第i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所述第二级移位寄存单元接收的时钟信号的使能电平终止时刻位于第i+1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中所述第一级移位寄存单元接收的时钟信号的使能电平的终止时刻之前。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显示区还包括多个时钟信号线组;每个所述时钟信号线组包括多条时钟信号线;
同一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的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时钟信号端与同一所述时钟信号线组的各所述时钟信号线一一对应电连接;
与第i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的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的时钟信号线复用为与第i+2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的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电连接的时钟信号线;第i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的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和第i+1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组的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分别与不同所述时钟信号线电连接。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移位寄存单元还包括一组引出线;每组所述引出线包括第一引出线、第二引出线和第三引出线;所述第一引出线、第二引出线和第三引出线沿第一方向排列且均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显示单元的行方向平行;
所述第一引出线作为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二引出线作为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三引出线作为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复位控制端。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衬底基板;
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绝缘间隔的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
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所述连接线;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所述引出线;电连接的所述引出线和所述连接线通过过孔连接。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显示区还包括多条跨接线,所述跨接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衬底基板;
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绝缘间隔的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
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所述连接线和所述引出线;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跨接线;至少部分电连接的所述引出线和所述连接线通过所述跨接线连接,且所述引出线通过第一过孔与所述跨接线电连接,所述跨接线通过第二过孔与所述连接线电连接。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还包括多条数据信号线;位于同一列的至少部分所述显示单元共用所述数据信号线;
所述第一金属层还包括所述扫描信号线,所述第二金属层还包括所述数据信号线;
或者,所述第一金属层还包括所述数据信号线,所述第二金属层还包括所述扫描信号线。
26.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750851.2A CN115035871B (zh) | 2022-06-28 | 2022-06-28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US18/103,678 US11869405B2 (en) | 2022-06-28 | 2023-01-31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750851.2A CN115035871B (zh) | 2022-06-28 | 2022-06-28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035871A true CN115035871A (zh) | 2022-09-09 |
CN115035871B CN115035871B (zh) | 2024-04-05 |
Family
ID=831261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750851.2A Active CN115035871B (zh) | 2022-06-28 | 2022-06-28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869405B2 (zh) |
CN (1) | CN11503587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250104644A1 (en) * | 2023-03-08 | 2025-03-27 |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Scan driver circuit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BE345808A (zh) * | ||||
US20090225018A1 (en) * | 2008-03-05 | 2009-09-10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a wide viewing characteristic and capable of fast driving |
CA2637343A1 (en) * | 2008-07-29 | 2010-01-29 | Ignis Innovation Inc. | Improving the display source driver |
CN102831861A (zh) * | 2012-09-05 | 2012-12-19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器及显示装置 |
TW201317967A (zh) * | 2011-10-21 | 2013-05-01 | Au Optronics Corp | 顯示面板及其閘極驅動電路 |
CN104537973A (zh) * | 2014-12-29 | 2015-04-22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移位寄存器、栅极驱动电路、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 |
US20160224183A1 (en) * | 2013-08-30 | 2016-08-04 |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 Drive circuit and drive method, shift register, pixel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
US20160247468A1 (en) * | 2014-10-24 | 2016-08-25 |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drive structure and drive method thereof |
US20200035317A1 (en) * | 2018-07-25 | 2020-01-30 | Hefei Xinsheng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Gate Drive Circuit, Method of Driving Gate Drive Circuit,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rray Substrate |
US20210065829A1 (en) * | 2019-08-30 | 2021-03-04 | Hefei Boe Joint Technology Co., Ltd. | Shift register, driving method thereof, gate driving circuit and display panel |
CN114170943A (zh) * | 2021-12-09 | 2022-03-11 |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电路、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328835B1 (ko) | 2015-07-31 | 2021-11-19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게이트 구동 회로와 이를 이용한 표시장치 |
CN107967888B (zh) | 2018-01-02 | 2021-01-1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栅极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面板 |
CN110503927B (zh) * | 2018-05-16 | 2020-11-1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
CN109935187B (zh) * | 2019-01-18 | 2020-08-18 | 合肥京东方卓印科技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单元、栅极驱动电路、显示装置及驱动方法 |
WO2021081990A1 (zh) * | 2019-11-01 | 2021-05-0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基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驱动方法 |
CN112164365A (zh) * | 2020-10-28 | 2021-01-01 |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栅极驱动电路及显示面板 |
CN113178161B (zh) * | 2021-05-07 | 2023-11-07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3920913B (zh) * | 2021-09-30 | 2023-07-18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
-
2022
- 2022-06-28 CN CN202210750851.2A patent/CN115035871B/zh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1-31 US US18/103,678 patent/US11869405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BE345808A (zh) * | ||||
US20090225018A1 (en) * | 2008-03-05 | 2009-09-10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a wide viewing characteristic and capable of fast driving |
CA2637343A1 (en) * | 2008-07-29 | 2010-01-29 | Ignis Innovation Inc. | Improving the display source driver |
TW201317967A (zh) * | 2011-10-21 | 2013-05-01 | Au Optronics Corp | 顯示面板及其閘極驅動電路 |
CN102831861A (zh) * | 2012-09-05 | 2012-12-19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器及显示装置 |
US20160224183A1 (en) * | 2013-08-30 | 2016-08-04 |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 Drive circuit and drive method, shift register, pixel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
US20160247468A1 (en) * | 2014-10-24 | 2016-08-25 |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drive structure and drive method thereof |
CN104537973A (zh) * | 2014-12-29 | 2015-04-22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移位寄存器、栅极驱动电路、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 |
US20200035317A1 (en) * | 2018-07-25 | 2020-01-30 | Hefei Xinsheng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Gate Drive Circuit, Method of Driving Gate Drive Circuit,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rray Substrate |
US20210065829A1 (en) * | 2019-08-30 | 2021-03-04 | Hefei Boe Joint Technology Co., Ltd. | Shift register, driving method thereof, gate driving circuit and display panel |
CN114170943A (zh) * | 2021-12-09 | 2022-03-11 |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电路、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韩雁;洪慧;艾俊华;: "等离子显示器扫描驱动芯片的设计", 微电子学, no. 02, pages 249 - 252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30177994A1 (en) | 2023-06-08 |
CN115035871B (zh) | 2024-04-05 |
US11869405B2 (en) | 2024-01-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771599B (zh) |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
CN104900192B (zh) | 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显示装置 | |
CN111243496B (zh) | 一种像素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 |
CN108711575B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3781913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4978943B (zh) | 一种移位寄存器、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及相关装置 | |
US10079069B2 (en) | Array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 |
CN107633807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JP2010092545A (ja) | シフトレジスタ及び表示装置並びにシフトレジスタの駆動方法 | |
CN112673417B (zh)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及驱动方法 | |
TWI624824B (zh) | 液晶顯示裝置及電子產品 | |
US11144159B2 (en) | Driving method of display panel,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07331295A (zh) | 显示器面板 | |
CN109459898B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5035871B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JP2021520055A (ja) | デマルチプレクサ、それを備えたアレイ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 |
CN107515689B (zh) | 显示面板、显示设备和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 |
TWI616861B (zh) | 主動矩陣式液晶顯示裝置 | |
CN214955729U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EP3975245A2 (en) | Chip-on film packag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
CN108538256B (zh) | 移位寄存单元及其驱动方法、扫描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 |
CN112114709B (zh) |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 |
WO2024000496A9 (zh) | 栅极驱动电路和显示面板 | |
CN115831033A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3299215B (zh) | 栅极驱动电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