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08539A - 衣物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衣物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908539A CN114908539A CN202210118019.0A CN202210118019A CN114908539A CN 114908539 A CN114908539 A CN 114908539A CN 202210118019 A CN202210118019 A CN 202210118019A CN 114908539 A CN114908539 A CN 11490853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drum
- flow path
- water collecting
- dispos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02—Domestic laundry dryers having dryer drums rotating about a horizontal axis
- D06F58/04—Details
- D06F58/08—Driving arrangement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4—Condensing arrangement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02—Domestic laundry dryers having dryer drums rotating about a horizontal axi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6—Heat pump arrangement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6—Heating arrangements, e.g. gas heating equipment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6—Heating arrangements, e.g. gas heating equipment
- D06F58/263—Gas heating equipment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32—Control of operations performed in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34—Control of operations performed in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or target of the control
- D06F58/36—Control of operational steps, e.g. for optimisation or improvement of operational steps depending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laundry
- D06F58/38—Control of operational steps, e.g. for optimisation or improvement of operational steps depending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laundry of drying, e.g. to achieve the target humidity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9/00—Details of washing machines not specific to a single type of machines covered by groups D06F9/00 - D06F27/00
- D06F39/12—Casings; Tub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 Disintegrating Or Mil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包括:箱体;滚筒,可旋转地设置于箱体,容纳衣物;驱动部,提供使滚筒旋转的动力;底座,配置于比滚筒更靠下部的位置,提供使滚筒的空气循环或空气中含有的水分冷凝的空间;热交换部,包括热交换器和压缩机,热交换器安置于底座且用于冷凝空气中的水分或加热空气,压缩机向热交换器供给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底座包括:循环流路部,使滚筒的空气循环,热交换器配置于循环流路部;压缩机设置部,设置为与循环流路部隔开,压缩机安置于压缩机设置部;以及集水部,与循环流路部连通,收集在热交换器中冷凝的水;驱动部配置于滚筒的后方并且与底座分离和隔开,集水部配置为其至少一部分与压缩机设置部在前后方向上重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衣物处理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包括与容纳衣物的滚筒直接连接并且能够使所述滚筒旋转的驱动部的衣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衣物处理装置是能够通过对衣物施加物理力来去除附着在衣物的灰尘或异物的装置,包括洗衣机、烘干机、衣物护理机(styler)等。
洗衣机通过向衣物供给水和洗衣剂来执行能够分离和去除衣物上的异物的洗涤程序。
烘干机分为排气式烘干机和循环式烘干机,作为相同点,执行通过加热器来产生高温的热风并将所述热风吹送给衣物从而去除衣物中含有的水分的烘干程序。
近年来,烘干机被设置为省略向衣物内部供水或排水的构成和在箱体内部容纳水的外桶,从而能够集中执行烘干程序。因此,具有如下的优点:不仅简化烘干机内部的结构,而且能够通过直接向容纳衣物的滚筒供给热风来提高烘干效率的优点。
这种烘干机可以包括容纳所述衣物的滚筒、向所述滚筒供给热风的热风供给部以及使所述滚筒旋转的驱动部。由此,所述烘干机通过向所述滚筒内部供给热风来烘干容纳于所述滚筒的衣物,并且能够通过使所述滚筒旋转来使所述衣物的表面均匀地暴露在所述热风中。其结果,能够使所述衣物的整个表面均匀地与所述热风接触而完成烘干。
另一方面,所述驱动部为了使所述滚筒旋转,有必要固定在所述箱体内部。此外,在所述驱动部设置为使结合于所述滚筒的旋转轴旋转的情况下,所述驱动部有必要与所述旋转轴对齐结合。但是,由于烘干机不具有固定在箱体内部的外桶,因此存在无法像洗衣机一样将驱动部固定在外桶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出现了一种将所述驱动部固定于所述箱体的背面的烘干机(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JPS55-081914A、日本专利公开公报JPS55-115455A、日本专利公开公报JPS57-063724A、日本专利公开公报JPS57-124674A)。
图1是示出所述驱动部结合在所述箱体背面的现有的烘干机的结构的图。
这种烘干机可以包括:箱体1,形成外观;滚筒2,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箱体1内部,容纳衣物;以及驱动部3,设置为使所述滚筒2旋转。
所述驱动部3可以配置于所述滚筒2的背面而使所述滚筒2旋转,且可以结合并固定于形成所述箱体1的背面的背面面板11。由此,所述驱动部3可以固定于所述箱体1并且使所述滚筒2旋转。
前述的现有的烘干机的驱动部3通常可以包括固定在所述背面面板11的定子31、因所述定子31而旋转的转子32以及与所述转子32结合并且使所述滚筒2旋转的旋转轴33,并且包括减速器37,所述减速器37通过减小所述旋转轴33的rpm而增大扭矩,并使所述滚筒2旋转。
另外,现有的烘干机通常还包括将所述驱动部3固定在所述背面面板11的固定部4。所述固定部4可以包括使所述定子31固定于所述背面面板11第一固定部41和使所述旋转轴33固定于所述背面面板11的第二固定部42中的至少一个。由此,现有的烘干机可以通过将与所述滚筒2结合的旋转轴33和所述驱动部3对齐配置使所述滚筒2稳定地旋转。
但是,所述箱体的背面面板11由薄的钢板构成,因此会因非常小的外力而发生变形或振动。进一步,所述背面面板11不仅承受所述驱动部3的荷重,而且还通过所述旋转轴33承受所述滚筒2的荷重,因此难以保持形状。
另外,在衣物偏心地位于所述滚筒2内部或在旋转过程中衣物反复地在所述滚筒2内部下落的情况下,外力会反复地被传递到所述背面面板11,导致所述背面面板11振动。
在振动或外力传递到所述背面面板11导致所述背面面板11临时弯曲或变形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连接所述驱动部3和所述滚筒2的旋转轴33扭曲的问题。因此,存在可能在所述驱动部3产生不必要的振动或噪音,甚至在严重的情况下使所述旋转轴33破损的问题。另外,还存在在所述背面面板11弯曲或变形的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噪音的问题。
另外,还存在如下的问题:在所述背面面板11振动的过程中,所述转子32和所述定子31的间隔临时发生变化导致所述转子32与所述定子31发生碰撞或产生不必要的振动和噪音。
此外,在所述驱动部3还包括所述减速器37的情况下,与所述减速器37结合的旋转轴33和从所述减速器37连接到所述滚筒2的减速轴33a彼此分离地存在。此时,所述减速器37通过所述定子31或所述旋转轴33而被支撑在所述背面面板11,因此即便所述背面面板11发生较小的变形也可能产生所述减速轴33a和所述旋转轴33扭曲或错位的问题。
换言之,与所述滚筒2连接的减速轴33a的位置变化量可能因所述滚筒2的荷重而小于与所述驱动部3结合的旋转轴33的位置变化量。因此,在所述背面面板11临时弯曲或变形的情况下,所述旋转轴33和所述减速轴33a的倾斜程度不同,导致所述旋转轴33和所述减速轴33a错位地配置。
因此,在现有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旋转轴33和所述减速轴33a在所述驱动部3每一次运转中发生错位,这不仅不能确保所述减速器37的可靠性,而且还存在所述减速器37破损的隐患。
因此,现有的烘干机仅以专利文献公开,存在无法作为实际产品上市的根本限制。
另外,这种现有的烘干机没有提出对位于比滚筒更靠下部的位置的底座提供滚筒的空气移动的流路,或怎样处理在所述流路冷凝的冷凝水的明确建议或结构。因此,存在如下的问题:没有任何在驱动部的位置发生变化时怎样变更使用所述底座的结构的暗示。
另一方面,在市场中出现的现有烘干机设置为使所述驱动部3固定于所述箱体1的底面(参照韩国专利公开公报第10-2019-0121656号)。
图2是示出将驱动部3固定于所述箱体1的底面或底座的烘干机的图。
所述烘干机可以包括箱体1、滚筒2、使所述滚筒2的空气向外部循环的循环流路5、容纳于所述循环流路5而冷凝空气并重新进行加热的热泵6。在所述热泵6冷凝的水可以利用泵8而被收集到储水箱9。
另一方面,即便所述驱动部3发生振动,或通过所述驱动部3被传递临时外力,也能够防止所述箱体1的底面12变形或倾斜。
因此,现有的烘干机设置为使所述驱动部3固定于所述箱体1的底面12,或固定于在所述滚筒2的下部固定于所述箱体1的底面的底座等。这种烘干机由于所述驱动部3配置为不与所述滚筒2的旋转轴对齐,因此利用额外的构成使所述滚筒2旋转。
具体而言,所述驱动部3可以包括:马达部34,固定于所述箱体1的底部;旋转轴37,通过所述马达部34来旋转;皮带轮35,通过所述旋转轴37来旋转;以及皮带36,设置为连接所述滚筒2的外周面和所述皮带轮35的外周面。
由此,如果所述马达部34使所述旋转轴37旋转,则所述皮带轮35可以使所述皮带36旋转,所述皮带36可以使所述滚筒2旋转。此时,由于所述皮带轮35的直径远小于所述滚筒2的直径,因此所述烘干机可以省略减速器。
但是,这种烘干机由于所述皮带轮35的直径远小于所述滚筒2的直径,因此如果所述马达部34快速旋转,则会出现所述皮带36在所述滚筒2或所述皮带轮35打滑的滑差现象。因此,这种烘干机存在将所述马达部34的旋转加速度限定在规定水准以下的问题,存在所述滚筒2旋转时需要使所述马达部34慢慢加速或减速以防止所述皮带36打滑的根本限制。
因此,现有的烘干机无法迅速地转换所述滚筒2的旋转方向,从而无法控制所述滚筒2的旋转,或无法改变所述滚筒2的旋转方向。因此,所述烘干机在烘干程序过程中无法按照意图控制所述滚筒2的旋转方向和转速,从而存在无法最大化烘干效率的限制。
另一方面,参照图2的(b),所述现有烘干机的底座5包括:马达设置部531,可设置马达部34;循环流路部520,供所述滚筒的空气流动;压缩机设置部532,将压缩机设置在所述循环流路部520的外侧;集水部534,收集在所述循环流路部520冷凝的水。所述循环流路部520可以设置有固定蒸发器的蒸发器固定部524和固定冷凝器的冷凝器固定部523。在所述蒸发器固定部524冷凝的水可以通过连通孔551收集到所述集水部534。
另外,为了减少所述制冷剂的热损失,所述压缩机设置部532需要最大限度地接近所述循环流路部520设置。另外,有必要将所述集水部534设置为最大限度地接近循环流路部520,以接收冷凝水。
此时,所述马达部34以相当大的体积设置,以产生使所述滚筒旋转的动力,并且其设置位置不能够改变,以通过皮带使所述滚筒旋转。因此,存在如下的问题:所述马达设置部531只能在循环流路部520的一侧占有所述底座5的特定面积以上,并且其配置顺序只能比压缩机设置部532和集水部534更先确定。
因此,压缩机设置部532和集水部534只能避开所述马达设置部531而设置,在所述底座5中只能设置于除了所述循环流路部520和所述马达设置部531之外的区域。
由于所述压缩机61也需要占用规定以上的体积,因此存在只能沿所述循环流路部520的延伸方向(例如,前后方向)配置所述压缩机设置部532和所述集水部534的问题。
此时,由于所述集水部534需要与所述循环流路部520相邻配置,因此存在所述集水部534只能配置在压缩机设置部532和所述循环流路部520之间的问题。
其结果,无法以规定以上的体积设置所述集水部534,因此存在无法收集充分量的冷凝水的根本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滚筒旋转的驱动部从配置于比滚筒更靠下部的底座隔开从而能够进一步确保所述底座的部件设置空间的衣物处理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利用在底座上除了使滚筒内部的空气循环的循环流路部之外的剩余空间的衣物处理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底座确保可收集从滚筒吐出的冷凝水的集水部的体积而不受热泵系统或驱动部的限制的衣物处理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在循环流路部的侧面沿流路方向并排配置所述集水部和热泵系统的压缩机的衣物处理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将热泵系统的压缩机配置为比箱体前方更接近后方,从而减少噪音向外部排出的衣物处理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扩张储存在烘干程序中产生的冷凝水的空间来增大可容纳的冷凝水的体积的衣物处理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扩张储存在烘干程序中产生的冷凝水的空间来减少用户清空所储存的冷凝水的频度的衣物处理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沿衣物处理装置的前后方向配置设置压缩机的压缩机设置部和储存冷凝水的集水部来扩张集水部的容纳空间的衣物处理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以将使滚筒旋转的驱动部,与配置于所述滚筒的下部而形成循环流路或提供收集冷凝水的空间的底座分离和隔开。
即,通过从所述底座完全去除所述驱动部,能够更大地确保所述底座中收集所述冷凝水的集水部的面积。
其结果,可以沿着循环流路的方向并排配置所述集水部和用于对所述循环流路内部供给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的压缩机。
所述集水部可以配置在箱体和循环流路部之间。具体而言,所述集水部可以扩张设置为其一面与箱体面对,而另一面与循环流路部面对。
所述驱动部可以配置于比设置为与所述滚筒面对而收集水的集水部、设置所述压缩机的压缩机设置部以及所述循环流路部更靠上部的位置。
其结果,所述集水部可以配置为与在所述底座提供设置压缩机的空间的压缩机设置部在前后方向上重叠,而在宽度方向上不重叠。
所述底座能够确保将所述控制面板也设置于所述底座的空间。在所述控制面板在所述底座设置为与箱体的侧面面板面对的情况下,所述集水部可以配置在所述控制面板和所述循环流路部之间。
所述集水部可以配置为与热交换器中的蒸发器在左右方向上重叠,从而能够最小化残水。所述集水部可以配置为与冷凝器在左右方向上不重叠。
也可以设定为所述循环流路部的宽度大于底座的宽度的一半。所述集水部也可以设置为大于所述压缩机设置部的宽度或直径。
所述集水部的前后方向长度或与循环流路部的延伸方向对应的长度可以大于所述压缩机设置部的长度。
所述集水部可以在所述底座扩张而设置为其一面与循环流路部的流入管道面对而另一面与压缩机设置部面对。
另外,集水部也可以配置在箱体的开口部和所述压缩机之间。
其结果,所述集水部和所述压缩机设置部均可以配置在比所述驱动部更靠前方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使滚筒旋转的驱动部从配置于比滚筒更靠下部的底座隔开,由此具有能够进一步确保所述底座的部件设置空间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具有能够有效地利用在底座上除了使滚筒内部的空气循环的循环流路部之外的剩余空间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具有能够在底座确保可收集从滚筒吐出的冷凝水的集水部的体积,而不受热泵系统或驱动部的限制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具有可以在循环流路部的侧面沿流路方向并排配置所述集水部和热泵系统的压缩机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将热泵系统的压缩机配置为比箱体前方更接近后方,从而具有减少噪音向外部排出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具有能够通过扩张储存在烘干程序中产生的冷凝水的空间来增大可容纳的冷凝水的体积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具有能够通过扩张储存在烘干程序中产生的冷凝水的空间来减少用户清空所储存的冷凝水的频度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具有能够通过沿衣物处理装置的前后方向配置设置压缩机的压缩机设置部和储存冷凝水的集水部来扩张集水部的容纳空间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现有烘干机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现有烘干机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内部的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减速器的图。
图7是放大图4的虚线内部并示出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后板与底座结合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9是分解并示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后板后方结合减速器和马达部的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减速器和定子的结合结构的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减速器和马达部的结合结构的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底座的图。
图13是分解并示出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底座结合的集水盖和管道盖部的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底座的俯视图。
图15是示出沿图14的A-A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底座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底座的俯视图。
图18是示出沿图17的D-D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19是示出沿图17的C-C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20是示出沿图14的B-B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21是示出从上侧观察到的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水盖的立体图。
图22是示出从下侧观察到的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水盖的立体图。
图23是示出从上侧观察到的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底座的俯视图。
图24是示出从右侧观察到的沿图23A的F-F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25是示出从前方观察到的沿图23A的E-E线剖开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衣物处理装置 100:箱体
110:正面面板 111:开口部
117:操作面板 118:输入部
119:显示部 120:储水箱
130:门 140:侧面面板
141:左侧面板 142:右侧面板
190:控制面板 200:滚筒
210:滚筒主体 211:投入口
220:滚筒背面 221:外周部
222:安装板 224:吸入孔
225:加强筋 227:圆周筋
300:衬套部 310:衬套板
400:支撑部 410:前板
411:前面板 412:投入连通孔
413:前方垫圈 414:储水箱支撑孔
415:支撑轮 416:管道连接部
417:管道连通孔 420:后板
421:后面板 423:管道部
4231:流动部 4233:流入部
425:安装部 430:后盖
450:密封部 451:第一密封
452:第二密封 500:马达部
510:定子 520:转子
530:驱动轴 540:垫圈部
600:减速器 610:第一罩体
620:第二罩体 630:齿轮箱
660:第一轴承 670:第二轴承
680:紧固部 700:托架
800:底座 810:装置设置部
811:压缩机设置部 812:蒸汽发生器设置部
813:控制箱设置部 820:循环流路部
821:流入管道 822:移动管道
823:排出管道 8231:送风部
824:管道凸起 825:收集引导部
8251:引导倾斜部 8252:延伸台阶
8253:流入支撑面 8254:移动支撑面
8255:引导底部面 8256:引导分隔壁
826,865:水盖 8261,8651:透水主体
8262,8652:连接主体 8263,8653:遮蔽主体
8264,8654:阻断筋 8265,8655:透水孔
8266,8656:支撑筋 8267,8657:盖分隔壁
827:集水连通孔 830:管道盖部
831:管道盖主体 8311:遮蔽盖主体
8312:连通盖主体 8313:盖贯穿孔
8314:流入连通孔 832:管道盖延伸部
833:清洗流路部 850:连接器
860:集水部 861:泵
862:集水主体 8621:连接流路
8622:集水底面 86221:流入面
86222:引导面 8623:集水侧面
8626:钩孔 8627:盖支撑面
863:集水盖 8631:集水盖主体
8634:泵设置部 8635:支撑主体
8636:紧固钩 8637:排水流路
8638:返回流路 8639:集水盖引导件
870:流路切换阀 900:热交换部
910:第一热交换器 920:第二热交换器
930:压缩机 950:循环流路风扇
951:循环流路风扇马达 s1:第一倾斜角度
s2:第二倾斜角度 s3:第三倾斜角度
s4:第四倾斜角度 s5:第五倾斜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实施。
但是,本发明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态实现,并不现定于在此说明到的实施例。并且,在附图中省略了与本发明无关的部分,以明确地说明本发明,在整个说明书中,对于相似的部分赋予了相似的附图标记。
在本说明书中,对于相同的构成要素省略了对其的重复说明。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如果提及到某个构成要素“连接”或“连结”于另一构成要素,则应理解为可能是直接连接于或连结于该另一构成要素,但也可能它们中间存在有其他构成要素。相反,在本说明书中,如果提及到某个构成要素“直接连接”或“直接连结”于另一构成要素,则应理解为其之间没有其他构成要素。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使为了说明特定的实施例而使用的,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在上下文明确表示有另行的含义,否则单数的表达方式包括复数的表达方式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包括”或“具有”等术语仅是为了指定说明书上记载的特征、数字、步骤、动作、结构要素、部件或其组合的存在,而并不意在排除一个或其以上的其他特征或数字、步骤、动作、结构要素、部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的可能性。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和/或’的术语包括复数个所记载的项目的组合或复数个所记载的项目中的某项目。在本说明书中,‘A或B’可以包括‘A’、‘B’或‘A和B’。
图3是示出本发明衣物处理装置的外观的图。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形成外观的箱体100。
所述箱体100可以包括:正面面板110,形成衣物处理装置的前方面;上部面板150,形成衣物处理装置的顶面;以及侧面面板140,形成衣物处理装置的侧面。侧面面板140可以包括形成左侧面的左侧面板141。在所述正面面板110可以设置有:开口部111,设置为与箱体100的内部连通;以及门130,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箱体100,开闭所述开口部111。
在所述正面面板110可以设置有操作面板117。在所述操作面板117可以设置有输入部118和显示部119,所述输入部118接收来自用户的控制指令,所述显示部119输出用户可选择的控制指令等信息。所述控制指令可以包括可执行一系列的烘干程序的烘干过程或烘干选项。所述箱体100内部可以设置有控制面板(参照图10),所述控制面板将内部构成控制为执行通过所述输入部118输入的所述控制指令。控制面板可以与衣物处理装置内部的构成连接并且控制相应的构成执行所输入的指令。
所述输入部118可以包括:供电请求部,请求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供电;过程输入部,使得用户在复数个过程中选择用户所希望的过程;以及执行请求部,请求开始用户所选择的过程。
所述显示部119可以包括可输出文本(text)和图形的显示面板和可输出语音信号或声音的扬声器中的至少一种。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将在所述烘干衣物的过程中产生的水分另行储存的储水箱120。所述储水箱120可以包括把手,所述把手设置为可从所述正面面板110的一侧向外部引出。所述储水箱120可以设置为收集在烘干程序中产生的冷凝水。由此,用户可以从所述箱体100引出所述储水箱120并去除所述冷凝水,之后重新安装到箱体100。由此,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也可以配置于未设置下水道等的场所。
另一方面,所述储水箱120可以配置于所述门130的上部。由此,用户可以在从所述正面面板110引出所述储水箱120时少弯腰,由此具有提高用户的便利性的效果。
图4是简略示出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内部的图。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滚筒200,容纳于所述箱体100内部,容纳衣物;驱动部,使所述滚筒200旋转;热交换部900,向所述滚筒200供给热风;以及底座800,设置有循环流路部820。循环流路部820设置为与所述滚筒200连通。从所述滚筒200排出的空气可以向所述循环流路部820供给。另外,从循环流路部820排出的空气可以重新向滚筒200供给。
所述驱动部可以包括提供使滚筒200旋转的动力的马达部500。所述驱动部可以与所述滚筒200直接连接为使所述滚筒200旋转。例如,所述驱动部可以是DD(Direct Driveunit,直接启动)类型。由此,所述驱动部可以省略皮带和皮带轮等构成而直接使所述滚筒200旋转,从而控制所述滚筒200的旋转方向或所述滚筒200的转速。
所述马达部500可以以高RPM旋转。例如,可以以远大于能够使所述滚筒200内部的衣物以附着在所述滚筒200内壁的状态旋转的RPM的RPM旋转。
但是,如果所述滚筒200内部的衣物持续以贴在所述滚筒200内壁的状态旋转,则由于附着在滚筒内壁的部分不会暴露于热风,因此存在烘干效率降低的问题。
如果为了使衣物不附着在所述滚筒200内壁而在所述滚筒200内部翻滚或搅拌,使所述转子520以低RPM旋转,则存在可能无法正常使用所述驱动部可产生的输出或扭矩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的驱动部还可以包括减速器600,所述减速器600能够通过降低RPM,既使用马达部500的最大输出,又能够增大扭矩。
另外,所述驱动部可以包括滚筒旋转轴6341,所述旋转轴6341与所述滚筒200连接并且使所述滚筒200旋转。
所述滚筒200可以设置为呈圆筒形状并且能够容纳衣物。另外,与用于洗涤的滚筒不同地,无需向仅用于烘干的所述滚筒200内部投入水,也无需向滚筒200外部排出冷凝在所述滚筒200内部的液体状态的水。因此,在所述滚筒200可以省略沿圆周面设置的贯穿孔。即,仅用于烘干的滚筒200可以与用于洗涤的滚筒200不同地形成。
所述滚筒200可以是一体的圆筒形状,但是也可以制作成将包括圆周面的滚筒主体210和形成后方面的滚筒背面220结合的形态。
在滚筒主体210的前方可以设置有供衣物出入的投入口211。在所述滚筒背面220的后方可以连接有使滚筒旋转的驱动部。滚筒主体210和滚筒背面220可以通过如螺栓的紧固构件而结合,但是不限于此,滚筒主体210和滚筒背面220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结合,只要能够一起旋转即可。
在滚筒主体210可以设置有向上部牵引内部的衣物的提升筋213,以使容纳在内部的衣物随着旋转而被搅拌。当滚筒200旋转时,容纳在内部的衣物可以通过提升筋213反复进行上升和下落的过程。容纳在滚筒200内部的衣物可以反复地上升和下落而均匀地与热风接触。因此,具有提高烘干效率、缩短烘干时间的效果。
在滚筒主体210的圆周面可以形成有强化筒圈212。强化筒圈212可以形成为沿滚筒200的圆周面从内部/外部凹陷或凸出。如上所述的强化筒圈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并且可以彼此隔开。所述强化筒圈可以呈规定的图案而设置于所述圆周面的内部/外部。
通过强化筒圈212可以提高滚筒主体210的刚性。因此,即便在将大量的衣物容纳于所述滚筒主体210,或者突然通过所述驱动部接收到旋转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所述滚筒主体210扭曲。另外,与滚筒主体210的圆周面形成为平坦面的情形相比,在设置有强化筒圈212的情况下能够提高衣物和内周面之间的间隔,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使向滚筒200供给的热风流入到衣物和滚筒200之间。通过强化筒圈,具有提高滚筒的耐久性,提高衣物处理装置的烘干效率的效果。
通常,在DD类型洗衣机的情况下,所述驱动部结合并固定于容纳所述滚筒200的外桶,而所述滚筒200可以与所述驱动部结合而被支撑在所述外桶。但是,由于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设置为集中执行烘干程序,因此省略了为了容纳所述滚筒200而固定于所述箱体100的外桶(tub)。
由此,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还可以包括将所述滚筒200或所述驱动部固定或支撑在所述箱体100内部的支撑部400。
所述支撑部400可以包括配置在所述滚筒200的前方的前板410,和配置在所述滚筒200的后方的后板420。所述前板410和所述后板420可以形成为板形状并且配置为与所述滚筒200的前方和后方面对。所述前板410和所述后板420的间隔可以大于等于所述滚筒200的长度。所述前板410和所述后板420可以固定并被支撑在所述箱体100的底面或底座800。
所述前板410可以配置在形成箱体的前方面的正面面板和滚筒200之间。另外,在所述前板410可以设置有与所述投入口211连通的投入连通孔412。由于在所述前板410设置有投入连通孔412,因此不仅滚筒200的前方面得到支撑,而且可以向滚筒200投入衣物或从滚筒拿出衣物。
所述前板410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投入连通孔412的下侧的管道连接部416。所述管道连接部416可以形成所述前板410的下侧面。
所述前板410可以包括贯穿管道连接部416的管道连通孔417。管道连通孔417可以呈中空的形态并且将通过滚筒的投入口211排出的空气引向所述滚筒200的下侧。另外,可以将通过投入口211排出的空气引向位于滚筒200的下部的循环流路部820。
在所述管道连通孔417可以设置有过滤部(未图示),以能够过滤在衣物产生的毛绒或颗粒大的异物。过滤部可以通过对从滚筒200排出的空气进行过滤来防止异物积累在衣物处理装置内部,进而能够防止异物积累而妨碍空气的循环。
由于所述投入口211配置于前方,因此与所述驱动部设置于所述前板410的情形相比,优选将所述驱动部设置于所述后板420。所述驱动部可以安装并被支撑在后板420。由此,所述驱动部可以在其位置稳定地被所述后板420固定的状态下使所述滚筒200旋转。
所述前板410和所述后板420中的至少一方可以将所述滚筒200支撑为能够旋转。所述前板410和所述后板420中的至少一方可以将所述滚筒200的前端或后端容纳为可旋转。
例如,所述滚筒200的前方可以可旋转地被支撑在所述前板410,所述滚筒200的后方可以与所述后板420隔开并且与安装在所述后板420的所述马达部500连接而间接地被支撑在所述后板420。由此,能够最小化所述滚筒200与所述支撑部400发生接触或摩擦的区域,并且防止发生不必要的噪音或振动。
当然,所述滚筒200也可以设置为同时被所述前板410和所述后板420支撑为能够旋转。
在所述前板410的下部可以设置有一个以上的支撑所述滚筒200的前方的支撑轮415。所述支撑轮415可以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前板410的背面。所述支撑轮415可以以与滚筒200的下部接触的状态旋转。
在滚筒200因驱动部而旋转的情况下,滚筒200可以被连接于后方的滚筒旋转轴6341支撑。如果在所述滚筒200内部容纳有衣物,则滚筒旋转轴6341承受的荷重可能因所述衣物而增加。因此,存在滚筒旋转轴6341因荷重而弯曲的危险。
在支撑轮415支撑滚筒200的前方下部的情况下,可以减轻滚筒旋转轴6341承受的荷重。因此,能够防止滚筒旋转轴6341弯曲,防止因振动而产生噪音。
所述支撑轮415可以以滚筒200的旋转中心为基准设置在彼此对称的位置而支撑滚筒200的荷重。优选,支撑轮415分别设置于滚筒200的左右侧下部并且支撑滚筒200。但是不限于此,根据滚筒200的动作环境,可以设置有更多数量的支撑轮415。
设置于所述底座800的循环流路部820可以形成使所述滚筒200内部的空气循环并重新向所述滚筒200内部流入的流路。
所述循环流路部820可以包括:流入管道821,使从滚筒200排出的空气流入;排出管道823,向滚筒200供给空气;以及移动管道822,连接所述流入管道821和排出管道823。
在从所述滚筒200的前方排出空气的情况下,所述流入管道821可以位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的前方侧。并且,所述排出管道823可以位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的后方侧。
所述排出管道823还可以包括向循环流路部820外部排出空气的送风部8231。所述送风部8231可以设置于所述排出管道823的后方侧。通过所述送风部8231排出的空气可以向所述滚筒200移动。
在所述循环流路部820的上侧可以结合有管道盖部830,由此可以遮蔽循环流路部820的开放的顶面的一部分。管道盖部830可以防止空气向循环流路部820的外部流出。换言之,管道盖部830可以形成供空气循环的流路的一面。
另外,设置于所述底座800的热交换部900可以包括:第一热交换器910,设置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内部,对空气进行冷却;以及第二热交换器920,设置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内部,加热被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冷却的空气。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可以对从滚筒200排出的空气进行除湿,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可以对除湿的空气进行加热。被加热的空气可以重新向滚筒200供给从而烘干容纳于滚筒200的衣物。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可以是流动有制冷剂的热交换器。如果是流动有制冷剂的热交换器,则第一热交换器910可以是蒸发器,第二热交换器920可以是冷凝器。可以设置为沿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移动的制冷剂与从滚筒200排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所述热交换部900可以包括循环流路风扇950,所述循环流路风扇950设置于循环流路部820并且产生循环流路部820的内部的空气流动。另外,所述热交换部900还可以包括使循环流路风扇950旋转的循环流路风扇马达951。所述循环流路风扇950可以从循环流路风扇马达951接收旋转动力而进行旋转。如果循环流路风扇950动作,则可以由第一热交换器910进行除湿,而在第二热交换器920加热的空气可以向滚筒200的后方移动。
循环流路风扇950可以设置于流入管道821、移动管道822、排出管道823中的任意一个。由于循环流路风扇950设置为可旋转,因此当循环流路风扇950动作时会产生噪音。因此,优选所述循环流路风扇950配置于循环流路部820的后方。
所述循环流路风扇950可以设置于所述送风部8231。另外,所述循环流路风扇马达951可以位于所述送风部8231的后方。如果所述循环流路风扇950因所述循环流路风扇马达951而旋转,则所述循环流路部820内部的空气可以利用所述送风部8231向所述循环流路部820外部排出。
为了使用户轻松地取出位于所述滚筒200内部的衣物,优选将所述滚筒200的投入口211配置于相对高的位置,因此优选所述循环流路部820和所述热交换部900配置于所述滚筒200的下部。
在所述滚筒200的后方可以设置有将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排出的空气引向滚筒200的后板420。所述后板420可以设置为与滚筒背面220隔开。所述循环流路部820可以通过前板410接收所述滚筒200内部的空气,并通过所述后板420向所述滚筒200供给空气。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排出的空气可以经由所述后板420而被引向所述滚筒200。
所述底座800还可以包括将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排出的空气引向后板420的连接器850。所述连接器850可以引导所述排出的空气向整个后板420区域均匀扩散。
所述连接器850可以设置于送风部8231。即,连接器850可以将从所述送风部8231排出的空气引向后板420。供给到后板420的热风可以通过所述滚筒背面220向滚筒200的内部流入。
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的滚筒200可以通过与位于滚筒200的后方的驱动部直接连接来旋转,而不是通过与带等结合而间接地旋转。因此,与形成为前方和后方开放的圆筒形状的现有烘干机的滚筒相比,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的滚筒的后方可以被遮蔽并且与所述驱动部直接结合。
如前述,所述滚筒200可以包括滚筒主体210和滚筒背面220,所述滚筒主体210形成为圆筒形状并容纳衣物,所述滚筒背面220与所述滚筒主体210的后方结合并且形成所述滚筒的背面。
所述滚筒背面220设置为遮蔽所述滚筒主体210的后方,并且可以提供与所述驱动部直接结合的结合面。即,所述滚筒背面220可以设置为与所述驱动部连接来接收旋转动力,由此使整个所述滚筒200旋转。其结果,所述滚筒主体210的前方形成有投入衣物的投入口211而后方被所述滚筒背面220遮蔽。
在所述滚筒背面220可以设置有连接所述驱动部和滚筒背面220的衬套部300。所述衬套部300设置于所述滚筒背面220并且可以形成所述滚筒200的旋转中心。虽然所述衬套部300可以与所述滚筒背面220形成为一体,但是为了与传递动力的旋转轴牢固地结合,可以由刚性或耐久性高于所述滚筒背面220的材质形成。所述衬套部300可以在所述滚筒背面220安置并结合为与所述滚筒背面220的旋转中心呈同轴。
所述滚筒背面220可以包括:外周部221,与所述滚筒主体210的外周面结合;安装板222,设置于所述外周部221的内侧,可与所述驱动部结合。所述衬套部300可以安置并结合于安装板222。使滚筒旋转的旋转轴可以通过所述衬套部300结合于安装板222,由此具有能够更牢固地结合的效果。另外,能够防止滚筒背面220变形。
所述滚筒背面220可以形成有吸入孔224,所述吸入孔224贯穿形成在所述外周部221和所述安装板222之间并且连通滚筒背面220的前后方。通过所述循环流路部820供给的热风可以经由所述吸入孔224向所述滚筒主体210内部流入。所述吸入孔224可以是贯穿所述滚筒背面220的复数个孔或网格(MESH)状的网。
使滚筒200旋转的驱动部可以位于所述后板420的后方。所述驱动部可以包括产生旋转动力的马达部500和降低所述马达部500的旋转力并传递给滚筒200的减速器600。
在所述后板420的后方可以配置有马达部500。所述马达部500可以利用所述减速器600而与后板420的后方结合。
所述减速器600可以固定于后板420的背面,马达部500可以与减速器600的背面结合。即,后板420可以提供支撑所述减速器600或马达部500的支撑面。但是不限于此,所述马达部500也可以与所述后板420结合。
图5是将构成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内部构成彼此分离并示出的分解立体图。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滚筒200,容纳衣物;前板410,支撑滚筒的前方面;后板420,位于滚筒的后方;底座800,设置于滚筒的下部,提供使滚筒内部的空气循环或冷凝所述空气中含有的水分的空间;马达部510、520、540,位于滚筒的后方,向滚筒提供旋转动力;减速器600,减小马达部的旋转并传递给滚筒;以及后盖430,与所述后板420结合,防止所述马达部向外部露出。
所述底座800可以包括循环流路部820,所述循环流路部820与滚筒200连通,空气从所述滚筒流入所述循环流路部820或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向所述滚筒排出空气。
所述前板410可以包括:前面板411,形成前方面;以及投入连通孔412,形成为贯穿所述前面板411,与所述滚筒200连通。前板410可以设置有前方垫圈413,所述前方垫圈413设置于所述前面板411的背面,设置为包围所述投入连通孔412的径向外侧,容纳所述滚筒主体210的一部分。
所述前方垫圈413可以将所述滚筒主体210支撑为能够旋转,并且设置为能够与所述投入口211的外周面或内周面接触。所述前方垫圈413可以防止所述滚筒200内部的热风从所述滚筒主体210和所述前板410之间泄漏。所述前方垫圈413可以由塑料树脂系或弹性体构成,并且可以通过额外的密封构件追加结合于所述前方垫圈413来防止衣物或热风从所述滚筒主体210向所述前板410脱离。
另一方面,所述前板410可以包括贯穿投入连通孔412的内周面的管道连通孔417。另外,所述前板410可以包括管道连接部416,所述管道连接部416向管道连通孔417的下侧延伸,并且形成使滚筒主体210和循环流路部820连通的流路。
所述管道连接部416可以通过管道连通孔417而与滚筒主体210连通,从所述滚筒主体210排出的空气通过管道连通孔417向管道连接部416流入,之后被引向循环流路部820。由于从滚筒主体210排出的空气被管道连接部416引向循环流路部820,因此具有能够防止滚筒内部的空气流出的效果。
在所述管道连接部416可以设置有过滤构件(未图示),所述过滤构件通过过滤从所述滚筒200吐出的空气中的异物或毛绒,来防止异物流入循环流路部820中。
所述前板410可以设置有支撑轮415,所述支撑轮415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前面板411的背面并支撑所述滚筒200的下部。通过所述支撑轮415支撑所述滚筒200的前方,具有能够防止与滚筒连接的旋转轴弯曲的效果。
所述前板410可以设置有储水箱支撑孔414,所述储水箱支撑孔414设置为贯穿前面板411,并且供储存烘干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的储水箱120(参照图3)被引出或支撑。在储水箱支撑孔414设置于上侧的情况下,无需用户弯腰引出储水箱,因此具有提高用户的便利性的效果。
容纳衣物的滚筒200可以包括:滚筒主体210,在滚筒主体210的前方设置有供衣物出入的投入口211;以及滚筒背面220,形成滚筒的后方面。
所述滚筒背面220可以包括:外周部221,与所述滚筒主体210连接;吸入孔224,形成为在所述外周部221的内侧贯穿滚筒背面220;以及安装板222,设置于滚筒背面220的旋转中心,与旋转轴结合。空气可以通过所述吸入孔224从滚筒的后方流入。
所述滚筒背面220还可以包括从外周部221向旋转中心延伸的加强筋225。所述加强筋225可以避开所述吸入孔224而延伸。所述加强筋225具有防止所述滚筒背面220的刚性因吸入孔224而变小的效果。所述加强筋225可以设置为从所述安装板222的外周面朝所述外周部221的内周面以放射状延伸。
另外,滚筒背面220还可以包括圆周筋227,所述圆周筋227沿所述滚筒背面220的周向延伸为将所述加强筋225彼此连接。所述吸入孔224可以在每一个所述加强筋225、所述圆周筋227以及所述外周部221之间配置。所述加强筋225和所述圆周筋227具有即便所述滚筒背面220从所述马达部500接受旋转力也不会变形的效果。
所述流入管道821可以设置为与所述前板410的管道连通孔417连通,进而与设置在所述前板410内部的流路连通。所述移动管道822可以从所述流入管道821的末端向所述滚筒200的后方延伸,所述排出管道823可以设置于所述移动管道822的末端并且设置为将所述空气引向滚筒200。
所述送风部8231可以位于所述排出管道823的下游侧,送风部8231可以提供设置循环流路风扇的空间。如果循环流路风扇动作,则可以向送风部8231的上部排出从流入管道821流入的空气。
另一方面,在所述底座800可以设置有热交换部900,所述热交换部900可以冷却和加热在滚筒200内部循环的空气。所述热交换部900可以包括压缩机930,所述压缩机930与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连接并且供给压缩的制冷剂。由于所述压缩机930可以设置为不直接与循环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因此可以位于循环流路部820外部。
另外,所述热交换部可以包括循环流路风扇马达951,所述循环流路风扇马达951被支撑在送风部8231的后方并且使循环流路风扇旋转。所述循环流路风扇马达951可以与送风部8231的后方结合。
另一方面,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还可以包括连接器850,所述连接器850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结合并且将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排出的热风引向所述滚筒200的后方或所述后板420。
所述连接器850可以配置于所述排出管道823的上部,并且设置为将通过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的同时被加热的热风引向比所述排出管道823更靠上方的位置。另外,所述连接器850可以与设置于送风部8231的上侧的开口部结合。
所述连接器850可以设置为在其内部形成有流路。所述连接器850可以设置为将因循环流路风扇而产生的空气的流动均匀地引向所述后板420。即,所述连接器850可以设置为流路的面积随着远离所述送风部8231而变大。
所述后板420可以与所述底座800结合或被支撑在所述底座800并且位于所述滚筒200的后方。所述后板420可以包括:后面板421,配置为与所述前板410面对;以及管道部423,在所述后面板421凹陷形成,形成供空气流动的流路,将从循环流路部820排出的空气引向所述滚筒。
所述后板420可以包括安装部425,所述驱动部与所述安装部425结合或被所述安装部425支撑。所述安装部425可以设置为贯穿后面板421,并且配置于管道部423的内周面。所述安装部425可以设置为从管道部423的内周面朝径向内侧隔开。
在此,如上所述,驱动部可以是指所述减速器600和所述马达部500的结合体。并且,所述驱动部可以仅指所述马达部500。即,可以将产生动力,并将旋转动力传递给滚筒的构成称作驱动部。
所述驱动部可以安装于所述安装部425。所述安装部425可以支撑所述驱动部的荷重。所述驱动部可以在被安装部425支撑的状态下与所述滚筒200连接。
所述管道部423可以设置为容纳所述滚筒背面220的一部分。所述管道部423可以与所述滚筒背面220一起形成空气移动的流路。
所述驱动部可以在所述安装部425设置为不与所述管道部423发生干扰。即,所述驱动部可以配置为从所述管道部423的内周面朝径向内侧隔开。所述驱动部设置于所述安装部425,并且设置为其后方向外部露出,从而所述驱动部能够被外部空气冷却。
所述驱动部还可以包括提供使所述滚筒200旋转的动力的马达部500。所述马达部500可以包括产生旋转磁场的定子510和设置为因所述定子510而旋转的转子520。
所述转子520可以是设置为容纳所述定子510并且沿所述定子510的周缘旋转的外转子类型。此时,驱动轴也可以与所述转子520结合,并且贯穿所述定子510和所述安装部425而与所述滚筒200直接连接。在此情况下,所述转子520直接传递使所述滚筒200旋转的动力。
所述转子520可以通过垫圈部540与驱动轴结合。垫圈部540可以执行连接驱动轴和转子520的功能。由于通过垫圈部540可以增大转子520和驱动轴之间的接触面积,因此具有能够更有效地传递转子520的旋转的效果。
所述减速器600可以设置为连接所述马达部500和所述滚筒200。所述减速器600可以转换所述马达部500的动力并使所述滚筒200旋转。所述减速器600可以配置在所述马达部500和所述滚筒200之间,并且接收所述马达部500的动力并对其进行转换之后传递给所述滚筒200。所述减速器600可以设置为将所述转子的RPM转换成较小的RPM且使扭矩值增大之后传递给所述滚筒200。
具体而言,所述减速器600可以和与所述转子520结合而与所述转子520一起旋转的驱动轴结合。所述减速器600可以在内部包括齿轮结合体,所述齿轮结合体与所述驱动轴啮合而旋转,由此能够使所述驱动轴的rpm发生变化并且使扭矩增大,所述齿轮结合体可以与所述滚筒200结合而与使滚筒旋转的滚筒旋转轴连接。因此,当所述驱动轴530旋转时,虽然所述滚筒旋转轴以低于所述驱动轴的rpm旋转,但是可以以更大的扭矩旋转。
这种减速器600的性能取决于所述驱动轴和所述滚筒旋转轴是否能够保持同轴。即,如果所述驱动轴和所述滚筒旋转轴彼此错开,则存在所述减速器600内部中构成齿轮结合体的部件与所述驱动轴和所述滚筒旋转轴中的至少一个的结合变松或结合被解除的危险。因此,所述驱动轴的动力可能无法正常地传递到所述滚筒旋转轴,或出现所述驱动轴空转的现象。
另外,即便所述驱动轴和所述滚筒旋转轴临时错开,所述减速器600内部的齿轮也会彼此错开而发生碰撞,导致产生不必要的振动或噪音。
另外,在所述驱动轴和所述滚筒旋转轴的错开角度临时性地严重的情况下,也可能导致所述减速器600从规定位置完全脱离而受损。
为了防止上述问题,在设置有减速器的衣物处理装置中,优选,使所述减速器600和所述马达部500固定在即便经常发生外力也不会变形而保持原有的状态的支撑体。
例如,在洗衣机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首先在将容纳所述滚筒的外桶固定在箱体之后,其次将所述马达部和所述减速器固定于以注塑成型方式内置于所述外桶内部的由刚体制成的轴承罩体。由此,即便在所述外桶产生相当大的振动,所述减速器和所述驱动部也可以与所述轴承罩体或所述固定钢板一起倾斜或振动。其结果,可以获得所述减速器和所述驱动部自身始终保持结合的状态的效果,并且可以保持所述驱动轴和旋转轴同轴的状态。
但是,由于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是烘干机,因此没有固定在箱体内部的外桶。另外,箱体的背面面板由相对薄的板构成,因此即便所述定子510固定于箱体的背面面板,由于在所述转子520旋转时,所述背面面板因排斥力而容易振动或弯曲。如果所述背面面板振动或临时弯曲,则可能发生配置为与所述滚筒200结合的所述减速器600和所述马达部500的旋转中心彼此错开的问题。
另外,由于所述背面面板由薄的钢板构成,因此难以将所述减速器600和所述马达部500全部支撑。例如,在所述减速器600和所述马达部500并排结合于所述背面面板的情况下,可能因所述减速器600和所述马达部500的总长度以及自身重量而产生旋转力矩导致发生所述减速器600下垂的问题。其结果,与所述滚筒结合的滚筒旋转轴自身可能因与所述减速器600错开而无法与所述驱动轴保持同轴。
另一方面,可以考虑通过所述定子510结合于所述后板420来支撑所述马达部500。在所述滚筒200内部容纳有大量的衣物或产生偏心的情况下,在所述滚筒200每一次旋转时,所述滚筒旋转轴可能随着所述衣物的配置而错开。此时,由于所述定子510与所述滚筒200独立以分开并固定于后板420,因此所述滚筒旋转轴可能以与所述定子510不同的幅度振动或以不同的角度倾斜。因此,所述滚筒旋转轴和所述驱动轴可能无法保持同轴。
从不同的观点来看,所述滚筒200可以被支撑在所述前板410和所述后板420,由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设置位置进行固定。因此,与所述滚筒200结合的滚筒旋转轴的位置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固定。由此,即便在所述滚筒200发生振动,所述振动也被所述前板410和所述后板420中的至少一个缓冲。
但是,当在所述滚筒200产生的振动传递到所述马达部500时,即便所述减速器600和所述马达部500固定在所述后板420,所述马达部500和所述后板420振动的振动幅度可能大于所述滚筒旋转轴振动的振动幅度。此时,也会发生所述驱动轴和所述滚筒旋转轴无法保持同轴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可以使所述马达部500结合并固定于所述减速器600。换言之,所述减速器600自身可以发挥整个驱动部的基准点的作用。即,所述减速器600可以发挥整个所述驱动部的振动和倾斜角度量的基准的作用。
由于所述马达部500仅固定于所述减速器600而不固定在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其他构成,因此如果在振动或外力传递到所述驱动部的情况下所述减速器600倾斜或振动,则所述马达部500可以始终与所述减速器600同时倾斜或同时振动。
其结果,所述减速器600和所述马达部500可以形成一个振动系,所述减速器600和所述马达部500可以保持固定的状态,而不会以彼此为基准进行相对运动。
所述马达部500中的所述定子510可以直接结合并固定于所述减速器600。由此,所述驱动轴530以所述减速器600为基准设置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所述驱动轴530和所述减速器600可以以中心彼此一致的状态配置,并且所述驱动轴530可以以与所述减速器600的中心保持同轴的状态旋转。
第一轴M1可以是沿所述滚筒200的旋转中心朝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线。即,第一轴M1可以与X轴平行。
第二轴M2和第三轴M3可以是从衣物处理装置的前方朝后方上侧延伸的假想线。即,所述第二轴M2和第三轴M3可以与所述XZ平面平行,或与Y轴正交。
所述第一轴M1和第二轴M2可以在减速器600彼此交叉。另外,所述第一轴M1和第三轴M3可以在所述安装部425交叉。
所述减速器600和所述马达部500可以设计成,在所述滚筒200没有负荷或所述马达部500未动作的情况下沿与地面平行的第一轴M1配置。
但是,在所述滚筒200或马达部500发生振动的情况下,由于振动传递到所述减速器600导致减速器600倾斜,因此所述减速器600可能临时成为沿第二轴M2倾斜的状态。
此时,由于所述马达部500处于与所述减速器600结合的状态,因此可能与所述减速器600一起振动或倾斜。由此,所述马达部500可以配置为在第二轴M2上与所述减速器600对齐。因此,所述驱动轴和所述滚筒旋转轴也可以沿所述第二轴M2对齐配置。
其结果,即便所述减速器600倾斜,所述马达部500也可以与所述减速器600一体地移动,所述驱动轴和所述滚筒旋转轴可以保持同轴。
所述减速器600可以结合并固定于后板420。在此情况下,所述减速器600以与后板420结合的状态倾斜或振动,因此可以视为所述后板420发挥包括所述减速器600、所述马达部500、所述滚筒200的振动系的中心的作用。在此情况下,所述马达部500也可以仅结合并固定于所述减速器600,而不直接与所述后板420结合。
在所述减速器600与所述马达部500及所述滚筒200沿第一轴M1对齐配置的情况下,所述减速器600可能因滚筒200或马达部500的振动而倾斜为与第三轴M3平行。所述第三轴M3可以通过结合于所述后板420的减速器600。此时,所述减速器600和所述马达部500结合,从而所述马达部500也可以与所述减速器600同样地倾斜为与第三轴M3平行。
最终,所述马达部500和所述滚筒200结合于所述减速器600,所述马达部500和所述滚筒200以所述减速器600为基准彼此平行地倾斜或同时振动。
前述的同轴和一致并非是物理上完美的同轴和一致,而是指在机械工程上可以接受的误差范围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认为同轴或一致的水准的范围。例如,可以将所述驱动轴530和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错开5度以内的范围定义为同轴或一致的状态。但是,这样的角度值仅为一个示例,在设计上允许的误差可以发生变化。
虽然所述驱动轴530以所述减速器600为基准旋转,但是被固定为防止倾斜,并且所述定子510也是被固定在所述减速器600,因此所述定子510和所述转子520的间隔可以始终保持。其结果,可以防止所述定子510和所述转子520的碰撞,可以从根本上阻止因随着所述转子520相对于所述定子510进行旋转使旋转中心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噪音或振动。
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设置为从所述减速器600内部向所述滚筒200延伸,并且与所述减速器600一起振动并与所述减速器600一起倾斜。即,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仅设置为在所述减速器600旋转,而设置的位置可以被固定。其结果,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和所述驱动轴530可以始终配置成对齐,并且形成同轴。换言之,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的中心和所述驱动轴530的中心可以保持彼此一致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所述滚筒背面220和所述后板420之间可以配置有密封部450。所述密封部450可以使滚筒背面220和后板420之间密闭,以使流入到后板420的管道部423的空气不会向外部流出,而向所述吸入孔224流入。
所述密封部450可以分别配置在所述管道部423的外侧面和内侧面。在所述管道部423的径向外侧可以设置有第一密封件451,在径向内侧可以设置有第二密封件452。所述第一密封件451可以防止热风从滚筒背面220和管道部423之间朝径向外侧流出,所述第二密封件452可以防止热风从滚筒背面220和管道部423之间朝径向内侧流出。
换句话说,所述密封部450可以分别配置在所述吸入孔224的径向外侧和径向内侧。第一密封件451可以设置在吸入孔224的径向外侧,而第二密封件452可以设置在吸入孔224的径向内侧。
为了防止热风流出,所述密封部450优选设置为与所述滚筒背面220和所述后板420均接触。由于所述滚筒200在衣物处理装置的运转过程中旋转,因此滚筒背面220对密封部450持续地施加摩擦。因此,优选,所述密封部450由性能不会因随着旋转而产生的摩擦力、摩擦热而下降并且能够密封滚筒背面220和管道部423之间的材质构成。
另一方面,在后板420的后方可以结合有马达部500或减速器600,由于所述后板420可以由薄的铁板材料形成,因此存在因通过减速器600和滚筒200而传递到减速器600的荷重而发生弯曲或变形的可能性。即,为了设置所述减速器600、马达部500等,有必要确保所述后板420的刚性。
为此,后板420还可以包括用于加强结合刚性的支架700。在所述后板420可以追加结合有支架700,而所述减速器600和所述马达部500可以借助所述支架700与所述后板420结合。
减速器600可以同时与支架700和后板420结合。可以通过使用紧固构件同时贯穿减速器600、后板420、支架700而结合。通过支架700的结合,可以确保后板420的刚性。在确保了刚性的后板420可以结合有减速器600、马达部500等。
可以采用先将减速器600结合于所述支架700,之后将所述支架700结合于后板420的方式进行紧固。即,所述减速器也可以借助支架700而固定于后板420,而不直接与后板420结合。
另一方面,当在后板420的后方结合有马达部500或减速器600时,马达部500和减速器600可能向外部露出。因此,有必要防止马达部500结合于后板420的后方而露出。另外,所述管道部423可以被热风加热。因此,有必要对所述管道部423的背面进行隔热。
所述后盖430可以通过与所述后板420的后方结合来防止所述管道部423、所述马达部500或减速器600向外部露出。所述后盖430可以与所述管道部423和所述驱动部隔开配置。
后盖430具有如下的效果:能够防止马达部500受外部的干扰而破损,或通过管道部423发生了热损失导致烘干效率下降。
图6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减速器的外观的图。
所述减速器600可以包括形成减速器600的外观的减速器罩体610、620。所述减速器罩体可以包括设置为与滚筒面对的第一罩体610和设置为与马达部面对的第二罩体620。
所述减速器600可以包括齿轮箱。所述齿轮箱可以设置为从马达部接收动力,通过将所述马达部的RPM转换为较小的RPM来增大扭矩值,并传递给所述滚筒。所述齿轮箱的大部分容纳在所述第二罩体620内部,所述第一罩体610可以遮蔽所述减速器600内部。由此,可以缩小所述减速器600的整体厚度。关于齿轮箱的详细构成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所述第一罩体610可以包括:第一罩体阻断主体611,设置为遮蔽所述第二罩体620;以及第一罩体支承部612,从所述第一罩体阻断主体611朝远离第二罩体620的方向延伸。第一罩体支承部612可以容纳滚筒旋转轴6341并且将滚筒旋转轴6341支撑为能够旋转。
所述第一罩体610可以包括支撑马达部的定子结合部613。所述定子结合部613可以从所述第一罩体阻断主体611的周面朝远离所述第一罩体支承部612的方向延伸。
所述定子结合部613可以包括能够紧固马达部的定子紧固孔615。所述定子紧固孔615可以在所述定子结合部613凹陷形成。在所述定子紧固孔615可以插入有单独的紧固构件。利用所述紧固构件可以结合所述定子结合部613和马达部。
所述第一罩体610还可以包括引导马达部的结合的结合引导件614。所述结合引导件614可以从所述第一罩体阻断主体611的周面朝远离所述第一罩体支承部612的方向延伸。所述结合引导件614可以从所述第一罩体阻断主体611延伸为与定子结合部613连接。在将所述定子510结合于定子结合部613的情况下,所述结合引导件614可以引导所述定子510的位置。由此,能够提高组装性。
参照图6,在所述第二罩体620的内部可以容纳有齿轮结合体。通常,与所述减速器600结合的齿轮箱可以包括太阳齿轮、相对于所述太阳齿轮进行公转的行星齿轮、容纳所述行星齿轮并引导所述行星齿轮旋转的齿圈。所述第二罩体620可以包括:第二罩体结合主体621,与所述第一罩体610结合;第二罩体阻断主体622,从所述第二罩体结合主体621朝远离所述第一罩体610的方向延伸,形成容纳齿轮箱的空间;以及第二罩体支承部623,从所述第二罩体阻断主体622的内周面延伸为远离所述第一罩体610而支撑驱动轴530。
所述第一罩体610的中心和所述第二罩体620的中心可以设计成配置在同轴上。驱动轴530与滚筒旋转轴6341位于同轴上有利于动力传递。因此,优选,将滚筒旋转轴6341支撑为能够旋转的第一罩体支承部612和将驱动轴530支撑为能够旋转的第二罩体支承部结合为形成同轴。
所述驱动轴530可以插入到所述第二罩体620的内部,并且可以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撑在所述第二罩体620的内部。在所述驱动轴530可以结合有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转子520的垫圈部540。所述垫圈部540可以包括:容纳主体542,在其中心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驱动轴530的轴支撑孔543;以及垫圈结合主体541,从所述容纳主体的外周面沿径向延伸而形成与所述转子结合的面。所述轴支撑孔543可以设置为与形成在所述驱动轴530的外周面上的凸起对应的槽形状,使得凸起能够与其结合。
所述垫圈部540可以包括一个以上垫圈结合凸起5411,其设置成从所述垫圈结合主体541朝远离所述减速器的方向凸出。另外,垫圈部540可以包括一个以上贯穿所述垫圈结合主体541的垫圈结合孔5412。
所述垫圈结合凸起5411可以与形成于所述转子的容纳槽结合。所述垫圈结合孔5412可以用于使贯穿所述转子的紧固构件插入从而将所述转子与所述垫圈部540结合。
所述垫圈结合凸起5411和所述垫圈结合孔5412可以在所述垫圈结合主体541的表面上沿周向彼此交替地设置,并且可以设置有复数个。
图7是放大并详细示出在图4中简略示出的驱动部的剖视图。
所述驱动部可以包括:马达部500,产生旋转动力;以及减速器,用于降低马达部500的旋转速度并向滚筒传递。所述减速器600可以包括使滚筒旋转的滚筒旋转轴6341。
所述马达部500可以包括:定子510,通过接收外部电源来产生旋转磁场;以及转子520,设置为围绕所述定子510的外周面。在所述转子520的内周面可以配置有永磁体。
在由所述定子510产生的旋转磁场的作用下,位于所述转子520的内周面的永磁体可以沿特定方向运动,所述永磁体可以固定在所述转子520的内周面。因此,所述转子520可以通过定子510的旋转磁场旋转。
在所述转子520的旋转中心可以结合有驱动轴530,所述驱动轴530与转子520一起旋转并传递转子520的旋转动力。所述驱动轴530可以设置为与所述转子520一起旋转。所述驱动轴530可以通过垫圈部540与所述转子520结合。
所述驱动轴530可以与所述转子520直接连接,但是,由于在通过垫圈部540连接的情况下能够与转子520更牢固地结合,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传递所述转子520的旋转力。另外,由于防止了荷重集中地施加到驱动轴530,因此具有能够增加驱动轴530的耐久性的效果。
所述驱动轴530可以与滚筒直接连接,但是,驱动轴530以与转子520的旋转速度相同的速度旋转,由此可能出现需要减速的情况。因此,所述驱动轴530可以与减速器连接,减速器可以与滚筒连接。即,所述减速器可以通过对驱动轴530的旋转进行减速来使滚筒旋转。
所述减速器600可以包括形成其外观的第一罩体610和第二罩体620以及降低驱动轴530的动力的齿轮箱630。所述第二罩体620可以提供能够容纳齿轮箱630的空间,第一罩体610可以遮蔽由第二罩体620提供的容纳空间。
所述第二罩体620可以由与第一罩体610结合的第二罩体结合主体621、从所述第二罩体结合主体621的内周面向后方延伸而形成容纳空间并容纳齿轮箱630的第二罩体阻断主体622以及从所述第二罩体阻断主体622向后方延伸并且设置为容纳驱动轴530的第二罩体支承部623构成。
所述齿轮箱630可以包括沿所述第二罩体阻断主体622的内周面设置的齿圈633。在齿圈633的内周面可以设置有与所述齿圈633齿轮结合的一个以上行星齿轮632,在齿圈633的内侧可以设置有太阳齿轮631,所述太阳齿轮631与行星齿轮632齿轮结合,并且与驱动轴530一起旋转。
太阳齿轮631可以设置为与驱动轴530结合并旋转。太阳齿轮631可以设置为与驱动轴530分开的构件,但不限于此,太阳齿轮631也可以与驱动轴530形成为一体。
所述太阳齿轮631、行星齿轮632以及齿圈633可以设置为斜齿轮。在每种齿轮都设置为斜齿轮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噪音并增加动力传递效率。但是,并不限于此,太阳齿轮631、行星齿轮632以及齿圈633可以设置为正齿轮。
作为齿轮箱630的运转例,如果驱动轴530和与驱动轴530连接的太阳齿轮631随着转子旋转而旋转,则在太阳齿轮631的外周面上齿轮结合的行星齿轮632可以在齿圈633和太阳齿轮631之间齿轮结合并旋转。
所述行星齿轮632可以包括插入到自传中心的行星齿轮轴6323。所述行星齿轮轴6323可以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行星齿轮632。
所述减速器还可以包括支撑所述行星齿轮轴6323的第一齿轮架6342和第二齿轮架6343。所述行星齿轮轴6323的前方可以由第二齿轮架6343支撑,而后方可以由第一齿轮架6342支撑。
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可以从所述第二齿轮架6343的旋转中心向远离马达部的方向延伸而设置。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可以设置为与所述第二齿轮架6343分开的构成,并且可以结合为一起旋转。相反,滚筒旋转轴6341也可以从第二齿轮架6343延伸并与第二齿轮架6343形成为一体。
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可以与滚筒结合而使滚筒旋转。如上所述,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可以借助衬套部等连接体来与滚筒结合,也可以直接与滚筒结合而无需额外的连接体。
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可以由所述第一罩体610支撑。所述第一罩体610可以包括:第一罩体阻断主体611,遮蔽第二罩体620的容纳空间;以及第一罩体支承部612,从第一罩体阻断主体611向远离第二罩体620的方向延伸,以容纳滚筒旋转轴6341。在第一罩体支承部612的内周面以压入的方式设置有第一轴承660和第二轴承670,从而能够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
所述第一罩体610和第二罩体620可以通过减速器紧固构件681彼此结合。另外,减速器紧固构件681可以同时贯穿所述第一罩体610和所述第二罩体620并将这两个构件结合。另外,所述减速器紧固构件681可以同时贯穿第一罩体610、第二罩体620以及后板420,而将所述第一罩体610与第二罩体620结合的同时,将所述减速器600固定到后板420。
所述后板420可以由厚度较薄的铁板形成。因此,可能难以确保用于将减速器600、与减速器600结合的马达部500以及与减速器600连接的滚筒200全部支撑的刚性。因此,在将所述减速器600结合于后板420时可以利用支架700,以确保后板420的刚性。所述支架700可以由刚性比所述后板420高的材料形成,并且可以与所述后板420的正面或背面结合。
所述支架700可以通过与所述后板420的正面结合来确保能够使所述减速器600结合的刚性,所述减速器600可以与所述后板420和所述支架700同时结合。为了将所述后板420、所述支架700以及所述减速器结合,可以使用螺栓等紧固构件。
另外,为了将所述减速器600固定到所述后板420,可以使用用于结合所述第一罩体610和所述第二罩体620的所述减速器紧固构件681。即,所述减速器紧固构件681可以依次贯穿所述第二罩体620、所述第一罩体、所述后板420以及支架700而结合。在以如上所述的方式结合的情况下,所述后板420的前方可以由支架700支撑,而后方由第一罩体610支撑,因此,即便结合有减速器600也能够确保刚性。然而,并不限于此,可以首先利用减速器紧固构件681仅将第一罩体610与第二罩体620结合,然后,利用额外的紧固构件将减速器600结合到后板420。
另外,在所述第一罩体610的径向外侧可以形成有定子结合部613,马达部500可以与所述定子结合部613结合。所述定子结合部613可以包括在定子结合部613凹陷形成的结合槽。
所述定子510可以与所述后板420直接结合,也可以与所述定子结合部613结合。定子510可以包括设置在其内周面而支撑定子的固定筋512。所述固定筋512可以与所述定子结合部613结合。所述固定筋512和所述定子结合部613可以通过定子结合销617彼此结合。
所述马达部500在与所述后板420隔开的情况下与所述减速器600结合,由此,所述马达部500和所述减速器600可以形成一个振动体。因此,即使从外部施加振动,也能够容易使与所述转子520结合的驱动轴530和与减速器600连接的滚筒旋转轴6341保持同轴。
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存在其轴向可能因滚筒200的振动而扭曲的隐患。然而,由于马达部500与支撑滚筒旋转轴6341的第一罩体610结合,因此,即使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的轴向扭曲,所述驱动轴530的轴向也可以通过所述第一罩体610相似地扭曲。即,马达部500可以与所述减速器600一体地移动,从而即使从外部施加力,所述滚筒旋转轴6341和所述驱动轴530也可以保持同轴。
通过如上所述的结合结构,具有如下效果:提高由所述马达部500产生的动力传递到所述滚筒200的效率性和可靠性,并且能够防止滚筒旋转轴6341和驱动轴530的轴扭曲导致的齿轮箱630的磨损、动力传递的效率下降以及耐久性和可靠性的下降等。
图8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底座和后板的图。
参照图8,所述后板420可以位于滚筒的后方。所述后板420可以将从循环流路部820排出的热风引向滚筒。即,后板420可以位于滚筒的后方而形成流路,使得热风均匀地供给到整个滚筒。
所述后板420可以包括:后面板421,与滚筒背面相对;以及管道部423,设置成从所述后面板421向后方凹陷而形成流路。所述管道部423可以通过从后面板421向后方按压来设置。所述管道部423可以设置为容纳滚筒背面的一部分。
所述管道部423可以包括位于循环流路部后方的流入部4233和位于滚筒后方的流动部4231。所述流动部4231可以设置为容纳滚筒的一部分。所述流动部4231可以容纳滚筒的一部分而形成设置在滚筒后方的流路。
所述流动部4231可以以环形状形成为与形成在滚筒背面上的吸入孔面对。所述流动部4231可以设置为从后面板421凹陷。即,所述流动部4231可以形成为前方开放,并且与滚筒的背面一起形成流路。
在所述流动部4231的前方开放的情况下,移动到所述流动部4231的热风可以直接移动到滚筒而不会经由额外的构成。因此,能够防止在热风经过额外的构成时发生热损失。即,具有能够通过减少热风的热损失来提高烘干效率的效果。
所述后板420可以包括设置在流动部4231的径向内侧的安装部425。所述安装部425可以提供用于结合减速器600或马达部500的空间。即,后板420可以包括设置在其内侧的安装部425和在安装部425的径向外侧设置为环形状的流动部4231。
具体而言,流动部4231可以包括在外侧围绕供热风流动的内部空间的流动外周部4231a。另外,流动部4231可以包括在内侧围绕供热风流动的内部空间的流动内周部4231b。即,流动外周部4231a可以形成流动部4231的外周,流动内周部4231b可以形成流动部4231的内周。
另外,流动部4231可以包括形成供热风移动的流路的后方面的流动凹陷面4232。所述流动凹陷面4232可以设置为连接流动外周部4231a和流动内周部4231b。即,可以由流动内周部4231b、流动外周部4231a、流动凹陷面4232形成供从循环流路部820排出的热风流动的空间。
另外,通过流动凹陷面4232防止热风向后方泄漏,由此可以朝滚筒引导热风。即,流动凹陷面4232可以是指流动部4231的凹陷面。
所述流入部4233可以位于与循环流路部820面对的位置。所述流入部可以位于与送风部8231面对的位置。所述流入部4233可以设置为从后面板421向后方凹陷,以防止其与送风部8231发生干扰。所述流入部4233的上侧可以与流动部4231连接。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与送风部8231连接的连接器850。所述连接器850可以将从送风部8231排出的热风引向流动部4231。所述连接器850可以通过在其内部形成流路将从送风部8231排出的热风引向流动部4231。即,所述连接器850可以形成连接送风部8231和流动部4231的流路。设置在连接器850的内部的流路的截面面积可以随着远离所述送风部8231而逐渐增大。
所述连接器850可以位于与所述流入部4233面对的位置。所述流入部4233可以形成为向后方凹陷,以防止与所述连接器850发生干扰。另外,所述连接器850的顶端可以设置为分隔所述流动部4231和流入部4233。即,可以使从所述连接器850排出的热风流入到所述流动部4231,而防止其流入到所述流入部4233。
所述连接器850可以设置为向所述流动部4231均匀地供给热风。所述连接器850可以设置为其宽度随着远离送风部8231而增加。所述连接器850的顶端可以沿所述流动外周部4231a的周向延长线设置。
因此,从连接器850排出的所有热风可以供给到流动部4231而不会移动到流入部4233。所述连接器850可以通过防止热风集中在流动部4231的一侧来向滚筒的内部均匀地供应热风。因此具有提高衣物的烘干效率的效果。
所述连接器850可以设置为越接近上游侧其宽度越大,使得沿连接器850移动的热风的速度随着流动方向而变小。即,连接器850可以执行调节热风的速度的扩散器(diffuser)的功能。连接器850可以通过减小热风的速度来防止热风只被集中地供应到滚筒的特定部分。
由于上述的连接器850的形状,设置为与所述连接器850相对并且防止与连接器850发生干扰的流入部4233也可以设置成其宽度随着远离送风部8231而增加。由于所述流入部4233的形状,当从前方观察时,管道部423的整体形状可以呈如“9”的形状。
所述滚筒设置为在烘干程序中进行旋转,因此,所述滚筒可以设置成与所述流动部4231隔开规定距离。热风可以通过所述隔开空间流出。
因此,衣物处理装置还可以包括防止热风从滚筒和流动部4231之间的隔开空间泄漏的密封部450。所述密封部450可以沿所述流动部4231的周缘设置。
密封部450可以包括沿流动部4231的外周设置的第一密封件451。第一密封件451可以设置在滚筒和流动部4231的外周之间。另外,第一密封件451可以设置成与滚筒背面220和后板420都接触,从而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泄漏。
另一方面,第一密封件451可以设置成与所述连接器850的前方面接触。另外,第一密封件451可以设置成与所述连接器850的顶端接触。所述连接器850可以与所述流动部4231一起形成供热风流动的流路。因此,第一密封件451可以通过设置成与连接器850接触来止热风从滚筒和连接器850之间泄漏。
密封部450可以包括沿流动部4231的内周设置的第二密封件452。第二密封件452可以设置在滚筒和流动部4231的内周之间。另外,第二密封件452可以设置成与滚筒背面220和后板420都接触。第二密封件452能够防止沿流动部4231移动的热风向安装部425方向泄漏。
由于滚筒200在衣物处理装置的运转过程中进行旋转,因此,密封部450持续被滚筒背面220施加摩擦。由此,优选密封部450由性能不会因随着旋转而产生的摩擦力、摩擦热而下降并且能够封闭滚筒背面220和流动部4231之间的材质形成。
图9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后板、减速器以及马达部的结合结构的图。
参照图9,减速器600可以被支撑在后板420,马达部500可以与减速器600结合。即,所述后板420可以设置为对减速器600和马达部500都进行支撑。
在所述后板420的后方可以设置有提供旋转动力的马达部500和降低马达部的动力并向滚筒传递的减速器600。
所述减速器600可以在后板420设置为位于管道部423的内部。所述减速器600可以位于流动部4231的径向内侧,以防止与流动部4231发生干扰。
减速器600内部的齿轮装置可能被沿所述流动部4231移动的热风的热气损坏。因此,所述流动部4231和所述减速器600可以设置为彼此隔开规定距离。
所述减速器600可以贯穿所述后板420结合。因此,减速器600可以与位于后板420前方的滚筒连接。
定子510可以与减速器600结合。所述定子510可以与减速器600结合,并设置成与所述后板420隔开。此时,减速器600可以位于滚筒和马达部之间,而将滚筒和马达部支撑为与后板420隔开。即,所述减速器600可以是支撑所述滚筒和马达部的中心。
另一方面,所述定子510可以包括:本体主体511,设置为环形状;固定筋512,从所述本体主体511的内周面延伸,与所述减速器的定子结合部613结合;齿514,设置为沿所述本体主体511的周缘从外周面延伸,用于缠绕线圈;以及极靴515,设置在所述齿514的自由端,防止线圈脱离。
转子520可以包括设置为呈圆筒中空形状的转子主体521。另外,转子520可以包括从转子主体521的背面向前方凹陷的设置主体522。沿转子520的转子主体521的内周面可以配置有永磁体。
所述转子520可以与驱动轴530结合,并通过驱动轴530将转子520的旋转动力传递到外部。所述驱动轴530可以通过垫圈部540与所述转子520连接。
另外,马达部500可以包括支撑驱动轴530的垫圈部540。垫圈部540可以包括与转子结合的垫圈结合主体541。垫圈结合主体541可以形成为圆盘形状。
垫圈部540可以包括容纳于转子的容纳主体542。所述容纳主体542可以设置成从垫圈结合主体541向后方凸出。垫圈部540可以包括轴支撑孔543,其设置为贯穿容纳主体542的中央。驱动轴530可以插入到轴支撑孔543而被垫圈部540支撑。
另外,垫圈部540可以包括贯穿垫圈结合主体541而设置的垫圈结合孔5412。另外,设置主体522可以包括设置在与垫圈结合孔5412对应的位置的转子结合孔526。即,垫圈部540和转子520可以通过同时贯穿垫圈结合孔5412和转子结合孔526而结合的结合构件彼此结合。即,垫圈部540和转子520可以彼此结合为一起旋转。
另外,垫圈部540可以包括从垫圈结合主体541向后方凸出的垫圈结合凸起5411。另外,设置主体522可以包括与垫圈结合凸起5411对应地设置的垫圈凸起容纳孔525。垫圈结合凸起5411可以插入到垫圈凸起容纳孔525而支撑垫圈部540和转子520的结合。
另外,转子520可以包括设置为贯穿设置主体522的中央的转子设置孔524。转子设置孔524可以容纳容纳主体542。由此,垫圈部540可以通过转子520而与驱动轴530一起旋转,并且可以牢固地支撑驱动轴530和转子520的结合。因此,具有能够确保整个马达部500的耐久性和可靠性的效果。
图10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减速器和定子的结合结构的后视图。
所述定子510可以包括:本体主体511,固定于所述减速器600,设置为环形状;固定筋512,从所述本体主体511的内周面延伸,与所述减速器的定子紧固孔615结合;齿514,设置为沿所述本体主体511的周缘从外周面延伸,用于缠绕线圈;极靴515,设置在所述齿514的自由端,防止线圈脱离;以及端子(未图示),控制为向所述线圈供应电流。
所述定子510可以包括贯穿本体主体511而设置在本体主体511的内部的容纳空间513。所述固定筋512可以在所述本体主体511的内部以容纳空间513为基准隔开预定角度设置有复数个,在所述固定筋512的内侧可以设置有用于设置固定构件的固定筋孔5121,以使用销等固定构件来结合固定筋孔5121和减速器的定子紧固孔615。
在所述定子510与所述减速器600直接结合的情况下,所述减速器600的一部分可以容纳于所述定子510。尤其,当所述减速器600容纳于所述定子510时,包括所述减速器和所述马达部的整个驱动部的厚度减小,从而能够进一步扩大滚筒的容积。
为此,所述减速器600的直径可以小于所述本体主体511的直径。即,所述第一罩体610和所述第二罩体620的最大直径可以小于所述本体主体511的直径。由此,所述减速器600可以配置为其至少一部分容纳于所述本体主体511。然而,所述定子结合部613可以在所述减速器的壳体延伸为与所述固定筋512重叠。由此,所述定子结合部613可以与所述固定筋512结合,所述第一罩体和所述第二罩体620的一部分可以位于所述本体主体511的内部。
图11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减速器和马达部的结合的图。
所述定子510可以与所述减速器600结合。通过与从所述减速器600的壳体凸出到外部的定子结合部613结合,所述减速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容纳到所述本体主体511的内部。由此,所述本体主体511的中心、所述驱动轴530以及所述减速器600的中心可以始终保持同轴。
另一方面,所述转子520可以配置为在与所述极靴515隔开规定距离的状态下容纳所述定子510。由于所述转子520固定到所述驱动轴530容纳于所述本体主体511的所述减速器600,因此,能够始终保持所述转子520和所述定子510的间隔G1。
因此,防止了所述转子520与所述定子510碰撞或在所述定子510中暂时扭曲并旋转,从而能够防止发生噪音或不必要的振动。
另一方面,穿过所述减速器600的中心和驱动轴530的中心的假想的第一直径线K1、穿过所述本体主体511的中心的假想的第二直径线K2以及穿过所述转子520的中心的假想的第三直径线K3可以都配置在所述减速器600的旋转中心。
由此,所述减速器600本身成为所述驱动轴530的旋转中心,所述定子510直接固定到所述减速器600,因此,能够防止所述驱动轴530相对于所述减速器600扭曲。其结果,能够确保所述减速器600的可靠性。
图12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底座800部分的立体图。
参照图12,所述底座800可以包括循环流路部820,所述循环流路部820设置在底座800的一侧,用于使滚筒的空气循环。另外,在所述底座800的另一侧可以设置有装置设置部810,所述装置设置部810提供用于设置烘干机的运转中所需的构成的空间。所述装置设置部810可以设置在所述循环流路部820的外部。
在现有的烘干机中,在底座800上设置有循环流路部820,并且在底座800上还设置有用于旋转滚筒200的驱动部。由于驱动部占据了底座800的设置空间中的大部分,因此,在底座800中除了循环流路部820之外的空间形成的装置设置部810的空间狭小,由此不易设置衣物处理装置的其他构成。
然而,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使滚筒200旋转的马达部500可以与底座800隔开而配置在滚筒200的后方,因此,能够以各种方式应用原本用于设置马达部500的底座800的空间。
在所述装置设置部810可以设置有用于压缩热交换所需的制冷剂的压缩机930。另外,所述底座800可以包括集水部860,所述集水部860设置为与所述压缩机930隔开,并且用于收集在所述循环流路部820产生的冷凝水。在装置设置部810上可以设置有用于控制压缩机930、马达部等的控制面板190。
所述控制面板190可以设置在底座上并被牢固地支撑。另外,用于连接控制面板190和由控制面板控制的构成的连接线也可以被底座800牢固地支撑。
作为另一例,所述集水部860可以不配置在压缩机930和循环流路部820之间,而配置成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压缩机930重叠。由于集水部860可以位于现有技术中配置马达部的空间,因此,能够增大集水部860的体积。如果集水部860的体积增加,则能够减少清空收集到的冷凝水的频率,从而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在所述底座800的侧面可以结合有形成箱体的侧面的侧面面板。所述侧面面板可以包括左侧面板141和右侧面板(未图示)。所述控制面板190可以设置在所述装置设置部810上,并且可以设置成接近所述侧面面板中的任意一个。
控制面板190可以相当于控制衣物处理装置的整体运转的部分。因此,可能出现很多检查或修理所述控制面板190的情况。
在所述控制面板190设置成与左侧面板141相邻的情况下,用户只要拆卸左侧面板141就能接近所述控制面板190。因此,具有提高维护的便利性的效果。
在拆卸所述左侧面板141的情况下,可以容易地接近压缩机930、控制面板190等各种构成,因此,左侧面板141可以被称为服务面板。
图12示出了所述装置设置部810位于底座800的左侧,并且只要拆卸左侧面板141就能接近控制面板190的状态。然而,并不限于此,如果循环流路部820形成在左侧而装置设置部810形成在右侧,则可以通过拆卸未图示的右侧面板来修理或检查控制面板或压缩机等。
另一方面,所述循环流路部820还可以包括管道盖部830,所述管道盖部830位于循环流路部820的上侧,形成供从滚筒排出的空气移动的流路。所述管道盖部830可以与循环流路部820的开放的顶面结合。
所述流入管道821和所述移动管道822的顶面开放,从而空气可以通过开放的顶面流入和流出。管道盖部830可以遮蔽所述移动管道822的开放的顶面。因此,管道盖部830可以使滚筒的空气通过所述流入管道821流入,并且可以防止流入到所述流入管道821的空气通过所述移动管道822的开放的顶面流出。即,管道盖部830可以形成将通过所述流入管道821流入的空气引向排出管道823的流路的一面。
所述排出管道823可以包括向所述排出管道823的外部排出空气的送风部8231。所述送风部8231可以将通过了流入管道821和移动管道822的空气排出到排出管道823的外部。
所述送风部8231可以提供用于设置使滚筒内部的空气循环的循环流路风扇950的空间。所述循环流路风扇950可以通过强制地使空气流动来增加空气的循环速度,增加衣物的烘干速度,从而具有缩短所需时间的效果。
当循环流路风扇950旋转时,空气可以以通过形成在所述送风部8231的上侧的开口部排出的方式流动。从所述送风部8231排出的空气可以再次流入到滚筒内部,用于烘干衣物。
所述循环流路风扇950可以使用各种形式的风扇。作为一例,可以使用西洛克风扇,以使空气能够沿旋转轴方向流入并沿径向排出空气。但是,不限于此,可以根据设计目的将各种风扇用于产生空气流动。
所述管道盖部830可以包括与流入管道821的上侧结合的连通盖主体8312和与移动管道822的上侧结合的遮蔽盖主体8311。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可以从所述连通盖主体8312延伸,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可以与连通盖主体8312形成为一体。
连通盖主体8312可以包括连通所述滚筒和流入管道821的流入连通孔8314。即使所述连通盖主体8312与流入管道821结合,所述流入连通孔8314也可以将从滚筒排出的空气引导至流入管道821。
另外,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可以遮蔽所述移动管道822的顶面,因此,流入到流入管道821的空气可以被引导至排出管道823,而不会通过所述移动管道822向循环流路部820的外部流出。
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可以包括清洗流路部833,所述清洗流路部833设置在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的顶面,以使水能够流动。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可以接收水并且向位于所述管道盖部830下侧的第一热交换器喷射水。
在清洗流路部833的下游侧可以设置有上下贯穿所述遮蔽盖主体8311的盖贯穿孔8313。沿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移动的水可以通过盖贯穿孔8313喷射到遮蔽盖主体8311的下侧。
在盖贯穿孔8313的下部可以设置有对从滚筒排出的空气进行除湿的第一热交换器。因此,穿过盖贯穿孔8313的水可以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喷射,对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进行清洗。
在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上侧可以结合有喷嘴盖部。所述喷嘴盖部可以遮蔽清洗流路部833的开放的顶面。所述喷嘴盖部可以防止沿移动管道822移动的空气通过所述盖贯穿孔8313泄漏。另外,所述喷嘴盖部可以通过遮蔽清洗流路部833的顶面来防止沿清洗流路部833移动的水飞散到外部。
与此不同,所述循环流路部820还可以包括管道过滤器(未图示),所述管道过滤器设置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前方,用于过滤通过了所述流入管道821的空气中的异物。所述管道过滤器(未图示)可以配置在所述流入管道821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之间,以防止异物层叠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正面,由此,能够提高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烘干效率和热交换效率。
在异物层叠在所述管道过滤器(未图示)上的情况下,可能妨碍空气通过所述流入管道821和移动管道822循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可以向所述管道过滤器(未图示)喷射水,从而通过水压来去除层叠在所述管道过滤器(未图示)上的异物。
但是,为了便于说明,以下以省略所述管道过滤器(未图示)的衣物处理装置为中心进行说明。
还可以包括流路切换阀870,所述流路切换阀870与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结合,并且向清洗流路部833供应清洗所需的水。所述流路切换阀870可以与供水源连接,并且选择性地向清洗流路部833供水。所述供水源可以包括集水部860。
所述流路切换阀870可以通过软管与集水部860连接,以将收集到集水部860的水引导至清洗流路部833。所述流路切换阀870可以将收集到集水部860的水引导至储水箱120(参照图3)。
图13是从所述图12的底座分离管道盖部和集水盖并示出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13,与滚筒200内部的空气依次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器910和第二热交换器920可以沿前后方向彼此隔开设置在所述管道盖部830的下部。流入到所述流入管道821的滚筒200内部的空气可以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进行热交换而被去除水分,被去除水分的空气可以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所述被加热的空气可以通过所述排出管道823再次被供给到滚筒200的内部。
所述循环流路部82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器910和移动管道822的底部面之间的水盖865。所述水盖865可以设置为被支撑在所述移动管道822。
所述水盖865可以设置为位于第一热交换器910的下部而支撑第一热交换器910的底面。所述水盖865可以将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支撑为与所述移动管道822的底部面隔开。
从滚筒200排出的湿蒸汽可以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冷凝而产生冷凝水。如果所述冷凝水不能从衣物处理装置的内部排出而残留,则存在产生臭味或降低烘干效率的问题。为此,需要将所述冷凝水与第一热交换器910或第二热交换器920隔开的状态下收集,并排出收集的冷凝水。
所述水盖865可以将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支撑为与所述移动管道822的底部面隔开,从而在移动管道822的底部面和所述水盖865之间形成空间。冷凝水可以沿由所述水盖865形成的空间流向所述集水部860。
被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除湿的空气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中被加热,通过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的空气的含水量少,并且随着被加热,饱和水蒸气量增加,因此难以产生冷凝水。因此,所述水盖865可以位于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相邻的下部面,水盖865可以设置为与第二热交换器920隔开。
在图13中,仅示出了所述水盖865的顶面的一部分,因此,对于所述水盖865所形成的流路的形状和所述水盖865的详细结构的说明将在后面进行。
另一方面,所述底座800可以包括集水部860,所述集水部860设置成与循环流路部820隔开而收集在循环流路部820产生的冷凝水。集水部860可以包括形成用于收集冷凝水的空间的集水主体862。
所述集水部860还可以包括遮蔽集水主体862的开放的顶面的集水盖863。所述集水部860的周边可能设置有易受潮的构成。因此,需要防止收集到集水主体862的冷凝水飞散到外部。所述集水盖863可以与集水主体862结合,防止冷凝水从集水主体862的顶面泄漏。
另外,所述集水部860可以包括使收集到集水主体862的内部的冷凝水移动到外部的泵。为了使泵发挥其功能,集水主体862的内部必须充分封闭。所述集水盖863可以通过封闭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内部来提高泵的可靠性。
所述集水盖863可以包括形成集水主体862的遮蔽面的集水盖主体8631。另外,所述集水盖863可以包括设置为支撑所述集水盖主体8631的支撑主体8635和设置为使集水盖主体8631与集水主体862结合的紧固钩8636中的至少一个。所述集水盖主体8631可以从所述泵设置部延伸为遮蔽或密闭所述泵861的周缘和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内周面之间的空间,并且可拆卸于所述底座或所述集水主体862。
所述支撑主体8635可以从集水盖主体8631的周缘凸出,而安置于所述底座。所述紧固钩8636可以形成为从集水盖主体8631凸出。所述紧固钩8636可以将所述集水盖主体8631牢固地固定到所述集水主体862。所述紧固钩8636可以插入到后述的钩孔而固定。
在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内部收集有在循环流路部820产生的冷凝水。并且,由于所述集水主体862的顶面呈开放,由此冷凝水可能飞散到外部。然而,集水主体862位于与控制面板190、压缩机930等相邻的位置,因此,如果冷凝水飞散到集水主体862的外部,则可能发生机械装置的故障。
所述集水盖863可以通过利用集水盖主体8631来遮蔽集水主体862的开放的顶面,从而防止冷凝水飞散,支撑主体8635和紧固钩8636可以将所述集水盖主体9631牢固地固定在集水主体862。因此,能够防止装置因冷凝水飞散而发生故障。
另外,所述集水盖863可以包括泵设置部8634,所述泵设置部8634设置于所述集水盖主体8631而供泵安装。所述泵设置部8634可以设置为从所述集水盖主体8631凹陷而容纳所述泵861的一部分的槽,且可以设置为贯穿所述集水盖主体8631而固定所述泵861的外周面的孔。
另外,集水盖863可以包括排水流路8637,所述排水流路8637从所述集水盖主体8631向上侧凸出,并且形成为连通集水主体862的内部和外部的管形状。
在所述泵设置部8634可以设置有泵,所述泵设置为使收集到集水主体862的内部的冷凝水移动到集水主体862的外部。当所述泵运转时,储存在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内部的冷凝水可以通过所述排水流路8637排出。
在所述排水流路8637可以连接有软管,由此将排出的冷凝水引导至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外部。所述软管的一端可以与排水流路8637结合,而另一端可以与流路切换阀870连接。然而,并不限于此,所述软管的另一端可以位于箱体的外部,从而能够将冷凝水直接排出到箱体的外部。所述软管的另一端可以与位于箱体的上部的储水箱120(参照图3)连接,从而能够将收集到集水主体862的冷凝水引导至储水箱120。
所述集水盖863还可以包括返回流路8638,所述返回流路8638与排水流路8637隔开,并连通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内部和外部。所述返回流路8638可以设置成使所述集水主体862与储水箱连通。所述返回流路8638可以将储水箱的水再次引导至集水主体862。
所述返回流路8638可以通过软管而与形成在箱体上部的储水箱120(参照图3)连接。为了防止水从储水箱溢出,在储水箱中装满水的情况下,储存在所述储水箱的水可以通过连接返回流路8638和储水箱的软管再次移动到集水主体862。这具有能够通过减少用户直接排水的频率来提高用户的便利性的效果。
另一方面,还可以包括流路切换阀870,所述流路切换阀870切换供收集到集水部860的冷凝水移动的流路。所述泵可以通过软管与流路切换阀870连接。储存在所述集水主体862的水可以在所述泵的作用下移动并且移动到所述流路切换阀870。所述流路切换阀870可以将移动的所述水引向各个路径。
流路切换阀870可以与清洗流路部833连接,使所述水移动到清洗流路部833。被引导至清洗流路部833的水可以用于清洗第一热交换器。
另外,流路切换阀870可以通过软管与所述储水箱120连接,以将从集水主体862移动的冷凝水引导至储水箱120。用户可以通过取出储存有冷凝水的储水箱来直接进行排水。
所述流路切换阀870可以由所述控制面板190控制,并且可以根据衣物处理装置的运转时间点不同地运转。例如,如果在烘干循环中第一热交换器910的运转全部结束,则所述控制面板190可以控制所述流路切换阀870将冷凝水引导至所述清洗流路部833。另外,在第一热交换器910的清洗全部结束的时间点,所述控制面板190可以控制所述流路切换阀870将冷凝水引导至所述储水箱120。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为了使所述泵正常运转,优选封闭所述泵排水的空间的内部。所述集水盖863可以利用所述支撑主体8635和所述紧固钩8636而与所述集水主体862牢固地结合,因此,能够容易地封闭用于储存冷凝水的空间。由此,能够提高泵861的运转可靠性。在所述集水盖863和所述集水主体862结合的部位可以追加设置有密封件,以提高空间的封闭性。
另一方面,所述集水盖863可以设置为能够封闭集水主体862的内部,并且可以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在集水主体862。在第一热交换器910产生的冷凝水中包含的毛绒等异物可能流入到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内部。在颗粒较大的异物流入的情况下,可能出现干扰所述泵的运转的问题。
因此,为了根据需要去除流入到所述集水主体862内部的异物,需要拆卸所述集水盖863。因此,所述集水盖863可以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在所述集水主体862。此时,具有可以利用所述紧固钩8636轻松地从所述集水主体862拆卸所述集水盖863的效果。
即,在一般的使用环境下,所述支撑主体8635和所述紧固钩8636可以通过牢固地遮蔽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开放的顶面来防止冷凝水飞散到外部。
相反,在需要拆卸集水盖863以去除层叠于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异物的情况下,可以轻松地利用所述紧固钩8636来拆卸集水盖。
另一方面,管道盖部830可以包括沿其周缘形成的盖安装钩8391,而循环流路部820可以包括设置成沿其周缘凸出而能够与盖安装钩8391紧固的管道凸起824。
所述盖安装钩8391可以与管道凸起824结合而将所述管道盖部830结合于循环流路部820。即,所述管道盖部830可以在安置于所述流入管道821和移动管道822的周缘的状态下,利用所述盖安装钩8391而牢固地紧固在所述管道凸起824。
通过在所述管道盖部830和所述循环流路部820的接触面追加设置有密封件,能够防止空气从循环流路部820的内部流出到外部。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底座的图。
图14的(a)是示出从上侧观察到的结合有上述集水盖和管道盖部的底座的状态图。图14的(b)是示出从上侧观察到的拆卸了所述集水盖和管道盖部的状态的底座的图。
就现有的烘干机而言,在图中,产生用于使滚筒旋转的动力的马达部设置在集水部860所处的空间。马达部采用了利用皮带轮或皮带使所述滚筒旋转的结构。并且,因物理空间所限,用于储存冷凝水的集水主体配置在压缩机930和循环流路部820之间。因此,可容纳的冷凝水的量少,从而存在需要用户频繁地清空所储存的冷凝水的问题。
另外,在现有的技术中,因上述的马达部的配置,在底座上不能确保设置控制面板的空间。因此,控制面板190未被支撑在底座800而配置在箱体的上侧,从而存在增大控制面板190与需要控制面板190控制的构成的隔开距离的问题。
另外,随着连接控制面板190和马达部等其他构成的控制线的长度变长,存在使衣物处理装置的噪声增大的问题。并且,可能发生控制线与滚筒发生干扰的问题。
但是,如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由于马达部500与底座800隔开并且配置于滚筒200的后方,因此可以在之前配置马达部500的空间配置储存冷凝水的集水部860,而控制面板190也可以配置在该空间。
另外,通过将所述控制面板190安装到底座800,控制面板190可以与其他构成稳定地连接,并且具有能够防止与控制面板190连接的控制线受到干扰导致发生断线等问题的效果。另外,底座800包括后述的控制箱设置部813(参照图16),由此,具有控制面板190能够更牢固地被底座800支撑的效果。
另一方面,所述驱动部配置于所述滚筒200的后方,并且配置为从所述底座800隔开或分离。即,由于所述驱动部配置于比所述底座800更靠上部的位置,因此底座800可以确保相当于可设置所述驱动部的空间的空间。
因此,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底座800能够增大储存冷凝水的集水主体862的容量,集水主体能够容纳更多容量的冷凝水。因此,在清洗第一热交换器910时可以使用更多量的水,更有效地进行清洗。另外,由于可容纳在内部的冷凝水的量增加,因此,具有减少用户为排出冷凝水而清空储水箱120的频率的效果。即,具有提高了用户的便利性的效果。
参照图14的(a),所述集水部860的体积得到了扩张,并且所述集水部860与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的配置方向与循环流路部820的延伸方向平行,而在所述循环流路部820的宽度方向上不重叠。由于所述集水部860的集水主体862的体积增大,因此能够储存更多的冷凝水。因此,能够减少用户清空冷凝水的频度。从而具有提高用户的便利性的效果。
所述集水部860可以配置为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在前后方向上重叠,而在左右方向上不与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重叠。所述集水部860可以不与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共享相当于配置在所述箱体和所述循环流路部820之间的宽度方向的空间。
其结果,所述集水部860可以扩张为其一侧面向所述循环流路部820,而另一侧面向所述箱体的侧面面板。
即,所述集水部860可以使用所述底座800中配置在所述箱体和所述循环流路部820之间的大部分区域。
另一方面,所述流入管道821的宽度可以大于所述移动管道822的宽度。因此,所述流入管道821的一端可以配置为与所述移动管道822平齐,所述流入管道821的另一端可以从所述移动管道822的侧面朝配置有所述集水部860的方向或向所述箱体的侧面面板140或控制面板190凸出延伸。
由此,所述集水部860可以配置为与流入管道821的至少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重叠。所述集水部860可以配置为其一部分与所述流入管道821在前后方向上重叠,而剩余的部分与所述流入管道821在前后方向上不重叠。
其结果,所述集水部860可以配置在所述流入管道821和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之间。所述控制面板190可以在所述集水部860的一侧配置为与所述箱体的侧面面板140面对。
可以视为,所述集水部860配置在所述控制面板190和所述循环流路部820之间。所述集水部860可以设置为其一侧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面对,而另一侧与所述控制面板190面对。
所述集水部860的面积可以大于所述压缩机910的面积或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的面积。由于增大了所述集水部860的面积,因此其面积可以大于所述泵861的面积。所述泵861的面积或直径可以小于所述压缩机910的面积或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的面积。
所述集水主体862可以在所述底座800凹陷形成为比所述泵861的面积更宽。其结果,所述集水主体862可以沿所述泵861的周缘确保储存所述水的空间或供所述水移动的流路。
由于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内周面与所述泵861隔开,因此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内周面形状和所述泵861的外周面形状可以彼此不同。
另一方面,所述集水部860可以配置在所述箱体的开口部111和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之间。
由于在所述集水部860安装有所述泵861,因此可以视为在循环流路部820的延伸方向上所述泵861和所述压缩机930重叠。
由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的宽度可以大于所述底座800宽度的一半,因此所述集水部860的宽度可以大于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的宽度。
所述集水部860的前后方向长度可以大于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的前后方向长度。
另一方面,所述控制面板190的前后方向长度可以大于或宽于所述集水部860的直径。
因此,所述控制面板190可以配置为与所述集水部860和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中的至少一个在宽度方向上重叠。
所述控制面板190可以配置在所述集水部860的一端和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的另一端之间。例如,所述控制面板190可以配置在所述集水部860的前方和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的后方之间。
所述集水部860的前后方向长度可以小于所述控制面板190的前后方向长度。
在所述循环流路部820的上侧可以结合有管道盖部830,在管道盖部830的顶面上可以形成有清洗流路部833。在清洗流路部833的下游侧可以形成有盖贯穿孔8313,使得在所述清洗流路部833流动的水能够喷射到第一热交换器。
尽管未在当前附图中示出,但是,在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顶面上可以结合有通过遮蔽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开放的顶面来防止水飞散的喷嘴盖部。
在所述清洗流路部833的上游侧末端可以结合有流路切换阀870。所述流路切换阀870可以选择性地向形成在所述清洗流路部833中的复数个流路供水。所述流路切换阀870可以从外部供水源接收水并向所述清洗流路部供水。
另外,在烘干程序中产生的冷凝水可以用于清洗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在所述集水主体862的顶面上可以结合有集水盖863,以防止所述集水主体862内部的水飞散到外部。由于所述集水主体862大于所述泵861,因此所述集水盖863可以为了密闭所述泵861和所述集水主体862之间的空间而设置。
在此,可以将密闭理解为其概念涵盖通过不同地保持所述集水盖863的内部和外部的压力,来保持所述泵861能够排出储存于所述集水主体862的水的程度。
所述泵861可以包括泵罩体和使水流入所述泵罩体内部并排出的叶轮。
由于所述集水主体862的面积大于所述泵861的面积,因此所述集水盖863可以设置为通过与所述集水主体862或所述底座800结合使所述泵861固定于所述集水主体862。
所述集水盖863可以形成为其面积对应于所述集水主体862的面积并且大于所述泵861的面积。
使水移动到所述流路切换阀870的泵861可以设置成贯穿集水盖863,并且设置于集水主体862的内部。尽管未在附图中示出,但是,所述泵861可以通过软管等连接管而与所述流路切换阀870连接。
在需要清洗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的情况下,所述泵861可以使储存在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冷凝水移动到所述流路切换阀870,所述流路切换阀870可以通过向所述清洗流路部833供水来清洗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
参照图14的(b),可以确认到将所述集水盖863和所述管道盖部830拆卸的状态的底座800。集水主体862可以包括盖支撑面8625,所述盖支撑面8625从底座的顶面凹陷,以用于安置所述集水盖863的支撑主体8635。另外,集水主体862可以包括钩孔8626,所述钩孔8626设置为从所述底座800的顶面凹陷,以供所述集水盖863的紧固钩8636插入。
所述支撑主体8635可以安置在所述盖支撑面8625上,并通过额外的紧固构件而被牢固地固定。另外,所述紧固钩8636可以插入并结合于所述钩孔8626。所述紧固钩8636可以由具有弹力的材料制成,并且可以插入到所述钩孔8626的内部而牢固地被支撑。
在所述集水部860的左侧可以设置有控制面板190,所述控制面板190设置为控制衣物处理装置的运转。另外,在所述集水部860的后方可以设置有压缩机930,所述压缩机930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和第二热交换器920一起构成热交换部900并且压缩与滚筒内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
所述集水盖863可以通过与集水主体862的顶面牢固地结合,来防止收集到集水主体862内部的冷凝水飞散到所述控制面板190或压缩机930等。因此,具有能够防止因冷凝水引起的故障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拆卸了管道盖部830的循环流路部820的内部可以沿前后方向容纳并配置有第一热交换器910和第二热交换器920。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的下部可以设置有支撑第一热交换器910的水盖865。对于水盖865的具体设置结构和形状的说明将在后面进行。
图15是示出沿图14的(a)的A-A线剖开的正面剖视图。
参照图15,在位于右侧(Y方向)的第一热交换器910的下部可以设置有支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的水盖865。所述水盖865可以安置于移动管道,而将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支撑为与所述移动管道822的底部面隔开。
在所述移动管道822的侧面可以设置有与所述集水部860连通的集水连通孔827。
所述集水连通孔827可以配置在所述冷凝器920和所述蒸发器910之间,或与所述蒸发器910重叠地配置。即,所述集水连通孔827可以比所述冷凝器920更向上游方向(upstream)隔开配置。
由此,在所述蒸发器910冷凝的水不会与所述冷凝器920接触,而能够全部向所述集水部860排出。
所述移动管道822的底面可以设置为随着接近所述集水连通孔827高度变低。所述移动管道822的底面可以具有从所述蒸发器910或流入管道朝向集水连通孔827高度变低的第四倾斜角度或主倾斜度s4。另外,所述移动管道822的底面可以具有随着从所述移动管道822的与所述集水连通孔827面对的另一侧面接近所述连通孔827高度变低的第三倾斜角度或辅助倾斜度s3。由此,能够防止在所述移动管道822的底面产生残水。
所述第三倾斜角度s3和所述第四倾斜角度s4可以设定为小于5度,使得冷凝水将异物全部移除。另一方面,所述集水部860的高度可以低于所述集水连通孔827的高度,并且可以低于所述移动管道822的底面的高度。由此,可以将水收集到所述集水部860而不会在所述循环流路部820内部产生残水。
所述移动管道822可以包括将在所述循环流路部820冷凝的水引导至集水部860的收集引导部825。滚筒的空气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中被冷却时可以产生所述水。所述收集引导部825可以设置成在循环流路部820的底部面凹陷。
所述收集引导部825可以位于所述水盖865的下部,将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产生的冷凝水引导至集水部860。收集引导部825可以从所述移动管道的底部面向下侧形成为带有台阶,以形成供所述冷凝水流动的流路。所述收集引导部825可以将所述冷凝水引导至集水部860。
通过所述收集引导部825流动的冷凝水可以通过集水连通孔827储存到所述集水主体862中。
所述集水连通孔827可以设置为贯穿所述循环流路部820的与集水部860相对的一面,由此使所述收集引导部825和所述集水部860连通。
在当前附图中,所述集水连通孔827以虚线表示。实际上,所述集水连通孔827可以位于比附图中示出的截面更后方(-X方向)的位置。所述集水连通孔827可以贯穿所述移动管道822的侧壁而形成。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产生的冷凝水可以沿朝集水连通孔827倾斜地形成的收集引导部825流动,并且可以通过所述集水连通孔827储存到所述集水主体862中。所述收集引导部825可以包括引导底部面8255,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提供使所述冷凝水流动的底部面。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可以设置为与地面呈规定的角度,使得冷凝水能够在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上自然地朝集水连通孔827移动。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的左右方向与地面形成的角度可以定义为第三倾斜角度s3。所述第三倾斜角度s3可以形成为随着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接近集水连通孔827,与地面的隔开距离变小的角度。
可以通过调节所述第三倾斜角度s3来调节冷凝水的流动速度。在所述冷凝水的流动速度设置为特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冷凝水不能将位于引导底部面8255的毛绒或异物一起扫除。因此,所述第三倾斜角度s3可以设置为能够使冷凝水将毛绒或异物一起扫除的规定的角度。
在所述底座800中,所述集水主体862的体积可以大于所述泵861的体积。
例如,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可以大于等于前后方向的长度。另外,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可以大于所述底座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的1/3且小于所述底座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的1/2。
由此,所述集水主体862可以形成使从所述集水连通孔827流入的水以旋转的方式流向所述泵861的流路。
即,集水主体862不仅在所述泵861动作时,在所述泵861未动作时也能够引导冷凝水以旋转的方式朝所述泵861流入。
由此,可以引导毛绒或异物不会堆积在所述集水主体862内部而全部通过泵861排出至外部。
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可以大于所述泵86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
所述集水主体862可以包括集水底部面8622和集水侧面8623,所述集水底部面8622形成收集冷凝水的空间的底部面,所述集水侧面8623形成收集冷凝水的空间的侧面。所述集水底部面8622可以设置在低于收集引导部825的位置。因此,冷凝水可以因重力而被收集到集水底部面8622。
所述集水主体862可以包括集水侧面8623,所述集水侧面8623形成收集冷凝水的空间的侧面。所述集水侧面8623可以从底座800凹陷而连接所述集水底部面8622。
由于所述集水主体862的直径大于所述泵861的直径,因此所述集水底面8622的直径可以大于所述泵861的直径,从而能够形成可使水在所述泵861的外部流动的空间。
所述集水底部面8622也可以设置成朝与所述泵相对的部分倾斜。所述集水底部面8622可以包括与泵相对的流入面86221和从流入面86221朝集水侧面8623延伸的引导面86222。
所述引导面86222可以形成使水以旋转的方式在所述集水主体862内部朝所述泵861流入的旋转流路。为此,所述引导面86222可以配置于比所述泵861更靠外部的位置。
所述引导面86222的内周面和所述引导面86222的外周面的间隔或所述引导面86222的宽度可以大于所述泵861的直径。所述流入面86221可以配置于比所述引导面86222更靠下部的位置。例如,流入面86221可以平坦地设置,引导面86222可以倾斜地设置。在此,特定面平坦可以表示能够使位于所述特定面上的液体保持静止的状态的角度。
换言之,在所述集水底部面8622的中心部可以形成有与地面平行的流入面86221,连接所述流入面86221和集水侧面8623的引导面86222可以设置为随着从流入面86221向所述集水侧面8623延伸,其与地面隔开的距离增大。
换言之,所述流入面86221和所述引导面86222可以设置为具有规定的倾斜度。从前方观察时,所述流入面86221和向左侧延伸的引导面86222可以设置成倾斜第一倾斜角度s1,流入面86221和向右侧延伸的引导面86222可以设置成倾斜第二倾斜角度s2。
所述第一倾斜角度s1和第二倾斜角度s2可以是相同角度。然而,不限于此,可以将所述第一倾斜角度s1和所述第二倾斜角度s2不同地设计为使容纳在集水主体862的内部的水更顺畅地流动的特定角度。
另一方面,所述第三倾斜角度s3可以形成为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倾斜角度s1和第二倾斜角度s2。通过在循环流路部820上流动的气流,在所述收集引导部825上可能存在冷凝水的初始速度。因此,在所述第三倾斜角度s3设置为特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冷凝水的移动速度会过度增大,可能使冷凝水移动到第二热交换器侧面而不会移动到集水连通孔827。即,冷凝水可能溢出到外部而不沿收集引导部825移动。因此,第三倾斜角度s3优选具有小于第一倾斜角度s1和第二倾斜角度s2的值。然而,也可以不使用调整所述第三倾斜角度s3的方法而使用各种方法来防止冷凝水溢出。
对于所述收集引导部825、集水连通孔827以及集水主体862的关系的说明将在后面进行。
所述泵861可以容纳设置于遮蔽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开放的顶面的集水盖863。参照图13,泵861可以容纳设置在泵设置部8634中。在所述集水主体862中储存有冷凝水的情况下,如果所述冷凝水长时间残留在集水主体862的内部,则有腐烂的可能,并且可能因腐烂而发生臭味或绿藻等问题。优选,通过使所述泵861尽可能排出收集到所述集水主体862的水来最小化残留水,以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
为了正常运转,所述泵861需要与所述集水底部面8622隔开规定距离以上。然而,如果使所述泵861与集水底部面8622隔开,则产生容纳在泵861和集水底部面8622之间的水残留的问题。因此,为了使泵861与集水底部面8622隔开并尽可能减少残留在内部的水,优选使所述集水底部面8622倾斜。
当集水底部面8622设置为没有倾斜的平坦的底面时,在集水主体862的内部可能残留有相当于集水底部面8622的面积乘以集水底部面8622与泵861的隔开距离所得的体积的水。相反,在集水底部面8622由流入面86221和引导面86222构成为倾斜的情况下,可以使水集中于流入面86221,因此,与没有倾斜的情况相比,可以残留更少量的水。
即,在所述引导面86222形成为其与地面的隔开距离随着从集水侧面8623向所述流入面86221延伸而变小的情况下,具有能够防止因残留在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内部的水而引起的臭味、绿藻等的效果。
下面对所述流路切换阀870进行说明,其可以与从所述管道盖部830的侧面凸出的引导流路8331结合。所述引导流路8331可以从清洗流路部833的上游侧端部延伸。在所述引导流路8331可以结合有流路切换阀870,与通过橡胶软管等来结合流路切换阀870和清洗流路部833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工序,并且能够防止在流路切换阀870和清洗流路部833之间发生漏水。
图16和图17是分别示出将设置在底座上的构成全部去除的状态的底座的立体图和俯视图。
参照图16和图17,如上所述,底座800可以包括:循环流路部820,设置在一侧,用于使滚筒内部的空气循环;以及装置设置部810,设置在另一侧,提供用于设置运转衣物处理装置所需的装置的空间。
所述底座800可以包括集水部860,所述集水部860设置为与循环流路部820连通,以收集在循环流路部820产生的冷凝水。所述集水部860可以包括形成用于储水的空间的集水主体862。所述集水主体862可以从所述底座800向下侧凹陷而形成。形成用于储存水的集水主体862的储水面的集水底部面8622可以形成为从所述装置设置部810向下部凹陷。形成所述集水主体862的侧壁的集水侧面8623可以以从底座800凹陷为连接集水底部面8622。
集水底部面8622可以包括:流入面86221,形成在集水底部面8622中与所述泵861面对的一面,与地面平行;以及引导面86222,从流入面86221朝集水侧面8623向上侧倾斜延伸。
在集水部860的远离所述循环流路部820的一侧可以设置有控制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运转的控制面板190。所述底座800可以包括提供用于设置所述控制面板190的空间的控制箱设置部813。所述控制箱设置部813可以包括设置成从装置设置部810向下侧凹陷的槽。所述控制面板190可以以装配到设置于控制箱设置部813的槽的方式与底座800结合。
所述控制箱设置部813可以意味着底座上的与所述控制面板190接触的一面的全部。另外,所述控制箱设置部813可以意味着所述装置设置部810的与控制面板190相对的一面。
即,控制箱设置部813可以定义为在将设置在所述底座800上的所述控制面板190从上侧投影到所述底座800时出现在所述底座800上的所述控制面板190的投影面。
所述集水部860可以配置在所述控制箱设置部813和循环流路部820之间。另外,所述控制箱设置部813可以配置为在左右方向上与所述集水部860重叠。
所述集水部860可以设置成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隔开,因此,在所述集水部860配置在所述循环流路部820和控制箱设置部813之间的情况下,具有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所述底座800的空间中除了配置有所述循环流路部820的空间之外的空间的效果。
在所述控制面板190暴露于过多的湿气的情况下,可能发生错误或正常故障。因此,通过使控制箱设置部813与设置为使湿蒸汽移动的循环流路部820隔开,能够提高控制面板190的稳定性。
即,通过在所述循环流路部820和控制箱设置部813之间配置所述集水部860,具有能够防止所述控制面板190损坏的效果。
另外,所述控制箱设置部813可以位于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收集引导部825在左右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另外,所述控制箱设置部813可以位于至少一部分与所述集水连通孔827在左右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在所述控制箱设置部813位于在左右方向上与所述收集引导部825或集水连通孔827重叠的位置的情况下,可以位于与所述集水连通孔827连接并收集水的集水部860相邻的位置。另外,在所述控制箱设置部813设置成与所述集水部860相邻的情况下,可以设置成与泵相邻。
控制面板190可以通过控制线而与泵连接并控制泵。因此,具有容易连接所述控制面板190和所述泵861的效果。
即,在控制面板190的下端可以设置有向下侧凸出的结合凸起,结合凸起可以插入并固定到设置在控制箱设置部813的结合槽中。然而,不限于如上所述的方式,只要是能够将控制面板190牢固地固定到所述控制箱设置部813的方式,可以以各种方式设置。
在集水侧面8623的外周可以形成有盖支撑面8625和钩孔8626,使得集水盖可以结合。集水盖与集水主体的结合结构可以参照图13中说明的内容。
所述底座可以包括压缩机设置部811,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提供安装压缩机的空间。所述装置设置部810可以包括压缩机设置部811。
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可以配置成与所述集水盖863在前后方向上重叠。另外,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可以位于所述集水盖863的后方。压缩机设置部811可以形成为从装置设置部向下侧凹陷。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可以设置为支撑压缩机的底面。
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可以位于与所述集水部860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由于现有的烘干机在底座800上设置有马达部,导致底座800上的空间狭小。因此,集水部860只能设置在压缩机设置部811和循环流路部820之间。但是,由于压缩机设置部811和循环流路部820之间的空间狭小,因此集水主体可容纳的水的量不足。
但是,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由于马达部500设置在所述滚筒的后方,因此可以利用底座800中马达部所占据的空间。所述集水部860可以与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沿前后方向配置。
因此,增大了集水主体862的体积,从而可以储存更多的冷凝水。因此,能够减少用户清空冷凝水的频率。由此,具有增加用户的便利性的效果。
另外,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可以位于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在左右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在所述压缩机中压缩的制冷剂可以被供给到第二热交换器,以加热循环流路部820。当压缩机设置部811位于与第二热交换器在左右方向上重叠时,两个构成之间的距离减小,从而能够防止在从压缩机向第二热交换器移动的制冷剂发生热量损失。因此,具有能够增加热交换效率的效果。
另外,所述集水部860可以配置为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或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在左右方向或宽度方向上重叠。
所述集水部860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在左右方向上重叠的位置。通常,冷凝水在第一热交换器产生。因此,当所述集水部860位于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在左右方向上重叠的位置时,可以缩短供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产生的冷凝水移动的流路。因此,能够防止因残留的水而产生的臭味、绿藻等。
所述集水部860可以配置为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在宽度方向或左右方向上不重叠。例如,所述集水部860可以配置为比所述第二热交换920更朝所述第一热交换910隔开。所述集水部860可以配置于比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更靠前方的位置。
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可以位于所述集水部860的后方。压缩机可能在运转中产生噪音。因此,在相对于用户将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配置在后方的情况下,具有能够防止压缩机的噪音传递给用户的效果。即,如果将压缩机设置部811配置在后方,则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另外,在集水部860位于前方的情况下,可以减小集水部860和第一热交换器之间的距离。当清洗第一热交换器时,可以使用收集到集水主体862的冷凝水,在第一热交换器和集水部860的距离变近的情况下,可以缩短连接两个构成的软管的长度。
所述移动管道822可以包括设置为与第二热交换器相对的移动底部面8221。所述移动底部面8221可以设置为支撑所述第二热交换器。
所述底座800还可以包括收集引导部825,所述收集引导部825形成在所述循环流路部中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相对的底部面,并且将所述冷凝水引导至所述集水部860,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可以位于所述收集引导部825的后方。
所述收集引导部825能够防止在设置于上部的第一热交换器910产生的冷凝水残留在下部,可以执行向所述集水部860引导冷凝水的功能。所述收集引导部可以从设置有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的部位的下侧向后方延伸,并延伸至位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之间的部位。所述收集引导部825可以位于所述移动底部面8221的前方。
所述收集引导部825可以包括引导倾斜部8251,所述引导倾斜部8251设置为防止冷凝水向流入管道821回流。
所述引导倾斜部8251可以将流入管道821和移动管道822的底部面连接为带有台阶。所述引导倾斜部8251可以设置在所述收集引导部825的前方侧。
所述引导倾斜部8251可以是沿流入管道821延伸的底部面的高度急剧下降的部分。所述收集引导部825可以从引导倾斜部8251向后方延伸。
所述收集引导部825可以包括防止冷凝水朝第二热交换器920溢出的延伸台阶8252。所述延伸台阶8252可以位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和第二热交换器920之间。所述延伸台阶8252可以是移动管道822的底部面高度呈阶梯状地增高的部分。
另外,所述延伸台阶8252可以形成为曲面,以引导在其内部流动的冷凝水自然地朝集水部860沿一个方向流动。
所述集水连通孔827可以使所述循环流路部820和所述集水部860连通。另外,集水连通孔827可以将沿收集引导部825移动的冷凝水引导至集水主体862。即,所述集水连通孔827可以在空间上连接循环流路部820和集水主体862。
以空气的移动方向为基准,所述集水连通孔827可以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朝上游方向(up stream)隔开配置。即,由于所述集水部862配置为比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更接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因此所述集水连通孔827也可以配置为比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更接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
由此,能够进一步缩小所述循环流路部820和所述集水部860的间隔,从而能够防止残水。另一方面,所述集水连通孔827可以位于第二热交换器的前方。在所述集水连通孔827位于第二热交换器的前方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沿收集引导部825移动的冷凝水与第二热交换器接触。并且,所述冷凝水可以以与第二热交换器隔开的状态被引导至集水部860。
另一方面,所述集水部860可以配置为从所述集水连通孔827朝所述下游方向或上游方向延伸。换言之,所述集水部860可以以所述集水连通孔827为基准配置为仅向前方延伸或仅向后方延伸。
由此,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切线方向可以与所述集水连通孔827贯穿所述循环流路部820的方向平行。
如果从所述集水连通孔827流入的水向所述集水主体862流入,则可以以沿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周缘旋转的方式移动并且向所述泵861流入。
因此,具有能够防止冷凝水被第二热交换器920再次加热而汽化导致第二热交换器920的热交换效率下降的效果。由此,具有提高烘干效率的效果。
另一方面,所述驱动部500、600可以配置为与所述滚筒200的背面面对而配置于比所述集水部860、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以及所述循环流路部820更靠上部的位置。由于所述驱动部配置为比所述滚筒200更靠后方,因此所述集水部860和所述控制面板190以及压缩机设置部811可以配置于比所述驱动部更靠前方的位置。
参照图17,所述延伸台阶8252可以设置成倾斜,使得沿所述收集引导部825移动的水自然地朝集水连通孔827移动。另外,所述延伸台阶8252可以设置成曲面。
换言之,所述延伸台阶8252与所述引导倾斜部8251隔开的距离可以随着接近所述集水连通孔827而增大。
所述延伸台阶8252可以设置为从所述移动管道822的设置有所述集水连通孔827的一侧面延伸至所述移动管道822的另一侧面。
所述延伸台阶8252可以设置为使所述收集引导部825的宽度朝向所述集水连通孔827或所述排出管道823变窄。所述延伸台阶8252可以配置为与所述移动管道822的另一侧面面对的一端比与所述集水连通孔827面对的另一端更接近所述蒸发器910。所述延伸台阶8252可以以朝所述流入管道821向下凸出的曲率设置。所述延伸台阶8252可以设置成从所述移动管道822的另一侧面朝所述连通孔延伸为接近所述排出管道823。
所述延伸台阶8252可以阻断在所述收集引导部825冷凝的水与所述冷凝器920接触。所述延伸台阶8252的高度可以高于等于所述集水连通孔827的高度。
所述延伸台阶8252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内容或上述内容,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形状。另一方面,所述收集引导部825可以包括形成供冷凝水移动的底部面的引导底部面8255。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可以连接引导倾斜部8251和延伸台阶8252。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可以设置为其从地面隔开的距离小于所述流入管道821的底部面从地面隔开的距离。因此,能够防止在引导底部面8255上移动的冷凝水回流到流入管道821。
所述收集引导部825可以包括防止冷凝水向第二热交换器920侧溢出的引导分隔壁8256。所述引导分隔壁8256可以设置成从引导底部面8255向上部凸出。所述引导分隔壁8256可以执行防止在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流动的冷凝水因在循环流路部820循环的空气的风量而向第二热交换器920侧溢出的分隔壁的功能。
由于第二热交换器发挥对在其内部循环的空气进行加热的作用,因此,如果所述冷凝水溢出到第二热交换器侧,冷凝水也可能被第二热交换器加热而汽化。但是,由于通过第二热交换器的空气需要在被加热之后供给到滚筒,用于烘干衣物,因此,在冷凝水汽化导致供给到滚筒的空气的湿度上升的情况下,可能出现降低烘干效率的问题。另外,由于对供应到滚筒的空气进行加热的第二热交换器与冷凝水进行热交换,因此,还存在降低热交换效率的问题。
所述引导分隔壁8256可以形成为与所述延伸台阶8252平行。即,所述引导分隔壁8256可以用于辅助由延伸台阶8252执行的冷凝水的防溢功能。所述引导分隔壁8256可以设置为与延伸台阶8252隔开规定距离而从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凸出。但是,优选设置成接近所述延伸台阶8252,以辅助防止所述冷凝水的溢出。
如上所述,通过引导分隔壁8256和延伸台阶8252防止冷凝水向收集引导部825的外部溢出,能够提高衣物处理装置的热交换效率或衣物烘干效率。如图所示,所述引导分隔壁8256可以设置有一个,但是不限于此,可以设置有复数个。
另外,所述引导分隔壁8256可以与所述延伸台阶8252一起形成容纳面。在所述容纳面可以插入有后述的所述水盖865的盖分隔壁8657(参照图20)。所述盖分隔壁8657可以插入到所述引导分隔壁8256和所述延伸台阶8252之间的隔开空间,由此将所述水盖865与收集引导部825结合。
另一方面,所述收集引导部825发挥将产生的冷凝水引导至集水部860的作用。然而,移动管道822的侧壁可以位于所述集水主体862和所述收集引导部825之间。由此,在所述移动管道822的侧壁下部可以形成有集水连通孔827,所述集水连通孔827贯穿所述移动管道822的侧壁并使所述收集引导部825和所述集水主体862连通。
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可以设置为具有规定的倾斜度s3、s4(参照图15和图18),使得冷凝水能够在自重的作用下向所述集水连通孔827流动。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可以设置为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坡度,使得其与地面隔开的高度随着从引导倾斜部8251接近延伸台阶8252而变低。另外,在附图中,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坡度,使得其与地面隔开的高度随着接近集水部860而逐渐减小。换言之,可以设置为所述集水连通孔827与地面隔开的距离最小,并且随着远离集水连通孔827,与地面隔开的距离变高。
如上所述,在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设置为具有坡度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产生的冷凝水可以如附图中示出的箭头方向那样自然地移动到集水连通孔827侧,由此,能够防止产生由残留在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的水引起的臭味、烘干效率降低等各种问题。
另一方面,所述集水主体862可以包括连接储水的空间和集水连通孔827的连接流路8621。所述连接流路8621可以设置成带有从集水底部面8622向上侧的台阶。所述连接流路8621可以引导通过了集水连通孔827的冷凝水沿集水主体862的周向流入。
所述连接流路8621可以设置在所述集水底部面8622的周向外侧。因此,所述连接流路8621可以将所述集水底部面8622和集水连通孔827连接为带有台阶。然而,不限于此,连接流路8621可以设置为连接集水连通孔827和集水底部面8622的倾斜面。
另外,所述连接流路8621能够防止在泵运转时储存在集水主体862的冷凝水回流到收集引导部825。连接流路8621可以带有台阶地设置为位于比泵更上侧的位置,从而能够防止冷凝水的回流。
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可以位于所述集水连通孔827的后方。另外,由于压缩机设置部811设置在所述集水连通孔827的后方,能够缩短所述收集引导部825和所述集水部860的距离。因此,能够防止冷凝水残留在收集引导部825和集水部860之间导致产生臭味、绿藻等。
通过使所述集水部860位于流入管道821和压缩机设置部811之间,能够减小产生冷凝水的移动管道822和集水部860之间的隔开距离,并且,可以相邻配置产生所述冷凝水的部位和储存冷凝水的集水部860,因此,能够防止因冷凝水残留而产生的问题。
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可以在左右方向上与所述移动管道822隔开,并且可以沿所述移动管道82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集水部860隔开。
所述移动管道822在衣物处理装置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因此,在集水部860配置成在宽度方向上与移动管道822隔开,而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配置成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集水部860隔开的情况下,具有能够有效地利用所述底座800上的空间的效果。
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所述排出管道823在左右方向上重叠。所述排出管道823可以配置在所述循环流路部820的后方侧,因此,在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与所述排出管道823在左右方向上重叠的情况下,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也可以位于所述底座800的后方侧。因此,集水部860可以位于形成在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的前方的空间,并且可以增大集水主体862所占据的空间,从而具有能够储存更多的冷凝水的效果。
另一方面,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还可以包括前板410(参照图3),所述集水部860可以位于所述前板410和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之间。
所述前板410可以位于底座800的前方侧,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可以位于所述底座800的后方侧,因此,在所述集水部860位于所述前板410和压缩机设置部811之间的情况下,具有能够增大集水主体862的冷凝水容纳容量的效果。
所述箱体100还可以包括形成侧面的左侧面板141(参照图12),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可以位于所述侧面面板140和所述循环流路部820之间。
另外,还可以包括控制面板190,所述控制面板190在所述左侧面板141和所述集水部860之间设置于所述底座,用于控制所述马达部500,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所述控制面板190的后方。
在现有的衣物处理装置的情况下,由于在所述底座800上设置有马达部500,因此不能确保安装控制面板190的空间。由此,存在所述控制面板190只能位于箱体100的上侧的限制。然而,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马达部与底座800隔开而位于滚筒200的后方,因此,控制面板190可以位于所述底座。因此,可以将连接控制面板190与压缩机930、马达部500等的电线固定在底座上,从而能够防止在衣物处理装置的运转期间电线等被其他构成干扰而发生断线等问题。
另一方面,还可以包括后板420(参照图8),所述后板420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位于所述滚筒和所述马达部500之间,将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排出的空气引导至所述滚筒。另外,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可以配置在所述集水部860和所述后板420之间。
还可以包括减速器600,所述减速器600固定于所述后板420的背面,与所述马达部500连接,减小由所述马达部500产生的动力并使所述滚筒旋转。所述马达部500可以固定于所述减速器600,并且设置成与所述后板420隔开。
通过将所述马达部500固定于所述减速器600,如上所述,可以将所述集水部860与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在前后方向上设置,由此,能够增加所述集水主体862可容纳的冷凝水的量。
另外,由于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配置在所述集水部860和所述后板420之间,因此,也产生能够增加所述集水主体862可容纳的冷凝水的量的效果。
另一方面,所述控制箱设置部813可以位于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在左右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另外,所述控制箱设置部813可以配置在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的前方。
在所述控制箱设置部813和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配置成在左右方向上重叠的情况下,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底座800上的空间。
另外,所述压缩机930可以与所述控制面板190连接而被控制。因此,可以缩短连接控制面板190和压缩机930的控制线的长度,并且可以降低噪音,从而能够提高控制可靠性。
控制箱设置部813可以位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和所述左侧面板141(参照图12)之间。另外,所述控制箱设置部813可以位于所述集水部860和所述左侧面板141之间。
此外,所述控制面板190(参照图12)可以在所述控制箱设置部813与所述左侧面板141平行地设置。所述控制面板190可以设置于所述控制箱设置部813而与所述左侧面板141接触。
在所述控制箱设置部813位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和所述左侧面板141之间的情况下,所述底座上的空间被更有效地利用,从而能够提高空间利用率。另外,在所述控制箱设置部813位于所述集水主体862和所述侧面面板之间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形成在所述集水部860和所述左侧面板141之间的非常狭小的空间。因此,具有提高空间利用率的效果。
另外,所述控制面板190可以由厚度较薄的PCB基板构成,因此,在所述控制面板190在所述控制箱设置部813上与所述左侧面板141平行地设置的情况下,具有能够利用位于所述集水主体862和所述左侧面板141之间的空间的效果。
在所述控制面板190与所述左侧面板141接触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面板190可以被侧面面板支撑。因此,具有能够防止所述控制面板190因振动而从所述控制箱设置部813脱离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所述收集引导部825可以结合有水盖,所述水盖与收集引导部825的开放的顶面结合,并且将第一热交换器910支撑为与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隔开。所述水盖也可以结合成与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隔开,并且在所述收集引导部825的前方左右侧可以形成有能够支撑所述水盖的流入支撑面8253。所述流入支撑面8253可以设置在移动管道822的侧壁,并且可以凹陷形成以牢固地支撑所述水盖。
在所述收集引导部825的后方可以设置有移动支撑面8254,以能够从后方支撑水盖。所述移动支撑面可以从所述后方分隔壁的顶端向后方延伸而形成支撑面,考虑到水盖865的厚度,其可以从设置有第二热交换器的移动管道822的底部面向下方形成为带有台阶。
所述收集引导部825可以在所述移动管道822的底面凹陷形成为其高度低于所述移动支撑面8254的高度。所述收集引导部825可以从所述移动管道822的前方或所述蒸发器910的下部或与所述蒸发器910的下部面对的区域延伸至所述集水连通孔827。
由此,在所述蒸发器910冷凝的水可以被收集到所述收集引导部825之后被引向所述集水连通孔827。
所述水盖的前后方可以被所述流入支撑面8253和移动支撑面8254支撑,并且可以将第一热交换器910支撑为与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隔开。对于与所述流入支撑面8253和移动支撑面8254结合的水盖的详细结构的说明将在后面进行。
另一方面,现有的烘干机的限制在于因驱动部占据的空间,移动管道的宽度只能设置为小于底座的宽度的一半。然而,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可以使驱动部位于滚筒的后方,并且可以利用原来驱动部所占据的空间,由此能够增大供空气移动的移动管道的宽度。因此,移动管道的宽度W1可以大于或等于所述底座的宽度W2的一半。
移动管道的宽度W1可以是指从底座800向上侧延伸而形成移动管道822的侧面的侧壁之间的距离。移动管道的宽度W1可以是指侧壁之间的隔开距离。
移动管道的宽度W1可以理解为包括设置在移动管道822的两侧的侧壁的厚度的宽度。即,移动管道的宽度W1可以是指移动管道822的右侧壁的外侧面和左侧壁的外侧面之间的最大隔开距离。另外,底座的宽度W2可以是指底座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之间的距离。
由于增大了移动管道的宽度W1,所以单位时间内通过移动管道822的空气的流量增大。因此,具有能够通过使滚筒内部的空气以更快的速度循环来缩短烘干时间的效果。
另外,随着所述移动管道的宽度W1增大,移动管道中设置的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的宽度也增大。因此,第一热交换器能够较快地对沿移动管道移动的空气进行除湿,第二热交换器能够较快地对沿移动管道移动的空气进行加热。
换言之,通过将移动管道的宽度W1设置成大于底座宽度的一半(W2/2),还可以增大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的宽度,并且可以对更多的空气进行除湿和加热之后向滚筒供给。因此,具有缩短烘干时间、增加烘干效率的效果。
另一方面,所述移动管道的宽度W1可以设置成大于或等于前板的宽度W3(参照图5)的一半。另外,移动管道的宽度W1可以设置成大于或等于滚筒的直径W4(参照图5)的一半。
如上所述,驱动部与所述底座隔开而位于滚筒的后方,因此,所述移动管道的宽度W1可以设置成大于前板的宽度W3的一半或滚筒的直径W4的一半。
由于移动管道的宽度W1增大,因此具有能够增加循环的空气的流量、缩短烘干衣物所需的时间的效果。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现有的烘干机中,移动管道因驱动部占据的空间而在增大移动管道的宽度方面存在限制。因此,移动管道难以配置成与滚筒的旋转中心在高度方向上重叠。
然而,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由于所述马达部与底座隔开而配置在后方,所述移动管道822可以位于与所述滚筒的旋转中心M1(参照图5)在高度方向(Z轴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通过使所述移动管道822与滚筒的旋转中心在高度方向上重叠,能够增加所述移动管道822的宽度。因此,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通过移动管道822的空气的流量。因此,具有能够通过使滚筒内部的空气以更快的速度循环来缩短烘干时间的效果。
另外,所述移动管道822与滚筒的旋转中心在高度方向上重叠,因此,沿所述循环流路部820移动的空气可以在接近滚筒的旋转中心的位置移动。由此,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排出的空气可以在接近滚筒的旋转中心的位置排出。因此,与从循环流路部820排出的空气在远离滚筒的旋转中心的位置排出的情形相比,具有能够将从流路部820排出的热风更均匀地供应到滚筒200的效果。
此外,第一热交换器910(参照图13)或第二热交换器920(参照图14)可以位于与所述滚筒的旋转中心在高度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如上所述,当移动管道822与滚筒的旋转中心M1在高度方向上重叠时,位于移动管道822的内部的第一热交换器910或第二热交换器920也可以配置成与滚筒的旋转中心M1在高度方向上重叠。
由于第一热交换器910或第二热交换器920的宽度可以被增大,所以能够提高单位时间可除湿或加热的空气的量。因此,能够缩短烘干时间,提高烘干效率。
下面,参照图17对能够使收集到的冷凝水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以旋转的方式流入所述集水部860的结构进行说明。
所述集水主体862的直径可以大于所述泵861的直径,所述泵861的全部可以与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内周面隔开配置。
因此,所述集水主体862可以包括沿泵861的周缘存水或能够使水移动的流路或收集空间。
所述连接流路8621可以设置为向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引导面86222供给水。即,所述连接流路8621可以设置为朝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内周面供给水,而不是连接为朝所述集水主体862的中心供给水。
所述连接流路8621可以设置为朝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内周面供给所述水,或朝所述泵861的外周面和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内周面之间供给所述水。
由此,通过所述连接流路8621流入的水可以从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内周面以在引导面86222旋转的方式朝所述流入面86221移动。其结果,流入到所述集水主体862的水可以清扫异物的同时朝所述泵861移动。
所述连接流路8621可以与所述集水主体862连接为朝所述泵861的外部供给所述水。即,所述连接流路8621可以配置为不朝向所述泵861的中心。
所述连接流路8621可以配置为沿所述集水主体862内周面的切线方向供给所述水。
所述连接流路8621设置为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的一面沿远离所述循环流路部的方向延伸。所述集水主体862可以设置为从所述连接流路的末端仅沿所述循环流路部所延伸的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延伸。
其结果,所述连接流路8621能够与所述集水主体862的最后方或最前方隔开,防止朝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内部供水。
所述连接流路8621设置为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的一面朝侧面延伸,所述集水主体862可以设置为从所述连接流路8621的自由端向前方或后方延伸。
即,所述连接流路8621可以与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后方一侧或前方一侧连接。图17示出了所述连接流路8621与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后方一侧连接的情形。
所述集水主体862设置为其高度低于所述连接流路8621的高度,所述连接流路8621的底面可以配置为高于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底面。所述连接流路8621可以设置为从所述集水连通孔827朝所述引导面86222的外周面和所述流入面86221的外周面之间延伸。所述连接流路8621的末端可以形成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内周面的一部分。
即,所述连接流路8621的底面可以形成所述集水主体862的侧面的一部分,所述连接流路8621可以设置为其与所述集水主体连接的末端以与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内周面对应的曲率形成。
由此,供给到所述连接流路8621的水也可以通过自重而向所述集水主体862流入,并且通过所述引导面86222的倾斜可以从所述集水主体862以旋转的方式沿引导面86222的周缘向所述流入面86221流入。
另外,通过形成为带有台阶且高的所述连接流路8621,即便所述冷凝水沿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内周面旋转,也不妨碍水的移动。
图18是示出沿图17的D-D线剖开的右侧剖视图。
参照图18,所述收集引导部825包括:从支撑所述冷凝器的移动管道的底部面向下部以呈台阶的方式延伸的延伸台阶8252;从所述延伸台阶8252延伸到所述蒸发器的下部的引导底部面8255;以及从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延伸到所述移动管道的底部面或者所述流入管道的引导倾斜部8251。
所述移动管道822可以包括引导底部面8255,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形成为向下侧凹陷,以将冷凝水引导至集水部860。所述收集引导部825可以包括形成前方面的引导倾斜部8251。
另外,所述流入管道821的底面和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可以通过引导倾斜部8251而连接。
所述引导倾斜部8251可以设置为向下凸出的曲线形状,也可以设置为从所述移动管道822的底面向下部延伸为带有台阶。
在所述引导倾斜部8251设置为带有向下侧的台阶的情况下,所述移动管道822的底面中设置为向下侧凹陷而供冷凝水移动的部分可以被定义为引导底部面8255。
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可以从所述引导倾斜部8251向后方延伸,并且可以与面向第二热交换器920的移动管道822的底部面连接为带有台阶。即,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可以配置在比移动底部面8221低的位置。所述收集引导部825可以包括形成后方面的延伸台阶8252。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可以通过延伸台阶8252与移动底部面8221连接为带有台阶。
换言之,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可以设置在比所述流入管道821的底部面和移动底部面8221更低的位置。即,在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所述流入管道821的底部面以及移动底部面8221中,引导底部面8255可以位于最接近地面的位置。
所述延伸台阶8252可以与所述引导倾斜部8251一起在所述收集引导部825中形成用于容纳冷凝水的空间。
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可以形成将在第一热交换器产生的冷凝水引导至集水部860的收集引导部825的底部面。所述收集引导部825可以包括集水连通孔827,所述集水连通孔827形成为贯穿所述移动管道822的侧壁,以将所述循环流路部820与集水部860连通。所述集水连通孔827可以配置在引导倾斜部8251和延伸台阶8252之间。
所述延伸台阶8252和所述引导倾斜部8251的间隔或前后方向间隔可以小于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的宽度或左右方向长度。
所述延伸台阶8252可以延伸设置为随着从所述移动管道822中设置有所述集水连通孔827的一侧面到所述移动管道822的另一侧面而更靠近所述引导倾斜部8251。
由此,收集到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的水能够迅速地被引导至所述集水连通孔827。
另外,在所述引导倾斜部8251和延伸台阶8252之间可以设置有引导分隔壁8256,所述引导分隔壁8256从引导底部面8255向上侧凸出,以防止在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上流动的冷凝水溢出到设置有第二热交换器的位置。
所述引导分隔壁8256可以设置成与所述延伸台阶8252隔开规定距离,由此,通过所述收集引导部825流动的冷凝水可以先由所述引导分隔壁8256防止其溢出到第二热交换器侧,并且可以再一次由延伸台阶8252防止其溢出。
如在图中可以看出,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可以设置为随着从引导倾斜部8251向延伸台阶8252侧延伸,其与地面隔开的距离减小。即,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可以形成为朝集水连通孔827向下侧倾斜。换言之,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可以具有坡度,使得冷凝水能够在自重的作用下向所述集水连通孔827移动。可以将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与地面形成的前后方向倾斜度定义为第四倾斜角度s4。所述第四倾斜角度s4(主倾斜度)可以设置为与使所述水以比基准时间更慢的速度向所述集水连通孔827移动的基准倾斜度相比更平缓。例如,所述主倾斜度可以设定为低于5度,基准时间可以设定为3秒。所述主倾斜度s4可以设置为比所述辅助倾斜度s3更平缓。
在所述延伸台阶8252的顶端可以形成有移动支撑面8254,所述移动支撑面8254在移动管道822的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面对的底部面连接为带有台阶。所述移动支撑面8254可以支撑与所述收集引导部825的上侧结合的水盖。
图19是示出沿图17的C-C线剖开的正视剖视图。
参照图19,如上所述,在底座的一侧可以设置有循环流路部,在另一侧可以设置有收集在循环流路部产生的冷凝水的集水部860。所述集水部860和循环流路部820可以通过贯穿所述循环流路部820的侧壁而形成的集水连通孔827连通。
所述底座800可以包括连接集水主体862和集水连通孔827的连接流路8621。在所述移动管道822的底部面可以形成有将在第一热交换器产生的冷凝水引导至集水部860的收集引导部825。
所述集水主体862可以在所述底座800凹陷形成为其底面高度低于所述收集引导部825的底面高度或所述连接流路8621的底面高度。
所述连接流路8621可以设置为其底面高度可以高于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底面8622高度。
其结果,所述收集引导部825的大部分高度高于所述集水连通孔827的高度,所述集水部860的高度低于所述集水连通孔827的高度。因此,能够预防水残留在所述移动管道822内部。
所述泵861的下部面可以配置为低于所述集水连通孔827。因此,也可以最小化在所述集水部860残留的水。
在感测到所述集水部860满水位时,所述泵861可以排水直到水位低于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外周面或低于所述引导面86222的外周面高度为止。
所述连接流路8621可以倾斜配置为随着从所述集水连通孔827接近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外周面其高度变低。所述倾斜度可以与第三倾斜角度s3对应或与所述第五倾斜角度s5对应。
由此,收集到所述收集引导部825的水可以因自重而收集到所述集水主体862。
具体而言,形成所述收集引导部825的底部面的引导底部面8255可以设置成具有倾斜度,使得冷凝水能够在自重的作用下向集水连通孔827移动。
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可以设置为随着接近所述集水连通孔827,其与地面的隔开距离减小。即,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中远离所述集水连通孔827的部位,其从地面隔开的距离也可以变大。换言之,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的倾斜可以形成为随着接近集水连通孔827而高度变低,通过所述坡度,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上的冷凝水可以自然地向所述集水连通孔827移动,通过了集水连通孔827的冷凝水可以被储存到所述集水主体862中。
可以将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与地面形成的倾斜度中从收集引导部825朝集水主体862的方向形成的倾斜度定义为第五倾斜角度s5。即,可以将引导底部面8255与地面在宽度方向上形成的倾斜度定义为第五倾斜角度s5。
图18中定义的作为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的前后方向倾斜度的第四倾斜角度s4和所述第五倾斜角度s5可以设置为,能够使在引导底部面8255上移动的冷凝水向集水连通孔827流动而不会停滞在引导底部面8255上的特定位置的角度。例如,第五倾斜角度s5可以设置为与第四倾斜角度s4相同,或者可以设置为大于或小于第四倾斜角度s4的角度。
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可以通过所述集水连通孔827与所述连接流路8621平齐地连接。所述连接流路8621可以从形成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底部面的集水底部面8622的周缘向上侧设置为带有台阶,并且与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连接。所述连接流路8621可以像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那样设置成相对于地面倾斜。另外,所述连接流路8621相对于地面的倾斜角度可以与第五倾斜角度s5相同。
即,从引导底部面8255延伸并经由所述集水连通孔827到所述连接流路8621可以连接为一个面,所述集水底部面8622可以从所述一个面向下侧形成为带有台阶,从而能够储存冷凝水。所述集水底部面8622可以配置在比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更低的位置。
另外,所述连接流路8621可以设置为与集水侧面8623相接。换言之,所述连接流路8621可以位于集水侧面8623和集水连通孔827之间。因此,所述连接流路8621可以引导通过集水连通孔827流入的冷凝水沿集水侧面8623流动。
所述连接流路8621可以引导通过所述集水连通孔827的冷凝水经由连接流路8621的顶面沿集水主体的圆周流动,而不直接掉落到集水底部面8622。在流过所述连接流路8621的上部时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周向速度被加速的情况下,所述冷凝水可以沿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圆周旋转并流动。
在所述冷凝水以旋转的方式流动的情况下,所述冷凝水中含有的异物或毛绒可能自然地堆积到侧面。通过使所述异物因所述旋转流动而堆积到侧面,而不向设置有泵的中心部移动,能够防止由于异物导致的泵的运转发生错误。
另外,在泵运转的情况下,所述集水主体862中储存的冷凝水可能受离心力影响而向所述集水连通孔827移动,但是由于所述连接流路8621设置为与集水底部面8622形成台阶,由此能够防止所述冷凝水向集水连通孔827移动。
换言之,所述连接流路8621可以引导通过集水连通孔827流入到集水主体862的冷凝水沿集水侧面8623移动,并且能够防止集水主体862中储存的冷凝水通过集水连通孔827回流。
图20是示出沿图14的(a)的B-B线剖开的右侧剖视图。图20是在图18的底座上设置有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水盖、管道盖部、压缩机等构成的图,因此,在观察图20时可以参照图14、图15以及图18。以下,以图20中附加的构成为主进行说明。
在现有的衣物处理装置中,将第一热交换器支撑为与循环流路部的底部面隔开的水盖位于第二热交换器的下侧,并且设置为还支撑第二热交换器。因此,发生了在第一热交换器产生的冷凝水向第二热交换器移动或与第二热交换器接触的情况。由此,冷凝水可能再次汽化而再次流入到滚筒的内部。
然而,为了提高衣物的烘干效率,需要使供应到滚筒内部的空气的水分含量保持在较低水平,从这一点来看,现有的衣物处理装置存在降低热交换部的热交换效率、降低整个衣物处理装置的烘干效率的问题。
参照图20,可以确认到水盖865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器910的下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可以被所述水盖865支撑。所述水盖865可以与收集引导部825的开放的顶面结合,并且防止通过所述收集引导部825移动的冷凝水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接触。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水盖865可以设置为与第二热交换器隔开。所述水盖865可以设置为支撑第一热交换器910而与第二热交换器920隔开,以防止冷凝水在第二热交换器920附近再次汽化。
因此,冷凝水可以被有效地收集到集水部860中,并且能够防止第二热交换器920与冷凝水进行热交换,从而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此外,随着第二热交换器920的热交换效率提高,具有整个衣物处理装置的烘干效率提高的效果。
所述水盖865可以设置成被支撑在形成于所述收集引导部825的流入支撑面8253或移动支撑面8254而与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隔开。所述水盖的遮蔽主体8653可以被支撑在形成于所述延伸台阶8252的上侧的移动支撑面8254上。
所述水盖865可以包括:透水主体8651,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的下侧接触,将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产生的冷凝水引导至所述收集引导部825;以及遮蔽主体8653,从透水主体8651向后方延伸,遮蔽所述收集引导部825的开放的顶面。
所述透水主体8651可以包括从所述透水主体8651向远离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的方向延伸的挡筋8654。所述挡筋8654能够防止通过所述流入管道821流入的空气不通过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而向所述收集引导部825流入。所述挡筋8654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隔开设置有复数个。即,复数个所述挡筋8654可以从前方到后方依次配置为彼此隔开。
另外,在所述引导分隔壁8256和所述延伸台阶8252之间可以配置有从所述遮蔽主体8653向下侧延伸的盖分隔壁8657。所述盖分隔壁8657能够防止在所述收集引导部825上移动的冷凝水在通过所述移动管道822的循环空气的风量的作用下,脱离所述收集引导部825而向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侧溢出。
所述盖分隔壁8657可以与位于前方的引导分隔壁8256和位于后方的延伸台阶8252一起防止所述冷凝水溢出。
另一方面,所述移动管道的宽度W1(参照图17)可以增大到大于或等于底座的宽度W2(参照图17)的一半,因此,设置在其内部的第一热交换器910和第二热交换器920的宽度也可以增大。
随着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的宽度增大,沿循环流路部820移动的空气可以在更宽的面积中被除湿或加热。因此,即使第一热交换器910和第二热交换器920的前后方向宽度小幅度缩小,与现有的热交换器相比,也能够与相同量或更大量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随着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的前后方向宽度减小,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之间的隔开距离L3可以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前后方向宽度L2。
随着所述移动管道的宽度W1增大,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的宽度可以增大。另外,随着第二热交换器920的宽度增大,第二热交换器920的前后方向宽度可以缩小,从而可以增大第一热交换器910和第二热交换器920之间的距离。
由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和第二热交换器920之间的隔开空间增加,因此,能够防止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产生的冷凝水与第二热交换器920接触。在冷凝水与第二热交换器920接触的情况下,第二热交换器920与冷凝水进行热交换,导致热交换效率降低。然而,随着第一热交换器910和第二热交换器920之间的空间增大,能够防止第二热交换器920的热交换效率下降。
另一方面,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设置为对空气进行加热。由于加热空气消耗大量能量,因此,提高第二热交换器920的热交换效率是提高烘干机的整体效率的重要部分。
但是,随着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与除了空气以外的其他构成接触的面积增大,会消耗用于加热空气的热量。因此,可以将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设置为能够最小化与其他构成接触的面积。
当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设置于移动管道822时,可以设置为其底面被移动管道822支撑。因此,在缩小第二热交换器920的底面的面积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第二热交换器920的热量因热传导而损失。
因此,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前后方向宽度L2可以设置为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前后方向宽度L1。由此,能够减少从第二热交换器920的底面产生的热损失。另外,在缩小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前后方向宽度L2的情况下,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之间的隔开距离L3被增大,从而能够防止冷凝水与第二热交换器920接触。
所述循环流路风扇的直径H3可以设置为大于或等于第二热交换器的高度H2。通过增大所述移动管道822的宽度,可以增大沿循环流路部移动的空气的量。所述循环流路风扇950可以设置为具有更大直径,以增加空气循环的速度。
图21是示出从上侧观察到的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水盖的立体图,图22是示出从下侧观察到的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水盖的立体图。
参照图21,所述水盖865可以包括:透水主体8651,设置为支撑第一热交换器910并使在第一热交换器910冷凝的水通过水盖而被引导至收集引导部825;遮蔽主体8653,设置在所述透水主体8651的后方侧,以遮蔽所述收集引导部825的开放的顶面;以及连接主体8656,连接所述透水主体8651和所述遮蔽主体8653。
第一热交换器910可以被支撑在所述透水主体8651的顶面上。此外,还可以包括设置成贯穿所述透水主体8651的透水孔8655。所述透水孔8655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并且可以设置为各种形状,只要是能够使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产生的冷凝水容易地通过即可。所述透水孔8655可以提供连通孔,使得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产生的冷凝水能够通过所述透水主体8651而被引导至所述收集引导部825。
在所述透水主体8651的侧面可以形成有支撑筋8656,所述支撑筋8656向侧面凸出,并且将所述透水主体8651支撑为与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隔开。所述支撑筋8656可以分别从所述透水主体的左右侧面凸出。同时参照图16和图17,所述支撑筋8656可以被支撑在收集引导部825的侧面的流入支撑面8253。
所述遮蔽主体8653的后方侧可以被支撑在所述收集引导部825的移动支撑面8254。所述水盖865的支撑筋8656可以被支撑在所述流入支撑面8253,所述水盖865的遮蔽主体8653被支撑在所述移动支撑面8254,由此可以承受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荷重,并且可以将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支撑为与所述收集引导部825隔开。
参照图22,所述水盖865还可以包括从透水主体8651的下侧向下方延伸的挡筋8654。所述挡筋8654可以设置在引导底部面8255和透水主体8651之间的空间。在进行所述烘干程序的期间,从滚筒的前方排出的空气在第一热交换器中被除湿,在第二热交换器中被加热,然后再次向滚筒的后方供给。为了提高热交换效率和烘干效率,优选使从滚筒排出的空气仅通过设置有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的空间。
然而,如上所述,在设置有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的移动管道的底部面可以设置有收集引导部825,以将冷凝水引导至集水主体。由此,从滚筒的前方排出的空气可能向位于第一热交换器下方的收集引导部825流入。在所排出的空气流入到收集引导部825的情况下,这些空气可能无法与第一热交换器910充分地进行热交换,从而降低了除湿程度。在发生这种现象的情况下,烘干性能可能因热交换效率的下降而下降。
因此,优选防止空气流入到支撑第一热交换器910的透水主体8651和引导底部面8255之间。从所述透水主体8651向下方延伸的挡筋8654可以设置在上述的透水主体8651和引导底部面8255之间的空间,以阻挡空气过多地流入到所述空间。所述挡筋8654可以沿前后方向彼此隔开设置有复数个。
所述挡筋8654可以设置为与引导底部面8255隔开规定距离,以不妨碍在引导底部面8255上移动的冷凝水的流动。即,挡筋8654可以以阻挡形成在透水主体8651和引导底部面8255之间的空间的规定部分的方式来防止循环空气泄漏到收集引导部825。
所述遮蔽主体8653还可以包括从其底面凸出并延伸的盖分隔壁8657。所述盖分隔壁可以形成为具有与所述收集引导部825的延伸台阶8252的形状对应的结构。在所述延伸台阶8252与引导倾斜部8251平行地设置的情况下,所述盖分隔壁8657可以设置为与所述延伸台阶8252平行的形状。在将所述延伸台阶8252设置为随着从左侧到右侧逐渐接近引导倾斜部8251的情况下,所述盖分隔壁8657也可以与所述延伸台阶相同地形成为从左侧到右侧逐渐接近透水主体8651。
在所述水盖865设置在所述收集引导部825的上部的情况下,盖分隔壁8657可以位于所述延伸台阶8252的前方。另外,所述盖分隔壁8657可以位于所述延伸台阶8252和所述引导分隔壁8256之间。
所述盖分隔壁8657能够防止在所述滚筒内部的空气循环的情况下因从前方向后方移动的空气的风量而使所述收集引导部825内部的冷凝水溢出到第二热交换器920侧。
位于所述收集引导部825的内部的冷凝水可以被流向所述移动管道的空气带动而移动到后方。此时,可以通过所述引导分隔壁8256、盖分隔壁8657、延伸台阶8252,来防止所述冷凝水流动到所述收集引导部825外,并溢出到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所在的位置。
另一方面,所述挡筋8654的从所述透水主体8651向下侧延伸的长度可以根据形成位置而不同。优选,所述挡筋8654在不妨碍冷凝水在所述收集引导部825上流动的同时阻挡水盖865和引导底部面8255之间的空间。但是,如上所述,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形成为朝集水连通孔827倾斜,由此,在所述挡筋8654从所述透水主体8651延伸的长度全部相同的情况下,越接近所述集水连通孔827,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和挡筋8654之间的隔开距离越大。因此,空气可能流入到该隔开空间而产生降低热交换效率的问题。
因此,所述挡筋8654可以设置为越接近所述集水连通孔827,其从所述透水主体8651延伸的长度越大。在附图中,设置为其延伸长度随着从右侧(y轴方向)接近左侧逐渐增加。另外,在设置有复数个挡筋8654的情况下,对于沿前后方向(x轴方向)设置在相应位置的挡筋8654的延伸长度而言,位于后方的可以比位于前方的更长。换言之,所述挡筋8654可以倾斜地设置为与引导底部面8255的面向所述挡筋8654的端部的倾斜度对应。
如上所述,通过使所述挡筋8654形成为与引导底部面8255的倾斜度对应,能够防止在滚筒内部循环的空气不通过第一热交换器而流入到收集引导部825导致热交换效率降低。
图23是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图。示出了从上方观察到的在底座上压缩机配置于集水部的前方的俯视图。图24是示出从右侧观察以图23的F-F线为基准剖开的剖视图。图25是示出从前方观察以图23的E-E线为基准剖开的剖视图。
图23可以参照图14来理解,图24可以参照图15来理解,图25可以参照图20来理解。可以理解为,除了发生变化的构成以外与压缩机位于后方的实施例相同。以下,以压缩机设置部和集水部的配置关系为主进行说明。
参照图23,在底座800的一侧可以配置有使滚筒的空气循环的循环流路部820,在另一侧可以与循环流路部820隔开配置有压缩机设置部811和集水部860,压缩机930安装于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
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可以配置成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集水部860在前后方向上重叠。另外,所述集水部860可以配置在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的前方。
在所述集水部860与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配置为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情况下,能够增加所述集水部860可容纳冷凝水的容量。因此,具有通过减少用户清空冷凝水的频率来提高使用便利性的效果。
另一方面,由于所述压缩机930在过热时存在压缩效率下降的问题,因此,优选适当地冷却压缩机930。但是,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是对滚筒的空气进行加热的构成,因此,如果将所述压缩机930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相邻配置,则可能不利于压缩机930的冷却。
与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配置在集水部860的后方的情况相比,在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配置在集水部860的前方的情况下,所述压缩机930和第二热交换器920之间的隔开距离可能增大。因此,具有有利于所述压缩机930的冷却的效果。如果所述压缩机930的冷却效率得到提高,则所述压缩机930的压缩效率提高,并且第二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也提高,从而能够提高衣物处理装置的烘干效率。
另一方面,所述循环流路部820可以包括:流入管道821,滚筒的空气流入;排出管道823,朝滚筒排出空气;以及移动管道822,连接所述流入管道821和排出管道823。
在所述移动管道822的内部可以设置有第一热交换器910和第二热交换器920。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和第二热交换器920可以与滚筒的空气依次进行热交换,以对滚筒的空气进行除湿和加热。
所述集水部860可以配置成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在左右方向上重叠。另外,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可以配置成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在左右方向上重叠。
当所述集水部860配置成与第二热交换器920在左右方向上重叠,并且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配置成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在左右方向上重叠时,如上所述,可以增大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的隔开距离。由此,能够提高压缩机的冷却效率。
另外,在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设置成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10重叠,所述集水部860设置成与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情况下,所述集水部860可以位于所述底座800的后方侧。
在所述集水部860位于所述底座800的后方侧的情况下,以用户能够清空所述集水部860中存储的冷凝水的方式存储冷凝水的储水箱(参照图3)和集水部860的距离变近,因此,具有能够减小连接所述储水箱和所述集水部860的流路的长度、减少用于使水向上部移动的泵的功耗的效果。
另外,如洗衣机等的衣物处理装置通常设置在能够直接进行排水的空间(例如,锅炉房、卫生间等),用户无需另行排出洗涤中使用的水。在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像所述洗衣机那样设置在能够直接排水的空间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所述泵861直接将水从集水部860排出到箱体100的外部。
如上所述,即使在从集水部860向箱体的外部直接排水的情况下,如果集水部860位于与箱体的后方面相邻的位置,则也具有能够减少泵861的功耗的效果。
另外,集水部860可以配置为其至少一部分与排出管道823在左右方向上重叠。另外,压缩机设置部811可以配置为其至少一部分与流入管道821在左右方向上重叠。
所述排出管道823可以位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的后方侧。另外,流入管道821可以位于所述循环流路部820的前方侧。因此,当集水部860与排出管道823在左右方向上重叠,压缩机设置部811与流入管道821在左右方向上重叠时,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可以配置在底座800的前方侧。另外,集水部860可以配置在底座的后方侧。
因此,如上所述,能够通过提高压缩机的冷却效率来提高烘干效率。此外,能够减少泵861的功耗。
另外,所述集水部860可以配置成与所述控制箱设置部813在左右方向上重叠。在集水部860配置成与控制箱设置部813重叠的情况下,可以缩短与泵连接的控制线的长度,从而能够提高控制可靠性。
设置于压缩机设置部811的压缩机930可能产生大量的热量。此外,控制面板在接收过多热量的情况下,可能产生噪音而降低可靠性。由此,所述压缩机设置部811可以配置在控制箱设置部813的前方。通过将压缩机930与控制面板190隔开,能够防止控制面板的可靠性下降。
另外,所述集水部860可以配置在压缩机设置部811和后板420(参照图3)之间。在所述集水部860配置在压缩机设置部811和后板之间的情况下,压缩机设置部811、集水部860以及后板420可以沿前后方向依次配置。
因此,压缩机设置部811可以配置在底座的前方侧,集水部860可以配置在底座的后方侧。由此,能够提高压缩机的冷却效率,并且能够减少泵功耗。
参照图24,底座800可以包括将在第一热交换器910冷凝的水引导至集水部860的收集引导部825。另外,所述循环流路部820可以包括使收集引导部825与集水部860连通的集水连通孔827。
所述收集引导部825可以配置成与压缩机设置部811在左右方向上重叠。另外,所述集水连通孔827可以位于压缩机设置部811的后方。
收集引导部825可以包括引导底部面8255,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形成为从移动管道822的底部面向下侧凹陷,以引导在第一热交换器910产生的冷凝水。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可以设置于比所述流入管道821的底部面和所述移动底部面8221更低的位置。
所述收集引导部825可以包括形成收集引导部825的前方面的引导倾斜部8251和形成后方面的延伸台阶8252。所述引导倾斜部8251可以将所述流入管道821和引导底部面8255连接为带有台阶。所述延伸台阶8252可以将移动管道822的底部面和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连接为带有台阶。
所述集水连通孔827可以位于第二热交换器920的下部。与集水连通孔827配置在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之间的情况相比,当所述集水连通孔827位于第二热交换器920的下部时,可以增大收集引导部825的前后方向长度。
因此,可以增加冷凝水移动到达集水部860的距离。因此,具有能够容纳更大量的冷凝水的效果。由此能够通过减少用户清空冷凝水的频率来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另外,所述收集引导部825可以设置为朝集水连通孔827倾斜。即,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可以设置为越接近集水连通孔827,其与地面的隔开距离越小。通过所述倾斜度,沿所述收集引导部825流动的冷凝水可以在自重的作用下向集水连通孔827移动。所述冷凝水在沿集水连通孔827移动时可以通过第二热交换器的下部。
参照图25,所述集水连通孔827可以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的下部使所述收集引导部825与集水部860连通。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可以设置为朝集水连通孔827向下侧倾斜。
即,所述引导底部面8255可以设置为越接近所述集水连通孔827,其与地面隔开的距离越小。在所述收集引导部825的开放的顶面可以结合有水盖。水盖能够防止沿收集引导部825移动的冷凝水与第一热交换器或第二热交换器接触。
另外,形成所述收集引导部825的后方端部的延伸台阶8252可以设置为位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20的下部。由于所述延伸台阶8252位于第二热交换器的下部,因此,从引导倾斜部延伸至延伸台阶8252的收集引导部825的空间增大,从而能够收集更多的冷凝水。
集水主体862可以包括形成收集冷凝水的底部面的集水底部面8622和形成侧面的集水侧面8623。所述集水侧面8623可以将所述集水底部面8622连接为带有从底座的顶面向下的台阶。
在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开放的上侧可以结合有集水盖863,以防止收集到集水主体862的水飞散到外部。还可以包括泵861,所述泵861设置成贯穿所述集水盖863,并且使收集到所述集水主体862的内部的冷凝水向外部移动。
如上所述,在集水部860位于压缩机的后方的情况下,收集引导部825也增大,由此,所述衣物处理装置能够在内部收集更大量的冷凝水,并且具有通过减少用户清空冷凝水的频率来增加用户的便利性的效果。
尽管本发明对特定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和说明,但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背离所附权利要求所提供的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进和改变。
Claims (15)
1.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
滚筒,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箱体,容纳衣物;
驱动部,提供使所述滚筒旋转的动力;
底座,配置于比所述滚筒更靠下部的位置,提供使所述滚筒的空气循环或所述空气中含有的水分冷凝的空间;以及
热交换部,包括热交换器和压缩机,所述热交换器安置于所述底座且用于冷凝所述空气中的水分或加热所述空气,所述压缩机向所述热交换器供给与所述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
所述底座包括:
循环流路部,使所述滚筒的空气循环,所述热交换器配置于所述循环流路部;
压缩机设置部,设置为与所述循环流路部隔开,所述压缩机安置于所述压缩机设置部;以及
集水部,与所述循环流路部连通,收集在所述热交换器中冷凝的水;
所述驱动部配置于所述滚筒的后方,与所述底座分离并隔开,
所述集水部配置为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压缩机设置部在前后方向上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配置于比所述集水部更靠后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控制所述驱动部或所述压缩机,并且安置于所述底座面向所述箱体的侧面面板,
所述集水部配置在所述控制面板和所述循环流路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水部设置为其一侧与所述循环流路部面对,而另一侧与所述控制面板面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水部配置于比所述压缩机设置部更靠前方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水部配置为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热交换器在左右方向上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
所述蒸发器配置于所述循环流路部且用于冷却所述空气,所述冷凝器配置于比所述蒸发器更靠后方的位置且对所述空气进行加热,
所述集水部配置为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蒸发器在左右方向上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水部配置于比所述冷凝器更靠前方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水部配置于比所述压缩机设置部更靠后方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流路部包括:
流入管道,与所述滚筒连通,接收空气;
移动管道,从所述流入管道延伸,所述热交换器配置于所述移动管道;以及
排出管道,从所述移动管道延伸以与所述滚筒连通,排出所述空气;
所述集水部配置在所述流入管道和所述压缩机设置部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入管道的左右方向长度大于所述移动管道的左右方向长度,
所述集水部配置于比所述流入管道更靠后方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水部配置于比所述流入管道从所述移动管道凸出的部分更靠后方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水部和所述压缩机设置部配置为在所述循环流路部的一侧沿所述循环流路部的延伸方向重叠。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流路部的左右方向长度大于所述底座的左右方向长度的一半,
所述集水部的左右方向长度大于所述压缩机设置部的左右方向长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水部和所述压缩机设置部配置于比所述驱动部更靠前方的位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610223.3A CN118326677A (zh) | 2021-02-08 | 2022-02-08 | 衣物处理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21-0017567 | 2021-02-08 | ||
KR1020210017567A KR20220114275A (ko) | 2021-02-08 | 2021-02-08 | 의류처리장치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610223.3A Division CN118326677A (zh) | 2021-02-08 | 2022-02-08 | 衣物处理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908539A true CN114908539A (zh) | 2022-08-16 |
CN114908539B CN114908539B (zh) | 2024-06-04 |
Family
ID=8044579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610223.3A Pending CN118326677A (zh) | 2021-02-08 | 2022-02-08 | 衣物处理装置 |
CN202210118019.0A Active CN114908539B (zh) | 2021-02-08 | 2022-02-08 | 衣物处理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610223.3A Pending CN118326677A (zh) | 2021-02-08 | 2022-02-08 | 衣物处理装置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20251765A1 (zh) |
EP (1) | EP4039877A1 (zh) |
KR (1) | KR20220114275A (zh) |
CN (2) | CN118326677A (zh) |
AU (1) | AU2022217695A1 (zh) |
TW (1) | TWI847096B (zh) |
WO (1) | WO2022169327A1 (zh) |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132593A1 (en) * | 2003-12-22 | 2005-06-23 | Lg Electronics Inc. | Condensed water storing apparatus of a dryer |
CN1724795A (zh) * | 2004-07-19 | 2006-01-25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干衣机的冷凝水移动结构 |
CN101078172A (zh) * | 2006-05-23 | 2007-11-28 | 南京乐金熊猫电器有限公司 | 配备冷凝水储存结构的干衣机 |
JP2010035894A (ja) * | 2008-08-07 | 2010-02-18 | Hitachi Appliances Inc |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
US20130031798A1 (en) * | 2011-08-01 | 2013-02-0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Drying apparatus and washing machine having the sam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EP2775028A2 (en) * | 2013-03-05 | 2014-09-10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
EP3026168A1 (en) * | 2014-11-25 | 2016-06-01 |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 Clothes drying device |
WO2016204414A1 (ko) * | 2015-06-18 | 2016-12-2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건조기능을 구비한 의류처리장치 |
US20170191215A1 (en) * | 2016-01-05 | 2017-07-06 | Lg Electronics Inc. | Garment processing apparatus |
KR20190128468A (ko) * | 2018-05-08 | 2019-11-1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의류 처리 장치 |
WO2020214004A1 (en) * | 2019-04-19 | 2020-10-2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Condensing duct, and washing and drying machine including the same |
EP3767027A1 (en) * | 2019-07-15 | 2021-01-20 | LG Electronics Inc. | Laundry processing apparatus |
KR20210010143A (ko) * | 2019-07-19 | 2021-01-2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의류처리장치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016174A (en) | 1975-04-10 | 1977-04-05 | Ncr Corporation | Benzoindole phthalides |
JPS5581914A (en) | 1978-12-13 | 1980-06-20 | Kingu Nenshiyouki Kk | Snow remover |
JPS5763724A (en) | 1980-10-03 | 1982-04-17 | Hitachi Ltd | Sf6 gas insulated electric device |
JPS57124674A (en) | 1981-01-23 | 1982-08-03 | Tokyo Shibaura Electric Co | Refrigerator with thawing chamber |
JP2009247600A (ja) * | 2008-04-07 | 2009-10-29 | Panasonic Corp | 乾燥装置 |
ES2617216T3 (es) * | 2011-03-29 | 2017-06-15 | Lg Electronics Inc. | Aparato de tratamiento de ropa que incorpora un dispositivo de limpieza con intercambiador de calor |
EP2549008B1 (en) * | 2011-07-22 | 2015-06-10 |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Corporation N.V. | Basement arrangement of a heat pump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
KR101919887B1 (ko) * | 2012-05-15 | 2018-11-1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의류건조기 |
KR102374853B1 (ko) * | 2015-07-02 | 2022-03-1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건조기 |
KR101729108B1 (ko) * | 2015-08-04 | 2017-04-2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의류처리장치 |
KR102372507B1 (ko) * | 2015-08-25 | 2022-03-1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건조기 |
KR102102654B1 (ko) | 2018-04-18 | 2020-05-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의류처리장치 및 제어방법 |
KR20190128484A (ko) * | 2018-05-08 | 2019-11-1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의류 처리 장치 |
KR102691432B1 (ko) * | 2018-06-28 | 2024-08-0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건조기 |
CN108998940A (zh) * | 2018-10-19 | 2018-12-14 | 杨开村 | 温度传感器的冷凝式滚筒烘干机 |
KR20210017567A (ko) | 2019-08-08 | 2021-02-17 | 김영수 | 2코일 2자석 진동자 |
KR20210106263A (ko) * | 2020-02-20 | 2021-08-3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의류처리장치 및 의류처리장치의 제어방법 |
-
2021
- 2021-02-08 KR KR1020210017567A patent/KR20220114275A/ko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2-07 AU AU2022217695A patent/AU2022217695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2-07 WO PCT/KR2022/001841 patent/WO2022169327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2-07 US US17/666,165 patent/US20220251765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2-08 TW TW111104560A patent/TWI847096B/zh active
- 2022-02-08 CN CN202410610223.3A patent/CN118326677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2-08 EP EP22155554.3A patent/EP4039877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2-08 CN CN202210118019.0A patent/CN11490853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132593A1 (en) * | 2003-12-22 | 2005-06-23 | Lg Electronics Inc. | Condensed water storing apparatus of a dryer |
CN1724795A (zh) * | 2004-07-19 | 2006-01-25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干衣机的冷凝水移动结构 |
CN101078172A (zh) * | 2006-05-23 | 2007-11-28 | 南京乐金熊猫电器有限公司 | 配备冷凝水储存结构的干衣机 |
JP2010035894A (ja) * | 2008-08-07 | 2010-02-18 | Hitachi Appliances Inc |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
US20130031798A1 (en) * | 2011-08-01 | 2013-02-0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Drying apparatus and washing machine having the sam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EP2775028A2 (en) * | 2013-03-05 | 2014-09-10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
EP3026168A1 (en) * | 2014-11-25 | 2016-06-01 |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 Clothes drying device |
WO2016204414A1 (ko) * | 2015-06-18 | 2016-12-2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건조기능을 구비한 의류처리장치 |
US20170191215A1 (en) * | 2016-01-05 | 2017-07-06 | Lg Electronics Inc. | Garment processing apparatus |
KR20190128468A (ko) * | 2018-05-08 | 2019-11-1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의류 처리 장치 |
WO2020214004A1 (en) * | 2019-04-19 | 2020-10-2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Condensing duct, and washing and drying machine including the same |
EP3767027A1 (en) * | 2019-07-15 | 2021-01-20 | LG Electronics Inc. | Laundry processing apparatus |
KR20210010143A (ko) * | 2019-07-19 | 2021-01-2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의류처리장치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AU2022217695A1 (en) | 2023-08-24 |
TWI847096B (zh) | 2024-07-01 |
CN114908539B (zh) | 2024-06-04 |
TW202237928A (zh) | 2022-10-01 |
US20220251765A1 (en) | 2022-08-11 |
EP4039877A1 (en) | 2022-08-10 |
KR20220114275A (ko) | 2022-08-17 |
WO2022169327A1 (en) | 2022-08-11 |
CN118326677A (zh) | 2024-07-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4039876B1 (en) |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 |
US20220251766A1 (en) |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 |
US20220251769A1 (en) |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 |
CN116324078A (zh) | 衣物处理装置 | |
CN114941223A (zh) | 衣物处理装置 | |
CN114908537B (zh) | 衣物处理装置及衣物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 | |
CN114908508B (zh) | 衣物处理装置 | |
CN114908539B (zh) | 衣物处理装置 | |
CN114908540B (zh) | 衣物处理装置 | |
CN114908533B (zh) | 衣物处理装置 | |
KR20220114266A (ko) | 의류처리장치 | |
KR20220045540A (ko) | 의류처리장치 | |
KR20220114283A (ko) | 의류처리장치 | |
KR20220114282A (ko) | 의류처리장치 | |
KR20220114277A (ko) | 의류처리장치 | |
KR20220114276A (ko) | 의류처리장치 | |
KR20220114271A (ko) | 의류처리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