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4845592A - 口罩用片及口罩 - Google Patents

口罩用片及口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45592A
CN114845592A CN202080089242.6A CN202080089242A CN114845592A CN 114845592 A CN114845592 A CN 114845592A CN 202080089242 A CN202080089242 A CN 202080089242A CN 114845592 A CN114845592 A CN 1148455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uze
fibers
mask
heat
nonwoven fab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8924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45592B (zh
Inventor
木村明宽
出谷耕
卫藤友美
若杉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char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Unichar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charm Corp filed Critical Unichar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8455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455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455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455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05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protecting only a particular body part
    • A41D13/11Protective face masks, e.g. for surgical use, or for use in foul atmospher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一种口罩用片(20),其与包含热熔接性纤维的无纺布(10)接合而构成口罩(1),其特征在于,该口罩用片(20)包括:纱布(40),其配置于比所述无纺布(10)靠肌肤侧的位置;以及热熔接性纤维层(50),其至少设于所述纱布(40)和所述无纺布(10)之间,所述热熔接性纤维层(50)的纤维(51)的一部分与所述纱布(40)交织。

Description

口罩用片及口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口罩用片及口罩。
背景技术
作为口罩,已知有将无纺布和由棉等纤维素系纤维形成的纱布接合而形成口罩主体的构造。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使用包含热熔接性纤维的无纺布并通过热熔接而与纱布一体化而成的口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3-414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那样的口罩中,仅是无纺布的熔融的纤维(热熔接性纤维)进入纱布布料而成为一体,存在无纺布与纱布的接合强度较弱而容易剥离这样的问题。若无纺布与纱布剥离,则有可能肌肤侧的纱布会贴在佩戴者的嘴角,难以呼吸。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使无纺布和纱布不容易剥离。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用于达到上述目的的主要的发明是一种口罩用片,其与包含热熔接性纤维的无纺布接合而构成口罩,其特征在于,该口罩用片包括:纱布,其配置于比所述无纺布靠肌肤侧的位置;以及热熔接性纤维层,其至少设于所述纱布和所述无纺布之间,所述热熔接性纤维层的纤维的一部分与所述纱布交织。
根据本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可明确本发明的其他特征。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无纺布和纱布不容易剥离。
附图说明
图1是从非肌肤侧观察口罩1而观察到的俯视图。
图2是从肌肤侧观察口罩1而观察到的俯视图。
图3是沿着图1中的X-X线的剖视图。
图4是从肌肤侧观察口罩用片20的情况下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表示将口罩用片20分离为纱布40和热熔接性纤维网50的状态的图。
图6是沿着图4中的Y-Y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至少明确以下事项。
一种口罩用片,其与包含热熔接性纤维的无纺布接合而构成口罩,其特征在于,该口罩用片包括:纱布,其配置于比所述无纺布靠肌肤侧的位置;以及热熔接性纤维层,其至少设于所述纱布和所述无纺布之间,所述热熔接性纤维层的纤维的一部分与所述纱布交织。
根据这样的口罩用片,能够通过加热将无纺布和热熔接性纤维层可靠地接合(热熔接),此外,由于热熔接性纤维层的纤维与纱布交织,因此纱布不容易自热熔接性纤维层剥离。因此,能够使无纺布和纱布不容易剥离。
该口罩用片优选的是,所述热熔接性纤维层的与所述纱布交织的纤维的至少一部分自所述纱布的肌肤侧面突出。
根据这样的口罩用片,在纱布的肌肤侧面也易于使构件(包含熔接性纤维的构件)接合。此外,能够使与侧部的挂耳部等接合的接合部分变牢固。
该口罩用片优选的是,所述热熔接性纤维层的与所述纱布交织的纤维中的、自所述纱布的所述肌肤侧面突出的纤维的根数比未自所述肌肤侧面突出的纤维的根数少。
根据这样的口罩用片,能降低佩戴口罩时的刺挠感,肌肤触感较佳。
该口罩用片优选的是,在所述热熔接性纤维层中,所述纱布的非肌肤侧面侧的每单位面积的纤维量比所述肌肤侧面侧的每单位面积的纤维量多。
根据这样的口罩用片,能够在将肌肤触感保持为良好的同时提高与无纺布的接合强度。
该口罩用片优选的是,所述热熔接性纤维层包括设于比所述纱布靠肌肤侧的位置的肌肤侧伸出部分和设于比所述纱布靠非肌肤侧的位置的非肌肤侧伸出部分,所述非肌肤侧伸出部分的最大厚度比所述肌肤侧伸出部分的最大厚度大。
根据这样的口罩用片,能够在将肌肤触感保持为良好的同时提高与无纺布的接合强度。
该口罩用片优选的是,所述口罩是褶皱型,所述纱布的所述肌肤侧面彼此以叠合的方式折叠并在宽度方向的端部接合。
根据这样的口罩用片,利用褶皱型构造的口罩能够抑制无纺布与纱布的剥离,更加有效。
该口罩用片优选的是,所述热熔接性纤维层包含亲水性纤维和疏水性纤维。
根据这样的口罩用片,通过包含亲水性纤维,从而能够吸收水分(佩戴者的呼气、汗等),能够将口罩内的环境保持为舒适。此外,通过包含疏水性纤维,从而使水分分散,透气性较佳。
该口罩用片优选的是,所述无纺布还包含非热熔接性纤维。
根据这样的口罩用片,能够适度地控制熔接的程度。
此外,一种口罩,其特征在于,该口罩包括:纱布,其配置于比所述无纺布靠肌肤侧的位置;以及热熔接性纤维层,其至少设于所述纱布和所述无纺布之间,并且与所述无纺布接合,所述热熔接性纤维层的纤维的一部分与所述纱布交织。
根据这样的口罩,能够使无纺布和纱布不容易剥离。
===实施方式===
<口罩1的结构>
图1是从非肌肤侧观察口罩1而观察到的俯视图。图2是从肌肤侧观察口罩1而观察到的俯视图。图3是沿着图1中的X-X线的剖视图。口罩1具有相互正交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及厚度方向。将厚度方向上的、与佩戴者的肌肤相对的一侧(在佩戴口罩1时相对靠近佩戴者的肌肤的一侧)设为肌肤侧,将其相反侧设为非肌肤侧。将上下方向上的、在佩戴口罩1的状态下位于铅垂上方的一侧(鼻子侧)设为上侧,将其相反侧(下颚侧)设为下侧。此外,将左右方向上的、在佩戴口罩1时位于佩戴者的右侧的一侧(从肌肤侧观察时的右侧)设为右侧,将其相反侧设为左侧。另外,左右方向相当于宽度方向。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包括用于覆盖佩戴者的脸(嘴角、鼻子)的口罩主体3和从口罩主体3伸出的挂耳部5。
挂耳部5是挂在佩戴者的耳朵上的部位,以与佩戴者的两耳对应的方式在口罩主体3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右端3c、左端3d)设有一对。另外,挂耳部5与口罩主体3的非肌肤侧的面接合。挂耳部5优选能够弹性地伸缩,例如能够由橡皮筋、无纺布、织布、塑料膜等公知的材料形成。
如图1和图2所示,口罩主体3在佩戴前(未使用)的状态下在俯视时是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矩形形状。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口罩主体3是折叠成皱襞状并且在佩戴时向非肌肤侧隆起的皱襞型(褶皱型)。口罩主体3利用在右端3c和左端3d之间形成的多个折痕(后述的折回部35)在上下方向上阶梯式地折叠,由此形成多个皱襞部30。上述的多个折痕除左右方向的两端部以外在佩戴口罩1时展开。
本实施方式的口罩主体3构成为主要包括无纺布10和口罩用片20。
无纺布10能够适当地选择熔喷无纺布、纺粘无纺布、SMS无纺布及热风无纺布等各种公知的合成纤维无纺布中的透气性良好的材料而形成。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构成为包含热熔接性纤维(热塑性纤维)。作为热熔接性纤维,能举出聚乙烯(PE)纤维、聚丙烯(PP)纤维等聚烯烃系纤维、聚酯系纤维、尼龙等聚酰胺系纤维等。另外,无纺布10也可以包含除热熔接性纤维以外的纤维(即非热熔接性纤维)。由此,能够通过调整非热熔接性纤维的量从而在形成熔接部36(见后述)时适度地控制熔接的程度。
口罩用片20是配置于比无纺布10靠肌肤侧的位置的片构件,构成为包括纱布40和热熔接性纤维网50(相当于热熔接性纤维层)。口罩用片20的详细情况见后述。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口罩主体3设有保持构件31、侧片32、缺口部33、鼻罩部34、折回部35以及熔接部36。
保持构件31是设于口罩主体3的上端3a侧的薄板矩形形状的构件,是用于将上端缘的部位保持为预定的形状的构件。保持构件31配置于口罩主体3的折回的部分(以后述的山形折叠部35a折叠的部位)之间,利用形成于其周围的多个熔接部36将其固定为不错位。
保持构件31优选由挠性的热塑性树脂(例如塑料)等形成。这样的保持构件31能够由佩戴者容易地弯曲,并且一旦变形为预定形状时,只要不再次施加外力就保持该预定形状。因此,若佩戴者佩戴口罩1之后使保持构件31与鼻子的形状相吻合地变形,则保持构件31将口罩主体3的上端附近保持为与佩戴者的鼻子的形状相吻合的状态。由此,能够抑制在口罩主体3的上端缘和佩戴者的脸之间产生间隙。
侧片32设为对口罩主体3的右端3c和左端3d各自的肌肤侧和非肌肤侧进行覆盖。即,侧片32以在厚度方向上夹着无纺布10和口罩用片20的左右方向的端部的状态被固定(接合)。通过设置这样的侧片32,能够抑制纱布40的端部的纱线(后述的结构纱线41)散落,此外,能够提高与挂耳部5等的接合强度。
侧片32与无纺布10同样能够适度地选择熔喷无纺布、纺粘无纺布、SMS无纺布及热风无纺布等各种公知的合成纤维无纺布片中的透气性良好的材料而形成。此外,作为侧片32,也可以使用由纺织物、编织物形成的材料。不过,由于较佳的是不容易对佩戴者的肌肤(脸)产生刺激,因此优选为无纺布。
缺口部33在构成口罩主体3的无纺布10和口罩用片20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右端3c、左端3d)分别设置(设有一对),并且被侧片32覆盖。此外,缺口部33形成为朝向口罩主体3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凹入的形状,更具体而言是随着从左右方向的端部朝向中央去而上下方向的长度逐渐变短的大致字母V形。不过,并不限定于该形状,也可以是单个或多个直线状、曲线状等各种公知的形状。通过设置缺口部33,在使用口罩1时该缺口部33易于成为变形的起点而变形,因此能够提高与佩戴者的脸的密合性(提高口罩主体3对于脸的贴合性)。
鼻罩部34在口罩主体3的肌肤侧从上端3a向下方向延伸,上端成为固定端,下端成为自由端。更具体而言,鼻罩部34在上端3a通过熔接或利用热熔粘接剂而接合于向肌肤侧折回的口罩主体3(在此是无纺布10)。鼻罩部34由与无纺布10相同的无纺布构成。该鼻罩部34能进一步抑制口罩用片20的纱布40触碰佩戴者的脸(鼻子部分),能抑制因佩戴口罩1引起的不适感。另外,也可以没有鼻罩部34。
折回部35是构成口罩主体3的无纺布10和口罩用片20折回的部位。作为折回部35,如图3所示,分别形成有多个以使口罩用片20的肌肤侧面相互叠合的方式折叠而成的山形折叠部35a和以使无纺布10的非肌肤侧面重叠的方式折叠而成的谷形折叠部35b。由此,在口罩主体3形成有多个皱襞部30。
另外,在下端3b的山形折叠部35a中,仅是无纺布10折回,该折回的无纺布10与口罩用片20的肌肤侧面接合(参照图2、图3)。此外,在上端3a的山形折叠部35a中,折回的口罩主体3在彼此之间夹着保持构件31地接合,并且像前述那样在其肌肤侧接合有鼻罩部34。在本实施方式的口罩用片20中,像后述那样在纱布40的两侧存在热熔接性纤维的层,因此在上述那样的折回部分处也能够可靠地接合。
此外,在左右方向的端部(右端3c、左端3d),无纺布10和口罩用片20以折叠成皱襞状的状态被侧片32在厚度方向上夹着地接合。在此也是,通过使用口罩用片20从而能够提高折叠成皱襞状的部位相互间的接合强度。因此,该部位的接合强度提高,因此也能够省略侧片32。
熔接部36是通过热熔接而接合各构件的部位,在口罩主体3中设有多个。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口罩主体3的左下部设有由排列有多个微小的熔接部36的图案形成的图样36a。在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中,作为图样36a,形成有字母的文字(abc)。通过设置这样的图样36a,从而易于识别口罩1的正反(肌肤侧、非肌肤侧),能够防止口罩1的穿戴方向的错误。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口罩用片20,从而能够易于使图样36a显眼。另外,图样36a并不限于图示的形态,只要是能够识别口罩1的正反(肌肤侧、非肌肤侧)的形态(左右非对称的形态)即可。例如也可以是除字母以外的文字、记号、图形、箭头等。
<口罩用片20的结构>
像前述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口罩主体3主要由包含热熔接性纤维的无纺布10和口罩用片20这两个片构件构成。此外,口罩用片20具有由棉纱线等形成的纱布40。
假定在通过热熔接而将无纺布10和纱布40直接接合的情况下,由于纱布40不包含热熔接性纤维,因此无纺布10的熔融的纤维会成为进入纱布40的布料的状态而一体化。在该情况下,无纺布10与纱布40的接合强度较弱,容易剥离。若无纺布10与纱布40剥离,则有可能纱布40会贴在佩戴者的嘴角,佩戴者难以呼吸。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口罩用片20而使无纺布10和纱布40不容易剥离。
图4是从肌肤侧观察口罩用片20的情况下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表示将口罩用片20分离为纱布40和热熔接性纤维网50的状态的图。如图4和图5所示,口罩用片20是纱布40与热熔接性纤维网50的纤维51(热熔接性纤维)相互缠绕(纱布40与热熔接性纤维网50交织)并一体化而成的片构件。纱布40与热熔接性纤维网50交织而成的口罩用片20的制造方法见后述。
如图4所示,纱布40由织成格子状的结构纱线41构成。结构纱线41具有多个经纱线42和与经纱线42相互交叉的多个纬纱线43,形成有多个通过在厚度方向上相互交叉而形成的编织网眼45(由经纱线42和纬纱线43围成的贯通区域)。纱布40的结构纱线41是将由棉纱线(棉纤维)形成的原纱线加捻而形成的捻纱线。原纱线的材料除了棉纤维以外还能恰当地使用麻、浆粕纤维等天然纤维素纤维、人造丝等再生纤维素纤维、醋酸纤维等半合成纤维素纤维等纤维素系纤维。作为用于原纱线的棉纱线,优选为粗度10棉支~100棉支的材料。另外,纱布40的编织方式并不限定于织成格子状的平织,能够适当地采用斜织、缎纹织、纱罗织等公知的编织方式。
热熔接性纤维网50(热熔接性纤维层)是通过使用长纤维的纺粘法、利用梳理机将短纤维向恒定方向进行梳理来整理纤维而形成纤网的干式法等公知的制造方法从而形成的纤维集合体,是成形而成为无纺布之前的阶段的状态。作为热熔接性纤维网50的纤维51,能够使用在无纺布10的说明中举出的热熔接性纤维。另外,热熔接性纤维网50并不限于通过使用梳理机的梳理法来形成,也可以使用通过气流成网法、湿式法、纺粘法、熔喷法等方法而形成的材料。
本实施方式的热熔接性纤维网50至少设于纱布40和无纺布10之间(参照图6),纤维51的一部分与纱布40交织。由此,能够通过加热将包含热熔接性纤维的无纺布10和热熔接性纤维网50可靠地接合(熔接),此外,由于热熔接性纤维网50的纤维51与纱布40交织,因此纱布40不容易自热熔接性纤维网50剥离。因此,能够使无纺布10和纱布40不容易剥离。
热熔接性纤维网50的纤维密度例如为2.8×10-3g/cm3~3.5×10-3g/cm3,单位面积重量(每单位面积的重量)例如为20g/m2~70g/m2。热熔接性纤维网50的厚度例如为7mm~20mm,热熔接性纤维网50的纤维的长度例如为1mm~100mm。此外,热熔接性纤维网50的纤度例如为0.1dtex~6dtex。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热熔接性纤维网50中,作为纤维51而包含亲水性纤维和疏水性纤维。作为疏水性纤维,能够使用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聚酯系、包含聚丙烯(PP)、聚乙烯(PE)的聚烯烃系、由PP和PE形成的皮芯构造的复合纤维、并列型复合纤维等复合纤维。作为亲水性纤维,例如能举出人造丝、实施了亲水化处理的热熔接性纤维、复合纤维。另外,亲水化处理是指通过在表面涂敷表面活性剂而减小纤维表面的接触角,从而改性为亲水性的处理。此时,作为使用的优选的表面活性剂,能举出亲水性硅油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等。
通过使热熔接性纤维网50包含亲水性纤维,从而能够吸收水分(佩戴者的呼气、汗等),能够将口罩内(口罩1和佩戴者的脸之间)的环境保持为舒适。此外,通过使热熔接性纤维网50包含疏水性纤维,从而使水分分散,透气性较佳。
另外,针对热熔接性纤维网50包含亲水性纤维和疏水性纤维的情况下的亲水性纤维与疏水性纤维的混合比例而言,优选为每单位体积所包含的疏水性纤维的重量比每单位体积所包含的亲水性纤维的重量大。由此,能够更加易于使水分分散,能够谋求透气性的提高。
作为将纱布40和热熔接性纤维网50交织一体化的方法(口罩用片20的制造方法),例如能够使用公知的水流交织法。在利用水流交织法的透液性片的制造工序中,从在与连续层叠体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喷嘴向连续层叠体喷射高压水流,该连续层叠体是在纱布40的原材料即连续的格子状的纺织物的上表面(在此是非肌肤侧面40a)上层叠热熔接性纤维网50的原材料即连续的纤维的集合体而成的。即,像图5那样在纱布40上重叠热熔接性纤维网50,从上侧(非肌肤侧)朝向下侧喷射高压水流。由此,热熔接性纤维网50的结构纤维(纤维51)与纱布40的结构纱线41能够缠绕从而一体化。此外,也能够利用水的压力对一体化的片赋予花纹。
在实施水流交织时,利用由金属制的网状带构成的输送部件对连续的纱布40与连续的热熔接性纤维网50层叠而成的上述的连续层叠体进行输送,在从喷嘴向连续层叠体的上表面喷射高压水流时,在上表面侧热熔接性纤维网50的纤维51与纱布40的结构纱线41交织,并且在与输送部件相对的下表面侧也利用碰到输送部件而溅回的水流来进行交织。此外,根据水流交织法,能够通过适当地变更输送部件的网状带的结构从而得到针对厚度、质量、吸收速度、片强度等而言具有期望的片特性的口罩用片20。
图6是沿着图4中的Y-Y线的剖视图,用假想线示出了位于口罩用片20的非肌肤侧的无纺布10。参照图6,在口罩用片20中,热熔接性纤维网50的纤维51与纱布40交织,此外,与纱布40交织的纤维51的一部分自纱布40的肌肤侧面40b突出(伸出)。由此,在纱布40的肌肤侧面40b也易于使构件(包含热熔接性纤维的构件等)接合。例如,在口罩主体3的下端3b易于使折回的无纺布10与口罩用片20的肌肤侧(纱布40的肌肤侧面40b)接合。此外,能够使与挂耳部5等接合的接合部分变牢固。
这样,热熔接性纤维网50包含设于比纱布40的肌肤侧面40b靠肌肤侧的位置的肌肤侧伸出部分52和设于比纱布40的非肌肤侧面40a靠非肌肤侧的位置的非肌肤侧伸出部分53。非肌肤侧伸出部分53是在利用水流交织法形成时直接被喷射高压水流而形成的部分。另一方面,肌肤侧伸出部分52是在被喷射高压水流时贯穿位于下方的纱布40的格子状的结构纱线41和结构纱线41之间而伸出到作为输送部件的网状带侧的部分。
在这样制造的本实施方式的口罩用片20中,热熔接性纤维网50的与纱布40交织的纤维51中的、自纱布40的肌肤侧面40b突出的纤维51的根数比未自肌肤侧面40b突出的纤维51的根数少。通过这样使自纱布40的肌肤侧面40b突出的纤维51的根数较少,从而能降低佩戴口罩1时的刺挠感,肌肤触感变得较佳。
另外,例如也可以使用除水流交织法以外的制造方法来使热熔接性纤维网50的与纱布40交织的纤维51中的、自纱布40的肌肤侧面40b突出的纤维51的根数比未自肌肤侧面40b突出的纤维51的根数多。在该情况下,通过使自纱布40的肌肤侧面40b突出的纤维51较多,从而使肌肤侧面40b侧的缠绕变强,纱布40更加不容易自热熔接性纤维网50剥离。因此,无纺布10与纱布40更加不容易剥离。
此外,如图6所示,热熔接性纤维网50优选的是,纱布40的非肌肤侧面40a侧(非肌肤侧伸出部分53)的每单位面积的纤维量比肌肤侧面40b侧(肌肤侧伸出部分52)的每单位面积的纤维量多。由此,能够在将肌肤触感保持为良好的同时提高与无纺布10的接合强度。
此外,在图6中,优选的是,在将从纱布40的肌肤侧面40b到肌肤侧伸出部分52的伸出到最靠肌肤侧的位置的点51a的厚度设为肌肤侧伸出部分52的最大厚度D1,并且将从纱布40的非肌肤侧面40a到非肌肤侧伸出部分53的伸出到最靠非肌肤侧的位置的点51b的厚度设为非肌肤侧伸出部分53的最大厚度D2时,非肌肤侧伸出部分53的最大厚度D2比肌肤侧伸出部分52的最大厚度D1大。通过这样使热熔接性纤维网50的非肌肤侧伸出部分53的最大厚度D2较大,从而也能够在将肌肤触感保持为良好的同时提高与无纺布10的接合强度。
另外,最大厚度D1和最大厚度D2是表观的厚度,针对其厚度尺寸的测量而言,例如首先将口罩用片20优选沿着热熔接性纤维网50的厚度方向切断,并且使用基恩士公司制造的数字显微镜VHX-1000等拍摄切断面的放大照片。基于该放大照片来测量从纱布40的肌肤侧面40b到肌肤侧伸出部分52的伸出到最靠肌肤侧的位置的点51a的分开尺寸(D1),测量从纱布40的非肌肤侧面40a到非肌肤侧伸出部分53的伸出到最靠非肌肤侧的位置的点51b的分开尺寸(D2)。这样,能够对厚度尺寸(最大厚度D1和最大厚度D2)进行测量。
[表1]
Figure BDA0003706275890000121
表1是纱布40与无纺布10的剥离强度的测量结果。在此,针对纱布40单体的情况和热熔接性纤维网50交织于纱布40的情况(热熔接性纤维量不同的两种)测量纱布40与无纺布10的剥离强度。
另外,剥离强度是将样品(样品宽度25mm)夹在SHIMADZU公司制造的Autograph的卡盘上并以试验速度100mm/min测量到的。表1的各值示出了测量中的最大点试验力。
在表1中,热熔接性纤维网50交织于纱布40的方式的剥离强度比纱布40单体的方式的剥离强度高。此外,热熔接性纤维量越多,剥离强度越高。如此确认到,能够通过使热熔接性纤维网50交织于纱布40(做成口罩用片20)从而使纱布40和无纺布10不容易剥离。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包括包含热熔接性纤维的无纺布10和接合于无纺布10的口罩用片20。口罩用片20包括配置于比无纺布10靠肌肤侧的位置的纱布40和至少设于纱布40和无纺布10之间的热熔接性纤维网50,热熔接性纤维网50的纤维51(热熔接性纤维)的一部分与纱布40交织。
由此,能够通过加热将无纺布10和热熔接性纤维网50的热熔接性纤维可靠地接合(热熔接),此外,由于热熔接性纤维网50的纤维51与纱布交织,因此纱布40不容易自热熔接性纤维网50剥离。因此,能够使无纺布10和纱布40不容易剥离。
===其他的实施方式===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上述的实施方式是用于使本发明容易理解,并不是用于限定地解释本发明。此外,不言而喻的是,本发明能在不脱离其主旨的前提下进行变更、改良,并且在本发明中包含其等同发明。例如,能够进行以下所示的变形。
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口罩1(口罩主体3)是褶皱型,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平面型、立体型、杯型等。不过,像上述那样通过在纱布40的肌肤侧面40b侧和非肌肤侧面40a侧存在热熔接性纤维网50的层,从而易于将折叠的状态的口罩用片20的面(纱布40的肌肤侧面40b)相互接合。因此,在褶皱型的情况下更有效。
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层叠无纺布10与口罩用片20而构成口罩主体3,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还层叠其他的片构件(无纺布等)。
附图标记说明
1、口罩;3、口罩主体;3a、上端;3b、下端;3c、右端;3d、左端;5、挂耳部;10、无纺布;20、口罩用片;30、皱襞部;31、保持构件;32、侧片;33、缺口部;34、鼻罩部;35、折回部;35a、山形折叠部;35b、谷形折叠部;36、熔接部;36a、图样;40、纱布;40a、非肌肤侧面;40b、肌肤侧面;41、结构纱线;42、经纱线;43、纬纱线;45、编织网眼;50、热熔接性纤维网(热熔接性纤维层);51、纤维;D1、D2、最大厚度。

Claims (9)

1.一种口罩用片,其与包含热熔接性纤维的无纺布接合而构成口罩,其特征在于,
该口罩用片包括:
纱布,其配置于比所述无纺布靠肌肤侧的位置;以及
热熔接性纤维层,其至少设于所述纱布和所述无纺布之间,
所述热熔接性纤维层的纤维的一部分与所述纱布交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罩用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熔接性纤维层的与所述纱布交织的纤维的至少一部分自所述纱布的肌肤侧面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罩用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熔接性纤维层的与所述纱布交织的纤维中的、自所述纱布的所述肌肤侧面突出的纤维的根数比未自所述肌肤侧面突出的纤维的根数少。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口罩用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热熔接性纤维层中,所述纱布的非肌肤侧面侧的每单位面积的纤维量比所述肌肤侧面侧的每单位面积的纤维量多。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口罩用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熔接性纤维层包括设于比所述纱布靠肌肤侧的位置的肌肤侧伸出部分和设于比所述纱布靠非肌肤侧的位置的非肌肤侧伸出部分,所述非肌肤侧伸出部分的最大厚度比所述肌肤侧伸出部分的最大厚度大。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口罩用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口罩是褶皱型,
所述纱布的所述肌肤侧面彼此以叠合的方式折叠并在宽度方向的端部接合。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口罩用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熔接性纤维层包含亲水性纤维和疏水性纤维。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口罩用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纺布还包含非热熔接性纤维。
9.一种口罩,其特征在于,
该口罩包括:
无纺布,其包含热熔接性纤维;
纱布,其配置于比所述无纺布靠肌肤侧的位置;以及
热熔接性纤维层,其至少设于所述纱布和所述无纺布之间,并且与所述无纺布接合,
所述热熔接性纤维层的纤维的一部分与所述纱布交织。
CN202080089242.6A 2019-12-24 2020-12-11 口罩用片及口罩 Active CN1148455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32767A JP7301731B2 (ja) 2019-12-24 2019-12-24 マスク用シート及びマスク
JP2019-232767 2019-12-24
PCT/JP2020/046311 WO2021131800A1 (ja) 2019-12-24 2020-12-11 マスク用シート及びマス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45592A true CN114845592A (zh) 2022-08-02
CN114845592B CN114845592B (zh) 2025-04-18

Family

ID=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070164A2 (en) * 1981-07-10 1983-01-19 Chicopee Absorbent nonwoven fabric containing staple length polyester/polyethylene conjugate fibers and absorbent fibers
JPH02139919U (zh) * 1989-04-21 1990-11-22
JPH11200212A (ja) * 1998-01-19 1999-07-27 Unitika Ltd 寝具用複合不織布
JP3073350U (ja) * 2000-05-18 2000-11-24 株式会社興和ヘルスケアー 衛生マスク
JP2001008713A (ja) * 1999-04-26 2001-01-16 Unitika Ltd 面ファスナ雌材用不織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771362A (zh) * 2003-04-10 2006-05-10 花王株式会社 纤维片材
CN101166859A (zh) * 2005-04-25 2008-04-23 花王株式会社 伸缩性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JP2010094503A (ja) * 2008-09-17 2010-04-30 Japan Vilene Co Ltd 成形マス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482816A (zh) * 2009-10-16 2012-05-30 花王株式会社 无纺布
JP2013174036A (ja) * 2012-01-25 2013-09-05 Daiwabo Holdings Co Ltd 積層不織布、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を用いた不織布製品
WO2018221381A1 (ja) * 2017-06-02 2018-12-06 クラレクラフレックス株式会社 マスク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070164A2 (en) * 1981-07-10 1983-01-19 Chicopee Absorbent nonwoven fabric containing staple length polyester/polyethylene conjugate fibers and absorbent fibers
JPH02139919U (zh) * 1989-04-21 1990-11-22
JPH11200212A (ja) * 1998-01-19 1999-07-27 Unitika Ltd 寝具用複合不織布
JP2001008713A (ja) * 1999-04-26 2001-01-16 Unitika Ltd 面ファスナ雌材用不織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073350U (ja) * 2000-05-18 2000-11-24 株式会社興和ヘルスケアー 衛生マスク
CN1771362A (zh) * 2003-04-10 2006-05-10 花王株式会社 纤维片材
CN101166859A (zh) * 2005-04-25 2008-04-23 花王株式会社 伸缩性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JP2010094503A (ja) * 2008-09-17 2010-04-30 Japan Vilene Co Ltd 成形マス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482816A (zh) * 2009-10-16 2012-05-30 花王株式会社 无纺布
JP2013174036A (ja) * 2012-01-25 2013-09-05 Daiwabo Holdings Co Ltd 積層不織布、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を用いた不織布製品
WO2018221381A1 (ja) * 2017-06-02 2018-12-06 クラレクラフレックス株式会社 マス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31800A1 (ja) 2021-07-01
TWI865657B (zh) 2024-12-11
TW202126347A (zh) 2021-07-16
JP7301731B2 (ja) 2023-07-03
JP2021101048A (ja) 2021-07-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83522B1 (ko) 입체 마스크
CN102762261B (zh) 口罩
TWI398354B (zh) A laminated body of a sheet-like member
JP5069891B2 (ja) 不織布
KR20090023342A (ko) 부직포
JP2007021031A5 (zh)
WO2017110943A1 (ja) マスク
CN107708458A (zh) 一次性口罩
JP2008302144A (ja) マスク
EP3597808B1 (en) Laminated nonwoven fabric,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bsorptive article, and method for absorbing sweat
WO2021090585A1 (ja) 使い捨てマスク
JP2011120761A (ja) 衛生マスク
KR200498281Y1 (ko) 마스크
JP2009201770A (ja) 衛生マスク
JP3162028U (ja) サイドフィット加工したマスク
CN114845592B (zh) 口罩用片及口罩
CN114845592A (zh) 口罩用片及口罩
KR102161011B1 (ko) 재사용이 가능한 마스크 및 그 제조방법
JP7085921B2 (ja) 吸収性物品用の透液性シート
CN218960120U (zh) 一次性口罩
JP7445636B2 (ja) マスク
JP7254690B2 (ja) 吸収性物品
JP7109639B2 (ja) マスク用シート、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マスク
JP3235927U (ja) 使い捨てマスク
JP2023125998A (ja) マス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