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4830028B - 照相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相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30028B
CN114830028B CN202080087584.4A CN202080087584A CN114830028B CN 114830028 B CN114830028 B CN 114830028B CN 202080087584 A CN202080087584 A CN 202080087584A CN 114830028 B CN114830028 B CN 1148300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pper
lens barrel
stopper member
barrel
enga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8758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30028A (zh
Inventor
若山富裕
田坂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Nidec Precis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pal Corp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pal Corp,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pa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8300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300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300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300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04Bodies collapsible, foldable or extensible, e.g. book typ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6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using retaining rings or spring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提供照相机装置,能够防止镜头镜筒因来自外部的冲击等而无意地伸出。照相机装置(1)具有:机筒部(22),其形成有沿着X方向延伸的引导槽(24);镜头镜筒(10),其具有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而与机筒部(22)的引导槽(24)卡合的卡合突起(14);切换弹簧(40),其架设在弹簧卡合部(26)与卡合突起(14)之间;驱动杆(50),其能够以杆轴(28)为中心进行旋转;止动部件(60),其能够以驱动杆(50)的止动轴(51)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止动施力弹簧(70),其对止动部件(60)施力。驱动杆(50)具有:推杆部(55),其能够将卡合突起(14)向+X方向按压;以及旋转限制部(57),其限制止动部件(60)的旋转。止动部件(60)具有制止部(65),在驱动杆(50)位于初始位置时,该制止部(65)位于卡合突起(14)的移动路径上而制止卡合突起(14)向+X方向移动。

Description

照相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相机装置,尤其涉及能够使镜头镜筒沿着光轴方向而向前方伸出的照相机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如下的照相机:该照相机具有使镜头镜筒沿着光轴方向而向前方伸出的镜筒伸出机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这样的镜筒伸出机构构成为:对镜头镜筒施力的弹簧的力的方向根据镜头镜筒的光轴方向的位置而反转。在未进行拍摄时,弹簧对镜头镜筒向后方施力,镜头镜筒被收纳在照相机主体的内部,在进行拍摄时,通过用户按下操作按钮而使镜头镜筒向前方移动,与此相伴,弹簧的施力方向反转,之后借助该弹簧的作用力将镜头镜筒向前方伸出。
然而,在未由照相机进行拍摄时,镜头镜筒有时因来自外部的冲击等而无意地在光轴方向上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若镜头镜筒越过弹簧的施力方向反转的位置而向前方移动,则弹簧的作用力反转,通过镜筒伸出机构将镜头镜筒向前方放出。在该情况下,有可能周围的物体与无意地向前方伸出的镜头镜筒接触而导致镜头镜筒破损等。
另外,这样的照相机大多具有通过镜头镜筒向前方伸出而接通电源的开关机构,若如上述那样镜头镜筒因来自外部的冲击等而向前方伸出,则照相机的电源无意地接通,在用户不知道的期间照相机的电池会消耗。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560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镜头镜筒因来自外部的冲击等而无意地伸出的照相机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能够防止镜头镜筒因来自外部的冲击等而无意地伸出的照相机装置。该照相机装置具有:机筒部,其形成有沿着光轴方向延伸的引导槽;以及镜头镜筒,其能够从收纳于上述机筒部的内部的收缩状态向沿着上述光轴方向的伸出方向移动。该镜头镜筒具有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而与上述机筒部的上述引导槽卡合的卡合突起。上述照相机装置还具有:切换弹簧,其架设在形成于上述机筒部的弹簧卡合部与上述镜头镜筒的上述卡合突起之间;驱动杆,其能够以形成于上述机筒部的杆轴为中心进行旋转;止动部件,其能够以形成于上述驱动杆的止动轴为中心进行旋转;止动施力弹簧,其对上述止动部件向止动施力方向施力;操作部件,其能够在操作方向上移动;以及按钮施力弹簧,其对上述操作部件向与上述操作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上述操作部件构成为通过向上述操作方向的移动而使上述驱动杆从初始位置向驱动方向旋转。上述切换弹簧构成为:在上述镜头镜筒的上述卡合突起位于比基准位置靠上述伸出方向这一侧的位置时,对上述镜头镜筒的上述卡合突起向上述伸出方向施力,在上述镜头镜筒的上述卡合突起位于比上述基准位置靠与上述伸出方向相反的收缩方向这一侧的位置时,对上述镜头镜筒的上述卡合突起向上述收缩方向施力。上述驱动杆具有:推杆部,其能够将上述镜头镜筒的上述卡合突起向上述伸出方向按压;以及旋转限制部,其限制上述止动部件向上述止动施力方向旋转。上述驱动杆的上述推杆部构成为:通过由上述操作部件的压入引起的上述驱动杆向上述驱动方向的旋转,将上述卡合突起向上述伸出方向按压,使得上述镜头镜筒的上述卡合突起比上述基准位置向上述伸出方向这一侧移动。上述止动部件具有制止部,在上述驱动杆位于上述初始位置时,该制止部位于上述镜头镜筒的上述卡合突起的沿着上述机筒部的上述引导槽的移动路径上而制止上述镜头镜筒的上述卡合突起向上述伸出方向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照相机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在图1所示的照相机装置中收纳于由前盖、后盖以及顶盖形成的内部空间的构成要素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照相机装置的构成要素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3所示的镜头镜筒在+X方向上最大限度地伸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图1所示的照相机装置的镜头镜筒位于伸出位置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A是示出图3所示的驱动杆和止动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B是示出图3所示的驱动杆和止动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示出图3所示的盖板的立体图。
图8A是示出在图3所示的驱动杆上安装了止动部件和止动施力弹簧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B是示出在图3所示的驱动杆上安装了止动部件和止动施力弹簧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A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照相机装置中的镜筒伸出机构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9B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照相机装置中的镜筒伸出机构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9C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照相机装置中的镜筒伸出机构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9D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照相机装置中的镜筒伸出机构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9E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照相机装置中的镜筒伸出机构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9F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照相机装置中的镜筒伸出机构的动作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9F对本发明的照相机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在图1至图9F中,对相同或相当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图1至图9F中,存在夸张地示出各构成要素的比例尺、尺寸的情况、省略了一部分构成要素的情况。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照相机装置1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中的照相机装置1是使用在拍摄后自动地进行显影的照片胶片的照相机(即显照相机),但本发明当然也能够应用于这样的即显照相机以外的照相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起见,将图1中的+X方向称为“前”或“前方”,将-X方向称为“后”或“后方”。
如图1所示,照相机装置1具有前盖2、安装在前盖2的后方的后盖3以及被前盖2和后盖3所夹的顶盖4。在前盖2上形成有取景窗5,与该取景窗5相邻地配置有闪光窗6。另外,在取景窗5的-Z方向侧配置有释放按钮7。在顶盖4上形成有沿Y方向延伸的排出缝4A,从该排出缝4A排出拍摄后显影的照片胶片。
图2是示出收纳于由前盖2、后盖3以及顶盖4形成的内部空间的构成要素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照相机装置1的构成要素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和图3所示,照相机装置1具有收纳在前盖2的筒状部2A(参照图1)的内侧的镜头镜筒10和供镜头镜筒10安装的框架20。该框架20包含大致长方体状的基座部21和从基座部21向前方延伸并保持镜头镜筒10的筒状的机筒部22。
如图3所示,在框架20的与机筒部22相邻的位置设置有沿+X方向延伸的引导轴30,在该引导轴30的前端安装有操作按钮32(操作部件)。该操作按钮32包含按钮主体33和形成于按钮主体33的后端部的钩部35(杆卡合部)。在操作按钮32的后端面与框架20的基座部21的前表面之间以压缩的状态配置有按钮施力弹簧34。因此,操作按钮32成为被该按钮施力弹簧34向+X方向(按钮施力方向)施力的状态。
如图1所示,操作按钮32的按钮主体33在前盖2的筒状部2A的附近从前盖2向+X方向突出,用户能够克服按钮施力弹簧34的作用力而将操作按钮32向-X方向(操作方向)压入。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按钮施力弹簧34由线圈弹簧构成,但也可以由其他种类的弹簧构成。
本实施方式中的镜头镜筒10构成为能够在+X方向上伸长。图4是示出在+X方向上最大限度地伸长的状态的镜头镜筒10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镜头镜筒10包含第一筒部11、第二筒部12以及第三筒部13。第一筒部11能够相对于框架20的机筒部22在X方向上移动,第二筒部12能够相对于第一筒部11在X方向上移动。另外,第三筒部13能够相对于第二筒部12在X方向上移动。
在图2中,镜头镜筒10收纳于框架20的机筒部22,镜头镜筒10在X方向上变得最短。以下,将该状态称为“收缩状态”。当用户在该收缩状态下将操作按钮32向-X方向压入时,通过后述的镜筒伸出机构将镜头镜筒10向+X方向(伸出方向)伸出,使镜头镜筒10从框架20的机筒部22向+X方向飞出。如果这样镜头镜筒10从机筒部22向+X方向飞出,则照相机装置1的电源通过未图示的开关机构而接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镜头镜筒10向+X方向移动的中途,第二筒部12相对于第一筒部11向+X方向移动。另外,在镜头镜筒10的第一筒部11和第二筒部12向+X方向移动之后,用户将第三筒部13从第二筒部12进一步向+X方向拉出,以进行例如微距拍摄等。图5是示出此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以下,对将镜头镜筒10向+X方向(伸出方向)伸出的镜筒伸出机构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在框架20的机筒部22形成有沿着光轴P的方向(X方向)延伸的2个引导槽24。与各个引导槽24对应地在镜头镜筒10的第一筒部11的后端部形成有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卡合突起14。如图2和图5所示,镜头镜筒10各自的卡合突起14收纳于机筒部22的引导槽24的内部,并与引导槽24卡合。引导槽24的Z方向的宽度为比卡合突起14的Z方向的宽度稍大的程度。因此,卡合突起14一边被引导槽24引导,一边在引导槽24的内部沿光轴P的方向(X方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包含后述的驱动杆50和止动部件60的镜筒伸出机构将2个卡合突起14中的一个卡合突起14向+X方向伸出,与此相伴,另一个卡合突起14也被引导槽24引导而向+X方向移动。
如图2和图5所示,镜头镜筒10的卡合突起14通过机筒部22的引导槽24而延伸至机筒部22的外侧,在该卡合突起14的前端卡合有例如由扭转线圈弹簧构成的切换弹簧40的一个臂部41。另外,在框架20的机筒部22形成有销状的弹簧卡合部26,在该弹簧卡合部26卡合有切换弹簧40的另一个臂部42。即,在镜头镜筒10的卡合突起14与机筒部22的弹簧卡合部26之间架设有上述的切换弹簧40。在图示的例子中,该切换弹簧40由扭转线圈弹簧构成,但也可以由其他种类的弹簧(例如板簧)构成。
另外,如图3所示,在机筒部22形成有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杆轴28。长条状的驱动杆50按照能够以该杆轴28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式安装于该杆轴28。另外,在驱动杆50上形成有沿+Y方向延伸的止动轴51,在该止动轴51上,以能够以该止动轴51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式安装有大致扇形状的止动部件60。并且,在机筒部22安装有盖板80,在该盖板80与机筒部22之间夹着驱动杆50和止动部件60并进行保持。盖板80通过使螺钉81与形成于机筒部22的螺纹孔29螺合而被固定。
图6A和图6B是示出驱动杆50和止动部件60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示出盖板80的立体图。如图6A和图6B所示,驱动杆50具有:杆主体53,其形成有供上述的杆轴28贯穿插入的轴孔52;一对保持片54,该一对保持片54从杆主体53延伸;推杆部55,其从杆主体53向与保持片54相反的一侧延伸;卡合爪56,其形成于杆主体53的+Y方向侧;以及旋转限制部57,其从杆主体53向+Y方向突出而限制止动部件60的旋转。上述的止动轴51在卡合爪56与旋转限制部57之间从杆主体53向+Y方向延伸。另外,在止动轴51上以隔开180度的间隔的方式形成有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2个键51A。
如图7所示,在盖板80上具有圆弧状的导轨82、供驱动杆50的止动轴51插入的轴孔83、供螺钉81(参照图3)贯穿插入的螺纹孔84以及能够与止动部件60卡合的止动卡合部85。如图6A所示,驱动杆50具有与盖板80的导轨82滑动接触的板滑动接触部58。
如图3所示,操作按钮32的钩部35位于形成在驱动杆50的一对保持片54之间的槽部M,操作按钮32的钩部35与驱动杆50的保持片54卡合。当用户将操作按钮32向-X方向(操作方向)压入时,操作按钮32的钩部35将驱动杆50向-X方向按压,其结果为,驱动杆50以杆轴28为中心进行(在图2中为逆时针)旋转。另外,以下,将通过操作按钮32向操作方向(-X方向)的压入而使驱动杆50旋转的方向、即图2中以杆轴28为中心而逆时针旋转的方向称为“驱动方向”。
如图6A和图6B所示,止动部件60具有:基部62,其形成有供驱动杆50的止动轴51贯穿插入的轴孔61;扩展部63,其从基部62向半径方向外侧扩展;卡合爪64,其形成于扩展部63的+Y方向侧;制止部65,其以与驱动杆50的推杆部55对置的方式配置;抵接部66,其在X方向上位于与制止部65相反的一侧;以及机筒滑动接触部68,其与形成于框架20的机筒部22的圆弧状的导轨23(参照图3)滑动接触。
形成于基部62的轴孔61与驱动杆50的止动轴51的2个键51A对应地形成有2个键槽61A。在将止动部件60安装于驱动杆50时,在使驱动杆50的键51A通入到止动部件60的键槽61A中之后,使止动部件60以驱动杆50的止动轴51为中心进行旋转。由此,驱动杆50的键51A与止动部件60的轴孔61的周围的表面卡合,从而使止动部件60不会从驱动杆50脱离。
驱动杆50的止动轴51沿着Y方向的长度比止动部件60的基部62沿着Y方向的厚度大,驱动杆50的止动轴51通过止动部件60的轴孔61而从止动部件60进一步向+Y方向延伸。如图3所示,在从止动部件60向+Y方向延伸的止动轴51上安装有例如由扭转线圈弹簧构成的止动施力弹簧70。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止动施力弹簧70的线圈部71配置于驱动杆50的止动轴51的周围,一个臂部72与止动部件60的卡合爪64卡合,另一个臂部73与驱动杆50的卡合爪56卡合。
图8A和图8B是示出在驱动杆50上安装了止动部件60和止动施力弹簧70的状态的立体图。止动施力弹簧70以臂部72与臂部73之间的打开角度比止动施力弹簧70的自由角度小的方式架设于止动部件60的卡合爪64与驱动杆50的卡合爪56之间。因此,止动部件60成为被向图8A中以止动轴51为中心而逆时针旋转的方向施力的状态。以下,将止动部件60被施力的方向、即图8A中以止动轴51为中心而逆时针旋转的方向称为“止动施力方向”。
驱动杆50的旋转限制部57位于止动部件60旋转的区域内,当止动部件60向止动施力方向旋转时,止动部件60的扩展部63的缘部63A与驱动杆50的旋转限制部57抵接。这样,止动部件60向止动施力方向的旋转被驱动杆50的旋转限制部57限制。
图9A至图9F是用于说明上述的镜筒伸出机构的动作的示意图,简化地示出上述各构成要素。图9A示出了镜头镜筒10处于收缩状态(图2所示的状态)时。在该收缩状态下,操作按钮32借助按钮施力弹簧34的作用力而向+X方向(按钮施力方向)侧移动,通过操作按钮32的钩部35与驱动杆50的保持片54的卡合,驱动杆50位于图9A所示的位置。以下,将该图9A所示的驱动杆50的位置称为“初始位置”。
在该收缩状态下,镜头镜筒10移动到最靠-X方向侧的位置并被收纳在机筒部22的内部,因此镜头镜筒10的卡合突起14位于最靠-X方向侧的位置。如图9A所示,位于初始位置的驱动杆50的推杆部55位于比该镜头镜筒10的卡合突起14靠-X方向侧的位置。
另外,止动部件60被上述的止动施力弹簧70向止动施力方向施力,成为止动部件60的扩展部63的缘部63A与驱动杆50的旋转限制部57抵接的状态。此时,如图9A所示,止动部件60的制止部65的至少一部分和抵接部66的至少一部分在XZ平面上与机筒部22的引导槽24重叠。即,止动部件60的制止部65的至少一部分和抵接部66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镜头镜筒10的卡合突起14的沿着引导槽24移动的移动路径上。
这里,在图9A所示的状态下,与镜头镜筒10的卡合突起14卡合的切换弹簧40的臂部41位于比臂部42靠-X方向侧的位置,因此即使卡合突起14欲向+X方向侧移动,由于切换弹簧40的作用力的-X方向分量作用于卡合突起14,因此在通常的条件下,卡合突起14保持于图9A所示的位置。然而,当因来自外部的冲击等对镜头镜筒10作用超过了切换弹簧40的作用力的-X方向分量的+X方向的力时,卡合突起14克服切换弹簧40的作用力而向+X方向移动。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据本实施方式,镜头镜筒10的卡合突起14与止动部件60的制止部65抵接而+X方向的移动被限制,从而防止了镜头镜筒10无意地向+X方向伸出。因此,能够防止照相机装置1的电源无意地接通,从而能够减少照相机装置1的电池的消耗。
在图9A所示的状态下,当用户像图9B所示那样将操作按钮32克服按钮施力弹簧34的作用力而向-X方向(操作方向)压入时,随着操作按钮32向-X方向的移动,通过操作按钮32的钩部35与驱动杆50的保持片54的卡合,驱动杆50以杆轴28为中心而向逆时针方向(以下,称为驱动方向)旋转。由此,驱动杆50的推杆部55与卡合突起14抵接,随着驱动杆50的旋转,卡合突起14(和镜头镜筒10)被向+X方向(伸出方向)推出。此时,止动部件60被止动施力弹簧70向止动施力方向施力,成为止动部件60的扩展部63的缘部63A与驱动杆50的旋转限制部57抵接的状态,因此止动部件60与驱动杆50一体地旋转。
这样,当通过操作按钮32的压入而使驱动杆50向驱动方向旋转时,如图9C所示那样,与驱动杆50一体地旋转的止动部件60的制止部65和抵接部66不久在XZ平面上不与机筒部22的引导槽24重叠。即,止动部件60的制止部65和抵接部66从镜头镜筒10的卡合突起14的移动路径退避。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C所示,在卡合突起14的X方向的位置与弹簧卡合部26的X方向的位置大致一致时、换言之在切换弹簧40的臂部41与臂部42的X方向的位置大致一致时,止动部件60的制止部65和抵接部66从镜头镜筒10的卡合突起14的移动路径退避。另外,如图9C所示,将切换弹簧40的臂部41与臂部42的X方向的位置一致时的卡合突起14的位置称为“基准位置”。
当驱动杆50从图9C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驱动方向旋转时,切换弹簧40的臂部41比臂部42向+X方向侧移动,因此切换弹簧40的作用力的+X方向分量作用于镜头镜筒10的卡合突起14。因此,如图9D所示那样,卡合突起14即使不被驱动杆50的推杆部55按压,也通过切换弹簧40的作用力的+X方向分量而向+X方向(伸出方向)移动,不久离开驱动杆50的推杆部55,最终移动至引导槽24的+X方向端部。此时,如上述那样止动部件60的制止部65和抵接部66从卡合突起14的移动路径退避,因此卡合突起14不会被止动部件60的制止部65妨碍,能够移动至引导槽24的+X方向端部。若像这样卡合突起14移动至引导槽24的+X方向端部,则照相机装置1的电源通过未图示的开关机构而接通,从而能够利用照相机装置1进行拍摄。另外,如上所述,在镜头镜筒10从图9C所示的状态变为图9D所示的状态之前,通过未图示的移动机构使镜头镜筒10的第二筒部12相对于第一筒部向+X方向移动,镜头镜筒10的X方向的长度伸长。
在图9D所示的状态下,当用户将手从操作按钮32离开时,如图9E所示那样,操作按钮32借助按钮施力弹簧34的作用力而向+X方向移动。随着该操作按钮32向+X方向的移动,通过操作按钮32的钩部35与驱动杆50的保持片54的卡合,驱动杆50以杆轴28为中心顺时针旋转而返回到上述的初始位置。在该状态下,如上所述,止动部件60的制止部65的至少一部分和抵接部66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镜头镜筒10的卡合突起14的移动路径上。
在照相机装置1的拍摄结束后,用户通过使镜头镜筒10向-X方向移动而使上述的开关机构进行工作,将照相机装置1的电源切断。当用户将镜头镜筒10(例如第三镜筒13)向-X方向按压时,镜头镜筒10的卡合突起14也在-X方向(收缩方向)上移动。如上所述,由于在卡合突起14移动到上述的基准位置之前,从切换弹簧40向卡合突起14作用+X方向的力,因此用户需要克服该切换弹簧40的作用力而将镜头镜筒10向-X方向按压。
当通过用户将镜头镜筒10向-X方向按压而卡合突起14越过基准位置而向-X方向侧移动时,切换弹簧40的施力方向反转,从切换弹簧40向卡合突起14作用-X方向的力。因此,即使用户不会将镜头镜筒10向-X方向按压,卡合突起14也会因切换弹簧40的作用力的-X方向分量而向-X方向(收缩方向)移动。
此时,由于止动部件60的抵接部66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镜头镜筒10的卡合突起14的移动路径上,因此在卡合突起14向-X方向移动时,卡合突起14碰到止动部件60的抵接部66。止动部件60被止动施力弹簧70向止动施力方向施力,但若从卡合突起14向止动部件60的抵接部66施加了切换弹簧40的作用力(和用户根据需要而按压镜头镜筒10的力),则如图9F所示那样,止动部件60克服止动施力弹簧70的作用力而以驱动杆50的止动轴51为中心顺时针旋转。由此,卡合突起14越过止动部件60的抵接部66而向-X方向移动。
当这样镜头镜筒10的卡合突起14越过止动部件60的抵接部66时,卡合突起14通过切换弹簧40的作用力的-X方向分量而进一步向-X方向移动。另外,止动部件60借助止动施力弹簧70的作用力而以止动轴51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止动施力方向)旋转,直到止动部件60的扩展部63的缘部63A与驱动杆50的旋转限制部57抵接为止。由此,止动部件60的制止部65的至少一部分和抵接部66的至少一部分再次位于卡合突起14的移动路径上,成为上述的图9A所示的状态(收缩状态)。
这里,在镜头镜筒10急剧地沿-X方向被压入的情况下等,认为止动部件60向与止动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过度旋转,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F所示,由于盖板80的止动卡合部85配置在止动部件60的移动(旋转)路径上,因此止动部件60与盖板80的止动卡合部85卡合,由此止动部件60的过度旋转被限制。由此,能够防止止动部件60过度旋转而止动部件60的键槽61A与驱动杆50的键51A对齐。因此,能够防止驱动杆50的键51A与止动部件60的表面的卡合脱离而使止动部件60从驱动杆50脱离。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中的切换弹簧40构成为:在镜头镜筒10的卡合突起14位于比上述的基准位置靠+X方向(伸出方向)侧的位置时,对卡合突起14向+X方向施力,在卡合突起14位于比基准位置靠-X方向(收缩方向)侧的位置时,对卡合突起14向-X方向施力。另外,驱动杆50的推杆部55构成为:通过由操作按钮32的压入引起的驱动杆50向驱动方向的旋转,将卡合突起14向+X方向按压,使得镜头镜筒10的卡合突起14比上述的基准位置向+X方向(伸出方向)侧移动。而且,止动部件60的制止部65构成为:在驱动杆50位于上述的初始位置时,位于卡合突起14的沿着机筒部22的引导槽24的移动路径上,制止卡合突起14向+X方向(伸出方向)移动。
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因来自外部的冲击等而较大的力在+X方向(伸出方向)上作用于镜头镜筒10而使镜头镜筒10向+X方向移动,由于镜头镜筒10的卡合突起14与止动部件60的制止部65抵接而限制其+X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防止镜头镜筒10无意地向+X方向伸出。因此,能够防止由无意地伸出的镜头镜筒10产生的镜头镜筒10的破损、电池的消耗。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A所示,止动部件60的制止部65构成为以平坦的面与镜头镜筒10的卡合突起14抵接。在该情况下,能够增大止动部件60的制止部65与镜头镜筒10的卡合突起14的接触面积,因此制止镜头镜筒10的卡合突起14向+X方向移动的效果得到提高。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由于止动部件60被止动施力弹簧70向止动施力方向施力,因此当在-X方向(收缩方向)上移动的镜头镜筒10的卡合突起14碰到止动部件60的抵接部66时,止动部件60克服止动施力弹簧70的作用力而以驱动杆50的止动轴51为中心进行旋转。由此,卡合突起14能够越过止动部件60的抵接部66,能够使卡合突起14位于止动部件60的制止部65与驱动杆50的推杆部55之间而成为收缩状态。在该情况下,为了降低卡合突起14与止动部件60的抵接部66之间的摩擦力,优选如图9F所示那样,止动部件60的抵接部66构成为以曲面与卡合突起14抵接。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驱动杆50的板滑动接触部58与形成于盖板80的圆弧状的导轨82滑动接触,止动部件60的机筒滑动接触部68与形成于框架20的机筒部22的圆弧状的导轨23滑动接触。因此,在上述的伸出动作和收缩动作过程中,驱动杆50的板滑动接触部58和止动部件60的机筒滑动接触部68分别一边与盖板80的导轨82和机筒部22的导轨23滑动接触一边移动,因此能够抑制驱动杆50和止动部件60在盖板80与机筒部22之间发生晃动。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镜头镜筒10具有能够在+X方向上伸长的构造,但也可以是镜头镜筒10不具有能够伸长的构造。但是,在镜头镜筒10具有能够在+X方向上伸长的构造的情况下,能够使收缩状态下的照相机装置1整体的X方向的厚度变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镜筒伸出机构中,驱动杆50和止动部件60各有1个,但也可以根据卡合突起14的数量而设置多个这样的驱动杆50和止动部件60的组。例如,能够使用杆或连杆等使多组驱动杆50和止动部件60相互协作。例如,在镜头镜筒10变重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利用1个止动部件60来制止因来自外部的冲击而导致的镜头镜筒10的移动,另外,在仅有1个驱动杆50的情况下,来自驱动杆50的负载仅作用于1个卡合突起14,因此卡合突起14的耐久性容易降低,因此有时优选这样设置多组驱动杆50和止动部件60。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用语“前”、“前方”、“后”、“后方”、“上”、“上方”、“下”、“下方”、其他表示位置关系的用语在与图示的实施方式的关联中使用,根据装置的相对位置关系而变化。
至此,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当然也可以在其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实施。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能够防止镜头镜筒因来自外部的冲击等而无意地伸出的照相机装置。该照相机装置具有:机筒部,其形成有沿着光轴方向延伸的引导槽;以及镜头镜筒,其能够从收纳于上述机筒部的内部的收缩状态向沿着上述光轴方向的伸出方向移动。该镜头镜筒具有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而与上述机筒部的上述引导槽卡合的卡合突起。上述照相机装置还具有:切换弹簧,其架设在形成于上述机筒部的弹簧卡合部与上述镜头镜筒的上述卡合突起之间;驱动杆,其能够以形成于上述机筒部的杆轴为中心进行旋转;止动部件,其能够以形成于上述驱动杆的止动轴为中心进行旋转;止动施力弹簧,其对上述止动部件向止动施力方向施力;操作部件,其能够在操作方向上移动;以及按钮施力弹簧,其对上述操作部件向与上述操作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上述操作部件构成为通过向上述操作方向的移动而使上述驱动杆从初始位置向驱动方向旋转。上述切换弹簧构成为:在上述镜头镜筒的上述卡合突起位于比基准位置靠上述伸出方向这一侧的位置时,对上述镜头镜筒的上述卡合突起向上述伸出方向施力,在上述镜头镜筒的上述卡合突起位于比上述基准位置靠与上述伸出方向相反的收缩方向这一侧的位置时,对上述镜头镜筒的上述卡合突起向上述收缩方向施力。上述驱动杆具有:推杆部,其能够将上述镜头镜筒的上述卡合突起向上述伸出方向按压;以及旋转限制部,其限制上述止动部件向上述止动施力方向旋转。上述驱动杆的上述推杆部构成为:通过由上述操作部件的压入引起的上述驱动杆向上述驱动方向的旋转,将上述卡合突起向上述伸出方向按压,使得上述镜头镜筒的上述卡合突起比上述基准位置向上述伸出方向这一侧移动。上述止动部件具有制止部,在上述驱动杆位于上述初始位置时,该制止部位于上述镜头镜筒的上述卡合突起的沿着上述机筒部的上述引导槽的移动路径上而制止上述镜头镜筒的上述卡合突起向上述伸出方向移动。
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因来自外部的冲击等而较大的力在伸出方向上作用于镜头镜筒而使镜头镜筒在伸出方向上移动,由于镜头镜筒的卡合突起与止动部件的制止部抵接而其伸出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因此能够防止镜头镜筒无意地向伸出方向伸出。因此,能够防止由无意地伸出的镜头镜筒产生的镜头镜筒的破损、电池的消耗。
优选的是,上述止动部件的上述制止部构成为随着上述驱动杆的上述驱动方向的旋转而从上述镜头镜筒的上述卡合突起的移动路径退避。在该情况下,在止动部件的制止部从镜头镜筒的卡合突起的移动路径退避之后,镜头镜筒的卡合突起不会被止动部件的制止部妨碍而能够向伸出方向移动。
特别是,优选上述止动部件的上述制止部构成为:在上述镜头镜筒的上述卡合突起移动到上述基准位置时,从上述镜头镜筒的上述卡合突起的移动路径退避。在该情况下,在镜头镜筒的卡合突起移动到基准位置之后,镜头镜筒的卡合突起不会被止动部件的制止部妨碍而能够向伸出方向移动。
优选的是,上述止动部件的上述制止部构成为以平坦的面与上述镜头镜筒的上述卡合突起抵接。在该情况下,能够增大止动部件的制止部与镜头镜筒的卡合突起的接触面积,因此制止镜头镜筒的卡合突起向伸出方向移动的效果得到提高。
优选的是,上述止动部件还具有抵接部,在上述驱动杆位于上述初始位置时,该抵接部位于上述镜头镜筒的上述卡合突起的沿着上述机筒部的上述引导槽的移动路径上而与在上述收缩方向上移动的上述镜头镜筒的上述卡合突起抵接。如上所述,由于止动部件被止动施力弹簧向止动施力方向施力,因此当在收缩方向上移动的镜头镜筒的卡合突起碰到止动部件的抵接部时,止动部件克服止动施力弹簧的作用力而以驱动杆的止动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由此,卡合突起能够越过止动部件的抵接部,能够使卡合突起位于止动部件的制止部与驱动杆的推杆部之间而成为收缩状态。
在该情况下,为了降低镜头镜筒的卡合突起与止动部件的抵接部之间的摩擦力,止动部件的抵接部优选构成为以曲面与卡合突起抵接。
也可以是,上述操作部件具有与上述驱动杆卡合而使上述驱动杆以上述杆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杆卡合部。
也可以是,上述驱动杆的上述止动轴具有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键,上述止动部件形成有与上述驱动杆的上述键对应的键槽。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将止动部件安装于驱动杆时,在使驱动杆的键通入到止动部件的键槽之后,通过使止动部件以驱动杆的止动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能够使驱动杆的键与止动部件的轴孔的周围的表面卡合。因此,止动部件不易从驱动杆脱离。
也可以是,上述止动施力弹簧由线圈弹簧构成,该线圈弹簧具有配置于上述驱动杆的上述止动轴的周围的线圈部和与上述止动部件和上述驱动杆分别卡合的臂部。
也可以是,上述照相机装置还具有盖板,该盖板与上述机筒部之间夹着上述驱动杆和上述止动部件并进行固定。在该情况下,上述盖板可以具有能够与上述止动部件卡合的止动卡合部,也可以通过该止动卡合部限制上述止动部件向与上述止动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过度旋转。
另外,为了防止驱动杆和止动部件在盖板与机筒部之间发生晃动,也可以将与上述盖板的一部分滑动接触的板滑动接触部设置于上述驱动杆,也可以将与上述机筒部的一部分滑动接触的机筒滑动接触部设置于上述止动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即使因来自外部的冲击等而较大的力在伸出方向上作用于镜头镜筒而使镜头镜筒向伸出方向移动,由于镜头镜筒的卡合突起与止动部件的制止部抵接而其伸出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因此能够防止镜头镜筒无意地向伸出方向伸出。因此,能够防止由无意地伸出的镜头镜筒产生的镜头镜筒的破损、电池的消耗。
本申请基于2019年12月19日提交的日本特许申请特愿2019-228884号而主张该申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公开通过参照而将其整体并入本说明书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适合用于能够将镜头镜筒沿着光轴方向而向前方伸出的照相机装置。
标号说明
1:照相机装置;2:前盖;3:后盖;4:顶盖;5:取景窗;6:闪光窗;7:释放按钮;10:镜头镜筒;11:第一筒部;12:第二筒部;13:第三筒部;14:卡合突起;20:框架;21:基座部;22:机筒部;23:导轨;24:引导槽;26:弹簧卡合部;28:杆轴;30:引导轴;32:操作按钮(操作部件);33:按钮主体;34:按钮施力弹簧;35:钩部(杆卡合部);40:切换弹簧;41、42:臂部;50:驱动杆;51:止动轴;51A:键;52:轴孔;53:杆主体;54:保持片;55:推杆部;56:卡合爪;57:旋转限制部;58:板滑动接触部;60:止动部件;61:轴孔;61A:键槽;62:基部;63:扩展部;64:卡合爪;65:制止部;66:抵接部;68:机筒滑动接触部;70:止动施力弹簧;80:盖板;P:光轴。

Claims (13)

1.一种照相机装置,其具有:
机筒部,其形成有沿着光轴方向延伸的引导槽;
镜头镜筒,其能够从收纳于所述机筒部的内部的收缩状态向沿着所述光轴方向的伸出方向移动,并且该镜头镜筒具有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而与所述机筒部的所述引导槽卡合的卡合突起;
切换弹簧,其架设在形成于所述机筒部的弹簧卡合部与所述镜头镜筒的所述卡合突起之间;
驱动杆,其能够以形成于所述机筒部的杆轴为中心进行旋转;
止动部件,其能够以形成于所述驱动杆的止动轴为中心进行旋转;
止动施力弹簧,其对所述止动部件向止动施力方向施力;
操作部件,其能够在操作方向上移动,并且该操作部件通过向所述操作方向的移动而使所述驱动杆从初始位置向驱动方向旋转;以及
按钮施力弹簧,其对所述操作部件向与所述操作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
所述切换弹簧构成为:在所述镜头镜筒的所述卡合突起位于比基准位置靠所述伸出方向这一侧的位置时,对所述镜头镜筒的所述卡合突起向所述伸出方向施力,在所述镜头镜筒的所述卡合突起位于比所述基准位置靠与所述伸出方向相反的收缩方向这一侧的位置时,对所述镜头镜筒的所述卡合突起向所述收缩方向施力,
所述驱动杆具有:
推杆部,其能够将所述镜头镜筒的所述卡合突起向所述伸出方向按压;以及
旋转限制部,其限制所述止动部件向所述止动施力方向旋转,
所述驱动杆的所述推杆部构成为:通过由所述操作部件的压入引起的所述驱动杆向所述驱动方向的旋转,将所述卡合突起向所述伸出方向按压,使得所述镜头镜筒的所述卡合突起比所述基准位置向所述伸出方向这一侧移动,
所述止动部件具有制止部,在所述驱动杆位于所述初始位置时,该制止部位于所述镜头镜筒的所述卡合突起的沿着所述机筒部的所述引导槽的移动路径上而制止所述镜头镜筒的所述卡合突起向所述伸出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机装置,其中,
所述止动部件的所述制止部构成为:随着所述驱动杆的所述驱动方向的旋转而从所述镜头镜筒的所述卡合突起的移动路径退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相机装置,其中,
所述止动部件的所述制止部构成为:在所述镜头镜筒的所述卡合突起移动到所述基准位置时,从所述镜头镜筒的所述卡合突起的移动路径退避。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照相机装置,其中,
所述止动部件的所述制止部构成为:以平坦的面与所述镜头镜筒的所述卡合突起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照相机装置,其中,
所述止动部件还具有抵接部,在所述驱动杆位于所述初始位置时,该抵接部位于所述镜头镜筒的所述卡合突起的沿着所述机筒部的所述引导槽的移动路径上而与向所述收缩方向移动的所述镜头镜筒的所述卡合突起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相机装置,其中,
所述止动部件的所述抵接部构成为:以曲面与所述镜头镜筒的所述卡合突起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照相机装置,其中,
所述操作部件具有杆卡合部,该杆卡合部与所述驱动杆卡合而使所述驱动杆以所述杆轴为中心进行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照相机装置,其中,
所述驱动杆的所述止动轴具有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键,
所述止动部件形成有与所述驱动杆的所述键对应的键槽。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照相机装置,其中,
所述止动施力弹簧由线圈弹簧构成,该线圈弹簧具有:
线圈部,其配置在所述驱动杆的所述止动轴的周围;以及
臂部,其与所述止动部件和所述驱动杆分别卡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照相机装置,其中,
该照相机装置还具有盖板,该盖板与所述机筒部之间夹着所述驱动杆和所述止动部件并进行固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相机装置,其中,
所述盖板具有止动卡合部,该止动卡合部能够与所述止动部件卡合,并且该止动卡合部限制所述止动部件向与所述止动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过度旋转。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相机装置,其中,
所述驱动杆还具有与所述盖板的一部分滑动接触的板滑动接触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相机装置,其中,
所述止动部件还具有与所述机筒部的一部分滑动接触的机筒滑动接触部。
CN202080087584.4A 2019-12-19 2020-12-09 照相机装置 Active CN1148300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28884 2019-12-19
JP2019-228884 2019-12-19
PCT/JP2020/045792 WO2021125001A1 (ja) 2019-12-19 2020-12-09 カメラ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30028A CN114830028A (zh) 2022-07-29
CN114830028B true CN114830028B (zh) 2023-11-28

Family

ID=76476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87584.4A Active CN114830028B (zh) 2019-12-19 2020-12-09 照相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39332A1 (zh)
EP (1) EP4080277A4 (zh)
JP (1) JP7244673B2 (zh)
CN (1) CN114830028B (zh)
WO (1) WO2021125001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82073A (ja) * 1998-03-27 1999-10-15 Toshiba Corp カード型カメラ
JP2004325519A (ja) * 2003-04-21 2004-11-18 Sony Corp レンズバリア機構及び撮像装置
CN101354469A (zh) * 2007-07-25 2009-01-28 索尼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及成像装置
JP2014056009A (ja) * 2012-09-11 2014-03-27 Nidec Copal Corp 繰出し機構付きカメラ
JP2014059367A (ja) * 2012-09-14 2014-04-03 Nidec Copal Corp 絞り機構付きカメラ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640436A1 (de) * 1976-09-08 1978-03-09 Plaubel Feinmechanik & Optik Vorrichtung zum loesbaren verriegeln der durch spreizscheren miteinander verbundenen teile von scherenspreizen-kameras
US4506966A (en) * 1981-10-08 1985-03-26 Konishiroku Photo Industry Co., Ltd. Shutter release device for autofocusing camera
JP3990082B2 (ja) * 1999-11-18 2007-10-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付きフイルムユニットのシャッタ装置。
JP2002350954A (ja) * 2001-03-19 2002-12-0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カメラ
JP4280760B2 (ja) * 2006-07-31 2009-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82073A (ja) * 1998-03-27 1999-10-15 Toshiba Corp カード型カメラ
JP2004325519A (ja) * 2003-04-21 2004-11-18 Sony Corp レンズバリア機構及び撮像装置
CN101354469A (zh) * 2007-07-25 2009-01-28 索尼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及成像装置
JP2014056009A (ja) * 2012-09-11 2014-03-27 Nidec Copal Corp 繰出し機構付きカメラ
JP2014059367A (ja) * 2012-09-14 2014-04-03 Nidec Copal Corp 絞り機構付きカメ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80277A4 (en) 2024-01-17
CN114830028A (zh) 2022-07-29
US20230039332A1 (en) 2023-02-09
WO2021125001A1 (ja) 2021-06-24
EP4080277A1 (en) 2022-10-26
JPWO2021125001A1 (zh) 2021-06-24
JP7244673B2 (ja) 2023-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14203B2 (en) Barrier device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7628553B2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with lens barrier device
US7573656B2 (en) Lens barrel
US7455465B2 (en) Optical system apparatus, camera and portable information terminal apparatus
JP4223828B2 (ja) 撮像装置
CN114830028B (zh) 照相机装置
JP4338954B2 (ja) カメラ
JP2015138169A5 (zh)
CN108139649B (zh) 焦平面快门、具有焦平面快门的拍摄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JPH09197480A (ja) スライドカバーを備えたカメラ
JP4472389B2 (ja)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
JP7572260B2 (ja) カメラ装置
JP7344767B2 (ja) カメラ装置
JP7292160B2 (ja) カメラ装置
JP3793984B2 (ja) ストロボ内蔵カメラ
JP7576485B2 (ja) カメラ装置
JP2006106396A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カメラ
JP4177971B2 (ja) カメラのレンズ保護装置
JP6007630B2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光学装置
JP3311267B2 (ja) カメラのスライドカバー装置
JP2007248665A (ja) レンズバリヤ装置
JP2015018166A (ja) 電子機器
JP2010266809A (ja) バリア機構、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1264850A (ja) カメラのレンズバリア装置
JP2000194036A (ja) カメ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