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22421B - 显示控制方法及装置、显示设备、电子设备以及介质 - Google Patents
显示控制方法及装置、显示设备、电子设备以及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822421B CN114822421B CN202210467410.1A CN202210467410A CN114822421B CN 114822421 B CN114822421 B CN 114822421B CN 202210467410 A CN202210467410 A CN 202210467410A CN 114822421 B CN114822421 B CN 11482242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cklight
- partition
- pixel
- value
- characteristic valu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406—Control of illumination source
- G09G3/342—Control of illumination source using several illumination sources separately controlled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display panel areas, e.g. along one dimension such as line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64—Details of driving circuit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6—Adjustment of display parameters
- G09G2320/0626—Adjustment of display parameters for control of overall brightness
- G09G2320/0646—Modulation of illumination source brightness and image signal correlated to each other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60/00—Aspects of the architecture of display systems
- G09G2360/16—Calculation or use of calculated indices related to luminance levels in display dat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ntrol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图像的亮暗程度特征值,亮暗程度特征值表征目标图像的亮暗程度;根据显示设备的背光组件的多个背光分区所对应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对目标图像的像素点进行分区特征提取,并根据分区特征提取结果和亮暗程度特征值确定各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根据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确定各背光分区的背光驱动值;根据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对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像素数据分别进行补偿,得到补偿后的第二像素数据。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控制装置、显示设备、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介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控制方法、显示控制装置、显示设备、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LED(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LED显示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超大屏高清显示的众多商用领域,如监控指挥、高清演播、高端影院、医疗诊断、广告显示、会议会展、办公显示、虚拟现实等,实现了比较好的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图像的亮暗程度特征值,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表征所述目标图像的亮暗程度;
根据显示设备的背光组件的多个背光分区所对应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像素点进行分区特征提取,并根据分区特征提取结果和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确定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确定各所述背光分区的背光驱动值,以供所述背光组件基于所述背光驱动值发射对应于所述目标图像的背光;
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像素数据分别进行补偿,得到补偿后的第二像素数据,以供所述显示设备的显示组件基于所述第二像素数据显示所述目标图像。
在一些实施例中,获取目标图像的亮暗程度特征值的步骤,包括:
根据目标图像中各像素点的第一像素数据确定目标图像的亮暗程度特征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目标图像中各像素点的第一像素数据确定目标图像的亮暗程度特征值的步骤,包括:
根据目标图像中各像素点的第一像素数据所包含的各子像素的像素灰度级生成所述目标图像的灰度直方图;
根据所述灰度直方图确定所述目标图像的亮暗程度特征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灰度直方图确定所述目标图像的亮暗程度特征值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灰度直方图中所记载的各像素灰度级的像素点数量,确定出满足的最小N取值,并将确定出的N作为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
其中,N为整数且0≤N≤imax,imax表示预设的最大像素灰度级,ti表示灰度直方图中所记载像素灰度级为i的像素点数量,T表示所述目标图像中像素点的数量,S表示预设的比例阈值,0.5≤S<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显示设备的背光组件的多个背光分区所对应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像素点进行分区特征提取的步骤包括:
针对任一所述背光分区,根据所述目标图像在所述背光分区内的各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确定各所述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第一特征代表值和第二特征代表值,以作为所述分区特征提取结果,其中所述第一特征代表值小于所述第二特征代表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第一特征代表值,为所述所述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平均值;
所述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第二特征代表值,为所述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最大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分区特征提取结果和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确定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确定出加权系数,所述加权系数与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呈负相关;
针对任一背光分区,根据所述加权系数以及所述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第一特征代表值和第二特征代表值,确定出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BL1=(1-P)×BLR1+P×BLR2
BL1为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P为所述加权系数,BLR1为所述背光分区内所有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第一特征代表值,BLR2为所述背光分区内所有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第二特征代表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所确定出的加权系数P为:
imax表示最大像素灰度级,F0表示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0≤F0≤imax;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根据分区特征提取结果和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确定各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的步骤之后,且在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确定各所述背光分区的背光驱动值的步骤以及在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像素数据分别进行补偿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对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进行滤波,得到各所述多个背光分区更新后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进行滤波,得到各所述背光分区更新后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的步骤,包括:
针对任一背光分区,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所述背光分区的邻近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预先确定的滤波系数,确定所述背光分区更新后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其中,所述邻近分区包括与所述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或等于分区距离阈值的背光分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所述背光分区的邻近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预先确定的滤波系数,确定所述背光分区更新后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根据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确定出所述滤波系数,所述滤波系数与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呈正相关。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所确定出的所述滤波系数Q为:
imax表示预设的最大像素灰度级,F0表示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0≤F0≤imax。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所述背光分区的邻近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预先确定的滤波系数,确定所述背光分区更新后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包括:
根据所述邻近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和所述滤波系数,确定所述邻近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
将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各个所述邻近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中的最大值,确定为所述背光分区更新后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确定各所述背光分区的背光驱动值的步骤包括:
针对任一背光分区,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预先确定的驱动调整系数,确定所述背光分区的背光驱动值;
Bdrive表示所述背光分区的背光驱动值,BL2表示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W表示所述驱动调整系数,imax表示预设的最大像素灰度级,Imax表示预设的最大背光灰度级。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预先确定的驱动调整系数,确定所述背光分区的背光驱动值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根据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确定出驱动调整系数W,所述驱动调整系数W与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呈正相关。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所确定出的驱动调整系数W为:
F0表示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0≤F0≤imax,imax表示预设的最大像素灰度级,m为预设的常量系数且m≥2。
在一些实施例中,m取值为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组件包括驱动部件和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背光灯,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满足所述目标图像的显示条件的情况下,同时将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背光驱动值和所述各个像素点的第二像素数据分别输入所述驱动部件和显示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像素数据分别进行补偿,得到补偿后的第二像素数据的步骤,包括:
针对任一背光分区,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所述背光分区的扩散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所述背光分区的扩散分区的扩散因子,确定所述背光分区的背光扩散特征值;其中,所述扩散分区包括与所述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或等于扩散距离阈值的背光分区;
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背光扩散特征值,采用预设的插值算法以得到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像素背光特征值;
针对任一像素点,根据所述像素点的像素背光特征值,采用非线性像素补偿的方式确定所述像素点的补偿因子;
根据所述补偿因子,分别对各所述像素点的所述第一像素数据内各个子像素的像素灰度级进行补偿,得到所述像素点的第二像素数据。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控制装置,包括:
亮暗程度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图像的亮暗程度特征值,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表征所述目标图像的亮暗程度;
背光特征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显示设备的背光组件的多个背光分区所对应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像素点进行分区特征提取,并根据分区特征提取结果和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确定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驱动值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确定各所述背光分区的背光驱动值,以供所述背光组件基于所述背光驱动值发射对应于所述目标图像的背光;
补偿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像素数据分别进行补偿,得到补偿后的第二像素数据,以供所述显示设备的显示组件基于所述第二像素数据显示所述目标图像。
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包括:背光组件、显示组件以及显示控制装置,所述显示控制装置分别连接所述背光组件和所述显示组件,所述显示控制装置采用第二方面中提供的所述显示控制装置;
所述背光组件包括驱动部件和多个背光分区,所述驱动部件用于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背光驱动值,驱动所述多个背光分区发射背光;
所述显示组件用于根据输入的第二像素数据进行显示。
第四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上述的显示控制方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包括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
第五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显示控制方法中的步骤。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b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步骤S10的一种可选实现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步骤S11的一种可选实现方法的流程图;
图4a和图4b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背光分区及特征值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步骤S1a的一种可选实现方法的流程图;
图6a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步骤S1a2的一种可选实现方法的流程图;
图6b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步骤S1a2的另一种可选实现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步骤S12的一种可选实现方法的流程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步骤S13的一种可选实现方法的流程图;
图9a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个背光分区及其对应的各扩散分区的示意图;
图9b为图9a中所示背光分区及其对应的各扩散分区的扩散因子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中位于边缘处的背光分区及其所对应扩散分区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步骤S13的另一种可选实现方法的流程图;
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对背光分区进行扩展得到虚拟分区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背光组件的边框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步骤S132的一种可选实现方法的流程图;
图15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从相邻四个背光分区中选取目标区域的一种示意图;
图16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步骤S133的一种可选实现方法的流程图;
图1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2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21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公开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随着LED显示技术,尤其是Mini_LED显示技术的迅速发展,LED显示产品已经开始应用于超大屏高清显示的众多商用领域。其中,Mini_LED显示技术是指采用芯片尺寸介于50~200μm之间的LED器件进行显示的技术。
相关技术中,LED显示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由于液晶本身的固有缺陷——漏光问题,导致液晶显示的对比度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液晶显示系统尺寸的不断增大,功耗问题越来越明显。
为了克服相关技术中的缺陷,可采用区域动态背光控制的方式,动态地调整LED显示系统的背光亮度。其中,区域动态背光控制是基于液晶显示器的像素显示原理实现的。液晶显示器显示像素是利用液晶的电光效应控制液晶分子的开度,来改变每个像素输出的光通量。当使用不同强度的背光显示相同的图像时,理论上只要保持每个像素的输出光通量不变,就可以保证显示图像不变,这一原理概括公式如下:
在公式(1)中,BL0为像素点在调光前的背光亮度值,g为该像素点在调光前的像素灰度级(即像素点所包含R/G/B子像素中的像素灰度级的最大值),为该像素点在调光后的背光亮度值,为该像素点在调光后的像素灰度级,γ为一个定值幂指数,根据显示设备本身确定。由公式(1)看出,如果背光亮度值降低,则最终显示画面的亮度(即输出光通量)也会发生变化。为了降低背光的同时保证出射光亮度不变,则应适当增大的值以增加出射光的透过率。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控制方法,能够通过区域动态背光控制的方式,根据图像对显示设备的区域背光进行控制,并根据区域背光对图像进行补偿,从而动态地调整各个显示区域的背光亮度和图像像素值,能够提升图像画面的显示质量和对比度,并降低显示设备的功耗。
图1a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该显示控制方法可应用于显示控制装置中,该装置可采用软件和/或硬件的方式实现,并一般可集成于电子设备(例如显示设备)中。如图1a所示,该显示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0、获取目标图像的亮暗程度特征值。
其中,亮暗程度特征值用于表征目标图像的亮暗程度。
步骤S11、根据显示设备的背光组件的多个背光分区所对应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对目标图像的像素点进行分区特征提取,并根据分区特征提取结果和亮暗程度特征值确定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步骤S12、根据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确定各背光分区的背光驱动值,以供背光组件基于背光驱动值发射对应于目标图像的背光。
步骤S13、根据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对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像素数据分别进行补偿,得到补偿后的第二像素数据,以供显示设备的显示组件基于第二像素数据显示目标图像。
举例来说,显示设备可以为各种类型的LED显示设备,例如Mini_LED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包括背光组件(例如包括LED驱动部件和背光板,背光板划分有多个背光分区)和显示组件(例如为液晶面板)。执行该显示控制方法的显示控制装置可分别连接到背光组件和显示组件,使得背光组件根据显示控制装置输入的背光驱动值发射背光,并使得显示组件根据显示控制装置输入的像素值显示图像。本公开对显示设备的具体类型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背光组件可包括多个背光分区,背光分区可以M*N的阵列方式布置(M、N为大于1的整数)。例如,基于Mini_LED技术的某4K显示设备中,布置有96*56个背光分区(即56行*96列),每个背光分区可具有预设数量的Mini_LED灯,例如4个、16个等,以便为显示组件提供背光;每个背光分区可对应于显示组件的一定数量的像素点,例如40*40个像素点。本公开对背光分区的数量、布置方式、每个背光分区中LED的预设数量以及每个背光分区对应的像素点数量均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步骤S10中,根据目标图像中所有像素点的第一像素数据(即原始像素数据)来确定目标图像的亮暗程度特征值。其中,像素点的第一像素数据具体包括该像素点所包含的各子像素的子像素灰度级;亮暗程度特征值能够表征目标图像的亮暗程度,其中可根据实际需要来对亮暗程度特征值的取值范围进行预先设定;例如,亮暗程度特征值为整数且可在0到1023进行取值;其中,亮暗程度特征值越大则表示目标图像的整体亮度越亮,亮暗程度特征值越小,则表示目标图像的整体亮度越暗。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步骤S11中,根据显示设备的背光组件的多个背光分区所对应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对目标图像的像素点进行分区特征提取,得到分区特征提取结果;其中,分区特征提取结果可用于描述各背光分区的亮暗程度。具体特征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预先设定,然后在步骤S11中,针对任一背光分区,可从所有像素点中确定出与该背光分区对应的像素点(例如40*40个像素点),并对与该背光分区对应的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进行特征提取。对各个背光分区分别进行处理,即可得到分区特征提取结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针对任一背光分区,可以根据目标图像在背光分区内的各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对其进行特征提取,得到该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第一特征代表值和第二特征代表值,以作为分区特征提取结果,其中第一特征代表值小于第二特征代表值。其中,第一特征代表值和第二特征代表值均可以用于表征出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特征。
作为一个示例,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第一特征代表值,为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平均值。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第二特征代表值,为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最大值。即,分区特征提取的方式可以为求取灰度级的平均值及最大值,得到该背光分区的特征提取结果。
当然,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特征代表值和第二特征代表值还可以是其他特征,例如,第一特征代表值为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第一特征代表值的最小值,第二特征代表值为背光分区内出现频数最大的像素灰度级。此处不再一一举例。
当然,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还可以基于其他方式来对各背光分区进行特征提取,例如还可以是通过神经网络(例如包括卷积层、池化层、全连接层等),对与该背光分区对应的像素点的灰度级进行处理,得到该背光分区的特征提取结果。本公开对分区特征提取的具体方式不作限制。
在完成分区特征提取之后,根据分区特征提取结果和亮暗程度特征值来确定各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亮暗程度特征值可以表征目标图像的亮暗程度,也就是说,在生成各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时,不仅考虑到了各背光分区的亮暗程度因素,还考虑到了目标图像的整体亮暗程度因素的考量,有利于保证目标图像中的暗部细节;具体原理后面将结合具体示例来进行详细描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得到各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后,可基于预设的映射方式将各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映射为对应的背光驱动值。例如,基于映射查找表(Look Up Table)通过查表的方式以查询出第一背光特征值所对应的背光驱动值,其中映射查找表内预先存储有不同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各第一背光特征值所对应的背光驱动值;又例如,可以基于预先设计的映射算法来将第一背光特征值映射为对应的背光驱动值。在后续过程中,可将经步骤S12处理得到的背光驱动值输入到背光组件的驱动部件(例如驱动芯片),以使背光板的各个背光分区的LED灯发射对应于目标图像的背光。这样,完成背光的处理过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13中,可根据各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来确定出目的图像内像素点的补偿因子,然后基于补偿因子采用预设补偿算法,例如,线性补偿算法或非线性补偿算法,来对目标图像内各像素点的第一像素数据分别进行补偿,得到补偿后的第二像素数据。在后续过程中,可将经步骤S13处理得到的各像素点的第二像素数据输入到显示组件,以使显示组件显示该目标图像。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通过获取目标图像的亮暗程度特征值,基于亮暗程度特征值和对背光分区进行分区特征提取得到的分区特征提取结果生成各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此后基于第一背光特征值确定出各背光分区的背光驱动值,以及基于第一背光特征值对各像素点的第一像素数据进行补偿以得到第二像素数据;在后续显示过程中,背光组件基于各背光分区的背光驱动值提供相应背光,显示组件基于各像素点的第二像素数据进行显示,可有效提升图像画面的显示质量和对比度,并降低显示设备的功耗。与此同时,由于第二背光特征值第一背光特征值的生成过程中考虑到了目标图像的整体亮暗程度因素,可有效保证目标图像中的暗部细节。
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步骤S12位于步骤S13之后执行的情况,仅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一种可选实施方案,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对于步骤S12和步骤S13执行顺序不作限定。也就是说,步骤S12也可以与步骤S13同步执行,或者是步骤S12位于步骤S13之后执行。
图1b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b所示,与前面实施例中不同的,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在步骤S11之后,且在步骤S12和步骤S13之前还包括:步骤S1a;下面仅对步骤S1a进行详细描述。
步骤S1a、对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进行滤波,得到各背光分区更新后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在经步骤S11处理后,所得到的各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可能大小不一,甚至相邻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差距悬殊,影响最终的显示效果。该情况下,可进行滤波处理,以使不同背光分区之间的亮暗程度变化趋于平滑,有利于改善图像画面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1a中,可对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进行滤波,得到各个背光分区更新后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针对任一背光分区,可确定该背光分区的邻近分区,也即与该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的分区距离阈值p(p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的背光分区。分区距离可定义为背光分区之间间隔的分区数量+1,也即相邻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为1。其中,分区距离阈值p可例如设为1,也即将该背光分区周围的8个背光分区作为邻近分区,加上该背光分区本身,共计3*3的9个背光分区;该分区距离阈值p可例如设为2,也即将该背光分区周围的24个背光分区作为邻近分区,加上该背光分区本身,共计5*5的25个背光分区。本公开对分区距离阈值的具体取值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针对任一背光分区,可对以该背光分区为中心的(2p+1)*(2p+1)个背光分区进行滤波。图4a和图4b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背光分区及特征值的示意图。如图4a所示,分区距离阈值p=1,背光分区为5的情况下,其邻近分区为1、2、3、4、6、7、8、9,共3*3的9个背光分区;如图4b所示,a、b、c、d、e、f、g、h、i分别为各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滤波的方式可以为:将邻近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乘以预设的滤波系数,得到调整后的背光特征值(称为第二背光特征值);再从各个邻近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与该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选取出最大值,作为该背光分区滤波后的背光特征值(称为第一背光特征值)。滤波的方式还可以为:求取各个邻近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与该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的平均值,作为该背光分区滤波后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处在显示设备边缘的背光分区,也即背光分区与显示设备边缘的距离小于分区距离阈值p,可仅选取分区距离阈值p内的部分分区进行处理,例如,背光分区1为显示设备左上角的分区且p=1时,其邻近分区为2、4、5。可仅对背光分区1、2、4、5进行滤波;或者,也可以向左和向上扩展到3*3的9个分区,扩展出来的分区的特征值可设为0或为背光分区2、4、5的特征值的镜像(以背光分区1为中心对称)。在求取最大值的方案中,不扩展,扩展且特征值补0,或者扩展且镜像特征值的处理方式,均对滤波结果没有影响;在求取平均值的方案中,各种处理方式可能对滤波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应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滤波的方式以及对显示设备边缘的背光分区的处理方式,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图2为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步骤S10的一种可选实现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a和图1b中的步骤S10包括:
步骤S101、根据目标图像中各像素点的第一像素数据所包含的各子像素的像素灰度级生成目标图像的灰度直方图。
其中,灰度直方图用于记载目标图像内各像素灰度级的像素点数量。生成灰度直方图的过程如下:首先,确定各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其中,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可由该像素点所包含的子像素的子像素灰度级来确定,例如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等于该像素点所包含的全部子像素(一般包括R/G/B三个子像素)的子像素灰度级的最大值。然后,对各像素灰度级(例如,像素灰度级可取值为0至1023,共计1024个不同像素灰度级)下的像素点个数进行统计,从而得到目标图像的灰度直方图。
步骤S102、根据灰度直方图确定目标图像的亮暗程度特征值。
作为一种可选实施方案,步骤S102具体包括:根据灰度直方图中所记载的各像素灰度级的像素点数量,确定出满足的最小N取值,并将确定出的N作为亮暗程度特征值。
其中,N为整数且0≤N≤imax,imax表示预设的最大像素灰度级,ti表示灰度直方图中所记载像素灰度级为i的像素点数量,T表示所述目标图像中像素点的数量,S表示预设的比例阈值,0.5≤S<1,例如S取值为0.8。通过上述步骤所求得的亮暗程度特征值F0必然也满足0≤F0≤imax。
上述判断条件的本质是对像素灰度级进行累积分布运算,基于该累积分布运算过程来确定N值以作为亮暗程度特征值,可使得亮暗程度特征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目标图像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频数分布情况,可以更为准确的反应出目标图像的亮暗程度。
当然,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灰度直方图并基于其他算法来确定出亮暗程度特征值(例如,选取频数最大的像素灰度级作为亮暗程度特征值,或者选取频数最大的前j个像素灰度级求平均值并将该平均值作为亮暗程度特征值),仅需保证所求得的亮暗程度特征值能够用于表征出目标图像的整体亮暗程度即可。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步骤S11的一种可选实现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a和图1b中的步骤S11可包括:
步骤S111、针对任一背光分区,根据目标图像在背光分区内的各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确定各所述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第一特征代表值和第二特征代表值,以作为分区特征提取结果。
其中,第一特征代表值小于第二特征代表值。
步骤S112、根据亮暗程度特征值确定出加权系数。
加权系数P满足:0≤P≤1。在一些实施例中,加权系数P与亮暗程度特征值呈负相关。也就是说,亮暗程度特征值越大,则加权系数P越小。具体原理后面将作详细描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权系数P为:
在公式(2)中,imax表示预设的最大像素灰度级(例如,像素灰度级在0~1023范围进行取值时,则最大像素灰度级为1023),F0表示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0≤F0≤imax。
步骤S113、针对任一背光分区,根据加权系数以及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第一特征代表值和第二特征代表值,确定出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BL1=(1-P)×BLR1+P×BLR2 (3)
在公式(3)中,BL1为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BLR1为所述背光分区内所有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第一特征代表值,BLR2为所述背光分区内所有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第二特征代表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第一特征代表值,为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平均值;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第二特征代表值,为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最大值。
基于公式(2)可见,亮暗程度特征值F0越小,则加权系数越大;基于公式(3)可见,加权系数越大,所求得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越接近于该背光分区的内所有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第二特征代表值(相对于第一特征代表值而言为一个较大值),相应地所求得的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越大,此时越能够保证目标图像中的暗部细节。
通过上述步骤S111~步骤S113,对背光组件的所有背光分区分别进行上述处理,即可得到各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需要说明的是,在分区特征提取中,如果仅采用背光分区内所有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最大值来作为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则能够极大地保留图像细节,但会造成暗场区域图像亮度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对比度提升不足,功耗降低有限。如果仅采用背光分区内所有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平均值来作为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则能够较大程度地降低背光,以降低功耗,然而对于对比度高的区域,背光降低程度超出了像素补偿所能达到的程度,导致图像无法被恰当地还原,难以产生正确的显示效果。
在本公开中,通过将背光分区内所有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最大值和平均值进行加权求和,并将加权求和结果作为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可有效改善上述问题。另外,背光分区内所有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最大值和背光分区内所有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平均值,二者所分配的权重系数还与亮暗程度特征值相关;具体地,目标图像的亮度越暗,亮暗程度特征值越小,背光分区内所有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最大值(第二特征代表值)所对应的权重系数(即为P)越大,背光分区内所有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平均值(第一特征代表值)所对应的权重系数(即为1-P)越小,此时所求得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越接近于该背光分区的内所有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最大值,越能够保证目标图像中的暗部细节。目标图像的亮度越亮,亮暗程度特征值越大,背光分区内所有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最大值所对应的权重系数(即为P)越小,背光分区内所有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平均值所对应的权重系数(即为1-P)越大,此时所求得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越接近于该背光分区的内所有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平均值,越能够降低功耗。
基于上述内容可见,通过采用像素灰度级的最大值和平均值加权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采用最大值和平均值这两种处理方式的优点,也即能够保留图像细节,并降低背光以降低功耗;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前述仅依靠最大值或平均值进行计算的两种算法的缺点,也即能够提升对比度,并适当降低背光,以便后续能够通过像素补偿来还原图像,从而提高图像画面的显示质量。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步骤S1a的一种可选实现方法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b中的步骤S1a可包括:
步骤S1a1、根据亮暗程度特征值确定出滤波系数。
滤波系数Q满足:0≤Q≤1。在一些实施例中,滤波系数Q与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呈正相关。也就是说,亮暗程度特征值越大,则滤波系数Q越大。具体原理后面将作详细描述。
在公式(4)中,Q表示滤波系数,imax表示预设的最大像素灰度级,F0表示亮暗程度特征值,0≤F0≤imax。其中,通过步骤S1a1计算出的滤波系数Q满足0≤Q≤1,且亮暗程度特征值越大,则滤波系数Q越大。也就是说,目标图像的整体亮度越亮,则滤波系数Q越大;目标图像的整体亮度越暗,则滤波系数Q越小。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目标图像的整体亮度越亮(亮暗程度特征值越大),则可能存在的边界梯度越大,此时将滤波系数设置越大,暗部区域经过滤波后亮度提升幅度越大,边界梯度变化越大。反之,目标图像的整体亮度越暗(亮暗程度特征值越小),可能存在的边界梯度越小,此时将滤波因子设置越小,暗部区域经过滤波后亮度提升幅度越小,边界梯度变化越小。通过上述设计,有利于保证目标图像的同时对比度。
步骤S1a2、针对任一背光分区,根据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背光分区的邻近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预先确定的滤波系数,确定背光分区更新后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其中,邻近分区包括与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或等于分区距离阈值的背光分区。
在步骤S1a2中,针对背光组件的任一个背光分区,可确定该背光分区的邻近分区,也即与该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的分区距离阈值p的背光分区,p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其中,分区距离可定义为背光分区之间间隔的分区数量+1,相邻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为1。其中,分区距离阈值p可例如设为1,也即将该背光分区周围的8个背光分区作为邻近分区,加上该背光分区本身,共计3*3的9个背光分区;该分区距离阈值p可例如设为2,也即将该背光分区周围的24个背光分区作为邻近分区,加上该背光分区本身,共计5*5的25个背光分区。本公开对分区距离阈值的具体取值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对该背光分区及其邻近分区进行滤波,也即对以该背光分区为中心的(2p+1)*(2p+1)个背光分区进行滤波。
图6a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步骤S1a2的一种可选实现方法的流程图。如图6a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a2可包括:
步骤S1a21a、根据邻近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和滤波系数,确定邻近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
步骤S1a22a、将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各个邻近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中的最大值,确定为背光分区更新后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可将该背光分区的各邻近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乘以滤波系数Q,得到该背光分区的各邻近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再从各个邻近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与该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选取出最大值,作为该背光分区滤波后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即更新后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作为一个示例,确定图4a中编号为5的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将图4b中的第一背光特征值a、b、c、d、f、g、h、i,分别乘以滤波系数Q,得到第二背光特征值a*Q、b*Q、c*Q、d*Q、f*Q、g*Q、h*Q、i*Q;然后,选取a*Q、b*Q、c*Q、d*Q、e、f*Q、g*Q、h*Q、i*Q中的最大值,作为编号为5的背光分区的更新后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其中,滤波系数Q的取值范围为[0,1],基于步骤S1a1可使得滤波系数Q能够根据目标图像的整体亮暗程度动态可调。通过前面步骤S1a1来实现滤波系数Q的动态可调,有利于保证目标图像的同时对比度。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a中也可以不包括前述步骤S1a1,滤波系数Q为预先设定的一个定值,例如Q取值为0.6或0.7。上述两种方式,均应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图6b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步骤S114S1a22的另一种可选实现方法的流程图。如图6b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422S1a2可包括:
步骤S1a21b、从邻近分区中选取第一背光特征值最大的一个邻近分区作为目标邻近分区,并根据目标邻近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和滤波系数,确定目标邻近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
步骤S1a22b、将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目标邻近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中的较大值,确定为背光分区更新后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作为一个示例,确定图4a中编号为5的背光分区的更新后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具体过程如下:首先,从图4b中的第一背光特征值a、b、c、d、f、g、h、i中确定一个最大值,假定f为最大值,则表明编号为6的背光分区作为目标邻近分区;然后,将编号为6的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乘以滤波系数Q,得到目标邻近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f*Q;接着,选取e和f*Q中的较大值,作为编号为5的背光分区更新后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步骤S1a21a~步骤S1a22a所得到的背光分区更新后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与通过步骤S1a21b~步骤S1a22b所得到的背光分区更新后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相同。
在相关技术中,一般是基于邻近分区的背光特征值的最大值滤波或最小值进行滤波,其中基于邻近分区的背光特征值的最大值滤波可以保证图像的亮度细节但对比度较差,而基于邻近分区的背光特征值的最小值滤波可以保证图像的对比度但是亮度细节较差。针对上述问题,而在本公开中引入了滤波系数Q,并采用将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与邻近分区的最大第二背光特征值(邻近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乘以滤波系数Q)进行比较,基于比较结果来进行滤波,可以有效平衡图像的亮度细节和对比度。尤其是当滤波系数Q可跟随亮暗程度特征值变化时,可实现对咪表图像的亮度细节与对比度的动态平衡调整。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减少相邻区域的亮暗程度差异过于明显的情况,使得不同分区之间的亮暗程度变化趋于平滑,从而改善补偿后的图像画面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背光组件包括驱动部件和多个背光分区的背光灯,驱动部件例如为驱动芯片,背光灯例如为Mini-LED灯。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步骤S12的一种可选实现方法的流程图。如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2包括:
步骤S121、根据亮暗程度特征值确定出驱动调整系数。
驱动调整系数W满足:0<W≤1。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调整系数W与亮暗程度特征值呈正相关。也就是说,亮暗程度特征值越大,则驱动调整系数W越大。具体原理后面将作详细描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调整系数W为:
在公式(5)中,W表示驱动调整系数,F0表示亮暗程度特征值,0≤F0≤imax,imax表示预设的最大像素灰度级,m为预设的常量系数且m≥2。
其中,通过步骤S121计算出的驱动调整系数W满足:且亮暗程度特征值越大,则驱动调整系数W越大。也就是说,目标图像的整体亮度越亮,则驱动调整系数W越大;目标图像的整体亮度越暗,则驱动调整系数W越小。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目标图像的整体亮度越亮(亮暗程度特征值越大),则所需要的背光亮度越大,此时将驱动调整系数设置越大,可使得后续所映射出的背光驱动值越大。反之,目标图像的整体亮度越暗(亮暗程度特征值越小),则所需要的背光亮度越小,此时将驱动调整系数设置越小,可使得后续所映射出的背光驱动值越小。通过上述设计,有利于保证目标图像的顺序对比度。
步骤S122、针对任一背光分区,根据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预先确定的驱动调整系数,确定背光分区的背光驱动值。
在公式(6)中,Bdrive表示背光分区的背光驱动值,BL2表示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W表示驱动调整系数,imax表示预设的最大像素灰度级,Imax表示预设的最大背光灰度级。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的本质是利用像素灰度级来表示背光分区的发光亮暗程度,而系统内像素灰度级与背光灰度级的取值范围一般不同,作为一个示例,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用10bit来表示,背光区域的背光灰度级的用14bit来表示,此时像素灰度级的取值范围为[0,210-1],背光灰度级的取值范围为[0,214-1],则需要将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映射至对应的背光驱动值。此时,也可以看作是将一个10bit数据转换为一个14bit数据。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在将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映射至对应的背光驱动值的过程中,还引入了驱动调整系数,有利于保证目标图像的顺序对比度。
仍以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用10bit来表示,背光区域的背光灰度级的用14bit来表示的情况为例,则公式(6)中最大像素灰度级imax取值为210-1=1023,最大像素灰度级Imax取值为214-1=16383。
在上述实施例中,驱动调整系数W的取值范围为基于步骤S121可使得驱动调整系数W能够根据目标图像的整体亮暗程度动态可调,且限定驱动调整系数W在之间进行取值,由于即驱动调整系数W取值始终是大于1/2,可有效避免因驱动调整系数W取值过小而导致确定背光分区的背光驱动值过小,并导致最终背光亮度过暗的问题。
作为一个示例,m取值为5,驱动调整系数W的取值范围为[0.8,1]。通过前面步骤S121来实现驱动调整系数W的动态可调,有利于保证目标图像的顺序对比度。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2中也可以不包括前述步骤S121,驱动调整系数W为预先设定的一个定值,为保证最终所呈现的显示画面的整体亮度不会过暗,驱动调整系数W的取值一般设置为大于或等于0.5;例如,W取值为0.9或0.95。上述两种方式,均应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由于各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往往大小不一,相邻分区发出的背光光线在背光腔内向液晶面板投射扩散过程中会相互影响,各个背光分区的实际背光分布并不等于第一背光特征值。如果不考虑光扩散的影响,直接根据提取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进行像素补偿,不仅无法精确重现图像信息,还会产生明显的块效应,同时光扩散会有串扰,使得亮区域的亮度下降而暗区域亮度增强,影响显示效果。该情况下,第一背光特征值一方面可用于驱动背光组件发射背光,另一方面可用于进行背光模拟,以便对图像进行补偿。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步骤S13的一种可选实现方法的流程图。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3包括:
步骤S131、针对任一背光分区,根据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背光分区的扩散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背光分区的扩散分区的扩散因子,确定背光分区的背光扩散特征值。
其中,扩散分区包括与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或等于扩散距离阈值的背光分区。
步骤S132、根据多个背光分区的背光扩散特征值,采用预设的插值算法以得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像素背光特征值。
步骤S133、针对任一像素点,根据像素点的像素背光特征值,采用非线性像素补偿的方式确定像素点的补偿因子。
步骤S134、根据补偿因子,分别对各像素点的第一像素数据内各个子像素的像素灰度级进行补偿,得到像素点的第二像素数据。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针对背光组件的任一个背光分区,可确定该背光分区的扩散分区。其中,扩散分区包括与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或等于扩散距离阈值q的背光分区,q为大于1的整数。扩散距离阈值q可例如取值为3、4、5等,本公开对扩散距离阈值q的具体取值不作限制。
其中,扩散距离阈值q的取值越大则背光扩散模拟的精度越高,但计算量也较大;q的取值越小则背光扩散模拟的精度越低,但计算量较小。通常可根据光扩散模拟的精度需求与计算量需求综合设定扩散距离阈值q。例如,分区距离=4时,扩散因子取值为0.05;分区距离>4时的扩散因子进一步缩小,分区距离>4时的背光扩散可忽略不计,因此可将扩散距离阈值q设为4。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对以该背光分区为中心的(2q+1)*(2q+1)个背光分区进行背光扩散模拟。例如q=4时,对9*9个背光分区进行背光扩散模拟。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背光扩散模拟中,可将各个扩散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与该扩散分区的扩散因子相乘,再将各个扩散分区的相乘结果(扩散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与对应扩散因子的乘积)及该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进行累加,得到该背光分区的背光扩散特征值。该背光扩散模拟的过程与卷积过程类似,可将其称为卷积扩散模型。
图9a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个背光分区及其对应的各扩散分区的示意图,图9b为图9a中所示背光分区及其对应的各扩散分区的扩散因子示意图。如图9a和图9b所示,扩散距离阈值=4时,对以编号为e5的背光分区为中心的9*9个背光分区进行背光扩散模拟,包括a1~a9、b1~b9、c1~c9、d1~d9、e1~e9、f1~f9、g1~g9、h1~h9、i1~i9;参见图9b所示,这9*9个背光分区的扩散因子为P1-P81。其中,当前处理的编号为e5的背光分区的扩散因子P41为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扩散因子可以为预先实验测量得到的值,由显示设备的屏幕特性决定。该扩散因子的取值范围为[0,1],可与分区距离呈负相关,也即分区距离越大,扩散因子越小。例如,分区距离=4时,扩散因子取值为0.05。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扩散因子的取值来设定扩散距离阈值。扩散距离阈值取值较大时,结果较精确,但计算量增大;扩散距离阈值取值较小时,结果精度下降,但计算量也减小。应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扩散距离阈值,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对背光光线的扩散过程进行模拟,使得各个背光分区的背光扩散特征值更接近实际背光亮度,从而减少背光分区的块效应,提高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处在显示设备边缘的背光分区,也即与显示设备边缘的距离小于扩散距离阈值q的背光分区,其扩散分区的数量较少。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仅选取扩散距离阈值q内的背光分区进行处理,通过卷积扩散模型得到背光扩散特征值。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中位于边缘处的背光分区及其所对应扩散分区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在扩散距离阈值q=4时,图10中的背光分区B11所对应扩散距离阈值内的扩散分区为B12~B15、B21~B25、B31~B35、B41~B45、B51~B55,共24个扩散分区。
由于边缘处的背光分区不完全满足卷积扩散模型,导致边缘的背光分区计算出的背光扩散特征值偏小,在经过像素补偿后,不完全满足卷积扩散模型的边缘分区和完全满足卷积扩散模型的正常分区的图像显示有明显的分界现象,显示效果变差。
该情况下,可对背光分区的数量进行扩展,以便提高对边缘的背光分区进行背光扩散模拟的背光扩散特征值。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步骤S13的另一种可选实现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131之前还包括:
步骤S130、根据预设的扩散距离阈值,确定在多个背光分区之外的虚拟分区的位置及数量,以及根据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分别确定各个虚拟分区的扩展背光特征值。
其中,虚拟分区的扩展背光特征值的本质为虚拟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举例来说,在通过步骤S11得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后,可在步骤S130中根据预设的扩散距离阈值q,对背光分区的数量进行扩展,确定需要扩展出的虚拟分区的位置及数量。
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对背光分区进行扩展得到虚拟分区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设未扩展的背光分区所处区域为区域1,包括M*N个背光分区,M、N为大于1的整数,对背光分区的数量进行扩展,需要使得边缘的背光分区在背光扩散模拟中的分区数量达到(2q+1)*(2q+1)。以左上边缘为例,可分别确定区域2的N*q个虚拟分区、区域3的M*q个虚拟分区以及区域4的q*q个虚拟分区。这样,对背光组件的各个边缘分别进行扩展,经扩展后,虚拟分区与背光分区的数量之和为(M+2q)*(N+2q)。例如,区域1包括96*56个背光分区,q=4,则经扩展后,得到总共(96+8)*(56+8)=104*64个分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步骤S130中根据各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对边缘附近的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进行镜像的方式,分别确定各个虚拟分区的扩展背光特征值。现对镜像的方式具体说明如下:
对于图12中的各个区域,区域2中的虚拟分区的扩展背光特征值,以区域1的第1列为中心进行镜像。即q=4时,区域2第1列镜像区域1的第5列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第2列镜像区域1的第4列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第3列镜像区域1的第3列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第4列镜像区域1的第2列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其中,区域3中的虚拟分区的扩展背光特征值,以区域1的第1行第1列B11为中心进行镜像。即q=4时,区域3第1列镜像区域1的B55、B45、B35、B25四个分区对应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第2列镜像区域1的B54、B44、B34、B24四个分区对应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第3列镜像区域1的B53、B43、B33、B23四个分区对应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第4列镜像区域1的B52、B42、B32、B22四个分区对应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其中,区域4中的虚拟分区的扩展背光特征值,以区域1的第1行为中心进行镜像。即q=4时,区域4第1行镜像区域1的第5行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第2行镜像区域1的第4行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第3行镜像区域1的第3行,第4列镜像存储区域1的第2行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其他边缘位置的镜像补偿方式和上述方式类似。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采用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实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控制装置的情况下,可将各个区域的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分别存储在FPGA的BRAM(Block RAM,块存储器)中,例如区域1、区域2、区域3、区域4分别由一个BRAM存储。这样,由一共9个BRAM存储数据,构成(M+2q)*(N+2q)个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131中,如果待处理的背光分区与显示设备边缘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扩散距离阈值,则可根据该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背光分区的扩散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与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或等于扩散距离阈值的虚拟分区的扩展背光特征值,以及相应的扩散分区和虚拟分区的扩散因子,确定该背光分区的背光扩散特征值。
也就是说,对于任一背光分区,如果该背光分区与显示设备边缘的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扩散距离阈值q,则该背光分区为边缘分区,其扩散分区中包括与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或等于扩散距离阈值q的虚拟分区。这样,在步骤S131中,可对以该背光分区为中心的(2q+1)*(2q+1)个背光分区进行背光扩散模拟。也即,将该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该背光分区的扩散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与该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或等于扩散距离阈值的虚拟分区的扩展背光特征值,与相应的扩散分区及虚拟分区的扩散因子相乘,再将各个相乘结果及该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进行累加,得到该背光分区的背光扩散特征值。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对边缘分区背光模拟后的背光扩散特征值,提高背光模拟的精度。
图13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背光组件的边框的示意图。如图13所示,背光组件设置在背板上,背光组件的侧面设置有边框,边框上设置有反射片,能够将发射到反射片的光反射到显示组件上。因此,在不对背光分区进行扩展的情况下,边缘的背光分区计算出的背光扩散特征值偏小。
上述直接进行镜像的扩展方式,可认为是反射片的反射率为1的情况。然而,实际应用中,反射片的反射率通常小于1。该情况下,可为各个虚拟分区设定影响因子,以便进一步提高背光扩散模拟的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130中确定出虚拟分区的位置及数量之后,可根据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各个虚拟分区的影响因子,分别确定各个虚拟分区的扩展背光特征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影响因子与背光组件侧面的反射率相关联。
举例来说,影响因子与背光组件侧面的反射率相关联。可根据背光组件侧面的反射率计算出虚拟分区的影响因子,也可通过实际测试确定出虚拟分区的影响因子。可为各个虚拟分区设定相同的影响因子,也可为各个虚拟分区设定不同的影响因子。本公开对影响因子的具体确定方式及设定方式均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以对边缘附近的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进行镜像的方式,分别确定与各个虚拟分区对应的背光分区,该镜像过程不再赘述。对于任一虚拟分区,将与该虚拟分区对应的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与该虚拟分区的影响因子相乘,将结果作为该虚拟分区的扩展背光特征值。从而,能够确定出各个虚拟分区的扩展背光特征值。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基于影响因子确定虚拟分区的背光亮度,进一步提高背光扩散模拟的精度,从而提升补偿后的图像画面的显示效果。
上述的背光模拟能够有效去除块效应,使图像的不同分区之间过渡更加平滑。为了获得更好的图像显示效果,使整幅图像更加平滑,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进一步计算背光分区内每个像素点的像素背光特征值。
也即,在通过步骤S141得到各个背光分区的背光扩散特征值后,可在步骤S142中通过预设的插值算法来对各个背光分区内的像素点的背光进行模拟,得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像素背光特征值。
图14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步骤S132的一种可选实现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32包括:
步骤S1321、针对任一目标区域,根据所覆盖的2*2个背光分区的背光扩散特征值,分别确定目标区域的顶点像素点的像素背光特征值。
其中,目标区域是以所覆盖的2*2个背光分区的中心为顶点,且尺寸与背光分区的尺寸相同的区域。
步骤S1322、根据目标区域的顶点像素点的第二背光亮度值,利用预设的插值算法对目标区域中的各个像素点分别进行插值处理,得到目标区域中各个像素点的像素背光特征值。
举例来说,可确定多个目标区域,目标区域是以背光分区的中心点为顶点,尺寸与背光分区的尺寸相同的区域。
图15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从相邻四个背光分区中选取目标区域的一种示意图。如图15所示,各背光分区B1、B2、B3、B4均对应4*4个像素点a1~a16、b1~b16、c1~c16、d1~d16。4个背光分区B1、B2、B3、B4的中点连线限定出一个目标区域C1,目标区域C1的四个顶点像素点分别为像素点a11、像素点b10、像素点c7和像素点d6。
其中,像素点a11的像素背光特征值取值为所属背光分区B1的背光扩散特征值,像素点b10的像素背光特征值取值为所属背光分区B2的背光扩散特征值,像素点c7的像素背光特征值取值为所属背光分区B3的背光扩散特征值;像素点d6的像素背光特征值取值为所属背光分区B4的背光扩散特征值。此时,基于四个顶点像素点a11、b10、c7、d6的像素背光特征值生成一个2*2的矩阵,通过预设的插值算法对上述2*2矩阵进行插值处理,并生成一个4*4的矩阵,该4*4的矩阵与目标区域C1中4*4个像素点相对应,从而得到目标区域C1中4*4个像素点的像素背光特征值。
作为一种可选实施方案,预设的插值算法为双线性插值算法。作为一种具体运算方式,将目标区域C1中四个顶点像素点a11、b10、c7、d6映射至平面直角坐标系(横坐标用x表示,纵坐标用y表示)中,对应的坐标分别设定为(0,1)、(1,1)、(0,0)、(1,0),该四个坐标点所限定的区域为SQ1。其中,位于区域SQ1中任意一点(x0,y0)所对应的像素背光特征值f(x0,y0)为:
f(x0,y0)=f(0,0)*(1-x0)*(1-y0)+f(1,0)*x0*(1-y0)+f(0,1)*(1-x0)*y0+f(1,1)*x0*y0
其中,0≤x0≤1,0≤y0≤1;f(0,0)、f(1,0)、f(0,1)、f(1,1)的取值分别为顶点像素点c7的像素背光特征值、顶点像素点d6的像素背光特征值、顶点像素点a11的像素背光特征值和顶点像素点b10的像素背光特征值。
上述通过双线性插值算法对2*2矩阵进行插值处理,并生成一个4*4的矩阵的过程,可看作是求解坐标(0,0)、(1/3,0)、(2/3,0)、(1,0)、(0,1/3)、(1/3,1/3)、(2/3,1/3)、(1,1/3)、(0,2/3)、(1/3,2/3)、(2/3,2/3)、(1,2/3)、(0,1)、(1/3,1)、(2/3,1)、(1,1)所对应像素背光特征值的过程。在完成差值处理后,根据得到矩阵确定目标区域C1中各像素点的像素背光特征值。例如,图15中像素点c4的像素背光特征值即为f(1/3,1/3),图15中像素点b14的像素背光特征值即为f(1,2/3)。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处在显示设备边缘的目标区域,可对超出边缘的部分补零,或者进行镜像,镜像的方式与前面描述的方式类似。同样通过预设的插值算法来对显示设备边缘的目标区域进行插值,得到该目标区域中所有像素点的像素背光特征值。本公开对超出边缘的部分的具体处理方式不作限制。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实现对各个像素点的背光模拟,进一步提高背光模拟的精度,从而使整幅图像更加平滑,获得更好的图像显示效果。
当然,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线性插值算法或非线性插值算法来模拟出显示画面内各像素点的像素背光特征值。此处不再一一举例描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通过步骤S132得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像素背光特征值后,可通过步骤S133和步骤S134,来对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像素数据分别进行补偿,得到补偿后的第二像素数据。
相关技术中,存在线性像素补偿和非线性像素补偿的方式,线性像素补偿易于实现且计算复杂度低,但是对于高亮度的图像处理不佳。若背光亮度较低,不仅会放大图像本身的噪声,还会因补偿过大引起光晕现象,从而造成补偿后的图像细节丢失,图像画面显示效果变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采用非线性像素补偿的方式。具体地,在步骤S133中通过非线性像素补偿的方式确定像素点的补偿因子,并在步骤S134中基于所确定的根据补偿因子,分别对各像素点的第一像素数据内各个子像素的像素灰度级进行补偿,得到像素点的第二像素数据。
举例来说,针对任一个像素点,根据该像素点的像素背光特征值,可采用非线性像素补偿的方式,确定该像素点的补偿因子。公式表示如下:
在公式(7)中,factor(u,v)表示像素点(u,v)的补偿因子;BLpix(u,v)表示像素点(u,v)的像素背光特征值;BLbase为实际测试的常量,例如BLbase取值为预设的最大像素灰度级imax;γ1为定值,例如取值为2.2。通过公式(7),即可得到各个像素点的补偿因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根据公式(7)得到的补偿因子,直接对像素点进行补偿。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将公式(7)所计算出的补偿因子(称为第一补偿因子)与像素点所对应的最大补偿因子(称为第二补偿因子)进行比较,选取第一补偿因子和第二补偿因子中较小者作为像素点的最终补偿因子,以避免对像素点进行补偿后出现像素灰度级的取值溢出情况。
图16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步骤S133的一种可选实现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33包括:
步骤S1331、根据像素点的像素背光特征值,采用非线性像素补偿的方式确定像素点的第一补偿因子。
步骤S1332、根据像素点的第一像素数据,确定像素点的第二补偿因子。
步骤S1333、将第一补偿因子与第二补偿因子中的较小者,确定为像素点的补偿因子。
在步骤S1331中,可通过公式(7)得到像素点的第一补偿因子。
在步骤S1332中,先根据像素点的第一像素数据确定出像素点的像素灰阶级(像素点所包含子像素中的像素灰度级的最大值),然后利用预设的最大像素灰度级与像素点的像素灰阶级imax进行除法运算,运算结果作为第二补偿因子(表征该像素点所能够配置的最大补偿因子)。
在步骤S1333中,选取步骤S1331所求得第一补偿因子与步骤S1332所求得第二补偿因子中的较小者,作为该像素点的最终补偿因子。
在通过步骤S133得到各像素点的补偿因子后,在步骤S134中分别对各像素点的第一像素数据内各个子像素的像素灰度级进行补偿,得到像素点的第二像素数据。具体地,可将像素点的第一像素数据内各个子像素的像素灰度级分别与步骤S133中所求得的补偿因子进行乘法运算,以对各个子像素的像素灰度级进行补偿,从而得到该像素点的第二像素数据。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实现对目标图像像素点的像素补偿,从而提高图像画面的显示效果。
图1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7所示,与前面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控制方法不同的是,在步骤S13之后,还包括:
步骤S14、在满足目标图像的显示条件的情况下,同时将多个背光分区的背光驱动值和各个像素点的第二像素数据分别输入驱动部件和显示组件。
也就是说,如果满足目标图像的显示条件,同时将多个背光分区的背光驱动值和各个像素点的第二像素数据分别输入驱动部件和显示组件,以驱动部件驱动多个背光分区的背光灯发射对应于目标图像的背光,同时使得显示组件显示该目标图像。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同时将对应同一目标图像的背光数据(各背光区域的背光驱动值)和像素数据(各像素点的第二像素数据)分别发送给背光组件和显示组件,以保证背光数据与像素数据的匹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图像的显示条件可例如包括:对应于该目标图像的行同步信号VX、列同步信号HX、数据有效信号DE等均有效。可根据该目标图像的帧标识ID等信息,确定相应的各种信号;根据显示设备的显示方式,设定目标图像的显示条件。本公开对显示条件的具体内容不作限制。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控制方法,能够应用于各种显示系统,尤其是大屏或超大屏高清显示系统,例如Mini_LED背光显示系统中,采用区域动态背光控制的方式,通过灰度级的分区特征提取、滤波、背光扩散卷积、插值求取像素背光特征值、像素补偿等操作,提高显示系统的显示画面的质量、提升显示画面的对比度,显著降低显示系统的功耗,并且,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图像细节,取得更好的视觉效果。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控制装置,该显示控制装置可用于实现前面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控制方法。图1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18所示,该显示控制装置包括:
亮暗程度获取模块10,用于获取目标图像的亮暗程度特征值,亮暗程度特征值表征目标图像的亮暗程度。
背光特征确定模块11,用于根据显示设备的背光组件的多个背光分区所对应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对目标图像的像素点进行分区特征提取,并根据分区特征提取结果和亮暗程度特征值确定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驱动值确定模块13,用于根据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确定各背光分区的背光驱动值,以供背光组件基于背光驱动值发射对应于目标图像的背光。
补偿模块14,用于根据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对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像素数据分别进行补偿,得到补偿后的第二像素数据,以供显示设备的显示组件基于第二像素数据显示目标图像。
图1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19所示,图19所示显示控制装置为基于图18所示像素控制装置的一种具体化可选实施方案。
在一些实施例中,像素控制装置还包括:滤波模块12;其中,滤波模块12用于对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进行滤波,得到各背光分区更新后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亮暗程度获取模块10具体用于根据目标图像中各像素点的第一像素数据确定目标图像的亮暗程度特征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亮暗程度获取模块10包括直方图生成单元101a和亮度程度获取单元102a。
其中,直方图生成单元101a具体用于根据目标图像中各像素点的第一像素数据所包含的各子像素的像素灰度级生成目标图像的灰度直方图。
亮度程度获取单元102a具体用于根据灰度直方图确定目标图像的亮暗程度特征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亮度程度获取单元102a具体用于根据灰度直方图中所记载的各像素灰度级的像素点数量,确定出满足的最小N取值,并将确定出的N作为亮暗程度特征值。
其中,N为整数且0≤N≤imax,imax表示预设的最大像素灰度级,ti表示灰度直方图中所记载像素灰度级为i的像素点数量,T表示目标图像中像素点的数量,S表示预设的比例阈值,0.5≤S<1。
在一些实施例中,背光特征确定模块11包括:分区特征提取单元111、加权系数确定单元112和第一背光特征值计算单元113。
其中,分区特征提取单元111,用于针对任一所述背光分区,根据所述目标图像在所述背光分区内的各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确定各所述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第一特征代表值和第二特征代表值,以作为所述分区特征提取结果,其中第一特征代表值小于第二特征代表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第一特征代表值,为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平均值;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第二特征代表值,为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最大值。
加权系数确定单元112,用于根据亮暗程度特征值确定出加权系数P;其中,加权系数与亮暗程度特征值呈负相关。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亮暗程度特征值所确定出的加权系数P为:
imax表示预设的最大像素灰度级,F0表示亮暗程度特征值,0≤F0≤imax。
第一背光特征值计算单元113,用于针对任一背光分区,根据加权系数以及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第一特征代表值和第二特征代表值,确定出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BL1=(1-P)×BLR1+P×BLR2
BL1为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P为加权系数,BLR1为背光分区内所有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第一特征代表值,BLR2为背光分区内所有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第二特征代表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第一特征代表值,为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平均值;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第二特征代表值,为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最大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滤波模块12包括:滤波系数确定单元121和滤波处理单元122。
其中,滤波系数确定单元121,用于根据亮暗程度特征值确定出滤波系数Q;其中,滤波系数与亮暗程度特征值呈正相关。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亮暗程度特征值所确定出的滤波系数Q为:
imax表示预设的最大像素灰度级,F0表示亮暗程度特征值,0≤F0≤imax。
滤波处理单元122,用于针对任一背光分区,根据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背光分区的邻近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预先确定的滤波系数,确定背光分区更新后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其中,邻近分区包括与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或等于分区距离阈值的背光分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滤波处理单元122具体用于根据邻近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和滤波系数,确定邻近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以及将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各个邻近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中的最大值,确定为背光分区更新后的第一背光特征值。或者,滤波处理单元122具体用于从邻近分区中选取第一背光特征值最大的一个邻近分区作为目标邻近分区,并根据目标邻近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和滤波系数,确定目标邻近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将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目标邻近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中的较大值,确定为背光分区更新后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值确定模块13包括:调整系数确定单元131和驱动值计算单元132。
其中,调整系数确定单元131,用于根据亮暗程度特征值确定出驱动调整系数W,其中驱动调整系数W与亮暗程度特征值呈正相关。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亮暗程度特征值所确定出的驱动调整系数W为:
F0表示亮暗程度特征值,0≤F0≤imax,imax表示预设的最大像素灰度级,m为预设的常量系数且m≥2。
驱动值计算单元132,用于针对任一背光分区,根据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预先确定的驱动调整系数,确定背光分区的背光驱动值;
Bdrive表示背光分区的背光驱动值,BL2表示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W表示驱动调整系数,imax表示预设的最大像素灰度级,Imax表示预设的最大背光灰度级。
在一些实施例中,m取值为5。
在一些实施例中,背光组件包括驱动部件和多个背光分区的背光灯,显示控制装置还包括:驱动值发送模块15以及像素数据发送模块16。
驱动值发送模块15,用于在满足目标图像的显示条件的情况下,将多个背光分区的背光驱动值输入至驱动部件。
像素数据发送模块16,用于在满足目标图像的显示条件的情况下,将各个像素点的第二像素数据输入至显示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补偿模块14包括:背光扩散模拟单元141、插值处理单元142、补偿因子确定单元143和补偿单元144。
其中,背光扩散模拟单元141,用于针对任一背光分区,根据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背光分区的扩散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背光分区的扩散分区的扩散因子,确定背光分区的背光扩散特征值;其中,扩散分区包括与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或等于扩散距离阈值的背光分区。
插值处理单元142,用于根据多个背光分区的背光扩散特征值,采用预设的插值算法以得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像素背光特征值。
补偿因子确定单元143,用于针对任一像素点,根据像素点的像素背光特征值,采用非线性像素补偿的方式确定像素点的补偿因子。
补偿单元144,用于根据补偿因子,分别对各像素点的第一像素数据内各个子像素的像素灰度级进行补偿,得到像素点的第二像素数据。
对于上述各模块和单元的具体描述,可参见前面实施例中的相应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图2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设备的结构框图。如图20所示,该显示设备包括:背光组件71、显示组件72以及显示控制装置73,显示控制装置采用上面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显示控制装置。
显示控制装置分别连接背光组件及显示组件,用于根据待显示的目标图像,确定目标图像在多个背光分区的背光驱动值以及补偿后的第二像素数据,并向背光组件输入背光驱动值,以及向显示组件输入补偿后的第二像素数据。
背光组件包括驱动部件和多个背光分区,驱动部件用于根据多个背光分区的背光驱动值,驱动多个背光分区发射背光。
显示组件用于根据输入的第二像素数据进行显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控制装置73可以为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也可以为其它类型的逻辑器件,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图21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01、存储器102、一个或多个I/O接口103。存储器102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当该一个或多个程序被该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该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的显示控制方法;一个或多个I/O接口103连接在处理器与存储器之间,配置为实现处理器与存储器的信息交互。
其中,处理器101为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器件,其包括但不限于中央处理器(CPU)等;存储器102为具有数据存储能力的器件,其包括但不限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更具体如SDRAM、DDR等)、只读存储器(ROM)、带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闪存(FLASH);I/O接口(读写接口)103连接在处理器101与存储器102间,能实现处理器101与存储器102的信息交互,其包括但不限于数据总线(Bus)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01、存储器102和I/O接口103通过总线104相互连接,进而与计算设备的其它组件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01包括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的图像显示控制方法中的步骤。
特别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公开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机器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部分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和/或从可拆卸介质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中央处理单元(CPU)执行时,执行本公开的系统中限定的上述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所示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公开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公开中,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电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公开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前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公开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电路或子电路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电路或子电路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例如,可以描述为:一种处理器,包括:接收电路和处理电路,该处理模块包括写入子电路和读取子电路。其中,这些电路或子电路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电路或子电路本身的限定,例如,接收电路还可以被描述为“接收视频信号”。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公开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Claims (22)
1.一种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目标图像的亮暗程度特征值,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表征所述目标图像的亮暗程度;
根据显示设备的背光组件的多个背光分区所对应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像素点进行分区特征提取,并根据分区特征提取结果和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确定各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对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进行滤波,得到各所述背光分区更新后的第一背光特征值;所述对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进行滤波,得到各所述背光分区更新后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的步骤,包括:针对任一背光分区,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所述背光分区的邻近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预先确定的滤波系数,确定所述背光分区更新后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其中,所述邻近分区包括与所述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或等于分区距离阈值的背光分区;
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更新后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确定各所述背光分区的背光驱动值,以供所述背光组件基于所述背光驱动值发射对应于所述目标图像的背光;
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像素数据分别进行补偿,得到补偿后的第二像素数据,以供所述显示设备的显示组件基于所述第二像素数据显示所述目标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目标图像的亮暗程度特征值的步骤,包括:
根据目标图像中各像素点的第一像素数据确定目标图像的亮暗程度特征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目标图像中各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确定目标图像的亮暗程度特征值的步骤,包括:
根据目标图像中各像素点的第一像素数据所包含的各子像素的像素灰度级生成所述目标图像的灰度直方图;
根据所述灰度直方图确定所述目标图像的亮暗程度特征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灰度直方图确定所述目标图像的亮暗程度特征值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灰度直方图中所记载的各像素灰度级的像素点数量,确定出满足的最小N取值,并将确定出的N作为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
其中,N为整数且0≤N≤imax,imax表示预设的最大像素灰度级,ti表示灰度直方图中所记载像素灰度级为i的像素点数量,T表示所述目标图像中像素点的数量,S表示预设的比例阈值,0.5≤S<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显示设备的背光组件的多个背光分区所对应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像素点进行分区特征提取的步骤包括:
针对任一所述背光分区,根据所述目标图像在所述背光分区内的各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确定各所述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第一特征代表值和第二特征代表值,以作为所述分区特征提取结果,其中所述第一特征代表值小于所述第二特征代表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第一特征代表值,为所述所述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平均值;
所述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第二特征代表值,为所述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最大值。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分区特征提取结果和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确定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确定出加权系数,所述加权系数与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呈负相关;
针对任一背光分区,根据所述加权系数以及所述背光分区内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第一特征代表值和第二特征代表值,确定出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BL1=(1-P)×BLR1+P×BLR2
BL1为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P为所述加权系数,BLR1为所述背光分区内所有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第一特征代表值,BLR2为所述背光分区内所有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的第二特征代表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所确定出的加权系数P为:
imax表示最大像素灰度级,F0表示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0≤F0≤imax;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所述背光分区的邻近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预先确定的滤波系数,确定所述背光分区更新后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根据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确定出所述滤波系数,所述滤波系数与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呈正相关。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所确定出的所述滤波系数Q为:
imax表示预设的最大像素灰度级,F0表示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0≤F0≤imax。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者10中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所述背光分区的邻近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预先确定的滤波系数,确定所述背光分区更新后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包括:
根据所述邻近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和所述滤波系数,确定所述邻近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
将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各个所述邻近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中的最大值,确定为所述背光分区更新后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或者,
从所述邻近分区中选取第一背光特征值最大的一个邻近分区作为目标邻近分区,并根据所述目标邻近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和滤波系数,确定目标邻近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
将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所述目标邻近分区的第二背光特征值中的较大值,确定为所述背光分区更新后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确定各所述背光分区的背光驱动值的步骤包括:
针对任一背光分区,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预先确定的驱动调整系数,确定所述背光分区的背光驱动值;
Bdrive表示所述背光分区的背光驱动值,BL2表示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W表示所述驱动调整系数,imax表示预设的最大像素灰度级,Imax表示预设的最大背光灰度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预先确定的驱动调整系数,确定所述背光分区的背光驱动值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根据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确定出驱动调整系数W,所述驱动调整系数W与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呈正相关。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所确定出的驱动调整系数W为:
F0表示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0≤F0≤imax,imax表示预设的最大像素灰度级,m为预设的常量系数且m≥2。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m取值为5。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组件包括驱动部件和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背光灯,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满足所述目标图像的显示条件的情况下,同时将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背光驱动值和所述各个像素点的第二像素数据分别输入所述驱动部件和显示组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像素数据分别进行补偿,得到补偿后的第二像素数据的步骤,包括:
针对任一背光分区,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所述背光分区的扩散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所述背光分区的扩散分区的扩散因子,确定所述背光分区的背光扩散特征值;其中,所述扩散分区包括与所述背光分区之间的分区距离小于或等于扩散距离阈值的背光分区;
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背光扩散特征值,采用预设的插值算法以得到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像素背光特征值;
针对任一像素点,根据所述像素点的像素背光特征值,采用非线性像素补偿的方式确定所述像素点的补偿因子;
根据所述补偿因子,分别对各所述像素点的所述第一像素数据内各个子像素的像素灰度级进行补偿,得到所述像素点的第二像素数据。
18.一种显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亮暗程度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图像的亮暗程度特征值,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表征所述目标图像的亮暗程度;
背光特征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显示设备的背光组件的多个背光分区所对应像素点的像素灰度级,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像素点进行分区特征提取,并根据分区特征提取结果和所述亮暗程度特征值确定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更新后的背光特征值确定模块,根据所述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所述背光分区的邻近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以及预先确定的滤波系数,确定所述背光分区更新后的第一背光特征值;
驱动值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确定各所述背光分区的背光驱动值,以供所述背光组件基于所述背光驱动值发射对应于所述目标图像的背光;
补偿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第一背光特征值,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第一像素数据分别进行补偿,得到补偿后的第二像素数据,以供所述显示设备的显示组件基于所述第二像素数据显示所述目标图像。
19.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背光组件、显示组件以及显示控制装置,所述显示控制装置分别连接所述背光组件和所述显示组件,所述显示控制装置采用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控制装置;
所述背光组件包括驱动部件和多个背光分区,所述驱动部件用于根据所述多个背光分区的背光驱动值,驱动所述多个背光分区发射背光;
所述显示组件用于根据输入的第二像素数据进行显示。
2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包括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
22.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中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467410.1A CN114822421B (zh) | 2022-04-29 | 2022-04-29 | 显示控制方法及装置、显示设备、电子设备以及介质 |
PCT/CN2023/077076 WO2023207275A1 (zh) | 2022-04-29 | 2023-02-20 | 显示控制方法及装置、显示设备、电子设备以及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467410.1A CN114822421B (zh) | 2022-04-29 | 2022-04-29 | 显示控制方法及装置、显示设备、电子设备以及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822421A CN114822421A (zh) | 2022-07-29 |
CN114822421B true CN114822421B (zh) | 2023-12-22 |
Family
ID=82510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467410.1A Active CN114822421B (zh) | 2022-04-29 | 2022-04-29 | 显示控制方法及装置、显示设备、电子设备以及介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822421B (zh) |
WO (1) | WO202320727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22421B (zh) * | 2022-04-29 | 2023-12-2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控制方法及装置、显示设备、电子设备以及介质 |
CN116013209B (zh) * | 2022-12-28 | 2023-08-15 | 北京显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区域调节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WO2025039174A1 (zh) * | 2023-08-22 | 2025-02-2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控制方法、装置、显示设备、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17292653B (zh) * | 2023-09-28 | 2024-04-09 | 北京显芯科技有限公司 | 数据处理方法及背光显示系统 |
CN117198220B (zh) * | 2023-11-07 | 2024-01-12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装置、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
CN119207322B (zh) * | 2024-11-27 | 2025-02-18 | 北京显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控制方法、显示芯片及显示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89214A (zh) * | 2016-08-05 | 2018-02-13 |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显示设备的背光调节方法和装置 |
CN108648700A (zh) * | 2018-05-18 | 2018-10-1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源的动态调光显示控制方法和装置 |
CN110136657A (zh) * | 2019-06-28 | 2019-08-1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值及补偿值的获取方法、显示装置 |
CN110189714A (zh) * | 2019-06-25 | 2019-08-3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区域调节背光的显示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介质 |
CN113314080A (zh) * | 2021-05-31 | 2021-08-27 | 锐迪科微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亮度的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
CN113823235A (zh) * | 2021-11-22 | 2021-12-21 | 南京熊猫电子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Mini-LED背光分区控制系统及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33115B (zh) * | 2011-07-12 | 2014-04-01 | Orise Technology Co Ltd | 用於背光區域調光系統中顯示畫面影像之補償裝置及方法 |
CN102324222B (zh) * | 2011-08-09 | 2012-12-05 | 旭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背光区域控制系统中显示画面影像的补偿装置及方法 |
CN104078011B (zh) * | 2014-06-25 | 2016-03-1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直下式背光的局部背光亮度调节方法 |
CN105185327B (zh) * | 2015-09-01 | 2018-02-06 |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亮度控制方法和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设备 |
CN107886905B (zh) * | 2016-09-29 | 2020-10-16 | 上海顺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背光分区控制方法及装置 |
WO2018132987A1 (zh) * | 2017-01-18 | 2018-07-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亮度调节方法及终端 |
CN108665866B (zh) * | 2018-05-18 | 2021-03-1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获取背光源扩散传输参数的方法及显示控制方法和装置 |
CN108538260B (zh) * | 2018-07-20 | 2020-06-0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图像显示处理方法及装置、显示装置及存储介质 |
EP3933823A1 (en) * | 2019-02-27 | 2022-01-05 |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 Image display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display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
CN110379379B (zh) * | 2019-07-31 | 2021-02-19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驱动方法及装置、显示装置及存储介质 |
CN110992898B (zh) * | 2019-12-05 | 2021-02-05 | 聚好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分区背光控制的方法及设备 |
CN113870800B (zh) * | 2021-09-22 | 2022-12-02 | 东莞市金锐显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调节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4822421B (zh) * | 2022-04-29 | 2023-12-2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控制方法及装置、显示设备、电子设备以及介质 |
-
2022
- 2022-04-29 CN CN202210467410.1A patent/CN114822421B/zh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2-20 WO PCT/CN2023/077076 patent/WO2023207275A1/zh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89214A (zh) * | 2016-08-05 | 2018-02-13 |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显示设备的背光调节方法和装置 |
CN108648700A (zh) * | 2018-05-18 | 2018-10-1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源的动态调光显示控制方法和装置 |
CN110189714A (zh) * | 2019-06-25 | 2019-08-3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区域调节背光的显示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介质 |
CN110136657A (zh) * | 2019-06-28 | 2019-08-1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值及补偿值的获取方法、显示装置 |
CN113314080A (zh) * | 2021-05-31 | 2021-08-27 | 锐迪科微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亮度的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
CN113823235A (zh) * | 2021-11-22 | 2021-12-21 | 南京熊猫电子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Mini-LED背光分区控制系统及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822421A (zh) | 2022-07-29 |
WO2023207275A1 (zh) | 2023-11-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822421B (zh) | 显示控制方法及装置、显示设备、电子设备以及介质 | |
JP4806102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の制御装置、液晶表示装置、液晶表示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 |
US9489725B2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expanding a dynamic range of display device | |
US8483479B2 (en) | Light detection, color appearance models, and modifying dynamic range for image display | |
Meylan et al. | The reproduction of specular highlights on high dynamic range displays | |
JP5595516B2 (ja) | 画像データ・ブロックの統計的属性を使ったバックライト制御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 |
CN103295542B (zh) | 背光调光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液晶显示器 | |
US9324278B2 (en) | Ambient black level | |
CN110189714A (zh) | 具有区域调节背光的显示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介质 | |
US10460680B2 (en) | Flexibl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method thereof | |
US20100079476A1 (en) |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 |
JPWO2009157221A1 (ja) | 液晶表示装置の制御装置、液晶表示装置、液晶表示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の記録媒体 | |
CN105513559B (zh) | 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及显示装置 | |
KR102046220B1 (ko) | 디스플레이 시인성 개선 방법 및 장치 | |
KR20180024543A (ko) |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의 로컬 디밍 방법 | |
CN114582292B (zh) | 液晶显示器以及控制液晶面板和背光面板的设备和方法 | |
CN117157702A (zh) | 显示控制方法及装置、显示设备、电子设备以及介质 | |
KR20160068627A (ko) | 영상 처리 장치, 영상 처리 방법, 및 표시 장치 | |
Zhang et al. | High‐performance local‐dimming algorithm based on image characteristic and logarithmic function | |
KR20190001466A (ko) | 영상을 처리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CN116959381A (zh) | 图像增强显示的方法、显示设备及电子设备 | |
KR20150140514A (ko) | 투명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색 보상 방법 | |
CN101959072B (zh) | 一种彩色表面投影显示颜色再现方法 | |
Blankenbach et al. | Optimizing and evaluating new automotive HMI image enhancement algorithms under bright light conditions using display reflectance characteristics | |
US20220208135A1 (en) | Driving circuit of display panel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