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751A - 通信终端 - Google Patents
通信终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7751A CN1147751A CN96110084A CN96110084A CN1147751A CN 1147751 A CN1147751 A CN 1147751A CN 96110084 A CN96110084 A CN 96110084A CN 96110084 A CN96110084 A CN 96110084A CN 1147751 A CN1147751 A CN 114775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xtended code
- code
- circuit
- state value
- communication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266 hibern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63 phase shif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29 re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69 regene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07—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6—Circuits
- H04B1/1607—Supply circuits
- H04B1/1615—Switching on; Switching off, e.g. remote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能够大大地减小在间歇式接收中功率消耗的通信终端。用于下一次驱动的第二扩展码发生装置(62)的状态值被设置到寄存器装置(73)以起动定时器(70),第一和第二扩展码发生装置(6275)和接收电路被停止以进入休止状态。然而,如果它们被定时器的暂停再次驱动,按照已经设置到寄存器装置的状态值,接收电路被起动和第二扩展码发生装置被启动。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通信终端,尤其是涉及适合于使用码分多址(CDMA技术的数字蜂窝式电话系统的移动终端设备。
直到如今,在使用时分多址(TDMA)等技术的数字蜂窝式电话系统的移动终端设备中,功率消耗是通过在等待时间的间歇接收来减小的。在该系统的移动终端设备中,接收器是由定时器简单地接通或断开电源的,以便容易地执行间歇接收,这是因为相当松驰时间控制的缘故。
然而,在使用CDMA的移动终端设备中,已存在有一个问题是,当从基台接收信号时,需要精确的时间控制,以使得作为扩展码的导频伪噪声(PN)码或长码PN码的定时必须与基台侧的定时相等,并且,通过简单地接通或断开电源的间歇接收不能按照普通的方法来执行。因此,使用CDMA的移动终端装置已采取一种方法,以使得执行间歇接收而没有停止例如导频PN码发生器或长码PN码发生器的操作,然而,它仍不能充分减小功率消耗。
在导频PN码发生器或长码PN码发生器被停止以后,如果当发生器再起动时该定时立即与基台侧正确匹配,则导频PN码发生器或长码PN码发生器完全被停止,以执行间歇接收。由此,能考虑大大地减小功率消耗。
由上文观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以间歇接收大大减小功率消耗的通信终端。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其它目的已经由通信终端设备实现。在通信终端中,用于下一次驱动的第二扩展码发生电路的状态值设置到寄存器并且还起动定时器。第一和第二扩散码发生电路和接收电路被停止,以输入不工作状态。当接收电路通过暂停定时器再驱动时,起动接收系统,同时,第二扩展码发生电路从已经设置在寄存器中的状态值起动。此外,提供用于起动初始状态的第一扩展码发生电路的间歇接收控制电路,以便执行用于呼叫捕获的间歇呼叫接收。
本发明的特征、原理和用途当结合其中相同部件用相同的标号或字母表示的附图阅读下列详细说明时将变得显而易见。
在附图中:
图1是表示在基台侧与业务信道有关的发送部分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是表示在移动终端设备侧与业务信道有关的发送部分的结构方框图;
图3是表示移动终端设备侧的接收部分的结构方框图;
图4A到4D是表示定时在间歇呼叫接收的工作定时图;
图5是表示定时控制器的结构方框图;
图6是表示系统定时计数器的结构方框图;
图7是表示长码PN码发生器的结构的方框图;和
图8A到8D是说明长码PN码发生器的工作的定时图。
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1)CDMA技术的概述
在使用CDMA的数字蜂窝式电话系统中,正向线路信道包括导频信道、同步信道、寻呼信道、和业务信道。导频信道是用于重复发送导频PN码的信道,并用于获得和保持在移动终端设备的同步和再生一个时钟。此外,通信数据不通过导频信道发送。
而且,同步信道用于在基台和移动终端设备之间匹配时间信息、长码PN码等。而寻呼信道用于发送转移(handing-off)需要的信息、呼叫在接收中的终端设备的信息、赋值业务信道的信息等。业务信道用于发送例如话音信息的通信数据。
图1表示在基台侧与业务信道有关的发送部分的结构。在发送部分1中,业务信道数据输入到乘法器2,在那里数据与在长码PN码发生器3产生的长码PN码相乘,并然后输入到乘法器4。和乘法器4中,输入的数据与在Walsh功能部件5产生的、用于确定一信道的Walsh码(功能的数目是″n″)相乘。由乘法器4输出的数据输入到乘法器6,在那里它与在I-信道导频PN码发生器7产生的导频PN码相乘。然后,它在基带滤波器8作带宽限制,被输入到正交移相键控(QPSK)调制器9。
其时,由乘法器4输出的数据输入到乘法器10,在那里与在Q-信道导频PN码发生器11产生的导频PN码相乘。然后,它由基带滤波器12限制带宽,被输入到QPSK调制器9。
QPSK调制器包括:用于产生载波的振荡器9A、用于使载波移相T1/2的移相器9B、乘法器9C、9D和加法器9E。QPSK调制器9根据输入的同相分量工和正交分量Q完成QPSK调制。由QPSK调制器9输出的传输数据经高频电路等提供到被发送的天线。
在基台侧,抽取的码实际上用作长码PN码,并通过导频PN码进行扩展频谱。
而且,在使用CDMA的数字蜂窝式电话系统中,反向线路信道包括选址信道和业务信道。选址信道是用于控制呼叫的传输或呼叫的接收。业务信道是用于发送例如话音信息的通信数据。
这里,图2表示在移动终端设备侧与业务信道有关的发送部分的结构。在发送部分20中,反向业务信道数据输入到乘法器21,在那里它与在长码PN码发生器22产生的长码PN码相乘。由乘法器21输出的数据输入到乘法器23,在那里与在I-信道导频PN码发生器24产生的导频PN码相乘。然后,由基带滤波器25限制带宽,被输入到QPSK调制器26。
其时,由乘法器21输出的数据输入到乘法器27,在那里与在Q信道导频PN码发生器28产生的导频PN码相乘。然后,它经的移相器29移相1/2频段(ohip),并且由基带滤波器30限制带宽,被输入到QPSK调制器26。
QPSK调制器26包括用于产生载波的振荡器26A、用于使载波移相T1/2的移相器26B、乘法器26C和26D和加法器26E。QPSK调制器26根据输入的同相分量工和正交分量Q完成QPSK调制。由QPSK调制器26输出的传输数据经高频电路提供到天线发送。
在移动终端侧,长码PN码不被抽取尽管它在基站侧抽取,并且扩展频谱由长码PN码来完成。(2)移动终端设备的接收部分的结构
图3表示在移动终端设备侧接收部分的结构。如图3所示,在接收部分40中,在天线41接收的接收信号S1输入到低噪声放大器(LNA)42,在那里被放大,此后输入到乘法器43。乘法器43将接收信号S1乘以在振荡器44产生的振荡信号S2,以降频变换接收信号S1,并且它被输出到带通滤波器(BPF)45。输入的接收信号由带通滤波器45限制带宽,并输出到自动增益控制(AGC)电路46。AGC电路46受由提供在后面级的AGC检测器47输出的控制信号S3控制。输入接收信号调节到正确增益,并输出到正交检测电路48。
在正交检测电路48中,AGC电路46的输出提供到乘法器49和乘法器50。乘法器49将AGC电路46的输出乘以在振荡器51产生的振荡信号S4,并将所得的同步分量信号S5输出到低通滤波器(LPF)52该低通滤波器52从同步分量信号S5中去除不需要的高频分量,仅输出基带信号到模拟到数字变换器(A/D)53。模拟到数字变换器53用预定取样频率地基带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以得到同相分量的检测数据Di。
另一方面,乘法器50把AGC电路46的输出乘以由移相器54移相π/2的振荡信号S4′。所得的正交分量信号S6输出到低通滤波器(LPF)55。低通滤波器55从正交分量信号S6中除去不需要的高频分量,并仅输出基带信号到模拟到数字变换器(A/D)56。模拟到数字变换器56用预定取样频率把基带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以得到正交分量的检测数据Dq。
于是所得的检测数据Di、Dq分别输入到指形电路57到59。指形电路57到59都是解调器,它们的每一个按不同的定时起动以对应于多通路,并解调检测数据Di、Dq。从指形电路57到59输出的解调数据S7到S9分别输入到数据同步器60,在那里定时被相互匹配并被同步,以得到解调数据S10。解调数据S10对应于在由基台侧的长码PN码相乘以后的数据。因此,解调数据S10输入到乘法器61,在那里它乘以在长码PN码发生器62产生的长码PN码,以致于解调从基台侧发送的正向业务信道数据S11。
此外,PN检测器63检测在导频信道中包含的导频PN码,并且定时发生器64根据PN检测器63的检测结果S12产生定时信号,用于控制在指形电路57到59中的导频PN码发生器。
而且,定时控器65控制长码PN码发生器62的定时,和控制指形电路57到59的导频PN码发生器的整个定时,这在图中省略了。定时控制器65被控制电路66控制。(3)定时控制器的结构
在这一节中,在定时控制器中,在间歇呼叫接收中控制导频PN码或长码PN码的定时的部分将予以说明。
首先,图4A到4D表示间歇工作模式(在使用CDMA的数字蜂窝式电话系统中称为时间段工作模式)的定时的工作。根据这方法的公用无线接口,寻呼(呼叫)信息用整数信超帧的间隔(间隔是三倍于导频PN码的编码间隔)发送到移动终端装置。
为了接收寻呼信息,如图4A到4D所示,移动终端设备应该稍早于寻呼信息的开始就启动。这是因为它需要时间去起动止动电路并使它为可接收状态。
这里,图5具体地表示定时控制器的结构。如图5所示的,定时控制器65包括定时器70、脉冲发生器71、触发电路(FF)72、长码置位寄存器73和寄存器74。
触发电路72控制长码PN码发生器62的工作和在指形电路57到59的每个导频PN码发生器的工作。触发电路72的输出″Q″连接到长码PN码发生器62和导频PN码发生器75的启动端″EN″。当触发电路72的输出是″H(高)″电平时,长码PN码发生器62和导频PN码发生器75变成启动状态。
而且,从控制电路66输出的控制信号S15输入到触发电路72的复位端″RST″。当脉冲信号的电平为″L(低)″用作控制信号S15时,触发电路72变成复位状态(即输出电平″L″状态),并且长码PN码发生器62和导频PN码发生器75变成阴塞状态以停止工作。
从定时器70输出的输出信号S16输入到触发电路72的时钟端″CLK″。由于″H″电平已输入到数据端″D″,如果触发电路72一旦被控制信号S15变成复位状态,此后,输出信号S16被定时器70的暂停而变成工作状态,触发电路72输出″H″电平。
这里,定时器70包括用于计数系统时间的系统时间计数器76、其中写入起动定时值的起动时间寄存器77、和用于比较系统时间计数器76的计数值和起动定时值的比较器78。起动定时值设置在起动时间寄存器77以起动定时器70。当从系统时间计数器76输出的计数值与已写入起动时间寄存器77的起动定时值一致时,以工作状态的输出信号S16从比较器78输出作为暂停。
定时器70的输出信号S16,如上所述,输入到触发电路72的时钟端,同时,输出信号S16输入到脉冲发生器71。当输出信号S16变成工作状态,脉冲发生器71产生脉冲信号S17。
脉冲信号S17输入到长码PN码发生器62的负载端″LD″。于是在先前已经写入长码置位寄存器73的再起动中的状态值由控制电路66装载入长码PN码发生器62。而且,触发电路72的输出如上所述变成″H″电平,以致于长码PN码发生器62变成启动状态。因此,根据加载的状态值,长码N码发生器62被再起动,以产生长码PN码。
而且,从脉冲发生器71输出的脉冲信号S17输入到导频PN码发生器75的复位端″RST″,并且导频PN码发生器75根据脉冲信号S17预置。而且,触发电路72的输出如上所述变成″H″电平,以致于导频PN码发生器75变成启动状态。因此,从预置状态再起动导频PN码发生器75,以产生导频PN码。
这里,从系统时间计数器76输出的加载信号S18输入到寄存器74的加载端″LD″。寄存器74根据加载信号S18接受长码PN码发生器62的状态值,并使状态值S19输出到控制电路66。其时,负载信号S18用整数倍导频PN码的编码间隔的时间间隔输出,以致于状态值S19用整数倍导频PN码的编码间隔的时间间隔输出。
控制电路66根据用整数倍导频PN码的编码间隔的间隔读出的长码PN码发生器的状态值S19,计算下一次驱的长码PN码发生器62的状态值。然后,所计算的状态值20写入长码置位寄存器73中。因此,长码PN码发生器根据所计算的状态值S20在下一次驱动中起动。
具体地说,接收在寄存器74中的状态值S19或写入长码置位寄存器73的状态值是提供在长码PN码发生器62里面的每个寄存器的状态值。
这里,控制电路66计算下一次驱动的长码PN码发生器62的状态值,并由公式给出矩阵和矢量的乘法表示式:
S(i+n)=G(n)·S(i)
在公式中,″S(i)″表示基台的长码PN码发生器62的状态(即,状态值S19)、(S(i+n)表示对下一次驱动的长码PN码发生器62的状态(即,状态值S20)和″G(n)″表示时间″n″分钟的变换矩阵。
如果长码PN码发生器62的状态值用如上所述的导频PN码的编码间隔整数倍的间隔周期地读出,以从读出状态值计算对于下一次驱动的长码PN码发生器62的状态值,则在公式中G(n)只须准备仅一次(然而,根据一种方法需要几次)。如果用于下一次驱动的状态值是从任意定时的长码PN码发生器62的状态值计算的,则G(n被准备相应的数目,或矩阵的相乘应该被重复。于是,电路规模可变大或控制电路66的处理量可增加,并且这就会引起高的功率消耗。然而,根据上面的方法,该问题也能避免。(3-1)系统时间计数器的结构
在这个实施例中,间歇工作方式的间隔是整数倍导频PN码的编码间隔,终端本身在从导频PN码之前按预定时间偏置的定时起动(在第15次连续″0″以后,如果导频PN码是例如加到次数15的M序列码的末端的″0″的编码)。为了实现这一点,从导频PN码的前面对预定时间偏置的定时写入起动时间寄存器77。
这里,图6表示系统时间计数器的一个例子。如图6所示,系统时间计数器76包括子频段计数器79,用于分频系统时钟S21(例如9.8[MHz]);频段计数器80,用于根据进位信号S22进一步分频由子频段计数器79分频的信号;同步信道帧计数器81,用于根据进位信号S23,进一步分频由频段计数器80分频的信号;超帧计数器82,用于根据进位信号S24分频由同步信道计数器81分频的信号。
在这种情况,一个频段就意味着PN码的一个码的长度。而且,在这个实施例中,分频到8的系统时钟S21对应于一个频段,这意味着频段计数器80计数频段的数目,同步信道帧计数器81计数同步信道帧,并且还有超帧计数器82计数超帧。
为了在从导频PN码前面按规则时间偏置的定时起动终端本身相同值以定入起动时间寄存器77的定时不变地写入对应于频段计数器80的字符位置。这是因为,导频PN码的编码间隔是等于同步信道帧的间隔,以致于相同值写入对应于频段计数器80和子频段计数器79的字符位置,这些字符位置都在同步信道帧的字符位置的下面,由此得到从导频PN码的起始端按规则时间偏置的定时。
由此方式,从导频PN码的前面对规则的时间偏置的起动定时写入起动时间寄存器77中,由此,在再启动中的导频PN码发生器75的状态固定不变。因此,每次不需要把不同状态装入导频PN码发生器,以致于导频PN码发生器75预置成固定的状态和电路能够被简化。
接着,在图5中,加载信号S18直接从系统时间计数器76输出。然而,实际上,如图6所示,符合电路83提供在系统时间计数器76和寄存器74之间,并且加载信号S18从符合电路83输出。符合电路83检测系统时间计数器76的输出是否与前面设置的固定值符合,由此输出具有整数倍导频PN码的编码间隔的间隔的加载信号S18。(3-2)长码PN码发生器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暂停长码PN码发生器62并然后从预定状态再次驱动它,如图7所示,在具有起动功能和加载功能的长码PN码发生器62的各自的寄存器86(长码PN码是次数42的偏码,而寄存器的数目是42)都用于根据定时器70的暂停装载起始值,并且是起动状态。
这里,将使用图8A到8D的定时图说明长码PN码发生器62的工作。启动信号(EN)是在图5所示的触发电路72的输出,它工作于高电平。加载信号(LD)是从图5所示的脉冲发生器71输出的脉冲信号S17,它工作于低电平。
此外,图8A到8D表示长码PN码发生器62的各自的寄存器86由时钟的降落起动,和由同步类型的加载输入和启动输入起动的情况。
在长码PN码发生器62中,当时钟落入负载信号为″L″电平期间时,状态值从长码置位寄存器73装到长码PN码发生器62的各自寄存器86到89。然后,当时钟落入在加载信号和启动信号都是″H″电平的状态中时,则连续更新下一个值,此时,由于负载信号的工作是在启动信号的工作之前,当加载信号为″L″电平期间,启动信号的任何状态都是允许的。
由此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在长码PN码发生器62使用具有启动功能和负载功能的个别寄存器86到89,以致于长码PN码发生器62通过从外面的控制来停止,并且它能从预定状态再次启动。
根据上述结构,在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设备中,在等待时间进行间歇呼叫接收的情况下,在终端的下一次驱动中长码PN码发生器62的状态值设置到长码置位寄存器73,以起动定时器70,并且,长码PN码发生器62、导频PN码发生器75、和接收系统的各自的电路都被停止,以进入不工作状态。然后,终端由定时器70的暂停来起动,接收系统的各自电路再次起动,同时,长码PN码发生器62从已经置于长码置位寄存器73的状态值起动,并还有导频PN码发生器75从初始状态起动。因此,在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设备中,长码PN码发生器62或导频PN码发生器75都被停止,以进行间歇呼叫接收,以致于在间歇呼叫接收中功率消耗能大大地减小。
而且,根据本实施例,间歇呼叫接收的时间间隔由整数倍导频PN码的值设置,并且在从导频PN码的前面对规则的时间偏置的定时驱动终端。因此,在再起动中,导频PV码发生器75变成固定值,以简化该结构。
而且,根据本实施例,长码PN码发生器62的状态值定期地用整数倍的导频PN码的编码间隔从长码PN码发生器62读出,而且对于下一次驱动的长码PN码发生器62的状态值从读出状态值中计算出因此,长码PN码发生器62对于下一次驱动的状态值能够容易地获得,并且能够实现,以简化结构和减小功率消耗。
根据上面结构,当在等待时间进行间歇呼叫接收时,在下一次驱动终端中,长码PN码发生器62的状态值置于长码置位寄存器73,以起动定时器70。长码PN码发生器62、导频PN码发生器75和接收系统的各自的电路都被停止,以进入不工作状态。当终端由定时器70的暂停驱动时,接收系统的各自电路再次起动,同时,长码PN码发生器62从已经设置到长码置位寄存器73的状态值起动,和导频PN码发生器75从初始状态起动。因此,长码PN码发生器62或导频PN码发生器75能被停止,以进行间歇呼叫接收,并且在间歇呼叫接收中功率消耗能够大大地减小。(4)其它实施例
上面所讨论的实施例涉及长码PN码发生器62的状态值是用整数倍导频PN码的编码间隔的间隔从长码PN码发生器62定期地读出的情况,以致于对于下一次驱动长码PN码发生器62的状态值从读出的状态值中计算出。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此,而且长码PN码发生器62的状态值用整数倍导频PN码的编码间隔的间隔以控制电路66的软件定期地更新,且对于下一次驱动长码PN码发生器62的状态值能从更新的状态值计算出。
更具体地说,获得对下一次驱动的长码PN码发生器62的状态值,不是由如上述实施例那样周期地读出,长码PN码发生器62的状态值来实现,而是以软件周期地更新状态值来实现。在这种情况,用于更新的方法能够通过使用在上面方程中所示的矩阵和矢量的乘法来实现。这里使用的G(n)是对应于定期读出的时间间隔的变换矩阵。
于是,寄存器74之类的读出装置能被取消,并且结构能大大地简化。
虽然本发明是结合优选实施例已进行了描述,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进行各种改进和修改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附的权利要求中将复盖所有落入本发明的真正精神和范围之内的这种改进和修改方案。
Claims (13)
1.一种使用码分多址(CDMA)技术的通信系统中的通信终端,它使用由第一扩展码发生电路产生的第一扩展码,和由第二扩展码发生电路产生的具有比所述第一扩展码较长的编码间隔的第二扩展码,并且它进行用于呼叫捕获的间歇呼叫接收,所述的通信终端包括:
间歇接收控制电路,用于执行休止模式和工作模式,其中接收电路和所述的用于接收呼叫方的呼叫的第一和第二扩展码发生电路,在所述的休止模式中是不工作,反之,在工作方式中是工作的。
定时器,用于选择所述的休止工作模式;和
寄存器,用于存贮针对其下一个驱动条件的所述的第二扩展码发生电路的状态值,
由此根据所述的定时器从所述的休止模式到工作模式的转换使所述的接收电路和所述的第一和第二扩展码发生电路起动,并且所说的第一扩展码产生电路是从其初始态起动,而所述的第二扩展码发生电路从根据存贮在所述的寄存器中的状态值的状态起动。
2.根据权利要求1的通信终端,其中
所述的间歇呼叫接收控制电路在从所述的第一扩展码的起始作规则时间偏置的定时处以整数倍于所述第一扩展码的间歇呼叫接收的周期驱动接收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1的通信终端,其中
所述的间歇接收控制电路用整数倍于所述的第一扩展码的周期的间隔从所述的第二扩展码发生电路周期地读出所述第二扩展码发生电路的状态值,并且,然后对于下一次驱动的所述的第二扩展码发生电路从所述的读状态值计算出。
4.根据权利要求1的通信终端,其中
所述的间歇接收控制电路用整数倍所述的第一扩展码的周期的间隔由控制软件周期地更新所述的第二扩展码发生电路的状态值,并且对于下一次驱动的所述的第二扩展码发生电路的状态值由所述的更新状态值计算出
5.根据权利要求1的通信终端,其中
所述的第二扩展码发生电路具有启动功能和用于在预定定时加载状态值的负载功能,它根据所述的定时装置加载从外面提供的状态值,并且同时使它为启动状态以产生所述的第二扩展码。
6.一种使用码分多址(CDMA)的通信系统中的通信终端,它使用第一扩展码和具有比所述的第一扩展码较长的编码间隔的第二扩展码,并且,它进行用于呼叫捕获的间歇呼叫接收,所述的通信终端包括:
定时器,利用处于休止状态或工作状态的所述的通信终端的接收电路以预定时间间隔进行间歇呼叫接收;
存储电路,用于预先存贮用在下一次间歇呼叫接收中的所述的第二扩展码的状态值;和
间歇接收控制电路,当所述的通信终端的接收电路由所述的定时器变成工作状态时,用于根据存贮在所述的存储电路的状态值产生第二扩展码及根据其初始状态值产生第一扩展码。
7.根据权利要求6的通信终端,其中
所述的间歇呼叫接收的周期是整倍数所述的第一扩展码的周期;和
所述的间歇接收控制电路使接收电路在对于从所述的第一扩展码的起始偏置一个规则时间的定时变处成为工作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6的通信终端,其中
所述的间歇接收控制电路用整数倍所述的第一扩展码的周期的时间间隔周期地读出所述第二扩展码的状态值,和获得用于下一次呼叫接收的所述的第二扩展码的状态值,以将它存贮在存储电路中。
9.根据权利要求6的通信终端,其中
所述的间歇接收控制电路用整数倍的所述第一扩展码的周期的时间间隔周期地更新所述第二扩展码的状态值,以便获得用于下一次呼叫接收的所述第二扩展码的状态值,以将它存贮在所述存储电路中。
10.一种使用码分多址(CDMA)的通信系统中的通信终端,它使用第一扩展码和具有比所述的第一扩展码长的编码间隔的第二扩展码,并且它进行间歇呼叫接收,以捕获来自呼叫方的呼叫,所述的通信方法包括步骤为;
通过用于使所述的通信终端的接收电路在预定时间间隔设置在休止状态或工作状态的定时器,进行呼叫接收;
在存储电路中预先存贮用于下一次呼叫接收的第二扩展码的状态值;和
当所述的通信终端的接收电路变由所说的定时器为工作状态时,根据已在所述存储电路中存贮的第二扩展码的状态值,由间歇接收控制电路产生第二扩展码,和根据初始状态值由间歇接收控制电路产生第一扩展码,以进行间歇呼叫接收。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通信方法,其中:
所述的间歇呼叫接收的周期整数倍所述第一扩展码的编码间隔;和
所述的间歇接收控制电路在所述的第一扩展码的起始被偏置规则时间的定时之处使接收电路变为工作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0的通信方法,其中,
所述的间歇接收控制电路用整数倍的所述第一扩展码的周期的时间间隔周期地读出所述的第二扩展码,和获得用于下一次呼叫接收的所述第二扩展码的状态值,以使它存贮在所述的存储电路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0的通信方法,其中,
所述的间歇接收控制电路用整数倍所述的第一扩展码的周期的时间间隔由控制软件周期地更新所述的扩展码的状态值,以便获得用于下一次呼叫接的所述第二扩展码的状态值,以使它存贮在所述的存储电路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5102695A JP3372135B2 (ja) | 1995-05-24 | 1995-05-24 | 通信端末装置 |
JP151026/95 | 1995-05-2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7751A true CN1147751A (zh) | 1997-04-16 |
CN1089536C CN1089536C (zh) | 2002-08-21 |
Family
ID=15509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611008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9536C (zh) | 1995-05-24 | 1996-05-24 | 通信终端和通信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5708658A (zh) |
EP (1) | EP0744840A3 (zh) |
JP (1) | JP3372135B2 (zh) |
KR (1) | KR100385656B1 (zh) |
CN (1) | CN1089536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0173911B1 (ko) * | 1996-07-25 | 1999-04-01 | 에스케이텔레콤주식회사 | 간섭을 감소시킨 부호 분할 다중 접속 방식(cdma) 변.복조 방법 및 그 방법을 이용한 통신 시스템 |
JP2798130B2 (ja) * | 1996-08-29 | 1998-09-17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Cdma方式通信システム |
US6016312A (en) * | 1997-02-28 | 2000-01-18 | Motorola, Inc. | Radiotelephone and method for clock calibration for slotted paging mode in a CDMA radiotelephone system |
US6069880A (en) * | 1997-05-19 | 2000-05-3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canning other frequency pilot signals in 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5991330A (en) * | 1997-06-27 | 1999-11-23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1) | Mobile Station synchronization within a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6411830B2 (en) * | 1997-08-05 | 2002-06-25 | D.S.P.C. Technologies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in waiting mode |
US5930366A (en) * | 1997-08-29 | 1999-07-27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 Synchronization to a base station and code acquisition within a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3329705B2 (ja) | 1997-09-02 | 2002-09-30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Pn符号発生装置及び移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JP3897427B2 (ja) * | 1997-12-01 | 2007-03-22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送信方法及び無線受信方法 |
US6028855A (en) * | 1997-12-12 | 2000-02-22 | Philips Electronics North America Corp. | Circuit for synchronizing CDMA mobile phones |
US6205131B1 (en) * | 1997-12-16 | 2001-03-20 | Sony Corporation | Broadband implementation of supplemental code channel carrier phase offsets |
US6101173A (en) * | 1998-03-16 | 2000-08-0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daptive reacquisition time in a slotted paging environment |
JP3555435B2 (ja) | 1998-03-31 | 2004-08-18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移動通信端末 |
US6282181B1 (en) * | 1998-04-24 | 2001-08-28 | Ericsson Inc | Pseudorandom number sequence generation in radiocommunication systems |
KR100519276B1 (ko) * | 1998-05-11 | 2005-11-2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차세대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의 전용 채널 활성화 방법 |
JP2974004B1 (ja) * | 1998-05-12 | 1999-11-08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Cdma受信装置およびcdma通信システム |
US6212368B1 (en) | 1998-05-27 | 2001-04-03 | Ericsson Inc. | Measurement techniques for diversity and inter-frequency mobile assisted handoff (MAHO) |
AU4941099A (en) * | 1998-06-23 | 2000-01-10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toring and accessing different chip sequences |
JP3287398B2 (ja) * | 1998-09-01 | 2002-06-04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Cdma受信機及びcdma受信機における間欠受信方法 |
JP3330887B2 (ja) * | 1998-12-08 | 2002-09-30 |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携帯電話システム |
JP3399414B2 (ja) | 1999-09-14 | 2003-04-21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送受信回路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移動通信端末装置並びに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その制御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
US6788668B1 (en) * | 2000-02-29 | 2004-09-07 | 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 Low power long code synchronization scheme for sleep mode operation of CDMA systems |
US6895033B1 (en) * | 2000-03-29 | 2005-05-17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ll recovery after a power cut for a CDMA cellular phone |
US6330234B1 (en) * | 2000-04-27 | 2001-12-11 | Peter A. Tomasi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current consumption |
US6670901B2 (en) * | 2001-07-31 | 2003-12-30 | Motorola, Inc. | Dynamic range on demand receiver and method of varying same |
DE20221188U1 (de) * | 2001-10-19 | 2007-11-22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 Wilmington | System für verbesserte Stromeinsparungen während des Betriebes im Voll-DTX-Modus in der Abwärtsrichtung |
CN100425013C (zh) * | 2002-01-08 | 2008-10-08 | Ipr特许公司 | 在无线通信系统的反向链路中维持保持信道 |
JP3637333B2 (ja) * | 2002-07-05 | 2005-04-13 | 株式会社東芝 | スペクトラム拡散通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US7206578B2 (en) * | 2004-05-25 | 2007-04-17 | Motorola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ystem selection |
KR100754613B1 (ko) * | 2004-11-11 | 2007-09-0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Gps 방식 및 tdoa 방식을 통합한 이동단말의 위치추적방법 및 장치 |
US8509859B2 (en) | 2005-03-11 | 2013-08-1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 of sleep modes in a transceiver |
CN101273657B (zh) * | 2005-07-27 | 2012-05-30 | 夏普株式会社 | 移动通信系统、移动台装置、基站装置、移动通信方法 |
JP4730376B2 (ja) * | 2007-12-17 | 2011-07-20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移動通信端末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80499A (en) * | 1991-10-18 | 1994-01-18 | Ricoh Company, Ltd. |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5247702A (en) * | 1991-11-08 | 1993-09-21 | Teknekron Communications Systems, Inc. | Method and an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link between a base unit and a remote unit |
FI923923L (fi) * | 1992-09-01 | 1994-03-02 |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 Utvidgning av ett radiotelefonsystem foer att minska stroemfoerbrukningen |
US5299228A (en) * | 1992-12-28 | 1994-03-29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in a CDMA communication unit |
US5491718A (en) * | 1994-01-05 | 1996-02-13 |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 CDMA radiotelephone having optimized slotted mode and long code operation |
US5613208A (en) * | 1994-06-06 | 1997-03-18 | Ericsson Inc. | Channel scan in cellular telephone system |
-
1995
- 1995-05-24 JP JP15102695A patent/JP337213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6
- 1996-05-21 US US08/651,987 patent/US5708658A/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6-05-23 KR KR1019960017634A patent/KR100385656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1996-05-23 EP EP19960303682 patent/EP0744840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1996-05-24 CN CN96110084A patent/CN1089536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9536C (zh) | 2002-08-21 |
KR100385656B1 (ko) | 2003-08-21 |
EP0744840A2 (en) | 1996-11-27 |
JPH08321804A (ja) | 1996-12-03 |
US5708658A (en) | 1998-01-13 |
KR960043598A (ko) | 1996-12-23 |
JP3372135B2 (ja) | 2003-01-27 |
EP0744840A3 (en) | 1999-03-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9536C (zh) | 通信终端和通信方法 | |
CN1095309C (zh) | 在无线电话系统中运行移动站的方法和码分多址无线电话 | |
US5596571A (en) | CDMA radiotelephone having optimized slotted mode and long code operation | |
US7142896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of slotted mode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 |
US7881400B2 (en) | Pulse modulation type transmitter apparatus and pulse modulation type receiver apparatus | |
KR100350474B1 (ko) | 디지털 무선 통신 단말 시스템에서 대기시 적응적 전력소모 감소 방법 | |
CN1080485C (zh) | 码分多址连接蜂窝电话系统中的扩频通信终端设备 | |
CN1252188A (zh) | Cdma移动电话机同步化电路 | |
CN1108675C (zh) | 解调方法和装置、接收方法和装置以及通信装置 | |
JP2002524907A (ja) | ドップラー訂正されたスペクトラム拡散整合フィルタ | |
CN1104114C (zh) | 无线电系统的终端单元和搜索方法 | |
JP3560489B2 (ja) | 効率的に電源供給を制御する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 |
CN1706112A (zh) | 用于补偿自动增益控制器的增益的设备和方法 | |
CN1115553A (zh) | 能降低平均功耗的锁相环合成器无线寻呼机 | |
CN1655640A (zh) | 用于在异步移动通信系统中估计初始频率偏置的装置和方法 | |
US6728306B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ynchronizing a DS-CDMA receiver | |
CN1254994A (zh) | 在等待方式中移动站执行自动频率控制的方法 | |
CN1132324C (zh) | 接收装置,接收方法,以及通信系统 | |
CN1274213A (zh) | 时分多址系统的控制信道 | |
US5995571A (en) | Synchronizing apparatus for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s | |
JP3712156B2 (ja) | 疑似雑音符号の同期捕捉装置及び受信装置 | |
CN1707975A (zh) | 产生供移动通信硬切换之用的伪导频信号的设备及方法 | |
US7684312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st FFT processing of paging information | |
CN1307756A (zh) | 存储和读取不同码片序列的方法和装置 | |
JP3800956B2 (ja) | スペクトル拡散通信におけるアンテナ選択ダイバーシチ機能を有する受信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0821 Termination date: 20130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