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55787B - 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755787B CN114755787B CN202011565678.6A CN202011565678A CN114755787B CN 114755787 B CN114755787 B CN 114755787B CN 202011565678 A CN202011565678 A CN 202011565678A CN 114755787 B CN114755787 B CN 11475578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vable body
- lens
- protrusion
- optical axis
- axis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5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001121408 Homo sapiens L-amino-acid oxid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2100026388 L-amino-acid oxid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106 Liquid crystal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77 Liquid-crystal polymers (LCP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 polyoxym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30040373 Paraformaldehyde Natural produ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52 Polya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51 engineering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47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07 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24 polyoxym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955 polyphenylene eth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Focusing arrangements of general interest for cameras, projectors or printers
- G03B3/10—Power-operated focus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08—Waterproof bodies or housing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53—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 G03B2205/0069—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using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s, e.g. voice coi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减少灰尘落至图像传感器侧的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透镜驱动装置包括具有透镜支撑体的移动体、支撑所述移动体向透镜的光轴方向自由移动的固定体,所述固定体具有用于来自所述透镜的光通过的通孔、位于所述通孔周围形成的且在光轴方向与所述移动体相向而对的相对面,所述相对面设置有位于所述通孔周边向移动体侧突出的突出部、位于所述突出部周围凹向移动体侧的凹部,所述移动体具有用于来自所述透镜的光通过的开口、位于所述开口周围形成的且在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与所述突出部以及所述凹部相向而对的平坦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手机和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上搭载着小型照相装置。在适用于此种小型照相装置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众所周知的是具有例如自动聚焦功能的透镜驱动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具有所述自动聚焦功能的透镜驱动装置具有固定体、受到支撑向光轴方向相对于该固定体自由移动的移动体,为了使该移动体向光轴方向自由移动而设置导向装置。而且,在固定体上形成通孔,使来自受移动体支撑的透镜的光通过,经过该通孔通过的光在图像传感器上聚光。
有时移动体周边的灰尘通过移动体的上下方向移动,从固定体的通孔落至图像传感器侧。
本发明旨在消除上述一直以来的问题,提供能够减少灰尘落至图像传感器侧的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是透镜驱动装置,该透镜驱动装置包括具有透镜支撑体的移动体、支撑所述移动体向透镜的光轴方向自由移动的固定体,所述固定体具有用于来自所述透镜的光通过的通孔、位于所述通孔周围形成的且在光轴方向与所述移动体相向而对的相对面,所述相对面设置有位于所述通孔周边向移动体侧突出的突出部、位于所述突出部周围凹向移动体侧的凹部,所述移动体具有用于来自所述透镜的光通过的开口、位于所述开口周围形成的且在光轴方向与所述突出部以及所述凹部相向而对的平坦面。
优选地,所述相对面进一步设置了本体部,位于所述凹部外侧周围具有所述突出部和所述凹部之间的高度。
而且,优选地,在所述固定体的所述本体部周围形成能促使空气逃逸的通路。
而且,优选地,所述突出部的上部内侧端与所述平坦面的所述移动体的下部内侧端相比,其位于内侧。
而且,优选地,形成所述平坦面的所述移动体的下部内侧端设置了经过倒角的倒角部,所述倒角部在光轴方向与所述突出部相向而对。
而且,优选地,所述突出部的上部内侧端为角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移动体具有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上支撑所述透镜支撑体自由移动的第一移动体板、在与该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支撑所述第一移动体板自由移动的第二移动体板,所述第二移动体板与所述固定体相向而对。
而且,优选地,所述透镜支撑体和所述第一移动体板和所述第二移动体板设置成在光轴方向重合,各自之间形成间隙。
本发明的其他样态是照相装置,该照相装置具有所述透镜驱动装置、被所述透镜支撑体支撑的透镜。
本发明的其他样态是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具有所述照相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述固定体具有用于来自所述透镜的光通过的通孔、位于所述通孔周围形成的且在光轴方向与所述移动体相向而对的相对面,所述相对面设置有位于所述通孔周边的向移动体侧突出的突出部、位于所述突出部外侧周围向移动体侧凹进的凹部,所述移动体具有用于来自所述透镜的光通过的开口、位于所述开口周围形成的且在光轴方向与所述突出部以及所述凹部相向而对的平坦面,因此移动体周边的灰尘被阻在凹部,通过突出部可减少向通孔侧泄露。因此,可减少灰尘落至图像传感器侧。
【附图说明】
图1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照相装置10进行分解并从斜上方观察时的分解斜视图。
图2为将构成图1的照相装置10的移动体18进行分解并从斜上方观察时的分解斜视图。
图3为从斜下方观察图2的移动体18时的分解斜视图。
图4为从斜上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照相装置10中使用的固定体16的一部分的分解斜视图。
图5为图4的固定体16所上安装的柔性打印基板78的斜视图。
图6为从上方观察图2的移动体18时的平面图。
图7A为图6的VIIA-VIIA线截面图、图7B为图6的VIIB-VIIB线截面图。
图8A为图7A的VIIIA部分的扩大截面图、图8B为图7A的VIIIB部分的扩大截面图。
图9A为图7B的IXA部分的扩大截面图、图9B为图7B的IXB部分的扩大截面图。
图10为从上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光轴方向导向机构102的扩大平面图。
图11为本实施方式的照相装置的YZ方向平面切割后X方向中央截面图。
图12为显示使本发明的移动体向-Z方向移动时的气流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0 照相装置
12 透镜驱动装置
14 透镜
16 固定体
18 移动体
20 透镜支撑体
22 第一框架体
24 透镜安装用孔
26 第一移动体板
28 第二移动体板
30 第一罩盖
32、34、36 开口
38 正交方向导向机构
40 第一导向机构
42 第二导向机构
44、44A、44B 下侧导向凸起
46、46A、46B 下侧导向槽
48、48A、48B 上侧导向凸起
50、50A、50B 上侧导向槽
52 第一磁石
54 第二磁石
56 第一磁性部件
58 第二磁性部件
60 安装部
62 安装孔
64 被安装部
66 第三磁石
68 第二框架体
70 第三磁性部件
72 第一线圈
74 第二线圈
76 第三线圈
78 柔性打印基板
80 基台
82 第二罩盖
84、86 通孔
88 开口部
90 端子部
92 Y方向位置检测元件
94 X方向位置检测元件
96 Z方向位置检测元件
98 连结部
100 分隔开口
102 光轴方向导向机构
104 第三导向机构
106 第四导向机构
108 +X侧导向轴
110 +X侧导向孔
110A 导向面
110B Y侧面
112 -X侧导向轴
114 -X侧导向槽
114A 突出部
116 下侧固定部
118 上侧固定部
120 插入孔
122 平坦面
124 相对面
126 突出部
128 凹部
130 本体部
132 角部
134 倒角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纸对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实施方式以实例显示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但是本发明并非意图限定于以下实施方式。
图1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的照相装置10。照相装置10搭载于手机或者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上,具有透镜驱动装置12、装载于该透镜驱动装置12的透镜14。
而且,在以下说明中,为了方便的目的,将透镜14的光轴方向称为Z方向,将与Z方向正交的一个方向称为X方向,将与Z方向和X方向两者都正交的方向称为Y方向。而且,将光轴的被摄体侧(相当于图1中的上方)称为上侧,将其相反侧(即未进行图示的配置图像传感器的一侧)称为下侧。
透镜驱动装置12具有固定体16、相对于固定体16被支撑的在光轴方向自由移动的移动体18。移动体18配置在固定体16的内部。
移动体18如图2、图3所示,具有支撑透镜14的透镜支撑体20、将该透镜支撑体20的四周包围的框架体即第一框架体22。从上方观察透镜支撑体20以及第一框架体22,其外形大致呈四角形状。
在透镜支撑体20的内侧,从Z方向观察,形成圆形的透镜安装用孔24,从上侧向下侧贯通。在该透镜安装用孔24上安装透镜14。
第一框架体22包括从上方观察外形分别大致呈四角形状的第一移动体板26、第二移动体板28以及第一罩盖30。第一移动体板26和第二移动体板28由工程塑料制成,例如液晶聚合物(LCP)、聚甲醛、聚酰胺、聚碳酸酯、改性聚苯醚、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等。第一罩盖30由例如金属制成。第一移动体板26、第二移动体板28以及第一罩盖30上分别形成使光通过的开口32、34、36,分别从上侧向下侧贯通。开口32、34、36分别大致呈圆形。
第一框架体22支撑着透镜支撑体20在第一方向(即Y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即X方向)两个方向上自由移动。具体而言,在透镜支撑体20以及第一框架体22上设置了导向机构(即正交方向导向机构38),支撑着透镜支撑体20在X方向以及Y方向两个方向相对于构成框架体的规定部件(即第二移动体板28)自由移动。该正交方向导向机构38由设置在Z方向一侧(下侧)的第一导向机构40、设置在Z方向另一侧(上侧)的第二导向机构42组成。
第一导向机构40由从第一移动体板26的下方向-Z方向突出形成的下侧导向凸起44、为了该下侧导向凸起44能够嵌入第二移动体板28的上方而向-Z方向凹陷形成的下侧导向槽46组成。下侧导向凸起44和下侧导向槽46形成于第一移动体板26以及第二移动体板28的4个角部附近位置,分别沿着X方向延伸。
下侧导向凸起44和下侧导向槽46分别沿着X方向延伸,因此可仅在X方向相对移动,限制其向Y方向移动。由此,第一移动体板26可相对于第二移动体板28仅在X方向移动,限制其向Y方向移动。换言之,由于第一导向机构40,透镜支撑体20可与第一移动体板26一起相对于第二移动体板28向X方向移动。
而且,下侧导向凸起44和下侧导向槽46配置在与该第一移动体板26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即Y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具体而言,下侧导向凸起44具有设置在Y方向一侧(-Y侧)的两个下侧导向凸起44A、44A以及设置在Y方向另一侧(+Y侧)的两个下侧导向凸起44B、44B。而且,下侧导向槽46具有设置在Y方向一侧两个下侧导向槽46A、46A以及设置在Y方向另一侧的两个下侧导向槽46B、46B。
如图7A、图8B所示,从X方向观察,Y方向的一侧的下侧导向槽46A、46A的截面呈V字形状,下侧导向槽46A、46A的形状变化是越靠近槽底部其宽度越小,为了使得宽度越靠近槽底部越小,导向槽是倾斜的。而且,下侧导向凸起44A、44A呈半圆形状。由此,下侧导向凸起44A、44A的弧形部分和下侧导向槽46A、46A的直线状部分在两处相互线接触。而且,对于在两处线接触的位置和槽底部之间的部分,下侧导向凸起44A、44A和下侧导向槽46A、46A之间形成空间。下侧导向凸起44A、44A的截面形状也可呈方形,在此种情况下,下侧导向槽46A、46A的截面形状也可呈V字形状、U字形状。通过在两处进行线接触,可确定下侧导向凸起44A、44A相对于下侧导向槽46A、46A在Y方向的位置,并无偏移。
而且,如图7A、图8A所示,从X方向观察,Y方向的另一侧的下侧导向凸起44B、44B和下侧导向槽46B、46B的截面分别呈方形。即,下侧导向槽46B、46B在其槽底部具有在与下侧导向凸起44B、44B和下侧导向槽46B、46B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平面,下侧导向凸起44B、44B具有与该平面进行面接触的平面。由此,下侧导向凸起44B、44B和下侧导向槽46B、46B在Y方向的另一侧相互面接触。由此,能够确定第一移动体板26相对于第二移动体板28在Z方向上的高度。而且,下侧导向槽46B、46B所具有的平面比下侧导向凸起44B、44B大。因此,即使由于制造上的误差,下侧导向凸起44A、44A和下侧导向凸起44B、44B之间的距离与下侧导向槽46A、46A和下侧导向槽46B、46B之间的距离不同,也可进行组装,从而使第一移动体板26顺畅地移动。
第二导向机构42由从第一移动体板26的上方向+Z方向突出形成的上侧导向凸起48、为了该上侧导向凸起48能够嵌入透镜支撑体20的下方而向+Z方向凹陷形成的上侧导向槽50组成。上侧导向凸起48和上侧导向槽50形成于第一移动体板26以及透镜支撑体20的4个角部附近位置,分别沿着Y方向延伸。
上侧导向凸起48和上侧导向槽50分别在Y方向延伸,因此仅可在Y方向上相对移动,限制其向X方向移动。由此,透镜支撑体20可相对于第一移动体板26仅在Y方向移动,限制其向X方向移动。换言之,由于第二导向机构42,透镜支撑体20可相对于第一移动体板26,向Y方向移动,再结合第一导向机构40,透镜支撑体20可相对于第二移动体板28,向X方向和Y方向分别移动。而且,第一导向机构40和第二导向机构42成为相互独立的导向机构,即使对X-Y同时进行驱动,也不产生向着Z方向周围旋转方向的力,可防止透镜支撑体20向旋转方向振动。
而且,上侧导向凸起48和上侧导向槽50配置在与该透镜支撑体20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即X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具体而言,上侧导向凸起48具有设置在X方向一侧(-X侧)的两个上侧导向凸起48A、48A以及设置在X方向另一侧(+X侧)的两个上侧导向凸起48B、48B。而且,上侧导向槽50具有设置在X方向一侧两个上侧导向槽50A、50A以及设置在X方向另一侧的两个上侧导向槽50B、50B。
如图7B、图9A所示,从Y方向观察,X方向的一侧的上侧导向槽50A、50A的截面呈V字形状,上侧导向槽50A、50A的形状变化是越靠近槽底部其宽度越小,为了使宽度越靠近槽底部越小,导向槽是倾斜的。而且,上侧导向凸起48A、48A呈半圆形状。由此,上侧导向凸起48A、48A的弧形部分和上侧导向槽50A、50A的直线状部分在2处相互线接触。而且,对于在两处线接触的位置和槽底部之间的部分,上侧导向凸起48A、48A和上侧导向槽50A、50A之间形成空间。上侧导向凸起48A、48A的截面形状也可呈方形,在此种情况下,上侧导向槽50A、50A的截面形状也可呈V字形状、U字形状。通过在两处进行线接触,可确定上侧导向槽50A、50A相对于上侧导向凸起48A、48A在X方向的位置,并无偏移。
而且,如图7B、图9B所示,从Y方向观察,X方向的另一侧的上侧导向凸起48B、48B和上侧导向槽50B、50B的截面分别呈方形。即,上侧导向槽50B、50B在其槽底部具有在与上侧导向凸起48B、48B和上侧导向槽50B、50B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平面,上侧导向凸起48B、48B具有与该平面进行面接触的平面。由此,上侧导向凸起48B、48B和上侧导向槽50B、50B在X方向的另一侧相互面接触。由此,能够确定透镜支撑体20相对于第一移动体板26在Z方向上的高度。而且,上侧导向槽50B、50B所具有的平面比上侧导向凸起48B、48B大。因此,即使由于制造上的误差,上侧导向凸起48A、48A和上侧导向凸起48B、48B之间的距离与上侧导向槽50A、50A和上侧导向槽50B、50B之间的距离不同,也可进行组装,可使透镜支撑体20顺畅地移动。
在透镜支撑体20的外侧,固定着板状的第一磁石52、第二磁石54。第一磁石52将其板面向着Y方向,配置在Y方向的一侧即下侧导向凸起44A、44A和下侧导向槽46A、46A进行线接触的一侧。第二磁石54将其板面向着X方向,配置在X方向的一侧即上侧导向凸起48A、48A和上侧导向槽50A、50A进行线接触的一侧。第一磁石52将S极设置在朝向Y方向的一侧的板面上,将N极设置在另一侧的板面上。第二磁石54将S极设置在朝向X方向的一侧的板面上,将N极设置在另一侧的板面上。
在第二移动体板28的下方,分别配置着由磁性体组成的第一磁性部件56和第二磁性部件58。第一磁性部件56沿着X方向配置在Y方向的一侧,与第一磁石52平行。第二磁性部件58沿着Y方向配置在X方向的一侧,与第二磁石54平行。由此,第一磁性部件56和第一磁石52隔着第二移动体板28,在Z方向相向而对,同样地,第二磁性部件58和第二磁石54隔着第二移动体板28,在Z方向相向而对。
在Y方向的一侧,第一磁石52和第一磁性部件56配置在一侧的下侧导向凸起44A、下侧导向槽46A的组合与另一侧的下侧导向凸起44A、下侧导向槽46A的组合之间,相互吸引。为此,相比于将第一磁石52和第一磁性部件56配置在其他位置,相互线接触的下侧导向凸起44A、44A和下侧导向槽46A、46A能进行更强有力的接触,因此可更加准确地进行Y方向的定位。
在X方向的一侧,第二磁石54和第二磁性部件58配置在一侧的上侧导向凸起48A、上侧导向槽50A的组合与另一侧的上侧导向凸起48A、上侧导向槽50A的组合之间,相互吸引。为此,相比于将第二磁石54和第二磁性部件58配置在其他位置,相互线接触的上侧导向槽50A、50A和上侧导向凸起48A、48A能进行更强有力的接触,因此可更加准确地进行X方向的定位。
在第一罩盖30的四角,设置了安装部60,向Z方向的下方延伸。各个安装部60上形成呈四角形状的安装孔62。而且,在第二移动体板28的四角上形成被安装部64,向侧方突出。安装孔62嵌入被安装部64,由此,第一罩盖30固定在第二移动体板28上。而且,该第一罩盖30的下方和透镜支撑体20的上方之间,如图7A、图7B所示,形成包括公差等导致的误差在内的必要最小限度的间隙。由此,即使在遭受冲击时,透镜支撑体20和第一移动体板26和第二移动体板28也被规制,相互之间不会产生过大的距离。
在第二移动体板28上,在设置了第一磁石52侧的相反侧(即+Y侧)的外面,固定着板状的第三磁石66,将其板面向着Y方向。该第三磁石66分割为Z方向的上侧和下侧2部分,在板面上设置S极和N极,这种配置使其上下极性相反。
如图1所示,固定体16包括具有基台80和第二罩盖82的第二框架体68、安装在该第二框架体68上的第三磁性部件70、第一线圈72、第二线圈74、第三线圈76以及柔性打印基板78。基台80和第二罩盖分别由树脂或者非磁性金属构成,从Z方向上方观察,呈四角形状。在基台80的外侧嵌入第二罩盖82,由此构成第二框架体68。该第二框架体68将移动体18的第一框架体22四周包围。在基台80以及第二罩盖82上,形成通孔84、86,以便使光通过或者插入透镜14。
而且,如图1、图4所示,在基台80的4个侧面分别形成Z方向上方开放的开口部88。而且,配置着所述柔性打印基板78,以将基台80的3个侧面包围。即,柔性打印基板78弯折成コ字形状,将与基台80的Y方向正交的2个侧面、与X方向正交的1个侧面(-X侧)包围。
在柔性打印基板78的内侧,在与Y方向正交的2面固定第一线圈72、第三线圈76,在与X方向正交的1面固定第二线圈74。在柔性打印基板78的Z方向下部,设置端子部90,通过该端子部90供应电流、输出信号等。
而且,如图5所示,在柔性打印基板78的内侧,在第一线圈72的中侧配置Y方向位置检测元件92,在第二线圈74的中侧配置X方向位置检测元件94,在第三线圈76的相邻位置配置Z方向位置检测元件96。
第一线圈72、Y方向位置检测元件92在开口部88内临近基台80的内侧被配置,与第一磁石52相向而对。同样地,第二线圈74、X方向位置检测元件94在开口部88内被配置,与第二磁石54相向而对。而且,第三线圈76、Z方向位置检测元件96在开口部88内被配置,与第三磁石66相向而对。
而且,如图1所示,在柔性打印基板78的第三线圈76被固定部分的外侧,配置着由磁性体组成的第三磁性部件70,与第三线圈76平行。第三磁性部件70通过柔性打印基板78紧贴并固定在基台80的侧面。该第三磁性部件70与第三磁石66将柔性打印基板78以及第三线圈76夹在中间并相向而对。
来自第三磁石66的磁通流向第三磁性部件70,在第三磁石66和第三磁性部件70之间产生吸引力。为此,在移动体18上产生相对于固定体16的Y方向吸引力。
在第三磁性部件70上形成通过向Z方向延伸的连结部98在X方向上分隔为两部分的两个分隔开口100、100。连结部98也可在Y方向上延伸,在此种情况下,分隔开口100、100在Z方向上被分隔为两2部分。第三磁性部件由具有磁性的不锈钢板或者经过镀层处理的铁制成。通过在第三磁性部件70上形成分隔开口100、100,可将其与第三磁石66之间的吸引力调节至所期望的强度。换言之,可减小向Z方向移动所需的驱动力,同时,在外部施加冲击时,可减小对下文所述的光轴方向导向机构102所造成的损害。
如图1所示,移动体18被光轴方向导向机构102支撑,可相对于固定体16在Z方向移动。换言之,光轴方向导向机构102引导第一框架体22相对于第二框架体68在Z轴方向自由移动。即,由此,透镜支撑体20被导向,与第一框架体22一起在光轴方向自由移动。光轴方向导向机构102由第三导向机构104和第四导向机构106组成。第三导向机构104由设置在第二框架体68上的+X侧导向轴108、设置在移动体18上的收容+X侧导向轴108的+Z侧导向孔110组成。第四导向机构106由设置在第二框架体68上的-X侧导向轴112、设置在移动体18上的-X侧导向槽114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X侧导向轴108和-X侧导向轴112呈现向Z方向延伸的圆柱形,由例如陶瓷、金属或者树脂组成。+X侧导向轴108和-X侧导向轴112配置在基台80的已配置第三线圈76的侧面内侧的角部附近。而且,+X侧导向轴108和-X侧导向轴112在X_Y方向截面上呈圆形,但是也可仅有一部分呈圆形,也可呈椭圆形。也可呈四角形等多角形状。
在基台80的通孔84周围的底面部的已配置第三线圈76侧面的角部附近,设置了形成圆柱形插入槽的下侧固定部116、116。在该下侧固定部116、116,插入并固定着+X侧导向轴108和-X侧导向轴112的下端。而且,所述第三磁性部件70的上端在X方向两端形成向Y方向弯折的上侧固定部118、118。在各个上侧固定部118形成插入孔120。+X侧导向轴108、-X侧导向轴112的上端插入并固定在该插入孔120、120上。由此,+X侧导向轴108、-X侧导向轴112固定在基台80上。第三磁性部件70一并负责+X侧导向轴108、-X侧导向轴112的支撑功能,与使用其他部件进行支撑的情况相比,可减少部件数量,由此稳定地支撑+X侧导向轴108、-X侧导向轴112。
如图2、图6所示,+X侧导向孔110为中空的通孔,从第二移动体板28的Z方向上面向下面贯通。而且,-X侧导向槽114延伸,从第二移动体板28的Z方向上方向下方贯通,-X方向形成向着外部开设的槽。
如图6、图10所示,关于+X侧导向孔110的X-Y平面的截面形状,-Y侧呈现向着固定体侧(即+Y侧)开设的V字形状,+Y侧呈方形。+Y侧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半圆形状。
由于移动体18上安装的第三磁石66和第三磁性部件70之间的吸附力,移动体18被拉到+Y方向。由此,至少在+X侧导向孔110的-Y侧,从Z方向观察,形成X字形状的导向面110A、110A在两处与+X侧导向轴108的外表面进行线接触。由此,可准确地对移动体18相对于固定体16在X方向以及Y方向进行定位。而且,+X侧导向孔110的方形部分最好与+X侧导向轴108的外表面不进行线接触,设置极小的间隙,但是也可进行线接触。
而且,-X侧导向槽114在X_Y平面的截面上,由在Y方向上相向而对的两个壁面组成。在这两个壁面上形成曲面状的向Y方向突出的突出部114A、114A。如图10所示,至少-Y侧的突出部114A的中央接触-X侧导向轴112的外表面。即,-X侧导向槽114和-X侧导向轴112相互至少以一个点进行点接触,由此,摩擦阻力变小。而且,+Y侧的突出部114A最好与-X侧导向轴112的外表面不进行点接触,设置极小的间隙,但是也可进行线接触。由此,移动体18由于磁力被推压至+X侧导向轴108、-X侧导向轴112,因此相对于+X侧导向轴108、-X侧导向轴112,并不倾斜。而且,如果透镜14变大,则搭载透镜14的移动体18的重量变大。在此种情况下,一直以来,也需增大该磁力所导致的必要吸附力,结果使摩擦力增加,增大的驱动力必须小于透镜重量的增加部分。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是导向轴结构,无需增大该磁力所导致的必要吸附力,驱动力也小,便可解决问题。
在所述透镜驱动装置12中,第一磁石52、第一线圈72构成驱动机构,使透镜支撑体20在Y轴方向相对于第二移动体板28移动。如对第一线圈72进行通电,则X方向的电流流向第一线圈72。与第一线圈72相向而对的第一磁石52产生具有Z方向成分的磁通,因此在第一线圈72上产生Y方向的洛伦茨力。第一线圈72固定在基台80上,因此在第一磁石52上产生的相应反作用力成为相对于透镜支撑体20的驱动力。透镜支撑体20被第二导向机构42引导向Y方向移动。
如果在透镜支撑体20向Y方向移动之后,终止对第一线圈72进行通电,则由于第一磁石52和第一磁性体56之间的吸引力、第二磁石54和第二磁性体58之间的吸引力、下侧导向凸起44和下侧导向槽46之间的摩擦,以及上侧导向凸起48和上侧导向槽50之间的摩擦,透镜支撑体20停止在终止对第一线圈72进行通电时的位置。
而且,第二磁石54、第二线圈74构成驱动机构,使透镜支撑体20在X轴方向与第一移动体板26一起相对于第二移动体板28移动。如果对第二线圈74进行通电,则Y方向的电流流向第二线圈74。与第二线圈74相向而对的第二磁石54产生具有Z方向成分的磁通,因此在第二线圈74上产生X方向的洛伦茨力。第二线圈74固定在基台80上,因此在第二磁石54上产生的相应反作用力成为相对于透镜支撑体20以及第一移动体板26的驱动力,透镜支撑体20以及第一移动体板26被第一导向机构40引导向X方向移动。
如果在透镜支撑体20和第一移动体板26向X方向移动之后,终止对第二线圈74进行通电,则由于第一磁石52和第一磁性体56之间的吸引力、第二磁石54和第二磁性体58之间的吸引力、下侧导向凸起44和下侧导向槽46之间的摩擦,以及上侧导向凸起48和上侧导向槽50之间的摩擦,透镜支撑体20与第一移动体板26一起停止在终止对第二线圈74进行通电时的位置。
第三磁石66、第三线圈76以及第三磁性部件70构成驱动机构,使移动体18在光轴方向相对于固定体16移动。如果对第三线圈76进行通电,则X方向的电流流向第三线圈76。与第三线圈76相向而对的第三磁石66产生Y方向的磁通,因此在第三线圈76上产生Z方向的洛伦茨力。第三线圈76固定在基台80上,因此第三磁石66上产生的相应反作用力成为相对于移动体18的驱动力,移动体18被光轴方向导向机构102引导向Z方向移动。即,透镜支撑体20向光轴方向移动。
如果在移动体18向Z方向移动之后,终止对第三线圈76进行通电,则由于第三磁石66和第三磁性体66之间的吸引力,以及+X侧导向轴108和+X侧导向孔110、-X侧导向轴112和-X侧导向槽114的摩擦,包含在移动体18中的透镜支撑体20停止在终止对第三线圈进行通电时的位置。
在此处假设照相装置10在Y方向遭受冲击。+X侧导向轴108和+X侧导向孔110以及-X侧导向轴112和-X侧导向槽114即使分离也仅仅分别在分离很小的距离后便立即返回原来的位置,因此损害极小。下侧导向凸起44A、44B和下侧导向槽46A、46B、以及上侧导向凸起48A、48B和上侧导向槽50A、50B分别保持接触的状态,因此几乎没有损害。
在此处假设照相装置10在X方向遭受冲击。+X侧导向轴108和+X侧导向孔110以及-X侧导向轴112和-X侧导向槽114、下侧导向凸起44A、44B和下侧导向槽46A、46B以及上侧导向凸起48A、48B和上侧导向槽50A、50B分别保持接触状态,因此几乎没有损害。
假设照相装置10在Z方向遭受冲击。+X侧导向轴108和+X侧导向孔110以及-X侧导向轴112和-X侧导向槽114分别保持接触状态,因此几乎没有损害。下侧导向凸起44A、44B和下侧导向槽46A、46B以及上侧导向凸起48A、48B和上侧导向槽50A、50B即使分离也分别仅仅在分离很小的距离后便立即返回原来的位置,同时接触状态为线接触或者面接触,因此几乎没有损害。
由此,不管照相装置10在哪个方向上遭受冲击,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2的损害极小,或者几乎没有损害。因此,可确保透镜支撑体20向X、Y、Z方向顺畅地移动。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在第一移动体板26上设置下侧导向凸起44、上侧导向凸起48,在与其相向而对的第二移动体板28上形成下侧导向槽46、在透镜支撑体20上形成上侧导向槽50的情况。但是,也可调换凸起和槽的位置,在第一移动体板26的上下方形成导向槽,为了与之相向而对,在第二移动体板28和透镜支撑体20上形成导向凸起。而且,也可仅调换上侧或者仅调换下侧。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将第一线圈72、第二线圈74、第三线圈76以及第三磁性体70安装在固定体12上,将第一磁石52、第二磁石54、第三磁石66安装在移动体18上的情况,但是也可将第一线圈72、第二线圈74、第三线圈76以及第三磁性体70安装在移动体18上,将第一磁石52、第二磁石54、第三磁石66安装在固定体12上。
进一步通过图11~12对固定体16和移动体18进行说明。
如前所示,固定体16具有基台80,在该基台80上形成通孔84,来自透镜14的光通过该通孔,经过该通孔84通过的光在设置于通孔84下侧的图像传感器上聚光。基台80位于通孔84的周围,与移动体18(即第二移动体板28)的下面(即平坦面122)相向而对设置相对面124。
该相对面124在通孔84的整个周边设置向Z方向突出的突出部126。而且,相对面124在突出部126的外侧周围设置向Z方向凹陷的凹部128。进而相对面124在凹部128的外侧周围设置本体部130,本体部130在Z方向高度位于突出部126和凹部128的中间。而且,突出部126的上部内侧端未进行倒角,形成角部132。
另一方面,第二移动体板28的平坦面122的下部内侧端形成经过倒角的倒角部134。该倒角部134与基台80的突出部126相向而对。突出部126的上部内侧端与形成平坦面122的第二移动体板28的下部内侧端相比,其位于内侧。
而且,透镜14具有配置在开口34以及通孔84的内侧的部分,该部分在第二移动体板28以及基台80之间在XY方向相向而对。而且,在Z方向,第一移动体板26和第二移动体板28之间形成间隙。进而,基台80的本体部130的外侧形成通路,不至于阻碍空气逃逸。
如上所述,移动体18通过光轴方向导向机构102获得支撑相对于固定体16自由移动。移动体18向Z方向移动时,移动体18周边的灰尘被卷起。
如图12所示,如果移动体18向-Z方向移动,则第二移动体板28和基台80之间的空气从外周侧和内周侧逃逸。但是,凹部128形成空气积存抑制逃逸空气的量,将与该空气共存的灰尘留在凹部128内。即使如此,空气依然从凹部128的内侧向外周侧和内周侧逃逸,但是凹部128内侧有突出部126,所以通过该突出部126,内周侧难以逃逸。另一方面,凹部128的外周侧设置了本体部130,比突出部126更低,进而该本体部130的外侧形成空气逃逸的通路,所以与内侧相比,凹部128的空气逃逸外侧的量更多。
进而,突出部126的上部内侧端与形成平坦面122的第二移动体板28的下部内侧端相比,其位于内侧,因此从凹部128向内侧逃逸的空气从第二移动体板28中断的地点向上方(即第二移动体板28的内侧)移动。进而,在第二移动体板28的下部内侧端形成倒角部134,因此从凹部向内侧逃逸的空气更加容易顺畅地向第二移动体板28的内侧逃逸。而且,突出部126的上部内侧端未倒角,形成角部132,因此空气难以向下方逃逸。进而,第二移动体板28和基台80之间与透镜14相向而对,因此向第二移动体板28的内侧逃逸的空气被引导至上方。进而,第一移动体板26和第二移动体板28之间设置间隙,由此从第二移动体板28的内侧被引导至上方的空气被引导至第一移动体板26和第二移动体板28之间的间隙,从而减少从通孔84落至下方的灰尘。
而且,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照相装置10使用的透镜驱动装置12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可适用于其他装置。
Claims (7)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具有透镜支撑体的移动体;
支撑所述移动体向透镜的光轴方向自由移动的固定体,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为Z方向;
所述固定体具有用于来自所述透镜的光通过的通孔,以及位于所述通孔周围形成的且在光轴方向与所述移动体相向而对的相对面;
所述相对面具有位于所述通孔整个周边并沿所述Z方向突出的突出部,设置在与所述突出部相邻的外侧周围并沿所述Z方向凹陷的凹部,以及设置在与所述凹部相邻的外侧周围的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在所述Z方向上具有所述突出部和所述凹部之间的高度;
所述移动体具有用于来自所述透镜的光通过的开口,以及位于所述开口周围形成的且在光轴方向与所述突出部以及所述凹部相向而对的平坦面;
形成所述平坦面的所述移动体的下部内侧端设置了经过倒角的倒角部,所述倒角部在光轴方向与所述突出部相向而对;
所述突出部的上部内侧端为角部,所述角部为未设置倒角的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体的所述本体部周围形成能促使空气逃逸的通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的上部内侧端与形成所述平坦面的所述移动体的下部内侧端相比,其位于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体包括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上支撑所述透镜支撑体自由移动的第一移动体板,以及在与该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支撑所述第一移动体板自由移动的第二移动体板,所述第二移动体板与所述固定体相向而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支撑体和所述第一移动体板和所述第二移动体板设置成在光轴方向重合,各自之间形成间隙。
6.一种照相装置,其特征是,其具有权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以及被所述透镜支撑体支撑的透镜。
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是,其具有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相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565678.6A CN114755787B (zh) | 2020-12-25 | 2020-12-25 | 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JP2021193851A JP7222058B2 (ja) | 2020-12-25 | 2021-11-30 |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US17/542,672 US12248195B2 (en) | 2020-12-25 | 2021-12-06 |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565678.6A CN114755787B (zh) | 2020-12-25 | 2020-12-25 | 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755787A CN114755787A (zh) | 2022-07-15 |
CN114755787B true CN114755787B (zh) | 2024-11-05 |
Family
ID=821170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565678.6A Active CN114755787B (zh) | 2020-12-25 | 2020-12-25 | 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248195B2 (zh) |
JP (1) | JP7222058B2 (zh) |
CN (1) | CN114755787B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190923A (ja) * | 2009-02-16 | 2010-09-02 | Nidec Sankyo Corp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CN213581561U (zh) * | 2020-12-25 | 2021-06-29 |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 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258276A (ja) | 2004-03-15 | 2005-09-22 | Nikon Corp | レンズ鏡筒 |
JP5338025B2 (ja) * | 2006-10-27 | 2013-11-13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KR101181117B1 (ko) * | 2006-11-23 | 2012-09-14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렌즈 구동용 모터 |
JP2012255972A (ja) * | 2011-06-10 | 2012-12-27 | Shicoh Engineering Co Ltd | レンズ駆動装置、オートフォーカスカメラ及びカメラ付きモバイル端末 |
JP5261548B2 (ja) * | 2011-07-29 | 2013-08-1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KR102100340B1 (ko) | 2015-03-31 | 2020-04-13 |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 촬상 장치의 장치본체 |
CN205880328U (zh) * | 2016-07-15 | 2017-01-11 | 惠州市大亚湾永昶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透镜驱动装置 |
TWI632410B (zh) * | 2017-01-25 | 2018-08-11 | 台灣東電化股份有限公司 | 鏡頭驅動模組及其組裝方法 |
JP6630331B2 (ja) | 2017-10-23 | 2020-01-15 | 新思考電機有限公司 |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JP2019200234A (ja) | 2018-05-14 | 2019-11-21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レンズ鏡筒 |
-
2020
- 2020-12-25 CN CN202011565678.6A patent/CN114755787B/zh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11-30 JP JP2021193851A patent/JP7222058B2/ja active Active
- 2021-12-06 US US17/542,672 patent/US12248195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190923A (ja) * | 2009-02-16 | 2010-09-02 | Nidec Sankyo Corp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CN213581561U (zh) * | 2020-12-25 | 2021-06-29 |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 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755787A (zh) | 2022-07-15 |
US20220206245A1 (en) | 2022-06-30 |
JP7222058B2 (ja) | 2023-02-14 |
US12248195B2 (en) | 2025-03-11 |
JP2022103077A (ja) | 2022-07-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460149U (zh) | 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
JP6630331B2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CN213581561U (zh) | 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
CN213780499U (zh) | 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
KR20210057738A (ko) | 이미지의 해상도의 향상 또는 스펙클 노이즈 감소를 위한 광학 장치 | |
CN114755787B (zh) | 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
CN112799204B (zh) |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
JP7202415B2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CN213276093U (zh) | 光学部件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
CN213581555U (zh) | 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
CN114755786B (zh) | 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
JP7324825B2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CN114755779B (zh) | 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
CN213581562U (zh) | 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
JP6858833B2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CN116256927A (zh) | 光学部件驱动装置、光学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
CN116299938A (zh) |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
CN115343822A (zh) | 光学部件驱动装置、光学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