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4633554B - 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33554B
CN114633554B CN202111528331.9A CN202111528331A CN114633554B CN 114633554 B CN114633554 B CN 114633554B CN 202111528331 A CN202111528331 A CN 202111528331A CN 114633554 B CN114633554 B CN 1146335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or belt
state
recording
medium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2833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33554A (zh
Inventor
五十川贵将
原幸司
前田浩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6335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335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335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335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7Clean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7Conveyor belts or like feed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8Conveyor bands or like feeding devices

Landscapes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记录装置,抑制输送带的损坏。记录装置具备:记录部,向介质喷出液滴而进行记录;输送带,与所述记录部对置配置,旋转而输送所述介质;以及清洁部,具有刮取部,所述刮取部与所述输送带抵接并刮取所述输送带的残留物,所述清洁部具有将所述刮取部相对于所述输送带进行按压的按压部,所述刮取部具备海绵部件,所述海绵部件被按向所述输送带并刮取所述残留物,并且所述海绵部件与所述输送带抵接的抵接部能够被磨除。

Description

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如专利文献1所示,已知一种记录装置,具备:输送介质的输送带;记录部,向输送的介质喷出液滴而进行记录;以及清洁刮板,与输送带抵接,除去附着于输送带的残留物。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61454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记录装置中存在如下技术问题:附着于清洁刮板的前端部分残留物固化,当固化的残留物与输送带接触时,会损伤输送带的表面,输送带的寿命将变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记录装置具备:记录部,向介质喷出液滴而进行记录;输送带,与所述记录部对置配置,旋转而输送所述介质;以及清洁部,具有刮取部,所述刮取部与所述输送带抵接并刮取所述输送带的残留物,所述清洁部具有将所述刮取部相对于所述输送带进行按压的按压部,所述刮取部具备海绵部件,所述海绵部件被按向所述输送带并刮取所述残留物,并且所述海绵部件与所述输送带抵接的抵接部能够被磨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内部构成的示意图。
图3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输送部及清洁部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3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输送部及清洁部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5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5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构成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记录装置;9:行式头;10:介质输送部;11:输送路径;20:带输送部;21:输送带;24:带电辊;25:除电部;70:清洁部;71:刮取部;72:海绵部件;72a:抵接部;73:支承部;73a:凹部;75:按压部;80:清洁部;81:刮取部;82:海绵部件;82a:抵接部;84:辊;84a:旋转轴;85:按压部;86:扭矩限制器;90:清洁部;91:刮取部;92:海绵部件;92a:抵接部;94:辊;94a:旋转轴;95:按压部;96:单向离合器;100:控制部;P: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对记录装置1的构成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例如是喷墨打印机。
在各图中,沿着X轴的方向是记录装置1的纵深方向,沿着Y轴的方向是记录装置1的横宽方向,沿着Z轴的方向是记录装置1的高度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记录装置1的-X方向侧是装置前面侧,+X方向侧是装置背面侧。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构成为具备装置主体2和扫描单元3的复合机。装置主体2具备收容介质P的多个介质收容盒4。各介质收容盒4从装置主体2的装置前面侧可装卸地安装。介质P例如是普通纸、厚纸、照片用纸等纸张。
在装置主体2的装置高度方向上,在扫描单元3与介质收容盒4之间,设置有排出由作为喷出液体的一例即油墨而进行记录的记录部的行式头9(图2)执行了记录的介质P的排出部7、载置从排出部7排出的介质P的介质载置部5。另外,在装置主体2的装置前面侧,设置有操作部6。在操作部6设置有液晶面板等的显示设备。通过操作操作部6,能够对记录装置1输入记录动作及图像读取动作的指示。
接着,对记录装置1中的介质P的输送路径11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记录装置1具备介质P的输送路径11。输送路径11具备:输送从介质收容盒4拾取的介质P的给送路径14;与给送路径14连接且包括基于行式头9的记录区域A(参照图3A)的直线路径12;以及将介质P从直线路径12输送到排出部7的正面朝下排出路径13。通过介质输送部10(给送辊17、分离辊对18、对位辊19、带输送部20、输送辊对42)沿输送路径11输送介质P。
以下,对从介质收容盒4到排出部7的介质P的输送进行说明。此外,记录装置1具备:在行式头9的下游侧从直线路径12分支的转回路径15;以及与转回路径15连接,并使介质P的第一面(表面)和第二面(背面)反转而返回直线路径12的反转路径16,在介质P的第一面记录后,在第二面执行记录,也就是说,构成为能够进行双面记录。省略关于基于转回路径15和反转路径16的介质P的反转的说明。
在给送路径14中,沿着介质P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有给送辊17、将多张介质P分离为1张的分离辊对18。给送辊17以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源旋转驱动的方式构成。另外,分离辊对18也被称为减速辊,具备朝向直线路径12输送介质P的驱动辊18a、以及在与驱动辊18a之间夹持并分离介质P的从动辊18b。
收容于介质收容盒4的多个介质P的最上位的介质P被给送辊17拾取而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此时,有时次位以后的介质P与最上位的介质P一起被输送,但通过分离辊对18使最上位的介质P与次位以后的介质P分离,仅最上位的介质P被输送到给送路径14。
在分离辊对18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设置有对位辊19。给送路径14与直线路径12在对位辊19的位置连接。直线路径12构成为以直线状延伸的路径,在直线路径12,设置有对位辊19、带输送部20、除电部25及行式头9。直线路径12是通过基于行式头9的记录区域A(图3A)并向行式头9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延伸的路径。
在本实施方式中,带输送部20被配置于与行式头9的头表面对置的区域,支承介质P的与记录面相反的一侧。
行式头9与输送带21对置配置,当介质P被输送到带输送部20上的与行式头9对置的位置时,将油墨作为液滴喷出到介质P的记录面而执行记录。行式头9是以喷出油墨的喷嘴覆盖介质P的整个宽度的方式设置的记录头,是不随着介质P向宽度方向的移动而能够在介质P的宽度方向整体进行记录的记录头。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具备行式头9,但也可以是搭载于滑架并在与介质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一边往复移动一边向介质P喷出液体而进行记录的串行型记录头。
在直线路径12输送的介质P接着被向正面朝下排出路径13输送。正面朝下排出路径13是具有与直线路径12连接的弯曲的输送路径11,是以将由行式头9记录后的介质P的记录面朝下而从排出部7排出的方式进行输送的路径。
进入正面朝下排出路径13的介质P由多个输送辊对42输送,从排出部7排出,并且以使记录面朝下的方式载置于介质载置部5。
如图3A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输送部20具备:将介质P吸附于带外表面21a的环状的输送带21;作为挂绕输送带21的至少两个辊的上游侧驱动辊22;以及相对于上游侧驱动辊22位于介质输送方向下游(在图3A中,为+Y轴方向)的下游侧从动辊23。输送带21与行式头9的头表面对置配置。
带输送部20通过由电动机等驱动源旋转驱动上游侧驱动辊22而驱动输送带21,将介质P向介质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此时,通过由上游侧驱动辊22的旋转驱动而被驱动的输送带21,下游侧从动辊23从动旋转。上游侧驱动辊22以驱动轴22a为中心旋转驱动。
带输送部20的驱动源构成为:能够以使输送带21向作为输送介质P的输送方向的正方向(在图3A所示的两个箭头中的+C方向)和向作为其相反方向的反方向(在图3A所示的两个箭头中的-C方向)环绕移动的方式进行正转和反转。
带输送部20构成为:通过未图示的状态切换部,能够切换为带外表面21a的至少一部分处于基于行式头9的记录位置B(对置位置)的第一状态和带外表面21a比记录位置B远离行式头9的第二状态(图2中的单点划线)。在第一状态下,是通过行式头9进行向介质P的记录的状态。另一方面,在第二状态下,是不进行由行式头9进行的向介质P的记录的状态。此时,例如为了维持行式头9的记录性能,相对于不进行记录的状态的行式头9,从-Z方向侧用未图示的盖覆盖。
记录装置1具备清扫输送带21的清洁部70。清洁部70具备刮取附着于输送带21的带外表面21a的残留物(例如,纸粉或油墨等)的刮取部71。由此,从带外表面21a除去残留物。此外,清洁部70的详细构成将在后面叙述。刮取部71相对于带电辊24设置于输送带21的移动方向上游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带21是将介质P静电吸附于带外表面21a而进行输送的带,在带输送部20,设置有作为使输送带21带电的带电部的一例的带电辊24、以及除去由输送带21输送的介质P的表面的电荷的除电部25。
带电辊24相对于除电部25设置于输送带21的移动方向上游侧,并且设置在比输送路径11靠下方与上游侧驱动辊22对置的位置,与带外表面21a接触。
当上游侧驱动辊22及下游侧从动辊23旋转而驱动输送带21时,带电辊24接触后的带电的带外表面21a成为形成输送路径11的路径形成面。因此,能够提高形成输送路径11的输送带21中的介质P的吸附性,能够更有效地将介质P吸附于输送带21。
除电部25具备跨过介质P的宽度方向(沿着X轴的方向)设置而在宽度方向上旋转的环状的除电带26。除电带26在外侧突出设置有刷26a,与输送带21上的介质P对置的部位在作为介质宽度方向的沿着X轴的方向上移动。通过将除电带26的刷26a按至介质P,从介质P的表面除去电荷。通过从介质P的表面除去电荷,能够提高介质P相对于输送带21的吸附性。
另外,带输送部20在上游侧驱动辊22与下游侧从动辊23之间具备从内表面侧支承输送带21的第一支承板28a及第二支承板28b。第一支承板28a隔着输送带21与除电部25对置配置,第二支承板28b隔着输送带21与清洁部70(刮取部71)对置配置。
记录装置1具备对由记录装置1执行的各种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100。控制部100包括CPU(中央处理器)、存储器、控制电路、以及I/F(接口)。CPU是运算处理装置。存储器是确保保存CPU的程序的区域或作业区域等的存储装置,具有RAM(随机存取存储器)、EEPROM(电子式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的存储元件。当从信息处理终端等外部经由I/F取得记录数据等时,CPU经由控制电路向各驱动部发送控制信号。由此,控制介质输送部10、行式头9等。
在此,为了刮取附着于输送带21的带外表面21a的残留物(例如,纸粉中包含的碳酸钙),例如,在使用板状的刮板的情况下,通过刮板刮出残留物,并从输送带21除去残留物。但是,附着于刮板的前端部分的残留物在堆积的状态下经过一段时间后,残留物的一部分固化。而且,当固化的残留物与输送带21的带外表面21a接触时,输送带21发生局部地损伤。本实施方式的输送带21是使介质P静电吸附而进行输送的带,因此当输送带21的带外表面21a被固化的残留物损伤时,形成于带外表面21a的绝缘层、粘接层发生损伤,带电功能下降而发生介质P的输送不良情况。即,输送带21的寿命变短。
此外,为了抑制附着于板状的刮板的残留物的固化,考虑具备除去附着于刮板的前端部分的残留物的清扫机构、使刮板相对于输送带21抵接/分离的机构等的构成,但担心结构复杂化、记录装置1的大型化。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的清洁部70构成为能够抑制上述不良情况的发生。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清洁部70的构成进行说明。
清洁部70具备与输送带21抵接并刮取附着于输送带21的带外表面21a的残留物的刮取部71。
刮取部71具备海绵部件72。海绵部件72形成块状的长方体,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延伸配置。在第一状态下,海绵部件72配置于输送带21的下方。海绵部件72的+Z方向端部具有与带外表面21a抵接的抵接部72a。抵接部72a形成平坦面,并相对于输送带21面接触。
海绵部件72的沿着X轴的方向上的尺寸与输送带21的沿着X轴的方向上的尺寸相同。由此,能够对于输送带21的带外表面21a的整个宽度方向进行残留物的刮取。
清洁部70具备:支承海绵部件72的下端部的支承部73;向上方按压支承部73的按压部75;以及支承按压部75的固定部件77。固定部件77与第二支承板28b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固定。按压部75例如是螺旋弹簧。按压部75的一端与支承部73连接,另一端与固定部件77连接。通过按压部75而由支承部73支承的海绵部件72被向+Z方向施力,跨过海绵部件72的长度方向整体以大致一定的压力被按向输送带21。由此,能够利用海绵部件72的抵接部72a刮取附着于带外表面21a的残留物。通过按压部75使海绵部件72始终与输送带21抵接,从而能够提高清洁性。
另外,在第一状态下,支承部73具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部73a,该凹部73a嵌合至海绵部件72的下端部。除了海绵部件72的下端面之外,海绵部件72的+Y方向侧的面及-Y方向侧的面由支承部73支承,因此即使海绵部件72与环绕移动的输送带21抵接,海绵部件72也不会从支承部73脱落,能够使海绵部件72以稳定的状态与输送带21抵接。
海绵部件72是在与环绕移动的输送带21抵接时,抵接部72a能够被磨除的部件。即,海绵部件72是刮取输送带21上的残留物并且与输送带21抵接的抵接部72a能够被磨除的构件。
本实施方式的海绵部件72是由三聚氰胺树脂形成的发泡性的三聚氰胺海绵。三聚氰胺海绵形成多个细网的网眼结构。三聚氰胺海绵适合于残留物的刮取性、与输送带21抵接的抵接部72a的磨除情况。
海绵部件72的大小可以适当设定。例如,配合输送带21的定期更换的期间进行设定。由此,能够削减海绵部件72的维护频度。
另外,清洁部70相对于带输送部20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并随着带输送部20的状态切换而移动。即,如图3B所示,在输送带21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清洁部70与输送带21一起移动。由此,在切换输送带21的状态时,能够防止与清洁部70的干涉。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刮取部71的海绵部件72按压于输送带21,能够刮取附着于输送带21的残留物。另外,由于海绵部件72与输送带21抵接,因此通过与输送带21的摩擦,海绵部件72的抵接部72a能够被磨除。即,海绵部件72将附着于输送带21的残留物刮取,并且自身也能够被磨除,与被刮取的残留物一起从刮取部71落下。
由此,在海绵部件72的抵接部72a,不会堆积从输送带21刮取的残留物。即,不会有残留物附着于海绵部件72的抵接部72a并且该残留物发生固化的情况。因此,例如,与用刮板除去输送带21上的残留物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由固化的残留物引起的输送带的损伤,延长输送带21的寿命。
另外,与在用刮板除去输送带21上的残留物的构成中,设置除去附着于该刮板的前端部分的残留物的清扫机构、使刮板相对于输送带21抵接/分离的机构的构成相比,可以简化记录装置1的结构,抑制记录装置1的大型化。
2.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A具备清洁部80。清洁部80具有刮取输送带21的残留物的刮取部81。
刮取部81具备具有旋转轴84a的辊84,在辊84的周面配置有海绵部件82。海绵部件82在辊84的周面以均等的厚度配置。海绵部件82与辊84固定,随着辊84的旋转,海绵部件82也旋转。海绵部件82是三聚氰胺海绵。
清洁部80具备按压部85(例如,螺旋弹簧)、支承按压部85的固定部件87,通过按压部85,辊84被朝向输送带21按压。辊84随着输送带21的环绕移动而从动旋转。因此,配置于辊84的海绵部件82的圆周方向整体可以成为抵接部82a。
由此,伴随着输送带21的环绕移动,能够一边使辊84旋转一边刮取输送带21的残留物。另外,由于通过辊84的旋转,海绵部件82被均等地磨除,因此与使海绵部件82相对于输送带21固定而抵接的构成相比,能够提高海绵部件82的耐久性(寿命)。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A中,在输送带21的圆周速度与辊84的圆周速度之间设有速度差。由此,随着输送带21与辊84的速度差,能够容易地刮取输送带21的残留物。
具体而言,在旋转轴84a连接有扭矩限制器86。通过扭矩限制器86对旋转轴84a的旋转施加负荷,能够容易地使输送带21与辊84产生速度差。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当使输送带21向+C方向环绕移动时,辊84沿顺时针旋转方向从动旋转,输送带21和辊84一起旋转。然后,通过扭矩限制器86相对于辊84动作,对旋转轴84a施加负荷,辊84的圆周速度相对于输送带21的圆周速度变慢(产生速度差)。由此,输送带21与海绵部件82的抵接部82a的摩擦变大,能够提高清洁性。另外,由于海绵部件82一边旋转一边与输送带21抵接,因此能够提高海绵部件82的耐久性(寿命)。此外,被海绵部件82刮取下来的残留物通过辊84的旋转从抵接部82a向-Y方向排出,从刮取部81落下。
3.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5A及图5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B具备清洁部90。清洁部90具有刮取输送带21的残留物的刮取部91。
刮取部91具备具有旋转轴94a的辊94,在辊94的周面配置有海绵部件92。海绵部件92在辊94的周面以均等的厚度配置。海绵部件92与辊94固定。海绵部件92是三聚氰胺海绵。
清洁部90具备按压部95(例如,螺旋弹簧)、支承按压部95的固定部件97,通过按压部95,辊94被朝向输送带21按压。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B中,在输送带21的圆周速度与辊94的圆周速度之间设有速度差。
具体而言,在旋转轴94a连接有单向离合器96。单向离合器96具备不使辊94以旋转轴94a为中心向一个方向旋转而以旋转轴94a为中心向另一个方向旋转的机构。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A所示,在输送带21向介质P的输送方向旋转(向+C方向环绕移动)的情况下,辊94不旋转。另一方面,如图5B所示,在输送带21向与介质P的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向-C方向环绕移动)的情况下,辊94从动于输送带21而旋转。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输送带21向逆时针旋转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由于通过单向离合器96而辊94不旋转,因此在输送带21的圆周速度与辊94的圆周速度之间产生速度差。因此,海绵部件92被固定,在抵接部92a,摩擦变大,所以能够提高输送带21上的清洁性。另一方面,在输送带21向顺时针旋转方向旋转的情况下,辊94从动旋转(向逆时针旋转方向旋转)。随着辊94的旋转,能够使附着于海绵部件92的抵接部92a的残留物从海绵部件92落下。在图5B中,残留物从抵接部92a向+Y方向排出,从刮取部91落下。
之后,当输送带21再次向逆时针旋转方向旋转时,辊94不旋转。此时,由于海绵部件92的新的面可以成为抵接部92a,因此与使海绵部件92相对于输送带21固定而抵接的构成相比,能够提高海绵部件92的耐久性(寿命)。

Claims (5)

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记录部,向介质喷出液滴而进行记录;
输送带,与所述记录部对置配置,旋转而输送所述介质;
除电单元,与所述输送带对置;以及
清洁部,具有刮取部,所述刮取部与所述输送带抵接并刮取所述输送带的残留物,
所述除电单元配置在所述输送带的与所述清洁部相反的一侧,
所述清洁部具有按压部,所述按压部将所述刮取部相对于所述输送带进行按压,
所述刮取部具备:辊,所述辊具有旋转轴;海绵部件,所述海绵部件配置在所述辊的周面,并被按向所述输送带并刮取所述残留物,并且所述海绵部件与所述输送带抵接的抵接部能够被磨除,
从所述记录部的喷出所述液滴的方向观察,所述除电单元与所述清洁部重叠,
在所述旋转轴连接有单向离合器,
在所述输送带向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旋转的情况下,所述辊不旋转,
在所述输送带向与所述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所述辊从动于所述输送带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海绵部件是由三聚氰胺树脂形成的三聚氰胺海绵。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洁部具备:支承部,支承所述海绵部件的下端部;和固定部件,固定所述按压部,
所述按压部的一端与所述支承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固定部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具有状态切换部,所述状态切换部将所述输送带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所述第一状态是所述输送带与所述记录部对置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是在所述第一状态下与所述记录部对置的所述输送带的对置位置比所述第一状态远离所述记录部的状态,
在所述输送带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清洁部与所述输送带一起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具有状态切换部,所述状态切换部将所述输送带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所述第一状态是所述输送带与所述记录部对置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是在所述第一状态下与所述记录部对置的所述输送带的对置位置比所述第一状态远离所述记录部的状态,
在所述输送带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清洁部与所述输送带一起移动。
CN202111528331.9A 2020-12-16 2021-12-14 记录装置 Active CN1146335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08178A JP7625846B2 (ja) 2020-12-16 2020-12-16 記録装置
JP2020-208178 2020-12-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33554A CN114633554A (zh) 2022-06-17
CN114633554B true CN114633554B (zh) 2024-02-13

Family

ID=81943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28331.9A Active CN114633554B (zh) 2020-12-16 2021-12-14 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858279B2 (zh)
JP (1) JP7625846B2 (zh)
CN (1) CN11463355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22598B (zh) * 2023-02-17 2023-06-02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吕梁供电公司 输送站用线缆绕卷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7206A (zh) * 2003-12-09 2005-06-15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及成像装置
JP2011232477A (ja) * 2010-04-27 2011-11-17 Ricoh Co Ltd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615991A (zh) * 2011-01-31 2012-08-0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记录设备
CN104669803A (zh) * 2013-11-29 2015-06-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61454A (ja) 2002-11-14 2004-06-10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5212266A (ja) * 2004-01-29 2005-08-11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6131375A (ja) 2004-11-08 2006-05-25 Tohoku Ricoh Co Ltd 排紙搬送装置・孔版印刷装置
JP4861039B2 (ja) * 2006-04-03 2012-01-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38859B2 (ja) 2009-01-23 2014-07-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14160135A (ja) 2013-02-19 2014-09-04 Ricoh Co Ltd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65686B2 (ja) * 2013-03-22 2017-01-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被記録媒体搬送装置、記録装置
US9696672B2 (en) * 2015-04-20 2017-07-04 Ricoh Company, Ltd. Drive transmission unit, fixing device with drive transmission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fixing device with drive transmission unit
JP6620509B2 (ja) * 2015-10-22 2019-12-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6911374B2 (ja) 2017-02-17 2021-07-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6997960B2 (ja) * 2017-12-12 2022-01-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7206A (zh) * 2003-12-09 2005-06-15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及成像装置
JP2011232477A (ja) * 2010-04-27 2011-11-17 Ricoh Co Ltd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615991A (zh) * 2011-01-31 2012-08-0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记录设备
CN104669803A (zh) * 2013-11-29 2015-06-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95073A (ja) 2022-06-28
US11858279B2 (en) 2024-01-02
CN114633554A (zh) 2022-06-17
US20220184983A1 (en) 2022-06-16
JP7625846B2 (ja) 2025-0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70023068A1 (en) Double-sided media clean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5560910B2 (ja) 記録装置
CN114633554B (zh) 记录装置
JP4968357B2 (ja) 記録装置、制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8120582A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7243280B2 (ja) 媒体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CN113276548A (zh) 记录装置
JP7574636B2 (ja) 記録装置
JP5454360B2 (ja) 記録装置
JP6911374B2 (ja) 記録装置
JP476580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95075A (ja) 記録装置
US9429895B2 (en)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33698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194726B2 (ja) 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有する記録装置
JP6645162B2 (ja) 印刷装置、印刷装置における異物除去方法
JP747652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836102B2 (ja) 記録装置
JP6597226B2 (ja) 印刷装置
JP7438773B2 (ja) ワイパ機構、及びワイパ
JP2020011802A (ja) 記録装置
JP2004217373A (ja)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59972A (ja) 記録装置
JP201615562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01834A (ja) 媒体給送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