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4617343B - 表头、表带、可拆卸机构及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表头、表带、可拆卸机构及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17343B
CN114617343B CN202011457985.2A CN202011457985A CN114617343B CN 114617343 B CN114617343 B CN 114617343B CN 202011457985 A CN202011457985 A CN 202011457985A CN 114617343 B CN114617343 B CN 1146173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iece
piece
elastic
sliding
wa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5798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17343A (zh
Inventor
范伟
杨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45798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17343B/zh
Publication of CN1146173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173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173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173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14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fastening to a wrist-watch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lectric Cloc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拆卸机构,用于可穿戴设备,该可拆卸机构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及弹性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中的一个用于连接可穿戴设备的表头,另一个用于连接可穿戴设备的表带;弹性件套设于第一连接件;其中,第一连接件可滑入或滑出第二连接件,且当第一连接件滑入第二连接件后,第二连接件还可相对于第一连接件转动;当第二连接件相对于第一连接件转动时,第二连接件与弹性件抵接,并可在弹性件的形变作用力下与第一连接件抵接。通过上述方式,可以降低可拆卸机构对可穿戴设备结构设计的影响。

Description

表头、表带、可拆卸机构及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可穿戴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表头、表带、可拆卸机构及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智能手表是将IT技术与传统手表相结合的产物,其具有便于携带、易于使用、功能丰富等优点。用户可随时通过智能手表下载应用APP、观看视频、查导航、玩游戏等等,使得智能手表愈发受到用户群体的青睐。现有智能手表一般包括表头和表带两个部分,为了便于对表头或表带进行更换,智能手表的表头和表带会采用可拆卸式连接,而现有智能手表的可拆卸结构复杂,影响了智能手表整体的结构设计。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拆卸机构,用于可穿戴设备,所述可拆卸机构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及弹性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中的一个用于连接所述可穿戴设备的表头,另一用于连接所述可穿戴设备的表带;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可滑入或滑出所述第二连接件,且当所述第一连接件滑入所述第二连接件后,所述第二连接件还可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当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弹性件抵接,并可在所述弹性件的形变作用力下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抵接。
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表头、表带、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及弹性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表头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表带连接,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可滑入或滑出所述第二连接件,且当所述第一连接件滑入所述第二连接件后,所述第二连接件还可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当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弹性件抵接,并可在所述弹性件的形变作用力下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抵接。
本申请实施例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的表头,所述表头包括:壳体、第一连接件以及弹性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用于与所述可穿戴设备的表带连接;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可滑入或滑出所述表带的第二连接件,且当所述第一连接件滑入所述第二连接件后,所述第二连接件还可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当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弹性件抵接,并可在所述弹性件的形变作用力下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抵接。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的表带,所述表带包括:表带本体、固定件以及第二连接件;所述固定件嵌设于所述表带本体的端部,且所述固定件的部分区域显露于所述表带主体外;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固定件显露在所述表带主体外的区域上,用于与所述可穿戴设备的表头连接;其中,所述表头的第一连接件可滑入或滑出所述第二连接件,且当所述第一连接件滑入所述第二连接件后,所述第二连接件还可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当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表头的弹性件抵接,并可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抵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拆卸机构,通过设置第一连接件可滑入或滑出第二连接件,且第一连接件滑入第二连接件后,第二连接件还可相对于第一连接件转动,使得第二连接件在转动后能够与第一连接件相错位,避免第一连接件从原路径滑出第二连接件,实现了表头和表带的连接。又通过设置弹性件套设于第一连接件,且第二连接件相对于第一连接件转动时,第二连接件与弹性件抵接,使得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转动错位后,还能够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与第一连接件抵接,提高了表头和表带连接时的牢固性。当用户需要拆卸表头和表带时,可对第二连接件施加作用力,以抵消弹性件的形变作用力,解除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抵接状态。然后在反向转动第二连接件,使得第一连接件可以回到其滑入第二连接件的原路径上,进而从原路径滑出第二连接件,以实现表头和表带的拆卸。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拆卸机构,可以实现可穿戴设备中表头和表带的可拆卸连接,同时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降低了可拆卸机构对可穿戴设备结构设计的影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0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可穿戴设备1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壳体12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表带主体210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固定件220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表头100和表带200的装配示意图;
图7是图1中可穿戴设备10沿Ⅴ-Ⅴ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图8中第二连接件320与弹性件330抵接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连接部312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8中第二连接件320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第二连接件320沿Ⅺ-Ⅺ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0中连接部312在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2中第二连接件320在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0中连接部312在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2中第二连接件320在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中可穿戴设备10沿Ⅴ-Ⅴ在一些实施例中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图8中连接部312与第二连接件320的滑动示意图;
图20是图19中滑动件360从第一导向件351滑动至第二导向件352的滑动示意图;
图21是图20中滑动件360在第二导向件352上的滑动示意图;
图22是图21中滑动件360与第二导向件352相抵接的滑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在此使用的“可穿戴设备”指的是具有信息处理能力,且符合手表基本技术要求的设备。在本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除指示时间之外,还应具有提醒、导航、校准、监测、交互等其中一种或者多种功能。例如,可穿戴设备可以具备蓝牙的数据传输标准,实现协同交互能力。其还可以具备多种监测传感器,如监测环境光、地磁、温度、气压、高度、陀螺仪和加速计以及心率等数据的传感器。此外,可穿戴设备的显示方式可以包括指针、数字以及图像等。
经发明人长期研究发现,一些技术方案通过在表带上设置生耳,在表头上设置相配合的凹槽,来实现表头和表带的可拆卸连接。一般是先将生耳一端先固定在表头的一凹槽中,然后拨动生耳上方的把手,压缩弹簧,使得生耳的整体长度减小,从而将生耳另一端对准到表头的另一凹槽处。通过弹簧的回弹,使得生耳的另一端被推入表头的另一凹槽中,实现表头和表带的连接。此过程中,由于生耳的把手较小,用户在掰动时,其手部会有明显的疼痛感,不便于操作。同时,由于生耳的条形结构占据空间的限制,与表头连接时会破坏圆形表头原有的弧形,因此只能够将表头设计为矩形结构,或者是在圆形表头外单独设置于生耳配合的结构。这样的设计方式不仅限制了表头的结构设计,还影响了表头的外形一致性。一些技术方案通过在表头上开设一个弧形滑槽,和形成相应的凹槽,使得表带可以在滑槽中滑动。当滑到凹槽时,表带中与凹槽配合的部件会回弹进入凹槽内,实现表头与表带的连接。需要拆卸表带时,通过按下表头底部的按键,使得表头上与凹槽配合的部件滑出凹槽,然后在将表带从滑槽中滑出,实现表头和表带的拆卸。这种方式虽然便于用户操作,但是由于需要在表头底部装一个按键,会破坏表头外观的完整性。同时上述方案一般也只能够适用于矩形结构的表头,无法适用于圆形结构的表头,否则会使得表头原有的弧形遭到破坏。由此,需要设计一种可以降低对表头结构设计影响和限制的可拆卸机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表带及具有该表带的手表。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至图5,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可穿戴设备1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表头1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中表带主体210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固定件22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0可以佩戴于用户的手腕,除了为用户提供日历、时间等查看服务之外,还可以为用户提供语音通话、视频聊天等沟通服务,也可以监测用户的日常运动情况、身体健康状况等数据指标。同时,可穿戴设备10还可以提供其他诸如支付,身份验证等服务。下面以可穿戴设备10为智能手表进行如下说明。该可穿戴设备10可以包括:表头100、表带200以及可拆卸机构300。其中,可拆卸机构300的一部分结构可以设置于表头100上,另一部分结构可以设置于表带200上,用于实现表头100和表带200的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可拆卸机构300的结构简单,在表头100和表带200上的占用空间小,可以降低可拆卸机构300对可穿戴设备10结构设计的影响和限制。
具体地,表头100可以具有图像显示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表头100查看相应的数据信息,如时间、温度、天气、二维码以及行走步数等等。该表头100可以包括:显示屏110、壳体120以及电路板130。其中,显示屏110与壳体120连接,且两者共同围设形成容置空间1201。显示屏110可以与电路板130电性连接,用于为可穿戴设备10提供图像显示。壳体120可以用于安装和保护可穿戴设备10的电子器件,其还可以用于安装可拆卸机构300的部分结构,以实现表头100和表带200的可拆卸连接。电路板130可以设置于容置空间1201内,其可以与可穿戴设备10的电子器件电性连接,用于控制可穿戴设备10的电子器件实现其功能应用。在本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显示屏110设置于壳体120上用于显示的一面,其可以是使用OLED(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屏幕进行图像显示,也可以是使用LCD(Liquid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的屏幕进行图像显示。其中,显示屏110和壳体120组装配合的位置可以借助密封圈、点胶等进行防水处理,以使得可穿戴设备10能够满足防水性能的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110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透明盖板、显示面板以及触控面板。该触控面板设置于透明盖板和显示面板之间。透明盖板主要用于保护显示面板,并可以作可穿戴设备10的外表面。同时,透明盖板的表面还具有平整光滑的特性,以便于用户进行点击、滑动、按压等触控操作。其中,透明盖板的材质可以是玻璃等刚性材质,也可以是聚酰亚胺(Polyimide,PI)、无色聚酰亚胺(Colorless Polyimide,CPI)等柔性材质。显示面板主要用于显示画面,并可以作为交互界面而指示用户在透明盖板上进行上述触控操作。触控面板主要用于响应用户的触控操作,并将相应的触控操作转换为电信号传输至可穿戴设备10的处理器,使得可穿戴设备10能够对用户的触控操作做出相应的反应。在本实施例中,透明盖板、显示面板以及触控面板之间可以借助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光学胶)、PSA(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压敏胶)等胶体贴合在一起。
壳体120可以设置于与显示屏110背离显示区的一面,其可以用于安装和保护可穿戴设备10所需的电子器件。如图3所示,该壳体120可以包括:底壁121和侧壁122。其中,侧壁122可以设置在底壁121上,并在底壁121的厚度方向延伸,且侧壁122可以首尾相接,从而在底壁121上围设形成相应的敞口结构。显示屏110可以设置于侧壁122背离底壁121的一面,盖设于上述的敞口结构,与壳体120围设形成容置空间1201。该容置空间1201除了可以用于安装电路板130外,还可以用于安装可穿戴设备10的其他电子器件,如电池、麦克风、扬声器以及其它诸如运动传感器、心率传感器、近场通信器件等等,从而实现可穿戴设备10的相关功能应用,提高可穿戴设备10功能的丰富性。在本实施例中,底壁121和侧壁122可以通过注塑成型、冲压成型、热吸成型等工艺一体成型。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壁121和侧壁122也可以是两个独立的部件,两者可通过卡接、粘接以及焊接等方式进行固定。
进一步地,壳体120还可以用于安装可拆卸机构300的部分结构,以实现表头100和表带200的可拆卸连接。如图3所示,侧壁122上可以形成有第一安装孔1221,用于安装部分的可拆卸机构300,以与表带200上的部分可拆卸机构300相配合。其中,第一安装孔1221在外形上可以是圆形孔,以便于配合表带200上的部分可拆卸机构300。同时,侧壁122上可以形成有两个第一安装孔1221,且两个第一安装孔1221可以相对设置,以适配两个表带200上的部分可拆卸机构300,实现两个表带200与表头100的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可拆卸机构300在表头100上占据的空间小,对壳体120结构设计产生的限制和影响较小,因此壳体120可以是圆形结构设计,即壳体120在外形上可以是类似于扁平的圆柱体形状,而不用担心壳体120的弧形结构被可拆卸机构300破坏。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20在外形上也可以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形状,如矩形或椭圆形等等,其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具体设置,以为可穿戴设备10提供不同类型的风格。
进一步地,壳体120的材质可以是玻璃、金属和硬质塑料等,使得壳体120可以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和保护作用。同时,由于壳体120一般会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因此壳体120可以优选地具有一定的耐磨耐蚀防刮等性能,或者在壳体120的外表面涂布一层用于耐磨耐蚀防刮的功能材料。同时,还可以在壳体120上设置相应的品牌标识(LOGO),以美化可穿戴设备10的外观,提高品牌辨识度。
表带200可以绑定在用户的手腕上,以实现可穿戴设备10的穿戴。如图2所示,该表带200可以包括:表带本体210和固定件220。其中,表带主体210可以与壳体120连接,以将表头100绑定在用户的手腕上。固定件220可以设置于表带主体210与壳体120连接的端部,且固定件220的部分区域可以显露于表带主体210外,用于安装可拆卸机构300的部分结构,以与壳体120上的部分可拆卸机构300配合,实现表头100和表带200的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表带主体210的材质可以是柔性亲肤材料,如硅胶、氟胶、皮革、织布及其复合材料等等,可以提高用户佩戴表带主体210的舒适度。相应地,表带主体210的外表面也可以涂布一层用于耐磨耐蚀防刮的功能材料。如图4所示,表带主体210与壳体120连接的端部可以形成有第二安装孔211,该第二安装孔211用于为设置在表带200上的可拆卸机构300提供安装空间,同时遮挡可拆卸机构300,以提高可穿戴设备10的外观表现力。在本实施例中,表带主体210与壳体120连接的端部还可以形成有与壳体120外形相适配的弧度,以提高表带主体210与壳体120连接的适配度。
固定件220的材质可以是硬质材料,以提高可拆卸机构300与表带200连接的牢固性和稳定性。例如,固定件220的材质可以是金属,其可以通过金属嵌件注塑工艺与表带主体210一体成型。其中,固定件220的部分区域可以通过第二安装孔211显露于表带主体210外,以便于设置在第二安装孔211内的可拆卸机构300与固定件220进行连接。如图5所示,固定件220显露于第二安装孔211的部分区域可以形成有螺钉孔221,可拆卸机构300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固定件220上,以实现可拆卸机构300与表带200的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表带20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且两个表带200上的可拆卸机构300可以分别与壳体120上的两个第一安装孔1221内的可拆卸机构300连接,以实现两个表带200与表头100的可拆卸连接。其中,一个表带200的表带主体210上可以设置有定位柱,另一个表带200的表带主体210上可以开设有定位孔。当两个表带200进行连接时,定位柱可以设置于定位孔内,以固定两个表带200,使得用户可通过两个表带200将表头100穿戴在手腕上。同时,定位孔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以调节两个表带200的位置适配不同的手腕尺寸。
请参阅图6至图12,图6是图2中表头100和表带200的装配示意图,图7是图1中可穿戴设备10沿Ⅴ-Ⅴ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9是图8中第二连接件320与弹性件330抵接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8中连接部312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8中第二连接件320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中第二连接件320沿Ⅺ-Ⅺ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6和图7所示,可拆卸机构300用于实现表头100和表带200的可拆卸连接。该可拆卸机构300可以包括:第一连接件310、第二连接件320、弹性件330以及垫片340。其中,第一连接件310可以与表头100连接,第二连接件320可以与表带200连接,弹性件330可以套设于第一连接件310。垫片340可以套设于第一连接件310,并与弹性件330相接。第一连接件310与第二连接件320相配合可以实现表头100和表带200的可拆卸连接。弹性件330用于产生形变作用力,以作用在第二连接件320上,使得第二连接件320能够与第一连接件310抵接,从而提高表头100和表带200连接时牢固性。垫片340可以用于提高第二连接件320和弹性件330配合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310和第二连接件320的结构简单,在表头100和表带200上的占用空间小,可以降低可拆卸机构300对可穿戴设备10结构设计的影响和限制。
具体地,第一连接件310可以设置在壳体120的第一安装孔1221内。如图8所示,该第一连接件310可以包括:固定部311和连接部312。其中,固定部311可以与第一安装孔1221的内壁连接,用于将第一连接件310固定在第一安装孔1221内。固定部311在外形上可以是类似于圆柱体的形状,以便于弹性件330套设于固定部311上。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装配,固定部311与侧壁122可以是一体结构,且固定部311上可以形成有螺钉孔3111,连接部312可以通过螺钉313与固定部311固定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311和连接部312也可以是一体结构,固定部311可以通过粘接和卡接等方式与侧壁122连接。
连接部312可以设置于固定部311朝向第一安装孔1221外的一侧,通过螺钉313与固定部311固定连接。连接部312的部分区域可以显露于第一安装孔1221外,用于与设置在表带200上的第二连接件320配合,实现表头100和表带200的可拆卸连接。如图8至图9所示,第二连接件320可以插设于第一安装孔1221,使得连接部312可以滑入或滑出第二连接件320,且连接部312滑入第二连接件320后,第二连接件320还可相对于连接部312转动,使得第二连接件320与连接部312发生错位,避免连接部312从原路径滑出第二连接件320。当需要分离连接部312和第二连接件320时,可反向转动第二连接件320,使得连接部312回到滑入第二连接件320的原路径上,进而从原路径上滑出第二连接件320。由此,表头100和表带200可通过第一连接件310和第二连接件320实现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312在外形上可以是类似于圆柱体的形状,以便于第二连接件320相对于连接部312的转动。由此,通过在表头100上设置上述的第一连接件310,由于第一连接件310占用空间极小,因此可以降低第一连接件310对表头100结构设计的影响和限制。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第二连接件320相对于连接部312的滑动和转动,连接部312上可以设置有导向件350,用于为第二连接件320的滑动和转动提供导向,使得第二连接件320相对于连接部312滑动和转动后,能够与连接部312发生错位,避免连接部312从原路径滑出第二连接件320。如图10和图11所示,当连接部312滑入第二连接件320时,导向件350可以与第二连接件320上的滑动件360滑动连接。该滑动件360在导向件350上可以沿第一方向Y滑动,使得连接部312滑入第二连接件320。当连接部312滑入第二连接件320后,滑动件360在导向件350上还可以沿第二方向X滑动,使得第二连接件320能够相对于连接部312转动,从而与连接部312发生错位。同时,第二连接件320还可以在弹性件330的作用下与连接部312相抵接,以提高第二连接件320和连接部312的连接牢固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Y可以是与连接部312滑动方向相平行的方向,而第二方向X可以是以第一方向Y为轴方向进行转动的方向,由此可以实现第二连接件320相对于第一连接件310的滑动和转动。
进一步地,导向件350可以包括相接的第一导向件351和第二导向件352。其中,第一导向件35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Y一致,第二导向件35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X一致。当连接部312滑入第二连接件320时,第二连接件320的滑动件360可以先与第一导向件351滑动连接,从而在第一导向件351上沿第一方向Y滑动。当滑动件360在第一方向Y上滑动后,滑动件360可以滑动至第二导向件352上,从而在第二导向件352上沿第二方向X滑动。如图10所示,第一导向件351和第二导向件352可以开设有相连通的滑槽,以实现第一导向件351和第二导向件352的导向作用。当滑动件360滑动至第二导向件352上与原路径错位时,受弹性件330的形变作用力影响,滑动件360就能够与第二导向件352的滑槽内壁相抵接,从而通过第二导向件352限制滑动件360在第一方向Y上的滑动,避免连接部312从原路径滑出第二连接件32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向件351和第二导向件352也可以是其他能够为第二连接件320提供导向的结构,如滑轨等,仅需第二连接件320上设置有与之相配合的结构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连接部312可以设置有两个导向件350,且两个导向件350可以分别设置在连接部312相对设置的两侧。相应地,第二连接件320也可以设置有两个滑动件360,与两个导向件350相配合。其中,两个导向件350的第二导向件352设置方向相反,使得两个滑动件360可以沿两个相反的方向在两个第二导向件352上滑动,从而与连接部312发生错位,进一步提升第二连接件320与连接部312的连接牢固性。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312可以通过注塑工艺形成,无需设置额外的部件,使得连接部312的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可以降低对表头100结构设计的影响和限制。
如图11所示,第二连接件320可以设置在表带主体210的第二安装孔211内,并与第二安装孔211内的固定件220连接。如图8所示,第二连接件320可通过螺钉321与固定件220的螺钉孔221相配合,实现第二连接件320与固定件220的固定连接。当第二连接件320插入第一安装孔1221时,连接部312可以滑入或滑出第二连接件320,以实现表头100和表带200的可拆卸连接。例如,第二连接件320在外形上可以是类似于圆桶状的结构,从而可以形成有相应的容纳腔322。连接部312可通过容纳腔322滑入或滑出第二连接件320。此外,如图12所示,为了与连接部312上的导向件350相配合实现滑动,第二连接件320在容纳腔322的内壁上设置有与导向件350相配合的滑动件360,以实现第二连接件320相对于连接部312的滑动和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滑动件360可以是与导向件350开设的滑槽相配合的滑块,以实现滑动件360在导向件350上的滑动。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导向件350也可以设置有滑轨或其他能够实现滑动的结构时,滑动件360也可以是其他能够与导向件350相配合的结构,本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请参阅图13和图14,图13是图10中连接部312在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2中第二连接件320在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另一实施例中,导向件350也可以设置在第二连接件320上,而滑动件360也可以设置在连接部312上。如图13和图14所示,导向件350可以位于第二连接件320在容纳腔322的内壁上,且导向件350可以开设有相应的滑槽。连接部312的外壁面可以设置有相应的滑块,以形成滑动件360。由此,可通过连接部312上的滑动件360与第二连接件320上的导向件350相配合,实现表头100和表带200的可拆卸连接。其中,导向件350和滑动件360具体的配合过程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类似,本实施例在此不予赘述。
如图10和图12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二连接件320和连接部312的连接牢固性。连接部312上还可以设置有第一限位件370,第二连接件320还可以设置有第二限位件380。当滑动件360在弹性件330的作用下与第二导向件352上开设的滑槽的内壁相抵接时,第一限位件370和第二限位件380能够相卡接,以限制滑动件360在第二方向X上的滑动,从而降低滑动件360在误操作下反向转动,导致连接部312滑出容纳腔322的概率,提高表头100和表带200的连接牢固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370可以是限位槽,第二限位件380可以是限位凸块。例如,限位槽可以开设于第二导向件352与滑动件360相抵紧的滑槽内壁上,而限位凸块可以设置有滑动件360上。当滑动件360在弹性件330的作用下与第二导向件352的内壁相抵接时,第二限位件380可以设置于第一限位件370内,与第一限位件370的内壁相抵接,从而使得滑动件360可以与第二导向件352的内壁相卡接,进一步提高了表头100和表带200连接时的牢固性。此外,为了避免第二限位件380卡死在第一限位件370内,第一限位件370的内侧壁可以具有斜面,以降低第二限位件380在第一限位件370内卡死的概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弹性件330产生的形变作用力足够大,能够将滑动件360抵紧在第二导向件352的滑槽内壁上,使得滑动件360与第二导向件352之间具有足够的抵顶力时,也可以仅通过弹性件330来限制滑动件360在第二方向X上的滑动,而不设置第一限位件370和第二限位件380。
请参阅图15至图16,图15是图10中连接部312在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6是图12中第二连接件320在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又一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370也可以是限位凸块,而第二限位件380也可以是限位槽。如图15至图16,第二导向件352与滑动件360相抵紧的滑槽内壁上可以形成有限位凸块,以形成第一限位件370。而滑动件360上可以开设有限位槽,以形成第二限位件380。由此,当滑动件360与第二导向件352的内壁抵接时,第一限位件370和第二限位件380依然可以相卡接,进而提高表头100和表带200连接时的牢固性。其中,限位槽与限位凸块的具体配合过程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类似,在此不予赘述。
如图8至图9所示,弹性件330可以设置于第一安装孔1221内,且弹性件330可以套设于固定部311。其中,弹性件330的一端可以与壳体120相接,另一端可以与垫片340相接。在本实施例中,当滑动件360由第一导向件351滑动至第二导向件352后,容纳腔322的外侧壁323能够与垫片340相抵接,从而压缩弹性件330,在第一方向Y上产生弹力。当滑动件360在第二导向件352上滑动后,弹性件330形变产生的弹力可以作用在容纳腔322的外侧壁323上,使得第二连接件320具有向远离连接部312方向滑动的趋势,从而带动滑动件360与第二导向件352的滑槽内壁相抵接,实现第一限位件370和第二限位件380的卡接,降低滑动件360在误操作下反向转动,导致连接部312滑出容纳腔322的概率,提高了表头100和表带200连接时的牢固性。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330可以是弹簧,以实现弹性件330的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330也可以是橡胶、硅胶以及泡沫等弹性材料,通过将弹性材料填充在第一安装孔1221内,利用弹性件材料的形变产生弹力,也可以实现弹性件330的功能。
请参阅图17至图18,图17是图1中可穿戴设备10沿Ⅴ-Ⅴ在一些实施例中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8是图16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310也可以设置在表带200上,而第二连接件320也可以设置在表头100上。即,可拆卸机构300设置在表头100和表带200上的部分结构也可以互换,仅需第一连接件310能够与第二连接件320实现表头100和表带200的可拆卸连接即可,如17和图18所示,固定部313可以设置于第二安装孔211内,与固定件220连接。连接部312可以设置于固定部313朝向第二安装孔211外的一侧。弹性件330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安装孔211内,并套设于固定部313。相应地,第二连接件320可以设置在第一安装孔1221内。其中,第一连接件310和第二连接件320的具体连接方式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类似,本实施例在此不予赘述。
请结合图8至图11参阅图19至图22,图19是图8中连接部312与第二连接件320的滑动示意图,图20是图19中滑动件360从第一导向件351滑动至第二导向件352的滑动示意图,图21是图20中滑动件360在第二导向件352上的滑动示意图,图22是图21中滑动件360与第二导向件352相抵接的滑动示意图。
如图19至图22所示,当连接部312滑入容纳腔322后,滑动件360能够滑入第一导向件351,从而在第一导向件351的导向作用下沿第一方向Y滑动。当滑动件360在第一方向Y滑入第二导向件352上后,滑动件360可在第二导向件352的导向作用下沿第二方向X滑动。此时,滑动件360与最初滑入第一导向件351的路径发生错位,第二导向件352的滑槽内壁会限制滑动件360在第一方向Y上的滑动,因此滑动件360无法在第二导向件352上沿第一方向Y滑出,从而实现了第二连接件320和连接部312的错位连接,避免连接部312从原路径滑出容纳腔322。
同时,当滑动件360在第一方向Y滑入第二导向件352上后,弹性件330能够与容纳腔322的外侧壁323相抵接。当滑动件360在导向件352滑动至第一限位件370与第二限位件380相对准的位置时,第二限位件380就可以在弹性件330的弹力作用下滑入第一限位件370中,从而实现第一限位件370和第二限位件380的卡接,提高第二连接件320和连接部312的连接牢固性。
当用户需要分离第二连接件320和连接部312时,可以对第二连接件320施加反向作用力,使得第二限位件380从第一限位件370中滑出。然后在反方向转动第二连接件320,使得滑动件360可以从第二导向件352上滑动至第一导向件351的原滑入路径上,然后从第一导向件351上沿第一方向Y滑出。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实现表头100和表带200的可拆卸连接。
如7和图8所示,垫片340可以设置于第一安装孔1221内,且垫片340可以套设于固定部311,并可相对于固定部311在第一方向Y上滑动。该垫片340可以与弹性件330背离壳体120的一端连接,且垫片340可以遮挡固定部311与第一安装孔1221内壁之间的间隙,避免弹性件330显露出来,提高可穿戴设备10的外观表现力。同时,当连接部312滑入容纳腔322时,容纳腔322的外侧壁323能够与垫片340相抵接,使得弹性件330压缩产生弹力。通过设置垫片340可以提高弹性件330的弹力作用范围,避免容纳腔322的外侧壁323与弹性件330直接接触,降低容纳腔322的外侧壁323与弹性件330发生错位,导致滑动件360不能够与第二导向件352的内壁相抵接的概率。
进一步地,连接部312与固定部311相接的区域可以形成有挡墙3121,该挡墙3121可以环绕连接部312的外侧壁设置。垫片340的一侧可以与弹性件330相接,另一相对侧可以挡墙3121相接。挡墙3121可以限制垫片340在弹性件330作用下,在第一方向Y上的滑动范围。通过挡墙3121限制垫片340,从而间接的限制了弹性件330,使得弹性件330可以一直保持在压缩状态,提高弹性件330产生弹力的稳定性,以便于滑动件360在弹性件330的作用下与第二导向件352的内壁相卡接。
在本实施例中,当用户需要装配表头100和表带200时,可以将表带200相较于表头100倾斜一定的角度,使得表带200上的第二连接件320与表头100上的第一连接件310对准,然后在插入壳体120上的第一安装孔1221。此时,第一连接件310滑入第二连接件320的容纳腔322中,滑动件360与第一导向件351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当滑动件360在第一导向件351沿第一方向Y滑动至第二导向件352上时,容纳腔422的外侧壁能够与垫片340相抵接,在弹性件330的作用下,第二连接件320具有滑出第一安装孔1221的趋势。当滑动件360在第二导向件352上沿第二方向X滑动后,第二连接件320可相对于第一连接件310转动,从而带动表带200相对于表头100转动,其转动的角度可以与最开始倾斜插入表头100的角度相同,使得表带200可以回到与表头100齐平设置的状态。同时,滑动件360与滑入第一导向件351的原路径发生错位,使得滑动件360可以在弹性件330的弹力作用下,与第二导向件352的内壁抵接。此时,设置在第二导向件352上的第一限位件370,与滑动件360上的第二限位件380能够相卡接,限制滑动件360在第二导向件352上的滑动。由此,可以实现表头100和表带200的连接,同时还可以保证表头100和表带200连接的牢固性。
当用户需要拆卸表头100和表带200时,可以在表带200上施加朝向第一安装孔1221的作用力,以抵消弹性件330的弹力,使得第二限位件380从第一限位件370中滑出,解除滑动件360与第二导向件352的卡接状态。然后在反向转动表带200,使得表带200回到插入表头100前的倾斜状态。此时,滑动件360也回复到滑入第一导向件351的原路径上,仅需将表带200向第一安装孔1221外拔出,即可将滑动件360从第一导向件351滑出,从而实现了表头100和表带200的拆卸。通过上述方式,可拆卸机构300可以实现表头100和表带200的可拆卸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拆卸机构300,通过设置第一连接件310可滑入或滑出第二连接件320,且第一连接件310滑入第二连接件320后,第二连接件320还可相对于第一连接件310转动,使得第二连接件320在转动后能够与第一连接件310相错位,避免第一连接件310从原路径滑出第二连接件320,实现了表头100和表带200的连接。又通过设置弹性件330套设于第一连接件310,且第二连接件320相对于第一连接件310转动时,第二连接件320与弹性件330抵接,使得第二连接件320与第一连接件310转动错位后,还能够在弹性件330的弹力作用下与第一连接件310抵接,提高了表头100和表带200连接时的牢固性。当用户需要拆卸表头100和表带200时,可对第二连接件320施加作用力,以抵消弹性件330的形变作用力,解除第一连接件310和第二连接件320的抵接状态。然后在反向转动第二连接件320,使得第一连接件310可以回到其滑入第二连接件320的原路径上,进而从原路径滑出第二连接件320,以实现表头100和表带200的拆卸。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拆卸机构300,可以实现可穿戴设备10中表头100和表带200的可拆卸连接,同时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降低了可拆卸机构300对可穿戴设备10结构设计的影响。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拆卸机构300也可以用于传统的手表,以实现传统手表中表头和表带的拆卸,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可拆卸机构,用于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机构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及弹性件;
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中的一个用于连接所述可穿戴设备的表头,另一用于连接所述可穿戴设备的表带;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件;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可滑入或滑出所述第二连接件,且当所述第一连接件滑入所述第二连接件后,所述第二连接件还可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当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弹性件抵接,并可在所述弹性件的形变作用力下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中的一个设置有导向件,另一个设置有滑动件;
当所述第一连接件滑入所述第二连接件时,所述滑动件与所述导向件滑动连接,且所述滑动件在所述导向件上沿第一方向滑动后,还可在所述导向件上沿第二方向滑动;当所述滑动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滑动后,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弹性件抵接,并可在所述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抵接;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滑动方向平行,所述第二方向为以所述第一方向为轴方向进行转动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拆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包括:第一导向件和第二导向件,且所述第一导向件和所述第二导向件相接;其中,当所述第一连接件滑入所述第二连接件时,所述滑动件可沿所述第一导向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滑动,且当所述滑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至所述第二导向件上时,所述滑动件还可沿所述第二导向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拆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件和所述第二导向件开设有相连通的滑槽,所述滑动件为滑块。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拆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还设置有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二连接件还设置有第二限位件;当所述第二连接件在所述弹性件的形变作用力下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抵接时,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相卡接,以限制所述滑动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拆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中的一个为限位槽,另一个为限位凸块;
当所述第二连接件在所述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抵接时,所述限位凸块设置于所述限位槽内,以限制所述滑动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拆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为所述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件为所述限位凸块。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拆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机构还包括垫片;
所述垫片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弹性件相接,并可在所述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滑动;当所述滑动件沿所述导向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滑动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垫片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拆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还设置有挡墙;
所述挡墙环绕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所述垫片的一侧与所述弹性件相接,另一相对侧与所述挡墙相接;所述挡墙用于限制所述垫片在所述第一连接件上的滑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用于连接所述表头,所述第二连接件用于连接所述表带。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拆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有所述导向件,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有所述滑动件。
12.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表头、表带、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及弹性件;
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表头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表带连接,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件;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可滑入或滑出所述第二连接件,且当所述第一连接件滑入所述第二连接件后,所述第二连接件还可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当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弹性件抵接,并可在所述弹性件的形变作用力下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抵接。
13.一种可穿戴设备的表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头包括:壳体、第一连接件以及弹性件;
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用于与所述可穿戴设备的表带连接;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件;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可滑入或滑出所述表带的第二连接件,且当所述第一连接件滑入所述第二连接件后,所述第二连接件还可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当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弹性件抵接,并可在所述弹性件的形变作用力下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抵接。
14.一种可穿戴设备的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带包括:表带本体、固定件以及第二连接件;
所述固定件嵌设于所述表带本体的端部,且所述固定件的部分区域显露于所述表带主体外;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固定件显露在所述表带主体外的区域上,用于与所述可穿戴设备的表头连接;
其中,所述表头的第一连接件可滑入或滑出所述第二连接件,且当所述第一连接件滑入所述第二连接件后,所述第二连接件还可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当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表头的弹性件抵接,并可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抵接。
CN202011457985.2A 2020-12-10 2020-12-10 表头、表带、可拆卸机构及可穿戴设备 Active CN1146173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57985.2A CN114617343B (zh) 2020-12-10 2020-12-10 表头、表带、可拆卸机构及可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57985.2A CN114617343B (zh) 2020-12-10 2020-12-10 表头、表带、可拆卸机构及可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17343A CN114617343A (zh) 2022-06-14
CN114617343B true CN114617343B (zh) 2023-12-22

Family

ID=81894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57985.2A Active CN114617343B (zh) 2020-12-10 2020-12-10 表头、表带、可拆卸机构及可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1734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14982A (zh) * 2022-12-28 2023-05-16 东莞华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腕带可穿戴设备
CN116158602A (zh) * 2022-12-30 2023-05-26 东莞华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穿戴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58667A1 (zh) * 2013-10-21 2015-04-30 路宽 伸缩式可旋转摄像头
WO2016145898A1 (zh) * 2015-09-18 2016-09-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表具
CN210137890U (zh) * 2018-12-21 2020-03-13 潍坊歌尔电子有限公司 按压式表带快拆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58667A1 (zh) * 2013-10-21 2015-04-30 路宽 伸缩式可旋转摄像头
WO2016145898A1 (zh) * 2015-09-18 2016-09-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表具
CN210137890U (zh) * 2018-12-21 2020-03-13 潍坊歌尔电子有限公司 按压式表带快拆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17343A (zh) 2022-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617343B (zh) 表头、表带、可拆卸机构及可穿戴设备
CN205547676U (zh) 可穿戴设备及智能手环
CN210075346U (zh) 一种电子设备
TWI549023B (zh) 穿戴式電子裝置
CN109892755B (zh) 一种表链和穿戴设备
WO2021008292A1 (zh) 按键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KR20210003410A (ko) 도전성 연결 부재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212814797U (zh) 表带及具有该表带的智能手表
KR20170116485A (ko) 스마트 워치
CN218457525U (zh) 表扣、表带以及穿戴设备
CN215303503U (zh) 可拆卸结构、可穿戴设备、表带及表头
CN215303502U (zh) 可拆卸结构、可穿戴设备、表带及表头
CN110720712A (zh) 可穿戴设备
CN214846262U (zh) 可穿戴设备
CN220024325U (zh) 表带机构、可拆卸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CN210491417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12814810U (zh) 表带及具有该表带的手表
CN215342384U (zh) 按键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CN115191726B (zh) 可拆卸机构、可穿戴设备、表带及表头
CN215582118U (zh) 弹性导电件、电子设备及可穿戴设备
WO2022227898A1 (zh) 可拆卸结构、可穿戴设备、表带及表头
CN115251544B (zh) 可拆卸结构、可穿戴设备、表带及表头
CN215343059U (zh) 导电支架、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5696793A (zh) 弹性导电件、电子设备及可穿戴设备
CN218303732U (zh) 可拆卸结构、电子设备、表带及表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