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4846262U - 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46262U
CN214846262U CN202120341558.1U CN202120341558U CN214846262U CN 214846262 U CN214846262 U CN 214846262U CN 202120341558 U CN202120341558 U CN 202120341558U CN 214846262 U CN214846262 U CN 2148462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arable device
watchband
watch
strap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4155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孟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34155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462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462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4626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Cloc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该可穿戴设备包括:表头、第一表带、第二表带、功能模组、第一连接件以及第二连接件;第一表带的一端连接表头的一侧,第二表带的一端连接表头的另一相对侧;功能模组相对设置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第一表带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件可拆卸连接,第二表带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件可拆卸连接。通过上述方式,可穿戴设备可以利用功能模组实现更多的功能,且功能模组在实现可拆卸连接的同时,还可以设计得更薄,提升功能模组与表带的厚度一致性。

Description

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表的功能越来越丰富,智能手表已经成为了人们除手机以外的主要携带对象,其不仅可以实现常规手表的功能,还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服务。例如,市场上的一些智能手表会具有拍照、定位以及视频通话等功能,给人们带来了更好的使用体验。但是,受限于智能手表所需的便携性,智能手表可供安装功能器件的空间有限,想要在既便于用户佩戴的情况下,又能够实现更多的功能,是非常困难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表头、第一表带、第二表带、功能模组、第一连接件以及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表带的一端连接所述表头的一侧,所述第二表带的一端连接所述表头的另一相对侧;所述功能模组相对设置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表带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表带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通过在功能模组相对设置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且功能模组可通过第一连接件与第一表带可拆卸连接,以及功能模组可通过第二连接件与第二表带可拆卸连接,使得可穿戴设备可以在表头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利用功能模组实现更多的功能。同时,由于仅需要在功能模组上设置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即可实现可拆卸连接,相较于复杂的可拆卸结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对功能模组的厚度影响较小,使得功能模组可以设计得更薄,减少功能模组带来的突兀感,提升功能模组与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的厚度一致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0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可穿戴设备1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表头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中框120、第一部件140以及第二部件150的装配示意图;
图5是图2中第一表带200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中框120、第一表带200、功能模组400以及第一连接件500的装配示意图;
图7是图6中中框120、第一表带200、功能模组400以及第一连接件500在另一实施例的装配示意图;
图8是图2中第二表带300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2中中框120、第二表带300、功能模组400以及第二连接件60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2中第一表带200在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第一表带200、中框120以及第一部件14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2中第二表带300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2中功能模组400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功能模组4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在此使用的“可穿戴设备”指的是具有信息处理能力,且符合手表基本技术要求的设备。在本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除指示时间之外,还应具有提醒、导航、校准、监测、交互等其中一种或者多种功能。例如,可穿戴设备可以具备蓝牙的数据传输标准,实现协同交互能力。其还可以具备多种监测传感器,如监测环境光、地磁、温度、气压、高度、陀螺仪和加速计以及心率等数据的传感器。此外,可穿戴设备的显示方式可以包括指针、数字以及图像等。
经发明人长期研究发现,由于智能手表的体积限制,智能手表可装载的功能器件有限,无法在原有体积的基础上,实现更多的功能。因此,一些技术方案通过在表带内设置与表头电性连接的功能器件,使得智能手表能够在不改变表头体积的情况下,利用表带的空间实现更多的功能。然而,上述方案一般是将功能器件直接嵌入固定在表带内,无法进行拆卸更换。若是功能器件发生损坏,则需要更换整条表带,导致物料资源浪费。同时,由于功能器件也不能够脱离表头进行独立工作,因此表带在安装有功能器件的区域还会设置有与表头连接的电路,从而导致表带部分区域的厚度增加,破坏了表带原有的厚度一致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至图2,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可穿戴设备1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0可以是智能手表,其可以佩戴于用户的手腕,除了为用户提供日历、时间等查看服务之外,还可以为用户提供语音通话、视频聊天等沟通服务,也可以监测用户的日常运动情况、身体健康状况等数据指标。同时,可穿戴设备10还可以提供其他诸如支付,身份验证等服务。
如图1至图2所示,可穿戴设备10可以包括:表头100、第一表带200、第二表带300、功能模组400、第一连接件500以及第二连接件600。其中,表头100相对设置的两侧分别与第一表带200和第二表带300连接,以便于用户进行佩戴。功能模组400相对设置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件500和第二连接件600,且第一表带200可通过第一连接件500与功能模组400可拆卸连接,第二表带300可通过第二连接件600与功能模组400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10可以利用功能模组400在表头100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实现更多的功能。同时,由于仅需要在功能模组400上设置第一连接件500和第二连接件600即可实现可拆卸连接,相较于复杂的可拆卸结构,第一连接件500和第二连接件600对功能模组400的厚度影响较小,使得功能模组400可以设计得更薄,减少功能模组400带来的突兀感,提升功能模组400与第一表带200和第二表带300的厚度一致性。
请参阅图3至图4,图3是图2中表头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中框120、第一部件140以及第二部件150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地,表头100内可以安装有各类器件,以实现可穿戴设备10所需的功能。如图3所示,表头100可以包括:显示屏110、中框120、后盖130、第一部件140以及第二部件150。其中,显示屏110可以盖设于中框120的一侧,后盖130可以盖设于中框120的另一相对侧,三者可以共同围设形成收容空间101,用于收容可穿戴设备10所需的如主板、扬声器以及摄像头等器件。第一部件140可以设置于中框120的一侧,第二部件150可以设置有中框120的另一相对侧。显示屏110可以用于为可穿戴设备10提供图像显示,中框120可以用于承载和固定位于收容空间101内的各类器件,后盖130可以用于封闭收容空间101,以保护收容空间101内的各类器件。第一部件140和第二部件150可以用于与第一表带200和第二表带300连接,以实现可穿戴设备10的佩戴。
显示屏110可以设置于中框120远离用户手腕的一侧,其可以用于实现可穿戴设备10的图像显示功能,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显示屏110查看可穿戴设备10的数据信息,如时间、温度、天气、二维码以及行走步数等等。在本实施例中,显示屏110可以采用OLED(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屏幕进行图像显示,也可以采用LCD(Liquid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的屏幕进行图像显示。
进一步地,显示屏110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透明盖板、显示面板以及触控面板。该触控面板设置于透明盖板和显示面板之间。透明盖板主要用于保护显示面板,并可以作为可穿戴设备10的外表面。同时,透明盖板的表面还具有平整光滑的特性,以便于用户进行点击、滑动、按压等触控操作。显示面板主要用于显示画面,并可以作为交互界面而指示用户在透明盖板上进行上述触控操作。触控面板主要用于响应用户的触控操作,并将相应的触控操作转换为电信号传输至可穿戴设备10的处理器,使得可穿戴设备10能够对用户的触控操作做出相应的反应。
中框120可以用于承载和固定位于收容空间101内的各类器件。如图4所示,中框120可以包括:第一侧壁121、第二侧壁122、第三侧壁123以及第四侧壁124。其中,第一侧壁121、第二侧壁122、第三侧壁123以及第四侧壁124之间相互连接,以围设形成相应的敞口结构,从而与显示屏110和后盖130共同围设形成上述的收容空间101。同时,第一侧壁121、第二侧壁122、第三侧壁123以及第四侧壁124可以用于与收容空间101内的各类器件进行装配,以将各类器件固定在收容空间101内。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进一步地,中框120还可以用于与第一表带200和第二表带300连接。如图4所示,中框120相对设置的两侧,也即是第一侧壁121和第三侧壁123可以形成有相应的安装槽1201。该安装槽1201可以用于安装第一部件140和第二部件150,以便于第一表带200和第二表带300从相对两侧与表头100进行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件140和第二部件150可以具有环状结构,以便于第一表带200和第二表带300套设于上述环状结构,从而实现中框120与第一表带200和第二表带300的连接。同时,第一部件140和第二部件150可以与中框120固定连接。例如,安装槽1201内可以设置有粘胶,第一部件140和第二部件150和可通过粘胶与中框120固定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件140和第二部件150与表带的连接结构也可以不限于环状结构,其结构也可以根据与表带的实际连接需求进行设置。
进一步地,中框120在第二侧壁122和/或第四侧壁124还可以开设有与收容空间101相连通的通槽1202,用于与收容空间101内的扬声器或麦克风配合,以实现可穿戴设备10的出音或拾音。相应地,中框120还可以开设有多个与收容空间101连通的孔或槽,用于与侧键、传感器以及摄像头等器件配合,以实现各个器件相对应的功能。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后盖130可以用于封闭收容空间101,以保护收容空间101内的各类器件。同时,后盖130也可以开设有与收容空间101相连通的孔或者槽,用于安装可穿戴设备10的电连接端,使得可穿戴设备10可与外界电源连通进行充电。例如,可穿戴设备10可以具有设置于收容空间101内,并与主板电性连接的充电柱,且该充电柱可通过后盖130上开设有孔或者槽显露于可穿戴设备10外。当可穿戴设备10放置于与之对应的充电座上时,充电柱可以与充电座上的充电针相接触,从而实现对可穿戴设备10的充电。在一些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10除了可以通过充电柱进行充电以外,其还可以通过充电线圈进行无线充电,从而减少后盖130上的开孔,提升表头100的密封性和整体性。
在本实施例中,中框120和后盖130可以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结构件,两者可以通过粘接、卡接以及插接等组装方式组装在一起。同时,中框120和后盖130的材质可以是玻璃、金属和硬质塑料等,使得中框120和后盖130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此外,由于中框120和后盖130的外表面一般会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因此中框120和后盖130可以具有一定的耐磨耐蚀防刮等性能,或者在中框120和后盖130的外表面涂布一层用于耐磨耐蚀防刮的功能材料。相应地,中框120和后盖130上还可以设置有相应的品牌标识(LOGO),以美化可穿戴设备10的外观,提高品牌辨识度。在一些实施例中,中框120和后盖130也可以是一体结构,如通过注塑成型、冲压成型、热吸成型等工艺一体成型。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请参阅图5至图7,图5是图2中第一表带200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2中中框120、第一表带200、功能模组400以及第一连接件500的装配示意图,图7是图6中中框120、第一表带200、功能模组400以及第一连接件500在另一实施例的装配示意图。
第一表带200可以用于与表头100和功能模组400连接,使得用户利用第一表带200与第二表带300配合,将表头100和功能模组400佩戴在手腕上。如图5所示,第一表带200的一端可以形成有类似于套筒状的结构,以套设于第一部件140的环状结构,从而实现第一表带200与表头100的连接。第一表带200的另一端可以用于与第一连接件500连接,从而实现与功能模组400的连接。由此,当用户将可穿戴设备10佩戴在手腕上后,可穿戴设备10可利用功能模组400实现更多的功能,提升可穿戴设备10的功能丰富性。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更换功能模组400,第一表带200可以与功能模组400可拆卸连接。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表带200的另一端可以设置有生耳210,而功能模组400上的第一连接件500则可以设置有相应的生耳孔510,使得第一表带200和功能模组400可以通过生耳210与生耳孔510配合实现两者的可拆卸连接,以便于用户对功能模组400进行更换。在本实施例中,生耳210可以采用具有拨杆211的开关生耳,以提高用户拆卸功能模组400的便利性。例如,第一表带200的另一端可以卷起来以形成安装空间201,用于安装生耳210。同时,第一表带200还可以开设有连通安装空间201的缺口202,使得生耳210的拨杆211可以从缺口202处显露出来,以便于用户拨动拨杆211实现可拆卸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生耳210也可以采用如双托生耳、单托生耳或者无托生耳中的任意一种。生耳210的具体结构和原理可参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在此不与赘述。
此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生耳210和生耳孔510的设置方式也可以相反。如图7所示,第一表带200的另一端可以具有生耳孔510,而第一连接件500则可以设置有生耳210。其中,当第一表带200的材质为非金属时,为了提高生耳210与生耳孔510的配合强度,第一表带200的另一端还可以嵌设有金属管,利用金属管在第一表带200上形成生耳孔510,以提高生耳210和生耳孔510的结合强度。
请参阅图8至图9,图8是图2中第二表带300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2中中框120、第二表带300、功能模组400以及第二连接件60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第二表带300可以用于与表头100和功能模组400连接,使得用户可利用第二表带300和第一表带200配合,将表头100和功能模组400佩戴在手腕上。如图8所示,第二表带300的一端可以形成有类似于套筒状的结构,以套设于第二部件150的环状结构,从而实现第二表带200与表头100的连接。第二表带300的另一端可以用于与第二连接件600连接,从而实现与功能模组400连接。由此,当用户将可穿戴设备10佩戴在手腕上后,可穿戴设备10可利用功能模组400实现更多的功能,提升可穿戴设备10的功能丰富性。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更换功能模组400,第二表带300可以与功能模组400可拆卸连接。同时,用户还可以根据其腕部大小,调整第二表带300以适配自身腕部尺寸,提升可穿戴设备10与用户的适配度。如图8和图9所示,第二表带300可以设置有第一魔术贴310,而第二连接件600则可以具有环状结构。第二表带300的另一端可穿过第二连接件600的环状结构进行折回,并利用第一魔术贴310与第二表带300的本体粘接固定,以套设于第二连接件600,从而实现第二表带300与功能模组400的可拆卸连接,便于用户对功能模组400进行更换。相应地,用户还可相对于第二连接件600拉动第二表带300,以调整第二表带300通过第一魔术贴310与其本体的粘接位置,使得第二表带300可以适配用户腕部尺寸。魔术贴的原理具体可参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在此不与赘述。
进一步地,第一表带200和第二表带300的材质可以相同,两者可以均采用如尼龙编织表带、皮表带、米兰尼斯金属表带以及布表带中的任意一种。或者是,第一表带200和第二表带300的材质也可以不同,即第一表带200和第二表带300可以混搭。例如,第一表带200可以采用尼龙编织表带、皮表带、米兰尼斯金属表带以及布表带,五种表带中的任意一种,而第二表带300则可以采用另外四种表带中的任意一种,以实现混搭风格,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相应地,第一表带200和第二表带300的外表面还可以涂布一层用于耐磨耐蚀防刮的功能材料,以提高第一表带200和第二表带300的耐磨耐腐蚀性。
在本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10可利用功能模组400实现更多的功能,以提升可穿戴设备10的功能丰富性。同时,可穿戴设备10也可将表头100内的功能器件装配至功能模组400内,从而节省表头100的内部空间,使得表头100可以做的更加精致,或者安装容量更大的电池以增加表头100的续航时间。此外,当功能模组400发生损坏时,用户可将功能模组400从第一表带200和第二表带300上拆卸下来进行维修或更换,且用户还可根据不同的需求,更换具有不同功能的功能模组400,从而提升可穿戴设备10的功能多样性,以及可穿戴设备10在不同场景下的功能适配性。例如,在需要跑步时,用户可佩戴具有计步、定位以及加速度测量等功能的功能模组400,以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或者是在需要进行健康检测时,用户可佩戴具有血压检测、心率检测以及体温检测等功能的功能模组400,以对自身健康有更为细致的了解。特别是,针对患有相应疾病的用户,佩戴此类功能模组400能够实时提醒用户其自身健康状态,有效防控疾病突发带来的事故。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请参阅图10至图11,图10是图2中第一表带200在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中第一表带200、中框120以及第一部件14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考虑到功能模组400在更换过程中,可能存在遗失或无法马上与第一表带200和第二表带300进行装配的情形,为了确保可穿戴设备10在缺少功能模组400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实现正常的佩戴。第一表带200与第一部件140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以便于用户将第一表带200拆卸下来,然后直接通过第二表带300与第一部件140进行可拆卸连接,从而在特殊情况下实现可穿戴设备10的正常佩戴。
如图10至图11所示,第一表带200的本体上可以设置有第二魔术贴220,且第一表带200的一端可穿过第一部件140的环状结构进行折回,并利用第二魔术贴220与第一表带200的本体粘接固定,从而套设于第一部件140,实现与第一部件140的可拆卸连接。当可穿戴设备10在缺少功能模组400的情况下需要进行佩戴时,用户可将第一表带200从第一部件140上拆卸下来,然后再将第二表带300的另一端穿过第一部件140的环状结构进行折回,并利用第一魔术贴310与其本体粘接固定。由此,用户仅需通过第二表带300即可将表头100佩戴在手腕上,以实现可穿戴设备10的正常穿戴。同时,用户还可相对于第一部件140拉动第二表带300,以调整第二表带300通过第一魔术贴310与其本体的粘接位置,使得第二表带300可以适配自身腕部尺寸。
相应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表带200的另一端除了可以通过生耳210与第一连接件500进行可拆卸连接,其另一端也可以通过上述魔术贴的方式与第一连接件500进行可拆卸连接,仅需第一连接件500形成有相应的环状结构即可。
请参阅图12,图12是图2中第二表带300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除了通过第一表带200与第一部件140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使得可穿戴设备10在缺少功能模组400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正常佩戴以外,还可以通过第一部件140与中框120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实现可穿戴设备10在特殊情况下的正常佩戴。如图12所示,第二表带300上还可以设置有第三部件320,且第三部件320与第一部件140可以具有相同的可拆卸结构,使得第三部件320也能够与中框120进行可拆卸连接。当可穿戴设备10在缺少功能模组400的情况下需要进行佩戴时,用户可将第一表带200和第一部件140从中框120上拆卸下来,然后再将第二表带300上的第三部件320与中框120进行可拆卸连接。由此,用户仅需通过第二表带300即可将表头100佩戴在手腕上,以实现可穿戴设备10的正常穿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表带300的材质可以使用弹性材料,当用户通过第二表带300佩戴可穿戴设备10后,其可通过第二表带300的弹性作用力来适配自身的手腕尺寸。此外,附图12中第三部件320在第二表带300上的设置位置仅是示例性说明,第三部件320的设置位置和方式可以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本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相应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表带300的一端也可以通过上述魔术贴的方式与第二部件150进行可拆卸连接,以便于更换第二表带300。同时,第二部件150也可以与中框120进行可拆卸连接,从而达到便于更换第二表带300的目的,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请参阅图13,图13是图2中功能模组400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中功能模组4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功能模组400可以独立于表头100进行工作,从而为可穿戴设备10实现除表头100原有功能以外的其他功能,提升可穿戴设备10的功能丰富性。如图13和图14所示,功能模组400可以包括:壳体410、电路板420、电池430、功能件440以及通信模块450。其中,壳体410可以具有容置空间4101,用于收容电路板420、电池430、功能件440以及通信模块450。电路板420分别与电池430、功能件440以及通信模块450电性连接,用于传导电信号。电池430用于为功能件440和通信模块450供电,以实现功能模组400的独立工作。功能件440用于实现功能模组400的功能,通信模块450用于与表头100建立无线通信,实现功能模组400与表头100的交互。在本实施例中,壳体410相对设置的两侧可以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件500和第二连接件600。相较于复杂的可拆卸结构,第一连接件500和第二连接件600对功能模组400的厚度影响较小,使得功能模组400可以设计得更薄,减少功能模组400带来的突兀感,提升功能模组400与第一表带200和第二表带300的厚度一致性。
具体地,壳体410可以包括:上盖411、边框412以及下盖413。其中,上盖411可以盖设于边框412的一侧,下盖413可以盖设于边框412的另一相对侧,且三者可以共同围设形成上述的容置空间4101,以收容电路板420、电池430、功能件440以及通信模块450。上盖411可以用于与功能件440配合,使得功能件440能够实现其功能。边框412可以用于设置第一连接件500和第二连接件600,以便于功能模组400与表带进行装配。下盖413可以用于安装功能模组400的充电器件460,以对电池430进行充电。
如图13所示,上盖411可以具有透光区4111,而功能件440则可以是光学传感器,使得功能件440能够通过透光区4111感测外界参数。同时,透光区4111还可以设置有光学纹路以保证光学性能,提升功能件440的检测精度。在本实施例中,功能件440可以是用于检测用户身体健康状态的器件。例如,功能件440可以是红外传感器,且具有红外发射端和接收端。当发射端发射红外波长光通过透光区4111光学聚集射入人体,人体血管反射红外射线透过透光区4111到达接收端,通过计算发射端及接受端的红外射线相关光学指标以获得人体血压大小,从而达到检测用户血压状态的目的。相应地,功能件440也可以是其他用于检测用户心率的器件,如生物电阻抗传感器和皮电反应传感器等等,以实时检测用户的身体健康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功能件440除了可以具有健康检测的功能以外,其也可以具有其他功能。例如,功能件440可以是加速度传感器和陀螺仪的组合,通过测量方向和加速度力量,判断可穿戴设备10是否移动,从而达到计步的目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收集的数据匹配用户正在进行的运动类型,进而实现监测用户的步行数以及卡路里消耗量等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功能件440除了可以是具有单一功能的传感器以外,其也可以是光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生物电阻抗传感器以及皮电反应传感器的多种组合,以实现更多的功能。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功能件440也可以是除了传感器以外的其他功能器件,仅需功能件440能够实现其相应的功能,以提高可穿戴设备10的功能丰富性即可。
如图13所示,边框412相对设置的两侧可以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件500和第二连接件600,以便于第一表带200和第二表带300从相对两侧与功能模组400进行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500和第二连接件600与边框412可以是一体结构,即第一连接件500和第二连接件600可以是边框412的一部分,三者可以通过相应的工艺一体成型,以提高三者之间的结合强度。其中,第一连接件500可以是边框412一侧的部分区域向外凸出而形成的,且第一连接件500可以设置有生耳孔510,以便于与第一表带200的生耳210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第二连接件600可以是边框412另一相对侧的部分区域向外凸出而形成的,且第二连接件600在外形上可以类似于环状结构,以便于与第二表带300相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同时,第一连接件500和第二连接件600在垂直于上盖411的方向上的厚度,小于边框412在垂直于上盖411的方向上的厚度。通过上述方式,相较于在边框412上设置复杂的可拆卸结构,第一连接件500和第二连接件600的结构更为简单,对边框412的厚度需求低,使得边框412可以设计得更薄,从而减少功能模组400带来的突兀感,提升功能模组400与第一表带200和第二表带300的厚度一致性。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500和第二连接件600也可以是独立于边框412的结构,两者可通过粘接和焊接等固定方式与边框412进行连接。
如图14所示,下盖413可以用于封闭容置空间4101,以保护容置空间4101内的各个器件。同时下盖413还可以用于安装功能模组400的充电器件460,从而实现外部电源对电池430的充电。例如,充电器件460可以是充电柱,下盖413可以开设有与容置空间4101连通的孔或槽。充电柱的一端可以与电路板420电性连接,另一端可以通过下盖413开设有孔或槽显露于容置空间4101外。同时,为了提高密封性,充电柱和下盖413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圈,以提升可穿戴设备10的密封性,避免灰尘或水渍从下盖413开设的孔或槽进入到容置空间4101内。由此,当功能模组400放置于相对应的充电座上时,充电座上的充电针可以与充电柱相接触,从而对功能模组400的电池430进行充电,实现功能模组400的独立供电。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器件460也可以是充电线圈,以实现对功能模组400的无线充电。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0,通过在功能模组400相对设置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连接件500和第二连接件600,且功能模组400可通过第一连接件500与第一表带200可拆卸连接,以及功能模组400可通过第二连接件600与第二表带300可拆卸连接,使得可穿戴设备10可以在表头100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利用功能模组400实现更多的功能,提高了可穿戴设备10的功能丰富性。同时,利用功能模组400的可拆卸性,还可以替换不同功能的功能模组400,以提高可穿戴设备10的功能多样性,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功能适配性。此外,由于仅在功能模组400上设置第一连接件500和第二连接件600,相较于复杂的可拆卸结构,第一连接件500和第二连接件600对功能模组400的厚度影响较小,使得功能模组400可以设计得更薄,减少功能模组400带来的突兀感,提升功能模组400与第一表带200和第二表带300的厚度一致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表头、第一表带、第二表带、功能模组、第一连接件以及第二连接件;
所述第一表带的一端连接所述表头的一侧,所述第二表带的一端连接所述表头的另一相对侧;所述功能模组相对设置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表带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表带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带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连接件中的任意一个设置有生耳孔,另一个设置有生耳,以实现所述第一表带和所述功能模组的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带的另一端设置有所述生耳,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有所述生耳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带设置有第一魔术贴,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环状结构;
其中,所述第二表带的另一端可穿过所述第二连接件进行折回,并通过所述第一魔术贴与所述第二表带的本体粘接固定,以套设于所述第二连接件,实现所述第二表带和所述功能模组的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模组包括:壳体、电池、电路板以及功能件;
所述壳体具有容置空间,用于收容所述电池、所述电路板以及所述功能件;所述电路板分别与所述电池和所述功能件电性连接,以实现所述功能件的功能;其中,所述壳体相对设置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模组还设置有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的通信模块,用于与所述表头进行无线通信。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件为光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生物电阻抗传感器以及皮电反应传感器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生耳为开关生耳、双托生耳以及单托生耳中的任意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带为尼龙编织表带、皮表带、米兰尼斯金属表带以及布表带中的任意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带为尼龙编织表带、皮表带、米兰尼斯金属表带以及布表带中的任意一种。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头相对设置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
所述第一表带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部件连接,所述第二表带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部件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带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部件可拆卸连接;其中,当所述第一表带和所述功能模组从所述可穿戴设备拆卸后,所述第二表带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部件可拆卸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具有环状结构;
所述第一表带设置有第二魔术贴,且所述第一表带的一端可穿过所述第一部件进行折回,并通过所述第二魔术贴与所述第一表带的本体粘接固定,以套设于所述第一部件;
其中,当所述第一表带和所述功能模组从所述可穿戴设备拆卸后,所述第二表带的另一端可穿过所述第一部件进行折回,并通过所述第一魔术与所述第二表带的本体贴粘接固定,以套设于所述第一部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表头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表带设置有第三部件,且所述第三部件可与所述表头进行可拆卸连接;
其中,当所述第一表带、所述功能模组以及所述第一部件从所述可穿戴设备拆卸后,所述第二表带可通过所述第三部件与所述表头进行可拆卸连接。
CN202120341558.1U 2021-02-04 2021-02-04 可穿戴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48462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41558.1U CN214846262U (zh) 2021-02-04 2021-02-04 可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41558.1U CN214846262U (zh) 2021-02-04 2021-02-04 可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46262U true CN214846262U (zh) 2021-11-23

Family

ID=788811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41558.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4846262U (zh) 2021-02-04 2021-02-04 可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4626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37132A (zh) * 2021-03-31 2022-10-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功能模块、绑带组件、可穿戴设备及其充电方法
CN116269281A (zh) * 2023-03-09 2023-06-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37132A (zh) * 2021-03-31 2022-10-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功能模块、绑带组件、可穿戴设备及其充电方法
CN116269281A (zh) * 2023-03-09 2023-06-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74483B2 (en)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10031483B2 (en) Wearable device
US20190110744A1 (en) Interchangeable wearable device
US11559239B2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connection member
CN113543677A (zh) 可穿戴装置
CN214846262U (zh) 可穿戴设备
WO2022267291A1 (zh) 腕戴设备、显示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EP3180460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plated electrical contact
CN214712540U (zh) 血压检测模块、绑带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KR102657522B1 (ko) 저혈압의 발생을 식별하기 위한 전자 장치 및 그의 동작 방법
CN212814797U (zh) 表带及具有该表带的智能手表
CN115079557B (zh) 功能模块、绑带组件、可穿戴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KR20210006947A (ko) 바디 센서(body sensor)
CN211355438U (zh) 心电心率检测手环
CN114903257A (zh) 表带及可穿戴设备
CN215342384U (zh) 按键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WO2022166503A1 (zh) 绑带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CN216217944U (zh) 智能穿戴设备及其壳体结构
US11880237B1 (en) Wearable device with display
WO2017015830A1 (zh) 一种联屏式太阳能智能手环
CN213045700U (zh) 表带及具有该表带的手表
CN109976136A (zh) 一种感应手表及材料
CN222054770U (zh) 一种应用卫星定位的报警手表
CN115137132A (zh) 功能模块、绑带组件、可穿戴设备及其充电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12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