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401C - 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的再发送控制方法以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的再发送控制方法以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5401C CN1145401C CNB961912693A CN96191269A CN1145401C CN 1145401 C CN1145401 C CN 1145401C CN B961912693 A CNB961912693 A CN B961912693A CN 96191269 A CN96191269 A CN 96191269A CN 1145401 C CN1145401 C CN 1145401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gnal
- channel
- user data
- control signal
- se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8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163 sequencing techniqu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00190268 Caenorhabditis elegans pah-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4 del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JGPMMRGNQUBGND-UHFFFAOYSA-N idebenone Chemical compound COC1=C(OC)C(=O)C(CCCCCCCCCCO)=C(C)C1=O JGPMMRGNQUBGN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92—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e.g. acknowledgement by energy burs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09—Selective-repeat protoco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07—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04L2001/0096—Channel splitting in point-to-point lin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在单向分组交换式的CDMA移动通信中,将信息包分割成帧单位进行发送。此时,为实现帧单位的再发送、提高发送效率,在后向信道中,作为后向控制信号的发送时序,设定将规定的帧分割成三部分所得的第一、第二、第三发送时序。基站100在某一帧使用码A(前向信道)向移动站70发送前向信号(前向控制信号及用户数据信号),在移动站70中接收到该帧中的该前向信号时,移动站70在下一帧的第一发送时序中使用码A′发送该前向信号的接收确认信号(后向控制信号)。反之,在未能正常地接收该帧信号时,移动站70在下一帧的第一发送时序中使用码A′发送该前向信号的再发送请求信号(后向控制信号)。在移动站80、90中也进行同样的处理。但在这种情况下,后向信道中的发送时序成为第二、第三发送时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使用码分多址连接(CDMA)方式的移动通信中、在基站和多个移动站间进行数据通信时的再发送控制方法以及适用该发送控制方法的移动通信系统。
技术背景
以前,在移动通信中,在使用方向相互相反、容量相同的信道的线路方式的全双工通信中采用了进行再发送控制的数据通信。图7是表示先有移动数据通信系统的结构例的框图。使用该图就从移动站10的终端11向与公用网络相连的终端61传送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其中,由于终端11和终端61的连接顺序例如是由日本的数字型汽车电话系统标准RCR STD-27C确定的那样的公知顺序,这里,作为已经在终端11和终端61间确立了全双工线路的系统、对这种情况下的数据发送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移动站10的终端11把应发送的数据(用户数据)供给数据通信单元12。数据通信单元12向终端11提供的用户数据添加检错码和纠错码后构成无线发送用的帧,向收发机13提供该帧结构的信号,同时存储该用户数据准备再发送。收发机13对从数据通信单元12提供的信号进行调制并发送到基站40。基站40的收发机41接收已调制的信号,将其解调,并供给控制站50。控制站50的交换机51把收发机41提供的信号中继到数据通信单元52。
数据通信单元52对中继过来的信号(上述帧结构的信号)中的用户数据、纠错码及检错码进行解码,在判断用户数据无错时,把解码的用户数据变换成公用网的信号格式,经过公用网向终端61输出。相反地,在判断有错误时,数据通信单元52在移动站10的数据通信单元12间进行再发送控制。这样,再发送控制在移动站10的数据通信单元12与控制站50的数据通信单元52间进行。
接着,对先有的再发送控制方法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数据通信单元12和数据通信单元52间收发的数据(信号)的帧结构的图。使用该图8说明数据通信单元12的操作。
如果数据通信单元12接收到来自终端11的用户数据的话,则首先向该用户数据添加前向控制信号及后向控制信号。前向控制信号是在控制站50的数据通信单元52中不能正确接收来自数据通信单元12的发送数据的情况下进行再发送控制时使用的信号。一般地,该前向控制信号由发送数据的帧序号和再发送信号识别位构成。后向控制信号是控制站50的数据通信单元52用于向数据通信单元12报告是否能正确地接收发送的数据的信号。该后向控制信号一般由接收数据或接收失败数据的帧序号和接收(ACK)/未接收(NAK)识别位构成。
接着,数据通信单元12向包括用户数据信号、前向控制信号及后向控制信号的数据单元中添加检错码。即,由检错码编码上述数据单元。最后,数据通信单元12用纠错码将由检错码编码的数据单元编码后构成帧,将该帧结构的信号供给收发机13。
图9是表示使用上述帧结构收发数据时进行发送信号的交换的一个例子的时间流程图。在该图中,来自数据通信单元12的发送帧依次为A1帧、A2帧、……,来自数据通信单元52的发送帧依次为B1帧、B2帧、……。另外,由数据通信单元12依次发送的信号为前向信号a1、a2、…,由数据通信单元52以帧为单位依次发送的信号为帧信号b1、b2…。各前向信号包括用户数据信号及前向控制信号,在添加了后向控制信号后进行发送。
在图9中,移动站10的数据通信单元12单元首先用A1帧发送前向信号a1,接着用A2帧发送前向信号a2,用A3帧发送前向信号a3。另外,数据通信单元12在用A3帧进行发送时,接收来自控制站50的数据通信单元52的、由B1帧发送的前向信号b1及后向控制信号ACKa1,确认接收信号的内容。这里,接收的后向控制信号ACKa1是信号a1的接收确认信号,由于前向信号a1表示在数据通信单元52中已正常地接收了信号、并且正确地接收了前向信号b1,所以,数据通信单元12接着用A4帧在前向信号a4中添加前向信号b1的接收确认信号(后向控制信号ANKb1)后进行发送。此时,数据通信单元12接收来自控制站50的数据通信单元52的、由B2帧发送的前向信号b2及后向控制信号。
该后向控制信号ANKa2的内容是帧信号a2的再发送请求信号,表示前向信号a2不能正常地接收,因此,在下一发送时序(A5帧)中,再次发送帧信号a2。另外,由于前向信号b2的正常接收成功,所以,向再发送时的前向信号a2添加前向信号b2接收确认信号的后向控制信号ACKb2。
即使在控制站50的数据通信单元52中,上述处理也同样地并行进行,使用同一信道(线路)进行双向数据通信。
这样,以前在移动通信中,伴随再发送控制方法的数据通信采用线路方式的全双工通信,用于再发送控制的后向控制信号与前向信号(前向控制信号及用户数据信号)使用相同的信道来发送。但是,一般地,在数据通信中,双向同时开展业务的情况少,仅单向进行数据发送的情况多。因此,在先有的方法中,在全双工线路的一方发送空信号的情况很多,因此,存在着无线线路的使用效率低的缺点。
作为消除该缺点的一个方法,考虑采用分组交换式的单向通信。然而,在分组交换式的单向通信中,在上位层中用信息包或信息单位进行再发送的再发送控制方法是普通的方法,在该方法中存在着再发送单位大、无线线路的传送效率低的缺点。例如,虽然在所谓无线LAN中实现了无线区间的信息包通信,但采用的是信息包单位的再发送控制方法,在无线线路的发送效率低的状态下使用该方法(例如K.Pah 1 avan的《局域无线数据网的趋势》,IEEE工具技术学会1996)。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系鉴于上述事情而提案的,其目的在于提供高效率的再发送控制方法及移动通信系统,在CDMA移动通信中只进行单向分组交换式的数据通信时,实现将信息包分割的帧单位的再发送。
本发明采用下述结构解决上述课题。
(1)一种在基站与多个移动站间利用CDMA方式进行用户数据发送的CDMA移动通信的再发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用户数据发送侧,使用前向信道、以规定的时间单位发送包含上述用户数据的信号;
在上述用户数据接收侧,根据上述前向信道路径的信号的接收状况,判断是否存在未能正常接收的信号,存在时,使用后向信道回送请求对未能正常接收的信号进行再发送的后向控制信号;
在上述用户数据发送侧,根据通过上述后向信道回送来的上述后向控制信号的内容,再发送上述时间单位的信号;
对各信道分配各个固有的扩散信号。
(2)一种CDMA移动通信的基站装置,该基站装置在多个移动站间利用CDMA方式进行用户数据发送,其特征在于:
在发送上述用户数据时,使用前向信道、以规定的时间单位发送包含用户数据的信号,同时,使用上述前向信道对通过后向信道回送来的后向控制信号请求的上述时间单位的信号进行再发送;
在接收上述用户数据时,根据上述前向信道路径的信号接收状况,判断是否存在未能正常接收的信号,存在时,使用上述后向信道回送请求对未能正常接收的信号进行再发送的上述后向控制信号;
对各信道分配各个固有的扩散信号。
(3)一种CDMA移动通信的移动站装置,该移动站装置与基站间利用CDMA方式进行用户数据发送,其特征在于:
在发送上述用户数据时,使用前向信道、以规定的时间发送包含用户数据的信号,同时,使用上述前向信道对通过后向信道回送来的、后向控制信号请求的上述时间单位的信号进行再发送;
在接收上述用户数据时,根据上述前向信道路径的信号接收状况,判断是否存在未能正常接收的信号,存在时,使用上述后向信道回送请求对未能正常接收的信号进行再发送的上述后向控制信号;
对各信道分配各个固有的扩散信号。
在上述(1)~(3)的形态中,在CDMA移动通信中只进行单向的分组交换式的数据通信时,实现了对信息包细分了的时间单位(帧单位)的再发送,可进行发送效率高的再发送控制。
另外,如果采用时分技术以便使上述后向控制信号对上述各移动站在时间上不重合的话,则可以只有一个上述后向信道,由各移动站共同使用,能够有效地利用信道。
另外,即使使用多个上述后向信道时,使上述各后向信道中的上述后向控制信号的发送时序及接收时序不集中,也能够降低相互干涉发生的概率。发送时序及接收时序的设定可以对每一上述后向信道进行,也可以对每一上述移动站进行。另外,也可以在每一移动站中预先设定,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再发送的时序控制变得容易。
另外,也可以由上述基站设定上述后向信道中的上述后向控制信号的发送时序及接收时序,此时,能够实现无偏移的最佳时序控制。通过计划管理应发送的后向控制信号来增大该效果。
另外,如果使上述后向信道的扩散码的扩散率比上述前向信道的扩散码的扩散率高,则上述后向信道中的发送时间变长,但能够降低发送功率。而且,即使不严格地设定上述后向信道中的上述后向控制信号的发送时序及接收时序,也可以通过延长发送时间和平均业务量来降低业务量集中的概率。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在同一系统中从基站向移动站发送数据时发送信号的一个例子的时间流程图;
图3是表示在同一系统中从移动站向基站发送数据时发送信号的一个例子的时间流程图;
图4是表示在同一系统中从基站向移动站发送数据时发送信号的其他例子的时间流程图;
图5是表示在同一系统中从基站向移动站发送数据时发送信号的其他例子的时间流程图;
图6是表示在同一系统中从移动站向基站发送数据时发送信号的其他例子的时间流程图;
图7是表示先有的移动数据通信系统的结构的例子的框图;
图8是表示在同一系统中在数据通信单元间发送数据(信号)的帧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是表示在同一系统中在数据通信单元间交换的发送信号的一个例子的时间流程图。
用于实施发明的最佳方案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的框图,与图7相同的部分添加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图1所示的移动站70、80、90及基站100和图7的移动站10及基站40具有相同的内部结构,但在利用CDMA方式进行数据发送和将用于数据发送的信道分割成前向信道和后向信道使用这两点有很大不同。另外,数据通信单元54及各移动站的数据通信单元(省略图示)只有再发送控制方法与图7的数据通信单元52不同。
这里,首先,在图1所示的系统中,对在各移动站70、80、90与基站100间进行的信息包通信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在二者间的信息包通信中采用了CDMA方式,基站100使用码(扩散码)A、B、C向移动站70、80、90发送信号。另一方面,移动站70、80、90使用码A’、B’、C’向基站100发送信号。因此,与码A、B、C对应的各个信道称前向信道,与码A′、B′、C′对应的各个信道称后向信道。另外,例如在通信开始时,利用基站100对各移动站确定/通知各码。
后向信道中的信号的发送时序分配给帧内已分割的3个部分。图2示出了该配置的一个例子。在该图所示的例子中,在移动站70中配置与帧开头相当的第一发送时序,在移动站80中配置与帧中间相当的第二发送时序,在移动站90中配置与帧末尾相当的第三发送时序。下面,对这样配置时的数据通信处理进行说明。另外,通常一个信息包分成多帧来发送。
首先,对从基站100向各移动站同时发送数据的情况进行说明。首先,基站100在第一帧中使用码A向移动站70发送最初的前向信号(前向控制信号及用户数据信号)a1。如果移动站70在第一帧接收到前向信号a1的话,则使用第二帧内的第一发送时序的码A’发送前向信号a1的接收确认信号(后向控制信号ACKa1)。
另外,在基站100在第二帧中使用码A发送前向信号a2的同时,使用码C作为前向信号C1向移动站90发送新发生的信息包,此时,基站100接收来自移动站70的后向控制信号ACKa1,确认移动站70正确地接受了前向信号a1。
这里,假定前向信号a2因无线发送通路产生错误而不能正确地向移动站70发送。此时,由于移动站70不能接收前向信号a2,所以,在第三帧的第一发送时序中使用码A’发送再发送请求信号(后向控制信号NAKa2)。另外,由于移动站90接收了前向信号C1,所以,在第三帧的第三发送时序中使用码C’发送后向控制信号ACKc1。
另一方面,基站100在第三帧使用码A发送前向信号a3,用码C发送前向信号c2,同时,使用码B将新发生的信息包作为前向信号b1发送到移动站80。此时,基站100接收移动站70发送的后向信号NAKa2和移动站90发送的后向控制信号ACKc1。这样,基站100确认在移动站70中未能正确地接收前向信号a2、在移动站90中已正确地接收前向信号c1。
在移动站一侧,移动站70接收前向信号a3,在第四帧的第一发送时序中使用码A’发送后向控制信号ACKa3。另外,移动站80接收前向信号b1,在第四帧的第二发送时序中使用码B’发送后向控制信号ACKb1。移动站90接收前向信号C2,在第四帧的第三发送时序中使用码C’发送后向控制信号ACKc2。
另一方面,由于基站100在第三帧接收后向控制信号NAKa2,所以,在第四帧使用码A再发送前向信号a2。再发送成功时,在第五帧中向移动站70发送的信号成为前向信号a4。在第四帧中,基站100使用码B发送前向信号b2,使用码c发送前向信号c3。
接着,在图3中例示了从各移动站同时向基站100发送数据的情况。在该图所示的例子中,与上述的情况相同,对每一移动站分配后向控制信号的发送时序,在图2的例子中,变成数据的发送侧和接收侧切换处理。即,除发送侧和接收侧切换处理外,与上述情况的处理相同。
这样,在本实施方案中,边进行帧单位的再发送控制,边发送信息包。
在图2所示的例中,由于不存在从移动站侧发送的用户数据,所以,各移动站只发送后向控制信号,但是,如果所有移动站都以同一时序发送后向控制信号的话,则在该时序中干涉功率显著增大,通信质量变差,因此,在图2及图3所示的例子中,将后向控制信号的发送时序分成三个,在移动站70中配置第一发送时序,在移动站80中配置第二发送时序,在移动站90中配置第三发送时序。这样,由于信号的发送时序分散,能够降低相互干涉的功率,所以,能够维持高通信质量。
另外,后向控制信号的发送时序不限于3个。例如,也可以准备n个发送时序、使用由n除各移动站固有的自然数(例如移动机编号)所得的余数来设定发送时序。假如允许出现某种程度的业务偏离,那么,用该方法能够使发送时序分散。
另外,也可以是基站100设定各移动站的发送时序,把设定的发送时序通知各移动站。这种情况需要从基站100向各移动站通知发送时序,但可对各个业务进行不偏不倚的最佳时序控制。进而,在基站100中,如果安排应发送的后向控制信号的发送,则可得到更合适的时序控制。无论怎样,尽管实际上存在无线区间的传输延迟及信号处理延迟,但这些延迟是可以随通信系统的特性变化的,应该根据实际通信系统的不同而加以适当考虑。
另外,在未能正确地接收前向控制信号时,不能简单地判断哪一帧没能被接收,由于接收侧的ARQ控制算法与本发明无直接关系,所以省略其说明。
可是,后向控制信号的位数一般为10位左右,考虑纠错码等也不过是20~30位左右。与此相反,前向信号中用户数据的位长一般大于300位。因此,通常可以把后向控制信号的发送时序设定为10个以上。
进而,如果使用扩散率高的码扩散后向控制信号,则发送时间变长,但能够降低发送功率。另外,重复使用扩散码、等效地提高扩散率可得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如果使扩散率相当高,使后向信道中的发送时间与前面信道中的发送时间相同,则由于后向信道也成为连续发送,所以可使业务量的平均化。
图4是表示提高后向控制信号的扩散率、实现连续发送及低发送功率时在基站100与各移动站70、80、90间收发信号的情况的一个例子的时间流程图,示出了从基站100向各移动站70、80、90发送数据时的情况。在该例中,通过提高后向信道的扩散率,延长了发送时间,降低了发送功率。另外,从该时间流程图可知,由于各后向控制信号的发送速度变慢,所以即使来自各移动站的后向控制信号重合,也不会发生业务量集中以至于达到引起干涉的程度。进而,由于各后向控制信号的发送时间变长,所以,难以发生整体业务量急剧变化的情况,将干涉的发生概率抑制得很低。
另外,虽然举出了把后向信道的码作为移动站固有的例子,但在基站指定发送时序进行成组发送时,多个移动站也可通过时分共用公共的后向信道。图5及图6示出了在上述实施方案的移动站70、80、90使用公用后向信道时、在基站100和各移动站70、80、90间收发信号的情况的一个例子。
图5是从基站100向移动站70、80、90发送数据时的时间流程图,图6是从移动站70、80、90向基站100发送数据时的时间流程图。由于在这些图中所示的数据通信的情况与图2及图3所示相同,故省略其说明。另外,图5所示的例子与图2所示例子的不同点只在于,在后向控制信号的发送中,移动站80、90不使用码B′、C′而使用码A′。
图5及图6所示的例子在码数(信道数)相对于移动站的个数不够多的情况下是有效的。另外,也具有能够缩小解调电路规模的效果。例如,如果对全部移动站来说,使后向信道只有一个信道,那么,只要基站100内的解调电路能够解调前向信道数加1个数的信号即可。
Claims (15)
1.一种在基站与多个移动站间利用CDMA方式进行用户数据发送的CDMA移动通信的再发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多个向前和向后信道以成对方式建立,每对信道分配给所述基站和所述多个移动站之一之间的通信,并且给每对信道分配不同的扩散码;
在所述用户数据发送侧,使用所述前向信道之一,发送包含所述预定的时间单位的用户数据的信号;
在所述用户数据接收侧,根据经过所述前向信道之一的信号的接收状况,判断是否存在未能正常接收的信号,存在未能正常接收的信号时,在不同地分配给每一所述后向信道的发送时序和接收时序,使用所述后向信道之一回送请求对未能正常接收的信号进行再发送的后向控制信号;
在所述用户数据发送侧,根据通过所述后向信道之一回送来的所述后向控制信号的内容,再发送所述预定时间单位的信号。
2.一种在基站与多个移动站间利用CDMA方式进行用户数据发送的CDMA移动通信的再发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多个向前和向后信道以成对方式建立,每对信道分配给所述基站和所述多个移动站之一之间的通信,并且给每对信道分配不同的扩散码;
在所述用户数据发送侧,使用所述前向信道之一发送包含所述预定的时间单位的用户数据的信号;
在所述用户数据接收侧,根据经过所述前向信道之一的信号的接收状况,判断是否存在未能正常接收的信号,存在未能正常接收的信号时,在不同地预先分配给每一所述移动站的发送时序和接收时序,使用所述后向信道之一回送请求对未能正常接收的信号进行再发送的后向控制信号;
在所述用户数据发送侧,根据通过所述后向信道之一回送来的所述后向控制信号的内容,再发送所述预定时间单位的信号。
3.权利要求2记载的再发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分配所述发送时序及接收时序。
4.权利要求3记载的再发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使用所述后向信道的一个计划管理应发送的所述后向控制信号,根据所述计划,控制所述发送时序及接收时序。
5.一种在基站与多个移动站间利用CDMA方式进行用户数据发送的CDMA移动通信的再发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多个向前和向后信道以成对方式建立,每对信道分配给所述基站和所述多个移动站之一之间的通信,并且给每对信道分配不同的扩散码,向每对的后向信道分配比向同一对中的前向信道分配的扩散码的扩散率还高的扩散码;
在所述用户数据发送侧,使用所述前向信道之一,发送包含所述预定的时间单位的用户数据的信号;
在所述用户数据接收侧,根据经过所述前向信道之一的信号的接收状况,判断是否存在未能正常接收的信号,存在未能正常接收的信号时,使用所述后向信道之一回送请求对未能正常接收的信号进行再发送的后向控制信号;
在所述用户数据发送侧,根据通过所述后向信道之一回送来的所述后向控制信号的内容,再发送所述预定时间单位的信号。
6.权利要求5记载的再发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后向信道之一重复应用扩散码,以提高所述较高的扩散率。
7.一种以多个移动站利用CDMA方式进行用户数据发送的CDMA移动通信的基站装置,其中,多个向前和向后信道以成对方式建立,每对信道分配给所述基站和所述多个移动站之一之间的通信,并且给每对信道分配不同的扩散码,所述基站装置包括:
用作所述用户数据的发送侧,
使用所述前向信道之一,发送包含所述预定的时间单位的用户数据的信号的用户数据发送装置,
控制信号接收装置,用于在不同地分配给每一所述后向信道的发送时序和接收时序,使用所述后向信道之一接收请求再发送信号的一个后向控制信号;
利用所述前向信道之一,再发送所述后向控制信号所请求的所述预定时间单位的信号的再发送装置;
用作所述用户数据的接收侧,
利用所述前向信道之一,接收包含所述用户数据的信号的用户数据接收装置,
判断装置,用于根据所述用户数据接收装置所接收的所述信号的接收状况,判断是否存在未能正常接收的信号,
控制信号发送装置,用于存在未能正常接收的信号时,在不同地分配给每一所述后向信道的发送时序和接收时序,使用所述后向信道之一发送请求再发送信号的一个后向控制信号。
8.一种以多个移动站利用CDMA方式进行用户数据发送的CDMA移动通信的基站装置,其中,多个向前和向后信道以成对方式建立,每对信道分配给所述基站和所述多个移动站之一之间的通信,并且给每对信道分配不同的扩散码,所述基站装置包括:
用作所述用户数据的发送侧,
使用所述前向信道之一,发送包含所述预定的时间单位的用户数据的信号的用户数据发送装置,
控制信号接收装置,用于在不同地预先分配给每一所述移动站的发送时序和接收时序,使用所述后向信道之一接收请求再发送信号的一个后向控制信号;
利用所述前向信道之一,再发送所述后向控制信号所请求的所述预定时间单位的信号的再发送装置;
用作所述用户数据的接收侧,
利用所述前向信道之一,接收包含所述用户数据的信号的用户数据接收装置,
判断装置,用于根据所述用户数据接收装置所接收的所述信号的接收状况,判断是否存在未能正常接收的信号,
控制信号发送装置,用于存在未能正常接收的信号时,在不同地预先分配给每一所述移动站的发送时序和接收时序,使用所述后向信道之一发送请求再发送信号的一个后向控制信号。
9.权利要求8记载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还包括:管理装置,用于使用所述后向信道的一个计划管理应发送的所述后向控制信号,根据所述计划,控制所述的发送时序及接收时序。
10.一种以多个移动站利用CDMA方式进行用户数据发送的CDMA移动通信的基站装置,其中,多个向前和向后信道以成对方式建立,每对信道分配给所述基站和所述多个移动站之一之间的通信,并且给每对信道分配不同的扩散码,所述基站装置包括:
用作所述用户数据的发送侧,
使用所述前向信道之一,发送包含所述预定的时间单位的用户数据的信号的用户数据发送装置,
控制信号接收装置,用于使用所述后向信道之一接收请求再发送信号的一个后向控制信号,向该后向信道分配比向同一对中的前向信道分配的扩散码的扩散率还高的扩散码;
利用所述前向信道之一,再发送所述后向控制信号所请求的所述预定时间单位的信号的再发送装置;
用作所述用户数据的接收侧,
利用所述前向信道之一,接收包含所述用户数据的信号的用户数据接收装置,
判断装置,用于根据所述用户数据接收装置所接收的所述信号的接收状况,判断是否存在未能正常接收的信号,
控制信号发送装置,用于存在未能正常接收的信号时,使用所述后向信道之一发送请求再发送信号的一个后向控制信号,向该后向信道分配比向同一对中的前向信道分配的扩散码的扩散率还高的扩散码。
11.权利要求10记载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号发送装置的功能在于:对所述后向信道之一重复应用扩散码,以产生所述较高的扩散率。
12.一种以基站利用CDMA方式进行用户数据发送的CDMA移动通信的移动站装置,其中,多个向前和向后信道以成对方式建立,每对信道分配给所述基站和多个移动站之一之间的通信,并且给每对信道分配不同的扩散码,所述移动站装置包括:
用作所述用户数据的发送侧,
使用所述前向信道之一,发送包含所述预定的时间单位的用户数据的信号的用户数据发送装置,
控制信号接收装置,用于在预先分配给所述移动站的不同于其它移动站的发送时序和接收时序,使用所述后向信道之一接收请求再发送信号的一个后向控制信号;
利用所述前向信道之一,再发送所述后向控制信号所请求的所述预定时间单位的信号的再发送装置;
用作所述用户数据的接收侧,
利用所述前向信道之一,接收包含所述用户数据的信号的用户数据接收装置,
判断装置,用于根据所述用户数据接收装置所接收的所述信号的接收状况,判断是否存在未能正常接收的信号,
控制信号发送装置,用于存在未能正常接收的信号时,在预先分配给所述移动站的不同于其它移动站的发送时序和接收时序,使用所述后向信道之一发送请求再发送信号的一个后向控制信号。
13.权利要求12记载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装置还包括时序设定装置,用于根据从所述基站来的一个指示设定所述的发送时序及接收时序。
14.一种以基站利用CDMA方式进行用户数据发送的CDMA移动通信的移动站装置,其中,多个向前和向后信道以成对方式建立,每对信道分配给所述基站和多个移动站之一之间的通信,并且给每对信道分配不同的扩散码,所述移动站装置包括:
用作所述用户数据的发送侧,
使用所述前向信道之一,发送包含所述预定的时间单位的用户数据的信号的用户数据发送装置,
控制信号接收装置,用于使用所述后向信道之一接收请求再发送信号的一个后向控制信号,向该后向信道分配比向同一对中的前向信道分配的扩散码的扩散率还高的扩散码;
利用所述前向信道之一,再发送所述后向控制信号所请求的所述预定时间单位的信号的再发送装置;
用作所述用户数据的接收侧,
利用所述前向信道之一,接收包含所述用户数据的信号的用户数据接收装置,
判断装置,用于根据所述用户数据接收装置所接收的所述信号的接收状况,判断是否存在未能正常接收的信号,
控制信号发送装置,用于存在未能正常接收的信号时,使用所述后向信道之一发送请求再发送信号的一个后向控制信号,向该后向信道分配比向同一对中的前向信道分配的扩散码的扩散率还高的扩散码。
15.权利要求14记载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号发送装置的功能在于:对所述后向信道之一重复应用扩散码,以产生所述较高的扩散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7595895A JP3087886B2 (ja) | 1995-10-24 | 1995-10-24 | Cdma移動通信の再送制御方法 |
JP275958/1995 | 1995-10-24 | ||
JP275958/95 | 1995-10-2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6261A CN1166261A (zh) | 1997-11-26 |
CN1145401C true CN1145401C (zh) | 2004-04-07 |
Family
ID=17562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9619126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45401C (zh) | 1995-10-24 | 1996-10-22 | 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的再发送控制方法以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157628A (zh) |
EP (2) | EP0802696B1 (zh) |
JP (1) | JP3087886B2 (zh) |
KR (1) | KR100292021B1 (zh) |
CN (1) | CN1145401C (zh) |
CA (1) | CA2201316C (zh) |
DE (2) | DE69629911T2 (zh) |
WO (1) | WO199701604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901585B1 (ja) * | 1998-03-20 | 1999-06-07 | 埼玉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このシステムに使用する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 |
KR100306278B1 (ko) * | 1998-08-04 | 2001-11-14 | 윤종용 | 효율적인데이터전송을위한라디오링크프로토콜구현방법 |
JP4037965B2 (ja) * | 1998-08-18 | 2008-01-23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符号分割多元接続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符号分割多元接続通信システム用基地局及び符号分割多元接続通信システム用端末装置並びに符号分割多元接続通信方法並びに端末装置の通信方法 |
JP2000349742A (ja) * | 1999-03-31 | 2000-12-1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通信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IL145548A0 (en) * | 1999-04-12 | 2002-06-30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ated transmission in a cdma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2001016159A (ja) * | 1999-06-28 | 2001-01-19 | Fujitsu Ltd | 基地局及び移動局 |
JP2001044969A (ja) * | 1999-08-02 | 2001-02-1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および移動通信端末、ならびに再送制御方法 |
JP3618600B2 (ja) * | 1999-09-28 | 2005-02-09 | 株式会社東芝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無線基地局、および無線端末局 |
KR100606694B1 (ko) * | 1999-12-28 | 2006-07-3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링크 프로토콜의 프레임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US20020015416A1 (en) * | 2000-04-10 | 2002-02-07 | Yu-Ro Lee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hybrid ARQ type II/III wide-ban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020021698A1 (en) * | 2000-04-10 | 2002-02-21 | Yu-Ro Lee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hybrid ARQ type II/III uplink for a wide-ban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3469560B2 (ja) * | 2000-04-10 | 2003-11-25 | ヒュンダイ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ダストリーズ カム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 広帯域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のダウンリンクにおけるハイブリッド自動再伝送要求2/3方式のためのデータ伝達方法 |
JP3507810B2 (ja) | 2000-04-10 | 2004-03-15 | ヒュンダイ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ダストリーズ カム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 広帯域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のダウンリンクにおけるハイブリッド自動再送要求2/3方式のためのデータ処理方法 |
US6738368B1 (en) | 2000-05-12 | 2004-05-18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Prioritization and flow control of a spread spectrum multiuser channel |
GB0104830D0 (en) * | 2001-02-27 | 2001-04-18 |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0438823B1 (ko) * | 2001-08-14 | 2004-07-0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통신 효율을 높이는 무선 전송 프레임 구조에 따라 통신을수행하는 무선 데이터 통신 시스템 및 방법 |
US8605702B2 (en) | 2002-01-08 | 2013-12-10 | Ipr Licensing, Inc. | Maintaining a maintenance channel in a reverse link of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
EP2658171A1 (en) * | 2002-12-05 | 2013-10-3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use in effecting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s in wireless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
US8233430B2 (en) | 2003-11-11 | 2012-07-31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Communication method,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
CN100359842C (zh) * | 2004-03-12 | 2008-01-0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状态报告发送频率的方法 |
CN100459483C (zh) * | 2004-08-26 | 2009-02-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状态报告发送频率的方法 |
JP2011103509A (ja) * | 2009-11-10 | 2011-05-26 | Nec Engineering Ltd | 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333520A (en) * | 1976-08-20 | 1978-03-29 | Toshiba Corp | Signal transmission unit |
JPS6436234A (en) * | 1987-07-31 | 1989-02-07 | Clarion Co Ltd |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2685783B2 (ja) * | 1988-03-09 | 1997-12-03 | 株式会社東芝 | 誤り制御方式 |
JP2934279B2 (ja) * | 1990-04-27 | 1999-08-16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移動通信パケット転送制御方式 |
US5297144A (en) * | 1991-01-22 | 1994-03-22 | Spectrix Corporation | Reservation-based polling protocol for a wireless dat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JPH0591009A (ja) * | 1991-09-25 | 1993-04-09 |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 再送制御方式 |
JPH05145527A (ja) * | 1991-11-20 | 1993-06-1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データ伝送方法 |
JPH0677963A (ja) * | 1992-07-07 | 1994-03-18 | Hitachi Ltd | 通信方式および端末装置 |
FI92125C (fi) * | 1992-10-30 | 1994-09-26 |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 Radiopuhelinjärjestelmä |
FI933129A0 (fi) * | 1993-07-08 | 1993-07-08 |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 Dataoeverfoeringsfoerfarande foer ett digitalt cellulaert mobiltelefonsystem och ett digitalt cellulaert mobiltelefonsystem |
WO1995008876A1 (en) * | 1993-09-24 | 1995-03-30 |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signal quality in a cdma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
SG85637A1 (en) * | 1993-11-01 | 2002-01-15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Automatic retransmission request |
JP3003839B2 (ja) * | 1993-11-08 | 2000-01-31 | エヌ・ティ・ティ移動通信網株式会社 | Cdma通信方法および装置 |
JP3202125B2 (ja) * | 1994-03-10 | 2001-08-27 |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符号分割多元接続システム |
JPH07283773A (ja) * | 1994-04-06 | 1995-10-27 | Fujitsu Ltd | 移動局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
WO1996026582A1 (fr) * | 1995-02-23 | 1996-08-29 | Ntt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Inc. | Procede de transmission a vitesse variable, et emetteur et recepteur utilisant ce procede |
US5734646A (en) * | 1995-10-05 | 1998-03-31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ystem providing load and interference based demand assignment service to users |
-
1995
- 1995-10-24 JP JP27595895A patent/JP308788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6
- 1996-10-22 EP EP96935396A patent/EP0802696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6-10-22 DE DE1996629911 patent/DE69629911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6-10-22 CN CNB961912693A patent/CN1145401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6-10-22 WO PCT/JP1996/003059 patent/WO1997016044A1/ja active IP Right Grant
- 1996-10-22 KR KR1019970704354A patent/KR100292021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1996-10-22 DE DE1996632092 patent/DE69632092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6-10-22 EP EP20020028508 patent/EP1294109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6-10-22 CA CA 2201316 patent/CA2201316C/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6-10-22 US US08/793,642 patent/US6157628A/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6261A (zh) | 1997-11-26 |
CA2201316C (en) | 2002-01-29 |
EP0802696A1 (en) | 1997-10-22 |
KR100292021B1 (ko) | 2001-09-17 |
US6157628A (en) | 2000-12-05 |
EP1294109B1 (en) | 2004-03-31 |
DE69632092D1 (de) | 2004-05-06 |
DE69632092T2 (de) | 2005-01-20 |
CA2201316A1 (en) | 1997-04-24 |
JPH09121187A (ja) | 1997-05-06 |
DE69629911D1 (de) | 2003-10-16 |
JP3087886B2 (ja) | 2000-09-11 |
EP0802696A4 (en) | 1999-04-21 |
DE69629911T2 (de) | 2004-07-15 |
WO1997016044A1 (fr) | 1997-05-01 |
EP0802696B1 (en) | 2003-09-10 |
EP1294109A1 (en) | 2003-03-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5401C (zh) | 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的再发送控制方法以及装置 | |
CN1137555C (zh) | 用于无线通信中避免碰撞的方法、装置与通信网络 | |
US7564827B2 (en) | Adaptive hybrid retransmission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
EP2648356B1 (en) | Method and arrangement in a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for HARQ with TTI bundling | |
US8116283B2 (en) | Reverse link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 |
CN101686112B (zh) | 分组数据发送方法及其使用该方法的移动通信系统 | |
CA2360722A1 (en) | Hybrid arq with parallel packet transmission | |
CN1349694A (zh) | 在数据叠加语音通信系统中有效重发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 |
US20040052250A1 (en) | Method of data communication using a control message | |
EP0826280A1 (en) | Sliding-window data flow control using an adjustable window size | |
CN1476694A (zh) | 在通信系统中选通ack/nak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 |
CA2395215A1 (en) | Data transmitting/receiving method in harq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01175244B (zh) | 一种轮询方法、系统及设备 | |
US20040114598A1 (en) | Radio link protocol sync procedure | |
CN101547069B (zh) | 一种数据接收反馈信号的发送方法、系统和装置 | |
CN102547842B (zh) | Rlc层的空口资源分配方法、轮询位重传方法和装置 | |
EA012923B1 (ru) |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данных в пакетах в системе радиосвязи | |
CN1373948A (zh) | 同步方法和装置 | |
Luo et al. | Packet size dependent link adaptation for wireless packet data | |
CN1741680A (zh) | 最佳小区标识反馈方法及节点b内快速小区选择方法 | |
CN101242243A (zh) | 短位图下行传输方法、系统、设备和终端 | |
CN1218590A (zh) | 数据传输过程 | |
EP1576837B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use in effecting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s in wireless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 |
KR100981491B1 (ko)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복합 자동 재전송 방식으로 순방향응답 신호 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 |
EP1662835B1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cknowledging received data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407 Termination date: 20131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