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4371568B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71568B
CN114371568B CN202210055535.3A CN202210055535A CN114371568B CN 114371568 B CN114371568 B CN 114371568B CN 202210055535 A CN202210055535 A CN 202210055535A CN 114371568 B CN114371568 B CN 1143715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auxiliary support
display panel
display
auxili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5553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71568A (zh
Inventor
李官正
王鑫
崔晓晨
王兴明
蔡鹏�
齐世凯
杨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ongq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ongq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ongq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5553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7156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3715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715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715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715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54Arrangements for aligning or assembling substrat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9Gaskets; Spacers; Sealing of cells
    • G02F1/13394Gaskets; Spacers; Sealing of cells spacers regularly patterned on the cell subtrate, e.g. walls, pilla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通过在所述第一基板的非显示区和所述第二基板的非显示区之间设置多个辅支撑柱;其中,所述第二基板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上设置有与所述辅支撑柱相对应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端为开口;所述辅支撑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基板连接,所述辅支撑柱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开口延伸至所述限位结构内部,形成榫‑卯结构。通过所述辅支撑柱与所述限位结构之间相互契合,实现了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机械对合,大大降低了对位贴合工艺中对位难度,还可以消除真空对合设备带来的对位偏差,提升产品的显示效果,提升产品竞争力。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面板凭借其功耗低、制造成本相对比较低和无辐射等特点,已经成为平板显示领域的主流技术。液晶显示面板一般由两个基板对盒而成,为了维持两个基板之间的液晶盒的厚度,其中一个基板上会设有支撑柱。
其中,两个基板的对位贴合,通常采用真空贴合的方式。在真空贴合过程中,需要把握贴合真空度、真空排气速度、贴合补正值等重要参数;其中设定的补正值,使设备以最佳精度贴合。
而液晶面板贴合对位精度能力的提升,可以提升产品像素开口率及透过率,同时减少触控不良、亮度偏低、像素漏光和串色等不良发生。目前的研究中发现,真空贴合工艺是基板对合偏差影响的关键因子。在不改变目前产品设计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设备校正、对位补正等方式,可以提升最终的对合精度,但校正或补正方式的工艺管控困难,并非长久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液晶显示面板对位贴合工艺中对位困难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均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
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显示区和所述第二基板的显示区之间的液晶层;
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的显示区和所述第二基板的显示区之间的多个主支撑柱;其中,所述主支撑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相接触;
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的非显示区和所述第二基板的非显示区之间的多个辅支撑柱;
其中,所述第二基板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上设置有与所述辅支撑柱相对应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端为开口;
所述辅支撑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基板连接,所述辅支撑柱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开口延伸至所述限位结构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辅支撑柱与所述限位结构的底部不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上的凹槽结构;
其中,所述辅支撑柱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凹槽结构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凹槽结构呈环状或呈沿预设方向延伸的条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凹槽结构的侧墙设置有沿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凸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凹槽结构的侧墙至少包括在所述第二基板上叠层设置的金属层和钝化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辅支撑柱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呈十字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限位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凸起,所述多个第二凸起沿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凸起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分别位于所述辅支撑柱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形成的四个直角区域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多个辅支撑柱中的至少部分作为对位标记。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基板的非显示区和/或所述第二基板的非显示区设置有至少一个对位标记;
其中,所述多个辅支撑柱中的至少部分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对位标记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周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基板上划分有与所述对位标记对应的且边长为50μm的正方形区域,以及以所述正方形区域的中心为圆心且半径为200μm的圆形区域;
其中,所述对位标记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所述正方形区域相交叠,所述多个辅支撑柱中的所述至少部分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所述正方形区域无交叠;
所述多个辅支撑柱中的所述至少部分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所述圆形区域相交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辅支撑柱之间设置有色阻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显示面板中,每个所述主支撑柱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上且相互接触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均呈条状,且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相互交叉。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至少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通过在所述第一基板的非显示区和所述第二基板的非显示区之间设置多个辅支撑柱;其中,所述第二基板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上设置有与所述辅支撑柱相对应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端为开口;所述辅支撑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基板连接,所述辅支撑柱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开口延伸至所述限位结构内部,形成榫-卯结构。通过所述辅支撑柱与所述限位结构之间相互契合,实现了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机械对合,大大降低了对位贴合工艺中对位难度,还可以消除真空对合设备带来的对位偏差,提升产品的显示效果,提升产品竞争力。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但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第二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b是图2a中的第一基板对应的第一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a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第二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b是图3a中的第一基板对应的第一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Q1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Q1部分的另一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a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辅支撑柱和限位结构在第一基板上的投影示意图;
图6b是图6a对应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第一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a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主支撑柱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b是图8a中主支撑柱在第一基板上的投影示意图;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附图标记为:
11-第一基板;111-黑色矩阵层;112-色阻层;113-光学胶层;12-第二基板;121-功能层;13-主支撑柱;131-第一支撑部;132-第二支撑部;14-辅支撑柱;15-限位结构;15a-凹槽结构;151-第一凸起;1511a-第一子金属层;1511b-第二子金属层;1512-钝化层;1513-有源层;152-第二凸起;1521-金属层;1522-钝化层;1523-有源层;16-密封柱;17-对位标记;AA-显示区;BB-非显示区;Q2-正方形区;Q3-圆形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申请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到相应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在不相冲突前提下可以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在附图中,为了清楚,层和区的尺寸以及相对尺寸可能被夸大。自始至终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
应理解,尽管可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描述各种元件、部件、区、层和/或部分,这些元件、部件、区、层和/或部分不应当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仅用来区分一个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与另一个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因此,在不脱离本申请教导之下,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可表示为第二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
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例并且不作为本申请的限制。在此使用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还应明白术语“组成”和/或“包括”,当在该说明书中使用时,确定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更多其它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组的存在或添加。在此使用时,术语“和/或”包括相关所列项目的任何及所有组合。
为了彻底理解本申请,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以及步骤,以便阐释本申请提出的技术方案。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申请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在液晶面板贴合对位过程中,为了保证对合精度,一种方式是通过对位标记补正的方式消除两基板的对合偏移,可以提升最终的对合精度,但需要长期的经验值去给定补正值,并且无法消除批次间的工艺差异,此方案可对应目前生产,但仍有波动,非长久解决方案。
另一种方式是在主支撑柱对应位置处,设置凹槽,防止主支撑柱滑动,从而实现贴合对位,设计时需考虑液晶量范围(LC Margin)波动,因此显示区的卡槽式设计容易导致显示屏内出现周期性斑点不良(Mura)等问题。另外,显示区的主支撑柱一般站在两层金属层孔上,一般孔径大小小于10μm*10μm,而一般主支撑柱顶部尺寸(宽度或直径)大于10μm,即使对应位置设置凹槽,主支撑柱也无法进入凹槽之中。所以这种方案对基板贴合对位精度的提升有限,而且还会引起显示区的边缘显示不良。
因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如图1所示,该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11、第二基板12、液晶层(图中未示出)、多个主支撑柱13和多个辅支撑柱14。
其中,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相对设置,且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均包括显示区AA和非显示区BB。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均包括多个显示区AA,可以通过后续的切割工艺,将上述显示面板切割为多个显示屏。
液晶层设置在第一基板11的显示区AA和第二基板12的显示区AA之间。
上述多个主支撑柱13设置在第一基板11的显示区AA和第二基板12的显示区AA之间;其中,主支撑柱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相接触,以同时与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相抵,起到主要支撑的作用。
上述多个辅支撑柱14设置在第一基板11的非显示区BB和第二基板12的非显示区BB之间。
其中,第二基板12靠近第一基板11的一侧上设置有与辅支撑柱14相对应的限位结构15,限位结构15靠近第一基板11的一端为开口。
辅支撑柱14的一端与第一基板11连接,辅支撑柱14的另一端通过上述开口延伸至限位结构15内部。
由于辅支撑柱14设置在非显示区BB内,可以有较大的空闲区(dummy区)来形成限位结构15,该限位结构15的体积较大,也可以设置较大的开口,所以辅支撑柱14可以通过开口延伸至限位结构15内部,形成榫-卯结构,使得辅支撑柱14的上述另一端可以通过限位结构15限制住,不会滑动,实现了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之间的机械对合,大大降低了对位贴合工艺中对位难度,还可以消除真空对合设备带来的对位偏差,提升产品的显示效果,提升产品竞争力。
而且上述辅支撑柱14和限位结构15设置在非显示区BB范围内,对显示区AA的边缘显示效果影响较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为彩膜基板,第二基板12为阵列基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辅支撑柱14与限位结构15的底部不接触。也就是说,虽然辅支撑柱14的另一端通过开口延伸至限位结构15内部,但是不会与限位结构15的底部接触。
可以理解为,辅支撑柱14与主支撑柱13之间具有一定的高度差,在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对合时,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通过主支撑柱13相抵,使得辅支撑柱14插入对应的限位结构15即可。辅支撑柱14使得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的显示区AA边缘的非显示区BB有多余的空间可以使得二者之间的距离(非显示区BB之间的盒厚)进一步减小,可以使显示区AA密封的液晶层的密封性进一步提高,避免了显示区AA周边支撑上的不良。
在一些实施例中,辅支撑柱14的一端与第一基板11的连接方式包括通过光学胶层113粘接的方式。
对应的,主支撑柱13靠近第一基板11的一端与第一基板11也可以通过光学胶层113粘接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结构15包括设置在第二基板12靠近第一基板11的一侧上的凹槽结构15a。
其中,辅支撑柱14在第一基板11上的正投影位于凹槽结构15a在第一基板11上的正投影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结构15a的深度可以为0.8μm~1.2μm。辅支撑柱14与主支撑柱13之间具有一定的高度差大于等于0.8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结构15a和辅支撑柱14的位置精度可以在2μm以内,以满足设备的对位偏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a所示,凹槽结构15a可以呈环状。
进一步的,如图2b所示,环状的凹槽结构15a与辅支撑柱14是一对一的关系,一个辅支撑柱14延伸至一个凹槽结构15a中,形成一个榫-卯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呈环状的凹槽结构15a可以是封闭或者半封闭的,可以是圆环、回形等,凹槽结构15a的形状不限,只要能实现限位功能的凹槽结构15a均可以作为辅支撑柱14的限位结构15。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凹槽结构15a可以呈沿预设方向延伸的条状。
进一步的,如图3b所示,条状的凹槽结构15a与辅支撑柱14是一对多的关系,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辅支撑柱14延伸至同一个凹槽结构15a中,形成一个榫-卯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结构15a可以为直接在第二基板12靠近第一基板11的表面上挖孔形成的卯眼结构,如图4所示。
也可以不在第一基板11表面挖槽,而是直接在第二基板12靠近第一基板11的表面上通过侧墙围设而成的卯眼结构,如图5所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上述呈环状或条状的凹槽结构15a的侧墙设置有沿靠近第一基板11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凸起151。
可以理解为,由于在第二基板12的表面上挖槽形成的凹槽结构15a,其本身的深度有限,防止辅支撑柱14的能力有限,在辅支撑柱14受到的外界作用力较大时,可能会发生滑动,影响对位精度,所以可以在凹槽结构15a的侧墙设置有沿靠近第一基板11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凸起151,增加凹槽结构15a的槽深,从而提升凹槽结构15a对辅支撑柱14的限位作用,防止辅支撑柱14的滑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结构15a的侧墙或第一凸起151至少包括在第二基板12上叠层设置的金属层和钝化层1512。
其中,金属层的设置,可以增加第一凸起151的硬度,从而提升限位结构15对辅支撑柱14的限位作用,使得辅支撑柱14不易产生滑动,影响贴合对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基板12为阵列基板时,上述金属层可以与第二基板12(阵列基板)上的金属层(如栅极金属层、源漏极金属层)的材料相同,进一步地,上述金属层可以与第二基板12(阵列基板)上的金属层通过同一工艺制备而成。钝化层1512与第二基板12(阵列基板)上的钝化层(如覆盖源漏极金属层的钝化层)的材料相同,进一步地,钝化层1512可以与第二基板12(阵列基板)上的钝化层通过同一工艺制备而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凸起151的金属层包括第一子金属层1511a和第二子金属层1511b,第一凸起151还可以包括有源层1513。第一凸起151内的第一子金属层1511a、有源层1513、第二子金属层1511b和钝化层1512按照顺序依次叠层设置于第二基板12上。第一子金属层1511a的材料可以与第二基板12的栅极金属层的材料相同,有源层1513的材料可以与第二基板12的有源层的材料相同,第二子金属层1511b的材料可以与第二基板12的源漏极金属层的材料相同。可以理解为,在形成第二基板12(阵列基板)的制备过程中,可以同步形成第一凸起151,进而形成限位结构15,不需要增加另外的工艺,在现有的阵列基板的制备过程中,同步完成限位结构15的形成,工艺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钝化层1512可以不覆盖凹槽结构15a的底部,即钝化层1512在凹槽底部位置处也进行挖槽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凸起151的材料与辅支撑柱14的材料相同,可以为有机材料,同样能起到对辅支撑柱14的限位作用,防止辅支撑柱14的滑动。
除此之外,第一凸起151的材料与辅支撑柱14的材料相同,还可以实现第一凸起151与辅支撑柱14之间的螯合,进一步提升实现限位结构15与辅支撑柱14之间的对位契合,避免显示区AA的周边显示不良。
且在第一凸起151的材料与辅支撑柱14的材料相同时,第一凸起151可以通过光学胶(图中未示出)固定在第二基板12上。在不增加工艺的基础上,形成限位结构15,在对合过程中,与辅支撑柱14之间形成螯合。
对应的,第二基板12与限位结构15之间还可以设置功能层121。可以理解为,在一些产品中,第二基板12(阵列基板)上设置有功能层121,这时为了保证功能层121不被破坏,第一凸起151的材料可以选用有机材料,以减少对功能层121的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b所示,第一基板11的非显示区BB和/或第二基板12的非显示区BB设置有至少一个对位标记17;其中,多个辅支撑柱14中的至少部分在第一基板11上的正投影位于对位标记17在第一基板11上的正投影周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位标记17可以设置在第一基板11或第二基板12的四个角上,实现对合过程中的粗对位和精对位,还可以设置在显示区AA外侧的四个角上,用于后续切割等工艺过程中的对位。
对位标记17用于实现贴合对位过程中的贴合设备的对位,由于第二基板12上设置有与辅支撑柱14对应的限位结构15,如图2a所示,所以,通过将部分辅支撑柱14设置在对位标记17周围,有利于降低对位标记17的对位难度。辅支撑柱14降低对位标记17的对位难度的原理为:辅支撑柱14与对位标记17的位置是固定的,在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进行贴合前的对位过程中,当固定在第一基板11上的辅支撑柱14与对应的第二基板12上的限位结构15的位置相对时(比如辅支撑柱14正好位于对应的限位结构15的正上方时),说明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对位良好,以该位置进行贴合时,固定在第一基板11上的辅支撑柱14与对应的第二基板12上的限位结构15能够相互契合,形成榫-卯结构,所以辅支撑柱14降低了对位标记17的对位难度,达到辅助对位标记17进行贴合对位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b所示,第一基板11上划分有与对位标记17对应的且边长为50μm的正方形区域Q2,以及以正方形区域Q2的中心为圆心且半径为200μm的圆形区域Q3。
对应的,对位标记17在第一基板11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正方形区域Q2相交叠,多个辅支撑柱14中的至少部分(位于对位标记17周围的辅支撑柱14部分)在第一基板11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正方形区域Q2无交叠;上述至少部分辅支撑柱14在第一基板11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圆形区域Q3相交叠。
可以理解为,为了不影响贴合设备对对位标记17的识别精度,所以对位标记17周边设置有50*50μm的禁空区(正方形区域Q2),该禁空区不设置辅支撑柱14,以不影响贴合设备对对位标记17的识别精度,满足贴合设备的对位偏差。
且为了实现辅支撑柱14可有效降低对位标记17的对位难度,辅助对位标记17进行对位,提升贴合对位精度,上述至少部分辅支撑柱14在第一基板11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正方形区域Q2以外,圆形区域Q3以内的范围内,而第二基板12上的限位结构15设置在对应位置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圆形区域Q3的半径也可以为100μm,或上述圆形区域Q3也可以是边长为200μm的另一方形区域。即多个辅支撑柱14中的至少部分(位于对位标记17周围的辅支撑柱14部分)的排列形状可以不限。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辅支撑柱14中的至少部分在第一基板11上的正投影排列成十字形区域。十字形区域的形成,可以进一步防止辅支撑柱14的滑动,进一步实现对贴合设备的对位偏差的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位标记17在第一基板11上的正投影位于十字形区域的中心位置。以进一步防止辅支撑柱14的滑动,进一步实现对贴合设备的对位偏差的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b所示,多个辅支撑柱14中的至少部分在第一基板11上的正投影围设于第一基板11的显示区AA周围,同样可以保证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的对位精度。
进一步的,围设于第一基板11的显示区AA周围的辅支撑柱14可以呈阵列排布,对应的,第二基板12上的限位结构15可以选用条状的凹槽结构15a,条状的凹槽结构15a沿显示区AA的边缘延伸,如图3a所示,条状的凹槽结构15a设置在显示区AA的四周,与辅支撑柱14形成榫槽平接结构,纵向的凹槽结构15a的阻挡作用,可以保证辅支撑柱14不会沿横向滑动,横向的凹槽结构15a的阻挡作用,可以保证辅支撑柱14不会沿纵向滑动,保证了辅支撑柱14在纵向和横向上的稳定性,从而实现整体显示区AA的固定,在弯折工艺过程中,保证第一基板11的显示区AA和第二基板12的显示区AA不会发生错位,保证了显示均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密封柱16,其在第一基板11上的正投影为一封闭圈(密封圈),围设于显示区AA周围,如图3b所示,且密封柱16同时与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接触,如图1所示,以实现密封。密封圈与显示区AA之间为密封区。
对应的,上述围设于第一基板11的显示区AA周围的辅支撑柱14在第一基板11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密封区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围设于显示区AA周围的条状的凹槽结构15a的深度为0.2μm~0.6μm,对应的,围设于第一基板11的显示区AA周围的辅支撑柱14与主支撑柱13之间的高度差为0.1μm~0.5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基板11为彩膜基板时,第一基板11包括透明基底,以及设置在透明基底靠近第二基底12的一侧上的黑色矩阵层111和色阻层112。辅支撑柱14在彩膜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彩膜基板的黑色矩阵层111范围内,如图4和5所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色阻层112还设置在第一基板11的黑色矩阵层111与辅支撑柱14之间。该部分色阻层112的设置,可以增加辅支撑柱14的硬度和高度。对应的,上述用于固定辅支撑柱14的光学胶层113设置于该部分色阻层112与辅支撑柱14之间。
由于现有的产线中,常采用蓝色色阻作为支撑柱高度测量的基底(基准线),所以在一些实施例中,设置在第一基板11的黑色矩阵层111与辅支撑柱14之间的色阻层112为蓝色色阻层,以便于对辅支撑柱14的高度进行测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a所示,辅支撑柱14在第一基板11上的正投影呈十字形。
对应的,限位结构15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凸起152,多个第二凸起152沿靠近第一基板11的方向延伸,如图6b所示。
其中,多个第二凸起152在第一基板11上的正投影分别位于辅支撑柱14在第一基板11上的正投影形成的四个直角区域内。
十字形的辅支撑柱14及其直角区域内设置的限位结构15相契合,同样可以构成榫-卯结构,防止辅支撑柱14的滑动,提高基板的对位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辅支撑柱14和限位结构15的形状和契合方式不限于上述提及的方案,还可以设置为可形成榫-卯结构的任何方案。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辅支撑柱14中的至少部分还用于作为对位标记,可以设置在显示区AA外侧的四个角上,如图7所示,不会影响显示区AA的边缘显示效果。
对应的,用作对位标记的辅支撑柱14的材料可以与彩膜基板上的黑色矩阵层111的材料相同,以保证辅支撑柱14的硬度,增强螯合稳定性,进一步防止辅支撑柱14的滑动。该辅支撑柱14也可以为黑色矩阵层111和色阻层112叠层设置而成,在不增加额外工艺的基础上,使得辅支撑柱14可以达到预设高度。其中,辅支撑柱14中黑色矩阵层111和色阻层112的厚度分别为1.5~2μm和3μm以上。进一步的,该部分色阻层112可以为蓝色色阻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b所示,第二凸起152至少包括在第二基板12上叠层设置的金属层1521和钝化层1522。
其中,金属层1521的设置,可以增加第二凸起152的硬度,从而提升限位结构15对辅支撑柱14的限位作用,使得辅支撑柱14不易产生滑动,影响贴合对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基板12为阵列基板时,金属层1521可以与第二基板12(阵列基板)上的金属层(如栅极金属层、源漏极金属层)的材料相同,进一步地,金属层1521可以与第二基板12(阵列基板)上的金属层可以通过同一工艺制备而成。钝化层1522可以与第二基板12(阵列基板)上的钝化层(如覆盖源漏极金属层的钝化层)的材料相同,进一步地,钝化层1522可以与第二基板12(阵列基板)上的钝化层通过同一工艺制备而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凸起152中上述金属层1521的厚度可以为0.6μm,而第二基板12(阵列基板)上的金属层的厚度可以为0.3μm,所以第二凸起152可以相对于第二基板12向靠近第一基板11的方向延伸,形成一定深度的限位结构15。最终得到的限位结构15的深度可以为2μm。
进一步的,第二凸起152中,金属层1521和钝化层1522之间还设置有源层1523,有源层1523的材料以与第二基板12的有源层的材料相同。可以理解为,在形成第二基板12(阵列基板)的制备过程中,可以同步形成第二凸起152,进而形成限位结构15,不需要增加另外的工艺,在现有的阵列基板的制备过程中,同步完成限位结构15的形成,工艺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a所示,每个主支撑柱13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上且相互接触的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
其中,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在第一基板11上的正投影均呈条状,且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在第一基板11上的正投影相互交叉(螯合对位),如图8b所示。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之间通过第一支撑部131与第二支撑部132实现支撑,第一支撑部131与第二支撑部132交叉相抵的方式可以避免主支撑柱13划伤基板表面的膜层。而且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在第一基板11上的正投影相互交叉,增加了对合楔形图案,确保对位更为精准。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其中,辅支撑柱14的一端与第一基板11连接,辅支撑柱14的另一端通过开口延伸至限位结构15内部,形成榫-卯结构。通过辅支撑柱14与限位结构15之间相互契合,实现了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之间的机械对合,大大降低了对位贴合工艺中对位难度,还可以消除真空对合设备带来的对位偏差,提升产品的显示效果,提升产品竞争力。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中任一项的显示面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壳体。显示面板与壳体相连接,例如,显示面板嵌入到壳体内。显示装置例如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虽然本申请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如上,但的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所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均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
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显示区和所述第二基板的显示区之间的液晶层;
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的显示区和所述第二基板的显示区之间的多个主支撑柱;其中,所述主支撑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相接触;
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的非显示区和所述第二基板的非显示区之间的多个辅支撑柱;
其中,所述第二基板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上设置有与所述辅支撑柱相对应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端为开口;
所述辅支撑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基板连接,所述辅支撑柱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开口延伸至所述限位结构内部;
所述第一基板的非显示区和/或所述第二基板的非显示区设置有至少一个对位标记;
其中,所述多个辅支撑柱中的至少部分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对位标记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周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支撑柱与所述限位结构的底部不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上的凹槽结构;
其中,所述辅支撑柱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凹槽结构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呈环状或呈沿预设方向延伸的条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的侧墙设置有沿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的侧墙至少包括在所述第二基板上叠层设置的金属层和钝化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支撑柱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呈十字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凸起,所述多个第二凸起沿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凸起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分别位于所述辅支撑柱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形成的四个直角区域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辅支撑柱中的至少部分作为对位标记。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上划分有与所述对位标记对应的且边长为50μm的正方形区域,以及以所述正方形区域的中心为圆心且半径为200μm的圆形区域;
其中,所述对位标记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所述正方形区域相交叠,所述多个辅支撑柱中的所述至少部分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所述正方形区域无交叠;
所述多个辅支撑柱中的所述至少部分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所述圆形区域相交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辅支撑柱之间设置有色阻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主支撑柱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上且相互接触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均呈条状,且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相互交叉。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210055535.3A 2022-01-18 2022-01-1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43715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55535.3A CN114371568B (zh) 2022-01-18 2022-01-1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55535.3A CN114371568B (zh) 2022-01-18 2022-01-1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71568A CN114371568A (zh) 2022-04-19
CN114371568B true CN114371568B (zh) 2023-11-28

Family

ID=81143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55535.3A Active CN114371568B (zh) 2022-01-18 2022-01-1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715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61315B (zh) * 2022-06-30 2024-01-1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8131523B (zh) * 2024-05-10 2024-07-16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98851A (zh) * 2012-12-05 2013-03-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3885251A (zh) * 2014-03-07 2014-06-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05445986A (zh) * 2016-01-05 2016-03-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206975366U (zh) * 2017-07-11 2018-02-06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9375427A (zh) * 2018-10-25 2019-02-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WO2021190162A1 (zh) * 2020-03-25 2021-09-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98851A (zh) * 2012-12-05 2013-03-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3885251A (zh) * 2014-03-07 2014-06-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05445986A (zh) * 2016-01-05 2016-03-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206975366U (zh) * 2017-07-11 2018-02-06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9375427A (zh) * 2018-10-25 2019-02-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WO2021190162A1 (zh) * 2020-03-25 2021-09-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71568A (zh) 2022-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371568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0620472B2 (en) Display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US8436966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100356124B1 (ko) 액정 디스플레이 패널
US9684211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0242742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JP3388463B2 (ja) 液晶表示パネル
US20160252753A1 (en) Alignment system
JP6854882B2 (ja) 液晶表示パネル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US20160195761A1 (en) Curved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210033907A1 (en)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abricating same
EP2687901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O2017193633A1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KR20120100475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US1139199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rray substrate, opposite substr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050248700A1 (en) Substrate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KR101264682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EP4155823A1 (en)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3900775B2 (ja)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14967244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20011612A1 (en) Display panel
CN114217483B (zh) 阵列基板、阵列基板的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KR102540071B1 (ko) 액정표시패널
JP2020181004A (ja) 液晶表示装置
TWI667513B (zh) 曲面顯示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