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45917B - 一种新型原位注入蒸气热脱棒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原位注入蒸气热脱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345917B CN114345917B CN202210010601.5A CN202210010601A CN114345917B CN 114345917 B CN114345917 B CN 114345917B CN 202210010601 A CN202210010601 A CN 202210010601A CN 114345917 B CN114345917 B CN 11434591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le
- hot water
- middle connector
- injection
- hol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0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0
- 238000011065 in-situ storage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Chemical compound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3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7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0000001012 protector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3795 desorp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5067 remedi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957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066 ex-situ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900 soil pol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344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86 lea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1100000719 pollutant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465754 Metazo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22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912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673 ground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416 organic mat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92 reflux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11 sol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3 soli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1/00—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1/06—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thermally
- B09C1/065—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thermally by pyrolysi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1/00—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1/06—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thermall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2101/00—In situ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 Fire-Extinguishing By Fire Departments, And Fire-Extinguishing Equipment And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原位注入蒸气热脱棒,涉及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分区组合式输入端头、若干中部连接器和底部保护器(5),还包括若干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可选择性的设置在任意所述中部连接器的下方;分区组合式输入端头上设有高压气进口、若干成对设置的导热油入口和导热油出口、若干成对设置的热水入口和热水出口;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设有若干气液喷射孔;本发明为装配式结构,可根据实际场地的修复深度灵活增减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可循环使用,其可以使处理有机土壤的蒸汽能够原位生成并充分均匀的喷射到有机污染土中,实现了低碳、节能修复有机污染场地的目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原位注入蒸气热脱棒。
背景技术
我国土壤污染极其严重,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而出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其中土壤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2014年,环保部与国土部共同发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结果显示,我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从污染类别来看,超标的有机污染物主要为HCH、DDT、PAHs的3类,点位超标率分别为0.5%、1.9%、1.4%。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赋存会威胁土壤、地下水环境,成为潜在“污染炸弹”,进而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残留,会通过食物链积累、放大或与大气交换,危害人体、动植物的健康。
根据我国生态环境部《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应用指南》,土壤修复技术按照处置场所、原理、修复方式、污染物存在介质等方面不同,可有多种分类方法,如固化/稳定化、氧化还原、水泥窑协同处置、气相抽提。其中,按照处置场所,又可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技术;按照修复技术原理,可分为生物、物理、化学和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目前修复过程中以异位、化学修复为主。因此亟待开发绿色、原位的快速修复集数。
土壤蒸汽浸提技术利用蒸汽与有机污染土土壤接触,蒸汽解吸并带土壤空隙中的有机污染物,去除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一种原位修复技术,土壤蒸汽浸提技术可操作性强,处理有机物范围宽,不破坏土壤结构,不产生污染物的特点。目前,对于蒸汽注入土体内一般在地面上利用蒸汽发生器等类似装置产生水蒸气,进而通过输运装置将水蒸气运输至土体内。土壤蒸汽浸提技术目前国内研究的较少,欧美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均采用异位生成蒸汽的方法,这些技术描述可见文献(Abd Rahman et al.,2016;Mumford et al.,2021;Peng et al.,2013)。但是,异位生成热蒸汽并输运至土体内的方法会导致热损失较大,浪费能源,文献中许多水蒸气的热损失率在50%左右,甚至有的工程应用中水蒸气在土体内快速冷凝。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原位注入蒸气热脱棒,本发明可原位产生丰富的蒸汽,使处理有机土壤的蒸汽能够充分均匀的喷射到有机污染土中,避免了输运过程的热损失,是一种高效可持续的蒸汽生成方法。
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原位注入蒸气热脱棒,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分区组合式输入端头、若干中部连接器和底部保护器,还包括若干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所述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可选择性的设置在任意所述中部连接器的下方;所述分区组合式输入端头上设有高压气进口、若干成对设置的导热油入口和导热油出口、若干成对设置的热水入口和热水出口;
所述中部连接器内设有上下贯通的第一高压气通孔、若干第一导热油通孔、若干第二导热油通孔、若干第一热水通孔和若干第二热水通孔;相邻所述第一导热油通孔和第二导热油通孔通过第一连接孔连通,相邻所述第一热水通孔和第二热水通孔通过第二连接孔连通;
所述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内开设有上下贯通的第二高压气通孔、若干第三导热油通孔、若干第四导热油通孔、若干第三热水通孔和若干第四热水通孔;所述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内均匀设有若干横向设置的气液喷射孔,所述气液喷射孔的出口端设置的所述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的侧面上,所述气液喷射孔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二高压气通孔连通,所述气液喷射孔的中部与所述第三热水通孔或第四热水通孔连通;
所述高压气进口、第一高压气通孔和第二高压气通孔对应连通,所述导热油入口、第一导热油通孔和第三导热油通孔对应连通,所述导热油出口、第二导热油通孔和第四导热油通孔对应连通,所述热水入口、第一热水通孔和第三热水通孔对应连通,所述热水出口、第二热水通孔和第四热水通孔对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气液喷射孔为Y型通孔,包括两个进口端和一个出口端;两所述进口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高压气通孔连通,第三热水通孔或第四热水通孔通过横向设置的第三连接管与相邻所述气液喷射孔的进口端与出口端的连接处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气液喷射口的所述气液喷射孔的出口端为喇叭状。
进一步的,所述底部保护器与相邻的中部连接器连接的端面为封闭面。
进一步的,所述分区组合式输入端头的外侧设有环状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用于将气液注入热脱棒安装于热脱附箱体上,所述安装板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安装板位于所述导热油入口、导热油出口、高压气入口、热水入口、热水出口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分区组合式输入端头、中部连接器、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和底部保护器之间通过法兰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油入口、所述导热油出口、所述热水入口、所述热水出口均为两个;
所述中部连接器内的第一导热油通孔、第二导热油通孔、第一热水通孔、第二热水通孔均为两个;所述第一高压气通孔设置在所述中部连接器的中部;所述第一导热油通孔、第二导热油通孔、第一热水通孔和第二热水通孔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高压气通孔的四周;
所述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的第三导热油通孔、第四导热油通孔、第三热水通孔、第四热水通孔均为两个;第二高压气通孔设置在所述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的中部;所述第三导热油通孔、第四导热油通孔、第三热水通孔和第四热水通孔分布在所述第二高压气通孔的四周;所述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上的气液喷射孔为四个。
进一步的,所述中部连接器为4个,分别为第一中部连接器、第二中部连接器、第三中部连接器和第四中部连接器;所述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为三个,分别为第一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第二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和第三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且分别设置在第二中部连接器、第三中部连接器和第四中部连接器的下侧;
所述分区组合式输入端头与第一中部连接器连接处的外侧设有四个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分区组合式输入端头与第一中部连接器固定;
所述第一中部连接器和第二中部连接器连接处的外侧均设有四个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中部连接器和第二中部连接器固定;
所述第二中部连接器和第三中部连接器连接处的外侧设有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上端、中部、下端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二中部连接器、第一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第三中部连接器固定,所述第三连接板上设有与第一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上气液喷射孔的出口端对应的第二通孔;
所述第三中部连接器和第四中部连接器连接处的外侧设有第四连接板,所述第四连接板的上端、中部、下端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三中部连接器、第二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第四中部连接器固定,所述第四连接板上设有与第二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上气液喷射孔的出口端对应的第三通孔;
所述第四中部连接器和底部连接器连接处的外侧设有第五连接板,所述第五连接板的上端、中部、下端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第四中部连接器、第三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底部连接器固定,所述第五连接板上设有与第三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上气液喷射孔的出口端对应的第四通孔。
有益效果:
(1)中部联接器用来连接各个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可使气液注入热脱棒的高度与盛放有机污染土箱体的高度匹配,使水蒸汽均匀到达盛放有机污染土的箱体内。中部联接器也可以根据需要增加两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之间的距离,避免两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距离过近造成蒸汽的浪费。
(2)气液喷射孔均匀设置在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内,当气液注入热脱棒设置在盛放有机污染土的中间位置时,均匀设置的所述气液喷射孔可将蒸汽均匀喷射到气液注入热脱棒的四周。
(3)所述气液喷射孔为Y型通孔,两个进口端,一个出口端,可进一步加压高压气-热水两相,Y型通孔的中心连接处压力大于“Y型”通孔出口端的压力,可利用压力梯度差异实现闭气作用,达到水蒸汽只射出不冷凝回流的功能。高压空气和Y型通孔的设计都可以增加蒸汽喷射的距离,使蒸汽到达箱体的内壁。
(4)Y型通孔的出口端为喇叭状,通过不同开口幅度的出口端可调节喷射角度。
(5)新型原位注入蒸气热脱棒采用装配式结构,可根据修复深度灵活增减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并可循环使用,在场地内建设保护井,进而安装该装置,避免深部土体的侧向土压力对该装置产生损伤,影响其循环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分区组合式输入端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部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部连接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分区组合式输入端头-1;中部连接器-2;第一高压气通孔-201;第一导热油通孔-202;第二导热油通孔-203;第一热水通孔-204;第二热水通孔-205;第一连接孔-206;第二连接孔-207;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3;第二高压气通孔-301;第三导热油通孔-302;第四导热油通孔-303;第三热水通孔-304;第四热水通孔-305;气液喷射孔-306;第一连接板-401;第二连接板-402;第三连接板-403;第四连接板-404;第五连接板-405;底部保护器-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实施例。
如图1-图7所示,一种新型原位注入蒸气热脱棒,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分区组合式输入端头1、若干中部连接器2和底部保护器5,还包括若干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3,所述中部连接器2为4个,分别为第一中部连接器、第二中部连接器、第三中部连接器和第四中部连接器;所述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3为三个,分别为第一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第二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和第三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且分别设置在第二中部连接器、第三中部连接器和第四中部连接器的下侧;
所述分区组合式输入端头1、中部连接器2、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3和底部保护器5之间通过法兰连接;除了法兰连接之外,所述分区组合式输入端头1与第一中部连接器连接处的外侧设有四个第一连接板401,所述第一连接板401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分区组合式输入端头与第一中部连接器固定;
所述第一中部连接器和第二中部连接器连接处的外侧均设有四个第二连接板402,所述第二连接板402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中部连接器和第二中部连接器固定;
所述第二中部连接器和第三中部连接器连接处的外侧设有第三连接板403,所述第三连接板403的上端、中部、下端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二中部连接器、第一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第三中部连接器固定,所述第三连接板403上设有与第一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上气液喷射孔的出口端对应的第二通孔;
所述第三中部连接器和第四中部连接器连接处的外侧设有第四连接板404,所述第四连接板404的上端、中部、下端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三中部连接器、第二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第四中部连接器固定,所述第四连接板404上设有与第二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上气液喷射孔的出口端对应的第三通孔;
所述第四中部连接器和底部连接器连接处的外侧设有第五连接板405,所述第五连接板405的上端、中部、下端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第四中部连接器、第三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底部连接器固定,所述第五连接板405上设有与第三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上气液喷射孔的出口端对应的第四通孔。
所述分区组合式输入端头1上设有高压气进口、两个导热油入口、两个导热油出口、两个热水入口和两个热水出口;所述分区组合式输入端头1的外侧设有环状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用于将气液注入热脱棒安装于热脱附箱体上,所述安装板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安装板位于所述导热油入口、导热油出口、高压气入口、热水入口、热水出口的下方。
所述中部连接器2内设有上下贯通的一个第一高压气通孔201、两个第一导热油通孔202、两个第二导热油通孔203、两个第一热水通孔204和两个第二热水通孔205;相邻所述第一导热油通孔202和第二导热油通孔203通过第一连接孔206连通,相邻所述第一热水通孔204和第二热水通孔205通过第二连接孔207连通;所述第一高压气通孔201设置在所述中部连接器2的中部;所述第一导热油通孔202、第二导热油通孔203、第一热水通孔204和第二热水通孔205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高压气通孔201的四周;
所述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3内开设有上下贯通的一个第二高压气通孔301、两个第三导热油通孔302、两个第四导热油通孔303、两个第三热水通孔304和两个第四热水通孔305;第二高压气通孔301设置在所述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3的中部;所述第三导热油通孔302、第四导热油通孔303、第三热水通孔304和第四热水通孔305分布在所述第二高压气通孔301的四周;所述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3内均匀设有4个横向设置的气液喷射孔306,所述气液喷射孔306为Y型通孔,包括两个进口端和一个出口端;所述气液喷射孔306的出口端设置的所述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3的侧面上,所述气液喷射孔306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二高压气通孔301连通,两所述进口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高压气通孔301连通,第三热水通孔304或第四热水通孔305通过横向设置的第三连接管与相邻所述气液喷射孔306的进口端与出口端的连接处连通;所述气液喷射孔306的出口端的为喇叭状。
所述高压气进口、第一高压气通孔201和第二高压气通孔301对应连通,所述导热油入口、第一导热油通孔202和第三导热油通孔302对应连通,所述导热油出口、第二导热油通孔203和第四导热油通孔303对应连通,所述热水入口、第一热水通孔204和第三热水通孔304对应连通,所述热水出口、第二热水通孔205和第四热水通孔305对应连通。
所述底部保护器5与相邻的中部连接器2连接的端面为封闭面。
导热油从分区组合式输入端头的导热油入口进入中部连接器的第一导热油通孔和所述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内的第三导热油通孔,中部连接器的第一导热油通孔与第二导热油通孔又通过第一连接孔连通,使导热油进入中部连接器的第二导热油通孔和所述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内的第四导热油通孔后从导热油出口流出;
热水从分区组合式输入端头的热水入口进入中部连接器的第一热水通孔和所述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内的第三热水通孔,中部连接器的第一热水通孔与第二热水通孔又通过第二连接孔连通,使热水进入中部连接器的第二导热油通孔和所述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内的第四导热油通孔,一部分热水进入所述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的气液喷射孔在高压空气的带动下从气液喷射孔的出口端喷出,一部分热水从热水出口排出。
所述中部连接器、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可装配式组合,现场应用过程中,根据实际修复深度,灵活设置多节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保证深部污染区域可喷射修复。中部联接器用来连接各个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可使气液注入热脱棒的高度与有机污染土的深度匹配,使水蒸汽均匀到达盛放有机污染土。中部联接器也可以根据需要增加两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之间的距离,避免两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距离过近造成蒸汽的浪费。
所述气液喷射孔均匀设置在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内,当气液注入热脱棒设置在盛放有机污染土的中间位置时,均匀设置的所述气液喷射孔可将蒸汽均匀喷射到气液注入热脱棒的四周。
所述气液喷射孔为Y型通孔,两个进口端,一个出口端,可进一步加压高压气-热水两相,Y型通孔的中心连接处压力大于“Y型”通孔出口端的压力,可利用压力梯度差异实现闭气作用,达到水蒸汽只射出不冷凝回流的功能。高压空气和Y型通孔的设计都可以增加蒸汽喷射的距离,使蒸汽到达箱体的内壁。
Y型通孔的出口端为喇叭状,通过不同开口幅度的出口端可调节喷射角度。
分区组合式输入端头、中部连接器、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和底部保护器之间除了法兰连接之外,还用连接板进行加固连接,进一步防止各部件脱离。
所述分区组合式输入端头、中部连接器、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和底部保护器构成的整体呈骨节状,为保证现场原位应用时,特别是应用于较深部有机污染土修复的区域时,新型原位注入蒸气热脱棒的工作稳定性,需要对注入点位建井处理,保证土体稳定性,防止土体侧向压力损伤新型原位注入蒸气热脱棒;建井过程中利用Geoprobe将多孔的、高强度的、耐腐蚀的ABS塑料管井预设至修复范围内,使其既可以稳定土层,保护新型原位注入蒸气热脱棒,并且可以作为后续修复监测点位或补充修复的二次点位。
如上所述,尽管参照特定的优选实施例已经表示和表述了本发明,但其不得解释为对本发明自身的限制。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前提下,可对其在形式上和细节上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8)
1.一种新型原位注入蒸气热脱棒,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分区组合式输入端头(1)、若干中部连接器(2)和底部保护器(5),还包括若干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3),所述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3)可选择性的设置在任意所述中部连接器(2)的下方;所述分区组合式输入端头(1)上设有高压气进口、若干成对设置的导热油入口和导热油出口、若干成对设置的热水入口和热水出口;
所述中部连接器(2)内设有上下贯通的第一高压气通孔(201)、若干第一导热油通孔(202)、若干第二导热油通孔(203)、若干第一热水通孔(204)和若干第二热水通孔(205);相邻所述第一导热油通孔(202)和第二导热油通孔(203)通过第一连接孔(206)连通,相邻所述第一热水通孔(204)和第二热水通孔(205)通过第二连接孔(207)连通;
所述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3)内开设有上下贯通的第二高压气通孔(301)、若干第三导热油通孔(302)、若干第四导热油通孔(303)、若干第三热水通孔(304)和若干第四热水通孔(305);所述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3)内均匀设有若干横向设置的气液喷射孔(306),所述气液喷射孔(306)的出口端设置的所述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3)的侧面上,所述气液喷射孔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二高压气通孔(301)连通,所述气液喷射孔(306)的中部与所述第三热水通孔(304)或第四热水通孔(305)连通;
所述高压气进口、第一高压气通孔(201)和第二高压气通孔(301)对应连通,所述导热油入口、第一导热油通孔(202)和第三导热油通孔(302)对应连通,所述导热油出口、第二导热油通孔(203)和第四导热油通孔(303)对应连通,所述热水入口、第一热水通孔(204)和第三热水通孔(304)对应连通,所述热水出口、第二热水通孔(205)和第四热水通孔(305)对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原位注入蒸气热脱棒,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喷射孔(306)为Y型通孔,包括两个进口端和一个出口端;两所述进口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高压气通孔(301)连通,第三热水通孔(304)或第四热水通孔(305)通过横向设置的第三连接管与相邻所述气液喷射孔(306)的进口端与出口端的连接处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原位注入蒸气热脱棒,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喷射孔(306)的出口端为喇叭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原位注入蒸气热脱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保护器(5)与相邻的中部连接器(2)连接的端面为封闭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原位注入蒸气热脱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区组合式输入端头(1)的外侧设有环状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用于将气液注入热脱棒安装于热脱附箱体上,所述安装板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安装板位于所述导热油入口、导热油出口、高压气入口、热水入口、热水出口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原位注入蒸气热脱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区组合式输入端头(1)、中部连接器(2)、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3)和底部保护器(5)之间通过法兰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原位注入蒸气热脱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油入口、所述导热油出口、所述热水入口、所述热水出口均为两个;
所述中部连接器(2)内的第一导热油通孔(202)、第二导热油通孔(203)、第一热水通孔(204)、第二热水通孔(205)均为两个;所述第一高压气通孔(201)设置在所述中部连接器(2)的中部;所述第一导热油通孔(202)、第二导热油通孔(203)、第一热水通孔(204)和第二热水通孔(205)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高压气通孔(201)的四周;
所述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3)的第三导热油通孔(302)、第四导热油通孔(303)、第三热水通孔(304)、第四热水通孔(305)均为两个;第二高压气通孔(301)设置在所述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3)的中部;所述第三导热油通孔(302)、第四导热油通孔(303)、第三热水通孔(304)和第四热水通孔(305)分布在所述第二高压气通孔(301)的四周;所述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3)上的气液喷射孔(306)为四个。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型原位注入蒸气热脱棒,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连接器(2)为4个,分别为第一中部连接器、第二中部连接器、第三中部连接器和第四中部连接器;所述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3)为三个,分别为第一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第二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和第三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且分别设置在第二中部连接器、第三中部连接器和第四中部连接器的下侧;
所述分区组合式输入端头(1)与第一中部连接器连接处的外侧设有四个第一连接板(401),所述第一连接板(401)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分区组合式输入端头与第一中部连接器固定;
所述第一中部连接器和第二中部连接器连接处的外侧均设有四个第二连接板(402),所述第二连接板(402)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中部连接器和第二中部连接器固定;
所述第二中部连接器和第三中部连接器连接处的外侧设有第三连接板(403),所述第三连接板(403)的上端、中部、下端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二中部连接器、第一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第三中部连接器固定,所述第三连接板(403)上设有与第一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上气液喷射孔的出口端对应的第二通孔;
所述第三中部连接器和第四中部连接器连接处的外侧设有第四连接板(404),所述第四连接板(404)的上端、中部、下端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三中部连接器、第二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第四中部连接器固定,所述第四连接板(404)上设有与第二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上气液喷射孔的出口端对应的第三通孔;
所述第四中部连接器和底部连接器连接处的外侧设有第五连接板(405),所述第五连接板(405)的上端、中部、下端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第四中部连接器、第三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底部连接器固定,所述第五连接板(405)上设有与第三水汽耦合注入激发元件上气液喷射孔的出口端对应的第四通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010601.5A CN114345917B (zh) | 2022-01-06 | 2022-01-06 | 一种新型原位注入蒸气热脱棒 |
US17/931,128 US11858017B2 (en) | 2022-01-06 | 2022-09-11 | In-situ vapor injection thermal desorption devic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010601.5A CN114345917B (zh) | 2022-01-06 | 2022-01-06 | 一种新型原位注入蒸气热脱棒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345917A CN114345917A (zh) | 2022-04-15 |
CN114345917B true CN114345917B (zh) | 2022-10-25 |
Family
ID=811078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010601.5A Active CN114345917B (zh) | 2022-01-06 | 2022-01-06 | 一种新型原位注入蒸气热脱棒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858017B2 (zh) |
CN (1) | CN114345917B (zh)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159853A (ja) * | 2002-11-12 | 2004-06-10 | Meishin Kosan Kk | 土壌の加熱消毒装置 |
JP2010227733A (ja) * | 2009-03-25 | 2010-10-14 | Ohbayashi Corp | 汚染土壌の原位置浄化方法及び汚染土壌の原位置浄化システム |
CN102906368A (zh) * | 2010-03-08 | 2013-01-30 | 世界能源系统有限公司 | 井下蒸汽发生器及其使用方法 |
WO2013040912A1 (zh) * | 2011-09-23 | 2013-03-28 | 北京兆阳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相变换热装置 |
CN109174945A (zh) * | 2018-08-17 | 2019-01-11 | 南通劲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导热油加热的土壤修复系统及其方法 |
CN109304358A (zh) * | 2018-11-30 | 2019-02-05 | 广东佳德土壤修复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原位热处理、气相抽提和可渗透反应墙联合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装置 |
CN109396168A (zh) * | 2018-12-01 | 2019-03-01 | 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 污染土壤原位热修复用组合换热器及土壤热修复系统 |
CN209792249U (zh) * | 2019-03-20 | 2019-12-17 | 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热脱附修复有机物污染土壤的气体注射装置 |
CN211874447U (zh) * | 2020-03-17 | 2020-11-06 | 北京中岩大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利用原位热脱附加热井注入高温气体的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844797A (en) * | 1988-03-22 | 1989-07-04 | S&Me, Incorporated | Vacuum extraction system |
DK1467826T3 (da) * | 2001-10-24 | 2005-11-14 | Shell Int Research | Fremgangsmåde til termisk forbedret jordrensning |
JP4344803B2 (ja) * | 2001-10-24 | 2009-10-14 | シエル・インターナシヨネイル・リサーチ・マーチヤツピイ・ベー・ウイ | 水銀汚染の土壌矯正 |
AU2003285830B2 (en) * | 2003-12-04 | 2010-05-27 | Aurora Holding B.V. | Electrically enhanced in situ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KR100830565B1 (ko) * | 2006-07-19 | 2008-05-22 | 아름다운 환경건설(주) | 오염토양 정화 장치 및 방법, 그에 사용되는 예열 건조기 및 로터리 킬른 |
WO2012055818A2 (en) * | 2010-10-25 | 2012-05-03 | Tps Technologies |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soil remediation |
US10259024B2 (en) * | 2014-10-21 | 2019-04-16 | Soil Research Lab Sprl | Device, system and process for treating porous materials |
CN112517621A (zh) * | 2020-11-18 | 2021-03-19 | 吉林大学 | 一种用于污染土壤原位热脱附加热装置中的加热管 |
BE1028844B1 (fr) * | 2020-12-02 | 2022-07-04 | Haemers Tech Societe Anonyme | Combinaison de techniques de dépollution: Désorption thermique In Situ et Immobilisation |
-
2022
- 2022-01-06 CN CN202210010601.5A patent/CN114345917B/zh active Active
- 2022-09-11 US US17/931,128 patent/US11858017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159853A (ja) * | 2002-11-12 | 2004-06-10 | Meishin Kosan Kk | 土壌の加熱消毒装置 |
JP2010227733A (ja) * | 2009-03-25 | 2010-10-14 | Ohbayashi Corp | 汚染土壌の原位置浄化方法及び汚染土壌の原位置浄化システム |
CN102906368A (zh) * | 2010-03-08 | 2013-01-30 | 世界能源系统有限公司 | 井下蒸汽发生器及其使用方法 |
WO2013040912A1 (zh) * | 2011-09-23 | 2013-03-28 | 北京兆阳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相变换热装置 |
CN109174945A (zh) * | 2018-08-17 | 2019-01-11 | 南通劲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导热油加热的土壤修复系统及其方法 |
CN109304358A (zh) * | 2018-11-30 | 2019-02-05 | 广东佳德土壤修复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原位热处理、气相抽提和可渗透反应墙联合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装置 |
CN109396168A (zh) * | 2018-12-01 | 2019-03-01 | 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 污染土壤原位热修复用组合换热器及土壤热修复系统 |
CN209792249U (zh) * | 2019-03-20 | 2019-12-17 | 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热脱附修复有机物污染土壤的气体注射装置 |
CN211874447U (zh) * | 2020-03-17 | 2020-11-06 | 北京中岩大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利用原位热脱附加热井注入高温气体的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858017B2 (en) | 2024-01-02 |
CN114345917A (zh) | 2022-04-15 |
US20230211395A1 (en) | 2023-07-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444998U (zh) | 一种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壤修复装置 | |
CN103736722A (zh) | 一种污染土壤原位淋洗处理系统及其方法 | |
CN206229833U (zh) | 一种污染土壤的修复装置 | |
CN103302088A (zh) | 一种利用分层循环清洗治理土壤污染的方法 | |
CN104404973A (zh) | 用于受污染水土一体化原位修复的降水方法 | |
CN102923822A (zh) | 一种处理地下水氟污染的修复装置和修复方法 | |
CN104138896A (zh) | 用于污染土壤的原位抽注修复装置及修复方法和安装方法 | |
CN112496017B (zh) | 一种基于蒸汽强化的原位热传导脱附系统及其工艺 | |
CN204080725U (zh) | 一种锅炉蒸汽式除雪车 | |
CN114345917B (zh) | 一种新型原位注入蒸气热脱棒 | |
CN110052488A (zh) | 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装置 | |
CN109304358A (zh) | 一种原位热处理、气相抽提和可渗透反应墙联合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装置 | |
CN108057713A (zh) | 一种运用太阳能强化的污染土壤/地下水原位淋洗装置 | |
CN107100590B (zh) | 一种应用于油田的可加热环保型污油、污水回收处理装置 | |
CN109127696A (zh) | 原位多物理场耦合修复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装置及方法 | |
CN110106860A (zh) | 一种兼顾重金属污染土地基修复及排水固结处理的方法 | |
CN204171077U (zh) | 用于受污染水土一体化原位修复的喷射点井降水结构 | |
CN109488253A (zh) | 一种抽油井无污染高温氮气清洗作业方法及装置 | |
CN103043862B (zh) | 一种基于同步震裂水动力循环的地下水原位修复装置 | |
CN204298838U (zh) | 用于受污染水土一体化原位修复的狭长面井点降水结构 | |
CN104353665A (zh) | 用于受污染水土一体化原位修复的面状封闭井点降水结构 | |
CN208643668U (zh) | 一种原位土壤热解吸蒸汽浸提设备 | |
CN208213935U (zh) | 污染土壤修复淋洗系统 | |
CN208050569U (zh) | 一种连体式生态农业的土壤修复装置 | |
CN110125157A (zh) | 一种地浸法处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方法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