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4335680A - 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35680A
CN114335680A CN202111084459.0A CN202111084459A CN114335680A CN 114335680 A CN114335680 A CN 114335680A CN 202111084459 A CN202111084459 A CN 202111084459A CN 114335680 A CN114335680 A CN 1143356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battery
tab
layer
electrod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8445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35680B (zh
Inventor
山本聪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3356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356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356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356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69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detecting conditions inside cells or batteries, e.g. details of voltage sens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13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6Small-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portable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4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plate-like electrode stacks, e.g. electrode pole straps or bridg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串联而成的多个电极体的电池,能够检测各个电极体的电压的电池。本公开中,通过提供下述电池来解决上述课题,该电池具备外装体和多个电极体,上述外装体具有收纳上述多个电极体的内部区域,上述电池至少具有第1电极体和第2电极体作为上述多个电极体,上述第1电极体具有电极极耳P,上述第2电极体具有极性与上述电极极耳P相反的电极极耳R,上述电极极耳P和上述电极极耳R在上述内部区域连接,上述电池具有配置成从上述外装体的上述内部区域延伸到外部区域的电压检测体,上述电池具有电压检测体α作为上述电压检测体,上述电压检测体α与上述电极极耳P和上述电极极耳R的连接部连接。

Description

电池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池。
背景技术
已知使用包含电极体(正极层、隔膜层和负极层的集合体)的多个电池,且具备这些电池串联连接而成的电池集合体的电源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电源装置,其具备:具有多个电池的电池集合体、汇流条模块、用于检测各电池的电压的电压检测线、排烟管道和控制基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1823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当电池在外装体内含有多个电极体,并且这些电极体串联的情况下,容易检测电池的端子间电压(电池电压),但难以检测各个电极体的电压。
本公开是鉴于上述状况而完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串联而成的多个电极体的电池,其能够检测各个电极体的电压。
本公开中,提供一种电池,其具备外装体和多个电极体,上述外装体具有收纳上述多个电极体的内部区域,上述电池至少具有第1电极体和第2电极体作为上述多个电极体,上述第1电极体具有电极极耳P,上述第2电极体具有极性与上述电极极耳P相反的电极极耳R,上述电极极耳P和上述电极极耳R在上述内部区域连接,上述电池具有配置成从上述外装体的上述内部区域延伸到外部区域的电压检测体,上述电池具有电压检测体α作为上述电压检测体,上述电压检测体α与上述电极极耳P和上述电极极耳R的连接部连接。
根据本公开,由于电池具有特定的电压检测体α,所以能够检测各个电极体的电压。
上述公开中,可以是:上述第1电极体具有极性与上述电极极耳P相反的电极极耳Q,上述第2电极体具有极性与上述电极极耳R相反的电极极耳S,上述电池具有与上述电极极耳Q连接的电压检测体β和与上述电极极耳S连接的电压检测体γ中的至少一者作为上述电压检测体。
上述公开中,上述第1电极体和上述第2电极体可以隔着绝缘构件沿厚度方向层叠。
上述公开中,上述第1电极体和上述第2电极体可以分别具有:负极集电体;从上述负极集电体的一个面起依次配置的第1负极层、第1隔膜层、第1正极层和第1正极集电体;以及从上述负极集电体的另一个面起依次配置的第2负极层、第2隔膜层、第2正极层和第2正极集电体。
上述公开中,上述电压检测体α可以具有:与上述连接部连接的内部端子部、配置在上述外部区域的外部端子部、以及配置在上述内部端子部与上述外部端子部之间且配置在上述内部区域的第1中间部。
上述公开中,在上述第1中间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具有面区域。
上述公开中,可以是:在上述第1电极体和上述第2电极体的侧面具有绝缘性保护层,上述第1中间部配置在上述绝缘性保护层的表面上。
上述公开中,上述第1中间部可以配置在上述绝缘构件的内部。
上述公开中,在俯视时,上述第1中间部可以比上述第1电极体的电池反应区域和上述第2电极体电池的反应区域大。
本公开的电池是含有串联而成的多个电极体的电池,具有能够检测各个电极体的电压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例示本公开中的电池的概略平面图。
图2是例示本公开中的电池及其构成构件的概略立体图。
图3是例示本公开中的电压检测体的概略平面图。
图4是例示本公开中的电压检测体的概略截面图。
图5是例示本公开中的电压检测体的概略截面图。
图6是例示本公开中的电压检测体的概略平面图及概略截面图。
图7是例示本公开中的电压检测体的概略平面图。
图8是例示本公开中的电极体的概略平面图及概略截面图。
图9是例示本公开中的电极体的概略截面图。
图10是例示本公开中的电极体的概略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负极集电体
1t…负极极耳
2…负极层
3…隔膜层
4…正极层
5…正极集电体
5t…正极极耳
10…第1电极体
20…第2电极体
30…绝缘构件
40…连接构件
50…外装体
61…内部端子部
62…第1中间部
70…绝缘性保护层
100…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中的电池。以下所示的各图是示意图,为了容易理解,各部分的大小、形状被适当夸大。另外,各图中,适当省略了表示构件截面的剖面线。另外,本说明书中,表现对于某一构件配置另一构件的方式时,简单描述为“在上方”或“在下方”时,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包括以与某一构件接触的方式在其正上方或正下方配置另一构件的情况、以及隔着其他构件在某一构件的上方或下方配置另一构件的情况这两种情况。
图1是例示本公开中的电池的概略平面图。图2是例示本公开中的电池及其构成构件的概略立体图。具体而言,图2(a)是图1所示电池的概略立体图,图2(b)是表示图2(a)所示电池的构成构件的概略立体图。再者,图2中,为了方便起见,省略了电压检测体的记载。
如图1和图2所示,电池100具备:多个电极体(第1电极体10和第2电极体20)、以及具有收纳这些电极体的内部区域I的外装体50。第1电极体10具有负极极耳11t(电极极耳P)和正极极耳15t(电极极耳Q)。另一方面,第2电极体20具有正极极耳25t(电极极耳R)和负极极耳21t(电极极耳S)。电极极耳P和电极极耳R在内部区域I通过连接构件40连接。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正极端子110的一端在内部区域I与正极极耳15t(电极极耳Q)连接,正极端子110的另一端配置在外部区域O。同样地,负极端子120的一端在内部区域I与负极极耳21t(电极极耳S)连接,负极端子120的另一端配置在外部区域O。
另外,如图1所示,电池100具有电压检测体(电压检测体α和电压检测体β),该电压检测体被配置成从外装体50的内部区域I延伸到外部区域O。电压检测体通常是与正极端子110和负极端子120不同的构件。电压检测体α与电极极耳P和电极极耳R的连接部(连接构件40)连接。再者,图1中,电压检测体α被配置成俯视时穿过负极极耳21t(电极极耳S)上,当然,电压检测体α和负极极耳21t(电极极耳S)之间被绝缘。
另外,如图1所示,当正极端子110与第1电极体的电极极耳Q连接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正极端子110的电位与电压检测体α的电位之差,能够确定第1电极体的电压。同样地,当负极端子120与第2电极体的电极极耳S连接的情况下,通过计算电压检测体α的电位与负极端子120的电位之差,能够确定第2电极体的电压。
另外,如图1所示,电池100可以具有与电极极耳Q连接的电压检测体β。该情况下,通过计算电压检测体β的电位与电压检测体α的电位之差,能够确定第1电极体的电压。例如,即使在电池除了第1电极体和第2电极体之外还具有串联了的其他电极体的情况下,也能够确定第1电极体的电压。另外,虽未图示,但电池可以具有与电极极耳S连接的电压检测体γ。该情况下,通过计算电压检测体α的电位与电压检测体γ的电位之差,能够确定第2电极体的电压。
这样,根据本公开,由于电池具有特定的电压检测体α,所以能够形成可检测各个电极体的电压的电池。由于可检测各个电极体的电压,所以当在第1电极体或第2电极体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能够在早期发现该异常,能够更加提高安全性。另外,由于可检测各个电极体的电压,例如在第1电极体的电压与第2电极体的电压产生了差异的情况下,能够发现并修正该差异,能够更加提高循环特性。
1.电池的结构
本公开的电池具备:多个电极体、以及具有收纳上述多个电极体的内部区域的外装体。另外,本公开的电池至少具有第1电极体和第2电极体作为多个电极体。
第1电极体具有:电极极耳P、以及极性与电极极耳P相反的电极极耳Q。例如图1中,电极极耳P是负极极耳,电极极耳Q是正极极耳。另一方面,第2电极体具有:极性与电极极耳P相反的电极极耳R、以及极性与电极极耳R相反的电极极耳S。例如图1中,电极极耳R是正极极耳,电极极耳S是负极极耳。另外,虽未图示,但在电极极耳P为正极极耳的情况下,电极极耳Q为负极极耳,电极极耳R为负极极耳,电极极耳S为正极极耳。
如图1所示,电极极耳P和电极极耳R在内部区域I连接。本公开中的"连接",至少是电连接,在技术上没有矛盾的范围内,可以是指物理连接(接触),也可以不是指物理连接(接触)。如图1和2所示,电极极耳P和电极极耳R配置于电极体的同一边,分别与连接构件40接触。由此,第1电极体10和第2电极体20串联。另一方面,虽未图示,但电极极耳P和电极极耳R可以不经由连接构件直接接触。本公开中的“连接部”是指,与有没有连接构件无关,电位与电极极耳P和电极极耳R的电位相等的部位。
另外,如图3所示,电池100具有电压检测体α,电压检测体α以从外装体50的内部区域I延伸到外部区域O的方式配置。电压检测体α与电极极耳P和电极极耳R的连接部(连接构件40)连接。电压检测体α具有内部端子部61、外部端子部(未图示)和中间部,内部端子部61与连接部(连接构件40)连接,外部端子部配置在外装体50的外部区域O,中间部配置在内部端子部61与外部端子部之间。而且,中间部具有配置在内部区域的第1中间部(内部中间部)62以及配置在外部区域的第2中间部(外部中间部)。作为电压检测体的材料,例如可举出金属。另外,电压检测体的表面的一部分优选根据需要适当地绝缘。
内部端子部61例如通过焊接、夹具或粘接剂固定,以能够与电极极耳P和电极极耳R的连接部连接。外部端子部通常与控制基板连接。第1中间部62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线状,也可以是面状。其中,优选第1中间部62至少在一部分具有面区域。因为这样难以产生断线。所谓面区域,是指相对于电压检测体的最细部的宽度(与电压检测体的伸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具有5倍以上宽度的区域。另外,图3中,第1中间部62沿着电极体的长度方向配置。
另外,如图2所示,第1电极体10和第2电极体20可以隔着绝缘构件30沿厚度方向DT层叠。在此,假定位于第1电极体10中最接近第2电极体20侧的第1集电体和位于第2电极体20中最接近第1电极体10侧的第2集电体具有相反极性的情况。例如,假定第1集电体是正极集电体,第2集电体是负极集电体的情况。该情况下,为了将第1电极体10和第2电极体20串联,只要使第1集电体和第2集电体简单地接触即可,设置绝缘构件30的必要性低。
另一方面,假定第1集电体和第2集电体具有相同极性的情况。该情况下,为了将第1电极体10和第2电极体20串联,如图2所示,优选在第1电极体10与第2电极体20之间配置绝缘构件30,将电极极耳P和电极极耳R连接。特别是在第1电极体和第2电极体这两者具有如图9所示的结构,即具有在两侧具备极性相同的集电体的结构的情况下,相对的第1集电体和第2集电体具有相同极性,因此优选在第1电极体与第2电极体之间配置绝缘构件。
作为绝缘构件的材料,例如可举出树脂,作为树脂的具体例,可举出聚丙烯(PP)、聚乙烯(PE)等聚烯烃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苯硫醚树脂(PPS)。俯视时,优选绝缘构件比第1集电体(第1电极体10中最接近第2电极体20侧的集电体)和第2集电体(第2电极体20中最接近第1集电体10侧的集电体)大。即,俯视时,优选绝缘构件包含第1集电体和第2集电体。因为这能够将第1集电体和第2集电体有效地绝缘。此外,俯视时,优选绝缘构件比第1电极体中最大的集电体(例如图4中的负极集电体11)和第2电极体中最大的集电体(例如图4中的负极集电体21)大。因为这能够例如在从外部对电池加压(约束)时,难以发生短路。
图4是例示本公开中的电压检测体的概略截面图,相当于图1的A-A截面图。在图4中,第1电极体10具有:负极集电体11;从负极集电体11的一个面起依次配置的第1负极层12a、第1隔膜层13a、第1正极层14a和第1正极集电体15a;以及从负极集电体11的另一个面起依次配置的第2负极层12b、第2隔膜层13b、第2正极层14b和第2正极集电体15b。另一方面,第2电极体20具有:负极集电体21;从负极集电体21的一个面起依次配置的第1负极层22a、第1隔膜层23a、第1正极层24a和第1正极集电体25a;以及从负极集电体21的另一个面起依次配置的第2负极层22b、第2隔膜层23b、第2正极层24b和第2正极集电体25b。此外,在第1电极体10中的第2正极集电体15b与第2电极体20中的第1正极集电体25a之间配置有绝缘构件30。
如图4所示,第1电极体10和第2电极体20可以在侧面具有绝缘性保护层70。通过在侧面设置绝缘性保护层70,能够抑制短路,抑制构成电极体的各构件的位置偏移。另外,第1中间层62可以配置在绝缘性保护层70的表面上。作为绝缘性保护层的材料,例如可举出树脂,作为树脂的具体例,可举出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环氧树脂和烯烃树脂。另外,树脂可以是热塑性树脂,也可以是固化树脂(例如热固性树脂或紫外线固化树脂的固化物)。
另外,如图5所示,第1电极体10和第2电极体20可以在侧面具有绝缘性保护层70,第1中间部62配置在绝缘性保护层70的表面上,进而可以由覆盖层71覆盖。通过用覆盖层71覆盖第1中间部62,具有能够降低施加于第1中间部62上的机械负荷(例如振动、冲击)的优点。覆盖层71只要覆盖第1中间部62的与绝缘性保护层70相反侧的面的至少一部分即可,也可以覆盖整个面。作为覆盖层的材料,例如可举出与上述绝缘性保护层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图5所示结构例如可通过在将第1中间部62配置在绝缘性保护层70的表面上之后,使用与绝缘性保护层70中使用的树脂相同或不同的树脂,形成覆盖第1中间部62的覆盖层71而得到。
图6(a)是例示本公开中的电压检测体的概略平面图,图6(b)是图6(a)的A-A截面图。如图6(a)、(b)所示,电压检测体α具有:与连接部(未图示)连接的内部端子部61;配置在外装体50的外部区域O的外部端子部(未图示);以及配置在内部端子部61与外部端子部之间且配置在外装体50的内部区域I的第1中间部62。另一方面,电压检测体β具有:配置在外装体50的外部区域O的外部端子部(未图示);以及配置在外装体50的内部区域I且与电极极耳Q(未图示)连接的内部端子部63。
另外,如图6(a)、(b)所示,第1中间部62优选配置在绝缘构件30的内部。例如,与上述图4相比,虽然制造成本可能稍高,但具有能够减小绝缘性保护层70的宽度(与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并且能够抑制第1中间部62的短路的优点。另外,如图6(a)、(b)所示,优选第1中间部62具有面区域。
另外,如图6(b)所示,在第1中间部62的一个表面上配置有第1绝缘层31,在第1中间部62的另一个表面上配置有第2绝缘层32。第1绝缘层31和第2绝缘层32可以含有相同的树脂,也可以含有不同的树脂。例如,可以在第2绝缘层32上配置电压检测体α和电压检测体β,然后使用与用于第2绝缘层32的树脂相同或不同的树脂,形成覆盖电压检测体α和电压检测体β的第1绝缘层31。
此外,俯视时第1中间部62优选大于第1电极体的电池反应区域和第2电极体的电池反应区域。如果第1中间部62比电池反应区域小,则可能产生台阶差,引起电极的裂纹,和/或使电池反应变得不均匀。与此相对,如果第1中间部62比电池反应区域大,则具有难以产生台阶差引起的不良情况的优点。另外,第1电极体的电池反应区域是指俯视时正极层和负极层两者重叠的区域。对于第2电极体的电池反应区域也是同样的。
另外,如图1所示,正极端子110和负极端子120可以配置在电极体的同一边。该情况下,能够简化电池结构,容易提高体积能量密度。另外,当正极端子110和负极端子120配置在电极体的同一边的情况下,优选正极端子110和负极端子120以俯视时不重叠的方式配置。因为这样难以发生短路。另外,电压检测体α的导出部(电压检测体α从外装体50的内部导出到外部的部分)也可以配置在上述同一边。该情况下,更容易提高体积能量密度。
另外,如图7所示,正极端子110和负极端子120可以配置在电极体的同一边,电压检测体α的导出部可以不配置在上述同一边。图7中,在与配置有正极端子110和负极端子120的边相对的边上,配置有电压检测体α的导出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正极端子110和负极端子120与电压检测体α在外装体的外部区域接触。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也可以配置在电极体中相对的不同边。
在将本公开中的电池所含的电极体的数量设为N的情况下,N的数量可以是2,也可以是3以上。另一方面,N的数量例如是100以下。当本公开中的电池具有第1电极体~第N电极体(2≤N)的情况下,第N-1电极体中的电极极耳TN-1和第N电极体中的电极极耳TN优选在外装体的内部区域连接。再者,电极极耳TN-1和电极极耳TN具有彼此相反的极性。另外,上述电池优选具有与电极极耳TN-1和电极极耳TN的连接部连接了的电压检测体αN-1作为电压检测体。另外,通过计算电压检测体αN-1的电位与电压检测体αN-2的电位之差,能够确定第N-1电极体的电压。当本公开中的电池具有第1电极体~第N电极体(2≤N)的情况下,上述电池优选具有与全部连接部对应的多个电压检测体α。另外,第1电极体~第N电极体优选为相同构件。另外,本公开中的电池具备多个绝缘构件,它们可以分别配置在相邻的电极体之间。
2.电极体的构成
图8(a)是例示本公开中的电极体的概略平面图,图8(b)是图8(a)的侧视图。图8(a)、(b)所示电极体E具有:正极层4、负极层2、配置在正极层4与负极层2之间的隔膜层3、进行正极层4的集电的正极集电体4、以及进行负极层2的集电的负极集电体1。俯视时,正极集电体5在与正极层4不重叠的位置具有正极极耳5t。同样地,俯视时,负极集电体1在与负极层2不重叠的位置具有负极极耳1t。正极集电体5和正极极耳5t电连接即可,可以是相同构件,也可以是不同构件。这一点对于负极集电体1和负极极耳1t也是同样的。
另外,如图8(a)所示,正极极耳5t和负极极耳1t可以分别配置在俯视时相对的不同边(边s1、边s2)(双侧极耳结构)。另一方面,虽未图示,但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也可以分别配置在同一边(单侧极耳结构)。另外,电极体的俯视形状(将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除外的俯视形状)是例如矩形。如图8(a)所示,将正极极耳5t和负极极耳1t除外的电极体E的俯视形状为矩形。正极极耳5t和负极极耳1t被配置为在电极体E的长度方向上相对。
本公开中的电极体可以具有1个包括正极层、隔膜层和负极层的发电单元,可以具有2个,也可以具有3个以上。在电极体具有多个发电单元的情况下,它们可以并联,也可以串联。
图9是例示本公开中的电极体的概略截面图,是表示多个发电单元并联而成的状态的概略截面图。图9所示电极体E具有:负极集电体1;从负极集电体1的一个面s11起依次配置的第1负极层2a、第1隔膜层3a、第1正极层4a和第1正极集电体5a;以及从负极集电体1的另一个面s12起依次配置的第2负极层2b、第2隔膜层3b、第2正极层4b和第2正极集电体5b。第1正极集电体5a和第2正极集电体5b连接,构成了正极极耳5t。另外,在第2正极集电体5b与负极(负极集电体1、第1负极层2a、第2负极层2b)的侧面之间配置有用于防止短路的绝缘性保护层7。
图9所示电极体E例如作为含有氧化物固体电解质、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等无机固体电解质的全固体电池所用的电极体是有用的。含有无机固体电解质的全固体电池中,为了形成良好的离子传导路径,需要以非常高的压力对电极体进行压制。此时,图9所示电极体E以负极集电体1为基准使其他层的结构对称,因此具有不容易因正极层与负极层的伸缩性差异而产生应力的优点。具体而言,图9所示电极体E以负极集电体1为基准,在一个面s11上依次配置有第1负极层2a、第1隔膜层3a、第1正极层4a和第1正极集电体5a,在另一个面s12上依次配置有第2负极层2b、第2隔膜层3b、第2正极层4b和第2正极集电体5b。这样以负极集电体1为基准使其他层的构成对称,因此不容易因正极层与负极层的伸缩性差异而产生应力。结果,能够抑制负极集电体发生断裂、以及正极层和负极层产生裂纹的情况。另外,在本公开中,可以使用多个图9所示电极体E,使它们在厚度方向上层叠,将其作为一个电极体E’。此时,相对的正极集电体(一个电极体E中的第1正极集电体5a和另一个电极体E中的第2正极集电体5b)彼此可以是不同构件,也可以是相同构件(可以共有一个正极集电体)。
另外,图9所示电极体E相对于1个负极集电体具有2个正极集电体。另一方面,本公开中的电极体可以相对于1个正极集电体具有2个负极集电体。即,本公开中的电极体可以具有:正极集电体;从上述正极集电体的一个面起依次配置的第1正极层、第1隔膜层、第1负极层和第1负极集电体;以及从正极集电体的另一个面起依次配置的第2正极层、第2隔膜层、第2负极层和第2负极集电体。该情况下,第1负极集电体和第2负极集电体连接,可以构成负极极耳。
图10是例示本公开中的电极体的概略截面图,是表示多个发电单元串联而成的状态的概略截面图。图10所示电极体E具有发电单元A和发电单元B,发电单元A具有第1正极层4a、第1隔膜层3a和第1负极层2a,发电单元B具有第2正极层4b、第2隔膜层3b和第2负极层2b。发电单元A中的第1正极层4a与正极集电体5连接,发电单元B中的第2负极层2b与负极集电体1连接。另外,发电单元A中的第1负极层2a与发电单元B中的第2正极层4b经由中间集电体6电连接。
正极层至少含有正极活性物质。此外,正极层也可以含有导电材料、电解质和粘合剂中的至少一者。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举出氧化物活性物质。作为氧化物活性物质,例如可举出LiNi1/3Co1/3Mn1/3O2等的岩盐层状活性物质、LiMn2O4等的尖晶石型活性物质、LiFePO4等的橄榄石型活性物质。另外,可以使用硫(S)作为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的形状例如是粒子状。作为导电材料,例如可举出碳材料。电解质可以是液体电解质,也可以是固体电解质。液体电解质(电解液)例如含有LiPF6等的支持盐和碳酸酯系溶剂等溶剂。固体电解质可以是凝胶电解质等有机固体电解质,也可以是氧化物固体电解质、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等无机固体电解质。另外,作为粘合剂,例如可举出橡胶系粘合剂、氟化物系粘合剂。
负极层至少含有负极活性物质。此外,负极层可以含有导电材料、电解质和粘合剂中的至少一者。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举出Li、Si等金属活性物质、石墨等碳活性物质、Li4Ti5O12等氧化物活性物质。负极活性物质的形状例如为粒子状、箔状。对于导电材料、电解质和粘合剂与上述内容相同。隔膜层至少含有电解质。电解质可以是液体电解质,也可以是固体电解质。另外,作为正极集电体的材料,例如可举出铝、SUS、镍、碳等。作为负极集电体的材料,例如可举出铜、SUS、镍、碳。正极集电体和负极集电体的形状例如为箔状。
3.电池
本公开中的电池具有外装体,该外装体具有收纳电极体的内部区域。外装体可以具有可挠性,也可以不具有可挠性。作为前者的一例,可举出铝层压膜,作为后者的一例,可举出SUS制壳体。另外,外装体是层压膜的情况下,可以在外装体的内部区域与外部区域之间具有层压膜的内侧树脂层彼此熔接了的密封区域。
另外,本公开中的电池种类不特别限定,典型的是锂离子二次电池。此外,本公开中的电池用途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汽油汽车、柴油汽车等车辆的电源。特别是优选用于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的驱动用电源。另外,本公开中的电池可以用作车辆以外的移动体(例如铁路、船舶、航空器)的电源,也可以用作信息处理装置等电器制品的电源。
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是例示,具有与本公开的专利请求范围所记载的技术思想实质相同的方案,发挥同样作用效果的方案,全都包括在本公开的技术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电池,具备外装体和多个电极体,所述外装体具有收纳所述多个电极体的内部区域,
所述电池至少具有第1电极体和第2电极体作为所述多个电极体,
所述第1电极体具有电极极耳P,
所述第2电极体具有极性与所述电极极耳P相反的电极极耳R,
所述电极极耳P和所述电极极耳R在所述内部区域连接,
所述电池具有配置成从所述外装体的所述内部区域延伸到外部区域的电压检测体,
所述电池具有电压检测体α作为所述电压检测体,所述电压检测体α与所述电极极耳P和所述电极极耳R的连接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
所述第1电极体具有极性与所述电极极耳P相反的电极极耳Q,
所述第2电极体具有极性与所述电极极耳R相反的电极极耳S,
所述电池具有与所述电极极耳Q连接的电压检测体β和与所述电极极耳S连接的电压检测体γ中的至少一者作为所述电压检测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所述第1电极体和所述第2电极体隔着绝缘构件沿厚度方向层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所述第1电极体和所述第2电极体分别具有:
负极集电体;
从所述负极集电体的一个面起依次配置的第1负极层、第1隔膜层、第1正极层和第1正极集电体;以及
从所述负极集电体的另一个面起依次配置的第2负极层、第2隔膜层、第2正极层和第2正极集电体。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池,所述电压检测体α具有: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内部端子部、配置在所述外部区域的外部端子部、以及配置在所述内部端子部与所述外部端子部之间且配置在所述内部区域的第1中间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在所述第1中间部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面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池,
在所述第1电极体和所述第2电极体的侧面具有绝缘性保护层,
所述第1中间部配置在所述绝缘性保护层的表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池,所述第1中间部配置在所述绝缘构件的内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在俯视时,所述第1中间部比所述第1电极体的电池反应区域和所述第2电极体电池的反应区域大。
CN202111084459.0A 2020-09-30 2021-09-16 电池 Active CN1143356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66044 2020-09-30
JP2020166044A JP7484636B2 (ja) 2020-09-30 2020-09-30 電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35680A true CN114335680A (zh) 2022-04-12
CN114335680B CN114335680B (zh) 2024-03-26

Family

ID=80624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84459.0A Active CN114335680B (zh) 2020-09-30 2021-09-16 电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2087974B2 (zh)
JP (1) JP7484636B2 (zh)
KR (1) KR102761061B1 (zh)
CN (1) CN114335680B (zh)
DE (1) DE102021124610A1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31270A (ja) * 2002-06-28 2004-01-29 Nissan Motor Co Ltd 両タブ型セルおよび組電池
CN103325983A (zh) * 2012-03-22 2013-09-25 株式会社东芝 电池以及电池的制造方法
US20130302662A1 (en) * 2010-12-28 2013-11-14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Busbar module and power suppl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US20140370366A1 (en) * 2013-06-18 2014-12-18 Denso Corporation Structure of battery unit
JP2015046358A (ja) * 2013-08-29 2015-03-12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構造体、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5125878A (ja) * 2013-12-26 2015-07-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池セル及び組電池
US20160380318A1 (en) * 2013-07-12 2016-12-29 Yazaki Corporation Power source device
US20170047616A1 (en) * 2014-04-24 2017-02-16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8199099A (zh) * 2018-02-05 2018-06-22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保护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20180277904A1 (en) * 2017-03-21 2018-09-2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US20190237824A1 (en) * 2017-03-21 2019-08-01 Lg Chem, Ltd. Battery module having simple sensing structure
JP2019145331A (ja) * 2018-02-20 2019-08-29 Tdk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2020061221A (ja) * 2018-10-05 2020-04-1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双極型二次電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82374U (zh) 1984-11-06 1986-05-31
JP2004303535A (ja) 2003-03-31 2004-10-28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平板状単電池の組電池
JP4238645B2 (ja) 2003-06-12 2009-03-1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イポーラ電池
JP2005259379A (ja) 2004-03-09 2005-09-22 Nissan Motor Co Ltd バイポーラ電池
JP4923679B2 (ja) 2006-03-31 2012-04-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積層型電池
JP5212470B2 (ja) 2008-10-03 2013-06-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極体、全固体型電池素子および全固体型電池
KR101065379B1 (ko) * 2009-07-10 2011-09-1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지 모듈
JP5591280B2 (ja) 2012-04-13 2014-09-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組電池
US20160043366A1 (en) * 2013-04-19 2016-02-11 Nec Energy Devices, Ltd. Battery production method and battery module
WO2015049824A1 (ja) * 2013-10-02 2015-04-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池、電解質、電池パック、電子機器、電動車両、蓄電装置および電力システム
US10343527B2 (en) * 2014-01-20 2019-07-09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Cell, cell pack, electronic device, electric vehicle, electricity storage apparatus, and power system
EP3128595B1 (en) * 2014-04-03 2019-10-23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pack, electronic device, electric vehicle, electricity-storage apparatus, and electrical power system
JP6705119B2 (ja) * 2015-02-20 2020-06-0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解質、電池、電池パック、電子機器、電動車両、蓄電装置および電力システム
JP6202024B2 (ja) * 2015-03-10 2017-09-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6099169B (zh) 2015-04-27 2020-10-2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池
JP2018195528A (ja) 2017-05-22 2018-12-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全固体電池
JP7291889B2 (ja) * 2018-05-09 2023-06-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池および電池システム
JP7192542B2 (ja) 2019-02-05 2022-12-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積層電池
JP7562947B2 (ja) 2019-02-12 2024-10-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全固体電池積層体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31270A (ja) * 2002-06-28 2004-01-29 Nissan Motor Co Ltd 両タブ型セルおよび組電池
US20130302662A1 (en) * 2010-12-28 2013-11-14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Busbar module and power suppl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CN103325983A (zh) * 2012-03-22 2013-09-25 株式会社东芝 电池以及电池的制造方法
US20140370366A1 (en) * 2013-06-18 2014-12-18 Denso Corporation Structure of battery unit
US20160380318A1 (en) * 2013-07-12 2016-12-29 Yazaki Corporation Power source device
JP2015046358A (ja) * 2013-08-29 2015-03-12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構造体、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5125878A (ja) * 2013-12-26 2015-07-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池セル及び組電池
US20170047616A1 (en) * 2014-04-24 2017-02-16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80277904A1 (en) * 2017-03-21 2018-09-2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US20190237824A1 (en) * 2017-03-21 2019-08-01 Lg Chem, Ltd. Battery module having simple sensing structure
CN108199099A (zh) * 2018-02-05 2018-06-22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保护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2019145331A (ja) * 2018-02-20 2019-08-29 Tdk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2020061221A (ja) * 2018-10-05 2020-04-1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双極型二次電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35680B (zh) 2024-03-26
US12087974B2 (en) 2024-09-10
KR20220044104A (ko) 2022-04-06
DE102021124610A1 (de) 2022-03-31
JP2022057666A (ja) 2022-04-11
US20220102820A1 (en) 2022-03-31
US20240405390A1 (en) 2024-12-05
JP7484636B2 (ja) 2024-05-16
KR102761061B1 (ko) 2025-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40792B2 (en) Battery assembly having single electrode terminal connection part
US11735743B2 (en) Power storage device and power storage device production method
CN113178656B (zh) 电池模组
JP2023084025A (ja) 二次電池
JP2008016263A (ja) 蓄電機器
US20230040116A1 (en)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US20250015461A1 (en) Battery
WO2020137411A1 (ja) 蓄電装置
KR20220040999A (ko) 이차 전지
CN114335680B (zh) 电池
JP5136030B2 (ja) 蓄電装置
CN114335774B (zh) 电池
JP2011018481A (ja) 双極型二次電池
JP2020107463A (ja) 蓄電装置
US20250149744A1 (en) Assembled-battery structure and composite assembled-battery structure
JP2022063685A (ja) 電池
JP2022063578A (ja) 電池
CN117712594A (zh) 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KR20200094049A (ko) 전고체 전지의 케이스 구조 및 이것을 이용한 모듈 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