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18647A - 交换添纱喂纱装置和防脱散纬编交换添纱提花面料的制法 - Google Patents
交换添纱喂纱装置和防脱散纬编交换添纱提花面料的制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318647A CN114318647A CN202111460706.2A CN202111460706A CN114318647A CN 114318647 A CN114318647 A CN 114318647A CN 202111460706 A CN202111460706 A CN 202111460706A CN 114318647 A CN114318647 A CN 11431864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yarn
- plating
- veil
- exchange
- knit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02P70/62—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related technologies for production or treatment of textile or flexible materials or products thereof, including footwear
Landscapes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纬编大圆机成圈系统的交换添纱喂纱装置,包括三个气阀、复位弹簧、导纱手指;气阀和复位弹簧相互配合决定导纱手指的进出,使导纱手指前端的导纱孔与织针的距离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垫纱横角α的大小。本发明还公开了防脱散纬编交换添纱提花面料的制造方法。本发明采用纬平针作为基本组织,在原有的纬编四针道单面大圆机成圈系统加装交换添纱喂纱装置,三种纱线同时喂入成圈系统,依靠控制系统控制三个导纱手指垫纱横角的大小进行交换添纱实现防脱散纬编交换添纱提花面料的制备。本发明克服了现有交换添纱面料没有弹性、易脱散的缺点,可完美解决普通氨纶经过划刮、剪裁或反复拉伸而引起的脱丝、抽丝和卷边现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织的面料生产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针织纬编防脱散交换添纱提花面料的制造方法和该方法使用的交换添纱喂纱装置。
背景技术
纬编针织物质地柔软,具有较大延伸性和弹性,在内衣、紧身衣和运动服等生产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但其仍存在一些缺陷,其尺寸稳定性差,容易产生脱散、卷边现象。目前现有技术还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纬编添纱组织有全部线圈添纱和部分线圈添纱两大类,本发明专利针对的是全部线圈添纱组织。全部线圈添纱组织的特征是在织物内所有的线圈都是由两个线圈重叠而成,织物的一面由一种纱线显露,另一面由另一种纱线显露。
传统的纬编交换添纱组织在纬编四针道单面大圆机上编织,所有线圈都由两根纱线组成,面纱有时处于地纱之上,有时处于地纱之下,多形成素色添纱组织,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织物的服用性能,但花型单一,需在后期后整理过程中进行印花等工序获得花型,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面料没有弹性,容易脱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的交换添纱喂纱装置,该装置可以实现在纬编四针道单面大圆机上生产纬编单面交换添纱提花织物,克服现有单面提花织物花型结构简单、变化小、设计受限制的缺陷与不足。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前述的交换添纱喂纱装置的纬编四针道单面大圆机成圈系统。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前述的交换添纱喂纱装置和纬编四针道单面大圆机成圈系统进行防脱散纬编交换添纱提花面料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是一种纬编大圆机成圈系统的交换添纱喂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三个气阀,导纱手指支架,三个复位弹簧的右端分别固定在三个导纱手指的前端,三个复位弹簧左端分别固定在导纱手指支架的右端,三个导纱手指分别插在导纱手指支架内,气阀和复位弹簧相互配合决定导纱手指的进出,使导纱手指前端的导纱孔与织针的距离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垫纱横角α的大小;交换添纱喂纱装置的底座固定在机器沉降片床台面上,防针舌反拨档板固定在交换添纱专用装置底座上。
本发明所述的交换添纱喂纱装置,其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三个导纱手指的相应导纱孔内分别穿色纱A、色纱B、低温热粘合氨纶C;当其中一个气阀关闭,对应位置的导纱手指远离织针,相应导纱孔内穿的低温热粘合氨纶C垫入织针形成地纱,固定不变;此时另外两个气阀打开,推动对应位置的导纱手指沿径向向针筒内侧移动,使复位弹簧张紧,导纱手指接近织针,相应导纱孔内的色纱A、色纱B垫入织针分别形成面纱1和面纱2。
本发明所述的交换添纱喂纱装置,其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花型数据设计花型图时,地纱是低温热粘合氨纶C,面纱根据花纹要求在色纱A和B中任意变换,利用不同颜色块区分交换添纱组织中不同色纱覆盖区域。
本发明所述的交换添纱喂纱装置,其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根据花型数据文件控制气阀的开闭,从而改变种色纱的垫纱横角αA和αB和αC,A色纱作为面纱1,B色纱作为面纱2则对应气阀打开,低温热粘合氨纶C作为地纱,对应气阀关闭;反之B色纱作为面纱1、A色纱作为面纱2,则对应气阀打开,低温热粘合氨纶C作为地纱,对应气阀关闭,实现交换添纱操作。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纬编四针道单面大圆机成圈系统,其特点是:该成圈系统包括以上技术方案中任何一项所述的交换添纱喂纱装置,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的控制系统包括与主轴连接在一起的编码器,获得织针同步信号后,编码器将信号发送给主控制器处理,主控制器根据花型文件数据输出对应气阀的选中或不选产生控制信号,将控制信号传送给驱动电路,驱动电路驱动交换添纱专用装置执行提花信息。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防脱散纬编交换添纱提花面料的制造方法,其特点是,其具体步骤为:
(1)穿纱配置:每个成圈系统喂入A、B两种色纱和低温热粘合氨纶C,A、B、C纱线具有不同的垫纱横角,低温热粘合氨纶C作为地纱,色纱A作为面纱1、色纱B作为面纱2覆盖在地纱C上;当需要交换添纱提花时,控制系统根据花型设计控制导纱手指以改变A色纱、B色纱的垫纱横角使色纱B变成面纱1、色纱A变成面纱2覆盖在地纱C上;
(2)花型数据:在交换添纱提花织物设计软件中,根据需要设计花型数据信息,利用不同颜色区分A色纱作为面纱1覆盖地纱C区域和B色纱作为面纱1覆盖地纱C区域;将花型数据信息转换成可控制导纱手指工作的上机文件,以控制实际织造过程中色纱的覆盖关系;
(3)上机织造:将上机文件导入到机器的控制系统,交换添纱喂纱装置根据上机文件信息控制导纱手指沿针筒的径向移动,实现改变导纱手指的垫纱横角从而达到交换添纱的目的,进行所设计的提花面料的编织;
(4)后整理:下机后织物经后整理工序获得防脱散性纬编交换添纱提花成品面料。
本发明的原理是采用纬平针作为基本组织,依靠三角选针确定织针,在原有的纬编四针道单面大圆机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每个成圈系统加装一个交换添纱喂纱装置,在现有的具有两个导纱手指的交换添纱装置中再加装一个氨纶导纱手指,穿入低温热粘合氨纶作为地纱,固定不变,另外两个导纱手指分别穿两种色纱作为面纱1和面纱2,三种纱线同时喂入成圈系统,依靠控制系统控制三个导纱手指垫纱横角的大小进行交换添纱实现防脱散纬编交换添纱提花面料的制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交换添纱喂纱装置装了三个导纱手指,相比较于现有的具有两个导纱手指的交换添纱喂纱装置,加装了一个低温热粘合氨纶导纱手指,可以加入具有优良热稳定性和弹性的低温热粘合氨纶,克服了普通氨纶经过划刮、剪裁等易卷边和脱丝的缺点;解决了原有交换添纱设面料没有弹性的缺点。
2、本发明通过在纬编四针道单面大圆机每个成圈系统上加装交换添纱喂纱装置和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提花织物设计软件提供的花型数据信息控制导纱手指沿针筒的径向运动,在纬编四针道单面大圆机上生产纬编单面交换添纱提花织物,克服现有单面提花织物花型结构简单、变化小、设计受限制的缺陷与不足。在编织过程中将低温热粘合氨纶作为地纱,固定不变;将两种色纱按照花纹要求分别作为面纱1和面纱2(面纱1覆盖在面纱2的上方),可以根据花纹要求交换两种色纱在织物正面和反面的相对位置,制得的单面提花面料具有花型大小不受限制,组织结构均匀稳定,后整理过程简单,降低生产成本。
3、本发明可以实现在纬编四针道单面大圆机上制备面料,不需要专门的设备,只需对现有装备进行相关改装就可以生产防脱散纬编交换添纱提花面料,改装过程简单,成本低。花型可根据花纹要求自由设计,其形成不是靠选针实现而是靠纱线的相互交换,克服了电脑提花单面大圆机上生产的提花花型大小受限的缺点。
4、本发明方法添加低温热粘合氨纶作为地纱,面料具有更加优异的弹性和热稳定性,织物的结构均匀稳定,在缝纫过程中可以随心裁剪,无需拷边,大大降低了缝纫折边过于厚重的缺陷;制备的织物具有优良的防脱散性、随意剪裁和不卷边特性。后处理过程中只需要简单的水洗定型,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后处理工艺程序,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且克服了现有交换添纱面料没有弹性、易脱散的缺点,可完美解决普通氨纶经过划刮、剪裁或反复拉伸而引起的脱丝、抽丝和卷边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交换添纱穿纱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 交换添纱喂纱装置主视图示意图;
图3 交换添纱喂纱装置俯视图示意图;
图4 交换添纱线圈示意图;
图5 交换添纱喂纱装置控制系统及控制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述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图1所示为交换添纱穿纱位置关系示意图,每个成圈系统喂入A、B、C三种色纱,A、B、C色纱具有不同的垫纱横角,色纱C为低温热粘合氨纶,作为地纱固定不变,色纱A作为面纱1覆盖在作为地纱C上。当需要交换添纱提花时,控制系统根据花型文件控制导纱手指以改变A、B纱线的垫纱横角使色纱B变成面纱1覆盖在地纱C上面。
图2和图3所示分别为交换添纱喂纱装置示意图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图4为交换添纱线圈示意图,黑粗线圈区域代表A色纱为面纱1、B色纱为面纱2覆盖地纱C区域,黑色线圈区域代表B色纱为面纱1、A色纱为面纱2覆盖地纱C区域。图5为交换添纱喂纱装置控制系统及控制流程图。
交换添纱喂纱装置包括三个气阀1、1’、1’’,导纱手指支架2,三个复位弹簧3、3’、3’’的右端分别固定在三个导纱手指4、4’、4’’的前端,三个复位弹簧3、3’、3’’的左端分别固定在导纱手指支架2的右端,三个导纱手指4、4’、4’’分别插在导纱手指支架2内,气阀1、1’、1’’和复位弹簧3、3’、3’’相互配合决定导纱手指4、4’、4’’的进出,使导纱手指4、4’、4’’前端的导纱孔5、5’、5’’与织针6的距离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垫纱横角α的大小,垫纱横角最大的αC导纱手指上导纱孔内的低温热粘合氨纶为地纱,垫纱横角小的α A(α B)导纱手指上的色纱为添纱即为面纱1。交换添纱喂纱装置底座10通过螺丝9固定在机器沉降片床台面11上,防针舌反拨档板7通过螺丝8固定在交换添纱专用装置底座10上。
交换添纱喂纱装置中:导纱孔5内穿A色纱,导纱孔5’内穿B色纱,导纱孔5’’内穿C色纱;当气阀1打开时,推动导纱手指4沿径向向针筒12内侧移动,使复位弹簧3张紧,导纱手指4接近织针6,导纱孔5内的色纱A垫入织针6形成面纱1,气阀1’打开亦是如此,导纱孔5’内的色纱B垫入织针6形成面纱2,此时气阀1’’关闭,色纱C垫入织针11形成地纱;反之亦然,色纱B作为面纱1、色纱A作为面纱2,色纱C作为地纱形成新的花纹图案。交换添纱喂纱装置底座10和导纱手指支架2之间的距离决定垫纱横角α的调节范围,根据需要可进行设定。
关于花型数据文件,在设计花型图时,可利用不同颜色块区分交换添纱组织中不同色纱覆盖区域。根据花型数据文件控制气阀的开闭,从而改变三种色纱的垫纱横角αA和αB和αC,A色纱、B色纱作为面纱则对应气阀打开,C色纱作为地纱则对应气阀关闭,反之亦然,达到交换添纱的目的。
纬编四针道单面大圆机成圈系统的控制系统包括与主轴连接在一起的编码器14,获得织针6同步信号,编码器14将信号发送给主控制器15处理,主控制器根据花型文件数据输出对应气阀的开或者关产生控制信号,将控制信号传送给驱动电路16,驱动电路16驱动交换添纱专用装置执行提花信息。
纬编单面交换添纱提花织物的生产方法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穿纱配置:如图3所示,每个成圈系统喂入A、B、C三种色纱,A、B、C纱线具有不同的垫纱横角,色纱A作位面纱1覆盖在地纱C上。当需要提花时,机器电脑根据花型文件控制导纱手指以改变A色纱B色纱的垫纱角度使色纱B变成面纱1覆盖在地纱C上面。
第二步、花型数据:在交换添纱提花织物设计软件中,根据需要设计花型数据信息,利用不同颜色区分A色纱为面纱1覆盖地纱C区域和B色纱为面纱1覆盖地纱C区域。如图4所示,黑粗线圈区域代表A色纱为面纱1、B色纱为面纱2覆盖地纱C区域,黑色线圈区域代表B色纱为面纱1、A色纱为面纱2覆盖地纱C区域。将花型数据信息转换成可控制导纱手指工作的上机文件,就可以控制实际织造过程中色纱的覆盖关系。
第三步、上机织造:将上机文件导入到机器的控制系统,交换添纱喂纱装置根据上机文件信息控制导纱手指沿针筒的径向移动,实现改变导纱手指的垫纱横角从而达到交换添纱的目的,进行所设计的防脱散纬编交换添纱提花面料的编织。
第四步、下机后织物经水洗定型等简单的后整理工序获得防脱散交换添纱提花成品面料。
Claims (6)
1.一种纬编大圆机成圈系统的交换添纱喂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三个气阀,导纱手指支架,三个复位弹簧的右端分别固定在三个导纱手指的前端,三个复位弹簧左端分别固定在导纱手指支架的右端,三个导纱手指分别插在导纱手指支架内,气阀和复位弹簧相互配合决定导纱手指的进出,使导纱手指前端的导纱孔与织针的距离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垫纱横角α的大小;交换添纱喂纱装置的底座固定在机器沉降片床台面上,防针舌反拨档板固定在交换添纱专用装置底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换添纱喂纱装置,其特征在于:三个导纱手指的相应导纱孔内分别穿色纱A、色纱B、低温热粘合氨纶C;当其中一个气阀关闭,对应位置的导纱手指远离织针,相应导纱孔内穿的低温热粘合氨纶C垫入织针形成地纱,固定不变;此时另外两个气阀打开,推动对应位置的导纱手指沿径向向针筒内侧移动,使复位弹簧张紧,导纱手指接近织针,相应导纱孔内的色纱A、色纱B垫入织针分别形成面纱1和面纱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换添纱喂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花型数据设计花型图时,地纱是低温热粘合氨纶C,面纱根据花纹要求在色纱A和B中任意变换,利用不同颜色块区分交换添纱组织中不同色纱覆盖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换添纱喂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花型数据文件控制气阀的开闭,从而改变种色纱的垫纱横角αA和αB和αC,A色纱作为面纱1,B色纱作为面纱2则对应气阀打开,低温热粘合氨纶C作为地纱,对应气阀关闭;反之B色纱作为面纱1、A色纱作为面纱2,则对应气阀打开,低温热粘合氨纶C作为地纱,对应气阀关闭,实现交换添纱操作。
5.一种纬编四针道单面大圆机成圈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成圈系统包括权利要求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交换添纱喂纱装置,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的控制系统包括与主轴连接在一起的编码器,获得织针同步信号后,编码器将信号发送给主控制器处理,主控制器根据花型文件数据输出对应气阀的选中或不选产生控制信号,将控制信号传送给驱动电路,驱动电路驱动交换添纱专用装置执行提花信息。
6.一种防脱散纬编交换添纱提花面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具体步骤为:
(1)穿纱配置:每个成圈系统喂入A、B两种色纱和低温热粘合氨纶C,A、B、C纱线具有不同的垫纱横角,低温热粘合氨纶C作为地纱,色纱A作为面纱1、色纱B作为面纱2覆盖在地纱C上;当需要交换添纱提花时,控制系统根据花型设计控制导纱手指以改变A色纱、B色纱的垫纱横角使色纱B变成面纱1、色纱A变成面纱2覆盖在地纱C上;
(2)花型数据:在交换添纱提花织物设计软件中,根据需要设计花型数据信息,利用不同颜色区分A色纱作为面纱1覆盖地纱C区域和B色纱作为面纱1覆盖地纱C区域;将花型数据信息转换成可控制导纱手指工作的上机文件,以控制实际织造过程中色纱的覆盖关系;
(3)上机织造:将上机文件导入到机器的控制系统,交换添纱喂纱装置根据上机文件信息控制导纱手指沿针筒的径向移动,实现改变导纱手指的垫纱横角从而达到交换添纱的目的,进行所设计的提花面料的编织;
(4)后整理:下机后织物经后整理工序获得防脱散性纬编交换添纱提花成品面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2003894 | 2021-02-23 | ||
CN202110200389 | 2021-02-2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318647A true CN114318647A (zh) | 2022-04-12 |
CN114318647B CN114318647B (zh) | 2023-06-09 |
Family
ID=81047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460706.2A Active CN114318647B (zh) | 2021-02-23 | 2021-12-02 | 交换添纱喂纱装置和防脱散纬编交换添纱提花面料的制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318647B (zh)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62688A (en) * | 1919-10-08 | 1921-05-12 | Richard Donald Spence |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machine knitting |
US3930386A (en) * | 1972-09-23 | 1976-01-06 | The Bentley Engineering Company, Limited | Plating feeders |
KR20010068460A (ko) * | 2000-01-06 | 2001-07-23 | 최형권 | 환편기의 3중직 급사방법 및 이에 사용되는 사도 |
CN1821472A (zh) * | 2006-03-17 | 2006-08-23 | 东华大学 | 大筒径单面纬编三线添纱导纱器 |
TWM373926U (en) * | 2009-08-19 | 2010-02-11 | rong-hao Hong | Yarn nozzle structure capable of knitting double-sided color-changing patterns |
CN104532458A (zh) * | 2014-12-16 | 2015-04-22 | 江南大学 | 一种纬编单面交换添纱提花织物的生产方法和专用装置 |
CN105483923A (zh) * | 2015-12-18 | 2016-04-13 | 江南大学 | 一种纬编任意调线间隔提花织物的设备及生产方法 |
JP2016176159A (ja) * | 2015-03-20 | 2016-10-06 | 佰龍機械廠股▲ふん▼有限公司 | 横編機が技術面片面で糸交換プレーティングを編織する方法 |
CN110438634A (zh) * | 2019-07-16 | 2019-11-12 | 东华大学 | 一种高保形的针织衣领及其制备方法 |
CN110678593A (zh) * | 2017-04-07 | 2020-01-10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横机中的添纱编织方法 |
-
2021
- 2021-12-02 CN CN202111460706.2A patent/CN11431864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62688A (en) * | 1919-10-08 | 1921-05-12 | Richard Donald Spence |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machine knitting |
US3930386A (en) * | 1972-09-23 | 1976-01-06 | The Bentley Engineering Company, Limited | Plating feeders |
KR20010068460A (ko) * | 2000-01-06 | 2001-07-23 | 최형권 | 환편기의 3중직 급사방법 및 이에 사용되는 사도 |
CN1821472A (zh) * | 2006-03-17 | 2006-08-23 | 东华大学 | 大筒径单面纬编三线添纱导纱器 |
TWM373926U (en) * | 2009-08-19 | 2010-02-11 | rong-hao Hong | Yarn nozzle structure capable of knitting double-sided color-changing patterns |
CN104532458A (zh) * | 2014-12-16 | 2015-04-22 | 江南大学 | 一种纬编单面交换添纱提花织物的生产方法和专用装置 |
JP2016176159A (ja) * | 2015-03-20 | 2016-10-06 | 佰龍機械廠股▲ふん▼有限公司 | 横編機が技術面片面で糸交換プレーティングを編織する方法 |
CN105483923A (zh) * | 2015-12-18 | 2016-04-13 | 江南大学 | 一种纬编任意调线间隔提花织物的设备及生产方法 |
CN110678593A (zh) * | 2017-04-07 | 2020-01-10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横机中的添纱编织方法 |
CN110438634A (zh) * | 2019-07-16 | 2019-11-12 | 东华大学 | 一种高保形的针织衣领及其制备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318647B (zh) | 2023-06-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532458B (zh) | 一种纬编单面交换添纱提花织物的生产方法和喂纱装置 | |
CN103556384A (zh) | 一种单色或多色双层间隔提花经编布及其编织方法 | |
BRPI0409799B1 (pt) | Máquina de tricotar circular | |
CN115161859B (zh) | 双面电脑提花针织机编织多色提花立体面料工艺 | |
CN103668731B (zh) | 一种织片结构与编织该织片的编织机以及编织缝合方法 | |
CN108265381B (zh) | 一种电脑提花圆纬机及其添纱提花工艺 | |
CN114318647B (zh) | 交换添纱喂纱装置和防脱散纬编交换添纱提花面料的制法 | |
CN110512345A (zh) | 一种圆纬机积极送纱方式送纱量的计算方法 | |
CN108411471B (zh) | 纬编罗纹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应用和衣领 | |
US5505062A (en) | Method for increasing stitches at an intermediate position in a row of stitches of a rib knit fabric | |
CN201924143U (zh) | 一种异形抽条提花布 | |
JP6696035B1 (ja) | 編糸の位置が変更可能な緯編機編成構造 | |
CN109868590A (zh) | 可穿戴智能导电纺织品全自动刺绣制造技术 | |
CN101021028B (zh) | 无缝内衣机的导纱喂纱装置 | |
BRPI0409810B1 (pt) | Máquina de tricotar circular, particularmente do tipo de diâmetro médio, com melhor atuação de agulha" | |
CN207159495U (zh) | 一种电脑织领横机山板 | |
KR100746502B1 (ko) | 일회전에 두개의 파일을 형성하는 양말편직기 | |
CN215828983U (zh) | 一种弹力移圈罗纹提花面料 | |
CN216947391U (zh) | 横编菱形状连续镂空针织组织 | |
CN218232742U (zh) | 四路一组卫衣提花结构 | |
CN103850035B (zh) | 带有仿手勾花边的织物与编织该织物的针织机及编织方法 | |
CN119686021A (zh) | 一种高效率毛衣布圆纬机 | |
CN117966352A (zh) | 纬编匀延伸提花织物生产装置及方法 | |
CN118727243B (zh) | 一种利用四针床来全成形满针编织双面提花的方法 | |
CN202936589U (zh) | 一种针织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