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47366B - 拆领方法及拆领装置 - Google Patents
拆领方法及拆领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147366B CN114147366B CN202111513013.5A CN202111513013A CN114147366B CN 114147366 B CN114147366 B CN 114147366B CN 202111513013 A CN202111513013 A CN 202111513013A CN 114147366 B CN114147366 B CN 11414736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llar
- connecting part
- workpiece
- light transmittance
- disassembl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4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940 knit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608 laser ab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41000251468 Actinopterygi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958 se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941 weav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679 ab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4933 Ter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282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91 wire dra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391944 Commicarpus scanden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298 ablation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24 continuous prod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31 large-scale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65 semifinished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53 texti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6/00—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 B23K26/36—Removing material
- B23K26/362—Laser etch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6/00—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 B23K26/70—Auxiliary operations or equip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化拆领方法和自动化拆领装置。该自动化拆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获取待拆领工件,待拆领工件包括连接部和设置于连接部两侧的领片部,连接部的透光率与领片部的透光率不同;根据连接部与领片部的透光率的区别识别连接部的位置;采用激光对识别的连接部的位置进行烧蚀,去除连接部。上述自动化拆领方法直接识别定位连接部然后采用激光烧蚀,整个过程无需进行拆线或清理等操作即可完成多个领片的拆分,完成迅速,能够有效提高拆领的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拆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拆领方法及拆领装置。
背景技术
折线结构的扁机领指的是居中具有折线结构的扁机领,折线结构的扁机领通常用于圆领、袖口、下摆等位置。其中折线结构指的是:在扁机领的横向居中位置增加一转折线,折线可以由两行单边织法织成。折线结构的扁机领在使用时需居中翻折,双层重叠后再车缝在衣服上。织折线的目的是方便车缝时可以沿着折线的位置居中翻折,避免因为翻折位置的不同导致成品领外露的高度不同。
在织造扁机领的时候为了实现连续生产,通常会利用鱼丝线将多片领片彼此之间缝接在一起。在经过后续处理成为半成品后,还需要将其中的鱼丝线抽掉以拆分成单独的领片便于车缝,这一工序即拆领工序。公开号为CN105380327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自动拆领机模仿人工拆领的动作,采用机器代替人力进行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产效率,但是存在应用范围较小的问题。其通常适用于宽度在7cm~10cm、长度在35cm~58cm之间的领片的鱼丝线的抽取,当领片的长度大于60cm时,抽线需要的拉力太大,机器很容易将鱼丝线在中间拉断,导致机器拆领失败的问题,仍然需要人工处理。因此如何实现针对更长的扁机领的自动化拆分仍然是困扰技术人员的一大难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针对长度较长的领片进行拆领的自动化拆领方法,以尽可能节约拆领所需的人力,提高拆领的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一种拆领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待拆领工件,所述待拆领工件包括连接部和设置于所述连接部两侧的领片部,所述连接部的透光率与所述领片部的透光率不同;
根据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领片部的透光率的区别识别所述连接部的位置;
采用激光对识别的所述连接部的位置进行烧蚀,去除所述连接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识别所述连接部的位置的步骤包括:向所述待拆领工件的一面施加光照,并于所述待拆领工件的另一面检测透过的光照的强度,以识别所述待拆领工件中所述连接部的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由棉质材料制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由裁口织法织成,所述裁口织法包括:在两个所述领片部之间织2模罗纹,以缝接两侧的所述领片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的透光率高于所述领片部的透光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的织物密度低于所述领片部的织物密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的纱长相较于所述领片部的纱长放松50C=15mm~25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领片部包括一个或多个领片,所述领片为折线结构的扁机领;和/或
所述连接部的长度≥60cm。
对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自动化拆领装置,其包括:
透光率识别机构,所述透光率识别机构用于依据透光率识别待拆领工件中的连接部;
激光源,所述激光源用于发射能够烧蚀所述连接部的激光;及,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于所述透光率识别机构和所述激光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传送带,所述传送带用于输送待拆领工件;所述透光率识别机构包括背光源和视觉镜头,所述背光源可移动且能够移动至工作工位和避让工位,所述传送带的传输路径经过所述视觉镜头与处于所述工作工位的所述背光源之间,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于所述背光源与所述视觉镜头。
领片在织造的时候为了实现连续的规模化生产,需要先将多片领片缝接在一起,生产完成后再拆分成单独的领片,而传统技术中通常都采用抽取鱼丝线的方式进行拆领。
上述至少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拆领方法通过预先设计连接部与领片的透光率不同,再通过透光率的区别特异性识别出位于领片之间的连接部,识别出该连接部之后,通过激光烧蚀的方法去除位于领片之间的连接部。上述自动化拆领方法直接识别定位连接部然后采用激光烧蚀,整个过程无需进行拆线或清理等操作即可完成多个领片的自动化拆分,并且由于避免了拆线处理,不存在抽出较长的连接线时产生的断裂问题,因而能够完成较长的扁机领的自动化拆领。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一种待拆领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一种自动化拆领装置;
图3示出了自动化拆领方法的过程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步骤S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各附图标记及其具体含义如下:
100、待拆领工件;110、连接部;120、领片;211、背光源;212、视觉镜头;220、激光源;230、传送带;240、激光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文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本文所使用的“多”包括两个和多于两个的项目。本文所使用的“某数以上”应当理解为某数及大于某数的范围。
相较于传统技术中采用机器模仿人工进行机械抽线的方式拆分领片,本发明另辟蹊径,采用了另一种技术构思对领片进行拆分。
具体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一种自动化拆领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待拆领工件,所述待拆领工件包括长条状的连接部和沿所述连接部的长度方向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部两侧的领片部,所述连接部的透光率与所述领片部的透光率不同;
根据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领片部的透光率的区别识别所述连接部的位置;
采用激光对识别的所述连接部的位置进行烧蚀,去除所述连接部。
其中,待拆领工件中的领片部包括领片,领片应作广义理解,其不仅仅局限于用于衣物脖颈处的领口,还可以是用于衣袖的袖口或衣物的下摆及其他具有与领口相似结构的织物部件。
可以理解,上述领片可以是折线结构的扁机领。折线结构的扁机领指的是具有折线的扁机领,折线结构的扁机领通常用于圆领、袖口、下摆等位置。其中折线结构指的是:在扁机领的横向居中位置增加一转折线,折线可以由两行单边织法织成。折线结构的扁机领在使用时需居中翻折,双层重叠后再车缝在衣服上。织折线的目的是方便车缝时可以沿着折线的位置居中翻折,避免因为翻折位置的不同导致成品领外露的高度不同。折线结构的扁机领的最大特点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领片居中翻折,领片的两边均需车缝至衣物上,即折线结构的扁机领需要车缝两边。激光烧蚀后的领片的两边呈散口状态,而由于折线结构的扁机领需要车缝两边,因此即使领片的两边呈散口状态也不影响后续的车缝工艺。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具体示例中,连接部的长度≥60cm。传统的机械式抽线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拆分长度≥60cm的连接部,而本发明中激光烧蚀的方式由于无需抽取位于中间的丝线,因而能够应用于拆分较长的领片部。
其中,透光率指的是光线照射到领片或连接部上的一侧之后,所能透过到另一侧的光通量与透过之前光通量的比例,织物的透光率越低,其遮光能力就越强。对于织物来说,透光率受到织物的组织形式和纱线的厚度、材质等因素的影响,例如,织物的纱线越细,织物本身越薄,则该织物的透光率就越高。又或者,织物的组织形式比较松,纺织密度比较低,该织物的透光率也越高。领片与连接部之间的透光率的差异可以在制备上述待拆领工件时采用特定的织造方法织造得到。
其中,激光的聚焦性较好,激光能够聚焦于织物上的一点,并使得该点的温度瞬间升高,将该处的织物烧蚀去除。采用激光烧蚀的方法,不仅能够以极高的效率去除连接部,还能够在烧蚀去除连接部的同时,不影响连接部两侧的领片,保持领片的完整。
传统技术中采用机械式的拆领方法,只是对人工拆领过程的模仿和重现,并且由于机器难以做到像人工一样灵活,难免会出现质量问题。而该实施例中通过透光率确定位置并采用激光烧蚀以去除连接部的方法从构思上来说与传统技术中通过抽取丝线的方法存在显著区别,整个过程无需进行拆线或清理等操作即可完成多个领片的拆分,完成迅速,能够有效提高拆领的效率。
参照图1所示,一种待拆领工件100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其包括连接部110与领片部120,待拆领工件100包括长条状的连接部110和多片领片部120,连接部110的两侧均设置有领片部120。参照图1所示,该待拆领工件中包括交替设置的多条连接部110和多条领片部120,每条连接部110的两侧均设置有领片部120。
其中,根据连接部110与领片部120透光率的区别识别连接部110的位置的方法指的是利用透光率差异这一性质对连接部110进行识别。通过透光率差异对连接部110进行识别,能够在不影响连接部110与领片部120的情况下,较为准确地识别出连接部110的具体位置,为了后续的激光烧蚀步骤做准备。在其中一个具体示例中,识别连接部110的位置的步骤具体为:向待拆领工件100的一面施加光照,并于待拆领工件100的另一面检测透过的光照的强度,以识别连接部110的位置。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更为具体的示例中,可以将待拆领工件100上的各领片部120整体铺展开来,并采用光源均匀照射向平铺的待拆领工件100的一侧表面,在另一侧表面设置视觉镜头212探测穿过待拆领工件100的光通量,由于待拆领工件100中领片部120与连接部110的透光率不同,视觉镜头212探测到的不同部位的光通量也有所不同,因此视觉镜头212能够分辨出连接部110的具体位置。
在视觉镜头212分辨出连接部110的具体位置之后,可以采用激光对识别的连接部110的位置进行烧蚀,以去除连接部110。在其中一个具体示例中,连接部110的材质为棉,例如连接部110的材质可以选自100%精梳棉。相较于常用的鱼丝线的材质涤纶,而经过激光烧蚀后的棉纱边缘光滑,没有毛刺,不影响后续的车缝步骤,也不需要人工再清理,能够极大地提高拆领的效率。另一方面,如果采用涤纶,激光烧蚀之后会残留有聚集状粘连的黑色固体,则还需要经过人工的后续清理才能使用,会导致拆领效率的降低。
在其中一个具体示例中,连接部110的透光率高于领片部120的透光率,设置连接部110的透光率更高,则视觉镜头212内连接部110呈高光状态,更有利于视觉镜头212对于连接部110的分辨。
进一步地,使连接部110的透光率高于领片部120的透光率时,进一步设置连接部110的织物密度也低于领片部120的织物密度。可选地,连接部110的沿长度方向的密度低于领片部120沿长度方向的织物密度。在其中一个具体示例中,连接部110的纱长相较于领片部120的纱长放松50C=15mm~25mm,其中的纱长指的是50C纱长。可以理解,设置连接部110的纺织密度更低,则连接部110整体较领片部120更松、更薄,能够有效提高连接部110的透光率。
在一个更为具体的示例中,连接部110的纱长相较于领片部120的纱长放松50C=15mm、18mm、21mm、25mm或上述尺寸之间的范围。关于连接部110和领片部120的具体纱长则可以进行如下设置。领片部120的纱长50C为205mm~210mm,连接部110的纱长50C为225mm~230mm。
领片部120在织造的时候为了实现连续的规模化生产,需要先将多片领片部120缝接在一起,生产完成后再拆分成单独的领片部120。为了提高拆分效率,传统技术中通常都采用将中间的连接线抽出的方式进行拆领,为了确保丝线的强度以便于抽取,通常会采用鱼丝线进行缝接,而进一步为了确保抽线的过程中不影响领片部120的线圈,通常采用锁口织法的方式将相邻的领片部120缝接在一起。
其中一种常规的锁口织法的具体方式为,首先编织一行罗纹,再编织两个前单边、一个后单边,再采用鱼丝线编织一行罗纹及采用鱼丝线编织一个后单边。通过这种锁口织法的主要目的如下:其能够将两侧的领片部120紧密地缝接在一起,避免在生产过程中出现断领的问题,同时其中的鱼丝线能够在不影响领片部120上主体线圈的情况下被抽出,实现鱼丝线两侧领片部120的快速分离。其中,罗纹组织是纬编针织物的基本组织之一,由正面线圈纵行和反面线圈纵行以一定形式组合配置而成。
然而上述锁口织法制成的连接部110主要是为了满足抽离鱼丝线的需求,其大多数时候并不适用于比领片部120松、薄的连接部110,并且也不适合后续的激光烧蚀步骤,因此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适合于自动化拆领方法的连接部110。在其中一个具体示例中,连接部110包括两条以罗纹组织与领片部120进行缝接的纱线。具体地,连接部110中的两条纱线分别与连接部110两侧的领片部120进行缝接。这种特殊的织法在领片部120与领片部120之间用棉纱织两模罗纹进行缝接以取代鱼丝线,能够在保证强力不至于生产过程中被拉断的情况下,尽可能保证连接部110的松、薄。
在其中一个具体示例中,连接部110的纱线条数少于领片部120的纱线条数,例如,连接部110的纱线条数为2条,领片部120的纱线条数为3条。
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实现上述自动化拆领方法的自动化拆领装置,该自动化拆领装置包括透光率识别机构、激光源220和控制器。其中,透光率识别机构用于依据透光率的差异识别待拆领工件100中的连接部110,激光源220用于发射能够烧蚀连接部110纱线的激光,控制器电连接于透光率识别机构和激光源220,用于获取透光率识别机构识别的连接部110的具体位置,并控制激光源220沿连接部110的位置发射激光以烧蚀连接部110。
具体地,参照图2所示,一种自动化拆领装置,其包括透光率识别机构、激光源220及控制器(图2中未示出)。
进一步地,透光率识别机构包括背光源211和视觉镜头212,背光源211能够移动,背光源211用于发射光线,视觉镜头212用于接收背光源211发射的光线,且背光源211的移动路径上具有工作工位及避让工位,视觉镜头212和背光源211均电连接于控制器。该自动化拆领装置还包括传送带230,传送带230的传送路径经过视觉镜头212与处于工作工位的背光源211之间。其中,设置背光源211能够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使背光源211能够避让激光源220发射的激光,避免背光源211受到损伤。
在其中一个具体示例中,该自动化拆领装置还包括激光挡板240,该激光挡板240用于阻挡穿过连接部110后的激光,避免激光烧蚀其他部件。
参照图3所示,上述自动化拆领装置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工作。
步骤S1,识别连接部110的具体位置。
具体地,待拆领工件100可以置于传送带230上,背光源211设置于工作工位并朝向视觉镜头212发射光线,当待拆领工件100处于背光源211与视觉镜头212之间时会遮挡背光源211发射的光线,由于待拆领工件100中连接部110的透光率与领片部120的透光率不同,因此视觉镜头212会接收到分别代表不同区域的两种亮度的光线,再结合待拆领工件100中具体设置的透光率,视觉镜头212能够分辨出连接部110所处的区域。
步骤S2,将背光源211移动至避让工位,露出用于阻挡激光的激光挡板240。
具体地,背光源211可以电连接于控制器,控制器在接收到视觉镜头212测得的连接部110的具体位置之后,控制器控制背光源211移动至避让工位,以避开后续激光的扫描路径,并露出位于其下方的激光挡板240。
步骤S3,采用激光对识别的连接部110的位置进行烧蚀,去除连接部110。
具体地,控制器接收到视觉镜头212反馈的信息,控制背光源211移动至避让工位之后,可以控制激光沿着视觉镜头212检测到的连接部110的具体位置进行移动,以去除连接部110。透过连接部110的激光能够通过激光挡板240进行阻挡。
图4示出了图3中激光烧蚀过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参照图4所示,激光源220由连接部110的一端移动至另一端,期间激光沿连接部110的长度方向扫过连接部110,将连接部110烧蚀,以去除连接部110。对于包括多条连接部110的待拆领工件100,在烧蚀去除连接部110之后,还可以前后移动激光源220,以使得激光源220对准其他的连接部110并重复上述烧蚀动作。
为了更易于理解及实现本发明,以下还提供了如下较易实施的、更为具体详细的实施例及对比例作为参考。通过下述具体实施例和对比例的描述及性能结果,本发明的各实施例及其优点也将显而易见。
如无特殊说明,以下各实施例所用的原材料皆可从市场上常规购得。
实施例1
获取待拆领工件;该待拆领工件包括连接部和位于连接部两侧的领片,领片为折线结构扁机领;其中领片使用30S精梳棉以罗纹组织形式织造,纱线条数为3条,纱长50C为205mm~210mm,其中连接部使用30S精梳棉以罗纹组织形式织造,纱线条数为2条,纱长50C为225mm~230mm。连接部比领片更松、更薄,因此连接部的透光率也更高。
将待拆领工件平铺置于背光源与视觉镜头之间,背光源朝向待拆领工件的底面发射均匀的光线,视觉镜头置于待拆领工件的上方,并采集透过待拆领工件的光线,测试各个部位的透光率,并根据该透光率分析连接部的具体所处位置,视觉镜头将连接部的位置反馈给控制器。
控制器控制激光移动至连接部的具体位置上方,并沿着连接部的位置进行扫描,烧蚀连接部的纱线,分离位于连接部两侧的领片。
待拆领工件中的连接部能够保持较好的强度,在生产过程中不断裂,连接部比领片更松、更薄。经过烧蚀之后,连接部中的棉纱被激光高温熔化,熔化后的棉纱边缘光滑、没有毛刺,不影响后续车缝工序,也不需要人工再清理。
实施例2
获取待拆领工件;该待拆领工件包括连接部和位于连接部两侧的领片,领片为折线结构扁机领;其中领片使用30S精梳棉以罗纹组织形式织造,纱线条数为3条,纱长50C为205mm~210mm,其中连接部使用150D/2的鱼丝线以罗纹组织形式织造,纱线条数为1条,纱长50C为225mm~230mm。连接部比领片更松、更薄,因此连接部的透光率也更高。
将待拆领工件平铺置于背光源与视觉镜头之间,背光源朝向待拆领工件的底面发射均匀的光线,视觉镜头置于待拆领工件的上方,并采集透过待拆领工件的光线,测试各个部位的透光率,并根据该透光率分析连接部的具体所处位置,视觉镜头将连接部的位置反馈给控制器。
控制器控制激光移动至连接部的具体位置上方,并沿着连接部的位置进行扫描,烧蚀连接部的纱线,分离位于连接部两侧的领片。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实施例2中的连接部以150D/2的鱼丝线织成。经过激光烧蚀之后,两侧的领片靠近连接部的部位残留有粘连的黑色固体,需要人工进行二次清理。
实施例3
获取待拆领工件;该待拆领工件包括连接部和位于连接部两侧的领片,领片为折线结构扁机领;其中领片使用30S精梳棉以罗纹组织形式织造,纱线条数为3条,纱长50C为205mm~210mm,其中连接部使用30S精梳棉以罗纹组织形式织造,纱线条数为1条,纱长50C为225mm~230mm。连接部比领片更松、更薄,因此连接部的透光率也更高。
将待拆领工件平铺置于背光源与视觉镜头之间,背光源朝向待拆领工件的底面发射均匀的光线,视觉镜头置于待拆领工件的上方,并采集透过待拆领工件的光线,测试各个部位的透光率,并根据该透光率分析连接部的具体所处位置,视觉镜头将连接部的位置反馈给控制器。
控制器控制激光移动至连接部的具体位置上方,并沿着连接部的位置进行扫描,烧蚀连接部的纱线,分离位于连接部两侧的领片。
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在于,连接部仅由一条30S精梳棉织成。这样制备的连接部较为脆弱,容易发生断裂,导致领片容易分散,难以集中烧蚀处理。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6)
1.一种拆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待拆领工件,所述待拆领工件包括连接部和设置于所述连接部两侧的领片部,所述连接部的透光率与所述领片部的透光率不同;
根据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领片部的透光率的区别识别所述连接部的位置;
采用激光对识别的所述连接部的位置进行烧蚀,去除所述连接部;
所述连接部由棉质材料制备;
所述连接部由裁口织法织成,所述裁口织法包括:在两个所述领片部之间织2模罗纹,以缝接两侧的所述领片部;
所述连接部的透光率高于所述领片部的透光率;
所述连接部的织物密度低于所述领片部的织物密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拆领方法,其特征在于,识别所述连接部的位置的步骤包括:向所述待拆领工件的一面施加光照,并于所述待拆领工件的另一面检测透过的光照的强度,以识别所述待拆领工件中所述连接部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拆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纱长相较于所述领片部的纱长放松50C=15mm~25mm。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拆领方法,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领片部包括一个或多个领片,所述领片为折线结构的扁机领;和/或
所述连接部的长度≥60cm。
5.一种用于实施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拆领方法拆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光率识别机构,所述透光率识别机构用于依据透光率识别待拆领工件中的连接部;
激光源,所述激光源用于发射能够烧蚀所述连接部的激光;及,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于所述透光率识别机构和所述激光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拆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送带,所述传送带用于输送所述待拆领工件;所述透光率识别机构包括背光源和视觉镜头,所述背光源可移动且能够移动至工作工位和避让工位,所述传送带的传输路径经过所述视觉镜头与处于所述工作工位的所述背光源之间,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于所述背光源与所述视觉镜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513013.5A CN114147366B (zh) | 2021-12-11 | 2021-12-11 | 拆领方法及拆领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513013.5A CN114147366B (zh) | 2021-12-11 | 2021-12-11 | 拆领方法及拆领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147366A CN114147366A (zh) | 2022-03-08 |
CN114147366B true CN114147366B (zh) | 2024-01-30 |
Family
ID=80450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513013.5A Active CN114147366B (zh) | 2021-12-11 | 2021-12-11 | 拆领方法及拆领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147366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028981A1 (de) * | 1989-09-14 | 1991-03-28 | Ingo Dr Rer Nat Siewert | Verfahren und einrichtung zum positionieren von werkstuecken |
CN203599098U (zh) * | 2013-12-05 | 2014-05-21 | 天津市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一种采用背光源轮廓技术的果品分级检测装置 |
CN205080069U (zh) * | 2015-09-25 | 2016-03-09 | 香港商微觉视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检测设备 |
CN211638685U (zh) * | 2019-11-28 | 2020-10-09 | 厦门瑞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视觉激光打标机 |
CN212885768U (zh) * | 2020-08-11 | 2021-04-06 | 蚌埠卓立纺织品有限公司 | 全自动衣领激光裁切装置 |
CN113232336A (zh) * | 2021-04-25 | 2021-08-10 | 安徽省新方尊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泡沫铝补板机及补板方法 |
-
2021
- 2021-12-11 CN CN202111513013.5A patent/CN11414736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028981A1 (de) * | 1989-09-14 | 1991-03-28 | Ingo Dr Rer Nat Siewert | Verfahren und einrichtung zum positionieren von werkstuecken |
CN203599098U (zh) * | 2013-12-05 | 2014-05-21 | 天津市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一种采用背光源轮廓技术的果品分级检测装置 |
CN205080069U (zh) * | 2015-09-25 | 2016-03-09 | 香港商微觉视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检测设备 |
CN211638685U (zh) * | 2019-11-28 | 2020-10-09 | 厦门瑞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视觉激光打标机 |
CN212885768U (zh) * | 2020-08-11 | 2021-04-06 | 蚌埠卓立纺织品有限公司 | 全自动衣领激光裁切装置 |
CN113232336A (zh) * | 2021-04-25 | 2021-08-10 | 安徽省新方尊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泡沫铝补板机及补板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147366A (zh) | 2022-03-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818128B (zh) | 一种横机纬编织物流苏组织及其编织方法 | |
CN106757888B (zh) | 一种双面绣的刺绣方法 | |
CN103015059B (zh) | 缝纫机布料收料装置 | |
CN105658856B (zh) | 送纬剑杆头、送纬剑杆、剑杆式织机 及织机引入纬纱方法 | |
CN114147366B (zh) | 拆领方法及拆领装置 | |
WO2007046948A2 (en) | Fabric having a removable monofilament guide | |
US20240254665A1 (en) | Fully automatic method for handling flat knitting knots in continuous knitting process | |
CN107643727A (zh) | 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剪毛机智能抬刀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 |
CN103668731B (zh) | 一种织片结构与编织该织片的编织机以及编织缝合方法 | |
CN103668739A (zh) | 一种带有门襟的织物与编织该织物的编织机以及编织方法 | |
JP6739176B2 (ja) | シームループを有する抄紙用フェルト用基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ITPI960032A1 (it) | Perfezionamenti ad un metodo e ad una apparecchiatura per l'imbrigliamento in corso di tessitura di porzioni terminali di filo | |
GB2302496A (en) | A method for producing a knitted garment | |
KR100874121B1 (ko) | 평면 장식 조각을 아플리케하기 위한 방법, 장치 및 스티치 기계 | |
CN101313097A (zh) | 针织纱接合部分的处理方法 | |
KR101538267B1 (ko) | 쟈카드직물의 입체무늬 형성장치 및 입체무늬를 갖는 쟈카드직물 | |
US8381773B2 (en) | Thread feeding method, warp thread feeding method, thread feeder and weaving method | |
JP6134222B2 (ja) | 布製ワッペン基材の製造法 | |
CN207488792U (zh) | 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剪毛机智能抬刀系统 | |
CN202849694U (zh) | 一种织片结构与编织该织片的编织机 | |
EP0636729A2 (e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hosiery items and knitting and stitching machines | |
CN113914018A (zh) | 圆型针织机的缝合装置 | |
Ahmed | A catalogue of visual textile defects | |
CN202830379U (zh) | 一种带有流苏的织物与编织该织物的针织机 | |
CN202849703U (zh) | 一种编织流苏的针织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