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44604A - 车用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用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144604A CN114144604A CN202080053223.8A CN202080053223A CN114144604A CN 114144604 A CN114144604 A CN 114144604A CN 202080053223 A CN202080053223 A CN 202080053223A CN 114144604 A CN114144604 A CN 11414460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 pinion
- counter
- axial direction
- gear mechanis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36—Differential gearings characterised by intentionally generating speed difference between outpu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comprising more than one electric mot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 B60K17/1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of differential gearing
- B60K17/16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of differential gearing provided between independent half axl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48/10—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with orbital spur gea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48/10—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with orbital spur gears
- F16H48/11—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with orbital spur gears having intermeshing planet gea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400/00—Special features of vehicle units
- B60Y2400/70—Gearings
- B60Y2400/73—Planetary gearing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410/0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410/10—Hous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48/10—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with orbital spur gears
- F16H2048/1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with orbital spur gears characterised by two sun gea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36—Differential gearings characterised by intentionally generating speed difference between outputs
- F16H2048/364—Differential gearings characterised by intentionally generating speed difference between outputs using electric or hydraulic mo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36—Differential gearings characterised by intentionally generating speed difference between outputs
- F16H2048/368—Differential gearings characterised by intentionally generating speed difference between outputs using additional orbital gears in combination with clutches or brak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Retarders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足够的减速比并且能够抑制径向的尺寸的大型化的车用驱动装置。两个驱动力源(1A、1B)配置于第一轴(X1)上,两个输出部件(2A、2B)配置于第二轴(X2)上,两个反转齿轮机构(5A、5B)配置于第三轴(X3)上。行星齿轮机构(6)构成为将来自两个反转齿轮机构(5A、5B)的旋转向各个输出部件(2A、2B)传递,并配置为在沿着轴向(L)的轴向视图中,与两个反转齿轮机构(5A、5B)双方重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第一驱动力源、第二驱动力源、与第一车轮驱动连结的第一输出部件、以及与第二车轮驱动连结的第二输出部件的车用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样的车用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以下,在该背景技术的说明中,在括弧内引用专利文献1的附图标记。
专利文献1的车用驱动装置具备第一驱动力源(2L)、第二驱动力源(2R)、与第一车轮(61L)驱动连结的第一输出部件(65c)、与第二车轮(61R)驱动连结的第二输出部件(65c)、行星齿轮机构(30A、30B)以及惰齿轮。第一驱动力源(2L)与第二驱动力源(2R)的旋转轴同轴配置,第一输出部件(65c)、第一输出部件(65c)和行星齿轮机构(30A、30B)的旋转轴同轴配置在与驱动力源(2L、2R)的旋转轴平行的其它轴上,惰齿轮的旋转轴配置在与它们平行的其它轴上。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55310号公报(图10)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车用驱动装置中,驱动力源(2L、2R)与行星齿轮机构(30A、30B)之间虽通过惰齿轮而驱动连结,但有时在惰齿轮中无法得到足够的减速比。为了增大减速比,虽考虑代替惰齿轮而设置反转齿轮机构,但一般若使用反转齿轮机构,则车用驱动装置容易在径向上变大。
因此,期望一种能够确保足够的减速比并且能够抑制径向的尺寸的大型化的车用驱动装置的实现。
发明内容
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车用驱动装置的特征结构是以下方面,
其是具备第一驱动力源、第二驱动力源、与第一车轮驱动连结的第一输出部件、与第二车轮驱动连结的第二输出部件以及动力传递装置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第一驱动力源以及上述第二驱动力源配置于第一轴上,
上述第一输出部件以及上述第二输出部件配置在与上述第一轴不同的第二轴上,
上述动力传递装置具备:与上述第一驱动力源的旋转体一体旋转的第一齿轮、与上述第二驱动力源的旋转体一体旋转的第二齿轮、分别配置在与上述第一轴和上述第二轴不同的第三轴上的第一反转齿轮机构和第二反转齿轮机构、以及配置于上述第二轴上的行星齿轮机构,
上述第一反转齿轮机构具备:与上述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三齿轮、以及与上述第三齿轮一体旋转的第四齿轮,
上述第二反转齿轮机构具备:与上述第二齿轮啮合的第五齿轮、以及与上述第五齿轮一体旋转的第六齿轮,
上述行星齿轮机构构成为将上述第四齿轮以及上述第六齿轮的旋转向上述第一输出部件和上述第二输出部件传递,并配置为在沿着轴向的轴向视图中,与上述第一反转齿轮机构以及上述第二反转齿轮机构双方重叠。
根据该特征结构,将第一驱动力源的旋转经由第一反转齿轮机构向行星齿轮机构输入。而且,将第二驱动力源的旋转经由第二反转齿轮机构向行星齿轮机构输入。由此,容易以行星齿轮机构的旋转构件的旋转速度成为适当的旋转速度的方式,对向行星齿轮机构输入的旋转进行变速。因此,能够将行星齿轮机构的负荷抑制得较小。
另外,根据本结构,第一驱动力源以及第二驱动力源配置于第一轴上。而且,第一输出部件、第二输出部件以及行星齿轮机构配置于第二轴上。而且,第一反转齿轮机构以及第二反转齿轮机构配置于第三轴上。即、车用驱动装置的结构构件分开地配置于三个轴上。由此,与将车用驱动装置的结构构件同轴配置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车用驱动装置的轴向的尺寸的大型化。
另外,根据本结构,能够通过一个行星齿轮机构,适当地抑制第一输出部件与第二输出部件的扭矩差。因此,能够将车用驱动装置设为简单的结构。其结果是,能够减少车用驱动装置的制造成本。
另外,根据本结构,行星齿轮机构利用装置轴向视图中与第一反转齿轮机构以及第二反转齿轮机构双方重叠的空间而配置。由此,能够抑制由行星齿轮机构的配置导致的车用驱动装置的径向的尺寸的大型化。
这样,根据本结构,能够实现能够确保足够的减速比并且能够抑制径向的尺寸的大型化的车用驱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沿着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装置的轴向的剖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装置的行星齿轮机构的周边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装置的各构件的轴向视图中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装置的行星齿轮机构的速度线图。
图6是沿着其它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装置的轴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装置100。如图1以及图2所示,车用驱动装置100具备第一旋转电机1A、第二旋转电机1B、与第一车轮W1驱动连结的第一输出部件2A、与第二车轮W2驱动连结的第二输出部件2B以及动力传递装置3。在本实施方式中,它们被收纳于壳体CS。此外,第一输出部件2A以及第二输出部件2B的一部分在壳体CS的外部露出。
这里,在本申请中“驱动连结”是指以能够传递驱动力的方式将两个旋转构件连结的状态,包含以一体地旋转的方式将该两个旋转构件连结的状态,或该两个旋转构件经由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传动部件而能够传递驱动力地被连结的状态。作为这样的传动部件包含同速或者变速地传递旋转的各种部件,例如轴、齿轮机构、带、链条等。此外,作为传动部件,也可以与包含选择性地传递旋转以及驱动力的卡合装置,例如摩擦卡合装置、啮合式卡合装置等。
第一旋转电机1A以及第二旋转电机1B配置于第一轴X1上。具体而言,第一旋转电机1A的旋转体与第二旋转电机1B的旋转体各自以第一轴X1为中心旋转。另外,第一输出部件2A以及第二输出部件2B配置在与第一轴X1不同的第二轴X2上。具体而言,第一输出部件2A与第二输出部件2B各自以第二轴X2为中心旋转。
动力传递装置3具备:与第一旋转电机1A的旋转体一体旋转的第一输入齿轮4A、与第二旋转电机1B的旋转体一体旋转的第二输入齿轮4B、分别配置在与第一轴X1以及第二轴X2不同的第三轴X3上的第一反转齿轮机构5A以及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B、以及配置于第二轴X2上的行星齿轮机构6。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入齿轮4A以及第二输入齿轮4B配置于第一轴X1上。
第一轴X1、第二轴X2以及第三轴X3是相互不同的假想轴,相互平行地配置。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上述轴X1~X3平行的方向作为车用驱动装置100的“轴向L”。而且,在轴向L上,将相对于第二旋转电机1B配置第一旋转电机1A的一侧作为“轴向第一侧L1”,将其相反侧作为“轴向第二侧L2”。另外,将与上述轴X1~X3的各个正交的方向作为以各轴为基准的“径向R”。此外,在不需要区别以哪个轴为基准的情况下、明确了以哪个轴为基准的情况下往往仅记载为“径向R”。
第一旋转电机1A相当于“第一驱动力源”。第一旋转电机1A具有作为接受电力的供给而产生动力的马达(电动机)的功能、和作为接受动力的供给而产生电力的发电机(发电机)的功能。
第一旋转电机1A具备第一定子11A和第一转子12A。第一定子11A具有固定于非旋转部件(这里是壳体CS)的第一定子铁芯111A。第一转子12A相当于第一旋转电机1A的“旋转体”。第一转子12A具有能够相对于第一定子11A旋转的第一转子铁芯121A。沿着轴向L延伸的第一转子轴13A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一转子铁芯121A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旋转电机1A是内转子型的旋转电机。因此,在比第一定子铁芯111A靠径向R的内侧配置有第一转子铁芯121A。而且,相对于第一转子铁芯121A在径向R的内侧配置于第一转子轴13A。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旋转电机1A是旋转磁场型的旋转电机。因此,在第一定子铁芯111A以形成从该第一定子铁芯111A分别向轴向L的两侧(轴向第一侧L1以及轴向第二侧L2)突出的线圈端部的方式卷装有第一定子线圈112A。而且,在第一转子铁芯121A设置有第一永久磁铁122A。
第二旋转电机1B相当于“第二驱动力源”。第二旋转电机1B具有作为接受电力的供给而产生动力的马达(电动机)的功能、和接受动力的供给而产生电力的发电机(发电机)的功能。
第二旋转电机1B具备第二定子11B和第二转子12B。第二定子11B具有固定于非旋转部件(这里是壳体CS)的第二定子铁芯111B。第二转子12B相当于第二旋转电机1B的“旋转体”。第二转子12B具有能够相对于第二定子11B旋转的第二转子铁芯121B。沿着轴向L延伸的第二转子轴13B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二转子铁芯121B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旋转电机1B是内转子型的旋转电机。因此,在比第二定子铁芯111B靠径向R的内侧配置有第二转子铁芯121B。而且,相对于第二转子铁芯121B在径向R的内侧配置有第二转子轴13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旋转电机1B是旋转磁场型的旋转电机。因此,在第二定子铁芯111B以形成从该第二定子铁芯111B分别向轴向L的两侧(轴向第一侧L1以及轴向第二侧L2)突出的线圈端部的方式卷装有第二定子线圈112B。而且,在第二转子铁芯121B设置有第二永久磁铁122B。
第二旋转电机1B设置为能够独立于第一旋转电机1A而旋转。即、第二转子12B尽管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一转子12A连结,但第一转子12A的旋转速度与第二转子12B的旋转速度之比根据车用驱动装置100的状态而变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旋转电机1A以及第二旋转电机1B使用了相互具有相同的输出特性的两个旋转电机。此外,第一旋转电机1A与第二旋转电机1B也可以使用具备不同的输出特性的旋转电机。
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轴向L延伸的第一输入轴14A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一转子轴13A连结。而且,第一输入齿轮4A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一输入轴14A连结。这样,第一输入齿轮4A与第一旋转电机1A的第一转子12A一体旋转。即、第一输入齿轮4A相当于与第一驱动力源的旋转体一体旋转的“第一齿轮”。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在相对于形成为筒状的第一转子轴13A在径向R的内侧配置有第一输入轴14A的状态下,它们通过花键卡合而相互连结。而且,在第一输入轴14A的比轴向L的中央靠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一输入齿轮4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轴向L延伸的第二输入轴14B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二转子轴13B连结。而且,第二输入齿轮4B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二输入轴14B连结。这样,第二输入齿轮4B与第二旋转电机1B的第二转子12B一体旋转。即、第二输入齿轮4B相当于与第二驱动力源的旋转体一体旋转的“第二齿轮”。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在相对于形成为筒状的第二转子轴13B在径向R的内侧配置有第二输入轴14B的状态下,它们通过花键卡合而相互连结。而且,在第二输入轴14B的比轴向L的中央靠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二输入齿轮4B。
第一反转齿轮机构5A具备第一反转输入齿轮51A和第一反转输出齿轮52A。
第一反转输入齿轮51A是第一反转齿轮机构5A的输入构件。第一反转输入齿轮51A与第一输入齿轮4A啮合。即、第一反转输入齿轮51A相当于与第一齿轮(第一输入齿轮4A)啮合的“第三齿轮”。
第一反转输出齿轮52A是第一反转齿轮机构5A的输出构件。第一反转输出齿轮52A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一反转输入齿轮51A连结。即、第一反转输出齿轮52A相当于与第三齿轮(第一反转输入齿轮51A)一体旋转的“第四齿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反转输出齿轮52A经由沿轴向L延伸的第一副轴53A与第一反转输入齿轮51A连结。另外,第一反转输出齿轮52A与作为“第七齿轮”发挥功能的第一遊星输入齿轮7A啮合。
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B具备第二反转输入齿轮51B和第二反转输出齿轮52B。
第二反转输入齿轮51B是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B的输入构件。第二反转输入齿轮51B与第二输入齿轮4B啮合。即、第二反转输入齿轮51B相当于与第二齿轮(第二输入齿轮4B)啮合的“第五齿轮”。
第二反转输出齿轮52B是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B的输出构件。第二反转输出齿轮52B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二反转输入齿轮51B连结。即、第二反转输出齿轮52B相当于与第五齿轮(第二反转输入齿轮51B)一体旋转的“第六齿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反转输出齿轮52B经由沿轴向L延伸的第二副轴53B与第二反转输入齿轮51B连结。另外,第二反转输出齿轮52B相当于与作为“第八齿轮”发挥功能的第二遊星输入齿轮7B啮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反转输入齿轮51A的直径比第一反转输出齿轮52A的直径大,第二反转输入齿轮51B的直径比第二反转输出齿轮52B的直径大。而且,在轴向L的第一反转输出齿轮52A与第二反转输出齿轮52B之间配置有第一反转输入齿轮51A和第二反转输入齿轮51B。
第一反转齿轮机构5A对第一输入齿轮4A的旋转进行变速。通过第一反转齿轮机构5A变速后的第一输入齿轮4A的旋转经由第一遊星输入齿轮7A而向行星齿轮机构6输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反转齿轮机构5A将第一输入齿轮4A的旋转减速并向第一遊星输入齿轮7A传递。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反转输入齿轮51A形成为直径比第一输入齿轮4A的直径大,第一反转输出齿轮52A形成为直径比第一遊星输入齿轮7A的直径小。因此,第一输入齿轮4A的旋转根据第一输入齿轮4A与第一反转输入齿轮51A的传动比而被减速,并且根据第一反转输出齿轮52A与第一遊星输入齿轮7A的传动比被进一步减速(即、以两级减速),而被向行星齿轮机构6输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入齿轮4A、第一反转输入齿轮51A、第一反转输出齿轮52A以及第一遊星输入齿轮7A的各个是斜齿轮。
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B对第二输入齿轮4B的旋转进行变速。通过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B变速后的第二输入齿轮4B的旋转经由第二遊星输入齿轮7B而向行星齿轮机构6输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B将第二输入齿轮4B的旋转减速并向第二遊星输入齿轮7B传递。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反转输入齿轮51B形成为直径比第二输入齿轮4B的直径大,第二反转输出齿轮52B形成为直径比第二遊星输入齿轮7B的直径小。因此,第二输入齿轮4B的旋转根据第二输入齿轮4B与第二反转输入齿轮51B的传动比而被减速,并且根据第二反转输出齿轮52B与第二遊星输入齿轮7B的传动比被进一步减速(即、以两级减速),而被向行星齿轮机构6输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输入齿轮4B、第二反转输入齿轮51B、第二反转输出齿轮52B以及第二遊星输入齿轮7B的各个是斜齿轮。
如图3所示,行星齿轮机构6具备:齿圈R6、将第一小齿轮P61以及与该第一小齿轮P61一体旋转并且与齿圈R6啮合的第二小齿轮P6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行星架C6、与第一小齿轮P61啮合的第一太阳轮S61、以及与第二小齿轮P62啮合的第二太阳轮S62。
齿圈R6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啮合在第一反转输出齿轮52A的第一遊星输入齿轮7A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齿圈R6经由第一连结部件8A与第一遊星输入齿轮7A连结。第一连结部件8A具有沿着以第二轴X2为基准的径向R延伸的圆环板状的第一齿轮形成部81A、以及从该第一齿轮形成部81A的径向R的内侧的端部向轴向第二侧L2延伸突出的筒状的第一支承部82A。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齿轮形成部81A与齿圈R6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接合。而且,在第一齿轮形成部81A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一遊星输入齿轮7A。这样,齿圈R6与第一遊星输入齿轮7A一体旋转。
行星架C6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一输出部件2A连结。在图示的例子中,行星架C6在第一输出部件2A沿轴向L贯通的状态下,通过花键卡合与该第一输出部件2A连结。行星架C6保持小齿轮轴P63,该小齿轮轴P63从第一小齿轮P61以及第二小齿轮P62的径向R的内侧将第一小齿轮P61以及第二小齿轮P62支承为能够旋转。
第一小齿轮P61以及第二小齿轮P62同轴地配置。第一小齿轮P61以及第二小齿轮P62以它们的轴心为中心旋转(自转),并且以第二轴X2为中心旋转(公转)。第一小齿轮P61以及第二小齿轮P62沿着它们的公转轨迹而设置有多对。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小齿轮P61以及第二小齿轮P62各设置有五个。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小齿轮P61的直径小于第二小齿轮P62的直径。
如图3所示,第一太阳轮S61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二输出部件2B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太阳轮S61经由沿着轴向L延伸的第一连结轴9A与第二输出部件2B连结。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太阳轮S61形成为从第一连结轴9A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向径向R的外侧突出。而且,在将第一连结轴9A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配置于形成为筒状的第二输出部件2B的径向R的内侧的状态下,它们通过花键卡合而相互连结。这样,第一太阳轮S61与第二输出部件2B一体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太阳轮S61的直径大于第二太阳轮S62的直径。
第二太阳轮S62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啮合在第二反转输出齿轮52B的第二遊星输入齿轮7B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太阳轮S62经由第二连结轴9B以及第二连结部件8B与第二遊星输入齿轮7B连结。第二连结轴9B形成为沿着轴向L延伸的筒状。而且,第二连结轴9B配置于比第一连结轴9A靠径向R的外侧且比第一连结部件8A靠径向R的内侧。具体而言,第二连结轴9B配置为该第二连结轴9B的内周面与第一连结轴9A的外周面对置并且第二连结轴9B的外周面与第一连结部件8A的第一支承部82A的内周面对置。第二连结部件8B具有沿着以第二轴X2为基准的径向R延伸的圆环板状的第二齿轮形成部81B、以及从该第二齿轮形成部81B的径向R的内侧的端部向轴向L的两侧延伸突出的筒状的第二支承部82B。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二连结轴9B形成为从第二太阳轮S62的径向R的内侧的端部向轴向第二侧L2延伸突出。而且,在将第二连结轴9B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配置于第二支承部82B的径向R的内侧的状态下,它们通过花键卡合而相互连结。而且,在第二齿轮形成部81B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二遊星输入齿轮7B。这样,第二太阳轮S62与第二遊星输入齿轮7B一体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齿圈R6、第一小齿轮P61、第二小齿轮P62、第一太阳轮S61以及第二太阳轮S62的各个是正齿轮。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行星齿轮机构6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与第一旋转电机1A以及第二旋转电机1B的任一方重叠。在本例中,行星齿轮机构6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与第一旋转电机1A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重叠。另一方面,行星齿轮机构6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没有与第二旋转电机1B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重叠。另外,在本例中,第一反转输出齿轮52A相对于第一反转输入齿轮51A配置于轴向L的第一旋转电机1A侧(轴向第一侧L1)。而且,第一小齿轮P61相对于第二小齿轮P62配置于轴向L的第一旋转电机1A侧(轴向第一侧L1)。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行星齿轮机构6配置为在沿着轴向L的轴向视图中,与第一反转齿轮机构5A以及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B双方重叠。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反转齿轮机构5A以及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B双方配置为在沿着轴向L的轴向视图中,与第一旋转电机1A和第二旋转电机1B、以及第一遊星输入齿轮7A和第二遊星输入齿轮7B重叠。这里,关于两个构件的配置,“在特定方向视图中重复”是指在使与该视线方向平行的假想直线向与该假想直线正交的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该假想直线与两个构件双方相交的区域至少局部地存在。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一旋转电机1A到第一输出部件2A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变速比、与从第二旋转电机1B到第二输出部件2B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变速比相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下述的式(1)成立的方式,设定构成行星齿轮机构6的各齿轮(R6、P61、P62、S61、S62)的齿数。
1/Zr=1/Zs2-1/Zs1×Zp1/Zp2……(1)
这里,在上述式(1)中,Zr是齿圈R6的齿数,Zp1第是一小齿轮P61的齿数,Zp2是第二小齿轮P62的齿数,Zs1是第一太阳轮S61的齿数,Zs2是第二太阳轮S62的齿数。
如图5所示,在上述式(1)中,“1/Zr”表示齿圈R6与行星架C6之间的传动比。而且,“1/Zs2”表示第二太阳轮S62与行星架C6之间的传动比。而且,“1/Zs1×Zp1/Zp2”表示第一太阳轮S61与行星架C6之间的传动比。因此,“1/Zs2-1/Zs1×Zp1/Zp2”表示第二太阳轮S62与第一太阳轮S61之间的传动比。即、上述式(1)示出了齿圈R6与行星架C6之间的传动比、通第二太阳轮S62与第一太阳轮S61之间的传动比相同的情况。此外,图5是行星齿轮机构6的速度线图。在该速度线图中,纵轴与行星齿轮机构6的各旋转构件的旋转速度对应。而且,并列配置的多根纵线的各个与行星齿轮机构6的各旋转构件对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反转齿轮机构5A的变速比与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B的变速比相同。即、第一反转输入齿轮51A与第二反转输入齿轮51B是相同的直径,第一反转输出齿轮52A与第二反转输出齿轮52B是相同的直径。
如上所述,第一输出部件2A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一车轮W1连结,第二输出部件2B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二车轮W2连结。而且,行星架C6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一输出部件2A连结,第一太阳轮S61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二输出部件2B连结。因此,在搭载有车用驱动装置100的车辆的前进时,行星架C6的旋转速度与第一太阳轮S61的旋转速度相等,行星齿轮机构6具备的四个旋转构件成为以同速旋转的状态(即、行星齿轮机构6不进行差动动作的状态)。另一方面,在车辆转弯时,如在图5中示出一个例子那样,行星齿轮机构6具备的四个旋转构件成为相互以不同的旋转速度旋转的状态(即、行星齿轮机构6进行差动动作的状态)。在图5中,示出了车辆向第一车轮W1成为内侧车轮(与转弯中心接近的一侧的车轮)的方向转弯的状态。
这样,在行星齿轮机构6进行差动动作的情形限定在车辆转弯时。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行星齿轮机构6的各齿轮(R6、P61、P62、S61、S62)虽是正齿轮,但在行星齿轮机构6进行差动动作的情形被限定在车辆转弯时,所以能够将行星齿轮机构6在进行差动动作时可能产生的齿轮噪声的影响抑制得较小。另外,通过将构成行星齿轮机构6的各齿轮(R6、P61、P62、S61、S62)设为正齿轮,能够将各齿轮受到的负载主要作为径向负载,能够简化用于在轴向L上支承各齿轮的结构。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装置100的各部件的相对于壳体CS的支承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壳体CS具有:第一周壁部CSa1、第二周壁部CSa2、第三周壁部CSa3、第一侧壁部CSb1、第二侧壁部CSb2、第三侧壁部CSb3、第四侧壁部CSb4、第一隔壁部CSc1、第二隔壁部CSc2以及支承壁部CSd。
第一周壁部CSa1形成为包围第一旋转电机1A的径向R的外侧的筒状。第二周壁部CSa2形成为包围第二旋转电机1B的径向R的外侧的筒状。第三周壁部CSa3配置于轴向L的第一周壁部CSa1与第二周壁部CSa2之间。第三周壁部CSa3形成为包围动力传递装置3的外侧的筒状。
第一侧壁部CSb1形成为封闭第一周壁部CSa1的轴向第一侧L1的开口。第二侧壁部CSb2形成为封闭第二周壁部CSa2的轴向第二侧L2的开口。第三侧壁部CSb3形成为封闭第三周壁部CSa3的、面向壳体CS的外部的轴向第一侧L1的开口。在第三侧壁部CSb3形成有供第一输出部件2A插通的贯通孔。第四侧壁部CSb4形成为封闭第三周壁部CSa3的、面向壳体CS的外部的轴向第二侧L2的开口。在第四侧壁部CSb4形成有供第二输出部件2B插通的贯通孔。
第一隔壁部CSc1配置为划分壳体CS的内部空间中的、收纳第一旋转电机1A的部分、和收纳第一输入齿轮4A、第二输入齿轮4B、第一反转齿轮机构5A以及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B的部分。第二隔壁部CSc2配置为划分壳体CS的内部空间中的、收纳第二旋转电机1B的部分、和收纳第一输入齿轮4A、第二输入齿轮4B、第一反转齿轮机构5A以及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B的部分。
支承壁部CSd配置于第一输入齿轮4A与第二输入齿轮4B之间、第一反转齿轮机构5A与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B之间以及第一遊星输入齿轮7A与第二遊星输入齿轮7B之间。在图示的例子中,支承壁部CSd从轴向第二侧L2通过螺栓紧固在第一隔壁部CSc1。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子轴13A通过配置于轴向L的不同位置的一对第一转子轴承B1a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壳体CS旋转。具体而言,轴向第一侧L1的第一转子轴承B1a被第一侧壁部CSb1支承,将第一转子轴13A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而且,轴向第二侧L2的第一转子轴承B1a配置于沿轴向L贯通第一隔壁部CSc1的贯通孔,将第一转子轴13A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转子轴13B通过配置于轴向L的不同位置的一对第二转子轴承B1b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壳体CS旋转。具体而言,轴向第二侧L2的第二转子轴承B1b被第二侧壁部CSb2支承,将第二转子轴13B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而且,轴向第一侧L1的第二转子轴承B1b配置于沿轴向L贯通第二隔壁部CSc2的贯通孔,将第二转子轴13B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入轴14A被第一输入轴承B2a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壳体CS旋转。具体而言,第一输入轴承B2a被支承壁部CSd支承,将第一输入轴14A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输入轴14B被第二输入轴承B2b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壳体CS旋转。具体而言,第二输入轴承B2b被支承壁部CSd支承,将第二输入轴14B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反转齿轮机构5A通过配置于轴向L的不同位置的一对第一副轴承B3a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壳体CS旋转。具体而言,轴向第一侧L1的第一副轴承B3a被第一隔壁部CSc1支承,将第一副轴53A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而且,轴向第二侧L2的第一副轴承B3a被支承壁部CSd支承,将第一副轴53A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B通过配置于轴向L的不同位置的一对第二副轴承B3b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壳体CS旋转。具体而言,轴向第二侧L2的第二副轴承B3b被第二隔壁部CSc2支承,将第二副轴53B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而且,轴向第一侧L1的第二副轴承B3b被支承壁部CSd支承,将第二副轴53B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结部件8A通过配置于轴向L的不同位置的一对第一连结轴承B4a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壳体CS旋转。具体而言,支承壁部CSd具有形成为供第一连结轴9A、第二连结轴9B、第一支承部82A以及第二支承部82B插通的筒状的筒状部CSe。而且,一对第一连结轴承B4a被夹装在筒状部CSe的内周面与第一支承部82A的外周面之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结部件8B通过配置于轴向L的不同位置的一对第二连结轴承B4b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壳体CS旋转。具体而言,一个第二连结轴承B4b配置于比第二齿轮形成部81B靠轴向第一侧L1,另一个第二连结轴承B4b配置于比第二齿轮形成部81B靠轴向第二侧L2。而且,轴向第一侧L1的第二连结轴承B4b被夹装在筒状部CSe的内周面与第二支承部82B的比第二齿轮形成部81B靠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的外周面之间。另一方面,轴向第二侧L2的第二连结轴承B4b被第四侧壁部CSb4支承,将第二支承部82B的比第二齿轮形成部81B靠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支承为能够旋转。
以下,参照图6并参照图1对上述车用驱动装置100的其它形态进行说明。另外,在图6中,对具有与图1所示的车用驱动装置100相同的功能的结构构件标注与图1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
图1所示的车用驱动装置100的壳体CS构成为具有第一壳体CS1、第二壳体CS2、第三壳体CS3、第四壳体CS4这四个部件。第一壳体CS是在内部形成有支承第一旋转电机1A的第一隔壁部CSc1的主体壳体。第二壳体CS2是在内部形成有支承第二旋转电机1B的第二隔壁部CSc2的主体壳体。第一壳体CS1与第二壳体CS2以在轴向L上相互没有收纳旋转电机的一侧彼此接触的形态而连结。第三壳体CS3是在第一壳体CS1收纳第一旋转电机1A的一侧(轴向第一侧L1)与第一壳体CS1连结的罩壳体。另外,第四壳体CS4是在第二壳体CS2收纳第二旋转电机1B的一侧(轴向第二侧L2)与第二壳体CS2连结的罩壳体。
与此相对,图6所示的车用驱动装置100的壳体CS作为主体壳体,第一壳体CS1与第二壳体CS2一体地形成,包含作为罩壳体的第三壳体CS3以及第四壳体CS4,由三个部件构成。第一旋转电机1A收纳于第一壳体CS1的轴向第一侧L1,第二旋转电机1B收纳于第一壳体CS1的轴向第二侧L2。第三壳体CS3在第一壳体CS1收纳第一旋转电机1A的一侧(轴向第一侧L1)与第一壳体CS1连结。另外,第四壳体CS4在第一壳体CS1收纳第二旋转电机1B的一侧(轴向第二侧L2)与第一壳体CS1连结。
如图1所示的车用驱动装置100那样,在由两个部件构成主体壳体的情况下,需要用于将第一壳体CS1与第二壳体CS2连结的连结部,但在图6所示的其它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装置100中,不需要这样的连结部。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轴向L的中央部分、即第一旋转电机1A与第二旋转电机1B对置的部分的径向R的长度,能够使车用驱动装置100进一步小型化。
如图6所示,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与图1的车用驱动装置100相同,行星齿轮机构6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与第一旋转电机1A以及第二旋转电机1B的任一方重叠。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行星齿轮机构6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也与第一旋转电机1A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重叠,行星齿轮机构6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没有与第二旋转电机1B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重叠。另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反转输出齿轮52A也相对于第一反转输入齿轮51A配置于轴向L的第一旋转电机1A侧(轴向第一侧L1)。而且,第一小齿轮P61相对于第二小齿轮P62配置于轴向L的第一旋转电机1A侧(轴向第一侧L1)。
另外,关于其它实施方式虽省略了表示沿着轴向L的轴向视图中的位置关系的图的提示,当根据图6可知,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行星齿轮机构6也配置为在轴向视图中,与第一反转齿轮机构5A以及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B双方重叠。另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反转齿轮机构5A以及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B双方也配置为在轴向视图中,与第一旋转电机1A和第二旋转电机1B、以及第一遊星输入齿轮7A和第二遊星输入齿轮7B重叠。
另外,如图6所示,在其它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装置100中,在轴向L上,夹着第一反转输出齿轮52A和第二反转输出齿轮52B,在与行星齿轮机构6相反的一侧配置有油泵20。这样,在其它实施方式中,适当地构成具有油泵20的车用驱动装置而不使车用驱动装置100大型化。
这里,油泵20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与第二旋转电机1B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重叠。如上所述,行星齿轮机构6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与第一旋转电机1A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重叠。以与各旋转电机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重叠的方式,配置了行星齿轮机构6以及油泵20,能够实现在轴向L上平衡良好地配置有部件的车用驱动装置100。
〔其它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第一反转输入齿轮51A的直径大于第一反转输出齿轮52A的直径,第二反转输入齿轮51B的直径大于第二反转输出齿轮52B的直径,在轴向L的第一反转输出齿轮52A与第二反转输出齿轮52B之间配置有第一反转输入齿轮51A与第二反转输入齿轮51B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例如,第一反转输入齿轮51A的直径也可以小于第一反转输出齿轮52A的直径,第二反转输入齿轮51B的直径也可以小于第二反转输出齿轮52B的直径。在该情况下,优选在轴向L的第一反转输入齿轮51A与第二反转输入齿轮51B之间配置第一反转输出齿轮52A和第二反转输出齿轮52B。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行星齿轮机构6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与第一旋转电机1A以及第二旋转电机1B的任一方重叠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也可以设为行星齿轮机构6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均不与第一旋转电机1A以及第二旋转电机1B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重叠的结构。或也可以设为行星齿轮机构6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与第一旋转电机1A以及第二旋转电机1B双方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重叠的结构。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行星齿轮机构6配置为在沿着轴向L的轴向视图中,与第一反转齿轮机构5A以及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B双方重叠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行星齿轮机构6也可以配置为在沿着轴向L的轴向视图中,仅与第一反转齿轮机构5A以及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B的任一方重叠。或行星齿轮机构6也可以配置为在沿着轴向L的轴向视图中,与第一反转齿轮机构5A以及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B都不重叠。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从第一旋转电机1A到第一输出部件2A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变速比、与从第二旋转电机1B到第二输出部件2B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变速比相同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也可以设为从第一旋转电机1A到第一输出部件2A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变速比、与从第二旋转电机1B到第二输出部件2B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变速比不同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在搭载有车用驱动装置100的车辆的前进时的、第一转子12A的旋转速度与第二转子12B的旋转速度变为不同。据此,例如也可以在第一旋转电机1A与第二旋转电机1B中使用具备不同的输出特性的旋转电机。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齿圈R6与行星架C6之间的传动比、和第二太阳轮S62与第一太阳轮S61之间的传动比相同,且第一反转齿轮机构5A的变速比、与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B的变速比相同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也可以设为齿圈R6与行星架C6之间的传动比、同第二太阳轮S62与第一太阳轮S61之间的传动比不同,且第一反转齿轮机构5A的变速比、与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B的变速比不同的结构。该结构在从第一旋转电机1A到第一输出部件2A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变速比、与从第二旋转电机1B到第二输出部件2B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变速比相同的情况下或不同的情况下都能够适用。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按照1/Zr=1/Zs2-1/Zs1×Zp1/Zp2的式子成立的方式,设定构成行星齿轮机构6的各齿轮(R6、P61、P62、S61、S62)的齿数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将Zp1=Zp2作为前提,以Zr:Zs2:Zs1=2:1:2的方式,设定构成行星齿轮机构6的各齿轮(R6、P61、P62、S61、S62)的齿数。由此,能够将行星齿轮机构6的输出扭矩差(从行星架C6输出的扭矩与从第一太阳轮S61输出的扭矩之差)设为行星齿轮机构6的输入扭矩差(向齿圈R6输入的扭矩与向第二太阳轮S62输入的扭矩之差)的3倍。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第一驱动力源以及第二驱动力源双方是旋转电机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作为第一驱动力源以及第二驱动力源的一方或者双方,也可以使用旋转电机以外的驱动力源。作为代替旋转电机而使用的驱动力源,例如可例示出内燃机。此外,内燃机是由机关内部的燃料的燃烧驱动而取出动力的原动机(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等)。
(8)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只要不产生矛盾就能够与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组合来应用。关于其它的结构,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只不过是例示。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进行各种改变。
〔上述实施方式的概要〕
以下,对在上述中说明的车用驱动装置(100)的概要进行说明。
车用驱动装置(100)是具备:第一驱动力源(1A)、第二驱动力源(1B)、与第一车轮(W1)驱动连结的第一输出部件(2A)、与第二车轮(W2)驱动连结的第二输出部件(2B)以及动力传递装置(3)的车用驱动装置(100),
上述第一驱动力源(1A)以及上述第二驱动力源(1B)配置于第一轴(X1)上,
上述第一输出部件(2A)以及上述第二输出部件(2B)配置于与上述第一轴(X1)不同的第二轴(X2)上,
上述动力传递装置(3)具备:与上述第一驱动力源(1A)的旋转体(12A)一体旋转的第一齿轮(4A)、与上述第二驱动力源(1B)的旋转体(12B)一体旋转的第二齿轮(4B)、分别配置在与上述第一轴(X1)以及上述第二轴(X2)不同的第三轴(X3)上的第一反转齿轮机构(5A)以及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B)、以及配置于上述第二轴(X2)上的行星齿轮机构(6),
上述第一反转齿轮机构(5A)具备:与上述第一齿轮(4A)啮合的第三齿轮(51A)、以及与上述第三齿轮(51A)一体旋转的第四齿轮(52A),
上述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B)具备:与上述第二齿轮(4B)啮合的第五齿轮(51B)、以及与上述第五齿轮(51B)一体旋转的第六齿轮(52B),
上述行星齿轮机构(6)构成为将上述第四齿轮(52A)以及上述第六齿轮(52B)的旋转向上述第一输出部件(2A)与上述第二输出部件(2B)传递,并配置为在轴向(L)的轴向视图中,与上述第一反转齿轮机构(5A)以及上述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B)双方重叠。
根据该结构,第一驱动力源(1A)的旋转经由第一反转齿轮机构(5A)而向行星齿轮机构(6)输入。而且,第二驱动力源(1B)的旋转经由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B)而向行星齿轮机构(6)输入。由此,容易以行星齿轮机构(6)的旋转构件的旋转速度成为适当的旋转速度的方式,将向行星齿轮机构(6)输入的旋转变速。因此,能够将行星齿轮机构(6)的负荷抑制得较小。
另外,根据本结构,第一驱动力源(1A)以及第二驱动力源(1B)配置于第一轴(X1)上。而且,第一输出部件(2A)、第二输出部件(2B)以及行星齿轮机构(6)配置于第二轴(X2)上。而且,第一反转齿轮机构(5A)以及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B)配置于第三轴(X3)上。即、车用驱动装置(100)的结构构件分开配置于三个轴(X1、X2、X3)上。由此,与车用驱动装置(100)的结构构件配置于同轴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车用驱动装置(100)的轴向(L)的尺寸的大型化。
另外,根据本结构,能够通过一个行星齿轮机构(6)适当地控制第一输出部件(2A)与第二输出部件(2B)的扭矩差。因此,能够将车用驱动装置(100)设为简单的结构。其结果是,能够减少车用驱动装置(100)的制造成本。
另外,根据本结构,利用轴向视图中与第一反转齿轮机构(5A)以及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B)双方重复的空间来配置行星齿轮机构(6)。由此,能够抑制由行星齿轮机构(6)的配置导致的车用驱动装置(100)的径向(R)的尺寸的大型化。
这样,根据本结构,能够实现可确保足够的减速比并且能够抑制径向的尺寸的大型化的车用驱动装置。
另外,优选上述行星齿轮机构(6)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与上述第一驱动力源(1A)以及上述第二驱动力源(1B)的任一方重叠。
根据该结构,与行星齿轮机构(6)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与第一驱动力源(1A)以及第二驱动力源(1B)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均不重叠的结构相比,容易将车用驱动装置(100)的轴向(L)的尺寸抑制得较小。
另外,在上述行星齿轮机构(6)的上述轴向(L)的配置区域与上述第一驱动力源(1A)以及上述第二驱动力源(1B)的任一方重叠的结构中,优选,
上述第四齿轮(52A)相对于上述第三齿轮(51A)配置于上述轴向(L)的上述第一驱动力源(1A)侧,
上述行星齿轮机构(6)的上述轴向(L)的配置区域与上述第一驱动力源(1A)的上述轴向(L)的配置区域重叠。
根据该结构,容易在轴向(L)上与第一驱动力源(1A)靠近地配置与行星齿轮机构(6)啮合的第四齿轮(52A)。由此,容易将车用驱动装置(100)的轴向(L)的尺寸控制得较小。
另外,优选上述行星齿轮机构(6)具备:齿圈(R6);将第一小齿轮(P61)以及与上述第一小齿轮(P61)一体旋转并且与上述齿圈(R6)啮合的第二小齿轮(P6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行星架(C6);与上述第一小齿轮(P61)啮合的第一太阳轮(S61);以及与上述第二小齿轮(P62)啮合的第二太阳轮(S62),
在上述行星齿轮机构(6)的上述轴向(L)的配置区域与上述第一驱动力源(1A)以及上述第二驱动力源(1B)的任一方重叠的结构中,
上述第一小齿轮(P61)相对于上述第二小齿轮(P62),配置于上述轴向(L)的上述第一驱动力源(1A)侧,
上述行星齿轮机构(6)的上述轴向(L)的配置区域与上述第一驱动力源(1A)的上述轴向(L)的配置区域重叠。
根据该结构,容易将第一小齿轮(P61)配置为轴向(L)的配置区域与第一驱动力源(1A)重叠,并且将与第二小齿轮(P62)啮合的齿圈(R6)配置成轴向(L)的配置区域不与第一驱动力源(1A)重叠。由此,容易将行星齿轮机构(6)配置成轴向(L)的配置区域与第一驱动力源(1A)重叠,并且容易在径向(R)上与第一驱动力源(1A)靠近地配置行星齿轮机构(6)。因此,容易将车用驱动装置(100)的轴向(L)的尺寸抑制得较小并且也容易将车用驱动装置(100)的径向(R)的尺寸抑制得较小。
另外,优选上述行星齿轮机构(6)具备:齿圈(R6)、将第一小齿轮(P61)以及与上述第一小齿轮(P61)一体旋转并且与上述齿圈(R6)啮合的第二小齿轮(P6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行星架(C6)、与上述第一小齿轮(P61)啮合的第一太阳轮(S61)、以及与上述第二小齿轮(P62)啮合的第二太阳轮(S62),上述齿圈(R6)以一体旋转的方式同与上述第四齿轮(52A)啮合的第七齿轮(7A)连结,上述行星架(C6)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上述第一输出部件(2A)连结,上述第一太阳轮(S61)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上述第二输出部件(2B)连结,上述第二太阳轮(S62)以一体旋转的方式和与上述第六齿轮(52B)啮合的第八齿轮(7B)连结。
根据该结构,能够适当地构成能够适当地控制第一输出部件(2A)与第二输出部件(2B)的扭矩差的行星齿轮机构(6)。
这里,优选上述第一反转齿轮机构(5A)将上述第一齿轮(4A)的旋转减速并向上述第七齿轮(7A)传递,
上述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B)将上述第二齿轮(4B)的旋转减速并向上述第八齿轮(7B)传递。
根据该结构,容易确保所希望的扭矩而不增大第一驱动力源(1A)以及第二驱动力源(1B)的尺寸。因此,能够抑制车用驱动装置(100)的大型化。
另外,优选上述第三齿轮(51A)的直径大于上述第四齿轮(52A)的直径,
上述第五齿轮(51B)的直径大于上述第六齿轮(52B)的直径,
在轴向(L)的上述第四齿轮(52A)与上述第六齿轮(52B)之间配置有上述第三齿轮(51A)和上述第五齿轮(51B)。
根据该结构,将径向(R)的尺寸比较大的第三齿轮(51A)以及第五齿轮(51B)配置于轴向(L)的第四齿轮(52A)与第六齿轮(52B)之间。因此,与在轴向(L)上以夹着第四齿轮(52A)以及第六齿轮(52B)的方式配置第三齿轮(51A)以及第五齿轮(51B)的结构相比,容易在轴向(L)上与第一反转齿轮机构(5A)以及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B)靠近地配置行星齿轮机构(6)。由此,容易将车用驱动装置(100)的轴向(L)的尺寸抑制得较小。
另外,优选从上述第一驱动力源(1A)到上述第一输出部件(2A)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变速比、与从上述第二驱动力源(1B)到上述第二输出部件(2B)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变速比相同。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第一驱动力源(1A)的输出扭矩与第二驱动力源(1B)的输出扭矩相同,能够将第一输出部件(2A)与第二输出部件(2B)的扭矩差设为零。因此,能够容易地控制第一输出部件(2A)与第二输出部件(2B)的扭矩差。
另外,上述行星齿轮机构(6)具备:齿圈(R6)、将第一小齿轮(P61)以及与上述第一小齿轮(P61)一体旋转并且与上述齿圈(R6)啮合的第二小齿轮(P6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行星架(C6)、与上述第一小齿轮(P61)啮合的第一太阳轮(S61)、以及与上述第二小齿轮(P62)啮合的第二太阳轮(S62),
在从上述第一驱动力源(1A)到上述第一输出部件(2A)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变速比、与从上述第二驱动力源(1B)到上述第二输出部件(2B)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变速比相同的结构中,
上述齿圈(R6)与上述行星架(C6)之间的传动比、也可以与上述第二太阳轮(S62)与上述第一太阳轮(S61)之间的传动比不同,
上述第一反转齿轮机构(5A)的变速比、与上述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B)的变速比也可以不同。
根据该结构,若在从第一驱动力源(1A)到第一输出部件(2A)的动力传递路径、和从第二驱动力源(1B)到第二输出部件(2B)的动力传递路径的整体中变速比相同,则在它们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各部中不需要使变速比相同。因此,能够提高第一反转齿轮机构(5A)、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B)以及行星齿轮机构(6)的变速比的设定自由度。
另外,优选在上述行星齿轮机构(6)具备:齿圈(R6)、将第一小齿轮(P61)以及与上述第一小齿轮(P61)一体旋转并且与上述齿圈(R6)啮合的第二小齿轮(P6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行星架(C6)、与上述第一小齿轮(P61)啮合的第一太阳轮(S61)、以及与上述第二小齿轮(P62)啮合的第二太阳轮(S62)的结构中,
将上述齿圈(R6)的齿数设为Zr,
将上述第一小齿轮(P61)的齿数设为Zp1,
将上述第二小齿轮(P62)的齿数设为Zp2,
将上述第一太阳轮(S61)的齿数设为Zs1,
将上述第二太阳轮(S62)的齿数设为Zs2,
1/Zr=1/Zs2-1/Zs1×Zp1/Zp2。
根据该结构,齿圈(R6)与行星架(C6)之间的传动比、与第二太阳轮(S62)与第一太阳轮(S61)之间的传动比相同。由此,容易控制第一输出部件(2A)与第二输出部件(2B)的扭矩差。
另外,优选在上述轴向(L)上,隔着上述第四齿轮(52A)和上述第六齿轮(52B)而在与上述行星齿轮机构(6)相反的一侧配置有油泵(20)。
根据本结构,能够适当地构成具有油泵(20)的车用驱动装置(100)而不使车用驱动装置(100)大型化。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车用驱动装置,1A:第一旋转电机(第一驱动力源),1B:第二旋转电机(第二驱动力源),2A:第一输出部件,2B:第二输出部件,3:动力传递装置,4A:第一输入齿轮(第一齿轮),4B:第二输入齿轮(第二齿轮),5A:第一反转齿轮机构,51A:第一反转输入齿轮(第三齿轮),52A:第一反转输出齿轮(第四齿轮),5B: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1B:第二反转输入齿轮(第五齿轮),52B:第二反转输出齿轮(第六齿轮),6:行星齿轮机构,7A:第一遊星输入齿轮(第七齿轮),7B:第二遊星输入齿轮(第八齿轮),20:油泵,X1:第一轴,X2:第二轴,X3:第三轴,W1:第一车轮,W2:第二车轮。
Claims (11)
1.一种车用驱动装置,是具备第一驱动力源、第二驱动力源、与第一车轮驱动连结的第一输出部件、与第二车轮驱动连结的第二输出部件以及动力传递装置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第一驱动力源以及上述第二驱动力源配置于第一轴上,
上述第一输出部件以及上述第二输出部件配置在与上述第一轴不同的第二轴上,
上述动力传递装置具备:与上述第一驱动力源的旋转体一体旋转的第一齿轮、与上述第二驱动力源的旋转体一体旋转的第二齿轮、分别配置在与上述第一轴和上述第二轴不同的第三轴上的第一反转齿轮机构和第二反转齿轮机构、以及配置于上述第二轴上的行星齿轮机构,
上述第一反转齿轮机构具备:与上述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三齿轮、以及与上述第三齿轮一体旋转的第四齿轮,
上述第二反转齿轮机构具备:与上述第二齿轮啮合的第五齿轮、以及与上述第五齿轮一体旋转的第六齿轮,
上述行星齿轮机构构成为将上述第四齿轮以及上述第六齿轮的旋转向上述第一输出部件和上述第二输出部件传递,并配置为在沿着轴向的轴向视图中,与上述第一反转齿轮机构以及上述第二反转齿轮机构双方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行星齿轮机构的轴向的配置区域与上述第一驱动力源以及上述第二驱动力源的任一方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第四齿轮相对于上述第三齿轮,配置于上述轴向的上述第一驱动力源侧,
上述行星齿轮机构的上述轴向的配置区域与上述第一驱动力源的上述轴向的配置区域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行星齿轮机构具备:齿圈、将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行星架、与上述第一小齿轮啮合的第一太阳轮、以及与上述第二小齿轮啮合的第二太阳轮,其中,上述第二小齿轮与上述第一小齿轮一体旋转并且与上述齿圈啮合,
上述第一小齿轮相对于上述第二小齿轮,配置于上述轴向的上述第一驱动力源侧,
上述行星齿轮机构的上述轴向的配置区域与上述第一驱动力源的上述轴向的配置区域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行星齿轮机构具备:齿圈、将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行星架、与上述第一小齿轮啮合的第一太阳轮、以及与上述第二小齿轮啮合的第二太阳轮,其中,上述第二小齿轮与上述第一小齿轮一体旋转并且与上述齿圈啮合,
上述齿圈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和上述第四齿轮啮合的第七齿轮连结,
上述行星架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上述第一输出部件连结,
上述第一太阳轮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上述第二输出部件连结,
上述第二太阳轮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和上述第六齿轮啮合的第八齿轮连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第一反转齿轮机构将上述第一齿轮的旋转减速并向上述第七齿轮传递,
上述第二反转齿轮机构将上述第二齿轮的旋转减速并向上述第八齿轮传递。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第三齿轮的直径大于上述第四齿轮的直径,
上述第五齿轮的直径大于上述第六齿轮的直径,
在轴向的上述第四齿轮与上述第六齿轮之间配置有上述第三齿轮和上述第五齿轮。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从上述第一驱动力源到上述第一输出部件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变速比、与从上述第二驱动力源到上述第二输出部件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变速比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行星齿轮机构具备:齿圈、将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行星架、与上述第一小齿轮啮合的第一太阳轮、以及与上述第二小齿轮啮合的第二太阳轮,其中,上述第二小齿轮与上述第一小齿轮一体旋转并且与上述齿圈啮合,
上述齿圈与上述行星架之间的传动比、和上述第二太阳轮与上述第一太阳轮之间的传动比不同,
上述第一反转齿轮机构的变速比、与上述第二反转齿轮机构的变速比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行星齿轮机构具备:齿圈、将第一小齿轮以及第二小齿轮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行星架、与上述第一小齿轮啮合的第一太阳轮、以及与上述第二小齿轮啮合的第二太阳轮,其中,上述第二小齿轮与上述第一小齿轮一体旋转并且与上述齿圈啮合,
将上述齿圈的齿数设为Zr,
将上述第一小齿轮的齿数设为Zp1,
将上述第二小齿轮的齿数设为Zp2,
将上述第一太阳轮的齿数设为Zs1,
将上述第二太阳轮的齿数设为Zs2,则
1/Zr=1/Zs2-1/Zs1×Zp1/Zp2。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在上述轴向上,隔着上述第四齿轮以及上述第六齿轮,在与上述行星齿轮机构相反的一侧配置有油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57276 | 2019-08-29 | ||
JP2019-157276 | 2019-08-29 | ||
PCT/JP2020/032607 WO2021039966A1 (ja) | 2019-08-29 | 2020-08-28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144604A true CN114144604A (zh) | 2022-03-04 |
CN114144604B CN114144604B (zh) | 2024-12-03 |
Family
ID=746850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53223.8A Active CN114144604B (zh) | 2019-08-29 | 2020-08-28 | 车用驱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802614B2 (zh) |
EP (1) | EP3988817A4 (zh) |
JP (1) | JP7437406B2 (zh) |
CN (1) | CN114144604B (zh) |
WO (1) | WO202103996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495991B2 (ja) * | 2020-09-29 | 2024-06-05 |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JP7529929B2 (ja) | 2022-01-28 | 2024-08-06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左右輪駆動装置 |
CN118575022A (zh) | 2022-01-28 | 2024-08-30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左右轮驱动装置 |
US11701957B1 (en) * | 2022-05-05 | 2023-07-18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Electric drive axle with first stage chain drive |
EP4378721A1 (en) | 2022-12-01 | 2024-06-05 | Volvo Car Corporation | Axle assembly for an electric vehicle, vehicl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n axle assembly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386782A2 (en) * | 2010-05-13 | 2011-11-16 |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Left and right wheels drive system |
CN103998268A (zh) * | 2011-12-22 | 2014-08-20 |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 具有两台电动马达的纯电力驱动机动车辆动力的传动系 |
JP2015021594A (ja) * | 2013-07-22 | 2015-02-02 | 独立行政法人国立高等専門学校機構 | 左右輪駆動装置 |
JP2018084315A (ja) * | 2016-11-25 | 2018-05-31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駆動装置 |
JP2018155310A (ja) * | 2017-03-17 | 2018-10-04 | Ntn株式会社 | 四輪駆動車両 |
CN208232793U (zh) * | 2018-02-23 | 2018-12-14 |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 电动汽车及其双电机行星齿轮动力传动系统 |
JP2019044867A (ja) * | 2017-09-01 | 2019-03-22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駆動力調整装置 |
CN113544004A (zh) * | 2019-03-06 | 2021-10-22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左右轮驱动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117960B2 (ja) * | 2008-08-22 | 2013-01-16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JP6453700B2 (ja) * | 2015-04-20 | 2019-01-16 | Ntn株式会社 | 2モータ車両駆動装置 |
JP2017203503A (ja) * | 2016-05-11 | 2017-11-16 | Ntn株式会社 | 車両駆動装置 |
-
2020
- 2020-08-28 JP JP2021543042A patent/JP7437406B2/ja active Active
- 2020-08-28 EP EP20856477.3A patent/EP3988817A4/en active Pending
- 2020-08-28 US US17/636,120 patent/US11802614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8-28 WO PCT/JP2020/032607 patent/WO202103996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08-28 CN CN202080053223.8A patent/CN11414460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386782A2 (en) * | 2010-05-13 | 2011-11-16 |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Left and right wheels drive system |
CN103998268A (zh) * | 2011-12-22 | 2014-08-20 |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 具有两台电动马达的纯电力驱动机动车辆动力的传动系 |
JP2015021594A (ja) * | 2013-07-22 | 2015-02-02 | 独立行政法人国立高等専門学校機構 | 左右輪駆動装置 |
JP2018084315A (ja) * | 2016-11-25 | 2018-05-31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駆動装置 |
JP2018155310A (ja) * | 2017-03-17 | 2018-10-04 | Ntn株式会社 | 四輪駆動車両 |
JP2019044867A (ja) * | 2017-09-01 | 2019-03-22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駆動力調整装置 |
CN208232793U (zh) * | 2018-02-23 | 2018-12-14 |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 电动汽车及其双电机行星齿轮动力传动系统 |
CN113544004A (zh) * | 2019-03-06 | 2021-10-22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左右轮驱动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1039966A1 (ja) | 2021-03-04 |
EP3988817A1 (en) | 2022-04-27 |
CN114144604B (zh) | 2024-12-03 |
US11802614B2 (en) | 2023-10-31 |
EP3988817A4 (en) | 2022-08-24 |
JP7437406B2 (ja) | 2024-02-22 |
JPWO2021039966A1 (zh) | 2021-03-04 |
US20220290749A1 (en) | 2022-09-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144604B (zh) | 车用驱动装置 | |
US8870697B2 (en) |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 |
CN104136257B (zh) | 车辆用驱动装置 | |
JPH08240254A (ja) | 電気自動車用動力伝達装置 | |
EP1091144A2 (en) | Geared motor and geared motor series | |
CN114269582A (zh) | 车辆用驱动传递装置 | |
CN106132748A (zh) | 车辆用驱动装置 | |
JP2003127682A (ja) | 車両の駆動装置 | |
CN118119777A (zh) | 车用驱动装置 | |
JP2016222118A (ja)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
EP4224684A1 (en) | Vehicle drive device | |
JP7302420B2 (ja) | 車両用駆動伝達装置 | |
JP2014065426A (ja)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
JP2020085026A (ja) | 車両用駆動伝達装置 | |
JP2014024412A (ja)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
WO2022177000A1 (ja)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
JP2022025687A (ja)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
JP2024051897A (ja)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
JP2025025789A (ja)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
JP2023150296A (ja)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
JP2025006836A (ja)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
WO2023074806A1 (ja) | 車両用駆動伝達装置 | |
WO2023068334A1 (ja)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
JP2023066884A (ja) | 車両用駆動伝達装置 | |
JP2023089764A (ja)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