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14711A - 用于抑制近视加深的眼镜镜片 - Google Patents
用于抑制近视加深的眼镜镜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114711A CN114114711A CN202111388239.7A CN202111388239A CN114114711A CN 114114711 A CN114114711 A CN 114114711A CN 202111388239 A CN202111388239 A CN 202111388239A CN 114114711 A CN114114711 A CN 11411471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gion
- suppressing
- lens
- myopia progression
- myopi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4515 progressive myopia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5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01000009310 astigmatism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08000001491 myopia Diseas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3
- 230000004379 myopia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10000001525 retin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4438 eyesigh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350 accommod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149 argon plasma sint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22 bl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2489 doughnut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747 pupi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29091 Refraction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430 ametropia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338 frosted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95 mi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4733 refractive error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07 reti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87 thermosetting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22—Ophthalmic lenses having special refractive features achieved by special materials or material structur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2202/00—Generic optical aspects applicable to one or more of the subgroups of G02C7/00
- G02C2202/24—Myopia progression preven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G02C7/061—Spectacle lenses with progressively varying focal power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yeglass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便于得到经过屈光矫正近视的视觉效果,同时能够抑制近视加深的眼镜镜片。一种眼镜镜片,设置有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及渐进带区域,所述第一区域配置于镜片中的上方且用于看较远方,所述第二区域配置于比第一区域靠下方且具有相比于所述第一区域为正的屈光力,所述渐进带区域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且屈光力渐进地变化,在镜片的背面设置有渐进屈光面和近视加深抑制区域(2),在所述渐进屈光面以从第一区域到第二区域逐渐赋予附加度数的方式设定附加梯度,所述近视加深抑制区域(2)具有向外方隆起成凸状的许多凸点(3),近视加深抑制区域(2)配置于隔着渐进带区域和第二区域的左右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眼镜镜片,其能够在对近视进行屈光矫正的同时抑制近视加深。
背景技术
作为导致近视加深的原因之一,可以列举出视网膜中心部的远视性的模糊(在视网膜后方形成清晰像),这是由看近处物体时的调节滞后(相对于对焦近处物体所需的晶状体调节力的、晶状体调节的缺乏或松弛)造成的。也就是说,这是如下的一个过程:视网膜中心部的焦点位于视网膜后方,导致眼轴伸长以与其适应,眼睛在前后方向上变长,结果导致近视加深。因此,在看近处物体时使用眼镜赋予用于辅助调节力的度数,防止在视网膜后方形成清晰像,这有助于抑制近视加深。
为了抑制近视加深,有一种观点是,不仅需要考虑视网膜的中心,视网膜的周边部的成像状态也很重要。其逻辑在于:由于视网膜周边部也因远视性的模糊导致眼轴被拉长,因此视网膜周边部也是导致近视加深的一个原因,因此,通过眼镜矫正而使视网膜周边部的焦点不在视网膜后方成像,从而能够抑制近视加深。
在专利文献1中,列举了一种眼镜,其如上所述、抑制在视网膜周边部处成像于视网膜后方。在专利文献1中,例如其图1所示,公开了一种用于抑制近视加深的眼镜镜片,其中,在矫正近视的第一屈光不正矫正区域1的周围设置有第二屈光区域,在该第二屈光区域中,凸透镜状的各自独立的多个岛状区域2形成环状。在上述那样的眼镜镜片的情况下,由于通过多个岛状区域2使朝向视网膜周边部的焦点成像于视网膜前方,因此,能够抑制近视加深。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US特许第10268050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专利文献1的眼镜镜片是具有用于抑制近视加深的作用的眼镜镜片,但是在看近处物体的情况下,当视线向下时,由于第二屈光区域(即、岛状区域2)为环状,因此,存在视线涉及第二屈光区域的可能性,而发生朝下看不清楚的情况。此外,看近处物体时理论上会发生调节滞后,因此,对于常常需要看近处物体的使用者来说,存在近视加深的抑制效果降低的情况。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抑制近视加深的眼镜镜片,其对上述问题进行改善,能够便于得到经过屈光矫正近视的视觉效果,同时能够抑制近视加深。
解决技术课题的方案
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一中,用于抑制近视加深的眼镜镜片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配置于镜片中的上方且用于看较远方,所述第二区域配置于比所述第一区域靠下方且具有相比于所述第一区域为正的屈光力,以围住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周围的方式,配置有近视加深抑制区域。
具有相比于第一区域为正的屈光力是指,例如第一区域的屈光力为-5D时,第二区域的屈光力为-3D或-2D等比第一区域的值小的负值,或者为正值等,与第一区域的屈光力相比,第二区域的屈光力相对地趋于正向。
在上述那样的、用于抑制近视加深的眼镜镜片的情况下,通过围住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周围的近视加深抑制区域,使视网膜周边部的焦点位于视网膜前方,因此,具有防止近视加深的效果。此外,在看近处时,由于能够使用具有相比于第一区域大为正的屈光力的第二区域,因此,不容易发生调节滞后,能够使近视加深的抑制效果不容易减弱。
“配置于镜片中的上方的、用于看相对远处的第一区域”和“具有相比于第一区域为正的屈光力的第二区域”例如可以是如渐进屈光力镜片那样、以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没有不连续的部分且渐进的方式附加有透镜度数的镜片,还可以是例如附加有小球的BF(bifocal:双焦)镜片或者在上下方向分为两部分的弗兰柯林镜片(Franklin lens)那样、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具有不连续部分的镜片。
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与近视加深抑制区域之间可以有明确的边界,尤其是,在如渐进屈光力镜片那样、在以没有不连续的部分且渐进的方式附加有透镜度数的镜片中,根据近视加深抑制区域的形状,具有与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的一部分(外侧)交错的部分。
近视加深抑制区域是使因光学效果而朝向视网膜周边部的入射光不成像于视网膜后方的区域,是不能透过眼镜镜片看清景色的区域。例如,如后述的凸透镜、粗糙面等那样,是光可以穿过但佩戴者在目视时不能在视网膜附近聚焦的区域。
此外,在技术手段二中,所述近视加深抑制区域包括由许多凸透镜组成的凸透镜组,所述凸透镜的曲率比所述镜片的表面的曲率大,所述许多凸透镜以彼此隔开间隔且在二维方向扩展的方式配置。
在凸透镜是曲率比镜片的表面的曲率大的凸透镜的情况下,由于入射光向视网膜周边部聚焦时不成像于视网膜的后方,因此,具有抑制近视加深的效果。此外,在看近处时,由于能够使用具有相比于第一区域为正的屈光力的第二区域,因此,不容易发生调节滞后,能够使近视加深的抑制效果不容易减弱。此外,由于在没有凸透镜的眼镜镜片部分视线可以穿过,因此,相应地使得清晰视野区域扩展。
凸透镜的大小可以是直径为0.1-3mm左右。各凸透镜可以全部大小相同,也可以不同。佩戴者的瞳孔直径大约为3mm左右,但如果凸透镜比它还大,视线就会受到阻碍,因为视线穿过凸透镜部分时,完全依赖于凸透镜。“许多”不仅是指多个,还需要满足能够实现光学效果的数量。
许多凸透镜通过使穿过瞳孔的光线中的、没有穿过凸透镜的光线和穿过凸透镜的光线处于以预定的比例混合的状态,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近视加深抑制区域中的视野受到妨碍。
相邻的凸透镜彼此的间隔也可以与凸透镜的直径相同。当然,相邻间隔也可以不与直径相同。凸透镜不一定要全部是相同形状,也可以以有序或无序的方式配置间隔。
尤其,可以以使涉及视野的部分(竖直方向上的靠近镜片中央的部分)、尤其近视用部分的密度比远离视野的部分的密度低(即稀疏)的方式配置凸透镜。
例如,如在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近视用部分侧方,在底层镜片的像差大、预计不会穿过该部分观看物体的区域中,可以使凸透镜的间隔变窄或消除。
另一方面,如在远视用部分的侧方,在底层镜片的像差小、预计穿过该部分观看物体的区域中,优选使凸透镜的间隔隔开充足的间隔配置。此外,在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情况下,当眼镜向下滑落时,向下的视线不穿过加入了正屈光度的近视用部,从而导致看近处物体时的调节滞后的抑制效果消失。而且,由于是渐进地附加正屈光度数,因此,佩戴者不会察觉。
为了防止上述情况发生,在远视用部的上方,以高密度、即相邻间隔小或者无相邻间隔的方式配置凸透镜,从而能够兼具提醒眼镜滑落的效果。
包含许多凸透镜的近视加深抑制区域可以是配置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周围的环状区域,也可以是中央保留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主要部分,而在左右配置近视加深抑制区域。此外,在左右配置的情况下,优选配置于比中央靠下的区域。虽然想确保比中央靠上的区域的视野,但比中央靠下的区域的视野比靠上的区域窄,所以优选以上述方式配置。
具有上述那样的凸透镜的眼镜镜片例如优选使用镜片模具使热固性单体固化而制作。
此外,在技术手段三中,配置于所述镜片的靠中心侧的所述凸透镜组相比于配置于所述镜片的靠外周的所述凸透镜组,所述凸透镜的曲率小。
由于镜片的靠中心侧的区域很有可能进入佩戴者的视野,因此,通过使镜片的靠中心侧的曲率比镜片的靠外周的曲率小,从而能够减少使用时的异样感。
此外,在技术手段四中,所述许多凸透镜是复曲面形状的凸透镜,且以所述镜片的散光被抵消的角度配置。
复曲面(Troid surface or toric surface)是如圈环(甜甜圈)的表面那样,在圆环状的表面中在正交方向上曲率不同的面。散光是由镜片面在正交方向上屈光力不同而产生的像差,这是由于在凸透镜是复曲面形状的凸透镜的情况下,通过以使凸透镜所配置的角度与镜片面的散光抵消的角度配置,从而能够减轻散光。
此外,在技术手段五中,所述近视加深抑制区域构成为使光线在所述镜片表面散射的粗糙面区域,围住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周围。
这样,由于朝向视网膜周边部的入射光不会成像于视网膜后方,因此,具有抑制近视加深的效果。
粗糙面区域是因光散射而不能看清但能够看到光线的区域。粗糙面区域可以由使粗糙面区域内的所有光散射的面构成,也可以是使光散射的区域构成为许多凸点以彼此隔开间隔并且俯视观察时在二维方向上扩展的方式配置。例如,如图15(a)-15(c)所示,为了使光散射,可以形成为具有多个角度不同的面的、微小的许多突起。这样,形成为使光散射的雾状玻璃。
粗糙面区域例如可以是直接对眼镜镜片进行喷砂加工而成的粗糙面,可以是对镜片模具进行喷砂加工而形成粗糙面,将其用作模型而制作具有粗糙面区域的眼镜镜片。
此外,在技术手段六中,所述近视加深抑制区域构成为包括两个以上的独立的岛状的粗糙面区域。
这样,由于入射光向视网膜周边部聚焦时不会成像于视网膜的后方,因此,具有抑制近视加深的效果,并且由于在没有岛状的粗糙面区域的眼镜镜片部分视线可以穿过,因此,相应地能扩展清晰视野区域。
岛状的粗糙面区域可以如图15(a)那样,以镜片的表面为基准面,形成于与基准面相同高度的位置,或者如图15(b)那样,该粗糙面区域形成于向上方突出的位置,反之,还可以如图15(c)那样,形成于凹的凹陷位置。
此外,在技术手段七中,所述近视加深抑制区域形成为,从周围将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围成环状的圈环形状的区域。
技术手段七针对近视加深抑制区域所形成的位置的具体例。这样,如果近视加深抑制区域是围成环状的圈环形状的区域,那么就可以遮住视网膜周边部的整个区域,从而使近视加深的抑制效果更好。
此外,在技术手段八中,所述近视加深抑制区域配置于隔着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左右位置。
技术手段七针对近视加深抑制区域所形成的位置的具体例。这样,如果近视加深抑制区域位于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两侧,那么从远视用到近视用时都能确保视野,从而减少作为普通眼镜使用时的压力。
此外,在技术手段九中,所述近视加深抑制区域的所述许多凸透镜的分布密度在下方侧比在上方侧低。所述粗糙面区域形成有许多凸点,所述许多凸点的分布密度在下方侧比在上方侧低。
这样,能够减轻当佩戴者从下方看时、因视线方向上存在凸透镜而造成的看不清。分布密度的变化可以是不连续的,也可以是连续且逐渐的。
此外,在技术手段十中,在所述镜片的靠中心侧配置的所述凸透镜组相比于在所述镜片的靠外周配置的所述凸透镜组,所述凸透镜的分布密度低。在所述镜片的靠中心侧配置的所述粗糙面区域的凸点的分布密度相比于在所述镜片的靠外周配置的所述粗糙面区域的凸点的分布密度低。
这样,可以减少作为普通眼镜使用时的压力。
此外,在技术手段十一中,相比未配置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左右方向的所述凸透镜,配置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左右方向的所述凸透镜所发挥的正屈光度数小。这样,能够抑制当佩戴者从下方看时、凸透镜与第二区域的度数重合而使正屈光度数过高。
此外,在技术手段十二中,在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设置有屈光力渐进地变化的渐进带区域,且以从所述第一区域到所述第二区域逐渐赋予附加度数(AddPower)的方式设定附加梯度。
也就是说,具有渐进屈光力的渐进屈光面。如果使用上述那样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即具备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作为用于抑制近视加深的眼镜镜片,则不会发生在远视用与近视用之间的边界线上成像不连续(prism jump:棱镜跳跃)的情况,从而能够使视线移动顺畅,并且由于看近处时能够使用第二区域,因此,不容易发生调节滞后。
此外,在技术手段十三中,所述近视加深抑制区域配置于隔着所述渐进带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左右位置。
也就是说,不在具有较宽视野的第一区域配置近视加深抑制区域,而由于近视观察时视野相对窄,因此在下部区域的渐进带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两侧配置近视加深抑制区域,从而能够确保视野并且能够抑制近视的加深。
近视加深抑制区域例如可以是从距离第一区域的中心3mm以上的上方将第一区域包围的区域。
此外,在技术手段十四中,所述近视加深抑制区域形成于,与设置有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及所述渐进带区域的镜片的表面或背面中的任一面相反一侧的面。
这样,由于形成凸透镜的一侧的镜片表面可以形成于简单形状的基面,因此,便于对凸透镜进行设计,便于形成形状均匀的近视加深抑制区域。近视加深抑制区域侧可以是对象物侧的面。
此外,在技术手段十五中,关于所述近视加深抑制区域所占的总面积除以近视加深抑制区域以外的部分所占的总面积所得到的面积比,配置于所述第一区域附近的所述面积比配置于所述第二区域附近的所述面积比小。
这是因为,通过这样设定,由于在渐进带屈光力镜片中,在第二区域附近、尤其是左右的区域集中发生散光、失真,因此穿过上述部分而看物体的频次较低。然而,上述区域也是看近处物体时在视网膜的周边容易发生远视性的模糊的区域。因此,在本手段中,通过在上述部分以相对较高的密度配置例如凸透镜,从而能够以相对不遮挡视野的方式,而高效地发挥近视加深抑制效果。
此外,在技术手段十六中,在所述近视加深抑制区域中,配置于所述渐进带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附近的所述凸透镜的屈光力比配置于所述第一区域附近的所述凸透镜的屈光力为正。
已知上述凸透镜的屈光力越大,近视加深抑制效果越好,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与凸透镜以外的部分的屈光力之差变大,因此,近视加深抑制区域处的可视性会下降。
但是,由于隔着上述第二区域的两侧的区域集中发生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散光、失真(distortion aberration)集中,因此穿过上述部分而看物体的频次少。然而,上述区域也是看近处物体时,在视网膜的周边容易发生远视性的模糊的区域。因此,在本技术手段中,通过在上述部分配置趋于正向的凸透镜,从而能够以相对不遮挡视野的方式,高效地发挥近视加深抑制效果。
可以将上述各技术手段所示的各发明任意组合。例如,可以将手段一所示的发明的全部或者一部分的结构与手段二之后的至少一个发明中的至少一部分的结构相结合。尤其,可以将手段一所示的发明与手段二之后的至少一个发明中的至少一部分的结构相结合。此外,还可以从手段一至手段十六所示的发明中提取任意结构,并将提取的结构组合。本申请的申请人保留对包含上述结构的发明进行专利申请的权利。
本申请包括于2020年12月23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0-213185号的公开内容,包括其说明书、权利要求和附图,在此全部写入。
发明效果
在佩戴本发明的用于抑制近视加深的眼镜镜片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周围的近视加深抑制区域,使视网膜周边部的焦点配置于视网膜的前方,因此,具有防止佩戴者的近视加深的效果。此外,在用上述镜片观察近处时,由于能够使用具有比第一区域大的屈光力的第二区域,因此,不容易发生调节滞后,能够使近视加深的抑制效果不容易减弱。
附图说明
图1(a)、1(b)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近视抑制镜片的镜片特性的图,图1(a)是在透射光条件下的平均度数分布图,图1(b)是散光分布图。
图2是对形成于实施方式一的近视抑制镜片的表面的、近视加深抑制区域的凸点的分布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3是沿图2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对形成于实施方式二的近视抑制镜片的表面的、近视加深抑制区域的凸点的分布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5是沿图4的B-B线的剖视图。
图6是对形成于实施方式三的近视抑制镜片的表面的、近视加深抑制区域的凸点的分布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7是对形成于实施方式四的近视抑制镜片的表面的、近视加深抑制区域的凸点的分布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8是对实施方式四中,通过具有复曲面的凸点,将底层镜片的散光抵消时的度数变化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9是对实施方式四中穿过具备复曲面的凸点的复曲面的中心的直线的形状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0是对形成于实施方式五的近视抑制镜片的表面的、近视加深抑制区域的凸点的分布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1是对形成于实施方式七的近视抑制镜片的表面的、近视加深抑制区域的凸点的分布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2是对形成于实施方式九的近视抑制镜片的表面的、近视加深抑制区域的凸点的分布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3是用于对实施方式十的岛状的粗糙面区域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4是其他实施方式的具有粗糙面区域的近视抑制镜片的俯视图。
图15(a)-15(c)是用于对粗糙面的形成位置的图案进行说明的粗糙面的示意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用于抑制近视加深的眼镜镜片(以下,称作近视抑制镜片)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一>
实施方式一中,制作了在镜片的背面具有图1(a)、图1(b)的渐进特性的近视抑制镜片1。在图1(a)、图1(b)中,X方向是眼镜镜片使用时的水平方向,Y方向是眼镜镜片使用时的竖直方向。上述近视抑制镜片1的基本设计条件如下所示。
左边和右边的镜片都是S-1.00D、ADD 1.50D、内移理论值(日语:インセット理論値)为2.1mm、渐进带长度为13mm。也就是说,如图1(a)所示,平均度数(镜片度数)设为在远视用区域为S-1.00D,在近视用区域为0.50D。
此外,由图1(b)可知,从中央至上方的远视用区域中,大范围地没有散光,其次是随着朝向下方侧而逐渐变窄的渐进带区域,然后在近视区域再次扩展。近视用区域的没有散光的区域比远视用区域的没有散光的区域窄,但不会妨碍近视观看的大小。散光集中于渐进带区域的左右侧方。
此外,近视抑制镜片1设为,屈光率为1.60的非球面镜片,其中,
表面:2.0Curve(1.523当量)
背面:确定为具有规定的近视矫正、调节辅助度数的渐进形状
中心厚度:1.0mm
镜片直径:75mm。
如图2和图3所示,在近视抑制镜片1的镜片表面形成有近视加深抑制区域2。在图2中,X方向是眼镜镜片使用时的水平方向,Y方向是眼镜镜片使用时的竖直方向。近视加深抑制区域2包括许多圆顶(Dome)形状的小的凸点(Spot)3。在近视加深抑制区域2中,全部凸点3所占的面积与这些凸点3之外的部分所占的面积之比,在实施方式一中为1:1。
近视加深抑制区域2位于避开镜片纵向中央的渐进带区域的左右两侧位置,且以不涉及远视用部区域的方式配置于镜片的下部区域。该配置位置为,大致与图1(b)的散光分布图的散光集中的区域重合的区域。也就是说,近视加深抑制区域2被配置在不妨碍远视用区域、渐进带区域、近视用区域的视野的区域,该部分也是入射的光线在视网膜周边部聚焦的区域。
如图3所示,实施方式一的凸点3是与近视抑制镜片1一体化而成形的、直径为2mm的圆顶形状的凸透镜。凸点3具有从凸点3的顶点方向观察时为正圆形的外形。在实施方式一中,近视加深抑制区域2中在左右分别配置有由许多凸点3排列而成的6条曲线列,6条曲线列以并列且朝向内侧成凸状的方式沿着散光方向排列。在列向上,凸点3以2mm的间隔排列,列彼此以各列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4mm的方式有序地连续排列。凸点3的曲线以1.523换算为5.0Curve。
在实施方式一所示的近视抑制镜片1中,具有抑制佩戴者的近视加深的效果,并且由于能够在用上述镜片看近处物体时使用近视用区域,因此,不容易发生调节滞后,这点也能够抑制近视加深。此外,由于在散光集中的区域配置有近视加深抑制区域2,因此,对正常目视没有妨碍。
<实施方式二>
实施方式二是实施方式一的变形。实施方式二的近视抑制镜片5形成有与实施方式一的近视抑制镜片1的图1(a)、图1(b)的渐进特性相同的特性,以与近视抑制镜片1相同的基本设计条件进行设计。如图4所示,在实施方式二的近视抑制镜片5中,近视加深抑制区域6的形状为以围住配置于镜片中心的清晰视野区域8的方式配置成环状。近视抑制镜片5的各个凸点7的形状是与实施方式一的凸点3相同的凸透镜,但配置图案不同。近视加深抑制区域6包括由许多凸点7同心地配置的6个圆环状的曲线列。许多凸点7在列向上以2-3mm的间隔排列,列彼此以各列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4mm的方式有序地连续排列。
在实施方式二所示的近视抑制镜片5中,除了具有通过抑制视网膜周边的远视性的模糊从而抑制近视加深的效果,还具有通过抑制调节滞后从而进一步抑制近视加深的效果。
此外,与仅抑制调节滞后而抑制近视加深的手段并经常被使用的渐进屈光力透镜相比,通过使凸点围住镜片的使用部位,从而能够抑制由于例如眼镜向下滑落等而导致佩戴者的眼睛位置与镜片的焦点未对准而导致的效果减半。
由于远视用部、近视用部为非凸点部,因此,也可以将非凸点部设置为竖直方向长的椭圆状。
<实施方式三>
实施方式三是实施方式一的变形。实施方式三的近视抑制镜片10形成有与实施方式一的近视抑制镜片1的图1(a)、图1(b)的渐进特性相同的特性,以与近视抑制镜片1相同的基本设计条件进行设计。如图6所示,实施方式三的近视加深抑制区域11位于避开镜片的纵向中央的、尤其是视线上下移动的区域(左右方向的镜片直径的长度的20-30%左右的宽度)的、左右两侧位置。近视抑制镜片11的各个凸点12的形状是与实施方式一的凸点3相同的凸透镜,但配置图案不同。近视加深抑制区域11包括左右分开地配置的、各7条的直线列。许多凸点12在列向上以3mm的间隔排列,列彼此以各列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4mm的方式有序地连续排列。
在实施方式三所示的近视抑制镜片10中,由于在远视用区域、近视用区域不存在凸点12,从而能够提高作为眼镜镜片的使用感,并且通过使近视抑制区域在侧方部围住视野,从而能够实现抑制近视加深的效果。与实施方式一相比,由于在远视用部侧方也配置凸点,因此,能够相对更好地实现因视网膜周边的远视性的模糊而导致的近视加深的抑制效果。
<实施方式四>
实施方式四也是实施方式一的变形。实施方式四的近视抑制镜片10形成有与实施方式一的近视抑制镜片1的图1(a)、图1(b)的渐进特性相同的特性,以与近视抑制镜片1相同的基本设计条件进行设计。
在实施方式四中,配置于镜片表面的近视加深抑制区域15的凸点16的形状和配置角度与实施方式一不同。在实施方式四中,对凸点16的形状和配置角度具体进行说明。如图7和图8所示,实施方式四的许多凸点16形成为复曲面,即、在纵横正交的方向上有最大和最小的长度以及最大和最小的曲率。如图9所示,设X方向的曲率为C1,设Y方向的曲率为C2,对凸点16的角动量Z(穿过复曲面的中心的直线的形状)进行定义时,可以表示为:
Z=(C1×X2+C2×Y2)/(1+sqrt(1-C12×X2+C22×Y2)
如图8所示,设底层的近视抑制透镜10的局部度数为S-0.25D、C-0.50D,以X方向为基准的散光轴方向(AX)100。另一方面,在由度数表示凸点16的复曲面的情况下,在S+3.25D、C+0.50D且以X方向为基准而旋转100度(AX100),相位发生变化的状态下,与近视抑制透镜10重叠时,C度数恰好彼此抵消。由于C度数只是散光,因此,能够通过以适当角度(相位)配置凸点16,从而消除该位置处的散光。适当角度是指,近视抑制镜片10的局部度数的最大度数方向与凸点16的复曲面的最大度数方向正交的方向。但是,由于允许稍许的角度偏差,因此,通过配置于大致上述方向,从而能够将近视加深抑制区域15的散光抵消,能够减轻给佩戴者的眼睛带来的负担。
如图7所示,对凸点16赋予了渐进特性的结果,能够在发生散光的近视抑制镜片10的周边区域,以抵消散光的方式配置。配置在散光的等高线上的凸点16的复曲面的最大度数方向配置成与该散光方向大致正交。不在等高线上的凸点16也是考虑了散光来确定相位的。可以根据散光方向配置比图7所示更多(此外也可以是各种大小)的凸点16。
通过这样,能够使穿过点区域的光线在视网膜跟前成像,能够防止通过底层镜片的散光而导致光线的焦点进深延长,能够稳定地成像于视网膜跟前。
<实施方式五>
实施方式五是实施方式二的变形。如图10所示,在实施方式五的近视抑制镜片18中,近视加深抑制区域19的形状与实施方式二的环状的近视加深抑制区域6相同,形成于清晰视野区域20的周围。在实施方式五中,与实施方式二的不同之处在于,近视加深抑制区域19中的许多凸点21被配置成随着朝向下方而变得稀疏、即密度变低。
在上述那样的近视抑制镜片18的情况下,尤其便于近视用区域的观看。
<实施方式六>
在实施方式一至五中,凸点3、7、12、16的凸透镜形状的曲线以相同的曲率构成,因此,由凸点3、7、12、16所附加的正屈光度数在近视加深抑制区域6、11、15、19也均相同。
然而,在上述各镜片中,由于近视用区域的镜片度数(S度数)均为正屈光,因此,若凸点3、7、12、16附加有正屈光度数,则对于与近视用区域的附加有正区域度数的区域交错的部分,会发生过度矫正。因此,可以将配置于近视用区域以下的凸点3、7、12、16的正屈光度数设为小于该区域之上的凸点3、7、12、16的正屈光度数(或者减小曲率)。
例如,对近视抑制区域相对地附加正屈光3D的度数时,
在底层镜片的平均度数相对于远视用度数为平均0.5D的区域,配置2.5D的凸点,
在底层镜片的平均度数相对于远视用度数为平均1.0D的区域,配置2.0D的凸点,
在底层镜片的平均度数相对于远视用度数为平均1.5D的区域,配置1.5D的凸点。
<实施方式七>
实施方式七是实施方式二的变形。与实施方式二相同,在实施方式七的近视抑制镜片21中,近视加深抑制区域6的许多凸点3以围住配置于镜片中心的清晰视野区域8的方式配置成环状。然而,如图11所示,在实施方式七中,许多凸点3以镜片的靠近中心侧的区域比镜片的靠近外周的区域分布密度低的方式配置。
在上述那样的近视抑制镜片21的情况下,由于视线在清晰视野区域8看得更多,因此,在作为普通眼镜而使用时的压力减少。
<实施方式八>
实施方式八是实施方式三的变形。俯视时的近视加深抑制区域11的许多凸点12的二维方向的分布状态与实施方式三相同。也就是说,与实施方式三相同,近视加深抑制区域11配置于避开镜片的纵向中央的、尤其是视线上下移动的区域(左右方向的镜片直径的长度的20-30%左右的宽度)的、左右两侧位置。然而,在实施方式八中设计成,比图6中的C线靠下方的渐进带区域、近视用区域中的凸点12的屈光力相比于比C线靠上方的远视用区域中的凸点12的屈光力为正。在上述实施方式八中,为1.00D正屈光。
这样,通过使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散光、失真集中,在视线不怎么观看的部分,配置屈光力更大的隆起体,从而能够在相对不遮挡视野的情况下更高效地发挥近视加深抑制效果。
<实施方式九>
实施方式九是实施方式八的变形。在实施方式八中,改变了配置于远视用区域的周围的凸点3的屈光力和配置于近视用区域的周围(比C线靠下方)的凸点3的屈光力,但是也可以不像实施方式八那样以某条线进行区分,而是阶梯地改变面积比。实施方式九是改变了近视加深抑制区域的凸点的分布密度(面积比)的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可以比C线附近靠上方的区域,将凸点3与凸点3以外的部分的面积比设为“疏”(例如0.3:1左右),在比C线附近靠下方的区域,将凸点3与凸点3以外的部分的面积比设为与比C线附近靠上方的区域相比,相对“密”(例如0.8:1)。
<实施方式十>
实施方式十是将近视加深抑制区域设为粗糙面的示例,而不是将许多凸点设为凸透镜。如图13所示,在实施方式十中,在俯视观察下在透明的镜片基材形成有磨砂玻璃状的岛状的凸点30。在实施方式十中,能够形成如下的近视抑制镜片:在与图2、图4、图6、图7、图10、图11、图12那样的、俯视观察下的凸点3、7、12、16的分布位置相同的位置配置有凸点30。近视抑制镜片31具有近视加深抑制区域,在近视加深抑制区域中,许多凸点30在二维方向上连续地隔开间隔地配置,这样的近视抑制镜片31也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一至九的近视抑制镜片相同的效果。
上述实施例仅是作为举例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构思的具体实施方式而记载的。也就是说,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也可以例如以如下所示变更的方式而具体化。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凸点3、7、12、16的形状、分布状态仅是一个示例,也可以以其他形状、分布状态来实施。
·也可以将实施方式四的具有复曲面的凸点12应用于其他实施方式以减轻散光。
·也可以将如实施方式五那样的、使下方稀疏以便于看到近视用区域的结构应用于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近视加深抑制区域6、11、15、19中的凸点3、7、12、16的形状相同,但是近视加深抑制区域中的凸点的形状也可以不相同。
·在实施方式六中,使配置于近视用区域以下的凸点3、7、12、16的正屈光度数小于该区域上方的区域的凸点3、7、12、16的正屈光度数,但是也可以将近视用区域的正屈光度数设定为相同,或者设置成在近视用区域内正屈光度数进一步逐渐降低。
·实施方式十是将实施方式一至九的凸透镜设置为磨砂玻璃状的粗糙面的示例,且是将粗糙面区域构成为岛状的示例。然而,在近视加深抑制区域以粗糙面的方式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不是设置成上述那样的岛状,而是设置成整个近视加深抑制区域由粗糙面构成。例如,如图14所示,也可以在将避开视线上下移动的区域(左右方向的镜片直径的长度的20-30%左右的宽度)的、左右两侧位置设为近视加深抑制区域36情况下,将近视抑制镜片35的左右的整个近视加深抑制区域32设置成磨损玻璃状的粗糙面。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结构。各实施方式、变形例的构成要素可以任意选择并组合。此外,各实施方式、变形例中的任意构成要素都可以与解决本发明的手段中记载的任意构成要素或者体现解决本发明的手段中记载的任意构成要素相结合。由此,申请人还打算对本申请进行修改或进行分案申请而获得这些权利。
此外,申请人还打算通过将本申请变更为外观设计进行申请而获得整体外观专利或者部分外观专利的权利。附图中由用实线描绘了本装置的整体,其中,附图不仅包括整体外观设计,也包括对该装置的局部部分提出保护请求的部分外观设计。例如,自不必说附图不仅包括有关该装置的局部的局部外观设计,而且还包括有关装置的某些部分的部分设计,而且与部件无关还包括将该装置的一部分作为局部外观设计。作为该装置的局部部分,可以是装置的局部构件,也可以是该局部的一部分。
附图标记说明
1、5、10、18、31、35…用于抑制近视加深的眼镜镜片
3、7、12、16…作为凸透镜的凸点
30…作为岛状的粗糙面区域的凸点
6、11、15、19、36…近视加深抑制区域
Claims (18)
1.一种用于抑制近视加深的眼镜镜片,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配置于镜片中的上方且用于看较远方,所述第二区域配置于比所述第一区域靠下方且具有相比于所述第一区域为正的屈光力,
以围住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周围的方式,配置有近视加深抑制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抑制近视加深的眼镜镜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近视加深抑制区域包括由许多凸透镜组成的凸透镜组,所述凸透镜的曲率比所述镜片的表面的曲率大,所述许多凸透镜以彼此隔开间隔且在二维方向扩展的方式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抑制近视加深的眼镜镜片,其特征在于,
配置于所述镜片的靠中心侧的所述凸透镜组相比于配置于所述镜片的靠外周的所述凸透镜组,所述凸透镜的曲率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抑制近视加深的眼镜镜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许多凸透镜是复曲面形状的凸透镜,且以所述镜片的散光被抵消的角度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抑制近视加深的眼镜镜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近视加深抑制区域构成为使光线在所述镜片表面散射的粗糙面区域,围住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周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抑制近视加深的眼镜镜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近视加深抑制区域构成为包括两个以上的独立的岛状的所述粗糙面区域。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抑制近视加深的眼镜镜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近视加深抑制区域是将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从周围围成环状的圈环形状的区域。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抑制近视加深的眼镜镜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近视加深抑制区域配置于隔着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左右位置。
9.如权利要求2至4、7、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抑制近视加深的眼镜镜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近视加深抑制区域的所述许多凸透镜的分布密度在下方侧比在上方侧低。
10.如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抑制近视加深的眼镜镜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粗糙面区域形成有许多凸点,所述许多凸点的分布密度在下方侧比在上方侧低。
11.如权利要求2至4、7、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抑制近视加深的眼镜镜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镜片的靠中心侧配置的所述凸透镜组相比于在所述镜片的靠外周配置的所述凸透镜组,所述凸透镜的分布密度低。
12.如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抑制近视加深的眼镜镜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镜片的靠中心侧配置的所述粗糙面区域的凸点的分布密度相比于在所述镜片的靠外周配置的所述粗糙面区域的凸点的分布密度低。
13.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抑制近视加深的眼镜,其特征在于,
相比未配置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左右方向的所述凸透镜,配置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左右方向的所述凸透镜所发挥的正屈光度数小。
14.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抑制近视加深的眼镜镜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设置有屈光力渐进地变化的渐进带区域,且以从所述第一区域到所述第二区域逐渐赋予附加度数的方式设定附加梯度。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用于抑制近视加深的眼镜镜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近视加深抑制区域配置于隔着所述渐进带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左右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用于抑制近视加深的眼镜镜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近视加深抑制区域形成于,与设置有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及所述渐进带区域的镜片的表面或背面中的任一面相反一侧的面。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用于抑制近视加深的眼镜镜片,其特征在于,
关于所述近视加深抑制区域所占的总面积除以近视加深抑制区域以外的部分所占的总面积所得到的面积比,配置于所述第一区域附近的所述面积比配置于所述第二区域附近的所述面积比小。
18.如权利要求14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抑制近视加深的眼镜镜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近视加深抑制区域中,配置于所述渐进带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附近的所述凸透镜的屈光力比配置于所述第一区域附近的所述近视加深抑制区域的所述凸透镜的屈光力为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213185 | 2020-12-23 | ||
JP2020-213185 | 2020-12-23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114711A true CN114114711A (zh) | 2022-03-01 |
Family
ID=791644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388239.7A Pending CN114114711A (zh) | 2020-12-23 | 2021-11-22 | 用于抑制近视加深的眼镜镜片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20197058A1 (zh) |
EP (1) | EP4030221B1 (zh) |
JP (1) | JP2022100249A (zh) |
CN (1) | CN114114711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166822A1 (ja) * | 2022-03-03 | 2023-09-07 | ホヤ レンズ タイランド リミテッド | 眼鏡レンズ、眼鏡レンズの製造方法、眼鏡レンズの設計方法、眼鏡及び眼鏡の製造方法 |
WO2023234132A1 (ja) * | 2022-06-03 | 2023-12-07 | 東海光学 株式会社 | 眼鏡用レン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4365668A1 (en) * | 2022-11-04 | 2024-05-08 | Carl Zeiss Vision International GmbH | Spectacle lens with non-concentric microstructures |
EP4390519A1 (en) * | 2022-12-21 | 2024-06-26 | Essilor International | Prismatic microlenses on pal for correction contribution |
DE102023110569B3 (de) * | 2023-04-25 | 2024-10-31 | Rodenstock Gmbh | Brillenglas zum Myopie Management mit dualer Progressionskontrolle, Verfahren sowie Verwendung |
CN116953957A (zh) * | 2023-07-21 | 2023-10-27 | 江苏康耐特光学有限公司 | 一种近视防控眼镜片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95420A (zh) * | 2006-09-15 | 2009-12-02 | 卡尔蔡司视觉澳大利亚控股有限公司 | 眼科镜片元件 |
CN201749260U (zh) * | 2010-07-12 | 2011-02-16 | 段亚东 | 近视渐进周边离焦矫正眼镜 |
CN104678572A (zh) * | 2013-11-29 | 2015-06-03 | 豪雅镜片泰国有限公司 | 眼镜片 |
US20190033619A1 (en) * | 2016-08-01 | 2019-01-31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 Ophthalmic lenses for treating myopia |
WO2020014613A1 (en) * | 2018-07-12 | 2020-01-16 | Sightglass Vision, Inc.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educing myopia in children |
US20200089023A1 (en) * | 2018-03-29 | 2020-03-19 | Reopia Optics, LLC | Anti-myopia-progression spectacl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
CN111103701A (zh) * | 2020-01-02 | 2020-05-05 | 温州医科大学 | 一种表面具有环带柱面微结构的眼镜片 |
WO2020113212A1 (en) * | 2018-11-30 | 2020-06-04 | Sightglass Vision, Inc. | Light scattering lens for treating myopia and eyeglasses containing the same |
CN111880323A (zh) * | 2020-08-17 | 2020-11-03 | 徐向阳 | 一种防控进展性近视远近两用多点离焦棱透组合镜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85222A (en) * | 1992-11-20 | 1994-02-08 | Gentex Optics, Inc. | Progressive lens series |
US6343861B1 (en) * | 1998-06-12 | 2002-02-05 | Sola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 Myopia lens |
SG10201400920RA (en) * | 2014-03-24 | 2015-10-29 | Menicon Singapore Pte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xial growth with an ocular lens |
CN107708614B (zh) * | 2015-04-15 | 2020-06-02 | 视觉缓解公司 | 具有分等级的显微镜头的眼镜镜片 |
US10268050B2 (en) | 2015-11-06 | 2019-04-23 | Hoya Lens Thailand Ltd. | Spectacle lens |
SG11201903710QA (en) * | 2016-10-25 | 2019-05-30 | Holden Brien Vision Inst | Devices, systems and/or methods for myopia control |
WO2018208724A1 (en) * | 2017-05-08 | 2018-11-15 | Sightglass Vision, Inc. | Contact lenses for reducing myopia and methods for making the same |
EP3809168B1 (en) * | 2020-04-21 | 2024-03-20 | Essilor International | Optical lens |
WO2022031298A1 (en) * | 2020-08-07 | 2022-02-10 | Carl Zeiss Vision International Gmbh | Progressive addition lens for myopia contro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EP4006626A1 (en) * | 2020-11-26 | 2022-06-01 | Carl Zeiss Vision International GmbH | Spectacle lens design, spectacle lens ki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pectacle lens |
-
2021
- 2021-11-22 CN CN202111388239.7A patent/CN114114711A/zh active Pending
- 2021-12-01 JP JP2021195206A patent/JP2022100249A/ja active Pending
- 2021-12-22 US US17/559,521 patent/US20220197058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12-23 EP EP21217476.7A patent/EP4030221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95420A (zh) * | 2006-09-15 | 2009-12-02 | 卡尔蔡司视觉澳大利亚控股有限公司 | 眼科镜片元件 |
CN201749260U (zh) * | 2010-07-12 | 2011-02-16 | 段亚东 | 近视渐进周边离焦矫正眼镜 |
CN104678572A (zh) * | 2013-11-29 | 2015-06-03 | 豪雅镜片泰国有限公司 | 眼镜片 |
US20190033619A1 (en) * | 2016-08-01 | 2019-01-31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 Ophthalmic lenses for treating myopia |
US20200089023A1 (en) * | 2018-03-29 | 2020-03-19 | Reopia Optics, LLC | Anti-myopia-progression spectacl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
WO2020014613A1 (en) * | 2018-07-12 | 2020-01-16 | Sightglass Vision, Inc.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educing myopia in children |
WO2020113212A1 (en) * | 2018-11-30 | 2020-06-04 | Sightglass Vision, Inc. | Light scattering lens for treating myopia and eyeglasses containing the same |
CN111103701A (zh) * | 2020-01-02 | 2020-05-05 | 温州医科大学 | 一种表面具有环带柱面微结构的眼镜片 |
CN111880323A (zh) * | 2020-08-17 | 2020-11-03 | 徐向阳 | 一种防控进展性近视远近两用多点离焦棱透组合镜片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166822A1 (ja) * | 2022-03-03 | 2023-09-07 | ホヤ レンズ タイランド リミテッド | 眼鏡レンズ、眼鏡レンズの製造方法、眼鏡レンズの設計方法、眼鏡及び眼鏡の製造方法 |
WO2023234132A1 (ja) * | 2022-06-03 | 2023-12-07 | 東海光学 株式会社 | 眼鏡用レン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030221A2 (en) | 2022-07-20 |
JP2022100249A (ja) | 2022-07-05 |
EP4030221A3 (en) | 2022-09-07 |
EP4030221B1 (en) | 2024-12-18 |
US20220197058A1 (en) | 2022-06-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2019312B2 (en) | Spectacle lens | |
CN114114711A (zh) | 用于抑制近视加深的眼镜镜片 | |
JP7571019B2 (ja) | 近視を治療するための光散乱レンズおよび光散乱レンズを含む眼鏡 | |
CN114994951B (zh) | 一种眼镜片及框架眼镜 | |
CN104678572B (zh) | 眼镜片 | |
EP4006624B1 (en) | Spectacle lens desig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pectacle lens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a spectacle lens for at least retarding myopia progression | |
CN212160264U (zh) | 眼镜片 | |
WO2021132079A1 (ja) | 眼鏡レンズ | |
KR102000911B1 (ko) | 프로그레시브 안경 렌즈, 프로그레시브 안경 렌즈를 제조하는 방법 및 프로그레시브 안경 렌즈를 설계하는 방법 | |
CN107765448A (zh) | 连续变焦隐形眼镜 | |
KR102704063B1 (ko) | 안경 렌즈 설계, 안경 렌즈 키트, 및 안경 렌즈 제조 방법 | |
JP4170093B2 (ja) | 遠方及び中間物体距離用のフ゜ログレッシブ眼鏡レンズ | |
US20230129377A1 (en) | Spectacle lens | |
EP2824503B1 (en) | Lens set manufacturing method | |
EP3474796B1 (en) | Protective shield with arcuate lens portion having a horizontally varying vertical curvature | |
EP4328658A1 (en) | Spectacle lens design and methods to retard and control the progression of myopia | |
JPH05323242A (ja) | 無跳躍像二重焦点コンタクトレンズ | |
CN119604804A (zh) | 用于抑制屈光不正加深的眼镜镜片 | |
CN113848656A (zh) | 眼镜片 | |
JP2013182250A (ja) | レンズセット、レンズ設計方法及びレンズ製造方法 | |
JP2013182249A (ja) | レンズセット、レンズ設計方法及びレンズ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