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图1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俯视示意图。图1B为图1A的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1C为图1A的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导光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先参照图1A及图1B。图1B为图1A的光源模块10沿
线的剖面示意图。光源模块10包括具有渐变微结构的导光板100以及光源200。导光板100包括出光面110、底表面120、入光面130以及多个第一微结构140。底表面120与出光面110背对。入光面130连接出光面110与底表面120。导光板100的材质例如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等可透光材质。
光源200用于提供光束I。在本实施例中,光源200设置于导光板100的入光面130旁,使光束I可自入光面130进入导光板100中。在本实施例中,光源200可包括多个发光元件210,多个发光元件210沿着第二方向D2排列于入光面130旁。发光元件210例如为发光二极体,但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多个发光元件210也可由灯管取代。为了清楚示出光源模块的结构特征,图1A仅示出光源模块10的导光板100及光源200,而省略绘示其他元件。
多个第一微结构140设置于出光面110上。多个第一微结构140中的每一个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且多个第一微结构140沿第二方向D2排列。其中,第一方向D1平行于入光面130的法线方向,换句话说,第一方向D1垂直于入光面130。第二方向D2垂直于第一方向D1。也就是说,多个第一微结构140是设置于导光板100的出光面110上的多个条状结构,且这些第一微结构140由入光面130延伸至入光面130的对侧面(未标示),且在出光面110上由入光面130的一侧缘排列至入光面130的另一侧缘。在其他实施例中,导光板100更包括相对的两侧面(未标示),这两侧面分别连接出光面110、底表面120、入光面130以及对侧面。这些第一微结构140在出光面110上由出光面110与两侧面中的一连接的侧缘排列至出光面110与两侧面中的另一连接的侧缘。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微结构140与导光板100为一体成型。
请同时参照图1A至图1C。图1C为图1A的导光板100沿
线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C所示,多个第一微结构140设置于导光板100的出光面110上。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微结构140包括第一微结构
、第一微结构
、第一微结构
…,以及第一微结构
、第一微结构
…等。本发明不限定及第一微结构140的数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视其实际产品的设计需求,并参照本实施例的教示,来调整导光板100所设置的第一微结构140的数量。导光板100包括中心100M。导光板的中心100M可位于导光板100在第二方向D2上的中心,或位于导光板100在第二方向D2上的中心附近。来自光源的光束,可沿第一方向D1进入导光板100。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微结构140可对称于导光板100的中心100M。
如图1C所示,多个第一微结构140中的每一个例如呈三角柱状。多个第一微结构140中的每一个具有与出光面110之间的内侧夹角α及外侧夹角β;每一第一微结构140中,内侧夹角α较外侧夹角β更靠近导光板100的中心100M。如图1C所示,第一微结构
具有内侧夹角
及外侧夹角
;第一微结构
具有内侧夹角
及外侧夹角
;以此类推。详细来说,多个第一微结构140各自具有第一微结构表面140S,且每一微结构表面140S具有相对的内侧面(未标示)及外侧面(未标示)。第一微结构
的第一微结构表面140S的内侧面及外侧面可与导光板100的出光面110分别交会于内侧X以及外侧Y,其中内侧X较外侧Y更靠近导光板100的中心100M。第一微结构
的第一微结构表面140S在内侧X处的切面与出光面110的夹角为内侧夹角
;第一微结构
的第一微结构表面140S在外侧Y处的切面与出光面110的夹角为外侧夹角
;以此类推。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微结构140中更包括位于导光板100的中心100M的第一微结构
,其中位于导光板100的中心100M的第一微结构
的第一微结构表面140S的内侧面及外侧面可分别与导光板100的出光面110夹有一相同角度的夹角
,也就是说第一微结构
是等腰三角形。于其他实施例,位于导光板100的中心100M的是位于相邻两第一微结构
,
的邻接处。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微结构140的外侧夹角β的角度随远离导光板的中心100M而增加。换言之,较远离中心100M的第一微结构
的外侧夹角
的角度大于第一微结构
的外侧夹角
的角度、较远离中心100M的第一微结构
的外侧夹角
的角度大于第一微结构
的外侧夹角
的角度...,较远离中心100M的第一微结构
的外侧夹角
的角度大于第一微结构
的外侧夹角
的角度、较远离中心100M的第一微结构
的外侧夹角
的角度大于第一微结构
的外侧夹角
的角度...以此类推。也就是说,随着第一微结构140与导光板的中心100M的距离增加,第一微结构140远离中心侧的底角的角度渐增。另一方面,多个第一微结构140的内侧夹角α的角度为固定值。换言之,第一微结构
的内侧夹角
、第一微结构
的内侧夹角
...,以及第一微结构
的内侧夹角
、第一微结构
的内侧夹角
...等的角度皆相同。借由多个第一微结构140的结构设计,除了仍维持光束I通过每一个第一微结构140的内侧面所出射的角度与光亮,同时能改变光束I通过每一个第一微结构140的外侧面所出射的角度,因此可控制光源模块10上不同位置的出光张角,而能够增加光源模块10在两侧(例如是在第二方向D2上的相对两侧)的辉度,而改善光源模块10两侧存在暗带的问题,提升画面整体均匀性。此外,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增加光源模块10在两侧的辉度的同时,仍可维持画面中心区域(例如是在第二方向D2上相对于两侧的中间部分)的平均辉度。因此,整体画面区的平均辉度也能够增加,而可提升光源模块10的效能。
于另一实施例中,导光板110更包括留白区(未绘示),留白区位于出光面在第二方向D2上的两端。出光面110上靠近与两侧面连接的侧缘部位可以具有留白区,也就是说,在留白区上不具有这些第一微结构140。由于这些第一微结构140能够增加光源模块在两侧(例如是在第二方向D2上的相对两侧)的辉度,因此当此光源模块10还包括围绕导光板100的胶框或背板时,胶框与背板会反射由出光面110与两侧面连接的侧缘部位的这些第一微结构140往导光板100两侧所出射的光线,而造成光源模块10会在导光板100两侧部位产生边缘亮线,而影响了视觉感受。因此透过在出光面110上靠近与两侧面中连接的侧缘部位的留白区可降低在导光板100两侧部位靠近胶框或背板的亮度,避免产生边缘亮线。
请继续参照图1C。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微结构140中的每一个沿第二方向D2具有宽度W,多个第一微结构140的宽度W随远离导光板100的中心100M而减小。在本实施例中,较远离中心100M的第一微结构
的宽度
小于第一微结构
的宽度
,较远离中心100M的第一微结构
的宽度
小于第一微结构
的宽度
,...以此类推。第一微结构140的此特征可有助于提升光源模块在两侧的辉度。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微结构140中的每一个相对出光面110具有高度H,多个第一微结构140的高度H为固定值。换句话说,多个第一微结构140的高度H实质相同。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微结构140(第一微结构
、第一微结构
、第一微结构
…,以及第一微结构
、第一微结构
…等)的高度H落在0毫米至0.2毫米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微结构140的内侧夹角α(例如,内侧夹角
、内侧夹角
...及内侧夹角
、内侧夹角
...等)及外侧夹角β(例如,外侧夹角
、外侧夹角
、外侧夹角
...及外侧夹角
、外侧夹角
...等)的角度落在0度至80度的范围内。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微结构140中的任两相邻的第一微结构140,其外侧夹角β的角度差值落在0度至10度的范围内。举例而言,相邻的第一微结构
和第一微结构
,其外侧夹角
与外侧夹角
的角度差值落在0度至10度的范围内。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第一微结构140,其外侧夹角β的角度差值为定值,多个第一微结构140的外侧夹角β的角度形成一等差序列,其中第一微结构
的外侧夹角
符合条件式:
其中,n为整数,x可落在0度至10度的范围内。但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相邻的第一微结构140,其外侧夹角β的角度差值也可以不是定值,本发明对此不加限制。
如图1C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微结构140连续地设置于出光面110上,也就是说,多个第一微结构140之间在第二方向D2上的间隔实质上为0。多个第一微结构140中的每一个的在第一方向D1上的长度可落在0毫米至500毫米的范围内。此外,第一微结构140可在第一方向D1上与入光面130保持一距离。
于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微结构140中的每一个具有远离出光面110的顶角(未标示),且这些顶角的角度随远离导光板100的中心100M而减小。第一微结构140的此特征可有助于提升光源模块10在两侧的辉度。
请再参照图1B。导光板100可更包括设置于底表面120上的多个第二微结构15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微结构150中的每一个为一内凹结构。第二微结构150可破坏光束I的全反射。借此,光束I可从出光面110射出而离开导光板100。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的光源模块10中,第二微结构150可使底表面120对光束提供扩散效果,因此光源模块10所提供的光束I具有较佳的均匀性。
此外,光源模块10可更包括反射片300。反射片300设置于导光板100的底表面120。当有光束I自底表面120或第二微结构150穿透离开导光板100时,反射片300可将光束I反射回导光板100中,进而增加光源模块10的光利用效率。
另外,光源模块10可进一步包括光学膜片400。光学膜片400设置于导光板100的出光面110的上方。光学膜片400例如包括棱镜片、逆棱镜片、扩散片或其组合等,可以依据不同的设计需求选用不同的光学膜,本发明对此不加限制。在本实施例中,自出光面110射出的光束通过光学膜片400后,自光源模块10出射。
图2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的光路示意图。图2的导光板100可相似于图1A至图1C中的导光板100,但其具体的数值,例如第一微结构140的数量和尺寸可不相同。
请参照图2。导光板100可例如是在第二方向D2上区分为中央区CA以及边缘区PA。相较于中央区CA,位于边缘区PA中的第一微结构140,可具有较大的外侧夹角β。因此,当光束自导光板100的出光面110经第一微结构140射出,边缘区PA的出光张角可大于中央区CA的出光张角,使边缘区PA的辉度提升,而提升画面整体均匀性。
此外,由于位于中央区CA及边缘区PA中的第一微结构140,其内侧夹角α均为固定,可维持中央区CA出光的辉度,且可避免抵销外侧夹角β的渐变效果。因此,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导光板100在边缘区PA的出光辉度提升的同时,中央区CA的出光辉度仍可维持,使整体画面的平均辉度也可得到提升。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微结构140的内侧夹角α为固定值。与本实施例相比,多个第一微结构140的内侧夹角α各自不同的比较例,其第一微结构140在中央区CA的出光可能不均匀,第一微结构140靠近内侧夹角α部分的出光可能与第一微结构140靠近外侧夹角β部分的出光产生干扰,而可能使中央区CA的辉度降低,或降低外侧夹角β的渐变设计提升边缘区PA的出光辉度的效果。
图3A至图3C为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的导光板的第一微结构的示意图。请参照图3A至图3C。图3A的实施例的第一微结构140类似于图1C的导光板100的第一微结构140。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微结构140为三角柱状结构。如图3A所示,第一微结构140可具有内侧夹角α及外侧夹角β。
图3B的实施例的第一微结构140a与图3A的第一微结构140类似,其差异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微结构140a为自由曲面柱状结构。自由曲面柱状结构可以是横截面轮廓为圆锥曲线的球面柱状结构、非球面柱状结构,也可以是横截面轮廓为非圆锥曲线的任意自由曲面柱状结构。如图3B所示,第一微结构140a可具有内侧夹角α及外侧夹角β。
图3C的实施例的第一微结构140b与图3A的第一微结构140类似,而差异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微结构140b为具有平坦顶部的柱状结构。第一微结构140b可类似于第一微结构140或第一微结构140a的柱状结构,但在柱状结构的顶部部分具有大致平行于导光板的出光面110的平坦表面PS。如图3C所示,第一微结构140b可具有内侧夹角α及外侧夹角β。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导光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4。图4的实施例的导光板100a与图1C的导光板100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导光板100a包括多个第一微结构140c,多个第一微结构140c设置于出光面110上。本实施例的多个第一微结构140c与图1C中所示的多个第一微结构140类似,其差异在于第一微结构140c中的每一个具有相对的内侧面140SA及外侧面140SB,内侧面140SA与出光面110夹设有内侧夹角α,外侧面140SB与出光面110夹设有外侧夹角β,外侧面140SB包括平行设置的两第一表面140SB1以及设置于两第一表面140SB1之间且垂直连接两第一表面140SB1的第二表面140SB2。已知,当来自下方较大角度入射的光线入射外侧面140SB时,会使光线经折射后被导向朝导光板100出光面110的正向出射,而无法达到使光线侧向出射来克服侧边暗带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对于来自多个第一微结构140c下方以相对较大角度入射第一微结构140c的外侧面140SB的光线(例如,图4中的光束I1),第二表面140SB2可将部分来自下方的光线往侧向偏折出射,因此可以克服以往来自下方较大角度入射的光线无法被有效导向导光板100两侧出射而仍有侧边暗带的问题,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
图5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导光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5。图5的实施例的导光板100b与图1C的导光板100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导光板100b包括多个第一微结构140d。多个第一微结构140d设置于出光面110上。本实施例的多个第一微结构140d与图1C中所示的多个第一微结构140类似,其差异在于,第一微结构140d中的每一个具有相对的内侧面140SA及外侧面140SB,内侧面140SA与出光面110夹设有内侧夹角α,外侧面140SB与出光面110夹设有外侧夹角β,内侧面140SA为第一曲面C1,多个第一微结构140d的第一曲面C1的曲率皆相同。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曲面构型的内侧面140SA,可增加光线正向出射的效果,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
图6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导光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6。图6的实施例的导光板100c与图1C的导光板100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导光板100c包括多个第一微结构140e。多个第一微结构140e设置于出光面110上。本实施例的多个第一微结构140e与图1C中所示的多个第一微结构140类似,其差异在于,第一微结构140e中的每一个具有相对的内侧面140SA及外侧面140SB,内侧面140SA与出光面110夹设有内侧夹角α,外侧面140SB与出光面110夹设有外侧夹角β,内侧面140SA为第一曲面C1,第一微结构140e的第一曲面C1的曲率皆相同。且其中外侧面140SB为第二曲面C2,第一微结构140e的第二曲面C2的曲率随远离导光板100c的中心100M而增加。在本实施例中,对于来自多个第一微结构140e下方以相对较大角度入射第一微结构140e的外侧面140SB的光线,第一微结构140e的外侧面140SB可将之有效地导向侧向出射,改善侧边暗带的问题,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光源模块或导光板,借由多个第一微结构的内侧夹角及外侧夹角的结构设计,能够增加光源模块在两侧的辉度,而改善光源模块两侧存在暗带的问题,提升画面整体均匀性。此外,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增加光源模块在两侧的辉度的同时,仍可维持画面中心区域的平均辉度。因此,整体画面区的平均辉度也能够增加,而可提升光源模块的效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凡是依照本发明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另外本发明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到本发明所公开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检索,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权利范围。此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