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4056433B -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56433B
CN114056433B CN202110481968.0A CN202110481968A CN114056433B CN 114056433 B CN114056433 B CN 114056433B CN 202110481968 A CN202110481968 A CN 202110481968A CN 114056433 B CN114056433 B CN 1140564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rocker
width direction
vehicle width
de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8196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56433A (zh
Inventor
石川靖
守田雄一
山口雄作
今城秀之
三好克久
西本允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0564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564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564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564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62D25/025Side sil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62D27/023Assembly of structural j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地确保小重叠碰撞时的冲击能量吸收性能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具备形成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第一封闭截面(C1)的下边梁(2)和设置在第一封闭截面(C1)内以加强该下边梁(2)的前端部分的加强部件(30),加强部件(30)具有:对输入到下边梁(2)的前端部分的朝向车身后方的碰撞负荷进行支承的前端加强部(31);当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的碰撞负荷输入到下边梁(2)的前端部分时,容许下边梁(2)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变形的变形容许部(32);以及在下边梁(2)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变形之后抑制下边梁(2)的变形的变形抑制部(33)。

Description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该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具备具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的下边梁和对该下边梁的前端部进行加强的加强部件。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在以SORB(Small Overlap Rigid Barrier:小重叠刚性壁障)试验为代表的、障碍物与比前纵框架靠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重叠区域为25%以下)碰撞时,即所谓的小重叠碰撞时,由于前轮与下边梁的前端部分接触,因此铰链柱向车身后方倒下。另外,还已知在铰链柱向车身后方倒下的情况下,伴随着碰撞负荷在下边梁集中而产生的力矩,弯折变形在下边梁产生。
因此,提出了与小重叠碰撞对应的各种技术方案。
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侧部结构中,具有:铰链柱,该铰链柱具有外部件和内部件,该内部件与该外部件配合而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封闭截面;以及下边梁,该下边梁与该铰链柱的下端部分连结,并且具有外面板和内面板,该内面板与该外面板配合而形成向车身后方延伸的第二封闭截面,并设置了与铰链柱的外部件和下边梁的外面板接合的角撑件、以及将下边梁的第二封闭截面沿前后分割成节状的多个隔板部件。
然而,为了提高车辆的设计性、提高运动性能,进行车轮的尺寸增大。通常,随着车轮的大径化,轮胎宽度变大,路面与轮胎的接地面积增加,因此轮胎的抓地性能、转弯性能提高。
这样,在车轮的尺寸增大的情况下,为了与车轮的尺寸增大对应地收容轮胎直径大的轮胎,车轮罩的前后尺寸扩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058749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的车辆侧部结构通过新设置角撑件和多个隔板部件,从而避免铰链柱向车身后方倒下、下边梁的弯折变形。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侧部结构中,由于增加角撑件、隔板部件等新设零件,因此在车身重量増加之外,还存在无法充分地确保小重叠碰撞时的冲击能量吸收性能的担忧。
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当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的碰撞负荷输入下边梁的前端部分时,角撑件和多个隔板部件分别接受碰撞负荷的前后方向后方成分和车宽方向内侧成分,因此下边梁的弯折变形被抑制。
即,由于由碰撞负荷引起的下边梁的弯折变形在结构上被抑制,因此碰撞负荷的车宽方向内侧成分直接作用于下边梁,引发下边梁向车宽方向内侧倒下的内倒变形。当在下边梁产生内倒变形的情况下,剪切应力作用在由下边梁的外面板与内面板的焊接形成的接合部(凸缘部),最终,存在外面板与内面板的接合部破裂而产生下边梁的截面崩塌的担忧。
当在下边梁产生截面崩塌时,无法使碰撞负荷经由下边梁向车身后方充分地传递分散,从而招致车室的变形。尤其是,在增大了车轮尺寸的车辆中,车轮罩的前后长度被放大,难以在下边梁的前端部分确保吸收冲击用的压溃区域,因此,与未增大车轮尺寸的车辆相比,在小重叠碰撞时下边梁的内倒变形的倾向显著。
即,小重叠碰撞时的冲击能量吸收性能目前还留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充分确保小重叠碰撞时的冲击能量吸收性能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等。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具备:下边梁,该下边梁形成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封闭截面;以及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封闭截面内以加强该下边梁的前端部分,所述加强部件具有:前端加强部,该前端加强部对输入到所述下边梁的前端部分的朝向车身后方的碰撞负荷进行支承;变形容许部,当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的碰撞负荷输入到所述下边梁的前端部分时,该变形容许部容许所述下边梁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变形;以及变形抑制部,该变形抑制部在所述下边梁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变形之后抑制所述下边梁的变形。
在该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中,所述加强部件具有对输入到所述下边梁的前端部分的朝向车身后方的碰撞负荷进行支承的前端加强部,因此,能够对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的碰撞负荷的前后方向后方成分进行支承,能够抑制铰链柱向车身后方倒下。所述加强部件具有变形容许部,当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的碰撞负荷输入到所述下边梁的前端部分时,该变形容许部容许所述下边梁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变形,因此,能够通过下边梁的部分变形而吸收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的碰撞负荷的车宽方向内侧成分的一部分。
所述加强部件具有变形抑制部,该变形抑制部在所述下边梁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变形之后抑制所述下边梁的变形,因此,能够对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的碰撞负荷的车宽方向内侧成分的残余部分进行支承,能够避免因下边梁的内倒变形引起的截面崩塌从而使碰撞负荷向车身后方传递并分散。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变形容许部由将所述加强部件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切除而成的切口部形成。根据该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构成变形容许部,能够降低加强部件的制造成本。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变形抑制部包含与车身前后方向大致正交的第一部分和与车宽方向大致正交的第二部分。根据该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构成变形抑制部。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比所述变形抑制部的第一部分靠前侧的位置形成的第一切口部的车宽方向尺寸形成为比在比所述变形抑制部的第一部分靠后侧的位置形成的第二切口部的车宽方向尺寸大。
根据该结构,能够顺利地执行下边梁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的变形。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切口部的车宽方向尺寸越靠车身前后方向前方越大。根据该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构成加强部件,能够顺利地执行下边梁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的变形。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铰链柱,该铰链柱具有外部件和内部件,该内部件与该外部件配合而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封闭截面,所述内部件以将所述第一封闭截面在车宽方向上内外划分的方式夹装在所述下边梁的外面板与内面板之间,所述加强部件配置在所述第一封闭截面中的比所述内部件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加强部件小型化。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加强部件具有台阶部,该台阶部在比所述变形抑制部的第一部分靠后侧且车宽方向外侧具备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棱线。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用棱线使被输入到前端加强部的碰撞负荷向后方传递并分散。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设置从所述台阶部的车宽方向外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外面板的纵壁部接合。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下边梁的内倒变形。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具备铰链柱,该铰链柱具有外部件和内部件,该内部件与该外部件配合而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所述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具有外侧加强部件,该外侧加强部件加强所述外部件并与所述下边梁的外面板接合,所述固定部隔着所述外面板与所述外侧加强部件三层接合。根据该结构,能够用外侧加强部件使被输入到前端加强部的碰撞负荷向外部件传递并分散。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使用下边梁的部分变形从而将碰撞负荷的车宽方向内侧成分减少以不会产生下边梁的截面崩塌,由此能够确保小重叠碰撞时的冲击能量吸收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的右侧视图。
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3是从车宽方向外侧下方观察图1所示的车身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车身部分的透视了外面板的图。
图5是图2的V-V线剖视图。
图6是图2的VI-VI线剖视图。
图7是图2的VII-VII线剖视图。
图8是加强部件的俯视图。
图9是从斜上方观察加强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小重叠碰撞时的初期状态图。
图11是小重叠碰撞时的中期状态图。
图12是变形例的加强部件的俯视图。
图13是从斜上方观察变形例的加强部件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2 下边梁
4 铰链柱
4a 外部件
4b 内部件
11 外侧加强部件
21 外面板
21s 纵壁部
22 内面板
30、30A 加强部件
31、31A 前端加强部
32、32A 变形容许部
32a 第一切口部
32b 第二切口部
32c 第三切口部
33、33A 变形抑制部
33a 第一部分
33b 第二部分
33c 第三部分
33d 第四部分
33e 第五部分
34b 第二棱线
35 台阶部
36 固定部
V 车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以下的说明是对将本发明应用在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的例子进行例示,而不是限制本发明、其应用物或者其用途。
(实施例1)
以下,基于图1~图11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车辆V具备:形成有隧道部1a且构成车室底面的地板面板1、前后延伸的左右一对下边梁2、将在车身前部设置的发动机室(省略图示)与车室分割的前围板(省略图示)、从该前围板向前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前纵框架3、从一对下边梁2的前端部分向铅直上方分别延伸的左右一对铰链柱4、以及从这一对铰链柱4的上端部分向前方延伸的左右一对裙板加强件5等。
在该车辆V中,设有冲击能量吸收机构,在以SORB(Small Overlap RigidBarrier:小重叠刚性壁障)试验为代表的、障碍物与比前纵框架3靠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重叠区域为25%以下)碰撞时,即所谓的小重叠碰撞时,该冲击能量吸收机构将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的碰撞负荷的车宽方向内侧成分分成两段接收。
该冲击能量吸收机构构成为具有利用下边梁的部分变形而吸收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的碰撞负荷的车宽方向内侧成分的一部分的第一负荷吸收功能、和在下边梁的部分变形后对车宽方向内侧成分的残余部分进行支承的第二负荷吸收功能。由于车辆V构成为左右对称的结构,因此以下主要对右侧部分进行说明。另外,在图中,将箭头F方向设为车身前后方向的前方,将箭头OUT方向设为车宽方向的外方,将箭头U方向设为车身上下方向的上方。
首先,对车辆V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
前围板以横跨一对铰链柱4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该前围板具有从地板面板1的前端部朝向上方立起的下前围板和与该下前围板的上端部接合的上前围板(均省略图示)。
一对前纵框架3配置在一对下边梁2之间。如图1所示,在前纵框架3与裙板加强件5之间,形成有对前轮用悬架(省略图示)的减震器进行支承的悬架塔6。悬架塔6一体地具备收容前轮和前轮用悬架的车轮罩7。车轮罩7形成在前围板的前侧且裙板加强件5的下侧的区域。
车轮罩7具有在后述的铰链柱4的内部件4b的外侧配置的部分碗状的车轮罩外件(省略图示)和在内部件4b的内侧配置的部分碗状的车轮罩内件7a。车轮罩内件7a与前纵框架3和内部件4b接合,车轮罩外件与内部件4b和裙板加强件5的下侧部分接合。
接着,对一对铰链柱4进行说明。
如图1~图7所示,铰链柱4具有截面大致帽状的外部件4a和板状的内部件4b,该内部件4b与该外部件4a配合而形成向上方延伸的大致矩形形状的第二封闭截面C2。外部件4a和内部件4b由高强度钢或超高强度钢构成。
外部件4a包括截面大致コ字状的主体部以及从该主体部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向前方和后方延伸的前后一对凸缘部。在主体部的上段部和下段部分别形成有用于安装前门的门铰链的、向车宽方向外侧隆起的上下一对铰链安装部4h。
接着,对一对裙板加强件5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裙板加强件5具有:从铰链柱4的前端部延伸到车辆V的前端部的裙板加强件外部件(以下,省略为加强件外部件)5a;以及从该加强件外部件5a的前后方向中途部延伸到车辆V的前端部的裙板加强件内部件(以下,省略为加强件内部件)(省略图示)。
加强件外部件5a由高强度钢构成,经由前围侧加强件8与外部件4a连结。
前围侧加强件8相对于外部件4a以与上侧的铰链安装部4h的右端部部分重叠的方式通过点焊接接合,并且相对于前柱9的上边部分以覆盖上侧的方式接合。截面大致L字状的加强件内部件被设置成与加强件外部件5a的前半部对应,并且与加强件外部件5a配合而形成前后延伸的截面大致矩形形状的封闭截面。
接着,对一对下边梁2进行说明。
如图1~图4所示,下边梁2被设置成沿着地板面板1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前后延伸。如图5~图7所示,该下边梁2具备向车宽方向内侧开放的截面大致帽状的外面板21、向车宽方向外侧开放的截面大致帽状的内面板22以及将下边梁2的前端部封闭的盖部23等。
外面板21具备截面大致コ字状的主体部21a、以及从该主体部21a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向上方和下方延伸的上下一对凸缘部21b。
内面板22具备截面大致コ字状的主体部22a、以及从该主体部22a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向上方和下方延伸的上下一对凸缘部22b。
外面板21和内面板22将一对凸缘部21b与一对凸缘部22b接合,从而形成前后延伸的大致矩形形状的第一封闭截面C1。一对凸缘部21b与一对凸缘部22b夹着内部件4b而被三层接合,因此第一封闭截面C1的前端部分被内部件4b在车宽方向上被分割为两部分。
如图3所示,在外面板21的主体部21a的底壁部,形成有用于在涂装工序时去除积留在第一封闭截面C1内的电沉积液的前后一对开口21h。
平板状的外侧加强部件11通过点焊接与主体部21a的纵壁部21s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接合。如图1~图4所示,外侧加强部件11具有与铰链柱4大致相同的前后尺寸。
如图5~图7所示,外侧加强部件11的下半部从车宽方向外侧与外面板21接合,上半部从车宽方向内侧与外部件4a接合。
该外侧加强部件11的拉伸强度被设定为比外部件4a的拉伸强度大,比内部件4b的拉伸强度小。由此,外侧加强部件11使外面板21与外部件4a的连结强度提高,因此作用于外面板21的负荷被有效地向外部件4a传递。
如图1~图4所示,在外面板21(下边梁2)的上壁部与纵壁部21s的边界周边部分处,设置有从侧面观察时呈平缓弯曲形状且形成为截面大致L字状的角加强部件12。角加强部件12被配置为从铰链柱4的下侧部分经过下边梁2与铰链柱4的接合部分而沿着外面板21的上壁部向后方延伸。在小重叠碰撞时且前轮后退与铰链柱4抵接的情况下,抑制前轮的进一步后退的结构,换言之,是用于阻止铰链柱4的后退变形的结构。
接着,对冲击能量吸收机构的主要结构之一的加强部件30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下边梁2的前端部分配设有加强部件30。
该加强部件30配置在第一封闭截面C1内比内部件4b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并在外面板21的主体部21a的底壁部上以重叠的状态通过点焊接而接合。该加强部件30通过将单个金属制板材冲压加工而一体成形。
如图8、图9所示,加强部件30以前端加强部31、变形容许部32以及变形抑制部33等作为主要的结构要素,该前端加强部31从正面对输入到下边梁2的前端部分的朝向后方的碰撞负荷进行支承,在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的碰撞负荷输入到下边梁2的前端部分时,该变形容许部32容许下边梁2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变形,该变形抑制部33在下边梁2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变形之后抑制下边梁2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变形。加强部件30的拉伸强度被设定为比内面板22的拉伸强度大,比外面板21、内部件4b的拉伸强度小。
前端加强部31配置在加强部件30的前端部分,形成为俯视观察时呈大致矩形形状。如图5所示,前端加强部31被配置成从主体部21a的底壁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外侧方向占据大致40%左右。
如图8、图9所示,在前端加强部31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第一棱线34a。一对第一棱线34a形成在从前端加强部31的前端部到前端加强部31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范围。
变形容许部32形成在加强部件30的前侧部分且车宽方向外侧部分。
具体而言,变形容许部32具备在前端加强部31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形成的第一切口部32a和在前端加强部31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且第一切口部32a的后方形成的第二切口部32b。
相当于变形容许部32的第一切口部32a、第二切口部32b分别形成为俯视观察时呈大致矩形形状,并被设定为第一切口部32a的车宽方向尺寸比第二切口部32b的车宽方向尺寸大。由此,在小重叠碰撞时,实现能够通过下边梁2的部分变形而吸收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的碰撞负荷的车宽方向内侧成分的一部分的第一负荷吸收功能。
变形抑制部33形成在与第一切口部32a、第二切口部32b及加强部件30的边界相当的部分。如图8、图9所示,在第一切口部32a、第二切口部32b及加强部件30的边界部分,分别设置有与车身前后方向大致正交的直线状的第一部分33a和第三部分33c、以及与车宽方向大致正交的直线状的第二部分33b和第四部分33d。第一切口部32a和第二部分33b形成在比第一部分33a靠前侧的位置,第二切口部32b和第四部分33d形成在比第三部分33c靠前侧的位置。
由此,在小重叠碰撞时,在通过执行第一负荷吸收功能而使下边梁2部分变形之后,实现能够对碰撞负荷的车宽方向内侧成分的残余部分进行支承的第二负荷吸收功能。与变形抑制部33相当的第一部分33a和第三部分33c将碰撞负荷的车宽方向内侧成分作为剪断负荷而进行支承。另外,与变形抑制部33相当的第二部分33b和第四部分33d将碰撞负荷的车宽方向内侧成分作为直接的按压负荷而进行支承。
如图8、图9所示,加强部件30具备台阶部35和固定部36等,该台阶部35在比第一部分33a靠后侧且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具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棱线34b,该固定部36从比第三部分33c靠后侧且台阶部35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向上方延伸。
如图6所示,台阶部35形成为从第一部分33a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向上方弯折,并以从第二棱线34b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弯折。
如图7所示,固定部36形成为从第三部分33c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向上方弯折,与外侧加强部件11一起夹着主体部21a的纵壁部21s并通过点焊接而三层接合。在加强部件30形成有一对开口部37,该一对开口部37以与在主体部21a的底壁部设置的前后排列的开口21h对应的方式前后排列。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V的下部车身结构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加强部件30具有对输入到下边梁2的前端部分的朝向车身后方的碰撞负荷进行支承的前端加强部31,因此,能够对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的碰撞负荷的前后方向后方成分进行支承,能够抑制铰链柱4向车身后方倒下。如图10的箭头所示,在小重叠碰撞初期,能够通过加强部件30的前端加强部31阻挡后退的车轮W、驱动轴D等的车辆部件导致的后退。另外,符号B是障碍物。
加强部件30具有变形容许部32,当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的碰撞负荷输入到下边梁2的前端部分时,该变形容许部32容许下边梁2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变形,因此,能够通过下边梁2的部分变形而吸收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的碰撞负荷的车宽方向内侧成分的一部分。加强部件30具有变形抑制部33,该变形抑制部33在下边梁2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变形之后抑制下边梁2的变形,因此,能够对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的碰撞负荷的车宽方向内侧成分的残余部分进行支承,能够避免因下边梁2的内倒变形引起的截面崩塌从而使碰撞负荷向车身后方传递并分散。如图11的箭头所示,在小重叠碰撞中期,容许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下边梁2的变形,因此输入到变形抑制部33的碰撞负荷减少,下边梁2的内倒变形被抑制,避免伴随着截面崩塌的凸缘部21b、22b的断裂。
变形容许部32由将加强部件30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切除的第一切口部32a、第二切口部32b形成,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构成变形容许部32,能够降低加强部件30的制造成本。
变形抑制部33包含与车身前后方向大致正交的第一部分33a和第三部分33c以及与车宽方向大致正交的第二部分33b和第四部分33d,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构成变形抑制部33。
在比变形抑制部33的第一部分33a靠前侧的位置形成的第一切口部32a的车宽方向尺寸形成为比在比变形抑制部33的第一部分33a靠后侧的位置形成的第二切口部32b的车宽方向尺寸大,因此能够顺利地执行下边梁2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的变形。
具备铰链柱4,该铰链柱4具有外部件4a和内部件4b,该内部件4b与该外部件4a配合而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封闭截面C2,内部件4b以在车宽方向上内外划分第一封闭截面C1的方式夹装在下边梁2的外面板21与内面板22之间,加强部件30配置在第一封闭截面C1中的比内部件4b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加强部件30小型化。
加强部件30具有台阶部35,该台阶部35在比变形抑制部33的第一部分33a靠后侧且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棱线34b,因此,能够使用第二棱线34b使被输入到前端加强部31的碰撞负荷向后方传递并分散。
设置从台阶部35的车宽方向外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固定部36,固定部36与主体部21a(外面板21)的纵壁部21s接合,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下边梁2的内倒变形。
具备铰链柱4,该铰链柱4具备外部件4a和内部件4b,该内部件4b与该外部件4a配合而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具有外侧加强部件11,该外侧加强部件11加强外部件4a,并与下边梁2的外面板21接合,固定部36隔着外面板21与外侧加强部件11三层接合,因此能够用外侧加强部件11使被输入到前端加强部31的碰撞负荷向外部件4a传递并分散。
(实施例2)
接着,基于图12、图13对实施例2的加强部件30A进行说明。另外,对与实施例1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
在实施例1中,变形抑制部33由与车身前后方向正交的第一部分33a、第三部分33c以及与车宽方向正交的第二部分33b、第四部分33d构成,与此相对,在实施例2中,变形抑制部33A由与车宽方向内侧后方大致正交的第五部分33e构成。
如图12、图13所示,加强部件30A以前端加强部31A、变形容许部32A以及变形抑制部33A等作为主要的结构要素,在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的碰撞负荷输入到下边梁2的前端部分时,该变形容许部32A容许下边梁2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变形,该变形抑制部33A在下边梁2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变形之后抑制下边梁2的变形。
前端加强部31A配置在加强部件30A的前端部分,形成为俯视观察时呈大致梯形形状。变形容许部32A形成在加强部件30A的前侧部分且车宽方向外侧部分,并由俯视观察时呈大致三角形状的第三切口部32c构成。第三切口部32c的车宽方向尺寸形成为越靠车身前后方向前方越大。
变形抑制部33A形成在与第三切口部32c和加强部件30A的边界相当的部分。在与第三切口部32c和加强部件30A的边界相当的部分设有越靠车身前后方向前方越向内侧转移的第五部分33e。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构成加强部件30A,能够顺利地执行下边梁2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的变形。
接着,对部分地变更了所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1)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将加强部件30配置成在第一封闭截面C1内与主体部21a的底壁部重叠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加强部件30配置成在第一封闭截面C1内与主体部21a的上壁部重叠。另外,在第一封闭截面C1未被内部件4b内外划分的情况下,加强部件30也可以配置成与主体部21a和主体部22a的底壁部或者上壁部重叠。
2)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由第一切口部32a、第二切口部32b构成变形容许部32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变形容许部32只要能够通过下边梁2的部分变形吸收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的碰撞负荷的车宽方向内侧成分的一部分即可,因此也可以用脆弱部构成变形容许部。例如,可以用刚性较低的其他材料形成变形容许部,另外,也可以通过蚀刻加工、分切加工来降低刚性而构成。
3)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下边梁2由外面板21和与该外面板21配合而形成第一封闭截面C1的内面板22构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通过将铝合金材料挤压成形从而用单个部件成形下边梁。
4)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以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附加了各种变更的方式或组合各实施方式的方式来实施,本发明也包含这样的变更方式。

Claims (9)

1.一种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具备:下边梁,该下边梁形成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封闭截面;以及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封闭截面内以加强该下边梁的前端部分,
所述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件具有:
前端加强部,该前端加强部对输入到所述下边梁的前端部分的朝向车身后方的碰撞负荷进行支承;
变形容许部,当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的碰撞负荷输入到所述下边梁的前端部分时,该变形容许部容许所述下边梁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变形;以及
变形抑制部,该变形抑制部在所述下边梁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变形之后抑制所述下边梁的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形容许部由将所述加强部件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切除而成的切口部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形抑制部包含与车身前后方向大致正交的第一部分和与车宽方向大致正交的第二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比所述变形抑制部的第一部分靠前侧的位置形成的第一切口部的车宽方向尺寸形成为比在比所述变形抑制部的第一部分靠后侧的位置形成的第二切口部的车宽方向尺寸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口部的车宽方向尺寸越靠车身前后方向前方越大。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铰链柱,该铰链柱具有外部件和内部件,该内部件与该外部件配合而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封闭截面,
所述内部件以将所述第一封闭截面在车宽方向上内外划分的方式夹装在所述下边梁的外面板与内面板之间,
所述加强部件配置在所述第一封闭截面中的比所述内部件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件具有台阶部,该台阶部在比所述变形抑制部的第一部分靠后侧且车宽方向外侧具备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棱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设置从所述台阶部的车宽方向外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固定部,
所述固定部与所述下边梁的外面板的纵壁部接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具备铰链柱,该铰链柱具有外部件和内部件,该内部件与该外部件配合而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
所述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具有外侧加强部件,该外侧加强部件加强所述外部件并与所述下边梁的外面板接合,
所述固定部隔着所述外面板与所述外侧加强部件三层接合。
CN202110481968.0A 2020-08-06 2021-04-30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Active CN1140564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33809 2020-08-06
JP2020133809A JP7473878B2 (ja) 2020-08-06 2020-08-06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56433A CN114056433A (zh) 2022-02-18
CN114056433B true CN114056433B (zh) 2023-05-30

Family

ID=80114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81968.0A Active CN114056433B (zh) 2020-08-06 2021-04-30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554811B2 (zh)
JP (1) JP7473878B2 (zh)
CN (1) CN114056433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68627A (ja) * 1998-12-11 2000-06-20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体下部構造
CN101811518A (zh) * 2010-03-12 2010-08-25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加强吸能结构的汽车发动机舱边梁前段
CN103661608A (zh) * 2012-09-26 2014-03-26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JP2015098263A (ja) * 2013-11-19 2015-05-2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CN105102309A (zh) * 2013-03-26 2015-11-2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身侧部结构
CN105905163A (zh) * 2015-02-25 2016-08-3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侧部车体构造
CN107010116A (zh) * 2016-07-15 2017-08-04 湖南大学 汽车碰撞缓冲吸能梁结构及其制造工艺
JP2020097350A (ja) * 2018-12-19 2020-06-2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側部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31938B2 (ja) 2000-07-13 2010-08-25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サイドシル前端部の結合構造
JP5516361B2 (ja) 2010-11-19 2014-06-1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サイドシル構造
JP5983570B2 (ja) 2013-09-17 2016-08-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側部構造
US9821852B2 (en) 2016-02-03 2017-11-2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ressurized air insert for side impacts
JP6256518B2 (ja) 2016-04-28 2018-01-1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JP6256519B2 (ja) 2016-04-28 2018-01-1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68627A (ja) * 1998-12-11 2000-06-20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体下部構造
CN101811518A (zh) * 2010-03-12 2010-08-25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加强吸能结构的汽车发动机舱边梁前段
CN103661608A (zh) * 2012-09-26 2014-03-26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CN105102309A (zh) * 2013-03-26 2015-11-2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身侧部结构
JP2015098263A (ja) * 2013-11-19 2015-05-2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CN105905163A (zh) * 2015-02-25 2016-08-3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侧部车体构造
CN107010116A (zh) * 2016-07-15 2017-08-04 湖南大学 汽车碰撞缓冲吸能梁结构及其制造工艺
JP2020097350A (ja) * 2018-12-19 2020-06-2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側部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73878B2 (ja) 2024-04-24
US20220041221A1 (en) 2022-02-10
US11554811B2 (en) 2023-01-17
JP2022030064A (ja) 2022-02-18
CN114056433A (zh) 2022-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92123B1 (en) Front cabin frame assembly
US5653495A (en) Reinforced door aperture frame for reducing deformation from offset collisions
EP1132280B1 (en)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
US6981736B2 (en) Floor-supporting configuration in motor vehicles
CN107336748B (zh)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US9045165B2 (en) Vehicle side portion joining portion structure
KR101108451B1 (ko) 차량 전방 구조
JP4286884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H0750301Y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US10442467B2 (en) Central part structure for vehicle
JP6256518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CN110040186A (zh) 下部车身结构
JP3112978B2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CN214138710U (zh) 车身侧部结构
US11279411B2 (en) Vehicle side body structure
US12233938B2 (en) Front frame structure for electric vehicle
CN114056433B (zh)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CN110228529B (zh) 侧边梁构造及其制造方法
KR20240104916A (ko) 차량의 사이드실 어셈블리
JPH08133131A (ja) 車両用フロアのクロスメンバ構造
CN114056436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15140184B (zh) 车身后部结构
CN115503833B (zh) 车辆前部构造
US20240286686A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20240043069A1 (en) 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