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19732A - 显示组件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组件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019732A CN114019732A CN202111267242.3A CN202111267242A CN114019732A CN 114019732 A CN114019732 A CN 114019732A CN 202111267242 A CN202111267242 A CN 202111267242A CN 114019732 A CN114019732 A CN 11401973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play panel
- display
- disposed
- gate
- bin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2—Conductors connecting driver circuitry and terminals of pane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显示组件和显示装置,其中显示组件包括两个驱动模块以及层叠设置的两个显示面板,每一显示面板设有绑定部,两个驱动模块分别与两个绑定部连接,每一驱动模块包括柔性线路单元和驱动单元,每一柔性线路单元连接一驱动单元和一绑定部,每一柔性线路单元部分凸出于两个显示面板的边缘;两个显示面板的绑定部错位设置,以使在两个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上,两个驱动单元互不遮挡。本发明提出的显示组件装载和打包方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组件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显示屏的视觉体验的追求越来越高,双层屏显示技术因其高色域、高亮度、高饱和度等优点被逐步开发。双层显示屏包括上下层叠设置的两块显示屏,两块显示屏均需绑定PCB板等驱动单元。
在相关技术中,两块驱动单元位于双层显示屏的一侧,并通过FPC等柔性线路与显示屏的电路层连接,双层显示屏经过驱动单元绑定和双层显示屏贴合工艺后成为显示组件。显示组件内的两个驱动单元在双层显示屏的同侧进行绑定,驱动单元和柔性线路延伸出双层显示屏的同一侧,上下两块驱动单元在竖直方向上存在交叠,在上的驱动单元部分遮挡在下的驱动单元。显示组件转移和包装时,只能通过吸嘴吸附在上的显示屏的上表面和在上的驱动单元的上表面将显示组件转移至包装材料内。在显示组件转移的过程中,在下柔性线路在其自身和驱动单元重力作用下向下弯曲,在下的驱动单元和柔性线路无法通过机器自动规整和平置,导致显示组件不能顺利地向包装材料内打包,显示组件的打包流程无法通过机器自动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显示组件,旨在通过将显示组件中的两个显示面板的绑定部错位设置,使分别连接于两个显示面板的两个驱动单元错位设置,从而使每一驱动单元的上表面可无遮挡地向外显露,便于利用吸嘴等吸附结构吸附每一驱动单元,实现显示组件向打包材料内顺利转移,实现显示组件打包环节的自动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显示组件,所述显示组件包括两个驱动模块以及层叠设置的两个显示面板,每一所述显示面板设有绑定部,两个所述驱动模块分别与两个所述绑定部连接;
每一所述驱动模块包括柔性线路单元和驱动单元,每一所述柔性线路单元连接一所述驱动单元和一所述绑定部,每一所述柔性线路单元部分凸出于所述两个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
两个所述显示面板的绑定部错位设置,以使在两个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上,两个所述驱动单元互不遮挡。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定义两个所述显示面板分别为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
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具有背向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出光侧,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具有背向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入光侧;
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具有沿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栅极侧,以及沿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两个第一源极侧,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绑定部设于一所述第一栅极侧或一所述第一源极侧;
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具有沿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栅极侧,以及沿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两个第二源极侧,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绑定部设于一所述第二栅极侧或一所述第二源极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绑定部设于一所述第一源极侧,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绑定部设于一所述第二源极侧,且两个所述驱动单元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绑定部设于一所述第一栅极侧,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绑定部设于一所述第二栅极侧,且两个所述驱动单元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绑定部设于一所述第一栅极侧,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绑定部设于一所述第二源极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绑定部设于一所述第一源极侧,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绑定部设于一所述第二栅极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绑定部连接的柔性线路单元的延伸长度大于与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绑定部连接的柔性线路单元的延伸长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彩膜基板、阵列基板以及填充于所述彩膜基板和所述阵列基板之间的液晶层;
两个所述绑定部分别设于两个所述阵列基板,每一所述柔性线路单元部分凸出于所述两个所述阵列基板的边缘。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组件还包括透光胶层;
所述透光胶层设于一所述显示面板出光侧,并与另一所述显示面板的入光侧粘接。
此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和上述的显示组件,所述显示组件设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使与两个显示面板的绑定部连接的柔性线路板部分凸出于两个显示面板的边缘,并使两个显示面板的绑定部错位设置,来使两个驱动单元在两个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上互不遮挡。以此,在下的驱动单元的上表面可无遮挡地向外显露,便于利用吸嘴等吸附结构吸附每一驱动单元,避免出现驱动单元因自身重力带动与其连接的柔性线路单元一同下垂的问题,有利于通过机器实现显示组件向打包材料内的自动化转移和打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显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显示组件沿A-A’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显示组件在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显示组件的俯视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显示组件在第二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显示组件的俯视结构图;
图7为本发明显示组件在第三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显示组件的俯视结构图;
图9为本发明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 | 驱动模块 | 222 | 第二栅极侧 |
11 | 柔性线路单元 | 223 | 第二源极侧 |
12 | 驱动单元 | 23 | 绑定部 |
2 | 显示面板 | 24 | 彩膜基板 |
21 | 第一显示面板 | 25 | 阵列基板 |
211 | 出光侧 | 26 | 液晶层 |
212 | 第一栅极侧 | 3 | 透光胶层 |
213 | 第一源极侧 | 4 | 背光模组 |
22 | 第二显示面板 | 5 | 吸嘴 |
221 | 入光侧 |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全文中出现的“和/或”、“且/或”的含义相同,均表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且/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显示组件,该显示组件用于图像画面显示。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显示组件包括两个驱动模块1以及层叠设置的两个显示面板2,每一显示面板2设有绑定部23,两个驱动模块1分别与两个绑定部23连接;每一驱动模块1包括柔性线路单元11和驱动单元12,每一柔性线路单元11连接一驱动单元12和一绑定部23,每一柔性线路单元11部分凸出于两个显示面板2的边缘;两个显示面板2的绑定部23错位设置,以使在两个显示面板2的出光方向上,两个驱动单元12互不遮挡。
在本实施例中,绑定部23用于汇集显示面板2的控制线路,比如当显示面板2为液晶显示面板时,绑定部23设置于阵列基板,阵列基板上的数据线和扫描线在绑定部23处交汇,并均通过柔性线路单元11连接至驱动单元12,使驱动单元12能够通过柔性线路与绑定部23内的数据线和扫描线电连接,对显示面板2内的像素单元进行驱动控制。
驱动模块1用于连接显示面板2的控制线路,以控制显示面板2显示图像画面。驱动模块1包括连接绑定部23内的控制线路的柔性线路单元11,以及连接柔性线路板的驱动单元12,柔性线路板远离绑定部23的一端向两个显示面板2的外侧延伸,并部分凸出于两个显示面板2的边缘;驱动单元12与柔性线路单元11远离绑定部23的一端连接,并位于两个显示面板2外侧。其中,柔性线路板可为软排线等可弯曲形变的内部封装有导电线路的导线结构,驱动单元12可为集成有驱动控制电路的主板等电路模块。
显示面板2用于图像画面显示,显示面板2的出光方向指的是垂直于显示面板2出光侧211的光线方向,显示面板2包括但不限于为LCD显示面板和OLED显示面板。两个显示面板2上下层叠设置,两个显示面板2可通过光学胶粘接固定。在驱动单元12的重力作用下,与驱动单元12连接的柔性线路板伸出于两个显示面板2的一端将向下弯曲。通过将两个显示面板2的绑定部23错位设置,使两个驱动单元12在两个显示面板2的出光方向上互不遮挡。以此,在下的驱动单元12的上表面可无遮挡地向外显露,便于利用吸嘴5等吸附结构吸附在上的显示面板2和每一驱动单元12,规避驱动单元12因自身重力带动与其连接的柔性线路单元11一同下垂的问题,有利于通过机器实现显示组件向打包材料内的自动化转移和打包。
可选地,如图2所示,每一显示面板2包括彩膜基板24、阵列基板25以及填充于彩膜基板24和阵列基板25之间的液晶层26;两个绑定部23分别设于两个阵列基板25,每一柔性线路单元11部分凸出于两个阵列基板25的边缘。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为液晶显示面板,显示面板2的绑定部23位设于显示面板2的阵列基板25,并部分凸出于显示面板2的彩膜基板24设置。阵列基板25上的数据线和扫描线向绑定部23处汇聚,并在绑定部23处统一通过柔性线路单元11连接至驱动单元12。柔性线路单元11与绑定部23连接后,柔性线路单元11部分凸出于阵列基板25的外边缘,并与显示面板2外侧的驱动单元12连接,以此实现驱动单元12在绑定部23上的绑定。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2所示,显示组件还包括透光胶层3,显示面板2包括第一显示面板21和第二显示面板22,透光胶层3设于第二显示面板22面向第一显示面板21的出光侧,并与第一显示面板21的入光侧粘接。
在本实施例中,透光胶为透明胶水,其可为光学胶、环氧胶等,第一显示面板21和第二显示面板22通过透光胶进行粘接,通过控制透明胶层3胶量、厚度以及在第一显示面板21和第二显示面板22上的覆盖范围,可保持第一显示面板21和第二显示面板22粘接后的平行度,以及第一显示面21与第二显示面板22之间的光路准直度。此外,透光胶层3的设置还可实现第一显示面板21和第二显示面板22的稳固连接,借由透光胶的透光特性也可满足第二显示面板22向第一显示面板21的光路传播需要,使第二显示面板22和第一显示面板21显示的图像画面可叠加形成更高色域、更高饱和度以及更高亮度的图像画面,提升显示组件的显示效果。
为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上述实施例,定义两个显示面板2分别为第一显示面板21和第二显示面板22,第一显示面板21具有背向第二显示面板22的出光侧211,第二显示面板22具有背向第一显示面板21的入光侧221,显示组件的整体光路方向为从入光侧221入光至出光侧211出光。
以第一显示面板21和第二显示面板22为液晶显示面板为例,第一显示面板21具有沿第一显示面板21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栅极侧212,以及沿第一显示面板21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两个第一源极侧213。第二显示面板22具有沿第二显示面板22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栅极侧222,以及沿第二显示面板22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两个第二源极侧223。其中上述栅极侧为显示面板2位于扫描线延伸方向上的相对两个端侧,源极侧则为显示面板2位于数据线延伸方向上的相对两个端侧。
为实现两个驱动单元12在显示组件的出光方向上的互不遮挡设置,第一显示面板21的绑定部23可设于上述第一栅极侧212或第一源极侧213,第二显示面板22的绑定部23可设于上述第二栅极侧222或第二源极侧223,且两个绑定部23在显示组件的出光方向上错位设置,因此第一显示面板21和第二显示面板22的设置方式存在以下可能,具体以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以及第三实施例进行区分:
第一实施例:
结合图3和图4所示,第一显示面板21的绑定部23设于一第一源极侧213,第二显示面板22的绑定部23设于一第二源极侧223,且两个驱动单元12分别位于第一显示面板21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显示面板21的绑定部23设置在第一显示面板21的第一源极侧213,第二显示面板22的绑定部23设置在第二显示面板22的第二源极侧223,且第一显示面板21的绑定部23和第二显示面板22的绑定部23沿第一显示面板21或第二显示面板22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以使两个柔性线路板分别与两个绑定部23连接时,两个柔性线路单元11分别延伸至第一显示面板21或第二显示面板22的相对两侧,从而使与两个柔性线路单元11连接的驱动单元12分别位于第一显示面板21或第二显示面板22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实现两个驱动单元12在显示组件的出光方向上的互不遮挡设置,以便于本显示组件的转移和打包。
值得指出的是,因为第一显示面板21具有两个第一源极侧213,第二显示面板22具有两个第二源极侧223,因此第一显示面板21的绑定部23可设置在第一显示面板21的任一第一源极侧213,而第二显示面板22的绑定部23则需要对应设置在第二显示面板22与该第一源极侧213相对立设置的第二源极侧223,以避免设有绑定部23的第一源极侧213和设有绑定部23的第二源极侧223位于显示组件的同一侧,带来与两个绑定部23分别绑定的两个驱动单元12之间产生位置干涉的问题。
第二实施例:
结合图5和图6所示,第一显示面板21的绑定部23设于一第一栅极侧212,第二显示面板22的绑定部23设于一第二栅极侧222,且两个驱动单元12分别位于第一显示面板21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显示面板21的绑定部23设置在第一显示面板21的第一栅极侧212,第二显示面板22的绑定部23设置在第二显示面板22的第二栅极侧222,且第一显示面板21的绑定部23和第二显示面板22的绑定部23沿第一显示面板21或第二显示面板22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以使两个柔性线路板分别与两个绑定部23连接时,两个柔性线路单元11分别延伸至第一显示面板21或第二显示面板22的相对两侧,从而使与两个柔性线路单元11连接的驱动单元12分别位于第一显示面板21或第二显示面板22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实现两个驱动单元12在显示组件的出光方向上的互不遮挡设置,以便于本显示组件的转移和打包。
值得指出的是,因为第一显示面板21具有两个第一栅极侧212,第二显示面板22具有两个第二栅极侧222,因此第一显示面板21的绑定部23可设置在第一显示面板21的任一第一栅极侧212,而第二显示面板22的绑定部23则需要对应设置在第二显示面板22与该第一栅极侧212相对立设置的第二栅极侧222,以避免设有绑定部23的第一栅极侧212和设有绑定部23的第二栅极侧222位于显示组件的同一侧,带来与两个绑定部23分别绑定的两个驱动单元12之间产生位置干涉的问题。
第三实施例:
结合图7和图8所示,第一显示面板21的绑定部23设于一第一栅极侧212,第二显示面板22的绑定部23设于一第二源极侧223;或者,第一显示面板21的绑定部23设于一第一源极侧213,第二显示面板22的绑定部23设于一第二栅极侧222。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显示面板2的绑定部23中的一个设置于显示面板2的源极侧,另一个设置于显示面板2的栅极侧,因为第一栅极侧212和第二栅极侧222位于显示组件的同一侧,第二源极侧223和第二源极侧223位于显示组件的同一侧,而第一栅极侧212和第二源极侧223,以及第二源极侧213和第二栅极侧222位于显示组件上相邻的两个端侧上,因此当其中一个显示面板2的绑定部23设于源极侧,而另一显示面板2的绑定部23设置于栅极侧时,分别与两个绑定部23连接的两个柔性线路单元11分别延伸出显示组件的相邻两侧,从而使与两个柔性线路单元11连接的驱动单元12相错开地设置于显示组件的外侧,实现两个驱动单元12在显示组件的出光方向上的互不遮挡设置,以便于本显示组件的转移和打包。可理解的,因为第一显示面板21具有两个第一栅极侧212和两个第一源极侧213,而第二显示面板22具有两个第二栅极侧222和两个第二源极侧223,因此第一显示面板21的绑定部23设置在第一显示面板21的一第一源极侧213,且第二显示面板22的绑定部23设置于第二显示面板22的一第二栅极侧222;或者,第一显示面板21的绑定部23设置在第一显示面板21的第一栅极侧212,且第二显示面板22的绑定部23设置于第二显示面板22的一第二源极侧223时,两个绑定部23将产生总共八种组合设置方式,两个绑定部的设置较为灵活,有利于提升显示组件结构设计的灵活性。
此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用于图像画面显示。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4和上述的显示组件,显示组件设于背光模组4的出光侧211。
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4包括具有容置空间的外壳,显示组件安装固定于该容置空间内,背光模组4还包括设于容置空间内的背板、光源以及光学膜片等,其中光学膜片用于调节光源发出的光的偏振态和亮度等,以形成入射显示组件中第二显示面板22入光侧221的偏振光,并经由第一显示组件的出光侧211向外出射,在第一显示面板21的出光侧211形成显示画面,背板用于安装固定显示组件和驱动单元12。其中,显示组件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显示装置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与第一显示面板21的绑定部23连接的柔性线路单元11的延伸长度大于与第二显示面板22的绑定部23连接的柔性线路单元11的延伸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与第一显示面板21的绑定部23连接的柔性线路单元11的延伸长度设计为,大于与第二显示面板22的绑定部23连接的柔性线路单元11的延伸长度,可使与第一显示面板21绑定部23连接的柔性线路单元11,以及与第二显示面板22绑定部23连接的柔性线路单元11均可具有足够的长度来向背光模组4内的背板延伸,并可使与两个柔性线路单元11分别连接的两个驱动单元12可安装固定于背光模组4的同一背板上,以此节约两个驱动单元12的安装空间,缩减背光模组4内容置空间的体积,便于实现显示装置的轻薄化设计。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组件,所述显示组件包括两个驱动模块以及层叠设置的两个显示面板,每一所述显示面板设有绑定部,两个所述驱动模块分别与两个所述绑定部连接,其特征在于:
每一所述驱动模块包括柔性线路单元和驱动单元,每一所述柔性线路单元连接一所述驱动单元和一所述绑定部,每一所述柔性线路单元部分凸出于所述两个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
两个所述显示面板的绑定部错位设置,以使在两个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上,两个所述驱动单元互不遮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定义两个所述显示面板分别为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
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具有背向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出光侧,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具有背向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入光侧;
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具有沿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栅极侧,以及沿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两个第一源极侧,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绑定部设于一所述第一栅极侧或一所述第一源极侧;
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具有沿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栅极侧,以及沿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两个第二源极侧,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绑定部设于一所述第二栅极侧或一所述第二源极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绑定部设于一所述第一源极侧,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绑定部设于一所述第二源极侧,且两个所述驱动单元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绑定部设于一所述第一栅极侧,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绑定部设于一所述第二栅极侧,且两个所述驱动单元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绑定部设于一所述第一栅极侧,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绑定部设于一所述第二源极侧。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绑定部设于一所述第一源极侧,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绑定部设于一所述第二栅极侧。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绑定部连接的柔性线路单元的延伸长度大于与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绑定部连接的柔性线路单元的延伸长度。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彩膜基板、阵列基板以及填充于所述彩膜基板和所述阵列基板之间的液晶层;
两个所述绑定部分别设于两个所述阵列基板,每一所述柔性线路单元部分凸出于所述两个所述阵列基板的边缘。
9.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组件还包括透光胶层;
所述透光胶层设于一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并与另一所述显示面板的入光侧粘接。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和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组件,所述显示组件设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267242.3A CN114019732A (zh) | 2021-10-27 | 2021-10-27 | 显示组件和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267242.3A CN114019732A (zh) | 2021-10-27 | 2021-10-27 | 显示组件和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019732A true CN114019732A (zh) | 2022-02-08 |
Family
ID=800586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267242.3A Pending CN114019732A (zh) | 2021-10-27 | 2021-10-27 | 显示组件和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019732A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45450A (zh) * | 2004-01-14 | 2005-07-27 |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01025498A (zh) * | 2007-03-28 | 2007-08-29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场序型液晶显示器的驱动方法 |
CN101359143A (zh) * | 2008-09-27 | 2009-02-04 | 上海广电光电子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CN101799604A (zh) * | 2010-02-05 | 2010-08-11 | 深超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 像素阵列结构及其驱动方法 |
CN106773385A (zh) * | 2016-12-23 | 2017-05-31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双面显示装置 |
CN110379834A (zh) * | 2019-07-11 | 2019-10-25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2021
- 2021-10-27 CN CN202111267242.3A patent/CN114019732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45450A (zh) * | 2004-01-14 | 2005-07-27 |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01025498A (zh) * | 2007-03-28 | 2007-08-29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场序型液晶显示器的驱动方法 |
CN101359143A (zh) * | 2008-09-27 | 2009-02-04 | 上海广电光电子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CN101799604A (zh) * | 2010-02-05 | 2010-08-11 | 深超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 像素阵列结构及其驱动方法 |
CN106773385A (zh) * | 2016-12-23 | 2017-05-31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双面显示装置 |
CN110379834A (zh) * | 2019-07-11 | 2019-10-25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087196B1 (ko) | 액정 표시 장치 | |
CN112114452B (zh) | 显示模组 | |
CN101649966A (zh) | 发光二极管印刷电路板、背光组件和制造背光组件的方法 | |
KR102558277B1 (ko)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CN205485155U (zh) |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 |
WO2015059965A1 (ja) |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
CN102483535A (zh) | 背光单元及包括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 | |
US20100039603A1 (en) | Display panel module | |
CN100370325C (zh) | 双面lcd设备 | |
CN102449379A (zh) | 光源单元、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以及光源单元用基板的制造方法 | |
CN103075676A (zh) | 背光单元及其制造方法和包括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 | |
JP6509993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ledアセンブリ | |
KR101218132B1 (ko) | 액정표시장치 모듈 | |
CN110174723A (zh) |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
CN104712967B (zh) | 背光单元及包括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 |
CN114019732A (zh) | 显示组件和显示装置 | |
CN102073160A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KR101287206B1 (ko) | 액정 표시 모듈 | |
CN217007904U (zh) |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
CN102096214A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KR101920760B1 (ko) | 백라이트 유닛을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 |
WO2011158561A1 (ja) | 電磁波吸収シート、表示装置、テレビ受信装置 | |
KR20140018045A (ko) | 액정표시장치 | |
US9167715B2 (en) | Display device | |
WO2011122120A1 (ja) | 配線、表示装置、テレビ受信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