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07887B - 驾驶辅助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驾驶辅助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007887B CN114007887B CN202080043976.0A CN202080043976A CN114007887B CN 114007887 B CN114007887 B CN 114007887B CN 202080043976 A CN202080043976 A CN 202080043976A CN 114007887 B CN114007887 B CN 11400788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ver
- spoke
- steering
- vehicle
- grip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04—Hand wheels
- B62D1/046—Adaptations on rotatable parts of the steering wheel for accommodation of switch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4/00—Methods or devices enabl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to operate an apparatus or a device not forming part of the bod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6/00—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 B60K26/02—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of initiating means or el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6/00—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 B60K26/04—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of means connecting initiating means or elements to propulsion uni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04—Hand whe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6/00—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 B60K26/02—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of initiating means or elements
- B60K2026/028—Acceleration input members mounted on steering wheel or colum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6/00—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 B60K26/04—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of means connecting initiating means or elements to propulsion unit
- B60K2026/046—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of means connecting initiating means or elements to propulsion unit with electrical transmission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提供驾驶员在握持操舵用把持部的状态下,能够通过其手指容易地进行加速操作的驾驶辅助装置。构成为,在由坐在驾驶席(8)的驾驶员(D)把持且绕车辆前后方向的旋转轴旋转从而进行车辆的操舵的方向盘(6)的附近,具备具有配置成驾驶员(D)能够通过手动来操作车辆的加减速的操作部(20)的操作部件(2),在方向盘(6)具备沿转向轴方向X能够滑动位移地支承操作部件(2)的支承部件(3),操作部(20)相对于方向盘(6)的盘圈部(62)配置于其径向内侧附近,在操作部件(2)沿着转向轴方向(X)的可动范围内,操作部(20)与盘圈部(62)在转向轴方向上重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坐在驾驶席的下肢不便的驾驶员手动进行车辆的加速操作(加减速操作)的残障人士用的驾驶辅助装置,详细而言涉及在为了进行车辆的操舵而由驾驶员把持的方向盘等操舵用把持部的附近,具备驾驶员手动进行车辆的加速操作的操作部的驾驶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使即便是由脚踩踏制动踏板、油门踏板的操作困难的下肢不便的残障人士(下肢不便者),也能够在坐在驾驶席的状态下一边进行操舵用把持部的操舵一边通过手动操作来进行车辆的加速操作,如专利文献1、2所例示那样,提出了在操舵用把持部附近设置用于进行车辆的加速操作的操作部的驾驶辅助装置。
专利文献1、2的驾驶辅助装置均将操作部的初始位置(未由驾驶员进行操作的中立位置),设定于相对于操舵用把持部向驾驶员一侧远离的位置,驾驶员通过用把持操舵用把持部的状态下的手的大拇指等,将操作部从上述初始位置压向接近操舵用把持部的一侧,从而根据其压入量使车辆加速。
然而专利文献1、2的驾驶辅助装置在将操作部压向接近操舵用把持部一侧时,存在由于与该操舵用把持部互相干扰而限制操作部的进一步压入的隐患。
即,在无法充分确保操作部的可动范围(压入的行程)的情况下,表示压入量与车辆的加速量的关系的加速特性的梯度变得陡峭,结果可能难以实现车辆的稳定的加速操作。
另一方面,为了确保操作部的可动范围,需要将该操作部的初始位置设定于相对于操舵用把持部进一步向驾驶员一侧远离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在把持操舵用把持部的状态下,对通过该手的大拇指等手指压入操作部的操作产生妨碍,存在操作部的操作性降低的隐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欧州专利第0634301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0/046941号
发明内容
发明将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驾驶员在握持操舵用把持部的状态下,能够通过手指容易地进行加速操作的驾驶辅助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一种驾驶辅助装置,是具有由坐在驾驶席的驾驶员把持并且绕车辆前后方向的旋转轴旋转从而进行车辆的操舵的操舵用把持部的车辆的驾驶辅助装置,在上述操舵用把持部的附近具备操作部件,该操作部件具有被配置成驾驶员能够通过手动来操作车辆的加减速的操作部,在上述操舵用把持部具备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将上述操作部件以能够沿着上述旋转轴所延伸的旋转轴方向滑动位移的方式进行支承,所述驾驶辅助装置具备传递机构,该传递机构向车辆的驱动源的输出控制部机械式或者电气式地传递上述操作部件的上述旋转轴方向的滑动位移量,上述操作部在从驾驶员侧观察上述操舵用把持部时,在该操舵用把持部的上述旋转轴侧的附近沿着该操舵用把持部而配置,上述操作部件的可动范围被设定为,上述操作部在上述旋转轴方向上至少从上述操舵用把持部的驾驶员侧的端面或者比该端面更靠驾驶员侧位移至与上述操舵用把持部重叠的区域。
根据上述构成,驾驶员在握持操舵用把持部的状态下,能够通过其手指容易地进行加速操作。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从驾驶员侧观察时在上述操舵用把持部与上述旋转轴之间设有将上述操舵用把持部与上述旋转轴连结的辐条,上述支承部件从驾驶员侧观察时固定于上述辐条的后背侧。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将支承部固定于从驾驶员侧观察时辐条的后背侧(背面),从而能够在驾驶员侧观察时将操作部件美观地固定于辐条。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在从驾驶员侧观察上述操舵用把持部时,上述操作部以该操作部在与上述辐条对应的部位被断开的方式配设,上述操作部件具备:上述操作部;以及将被断开的上述操作部的一方侧与另一方侧连结的连结部,上述连结部在从驾驶员侧观察时以从对应的上述辐条的后背侧跨越该对应的上述辐条的方式配置。
根据上述构成,操作部件能够在从驾驶员侧观察时将与辐条部对应的部位也包含在内地沿方向盘连续地形成。
由此,在方向盘的周向上,在驾驶员操作(按压)了在辐条部所对应的部位处被断开的方式配设的多个操作部中的任一操作部的情况下,都能够使该操作量(压入量)在操作部之间一致。
并且操作部件从驾驶员侧观察时相对于辐条部以从其后背侧迂回的方式配置连结部,因此能够确保在方向盘的附近设置操作部件所带来的从驾驶员侧观察到的外观,并且能够避免操作部件向方向盘一侧压入时,连结部与对应的辐条部相互干扰。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上述操作部件经由上述支承部件在至少三点处被支承于上述操舵用把持部,这些至少三点的支承部被分散地设置于从驾驶员侧观察时相对于上述旋转轴位于左右两侧的上述辐条。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以至少三点支承操作部件,并且将这些至少三点的支承部在左右各侧的辐条部分散地设置,由此虽然操作部件在驾驶员侧观察时经由连结部将彼此断开地配置的多个操作部一体地形成,但不会在操作部件的操作时相对于转向轴方向产生倾斜等而卡顿或扭转,能够沿转动轴方向顺畅地滑动位移。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在上述辐条设有构成该辐条的骨架的芯骨,在上述芯骨设有安装孔,该安装孔用于安装固定能够一边把持上述操舵用把持部一边进行手动操作的辅件,上述支承部件利用上述安装孔与上述辅件一同安装于上述芯骨。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将原本设于辐条的芯骨的辅件的安装固定用的安装孔兼用作支承部件的安装固定用的安装孔,从而能够提高向基础车辆组装的组装性。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上述传递机构具有检测上述操作部的位移量的传感器,从驾驶员侧观察时,上述传感器被配置在相对于上述操舵用把持部靠上述旋转轴一侧、并且与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上述辐条相比靠下侧的区域。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确保位于驾驶席的前方的仪表等显示部的可视性不被传感器阻挡。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驾驶员在握持操舵用把持部的状态下,能够通过其手指容易地进行加速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驾驶具备本实施方式的驾驶辅助装置的车辆的情形的外观图。
图2是从驾驶员侧且右侧观察具备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的方向盘的立体图。
图3是从驾驶员侧观察具备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的方向盘的主视图。
图4是从驾驶员相反侧且右侧观察具备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的方向盘的立体图。
图5是从驾驶员相反侧且右侧观察具备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并且仅由芯骨表示大致整体的方向盘的立体图。
图6A是表示沿着图4中的C-C线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剖面图。
图6B是表示沿着图12中的C'-C'线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省略换挡拨片装置而示出主要部分的图4中的E向视放大图。
图8是表示沿着图3中的A-A线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剖面图。
图9是通过剖面示意地示出盘圈部以及操作部件的操作部件的可动范围的说明图。
图10是图3中的B向视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1是表示驾驶具备本发明的变形例的驾驶辅助装置的车辆的情形的外观图。
图12是从驾驶员相反侧且右侧观察改造前的基础车辆中的方向盘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以量产类型的例如右舵车为基础车辆(现有的车辆)改造而成,并具备辅助由手动进行的加速操作的驾驶辅助装置,该驾驶辅助装置通过改造现有的车辆,以使即便是由脚踩踏制动踏板的踩踏操作困难的下肢不便者,也能够在坐在驾驶席的状态下一边进行方向盘的操舵一边通过手动操作来进行加速操作。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叙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组装有本实施方式的驾驶辅助装置的车辆的驾驶席周边的主要部分构造以及驾驶员驾驶该车辆的情形的外观图,图2是从驾驶员侧且右侧观察具备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的方向盘的立体图,图3是从驾驶员侧观察具备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的方向盘的主视图,图4是从驾驶员相反侧且右侧观察具备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的方向盘的立体图,图5是从驾驶员相反侧且右侧观察具备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并且仅由芯骨表示大致整体的方向盘的立体图。图6A是表示沿着图4中的C-C线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剖面图,示出了表示支承部件向辐条部芯骨安装的安装构造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剖面图,图6B是表示沿着图12中的C'-C'线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是基础车辆的改造前的换挡拨片装置向辐条部芯骨安装的安装构造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剖面图。图7是省略换挡拨片装置而示出主要部分的图4中的E向视放大图,图8是表示沿着图3中的A-A线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剖面图,图9是通过图3中的H-I-J-K-L-M线向视剖面示意地示出盘圈(Rim)部以及操作部件的操作部件的可动范围的说明图,图10是图3中的B向视主要部分放大图,图12示出从驾驶员相反侧且右侧观察改造前的基础车辆中的方向盘的立体图。
在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U表示车辆上方,箭头OUT表示车宽方向外侧,箭头IN表示车宽方向内侧,箭头R表示车辆右侧,箭头L表示车辆左侧,X表示方向盘的轴向,Xu表示方向盘的轴向的上侧(驾驶员侧),Xd表示方向盘的轴向的下侧(与驾驶员侧相反的一侧)。
如图1所示,在车辆中的车厢的地板的前部的左右各侧,搭载有驾驶席8与副驾驶座(省略图示),在驾驶席8的前方设有在由坐在驾驶席8的驾驶员D把持的状态下被操作的方向盘6。
在车厢的前端,横跨该车厢的车宽方向整体地设有仪表板80。在车厢的地板前部的驾驶席8与副驾驶座之间安装有中控台85,其前部一体地连接于仪表板8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中控台85构成车厢的内饰部件的一部分,在坐在驾驶席8的驾驶员D的左手能够操作的位置,配设有换挡手柄86、开启开关87等。
转速表、时速表等各种仪表类的显示部81以穿过方向盘6可被目视确认的方式配设于仪表板80中的驾驶席8的前方,在与其左侧的中控台85的前部的连接部上方,配设有空调的吹风口82、音频装置、空调装置的设定拨盘等各种操作按钮83,进一步在它们的上方设有导航装置的显示器84。
另外,在车厢内的驾驶席8前方的地板上的、放置坐在驾驶席8的驾驶员D的右脚的位置,设有油门踏板(省略图示),在与油门踏板相比靠左侧(车宽方向中央侧)设有制动踏板(省略图示)。
油门踏板与制动踏板均为基础车辆所具备的通常的踏板。
此外,如图2、图3所示,上述的方向盘6具备连结于未图示的转向轴的基部61、被驾驶员D把持并且从转向轴的轴向(以下,简记作“转向轴方向”)上的驾驶员D侧观察(以下,简记作“驾驶员D侧视”)在基部61的外周侧以该基部61为中心配置为环状的盘圈部62、以及从基部61呈放射状延伸至盘圈部62的多个辐条部63。
在本例中,辐条部63具有转向轴方向的驾驶员D侧视(即主视)时从基部61向右侧延伸的右侧辐条部63r,向左侧延伸的左侧辐条部63l,以及向下侧延伸的下侧辐条部63d这三个。
如图2、图3所示,在基部61的转向轴方向的驾驶员D侧设有被按压以鸣笛(发出警告音)的喇叭61a。
在左右各辐条部63的转向轴方向的驾驶员D侧,配设有用于操作音频装置、导航装置等车载设备的操作开关65。
此外,如图4所示,方向盘6具备与升挡及降挡分别对应的换挡拨片装置66。
在本例中,在右侧辐条部63r具备升挡用的换挡拨片装置66u,在左侧辐条部63l具备降挡用的换挡拨片装置66d。
如图5所示,方向盘6具有作为骨架部件的芯骨7,芯骨7具有与基部61对应的基部芯骨71、与盘圈部62对应的环状的盘圈部芯骨72、以及与各辐条部63对应的辐条部芯骨73(右侧辐条部芯骨73r、左侧辐条部芯骨73l、下侧辐条部芯骨73d(参照图8))。基部芯骨71以及辐条部芯骨73被树脂制的罩67覆盖,盘圈部芯骨72被聚氨酯68等覆盖。
另外,在图5中为了方便,省略了基部芯骨71的详细构造,并且仅由虚拟线图示出表示下侧辐条部63d的外形的棱线,省略了其内部构造。
如图4、图6A所示,上述的换挡拨片装置66u、66d均具备树脂制的换挡拨片基部161、以及杆162。
换挡拨片基部161在转向轴方向上,从该换挡拨片基部161的后背面侧、即与驾驶员D侧相反的一侧(以下,简记作“驾驶员D相反侧”)使用螺栓B'等紧固固定于辐条部芯骨73。
如图6A所示,杆162的经由轴169的一端被轴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换挡拨片基部161摆动,该轴169以从辐条部芯骨73的转向轴方向的后背侧将该辐条部芯骨73上下横穿的方式延伸。
由此,换挡拨片装置66构成为驾驶员D在车辆行驶中在每次操作升挡用的换挡拨片装置66u所具备的杆162时变速挡逐级升挡,另一方面,在车辆行驶中在每次操作降挡用的换挡拨片装置66d所具备的杆162时变速挡逐级降挡,从而驾驶员D能够通过手动进行升挡/降挡。
接着对组装于上述基础车辆的本实施方式的驾驶辅助装置1(加减速手动操作辅助装置)进行说明。
如图1~图5所示,驾驶辅助装置1具备通过沿转向轴方向滑动位移来进行车辆的加减速操作的操作部件2,沿转向轴方向能够滑动地支承操作部件2的支承部件3,以及检测操作部件2的滑动位移量并将其检测出的滑动位移量作为信号向控制发动机的节流阀的开度的ECU传递的传递机构4。
操作部件2配设于方向盘6附近,由多个操作部20、滑动被支承部21以及连结部22一体地形成,该多个操作部20通过驾驶员D用把持方向盘6的手的大拇指等向转向轴方向的下方(驾驶员D相反侧)进行压入等来操作,该滑动被支承部21能够沿转向轴方向滑动地支承于支承部件3,该连结部22将多个操作部20彼此以及操作部20与滑动被支承部21彼此连结。
如图2、图3所示,操作部20在转向轴方向的驾驶员D侧视时相对于方向盘6的盘圈部62配设于内侧附近,换言之配设于盘圈部62的径向内侧附近(具有基部61的一侧附近)。操作部20的转向轴方向的上表面20a形成为平坦状,以便驾驶员D把持方向盘6的手的大拇指的指腹容易按压。
进一步如图2、图3所示,操作部20在转向轴方向的驾驶员D侧视时以在与辐条部63对应的部位被断开的方式配设,分别沿着盘圈部62形成为圆弧状。
详细而言,操作部20具备在转向轴方向的驾驶员D侧视时配置于比左右两辐条部63l、63r更靠上方的上侧操作部20u、配置于右侧辐条部63r与下侧辐条部63d之间的右下侧操作部20r、以及配置于左侧辐条部63l与下侧辐条部63d之间的左下侧操作部20l这三个。
如该图所示,滑动被支承部21在转向轴方向的驾驶员D侧视时配设于右侧辐条部63r的上下各侧(图3中的箭头S的各侧)、以及左侧辐条部63l的上下各侧(图3中的箭头S的各侧),与支承部件3的后述的各支承部31对应地在操作部件2的左右各侧各具备两个。另外,图3中的箭头S表示车辆侧视时的方向盘6的配设方向,即方向盘6的上下方向。
如图4、图5所示,连结部22具备连结上侧操作部20u与右下侧操作部20r的右侧连结部22r,连结上侧操作部20u与左下侧操作部20l的左侧连结部22l,以及连结右下侧操作部20r与左下侧操作部20l的下侧连结部22d。右侧连结部22r配设于与右侧辐条部63r对应的部位,左侧连结部22l配设于与左侧辐条部63l对应的部位,下侧连结部22d配设于与下侧辐条部63d对应的部位。
这里,右侧连结部22r与左侧连结部22l为左右对称形状,因此基于右侧连结部22r的构成对这些连结部22的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2、图4、图5、图8~图10所示,右侧连结部22r由在右侧辐条部63r的上下各侧附近沿方向盘6(盘圈部62)的径向延伸的上下各侧的径向连结边221、从该上下各侧的径向连结边221的中途向转向轴方向的大致下方延伸的轴向连结边222、以及将该上下各侧的轴向连结边222沿方向盘6的周向连结的周向连结边223(参照图4、图5)一体形成。
上下各侧的径向连结边221中的上侧的径向连结边221的径向外端连接于上侧操作部20u的延伸方向的右下端近前部位,并且径向内端连结于右侧辐条部63r的上侧附近的滑动被支承部21。
上下各侧的径向连结边221中的下侧的径向连结边221的径向外端连结于右下侧操作部20r的延伸方向的右上端近前部位,并且径向内端连结于右侧辐条部63r的下侧的滑动被支承部21。
如图4所示,周向连结边223以从转向轴方向的后背侧(驾驶员D相反侧)横穿(跨越)右侧辐条部63r的方式呈弧状延伸,将上下各侧的轴向连结边222、222的转向轴方向的下端彼此连结。
接着基于下侧连结部22d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4、图5所示,下侧连结部22d由在下侧辐条部63d的左侧附近从左下侧操作部20l的延伸方向的右下端近前部位向转向轴方向的大致下方延伸的左侧的轴向连结边224、在下侧辐条部63d的右侧附近从右下侧操作部20r的延伸方向的左下端近前部位向转向轴方向的大致下方延伸的右侧的轴向连结边224、以及将该左右各侧的轴向连结边224、224彼此沿方向盘6的周向连结的周向连结边225一体形成。
如图4、图5所示,下侧连结部22d由配置于下侧辐条部63d的左侧附近的左侧的轴向连结边224、配置于下侧辐条部63d的右侧附近的右侧的轴向连结边224、以及将该左右各侧的轴向连结边224、224彼此沿方向盘6的周向连结的周向连结边225一体形成。
左侧的轴向连结边224从左下侧操作部20l的延伸方向的右下端近前部位起延伸,右侧的轴向连结边224从右下侧操作部20r的延伸方向的左下端近前部位起延伸,两者均向转向轴方向的大致下方延伸。
下侧连结部22d中的周向连结边225以从转向轴方向的后背侧(驾驶员D相反侧)横穿(跨越)的方式呈弧状延伸,将左右各侧的轴向连结边224、224的转向轴方向的下端部彼此连结。
另外,下侧连结部22d不具备径向连结边221,此外,在下侧辐条部63d未安装有支承部件3。即,操作部件2未安装固定于方向盘6的下侧辐条部63d。
根据上述,操作部件2通过将在转向轴方向的驾驶员D侧视时在与辐条部63对应的部位被断开的方式配设的三个操作部20(20u、20r、20l)利用连结部22从分别对应的辐条部63的后背侧迂回来连结,从而一体地形成。
接着对支承部件3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分别与右侧辐条部63r、左侧辐条部63l对应地具备支承部件3,该左右各侧的支承部件3(右侧支承部件3r与左侧支承部件3l)除了特别说明的部位之外,形成为左右对称形状。
左右各侧的支承部件3均安装固定于左右分别对应的辐条部63l、63r,如上述那样,沿转向轴方向能够滑动地支承操作部件2。
如图2~图5、图7、图8所示,支承部件3具备沿转向轴方向能够滑动地支承操作部件2的滑动被支承部21的支承部31,以及如图4、图5、图7所示那样在转向轴方向上安装固定于辐条部63的后背面侧(驾驶员D相反侧)的安装部32而一体地形成。
通过支承部件3中的支承部31、以及操作部件2中的滑动被支承部21,构成了支承部件3对操作部件2的支承构造。以下,对支承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支承部31配设于左右分别对应的辐条部63l、63r的上下各侧(图3中的箭头S的两侧)附近,如图8所示,均构成为具有沿转向轴方向贯通形成的贯通孔31H的圆筒状、即衬套状。
如图8所示,滑动被支承部21的转向轴方向上的上端部211如上述那样连结于方向盘6的径向上的径向连结边221的径向内端。贯通孔21h沿转向轴方向贯通形成于滑动被支承部21的上端部211。滑动被支承部21具备由螺栓构成的轴212,该轴212在以从该滑动被支承部21的上端部211向转向轴方向的下方突出的方式、插通于该上端部211的贯通孔21h的状态下,紧固于该上端部211。
该轴212的从滑动被支承部21的上端部211突出的突出部分212a的外周面圆滑地形成,该轴212在将突出部分212a插通于支承部31的贯通孔31H从而被该贯通孔31H的内周面引导的状态下,沿转向轴方向滑动。
由此如图2~图5所示,安装于左右各辐条部63的支承部件3在转向轴方向的驾驶员D视时,通过左右分别对应的辐条部63的上下各侧(图3中的箭头S的两侧)附近的两个位置,来支承操作部件2。即,操作部件2作为整体经由左右各侧的支承部件3,由方向盘6在左右各两个位置合计四个位置进行支承(四点支承)。
进一步如图8所示,支承构造具备将滑动被支承部21的轴212沿该轴212方向从外侧包围那样配置的螺旋状的施力弹簧11。施力弹簧11在转向轴方向上,以压缩状态夹设在滑动被支承部21的上端部211与支承部31之间,相对于支承部31向上方向(驾驶员D侧)对滑动被支承部21施力。
此外,在滑动被支承部21具备的轴212(螺栓)的下端部,设有与支承部31的下表面中的贯通孔31H的周缘31a卡合的向上移动限位器12。
向上移动限位器12在沿转向轴方向滑动的操作部件2的可动范围的上限位置(最大向上移动位置)即操作部件2最接近驾驶员D侧的位置,与支承部31的下表面中的贯通孔31H的周缘31a卡合。
由此,向上移动限位器12限制被施力弹簧11向转向轴方向的上方施力的操作部件2从上限位置进一步向上移动(即,使轴212不从贯通孔31H脱出)。
此外,操作部件2由于被施力弹簧11向上方施力,因此在未被驾驶员D压入的状态下始终位于操作部件2的可动范围的上述上限位置。即,上述上限位置相当于未对操作部件2进行后述的加速操作的中立(Nutral)位置Pn。
如图9所示,操作部件2的中立位置Pn作为驾驶员D能够通过把持方向盘6的手的大拇指等将操作部20的上表面20a(按压面)向转向轴方向的下方压入的位置,在转向轴方向上设定为与方向盘6的盘圈部62的上端面62u相比稍靠上侧(驾驶员D侧)的位置。
在本例中,操作部20的上表面20a在转向轴方向上设定为方向盘6的盘圈部62的上端面62u的上方5mm~20mm左右(优选的是5mm~15mm,更优选的是10mm左右)的位置。
通过这样设定,能够减少操作部20从初始位置至完全压入状态的肌肉负荷,并且肌肉负荷的变动也较少。
驾驶辅助装置1通过驾驶员D使用把持方向盘6的手的大拇指等克服施力弹簧11的作用力将操作部件2的操作部20从中立位置Pn向转向轴方向的下方(驾驶员D相反侧)压入,从而能够进行车辆的加速操作,另一方面,通过从压入状态的操作部20移开大拇指等使操作部件2由于施力弹簧11的作用力而逐渐返回中立位置Pn,从而能够进行减速操作。
这里,沿转向轴方向滑动位移的操作部件2的可动范围在转向轴方向上,包含该操作部件2的操作部20的上表面20a与方向盘6的盘圈部62重叠的范围。
但是,操作部件2与从中立位置Pn的压入量无关地在转向轴方向的驾驶员D侧视时,操作部20相对于盘圈部62配置于内侧(盘圈的径向内侧),并且随着被从中立位置Pn压入,连结部22以相对于辐条部63向下方分离的方式滑动位移。
因此,操作部件2即使在转向轴方向上与方向盘6重叠也不会与该方向盘6互相干扰,能够从中立位置Pn向转向轴方向的下方(方向盘6一侧)压入。
此外,如图8所示,操作部件2能够向转向轴方向的下方滑动至滑动被支承部21的上端部211的下表面211d与支承部31的上端31u抵接。
滑动被支承部21的上端部211的下表面211d与支承部31的上端31u抵接的位置是在操作部件2的可动范围内该操作部件2最远离驾驶员D的位置,相当于如图8所示那样的操作部件2的最大加速位置Pa(最大压入位置)。
另外,在本例中,如图8所示,关于最大加速位置Pa,被压入至该最大加速位置Pa的操作部件2的至少一部分在转向轴方向上设定于与方向盘6重叠的位置,但不限于此,操作部件2的整体也可以在转向轴方向上设定于比方向盘6更靠下方的位置。即,在最大加速位置Pa中,操作部件2也可以设定为操作部20的上表面20a在转向轴方向上被压入至比方向盘6的盘圈部62的下端面62d更靠下方的位置。
接着,对包含支承部件3的安装部32的构造的、安装部32向辐条部63l、63r安装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向基础车辆组装驾驶辅助装置1时,利用该改造前的基础车辆中的图12所示那样的方向盘6的辐条部63原本具备的换挡拨片装置66向辐条部芯骨73(参照图6B)安装的安装构造,如图6A所示,通过螺栓B'等将支承部件3的安装部32紧固固定于该辐条部芯骨73。
因此在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安装部32向辐条部63安装的安装构造之前,先简单地说明基础车辆中的换挡拨片装置66向辐条部63安装的安装构造。
如图12所示,在改造前的基础车辆中的方向盘6的左右各侧的辐条部63l、63r中,在各个辐条部芯骨73(参照图5)形成有通过螺栓B等将图6B、图12所示那样的换挡拨片装置66所具备的树脂制的换挡拨片基部161从转向轴方向的后背面侧(驾驶员D相反的一侧)紧固固定的换挡拨片安装凸缘173(参照图5、图6B)。
换挡拨片安装凸缘173在转向轴方向的驾驶员D相反侧视时在辐条部芯骨73的上下各侧(图5中的箭头S的各侧)具备一对(参照图5),如图6B所示,各个贯通孔173h沿转向轴方向贯通形成。另一方面,在换挡拨片基部161中,在与形成于辐条部芯骨73的贯通孔173h对应的部位形成有贯通孔161h。在换挡拨片基部161的转向轴方向的后背面(与向辐条部芯骨73安装一侧的面相反侧的面)形成有在驾驶员D相反侧视时贯通孔161h的周缘相对于周边凹入的沉孔部163。
而且如图6B所示,通过从转向轴方向的后背面侧按换挡拨片基部161的贯通孔161h以及换挡拨片安装凸缘173的贯通孔173h的顺序依次插入螺栓B,从而换挡拨片基部161紧固固定于在辐条部芯骨73的上下各侧形成的换挡拨片安装凸缘173。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A所示,基于这种基础车辆中的换挡拨片装置66向辐条部芯骨73安装的安装构造,使支承部件3向左右分别对应的辐条部芯骨73安装。
具体而言,对图6A所示的换挡拨片基部161实施将贯通孔161h扩径的额外加工。
由此如图6A所示,形成于换挡拨片基部161的贯通孔161h'的内径形成得比形成于辐条部芯骨73的换挡拨片安装凸缘173的贯通孔173h大一圈。
另外如图4、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3所具备的安装部32在转向轴方向的驾驶员D相反侧视时,以横穿对应的辐条部63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图4中的S方向的各侧)延伸并与该辐条部63的上下各侧附近所具备的支承部31连结。
如图4、图7、图6A所示,安装部32的延伸方向的中间部位,即在转向轴方向的驾驶员D相反侧视时与换挡拨片基部161的上下各侧的贯通孔161h'对应的部位,一体形成有向转向轴方向的上方向即换挡拨片基部161侧突出的突出片132。
如图6A所示,上下各侧的突出片132均具有该突出方向的前端部133、以及直径形成得比该前端部133大的基部134,形成为在这些前端部133与基部134之间具有台阶部135的阶梯形状。
突出片132的基部134能够插入换挡拨片基部161的沉孔部163,并且外径形成为比换挡拨片基部161的贯通孔161h'的内径大。突出片132的前端部133能够插入换挡拨片基部161的贯通孔161h',并且外径形成为比形成于换挡拨片安装凸缘173的贯通孔173h的内径大。
进一步在安装部32中的、转向轴的驾驶员D相反侧视时与突出片132对应的部位,沿转向轴方向、即突出片132的中心轴贯通形成有贯通孔32h。
而且如图6A所示,在将突出片132相对于换挡拨片基部161,将基部134插入沉孔部163内,并且将前端部133插入贯通孔161h'的状态下,从转向轴方向的后背面侧按照安装部32的贯通孔32h、辐条部芯骨73的贯通孔173h的顺序该依次插入螺栓B',该螺栓B'的尺寸比上述的基础车辆中的换挡拨片基部161向辐条部芯骨73紧固所使用的螺栓B(参照图6B)长。
在该状态下,在突出片132中,前端部133的端面132t压接于换挡拨片安装凸缘173的后背面中的贯通孔173h的周缘,并且形成于该突出片132的外周面的台阶部135经由O型环13等压接于换挡拨片基部161的沉孔部163的底面163a。
由此,支承部31使用螺栓B'以及螺母N与换挡拨片基部161一同紧固固定于辐条部芯骨73。
此外,如图3~图5、图7、图10所示,上述的传递机构4具备检测操作部件2的滑动位移量的传感器40、以及将由传感器40检测出的滑动位移量作为信号向控制发动机的节流阀的开度的ECU传递的电气布线41等。
这里,如上述那样,在操作部件2中,沿盘圈部62的周向配设的三个操作部20经由连结部22一体地形成,因此在本例中,如图2~图5所示,检测操作部件2的滑动位移量的传感器40仅具备一个,即在转向轴方向的驾驶员D侧视时仅在右侧辐条部63r的下侧附近具备传感器40。
具体而言如图3~图5、图7、图8、图10所示,在转向轴方向的驾驶员D侧视时,在右侧支承部件3r的配置于右侧辐条部63r的下侧附近(图3中的区域Zrd)的支承部31中,支承臂33从该支承部31的转向轴方向的下部向下方延伸突出。传感器安装部34一体形成于支承臂33的下端(延伸突出方向的前端),传感器40通过安装于传感器安装部34从而支承于右侧支承部件3r。
传感器40具备在转向轴方向上,前端以接近操作部件2或者从操作部件2分离的方式摆动的摆动杆42,并构成为能够检测摆动杆42的摆动角度。
另一方面,如图7、图8、图10所示,在操作部件2中的右侧连结部22r一体形成有摆动杆卡合部25,该摆动杆卡合部25从周向连结边223与轴向连结边222的连结部分向转向轴方向的下方延伸,并与摆动杆42的前端部卡合。
如该图所示,在摆动杆卡合部25形成有长孔状的卡合孔26,通过使摆动杆42的前端部133与该卡合孔26的周缘卡合,从而摆动杆42的前端部根据操作部件2的转向轴方向的滑动位移而摆动,因此传感器40能够检测操作部件2的滑动位移量。
如图1所示,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驾驶辅助装置1是具有由坐在驾驶席8的驾驶员D把持并且绕车辆前后方向的转向轴(旋转轴)旋转从而进行车辆的操舵的方向盘6(操舵用把持部)的车辆的驾驶辅助装置。如图4、图5、图7、图8所示,驾驶辅助装置1在方向盘6的盘圈部62的附近具备具有配置为驾驶员D能够通过手动操作车辆的加减速的操作部20的操作部件2,在方向盘6具备沿转向轴(省略图示)所延伸的转向轴方向X(旋转轴方向)能够滑动位移地支承操作部件2的支承部件3,如图2~图4、图7、图8、图10所示,具备向控制车辆的发动机(驱动源)的节流阀的开度的ECU(输出控制部)机械式或者电气式传递操作部件2的转向轴方向的滑动位移量的传递机构4。如图2~图5所示,从驾驶员D侧观察方向盘6时,在相对于该方向盘6的盘圈部62靠转向轴侧即基部61侧(盘圈部62的径向内侧)的附近,操作部20沿该方向盘6的盘圈部62地配置。如图9所示,以操作部20在转向轴方向上至少从盘圈部62的上端面62u(方向盘6的驾驶员D侧的端面)的上侧(驾驶员D侧)位移至与方向盘6(盘圈部62)重叠的区域的方式,设定操作部件2的可动范围。
如此,通过在从驾驶员D侧观察方向盘6时在相对于盘圈部62具有基部61的一侧的附近,沿该盘圈部62配设操作部20(参照图3),从而如图1所示,驾驶员D一边把持方向盘6一边通过其把持的手的大拇指等向转向轴方向的下方(方向盘6一侧)压入操作部20,由此能够通过手动进行加速操作。
而且,此时,由于操作部20如上述那样在转向轴方向上能够移动至与方向盘6重叠的区域(参照图9),因此在驾驶员D压入操作部20时,操作部件2不会与方向盘6的辐条部63等相互干扰。
因而,驾驶员D在通过把持方向盘6的手的大拇指等按压操作部20时,能够运用其大拇指的根部的隆起部分(拇指球)的较大的肌肉将操作部20可靠地压入,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加速操作。
此外,即使并未如以往的操作部件那样,考虑到在压入操作部时操作部件与方向盘6的辐条部63等相互干扰而将操作部的可动范围的上限位置(中立位置)设定于相对于盘圈部62的上端面62u大幅向上方(驾驶员D侧)远离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2也能够确保操作部20沿着转向轴方向的压入行程。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如图4、图5、图7所示,在方向盘6的盘圈部62与基部61(转向轴)之间设有将它们连结的辐条部63(辐条),支承部件3在转向轴方向上固定于辐条部63的驾驶员D侧视时的后背侧。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在转向轴方向上相对于辐条部63从其后背侧安装固定支承部31,从而能够在驾驶员D侧视时经由支承部件3将操作部件2美观地安装固定于辐条部63。
而且,通过在转向轴方向上相对于辐条部63从其后背侧安装固定支承部31,从而在转向轴方向上,避开滑动位移至与方向盘6(盘圈部62)重叠的区域的操作部件2的可动范围地、容易地向辐条部63安装支承部件3,其结果,能够实现在操作部件2的压入时,该操作部件2容易避免与支承部件3的向辐条部63安装的安装部分等支承部件3干扰的布局。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如图2、图3所示,操作部20在驾驶员D侧视时以操作部20(在方向盘6的周向上)在与辐条部63对应的部位被断开的方式配设,如图4、图5、图7、图9所示,操作部件2具备操作部20、以及将被断开的操作部20的一方侧与另一方侧在辐条部63所对应的部位连结的连结部22,连结部22在驾驶员D侧视时以从对应的辐条部63的后背侧跨越的方式配置。
根据上述构成,操作部件2能够在驾驶员D侧视时将与辐条部63对应的部位也包含在内地沿方向盘6连续地形成。
由此,在操作了以在方向盘6的周向上与辐条部63对应的部位被断开的方式配设的多个操作部20中的任一操作部20的情况下,都能够使该操作量(压入量)在操作部20之间一致。
因而,在一边转动(操舵)方向盘6一边将不同的操作部20压入而使其滑动的情况下,都能够稳定地使车辆加减速。
并且,操作部件2的连结部22在驾驶员D侧视时相对于辐条部63以从其后背侧迂回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确保在方向盘6的附近设置操作部件2所带来的从驾驶员D侧观察到的外观,并且能够避免操作部件2向方向盘6一侧压入时,连结部22与对应的辐条部63相互干扰。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如图2~图5所示,操作部件2经由支承部件3以至少三点即本例中为四点支承于方向盘6,这些至少三点的支承部31分散于右侧辐条部63r与左侧辐条部63l,即在本例中,每两点分散地设置。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以至少三点支承操作部件2,并且将这些至少三点的支承部31在左右各侧的辐条部63l、63r分散地设置,由此虽然操作部件2在驾驶员D侧视时经由连结部22将彼此断开地配置的多个操作部20一体地形成,但不会在操作部件2的操作时相对于转向轴方向发生倾斜等而导致卡顿或扭转,能够沿转向轴方向顺畅地滑动位移。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如图5所示,在右侧辐条部63r设有构成该右侧辐条部63r的骨架的右侧辐条部芯骨73r(芯骨),并且在左侧辐条部63l设有构成该左侧辐条部63l的骨架的左侧辐条部芯骨73l(芯骨)。在这些左右各侧的辐条部芯骨73l、73r设有换挡拨片安装凸缘173(参照图5)。在换挡拨片安装凸缘173设有贯通孔173h(安装孔)(参照图6A),用于安装固定能够一边把持方向盘6一边手动操作的换挡拨片装置66(辅件)的换挡拨片基部161,上述支承部件3与换挡拨片装置66一同利用贯通孔173h安装于左右分别对应的辐条部芯骨73l、73r。
如此,通过将原本设于左右各侧的辐条部芯骨73l、73r的换挡拨片装置66的安装固定用的贯通孔173h,兼用作支承部件3的安装固定用的安装孔,从而能够提高向基础车辆组装的组装性。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如图2~图5所示,传递机构44具有检测操作部20的上述滑动位移量的传感器40,传感器40在驾驶员D侧视时相对于方向盘6的盘圈部62仅配置于靠转向轴(旋转轴)一侧,即仅配置于基部61一侧且与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左右的辐条部63r、63l(本例中为右侧辐条部63r)相比位于方向盘上下方向(参照图3中的箭头S)上的下侧的区域(参照图3中的区域Zrd)。
如此,通过将传感器40配置于在驾驶员D侧视时相对于盘圈部62靠基部61一侧(径向内侧)且与右侧辐条部63r相比靠下侧的区域,从而坐在驾驶席8的状态的驾驶员D在该驾驶员D侧视时,穿过方向盘6目视确认车辆前方时的视野尽量不被传感器40阻挡,能够确保其视野。
具体而言,驾驶员D穿过该驾驶员D侧视时的盘圈部62的内侧且左右的辐条部63r、63l的上侧的区域(参照图3中的区域Zu)而能够进行目视确认的车辆前方的视野不会像在区域Zu配置传感器40时那样被传感器40阻挡,因此能够确保例如配设于驾驶席8的前方的显示部81等的可视性。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的构成,能够以各种实施方式形成。
例如,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驾驶辅助装置1涉及驾驶员D能够通过手动进行加速操作的加减速手动操作辅助装置,但本发明的驾驶辅助装置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还可以具备驾驶员D能够通过手动进行制动操作的手动制动操作辅助机构。
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手动制动操作辅助机构在坐在驾驶席76的驾驶员D能够手动操作的区域,例如在驾驶席76附近的相对于方向盘70靠左侧(中控台85侧),以前低后高状的倾斜姿势安装于车身,并具备由驾驶员D手动操作的操作杆200、通过驾驶员D的手动操作使操作杆200向前下方向滑动位移从而使制动机构工作的制动工作部(省略图示)、以及通过驾驶员D的手动操作使操作杆200向后上方向滑动位移从而使加速机构工作的加速工作部(省略图示)。
由此如图11所示,驾驶员D不仅能够通过手动进行加速操作还能够进行制动操作。
另外,关于加速操作,驾驶员D也可以使用方向盘6附近所具备的操作部件2、和操作杆200中的任一个进行手动操作,但操作部件2在能够一边把持方向盘6一边进行加速操作这点上有利。
因此,手动制动操作辅助机构也可以不具备上述的加速工作部等,而是构成为使用仅能够向前下方向滑动的操作杆200从而仅进行制动操作。
此外,作为其他实施方式,沿转向轴方向滑动的操作部件2的可动范围的上端位置(即中立位置Pn)不限于上述那样,在转向轴方向上将操作部20的上表面20a设定于比盘圈部62的上端面62u更靠上方(驾驶员D侧)附近位置,也可以设定于与盘圈部62的上端面62u对齐的位置。
附图标记说明
1…驾驶辅助装置
2…操作部件
3…支承部件
4…传递机构
6…方向盘(操舵用把持部)
8…驾驶席
20…操作部
22…连结部
31…支承部
40…传感器
62u…盘圈部的上端面(方向盘的驾驶员侧的端面)
63…辐条部(辐条)
63r…右侧辐条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辐条)
63l…左侧辐条部
66…换挡拨片装置(辅件)
73r…右侧辐条部芯骨(芯骨)
73l…左侧辐条部芯骨(芯骨)
173h…贯通孔(安装孔)
X…转向轴方向(旋转轴方向)
Zrd…与右侧辐条部63r相比靠下侧的区域(与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上述辐条相比靠下侧的区域)
Claims (6)
1.一种驾驶辅助装置,是具有由坐在驾驶席的驾驶员把持并且绕车辆前后方向的旋转轴旋转从而进行车辆的操舵的操舵用把持部的车辆的驾驶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操舵用把持部的附近具备操作部件,该操作部件具有被配置成驾驶员能够通过手动来操作车辆的加减速的操作部,
在上述操舵用把持部具备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将上述操作部件以能够沿着上述旋转轴所延伸的旋转轴方向滑动位移的方式进行支承,
所述驾驶辅助装置具备传递机构,该传递机构向车辆的驱动源的输出控制部机械式或者电气式地传递上述操作部件的上述旋转轴方向的滑动位移量,
上述操作部在从驾驶员侧观察上述操舵用把持部时,在该操舵用把持部的上述旋转轴侧的附近沿着该操舵用把持部而配置,
上述操作部件的可动范围被设定为,上述操作部在上述旋转轴方向上至少从上述操舵用把持部的驾驶员侧的端面或者比该端面更靠驾驶员侧位移至与上述操舵用把持部重叠的区域,
在从驾驶员侧观察时,在上述操舵用把持部与上述旋转轴之间,设有将上述操舵用把持部与上述旋转轴连结的辐条,
在从驾驶员侧观察上述操舵用把持部时,上述操作部在与上述辐条对应的部位被断开,
上述操作部件还具有将被断开的上述操作部的一方侧与另一方侧连结的连结部,
上述操作部件通过在从驾驶员侧观察时使上述连结部从对应的上述辐条的后背侧迂回来连结上述操作部,从而一体地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辅助装置,其中,
上述支承部件从驾驶员侧观察时固定于上述辐条的后背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辅助装置,其中,
上述操作部件经由上述支承部件在至少三点处被支承于上述操舵用把持部,
这些至少三点的支承部被分散地设置于从驾驶员侧观察时相对于上述旋转轴位于左右两侧的上述辐条。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驾驶辅助装置,其中,
在上述辐条设有构成该辐条的骨架的芯骨,
在上述芯骨设有安装孔,该安装孔用于安装固定能够一边把持上述操舵用把持部一边进行手动操作的辅件,
上述支承部件利用上述安装孔与上述辅件一同安装于上述芯骨。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驾驶辅助装置,其中,
上述传递机构具有检测上述操作部的位移量的传感器,
从驾驶员侧观察时,上述传感器被配置在相对于上述操舵用把持部靠上述旋转轴一侧、并且与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上述辐条相比靠下侧的区域。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驾驶辅助装置,其中,
上述传递机构具有检测上述操作部的位移量的传感器,
从驾驶员侧观察时,上述传感器被配置在相对于上述操舵用把持部靠上述旋转轴一侧、并且与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上述辐条相比靠下侧的区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12728A JP7434731B2 (ja) | 2019-06-18 | 2019-06-18 | 運転補助装置 |
JP2019-112728 | 2019-06-18 | ||
PCT/JP2020/023821 WO2020256025A1 (ja) | 2019-06-18 | 2020-06-17 | 運転補助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007887A CN114007887A (zh) | 2022-02-01 |
CN114007887B true CN114007887B (zh) | 2024-04-09 |
Family
ID=738368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43976.0A Active CN114007887B (zh) | 2019-06-18 | 2020-06-17 | 驾驶辅助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897537B2 (zh) |
EP (1) | EP3988368A4 (zh) |
JP (1) | JP7434731B2 (zh) |
CN (1) | CN114007887B (zh) |
WO (1) | WO202025602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2108510A (ja) * | 2021-01-13 | 2022-07-26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運転補助装置 |
US11643056B2 (en) * | 2021-01-13 | 2023-05-09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Driving assistance apparatus |
DE102022108037B4 (de) | 2022-04-04 | 2025-03-20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Einstellung einer Fahrzeug-Komponente |
JP7637654B2 (ja) | 2022-07-21 | 2025-02-28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ステアリングハンドル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647540A1 (en) * | 1993-10-06 | 1995-04-12 | LINEA GUIDA S.r.l. | Device for operating the accelerator of an automobile by drivers deprived of the use of their legs |
US5947227A (en) * | 1996-07-02 | 1999-09-07 | Kempf; Martine | Device for manual gas feed in motor vehicles |
CN2792851Y (zh) * | 2005-05-16 | 2006-07-05 | 苏勇 | 汽车方向盘 |
CN101850760A (zh) * | 2010-06-30 | 2010-10-06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机动车驾驶操纵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72478A (en) * | 1906-05-14 | 1907-12-03 | Otto Thum | Throttle-controller. |
US1593876A (en) * | 1925-04-29 | 1926-07-27 | Learmont Ray | Steering-wheel throttle and spark control |
US2392539A (en) * | 1944-01-12 | 1946-01-08 | Harry J Leible | Heated steering wheel cover |
US3226997A (en) * | 1965-05-03 | 1966-01-04 | Paul V Malloy | Hand-operated extensions for pedal type controls for automotive vehicle |
IT1193612B (it) * | 1983-01-24 | 1988-07-21 | Bruno Gianini | Dispositivo di comando dell'accelerazione per autovetture destinate ad utenti menomati fisicamente negli arti inferiori |
IT1262377B (it) | 1993-07-16 | 1996-06-19 | Giancarlo Venturini | Struttura per l'accelerazione manuale in un autoveicolo. |
IT1288167B1 (it) * | 1996-09-13 | 1998-09-11 | Fadiel Italiana Srl | Dispositivo di comando dell'acceleratore di un veicolo. |
CA2339740A1 (en) | 2001-03-02 | 2002-09-02 | Alain Constans | Brake control device on steering wheel |
US7142963B2 (en) * | 2003-01-17 | 2006-11-28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Driver control input device for drive-by-wire system |
DE102005052492A1 (de) * | 2005-11-03 | 2007-05-10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 Fahrzeug |
FR2911700B1 (fr) * | 2007-01-19 | 2009-03-20 | Mecen Achat Sponsoring Auto Co | Dispositif destine a la conduite d'un vehicule par des personnes handicapees |
FR2917342B1 (fr) * | 2007-06-13 | 2010-02-26 | Pimas Orthopedie | Dispositif de commande manuelle pour un vehicule |
IT1393407B1 (it) | 2008-10-21 | 2012-04-20 | Guidosimplex S R L | Sistema di accelerazione e/o frenatura manuale a settori separati. |
IT1393423B1 (it) * | 2009-03-23 | 2012-04-20 | Guidosimplex S R L | Dispositivo di comando di acceleratore a cerchiello. |
US8366547B2 (en) * | 2010-12-06 | 2013-02-05 | Ignite Game Technologies, Inc. | Racing car wheel and controls for use in a multimedia interactive environment |
CN201961365U (zh) | 2011-03-03 | 2011-09-07 | 李涌 | 中心传动汽车方向盘上控制油门装置 |
US9393867B2 (en) * | 2013-03-15 | 2016-07-19 | Brian A. Downey | Hand control throttle system |
JP2018069776A (ja) * | 2016-10-25 | 2018-05-10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船舶および操船システム |
US10625839B2 (en) * | 2016-10-25 | 2020-04-21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Boat and boat maneuvering system |
-
2019
- 2019-06-18 JP JP2019112728A patent/JP7434731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6-17 US US17/614,037 patent/US11897537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6-17 WO PCT/JP2020/023821 patent/WO2020256025A1/ja unknown
- 2020-06-17 EP EP20826366.5A patent/EP3988368A4/en active Pending
- 2020-06-17 CN CN202080043976.0A patent/CN11400788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647540A1 (en) * | 1993-10-06 | 1995-04-12 | LINEA GUIDA S.r.l. | Device for operating the accelerator of an automobile by drivers deprived of the use of their legs |
US5947227A (en) * | 1996-07-02 | 1999-09-07 | Kempf; Martine | Device for manual gas feed in motor vehicles |
CN2792851Y (zh) * | 2005-05-16 | 2006-07-05 | 苏勇 | 汽车方向盘 |
CN101850760A (zh) * | 2010-06-30 | 2010-10-06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机动车驾驶操纵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988368A4 (en) | 2023-07-19 |
JP7434731B2 (ja) | 2024-02-21 |
JP2020203602A (ja) | 2020-12-24 |
US11897537B2 (en) | 2024-02-13 |
EP3988368A1 (en) | 2022-04-27 |
WO2020256025A1 (ja) | 2020-12-24 |
US20220234644A1 (en) | 2022-07-28 |
CN114007887A (zh) | 2022-0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007887B (zh) | 驾驶辅助装置 | |
US8100217B2 (en) | Vehicle with hand control system | |
US7131347B2 (en) | Manual gearshift device for automotive automatic transmission | |
JP4452349B2 (ja) | 車両用の加速・減速意思入力装置 | |
EP4029741B1 (en) | Driving assistance apparatus | |
WO2007034567A1 (ja) | 自動車車両ドライブバイワイヤー操舵システム | |
US20080100086A1 (en) | Instrument panel assembly for a vehicle | |
US11938814B2 (en) | Driving assistance device | |
JP3715198B2 (ja) | 車両用の操作装置 | |
JP3164034B2 (ja) | 変速操作装置の組立て方法 | |
US11755054B2 (en) |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 | |
JPS63158621A (ja) | 自動変速機用可倒式シフトレバ−装置 | |
GB2601345A (en) | Shifter module for a vehicle | |
EP1920966A1 (en) | Instrument panel assembly for a vehicle | |
JP2006273208A (ja) |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 |
JP2005125811A (ja) |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及びシフトレバー装置の取り付け構造 | |
JP3595919B2 (ja) | キーインタロックケーブルの配索構造 | |
WO2020012985A1 (ja) | シフト装置 | |
EP1089894B1 (en) | Device for automatic release of accelerator during the braking action | |
JP2016013816A (ja) | 車両用シフト装置 | |
JPH07332477A (ja) | 自動変速機の変速操作装置 | |
EP1640641A2 (en) | Vehicula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 |
JP2000177424A (ja) | コラムシフト構造 | |
JP2000211393A (ja) | 車両用変速操作装置のシフトロック解除機構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