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39682A - 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 - Google Patents
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939682A CN113939682A CN201980097437.2A CN201980097437A CN113939682A CN 113939682 A CN113939682 A CN 113939682A CN 201980097437 A CN201980097437 A CN 201980097437A CN 113939682 A CN113939682 A CN 11393968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
- socket
- pipe joint
- disengagement
- movement restric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58/00—Protection of pipes or pipe fittings against corrosion or incrust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27/00—Adjustable joints; Joints allowing movement
- F16L27/12—Adjustable joints; Joints allowing movement allowing substantial longitudinal adjustment or movemen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21/00—Joints with sleeve or socket
- F16L21/06—Joints with sleeve or socket with a divided sleeve or ring clamping around the pipe ends
- F16L21/065—Joints with sleeve or socket with a divided sleeve or ring clamping around the pipe ends tightened by tangentially-arranged threaded pi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21/00—Joints with sleeve or socket
- F16L21/08—Joints with sleeve or socket with additional locking me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57/00—Protection of pipes or objects of similar shape against external or internal damage or wea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57/00—Protection of pipes or objects of similar shape against external or internal damage or wear
- F16L57/005—Protection of pipes or objects of similar shape against external or internal damage or wear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ends of pip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21/00—Joints with sleeve or socket
- F16L21/02—Joints with sleeve or socket with elastic sealing rings between pipe and sleeve or between pipe and socket, e.g. with rolling or other prefabricated profiled rings
- F16L21/04—Joints with sleeve or socket with elastic sealing rings between pipe and sleeve or between pipe and socket, e.g. with rolling or other prefabricated profiled rings in which sealing rings are compressed by axially-movable memb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27/00—Adjustable joints; Joints allowing movement
- F16L27/12—Adjustable joints; Joints allowing movement allowing substantial longitudinal adjustment or movement
- F16L27/127—Adjustable joints; Joints allowing movement allowing substantial longitudinal adjustment or movement with means for locking the longitudinal adjustment or movement in the final mounted position
- F16L27/1275—Adjustable joints; Joints allowing movement allowing substantial longitudinal adjustment or movement with means for locking the longitudinal adjustment or movement in the final mounted position by means of at least an external threaded bolt
- F16L27/12751—Adjustable joints; Joints allowing movement allowing substantial longitudinal adjustment or movement with means for locking the longitudinal adjustment or movement in the final mounted position by means of at least an external threaded bolt the threaded bolt extending longitudinal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Joints With Sleeves (AREA)
- Joints Allowing Move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在实现相对于脱离力的吸收能力的提高的同时切实地阻止插口及承口相对于管节的脱离移动,且将插口与管节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的弯曲状态维持在适当的范围。将插口(1A)与承口(2A)的嵌合连接部(20)以密封状态围绕的分割构造的管节(30)被跨两管部(1,2)地外装,在管节(30)与承口(2A)侧的相向的部位设置有将承口(2A)与管节(30)的一定程度以上的相对脱离移动抵接阻止的第1脱离阻止部(4),在管节(30)的管轴心方向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侧设置有第2脱离阻止部(5),前述第2脱离阻止部(5)具备随着插口(1A)的脱离移动而与该插口(1A)的外周面之间的防脱阻力增大的防脱部(55)。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一方的管部的插口和另一方的管部的承口的嵌合连接部在密封状态下围绕的分割构造的管节被跨前述两管部地外装的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的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存在专利文献1中表示的管安装构造。该管安装构造中,一方的管部的插口和另一方的管部的承口的嵌合连接部由K形的机械接头构成。该机械接头将橡皮圈等密封件装配于插口的外周面和承口的锥状的内周面之间。借助螺栓・螺母将具备能够将该密封件从管轴心方向推压的推压部的压圈的凸缘部和承口的凸缘部紧固连结。通过该紧固连结,借助被牵拉固定于承口的凸缘部的压圈的推压部,密封件被压缩成水密状态,该水密状态被维持。
此外,将作为嵌合连接部的机械接头以密封状态围绕的分割构造的管节具备比承口直径大的圆筒状的周壁部、从周壁部的管轴心方向两端向径向内侧一体地延伸设置的圆环状的侧壁部、从各侧壁部的内径侧端部沿管轴心方向向外侧一体地延伸设置的管支承部作为主要结构。
在管节的两管支承部的内周面,设置有装配着将两管部的外周面之间密封的密封件的密封部。
进而,在管节与另一方的管部的承口侧的管轴心方向上相向的部位,设置有将承口与管节的一定程度以上的相对脱离移动抵接阻止的脱离移动阻止机构。脱离移动阻止机构将作为承口侧的管节的另一端侧的管支承部的内径形成为比承口的锥部的最大外径小。构成为,插口与承口脱离时,管节的另一端侧的管支承部从管轴心方向抵接承口的锥部,阻止进一步的脱离移动。
此外,构成为,在位于管节内的插口的外周面,具备咬入该外周面的卡止部件的分割构造的脱离限制部被夹持固定,将该脱离限制部的外径形成为比作为插口侧的管节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的内径大,插口与承口脱离时,被夹持固定于插口的脱离限制部从管轴心方向抵接管节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阻止进一步的脱离移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38637号公报。
专利文献1中表示的管安装构造中,插口与承口脱离时,被夹持固定于插口的脱离限制部仅从管轴心方向抵接管节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不具有限制插口与管节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的弯曲的功能。因此,有如下不良情况:插口与承口脱离时,插口与管节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较大地弯曲,被在管节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的内周面设置的密封部的周向上的密封性局部地下降,从该密封性下降的部位发生流体的泄漏。
发明内容
鉴于该实际情况,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前述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在实现相对于脱离力的吸收能力的提高的同时,切实地阻止插口及承口相对于管节的脱离移动,且将插口与管节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的弯曲状态维持在适当的范围,能够抑制密封部的周向上的局部的密封下降导致的流体的泄漏。
本发明的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的第1方案的特征在于,将一方的管部的插口与另一方的管部的承口的嵌合连接部以密封状态围绕的分割构造的管节被跨前述两管部地外装,在前述管节与另一方的前述管部的承口侧的管轴心方向上相向的部位设置有第1脱离阻止部,前述第1脱离阻止部允许前述承口与前述插口至连接解除的脱离状态的相对脱离移动,且将前述脱离状态下的前述承口与前述管节的一定程度以上的相对脱离移动抵接阻止,在前述管节的管轴心方向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侧设置有第2脱离阻止部,前述第2脱离阻止部具备随着前述插口的脱离移动而与前述插口的外周面之间的防脱阻力增大的防脱部。
根据上述方案,借助在管节与另一方的管部的承口侧的管轴心方向上相向的部位设置的第1脱离阻止部,由于地震、不均匀沉陷等引起的脱离力作用于插口与承口的嵌合连接部时,允许承口与插口至连接解除的脱离状态的相对脱离移动。由此,能够吸收作用于插口与承口的嵌合连接部的较大的脱离力。尽管如此,相对于脱离状态下的承口与管节的一定程度以上的相对脱离移动能够切实地抵接阻止,所以承口不会相对于管节的另一端侧的管支承部脱落。
此外,在管节的管轴心方向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侧设置的第2脱离阻止部的防脱部随着插口相对于管节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的脱离移动而在该插口的外周面之间的防脱阻力增大,所以作为整体,一方的管部的插口与管节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经由第2脱离阻止部被一体地牢固地固定连结。
由此,即使插口与承口脱离,也能够将承口相对于管节的另一端侧的管支承部的脱落移动、及插口相对于管节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的脱落移动分别牢固地阻止。
并且,借助管节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的原本的管支承功能、第2脱离阻止部的防脱部的管支承功能,能够将管部的插口的在管轴心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两部位支承。由此,插口与承口脱离移动至连接解除的脱离状态时,即使作用由于地震、流体压的不平均力等引起的弯曲力,也能够抑制插口与管节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的弯曲。
因此,由于承口与插口至连接解除的脱离状态的相对脱离移动,提高作用于嵌合连接部的脱离力的吸收能力。尽管如此,插口与承口脱离移动至脱离状态时,能够通过第1脱离阻止部及第2脱离阻止部的协同工作切实地阻止进一步的脱离移动,能够防止流体的泄漏。并且,能够将脱离状态下的插口与管节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的弯曲状态维持在适当的范围,抑制密封部的周向上的局部的密封下降引起的流体的泄漏。
本发明的第2方案的特征在于,在前述管节内设置有倾斜移动限制部,前述倾斜移动限制部在前述脱离状态下,限制前述插口相对于前述管节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的倾斜移动。
根据上述方案,插口与承口处于脱离状态时,即使作用由于地震、流体压的不平均力等引起的弯曲力,也能够借助设置于管节内的倾斜移动限制部,限制插口相对于管节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的倾斜移动。由此,能够将脱离状态下的插口与管节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的弯曲状态维持在适当的范围,进一步抑制由于密封部的周向上的局部的密封下降引起的流体的泄漏。
本发明的第3方案的特征在于,在前述倾斜移动限制部具备固定连结部和分割构造的倾斜移动限制体,前述分割构造的倾斜移动限制体在前述承口与前述插口嵌合连接的状态下及脱离状态下被外装于前述插口,且具备能够与前述脱离状态下倾斜移动的前述插口的外表面抵接的倾斜移动限制面,前述固定连结部将前述倾斜移动限制体与前述承口固定连结。
根据上述方案,承口与插口被嵌合连接的状态下,将倾斜移动限制部的分割构造的倾斜移动限制体外装于插口,借助固定连结部将倾斜移动限制体与承口固定连结。即使在由于地震、不均匀沉陷等而承口和插口相对脱离移动至脱离状态时,倾斜移动限制体被外装于插口的状态也被维持。因此,脱离状态下,作用由于地震、流体压的不平均力等引起的弯曲力时,与承口固定连结的倾斜移动限制体的倾斜移动限制面与插口的外表面抵接。由此,能够将脱离状态下的插口与管节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的弯曲状态被切实地维持在适当的范围,进一步抑制由于密封部的周向上的局部的密封下降引起的流体的泄漏。
本发明的第4方案的特征在于,在前述倾斜移动限制体设置有倾斜移动限制突起部,前述倾斜移动限制突起部随着前述脱离状态下的前述插口的倾斜移动而与前述管节的内表面抵接。
根据上述方案,脱离状态下,作用由于地震、流体压的不平均力等引起的弯曲力时,与承口固定连结的倾斜移动限制体的倾斜移动限制面和插口的外表面抵接,且倾斜移动限制体的倾斜移动限制突起部与管节的内表面抵接。通过该管径向内侧与外侧的抵接,能够将脱离状态下的插口与管节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的弯曲状态切实地维持在适当的范围,能够进一步抑制由于密封部的周向上的局部的密封下降引起的流体的泄漏。
本发明的第5方案的特征在于,前述倾斜移动限制突起部构成为,能够将相对于前述管节的内表面的抵接位置在管径向上改变。
根据上述方案,将插口外装于倾斜移动限制部的分割构造的倾斜移动限制体时,存在承口与插口在嵌合连接部弯曲的情况。该情况下,也能够与倾斜移动限制体的突起形成部位和管节的内周面的突起抵接部位之间的实测距离对应地,将倾斜移动限制突起部的抵接位置在管径向上改变。由此,即使是承口和插口在嵌合连接部弯曲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倾斜移动限制部相对于插口的外装组装作业高效率且切实地进行。并且,脱离状态下,作用由于地震、流体压的不平均力等引起的弯曲力时,能够使倾斜移动限制体的倾斜移动限制突起部切实地抵接管节的内表面。
本发明的第6方案的特征在于,前述嵌合连接部具备密封件、压圈、紧固连结件,前述密封件被在前述插口的外周面与前述承口的锥状的内周面之间装配,前述压圈被移动自如地外装于前述插口,且具备能够将前述密封部件从管轴心方向推压的推压部,前述紧固连结件将前述承口和前述压圈从管轴心方向紧固固定,前述倾斜移动限制部的前述固定连结部由前述嵌合连接部的前述紧固连结件构成。
根据上述方案,将承口和压圈借助紧固连结件从管轴心方向紧固固定时,被在插口的外周面与承口的锥状的内周面之间装配的密封件被压圈的推压部压缩成密封状态。使用用于将该嵌合连接部密封的压圈用的紧固连结件,能够相对于承口将倾斜移动限制部的固定连结部切实、牢固地固定连结。
本发明的第7方案的特征在于,前述嵌合连接部构成为,将被在与前述承口嵌合连接的前述插口的外周面之间压缩成密封状态的密封部件,装配于在前述承口的内周面形成的向径向内侧开口的密封保持槽,前述倾斜移动限制部的前述固定连结部由卡合突起和紧固连结件构成,前述卡合突起以能够相对于被在前述承口的外周面的端部形成的环状突起的内侧面从管轴线方向卡合的状态设置于前述倾斜移动限制体,前述紧固连结件在使前述倾斜移动限制体的卡合突起与前述承口的前述环状突起卡合的状态下,将前述倾斜移动限制体的分割倾斜移动限制部件彼此以夹持状态紧固固定于前述插口。
根据上述方案,将承口和插口嵌合连接时,被在承口的内周面的密封保持槽装配的密封部件被在插口的外周面压缩成密封状态。使用在构成该嵌合连接部的承口的外周面的端部形成的环状突起,使设置于倾斜移动限制体的卡合突起相对于承口的环状突起从管径向外侧卡合。该卡合状态下,将倾斜移动限制体的分割倾斜移动限制部件彼此借助紧固连结件紧固固定,由此,能够相对于承口将倾斜移动限制部的固定连结部切实、牢固地固定连结。
本发明的第8方案的特征在于,前述第1脱离阻止部由在前述管节的前述两管支承部间的内表面的管轴心方向的另一端侧形成的抵接面、与其在管轴心方向上相向的状态下固定于前述承口侧的抵接部件构成,前述管节的前述抵接面与前述抵接部件的抵接面形成为相对于管轴心正交的正交面。
根据上述方案,在第1脱离阻止部,由于地震、不均匀沉陷等引起的脱离力作用于插口与承口的嵌合连接部时,在管节的两管支承部间的内表面的管轴心方向的另一端侧形成的抵接面和固定于承口侧的抵接部件从管轴心方向抵接,阻止承口侧的管部和管节的进一步的脱离移动。此时,管节的抵接面与承口侧的抵接部件的抵接面形成为相对于管轴心正交的正交面,所以管节的抵接面与抵接部件的抵接面呈沿着正交方向的面接触状态。由此,能够将脱离力切实地承接来提高脱离阻止效果,并且抵接时作用于管节的分割接合部的推开力变小,能够抑制管节的分割接合部的密封性下降。
本发明的第9方案的特征在于,前述第1脱离阻止部在前述管节的前述两管支承部间的内表面的管轴心方向的另一端侧,形成能够与前述承口的外周面的锥状外周面部分从管轴心方向抵接的脱离阻止部,将该脱离阻止部的抵接面形成为与前述承口的外周面的锥状外周面部分相同的坡度的锥状。
根据上述方案,在第1脱离阻止部,由于地震、不均匀沉陷等引起的脱离力作用于插口与承口的嵌合连接部时、在管节的两管支承部间的内表面的管轴心方向的另一端侧形成的脱离阻止部和承口的外周面的锥状外周面部分抵接,能够阻止两者的进一步的脱离移动。此时,脱离阻止部的抵接面形成为与承口的外周面的锥状外周面部分相同坡度的锥状,所以脱离阻止部的抵接面与承口的锥状外周面部分以面接触状态抵接,能够强力地阻止两者的脱离移动。
并且,管节的脱离阻止部与承口的外周面的锥形部分抵接时,产生将分割构造的管节的分割面推开的力。但是,本发明中,管节的脱离阻止部被在管节的两管支承部间的管轴心方向的另一端侧形成,所以与来自两管支承部的偏移余量相应地,推开力变小,能够抑制伴随管节的分割面的推开的密封部的密封性下降引起的流体泄漏的发生。
本发明的第10方案的特征在于,前述第2脱离阻止部的连结部由卡合突起构成,前述卡合突起能够相对于在前述管节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的外周面形成的卡合凹部从管径向外侧装卸而被卡合。
根据上述方案,构成第2脱离阻止部的连结部的卡合突起相对于在管节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的外周面形成的卡合凹部从管径向外侧卡合,所以插口与承口脱离时,能够抑制一方的管部的插口与管节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的弯曲。由此,能够将管部的插口与管节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的弯曲状态维持在更适当的范围,能够抑制密封部的周向上的局部的密封性下降引起的流体的泄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的第1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组装时的整体剖视图。
图3是脱离时的整体剖视图。
图4是表示脱离状态下的弯曲限制动作的整体剖视图。
图5是管节的分割管节壳的内表面图。
图6是第1实施例的倾斜移动限制部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例的倾斜移动限制部的另外的连结构造的要部的主视图。
图8是第2实施例的倾斜移动限制部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的第2实施方式的组装时的整体剖视图。
图10是脱离时的整体的纵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的第3实施方式的组装时的整体剖视图。
图12是脱离时的整体剖视图。
图13是第3实施例的倾斜移动限制部的主视图。
图14是表示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的第4实施方式的分解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15是组装时的整体剖视图。
图16是组装时的要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17是脱离时的整体剖视图。
图18是表示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的第5实施方式的组装时(a)和脱离时(b)的整体剖视图。
图19是表示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的第6实施方式的要部的放大图。
图20是表示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的第7实施方式的组装时(a)和脱离时(b)的整体剖视图。
图21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中使用的T头螺栓及抵接部件的另外的两个实施例(a),(b)的放大图。
图22是表示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的第8实施方式的组装时(a)和脱离时(b)的整体剖视图。
图23是表示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的第9实施方式的组装时(a)和脱离时(b)的整体剖视图。
图24是表示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的第10实施方式的组装时的整体剖视图。
图25是表示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的第11实施方式的组装时(a)和脱离时(b)的整体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至图4表示用于流体的输送配管系统的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该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中,作为一方的管部的一例的流体管1的插口1A和作为另一方的管部的一例的流体管2的承口2A借助嵌合连接部20连接。将该嵌合连接部20以密封状态围绕的分割构造的管节30被跨两流体管1,2地外装。
在管节30和另一方的流体管2的承口2A侧的管轴心方向上相向的部位,如图2、图3所示,设置有第1脱离阻止部4,前述第1脱离阻止部4允许承口2A与插口1A至连接解除的脱离状态的相对脱离移动,且将脱离状态下的承口2A与管节30的一定程度以上的相对脱离移动抵接阻止。
在一方的流体管1的插口1A,如图2、图3所示,设置有分割构造的第2脱离阻止部5。该第2脱离阻止部5具备与管节30的管轴心方向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固定连结的连结部52、随着插口1A相对于管节30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的脱离移动而在该插口1A的外周面1a之间的防脱阻力增大的防脱部55。
在管节30内设置有倾斜移动限制部9,前述倾斜移动限制部9在承口2A与插口1A连接解除的脱离状态下,限制插口1A相对于管节30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的倾斜移动。
上述的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中,作为管部举流体管1,2为例,但以往作为管部存在各种形态的构造。例如,虽未图示,但能够列举被以密封状态外装固定于流体管的分割构造的半T字管的分岔管部、与流体管一体地突出形成的分岔管部、构成流体机材的一部分的管部等。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流体管1,2为,构成用于输送作为流体的一例的净水的水道管的可塑铸铁管,但也能够使用其他铸铁管、钢管等,作为流体,除了上水以外也能够列举工业用水、气体等。
一方的流体管1的插口1A与另一方的流体管2的承口2A的嵌合连接部20如图1至图3所示,由K形的机械接头构成。该K形的机械接头中,在插口1A的外周面1a和承口2A的锥状的内周面2a之间装配有橡皮圈等第1密封部件21。具备能够将该第1密封部件21从管轴心方向推压的推压部22a的压圈22被外装于插口1A。压圈22的凸缘部22b和承口2A的凸缘部2b借助被沿管周向隔开既定间隔地配置的多个金属制的T头螺栓23・螺母24等第1紧固连结件25被从管轴心方向紧固连结。通过该第1紧固连结件25的紧固连结,借助被牵拉固定于承口2A的凸缘部2b的压圈22的推压部22a,第1密封部件21被压缩成密封状态(水密状态),该密封状态被维持。
管节30如图1至图5所示,由在将两流体管1,2的嵌合连接部20围绕的状态下跨两流体管1,2自由地外装的二分构造的铸铁制的二分管节壳30A,30B构成。二分管节壳30A,30B如图2、图5所示,构成为同一形状。
管节30具备比承口2A直径大的圆筒状的周壁部30a、从周壁部30a的管轴心方向两端向径向内侧一体地延伸设置的圆环状的侧壁部30b,30c、从各侧壁部30b,30c的内径侧端部沿管轴心方向向外侧一体地延伸设置的筒状的管支承部30d,30e作为主要结构。作为插口1A侧的一端侧的侧壁部30b构成为相对于管轴心正交或大致正交的垂直状侧壁部。作为承口2A侧的另一端侧的侧壁部30c构成为越靠与其连续的管支承部30e侧直径越小的锥状侧壁部。
如图1、图5所示,在管节30的二分管节壳30A,30B的管周向两端部,在外侧一体形成有沿水平方向突出的连结凸缘部30C。二分管节壳30A,30B的连结凸缘部30C通过螺栓31・螺母32等第2紧固连结件34的紧固操作被固定连结成密封状态(水密状态)。在二分管节壳30A,30B,如图2所示,设置有密封部35,前述密封部35将在管节30的内周面30f(参照图2)和包括嵌合连接部20的两流体管1,2的外周面1a,2c之间形成的围绕空间33相对于外部密封。
密封部35如图2、图3所示,构成为,在分别形成于二分管节壳30A,30B的环状的密封保持槽36装配环状的垫圈等第2密封部件37。
密封保持槽36如图5所示,具备在与插口1A的半外周面相向的管支承部30d的内表面形成的沿着管周向的第1周向槽部36a、在与承口2A的半外周面相向的管支承部30e的内表面在管轴心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的沿着管周向的两个第2周向槽部36b、在与第1・第2周向槽部36a,36b的周向端部连通的状态下沿两连结凸缘部30C的分割面形成的管轴向槽部36c。
第2密封部件37如图2、图3所示,构成为将装配于第1周向槽部36a的第1周向密封部分37a、装配于两个第2周向槽部36b的第2周向密封部分37b、装配于管轴向槽部36c的管轴向密封部分(图示省略)一体成形。
并且,两第2密封部件37的管轴向密封部分在两连结凸缘部30C的分割面间在密封状态(水密状态)下从管径向彼此接触。两第2密封部件37的第1周向密封部分37a及第2周向密封部分37b在管节30的两管支承部30d,30e,沿管周向以密封状态接触两流体管1,2的外周面1a,2c。
第1脱离阻止部4如图2、图5所示,在二分管节壳30A,30B的两管支承部30d,30e间的内周面30f且在偏向管轴心方向的另一端侧的部位,一体形成有半圆环状的脱离阻止壁部41,前述半圆环状的脱离阻止壁部41向管径向内侧突出至能够从管轴心方向与第1紧固连结件25的多个T头螺栓23的头部23A抵接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脱离阻止壁部41被形成于二分管节壳30A,30B的内周面30f的周壁部30a和锥状的侧壁部30c的边界部位。
脱离阻止壁部41的两侧面的与多个T头螺栓23的头部23A在管轴心方向上相向的侧面构成为,通过与T头螺栓23的头部23A的抵接将脱离状态下的承口2A与管节30的一定程度以上的相对脱离移动抵接阻止的抵接面41a。
在管周向隔开既定间隔地配置的多个金属制的T头螺栓23构成为兼用作固定于承口2A侧的抵接部件45,各T头螺栓23的头部23A的偏平的顶面即抵接面23a构成为抵接部件45的抵接面45a。
脱离阻止壁部41的抵接面41a和具有各T头螺栓23的头部23A的抵接面23a地构成的抵接部件45的抵接面45a分别形成为相对于管轴心正交的正交面。
并且,由于地震、不均匀沉陷等产生的脱离力作用于一方的流体管1的插口1A和另一方的流体管2的承口2A的嵌合连接部20时,如图3所示,管节30内的脱离阻止壁部41的抵接面41a和具有固定于承口2A侧的各T头螺栓23的头部23A的抵接面23a构成的抵接部件45的抵接面45a从管轴心方向面接触来抵接,阻止流体管2的承口2A与管节30的进一步的脱离移动。此时,管节30内的脱离阻止壁部41的抵接面41a与抵接部件45的抵接面45a形成为相对于管轴心正交的正交面,所以呈脱离阻止壁部41的抵接面41a和抵接部件45的抵接面45a沿着正交方向的面接触状态。由此,能够切实地承接脱离力来提高脱离阻止效果。进而,不产生抵接时对管节30的二分管节壳30A,30B作用的分割接合部的推开力,所以能够抑制二分管节壳30A,30B的分割接合部处的密封性下降。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嵌合连接部20的T头螺栓23的末端与管节30的一端侧的侧壁部30b的内表面抵接的状态为初始组装状态。此外,如图3所示,T头螺栓23的头部23A的抵接面23a与管节30内的脱离阻止壁部41的抵接面41a抵接的状态为最大脱离移动状态。
由此,如图2所示,初始组装状态下的T头螺栓23的头部23A的抵接面23a至脱离阻止壁部41的抵接面41a的间隔为最大脱离移动距离L,最大脱离移动状态下,如图3所示,处于一方的流体管1的插口1A与另一方的流体管2的承口2A的连接被解除的脱离状态。
第2脱离阻止部5如图1、图2所示,由分割构造的耐震加固金属件50构成。该耐震加固金属件50具备被在管周向上二分、且相对于一方的流体管1的插口1A从管径向拆装自如地夹持固定的一对金属制的分割夹持部件51。该一对分割夹持部件51通过将被在其管周向的两端部设置的凸缘部51A彼此借助螺栓48・螺母49等第3紧固连结件47紧固连结,被牢固地夹持固定于流体管1的插口1A。
耐震加固金属件50的连结部52具备在管节30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的外周面被突出形成的圆环状的卡合突起53、相对于该卡合突起53被从管径向外侧卡合脱离自如地卡合的卡合凹部54。其中,卡合凹部54在从各分割夹持部件51的管周向中间部位沿管轴心方向一体地突出的部位,被向管径向内侧开口形成。
将耐震加固金属件50安装于流体管1的插口1A的情况下,如图1、图2所示,将与二分夹持部件51一体形成的卡合凹部54相对于管节30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的卡合突起53从管径向外侧卡合,该状态下将二分夹持部件51的凸缘部51A彼此借助第3紧固连结件47的螺栓48・螺母49紧固连结。
如图1所示,在管节30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的管周向多个部位,从管径向抵接插口1A的外周面1a的间隙限制螺栓58被螺纹接合。通过该多个间隙限制螺栓58的螺纹接合操作,将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的内周面和插口1A的外周面1a之间的环状间隙限制成恒定。
并且,由于地震、不均匀沉陷等引起的较强的脱离力作用时,耐震加固金属件50的卡合凹部54和管节30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的卡合突起53从管轴心方向卡合。该卡合状态下较强的力进一步沿脱离方向作用时,有管节30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向管轴心侧变形而耐震加固金属件50的卡合凹部54和管节30的卡合突起53的卡合脱离的可能性。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借助多个间隙限制螺栓58,能够抑制管节30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向管轴心侧变形,能够将耐震加固金属件50的卡合凹部54和管节30的卡合突起53的卡合状态强力地维持。
耐震加固金属件50的防脱部55如图2、图5所示,具备被在二分夹持部件51的内周面形成的向径向内侧开口的爪收纳部56、向管径向内侧移动自如地容纳于该爪收纳部56内的爪部件57。在爪部件57的内表面,形成有能够咬入插口1A的外周面1a的沿管周向多列末端锋利的锥状的刃部。
爪部件57的外表面及爪收纳部56的顶棚面形成为,随着二分夹持部件51的爪收纳部56和咬入插口1A的外周面1a的状态下收纳于爪收纳部56内的爪部件57的管轴心方向上的相对脱离移动使爪部件57向径向内侧咬入地移动的倾斜面。
并且,由于地震、不均匀沉陷等引起的脱离力作用于一方的流体管1的插口1A和另一方的流体管2的承口2A的嵌合连接部20时,在一方的流体管1的插口1A和管节30之间,在插口1A设置的分割构造的耐震加固金属件50的连结部52与管节30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固定连结,所以管节30和耐震加固金属件50的连结被牢固地维持。进而,耐震加固金属件50的防脱部55的爪部件57随着插口1A相对于管节30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的脱离移动,由于咬入该插口1A的外周面1a而防脱阻力增大。因此,作为整体,一方的流体管1的插口1A与管节30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经由耐震加固金属件50被一体地牢固地固定连结。
由此,如图3所示,即使插口1A与承口2A脱离,也能够分别将承口2A相对于管节30的另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e的脱落移动、及插口1A相对于管节30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的脱落移动牢固地阻止。
并且,借助管节30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和耐震加固金属件50的防脱部55,将流体管1的插口1A的在管轴心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两部位支承,所以如图3所示,插口1A与承口2A连接解除的脱离状态下,能够抑制插口1A与管节30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的弯曲。
倾斜移动限制部9如图2、图3所示,具备在一方的流体管1的插口1A与另一方的流体管2的承口2A嵌合连接的状态下及脱离状态下外装于插口1A的倾斜移动限制体90、将该倾斜移动限制体90固定连结于承口2A的固定连结部91。倾斜移动限制体90具有形成有比插口1A的外径稍大的内径的倾斜移动限制面90a的倾斜移动限制筒部90b、从倾斜移动限制筒部90b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一体地突出的连结凸缘部90c。
倾斜移动限制体90的倾斜移动限制面90a如图3所示,在插口1A与承口2A连接解除的脱离状态下,插口1A相对于管节30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的倾斜移动时,与插口1A的端部的外表面抵接,限制进一步的倾斜移动。
倾斜移动限制体90如图6所示,由在管周向上被二分、且相对于插口1A从管径向被拆装自如地外装的半圆环状的一对金属制的分割倾斜移动限制部件90A、90B构成。该一对分割倾斜移动限制部件90A、90B通过借助螺栓93・螺母94等第4紧固连结件92将在其管周向的两端部设置的连结片90d彼此紧固连结,构成为沿插口1A的外周面1a的圆环状。
在二分倾斜移动限制部件90A、90B的连结凸缘部90c,设置有倾斜移动限制突起部95,前述倾斜移动限制突起部95如图2、图6所示,在插口1A与承口2A连接解除脱离状态下,随着插口1A相对于管节30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的倾斜移动而与管节30的内表面抵接,限制插口1A的进一步的倾斜移动。该倾斜移动限制突起部95被设置于各连结凸缘部90c的一个部分或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移动限制突起部95从各连结凸缘部90c的周向的两部位向管径向外侧突出形成。
在二分倾斜移动限制部件90A、90B的倾斜移动限制筒部90b,如图2所示,从管轴心方向向在压圈22的锥状的内周面22c与插口1A的外周面1a之间形成的锥状间隙卡合的卡合突起90e被突出形成。二分倾斜移动限制部件90A、90B的卡合突起90e如图3所示,在插口1A与承口2A被连接解除的脱离状态下,与压圈22的锥状的内周面22c的卡合也被维持。通过该脱离状态下的二分倾斜移动限制部件90A、90B的卡合突起90e与压圈22的锥状的内周面22c的卡合,插口1A相对于管节30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的倾斜移动被限制。
倾斜移动限制部9的固定连结部91如图2、图6所示,由嵌合连接部20的第1紧固连结件25构成。具体地,在二分倾斜移动限制部件90A、90B的连结凸缘部90c的与第1紧固连结件25的各T头螺栓23对应的部位,形成能够将T头螺栓23的末端部插通的螺栓插通孔91a。将固定连结用螺母91b与二分倾斜移动限制部件90A、90B的各螺栓插通孔91a的被插通的T头螺栓23的末端部螺纹接合。将该固定连结用螺母91b紧固操作,将倾斜移动限制体90与承口2A固定连结。
并且,如图3所示,在插口1A和承口2A连接解除的脱离状态下,作用由于地震、流体压的不平均力等引起的弯曲力,如图4所示,有插口1A相对于管节30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倾斜移动的情况。此时,插口1A的端部的外表面与倾斜移动限制体90的倾斜移动限制面90a抵接,且倾斜移动限制体90的一部分的倾斜移动限制突起部95与管节30的内表面抵接。由此,能够将脱离状态下的插口1A与管节30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的弯曲状态维持在适当的范围,能够抑制由于密封部35的周向上的局部的密封性下降引起的流体的泄漏。
另外,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1脱离阻止部4,构成为,通过在管节30内设置的脱离阻止壁部41的抵接面41a和在承口2A侧固定的各T头螺栓23的头部23A的抵接,阻止承口2A与管节30的脱离移动。但是,不限于该结构。例如,未设置有脱离阻止壁部41的管节30的情况下,若参照图2、图3来说明,则第1脱离阻止部4在管节30的两管支承部30d,30e间的内表面的管轴心方向的另一端侧、换言之、在管节30的另一端侧的侧壁部30c形成能够从管轴心方向与承口2A的外周面2c的锥状外周面部分2e抵接的厚壁的脱离阻止部42。将该脱离阻止部42的抵接面42a形成为与承口2A的外周面2c的锥状外周面部分2e相同的坡度的锥状。
在上述的第1脱离阻止部4,由于地震、不均匀沉陷等引起的脱离力作用于插口1A与承口2A的嵌合连接部20时,在管节30的另一端侧的侧壁部30c形成的脱离阻止部42的抵接面42a和承口2A的外周面2c的锥状外周面部分2e抵接,能够阻止两者的进一步的脱离移动。此时,脱离阻止部42的抵接面42a形成为与承口2A的外周面2c的锥状外周面部分2e相同的坡度的锥状,所以脱离阻止部42的抵接面42a和承口2A的锥状外周面部分2e以面接触状态抵接,能够将承口2A与管节30的脱离移动强力地阻止。
并且,脱离阻止部42的抵接面42a与承口2A的锥状外周面部分2e抵接时,产生将分割构造的管节30的分割面推开的力。但是,本发明中,脱离阻止部42的抵接面42a被在管节30的两管支承部30d,30e间的管轴心方向的另一端侧形成,所以与脱离阻止部42的抵接面42a从两管支承部30d,30e偏移的偏移余量相应地推开力变小,能够抑制伴随管节30的分割面的推开的密封部35的密封性下降引起的流体泄漏的发生。
〔第1实施方式的倾斜移动限制体90的另外的连结构造〕
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作为倾斜移动限制体90的第1实施例,将被在二分倾斜移动限制部件90A、90B的管周向两端部设置的连结片90d彼此借助螺栓93・螺母94等第4紧固连结件92连结。也可以取代该倾斜移动限制体90的连结构造,采用图7中表示的另外的连结构造。该另外的连结构造中,在二分倾斜移动限制部件90A、90B的管周向两端部的每一个,将能够从管径向重合配置的第2连结片90f一体形成。在被重合配置的各组的第2连结片90f,形成T头螺栓23的末端部能够插通的第2螺栓插通孔91c。由此,利用构成倾斜移动限制部9的固定连结部91的T头螺栓23及固定连结用螺母91b,能够将二分倾斜移动限制部件90A、90B圆环状地连结。
[倾斜移动限制体90的第2实施例]
图8中表示的倾斜移动限制体90的第2实施例中,将倾斜移动限制突起部95构成为,能够将相对于管节30的内表面的抵接位置在管径向上改变。具体地,倾斜移动限制突起部95具备在各分割倾斜移动限制部件90A、90B的周向的两部位形成的内螺纹部95A、从管径向与该内螺纹部95A螺纹接合的倾斜移动限制螺栓95B、将管径向上的抵接位置被调节的倾斜移动限制螺栓95B固定的锁定螺母95C。通过该倾斜移动限制螺栓95B的螺纹接合操作,将相对于管节30的内表面的抵接位置在管径向上改变。
并且,将倾斜移动限制部9的分割构造的倾斜移动限制体90外装于插口1A时,存在承口2A与插口1A在嵌合连接部20弯曲的情况。该情况下,也能够与倾斜移动限制体90的倾斜移动限制螺栓95B的末端与管节30的内周面30f的突起抵接部位之间的实测距离对应地将倾斜移动限制螺栓95B的抵接位置在管径向上改变。由此,即使是承口2A与插口1A在嵌合连接部20弯曲的情况,也能够将倾斜移动限制部9相对于插口1A的外装组装作业高效率且切实地进行。并且,脱离状态下,作用由于地震、流体压的不平均力等引起的弯曲力时,能够使倾斜移动限制体90的倾斜移动限制螺栓95B切实地抵接管节30的内表面。
〔第2实施方式〕
图9、图10中表示的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的第2实施方式中,省略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倾斜移动限制体90的倾斜移动限制突起部95。因此,如图10所示,插口1A和承口2A连接解除的脱离状态下,作用由于地震、流体压的不平均力等引起的弯曲力,插口1A相对于管节30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倾斜移动。此时,插口1A的端部的外表面与倾斜移动限制体90的倾斜移动限制面90a抵接。由此,能够将脱离状态下的插口1A与管节30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的弯曲状态维持在适当的范围,能够抑制由于密封部35的周向上的局部的密封性下降引起的流体的泄漏。
另外,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相同,所以对于相同的结构部位标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
〔第3实施方式〕
图11至图13中表示的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的第3实施方式中,由一方的流体管1的插口1A与另一方的流体管2的承口2A的嵌合连接部20构成T形的机械接头。该T形的机械接头构成为,将在与承口2A嵌合连接的插口1A的外周面1a之间被压缩成密封状态(水密状态)的橡皮圈等第3密封部件61装配于在承口2A的内周面形成的向径向内侧开口的圆环状的密封保持槽60。
在将嵌合连接部20以密封状态围绕的分割构造的管节30内,承口2A与插口1A被连接解除的脱离状态下,设置有限制插口1A相对于管节30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的倾斜移动的倾斜移动限制部9。
倾斜移动限制部9如图11、图12所示,具备在一方的流体管1的插口1A和另一方的流体管2的承口2A嵌合连接的状态下及脱离状态下外装于插口1A的倾斜移动限制体90、将该倾斜移动限制体90固定连结于承口2A的固定连结部91。倾斜移动限制体90具有内径比插口1A的外径稍大的倾斜移动限制面90a。该倾斜移动限制面90a如图12所示,在插口1A与承口2A连接解除的脱离状态下,在插口1A相对于管节30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的倾斜移动时,与插口1A的端部的外表面抵接,限制进一步的倾斜移动。
倾斜移动限制体90如图13所示,具备在管周向上二分、且相对于插口1从管径向拆装自如地外装的半圆环状的一对金属制的第2分割倾斜移动限制部件90C、90D。该一对第2分割倾斜移动限制部件90C、90D将在其管周向的两端部设置的第3连结片90g彼此借助T头螺栓93A・螺母94等第4紧固连结件92紧固连结,由此,构成为沿插口1A的外周面1a的圆环状。
在两第2分割倾斜移动限制部件90C、90D设置有倾斜移动限制突起部95,前述倾斜移动限制突起部95如图11、图13所示,在插口1A与承口2A被连接解除的脱离状态下,随着插口1A相对于管节30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的倾斜移动与管节30的内表面抵接,由此,限制插口1A的进一步的倾斜移动。该倾斜移动限制突起部95被设置于各分割倾斜移动限制部件90A、90B的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移动限制突起部95被从各分割倾斜移动限制部件90A、90B的周向的两部位沿管径向向外侧突出形成。
倾斜移动限制突起部95构成为能够将相对于管节30的内表面的抵接位置在管径向上改变。具体地,倾斜移动限制突起部95具备在各分割倾斜移动限制部件90A、90B的周向的两部位形成的内螺纹部95A、从管径向与该内螺纹部95A螺纹接合的倾斜移动限制螺栓95B、将管径向上的抵接位置被调节的倾斜移动限制螺栓95B固定的锁定螺母95C。通过该倾斜移动限制螺栓95B的螺纹接合操作,将相对于管节30的内表面的抵接位置在管径向上改变。
固定连结部91由第2卡合突起91d和第4紧固连结件92构成,前述第2卡合突起91d在相对于被在承口2A的外周面2c的端部形成的环状突起2g能够从管径向外侧卡合脱离的状态下设置于倾斜移动限制体90,前述第4紧固连结件92在使倾斜移动限制体90的第2卡合突起91d与承口2A的环状突起2g卡合的状态下,将第2分割倾斜移动限制部件90C、90D的第3连结片90g彼此以夹持状态紧固固定于插口1A。
在管节30与另一方的流体管2的承口2A侧的管轴心方向上相向的部位设置有第1脱离阻止部4,前述第1脱离阻止部4如图11、图12所示,允许承口2A与插口1A至连接解除的脱离状态的相对脱离移动,且将脱离状态下的承口2A与管节30的一定程度以上的相对脱离移动抵接阻止。
第1脱离阻止部4如图11、图12所示,在二分管节壳30A,30B的两管支承部30d,30e间的内周面30f、且在向管轴心方向的另一端侧偏移的部位,一体形成有半圆环状的脱离阻止壁部41,前述半圆环状的脱离阻止壁部41向管径向内侧突出至能够从管轴心方向抵接在两第2分割倾斜移动限制部件90C、90D的另一端侧形成的抵接部90h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脱离阻止壁部41被在二分管节壳30A,30B的内周面30f的周壁部30a与锥状的侧壁部30c的边界部位形成。
脱离阻止壁部41的两侧面的与两第2分割倾斜移动限制部件90C、90D的抵接部90h在管轴心方向上相向的侧面构成为,通过与两第2分割倾斜移动限制部件90C、90D的抵接部90h的抵接来将脱离状态下的承口2A与管节30的一定程度以上的相对脱离移动抵接阻止的抵接面41a。
另外,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相同,所以对于相同的结构部位标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
〔第4实施方式〕
图14、图15表示用于流体的输送配管系统的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该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中,作为一方的管部的一例的流体管1的插口1A和作为另一方的管部的一例的流体管2的承口2A借助嵌合连接部20连接,将该嵌合连接部20以密封状态围绕的分割构造的管节30被跨两流体管1,2地外装。嵌合连接部20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由K形的机械接头构成。
在管节30与另一方的流体管2的承口2A侧的管轴心方向上相向的部位设置有第1脱离阻止部4,前述第1脱离阻止部4如图15、图17所示,允许承口2A与插口1A至连接解除的脱离状态的相对脱离移动,且将脱离状态下的承口2A与管节30的一定程度以上的相对脱离移动抵接阻止。
在一方的流体管1的插口1A,如图15、图17所示,设置有分割构造的第2脱离阻止部5。该第2脱离阻止部5具备连结部52和防脱部55,前述连结部52与管节30的管轴心方向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固定连结,前述防脱部55随着插口1A相对于管节30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的脱离移动,与该插口1A的外周面1a之间的防脱阻力增大。
管节30如图15、图16所示,由围绕两流体管1,2的嵌合连接部20的状态下跨两流体管1,2地自由地外装的二分构造的铸铁制的二分管节壳30A,30B构成。在管节30,具备比承口2A直径大的圆筒状的周壁部30a、从周壁部30a的管轴心方向两端向径向内侧一体地延伸设置的圆环状的侧壁部30b,30c、从各侧壁部30b,30c的内径侧端部沿管轴心方向向外侧一体地延伸设置的筒状的管支承部30d,30e作为主要结构。
在管节30的二分管节壳30A,30B的管周向两端部,如图14所示,用于经由螺栓31・螺母32等第2紧固连结件34互相固定连结的连结凸缘部30C被一体形成。在二分管节壳30A,30B的分割面设置有密封部35,前述密封部35将在管节30的内周面30f(参照图16)与包括嵌合连接部20的两流体管1,2的外周面1a,2c之间形成的围绕空间33相对于外部水密地密封的密封部35(参照图15)。
密封部35如图15、图16所示,构成为将环状的垫圈等第2密封部件37装配于在二分管节壳30A,30B的分割面的每一个形成的环状的密封保持槽36。两第2密封部件37在二分管节壳30A,30B的管周向两端部从管径向彼此以水密状态接触,在管节30的两管支承部30d,30e,在两流体管1,2的外周面1a,2c沿管周向以水密状态接触。
第1脱离阻止部4如图15至图17所示,构成为形成有脱离阻止部42,前述脱离阻止部42在管节30的管轴心方向的另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e的内周面侧、且在该管支承部30e的内周面形成的密封保持槽36的第2周向槽部36b及比装配于其的第2密封部件37的第2周向密封部分37b向管节30的管轴心方向中央侧偏移的部位,具备能够从管轴心方向与承口2A的外周面2c抵接的圆环状的抵接面42a。
该脱离阻止部42形成为在另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e的内周面直径比位于第2周向槽部36b的管轴心方向两侧的区划壁30g的内径小。换言之,脱离阻止部42的内周面被与位于第2周向槽部36b的两侧的区划壁30g的内周面相比向径向内侧突出地形成。脱离阻止部42与一方的区划壁30g一体形成,构成为从脱离阻止部42的抵接面42a至密封保持槽36的第2周向槽部36b的管轴心方向的厚度也变大的加固构造。
此外,脱离阻止部42的抵接面42a形成为与承口2A的外周面2c的锥状抵接部位2d的倾斜角度相同或大致相同的倾斜角度。
并且,由于地震、不均匀沉陷等引起的脱离力作用于一方的流体管1的插口1A与另一方的流体管2的承口2A的嵌合连接部20时,在另一方的流体管2的承口2A与管节30的另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e之间,通过在它们的管轴心方向上相向的部位设置的脱离阻止部42的抵接面42a和承口2A的外周面2c的锥状抵接部位2d的抵接,能够将另一方的流体管2的承口2A与管节30的另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e的一定程度以上的相对脱离移动抵接阻止。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图16所示,嵌合连接部20的T头螺栓23的末端与管节30的一端侧的侧壁部30b的内表面抵接的状态为初始组装状态。此外,如图17所示,在管节30的另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e形成的脱离阻止部42的抵接面42a与承口2A的外周面2c的锥状抵接部位2d抵接的状态为最大脱离移动状态。
由此,如图17所示,从初始组装状态的T头螺栓23的末端位置或管节30的一端侧的侧壁部30b的内表面至处于最大脱离移动状态的T头螺栓23的末端位置的间隔为最大脱离移动距离L,最大脱离移动状态下,处于一方的流体管1的插口1A与另一方的流体管2的承口2A的连接被解除的脱离状态。
并且,如上所述,由于地震、不均匀沉陷等引起的脱离力作用于插口1A与承口2A的嵌合连接部20,在管节30的另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e的内周面侧形成的脱离阻止部42的抵接面42a与承口2A的外周面2c的锥状抵接部位2d抵接时,产生将分割构造的管节30的分割面推开的力。但是,本发明中,管节30的脱离阻止部42被在比密封保持槽36的第2周向槽部36b向管节30的管轴心方向中央侧偏移的部位形成,所以与该偏移余量对应地,推开的力变小,能够抑制由于伴随管节30的分割面的推开的密封部35的密封性下降(面压下降)引起的流体的泄漏的发生。
此外,如图16所示,从作为脱离阻止部42的抵接位置的抵接面42a至在另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e的内周面形成的密封保持槽36的第2周向槽部36b的距离L1构成为,比在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的内周面形成的密封保持槽36的第1周向槽部36a的管轴心方向两侧的区划壁30h的作为管节30的管轴心方向中央侧的内侧的区划壁30h的管轴心方向的厚度尺寸大。
如图16所示,相当于从管节30的脱离阻止部42的抵接面42a至密封部35的第2周向槽部36b的距离L1的厚度尺寸构成为,比管节30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的第1周向槽部36a的区划壁30h的管轴心方向上的厚度尺寸大,所以能够将与承口2A的外周面2c抵接的脱离阻止部42牢固地构成。
第2脱离阻止部5如图15、图16所示,由分割构造的耐震加固金属件50构成。耐震加固金属件50的连结部52由在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的外周面形成的向径向外侧开口的环状的卡合凹部58、相对于该卡合凹部58从管径向外侧卡合脱离自如地卡合的卡合突起59构成。其中,卡合突起59从二分夹持部件51的管周向的多个部位沿管轴心方向一体地突出形成。
将耐震加固金属件50安装于流体管1的插口1A的情况下,如图14、图15所示,将与二分夹持部件51一体形成的卡合突起59相对于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的卡合凹部58从管径向外侧卡合,该状态下将二分夹持部件51的凸缘部51A彼此借助螺栓48・螺母49等第3紧固连结件47紧固连结。
另外,耐震加固金属件50的防脱部55构成为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防脱部55结构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部位标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
〔第5实施方式〕
图18中表示的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中,一方的流体管1的插口1A与另一方的流体管2的承口2A的嵌合连接部20由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T形的机械接头构成。其他结构与第4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相同,所以对于相同的结构部位标注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
〔第6实施方式〕
图19中表示的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中,一方的流体管1的插口1A与另一方的流体管2的承口2A的嵌合连接部20由T形的机械接头构成。在该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处,表示将另一方的流体管2的承口2A与管节30的一定程度以上的相对脱离移动抵接阻止的第1脱离阻止部4的改良。该实施方式中,也形成有脱离阻止部42,前述脱离阻止部42在管节30的管轴心方向的另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e的内周面侧、且在该管支承部30e的内周面形成的密封保持槽36的第2周向槽部36b及比装配于其的第2密封部件37的第2周向密封部分37b向管节30的管轴心方向中央侧偏移的部位,具备能够从管轴心方向与承口2A的外周面2c的锥状抵接部位2d抵接的圆环状的抵接面42a。
在管节30的另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e的内周面、且比脱离阻止部42向管节30的管轴心方向中央侧偏移的部位,设置有脱离阻止部42的抵接面42a与承口2A的外周面2c的锥状抵接部位2d抵接的状态下将与该承口2A的外周面2c之间密封的环状的弹性密封件43。
脱离阻止部42的抵接面42a及保持弹性密封件43的第2密封保持槽44被在管节30的另一端侧的侧壁部30c的内周面形成,另一端侧的侧壁部30c的管轴心方向的厚度构成为比管节30的一端侧的侧壁部30b的管轴心方向的厚度(参照第4实施方式的图15、第5实施方式的图18)大。
由于地震、不均匀沉陷等引起的脱离力作用于一方的流体管1的插口1A和另一方的流体管2的承口2A的嵌合连接部20时,在管节30的另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e的内周面侧形成的脱离阻止部42的抵接面42a与承口2A的外周面2c的锥状抵接部位2d抵接,两者的进一步的脱离移动被阻止。此时,在脱离阻止部42的抵接面42a抵接的承口2A的外周面2c形成的粉体涂装等覆盖保护层损伤。但是,在比脱离阻止部42的抵接面42a向管节30的管轴心方向中央侧偏移的部位设置的弹性密封件43将与承口2A的外周面2c之间密封,所以流体不会流入覆盖保护层的损伤部位,能够抑制覆盖保护层的损伤部位的承口2A的腐蚀进行。
另外,其他结构与第5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相同,所以对于相同的结构部位标注与第5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
〔第7实施方式〕
图20中表示的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中,一方的流体管1的插口1A和另一方的流体管2的承口2A的嵌合连接部20由K形的机械接头构成。在该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处,表示将另一方的流体管2的承口2A与管节30的一定程度以上的相对脱离移动抵接阻止的第1脱离阻止部4的改良。
该实施方式的第1脱离阻止部4构成为由抵接部件45兼任,前述抵接部件45为,将嵌合连接部20构成的K形的机械接头的构成部件中的在管周向上隔着既定间隔地配置的多个金属制的T头螺栓23被在承口2A侧固定的抵接部件45。作为各T头螺栓23的头部23A的偏平的顶面的抵接面23a构成为抵接部件45的抵接面45a。
此外,管节30的管轴心方向另一端侧的侧壁部30c的内表面的与各T头螺栓23的头部23A在管轴心方向上相向的内表面部分构成为抵接面46。在该侧壁部30c的内表面形成的抵接面46与各T头螺栓23的头部23A的抵接面23a的每一个形成为相对于管轴心正交的正交面。
由于地震、不均匀沉陷等引起的脱离力作用于一方的流体管1的插口1A和另一方的流体管2的承口2A的嵌合连接部20时,在管节30的另一端侧的侧壁部30c的内表面形成的抵接面46与在承口2A侧固定的各T头螺栓23的头部23A的抵接面45a从管轴心方向面接触地抵接,流体管2的承口2A与管节30进一步的脱离移动被阻止。通过该管节30的抵接面46与各T头螺栓23的抵接面23a的面接触,能够将脱离力切实地承接来提高脱离阻止效果。
另外,其他结构与第4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相同,所以对于相同的结构部位标注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
此外,上述的第7实施方式中,将各T头螺栓23的头部23A的偏平的抵接面23a兼用作构成为抵接部件45的抵接面45a,但也可以如图21(a)所示,在各T头螺栓23的头部23A,将具备能够与管节30的侧壁部30c的抵接面46从管轴心方向抵接的抵接面45a的抵接部件45一体形成地实施。
该情况下,管节30的抵接面46与承口2A侧的各T头螺栓23的抵接部件45的抵接面45a形成为相对于管轴心正交的正交面。由此,管节30的抵接面46与各T头螺栓23的抵接部件45的抵接面45a面接触,能够切实地承接脱离力来提高脱离阻止效果。
进而,也可以是,如图21(b)所示,在各T头螺栓23的头部23A,将抵接部件45作为配件嵌合固定来实施,前述抵接部件45具备能够从管轴心方向与管节30的侧壁部30c的抵接面46抵接的抵接面45a。
该情况下,管节30的抵接面46与承口2A侧的各T头螺栓23的抵接部件45B的抵接面45a也形成为相对于管轴心正交的正交面。由此,管节30的抵接面46与各T头螺栓23的抵接部件45B的抵接面45a面接触,能够将脱离力切实地承接,提高脱离阻止效果。
〔第8实施方式〕
图22中表示的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中,一方的流体管1的插口1A和另一方的流体管2的承口2A的嵌合连接部20由T形的机械接头构成。在该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表示将另一方的流体管2的承口2A与管节30的一定程度以上的相对脱离移动抵接阻止的第1脱离阻止部4的改良。
该实施方式的第1脱离阻止部4中,在另一方的流体管2的承口2A侧固定的抵接部件45的一例中,使用相对于流体管2的承口2A从管径向外侧夹持固定的分割构造(该实施方式中为二分构造)的金属制的抵接带70。在该抵接带70设置有与承口2A的连接口侧的端面抵接的环状的第1定位部70b、与承口2A的外周面2c的锥形部分抵接的第2定位部70c。因此,在将抵接带70紧固固定于承口2A的外周面的状态下,借助第1定位部70b和第2定位部70c阻止抵接带70的管轴心方向上的移动。
抵接带70的第2定位部70c的末端面70a构成为抵接部件45的抵接面45a。管节30的管轴心方向另一端侧的侧壁部30c的内表面的相对于抵接带70的第2定位部45c的末端面70a在管轴心方向上相向的内表面部分构成抵接面46。该情况下,管节30的抵接面46和固定于承口2A的抵接带70的末端面70a也形成为相对于管轴心正交的正交面。由此,管节30的抵接面46与抵接带70的抵接面45a面接触,能够将脱离力切实地承接,提高脱离阻止效果。
另外,其他结构与第4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相同,所以对于相同的结构部位标注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
〔第9实施方式〕
图23中表示的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中,一方的流体管1的插口1A和另一方的流体管2的承口2A的嵌合连接部20由K形的机械接头构成。在该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表示将另一方的流体管2的承口2A与管节30的一定程度以上的相对脱离移动抵接阻止的第1脱离阻止部4的改良。
该实施方式的第1脱离阻止部4在固定于另一方的流体管2的承口2A侧的抵接部件45的一例中,使用相对于承口2A的凸缘部2b从管径向外侧卡合的状态下被夹持固定的金属制的承口带71。该承口带71的末端面71a构成抵接部件45的抵接面45a。管节30的管轴心方向另一端侧的侧壁部30c的内表面的相对于承口带71的末端面71a在管轴心方向上相向的内表面部分构成抵接面46。
该情况下,管节30的抵接面46和在承口2A固定的承口带71的末端面71a分别形成为相对于管轴心正交的正交面。由此,管节30的抵接面46与承口带71的抵接面45a面接触,能够将脱离力切实地承接,提高脱离阻止效果。
另外,其他结构与第4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相同,所以对于相同的结构部位标注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
〔第10实施方式〕
图24中表示的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中,一方的流体管1的插口1A与另一方的流体管2的承口2A的嵌合连接部20由K形的机械接头构成。在该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表示将一方的流体管1的插口1A和管节30的管轴心方向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一体地固定连结的分割构造的耐震加固金属件50的改良。
该实施方式的耐震加固金属件50中,管节30的管轴心方向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的、在其内周面形成的密封保持槽36的第1周向槽部36a及与装配于其第1周向密封部分37a相比位于耐震加固金属件50侧的端部侧,一体形成有具备向径向内侧开口的环状空间的延长管支承部30j。
在包括该延长管支承部30j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的外周面,形成向径向外侧开口的环状的卡合凹部58。使与耐震加固金属件50的二分夹持部件51一体形成的卡合突起59从管径向外侧卡合于该卡合凹部58内的与延长管支承部30j对应的范围的外端侧部位。
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相对于管节30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的耐震加固金属件50的卡合突起59的卡合位置与在管支承部30d的内周面形成的密封保持槽36的第1周向槽部36a及装配于其的第2密封部件37的第1周向密封部分37a相比向外端侧离开。因此,如图17所示,插口1A与承口2A连接解除的脱离状态下,能够抑制插口1A与管节30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的弯曲。由此,能够将流体管1的插口1A和管节30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的弯曲状态维持在适当的范围,抑制由于密封部35的周向上的局部的密封性下降引起的流体的泄漏。
〔第11实施方式〕
图25中表示的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中,一方的流体管1的插口1A和另一方的流体管2的承口2A的嵌合连接部20由K形的机械接头构成。在该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表示将另一方的流体管2的承口2A与管节30的一定程度以上的相对脱离移动抵接阻止的第1脱离阻止部4的改良。
在该实施方式的第1脱离阻止部4,在另一方的流体管2的承口2A侧固定的抵接部件45的一例中,使用相对于承口2A的外周面2c的跨锥状外周面部分2e和直线状外周面部分2f的弯曲部位能够从管径向外侧拆装自如地夹持固定的分割构造(该实施方式中为二分构造)的金属制的夹持环80。在该夹持环80,具备被在管周向上二分的半圆弧状的分割环80A。该一对分割环80A通过将在其管周向的两端部设置的连结片80B彼此借助螺栓81紧固连结,被牢固地夹持固定于承口2A的弯曲部位。
夹持环80的管轴心方向的一端面80a构成为,与承口2A的外周面2c的锥状外周面部分2e在面接触状态下抵接的锥状端面。夹持环80的管轴心方向的另一端面80b包括分割环80A的管轴心方向的另一端面及连结片80B的管轴心方向的另一端面,且构成为抵接部件45的抵接面45a。管节30的管轴心方向另一端侧的侧壁部30c的内表面构成为相对于夹持环80的另一端面80b能够从管轴心方向抵接的抵接面46。具有管节30的侧壁部30c的内表面地构成的抵接面46和具有夹持环80的另一端面80b地构成的抵接面45a形成为相对于管轴心正交的正交面。
并且,由于地震、不均匀沉陷等引起的脱离力作用于一方的流体管1的插口1A和另一方的流体管2的承口2A的嵌合连接部20时,在管节30的另一端侧的侧壁部30c的内表面形成的抵接面46从管轴心方向与被在承口2A的外周面2c的弯曲部位夹持固定的夹持环80的另一端面80b抵接。夹持环80的锥状的一端面80a从管轴心方向以面接触状态抵接承口2A的外周面2c的锥状外周面部分2e。通过该抵接能够将脱离力牢固地承接。尽管如此,管节30的抵接面46和具有夹持环80的另一端面80b地构成的抵接面45a处于沿着相对于管轴心的正交方向的面接触状态,所以使抵接时作用于管节30的分割接合部的推开力变小,能够抑制管节30的分割接合部处的密封性下降(第2密封部件37的面压下降)。
另外,其他结构与第4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相同,所以对于相同的结构部位标注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
〔其他实施方式〕
(1)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在倾斜移动限制体90设置有倾斜移动限制面90a和倾斜移动限制突起部95,前述倾斜移动限制面90a通过与相对于管节30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倾斜移动的插口1A的外表面抵接,限制该插口1A的倾斜移动,前述倾斜移动限制突起部95通过伴随插口1A相对于管节30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30d的倾斜移动与管节30的内表面抵接来限制插口1A的进一步的倾斜移动。然而,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是,例如,仅实施一方的倾斜移动限制面90a或倾斜移动限制突起部95。
(2)上述的倾斜移动限制体90的第2实施例中,构成为通过倾斜移动限制螺栓95B的螺纹接合操作将相对于管节30的内表面的抵接位置在管径向上改变。然而,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是,例如,将管径向上的长度不同的多个倾斜移动限制突起部95相对于倾斜移动限制体90选择性地更换自如地构成,通过倾斜移动限制突起部95的更换,将相对于管节30的内表面的抵接位置在管径向上改变。
(3)上述的在各实施方式中,插口1A与承口2A连接解除的脱离状态下,设定成插口1A的端部从第1密封部件21脱落的状态。但是,插口1A的端部位于第1密封部件21的情况下,也呈插口1A与承口2A实质上连接解除的脱离状态。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前述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在实现相对于脱离力的吸收能力的提高的同时切实地阻止插口及承口相对于管节的脱离移动,且将插口与管节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的弯曲状态维持在适当的范围,抑制由于密封部的周向上的局部的密封下降引起的流体的泄漏。
附图标记说明
1管部(流体管)
1A插口
1a外周面
2第2脱离阻止部
2A承口
2a内周面
2c外周面
2e锥状外周面部分
2g环状突起
4第1脱离阻止部
5第2脱离阻止部
9倾斜移动限制部
20嵌合连接部
21密封部件(第1密封部)
22压圈
22a推压部
25紧固连结件(第1紧固连结件)
30管节
30d管支承部
30e管支承部
41脱离阻止壁部
41a抵接面
42脱离阻止部
42a抵接面
45抵接部件
45B抵接部件
45a抵接面
46抵接面
52连结部
53卡合突起
54卡合凹部
55防脱部
58卡合凹部
59卡合突起
60密封保持槽
61密封部件(第3密封部件)
90倾斜移动限制体
90A分割倾斜移动限制部件
90B分割倾斜移动限制部件
90C第2分割倾斜移动限制部件
90D第2分割倾斜移动限制部件
90a倾斜移动限制面
91固定连结部
91d卡合突起(第2卡合突起)
92紧固连结件(第4紧固连结件)
95倾斜移动限制突起部。
Claims (10)
1.一种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其特征在于,
将一方的管部的插口与另一方的管部的承口的嵌合连接部以密封状态围绕的分割构造的管节被跨两前述管部地外装,在前述管节与另一方的前述管部的承口侧的管轴心方向上相向的部位设置有第1脱离阻止部,前述第1脱离阻止部允许前述承口与前述插口至连接解除的脱离状态的相对脱离移动,且将前述脱离状态下的前述承口与前述管节的一定程度以上的相对脱离移动抵接阻止,在前述管节的管轴心方向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侧设置有第2脱离阻止部,前述第2脱离阻止部具备随着前述插口的脱离移动而与前述插口的外周面之间的防脱阻力增大的防脱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管节内设置有倾斜移动限制部,前述倾斜移动限制部在前述脱离状态下,限制前述插口相对于前述管节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的倾斜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倾斜移动限制部具备固定连结部和分割构造的倾斜移动限制体,前述分割构造的倾斜移动限制体在前述承口与前述插口嵌合连接的状态下及脱离状态下被外装于前述插口,且具备能够与前述脱离状态下倾斜移动的前述插口的外表面抵接的倾斜移动限制面,前述固定连结部将前述倾斜移动限制体与前述承口固定连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倾斜移动限制体设置有倾斜移动限制突起部,前述倾斜移动限制突起部随着前述脱离状态下的前述插口的倾斜移动而与前述管节的内表面抵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其特征在于,
前述倾斜移动限制突起部构成为,能够将相对于前述管节的内表面的抵接位置在管径向上改变。
6.如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其特征在于,
前述嵌合连接部具备密封件、压圈、紧固连结件,前述密封件被在前述插口的外周面与前述承口的锥状的内周面之间装配,前述压圈被移动自如地外装于前述插口,且具备能够将前述密封部件从管轴心方向推压的推压部,前述紧固连结件将前述承口和前述压圈从管轴心方向紧固固定,前述倾斜移动限制部的前述固定连结部由前述嵌合连接部的前述紧固连结件构成。
7.如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其特征在于,
前述嵌合连接部构成为,将被在与前述承口嵌合连接的前述插口的外周面之间压缩成密封状态的密封部件,装配于在前述承口的内周面形成的向径向内侧开口的密封保持槽,前述倾斜移动限制部的前述固定连结部由卡合突起和紧固连结件构成,前述卡合突起以能够相对于被在前述承口的外周面的端部形成的环状突起的内侧面从管轴线方向卡合的状态设置于前述倾斜移动限制体,前述紧固连结件在使前述倾斜移动限制体的卡合突起与前述承口的前述环状突起卡合的状态下,将前述倾斜移动限制体的分割倾斜移动限制部件彼此以夹持状态紧固固定于前述插口。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脱离阻止部由在前述管节的前述两管支承部间的内表面的管轴心方向的另一端侧形成的抵接面、与其在管轴心方向上相向的状态下固定于前述承口侧的抵接部件构成,前述管节的前述抵接面与前述抵接部件的抵接面形成为相对于管轴心正交的正交面。
9.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脱离阻止部在前述管节的前述两管支承部间的内表面的管轴心方向的另一端侧,形成能够与前述承口的外周面的锥状外周面部分从管轴心方向抵接的脱离阻止部,将该脱离阻止部的抵接面形成为与前述承口的外周面的锥状外周面部分坡度相同的锥状。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2脱离阻止部的连结部由卡合突起构成,前述卡合突起被能够相对于在前述管节的一端侧的管支承部的外周面形成的卡合凹部从管径向外侧装卸地卡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9/024476 WO2020255325A1 (ja) | 2019-06-20 | 2019-06-20 | 管接続部の離脱防止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939682A true CN113939682A (zh) | 2022-01-14 |
CN113939682B CN113939682B (zh) | 2024-01-02 |
Family
ID=74040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97437.2A Active CN113939682B (zh) | 2019-06-20 | 2019-06-20 | 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031649B2 (zh) |
EP (1) | EP3988832B1 (zh) |
CN (1) | CN113939682B (zh) |
WO (1) | WO202025532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571273B (zh) * | 2023-10-18 | 2024-05-10 | 上海申华声学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消声器的检测实验室及检测方法 |
USD1070021S1 (en) * | 2023-12-15 | 2025-04-08 | Stuart G. Goldsberry | Underground irrigation equipment protective device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213A (zh) * | 1993-01-22 | 1995-04-05 | 汉斯厄蒂克股份公司机械设备厂 | 用于压力介质导管的可插接式安全连接器 |
JPH10274371A (ja) * | 1997-03-28 | 1998-10-13 | Cosmo Koki Co Ltd | 伸縮可撓管継手 |
JPH11344183A (ja) * | 1998-03-31 | 1999-12-14 | Tokai Rubber Ind Ltd | チュ―ブ接続構造体 |
JP2001182875A (ja) * | 1999-12-27 | 2001-07-06 | Hidesaburo Ishii | 耐圧接続チューブの中空接続栓装置 |
JP2001187996A (ja) * | 1999-12-28 | 2001-07-10 | Suido Gijutsu Kaihatsu Kiko:Kk | 管接続部用補強継手 |
US20040094958A1 (en) * | 2002-11-14 | 2004-05-20 | Treverton Andrew Clare | Coupling for coaxial connection of fluid conduits |
JP2005331015A (ja) * | 2004-05-19 | 2005-12-02 | Waterwork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Co Ltd | 管接続構造及び受口管部への管内作業機の取付け方法 |
CN1735765A (zh) * | 2003-01-07 | 2006-02-15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具有耐震性能的管接头 |
CN1894531A (zh) * | 2003-12-17 | 2007-01-10 | 东京都 | 管连接构造 |
CN101949478A (zh) * | 2010-10-19 | 2011-01-19 | 无锡市金羊管道附件有限公司 | 双球补偿接头 |
CN104913133A (zh) * | 2014-03-10 | 2015-09-16 | 科斯摩工机股份有限公司 | 流体管的脱离防止装置和管接头 |
CN108325130A (zh) * | 2017-01-19 | 2018-07-27 | 维克托里克公司 | 直接联接的兼容式喷洒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191486U (ja) | 1982-06-15 | 1983-12-20 |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 伸縮管継手における漏洩検知装置付き2重シ−ル装置 |
US4506919A (en) * | 1983-01-03 | 1985-03-26 | Amsted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 Restrained mechanical pipe joint |
JPS6359290U (zh) | 1986-10-06 | 1988-04-20 | ||
JPH0914570A (ja) * | 1995-06-27 | 1997-01-17 | Tokyo Gas Co Ltd | ライフライン管路の耐震強化装置 |
JPH0914569A (ja) * | 1995-06-27 | 1997-01-17 | Tokyo Gas Co Ltd | ライフライン管路の耐震強化装置 |
JP6132760B2 (ja) * | 2013-12-27 | 2017-05-24 | 大阪市 | 接続管離脱防止構造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離脱阻止具 |
JP6378607B2 (ja) * | 2014-10-21 | 2018-08-22 | コスモ工機株式会社 | 離脱防止装置 |
JP2016138637A (ja) * | 2015-01-29 | 2016-08-04 | コスモ工機株式会社 | 管取付構造 |
KR101900397B1 (ko) * | 2016-12-08 | 2018-09-21 | 충북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배관용 내진장치 |
-
2019
- 2019-06-20 WO PCT/JP2019/024476 patent/WO202025532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06-20 US US17/601,789 patent/US12031649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6-20 EP EP19934174.4A patent/EP3988832B1/en active Active
- 2019-06-20 CN CN201980097437.2A patent/CN11393968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213A (zh) * | 1993-01-22 | 1995-04-05 | 汉斯厄蒂克股份公司机械设备厂 | 用于压力介质导管的可插接式安全连接器 |
JPH10274371A (ja) * | 1997-03-28 | 1998-10-13 | Cosmo Koki Co Ltd | 伸縮可撓管継手 |
JPH11344183A (ja) * | 1998-03-31 | 1999-12-14 | Tokai Rubber Ind Ltd | チュ―ブ接続構造体 |
JP2001182875A (ja) * | 1999-12-27 | 2001-07-06 | Hidesaburo Ishii | 耐圧接続チューブの中空接続栓装置 |
JP2001187996A (ja) * | 1999-12-28 | 2001-07-10 | Suido Gijutsu Kaihatsu Kiko:Kk | 管接続部用補強継手 |
US20040094958A1 (en) * | 2002-11-14 | 2004-05-20 | Treverton Andrew Clare | Coupling for coaxial connection of fluid conduits |
CN1735765A (zh) * | 2003-01-07 | 2006-02-15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具有耐震性能的管接头 |
CN1894531A (zh) * | 2003-12-17 | 2007-01-10 | 东京都 | 管连接构造 |
JP2005331015A (ja) * | 2004-05-19 | 2005-12-02 | Waterwork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Co Ltd | 管接続構造及び受口管部への管内作業機の取付け方法 |
CN101949478A (zh) * | 2010-10-19 | 2011-01-19 | 无锡市金羊管道附件有限公司 | 双球补偿接头 |
CN104913133A (zh) * | 2014-03-10 | 2015-09-16 | 科斯摩工机股份有限公司 | 流体管的脱离防止装置和管接头 |
CN108325130A (zh) * | 2017-01-19 | 2018-07-27 | 维克托里克公司 | 直接联接的兼容式喷洒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988832A1 (en) | 2022-04-27 |
US20220205568A1 (en) | 2022-06-30 |
WO2020255325A1 (ja) | 2020-12-24 |
US12031649B2 (en) | 2024-07-09 |
EP3988832B1 (en) | 2025-02-26 |
EP3988832A4 (en) | 2023-01-04 |
CN113939682B (zh) | 2024-01-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384579B2 (ja) | 管接続部の離脱防止構造 | |
JP7051417B2 (ja) | 管接続部の離脱防止構造 | |
US20240167592A1 (en) | Adapter Coupling | |
JP6948372B2 (ja) | 管継手 | |
EP3022478B1 (en) | Fittings having arcuate stiffness ribs | |
US4272109A (en) | Ring gasket retainer for flanged connectors | |
JPH0723759B2 (ja) | 管路用鎖錠継手 | |
TWI629426B (zh) | 用於連接複數個管元件之具有保持件及孔之管配件及接合管元件之方法 | |
KR20160102153A (ko) | 분할 링 결합부 | |
JP2009513914A (ja) | 角度をなす空洞を有する継手 | |
JP2008309276A (ja) | 管継手部の離脱防止構造 | |
CN113939682A (zh) | 管连接部的脱离防止构造 | |
JP4382226B2 (ja) | 管接続部用補強継手 | |
CN114585847A (zh) | 管接头 | |
SA92130231B1 (ar) | تجميعة حاجبة مركبة لوصلات تقفيل الأنابيب ووصلات تقفبل غيرها | |
JP6860913B2 (ja) | 離脱防止管継手、及び、管継手の離脱防止方法 | |
US12038032B2 (en) | Connecting ring with an axial limiting feature | |
JP7326524B2 (ja) | 管接続部の離脱防止構造 | |
KR102510033B1 (ko) | Lng 추진 선박용 이중배관 서포트 | |
JP7013283B2 (ja) | 管接続部の離脱防止構造 | |
EP3292338B1 (en) | Axial metal seal retainer and sealing member for improved fatigue resistance | |
CN114623299A (zh) | 管连结装置 | |
JP7530765B2 (ja) | 管接続部の離脱防止構造およびそれの組付け方法 | |
JP2020125813A (ja) | 管継手構造 | |
JP2000170968A (ja) | 離脱防止管継手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6112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