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65139B - 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865139B CN113865139B CN202111234696.0A CN202111234696A CN113865139B CN 113865139 B CN113865139 B CN 113865139B CN 202111234696 A CN202111234696 A CN 202111234696A CN 113865139 B CN113865139 B CN 11386513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heat
- compressor
- heat storage
- circul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1/00—Compressor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空调系统,空调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二压缩机、选择阀、制热换热器、制冷换热器及蓄热模块;第一压缩机、选择阀、制热换热器、制冷换热器、选择阀及第一压缩机依次相连形成第一循环回路;第二压缩机、制冷换热器、蓄热模块及第二压缩机依次相连形成与第一循环回路独立设置的第二循环回路;其中,第二压缩机能够提供与制冷换热器换热的冷媒,蓄热模块内设有能够与换热后的冷媒换热的储热介质。由于第二循环回路的工作独立于第一循环回路,故不需要停室内风机,且四通阀也不需要换向,因此,低温冷媒不会流入至室内侧,也即制热换热器处,流入室内侧的永远都是高温的冷媒,故能够实现连续制热,提升了空调舒适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空调系统机组一般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制热换热器、节流装置、蒸发器等功能构件连接构成,空调机组经过四通阀的切换来实现空调的制冷或者制热功能。
当空调运行制热功能时,低温冷媒需要从室外侧制热换热器吸收热量,而当室外侧温度比较低并达到一定条件时,室外制热换热器就会结霜,随着结霜层的厚度逐步增加,将逐渐阻断室外侧制热换热器从室外空气中吸收热量,导致严重影响制热效果,此时就需要对室外侧制热换热器进行除霜。
现有除霜方式包括空调除霜及蓄热模块除霜,但这两种除霜方式在运行过程中,均存在不仅需要室内侧内机停止供热,还需要四通阀换向,且压缩机排气的高温冷媒流入室外侧制热换热器中,并换热得到的低温冷媒仍然会流入室内侧,造成室内温度明显下降,影响舒适性。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除霜方式的不仅需要室内侧内机停止供热,还需要四通阀换向,且压缩机排气的高温冷媒流入室外侧制热换热器中,并换热得到的低温冷媒仍然会流入室内侧,造成室内温度明显下降,影响舒适性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在除霜过程中避免室内温度下降,提高舒适性的空调系统。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二压缩机、选择阀、制热换热器、制冷换热器及蓄热模块;
所述第一压缩机、所述选择阀、所述制热换热器、所述制冷换热器、所述选择阀及所述第一压缩机依次相连形成第一循环回路;
所述第二压缩机、所述制冷换热器、所述蓄热模块及所述第二压缩机依次相连形成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独立设置的第二循环回路;
其中,所述第二压缩机能够提供与所述制冷换热器换热的冷媒,所述蓄热模块内设有能够与换热后的所述冷媒换热的储热介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并联设置的蓄热支路,所述蓄热支路包括所述蓄热模块;
其中,所述储热介质能够吸收并储存来自所述第一循环回路的冷媒热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循环回路包括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所述蓄热支路上还设有蓄热节流装置,所述蓄热节流装置受控在所述第一循环回路处于所述制热模式时开启,以使所述蓄热支路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导通;且
所述蓄热节流装置受控在所述第一循环回路处于制冷模式时关闭,以所述蓄热支路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断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蓄热支路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选择阀与所述制热换热器之间,所述蓄热支路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制冷换热器与所述制热换热器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换热器具有彼此独立设置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选择阀及所述制热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二管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压缩机及所述蓄热模块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换热器具有第一换热件,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共用所述第一换热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换热器包括第一布置区和第二布置区,所述第一管路设于所述第一布置区,所述第二管路设于所述第二布置区;
其中,所述第一布置区与所述第二布置区彼此间隔或者交错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压缩机为变频压缩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循环回路包括多条,多条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之间并联设置;或者
所述第一循环回路包括多条,多条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之间并联设置;或者
所述第一循环回路及所述第二循环回路均包括多条,多条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之间并联设置,多条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之间并联设置,每一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与一所述第二循环回路对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热换热器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制热换热器并联设置。
上述空调系统,通过设置于第二循环回路,故可在需要对制冷换热器进行除霜处理时,控制第二压缩机启动,第二压缩机做功而在排气端排出高温冷媒,高温冷媒进而与制冷换热器进行换热,而对制冷换热的霜层进行化霜,放热后的冷媒再进入蓄热模块,并吸收蓄热模块中的储热介质的热量,以完成由液态到气态的转换,回至第二压缩机的吸气端,以完成除霜循环。本申请的空调系统,由于第二循环回路的工作独立于第一循环回路,故不需要停室内风机,且四通阀也不需要换向,因此,低温冷媒不会流入至室内侧,也即制热换热器处,流入室内侧的永远都是高温的冷媒,故能够实现连续制热,提升了空调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以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详细展开说明之前,首先对现有除霜方式进行阐述。
现有除霜方式包括两种,一种为空调除霜,当达到除霜条件,停室内风机和室外风机,四通阀换向,压缩机排气的高温冷媒流入室外侧冷凝器中,从而放热并熔化冷凝器表面结霜层。
另一种除霜方式为引入蓄热模块,蓄热模块一般和室内侧内机并列安装,当空调系统运行制热时,一部分高温冷媒流入蓄热模块并释放热量,释放热量被蓄热模块中的蓄热介质吸收并储存。当空调运行除霜模式时,通过控制室内机的节流装置可使大部分在冷凝器放热除霜后的低温冷媒流入蓄热模块、并吸收蓄热模块中的蓄热介质储存的热量,形成热量守恒,达到除霜运行循环的目的。
虽然蓄热模块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除霜时间、减少室内温度波动,且提升了舒适性,但蓄热模块除霜和空调除霜在流程上并无本质差别,也需要停室内风机,四通阀也需要换向,压缩机排气的高温冷媒流入室外侧冷凝器中,并换热得到的低温冷媒仍然会流入室内侧,造成室内温度不升反降,无法连续制热,从而影响舒适性。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在除霜过程中,避免室内温度下降,提高舒适性的空调系统。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为便于描述,附图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结构。
参阅附图,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系统100,包括第一压缩机10、第二压缩机20、选择阀30、制热换热器40、制冷换热器50及蓄热模块60。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制热换热器40属于空调系统100的室内机,制冷换热器50属于空调系统100的室外机。
第一压缩机10、选择阀30、制热换热器40、制冷换热器50、选择阀30及第一压缩机10依次相连形成第一循环回路65。具体地,选择阀30为四通阀。
具体地,参看图1中实线箭头方向,第一循环回路65包括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当第一循环回路65处于制热模式时,第一压缩机10的排气端提供的冷媒经选择阀30后,依次经制热换热器40、制冷换热器50再回至选择阀30后进入第一压缩机10的吸气端,从而完成一制热循环。
参看图1中虚线箭头方向,当第一循环回路65处于制冷模式时,第一压缩机10的排气端提供的冷媒经选择阀30后,依次经制冷换热器50、制热换热器40再回至选择阀30后进入第一压缩机10的吸气端,从而完成一制冷循环。
第二压缩机20、制冷换热器50、蓄热模块60及第二压缩机20依次相连形成与第一循环回路65独立设置的第二循环回路70。其中,第二压缩机20能够提供与制冷换热器50换热的冷媒,蓄热模块60内设有能够与冷媒换热的储热介质。需要指出的是,空调系统100的各部件之间通过管路相连,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第二压缩机20的排气端提供的冷媒依次经制冷换热器50、蓄热模块60再回至第二压缩机20的吸气端,从而完成一除霜循环。
还需要指出的是,第二循环回路70与第一循环回路65独立设置,是指第二循环回路70与第一循环回路65两个回路的管路系统及冷媒流路并不相关联。第二循环回路70可仅在制冷换热器50表面结霜到一定程度时开启。
如此,通过设置于第二循环回路70,故可在需要对制冷换热器50进行除霜处理时,控制第二压缩机20启动,第二压缩机20做功而在排气端排出高温冷媒,高温冷媒进而与制冷换热器50进行换热,而对制冷换热50的霜层进行化霜,放热后的冷媒再进入蓄热模块60,并吸收蓄热模块60中的储热介质的热量,以完成由液态到气态的转换,回至第二压缩机20的吸气端,以完成除霜循环。本申请的空调系统100,由于第二循环回路70的工作独立于第一循环回路65,故不需要停室内风机,且四通阀也不需要换向,因此,低温冷媒不会流入至室内侧,也即制热换热器40处,流入室内侧的永远都是高温的冷媒,故能够实现连续制热,提升了空调舒适性。
具体到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制冷换热器50具有彼此独立设置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第一管路的两端分别与选择阀30及制热换热器40连通,第二管路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压缩机20及蓄热模块30连通。也就是说,第一管路连通在第一循环回路65上,第二管路连通在第二循环回路70上。通过设置独立的两套管路,能够确保第一循环回路65与第二循环回路70彼此独立,不相互影响。
进一步地,制冷换热器50具有第一换热件,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共用第一换热件。具体地,第一换热件为翅片,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其他具备换热功能的部件,在此不作限制。当制冷换热器50结霜,霜会凝结在第一换热件的表面,需要除霜时,第二循环回路70中的高温化霜冷媒的热量经过第二管路传导给制冷换热器50的第一换热件,因第一换热件是两个回路的共用一体式结构,热量就会自第一换热件的高温区传导至低温区,从而确保第一换热件的低温区的结霜层受热后产生熔化,使得除霜更加全面且可靠。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制冷换热器50包括第一布置区和第二布置区,第一管路设于第一布置区,第二管路设于第二布置区,其中,第一布置区与第二布置区彼此间隔设置。如此,可使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分区集中布置,排布间接。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布置区与第二布置区彼此交错布置。如此,可使第一换热件的各处受热均匀,又有利于化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压缩机20为变频压缩机。如此,能控制第二压缩机20实际输出功率的大小,既能实现对制冷换热器50的化霜热量多少的控制。另外,可配合整机运行控制逻辑,根据制冷换热其50的结霜程度控制调整第二压缩机20的运行输出功率。具体地,当制冷换热器50不存在结霜倾向或者结霜程度很轻微时,第二压缩机20的运行输出功率接近零,随着制冷换热器50结霜严重程度的加大,可逐步调高第二压缩机20的运行输出功率,使制冷换热器50结霜严重程度下降,这样在合理的控制逻辑及参数控制下可以使第一循环回路65在制热模式运行过程中,不因化霜原因而停机,即达到对室内机不间断的连续制热,大大提高空调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还包括与第一循环回路65并联设置的蓄热支路75,蓄热支路75包括蓄热模块60,其中,储热介质能够吸收并储存来自第一循环回路65的冷媒热量。具体地,当第一循环回路65处于制热模式时,高温冷媒将分出一部分至蓄热支路75上,高温冷媒在蓄热模块60内放热,以被蓄热模块60的储热介质吸收并储存,放热后的冷媒再汇入第一循环回路65中,完成蓄热功能。如此,可通过设置蓄热支路75吸收第一循环回路65制热模式下的冷媒热量,无需其他外部设备为蓄热模块65蓄热,因此,在不干扰制热循环工作的同时,也简化了空调系统100的结构。需要指出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其他外部设备为蓄热模块65蓄热。
具体地,蓄热支路75的一端设于选择阀30与制热换热器40之间,另一端设于制热换热器40与制冷换热器50之间。如此,可确保有足够的热量被储热介质吸收,另外,相对于设于蓄热支路75并联在制热换热器40背离选择阀30与制冷换热器50的一端,该方式能够简化管路设置。
具体地,蓄热模块60具有彼此独立的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第三管路的两端分别与制冷换热器50及第二压缩机20连通,第四管路的两端分别与选择阀30及制冷换热器50连通。进一步地,蓄热模块60具有存储有储热介质的第二换热件,第三管路与第四管路共用第二换热件。
进一步地,蓄热支路75上设有蓄热节流装置80,蓄热节流装置80受控在第一循环回路65处于制热模式时开启,以使蓄热支路75与第一循环回路65导通,且蓄热节流装置80受控在第一循环回路65处于制冷模式时关闭,以使蓄热支路75与第一循环回路65断开。如此,第一循环回路65处于制冷模式时,使得蓄热支路75不参于第一循环回路65的循环,避免储热介质受冷媒影响而降温。
还需要指出的是,储热介质的形式不限、种类不限,能达到换热、储存热量,并完成热量在第一循环回路65及第二循环回路70中的转移的物质均是在本申请的要求范围。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满足不同的装机需求,可设置蓄热支路75为室内机A的部分,也可设置蓄热支路75为室外机B的部分,在此不作限制。具体地,当蓄热支路75为室内机A的部分时,空调系统100还包括设于第一循环回路65上的第一截止阀82和第二截止阀85,第一截止阀82和第二截止阀85分别设于蓄热支路75的两端,以与室外机B相连。请再次参阅图1,当蓄热支路75为室外机B的部分时,空调系统100还包括设于第一循环回路65上的第三截止阀90和第四截止阀95,第三截止阀90和第四截止阀95别设于蓄热支路75的两端,以与室内机A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循环回路70包括多条,多条第二循环回路70之间并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循环回路65包括多条,多条第一循环回路65之间并联设置。多条第一循环回路65可共用同一选择阀30、制热换热器40及制冷换热器50,且对应使用多个第一压缩机10。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循环回路70第一循环回路65均包括多条,每一第一循环回路65与一第二循环回路70对应设置。也即每一第二循环回路70能够对对应一第一循环回路65上的制冷换热器50进行除霜。
在一些实施例中,蓄热模块60包括多个,多个蓄热模块60在第二循环回路70中串联设置,且在第一循环回路65中并联设置。更具体地,蓄热支路75包括多个,多个蓄热支路75彼此并联设于第一循环回路65中,如此,可使蓄热充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热换热器40包括多个,多个制热换热器40并联设置。如此,本申请的空调系统100可以是一拖多的多联空调系统。在其他实施例中,制热换热器40也可以仅包括一个,而使空调系统100成为一拖一的单机空调系统。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加强制热换热器40及制冷换热器50的空气流动,在靠近制热换热器40和制冷换热器50处分别设置有第一风机96和第二风机98。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设置于第二循环回路70,故可在需要对制冷换热器50进行除霜处理时,控制第二压缩机20启动,第二压缩机20做功而在排气端排出高温冷媒,高温冷媒进而与制冷换热器50进行换热,而对制冷换热50的霜层进行化霜,放热后的冷媒再进入蓄热模块60,并吸收蓄热模块60中的储热介质的热量,以完成由液态到气态的转换,回至第二压缩机20的吸气端,以完成除霜循环。本申请的空调系统100,由于第二循环回路70的工作独立于第一循环回路65,故不需要停室内风机,且四通阀也不需要换向,因此,低温冷媒不会流入至室内侧,也即制热换热器40处,流入室内侧的永远都是高温的冷媒,故能够实现连续制热,提升了空调舒适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系统(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压缩机(10)、第二压缩机(20)、选择阀(30)、制热换热器(40)、制冷换热器(50)及蓄热模块(60);
所述第一压缩机(10)、所述选择阀(30)、所述制热换热器(40)、所述制冷换热器(50)、所述选择阀(30)及所述第一压缩机(10)依次相连形成第一循环回路(65);
所述第二压缩机(20)、所述制冷换热器(50)、所述蓄热模块(60)及所述第二压缩机(20)依次相连形成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65)独立设置的第二循环回路(70);
其中,所述第二压缩机(20)能够提供与所述制冷换热器(50)换热的冷媒,所述蓄热模块(60)内设有能够与换热后的所述冷媒换热的储热介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65)并联设置的蓄热支路(75),所述蓄热支路(75)包括所述蓄热模块(60);
其中,所述储热介质能够吸收并储存来自所述第一循环回路(65)的冷媒热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65)包括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所述蓄热支路(75)上还设有蓄热节流装置(80),所述蓄热节流装置(80)受控在所述第一循环回路(65)处于所述制热模式时开启,以使所述蓄热支路(75)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65)导通;且
所述蓄热节流装置(80)受控在所述第一循环回路(65)处于制冷模式时关闭,以所述蓄热支路(75)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65)断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支路(75)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选择阀(30)与所述制热换热器(40)之间,所述蓄热支路(75)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制冷换热器(50)与所述制热换热器(40)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换热器(50)具有彼此独立设置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选择阀(30)及所述制热换热器(40)连通,所述第二管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压缩机(20)及所述蓄热模块(60)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换热器(50)具有第一换热件,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共用所述第一换热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换热器(50)包括第一布置区和第二布置区,所述第一管路设于所述第一布置区,所述第二管路设于所述第二布置区;
其中,所述第一布置区与所述第二布置区彼此间隔或者交错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缩机(20)为变频压缩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循环回路(70)包括多条,多条所述第二循环回路(70)之间并联设置;或者
所述第一循环回路(65)包括多条,多条所述第一循环回路(65)之间并联设置;或者
所述第一循环回路(65)及所述第二循环回路(70)均包括多条,多条所述第一循环回路(65)之间并联设置,多条所述第二循环回路(70)之间并联设置,每一所述第一循环回路(65)与一所述第二循环回路(70)对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制热换热器(40)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制热换热器(40)并联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234696.0A CN113865139B (zh) | 2021-10-22 | 2021-10-22 | 空调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234696.0A CN113865139B (zh) | 2021-10-22 | 2021-10-22 | 空调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865139A CN113865139A (zh) | 2021-12-31 |
CN113865139B true CN113865139B (zh) | 2025-02-18 |
Family
ID=789972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234696.0A Active CN113865139B (zh) | 2021-10-22 | 2021-10-22 | 空调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86513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93479B (zh) * | 2022-03-17 | 2023-11-24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6204445U (zh) * | 2021-10-22 | 2022-04-05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242443A (ja) * | 2005-03-02 | 2006-09-1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空気調和装置 |
JP4802602B2 (ja) * | 2005-08-16 | 2011-10-26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
2021
- 2021-10-22 CN CN202111234696.0A patent/CN11386513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6204445U (zh) * | 2021-10-22 | 2022-04-05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865139A (zh) | 2021-12-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234675B2 (en) | Hot water supply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heat pump | |
CN108224840B (zh) |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和控制方法 | |
JP4221780B2 (ja) | 冷凍装置 | |
CN108362027B (zh) | 一种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US8393173B2 (en) | Combined refrigerating/freez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
JP6768073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EP3388758A1 (en) | Heat-pump air conditioner | |
CN111256290A (zh) | 一种热泵空调 | |
KR20110130813A (ko) | 히트펌프 연동 급탕장치 | |
CN113154522B (zh) | 一种多联空调机系统及除霜控制方法 | |
CN114151934B (zh) | 空调器 | |
KR20070001078A (ko) | 냉동장치 | |
CN212179118U (zh) | 一种空调设备 | |
CN113865139B (zh) | 空调系统 | |
CN216204445U (zh) | 空调系统 | |
CN212362478U (zh) | 制冷系统 | |
CN113237145B (zh) | 一种热泵空调装置及其实现方法 | |
CN112013559A (zh) | 制冷系统和制冷系统控制方法 | |
CN109959180B (zh) | 空调系统及其除霜方法 | |
CN219103405U (zh) | 空调机组 | |
JPH01179874A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219494272U (zh) | 空调机组 | |
CN219283480U (zh) | 空调系统 | |
JP2004360999A (ja) | 冷凍システム | |
CN109341160A (zh) | 空调用循环系统及空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