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44178B - 液体盒和液体消耗系统 - Google Patents
液体盒和液体消耗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844178B CN113844178B CN202110936331.6A CN202110936331A CN113844178B CN 113844178 B CN113844178 B CN 113844178B CN 202110936331 A CN202110936331 A CN 202110936331A CN 113844178 B CN113844178 B CN 11384417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uide
- cartridge
- liquid
- ink
- ink cartrid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8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8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0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2745 absorb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2250 absorb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976 i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58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2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0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049 pi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27 ir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Fluorine atom Chemical compound [F]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830 Polyurethane Foa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ECAHXYUAAWDEL-UHFFFAOYSA-N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N.C=CC1=CC=CC=C1 XECAHXYUAAWDE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22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76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29 carbon bla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40 colo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577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06 elast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038 ethylene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1 fluori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37 fluori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343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0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96 polyurethane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F—PROCESSES FOR THE ELECTROLYTIC REMOVAL OF MATERIALS FROM OBJECT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F3/00—Electrolytic etching or polishing
- C25F3/02—Etching
- C25F3/04—Etching of light meta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2/00—Shaping without cutting, by stamping, spinning, or deep-drawing
- B21D22/20—Deep-drawing
- B21D22/201—Work-pieces; preparation of the work-pieces, e.g. lubricating, coat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6—Electrical contacts to the cartridg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6—Electrical contacts to the cartridge
- B41J2/1753—Details of contacts on the cartridge, e.g. protection of contac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22/00—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reaction of the surface with a reactive liquid,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e.g. conversion coatings, passivation of metals
- C23C22/78—Pre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coat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53/00—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1D53/88—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other parts for vehicles, e.g. cowlings, mudguard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F—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AND NON-FERROUS ALLOYS
- C22F1/00—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by heat treatment or by hot or cold working
- C22F1/04—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by heat treatment or by hot or cold working of aluminium or alloys based there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液体盒和液体消耗系统。盒包括:盒体;液体供给部。供给部包括:前端面;外周表面;外周表面处的至少一个引导件。在盒附接部的液体供给管附接到液体供给部期间,每个引导件由盒附接部的对应至少一个凸起引导。每个引导件包括第一和第二引导部。所述至少一个引导件包括第一至第四引导沟槽,第一引导部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引导表面,第二引导部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与第一引导表面相交的第二引导表面,在盒的竖立姿态中,第一引导沟槽相对于液体供给部中的液体通道在与前后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与第四引导沟槽相反地定位,第二引导沟槽相对于液体通道在与前后方向及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与第三引导沟槽相反地定位。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7年7月31日、发明名称为“液体盒和用于液体盒的系统”且申请号为201780087450.0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液体盒,该液体盒包括:壳体,该壳体具有液体储存室;和液体供给部,该液体供给部被构造成将储存在液体储存室中的液体供给到外部。本公开还涉及一种系统,该系统由所述液体盒和液体消耗装置构成。
背景技术
包括被构造成通过喷嘴喷射从墨盒供给的墨的记录头的打印机在本领域中是已知的。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布特开2016-185650公开了一种墨盒,该墨盒被构造成附接到设置在打印机的主体处的盒附接部。在墨盒附接到盒附接部的状态下,设置在盒附接部处的墨针插入到设置在墨盒处的管状供墨部中。因此,能够通过墨针将墨从墨盒供给到记录头。盒附接部设有在墨针周围的位置处的中空筒形引导部。在墨盒附接到盒附接部的过程期间,管状供墨部由中空筒形引导部所引导。因此,墨针被引入到供墨部的内部空间中。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布特开2016-185650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当管状供墨部由中空筒形引导部引导时,供墨部的外周表面接触引导部的内周表面。通过这种接触,供墨部被相对于引导部固定就位。然而,如果通过供墨部的外周表面和引导部的内周表面之间的接触来执行供墨部的定位,则供墨部可能会相对于引导部晃动,因为周表面的用于将供墨部定位的区域很大。如果供墨部在墨盒附接到盒附接部期间相对于引导部晃动,则墨针可能碰撞到供墨部,使得粘附到墨针的末端上的墨可能粘附到供墨部的外周表面。在这种情况下,当将墨盒从盒附接部拆卸时,粘附在供墨部上的墨可能将使用者的手污染。
鉴于上述情况,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体盒,在将液体供给部引导到盒附接部的引导部时,该液体盒能够抑制液体供给部相对于液体供给管的晃动。
问题的解决方案
(1)为了实现以上和其它目的,根据一个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液体盒,所述液体盒被构造成在竖立姿态中在与重力方向垂直的向前方向上插入到盒附接部中。所述盒附接部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液体供给管。所述液体盒包括: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竖立姿态中,盒体和液体供给部。所述盒体具有液体储存室,所述液体储存室被构造成在所述液体储存室中储存液体。所述液体供给部在所述液体供给部中限定液体通道。所述液体供给部被构造成通过所述液体通道将所述液体储存室中储存的所述液体在所述向前方向上供给到外部。所述液体供给部包括:前端面、外周表面和至少一个引导件。所述前端面面向前。所述液体通道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在所述前端面上向前敞开。所述外周表面从所述前端面向后延伸。所述至少一个引导件被设置在所述液体供给部的所述外周表面处且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至少一个引导件中的每一个引导件被构造成:在将所述液体盒附接到所述盒附接部时,在将所述液体供给管附接到所述液体供给部期间,所述每一个引导件由对应的至少一个凸起引导,所述至少一个凸起被设置在所述盒附接部处且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凸起具有一个表面以及与所述一个表面交叉的另一个表面。所述至少一个引导件中的每一个引导件包括: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第一引导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延伸且被构造成与所述一个表面接触。第二引导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延伸且被构造成与所述另一个表面接触。
根据上述结构,在将液体供给管插入到液体供给部中期间,所述至少一个引导件由对应的凸起引导。也就是说,设置在液体供给部处的引导件用作用于将液体供给部定位的参考表面。在这种情况下,与液体供给部的外周表面用作参考表面的情况相比,用于将液体供给部定位的参考表面的面积能够较小。因此,能够将液体供给部明确地朝向液体供给管引导,以允许在液体供给部不会与液体供给管发生任何碰撞的情况下将液体供给管插入到液体通道中。
(2)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引导件包括至少一个引导沟槽。所述第一引导部包括第一引导表面,所述第一引导表面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二引导部包括第二引导表面,所述第二引导表面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引导表面相交。
(3)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引导沟槽包括多个引导沟槽。所述多个引导沟槽包括第一引导沟槽、第二引导沟槽、第三引导沟槽和第四引导沟槽。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竖立姿态中,所述第一引导沟槽相对于所述液体通道在与所述前后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四引导沟槽相反地定位。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竖立姿态中,所述第二引导沟槽相对于所述液体通道在与所述前后方向及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三引导沟槽相反地定位。
根据上述结构,液体供给部形成有四个引导沟槽。因此,能够将液体供给部确定地朝向液体供给管引导。
(4)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引导件中的每一个引导件在与所述第一引导部垂直的方向以及与所述第二引导部垂直的方向上敞开。
根据上述结构,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中的每一个引导部都是敞开的。也就是说,引导件不具有与第一引导部及第二引导部面对的表面。因此,即使液体盒在液体盒相对于盒附接部倾斜的情况下进入到盒附接部中或者从盒附接部抽出,也能够抑制液体供给部和凸起之间的干涉。
(5)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引导件包括四个引导沟槽。所述四个引导沟槽中的每一个引导沟槽具有前边缘,所述前边缘在所述液体供给部的所述前端面上敞开。在前视图中,所述四个引导沟槽中的每一个引导沟槽的所述前边缘在所述液体供给部的所述前端面上形成大致L形。当在所述前视图中时所述前端面具有大体矩形形状。所述四个引导沟槽的所述前边缘被设置在所述液体供给部的矩形形状的所述前端面的相应的四个拐角部中。
根据上述结构,每一个引导沟槽被形成在帽的每一个拐角处。因此,与引导沟槽被设置在帽的上表面、下表面、左表面和右表面中的每一个表面的中央部处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帽的外形简化。
(6)优选地,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竖立姿态中,所述液体供给部包括突起,所述突起在与所述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所述突起具有上端表面和下端表面。所述突起的所述上端表面和所述下端表面中的至少一个端表面用作所述至少一个引导件中的一个引导件。
(7)优选地,所述液体供给部包括密封部,所述密封部形成有通孔,所述通孔被构造成使所述液体通道与所述液体供给部的外部连通并允许所述液体供给管延伸穿过所述通孔。所述密封部被构造成密封被设置在延伸穿过所述通孔的所述液体供给管和所述液体通道之间的间隙。所述密封部具有前端。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竖立姿态中,所述第一引导部具有后端,所述后端位于所述密封部的所述前端的后方。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例,第一引导部的后端位于密封部的前端的后方。由于在将液体盒附接到盒附接部期间,第一引导部由凸起引导,因此能够使密封部的位置稳定。因此,能够将液体供给管确定地引入到液体通道中。
(8)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引导沟槽包括特定引导沟槽。所述特定引导沟槽进一步具有第三引导表面,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竖立姿态中,所述第三引导表面相对于所述第一引导表面向后定位且相对于所述前后方向倾斜。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第三引导表面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所以在第三引导表面和盒附接部之间提供了空间。因此,即使液体盒在液体盒相对于盒附接部倾斜的情况下进入到盒附接部中或者从盒附接部抽出,也能够抑制液体供给部和凸起之间的干涉。
(9)优选地,所述第三引导表面与所述特定引导沟槽的所述第一引导表面连续。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平稳地执行将液体供给部朝向液体供给管的引导。
(10)优选地,所述盒体包括: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竖立姿态中,第一底壁;和第二底壁。所述第二底壁相对于所述第一底壁向后且向下定位。所述第二底壁具有底表面,所述底表面相对于所述前后方向倾斜,使得所述底表面的后端相对于所述底表面的前端向上定位。所述第二底壁的所述底表面和所述前后方向限定角度。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竖立姿态中,所述液体供给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底壁向下定位且相对于所述第二底壁向前定位。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竖立姿态中,所述特定引导沟槽在与所述第三引导表面垂直的方向上敞开。所述第三引导表面相对于所述前后方向倾斜,使得所述第三引导表面的后端相对于所述第三引导表面的前端向上定位。所述第三引导表面和所述前后方向限定比由所述第二底壁的所述底表面和所述前后方向限定的所述角度大的角度。
根据上述结构,即使液体盒以液体盒的倾斜姿态附接到盒附接部以及从盒附接部拆卸,也能够防止第三引导表面和凸起之间的干涉,使得第二底壁的底表面抵靠盒附接部。
(11)优选地,所述盒体能够相对于所述盒附接部枢转地移动。所述盒体包括接合部,所述接合部被构造成通过所述盒体的相对于所述盒附接部的枢转移动而与所述盒附接部接合。
根据上述结构,在将液体盒附接到盒附接部以及将液体盒从盒附接部拆卸期间,盒体枢转移动成倾斜。然而,即使盒体如上所述通过枢转移动而倾斜,也能够抑制液体供给部与凸起的干涉。
(12)优选地,所述液体供给部包括:套筒、密封部和帽。所述套筒从所述盒体延伸。所述套筒具有中空构造,所述中空构造限定内部空间,所述内部空间用作所述液体通道。所述密封部形成有通孔,所述通孔被构造成使所述液体通道与所述液体供给部的外部连通并允许所述液体供给管延伸穿过所述通孔。所述帽被构造成在所述密封部介于所述帽和所述套筒之间的情况下覆盖所述套筒,以固定所述密封部。所述帽的外周表面用作所述液体供给部的设有所述至少一个引导件的所述外周表面。
(13)优选地,所述盒体包括:电路板;和顶壁,所述电路板被设置在所述顶壁处。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竖立姿态中,所述至少一个引导件包括一个引导件和另一个引导件。所述一个引导件和所述另一个引导件中的每一个引导件被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在与上下方向及所述前后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处。所述一个引导件和所述另一个引导件被设置在相对于所述电路板而言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相反侧上。
根据上述结构,在将液体盒附接到盒附接部以及将液体盒从盒附接部拆卸期间,所述一个引导件和所述另一个引导件中的每一个引导件在电路板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处接触对应的凸起。因此,在液体盒的附接或拆卸期间,能够抑制电路板在宽度方向上的倾斜。
(14)优选地,所述液体供给部包括帽和吸收器。所述帽具有内部空间。所述吸收器被设置在所述帽的所述内部空间中,并且所述吸收器被构造成吸收液体。
根据上述结构,吸收器能够吸收从液体供给部泄漏的液体。因此,能够减少从液体供给部泄漏的液体到液体盒外部的流动。
(15)优选地,所述帽具有周缘部,所述周缘部限定开口,所述开口被构造成使所述帽的所述内部空间与所述帽的外部连通。所述吸收器包括第一吸收器,所述第一吸收器与限定所述开口的所述周缘部相邻地设置。
从液体供给部泄漏的液体通过开口流动到液体盒的外部。根据上述结构,第一吸收器能够吸收通过开口的液体。
(16)优选地,所述吸收器包括第二吸收器,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竖立姿态中,所述第二吸收器位于所述液体通道的下方。
从液体供给部泄漏的大部分液体由于重力而向下流动。根据上述结构,第二吸收器设置在帽的内部空间处且设置在相对于液体通道向下的位置处。因此,从液体供给部泄漏并向下流动的液体能够被第二吸收器吸收。
(17)优选地,所述帽具有内周表面和周缘部,所述内周表面限定所述内部空间,所述周缘部限定开口,所述开口被构造成使所述帽的所述内部空间与所述帽的外部连通。所述帽的所述内周表面形成有沟槽,所述沟槽从限定所述开口的所述周缘部延伸到所述第二吸收器。
此外,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从液体供给部泄漏的液体通过沟槽导引到第二吸收器。
(18)根据另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系统,所述系统由液体盒和液体消耗装置构造。所述液体消耗装置包括所述盒附接部。所述盒附接部包括:所述液体供给管和所述至少一个凸起。在所述液体盒被附接到所述盒附接部的状态下,所述液体供给管被连接到所述液体盒的所述液体供给部。所述至少一个凸起具有所述一个表面以及与所述一个表面垂直的所述另一个表面。所述至少一个凸起被构造成:在将所述液体盒附接到所述盒附接部期间,所述至少一个凸起引导所述液体盒的所述至少一个引导件。
发明的有益效果
在将液体供给部引导到盒附接部的引导部时,根据本公开的液体盒能够抑制液体供给部相对于液体供给管的晃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打印机10的内部结构的示意性竖直截面图,该打印机10设有盒附接部110,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墨盒30可拆卸地附接到该盒附接部110;
图2是从其后侧观察的根据实施例的盒附接部110的截面图;
图3是根据实施例的盒附接部110和墨盒30的竖直截面图,示出了墨盒30已经完全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状态;
图4是从其前侧观察的根据实施例的墨盒30的透视图;
图5是从其后侧观察的根据实施例的墨盒30的透视图;
图6是根据实施例的墨盒30的左侧视图;
图7是根据实施例的墨盒30的分解透视图;
图8A是从其底侧观察的根据实施例的墨盒30的第一内盖131的透视图;
图8B是从其顶侧观察的第一内盖131的透视图;
图9A是从其底侧观察的根据实施例的墨盒30的第二内盖132的透视图;
图9B是从其顶侧观察的第二内盖132的透视图;
图9C是沿着图9B中的线C-C截取的在第二内盖132中形成的迷宫路径143的截面图;
图10是根据实施例的墨盒30的竖直截面图;
图11是沿着图6中的线XI-XI截取的根据实施例的墨盒30的截面图;
图12是从其前侧观察的根据实施例的墨盒30的供墨部34的分解透视图;
图13A是从其后侧观察的根据实施例的墨盒30的帽79的透视图;
图13B是从其前侧观察的帽79的透视图;
图14是沿着图6中的线XIV-XIV截取的根据实施例的墨盒30的截面图;
图15是根据实施例的在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过程期间的盒附接部110的竖直截面图和墨盒30的左侧视图;
图16是根据实施例的在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过程期间的盒附接部110与墨盒30的竖直截面图;
图17是根据实施例的在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过程期间的盒附接部110和墨盒30的竖直截面图,示出了供墨部34已经连接到墨针102但阀体161尚未移动到它的打开位置的状态;
图18是根据实施例的在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过程期间的盒附接部110的竖直截面图和墨盒30的左侧视图,示出了墨盒30已经在盒附接部110内枢转地移动的状态;
图19是根据实施例的在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过程期间的盒附接部110和墨盒30的竖直截面图,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墨盒30已经在盒附接部110内枢转地移动的状态;
图20是根据实施例的盒附接部110的竖直截面图和墨盒30的左侧视图,示出了墨盒30已经完全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状态;
图21是墨盒30的竖直截面图,示出了盒壳体130的变体;
图22是墨盒30的左侧视图,示出了挡光板67的变体;
图23是从其前侧观察的根据墨盒30的一个变体的墨盒30K的透视图,在该墨盒30K中储存黑色墨;
图24是沿着图23中的线XXIV-XXIV截取的根据该变体的墨盒30K的截面图;
图25是沿着图23中的线XXV-XXV截取的根据该变体的墨盒30K的截面图;
图26A是根据第一内盖131的第一变体的第一内盖1131的底视图;
图26B是根据第一内盖131的第二变体的第一内盖2131的底视图;
图26C是根据第一内盖131的第三变体的第一内盖3131的底视图;
图27A是从其前侧观察的根据墨盒30的第一变型的墨盒230的透视图;
图27B是从其前侧观察的根据墨盒30的第二变型的墨盒430的透视图;并且
图28是示出引导部575由对应的凸起105引导的状态的用于描述的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打印机
30:墨盒
32:第一储存室
33:第二储存室
34:供墨部
35:墨阀室
79:帽
102:墨针
105:凸起
110:盒附接部
130:壳体
134:外盖
175:引导沟槽
176:第一引导表面
177:第二引导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图1至图22描述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墨盒30和打印机10,墨盒30能够可拆卸地附接到打印机10,其中相同的部分和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以避免重复描述。在实施例中,墨盒30和打印机10的组合构成了系统1。
在下面的描述中,将墨盒30插入到打印机10的盒附接部110中的方向被定义为“向前方向51”,而将墨盒30从盒附接部110移除的方向被定义为“向后方向52”。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彼此相反。如稍后将描述的,在水平方向上将墨盒30插入到盒附接部110中以及从盒附接部110移除。因此,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被认为是与垂直于重力方向的水平面平行的方向。此外,垂直于向前方向51或向后方向52的方向被定义为“向下方向53”。与向下方向53相反的方向被定义为“向上方向54”。垂直于向前方向51和向下方向53的方向被定义为“向右方向55”。与向右方向55相反的方向被定义为“向左方向56”。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也与水平面平行。
因此,在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状态下,也就是说,在墨盒30能够被打印机10使用或操作的状态下,向下方向53与重力作用在墨盒30上的方向(即重力方向)重合,并且向上方向54与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重合。因此,在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并且能够被打印机10使用的状态下,盒壳体130(稍后描述)的主底壁部42(稍后描述)的外表面面向下,也就是说面向重力方向。此外,在该状态下,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与重力方向垂直。
此外,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被定义为与向前方向51和向下方向53垂直的方向。更具体地,在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并且能够被打印机10使用的状态下,当从墨盒30的后侧观察墨盒30时,向右方向55是朝向右的方向,并且向左方向56是朝向左的方向。
注意,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状态或者墨盒30能够被打印机10操作的状态意指墨盒30在墨盒30已经完全插入到盒附接部110中的附接位置中时的状态。在附接位置处,设置在盒附接部110处的墨针102插入到墨盒30的供墨部34中以联接到供墨部34,并且设置在墨盒30处的IC板64(稍后描述)与设置在盒附接部110处的接触部106(稍后描述)接触。在下文中,墨盒30的在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状态下或者在墨盒30能够被打印机10操作的状态下的姿态被称为“操作姿态”。墨盒30的操作姿态也将被称为“竖立姿态”。
此外,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可以被统称为“前后方向”。向上方向54和向下方向53可以被统称为“上下方向”。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可以被统称为“左右方向”。
此外,在下面的描述中,表述“面向前”的意思是“面向包含向前分量的方向”,表述“面向后”的意思是“面向包含向后分量的方向”。此外,表述“面向下”的意思是“面向包含向下分量的方向”,并且表述“面向上”的意思是“面向包含向上分量的方向”。例如,短语“前表面面向前”表示前表面可以面向向前方向,或者前表面可以面向相对于向前方向倾斜的方向,只要该方向包含向前分量即可。
<打印机10的概述>
如图1中所示,打印机10是图像记录装置,其被构造成基于喷墨记录系统而选择性地将墨滴喷射到记录片材上,以在该记录片材上记录图像。打印机10例如是喷墨打印机。打印机10包括记录头21、供墨装置100和墨管20,该墨管20将记录头21连接到供墨装置100。供墨装置100包括盒附接部110。盒附接部110能够可拆卸地容纳多个墨盒30。盒附接部110在其一侧具有开口112。通过开口112,每一个墨盒30能够在向前方向51上插入到盒附接部110中,并且在向后方向52上从盒附接部110移除。在实施例中,与青色、品红色、黄色和黑色四种颜色分别对应的四个墨盒30能够被容纳在供墨装置100的盒附接部110中。为了解释的目的,除非另有说明,在下面的描述和附图中,假设仅将一个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
墨盒30在其中储存液体。具体地,墨盒30在其中储存能够用于打印机10中所执行的打印操作的墨。当墨盒30已经完全附接到盒附接部110时,墨盒30通过对应的墨管20连接到记录头21。记录头21具有多个(在该实施例中为四个)阻尼室28,所述多个阻尼室28对应于所述多个墨盒30。每一个阻尼室28适应于临时储存从对应的墨盒30通过对应的墨管20供给的墨。记录头21还包括多个喷嘴29,通过所述多个喷嘴29选择性地喷射从相应的阻尼室28供给的墨。更具体地,记录头21设有头控制板(未示出)以及多个压电元件29A,所述多个压电元件29A与所述多个喷嘴29一一对应。头控制板被构造成选择性地向所述多个压电元件29A施加驱动电压,以选择性地从喷嘴29喷射墨。以此方式,记录头21被构造成消耗储存在已经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每一个墨盒30中的墨。
打印机10包括片材进给托盘15、片材进给辊23、一对传送辊25、压板26、一对排出辊27和片材排出托盘16。片材进给辊23将记录片材从片材进给托盘15进给到传送路径24上。然后,传送到传送路径24的记录片材由一对传送辊25接收。一对传送辊25将记录片材传送到压板26上方。随着记录片材经过压板26,记录头21选择性地将墨喷射到记录片材上,从而将图像记录在记录片材上。一对排出辊27接收已经经过了压板26的记录片材,并将该记录片材排出到片材排出托盘16上,该片材排出托盘16设置在传送路径24中的最下游的位置处。
<供墨装置100>
如图1中所示,供墨装置100设置在打印机10中。供墨装置100被构造成向记录头21供给墨。供墨装置100包括盒附接部110、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四个)罐103以及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四个)墨管20。墨盒30能够可拆卸地附接到盒附接部110。注意,图1示出了墨盒30已经完全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状态。也就是说,在图1中,墨盒30处于其附接状态,在该附接状态下,墨盒30已经完全附接到盒附接部110。换句话说,图1中所示的墨盒30处于其上述操作姿态。
<盒附接部110>
如图1至图3中所示,盒附接部110包括壳体101、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四个)墨针102、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四个)凸起板111、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四个)光学传感器113以及多组(在本实施例中为四组)接触部106。如上所述,与四种颜色(即青色、品红色、黄色和黑色)的墨对应的四种类型的墨盒30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盒附接部110中。四个墨针102、四个凸起板111和四个光学传感器113被设置成与四个墨盒30一一对应。为一个墨盒30提供四个接触部106。因此,为四个墨盒30提供了四组四个接触部106,即总共16个(十六个)接触部106。四个罐103和四根墨管20被设置成与四个墨盒30一一对应。
<壳体101>
如图2中所示,壳体101构成了盒附接部110的外壳。壳体101具有限定内部空间的大体盒状形状。壳体101具有内顶表面57、内底表面、内右侧表面107、内左侧表面108、内端表面59和开口112。内顶表面57限定壳体101的内部空间的顶部。内底表面限定壳体101的内部空间的底部。内右侧表面107限定壳体101的内部空间的右部。内左侧表面108限定壳体101的内部空间的左部。内端表面59使内顶表面57、内底表面、内右侧表面107和内左侧表面108连接。开口112形成在壳体101中且形成于在前后方向上面向内端面59的位置处。开口112能够被暴露于打印机10的使用者界面表面,使用者在操作打印机10时能够面向该使用者界面表面。
每一个墨盒30能够通过开口112插入到壳体101中以及从壳体101移除。壳体101具有底部,该底部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四个)引导沟槽109,所述多个引导沟槽109用于引导墨盒30的相对于壳体101的插入和移除。随着墨盒30的下端部插入到对应的引导沟槽109中,由对应的引导沟槽109引导相应的墨盒30在前后方向(即,在图2中是与片材表面垂直的方向)上的移动。壳体101具有三个板104(图2),这三个板104将内部空间分隔成四个单独的空间,每一个单独的空间在上下方向上伸长。由板104分隔的四个空间中的每一个空间能够接收四个墨盒30中的对应的一个墨盒。
<墨针102>
如图2和图3中所示,每一个墨针102具有中空管状形状并且设置在壳体101的端壁(即具有内端表面59的壁)的下端部处。在壳体101的端壁处,墨针102布置在与被容纳在盒附接部110中的墨盒30的对应的供墨部34对应的位置处。每一个墨针102从壳体101的内端表面59向后突出并在其远端(即后端)处敞开。顺便提及,每一个墨针102可以具有平坦形末端或尖末端。
如图2中所示,在壳体101的内右侧表面107、内左侧表面108和板104上形成有多个凸起105。凸起105设置在壳体101处且在墨针102附近。在该实施例中,为每一个墨针102提供四个凸起105。更具体地,当在将墨盒30插入到盒附接部110中的插入方向(即向前方向51)上观察时,四个凸起105分别位于相对于每一个墨针102的右上侧处、左上侧处、右下侧处和左下侧处。具体地,四个凸起105包括凸起105A、凸起105B、凸起105C和凸起105D。凸起105A设置在相对于墨针102的右上侧处。凸起105B设置在相对于墨针102的左上侧处。凸起105C设置在相对于墨针102的右下侧处。凸起105D设置在相对于墨针102的左下侧处。在下文中,四个凸起105A、105B、105C和105D也将被统称为“凸起105”。如图15中所示,凸起105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每一个凸起105具有第一引导表面196和第二引导表面197。在图2中,为了简单起见,附图标记196和197仅出现在位于壳体101的最右侧空间中的凸起105A、105B、105C和105D的第一引导表面196和第二引导表面197上。
第一引导表面196是在前后方向上和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平面。第二引导表面197是在前后方向上和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平面。第二引导表面197连接到第一引导表面196。顺便提及,第一引导表面196和第二引导表面197不必需彼此连接。
凸起105A的第一引导表面196和凸起105C的第一引导表面196在上下方向上彼此相对并且彼此间隔开。凸起105B的第一引导表面196和凸起105D的第一引导表面196在上下方向上彼此相对并且彼此间隔开。凸起105A的第二引导表面197和凸起105B的第二引导表面197在左右方向上彼此相对并且彼此间隔开。凸起105C的第二引导表面197和凸起105D的第二引导表面197在左右方向上彼此相对并且彼此间隔开。
注意,凸起105不必需位于相对于每一个墨针102的右上侧处、左上侧处、右下侧处和左下侧处。凸起105可以位于相对于每一个墨针102的左侧处、右侧处、上侧处和下侧处。此外,可以为每一个墨针102提供三个或更少的凸起105,或五个或更多的凸起105。
<凸起板111>
如图3中所示,在壳体101的四个空间中的每一个空间中设有凸起板111,在所述每一个空间中能够容纳四个墨盒30中的一个墨盒。因此,在四个盒容纳空间中的每一个盒容纳空间中有一个凸起板的情况下将四个凸起板111设置在壳体101处。具体地,在相应的盒容纳空间中,每一个凸起板111在靠近开口112的位置处从壳体101的内顶表面57向下突出。每一个凸起板111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小于一对壁114之间的间隙距离,所述一对壁114构成墨盒30的突出部43(见图4,稍后描述)。此外,当墨盒30已经插入到盒附接部110中时,凸起板111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一对壁114之间。在墨盒30插入到盒附接部110中的过程期间,凸起板111前进到墨盒30的突出部43的一对壁114之间的空间中。如图3中所示,当墨盒30已经完全附接到盒附接部110时,凸起板111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一对壁114之间。凸起板111具有能够抵靠在阀机构135(见图3,稍后描述)的杠杆163上的底表面111A。
<接触部106>
如图3中所示,一组四个接触部106(图3中仅示出了一个接触部)设置在壳体101的四个盒容纳空间中的每一个盒容纳空间中。具体地,在壳体101的每一个盒容纳空间中,一组四个接触部106设置在内顶表面57上且在凸起板111的向前位置处。一组四个接触部106从内顶表面57向下突出到壳体101的盒容纳空间中。尽管未在图中详细示出,但四个接触部106被布置成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间隔开。每一组中的四个接触部106布置在分别与设置在每一个墨盒30处的四个电极65(稍后描述,见图4)对应的位置处。每一个接触部106由具有导电性和弹性的材料形成。因此,接触部106能够向上弹性变形。在实施例中,为能够被容纳在壳体101中的四个墨盒30中的每一个墨盒各提供四组四个接触部106中的一组。因此,在壳体101处总共设有16个(十六个)接触部106。然而,可以以任何期望的数目来提供接触部106和电极65。
每一个接触部106经由电路而电连接到打印机10的运算单元(未示出)。运算单元可以包括例如CPU、ROM、RAM等。运算单元可以用作例如打印机10的控制器。当四个接触部106接触对应的四个电极65时,四个接触部106分别与其电连接。作为结果,电压Vc被施加到四个电极65中的一个电极;四个电极65中的另一个电极接地;指示数据的信号被发送到四个电极65中的另一个电极;并且同步信号被从运算单元发送到四个电极65中的另一个电极。一旦接触部106已经分别电连接到对应的电极65,运算单元就能够访问储存在墨盒30的IC中的数据。来自每一个接触部106的输出经由电路输入到运算单元中。
<光学传感器113>
如图2中所示,四个光学传感器113设置在壳体101的内顶表面57上。具体地,在壳体101的每一个盒容纳空间中,每一个光学传感器113设置在一组四个接触部106的向前位置处。每一个光学传感器113包括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在左右方向上彼此相对。具体地,在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之间具有空间的情况下,光发射器位于光接收器的左侧或右侧。当墨盒30已经附接到盒附接部110时,附接上的墨盒30的挡光板67(稍后描述,见图2和图4)位于对应的光学传感器113的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之间。换句话说,光学传感器113的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布置在彼此相对的位置处,使得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墨盒30的挡光板67位于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之间。
每一个光学传感器113适应于根据光接收器是否已经从光发射器接收到在左右方向上发射的光而输出不同的检测信号。例如,当光接收器未能接收到从光发射器发射的光时(即,当光接收器接收的光的强度小于规定值时),光学传感器113输出低电平信号。另一方面,当光接收器接收到从光发射器发射的光时(即,当所接收的光的强度等于或大于规定值时),光学传感器113输出高电平信号。
<锁定轴145>
如图3中所示,锁定轴145设置在壳体101处。锁定轴145在壳体101的内顶表面57和开口112附近在左右方向上延伸。锁定轴145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杆状构件。锁定轴145由金属形成并且具有例如柱形形状。锁定轴145具有左端部和右端部,该左端部和右端部被固定到限定了壳体101的左端和右端的壁。因此,锁定轴145相对于壳体101是不能移动的,例如是不能枢转的。锁定轴145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从而横跨壳体101的四个盒容纳空间,每一个盒容纳空间能够在其中容纳墨盒30。在每一个盒容纳空间中,在锁定轴145周围存在空间。因此,每一个墨盒30的锁定表面151(稍后描述)能够通过向上或向后移动来接入(access)锁定轴145。
此处,术语“接入”可以意指物理接入或接触(例如,锁定轴145接触锁定表面151的接触)或者光学接入(例如,挡光板67(稍后描述)暴露于从光学传感器113发射的光)。可替代地,术语“接入”可以意指电接入(例如,在IC板64(稍后描述)的电极65与接触部106之间建立电连接,以在接触部106接触电极65时允许电流在其间流动)。此外,可以在上下方向上或左右方向上实现接入。可替代地,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实现接入。
锁定轴145适应于将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墨盒30保持在附接位置处。当墨盒30插入到盒附接部110中并被枢转地移动到操作姿态时,墨盒30与锁定轴145接合。此外,锁定轴145抵抗墨盒30的螺旋弹簧78(见图3)的推压力(该推压力将墨盒30向后推)将墨盒30保持在盒附接部110中的附接位置处。
<罐103>
如图1中所示,每一个罐103设置在壳体101的向前位置处。罐103具有允许墨储存在其中的盒状形状。罐103在其顶部处具有大气连通口124。通过大气连通口124,罐103向外部敞开。也就是说,罐103的内部空间通过大气连通口124向大气敞开。在罐103的后部处,罐103的内部空间与墨针102的内部空间连通。因此,通过对应的墨针102从墨盒30流出的墨被储存在对应的罐103中。四根墨管20分别连接到四个罐103。因此,通过对应的墨管20将储存在每一个罐103的内部空间中的墨供给到记录头21。
<墨盒30的整体结构>
墨盒30是用于在其中储存液体(诸如墨)的容器。如上所述,在实施例中,与相应的青色、品红色、黄色和黑色四种颜色对应的四个墨盒30能够附接到盒附接部110。如图4中所示,在四个墨盒30中,与青色、品红色和黄色三种颜色分别对应的三个墨盒30在结构上是相同的。与黑色的颜色对应的墨盒30在结构上与其它三个墨盒30的不同之处在于,与黑色的颜色对应的墨盒30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大于与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颜色对应的墨盒30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除了这种差异之外,与黑色的颜色对应的墨盒30和与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颜色对应的其它三个墨盒30大致相同。储存在墨盒30中的墨的组成不受特别限制,但是墨可以是例如具有沉积成分的颜料墨。可替代地,墨可以是染料墨。
首先,将详细描述与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颜色对应的墨盒30的结构。对于与黑色的颜色对应的墨盒30的构造,稍后将作为墨盒30的变体仅描述和与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颜色对应的墨盒30不同的部分。注意,在下文中,当需要区分与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颜色对应的墨盒30和与黑色的颜色对应的墨盒30时,与黑色的颜色对应的墨盒30也将被称为墨盒30K。
图4至图6中所示的墨盒30的姿态是墨盒30在墨盒30处于操作姿态时的姿态,也就是说,该姿态是墨盒30在墨盒30能够在打印机10中使用的状态下的姿态。图4至图6中所示的墨盒30的姿态也被称为“竖立姿态”。墨盒30包括前壁40、82、后壁41、83、顶壁39、底壁42、48、右侧壁37、84和左侧壁38、85。
在墨盒30的操作姿态中,前壁40、82面向前。在实施例中,如图11中所示,前壁40包括内弯曲表面117A和与内弯曲表面117A相反的外弯曲表面117B以及内弯曲表面118A和与内弯曲表面118A相反的外弯曲表面118B。
在墨盒30的操作姿态中,后壁41、83面向后。在墨盒30的操作姿态中,顶壁39面向上。此外,在墨盒30的操作姿态中,顶壁39的前端连接到前壁82的上端,并且顶壁39的后端连接到后壁83的上端。也就是说,顶壁39在墨盒30的前壁40、82和墨盒30的后壁41、83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在墨盒30的操作姿态中,底壁42、48面向下。底壁42、48在前壁40和后壁41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实施例中,底壁42、48包括主底壁部42和次底壁部48。连接壁49将主底壁部42连接到次底壁48。在操作姿态中,连接壁49面向前。在墨盒30的操作姿态中,底壁42、48的前端(即次底壁部48的前端)连接到前壁40的下端。底壁42、48的后端(即主底壁部42的后端)连接到后壁41的下端。主底壁部42将后壁41的下端连接到连接壁49的下端。次底壁部48将前壁40的下端连接到连接壁49的上端。在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4中所示,次底壁部48包括内弯曲表面115A和与内弯曲表面115A相反的外弯曲表面115B、内弯曲表面116A和与内弯曲表面116A相反的外弯曲表面116B以及内弯曲表面119A和与内弯曲表面119A相反的外弯曲表面119B。
当墨盒30在操作姿态中时,右侧壁37、84面向右。此外,当墨盒30在操作姿态中时,左侧壁38、85面向左。
当墨盒30在操作姿态中时,从后壁41朝向前壁40的方向与向前方向51重合,并且从前壁40朝向后壁41的方向与向后方向52重合。此外,当墨盒30在操作姿态中时,从顶壁39朝向底壁42、48的方向与向下方向53(即重力方向)重合,并且从底壁42、48朝向顶壁39的方向与向上方向54重合。此外,当墨盒30在操作姿态中时,从左侧壁38朝向右侧壁37的方向与向右方向55重合,并且从右侧壁37朝向左侧壁38的方向与向左方向56重合。当墨盒30在操作姿态中时,向前方向51、向后方向52和前后方向与墨盒30的纵向方向重合;向下方向53、向上方向54和上下方向与墨盒30的高度方向重合;并且向右方向55、向左方向56和左右方向与墨盒30的宽度方向重合。
此外,当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时,前壁40、82的外表面(即前表面)面向前,后壁41、83的外表面(即后表面)面向后,底壁42、48的外表面(即底表面)面向下,顶壁39的外表面(即顶表面)面向上,右侧壁37、84的外表面(即右表面)面向右,并且左侧壁38、85的外表面(即左表面)面向左。
如图4至图6中所示,墨盒30具有大体平坦的长方体形状,使得墨盒30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小,并且墨盒30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以及墨盒30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墨盒30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
如图7中所示,墨盒30包括盒壳体130、第一内盖131、第二内盖132、半透膜141、膜133、膜146、外盖134、阀机构135、支撑构件150和供墨部34。
<盒壳体130>
如图7中所示,盒壳体130具有向上敞开的大体盒状形状。也就是说,盒壳体130在其顶端处具有开口95。在该实施例中,盒壳体130是由树脂形成的容器。如图10中所示,第一储存室32和第二储存室33形成在盒壳体130的内部。
如图4至图7中所示,盒壳体130包括前壁40、后壁41、右侧壁37、左侧壁38、主底壁部42、次底壁部48和连接壁49。前壁40、后壁41、右侧壁37、左侧壁38、主底壁部42、次底壁48和连接壁49构成盒壳体130的外壁。后壁41与前壁40在前后方向上隔开。左侧壁38在左右方向上面向右侧壁37。前壁40和后壁41之间的间隙距离大于右侧壁37和左侧壁38之间的间隙距离。前壁40、后壁41、右侧壁37、左侧壁38、次底壁部48和内底壁部45(图10,稍后描述)限定第一储存室32。
连接壁49和前壁40构成盒壳体130的前壁。
在墨盒30的操作姿态中,前壁40的前表面是盒壳体130的面向前的表面,而后壁41的后表面是盒壳体130的面向后的表面。连接壁49的前表面也是盒壳体130的面向前的表面。右侧壁37和左侧壁38分别在与前壁40和后壁41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右侧壁37将前壁40、后壁41、主底壁部42、次底壁部48和连接壁49连接。同样,左侧壁38将前壁40、后壁41、主底壁部42、次底壁部48和连接壁49连接。在墨盒30的操作姿态中,右侧壁37的外表面面向右,而左侧壁38的外表面面向左。
在盒壳体130的外壁中,至少前壁40、后壁41、右侧壁37和左侧壁38由透光材料形成,从而允许从盒壳体130的外部视觉识别储存在第一储存室32和第二储存室33中的墨。例如,至少前壁40、后壁41、右侧壁37和左侧壁38由基本上不含着色剂的树脂(诸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聚丙烯等)制成。更具体地,通过至少前壁40、后壁41、右侧壁37和左侧壁38,能够视觉识别储存在第一储存室32中的墨的颜色、储存在第二储存室33中的墨的颜色以及储存在第一储存室32中的墨的表面液位。当第一储存室32中没有或几乎没有墨残留时,能够通过前壁40、后壁41、右侧壁37和左侧壁38从墨盒30的外部视觉识别内底壁部45(稍后描述)的上表面45A(图10)。主底壁部42和次底壁部48也可以由透光材料形成。换句话说,盒壳体130可以由透明或半透明树脂制成。在实施例中,两个储存室(即第一储存室32和第二储存室33)构成墨盒30的液体储存室。替代地,墨盒30可以具有由一个储存室构成的液体储存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省去内底壁部45。
右侧壁37和左侧壁38在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延伸。如图14中所示,右侧壁37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使得其下端被定位成比其上端靠左。因此,右侧壁37的内表面37A也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使得其下端被定位成比其上端靠左。左侧壁38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使得其下端被定位成比其上端靠右。因此,左侧壁38的内表面38A也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使得其下端被定位成比其上端靠右。因此,内表面37A和内表面38A之间的在左右方向上的间隙距离在向下方向53上逐渐减小。换句话说,右侧壁37的内表面37A和左侧壁38的内表面38A之间的在其下端处的在左右方向上的间隙距离小于右侧壁37的内表面37A和左侧壁38的内表面38A之间的在其上端处的在左右方向上的间隙距离。右侧壁37和左侧壁38可以不倾斜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只要内表面37A和内表面38A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即可。可替代地,右侧壁37、左侧壁38、内表面37A和内表面38A不必需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
如图6中所示,主底壁部42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具体地,主底壁部42的底表面是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倾斜表面,使得其后端被定位成比其前端靠上。主底壁部42的前端被定位成相对于锁定表面151(稍后描述)向前。主底壁部42的后端连接到后壁41的下端。也就是说,主底壁部42从后壁41的下端向前延伸。次底壁部48被定位成相对于主底壁部42向上且向前。
如图4至图7中所示,前壁40、后壁41、右侧壁37和左侧壁38中的每一个壁的上端部具有接合爪88,该接合爪88从盒壳体130向外突出。每一个接合爪88能够与形成在外盖134中的开口86接合。在实施例中,每一个接合爪88设置在前壁40、后壁41、右侧壁37和左侧壁38中的每一个壁处。也就是说,在前壁40、后壁41、右侧壁37和左侧壁38中的每一个壁处设置一个接合爪88。然而,可以在前壁40、后壁41、右侧壁37和左侧壁38中的每一个壁处设置多于一个的接合爪88。
<第一内盖131>
图8A和图8B中所示的第一内盖131适应于将形成在盒壳体130的顶端中的开口95关闭。如图8A和图8B中所示,第一内盖131具有向上敞开的大体盒状形状。第一内盖131包括:底壁136;周壁137,该周壁137从底壁136的周缘竖立;和凸缘壁138,该凸缘壁138从周壁137的外周表面向外突出。
底壁136具有通孔46,该通孔46在上下方向上贯穿底壁136的厚度。如图10中所示,通孔46形成在相对于空气连通通道72(稍后描述)的空气室36中的前后中央向后的位置处。底壁136的上表面136A朝向通孔46向下倾斜。
通孔46不必需形成在图3和图10中指定的位置处。通孔46可以形成在相对于空气室36中的前后中央向前的位置处。此外,上表面136A不必需如上所述倾斜。
如图10中所示,第一内盖131通过形成在盒壳体130的顶端处的开口95从上方附接到盒壳体130并且设置在盒壳体130的内部空间中。第一内盖131由盒壳体130支撑在盒壳体130的内部空间中。更具体地,在第一内盖131设置在盒壳体130的内部空间中的状态下,凸缘壁138的在第一内盖131的前端部处的下表面138A由盒壳体130的前壁40的阶梯表面40B支撑。阶梯表面40B形成在前壁40的内表面(即后表面)的上端部处。此外,凸缘壁138的在第一内盖131的后端部处的下表面138B由盒壳体130的后壁41的阶梯表面41B支撑。阶梯表面41B形成在后壁41的内表面(即前表面)的上端部处。在第一内盖131被支撑到盒壳体130的状态下,第一内盖131的周壁137的顶端面137A和盒壳体130的顶端面130A被定位在相同的假想平面上,该假想平面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扩展。
如图8A和图8B中所示,第一内盖131进一步包括两个第一肋185和两个第二肋186。第一肋185和第二肋186形成在底壁136的下表面136B处。换句话说,在下表面136B处设有两组第一肋185和第二肋186。当将第一内盖131附接到盒壳体130时,第一肋185和第二肋186用作引导件。此外,当第一内盖131附接到了盒壳体130时,第一肋185和第二肋186为盒壳体130提供刚性。
第一肋185和第二肋186从下表面136B向下突出。第一肋185和第二肋186各自具有从下表面136B起的彼此相同的突出长度。换句话说,两个第一肋185和两个第二肋186中的每一个肋具有在相对于上下方向彼此相同的位置处的下端。
第一肋185和第二肋186沿着下表面136B延伸。两个第一肋185被布置成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间隔开。两个第二肋186被布置成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第一肋185和第二肋186被定位成相对于通孔46向前。第一肋185中的每一个肋和第二肋186中的对应的一个肋被布置成在左右方向上彼此相对且彼此间隔开。当用墨填充墨盒30时,形成在第一肋185和对应的第二肋186之间的间隙能够促进墨的流动。
第一肋185中的每一个肋具有延伸部185A和倾斜部185B。类似地,第二肋186的每一个肋具有延伸部186A和倾斜部186B。
在第一内盖131被支撑到盒壳体130的状态下,每一个第一肋185的延伸部185A与右侧壁37的内表面37A接触,而每一个第二肋186的延伸部186A与左侧壁38的内表面38A接触。每一个延伸部185A从其基端向左延伸,该基端接触右侧壁37的内表面37A。每一个延伸部186A从其基端向右延伸,该基端接触左侧壁38的内表面38A。
倾斜部185B从延伸部185A的远端(即左端)延伸并且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使得倾斜部185B的左端被定位成比倾斜部185B的右端靠后。倾斜部186B从延伸部186A的远端(即右端)延伸并且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使得倾斜部186B的右端被定位成比倾斜部186B的左端靠后。也就是说,倾斜部185B从延伸部185A朝向通孔46延伸并且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使得倾斜部185B的离延伸部185A最远的远端被定位成在左右方向上离通孔46比倾斜部185B的连接到延伸部185A的基端离通孔46近。类似地,倾斜部186B从延伸部186A朝向通孔46延伸并且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使得倾斜部186B的离延伸部186A最远的远端被定位成在左右方向上离通孔46比倾斜部186B的连接到延伸部186A的基端离通孔46近。
第一肋185中的一个第一肋的倾斜部185B的远端(即后端)被定位成比第二肋186中的对应的第二肋的倾斜部186B的远端(即后端)靠后,所述对应的第二肋186与所述一个第一肋185在左右方向上相对。同样,第一肋185中的另一个第一肋的倾斜部185B的远端(即后端)被定位成比第二肋186中的对应的第二肋的倾斜部186B的远端(即后端)靠后,所述对应的第二肋186与所述另一个第一肋185在左右方向上相对。因此,每一个第一肋185的倾斜部185B的远端被定位成离通孔46比对应的第二肋186的倾斜部186B的远端离通孔46近。
顺便提及,第一肋185的数目和第二肋186的数目都不限于两个。此外,第一肋185和第二肋186可以被形成为相对于通孔46向后。此外,第二肋186的倾斜部186B的远端可以被定位成相对于对应的第一肋185的倾斜部185B的远端向后。
<第二内盖132>
如图9A和图9B中所示,第二内盖132具有板状形状。
第二内盖132通过第一内盖131的顶部开口从上方附接到第一内盖131并且设置在第一内盖131的由底壁136和周壁137限定的内部空间中。第二内盖132由第一内盖131支撑在第一内盖131的内部空间中。具体地,在第二内盖132设置在第一内盖131的内部空间中的状态下,第二内盖132的下表面132B与第一内盖131的周壁137的阶梯表面137B(见图8B)接触。阶梯表面137B形成在周壁137的内周表面处并且面向上。因此,下表面132B从上方接触阶梯表面137B。
第二内盖132在其上表面132A处设有肋149。肋149从上表面132A的周缘部向上突出。如图10中所示,第二内盖132由第一内盖131支撑,并且第一内盖131由盒壳体130支撑。在该状态下,第二内盖132的肋149的顶端面149A、第一内盖131的周壁137的顶端面137A、盒壳体130的顶端面130A被定位在相同的假想平面上,该假想平面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扩展。
如图9中所示,第二内盖132具有通孔139。在第二内盖132被支撑到第一内盖131的状态下,通孔139与第一内盖131的通孔46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并且通孔139位于通孔46上方。换句话说,在第二内盖132被支撑到第一内盖131的状态下,通孔139与通孔46相对于上下方向对准。
第二内盖132进一步包括在下表面132B处的肋140。肋140从下表面132B向下突出。肋140被定位成相对于通孔139向前。当从第二内盖132的底侧观察第二内盖132时,肋140具有矩形框状形状。当从第二内盖132的底侧观察第二内盖132时,肋140的形状不限于矩形框状形状,只要肋140具有封闭形状即可。例如,当从第二内盖132的底侧观察第二内盖132时,肋140可以具有圆形形状。
半透膜141(见图7)被焊接或熔接到肋140的下端表面。半透膜141是具有微孔的多孔膜,其阻挡墨通过但允许空气通过。半透膜141由氟树脂制成,例如聚四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乙烷基共聚物或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
由于半透膜141被焊接到肋140的下端表面,因此肋140、第二内盖132的下表面132B以及半透膜141限定空间89。
第二内盖132还具有通孔142。当从第二内盖132的底侧观察第二内盖132时,通孔142具有形成在下表面132B中的在肋140内部的位置处的一个开口端(即下开口端)。换句话说,通孔142形成在第二内盖132中,使得通孔142的所述一个开口端被定位在下表面132B的提供空间89的部分中。也就是说,通孔142与空间89连通。因此,在空间89在上下方向上介于通孔142和半透膜141之间的情况下,通孔142和半透膜141在上下方向上彼此相对。通孔142形成在相对于空气连通通道72的空气室36的前后中央向前的位置处。通孔142位于由肋140包围的区域中的右前端部处。
顺便提及,通孔142不必需形成在图9中指定的位置处。例如,通孔142可以形成在相对于空气室36的前后中央向后的位置处。可替代地,通孔142可以位于由肋140包围的区域中的左前端部处或后端部处。
如图9B和图9C中所示,第二内盖132还具有在上表面132A处的迷宫路径143。迷宫路径143由上表面132A、设置在上表面132A处的多个肋144以及焊接到肋144的上端面的膜146(见图7)所限定。
多个肋144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并列。因此,迷宫路径143是从右向左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反复U形转弯的连续通道。迷宫路径143可以不具有如图9B中所示的形状。例如,迷宫路径143可以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在左右方向上反复U形转弯的连续通道。
迷宫路径143具有与通孔142连通的一端以及与连通孔147连通的另一端。
连通孔147是向上敞开的圆孔。连通孔147由上表面132A和肋148限定。肋148具有中空筒形形状并且从上表面132A向上突出。肋148连接到肋144。因此,肋148连接到迷宫路径143。换句话说,连通孔147与迷宫路径143连通。膜133和膜146由不透液体和空气的材料形成。膜146和膜133(见图7)都没有被焊接到肋148的上端面。因此,连通孔147向上敞开并且与大气连通。连通孔147构成空气连通通道72的端部。
当从上方观察连通孔147时,连通孔147具有一定的面积。连通孔147的该面积大于沿着与空气流动方向垂直的平面截取的迷宫路径143的截面面积,即,如图9C中所示的沿着与前后方向垂直的平面截取的迷宫路径143的截面面积。在实施例中,例如,连通孔147的面积在3.1平方毫米至23.7平方毫米的范围内,而迷宫路径143的截面面积在0.8平方毫米至1.0平方毫米的范围内。
顺便提及,连通孔147不限于圆孔。此外,连通孔147可以面向除了向上方向54之外的任何方向。
此外,第二内盖132在通孔139周围在上表面132A处具有肋156、一对肋157和一对肋158。
肋156沿着通孔139的周缘从上表面132A突出。肋156具有中空筒形形状。肋156适应于相对于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固定阀机构135(见图7和图10)的阀体161的杆165的位置,该杆165插入到通孔139中。
设置一对肋157,使得肋156在前后方向上介于肋157之间。当从上方观察时,每一个肋157是U形的,其中“U”形的开口面向肋156。肋157适应于相对于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固定阀机构135(见图7)的阀体161的杆165的位置。
设置一对肋158,使得肋156和肋157在前后方向上介于肋158之间。每一个肋158在其远端处折曲。每一个肋158的在远端处的折曲部能够与支撑构件150(见图10)的接合部152接合。
<膜133>
如图7中所示,膜133具有矩形形状。如图10中所示,膜133被焊接到盒壳体130的顶端面130A、第一内盖131的周壁137的顶端面137A以及第二内盖的肋149的顶端面149A。膜133不必需具有矩形形状。膜133可以具有除了矩形形状之外的任何形状,只要膜133能够被如上所述焊接到顶端面130A、顶端面137A和顶端面149A即可。
如图7中所示,膜133具有开口159和开口160。在膜133被焊接到顶端面130A、顶端面137A和顶端面149A的状态下,开口159形成在与肋144对应的位置处。因此,在膜133被焊接到顶端面130A、顶端面137A和顶端面149A的状态下,焊接到肋144的膜146通过开口159暴露到外部。在膜133被焊接到顶端面130A、顶端面137A和顶端面149A的状态下,开口160形成在与肋156、肋157、肋158和阀机构135对应的位置处。因此,在膜133被焊接到顶端面130A、顶端面137A和顶端面149A的状态下,肋156、肋157、肋158和阀机构135通过开口160暴露到外部。
<外盖134>
如图7中所示,外盖134具有向下敞开的大体盒状形状。外盖134包括顶壁39、前壁82、后壁83、右侧壁84和左侧壁85。前壁82从顶壁39的前端向下延伸。前壁82具有连接到盒壳体130的前壁40的下端。外盖134的前壁82以及盒壳体130的前壁40和连接壁49构成了墨盒30的前壁。后壁83从顶壁39的后端向下延伸。后壁83具有连接到盒壳体130的后壁41的下端。外盖134的后壁83以及盒壳体130的后壁41构成了墨盒30的后壁。右侧壁84从顶壁39的右端向下延伸并且将前壁82连接到后壁83。右侧壁84具有连接到盒壳体130的右侧壁37的下端。外盖134的右侧壁84以及盒壳体130的右侧壁37构成了墨盒30的右侧壁。左侧壁85从顶壁39的左端向下延伸并且将前壁82连接到后壁83。左侧壁85具有连接到盒壳体130的左侧壁38的下端。外盖134的左侧壁85以及盒壳体130的左侧壁38构成了墨盒30的左侧壁。
前壁82、后壁83、右侧壁84和左侧壁85中的每一个壁具有开口86。盒壳体130的接合爪88能够分别与开口86接合。通过将接合爪88与开口86接合,外盖134从上方覆盖盒壳体130。在实施例中,开口86形成在外盖134中,而接合爪88设置在盒壳体130处。然而,接合爪88可以设置在外盖134处,而开口86可以形成在盒壳体130中。
如图4和图5中所示,顶壁39具有开口44,该开口44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开口44形成于在第二内盖132的肋156、肋157和肋158上方的位置处。
外盖134包括突出部43,该突出部43从顶壁39向上突出。突出部43设置在顶壁39上,以从开口44的右侧、左侧和后侧包围开口44。锁定轴145(图3)能够从外部接入突出部43。
如图6中所示,突出部43具有后端,其后表面面向后。突出部43的后表面用作锁定表面151。锁定表面151被定位成相对于顶壁39的顶表面向上。锁定表面151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延伸。在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状态下,面向后的锁定表面151与锁定轴145接触。因为面向后的锁定表面151抵靠在锁定轴145上,所以抵抗螺旋弹簧78的推压力将墨盒30保持在盒附接部110中。在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状态下,能够从墨盒30的外部接入被接入部件或构件(诸如突出部43)。
如图4和图5中所示,突出部43包括一对壁114。在开口44介于一对壁114之间的情况下,一对壁114位于锁定表面151的前方。每一个壁114具有包括水平表面154和倾斜表面155的上端表面。水平表面154具有与锁定表面151连续的后端。倾斜表面155被定位成相对于水平表面154向前。倾斜表面155与水平表面154的前端连续。倾斜表面155面向上且面向前。倾斜表面155倾斜,使得其前端被定位成比其后端靠下。由于水平表面154将锁定表面151连接到倾斜表面155,因此锁定表面151和倾斜表面155不提供脊状形状。因此,在墨盒30插入到盒附接部110中的过程期间,锁定轴145在接触倾斜表面155和水平表面154的同时被倾斜表面155和水平表面154平稳地引导到比锁定表面151靠后的位置。
外盖134进一步包括操作部90。操作部90设置在顶壁39上且在相对于锁定表面151向后的位置处。操作部90可以由使用者操纵。顶壁39在其后端部处具有次上表面91。操作部90设置在次上表面91上方并且与次上表面91间隔开。操作部90具有大体平板状的形状。具体地,操作部90从在次上表面91和顶壁39的其余上表面之间的边界区域向上突出到与突出部43相同的高度。操作部90的上端被定位成比操作部90的下端靠前。如图5和图6中所示,肋94设置在操作部90和次上表面91之间。肋94将操作部90连接到次上表面91。肋94从在次上表面91和其余上表面之间的边界区域向后延伸。肋94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操作部90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并且也小于次上表面91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肋94能够抑制操作部90的后部在上下方向上的变形。
操作部90具有面向上且面向后的表面。该表面用作操作表面92。操作表面92的后部和次上表面91被定位成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重叠。换句话说,当从上方观察墨盒30时,操作表面92的后部与次上表面91重叠。在操作表面92上,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凸起(例如多个伸出肋93)。伸出肋93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间隔开。作为多个凸起的伸出肋93允许使用者物理识别操作表面92。当使用者操纵操作表面92时,伸出肋93还能够用于防止使用者的手指在操作表面92上滑过。如上所述,在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状态下,能够从墨盒30的外部接入被接入部件或构件。然而,在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状态下,被接入部件可以是待被使用者接入以操纵其的部件。
当从墨盒30的上侧观察墨盒30时,能够视觉识别操作表面92。当从墨盒30的后侧观察墨盒30时,也能够视觉识别操作表面92。使用者操纵操作表面92,以将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墨盒30从操作表面92移除。顺便提及,在实施例中,操作部90与外盖134一体形成。因此,操作部90被固定到外盖134并且不能相对于外盖134移动。因此,操作部90不能相对于外盖134枢转移动。因此,由使用者施加到操作表面92的力直接传递到外盖134而不会改变力的方向。
构成墨盒30的前壁40、82、后壁41、83、顶壁39、底壁42、48、右侧壁37、84和左侧壁38、85中的每一个壁的外表面不必需被构造成一个平坦表面。也就是说,墨盒30的前表面(即前壁的外表面)可以是当从墨盒30的前侧观察在其操作姿态中的墨盒30时可见的且被定位成相对于在其操作姿态中的墨盒30的前后中央向前的任何表面(一个或多个)。因此,连接壁49的前表面可以构成墨盒30的前壁的前表面的一部分。墨盒30的后表面(即后壁的外表面)可以是当从墨盒30的后侧观察在其操作姿态中的墨盒30时可见的且被定位成相对于墨盒30的前后中央向后的任何表面(一个或多个)。墨盒30的顶表面(即顶壁的外表面)可以是当从上方观察在其操作姿态中的墨盒30时可见的且被定位成相对于墨盒30的上下(竖直)中央向上的任何表面(一个或多个)。墨盒30的底表面(即底壁的外表面)可以是当从下方观察在其操作姿态中的墨盒30时可见的且被定位成相对于墨盒30的上下中央向下的任何表面(一个或多个)。同样的情况也施用于墨盒30的右表面(即右侧壁的外表面)和墨盒30的左表面(即左侧壁的外表面)。墨盒30的右表面可以是当从墨盒30的右侧观察在其操作姿态中的墨盒30时可见的且被定位成相对于墨盒30的左右中央向右的任何表面(一个或多个)。墨盒30的左表面可以是当从墨盒30的左侧观察在其操作姿态中的墨盒30时可见的且被定位成相对于墨盒30的左右中央向左的任何表面(一个或多个)。
如图4至图6中所示,外盖134进一步包括挡光板67。挡光板67设置在顶壁39的顶表面(外表面)上。挡光板67从顶壁39的顶表面向上突出。挡光板67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平板状形状。挡光板67与顶壁39是一体的。挡光板67可以不与顶壁39是一体的。挡光板67被定位成相对于突出部43向前。挡光板板67也被定位成相对于IC板64(稍后描述)向前。在实施例中,挡光板67是含有能够吸收光的着色材料(例如,黑色颜料、炭黑颜料或黑色染料)的树脂板。可替代地,可以通过将不能透光的材料(例如铝)附接到能够透光的板的侧表面来构造挡光板67。
如图6中所示,挡光板67具有切口66。切口66从挡光板67的上边缘67C向下凹进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当墨盒30完全附接到盒附接部110时,切口66形成在挡光板67中的在左右方向上与光学传感器113对准的位置处。挡光板67具有用作挡光表面67A的左右表面。从墨盒30的外部发射的且在左右方向上行进的光能够接入挡光表面67A。具体地,挡光表面67A包括挡光部68,该挡光部68适应于在墨盒30相对于盒附接部110的附接和移除过程期间阻挡从光学传感器113发射的且在左右方向上行进的光(见图2和图6)。换句话说,挡光部68被构造成:当挡光部68接收到光时,挡光部68防止光通过该挡光部68或改变光的路径。挡光部68设置在挡光表面67A的从挡光板67的前边缘67B到切口66的前边缘的区域处。在墨盒30相对于盒附接部110的附接和移除过程期间,从光学传感器113的光发射器发射的光在光到达光学传感器113的光接收器处之前入射在挡光部68上。此时,在光接收器处接收的光的光强度小于预定强度,例如为零。注意,挡光部68可以完全阻挡在左右方向上行进的光或者可以使光部分地衰减。可替代地,挡光部68可以折射光以改变其行进方向,或者可以完全反射光。本文中的短语“阻挡光”意指防止从光发射器发射的光以光接收器能够检测到挡光板67的量到达光接收器。当墨盒30完全附接到盒附接部110时,切口66与光学传感器113相对,使得从光学传感器113的光发射器发射的光能够穿过切口66以到达光学传感器113的光接收器。
挡光板67可以不形成有切口66。根据墨盒30的类型,挡光板67可以具有或可以不具有切口66。换句话说,取决于墨盒30的类型,在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状态下,通过光学传感器113可以检测到或可以不检测到挡光板67。具体地,墨盒30的类型意指例如储存在墨盒30中的墨的颜色、储存在墨盒30中的墨的类型(颜料墨或染料墨)以及储存在墨盒30中的墨的初始量(大量或少量)。
如图22中所示,挡光板267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平板状形状。在挡光板267中未形成切口。除了未形成切口66之外,挡光板267具有与挡光板67相同的构造。挡光板267具有挡光表面267A,该挡光表面267A包括挡光部268。挡光部268设置在挡光表面267A的从挡光板267的前边缘267B到墨盒30完全附接到盒附接部110时光学传感器113所对的位置的区域中。在这种情况下,在墨盒30相对于盒附接部110的附接和移除过程期间,从光学传感器113的光发射器发射的光被挡光部268阻挡、减弱、折射或反射。此外,由于挡光部268具有在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状态下与光学传感器113相对的部分268A,因此当墨盒30完全附接到盒附接部110时,从光学传感器113的光发射器发射的光被挡光部268阻挡、减弱、折射或反射。
在墨盒30相对于盒附接部110的附接和移除过程期间,利用挡光板67,打印机10例如能够基于光学传感器113的光接收器所接收的光的强度来确定墨盒30是否已经附接到盒附接部110。对于具有挡光板267的墨盒30,打印机10可以基于从光学传感器113的光发射器发射的光是否被挡光板267阻挡来确定墨盒30是否已经附接到盒附接部110,也就是说,当墨盒30已经附接到盒附接部110时,检测到挡光板267。
此外,打印机10能够基于切口66的存在或不存在,也就是说基于从光学传感器113的光发射器发射的待由光学传感器113的光接收器接收的光是否穿过切口66,来确定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墨盒30的类型。使用者还可以基于切口66的存在或不存在来视觉确定墨盒30的类型。此外,在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过程期间以及当墨盒30已经附接到盒附接部110时,打印机10可以基于从光学传感器113输出的检测信号的变化来确定关于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墨盒30的信息。
如图4至图6中所示,IC板64设置在顶壁39的顶表面处。IC板64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挡光板67和突出部43之间。IC板64被定位成在前后方向上离供墨部34比突出部43离供墨部34近。换句话说,在顶壁39处,挡光板67、IC板64和突出部43从顶壁39的前侧到后侧依次布置。具体地,在顶壁39处,挡光板67的挡光表面67A、IC板64的电极65的上表面以及突出部43的锁定表面151从顶壁39的前侧到后侧依次布置。在墨盒30插入到盒附接部110中的过程期间,IC板64电连接到四个接触部106。在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状态下,维持IC板64和四个接触部106之间的电连接。
IC板64包括基板、IC(未示出)和四个电极65。基板支撑IC。四个电极65安装在基板上。四个电极65电连接到IC。四个电极65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左右方向上排列。四个电极65设置在基板的上表面上并且暴露于外部,以允许从上方电接入这四个电极65。当墨盒30已经附接到盒附接部110时,四个电极65的上表面能够分别直接接触壳体101的四个接触部106。IC是半导体集成电路。IC可读地存储指示关于墨盒30的信息的数据,诸如批号、制造日期、墨的颜色、片材的可打印的张数等。顺便提及,基板可以是刚性基板或具有柔性的柔性基板。
<墨盒30的内部构造>
如图10中所示,墨盒30包括第一储存室32、第二储存室33、墨阀室35和空气连通通道72。第一储存室32、第二储存室33、墨阀室35和空气连通通道72设置在墨盒30的内部。
内底壁部45设置在墨盒30的内部。更具体地,盒壳体130具有内底壁部45。内底壁部45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延伸。在盒壳体130支撑第一内盖131的状态下,内底壁部45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一内盖131的底壁136相对。内底壁部45的上表面45A与次底壁部48的上表面48A连续。
第一储存室32的上端由第一内盖131的底壁136的下表面136B限定。第一储存室32的下端由内底壁部45的上表面45A和次底壁部48的上表面48A限定。第一储存室32的前端由前壁40的内表面40A限定。第一储存室32的后端由后壁41的内表面41A限定。第一储存室32的左端由左侧壁38的内表面38A限定。第一储存室32的右端由右侧壁37的内表面37A限定。因此,第一储存室32是由第一内盖131的底壁136的下表面136B、内底壁部45的上表面45A、次底壁部48的上表面48A、前壁40的内表面40A、后壁41的内表面41A、右侧壁37的内表面37A和左侧壁38的内表面38A限定的空间。第一储存室32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一储存室32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前壁40、后壁41、右侧壁37和左侧壁38与第一内盖131之间的间隙由膜133液密地密封。
第一肋185和第二肋186从第一内盖131的底壁136的下表面136B突出到第一储存室32中。下表面136B是限定第一储存室32的表面中的一个表面。
肋185、186从下表面136B突出。然而,没有肋从除了下表面136B之外的限定第一储存室32的表面突出。也就是说,内底壁部45的上表面45A、次底壁部48的上表面48A、前壁40的内表面40A、后壁41的内表面41A、右侧壁37的内表面37A和左侧壁38的内表面38A都不具有从其朝向第一储存室32突出或延伸的向内突出的部分(诸如肋)。优选地,在内底壁部45的上表面45A、次底壁部48的上表面48A、前壁40的内表面40A、后壁41的内表面41A、右侧壁37的内表面37A和左侧壁38的内表面38A上应未形成有向内突出的部分。然而,在这些表面上可以形成向内突出的部分。
在制造墨盒30时,储存在第一储存室32中的墨与内底壁部45的上表面45A、次底壁部48的上表面48A、前壁40的内表面40A、后壁41的内表面41A、右侧壁37的内表面37A和左侧壁38的内表面38A接触。
如上所述,通孔46形成在第一内盖131的底壁136中。通过通孔46,第一储存室32与空气连通通道72的空气室36连通。
当墨盒30在其操作姿态中时,第二储存室33设置在盒壳体130的内部空间中且在相对于第一储存室32向下的位置处。第二储存室33适应于在其中储存墨。第二储存室33的容积小于第一储存室32的容积。因此,与在第一储存室32中相比,在第二储存室33中能够储存较少量的墨。
第二储存室33的上端由内底壁部45的下表面45B限定。第二储存室33的下端由主底壁部42的上表面42A限定。第二储存室33的后端由后壁41的内表面41A限定。第二储存室33的左端由左侧壁38的内表面38A限定,而第二储存室33的右端由右侧壁37的内表面37A限定。第二储存室33和墨阀室35由分隔壁50分隔。第二储存室33的前端由分隔壁50的表面50A限定。表面50A是分隔壁50的后表面,并且表面50A离第二储存室33比离分隔壁50的前表面近。第二储存室33是由内底壁部45的下表面45B、主底壁部42的上表面42A、后壁41的内表面41A、右侧壁37的内表面37A、左侧壁38的内表面38A和分隔壁50的表面50A限定的空间。
在制造墨盒30时,储存在第二储存室33中的墨与内底壁部45的下表面45B、主底壁部42的上表面42A、后壁41的内表面41A、右侧壁37的内表面37A、左侧壁38的内表面38A和分隔壁50的表面50A接触。
第二储存室33通过形成在内底壁部45中的连通孔47(图10和图11)与第一储存室32连通。如图11中所示,连通孔47形成在内底壁部45的右后端部处。换句话说,连通孔47的开口端向内底壁部45的上表面45A敞开。如图10中所示,第二储存室33还通过形成在分隔壁50中的通孔99与墨阀室35连通。墨阀室35从第二储存室33在向前方向51上延伸。
如图10中所示,内底壁部45的上表面45A和次底壁部48的上表面48A是倾斜的。内底壁部45的上表面45A和次底壁部48的上表面48A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使得次底壁部48的上表面48A的前端被定位成比内底壁部45的上表面45A的后端靠上。也就是说,内底壁部45的上表面45A和次底壁部48的上表面48A朝向连通孔47向下倾斜。
连通孔47不必需形成在内底壁部45的右后端部中。连通孔47可以例如形成在内底壁部45的前后中央部中。可替代地,连通孔47可以形成在内底壁部45中且在左右方向上横跨整个区域,或者可以形成在次底壁部48中。
在实施例中,内底壁部45的上表面45A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也就是说,内底壁部45的上表面45A朝向连通孔47向下倾斜。然而,内底壁部45的上表面45A不必需如上所述倾斜。
如图10和图14中所示,上表面48A包括弯曲表面115A、弯曲表面116A和弯曲表面119A。
弯曲表面115A从右侧壁37的内表面37A的下端向下延伸。也就是说,弯曲表面115A连续地连接到右侧壁37的内表面37A的下端。弯曲表面116A从左侧壁38的内表面38A的下端向下延伸。也就是说,弯曲表面116A连续地连接到左侧壁38的内表面38A的下端。弯曲表面115A和弯曲表面116A由次底壁部48的上表面48A提供。虽然图中未示出,但上表面45A包括连续地连接到右侧壁37的内表面37A的弯曲区域以及连续地连接到左侧壁38的内表面38A的另一个弯曲区域。弯曲表面115A和弯曲表面116A中的每一个弯曲表面的曲率半径大于上表面45A的弯曲区域的曲率半径。弯曲表面115A被弯曲,使得其下端被定位成比其上端靠左。弯曲表面116A被弯曲,使得其下端被定位成比其上端靠右。弯曲表面115A和弯曲表面116A被弯曲成从盒壳体130向外扩展。弯曲表面115A的下端连接到弯曲表面116A的下端。此处,弯曲表面115A的下端和弯曲表面116A的下端提供了第一储存室32在其前部处的最下部,即上表面48A的最下部。换句话说,弯曲表面115A的下端连接到弯曲表面116A的下端(即连接到上表面48A的最下部以及第一储存室32在其前部处的最下部),并且弯曲表面116A的下端连接到弯曲表面115A的下端(即连接到上表面48A的最下部以及第一储存室32在其前部处的最下部)。因此,在第一储存室32的前部处,由上表面48A形成了具有U形截面的弯曲内表面,并且该U形弯曲内表面(即上表面48A)将右侧壁37的内表面37A连接到左侧壁38的内表面38A。
次底壁部48的外弯曲表面115B在与内弯曲表面115A弯曲的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弯曲。换句话说,外弯曲表面115B在与内弯曲表面115A弯曲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弯曲。次底壁部48的外弯曲表面116B在与内弯曲表面116A弯曲的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弯曲。换句话说,外弯曲表面116B在与内弯曲表面116A弯曲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弯曲。顺便提及,外弯曲表面115B和116B不必需被弯曲。例如,外弯曲表面115B和116B可以被折曲。
如图10中所示,弯曲表面119A从前壁40的内表面40A的下端向下延伸。也就是说,弯曲表面119A连续地连接到前壁40的内表面40A的下端。弯曲表面119A由次底壁部48的上表面48A提供。弯曲表面119A被弯曲,使得其下端被定位成比其上端靠后。弯曲表面119A被弯曲成从盒壳体130向外扩展。次底壁部48的外弯曲表面119B在与内弯曲表面119A弯曲的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弯曲。换句话说,外弯曲表面119B在与内弯曲表面119A弯曲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弯曲。顺便提及,外弯曲表面119B不必需被弯曲。例如,外弯曲表面119B可以被折曲。
如图11中所示,内表面40A包括弯曲表面117A、弯曲表面118A以及在弯曲表面117A和弯曲表面118A之间的中间表面121A。弯曲表面117A从右侧壁37的内表面37A的前端向前延伸。也就是说,弯曲表面117A连续地连接到右侧壁37的内表面37A的前端。弯曲表面118A从左侧壁38的内表面38A的前端向前延伸。也就是说,弯曲表面118A连续地连接到左侧壁38的内表面38A的前端。弯曲表面117A具有前端,该前端连续地连接到内表面40A的中间表面121A的右端。弯曲表面118A具有前端,该前端连续地连接到内表面40A的中间表面121A的左端。弯曲表面117A和弯曲表面118A由前壁40的内表面40A提供。弯曲表面117A被弯曲,使得其前端被定位成比其后端靠左。弯曲表面118A被弯曲,使得其前端被定位成比其后端靠右。弯曲表面117A和弯曲表面118A被弯曲成从盒壳体130向外扩展。前壁40的内表面40A具有左右中央部,该左右中央部构成第一储存室32的最前部。也就是说,中间表面121A包括第一储存室32的最前部。弯曲表面117A的前端和弯曲表面118A的前端连接到包括第一储存室32的最前部的中间表面121A。
前壁40的外弯曲表面117B在与内弯曲表面117A弯曲的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弯曲。换句话说,外弯曲表面117B在与内弯曲表面117A弯曲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弯曲。前壁40的外弯曲表面118B在与内弯曲表面118A弯曲的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弯曲。换句话说,外弯曲表面118B在与内弯曲表面118A弯曲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弯曲。顺便提及,外弯曲表面117B和118B不必需被弯曲。例如,外弯曲表面117B和118B可以被折曲。
内弯曲表面115A、内弯曲表面117A和内弯曲表面119A彼此平滑且连续地连接,以提供形成有大致球形表面的边界区域。类似地,内弯曲表面116A、内弯曲表面118A和内弯曲表面119A彼此平滑且连续地连接,以提供形成有大致球形表面的边界区域。此外,外弯曲表面115B、外弯曲表面117B和外弯曲表面119B彼此平滑且连续地连接,以提供形成有球形表面的边界区域。此外,外弯曲表面116B、外弯曲表面118B和外弯曲表面119B彼此平滑且连续地连接,以提供形成有大致球形表面的边界区域。在图7中,外弯曲表面116B、外弯曲表面118B和外弯曲表面119B之间的边界区域的球形表面由附图标记200表示。
在实施例中,弯曲表面115A和弯曲表面116A在其下端处彼此连续地连接。然而,如稍后将在根据实施例的变体的墨盒30K中所描述的,弯曲表面115A的下端和弯曲表面116A的下端可以不彼此连续地连接。
此外,在实施例中,弯曲表面117A的前端和弯曲表面118A的前端连接到中间表面121A。然而,弯曲表面117A的前端和弯曲表面118A的前端可以彼此连续地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弯曲表面117A和弯曲表面118A之间的连接部构成了第一储存室32的最前部。
此外,在实施例中,次底壁部48的上表面48A包括:弯曲表面115A,该弯曲表面115A连接到右侧壁37的内表面37A的下端;弯曲表面116A,该弯曲表面116A连接到左侧壁38的内表面38A的下端;以及弯曲表面119A,该弯曲表面119A连接到前壁40的内表面40A的下端。此外,在实施例中,前壁40的内表面40A包括:弯曲表面117A,该弯曲表面117A连接到右侧壁37的内表面37A的前端;以及弯曲表面118A,该弯曲表面118A连接到左侧壁38的内表面38A的前端。然而,内弯曲表面(一个或多个)可以被设置成连接到右侧壁37的内表面37A的后端、左侧壁38的内表面38A的后端、前壁40的内表面40A、后壁41的内表面41A、主底壁部42的上表面42A、内底壁部45的上表面45A和次底壁部48的上表面48A。例如,如图21中所示,上表面45A可以包括弯曲表面122A,该弯曲表面122A连续地连接到后壁41的内表面41A。此外,弯曲表面可以从右侧壁37、左侧壁38、前壁40、后壁41、主底壁部42、次底壁部48和内底壁部45中的至少一个的内表面的一端延伸。
此外,内弯曲表面115A和内弯曲表面116A各自具有例如不小于1mm的曲率半径。更具体地,内弯曲表面115A和内弯曲表面116A各自具有在1mm至3mm范围内的曲率半径。外弯曲表面115B和外弯曲表面116B各自具有例如不小于7mm的曲率半径。
<空气连通通道72>
空气连通通道72是提供在第一储存室32和墨盒30的外部之间的连通的空间。空气连通通道72位于盒壳体130的上方。如图10中所示,如上所述,空气连通通道72包括空气室36、通孔142(见图9A和图9B)和迷宫路径143。
空气室36是形成在空气连通通道72中的空间。空气室36在一端处与第一储存室32连通并且在另一端处与迷宫路径143连通。空气室36具有位于第一储存室32上方且位于迷宫路径143下方的部分。空气室36具有由第一内盖131的底壁136的上表面136A限定的下端以及由第二内盖132的下表面132B限定的上端。空气室36具有由第一内盖131的周壁137(见图8A和图8B)的内周表面限定的前端、后端、右端和左端。在第二内盖132与第一内盖131的周壁137之间的间隙由膜133液密地密封。
如上所述,第一储存室32的上端由第一内盖131的底壁136的下表面136B限定。也就是说,第一储存室32和空气室36由底壁136分隔。
空气室36通过在上下方向上贯穿底壁136的通孔46与第一储存室32连通。此外,空气室36通过形成在第二内盖132中的通孔142(见图9A和图9B)与迷宫路径143连通。如上所述,半透膜141(见图7)被焊接到第二内盖132的肋140的下端表面。利用这种结构,从第一储存室32流动通过通孔46的墨被半透膜141阻挡,并且不会到达通孔142。因此,半透膜141防止墨流动进入迷宫路径143中。
如上所述,迷宫路径143由上表面132A、多个肋144(见图9B)和膜146(见图7)限定。迷宫路径143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且在上下方向上反复U形转弯的连续通道。迷宫路径143被设置呈沟槽的形式,该沟槽在它的顶端处被覆盖有膜146。迷宫路径143具有与通孔142连通的一端以及与连通孔147连通的另一端。迷宫路径143通过形成在第二内盖中的通孔142与空气室36连通。迷宫路径143设置在第二内盖132的表面(即上表面132A)处,该表面与第二内盖132的限定了空气室36的上端的表面(即下表面132B)相反。在实施例中,限定空气室36的上端的表面是第二内盖132的内表面。迷宫路径143被定位成相对于空气室36向上。迷宫路径143通过连通孔147(见图7)与外盖134的内部空间134A(见图10)连通。内部空间134A通过形成在外盖134的顶壁39中的开口44(见图4)以及通过外盖134和盒壳体130之间的间隙而与墨盒30的外部连通。也就是说,迷宫路径143能够通过连通孔147与大气连通。
<阀机构135和支撑构件150>
阀机构135具有用于中断和建立第一储存室32与大气之间的连通的功能。下面将详细描述根据实施例的阀机构135的构造。阀机构135可以具有不同的构造,只要阀机构135能够执行用于中断和建立第一储存室32与大气之间的连通的功能即可。例如,阀机构135可以被构造使得阀体161(稍后描述)能够在除了上下方向之外的方向上移动。
如图7和图10中所示,阀机构135包括阀体161、螺旋弹簧162和杠杆163。阀体161包括杆165以及装配在杆165上的密封件166。如图10中所示,杆165的一部分和密封构件166设置在空气连通通道72中。杆165的其余部分和螺旋弹簧162设置在外盖134的内部空间134A中。顺便提及,阀机构135中的部件的布置不限于上述内容。例如,可以将阀机构135的所有部件都设置在空气连通通道72中。
图7中所示的支撑构件150适应于可枢转移动地支撑阀机构135、更具体是阀机构135的杠杆163(稍后描述)。支撑构件150具有内部空间,在该内部空间中能够设置有阀机构135的一部分。如图10中所示,支撑构件150包括两个接合部152,其中一个接合部在前端处并且另一个接合部在后端处。在接合部152与第二内盖132的肋158的远端的折曲部接合后,支撑构件150被支撑到第二内盖132。
杆165设置在第二内盖132的一对肋157(见图9B)之间。杆165具有上表面,该上表面包括前部165A、后部165B和倾斜部165C,该倾斜部165C将前部165A连接到后部165B。倾斜部165C从其前端到其后端向下倾斜,使得前部165A被定位成比后部165B靠上。
杆165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杆165插入到形成在第二内盖132中的通孔139(见图9A)中。密封构件166由诸如橡胶的弹性材料形成。在密封构件166和杆165之间没有间隙的情况下,密封构件166与杆165压力接触。利用该结构,在密封构件166和杆165之间未形成间隙。
阀体161能够在上下方向上从图10和图16中所示的关闭位置移动到图3中所示的打开位置。阀体161在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上的移动受到第二内盖132的肋156和肋157(见图9B)的限制。
杆165具有分别向前和向后突出的突出部。如图10和图16中所示,在阀体161在关闭位置的状态下,杆165由第二内盖132支撑,使得阀体161的突出部的下表面接触第二内表面132A的上表面132A。此外,在阀体161在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密封构件166覆盖通孔46的周缘部。因此,通孔46和密封构件166之间的间隙被关闭。也就是说,通孔46被杆165和密封构件166气密且液密地关闭。因此,第一储存室32和墨盒30的外部(即大气)之间的连通被中断。
如图3中所示,在打开位置的阀体161被定位成比在关闭位置的阀体161靠上(见图10和图16)。在阀体161在打开位置的状态下,杆165的突出部的下表面向上与第二内盖132的上表面132A间隔开。此外,密封构件166向上与通孔46的周缘部间隔开。因此,通孔46打开。作为结果,建立了第一储存室32和墨盒30的外部(即大气)之间的通过通孔46的连通。此时,密封构件166从下方按压地接触通孔139并且覆盖通孔139的周缘部。因此,密封构件166和通孔139之间的间隙被关闭。也就是说,通孔139被杆165和密封构件166气密且液密地关闭。
如图10中所示,螺旋弹簧162绕着杆165装配。螺旋弹簧162具有与阀体161的杆165接触的上端以及与第二内盖132的上表面132A接触的下端。在阀体161在关闭位置的状态下,螺旋弹簧162具有比其固有长度短的长度。因此,当阀体161在关闭位置时,螺旋弹簧162向上推压阀体161,也就是说,在从关闭位置到打开位置的方向上推压阀体161。顺便提及,用于推压阀体161的构件不限于螺旋弹簧162。代替螺旋弹簧162,阀体161可以由板簧或诸如橡胶的弹性构件所推压。
如图7和图10中所示,杠杆163具有用作枢轴部167的通孔。杠杆163包括第一凸起168和第二凸起169。第一凸起168和第二凸起169从枢轴部167向外延伸。
如图10中所示,支撑构件150设有一对突起170。一对突起170中的一个突起170从支撑构件150的内右表面突出,该内右表面限定支撑构件150的内部空间的右端。一对突起170中的另一个突起170从支撑构件150的内左表面突出,该内左表面限定支撑构件150的内部空间的左端。突起170插入到枢轴部167中。更具体地,从支撑构件150的内右表面突出的突起170从右边插入到枢轴部167中,并且从支撑构件150的内左表面突出的突起170从左边插入到枢轴部167中。利用这种结构,杠杆163被支撑构件150支撑成能够绕着枢轴部167的轴线相对于支撑构件150枢转地移动。顺便提及,枢轴部167可以是从杠杆163向右和向左突出的突起。在这种情况下,支撑构件150的内左表面和内右表面分别具有开口,并且作为枢轴部167的突起插入该开口中。
如图7和图10中所示,第一凸起168和第二凸起169相对于枢轴部167在相反方向上延伸。第一凸起168和第二凸起169大致被定位在枢轴部167的相反侧。第一凸起168在离开枢轴部167的方向上延伸,并且第二凸起169在与第一凸起168的延伸方向大致相反的方向上延伸。
杠杆163能够从图10和图16中所示的第一位置枢转地移动到图3中所示的第二位置。当杠杆16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枢转地移动时,枢轴部167的轴线用作枢轴中心。
当杠杆163在第一位置时,第一凸起168向下延伸。第一凸起168的远端(即下端)的后边缘被定位成相对于枢轴部167的轴线向后。更具体地,如图10中所示,假想线172相对于假想线173以规定角度θ3向后倾斜,该假想线172将枢轴部167的轴线与第一凸起168的远端的后边缘连接,该假想线173从枢轴部167的轴线在重力方向上延伸。在实施例中,规定角度θ3是5度。第一凸起168的下端在阀体161的杆165的上表面处接触后部165B,以向下按压阀体161。因此,阀体161被置于关闭位置。此外,当杠杆163在第一位置时,第二凸起169向上延伸,更具体地,第二凸起169以斜角方式向上且向后延伸。第二凸起169被定位成介于突出部43的一对壁114之间。第二凸起169未向上延伸超过一对壁114。也就是说,第二凸起169的上端被定位成相对于一对壁114的上端向下。
当杠杆163在第一位置时,第一凸起168的枢转向前移动(即图10中的杠杆163朝向第二位置的顺时针枢转移动)受到阀体161的杆165的倾斜部165C的限制并且还受到第一凸起168的被定位成比枢轴部167的轴线靠后的远端的限制。注意,为了限制第一凸起168的枢转向前移动,螺旋弹簧162被设计成具有向上推压力,该向上推压力大于使第一凸起168从阀体161的杆165的上表面的后部165B移动到其前部165A所需的力。顺便提及,倾斜部165C可以设置或者可以不设置在杆165的上表面处。即使未设有倾斜部165C并且杆165具有平坦的上表面,只要第一凸起168的远端被定位成相对于枢轴部167的轴线向后,则也能够限制图10中的杠杆163朝向第二位置的枢转顺时针移动。
第一凸起168的枢转向后移动(即图10中的杠杆163的枢转逆时针移动)在杠杆163抵靠设置在支撑构件150的内右表面上的凸起171上时受到限制。杠杆163因此被维持在第一位置。在第一位置的杠杆163抵抗螺旋弹簧162的推压力而限制阀体161移动到打开位置,并将阀体161维持在关闭位置处。
如图3中所示,当杠杆163在第二位置时,杠杆163与凸起板111间隔开。第一凸起168向前延伸。第二凸起169向下延伸,更具体地,第二凸起169以斜角方式向下且向后延伸。此外,阀体161在打开位置。
<供墨部34>
如图6中所示,供墨部34于在次底壁部48下方且在主底壁部42前方的位置处从连接壁49向前延伸。如图10中所示,供墨部34位于内底壁部45的下方。此外,供墨部34位于前壁40的下方和后方。
如图12中所示,供墨部34包括筒75、包封件76、阀77、螺旋弹簧78、帽79和卡扣机构74。
筒75具有大体管状或中空筒形的外形。筒75的形状不限于圆筒形形状。筒75可以具有任何形状,只要筒75是中空的即可。筒75具有向前指向的远端(即前端)。筒75的远端位于前壁40的下方和后方。筒75在其前端处具有开口。筒75限定了用作墨阀室35的内部空间。墨阀室35从第二储存室33在向前方向51上延伸。
包封件76是盘形构件并且在其中央区域处具有通孔73。包封件76由诸如橡胶或弹性体的弹性材料制成。如图10中所示,包封件76设置在筒75的前端处,以覆盖筒75的前开口。通孔73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包封件76的中央区域,以提供管形内周表面。通孔73具有比墨针102的外径略小的内径。
如图10中所示,阀77和螺旋弹簧78被容纳在墨阀室35中。阀77能够通过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而与包封件76接触和分离。当阀77接触包封件76时,形成在包封件76的中央区域中的通孔73被关闭。当阀77与包封件76分离时,通孔73打开。螺旋弹簧78向前推压阀77。因此,阀77将包封件76的通孔73关闭,而没有外力施加到阀77。
如图13A和图13B中所示,帽79具有大体长方体的外形。帽79具有中空构造。顺便提及,帽79可以具有除长方体之外的外形,只要帽79是其前端和后端敞开的中空构件即可。
帽79具有后端,该后端形成有开口87。筒75和包封件76通过开口87插入到帽79的内部空间中。因此,帽79从筒75和包封件76的前侧覆盖筒75和包封件76。如图10中所示,在帽79覆盖筒75的状态下,帽79的下端设置在相对于上下方向与盒壳体130的下端大致相同的位置处。
帽79具有前端壁,该前端壁具有前表面79A。帽79的前端壁形成有供墨口71。在帽79覆盖筒75和包封件76的状态下,墨阀室35通过包封件76的通孔73和帽79的供墨口71而与墨盒30的外部连通。
供墨部34进一步包括第一吸收构件182和第二吸收构件183。如图10中所示,第一吸收构件182和第二吸收构件183设置在帽79的内部空间中。第一吸收构件182和第二吸收构件183由诸如聚氨酯泡沫的多孔材料形成。第一吸收构件182和第二吸收构件183具有由多孔材料提供的微孔。墨进入微孔,使得墨被第一吸收构件182和第二吸收构件183吸收。因此,第一吸收构件182和第二吸收构件183适应于吸收墨。
如图12中所示,第一吸收构件182具有环形形状。第一吸收构件182沿着限定供墨口71的周缘设置。也就是说,第一吸收构件182被设置成与供墨口71的周缘部相邻。顺便提及,第一吸收构件182可以不具有环形形状。例如,第一吸收构件182可以具有矩形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第一吸收构件182仅设置在限定供墨口71的周缘下方的位置处。
第二吸收构件183具有板状形状。第二吸收构件183被定位成相对于第一吸收构件182向后。第二吸收构件183由帽79的内下表面支撑,以设置在帽79的内部空间的下部中,也就是说,设置在相对于墨阀室35向下的位置处。帽79的内下表面是限定帽79的内部空间的下端的表面。顺便提及,第二吸收构件183不必需具有板状形状。此外,第二吸收构件183可以设置在帽79的限定帽79的内部空间的整个内周表面上。
如图10和图13B中所示,在帽79的内周表面处,更具体是在帽79的内下表面处,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至少一个沟槽184。沟槽184具有连接到第一吸收构件182的前端。沟槽184的前端可以位于第一吸收构件182附近。沟槽184具有连接到第二吸收构件183的后端。沟槽184的后端可以位于第二吸收构件183附近。也就是说,沟槽184形成在帽79中且在从供墨口71的周缘部到第二吸收构件183的区域处。利用这种构造,即使墨从筒75泄漏到帽79的内部空间,墨也能够由沟槽184引到第二吸收构件183从而被第二吸收构件183吸收。
注意,第一吸收构件182和第二吸收构件183可以不设置在帽79的内部空间中。此外,沟槽184可以不形成在帽79的内下表面处。在帽79覆盖筒75和包封件76的状态下,帽79的内周表面和筒75的外周表面在它们之间提供了间隙。即使沟槽184未形成在帽79的内下表面处,从筒75泄漏的墨也会经由该间隙被引到第二吸收构件183。
如图13A和图13B中所示,帽79具有从前表面79A向后延伸的外周表面。帽79的外周表面形成有四个引导沟槽175A、175B、175C和175D。四个沟槽175A、175B、175C和175D中的每一个沟槽具有在前表面79A上敞开的前边缘。引导沟槽175A设置在帽79的右上端部处。引导沟槽175B设置在帽79的左上端部处。引导沟槽175C设置在帽79的右下端部处。引导沟槽175D设置在帽79的左下端部处。换句话说,引导沟槽175A和引导沟槽175D设置在墨阀室35的在与前后方向垂直的第一垂直方向上的相反侧。此外,引导沟槽175B和引导沟槽175C设置在墨阀室35的在与前后方向垂直且与第一垂直方向垂直的第二垂直方向上的相反侧。具体地,在实施例中,第一垂直方向是从帽79的右上侧连接到帽79的左下侧的方向,并且第二垂直方向是从帽79的左上侧连接到帽79的右下侧的方向。如上所述,帽79的外形是大体长方体。也就是说,当在前后方向上投影时,帽79具有投影平面,该投影平面具有由四条边以及将两个相邻边连接的四个拐角限定的大体矩形形状。四个引导沟槽175A、175B、175C和175D分别形成在四个拐角处。具体地,在前视图中,帽79的前表面79A具有大体矩形形状,更具体地,当从其前侧观察前表面79A时,四个引导沟槽175A、175B、175C和175D的前边缘形成在前表面79A的相应的拐角处。换句话说,引导沟槽175A、175B、175C和175D各自由形成在帽79的外周表面处的两个突起限定。具体地,帽79在其外周表面处具有四个突起。在所述四个突起中,两个突起分别向右和向左突出,使得供墨口71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这两个突起之间。所述两个突起具有相应的上端表面,该上端表面分别用作引导沟槽175A的第一引导表面176和引导沟槽175B的第一引导表面176。所述两个突起具有相应的下端表面,该下端表面分别用作引导沟槽175C的第一引导表面176和引导沟槽175D的第一引导表面176。
在下文中,四个引导沟槽175A、175B、175C和175D将被统称为“引导沟槽175”。引导沟槽175在前后方向上是伸长的。因此,引导沟槽175的纵向方向与前后方向对准。
引导沟槽175A和175C被定位成相对于IC板64向右。引导沟槽175B和175D被定位成相对于IC板64向左。也就是说,在四个引导沟槽175中,两个引导沟槽175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中的一个方向上位于IC板64的外侧,而其余两个引导沟槽175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中的另一个方向上位于IC板64的外侧。顺便提及,四个引导沟槽175中的每一个引导沟槽不必需在左右方向上位于IC板64的外侧。
引导沟槽175A具有相对于左右方向与引导沟槽175B对称的形状和布置。引导沟槽175A和175B中的每一个引导沟槽具有第一引导表面176和第二引导表面177。引导沟槽175C具有相对于左右方向与引导沟槽175D对称的形状和布置。引导沟槽175C和175D中的每一个引导沟槽具有第一引导表面176、第二引导表面177和第三引导表面178。注意,引导沟槽175C的第三引导表面178未出现在图13B中。然而,引导沟槽175C的第三引导表面178与引导沟槽175D的第三引导表面178相同。
第一引导表面176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延伸。第三引导表面178在左右方向和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使得其后端被定位成比其前端靠上。也就是说,第三引导表面178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在引导沟槽175C和175D中的每一个引导沟槽中,第三引导表面178被定位成相对于第一引导表面176向后。此外,在引导沟槽175C和175D中的每一个引导沟槽中,第一引导表面176具有与第三引导表面178的前端连续的后端。第二引导表面177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延伸。在引导沟槽175A和175B中的每一个引导沟槽中,第二引导表面177连接到第一引导表面176。在引导沟槽175C和175D中的每一个引导沟槽中,第二引导表面177连接到第一引导表面176和第三引导表面178。然而,第一引导表面176、第二引导表面177和第三引导表面178不必需彼此连接。
如图6中所示,第三引导表面178相对于前后方向以角度θ1倾斜,并且主底壁部42的底表面相对于前后方向以角度θ2倾斜。角度θ1大于角度θ2。
每一个引导沟槽175的第一引导表面176的后端被定位成相对于包封件76的前端向后。
引导沟槽175A和175B中的每一个引导沟槽的第一引导表面176面向上。引导沟槽175C和175D中的每一个引导沟槽的第一引导表面176面向下。引导沟槽175C和175D中的每一个引导沟槽的第三引导表面178面向下。引导沟槽175A和175C中的每一个引导沟槽的第二引导表面177面向右。引导沟槽175B和175D中的每一个引导沟槽的第二引导表面177面向左。
当在前后方向上观察时,引导沟槽175A、175B、175C和175D中的每一个引导沟槽被设置成由第一引导表面176和第二引导表面177构成的L形凹部的形式。也就是说,在前视图中,更具体是当从其前侧观察前表面79A时,引导沟槽175A、175B、175C和175D中的每一个引导沟槽的前边缘在前表面79A上形成L形。在帽79中,在面对每一个第一引导表面176、每一个第二引导表面177和每一个第三引导表面178的位置处未形成表面。也就是说,引导沟槽175A、175B、175C和175D中的每一个引导沟槽在与第一引导表面176垂直的方向上是敞开的。此外,引导沟槽175A、175B、175C和175D中的每一个引导沟槽在与第二引导表面177垂直的方向上是敞开的。此外,引导沟槽175A、175B、175C和175D中的每一个引导沟槽在与第三引导表面178垂直的方向上是敞开的。也就是说,每一个第一引导表面176在与其垂直的方向上敞开。此外,每一个第二引导表面177在与其垂直的方向上敞开。此外,每一个第三引导表面178在与其垂直的方向上敞开。更具体地,引导沟槽175A和175B中的每一个引导沟槽的第一引导表面176向上敞开,并且引导沟槽175C和175D中的每一个引导沟槽的第一引导表面176向下敞开。此外,引导沟槽175A和175C中的每一个引导沟槽的第二引导表面177向右敞开,并且引导沟槽175B和175D中的每一个引导沟槽的第二引导表面177向左敞开。此外,引导沟槽175C和175D中的每一个引导沟槽的第三引导表面178向下敞开。在引导沟槽175A、175B、175C和175D中的每一个引导沟槽中,第一引导表面176与第二引导表面177形成规定角度。例如,由第一引导表面176和第二引导表面177形成的角度是90度。在引导沟槽175A、175B、175C和175D中的每一个引导沟槽中,第二引导表面177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一引导表面176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
在墨盒30插入到盒附接部110中的过程期间,墨盒30在向前方向51上插入到盒附接部110中。此时,设置在相对于墨针102的右上侧处的凸起105A进入引导沟槽175A,设置在相对于墨针102的左上侧处的凸起105B进入引导沟槽175B,设置在相对于墨针102的右下侧处的凸起105C进入引导沟槽175C,并且设置在相对于墨针102的左下侧处的凸起105D进入引导沟槽175D。以这种方式,引导沟槽175A、175B、175C和175D分别由凸起105A、105B、105C和105D引导。
更具体地,引导沟槽175A的第一引导表面176由凸起105A的第一引导表面196引导,并且引导沟槽175A的第二引导表面177由凸起105A的第二引导表面197引导。此外,引导沟槽175B的第一引导表面176由凸起105B的第一引导表面196引导,并且引导沟槽175B的第二引导表面177由凸起105B的第二引导表面197引导。此外,引导沟槽175C的第一引导表面176由凸起105C的第一引导表面196引导,并且引导沟槽175C的第二引导表面177由凸起105C的第二引导表面197引导。此外,引导沟槽175D的第一引导表面176由凸起105D的第一引导表面196引导,并且引导沟槽175D的第二引导表面177由凸起105D的第二引导表面197引导。
随着墨盒30进一步向前插入到盒附接部110中,引导沟槽175C的第三引导表面178被定位在设置在相对于墨针102的右下侧处的凸起105C的上方,并且引导沟槽175D的第三引导表面178被定位在设置在相对于墨针102的左下侧处的凸起105D的上方。作为结果,在上下方向上在凸起105C的第一引导表面196和凸起105C的第三引导表面178之间形成了空间。在上下方向上在凸起105D的第一引导表面196和凸起105D的第三引导表面178之间也形成了空间。在第一引导表面196和第三引导表面178之间形成的空间允许墨盒30能够在壳体101中枢转地移动。
引导沟槽175不必需形成在帽79的右上端部处、左上端部处、右下端部处和左下端部处,只要引导沟槽175在帽79中分别形成在与盒附接部110的凸起105对应的位置处即可。例如,引导沟槽175可以分别形成在帽79的上表面的左右中央部处、帽79的下表面的左右中央部处、帽79的右表面的竖直(上下)中央部处以及帽79的左表面的竖直(上下)中央部处。此外,可以在帽79处形成三个或更少的引导沟槽175,或者五个或更多的引导沟槽175。也就是说,帽79可以形成有至少一个引导沟槽175。
也就是说,帽79可以形成有两个引导沟槽175而不是四个引导沟槽175。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引导沟槽175可以被形成为布置在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上。在两个引导沟槽175布置在上下方向上的情况下,引导沟槽175A和175C可以形成在帽79中;或者引导沟槽175B和175D可以形成在帽79中。可替代地,在两个引导沟槽175布置在左右方向上的情况下,引导沟槽175A和175B可以形成在帽79处;或者引导沟槽175C和175D可以形成在帽79处。
每一个引导沟槽175可以具有与第一引导表面176相对的表面。在这种情况下,引导沟槽175至少由与第一引导表面176相对的表面、第一引导表面176和第二引导表面177限定。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引导表面176在与第一引导表面176垂直的方向上不敞开。此外,每一个引导沟槽175可以具有与第二引导表面177相对的表面。在这种情况下,引导沟槽175至少由与第二引导表面177相对的表面、第一引导表面176和第二引导表面177限定。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引导表面177在与第二引导表面177垂直的方向上不敞开。
此外,引导沟槽175C和175D中的每一个引导沟槽不必需具有第三引导表面178。在这种情况下,类似于引导沟槽175A和175B,引导沟槽175C和175D中的每一个引导沟槽仅由第一引导表面176和第二引导表面177限定。
图12中所示的卡扣配合机构74被构造成使帽79与盒壳体130和筒75中的一个接合。在实施例中,卡扣配合机构74使帽79与盒壳体130接合。
卡扣配合机构74包括四个伸出部179和两个凸起180。四个伸出部179中的两个伸出部179设置在盒壳体130的右侧壁37处,并且四个伸出部179中的其余两个伸出部179设置在盒壳体130的左侧壁38处。因此,在实施例中,四个伸出部179设置在盒壳体130处。两个凸起180设置在帽79处。
具体地,两个伸出部179从右侧壁37向右突出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间隔开。从右侧壁37突出的两个伸出部179没有出现在图12中。如图12中所示,其余两个伸出部179从左侧壁38向左突出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间隔开。注意,设置在右侧壁37处的两个伸出部179组具有相对于左右方向与其余两个伸出部179组对称的形状和布置。换句话说,左侧壁38和右侧壁37中的每一个侧壁形成有向后凹进的凹部。每一个凹部适应于接收对应的凸起180。也就是说,卡扣配合机构74包括两个凸起180以及两个凹部,所述两个凹部适应于接收对应的凸起180。如将在下面描述的,伸出部179可以从供墨部34的筒75突出。如图6中所示,每一个伸出部179具有面向后的接合表面179A。
如图13A中所示,两个凸起180中的每一个凸起180从限定帽79的开口87的边缘部在帽79的轴向方向上突出。在墨盒30的操作姿态中,帽79的轴向方向与前后方向重合,并且凸起180从帽79向后突出。顺便提及,凸起180可以在除了向后方向52之外的方向上突出,只要帽79能够通过卡扣配合与壳体130接合即可。
两个凸起180中的一个凸起180在开口87的右方的位置处从帽79向后突出。两个凸起180中的其余一个凸起180在开口87的左方的位置处从帽79向后突出。也就是说,两个凸起180被布置成在左右方向上彼此相对,使得开口87介于两个凸起180之间。在帽79覆盖筒75的状态下,两个凸起180中的一个凸起180在左右方向上面向右侧壁37,并且两个凸起180中的其余一个凸起180在左右方向上面向左侧壁38。换句话说,在帽79覆盖筒75的状态下,两个凸起180被布置成在左右方向上彼此相对,其中盒壳体130介于两个凸起180之间。
两个凸起180中的每一个凸起180具有被定位成相对于帽79的上端向下的上端以及被定位成相对于帽79的下端向上的下端。当从其后侧观察帽79时,两个凸起180不从帽79的外周缘向外突出。换句话说,当从其后侧观察帽79时,两个凸起180位于帽79的外周缘的内侧。
顺便提及,当从其后侧观察帽79时,每一个凸起180可以具有位于帽79的外周缘的外侧的部分。例如,每一个凸起180的上端可以被定位成相对于帽79的上端向上。可替代地,每一个凸起180的下端可以被定位成相对于帽79的下端向下。
每一个凸起18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使得其后端处的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小于其前端处的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也就是说,每一个凸起180具有渐细的形状,使得其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朝向其远端(即后端)逐渐减小。顺便提及,每一个凸起180可以不具有上述渐细的形状。
每一个凸起180具有远端部180A和一对接合爪181。一对接合爪181中的一个接合爪从远端部180A的上表面向上突出(更具体是以斜角方式向上且向前突出)。一对接合爪181中的其余一个接合爪从远端部180A的下表面向下突出(更具体是以斜角方式向下且向前突出)。每一个接合爪181具有比远端部180A的形状窄的形状。换句话说,每一个接合爪181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小于凸起180的其余部分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利用这种构造,每一个接合爪181能够弹性变形,以能够相对于凸起180的远端部180A移动。更具体地,每一个接合爪181被构造成弹性变形,以能够绕其基端(即连接到远端部180A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枢转地移动。
在帽79从筒75和包封件76的前侧覆盖筒75和包封件76的状态下,每一个凸起180被接收在设置在壳体130处的对应的凹部中,并且每一个接合爪181与对应的伸出部179(见图6)的接合表面179A接合。更具体地,设置在开口87的右方的凸起180的一对接合爪181与从右侧壁37向右突出的两个伸出部179的接合表面179A接合,而设置在开口87的左方的凸起180的一对接合爪181与从左侧壁38向左突出的两个伸出部179的接合表面179A接合。借助于这些接合,帽79被保持在附接到盒壳体130的状态下。
如图10中所示,在帽79从筒75和包封件76的前侧覆盖筒75和包封件76的状态下,帽79的前端壁的内表面79B(即与前表面79A相反的表面)被定位成相对于包封件76向前并且与包封件76压力接触。此外,在帽79从筒75和包封件76的前侧覆盖筒75和包封件76的状态下,筒75的前端被定位成相对于包封件76向后并且与包封件76压力接触。因此,包封件76在介于帽79和筒75之间的同时被固定在帽79和筒75之间。包封件76和筒75之间的间隙以及包封件76和帽79之间的间隙被液密地密封。
在帽79从筒75和包封件76的前侧覆盖筒75和包封件76的状态下,帽79被定位成相对于前壁40向下且向后。
在实施例中,卡扣配合机构74使帽79与盒壳体130接合。然而,如上所述,卡扣配合机构74可以使帽79与供墨部34的筒75接合。在这种情况下,伸出部179可以从筒75的外周表面突出。此外,在帽79覆盖筒75的状态下,两个凸起180被布置成彼此相对,使得筒75介于两个凸起180之间。
<用于相对于盒附接部110附接和移除墨盒30的操作>
接下来,将参考图3、图10以及图15至图20描述用于将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操作。
如图10中所示,在将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之前,在墨盒30中,阀77与包封件76接触以关闭通孔73。因此,此时,墨从墨阀室35到墨盒30的外部的流动被中断。此外,杠杆163在第一位置。随着第一位置的杠杆163的第一凸起168向下按压阀体161的杆165,阀体161处于关闭位置。在这种状态下,通孔46被杆165和阀体161的密封构件166关闭。因此,第一储存室32不向大气敞开。也就是说,第一储存室32和墨盒30的外部之间的连通被中断。
如图15和图16中所示,墨盒30通过盒附接部110的开口112插入到壳体101中,其中前壁40、82面向前并且顶壁39面向上。也就是说,墨盒30在沿着向前方向51(即附接方向)移动的同时附接到壳体101。使用者在向前推动后壁41、83的同时将墨盒30插入到盒附接部110中。墨盒30的下端部进入形成在壳体101的底壁中的引导沟槽109。
如图15中所示,随着墨盒30插入到壳体101中,凸起105前进到供墨部34的对应的引导沟槽175中。因此,引导沟槽175分别由凸起105引导。
随着凸起105分别前进到引导沟槽175中,引导沟槽175C的第一引导表面176和引导沟槽175D的第一引导表面176分别由设置在相对于墨针102的右下侧处的凸起105C以及设置在相对于墨针102的左下侧处的凸起105D支撑。此外,设置在相对于墨针102的右上侧处的凸起105A以及设置在相对于墨针102的左上侧处的凸起105B分别位于引导沟槽175A的第一引导表面176的附近且在其上方以及引导沟槽175B的第一引导表面176的附近且在其上方。作为结果,供墨部34关于上下方向相对于壳体101被固定就位。
随着凸起105前进到引导沟槽175中,设置在相对于墨针102的右上侧处的凸起105A以及设置在相对于墨针102的右下侧处的凸起105C分别位于引导沟槽175A的第二引导表面177的附近且在其右方以及引导沟槽175C的第二引导表面177的附近且在其右方。此外,设置在相对于墨针102的左上侧处的凸起105B以及设置在相对于墨针102的左下侧处的凸起105D分别位于引导沟槽175B的第二引导表面177的附近且在其左方以及引导沟槽175D的第二引导表面177的附近且在其左方。作为结果,供墨部34关于左右方向相对于壳体101被固定就位。
随着墨盒30进一步插入到壳体101中,墨针102通过供墨口71前进到帽79的内部空间中,以被压配到包封件76的通孔73中。如上所述,此时,供墨部34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相对于壳体101被固定就位。因此,墨针102能够在不抵靠帽79的情况下穿过供墨口71的中央部。
随着墨盒30还进一步插入到壳体101中,墨针102进入墨阀室35并且抵抗螺旋弹簧78的推压力而使阀77移动离开包封件76(见图19)。墨针102因此连接到供墨部34以允许彼此连通。因此,允许了墨从第一储存室32和第二储存室33通过墨阀室35流入到墨针102的内部空间中。在这种状态下,螺旋弹簧78的推压力被施加在墨盒30上,以向后推压墨盒30。
此后,当墨盒30进一步插入到壳体101中时,凸起105C、105D的后端移动经过引导沟槽175C、175D的第一引导表面176,并且分别位于引导沟槽175C、175D的第三引导表面178的下方。在上下方向上在引导沟槽175C、175D的第三引导表面178与凸起105C、105D之间分别形成了空间。此外,如上所述,盒壳体130的主底壁部42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使得在主底壁部42的前端部处的底端被定位成相对于在主底壁部42的后端部处的底端向下。因此,在上下方向上在主底壁部42和壳体101的底部之间形成了空间。这些空间允许墨盒30能够绕着包封件76的通孔73枢转移动,使得在墨针102被压配到通孔73中并与通孔73接触的状态下,墨盒30的后部向下移动。此时,通孔73用作墨盒30的这种枢转移动的枢轴中心。
在墨盒30被置于能够枢转地移动的状态下之后,当墨盒30进一步插入到壳体101中时,盒附接部110的锁定轴145接触一对壁114的倾斜表面155,并且沿着倾斜表面155被引导(见图15)。此时,倾斜表面155受到来自锁定轴145的向下反作用力。作为结果,墨盒30在墨盒30的后部向下移动的情况下枢转地移动(见图18和图19)。
如图19中所示,随着墨盒30进一步插入到壳体101中并且墨盒30的前壁40、82接近在壳体101的内端表面59附近的位置,壳体101的凸起板111进入一对壁114之间的空间。然而,由于因墨盒30的枢转移动而导致墨盒30的后部已经向下移动,因此杠杆163也已经向下移动。在该状态下,尽管底表面111A位于杠杆163上方,但凸起板111的底表面111A仍尚未接触杠杆163。
此外,如图19中所示,当墨盒30的前壁40、82接近在壳体101的内端表面59附近的位置时,锁定轴145移动经过倾斜表面155和水平表面154并且被定位成比锁定表面151靠后。换句话说,锁定轴145与墨盒30略微间隔开。此外,此时,在锁定轴145下方形成了空间。因此,墨盒30未接收到来自锁定轴145的反作用力。作为结果,墨盒30绕着包封件76的通孔73枢转移动,使得墨盒30的后部向上移动(见图3和图20)。注意,图3和图20中所示的墨盒30的姿态是操作姿态,即竖立姿态。
随着墨盒30的后部由于墨盒30的枢转移动而向上移动,杠杆163也向上移动。因此,杠杆163的第二凸起169的远端(即上端)处的表面169A从下方接触凸起板111的底表面111A。换句话说,杠杆163能够在向上移动的同时接入凸起板111。注意,在墨针102进入墨阀室35之后,即在墨针102连接到供墨部34之后,杠杆163与凸起板111的底表面111A形成接触(见图3、图17和图19)。
当杠杆163的第二凸起169的上端处的表面169A接触凸起板111的底表面111A时,第二凸起169接收来自凸起板111的向下反作用力。换句话说,杠杆163接收力,从而在图19中在顺时针方向上枢转移动。该力大于使第一凸起168从阀体161的杆165的上表面处的后部165B移动到其前部165A所需的力。因此,杠杆163在图19中能够在顺时针方向上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枢转移动(也见图3)。此时,杠杆163的第一凸起168在阀体161的杆165的上表面处在倾斜部165C上移动,并且因此从其后部165B移动到其前部165A。同时,随着杆165被杠杆163向下推动,阀体161略微向下移动。作为结果,杠杆163的第一凸起168停止向下推动阀体161。因此,杠杆163不再将阀体161维持在关闭位置。也就是说,在第二位置的杠杆163释放对阀体161移动到打开位置的限制。在这种状态下,阀体161借助于螺旋弹簧162(见图3)的推压力而从关闭位置向上移动到打开位置,从而打开通孔46。因此,第一储存室32通过通孔46、空气室36、迷宫路径143和连通孔147向大气敞开。也就是说,在打开位置的阀体161允许第一储存室32与空气连通通道72之间的连通。
如上所述,在第二位置的杠杆163与凸起板111间隔开。此外,密封构件166从下方与通孔139压力接触,从而覆盖通孔139的周缘部。密封构件166和通孔139之间的间隙被气密且液密地关闭。
如上所述,为了允许第一储存室32向大气敞开,需要将阀体161首先向下推动然后向上移动。该构造能够抑制阀体161无意地移动到打开位置。注意,杠杆163的移动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杠杆163能够通过抵靠凸起板111而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然而,一旦杠杆163移动到第二位置,即使将墨盒30从壳体101移除,杠杆163也不能返回到第一位置。因此,阀体161的移动也是不可逆的。
此外,在墨盒30的枢转移动之后,当墨盒30被置于图3和图20中所示的状态下时,挡光板67(具体是挡光板67的形成有切口66的部分)位于光学传感器113的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之间(见图2)。因此,打印机10能够确定墨盒30已经附接到盒附接部110。顺便提及,在图3以及图15至图20中,未示出光学传感器113。
此外,在墨盒30的枢转移动之后,当墨盒30被置于图3和图20中所示的状态下时,IC板64的每一个电极65在使接触部106向上弹性变形的同时与对应的接触部106电接触。
当墨盒30枢转地移动使得墨盒30的后部向上移动时,锁定表面151也向上移动。然后,当墨盒30被置于图3和图20中所示的状态下时,锁定表面151面向后且与锁定轴145相对。当使用者在该状态下停止向前推动墨盒30时,墨盒30由于螺旋弹簧78的推压力而向后移动。由于锁定表面151面向后且与锁定轴145相对,因此当墨盒30向后移动时,锁定轴145抵靠在锁定表面151上并且与锁定表面151接合。锁定轴145和锁定表面151之间的这种接合限制了墨盒30进一步向后移动。以这种方式,通过锁定轴145和锁定表面151之间的接合将墨盒30保持在附接位置中。因此,由于锁定表面151(墨盒30)在向上方向54上接入到锁定轴145(更具体是锁定轴145的前端处的表面),所以墨盒30能够采用操作姿态。
换句话说,当墨盒30由于墨针102在向前方向51上插入到供墨部34中以及由于锁定表面151与锁定轴145的接合而已经附接到盒附接部110时,墨盒30采取附接姿态。当墨盒30采取附接姿态时,墨盒30能够向记录头21供给墨并且能够被打印机10操作以用于记录图像。
为了将墨盒30从盒附接部110移除,在图3和图20中所示的状态下,使用者向下推动操作表面92。随着向下推动操作表面92,墨盒30在其后部向下移动的情况下绕着作为枢轴中心的包封件76的通孔73枢转地移动(见图18和图19)。因此,锁定表面151移动到相对于锁定轴145向下的位置。作为结果,墨盒30不再被限制向后移动。因此,墨盒30通过螺旋弹簧78的推压力而相对于盒附接部110向后移动。因此,使用者能够在保持盒壳体130的同时将墨盒30从盒附接部110中取出。注意,由于阀体161保持在打开位置,因此即使在将墨盒30从盒附接部110移除之后,第一储存室32仍保持向大气敞开。
<变体和变型>
<墨盒30K>
接下来,将参考图23至图25描述与黑色颜色对应的墨盒30K。如图23中所示,墨盒30K包括前壁240、282、后壁241、283、顶壁239、底壁242、248、右侧壁37、84和左侧壁38、85。墨盒30K的前壁240、282和后壁241、283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分别与青色、品红色和黄色三种颜色对应的三个墨盒30(见图4)的前壁40、82和后壁41、83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换句话说,与对应于青色、品红色和黄色颜色的墨盒30相比,墨盒30K的前壁240、282和后壁241、283向右扩展。因此,墨盒30K的供墨部34、IC板64、突出部43和操作部90被定位成相对于墨盒30K的左右中央向左。然而,墨盒30K的挡光板67位于墨盒30K的左右中央处。
如上所述,与黑色颜色对应的墨盒30K和与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相应的颜色对应的墨盒30的不同之处在于,墨盒30K的前壁240、282和后壁241、283向右扩展。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墨盒30K的和与青色、品红色和黄色颜色对应的墨盒30不同的结构。
如图24中所示,墨盒30K具有次底壁部248,该次底壁部248具有上表面248A。如图25中所示,上表面248A与内底壁部245的上表面245A连续。上表面248A包括弯曲表面115A、弯曲表面116A和中间表面120A。中间表面120A是平坦表面,并且中间表面120A在其右端处连接到弯曲表面115A并且在其左端处连接到弯曲表面116A。上表面248A的中间表面120A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使得其左端被定位成比其右端靠下。因此,上表面248A的中间表面120A的左端是上表面248A的最下部。也就是说,上表面248A的中间表面120A的左端是第一储存室32在其前部处的最下部。顺便提及,上表面248A的中间表面120A可以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使得其右端被定位成比其左端靠下。可替代地,上表面248A的中间表面120A可以不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也就是说,中间表面120A可以是与水平方向平行的非倾斜的平坦表面。上表面248A的中间表面120A被制成平坦的并且经由弯曲表面116A连接到左侧壁38的内表面38A,从而扩大了墨盒30K的第一储存室32在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因此,与在图14中所示的墨盒30的第一储存室32中相比,在墨盒30K的第一储存室32中能够储存更大量的墨。
如图24中所示,弯曲表面115A从右侧壁37的内表面37A的下端向下延伸,并且弯曲表面116A从左侧壁38的内表面38A的下端向下延伸。换句话说,弯曲表面115A连续地连接到右侧壁37的内表面37A的下端,并且弯曲表面116A连续地连接到左侧壁38的内表面38A的下端。弯曲表面115A具有连接到中间表面120A的右端的下端。弯曲表面116A具有连接到中间表面120A的左端的下端。此处,次底壁部248的中间表面120A的左端构成墨盒30K的第一储存室32的前部的最下部。也就是说,弯曲表面115A的下端和弯曲表面116A的下端连接到次底壁部248的上表面248A的中间表面120A,该中间表面120A包括第一储存室32的前部的最下部。
上表面248A进一步包括弯曲表面119A(见图10),该弯曲表面119A连续地连接到后壁241的内表面241A的下端。
除了前壁240的内表面240A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墨盒30的前壁40的内表面40A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见图25)之外,墨盒30K的内弯曲表面117A、内弯曲表面118A和内弯曲表面119A均具有与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构造。
在墨盒30K中,弯曲表面115A的下端和弯曲表面116A的下端连接到次底壁部248的上表面248A的中间表面120A。然而,弯曲表面115A的下端和弯曲表面116A的下端可以彼此连续地连接。
顺便提及,如在实施例中的那样,上表面245A可以包括弯曲表面,该弯曲表面连续地连接到后壁241的内表面241A的下端。
<其它变型>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肋185和第二肋186具有如图8A和图8B中所示的形状。然而,第一肋185和第二肋186可以不具有如图8A和图8B中所示的形状,只要第一肋185和对应的第二肋186中的每一个肋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并且分别至少具有倾斜部185B和倾斜部186B即可。
图26A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第一变体的第一内盖1131,该第一内盖1131包括第一肋1185和第二肋1186。每一个第一肋1185包括延伸部1185A和倾斜部1185B。每一个第二肋1186包括延伸部1186A和倾斜部1186B。第一肋1185中的每一个第一肋与第二肋1186中的对应的第二肋在左右方向上相对。每一个第一肋1185的该倾斜部1185B的远端(即后端)在前后方向上可以被布置在与对应的第二肋1186的倾斜部1186B的远端(即后端)相同的位置处。
图26B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第二变体的第一内盖2131,该第一内盖2131包括第一肋2185和第二肋2186。每一个第一肋2185包括倾斜部2185B。每一个第二肋2186包括倾斜部2186B。此外,图26C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第三变体的第一内盖3131,该第一内盖3131包括第一肋3185和第二肋3186。每一个第一肋3185包括倾斜部3185B。每一个第二肋3186包括倾斜部3186B。
如图26B中所示,第一肋2185和第二肋2186中的至少一个不需要具有延伸部。同样,如图26C中所示,第一肋3185和第二肋3186中的至少一个不需要具有延伸部。注意,图26B和图26C示出了第一肋2185、3185中的每一个不具有延伸部并且第二肋2186、3186中的每一个不具有延伸部的构造。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肋185的下端和第二肋186的下端设置在彼此相同的高度处。然而,第一肋185的下端和第二肋186的下端可以设置在彼此不同的高度处。例如,在多个第一肋185和第二肋186中,被定位成离侧壁37、38的前后中央较近的肋185、186可以进一步向下突出。
第一肋185的突出长度在其整个区域上可以是不均匀的。同样,第二肋186的突出长度在其整个区域上可以是不均匀的。例如,在第一肋185和第二肋186中,延伸部185A、186A的基端分别接触侧壁37、38的内表面37A、38A,并且在延伸部185A、186A的远端附近的部分(即基端部)可以比除了基端部之外的任何其它部分都进一步向下突出。
在上述实施例中,盒壳体130的前壁40、后壁41、右侧壁37和左侧壁38具有透光性,使得能够从墨盒30的外部视觉识别储存在第一储存室32中的墨的表面液位以及储存在第二储存室33中的墨的表面液位。此外,除了前壁40、后壁41以及右侧壁37和左侧壁38的与外盖134接合的上端部之外,前壁40、后壁41以及右侧壁37和左侧壁38暴露于外部并构成了盒壳体130的外表面。
然而,前壁40、后壁41、右侧壁37和左侧壁38中的每一个壁可以具有形成盒壳体130的外壁(即,盒壳体130的其外表面暴露于外部的壁)的至少一部分。
例如,可以将标签粘附到前壁40、后壁41、右侧壁37和左侧壁38中的一个壁的外表面的一部分上,并且粘附有标签的所述部分可以免去从墨盒30的外部对储存在第一储存室32和第二储存室33中的每一个储存室中的墨的表面液位的视觉识别。在这种情况下,前壁40、后壁41、右侧壁37和左侧壁38中的每一个壁的除了粘附有标签的所述部分的部分构成了盒壳体130的外壁。因此,不需要在任何方向上从墨盒30的外部视觉识别墨盒30中的液体储存室(例如第一储存室32和第二储存室33)。然而,优选的是:前壁40、后壁41、右侧壁37和左侧壁38均具有能够通过其识别储存在第一储存室32中的墨的表面液位区域。
此外,盒壳体130可以被例如盖所覆盖。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盖需要被构造成将前壁40的一部分、后壁41的一部分、右侧壁37的一部分以及左侧壁38的一部分暴露于外部。例如,盖可以具有四个开口,这四个开口分别在与前壁40的所述部分、后壁41的所述部分、右侧壁37的所述部分以及左侧壁38的所述部分相对的位置处。如果是这种情况,则通过这些开口暴露于外部的前壁40的所述部分、后壁41的所述部分、右侧壁37的所述部分以及左侧壁38的所述部分形成了盒壳体130的外壁。
顺便提及,在只有前壁40的一部分、后壁41的一部分、右侧壁37的一部分以及左侧壁38的一部分构成盒壳体130的外壁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前壁40、后壁41、右侧壁37和左侧壁38中的每一个壁的下部暴露于外部。
在上述实施例中,盒壳体130、第一内盖131、第二内盖132、外盖134和支撑构件150被组装,以提供墨盒30。然而,盒壳体130、第一内盖131、第二内盖132、外盖134和支撑构件150中的至少一些可以一体形成。例如,盒壳体130和外盖134可以一体形成。可替代地,第二内盖132和支撑构件150可以一体形成。
在上述实施例中,锁定轴145和锁定表面151之间的接触将墨盒30保持在附接位置。然而,墨盒30可以不通过锁定轴145和锁定表面151之间的接触而保持在附接位置。可以采用任何其它已知的构造来将墨盒30保持在附接位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半透膜141被焊接到肋140的下端表面。然而,可以将半透膜141焊接在任何其它部分处,只要将半透膜141焊接到以下部分即可:该部分能够防止通过通孔46吸入到空气室36中的墨流入到迷宫路径143中。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半透膜141被焊接。然而,半透膜141不必需被焊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设置在帽79处的两个凸起180在左右方向上彼此相对。然而,凸起180可以在除了左右方向之外的任何方向上彼此相对。例如,凸起180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彼此相对。
在上述实施例中,阀机构135被构造成通过关闭通孔46来中断第一储存室32与大气之间的连通并且通过打开通孔46来提供第一储存室32与大气之间的连通。然而,阀机构135可以被构造成打开和关闭空气连通通道72的除了通孔46之外的部分。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随着墨盒30的向上(即在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移动以使锁定表面151与锁定轴145接合的过程,阀机构135移动离开通孔46。然而,阀机构135可以随着墨盒30的在到盒附接部110的附接方向上(即,在与重力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移动的过程而移动。
在上述实施例中,供墨部34设有筒75和帽79,该帽79覆盖该筒75。然而,供墨部34不必需设有帽79。在供墨部34不包括帽79的情况下,引导沟槽175可以形成在筒75的外周表面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供墨部34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的连通由阀77中断并且由阀77提供。然而,可以通过用针等穿刺由弹性树脂形成且没有通孔的密封构件来形成筒75的前端中的开口,并且该开口可以随着针从密封构件缩回而通过密封构件的弹性而关闭。
在上述实施例中,主底壁部42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次底壁部48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然而,主底壁部42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可以短于次底壁部48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连接壁49可以设置在墨盒30的前后中央部处。可替代地,连接壁49可以设置在离后壁41比离前壁40近的位置处。
在上述实施例中,墨盒30具有如图4和图5中所示的外形。此外,供墨部34从连接壁49向前延伸并且位于前壁40的下方和后方。然而,墨盒30不必需这样成形,并且供墨部34也不必需如图4和图5中所示的那样定位。
例如,右侧壁37和左侧壁38之间的间隙距离可以大于前壁40和后壁41之间的间隙距离。此外,墨盒30可以具有简单的矩形外形。此外,供墨部34可以从前壁40向前延伸。可替代地,供墨部34可以从主底壁部42向下延伸,并且可以具有折曲或弯曲的远端以允许供墨口71向前敞开。
图27A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第一变型的墨盒230。墨盒230具有由盒壳体330限定的外形。盒壳体330具有大体长方体形状。墨盒230不包括第一内盖131、第二内盖132或外盖134。也就是说,墨盒230的盒壳体330具有顶壁188、底壁、前壁、后壁、右侧壁191和左侧壁192。顶壁188连接到前壁、后壁、右侧壁191和左侧壁192。顶壁188构成盒壳体330的一部分。盒壳体330具有储存室190。储存室190由盒壳体330的前壁、后壁、底壁、顶壁188、右侧壁191和左侧壁192限定。盒壳体330不必需以树脂一体模制而形成。例如,右侧壁191和左侧壁192可以由焊接到前壁、后壁、底壁和顶壁188的膜构成。
在该变型中,供墨部34不从限定墨盒230的外形的任何壁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在左右方向上突出的突起193设置在右侧壁191和左侧壁192中的每一个壁处,使得供墨口71介于两个突起193之间。每一个突起193沿着液体通道194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每一个突起193的上端和下端中的至少一端可以用作引导沟槽175。
此外,在该变型中,供墨部34不包括筒75、包封件76、阀77、螺旋弹簧78、帽79或卡扣机构74。膜(未示出)被粘附到供墨口71的开口。该膜为供墨口71的开口提供液密密封件,从而阻隔了储存室190与墨盒230的外部之间的连通。当墨盒2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时,墨针102刺穿膜,从而允许储存在储存室190中的墨流入到墨针102中。
此外,在这种情况下,被接入构件(例如,突出部43、操作部90、挡光板67或IC板64的电极65)设置在盒壳体330的顶壁188处。顺便提及,被接入构件是在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状态下能够从外部接入的件。在图27A中,作为被接入构件的IC板64设置在盒壳体330的顶壁188处。作为被接入构件的突出部43或挡光板67可以设置在盒壳体330的顶壁188处。可替代地,突出部43和挡光板67可以与IC板64一起设置在顶壁188处。
图27B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第二变型的墨盒430。墨盒430具有由盒壳体530限定的外形。在图27A中所示的上述第一变型中,供墨部34不向前突出,并且未设有帽79。然后,如图27B中所示,供墨部34从连接壁49突出,但是可以不设有帽79。在后一种情况下,管状供墨部34从连接壁49向前突出,并且一对突起193从供墨部34的外表面在左右方向上突出。每一个突起193的上端和下端中的至少一端可以用作引导沟槽175。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每一个引导沟槽175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即第一引导表面176)以及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部分(即第三引导表面178)。然而,如在图27A和27B中所示的变型中的那样,引导沟槽175可以仅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部分。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引导沟槽175的第一引导表面176和引导沟槽175的第二引导表面177彼此相交。然而,第一引导表面176和第二引导表面177不必需彼此交叉。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帽79具有由对应的凸起105引导的四个引导沟槽175。然而,能够采用不同的构造来将供墨部34引导到墨针102。在图28中所示的变体中,帽579具有四个引导部575来代替四个引导沟槽175。在帽579的每一个拐角部处设置相应的引导部575。每一个引导部575具有适应于接触对应的凸起105的两个突起。所述两个突起中的一个突起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两个突起中的其余一个突起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在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过程期间,每一个引导部575的两个突起分别接触第一引导表面196和第二引导表面197,由此供墨部34被引导到墨针102。顺便提及,两个突起中的每一个突起可以具有平坦形末端或尖末端。在两个突起中的每一个突起具有平坦形末端的情况下,两个突起可以在其平坦形末端处接触凸起105(表面接触)。在两个突起中的每一个突起具有尖末端的情况下,两个突起可以在其尖末端处接触凸起105(点接触)。
在上述实施例中,墨是液体的示例。然而,可以将在打印操作期间在墨之前喷射到片材上的预处理液体储存在液体盒中。可替代地,可以将用于清洁记录头21的清洁水储存在液体盒中。也就是说,根据本公开的墨盒30不必需是用于储存墨的盒,而是可以是用于储存被打印机10消耗的液体的盒。
<操作优点>
根据上述实施例,在墨针102插入到供墨部34中的期间,引导沟槽175由凸起105分别引导。也就是说,设置在供墨部34处的每一个引导沟槽175用作用于定位供墨部34的参考表面。在这种情况下,与供墨部34的外周表面用作参考表面的情况相比,用于将供墨部34定位就位的参考表面的面积可以较小。因此,供墨部34能够被明确地朝向墨针102引导,从而允许墨针102插入到墨阀室35中,而供墨部34不会与墨针102发生任何碰撞。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例,供墨部34形成有四个引导沟槽175。因此,供墨部34能够被确定地朝向墨针102引导。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例,第一引导表面176和第二引导表面177是敞开的。也就是说,引导沟槽175不具有面向第一引导表面176和第二引导表面177的表面。因此,即使墨盒30在墨盒30相对于盒附接部110倾斜的情况下进入到盒附接部110中或者从盒附接部110抽出,也能够抑制供墨部34和凸起105之间的干涉。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例,四个引导沟槽175中的每一个引导沟槽175被形成在帽79的每一个拐角处。因此,与引导沟槽175设置在帽79的上表面、下表面、左表面和右表面中的每一个表面的中央部处的情况相比,帽79的外形能够被简化。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例,第一引导表面176的后端位于包封件76的前端的后方。由于在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期间,第一引导表面176由凸起105引导,因此能够稳定包封件76的位置。因此,墨针102能够被确定地引入到墨阀室35中。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例,由于第三引导表面178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因此在第三引导表面178和盒附接部110之间提供了空间。因此,即使墨盒30在墨盒30相对于盒附接部110倾斜的情况下进入到盒附接部110中或者从盒附接部110抽出,也能够抑制供墨部34和凸起105之间的干涉。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例,由于第一引导表面176与第三引导表面178连续,因此能够平稳地执行将供墨部34朝向墨针102的引导。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例,限定在第三引导表面178和前后方向之间的角度大于限定在主底壁部42的底表面和前后方向之间的角度。即使墨盒30以墨盒30的倾斜姿态附接到盒附接部110和从盒附接部110拆卸,这种结构也能够防止第三引导表面178和凸起105之间的干涉,使得主底壁部42的底面抵靠盒附接部110。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例,在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以及墨盒30从盒附接部110拆卸的期间,盒壳体130和外盖134通过其枢转移动而枢转地移动成倾斜。然而,即使盒壳体130和外盖134通过如上所述的枢转移动而倾斜,也能够抑制供墨部34与凸起105的干涉。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例,引导沟槽175在左右方向上位于IC板64的外侧。因此,在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以及墨盒30从盒附接部110拆卸的期间,相应的引导沟槽175于在左右方向上在IC板64的外侧的位置处接触对应的凸起105。因此,在墨盒30的附接或拆卸期间,能够抑制IC板64在左右方向上的倾斜。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例,第一吸收构件182和第二吸收构件183能够吸收从供墨部34泄漏的墨。因此,能够减少从供墨部34泄漏的墨流动到墨盒30的外部。
此外,从供墨部34泄漏的墨通过供墨口71流到墨盒30的外部。根据上述实施例,第一吸收构件182能够吸收通过供墨口71的墨。
此外,从供墨部34泄漏的大部分墨由于重力而向下流动。根据上述实施例,第二吸收构件183设置在帽79的内部空间的下部处。因此,从供墨部34泄漏并向下流动的墨能够被第二吸收构件183吸收。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例,沟槽184形成在帽79的内周表面处(该内周表面限定帽79的内部空间),以从与供墨口71的周缘部相邻的部分朝向第二吸收构件183延伸。因此,从供墨部34泄漏的墨能够由沟槽184引导到第二吸收构件183。
<备注>
墨盒30是液体盒的示例。墨盒30K也是液体盒的示例。墨盒230也是液体盒的示例。墨盒430也是液体盒的示例。墨管102是液体供给管的示例。盒壳体130和外盖134是盒体的示例。盒壳体330也是盒体的示例。盒壳体530也是盒体的示例。第一储存室32和第二储存室33是液体储存室的示例。墨储存室190也是液体储存室的示例。供墨部34是液体供给部的示例。墨阀室35是液体通道的示例。前表面79A是前端面的示例。引导沟槽175是引导件的示例。引导部575也是引导件的示例。凸起105的第一引导表面196是一个表面的示例。凸起105的第二引导表面197是另一个表面的示例。引导沟槽175的第一引导表面176是第一引导部的示例。引导沟槽175的第二引导表面177是第二引导部的示例。引导沟槽175A是第一引导沟槽的示例。引导沟槽175B是第二引导沟槽的示例。引导沟槽175C是第三引导沟槽的示例。引导沟槽175D是第四引导沟槽的示例。第一垂直方向是第一方向的示例。第二垂直方向是第二方向的示例。包封件76是密封部的示例。引导沟槽175C和引导沟槽175D是特定引导沟槽的示例。次底壁部48是第一底壁的示例。主底壁部42是第二底壁的示例。锁定表面151是接合部的示例。筒75是套筒的示例。IC板64是电路板的示例。引导沟槽175A和引导沟槽175C是引导件的示例。引导沟槽175B和引导沟槽175D是另一个引导件的示例。左右方向是宽度方向的示例。第一吸收构件182和第二吸收构件183是吸收器的示例。供墨口71是开口的示例。第一吸收构件182是第一吸收器的示例。第二吸收构件183是第二吸收器的示例。打印机10是液体消耗装置的示例。
尽管已经参考其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上述实施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其中进行各种改变和变型。
Claims (15)
1.一种液体盒,所述液体盒被构造成在竖立姿态中在与重力方向垂直的向前方向上插入到盒附接部中,所述盒附接部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液体供给管,所述液体盒包括:
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竖立姿态中,
盒体,所述盒体具有液体储存室,所述液体储存室被构造成在所述液体储存室中储存液体;和
液体供给部,所述液体供给部中限定液体通道,所述液体供给部被构造成通过所述液体通道将所述液体储存室中储存的所述液体在所述向前方向上供给到外部,所述液体供给部包括:
前端面,所述前端面面向前,所述液体通道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在所述前端面上向前敞开;
外周表面,所述外周表面从所述前端面向后延伸;和
至少一个引导件,所述至少一个引导件被设置在所述液体供给部的所述外周表面处且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至少一个引导件中的每一个引导件被构造成:在将所述液体盒附接到所述盒附接部时,在将所述液体供给管附接到所述液体供给部期间,所述每一个引导件由对应的至少一个凸起引导,所述至少一个凸起被设置在所述盒附接部处且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至少一个凸起中的每一个凸起具有一个表面以及与所述一个表面交叉的另一个表面,所述至少一个引导件中的每一个引导件包括:
第一引导部,所述第一引导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延伸且被构造成与所述一个表面接触;和
第二引导部,所述第二引导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延伸且被构造成与所述另一个表面接触,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引导件包括至少一个引导沟槽,
其中所述第一引导部包括第一引导表面,所述第一引导表面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引导部包括第二引导表面,所述第二引导表面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引导表面相交,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引导沟槽包括多个引导沟槽,所述多个引导沟槽包括第一引导沟槽、第二引导沟槽、第三引导沟槽和第四引导沟槽,其中,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竖立姿态中,所述第一引导沟槽相对于所述液体通道在与所述前后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四引导沟槽相反地定位,并且
其中,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竖立姿态中,所述第二引导沟槽相对于所述液体通道在与所述前后方向及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三引导沟槽相反地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盒,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引导件中的每一个引导件在与所述第一引导部垂直的方向以及与所述第二引导部垂直的方向上敞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盒,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引导件包括四个引导沟槽,所述四个引导沟槽中的每一个引导沟槽具有前边缘,所述前边缘在所述液体供给部的所述前端面上敞开,在前视图中,所述四个引导沟槽中的每一个引导沟槽的所述前边缘在所述液体供给部的所述前端面上形成大致L形,并且
其中当在所述前视图中时所述前端面具有大体矩形形状,所述四个引导沟槽的所述前边缘被设置在所述液体供给部的矩形形状的所述前端面的相应的四个拐角部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盒,其中,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竖立姿态中,所述液体供给部包括突起,所述突起在与所述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所述突起具有上端表面和下端表面,所述突起的所述上端表面和所述下端表面中的至少一个端表面用作所述至少一个引导件中的一个引导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盒,其中所述液体供给部包括密封部,所述密封部形成有通孔,所述通孔被构造成使所述液体通道与所述液体供给部的外部连通并允许所述液体供给管延伸穿过所述通孔,所述密封部被构造成密封被设置在延伸穿过所述通孔的所述液体供给管和所述液体通道之间的间隙,所述密封部具有前端,并且
其中,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竖立姿态中,所述第一引导部具有后端,所述后端位于所述密封部的所述前端的后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盒,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引导沟槽包括特定引导沟槽,所述特定引导沟槽进一步具有第三引导表面,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竖立姿态中,所述第三引导表面相对于所述第一引导表面向后定位且相对于所述前后方向倾斜,并且
其中所述第三引导表面与所述特定引导沟槽的所述第一引导表面连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盒,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引导沟槽包括特定引导沟槽,所述特定引导沟槽进一步具有第三引导表面,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竖立姿态中,所述第三引导表面相对于所述第一引导表面向后定位且相对于所述前后方向倾斜,
其中所述盒体包括:
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竖立姿态中,
第一底壁;和
第二底壁,所述第二底壁相对于所述第一底壁向后且向下定位,所述第二底壁具有底表面,所述底表面相对于所述前后方向倾斜,使得所述底表面的后端相对于所述底表面的前端向上定位,所述第二底壁的所述底表面和所述前后方向限定角度,
其中,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竖立姿态中,所述液体供给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底壁向下定位且相对于所述第二底壁向前定位,并且
其中,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竖立姿态中,所述特定引导沟槽在与所述第三引导表面垂直的方向上敞开,所述第三引导表面相对于所述前后方向倾斜,使得所述第三引导表面的后端相对于所述第三引导表面的前端向上定位,所述第三引导表面和所述前后方向限定比由所述第二底壁的所述底表面和所述前后方向限定的所述角度大的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盒,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引导沟槽包括特定引导沟槽,所述特定引导沟槽进一步具有第三引导表面,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竖立姿态中,所述第三引导表面相对于所述第一引导表面向后定位且相对于所述前后方向倾斜,并且
其中所述盒体能够相对于所述盒附接部枢转地移动,所述盒体包括接合部,所述接合部被构造成通过所述盒体的相对于所述盒附接部的枢转移动而与所述盒附接部接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盒,其中所述液体供给部包括:
套筒,所述套筒从所述盒体延伸,所述套筒具有中空构造,所述中空构造限定内部空间,所述内部空间用作所述液体通道;
密封部,所述密封部形成有通孔,所述通孔被构造成使所述液体通道与所述液体供给部的外部连通并允许所述液体供给管延伸穿过所述通孔;和
帽,所述帽被构造成在所述密封部介于所述帽和所述套筒之间的情况下覆盖所述套筒,以固定所述密封部,所述帽的外周表面用作所述液体供给部的设有所述至少一个引导件的所述外周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盒,其中所述盒体包括:
电路板;和
顶壁,所述电路板被设置在所述顶壁处,并且
其中,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竖立姿态中,所述至少一个引导件包括一个引导件和另一个引导件,所述一个引导件和所述另一个引导件中的每一个引导件被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在与上下方向及所述前后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处,所述一个引导件和所述另一个引导件被设置在相对于所述电路板而言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相反侧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盒,其中所述液体供给部包括:
帽,所述帽具有内部空间;和
吸收器,所述吸收器被设置在所述帽的所述内部空间中,并且所述吸收器被构造成吸收液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体盒,其中所述帽具有周缘部,所述周缘部限定开口,所述开口被构造成使所述帽的所述内部空间与所述帽的外部连通,并且
其中所述吸收器包括第一吸收器,所述第一吸收器与限定所述开口的所述周缘部相邻地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体盒,其中所述吸收器包括第二吸收器,在所述液体盒的所述竖立姿态中,所述第二吸收器位于所述液体通道的下方。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盒,其中所述帽具有内周表面和周缘部,所述内周表面限定所述内部空间,所述周缘部限定开口,所述开口被构造成使所述帽的所述内部空间与所述帽的外部连通,所述帽的所述内周表面形成有沟槽,所述沟槽从限定所述开口的所述周缘部延伸到所述第二吸收器。
15.一种液体消耗系统,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盒;和
液体消耗装置,所述液体消耗装置包括所述盒附接部,所述盒附接部包括:
所述液体供给管,在所述液体盒被附接到所述盒附接部的状态下,所述液体供给管被连接到所述液体盒的所述液体供给部;和
所述至少一个凸起,所述至少一个凸起具有所述一个表面以及与所述一个表面垂直的所述另一个表面,所述至少一个凸起被构造成:在将所述液体盒附接到所述盒附接部期间,所述至少一个凸起引导所述液体盒的所述至少一个引导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936331.6A CN113844178B (zh) | 2017-07-31 | 2017-07-31 | 液体盒和液体消耗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80087450.0A CN110546006B (zh) | 2017-07-31 | 2017-07-31 | 液体盒和用于液体盒的系统 |
CN202110936331.6A CN113844178B (zh) | 2017-07-31 | 2017-07-31 | 液体盒和液体消耗系统 |
PCT/JP2017/027617 WO2019026100A1 (en) | 2017-07-31 | 2017-07-31 | LIQUID CARTRIDGE AND ASSOCIATED SYSTEM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87450.0A Division CN110546006B (zh) | 2017-07-31 | 2017-07-31 | 液体盒和用于液体盒的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844178A CN113844178A (zh) | 2021-12-28 |
CN113844178B true CN113844178B (zh) | 2023-03-31 |
Family
ID=5959313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87450.0A Active CN110546006B (zh) | 2017-07-31 | 2017-07-31 | 液体盒和用于液体盒的系统 |
CN202110936331.6A Active CN113844178B (zh) | 2017-07-31 | 2017-07-31 | 液体盒和液体消耗系统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87450.0A Active CN110546006B (zh) | 2017-07-31 | 2017-07-31 | 液体盒和用于液体盒的系统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2) | EP3500432B1 (zh) |
CN (2) | CN110546006B (zh) |
ES (2) | ES2771525T3 (zh) |
WO (1) | WO201902610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950228B2 (ja) | 2017-03-27 | 2021-10-1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
US10493765B2 (en) | 2017-03-27 | 2019-12-03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cartridge capable of reducing leakage of liquid from liquid storage chamber |
EP3500432B1 (en) * | 2017-07-31 | 2019-12-25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cartridge and system therefor |
JP2021122969A (ja) * | 2020-02-03 | 2021-08-3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収容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619239A (en) * | 1993-11-29 | 1997-04-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placeable ink tank |
SG118189A1 (en) * | 1998-11-11 | 2006-01-27 | Seiko Epson Corp |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ink cartridge |
KR100375690B1 (ko) * | 1999-11-16 | 2003-03-17 | 주식회사 잉크테크 | 잉크카트리지 고정구 |
TW505573B (en) * | 2000-01-31 | 2002-10-11 | Hewlett Packard Co | Replaceable ink container for an inkjet printing system |
JP3770315B2 (ja) * | 2000-12-25 | 2006-04-2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JP4539517B2 (ja) * | 2005-09-29 | 2010-09-0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8213147A (ja) * | 2007-02-28 | 2008-09-18 | Brother Ind Ltd |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JP5056163B2 (ja) * | 2007-05-25 | 2012-10-2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判定装置及び判定方法 |
US8292417B2 (en) * | 2007-11-30 | 2012-10-23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nk cartridge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such ink cartridges |
CN103171290B (zh) * | 2011-12-22 | 2015-07-08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打印流体盒、打印设备和打印流体盒的使用 |
JP6200701B2 (ja) * | 2013-06-21 | 2017-09-2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液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428433B2 (ja) | 2015-03-27 | 2018-11-2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
TWM505573U (zh) * | 2015-03-31 | 2015-07-21 | Kenny Vensen Internat Co Ltd | 瓦斯彎管組之構造 |
DE102015009612A1 (de) * | 2015-07-24 | 2017-01-26 | Kmp Printtechnik Ag | Druckmaterialpatrone sowie Drucker mit einer solchen Druckmaterialpatrone |
EP3500432B1 (en) * | 2017-07-31 | 2019-12-25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cartridge and system therefor |
-
2017
- 2017-07-31 EP EP17751859.4A patent/EP3500432B1/en active Active
- 2017-07-31 EP EP19206782.5A patent/EP3623161B1/en active Active
- 2017-07-31 CN CN201780087450.0A patent/CN110546006B/zh active Active
- 2017-07-31 ES ES17751859T patent/ES2771525T3/es active Active
- 2017-07-31 WO PCT/JP2017/027617 patent/WO2019026100A1/en unknown
- 2017-07-31 ES ES19206782T patent/ES2889783T3/es active Active
- 2017-07-31 CN CN202110936331.6A patent/CN113844178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500432A1 (en) | 2019-06-26 |
EP3623161A1 (en) | 2020-03-18 |
CN113844178A (zh) | 2021-12-28 |
EP3500432B1 (en) | 2019-12-25 |
CN110546006A (zh) | 2019-12-06 |
ES2771525T3 (es) | 2020-07-06 |
ES2889783T3 (es) | 2022-01-13 |
EP3623161B1 (en) | 2021-08-25 |
CN110546006B (zh) | 2021-08-24 |
WO2019026100A1 (en) | 2019-02-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391777B2 (en) | Printing-fluid cartridge having interfering surface, and set of the printing-fluid cartridges | |
US11897267B2 (en) | Liquid cartridge capable of reducing leakage of liquid from liquid storage chamber | |
CN113844178B (zh) | 液体盒和液体消耗系统 | |
US11890876B2 (en) | Liquid cartridge provided with liquid supply portion having guide groove | |
US10118399B2 (en) | Liquid cartridge provided with snap-fit mechanism capable of suppressing detachment of cap | |
US10449771B2 (en) | Liquid cartridge capable of improving visibility to liquid stored in liquid storage chamber | |
CA3056740C (en) | Printing-fluid cartridge, set of printing-fluid cartridges, and system including the printing-fluid cartridge and printing-fluid consuming apparatus | |
WO2019026123A1 (en) | LIQUID CARTRIDGE | |
WO2019026105A1 (en) | LIQUID CARTRIDGE | |
WO2019026121A1 (en) | LIQUID CARTRIDGE AND ASSOCIATED SYSTEM | |
EP3437877B1 (en) | Liquid cartridge and system therefor | |
EP3437874B1 (en) | Liquid cartridge and system therefor | |
EP3661752B1 (en) | System including printing-fluid cartridge and printing-fluid consuming device | |
US10343410B2 (en) | Liquid cartridge capable of reducing remaining amount of liquid in liquid storage chamber | |
WO2019026127A1 (en) | LIQUID CARTRIDGE AND ASSOCIATED SYSTEM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