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20779B - 偏光片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偏光片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820779B CN113820779B CN202111005984.9A CN202111005984A CN113820779B CN 113820779 B CN113820779 B CN 113820779B CN 202111005984 A CN202111005984 A CN 202111005984A CN 113820779 B CN113820779 B CN 11382077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plate
- positive
- light
- chir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73
- 239000002346 layers by fun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5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9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4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4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4
- 239000004986 Cholesteric liquid crystals (ChL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3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1230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975 dy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848 UV Light-C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1 align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6254 polymer fil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01000009310 astigmat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67 bo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723 c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01000007909 oculocutaneous albin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504 photosensitiz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ZCYVEMRRCGMTRW-UHFFFAOYSA-N 7553-56-2 Chemical compound [I] ZCYVEMRRCGMTR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820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DMLAVOWQYNRWNQ-UHFFFAOYSA-N azobenze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N=NC1=CC=CC=C1 DMLAVOWQYNRWN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40 iodi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630 iodi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873 mas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120 photoresistant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268 rod-like liquid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807 s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341 toughened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284 Cellulose triacet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NNLVGZFZQQXQNW-ADJNRHBOSA-N [(2r,3r,4s,5r,6s)-4,5-diacetyloxy-3-[(2s,3r,4s,5r,6r)-3,4,5-triacetyloxy-6-(acetyloxymethyl)oxan-2-yl]oxy-6-[(2r,3r,4s,5r,6s)-4,5,6-triacetyloxy-2-(acetyloxymethyl)oxan-3-yl]oxyoxan-2-yl]methyl acetate Chemical compound O([C@@H]1O[C@@H]([C@H]([C@H](OC(C)=O)[C@H]1OC(C)=O)O[C@H]1[C@@H]([C@@H](OC(C)=O)[C@H](OC(C)=O)[C@@H](COC(C)=O)O1)OC(C)=O)COC(=O)C)[C@@H]1[C@@H](COC(C)=O)O[C@@H](OC(C)=O)[C@H](OC(C)=O)[C@H]1OC(C)=O NNLVGZFZQQXQNW-ADJNRHBO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78 cellulos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913 cellulo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9 cont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96 quantum do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632 reaction spee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85 reflectance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281 ultraviolet germicidal irradi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G02B5/3041—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 G02B5/30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including organic materials, e.g. polymeric lay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83—Birefringent or phase retarding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8—Arrangements for polarized light emission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偏光片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偏光片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线偏光层、补偿层以及复合功能层,复合功能层包括层叠设置的手性出光层和正型C板,手性出光层和所述正型C板在补偿层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本申请的偏光片将CLC膜层和正型C板叠加复合,一方面可使偏光片的有效光学延迟量随视角变化小,熄屏时不同视角下的色相优越,一体黑效果好;另一方面还可保证显示面板出光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偏光片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基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的显示技术,相比于普通液晶显示,不需要背光源,具有高对比度、轻薄化、广视角、真色彩、反应速度快、可挠曲折叠等优异特性,有望成为显示技术市场的下一代领导者。不过,现有主流的OLED显示屏内部有金属电极结构,会对外界的环境光进行强烈反射,造成熄屏暗态不足,影响显示对比度。一般地,采用由吸收型线偏光层1和补偿层2(例如1/4波片)构成的吸收式圆型偏光片4贴在OLED显示面板3的出光侧(如图1所示),OLED显示面板3在熄屏状态下通过吸收式圆型偏光片4吸收右旋圆偏振光L2以消除环境光L1反射(如图2a所示),具体的,环境光L1通过线偏光层1变为水平方向偏振的线偏振光,线偏振光经过补偿层2后变为左旋圆偏振光,左旋圆偏振光经过金属电极反射变为右旋圆偏振光L2,右旋圆偏振光L2经过补偿层2后变为垂直方向偏振的线偏振光,而垂直方向偏振的线偏振光无法透过线偏光层1,进而实现吸收右旋圆偏振光L2以消除环境光L1的效果;然而,OLED显示面板3在显示状态下会发出由左旋圆偏振光L3和右旋圆偏振光L2分量构成的非极化光,其中右旋圆偏振光L2不可避免地被吸收式圆型偏光片4吸收,造成至少50%的亮度损失(如图2b所示)。
为了提高显示亮度,现有技术的其中一种偏光片结构由上至下依次为:线偏光层1、补偿层2(例如1/4波片)、胆甾相液晶薄膜(cholesteric liguid crystal,CLC)5、OLED显示面板3,叠层结构见图3所示,通过具有螺旋结构的CLC膜层5,使得原本被吸收的光经过CLC膜层5和金属电极反射后,光束的偏振态会改变旋向,例如OLED显示面板3发出的右旋圆偏振光分量会转换为左旋圆偏振光,转换后的左旋圆偏振光顺利通过各膜材,达到显示器亮度提升的效果,但是CLC膜层5由液晶分子螺旋排列构成,光学特性表现出各向异性,具有光学延迟量,若直接设置于传统偏光片的补偿层2和OLED显示面板3之间,会使得补偿层2的波长分散特性偏离理想值,造成不同角度的环境光反射光谱不同,直观表现为不同视角的颜色不同,熄屏时倾斜视角会漏光,影响熄屏一体黑效果。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偏光片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其中偏光片中设有能够相互补偿相位的手性出光层和正型C板,以改善熄屏一体黑效果。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偏光片,偏光片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线偏光层、补偿层以及复合功能层,复合功能层包括层叠设置的手性出光层和正型C板,手性出光层和正型C板在补偿层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其中,线偏光层用于将本身在多个方向都有光波的光线变成只有某个方向或者某个方向减弱的偏振光,为吸收型线偏光层,用于吸收其他光线、保留某一方向光线。在一实施方式中,线偏光层包括拉伸型偏光层或者涂布型偏光层。其中拉伸型偏光层包括PVA和二色性分子,将掺杂二色性分子的PVA经过拉伸方式成膜,二色性分子包括碘分子或偶氮苯染料。涂布型偏光层包括液晶材料和二向色性染料,采用狭缝涂布工艺,将掺杂二向色性染料分子的液晶进行涂布,经UV固化等工序成膜,其中二向色性物质具有强烈的偏振选择吸收特性,对光轴方向及其垂直方向的吸收特性完全不同。
补偿层包括由单层聚合物膜拉伸而成的膜层或者液晶化合物取向而成的膜层,补偿层包括1/4波长膜,或者补偿层包括1/2波长膜和1/4波长膜两层组合。其中1/4波长膜是指能够使寻常光和异常光产生λ/4附加光程差的膜层,若以线偏振光入射到λ/4波长膜,且入射角为45°,则穿出1/4波长膜的光为圆偏振光;反之,圆偏振光通过λ/4波长膜后变为线偏振光。其中1/2波长膜是指能使寻常光和异常光产生λ/2附加光程差的膜层,线偏振光穿过二分之一波片后仍为线偏振光。
手性出光层是指具有选择性反射圆偏振光特性的膜层,具体是指只允许通过正旋性的圆偏振光,而与之旋性相反的逆旋光则转换成正旋性光而能够穿透的膜层,其中正旋性包括左旋性和右旋性中的至少一种,逆旋型包括左旋性和右旋性中的另外一种。
在一实施方式中,手性出光层包括CLC膜层或者超表面结构膜层中的至少一种。其中CLC膜层为包括胆甾相液晶的膜层,胆甾相液晶分子呈扁平状,排列成层,层内分子相互平行,分子长轴平行于层平面,不同层的分子长轴方向稍有变化,沿层的法线方向排列成螺旋状结构。当光线从手性出光层出射时,同一波长的相位差随着视线的倾斜角度的增加而变大。不同倾斜视角下从手性出光层出射的光波的相位差不同,会使得环境光被金属电极反射并从CLC膜层出射后在倾斜角度方向看会出现散光,造成不同倾斜角度的环境光反射光谱不同,直观表现为不同视角的颜色不同,影响熄屏一体黑效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手性出光层为超表面结构膜层时,超表面结构膜层与CLC膜层特性相同,具有选择性反射圆偏振光特性。
正型C板是指包括竖直站立的棒状或者圆盘液晶分子的膜层。当光线从正型C板出射时,同一波长的相位差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加而变小,相位差的变化趋势与CLC膜层相反,基于正型C板和CLC膜层的特性,采用正型C板对CLC膜层进行视角补正,达到任意视角的相位差的取值接近0,且随角度变化小的效果。
其中,手性出光层和正型C板在补偿层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说明只要有一部分手性出光层和正型C板重叠,该重叠部分对应的显示屏的熄屏效果可得到改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部分正型C板位于补偿层和手性出光层之间。在一实施方式中,手性出光层和正型C板在补偿层上的正投影重叠,正型C板位于补偿层和手性出光层之间。
在本申请中,将正型C板和手性出光层组合形成功能复合层,对入射的环境光进行调整,使得任意视角下被反射的环境光的相位差的取值接近0,达到熄屏时各视角下的色相一致性好,一体黑效果好,同时还能保证显示面板自身出光率。其中正型C板的相位差可根据手性出光层的特性来匹配设置,以使得两者叠加的功能复合层的出光效果以及一体黑效果受视角影响小。在本申请中,可通过调节液晶材料的折射率或者厚度来获得不同位相差的正型C板,并通过光学软件理论模拟出正型C板所需厚度相位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部分正型C板位于手性出光层和补偿层之间。其中正型C板的原料包括液晶和倾角控制材料,倾角控制材料控制液晶的倾斜角质90度,使得液晶分子竖直站立,形成正型C板。在一实施方式中,正型C板和手性出光层之间包括配向层或者粘结剂。在一实施方式中,粘结剂包括第一粘结剂和第二粘结剂,采用第一粘结剂将正型C板的其中一个表面与手性出光层粘结贴合,采用第二粘结剂将正型C板的另一个表面与补偿层粘结贴合。第一粘结剂和第二粘结剂包括PSA胶或UV胶。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手性出光层的表面上形成配向层,再在配向层远离手性出光层的表面上涂布液晶和倾角控制材料,固化成膜后形成正型C板。在一实施方式中,正型C板和手性出光层之间包括配向层。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补偿层的表面上形成配向层,再在配向层远离补偿层的表面上涂布液晶和倾角控制材料,固化成膜后形成正型C板。在一实施方式中,正型C板和补偿层之间包括配向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部分正型C板位于手性出光层远离补偿层的一侧。其中,正型C板和手性出光层之间包括配向层或者粘结剂。在一实施方式中,在手性出光层的表面上形成配向层,再在配向层远离手性出光层的表面上涂布液晶和倾角控制材料,固化成膜后形成正型C板,也就是说正型C板和手性出光层之间包括配向层。在一实施方式中,可预先制备正型C板,再将正型C板通过第一粘结剂粘贴在手性出光层远离补偿层的一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正型C板的相位差的取值大于或者等于80nm,且小于或者等于280nm。当正型C板的相位差的取值在上述范围内时,可使得光线从偏光片出射后有效光学延迟量随视角变化小,熄屏视角色相优越,一体黑效果好,还可保证显示面板出光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手性出光层包括红色出光子层、绿色出光子层以及蓝色出光子层中的至少一种。红色出光子层是只对红色波段的光具有选择性反射圆偏振光特性,绿色出光子层是只对绿色波段具有选择性反射圆偏振光特性,蓝色出光子层是只对蓝色波段具有选择性反射圆偏振光特性。当偏光片应用在OLED显示面板上时,红色出光子层、绿色出光子层以及蓝色出光子层在OLED显示面板的表面上的正投影分别与OLED显示面板中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在OLED显示面板的表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可用于分别提升红、绿、蓝三种子像素出光的出光率,改善显示效果。当手性出光层包括红色出光子层、绿色出光子层以及蓝色出光子层三个时,红色出光子层、绿色出光子层以及蓝色出光子层两两之间间隔设置,两两之间的间隙被第一粘结剂填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正型C板包括红色C板子板、绿色C板子板以及蓝色C板子板中的至少一种,红色C板子板、绿色C板子板以及蓝色C板子板分别与红色出光子层、绿色出光子层以及蓝色出光子层在补偿层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以使当红、绿、蓝三种光在通过偏光片时有效光学延迟量随视角变化小,减弱熄屏时散光现象,提升一体黑效果。在一实施方式中,红色C板子板、绿色C板子板以及蓝色C板子板分别与红色出光子层、绿色出光子层以及蓝色出光子层在补偿层上的正投影完全重叠。当正型C板包括红色C板子板、绿色C板子板以及蓝色C板子板三个时,红色C板子板、绿色C板子板以及蓝色C板子板两两之间间隔设置,两两之间的间隙被第二粘结剂填充。
第二方面,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发光功能层以及如上面任一项实施方式的偏光片,发光功能层设置在基板的一侧,偏光片设置在发光功能层远离基板的一侧。其中显示面板包括OLED、microLED、QLED或者其他发光功能层中的一种。发光功能层包括阵列电路和像素层,像素层包括阵列分布的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以及蓝色子像素,发光功能层中还设有金属电极,金属电极通电后激发像素层发光。显示面板还包括封装层,封装层覆盖像素层,封装层包括薄膜封装(TFE)或者带触控的封装层(TOE)。本申请中的偏光片可使得显示面板的有效光学延迟量随视角变化小,熄屏视角色相优越,一体黑效果好,还可保证显示面板出光率。
第三方面,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偏光片的制备方法,偏光片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形成复合功能层,复合功能层包括层叠设置的手性出光层和正型C板;在复合功能层的一侧形成补偿层;在补偿层远离复合功能层的一侧形成线偏光层。
在一实施方式中,形成复合功能层包括形成手性出光层和在手性出光层的一侧形成正型C板。
在一实施方式中,手性出光层为CLC膜层,可在第二载体的表面上经过配向、涂布胆甾相液晶以及UV固化形成手性出光层,手性出光层的厚度小于或者等于5微米。手性出光层的反射作用波段包括红、绿、蓝波段的至少一种,也可包含整个可见光波段。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手性出光层的一侧形成正型C板包括:在手性出光层的一侧通过涂布液晶等工艺制备正型C板而使手性出光层的一侧形成正型C板,或者将正型C板通过第一粘结剂粘结在手性出光层的一侧而使手性出光层的一侧形成正型C板。
在一实施方式中,正型C板的制备方法包括在第一载体上形成配向层,然后在配向层的表面涂覆正型C板的原料组分形成正型C板。在一实施方式中,正型C板的厚度的取值大于或者等于2μm,且小于或者等于5微米。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载体包括PET、TAC、CPI、超薄钢化玻璃以及复合聚合物膜中的一种。在一实施方式中,配向层包括PI或者其他配向材料。正型C板的原料组分包括液晶和倾角控制材料,倾角控制材料与液晶混溶性好,倾角控制材料用于精确调控液晶分子与空气界面处的倾斜角,精确控制液晶的倾斜角度为90度,将液晶竖直站立在载体上。
在一实施方式中,形成配向层的方法包括摩擦配向和紫外光照射配向。摩擦配向是指:将第一载体放置于承载平台上,并将涂布配向层的一面朝上,将第一载体移动,在第一载体移动的路径上配置表面附有毛布的滚筒。当第一载体通过滚筒时,滚筒以其底部的切线速度方向与第一载体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滚动,以对第一载体表面的配向层进行滚动摩擦,经过摩擦配向后的配向层表面分子呈现出均匀排列的界面,正型C板原料组分中的液晶能够依照预定的方向排列。
紫外光照射配向是指:配向层采用具有感光剂的高分子聚合物,利用紫外光通过光罩照射在具有感光剂的高分子聚合物上,使得高分子聚合物具有配向能力,其优点为可减少第一载体表面的污染、可以进行小面积的配向、透过光罩可作图形的配向,利用入射光的角度与照射时间的长短,可以控制液晶的参数,如预倾角、表面定向强度等。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手性出光层的一侧形成正型C板包括:将正型C板远离第一载体的表面和手性出光层远离第二载体的表面通过第一粘结剂粘结,以在手性出光层的一侧形成正型C板。后续工艺中如需将正型C板远离邻近第一载体的表面与其他膜层粘结时,可第一载体以及第一载体表面的配向层去除,露出正型C板远离手性出光层的表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手性光层的一侧形成配向层,然后在配向层的表面涂覆正型C板的原料组分形成正型C板。将手性出光层作为制备正型C板的载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形成复合功能层包括先形成正型C板,再在手性出光层的一侧形成手性出光层。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复合功能层的一侧形成补偿层的过程中,先将正型C板一侧的第一载体去除,其中第一载体与正型C板之间的剥离力需要小于第一粘结剂表面与正型C板之间的剥离力,以及小于第一粘结剂表面与手性出光层之间的剥离力。以避免在去除第一载体时将正型C板与手性出光层分离。在一实施方式中,在复合功能层的一侧形成补偿层的过程中,将补偿层远离第三载体的表面与正型C板远离手性出光层的表面通过第二粘结剂粘结,以在复合功能层的一侧形成补偿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复合功能层的一侧形成补偿层的过程中,先将手性出光层一侧的第二载体去除,将补偿层远离第三载体的表面与手性出光层远离正型C板的表面通过第二粘结剂粘结,以在复合功能层的一侧形成补偿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补偿层远离复合功能层的一侧形成线偏光层的过程中。其中线偏光层的一侧包括第四载体,第四载体用于支撑线偏光层。在将线偏光层与其他膜层粘结时,需要在线偏光层远离第二载体的一侧贴合第三粘结剂。在补偿层远离复合功能层的一侧形成线偏光层的过程中,还包括将补偿层远离复合功能层一侧的第三载体去除,其中第三载体与补偿层之间的剥离力需要小于第二粘结剂与补偿层之间的剥离力,以及小于第二粘结剂与正型C板之间的剥离力,以避免在去除第三载体时而将补偿层与正型C板分离。第三载体去除后,露出补偿层远离复合功能层的表面,并与线偏光层远离第四载体的表面通过第三粘结剂粘结,以在补偿层远离复合功能层的一侧形成线偏光层。当需要将偏光片贴在显示面板上时,将手性出光层一侧的第二载体去除,贴上第四粘结剂,通过第四粘结剂与显示面板粘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粘结剂、第二粘结剂、第三粘结剂以及第四粘结剂均为透明粘结剂。有利于显示面板出光,第一粘结剂、第二粘结剂、第三粘结剂以及第四粘结剂可为PSA或者OCA。在上述粘贴第一粘结剂、第二粘结剂、第三粘结剂以及第四粘结剂时,可直接在需要粘结的膜层表面涂覆上述粘结剂,例如可在正型C板远离第一载体的表面涂覆第一粘结剂,或者在手性出光层远离第二载体的表面涂覆第一粘结剂;再例如可在补偿层远离第三载体的表面上可涂覆第二粘结剂。
或者在粘贴第一粘结剂、第二粘结剂、第三粘结剂以及第四粘结剂时,可采用偏贴胶转帖,偏贴胶的两侧分别具有离型膜,当需要粘贴时,将离型膜去除露出粘结剂,并将粘结剂贴在需要粘贴的两个膜层之间,以将两个膜层粘贴。例如第三粘结剂的两侧具有上离型膜和下离型膜,可先将上离型膜先去除,露出第三粘结剂的上表面并与线偏光层远离第四载体的表面粘贴,再去除下离型膜,露出第三粘结剂的下表面并与去除第三载体的补偿层的表面粘贴。
上述制备方法中所涉及的偏光片中的线偏光层、补偿层、手性出光层以及正型C板的材质和特性分别与前文所述的线偏光层、补偿层、手性出光层以及正型C板的材质和特性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偏光片中形成层叠设置的手性出光层和正型C板,手性出光层和正型C板相互补偿相位差,偏光片应用在显示面板中时,可使显示面板的有效光学延迟量随视角变化小,熄屏时不同视角下的色相优越,一体黑效果好,还可保证显示面板出光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在显示面板的出光侧形成偏光片,包括在显示面板的一侧形成复合功能层。其中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发光功能层和封装层。发光功能层包括相互电连接的阵列电路和像素层,阵列电路位于基本的一侧,像素层位于阵列电路远离基板的一侧,封装层位于阵列电路远离基板的一侧且覆盖像素层,其中像素层中包括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以及蓝色子像素。
在一实施方式中,形成正型C板包括在显示面板的一侧形成红色C板子板、绿色C板子板以及蓝色C板子板。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封装层远离基板的一侧形成蓝色C板子板,蓝色C板子板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与蓝色子像素在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其中,蓝色C板子板可预先制备得到,再通过粘结剂贴合在封装层远离基板的一侧,或者直接在封装层远离基板的一侧通过涂布、配向以及成膜等工艺得到。
在一实施方式中,可在封装层远离基板的一侧形成面积较大的预制蓝色C板子板,然后再通过光罩工艺去除与蓝色子像素不对应的其他部分预制蓝色C板子板得到蓝色C板子板。然后再通过与制备蓝色C板子板相同的工艺制备红色C板子板和绿色C板子板。在一实施方式中,红色C板子板和绿色C板子板分别与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在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然后在封装层远离基板的一侧形成第一粘结剂,第一粘结剂覆盖红色C板子板、绿色C板子板、蓝色C板子板以及封装层露出的部分表面。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正型C板的一侧形成手性出光层包括:在正型C板的一侧形成红色出光子层、绿色出光子层以及蓝色出光子层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实施方式中,蓝色出光子层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与蓝色C板子板在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粘结剂远离基板的一侧形成面积较大的预制蓝色出光子层,然后再通过光罩工艺去除与蓝色出光子层不对应的其他部分预制蓝色出光子层得到蓝色出光子层。然后再通过与制备蓝色出光子层相同的步骤制备绿色出光子层以及蓝色出光子层。在一实施方式中,红色出光子层和绿色出光子层分别与红色C板子板和绿色C板子板在基板2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在一实施方式中,红色出光子层、红色C板子板以及红色子像素在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绿色出光子层、绿色C板子板以及绿色子像素在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蓝色出光子层、蓝色C板子板以及蓝色子像素在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提升红色波段光、绿色波段光以及蓝色波段光的亮度,以及减弱熄屏时不同倾斜视角下漏光现象,提升熄屏一体黑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手性出光层形成在正型C板与补偿层之间。在一实施方式中,先在封装层远离基板的一侧形成红色出光子层、绿色出光子层以及蓝色出光子层中的至少一种,再在第一粘结剂远离基板的一侧形成红色C板子板、绿色C板子板以及蓝色C板子板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正型C板形成在补偿层的一侧。在一实施方式中,在补偿层的一侧形成配向层,然后在配向层的表面涂覆正型C板的原料组分形成正型C板。然后在正型C板远离补偿层的一侧形成手性出光层,以及在补偿层远离正型C板的一侧形成线偏光层,以得到偏光片。
第四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偏光片的制备方法,偏光片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线偏光层、补偿层和复合功能层,复合功能层包括层叠设置的手性出光层和正型C板;将线偏光层、补偿层和复合功能层依次层叠贴合。
在一实施方式中,可先将线偏光层与补偿层贴合,再将补偿层远离线偏光片的一侧与复合功能层贴合。在一实施方式中,可先将复合功能层与补偿层贴合,再将补偿层远离复合功能层的一侧与线偏光片贴合。其中在贴合复合功能层时,可将复合功能层具有手性出光层的一侧与补偿层贴合粘结,也可将复合功能层具有正型C板的一侧与补偿层贴合粘结。
第五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偏光片的制备方法,偏光片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线偏光层:在复合功能层的一侧形成补偿层;在补偿层远离线偏光层的一侧形成复合功能层,复合功能层包括层叠设置的手性出光层和正型C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形成复合功能层包括:在补偿层远离线偏光层的一侧形成手性出光层;在手性出光层远离补偿层的一侧形成正型C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形成复合功能层:在补偿层远离线偏光层的一侧形成正型C板;在正型C板远离补偿层的一侧形成手性出光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OLED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a是在熄屏状态下的环境光被图1中偏光片吸收的示意图;
图2b是在亮屏状态下的显示面板的出射光被图1中偏光片吸收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的OLED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偏光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CLC膜层的剖面图;
图6是从CLC膜层上方以正视0度的视线看的其中一组胆甾相液晶的示意图;
图7是从CLC膜层上方以倾斜角度的视线看的其中一组胆甾相液晶的示意图;
图8是光从CLC膜层上方以不同倾斜角度出射的相位差分布曲线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CLC膜层的剖面图;
图10是从正型C板上方以正视0度的视线看的其中一组棒状液晶的示意图;
图11是从正型C板上方以倾斜角度的视线看的其中一组棒状液晶的示意图;
图12是光从正型C板上方以不同倾斜角度出射的相位差分布曲线图;
图13是蓝光经过本申请图1中的偏光片后的大角度下在庞加莱球的偏振变化轨迹;
图14是蓝光经过本申请图3中的偏光片后的大角度下在庞加莱球的偏振变化轨迹;
图15是本申请图1和图3中显示面板在不同角度下熄屏反射光谱图;
图16a是本申请图1中OLED显示面板的环境光的反射率分布图;
图16b是本申请图3中OLED显示面板的环境光的反射率分布图;
图16c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偏光片应用在OLED上的环境光的反射率分布图;
图16d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偏光片应用在OLED上的环境光的反射率分布图;
图16e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偏光片应用在OLED上的环境光的反射率分布图;
图16f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偏光片应用在OLED上的环境光的反射率分布图;
图17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面板和图3中显示面板的色感分布图;
图18是本申请提供的6种偏光片对显示面板出光的亮度收益对比图;
图19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偏光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偏光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偏光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偏光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偏光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偏光片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26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偏光片的制备方法过程示意图;
图27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摩擦配向的示意图;
图28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紫外光照射配向的示意图;
图29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偏光片的制备方法过程示意图;
图30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偏光片的制备方法的部分过程示意图;
图32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偏光片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33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偏光片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本文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此外,本文中,“上”、“下”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结构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结构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为方便理解,下面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英文简写和有关技术术语进行解释和描述。
UV:Ultra-Violet,紫外光;
PET:Polyethylene terep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TAC:Triacetyl Cellulose,三醋酸纤维素;
CPI:Color-less polyimide,无色聚酰亚胺;
CLC:Cholesteric liquid crystal,胆甾相液晶;
PSA: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压敏胶;
OCA:Optical clear adhesive,光学透明胶;
相位差:是指光以某一视角通过手性出光层或者正型C板前后表面的相位差值;
TOE:Touch panel on the encapulation,在封装层做触摸屏;
TFE:Thin film encapulation,薄膜封装;
QLED: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iode,量子点发光二级管;
Micro LED:Micro Light-Emitting Diode,微米级发光二极管。
请参阅图4,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偏光片10,偏光片1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线偏光层100、补偿层200以及复合功能层300,复合功能层300包括层叠设置的手性出光层310和正型C板320,手性出光层310和正型C板320在补偿层20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其中,线偏光层100用于将本身在多个方向都有光波的光线变成只有某个方向或者某个方向减弱的偏振光,为吸收型线偏光层,用于吸收其他光线、保留某一方向光线。在一实施方式中,线偏光层100包括拉伸型偏光层或者涂布型偏光层,其中拉伸型偏光层包括PVA和二色性分子,将掺杂二色性分子的PVA经过拉伸方式成膜,二色性分子包括碘分子或偶氮苯染料。涂布型偏光层包括液晶材料和二向色性染料,采用狭缝涂布工艺,将掺杂二向色性染料分子的液晶进行涂布,经UV固化等工序成膜,其中二向色性物质具有强烈的偏振选择吸收特性,对光轴方向及其垂直方向的吸收特性完全不同。
补偿层200包括由单层聚合物膜拉伸而成的膜层或者液晶化合物取向而成的膜层,补偿层200包括1/4波长膜,或者补偿层200包括1/2波长膜和1/4波长膜两层组合。其中1/4波长膜是指能够使寻常光和异常光产生λ/4附加光程差的膜层,若以线偏振光入射到λ/4波长膜,且入射角为45°,则穿出1/4波长膜的光为圆偏振光;反之,圆偏振光通过λ/4波长膜后变为线偏振光。其中1/2波长膜是指能使寻常光和异常光产生λ/2附加光程差的膜层,线偏振光穿过二分之一波片后仍为线偏振光。在本实施方式中,补偿层200包括1/4波长膜。
手性出光层310是指具有选择性反射圆偏振光特性的膜层,具体是指只允许通过正旋性的圆偏振光,而与之旋性相反的逆旋光则转换成正旋性光而能够穿透的膜层,其中正旋性包括左旋性和右旋性中的至少一种,逆旋型包括左旋性和右旋性中的另外一种。手性出光层310包括CLC膜层或者超表面结构膜层中的至少一种。在本实施方式中,手性出光层310为CLC膜层,其中CLC膜层为包括胆甾相液晶的膜层,胆甾相液晶分子呈扁平状,排列成层,层内分子相互平行,分子长轴平行于层平面,不同层的分子长轴方向稍有变化,沿层的法线方向排列成螺旋状结构。请参阅图5和图6,图5是CLC膜层310a的剖切图,图6是从CLC膜层310a上方以正视0度的视线M1看的其中一组胆甾相液晶的示意图,光线传播方向z垂直于CLC膜层310a,传播方向z垂直于x-y平面,在x-y平面内的各个方向光学折射率可视为n,相位差的计算公式为:Ro=(nx-ny)*d,其中Ro表示相位差,nx是指沿x方向的折射率,ny是指沿y方向的折射率,d是指CLC膜层310a的厚度,x方向与y方向互相垂直,正视0度下nx与ny相等,所以Ro为0。但倾斜视角下,折射率n随倾斜角度变大而变小,倾斜角度θ是指视线M2与光传播方向z的夹角,请参阅图5和图7,图7是从CLC膜层310a上方以倾斜角度为θ的视线M2看的其中一组胆甾相液晶的示意图,当倾斜角度θ逐渐变大,y方向的折射率ny将变小,而x方向的折射率nx不变,因此沿视线M2方向光的位相差Ro会逐渐变大。参见图8,图8中横坐标表示光波的波长,纵坐标表示相位差Ro,每条曲线表示不同倾斜视角θ下不同光波长的相位差的变化曲线,同一波长的相位差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加而变大。当不同倾斜视角下光波的相位差不同时,会使得环境光被金属电极反射并从CLC膜层310a出射后在倾斜角度方向看会出现散光,造成不同倾斜角度的环境光反射光谱不同,直观表现为不同视角的颜色不同,影响熄屏一体黑效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手性出光层310为超表面结构膜层时,超表面结构膜层与CLC膜层特性相同,具有选择性反射圆偏振光特性。
正型C板320是指包括竖直站立的棒状或者圆盘液晶分子的膜层,其光学折射率满足nx=ny<nz,其中nz为传播方向z的折射率,传播方向z垂直于正型C板,nx和ny为面内折射率,nx是指沿x方向的折射率,ny是指沿y方向的折射率,x方向与y方向互相垂直,且z方向分别与x方向与y方向垂直。请参阅图9和图10,图9是正型C板320的剖切图,图10是从正型C板320上方以正视0度的视线M1看的其中一组棒状液晶的示意图,光线传播方向z垂直于正型C板320的表面,传播方向z垂直于x-y平面,在x-y平面内的各个方向光学折射率可视为n,相位差的计算公式与CLC膜层310a的计算公式相同,为:Ro=(nx-ny)*d,其中Ro表示相位差,nx是指沿x方向的折射率,ny是指沿y方向的折射率,d是指正型C板的厚度,x方向与y方向互相垂直,正视0度下nx与ny相等,所以Ro为0。但倾斜视角下,折射率n随倾斜角度变大而变大,倾斜角度θ是指视线M2与光传播方向z的夹角,请参阅图9和图11,图11是从正型C板320上方以倾斜角度为θ的视线M2看的其中一组棒状液晶的示意图,当倾斜角度θ逐渐变大,y方向的折射率ny将变大,而x方向的折射率nx不变,因此位相差Ro会逐渐变小。参见图12,图12中横坐标表示光波的波长,纵坐标表示相位差,每条曲线表示不同倾斜视角θ下不同光波长的相位差的变化曲线,同一波长的相位差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加而变小,相位差的变化趋势与CLC膜层相反,基于正型C板320和CLC膜层310的特性,采用正型C板320对手性出光层310(CLC膜层)进行视角补正,达到任意视角的相位差Ro的取值接近0,且随角度变化小的效果。
其中,手性出光层310和正型C板320在补偿层20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说明只要有一部分手性出光层310和正型C板320重叠,该重叠部分对应的显示屏的熄屏效果可得到改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部分正型C板320位于补偿层200和手性出光层310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手性出光层310和正型C板320在补偿层200上的正投影重叠,正型C板320位于补偿层200和手性出光层310之间(如图4所示)。
在本申请中,将正型C板320和手性出光层310组合形成功能复合层300,对入射的环境光进行调整,使得任意视角下被反射的环境光的相位差Ro的取值接近0,达到熄屏时各视角下的色相一致性好,一体黑效果好,同时还能保证显示面板自身出光率。其中正型C板的相位差可根据手性出光层310的特性来匹配设置,以使得两者叠加的功能复合层300的出光效果以及一体黑效果受视角影响小。在本申请中,可通过调节液晶材料的折射率或者厚度来获得不同位相差的正型C板320,并通过光学软件理论模拟出正型C板320所需厚度相位差。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相位差的计算公式Ro=(nx-ny)*d,是指x-y平面内的相位差的计算公式,是从平面角度来说明CLC膜层310a和正型C板320相互补偿的原理,传播方向z的折射率对相位差没有影响。在一些情况下,当从立体角度来补偿时,相位差需要考虑CLC膜层310a和正型C板320沿传播方向z的折射率,相位差的计算公式为Rth={(nx+ny)/2-nz}*d,其中Rth表示相位差,nx是指沿x方向的折射率,ny是指沿y方向的折射率,nz是指沿z方向的折射率,d是指正型C板320的厚度。
为了说明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本申请还做了对比实施例1和对比实施例2,与图4所示实施方式相比,对比实施例1中偏光片4没有正型C板320和CLC膜层310a(如图1所示),与图4所示实施方式相比,对比实施例2中偏光片6没有正型C板320(如图3所示),且偏光片6中的CLC膜层5是蓝色CLC膜层,蓝色CLC膜层是指仅对蓝光具有选择性反射圆偏振光特性的CLC膜层。请参阅图13和图14,图13和图14分别是蓝光经过偏光片4和偏光片6后的大角度下在庞加莱球的偏振变化轨迹,图13可以看出,红光(650nm)、绿光(550nm)、蓝光(450nm)经过偏光片4后可维持正圆偏振光特性,从图14可以看出,红光(650nm)、绿光(550nm)、蓝光(450nm)经过具有蓝色CLC膜层的偏光片6后,只有蓝光(450nm)可维持正圆偏振光特性,但红光(650nm)、绿光(550nm)经过CLC膜层5后却变成椭圆偏光,这说明红光(650nm)、绿光(550nm)经过CLC膜层后的效果与蓝光(450nm)经过CLC膜层的效果不同,CLC膜层的光学特性对不同波段的光表现出各向异性,具有光学延迟量。椭圆偏光经过补偿层200后的线偏振光会偏离理想值,离理想值的线偏振光不能完全被线偏光层1吸收,部分光从线偏光层1漏出,造成散光。请参阅图15,图15是对比实施例1和对比实施例2不同角度下熄屏反射光谱图,明显看出随着视角变大,偏光片6在红光波段(650nm左右)、绿波段(550nm左右)的反射率变大(方框标注部分),会导致大视角熄屏漏色。从图13至图15可说明CLC膜层的光学特性表现出各向异性,具有光学延迟量,若直接设置于传统偏光片的1/4波长补偿层200和OLED发光层之间,会使得补偿层200的波长分散特性偏离理想值,造成不同角度的环境光反射光谱不同,直观表现为不同视角的颜色不同,影响熄屏一体黑效果。而本申请通过正型C板320对CLC膜层310带来的光学延迟量进行补正,使得整个偏光片10层叠体的等效相位差随倾斜角度变化小,具有优越的熄屏视角特性,一体黑效果好。
请参阅图16a至图16f,图16a至图16f表示各实施例中偏光片应用在OLED上时环境光的反射图,图谱右边的色度条表示反射率,颜色越深表示反射率的值越小,圆形谱图的圆周的数值表示在圆周方向上不同的角度,圆形谱图的圆心是正视0度下的反射率,圆周边是倾斜角度为90度下的反射率,从圆心到圆周边之间具有多个圆圈,分别表示倾斜角度从0度至90度之间的反射率,一个圆圈表示一个倾斜角度下的反射率,圆圈的半径越大倾斜角度越大。其中,图16a是对比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中偏光片4应用在OLED上的环境光的反射图;图16b是对比实施例2(如图3所示)中偏光片6应用在OLED上的环境光的反射图,或者说本实施例中的用于补偿CLC膜层310a的正型C板320的相位差Rth的取值为0。图16c至图16f是本申请图4所示偏光片10应用在OLED时,对CLC膜层320a采用不同相位差的正型C板320补偿后的环境光的反射图。其中,图16c是本申请图4所示偏光片10应用在OLED上的环境光的反射图,且偏光片10中的正型C板320的相位差为28nm;图16d是本申请图4所示偏光片10应用在OLED上的环境光的反射图,且偏光片10中的正型C板320的相位差为80nm;图16e是本申请图4所示偏光片10应用在OLED上的环境光的反射图,且偏光片10中的正型C板320的相位差为135nm;图16f是本申请图4所示偏光片10应用在OLED上的环境光的反射图,且偏光片10中的正型C板320的相位差为280nm。
与图16a对比可知,图16b的周围区域反光严重,这是因为CLC膜层5破坏1/4波长补偿层2的逆分散特性导致;从图16d至图16f与图16b对比可知,采用位相差Rth的取值在80nm与280nm之间的正型C板320,可补偿视角漏色,获得与传统偏光片4相同的视角特性,这说明本申请功能复合层300能改善不同视角下漏色的问题。
将对比实施例2与本申请图4的实施例(以正型C板的相位差为135nm为例)应用于OLED显示面板上,测试显示面板色感图,如图17所示,可以看出本申请图4的偏光片10在正视0°和倾斜角度为45°的视角下的颜色分布较集中,分布范围较窄,而对比实施例2的偏光片4在正视0°和倾斜角度为45°的视角下的颜色分布较分散,分布范围较宽,这说明本申请图4的偏光片10可改善大视角漏光问题,整体熄屏色相随视角变化小。将对比实施例1、对比实施例2与本申请图4的实施例应用于OLED显示面板上,测试显示面板出光率,如图18所示,其中pol表示对比实施例1的偏光片4,clc+pol表示对比实施例2的偏光片4,C-plate280表示图4所示的偏光片10中的正型C板320的相位差为280nm,C-plate215表示图4所示的偏光片10中的正型C板320的相位差为215nm,C-plate135表示图4所示的偏光片10中的正型C板320的相位差为135nm,C-plate80表示图4所示的偏光片10中的正型C板320的相位差为80nm,从图18可以看出,采用相位差为80nm、135nm、215nm、280nm的正型C板320的偏光片10的亮度收益与对比实施例2的亮度收益相当,且明显高于对比实施例1的亮度收益,这说明本申请功能复合层300具有较好的出光率。
通过以上对比可说明,本申请偏光片10将CLC膜层310a和正型C板320叠加复合,一方面可使偏光片10的有效光学延迟量随视角变化小,熄屏时不同视角下的色相优越,一体黑效果好;另一方面还可保证显示面板出光率。
请参阅图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部分正型C板320位于手性出光层310和补偿层200之间。其中正型C板320的原料包括液晶和倾角控制材料,倾角控制材料控制液晶的倾斜角质90度,使得液晶分子竖直站立,形成正型C板320。其中,正型C板320和手性出光层310之间包括配向层322或者粘结剂。在本实施方式中,粘结剂为第一粘结剂401,采用第一粘结剂401将正型C板320的其中一个表面与手性出光层310粘结贴合,第二粘结剂402将正型C板320的另一个表面与补偿层200粘结贴合,第一粘结剂401和第二粘结剂402包括PSA胶或UV胶。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手性出光层310的表面上形成配向层322,再在配向层322远离手性出光层310的表面上涂布液晶和倾角控制材料,固化成膜后形成正型C板320,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正型C板320和手性出光层310之间包括配向层322(如图20所示)。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补偿层200的表面上形成配向层322,再在配向层322远离补偿层200的表面上涂布液晶和倾角控制材料,固化成膜后形成正型C板320,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正型C板320和补偿层200之间包括配向层322(如图21所示)。
请参阅图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部分正型C板320位于手性出光层310远离补偿层200的一侧。其中,正型C板320和手性出光层310之间包括配向层322或者粘结剂。在一实施方式中,在手性出光层310的表面上形成配向层322,再在配向层322远离手性出光层310的表面上涂布液晶和倾角控制材料,固化成膜后形成正型C板320,也就是说正型C板320和手性出光层310之间包括配向层322。在一实施方式中,可预先制备正型C板320,再将正型C板320通过第一粘结剂410粘贴在手性出光层310远离补偿层200的一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正型C板320的相位差的取值大于或者等于80nm,且小于或者等于280nm。如上面所述,当正型C板320的相位差的取值在上述范围内时,可使得光线从偏光片10出射后有效光学延迟量随视角变化小,熄屏视角色相优越,一体黑效果好,还可保证显示面板出光率。
请参阅图2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手性出光层310包括红色出光子层311、绿色出光子层312以及蓝色出光子层313中的至少一种。红色出光子层311是只对红色波段的光具有选择性反射圆偏振光特性,绿色出光子层312是只对绿色波段具有选择性反射圆偏振光特性,蓝色出光子层313是只对蓝色波段具有选择性反射圆偏振光特性。当偏光片10应用在OLED显示面板上时,红色出光子层311、绿色出光子层312以及蓝色出光子层313在OLED显示面板的表面上的正投影分别与OLED显示面板中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在OLED显示面板的表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可用于分别提升红、绿、蓝三种子像素出光的出光率,改善显示效果。当手性出光层310包括红色出光子层311、绿色出光子层312以及蓝色出光子层313三个时,红色出光子层311、绿色出光子层312以及蓝色出光子层313两两之间间隔设置,两两之间的间隙被第一粘结剂401填充(如图23所示)。
请继续参阅图2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正型C板320包括红色C板子板326、绿色C板子板327以及蓝色C板子板328中的至少一种,红色C板子板326、绿色C板子板327以及蓝色C板子板328分别与红色出光子层311、绿色出光子层312以及蓝色出光子层313在补偿层20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以使当红、绿、蓝三种光在通过偏光片10时有效光学延迟量随视角变化小,减弱熄屏时散光现象,提升一体黑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红色C板子板326、绿色C板子板327以及蓝色C板子板328分别与红色出光子层311、绿色出光子层312以及蓝色出光子层313在补偿层200上的正投影完全重叠。当正型C板320包括红色C板子板326、绿色C板子板327以及蓝色C板子板328三个时,红色C板子板326、绿色C板子板327以及蓝色C板子板328两两之间间隔设置,两两之间的间隙被第二粘结剂402填充(如图23所示)。
请参阅图24,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显示面板20,显示面板20包括基板21、发光功能层22以及如上面任一项实施方式的偏光片10,发光功能层22设置在基板21的一侧,偏光片10设置在发光功能层22远离基板21的一侧。其中显示面板20包括OLED、microLED、QLED或者其他发光功能层中的一种。发光功能层22包括阵列电路23和像素层24,像素层24包括阵列分布的红色子像素24a、绿色子像素24b以及蓝色子像素24c,发光功能层22中还设有金属电极,金属电极通电后激发像素层24发光。显示面板20还包括封装层25,封装层25覆盖像素层24,封装层25包括薄膜封装(TFE)或者带触控的封装层(TOE)。本申请中的偏光片10可使得显示面板20的有效光学延迟量随视角变化小,熄屏视角色相优越,一体黑效果好,还可保证显示面板20出光率。
请参阅图25和图26,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偏光片10的制备方法,偏光片10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S100-Ⅰ、步骤S200-Ⅰ和步骤S300-Ⅰ。详细步骤如下所述。
步骤S100-Ⅰ,形成复合功能层300,复合功能层300包括层叠设置的手性出光层310和正型C板320。其中正型C板320的一侧包括第一载体321(如图26中的S01所示),在手性出光层310的一侧包括第二载体301。
在本实施方式中,步骤S100-Ⅰ包括步骤S110-Ⅰ和步骤S120-Ⅰ。
步骤S110-Ⅰ,形成手性出光层310(如图26中的S01所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手性出光层310为CLC膜层,可在第二载体301的表面上经过配向、涂布胆甾相液晶以及UV固化形成手性出光层310,手性出光层310的厚度小于或者等于5微米。手性出光层310的反射作用波段包括红、绿、蓝波段的至少一种,也可包含整个可见光波段。后续将手性出光层310与其他膜层贴合后可将第二载体301去除。
步骤S120-Ⅰ,在手性出光层310的一侧形成正型C板320。包括在手性出光层310的一侧通过涂布液晶等工艺制备正型C板320而使手性出光层310的一侧形成正型C板320,或者将正型C板320通过第一粘结剂401粘结在手性出光层310的一侧而使手性出光层310的一侧形成正型C板320(如图26中的S02所示)。
其中正型C板320的制备方法包括在第一载体321上形成配向层322,然后在配向层322的表面涂覆正型C板320的原料组分形成正型C板320(如图27所示)。其中正型C板320的厚度的取值大于或者等于2μm,且小于或者等于5微米。第一载体321包括PET、TAC、CPI、超薄钢化玻璃以及复合聚合物膜中的一种。配向层322包括PI或者其他配向材料。正型C板320的原料组分包括液晶和倾角控制材料,倾角控制材料与液晶混溶性好,倾角控制材料用于精确调控液晶分子与空气界面处的倾斜角,精确控制液晶的倾斜角度为90度,将液晶竖直站立在载体上。
其中形成配向层322的方法包括摩擦配向和紫外光照射配向,请参阅图27,摩擦配向是指:将第一载体321放置于承载平台323上,并将涂布配向层322的一面朝上,将第一载体321移动,在第一载体321移动的路径上配置表面附有毛布的滚筒324。当第一载体321通过滚筒324时,滚筒324以其底部的切线速度方向与第一载体321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滚动,以对第一载体321表面的配向层322进行滚动摩擦,经过摩擦配向后的配向层322表面分子呈现出均匀排列的界面,正型C板320原料组分中的液晶能够依照预定的方向排列。
请参阅图28,紫外光照射配向是指:配向层322采用具有感光剂的高分子聚合物,利用紫外光通过光罩325照射在具有感光剂的高分子聚合物上,使得高分子聚合物具有配向能力,其优点为可减少第一载体321表面的污染、可以进行小面积的配向、透过光罩325可作图形的配向,利用入射光的角度与照射时间的长短,可以控制液晶的参数,如预倾角、表面定向强度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步骤S120-Ⅰ包括将正型C板320远离第一载体321的表面和手性出光层310远离第二载体301的表面通过第一粘结剂401粘结,以在手性出光层310的一侧形成正型C板320(如图26中的S02所示),后续工艺中如需将正型C板320远离邻近第一载体321的表面与其他膜层粘结时,可第一载体321以及第一载体321表面的配向层322去除,露出正型C板320远离手性出光层310的表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将手性出光层310作为制备正型C板320的载体,具体的,在手性光层310的一侧形成配向层322,然后在配向层322的表面涂覆正型C板320的原料组分形成正型C板32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00-Ⅰ包括先形成正型C板320,再在手性出光层310的一侧形成手性出光层310。
步骤S200-Ⅰ,在复合功能层300的一侧形成补偿层200(如图26中的S0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补偿层200的一侧具有第三载体201,第三载体201用于支撑补偿层200。
在本实施方式中,步骤S200-Ⅰ先将正型C板320一侧的第一载体321去除(如图26中的S031所示),其中第一载体321与正型C板320之间的剥离力需要小于第一粘结剂401表面与正型C板320之间的剥离力,以及小于第一粘结剂401表面与手性出光层310之间的剥离力,以避免在去除第一载体321时将正型C板320与手性出光层310分离。将补偿层200远离第三载体201的表面与正型C板320远离手性出光层310的表面通过第二粘结剂402粘结(如图26中的S03所示),以在复合功能层300的一侧形成补偿层200,在本实施方式中,正型C板320位于补偿层200和手性出光层310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200-Ⅰ中,先将手性出光层310一侧的第二载体301去除,将补偿层200远离第三载体201的表面与手性出光层310远离正型C板320的表面通过第二粘结剂402粘结,以在复合功能层300的一侧形成补偿层200,其中,手性出光层310位于补偿层200和正型C板320之间。
步骤S300-Ⅰ,在补偿层200远离复合功能层300的一侧形成线偏光层100(如图26中的S04所示)。其中线偏光层100的一侧包括第四载体101,第四载体101用于支撑线偏光层100(如图26中的S07所示)。在将线偏光层100与其他膜层粘结时,需要在线偏光层100远离第二载体101的一侧贴合第三粘结剂403(如图26中的S07和S05所示)。步骤S300-Ⅰ还包括将补偿层200远离复合功能层300一侧的第三载体201去除,其中第三载体201与补偿层200之间的剥离力需要小于第二粘结剂402与补偿层200之间的剥离力,以及小于第二粘结剂402与正型C板320之间的剥离力,以避免在去除第三载体201时而将补偿层200与正型C板320分离。第三载体201去除后,露出补偿层200远离复合功能层300的表面,并与线偏光层100远离第四载体101的表面通过第三粘结剂403粘结(如图26中的S04所示),以在补偿层200远离复合功能层300的一侧形成线偏光层100。当需要将偏光片10贴在显示面板20上时,将手性出光层310一侧的第二载体301去除,贴上第四粘结剂404,通过第四粘结剂404与显示面板20粘贴(如图26中的S06所示)。
其中第一粘结剂401、第二粘结剂402、第三粘结剂403以及第四粘结剂404均为透明粘结剂,有利于显示面板20出光,第一粘结剂401、第二粘结剂402、第三粘结剂403以及第四粘结剂404可为PSA或者OCA。在上述粘贴第一粘结剂401、第二粘结剂402、第三粘结剂403以及第四粘结剂404时,可直接在需要粘结的膜层表面涂覆上述粘结剂,例如可在正型C板320远离第一载体321的表面涂覆第一粘结剂401,或者在手性出光层310远离第二载体301的表面涂覆第一粘结剂401;再例如可在补偿层200远离第三载体201的表面上可涂覆第二粘结剂402。
或者在粘贴第一粘结剂401、第二粘结剂402、第三粘结剂403以及第四粘结剂404时,可采用偏贴胶转帖,偏贴胶的两侧分别具有离型膜,当需要粘贴时,将离型膜去除露出粘结剂,并将粘结剂贴在需要粘贴的两个膜层之间,以将两个膜层粘贴。例如第三粘结剂403的两侧具有上离型膜501和下离型膜502(如图26中的S07所示),可先将上离型膜501先去除,露出第三粘结剂403的上表面并与线偏光层100远离第四载体101的表面粘贴,再去除下离型膜502,露出第三粘结剂403的下表面并与去除第三载体201的补偿层200的表面粘贴。
上述制备方法中所涉及的偏光片10中的线偏光层100、补偿层200、手性出光层310以及正型C板的材质和特性分别与前文所述的线偏光层100、补偿层200、手性出光层310以及正型C板的材质和特性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偏光片10中形成层叠设置的手性出光层310和正型C板320,手性出光层310和正型C板320相互补偿相位差,偏光片10应用在显示面板20中时,可使显示面板20的有效光学延迟量随视角变化小,熄屏时不同视角下的色相优越,一体黑效果好,还可保证显示面板20出光率。
请参阅图2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在显示面板20的出光侧形成偏光片10,所述步骤S100-Ⅰ包括在显示面板20的一侧形成复合功能层300。其中显示面板20包括基板21、发光功能层22和封装层25(如图29中的S10所示)。发光功能层22包括相互电连接的阵列电路23和像素层24,阵列电路23位于基本21的一侧,像素层24位于阵列电路23远离基板21的一侧,封装层25位于阵列电路23远离基板21的一侧且覆盖像素层24,其中像素层24中包括红色子像素24a、绿色子像素24b以及蓝色子像素24c。
所述步骤S110-Ⅰ包括在显示面板20的一侧形成红色C板子板326、绿色C板子板327以及蓝色C板子板328。在本实施方式中,正型C板320包括红色C板子板326、绿色C板子板327以及蓝色C板子板328。在封装层25远离基板21的一侧形成蓝色C板子板328,蓝色C板子板328在基板21上的正投影与蓝色子像素24c在基板2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其中,蓝色C板子板328可预先制备得到,再通过粘结剂贴合在封装层25远离基板21的一侧,或者直接在封装层23远离基板21的一侧通过涂布、配向以及成膜等工艺得到。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在封装层25远离基板210的一侧形成面积较大的预制蓝色C板子板328a(如图29中的S11所示),然后再通过光罩工艺去除与蓝色子像素24c不对应的其他部分预制蓝色C板子板328a(如图29中的S12和S13所示)得到蓝色C板子板328,其中光罩工艺包括涂布光刻胶、通过具有透光孔的光罩板700曝光、显影、刻蚀和剥离光刻胶等工艺。然后再通过与制备蓝色C板子板328相同的工艺制备红色C板子板326和绿色C板子板327(如图29中的S14所示),其中红色C板子板326和绿色C板子板327分别与红色子像素24a、绿色子像素24b在基板2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然后在封装层25远离基板210的一侧形成第一粘结剂401(如图29中的S15所示),第一粘结剂401覆盖红色C板子板326、绿色C板子板327以及蓝色C板子板328以及封装层25露出的部分表面。
所述步骤S120-Ⅰ包括在正型C板320的一侧形成红色出光子层311、绿色出光子层312以及蓝色出光子层313中的至少一种。在本实施方式中,手性出光层310包括红色出光子层311、绿色出光子层312以及蓝色出光子层313。在第一粘结剂401远离基板210的一侧形成蓝色出光子层313,蓝色出光子层313在基板21上的正投影与蓝色C板子板328在基板2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具体的,可在第一粘结剂401远离基板21的一侧形成面积较大的预制蓝色出光子层313a(如图29中的S16所示),然后再通过光罩工艺去除与蓝色出光子层313不对应的其他部分预制蓝色出光子层313a(如图29中的S17和S18所示)得到蓝色出光子层313。然后再通过与制备蓝色出光子层313相同的步骤制备绿色出光子层312以及蓝色出光子层313(如图29中的S19所示),其中红色出光子层311以及绿色出光子层312分别与红色C板子板326和绿色C板子板327在基板2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然后在正型C板320和第一粘结剂401远离基板210的一侧形成第二粘结剂402(如图29中的S20所示),第二粘结剂402覆盖红色出光子层311、绿色出光子层312、蓝色出光子层313以及第一粘结剂401露出的部分表面。然后在通过步骤S200-Ⅰ形成补偿层200以及通过步骤S300-Ⅰ形成线偏光层100(如图29中的S21所示),并在线偏光层100远离基板21的一侧通过透明粘结剂贴合玻璃盖板26。
在图29中的S20所示,红色出光子层311、红色C板子板326以及红色子像素24a在基板2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绿色出光子层312、绿色C板子板327以及绿色子像素24b在基板2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蓝色出光子层313、蓝色C板子板328以及蓝色子像素24c在基板2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提升红色波段光、绿色波段光以及蓝色波段光的亮度,以及减弱熄屏时不同倾斜视角下漏光现象,提升熄屏一体黑效果,图29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面板20的出光率可提升50%以上。
在图29所示的实施方式,红色出光子层311、绿色出光子层312和蓝色出光子层313的厚度和光学特性可预先设置,红色C板子板326、绿色C板子板327以及蓝色C板子板328的厚度和光学特性与红色出光子层311、绿色出光子层312和蓝色出光子层313适配,以使红色C板子板326能够补偿红色出光子层311的相位差,绿色C板子板327能够补偿补偿绿色出光子层312的相位差,蓝色C板子板328能够补偿补偿蓝色出光子层313的相位差。
在图29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手性出光层310设置在正型C板320远离补偿层200的一侧。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与图29所示方式不同的是,手性出光层310设置在正型C板320与补偿层200之间(如图30所示),具体的,先在封装层25远离基板21的一侧形成红色出光子层311、绿色出光子层312以及蓝色出光子层313中的至少一种,再在第一粘结剂401远离基板21的一侧形成红色C板子板326、绿色C板子板327以及蓝色C板子板328中的至少一种,其制备方法与图29所示的制备方法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3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正型C板320形成在补偿层200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补偿层200作为形成正型C板320的载体,具体的在补偿层200的一侧形成配向层322(如图31中的S22所示),然后在配向层322的表面涂覆正型C板320的原料组分形成正型C板320(如图31中的S23所示)。然后在正型C板320远离补偿层200的一侧形成手性出光层310,以及在补偿层200远离正型C板320的一侧形成线偏光层100,以得到偏光片10。
请参阅图32,本申请一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偏光片10的制备方法,偏光片10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S100-Ⅱ和步骤S200-Ⅱ。详细步骤如下所述。
步骤S100-Ⅱ,提供线偏光层100、补偿层200和复合功能层300,复合功能层300包括层叠设置的手性出光层310和正型C板320。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偏光层100、补偿层200和复合功能层300均通过预先制备。
步骤S200-Ⅱ,将线偏光层100、补偿层200和复合功能层300依次层叠贴合。
在一实施方式中,可先将线偏光层100与补偿层200贴合,再将补偿层200远离线偏光片100的一侧与复合功能层300贴合。在一实施方式中,可先将复合功能层300与补偿层200贴合,再将补偿层200远离复合功能层300的一侧与线偏光片100贴合。其中在贴合复合功能层300时,可将复合功能层300具有手性出光层310的一侧与补偿层200贴合粘结,也可将复合功能层300具有正型C板320的一侧与补偿层200贴合粘结。
请参阅图33,本申请一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偏光片10的制备方法,偏光片10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S100-Ⅲ、步骤S200-Ⅲ和步骤S300-Ⅲ。详细步骤如下所述。
步骤S100-Ⅲ,提供线偏光层100。
步骤S200-Ⅲ,在复合功能层300的一侧形成补偿层200。
步骤S300-Ⅲ,在补偿层200远离线偏光层100的一侧形成复合功能层300,复合功能层300包括层叠设置的手性出光层310和正型C板320。
其中,形成复合功能层300包括步骤S310-Ⅰ和步骤S320-Ⅰ。
步骤S310-Ⅰ,在补偿层200远离线偏光层100的一侧形成手性出光层310。
步骤S320-Ⅰ,在手性出光层310远离补偿层200的一侧形成正型C板320。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形成复合功能层300包括步骤S310-Ⅱ和步骤S320-Ⅱ。
步骤S310-Ⅱ,在补偿层200远离线偏光层100的一侧形成正型C板320。
步骤S320-Ⅱ,在正型C板320远离补偿层200的一侧形成手性出光层310。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偏光片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例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例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4)
1.一种偏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片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线偏光层、补偿层以及复合功能层,所述复合功能层包括层叠设置的手性出光层和正型C板,所述手性出光层和所述正型C板在所述补偿层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手性出光层在同一波长的相位差随倾斜角度的增加而变大,所述正型C板在同一波长的相位差随倾斜角度的增加而变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正型C板位于所述手性出光层和所述补偿层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正型C板位于所述手性出光层远离所述补偿层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型C板和所述手性出光层之间包括配向层或者粘结剂。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型C板和所述补偿层之间包括配向层或者粘结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型C板的相位差的取值大于或者等于80nm,且小于或者等于280n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性出光层包括红色出光子层、绿色出光子层以及蓝色出光子层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型C板包括红色C板子板、绿色C板子板以及蓝色C板子板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红色C板子板、所述绿色C板子板以及所述蓝色C板子板分别与所述红色出光子层、所述绿色出光子层以及所述蓝色出光子层在所述补偿层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9.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发光功能层以及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偏光片,所述发光功能层设置在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偏光片设置在所述发光功能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10.一种偏光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片的制备方法包括:
形成复合功能层,所述复合功能层包括层叠设置的手性出光层和正型C板;所述手性出光层在同一波长的相位差随倾斜角度的增加而变大,所述正型C板在同一波长的相位差随倾斜角度的增加而变小;
在所述复合功能层的一侧形成补偿层;
在所述补偿层远离所述复合功能层的一侧形成线偏光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偏光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形成复合功能层包括:
形成手性出光层;
在所述手性出光层的一侧形成正型C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偏光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形成手性出光层,包括:
形成红色出光子层、绿色出光子层以及蓝色出光子层中的至少一种。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偏光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手性出光层的一侧形成正型C板,包括:
在所述手性出光层的一侧形成红色C板子板、绿色C板子板以及蓝色C板子板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红色C板子板、所述绿色C板子板以及所述蓝色C板子板分别与所述红色出光子层、所述绿色出光子层以及所述蓝色出光子层在所述偏光片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14.一种偏光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片的制备方法包括:
提供线偏光层、补偿层和复合功能层,所述复合功能层包括层叠设置的手性出光层和正型C板;所述手性出光层在同一波长的相位差随倾斜角度变化的增加而变大,所述正型C板在同一波长的相位差随倾斜角度的增加而变小;
将所述线偏光层、所述补偿层和所述复合功能层依次层叠贴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05984.9A CN113820779B (zh) | 2021-08-30 | 2021-08-30 | 偏光片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05984.9A CN113820779B (zh) | 2021-08-30 | 2021-08-30 | 偏光片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820779A CN113820779A (zh) | 2021-12-21 |
CN113820779B true CN113820779B (zh) | 2023-03-10 |
Family
ID=789235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005984.9A Active CN113820779B (zh) | 2021-08-30 | 2021-08-30 | 偏光片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820779B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9142450A1 (ko) * | 2008-05-22 | 2009-11-26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유기발광소자용 휘도 향상 편광판 |
CN108922903A (zh) * | 2018-07-13 | 2018-11-3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955445B1 (ko) * | 2002-04-23 | 2010-05-04 | 닛토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 편광 소자, 편광 광원 및 이들을 사용한 화상 표시 장치 |
TW200506412A (en) * | 2003-04-03 | 2005-02-16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Optically anisotropic layer, phase difference plate using it, ellipsoidal polarizing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JP4342821B2 (ja) * | 2003-04-03 | 2009-10-14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光学素子、液晶セル、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CN101833197B (zh) * | 2009-03-12 | 2011-12-07 |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器 |
JP2015014712A (ja) * | 2013-07-05 | 2015-01-22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光学フィルムの作製方法 |
WO2015029958A1 (ja) * | 2013-08-26 | 2015-03-05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輝度向上フィルム、光学シート部材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CN110268290B (zh) * | 2017-02-07 | 2021-12-24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
JP7385987B2 (ja) * | 2018-05-16 | 2023-11-24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位相差フィルム、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光学積層体、表示パネル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7123468B2 (ja) * | 2018-06-05 | 2022-08-23 | エルジー・ケム・リミテッド | 積層体およびこれを含む液晶表示装置 |
TWI663437B (zh) * | 2018-06-08 | 2019-06-21 | 鼎茂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顯示裝置 |
-
2021
- 2021-08-30 CN CN202111005984.9A patent/CN11382077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9142450A1 (ko) * | 2008-05-22 | 2009-11-26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유기발광소자용 휘도 향상 편광판 |
CN108922903A (zh) * | 2018-07-13 | 2018-11-3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820779A (zh) | 2021-12-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04041B (zh) | 偏光板、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 |
JP4329983B2 (ja) |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 |
US8305503B1 (en) | Phase difference element and display device | |
TWI314230B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
US11061270B2 (en) | Decorative film | |
TW200827840A (en) | Liquid crystal panel comprising liquid crystal cell having multigap structur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
JPWO2019022156A1 (ja)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 |
JP4247894B2 (ja) | 光学素子、集光バックライトシステム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
KR20080107274A (ko) | 광학 보상 부재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배향막용 조성물 및배향막 | |
CN108027470A (zh) | 光学膜 | |
US20100177266A1 (en) | Optical film | |
US7510748B2 (en) | Broadband reflection type brightness enhancement polarizer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 |
TWI400493B (zh) | 低色偏偏光組合體及其於背光單元、液晶顯示器之應用 | |
KR20050109957A (ko) | 경사 배향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경사 배향 필름 및 이를이용한 화상 표시 장치 | |
TWI580995B (zh) | 抗環境光反射膜 | |
JP2006133385A (ja) | 平行光化システム、集光バックライトシステム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
CN113820779B (zh) | 偏光片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 |
CN101866030B (zh) | 低色偏偏光元件、低色偏偏光光源及液晶显示器 | |
KR100766179B1 (ko) | 확산패턴을 갖는 일체형 광대역 반사형 고휘도 편광판, 그제조방법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 |
US10962839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 |
KR100824115B1 (ko) | 반사형 고휘도 편광판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 |
JP2005308988A (ja) | 円偏光型反射偏光板、光学素子、集光バックライトシステム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
JP2006024519A (ja) | 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
JP2006098946A (ja) | 光学素子、偏光素子、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
WO2005040869A1 (ja) | 光学素子、集光バックライトシステム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