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11291B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711291B CN113711291B CN201980095280.XA CN201980095280A CN113711291B CN 113711291 B CN113711291 B CN 113711291B CN 201980095280 A CN201980095280 A CN 201980095280A CN 113711291 B CN113711291 B CN 11371129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signal
- signal line
- group
- pixel circuit
- connection wi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4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9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040 colo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3039 cover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096 quantum do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814 silico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581 Si3N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25 hole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68 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71 parasi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206 photolith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silicon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N12[Si]34N5[Si]62N3[Si]51N64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178 Acryl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25 Acry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316 Ag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VYZAMTAEIAYCRO-UHFFFAOYSA-N Chromium Chemical compound [Cr] VYZAMTAEIAYCR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ZOKXTWBITQBERF-UHFFFAOYSA-N Molybdenum Chemical compound [Mo] ZOKXTWBITQBER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acrylic acid group Chemical group C(C=C)(=O)O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29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4 chrom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651 chrom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ind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O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SJCKRGFTWFGHGZ-UHFFFAOYSA-N magnesium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Mg].[Ag] SJCKRGFTWFGHG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012 mi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8 mig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0 molybde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33 molybden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044 organic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161 passi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59 patte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420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9719 polyimide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591 polysilic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5 tantal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GUVRBAGPIYLISA-UHFFFAOYSA-N tantal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Ta] GUVRBAGPIYLI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tungsten Chemical compound [W]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1 tungst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7 tungst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40 vapo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10K59/1315—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comprising stru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owering the resistance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第一像素电路(R1)和第二像素电路(B2)与第一数据信号线(D1f)连接,第三像素电路(G3)和第四像素电路(G4)与第二数据信号线(D2f)连接,第一数据信号线与设置在边框区域的第一连接配线(W1f)连接,第二数据信号线与设置在边框区域的第二连接配线(W2f)连接,第一数据信号线(D1f)和第一连接配线(W1f)的电阻值总和小于第二数据信号线(D2f)和第二连接配线(W2f)的电阻值总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红色子像素以及蓝色子像素交替地配置成一列,将绿色子像素配置成一列的结构。
现有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8-120864"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如专利文献1那样的子像素排列中,在将红色的子像素和蓝色的子像素与一条数据信号线连接、将绿色的子像素与其它数据信号线连接的情况下,存在白平衡的设定困难(白显示时容易着色)的问题。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具备显示区域、边框区域以及设置于所述边框区域的一端的端子部,所述显示装置设置有沿列方向延伸的多个数据信号线和与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线交叉并沿行方向延伸的多个扫描信号线,在所述边框区域,沿所述显示区域的列方向的边的至少一边设置有向所述多个扫描信号线输入扫描信号的扫描控制电路,以与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线及所述多个扫描信号线的交叉点对应的方式设置有多个像素电路,所述多个像素电路包括多个组,所述多个组由发出第一颜色的光的第一像素电路、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相邻且发出与所述第一颜色不同的第二颜色的光的第二像素电路、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相邻且发出与所述第一颜色以及所述第二颜色不同的第三颜色的光的第三像素电路、以及与所述第三像素电路相邻且发出所述第三颜色的光的第四像素电路构成,对于各组,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和所述第二像素电路与第一数据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三像素电路和所述第四像素电路与第二数据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和所述第三像素电路与第一扫描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二像素电路和所述第四像素电路与第二扫描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与设置于所述边框区域的第一连接配线连接,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与设置于所述边框区域的第二连接配线连接,对于与包含在所述多个组中的第一组对应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所述第一连接配线、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所述第二连接配线,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与所述第一连接配线的电阻值总和比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与所述第二连接配线的电阻值总和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容易进行白平衡的设定,白显示时的着色被抑制。
附图简要说明
图1(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性俯视图,图1(b)是表示显示装置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像素电路的一个例子的电路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在显示区域进行整面显示时的驱动方法的时序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像素电路的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一组的数据信号线的结构例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第一组的连接配线的结构例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1是说明显示部的中央部和端部的颜色不均的产生原理的图表。
图12是说明显示部的中央部和端部的颜色不均的抑制原理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性俯视图,图1(b)是表示显示装置的结构的截面图。
如图1所示,在显示装置2中,在基板12上按顺序形成有阻挡层3、薄膜晶体管层4、顶部发光(向上层侧发光)型的发光元件层5以及密封层6,在显示区域DA上分别形成有包括自发光元件X的多个子像素SP。在包围显示区域DA的边框区域NA上设置有端子部TA。
基板12是玻璃基板或以聚酰亚胺等的树脂为主要成分的可弯曲性基材,例如,也可以由2层聚酰亚胺膜及夹在它们之间的无机膜构成基板12。阻挡层(底涂层)3是防止水、氧等异物的侵入的无机绝缘层,例如能够使用氮化硅、氧化硅等来构成。
如图1(b)所示,薄膜晶体管层4包括:比阻挡层3更上层的半导体层PS;比半导体层PS更上层的栅极绝缘膜16;比栅极绝缘膜16更上层的第一配线层(包含栅极电极GE);比第一配线层更上层的第一层间绝缘膜18;比第一层间绝缘膜18更上层的第二配线层(包含初始化配线IL);比第二配线层更上层的第二层间绝缘膜20;比第二层间绝缘膜20更上层的第三配线层(包含数据信号线DL);以及比第三配线层更上层的平坦化膜21。
半导体层PS例如是低温形成的多晶硅(LTPS),以包含栅极电极GE及半导体层PS的方式构成晶体管TR。关于半导体层PS,晶体管的沟道区域以外的区域也可以被导体化。
第一配线层、第二配线层以及第三配线层例如由包含铝、钨、钼、钽、铬、钛以及铜中的至少一种的金属的单层膜或多层膜构成。
栅极绝缘膜16、第一层间绝缘膜18以及第二层间绝缘膜20例如可以由通过CVD法形成的氧化硅(SiOx)膜或氮化硅(SiNx)膜或者它们的层叠膜构成。平坦化膜21能够由例如聚酰亚胺、丙烯酸树脂等的能够涂布的有机材料构成。
发光元件层5包括:比平坦化膜21更上层的第一电极(下部电极)22、覆盖第一电极22的边缘的绝缘性的边缘覆盖膜23、比边缘覆盖膜23更上层的EL(电致发光)层24、比EL层24更上层的第二电极(上部电极)25。边缘覆盖膜23例如通过在涂布了聚酰亚胺、丙烯酸树脂等的有机材料后通过光刻进行图案化而形成。
如图1所示,在发光元件层5中,例如形成有发出不同颜色的多个发光元件X,各发光元件包含岛状的第一电极22、EL层24(包括发光层EK)以及第二电极25。第二电极25是多个发光元件共用的整片状的共用电极。
发光元件X例如可以是包含有机层作为发光层的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也可以是包含量子点层作为发光层的Q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
EL层24例如通过从下层侧依次层叠空穴注入层、空穴输送层、发光层EK、电子输送层、电子注入层而构成。发光层通过蒸镀法或喷墨法、光刻法在边缘覆盖膜23的开口(每个子像素)形成为岛状。其他层形成为岛状或者整片状(通用层)。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不形成空穴注入层、空穴输送层、电子输送层、电子注入层中的1个以上的层。
第一电极22(阳极)例如是由ITO(Indium Tin Oxide:铟锡氧化物)与Ag(银)或包含Ag的合金的层叠而构成的光反射电极。第二电极25(阴极)例如由镁银合金等的金属薄膜构成,具有透光性。
在发光元件X为OLED的情况下,通过第一电极22和第二电极25之间的驱动电流,空穴和电子在发光层EK内再次结合,在由此产生的激子迁移至基底状态的过程中发射光。在发光元件X为QLED的情况下,通过第一电极22与第二电极25之间的驱动电流,空穴与电子在发光层EK内再次结合,由此产生的激子在从量子点的传导带能级(conduction band)向价电子带能级(valence band)迁移的过程中发射光。
图1(b)中,覆盖发光元件层5的密封层6是防止水、氧等的异物向发光元件层5渗透的层,例如,可以由两层无机密封膜26、28和形成于它们之间的有机膜27构成。
图2是表示像素电路的一个例子的电路图。在图1的显示区域DA中,对每个子像素SP设置发光元件和控制它的像素电路,在薄膜晶体管层4中形成该像素电路和与其连接的配线。另外,图2的像素电路只不过是一个例子,能够采用其他各种结构。
图2的像素电路包括:发光元件X;电容元件Cp;栅极端子与前级(n-1级)的扫描信号线Gn-1连接的第一初始化晶体管TR1;栅极端子与本级(n级)的扫描信号线Gn连接的阈值控制晶体管TR2;栅极端子与本级(n级)的扫描信号线Gn连接的写入控制晶体管TR3;控制发光元件X的电流的驱动晶体管TR4;栅极端子与发光控制EM(n级)连接的电源供给晶体管TR5;栅极端子与发光控制线EM(n级)连接的发光控制晶体管TR6;以及栅极端子与本级(n级)的扫描信号线Gn连接的第二初始化晶体管TR7。
驱动晶体管TR4的栅极端子经由电容元件Cp连接于高电压侧电源线PL,并且经由第一初始化晶体管TR1连接于初始化电源线IL。驱动晶体管TR4的源极端子经由写入控制晶体管TR3与数据信号线DL连接,并且经由电源供给晶体管TR5与高电压侧电源线PL连接。驱动晶体管TR4的漏极端子经由发光控制晶体管TR6与发光元件X的阳极连接,并且经由阈值控制晶体管TR2与驱动晶体管TR4的栅极端子连接。发光元件X的阳极经由第二初始化晶体管TR7与初始化电源线IL连接。初始化电源线IL及发光元件X的阴极25(共用电极)被供给例如相同的低电压侧电源(ELVSS)。
[实施方式1]
以下,在“连接”这一表述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包含“电连接”的意思。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在实施方式1中,设置有在列方向上延伸的数据信号线D1c·D2c和D1f·D2f、与数据信号线D1c·D2c和D1f·D2f交叉且在行方向上延伸的扫描信号线Gn·Gn+1,在边框区域NA中,沿着显示区域DA的列方向的两个边(纵的两边)设置有向扫描信号线输入扫描信号的扫描控制电路GD。
显示区域DA包括组(Uf·Uc),该组(Uf·Uc)由发出第一颜色(例如,红色)的第一像素电路R1、与第一像素电路R1在列方向上相邻并发出与第一颜色不同的第二颜色(例如,蓝色)的第二像素电路B2、与第一像素电路R1在行方向上相邻且发出与第一颜色和第二颜色不同的第三颜色(例如,绿色)的第三像素电路G3、以及与第三像素电路G3在列方向上相邻且发出第三颜色(例如,绿色)的第四像素电路G4构成。如图3所示的那样,多个组中,第二组Uc在行方向上相较于第一组Uf更远离显示区域端DT。
例如,关于第一组Uf,第一像素电路R1及第二像素电路B2与第一数据信号线D1f连接,第三像素电路G3及第四像素电路G4与第二数据信号线D2f连接,第一像素电路R1及第三像素电路G3与第一扫描信号线Gn连接,第二像素电路B2及第四像素电路G4与第二扫描信号线Gn+1连接,第一数据信号线D1f与设置于边框区域NA的第一连接配线W1f(与第一组Uf对应的第一连接配线)连接,第二数据信号线D2f与设置于边框区域NA的第二连接配线W2f(与第一组Uf对应的第二连接配线)连接,第一数据信号线D1f及第一连接配线W1f的电阻值的总和小于第二数据信号线D2f及第二连接配线W2f的电阻值的总和。例如,第一数据信号线D1f的线宽比第二数据信号线D2f的线宽大,第一连接配线W1c的线宽比第二连接配线W2f的线宽大。第一连接配线W1f及第二连接配线W2f与端子部TA连接。
图4是表示在显示区域进行整面显示时的驱动方法的时序图。在如图4(a)所示进行红色整面显示时,以及如图4(b)所示进行蓝色整面显示时,输入到第一数据信号线D1f的数据信号成为AC波形(明·暗),因此由于第一数据信号线D1f的寄生电阻和寄生电容,数据信号线D1f的电位波形如虚线那样钝化。另一方面,在如图4(c)那样进行绿色整面显示的情况下,输入到第二数据信号线D2f的数据信号成为DC波形(明),因此数据信号线D2f的电位波形不迟钝。因此,即使在以红色整面显示进行红色的数据信号的修正,以蓝色整面显示进行蓝色的数据信号的修正,以绿色整面显示进行绿色的数据信号的修正的情况下,在白色整面显示时,白平衡会崩溃(例如,红色光和蓝色光向高亮度侧偏移),有时会观察到着色(例如,带有紫色)。这是因为,如图4的(d)所示,在白色整面显示中,输入到第一数据信号线D1f的数据信号成为DC波形(明),电位波形不迟钝。
在实施方式1中,关于第一组Uf,使第一数据信号线D1f和第一连接配线W1f的电阻值总和小于第二数据信号线D2f和第二连接配线W2f的电阻值总和,因此,红色整面显示时和蓝色整面显示时的第一数据信号线D1f的电位波形的钝化变小,白色整面显示时的着色得到改善。
对于与第二组Uc对应的第一数据信号线D1c、第二数据信号线D2c、第一连接配线W1c、第二连接配线W2c,也可以是第一数据信号线D1c与第二数据信号线D2c的电阻值相等,例如线宽相等。另外,第一连接配线W1c与第二连接配线W2c的电阻值可以相等,例如线宽相等。这是因为,着色在显示区域端(第一组Uf)较为显著。此时,与第一组Uf对应的第一数据信号线D1f的电阻值比与第二组Uc对应的第一数据信号线D1c的电阻值小(例如增大线宽)。另外,与第一组Uf对应的第一连接配线W1f的电阻值比与第二组Uc对应的第一连接配线W1c的电阻值小(例如增大线宽)。
但是,对于包含第二组Uc的其他组,也可以是第一数据信号线(D1c)的电阻值比第二数据信号线(D2c)小、例如也可以是线宽大的结构。同样地,对于包含第二组Uc的其他组,也可以是第一连接配线(W1c)与第二连接配线(W2c)相比电阻值更小、例如也可以是线宽大的结构。此时,对于包含第二组Uc的其他组,也可以是第一数据信号线(D1c)与第一组Uf的第一数据信号线(D1f)的电阻值相同、例如线宽可以是相同的配置。同样地,对于包含第二组Uc的其他组,第一连接配线(W1c)与第一组Uf的第一连接配线(W1f)的电阻值相同,例如,线宽可以是相同的配置。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一组Uf,说明了使第一数据信号线D1f与第一连接配线W1f的电阻值总和小于第二数据信号线D2f与第二连接配线W2f的电阻值总和的情况,但也可以通过第一数据信号线D1f的电阻值小于第二数据信号线D2f的电阻值或者第一连接配线W1f的电阻值小于第二连接配线W2f的电阻值这样的构成来起到本实施例的效果。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像素电路的结构例的俯视图。在图5中,将第一像素电路R1以及第三像素电路G3在行方向上相邻配置,以与第一像素电路R1及第三像素电路G3对应的方式设置有第一数据信号线D1f、第二数据信号线D2f、两条第一扫描信号线Gn、两条高电压侧电源线PLx·PLy以及两条初始化电源线IL。
另外,在第一配线层形成第一扫描信号线Gn、发光控制线EM以及驱动晶体管TR4的栅极电极GE,在第二配线层形成初始化电源线IL以及在行方向上延伸的高电压侧电源线PLx,在第三配线层形成第一数据信号线D1f、第二数据信号线D2f以及在列方向上延伸的高电压侧电源线PLy,使第一数据信号线D1f的线宽Lw比第二数据信号线D2f的线宽Lw更大。
关于半导体层PS,与第一配线层(第一扫描信号线Gn、发光控制线EM以及驱动晶体管TR4的栅极电极GE4等)重叠的部分为半导体,且成为各晶体管的沟道,不重叠的部分通过掺杂而被导体化。
[实施方式2]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在图6中,第一数据信号线D1f的线宽比第二数据信号线D2f的线宽大,第一连接配线W1f和第二连接配线W2f的线宽相等。即,第一数据信号线D1f及第一连接配线W1f的电阻值总和小于第二数据信号线D2f及第二连接配线W2f的电阻值总和。
[实施方式3]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在图7中,第一数据信号线D1f和第二数据信号线D2f的线宽相等,第一连接配线W1f的线宽比第二连接配线W2f的线宽更大。即,第一数据信号线D1f与第一连接配线W1f的电阻值总和小于第二数据信号线D2f与第二连接配线W2f的电阻值总和。
〔关于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
图8是表示显示装置的第一组的数据信号线的结构的截面图。如图8(a)所示,在同一层(第三配线层)形成第一数据信号线D1f和第二数据信号线D2f,通过使第一数据信号线D1f的线宽Lw大于第二数据信号线D2f的线宽Lw,能够减小电阻值。
另外,也可以如图8(b)所示,在第二层间绝缘膜20和平坦化膜21之间形成平坦化膜ZF,在平坦化膜ZF上的第四配线层形成第一数据信号线D1f,在第二层间绝缘膜20上的第三配线层形成第二数据信号线D2f,使第一数据信号线D1f比第二数据信号线D2f宽。在平坦化膜21上形成发光元件X的阳极。
另外,也可以如图8(c)那样,使平坦化膜ZF上的第四配线层M4的薄膜电阻小于第三配线层M3。例如,也可以通过使第一数据信号线D1f和第二数据信号线D2f的线宽相等,使第四配线层的厚度LT大于第三配线层的厚度LT,在第四配线层形成第一数据信号线D1f,在第三配线层形成第二数据信号线D2f,从而减小第一数据信号线D1f的电阻值。
另外,也可以如图8(d)所示,将第一数据信号线D1f设为形成在第二层间绝缘膜20上的下侧配线(第三配线层)和形成在平坦化膜ZF上的上侧配线(第四配线层)的层叠配线。此外,优选上侧配线及下侧配线通过形成于平坦化膜ZF的接触孔连接。此外,也可以是不隔着绝缘膜的层叠配线(上侧配线及下侧配线)。
〔关于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3〕
图9是表示显示装置的第一组的连接配线的结构的截面图。是表示边框区域的结构的截面图。如图9(a)所示,将第一连接配线W1f及第二连接配线W2f形成于栅极绝缘膜16上的第一配线层,通过使第一连接配线W1f的线宽Lw大于第二连接配线W2f的线宽Lw,能够减小电阻值。
另外,如图9(b)所示,也可以在第一层间绝缘膜18上的第二配线层形成第二连接配线W2f。这样,能够使第一连接配线W1f与第三配线层的耦合电容比第二连接配线W2f与第三配线层的耦合电容小。
另外,如图9(c)所示,也可以通过使第一连接配线W1f与第二连接配线W2f的线宽相等,使第一连接配线W1f成为形成于栅极绝缘膜16上的第一配线层的下侧配线与形成于第一层间绝缘膜18上的第二配线层的上侧配线的层叠配线,从而减小电阻值。该层叠配线通过形成于第一层间绝缘膜18的接触孔,将下层配线与上层配线电连接。此外,也可以是不隔着绝缘膜的层叠配线(上侧配线及下侧配线)。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在图10中,在行方向上,按照第一组Uf、中间组Ud、第二组Uc的顺序从显示区域端DT分离,电阻值按照第二组Uc的第一数据信号线D1c、中间组Ud的第一数据信号线D1d、第一组Uf的第一数据信号线D1f的顺序变小。例如,按照第一数据信号线D1c、第一数据信号线D1d、第一数据信号线D1f的顺序线宽较大。
另外,电阻值按与第二组Uc对应的第一连接配线W1c、与中间组Ud对应的第一连接配线W1d、与第一组Uf对应的第二连接配线W1f的顺序变小。例如,按照第一连接配线W1c、第一连接配线W1d、第一连接配线W1f的顺序线宽较大。
此外,关于第一组Uf、中间组Ud、第二组Uc的每一个,第一数据信号线D1f、D1d、D1c的电阻值分别小于对应的第二数据信号线D2f、D2d、D2c的电阻值。例如,各个第一数据信号线D1的线宽分别比对应的第二数据信号线D2的线宽大。
另外,关于第一组Uf、中间组Ud、第二组Uc中的每一个,第一连接配线W1f、W1d、W1c的电阻值分别小于对应的第二连接配线W2f、W2d、W2c的电阻值。例如,各第一连接配线W1的线宽分别比对应的第二连接配线W2大。
进而,该变形例也能够适用于上述的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3、变形例。也就是说,只要构成为越接近显示区域端DT,则第一数据信号线与第一连接配线的电阻值总和越小即可。
〔作用及效果〕
图11是说明显示区域的端部(包含第一组Uf)和中央部(包含第二组Uc)的颜色不均的产生原理的图表,图12是说明显示部的中央部和端部的颜色不均抑制原理的图表。
例如,在第一组Uf和第二组Uc之间,在使第一数据信号线的线宽和第一连接配线的线宽相等的情况下,第一组Uf的边框区域NA的第一连接配线变长,因此,第一数据信号线和第一连接配线的电阻值总和较大,数据信号的AC波形变得容易钝化。因此,在如图11(a)~(c)那样,对每个颜色进行使第一组Uf的亮度与第二组Uc一致的修正的情况下,第一组Uf中的红色的数据信号和蓝色的数据信号的修正宽度变大。
因此,如果在修正后进行白色显示,则由于第一数据信号线的数据信号成为DC波形,在第一组Uf中白平衡被破坏(例如,红色光以及蓝色光向高亮度侧偏移),可以识别出比第二组Uc更浓的颜色(例如,变紫)。
在图10的结构中,电阻值按照第二组Uc的第一数据信号线D1c、中间组Ud的第一数据信号线D1d、第一组Uf的第一数据信号线D1f的顺序变小,电阻值按照与第二组Uc对应的第一连接配线W1c、与中间组Ud对应的第一连接配线W1d、与第一组Uf对应的第二连接配线W1f的顺序变小,因此,在如图12(a)~(c)那样,对每个颜色进行使第一组Uf的亮度与第二组Uc一致的修正的情况下,第一组Uf中的红色的数据信号和蓝色的数据信号的修正宽度变小。由此,第一组Uf的着色被抑制,几乎看不到与第二组Uc的着色差异。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以例示及说明为目的,并非以限定为目的。如果基于这些例示及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然可以实现许多变形形式。
〔方式1〕
一种显示装置,具备显示区域、设置成包围显示区域的边框区域以及设置于所述边框区域的一端的端子部,
所述显示装置设置有沿列方向延伸的多个数据信号线和与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线交叉并沿行方向延伸的多个扫描信号线,
在所述边框区域,沿所述显示区域的列方向的边的至少一边设置有向所述多个扫描信号线输入扫描信号的扫描控制电路,
以与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线及所述多个扫描信号线的交叉点对应的方式设置有多个像素电路,
所述多个像素电路包括多个组,所述多个组由发出第一颜色的光的第一像素电路、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相邻且发出与所述第一颜色不同的第二颜色的光的第二像素电路、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相邻且发出与所述第一颜色以及所述第二颜色不同的第三颜色的光的第三像素电路、以及与所述第三像素电路相邻且发出所述第三颜色的光的第四像素电路构成,
对于各组,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和所述第二像素电路与第一数据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三像素电路和所述第四像素电路与第二数据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和所述第三像素电路与第一扫描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二像素电路和所述第四像素电路与第二扫描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与设置于所述边框区域的第一连接配线连接,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与设置于所述边框区域的第二连接配线连接,
对于与包含在所述多个组中的第一组对应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所述第一连接配线、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所述第二连接配线,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与所述第一连接配线的电阻值总和比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与所述第二连接配线的电阻值总和小。
〔方式2〕
例如方式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组包括在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组相比远离显示区域端的第二组,与所述第一组对应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的电阻值比与所述第二组对应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小。
〔方式3〕
例如方式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第一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的电阻值小于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的电阻值。
〔方式4〕
例如方式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越是与在行方向上离显示区域端近的组所对应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其电阻值越小。
〔方式5〕
例如方式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组包括在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组相比远离显示区域端的第二组,与所述第一组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配线的电阻值比与所述第二组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配线的电阻值小。
〔方式6〕
例如方式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越是与在行方向上离显示区域端近的组所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配线,其电阻值越小。
〔方式7〕
如方式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组包括在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组相比远离显示区域端的第二组,
对应于所述第一组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与对应于所述第二组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的电阻值相等,
与所述第二组对应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比与所述第二组对应的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的电阻值小。
〔方式8〕
例如方式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组包括在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组相比远离显示区域端的第二组,
与所述第一组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配线的电阻值和与所述第二组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配线的电阻值相等,
与所述第二组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配线的电阻值比与所述第二组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配线的电阻值小。
〔方式9〕
例如方式1~8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在行方向上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端部。
〔方式10〕
例如方式1~8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关于所述第一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的宽度比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的宽度大。
〔方式11〕
例如方式1~10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关于所述第一组,所述第一连接配线的宽度比所述第二连接配线的宽度大。
〔方式12〕
例如方式1~11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基板上依次设置有第一配线层、第一层间绝缘膜、第二配线层、第二层间绝缘膜、第三配线层、平坦化膜,
对于各组,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包含于所述第三配线层,所述第一连接配线包含于所述第一配线层或者所述第二配线层,所述第二连接配线包含于所述第一配线层或者所述第二配线层。
〔方式13〕
例如方式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各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包含在所述第三配线层中。
〔方式14〕
例如方式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关于各组,所述第一连接配线包含于所述第一配线层,所述第二连接配线包含于所述第二配线层。
〔方式15〕
例如方式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关于所述第一组,所述第一连接配线是由包含于所述第一配线层的配线和包含于所述第二配线层的配线构成的层叠配线。
〔方式16〕
例如方式12~1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平坦化膜上设置有第四配线层,对于所述第一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包含在所述第四配线层中。
〔方式17〕
例如方式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第一组,所述第四配线层所包含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比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宽度大。
〔方式18〕
例如方式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第一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是由包含于所述第三配线层的配线和包含于所述第四配线层的配线构成的层叠配线。
〔方式19〕
例如方式1~18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颜色为红色,所述第二颜色为蓝色,所述第三颜色为绿色。
附图标记的说明
2显示装置
4薄膜晶体管层
5发光元件层
6密封层
12基板
16栅极绝缘膜
18第一层间绝缘膜
20第二层间绝缘膜
21平坦化膜
22第一电极
23边缘覆盖膜
24EL层
25第二电极
X发光元件
R1第一像素电路
B2第二像素电路
G3第三像素电路
G4第四像素电路
Uf第一组
Uc第二组
ZF平坦化膜
PS半导体层
GE栅极电极
Gn第一扫描信号线
Gn+1第二扫描信号线
D1c·D1f第一数据信号线
D2c·D2f第二数据信号线
Claims (18)
1.一种显示装置,具备显示区域、设置成包围显示区域的边框区域以及设置于所述边框区域的一端的端子部,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沿列方向延伸的多个数据信号线和与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线交叉并沿行方向延伸的多个扫描信号线,
在所述边框区域,沿所述显示区域的列方向的边的至少一边设置有向所述多个扫描信号线输入扫描信号的扫描控制电路,
以与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线及所述多个扫描信号线的交叉点对应的方式设置有多个像素电路,
所述多个像素电路包括多个组,所述多个组由发出第一颜色的光的第一像素电路、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相邻且发出与所述第一颜色不同的第二颜色的光的第二像素电路、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相邻且发出与所述第一颜色以及所述第二颜色不同的第三颜色的光的第三像素电路、以及与所述第三像素电路相邻且发出所述第三颜色的光的第四像素电路构成,
对于各组,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和所述第二像素电路与第一数据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三像素电路和所述第四像素电路与第二数据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和所述第三像素电路与第一扫描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二像素电路和所述第四像素电路与第二扫描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与设置于所述边框区域的第一连接配线连接,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与设置于所述边框区域的第二连接配线连接,
对于与包含在所述多个组中的第一组对应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所述第一连接配线、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所述第二连接配线,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与所述第一连接配线的电阻值总和比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与所述第二连接配线的电阻值总和小,
所述多个组包括在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组相比远离显示区域端的第二组,与所述第一组对应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的电阻值比与所述第二组对应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第一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的电阻值小于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的电阻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越是与在行方向上靠近显示区域端的组所对应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其电阻值越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组包括在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组相比远离显示区域端的第二组,
与所述第一组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配线的电阻值和与所述第二组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配线的电阻值相等,
与所述第二组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配线的电阻值比与所述第二组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配线的电阻值小。
5.一种显示装置,具备显示区域、设置成包围显示区域的边框区域以及设置于所述边框区域的一端的端子部,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沿列方向延伸的多个数据信号线和与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线交叉并沿行方向延伸的多个扫描信号线,
在所述边框区域,沿所述显示区域的列方向的边的至少一边设置有向所述多个扫描信号线输入扫描信号的扫描控制电路,
以与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线及所述多个扫描信号线的交叉点对应的方式设置有多个像素电路,
所述多个像素电路包括多个组,所述多个组由发出第一颜色的光的第一像素电路、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相邻且发出与所述第一颜色不同的第二颜色的光的第二像素电路、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相邻且发出与所述第一颜色以及所述第二颜色不同的第三颜色的光的第三像素电路、以及与所述第三像素电路相邻且发出所述第三颜色的光的第四像素电路构成,
对于各组,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和所述第二像素电路与第一数据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三像素电路和所述第四像素电路与第二数据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和所述第三像素电路与第一扫描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二像素电路和所述第四像素电路与第二扫描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与设置于所述边框区域的第一连接配线连接,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与设置于所述边框区域的第二连接配线连接,
对于与包含在所述多个组中的第一组对应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所述第一连接配线、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所述第二连接配线,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与所述第一连接配线的电阻值总和比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与所述第二连接配线的电阻值总和小,
所述多个组包括在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组相比远离显示区域端的第二组,
对应于所述第一组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与对应于所述第二组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的电阻值相等,
与所述第二组对应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比与所述第二组对应的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的电阻值小。
6.一种显示装置,具备显示区域、设置成包围显示区域的边框区域以及设置于所述边框区域的一端的端子部,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沿列方向延伸的多个数据信号线和与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线交叉并沿行方向延伸的多个扫描信号线,
在所述边框区域,沿所述显示区域的列方向的边的至少一边设置有向所述多个扫描信号线输入扫描信号的扫描控制电路,
以与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线及所述多个扫描信号线的交叉点对应的方式设置有多个像素电路,
所述多个像素电路包括多个组,所述多个组由发出第一颜色的光的第一像素电路、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相邻且发出与所述第一颜色不同的第二颜色的光的第二像素电路、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相邻且发出与所述第一颜色以及所述第二颜色不同的第三颜色的光的第三像素电路、以及与所述第三像素电路相邻且发出所述第三颜色的光的第四像素电路构成,
对于各组,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和所述第二像素电路与第一数据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三像素电路和所述第四像素电路与第二数据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和所述第三像素电路与第一扫描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二像素电路和所述第四像素电路与第二扫描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与设置于所述边框区域的第一连接配线连接,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与设置于所述边框区域的第二连接配线连接,
对于与包含在所述多个组中的第一组对应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所述第一连接配线、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所述第二连接配线,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与所述第一连接配线的电阻值总和比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与所述第二连接配线的电阻值总和小,
所述多个组包括在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组相比远离显示区域端的第二组,与所述第一组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配线的电阻值比与所述第二组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配线的电阻值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越是与在行方向上靠近显示区域端的组所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配线,其电阻值越小。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在行方向上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关于所述第一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的宽度比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的宽度大。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关于所述第一组,所述第一连接配线的宽度比所述第二连接配线的宽度大。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基板上依次设置有第一配线层、第一层间绝缘膜、第二配线层、第二层间绝缘膜、第三配线层、平坦化膜,
对于各组,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包含于所述第三配线层,所述第一连接配线包含于所述第一配线层或者所述第二配线层,所述第二连接配线包含于所述第一配线层或者所述第二配线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各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包含在所述第三配线层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关于各组,所述第一连接配线包含于所述第一配线层,所述第二连接配线包含于所述第二配线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关于所述第一组,所述第一连接配线是由包含于所述第一配线层的配线和包含于所述第二配线层的配线构成的层叠配线。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平坦化膜上设置有第四配线层,
对于所述第一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包含在所述第四配线层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第一组,包含于所述第四配线层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比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的宽度大。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第一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是由包含于所述第三配线层的配线和包含于所述第四配线层的配线构成的层叠配线。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颜色为红色,所述第二颜色为蓝色,所述第三颜色为绿色。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9/017445 WO2020217343A1 (ja) | 2019-04-24 | 2019-04-24 | 表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11291A CN113711291A (zh) | 2021-11-26 |
CN113711291B true CN113711291B (zh) | 2023-09-15 |
Family
ID=72941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95280.XA Active CN113711291B (zh) | 2019-04-24 | 2019-04-24 | 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963416B2 (zh) |
CN (1) | CN113711291B (zh) |
WO (1) | WO202021734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602082A (zh) * | 2022-09-13 | 2023-01-13 | 友达光电(昆山)有限公司(Cn) |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647967A1 (en) * | 2004-10-13 | 2006-04-19 | Samsung SDI Co., Ltd.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
CN1766974A (zh) * | 2004-10-13 | 2006-05-03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有机发光显示器 |
JP2007156126A (ja) * | 2005-12-06 | 2007-06-21 |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JP2007240670A (ja) * | 2006-03-06 | 2007-09-20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表示装置 |
KR20140108027A (ko) * | 2013-02-28 | 2014-09-05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발광 표시 패널 |
CN104464619A (zh) * | 2015-01-12 | 2015-03-25 |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
CN106647066A (zh) * | 2015-11-02 | 2017-05-10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363731B2 (ja) * | 1996-02-01 | 2003-01-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階調表示可能な表示装置 |
KR20040010026A (ko) * | 2002-07-25 | 2004-01-31 | 가부시키가이샤 히타치세이사쿠쇼 | 전계방출형 화상표시장치 |
KR200334324Y1 (ko) * | 2003-09-04 | 2003-11-21 | 차은종 | 두부용 콩의 분쇄장치 |
US8102350B2 (en) * | 2006-03-30 | 2012-01-24 | Lg Display Co., Ltd. |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
JP2008010744A (ja) * | 2006-06-30 | 2008-01-17 | Canon Inc | 表示素子及び表示システム |
KR102334634B1 (ko) * | 2008-11-28 | 2021-12-06 |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 반도체 장치,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
JP2010205462A (ja) * | 2009-03-02 | 2010-09-16 | Casio Computer Co Ltd |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10832616B2 (en) | 2012-03-06 | 2020-11-10 | Samsung Display Co., Ltd. | Pixel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
JP6770543B2 (ja) | 2012-03-06 | 2020-10-14 | 三星ディスプレイ株式會社Samsung Display Co.,Ltd. | 有機発光表示装置の画素配列構造 |
KR101615332B1 (ko) | 2012-03-06 | 2016-04-26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화소 배열 구조 |
EP2709155B1 (en) * | 2012-09-13 | 2020-11-11 | Samsung Display Co., Ltd. | Pixel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
JP6560887B2 (ja) * | 2015-04-08 | 2019-08-14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トランジスタ基板および表示装置 |
-
2019
- 2019-04-24 US US17/603,321 patent/US11963416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4-24 CN CN201980095280.XA patent/CN113711291B/zh active Active
- 2019-04-24 WO PCT/JP2019/017445 patent/WO202021734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647967A1 (en) * | 2004-10-13 | 2006-04-19 | Samsung SDI Co., Ltd.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
CN1766974A (zh) * | 2004-10-13 | 2006-05-03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有机发光显示器 |
JP2007156126A (ja) * | 2005-12-06 | 2007-06-21 |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JP2007240670A (ja) * | 2006-03-06 | 2007-09-20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表示装置 |
KR20140108027A (ko) * | 2013-02-28 | 2014-09-05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발광 표시 패널 |
CN104464619A (zh) * | 2015-01-12 | 2015-03-25 |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
CN106647066A (zh) * | 2015-11-02 | 2017-05-10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11291A (zh) | 2021-11-26 |
WO2020217343A1 (ja) | 2020-10-29 |
US11963416B2 (en) | 2024-04-16 |
US20220208947A1 (en) | 2022-06-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950462B2 (en) | Display device | |
US11430857B2 (en) | Display device with edge cover having slit partially surrounding display area | |
JP2016091918A (ja) | 画像表示装置 | |
KR20200141548A (ko) |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 |
US12165595B2 (en) | Display device with enhanced light extraction efficiency | |
CN112470204B (zh) | 显示设备 | |
US11387283B2 (en) | Display device for reducing driving load of data lines | |
KR20220020166A (ko) | 표시 장치 | |
JP2019016504A (ja) |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 |
US11678541B2 (en) |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erminal regions facing each other across the display region | |
CN113711291B (zh) | 显示装置 | |
US12035591B2 (en) | Arrangement of pixel circuts in a display device | |
US10749134B2 (en) | Organic EL display panel | |
JP5212683B2 (ja) | トランジスタ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20220344429A1 (en) | Display device | |
US20220199955A1 (en) |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ring method thereof | |
US11895891B2 (en) | Display device | |
US12200985B2 (en) | Display device in which the occurrence of shading is reduced without excessively increasing the pixel spacing | |
JP2020027883A (ja) | 有機el表示装置および有機el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 |
US20230337485A1 (en) | Display device | |
WO2019187161A1 (ja) | 表示デバイス | |
KR102341493B1 (ko) | 유기발광 표시소자 | |
JP2016131071A (ja) | 表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